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被边缘化的腹地:近代南阳盆地社会变迁研究(1906-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南阳盆地位于豫、鄂、陕三省边缘,介于黄河、淮河与长江流域之分界。本文以清末至民国中期的南阳盆地农村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关注南阳盆地在交通区位被“边缘化”后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结构之变迁及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由“中心地带”到“盗贼渊薮”。南阳曾经是中国重要的区域经济都会之一。晚清以降,随着自然、社会生态的衰败和区位交通重要性的下降,南阳盆地社会经济遭遇前所未有之衰变,沦为世人所不齿的“土匪世界”、“盗贼渊薮”。本章主要从明清以来南阳盆地自然生态的破坏、空间结构的边缘化及社会生态失衡的演变等视角出发,探究近代南阳盆地社会衰败的历史脉络。
     第二章、近代社会结构的恶化。本章探究南阳盆地“遍地是匪”和“绅权势大”这两大社会特征形成之动因。主要从近代以来南阳盆地社会风俗之流变,社会精英的“武化”和民众“匪化”等层面进行解析,从而梳理出宛属各地形成“豪绅政治”秩序的内在理路。本章也分析了在南阳盆地社会秩序崩溃后,一般民众在枪会、民团、匪众等社会组织中的地位、走向,对民众在“豪绅政治”秩序下的出路做了一定的分析。
     第三章、地权分配和租佃关系。本章通过对南阳盆地社会调查材料等资料的解析,主要围绕“地权分配”这一核心主题,努力把握20世纪20-30年代南阳盆地地权分配和租佃关系的特征,进而解读这一特征与当地社会衰败的关系。
     第四章、农村经济的衰变。本章通过对20世纪20-30年代南阳盆地农村社会经济、农村副业、农村商业贸易及交通条件的研究,考察南阳盆地农村社会经济衰变表征及其后果。南阳盆地社会生态的衰败造成当地土地荒芜、农村逃亡(离村)人口剧增、农村副业由盛而衰、交通秩序破坏,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化程度。
     第五章、农家生活。在20世纪20-30年代,在南阳盆地社会衰败和整体秩序陷于崩溃的情形下,当地农家生活受外在因素影响巨大。一般农家无法“安居”,衣、食、住、行水平都极为低下,他们成为南阳盆地社会衰败的最大牺牲对象。
     近代以来,南阳盆地作为一个被“边缘化”的区域社会,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缘得到国家权力和政策的特殊眷顾。在近代南阳盆地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之后,地方精英重建的“豪绅政治”秩序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职能对南阳盆地“漠视”的副产品。
Nanyang Basin is situated on the borders between Henan, Hubei, and Shaanxi Provinces. It is surrounded by three rivers:Huang He, Huai He and Chang Jiang. This thesis is a survey of the countryside of Nanyang Basin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focuses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which took place during that period and consequences after that region was marginalized for traffic.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why Nanyang Basin changed from the heartland to a cesspool of bandits. Nanyang had been an important metropolis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social economy of Nanyang Basin underwent the most drastic disintegration in the wake of decay of nature and social ecology and the lost of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in traffic. Chapter One trac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Nanyang Basin's social decay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destruction of natural ecology, the marginalization of space and lost of balance in social ecology.
     Chapater Two analyzes the deterioration of modern social structure. It delves into the causes of the rampant bandits and the powerful gentry, which are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society in Nanyang Basin. It examines the change of social customs in modern Nanyang Basin. The elite took up arms, and the common people became bandits. The regions around Nanyang were virtually controlled by the despotic gentry. This chapter probes into the underlying casuse of this new social order. Apart from that,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position and mobility of the common people in gun clubs, the local militia, bandit gangs and other social organizations. It explores the means of living for the common people in such social environment.
     Chapter Three makes a thoroughh inquiry into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 and tenancy relationship, which are the key subject of this part. Based on the documents about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of Nanyang Basin, this chapter discusse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n distribution of land and tenancy relationship during1920s and30s. It further establish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o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ocial decay.
     The penultimate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disintegration of rural economy in Nanyang Basin. After investigation of the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y, rural side-line production, trade and transportation, it makes a surve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ay of rural social economy and its consequences. As a result of the decay of social ecology, the land was desolated, people fled from home, rural sideline production gradually declines, traffic order was undermined, the rural economy went into bankruptcy, poverty was aggravated.
     The la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rustic life. During the1920s and30s, as a result of the social decay and breakdown of order, it was impossible for the peasants to live in peace. They were short of the basic nessecities of life. They were made the victim of social decay in Nanyang Basin and they paid the ultimate price for it.
     In its modern history, Nanyang Basin was deprived of favor from the government when it made policies. It became a marginalized regional society. After its ineluctable decay, the new social order established by the local despotic gentry was due to the government's disregard of this region in its administration.
引文
①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空间和历史》,顾良、张泽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第17-18页。
    ② 隗瀛涛:《对四川近代史整体研究的思考——<四川近代史稿)一书的前言》,《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第81页。
    ① 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北京:中华书局,1992,第17-51页。
    ② 章开沅:《“南通模式”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载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第47页。
    ③ 杨国桢:《清代社会经济区域划分和研究架构的探索》,载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第32-35页。
    ④ 叶显恩、陈春声:《论社会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载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第26-29页。
    ⑤ 李金铮:《区域路径: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第86页。
    ① 李玉:《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综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70页。
    ② 张利民:《区域史研究中的空间范围界定》,《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第129-131页。
    ③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④ 台湾学者沈松侨曾对近代河南省做过专门的研究,有未刊稿:《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河南省,1860-1937》,惜笔者未能一睹内容,实为遗憾。
    ⑤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第1页。
    ⑥ 从地理区位来讲,河南一般隶属于华北,如民初学者白眉初曾撰《冀鲁豫三省志》,豫省与冀、鲁两省同属华北。经济地理学家孙敬之认为华北区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四省及北京、天律两市,见孙敬之等编著:《华北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第1页。1950年2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在武汉成立,辖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6省及武汉、广州两个直辖市,河南省被划为中南区,隶属于中南军政委员会,笔者认为主要是军政因素起主导作用,见徐学村:《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第326页。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华北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大致在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山西、河北、山东以及北京、天津和周边地区。有关“华北”的概念,笔者基本赞同孙敬之的看法,河南省大体上属于华北的一部分;而南阳盆地在地理上接近华北平原,但它是汉水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南阳盆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兼有两个地域的某些特点。
    ①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第1357页。
    ② 南阳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河南省南阳县地名志·附编》,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0,第502页。
    ③ 参见李永文、马建华编著:《新编河南地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第21页。
    ④ 张正明等撰:《荆楚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3-4页;罗运环主编:《荆楚文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第23-24页。
    ⑤ 石泉:《石泉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第60页。
    ⑥ 张正明等撰:《荆楚文化志》,第371页。
    ⑦ 牛建强:《关于豫南泌阳古代文化的初步认识》,《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31-133页。
    ① 邵小萌、张文敏主编:《南阳地方戏曲艺术》,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第1页。
    ② 罗运环主编:《荆楚文化》,第29页。
    ③ 崔宗埙:《河南省经济调查报告》,重庆:京华印书馆,1945,第2-3页。
    ④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三联书店,2000,葛剑雄译,第175页。
    ⑤ 郑州师范学院地理系编:《河南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第56-57页。
    ⑥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第349-370页。
    ① 侯甬坚:《南阳盆地农作物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1期,第97-107
    页。
    ② 龚胜生:《汉唐时期南阳地区农业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2期,第99、104、108页。
    ③ 鲁西奇:《唐宋时期汉水流域粮食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中国农史》,2001年第3期,第16页。
    ④ 白万献等编著:《历代诗人咏南阳》,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第227页。
    ⑤ (清)潘守廉纂:《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清光绪三十年石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影印本,第65页。
    ⑥ 赵晋三:《河南土地整理问题》,台北:成文出版社、(美):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据原文第27页“水利之现状与水旱田之面积”计算所得。按:不计宛西内乡、淅川等县自治时期治河改地后的灌溉田亩数。
    ⑦ 百分比据原数据计算而得,见河南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编:《河南南阳县土地清丈专刊·土地丈量经过》,南阳:河南南阳县整理田赋委员会,1936,第27页。
    ⑧ 1932年,许(昌)南(阳)公路开通,南阳通过盆地东北的方城缺口经许昌始连接京汉铁路。至1970年,焦枝铁路开通,南阳盆地始通铁路。当前,河南省实施“中原城市群”战略,以加速中原崛起,僻处 豫西南的南阳不在“中原城市群”之列。相似的是,在湖北省实施“武汉城市圈”战略部署中,位于鄂西北的襄樊亦不在其中。由此亦可见南阳、襄樊(南襄盆地)在区域性经济中心的“边缘”地位。
    ① 崔宗埙:《河南省经济调查报告》,第17页。
    ②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2009,第5-6页。
    ③ 王士范:《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淅川县地方自治工作报告》,《淅川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9月,第66页。
    ④ 孙敬之主编:《华北经济地理》,第179页。
    ⑤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① (清)孔传金纂修:嘉庆十二年《南阳府志》,卷一,沿革,页三十至四十二;张中孚:《河南第六行政区疆域沿革考》,南阳:铅印本,1938,第1-23页:瞿睿:《南阳地区释名与沿革概说》,《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2期,第77-80页。
    ② 饶胜文:《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军事历史》,2002年第1期,第45页。
    ③ (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河南六。
    ① 龚胜生:《汉唐时期南阳地区农业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2期,第97页。
    ② 侯甬坚:《南阳盆地水利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第236页。
    ③ 马雪琴:《南阳地区两汉、唐宋、明清时期水利事业之比较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期,第171-184页。
    ④ 熊铁基、朱立红:《汉代南阳的历史地位》,《文史知识》,2008年第5期,第4页。
    ① 王子今:《汉代南阳的交通地理形势——兼论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战略选择》,《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24卷第1期,2004年1月,第1页。
    ② 龚胜生:《历史上南阳盆地的水路交通》,《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107-108页。
    ③ 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1-2页。
    ④ 晏昌贵:《丹江口水库历史地理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第102-103页。
    ⑤ 徐少华、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0卷第3期,2001年5月,第199-203页。
    ① 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集)镇职能组合结构探析》,《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3卷第3期,2004年6月,第66-69页。
    ② 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26卷第6期,2006年11月,第28-32页。
    ③ 江凌、徐少华:《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体系形成的人文地理基础》,《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23卷第6期,2003年11月,第28-32页。
    ④ 杜启明:《南阳的商业会馆》,《文史知识》,2008年第5期,第107-111页。
    ⑤ 王子今:《(南都赋>自然生态史料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4期,第104-105页。
    ⑥ 张建民:《明代秦巴山区流民的附籍与分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67页。
    ① 马雪芹:《明中期流民问题与南阳盆地周边山地的开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1期,1995年3月,第96-102页。
    ② 邹逸麟:《明清流民与川陕鄂豫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62-68页。
    ③ 晏昌贵:《丹江口水库历史地理研究》,第174页。
    ④ 陈舜德:《闲话宛西集》,台北:唯勤出版社,1979。
    ⑤ (美)艾恺:《美国学者访陈舜德谈话记录》,原采访稿复印件,淅川县档案馆藏。
    ⑥ 常金龙:《宛西地方自治研究综述》,《河南社会科学》第16卷,2008年7月(增刊)。
    ① 常金龙:《宛西民团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毕业论文(未刊稿)。
    ② 陈传海、徐有礼编著:《河南现代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第155-160页。
    ③ 徐有礼等:《三十年代宛西乡村建设模式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第216页。
    ④ 陈传海:《别廷芳与宛西地方自治》,《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第10卷,1990年第1期。
    ⑤ 王兵翔:《别廷芳试说》,《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3卷,1993年第1期。
    ⑥ 王天奖:《简论别廷芳与宛西自治》,《中州学刊》,2001年第5期。
    ⑦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与文化结构变迁(1903—1953)》,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168页。
    ⑧ 姚雪垠:《长夜》序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8-9页。
    ① 沈松侨:《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民国时期的宛西自治,1930—194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年6月,第371-435页。
    ② (美)张信:《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岳谦厚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297页。
    ③ 李金铮:《区域路径: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第86页。
    ① (美)裴宜理著:《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②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匪徒:秩序化生活的异类》,李立玮、谷晓静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
    ③ (英)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④ 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① 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0。
    ② (美)张信著:《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岳谦厚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③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第54-55页。
    ① 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南阳盆地的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并没有根本改观。学者梁鸿曾于2008、2009年在其故乡邓州(书中称穰县,乃邓州古地名)梁庄做了详实的调查,她看到的梁庄仍是一个衰败的村庄,一个被现代化吞噬的农村。见梁鸿:《中国在梁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② (英)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前言,徐有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①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北京:求知学社,1925,第93页。
    ② 罗运环主编:《荆楚文化》,第37页。
    ③ 史念海:《河山集》,北京:三联书店,1963,第126页。
    ④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⑤ 即两汉时期南阳太守召信臣、杜诗,后人所谓“父母官”称谓即来源于此。公元前38至公元前34年,在南阳太守召信臣主持下,在淯水(今白河)上砌石筑坝壅水,建成钳庐陂,又在坝旁开了六道石砌的水门,以控制用水,灌溉面积达二万顷,见班固《汉书》,第八十九卷,《循吏传》。《后汉书·杜诗传》记述杜诗担任南阳太守时:“修治陂池,广拓土地,郡内比室殷足。”
    ⑥ (美)冀朝鼎著:《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74页。
    ⑦ 鲁西奇:《历史时期汉江流域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农史》1999年第1期,第41页。
    ⑧ 《今夕悬殊之南阳》,《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12期,1932年12月,第1页。
    ① 张信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是多线性的”,“外部因素对于中国的某些地方诸如沿海地区和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比河南农村地区更为重要”。他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既非基于工业化也非基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参见(美)张信著:《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岳谦厚等译,第11、15页。本文主要基于近代南阳盆地自然、社会变迁的内部因素,探究其社会演变态势。
    ② 李永文、马建华编著:《新编河南地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第21页。
    ③ 王文楷等编著:《河南地理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126页;李永文、马建华编著:《新编河南地理》,第21-22页;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工作队著:《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第31页。
    ④ 马雪琴:《明中期流民问题与南阳盆地周边山地开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1期,1995年3月,第99页。
    ① 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16-17页;淅川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淅川县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21-22页;张鸿基:《内乡在明末农民起义过程中的作用》,《内乡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12月,第154-161页。
    ② (清)潘守廉纂:《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影印本,第62页。
    ③ 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554页。
    ④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上海:黎明书局,1934,据第18、26、27页数据计算。冯紫岗,原名克毅,河南省南阳县瓦店镇东南冯庄人,1900年生。他在南阳中学毕业后,到开封进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18年前后又到北京入法文学校学习法文。1920年底,冯紫岗赴法勤工俭学,学农。1928年回国后,先在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嗣后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安徽大学农学院院长(应安徽省政府主席豫人刘镇华之邀)、湖北农专校长(应湖北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的邀请)、中央政治学校合作学院及边疆学院教授共十余年。著有《农民问题概论》、《南阳农村社会调查》、《兰溪农村调查》和《嘉兴县农村调查》等著作。参见阎东超:《冯紫岗的合作经济主张及实践》,《河南文史资料》第22辑,第155页;仝允果:《冯紫岗生平事迹》,《河南文史资料》第24辑,第158页。
    ⑤ 淅川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淅川县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141页。
    ⑥ 马雪琴:《明中期流民问题与南阳盆地周边山地开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1期,1995年3月,第101页。
    ① 张明道:《夏馆手工业、商业概况》,《内乡文史资料》第5辑,1987年12月,第98页。
    ②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68页。
    ③ 吕佛庭:《菩提寺里作半僧》,载丁淯清著:《宛城旧事》,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第302页。
    ④ (清)佚名纂修:《淅川直隶厅乡土志》,清抄本,《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5册,线装书局影印本,第280页。据新编《淅川县志》载,该志为时任清末淅川厅同知的钱绳祖纂修,见淅川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淅川县志·大事记》,第23页。
    ⑤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第197页。
    ⑥ 赵纯:《南阳、唐河间农村的现状》,《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4期,1934年4月,第13-14页。
    ⑦ 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上海:中华书局,1927,第29页。
    ⑧ 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第31页。
    ① 王文楷等编著:《河南地理志》,第305页。
    ② 马斌主编:《南阳地区粮食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第397页。
    ③ 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第136-137页。
    ④ 别廷芳编述:《农事经验》,内乡:铅印本,1940,第30页,原文明显错误已更改。
    ⑤ 河南省政府第五区视察团:《临汝视察报告》(1936年4月),载《汝州文史资料》第2辑,总第6辑,1991年8月,第20页。
    ⑥ 马雪芹:《南阳地区两汉、唐宋、明清水利事业之比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期。
    ① 《唐河社会调查》,开封: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统计月报》,第3卷第1期,1937年1月,第80页。
    ② 《泌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6期,1935年6月,第102-103页。
    ③ 马凤鸣、王明军主编:《南阳市土地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第19页。
    ④ 别廷芳编述:《农事经验》,第30页。
    ⑤ 张明道:《夏馆手工业、商业概况》,《内乡文史资料》第5辑,1987年12月,第96、103页;南阳地
    区农牧局:《南阳地区农业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第15页。
    ⑥ 邓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邓州市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第23页。
    ⑦ 南阳地区农牧局:《南阳地区农业志》,第15页。
    ⑧ 桐柏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桐柏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第19页。
    ⑨ 马斌主编:《南阳地区粮食志·概述》,第4页。
    ① 平顶山市土地管理局:《平顶山市土地志·鲁山卷》,大事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第38页。
    ② 方城县粮食局:《方城县粮食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第6、271页。
    ③ 河南省建设厅编:《河南水灾》,1931年,第3-85页。转引自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228-229页。
    ④ 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28页。
    ⑤ 刘理阁、范新翔:《新野县历代自然灾害年表》,新野县:内部资料,1991,第45页。
    ⑥ 马斌主编:《南阳地区粮食志》,第17页。
    ⑦ 方城县粮食局:《方城县粮食志》,第6、271页。
    ⑧ 平顶山市土地管理局:《平顶山市土地志·鲁山卷》,第38页。
    ⑨ 南阳地区农牧局:《南阳地区农业志》,第16页。
    ① 对中国古代南北交通之研究,严耕望成果丰硕,“中线”一语借鉴其研究成果。严耕望认为:“古代中国之疆域以黄河、长江两流域为主体,而中隔秦岭、伏牛、桐柏、大别诸山脉,使南北交通局限于东、西、中三主线。西线由关中越秦岭西段,循嘉陵江入巴蜀。东线由河淮平原踰淮水至长江下游之吴越;汴河既开,即以汴河河道为主线。中线由关中东南行,由河洛西南行,皆至宛(南阳)邓,再循白水流域,南下襄阳,循南循汉水至长江中游之荆楚。此南北交通之自然形势也”;中线为“中古时代最繁盛之交通路线”。见严耕望撰:《荆襄驿道与大堤艳曲》,《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1039-1040页。
    ②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东汉)张衡:《南都赋》,(梁)萧统编:《昭明文选》卷四。
    ③ (唐)符载:《邓州刺史厅壁记》,《全唐文》卷六八九。
    ④ (唐)李华:《临湍县令厅壁记》,《全唐文》卷三一六。
    ⑤ 参阅龚胜生:《唐代南阳地区驿道考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第3期,第87页;龚胜生:《历史上南阳盆地的水路通》,《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104页。
    ⑥ 丘浮:《大学衍义补屯营之田》,转引自龚胜生:《历史上南阳盆地的水路通》,《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104页。
    ⑦ 徐少华、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0卷第3期2001年5月,第199页。
    ⑧ (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河南六。
    ⑨ (明)黄汴著,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30页;(清)憺漪子辑,杨正泰校注:《天下路程图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462、463页。亦可参阅王文楚:《历史时期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间的交通发展》,《史学月刊》,1964年第10期。
    ① 南阳地区地理志编委会:《南阳地区地理志》,第1-16页,南阳市档案馆藏,编号:076--126。
    ② 《今昔悬殊之南阳》,《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12期,1932年12月,第1页。
    ③ 龚胜生:《历史上南阳盆地的水路交通》,《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104-108页:南阳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交通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第316页。
    ④ 严耕望撰:《荆襄驿道与大堤艳曲》,《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第1077页。
    ① 王文楷等编著:《河南地理志》,第303页;南阳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交通志》,第317页。
    ② 南阳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66页;王文楷等编著:《河南地理志》,第303页。
    ③ 南阳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交通志》,第319页。
    ④ 李永文、马建华编著:《新编河南地理》,第51页。
    ① 周殿均:《白河航运》,《南阳县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5月,第21-23页。
    ② (明)王士性撰,周振鹤点校:《五岳游草·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223页。
    ③ (明)牛孟耕:嘉靖《裕州志》卷二。
    ④ 周殿均:《白河航运》,《南阳县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5月,第23页。
    ⑤ (清)潘守廉纂:《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第65页。
    ⑥ (清)潘守廉纂: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三,建制,第21页。
    ⑦ (清)潘守廉纂: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三,建制,第23页。
    ① 《沟通南北水陆联运的桥梁——丹江》,《淅川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6月,第26页。
    ② 南阳地区地理志编委会:《南阳地区地理志》,南阳:1991,内部编印本,第320页。
    ③ (清)潘守廉纂:《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第65页。
    ④ 南阳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328页。
    ⑤ 南阳地区地理志编委会:《南阳地区地理志》,第320页;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66页。
    ⑥ 张正明、刘玉堂撰:《荆楚文化志》,第3页;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丛考》,第1-17页。
    ① 胡世厚等:《河南风物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12页;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丛考》,第2页;南阳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南阳市地名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第704页。严耕望曾对鲁阳关路(三鸭路)作详细的考证,参见严耕望遗著,李启文整理:《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卷,河南淮南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2003,第1863-1868页。1969年,因当时服务“三线建设”需要,筹建焦枝铁路。1970年6月,焦枝铁路沿三鸦路穿越伏牛山,沟通洛阳、南阳和襄樊,南阳盆地始通火车,由此亦可见近代以来南阳盆地交通落后之持久。
    ② 罗运环主编:《荆楚文化》,第30页。
    ③ 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第172-210页。
    ④ 晏昌贵:《丹江口水库历史地理研究》绪论,第5页。
    ⑤ 白万献等编:《历代诗人咏南阳》,第39页。
    ⑥ 严耕望遗著,李启文整理:《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卷,河南淮南区,第1869页。
    ① (明)黄汴著,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第30页;(清)憺漪子辑,杨正泰校注:《天下路程图引》,第462-463页。
    ② (明)黄汴著,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第154页。
    ③ 鲁西奇:《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汉江流域开发史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第26页。
    ④ 刘海岩:《近代华北交通的演变与区域城市重构(1860-1937))》,《城市史研究》第21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第48页。
    ⑤ 孙敬之主编:《华北经济地理》,第16-17页。
    ① 张其昀:《中国经济地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第101页。
    ② 张其昀:《中国经济地理》,第21-22页。
    ③ 参见徐少华、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0卷第3期,2001年5月,第203页。
    ④ (清)孔传金纂修:嘉庆十二年(1807)《南阳府志》,卷一,形胜。
    ⑤ (清)潘守廉修,张嘉谋纂:光绪《南阳县志》卷三,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第287-288页。
    ⑥ 王彪:《中州风物记》,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第226页;《赊旗镇历史上的繁荣与衰落》,《社旗文史》第1辑,1986年3月,第6页。
    ⑦ 朱帜:《历史名镇北舞渡与山陕会馆彩牌楼》,《舞阳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10月,第56-57页。民国初年,南阳府城只有15000人左右,见(日)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8卷,河南省,东京:大正七年(1918),第124页。1932年,南阳因匪患严重,地主、富农大多迁居县城,南阳县城才由2万人激增至4万多人,见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21-22页。
    ①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第108页。
    ② 京汉铁路修通后,很快取代由南阳南下的大道,成为贯穿南北的交通干线,南阳、襄阳、江陵、常德的地位大幅度下降,直到焦枝、枝柳、汉丹、襄渝等铁路修通以后才有所好转,见罗运环主编:《荆楚文化》,第32页。
    ③ (清)潘守廉纂:《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第65页;(清)潘守廉修,张嘉谋纂:《南阳县志》卷三,第288页。
    ④ (日)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8卷,河南省,第128页。
    ⑤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第43页。
    ① 尹松鑫:《源潭话兴衰》,《唐河县文史资料》第3辑,1991年12月,第111-114页。
    ②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1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第13页。访问者:张朋园、陈三井、陈存恭、林泉;记录:陈三井、陈存恭;朱帜:《历史名镇北舞渡与山陕会馆彩牌楼》,《舞阳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10月,第57页。
    ③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34页。
    ④ 京汉铁路车务处编:《京汉旅行指南》,第127页,转引自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第70页。
    ⑤ (清)钱绳祖纂修:《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北京:线装书局影印本,第279-281页。
    ⑥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第144页。
    ⑦ (清)钱绳祖纂修:《淅川直隶厅乡土志》,第256-257页。
    ① (日)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8册,河南省,第425页。
    ② 《今昔悬殊之南阳》,《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12期,1932年12月,第2页。
    ③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6页。
    ①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1095页。
    ②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065-1066页。
    ③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91-1192页。
    ④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92页。
    ① 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19、21、22页。
    ② 南阳地区商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商业志》,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③ 泌阳县地方史志编辑委员会:《泌阳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92-693页。
    ① 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585页。
    ② 泌阳县地方史志编辑委员会:《泌阳县志》,第257页。
    ③ 邓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邓州市志》,第21页。
    ④ 叶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叶县志》,第26页。
    ⑤ 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23页;陈传海、徐有礼编著:《河南现代史》,第23页。杨鹤汀(1877—1961年),名维鲁,南阳县赵营村人。清末,杨于北京政法学校毕业后从事河南地方教育,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杨鹤汀为了尽快光复南阳,动员城内绅士,对清军驻宛总兵谢宝胜(绰号“谢老道”)施加压力,同时又组织民众配合革命军攻城。1912年元旦,革命军连克新野、邓县,直逼南阳,鹤汀使其族兄杨汉亭配合革命军撵跑谢宝胜,使南阳不战而克。革命军马云卿部进驻南阳,杨鹤汀被推选为南阳知府。迨南北议和后,杨鹤汀出于反袁,弃官而去。见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638页。朱霞,字肇生,秀才出身,辛亥革命后的首任南阳县知县。
    ① 参见陈传海、徐有礼编著:《河南现代史》,第38-40页。
    ② 王镡:《记匪祸烟害》,《内乡文史资料》第7辑,1989年12月,第151页。王镡,(1857—1932),内乡马山口镇人,清末秀才,曾任民国《内乡县志》主编。
    ③ 唐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河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第194-195页。
    ① 张钫:《北伐期间逐鹿中原的军事混乱局面》,《风雨漫漫四十年》,第239页。
    ② 《河南省委关于农民运动决议案(1927年9月)》,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内部资料,甲2,第119页。
    ③ 刘峙:《我的回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870),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第121页。
    ④ 马斌主编:《南阳地区粮食志》,第107-108页。
    ① 马斌主编:《南阳地区粮食志》,第108页。
    ②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第78页。
    ③ 郭伯恭:《经济崩溃过程中之邓县》,邓县旅汴同乡会:《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18页。
    ④ 邓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邓州市志》,第25-27页。
    ⑤ 郭伯恭:《经济崩溃过程中之邓县》,邓县旅汴同乡会:《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19页。
    ⑥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第158页。
    ⑦ 淅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淅川县志》,第26-27页。
    ① 内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内乡县志》,北京:三联书店,1994,第16-18页。
    ② 《方城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9期,1936年9月,第177页。
    ③ 泌阳县地方史志编辑委员会:《泌阳县志》,第249-250页。
    ④ 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上海:申报月刊社,1934,第78页。
    ① 张钫:《风雨漫漫四十年》,第268页。
    ② 马斌主编:《南阳地区粮食志》,第108页。
    ③ 赵纯:《南阳、唐河间农村的现状》,《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4期,1934年4月,第3页。
    ④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39-1140页。
    ⑤ 张相文:《南园丛稿》(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据中国地学会1929年版影印本),第29页。
    ⑥ 张相文:《南园丛稿》(上),第30页。
    ① (英)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等译,第19页。
    ② 自民国至今,一般民众及学术界对“白朗起义”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及文人记述,一般称其为“土匪”、“杆子”、“杆众”。1949年后,历史学者称其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至2006年,徐有威、贝思飞仍然认为:“爆发于1911-1914年间的白朗起义是民国时期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见徐有威、贝思飞:《去伪存真:50年来中国史学家笔下变化着的白朗起义》,《史学月刊》2006年第11期。本文用“白朗杆众”替代“农民起义”,并非笔者要否定白朗率众反抗的正义性。本文力图把白朗及其所率杆众的活动放在近代豫西匪患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分析,白朗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参加起义的杆众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从杆众人员的活动过程及其目的来看,参加杆众的人员仍未能摆脱传统的“流寇习气”,不少杆众仍以“升官发财”为鹄的。参见张钫:《白朗义军的兴灭》,《风雨漫漫四十年》,第164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民众运动》第3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23页。
    ④ 泌阳县地方史志编辑委员会:《泌阳县志》,第13页。
    ⑤ 内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内乡县志》,第13页。
    ⑥ 淅川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淅川县志》,第24页。
    ⑦ 张源有:《古镇南河店历史事件拾遗》,《南召文史资料》第13辑,2004年1月,第153页。
    ① (英)贝思飞:《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等译,第20页。
    ② 裴宜理在研究近代淮北社会的环境时指出,“政府行政能力在淮北地区的软弱表现,培育了该地固有的掠夺性和防御性生存策略。正如缺乏政府保护使得抵御盗贼的自我防护手段成为必需一样,匪患蔓延是因为国家控制能力软弱”。参见(美)裴宜理著:《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第51页。笔者认为,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近代豫西南社会。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面对地方匪患时的不作为表现,极大地纵容了当地匪患的蔓延。
    ③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49页。
    ④ 郑绍康:《人生风雨》,《唐河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12月,第123页。
    ⑤ (美)艾恺:《美国学者访陈舜德谈话记录》,第15页。
    ① 《淅川县地方自治三年计划概要》:《淅川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9月,第29页。
    ② 淅川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淅川县志》,第25页。
    ③ 内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内乡县志》,第13页。
    ④ (美)艾恺:《美国学者访陈舜德谈话记录》,第3-4页。
    ⑤ 郭伯恭:《经济崩溃过程中之邓县》,邓县旅汴同乡会编:《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17页。
    ⑥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4册(1934年),第1090-1091页。
    ⑦ 唐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河县志》,第26页。
    ⑧ 淅川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淅川县志》,第24页。
    ① 泌阳县地方史志编辑委员会:《泌阳县志》,第14页。
    ② 《河南省委关于河南军事情况和工作计划给中央的报告(1927年10月)》,载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编:《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内部资料,甲2,第239页。
    ③ 《汴梁旅游记》(二),北京《晨报》,1920年5月2日。
    ④ 《晨报》,1921年1月10日。
    ⑤ 《晨报》,1923年3月3日。
    ⑥ 何西亚:《盗匪问题之研究》,上海:泰东书局,1925,第89-94页。
    ⑦ 参见王克成、赵一凡:《中共南阳地方史》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第9页。
    ① (日)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8册,河南省,第734页。
    ② 黄琨主编:《源潭镇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第8页。
    ③ 唐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河县志》,第30页。
    ④ 南召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南召县志》,第31页。
    ⑤ 南阳地区农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畜牧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第111页。
    ① 苏辽:《老洋人——张庆》,《汝州文史资料》第4辑,总第8辑,1994年11月,第94页。
    ② 王执中:《赊旗镇历史上的兵灾匪患》,《社旗文史》第1辑,1986年3月,第26-27页。
    ③ 泌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泌阳县志》,第14-15页。
    ④ 陈舜德:《闲话宛西集》,第21页。
    ⑤ 谢秉玺:《建国军在河南》,《唐河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12月,第27-28页:唐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河县志》,第32页。
    ⑥ 郭伯恭:《经济崩溃过程中之邓县》,邓县旅汴同乡会编:《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17页。
    ⑦ 姚雪垠:《学习追求五十年》,载《姚雪垠回忆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第100页。
    ⑧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14页。 钩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第14-15页。
    ① 张钫:《北伐期间逐鹿中原的军事混乱局面》,《风雨漫漫四十年》,第267页。
    ② 《直荀关于豫南、鄂北一带社会状况的报告(1928年)》,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八年),甲3,第482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号:1,案卷号:4428,缩微号:16J—-2556,“河南各地驻军被控骚扰殃民”,1929年6月。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号:l,案卷号:4428,缩微号:16J—-2556,“河南各地驻军被控骚扰殃民”,1929年6月。
    ③ 《直荀关于豫南、鄂北一带社会状况的报告(1928年)》,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八年),甲3,第482-483页。
    ④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21页。
    ⑤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22页。
    ⑥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24页。
    ①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64页。郭廷以在回忆录中认为马文德“原是南阳的土豪”一语,并不符合史实。关于马文德在不同时期的身份及其经历,本文在第二章专门介绍。
    ② 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第7-13页。
    ③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第108页。
    ④ 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第77页。
    ⑤ 朱新繁:《中国农村经济关系及其特质》,上海:新生命书局,1930,第341页。
    ① 杨仪山、张守经编著:《河南自治史略》,《河南文史资料》,总第43辑,第191页。
    ② 刘峙:《我的回忆》,第117、119页。
    ③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方差异》,载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第3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第1624-1638页。
    ④ 此点借用马俊亚先生对近代淮北社会结构的分析,本文所关注的南阳盆地的社会结构和淮北社会有极大的相似性。他在研究近代淮北社会时指出,淮北社会“中产阶层”缺失,社会截然分裂为两个明显的阶层:“地主”和贫民,“富农”和“富裕中农”极少。当地社会结构呈“一头大、一头小的哑铃型,而非金字塔 形”。见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0,第439页。
    ① 朱书林:《明代以来唐河的人口》,《唐河文史资料》第5辑,2008年11月,第313页。
    ② (清)吴泰来、黄文莲纂修:乾隆《唐县志》,据乾隆五十二年(1787)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103页。
    ③ 张嘉谋校注:《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第2册,户口,南阳:南阳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翻印本,第30-31页。
    ④ (明)王士性撰,周振鹤点校:《五岳游草·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230页。
    ⑤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方差异》,载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第3卷,第1637页。
    ① 刘景向纂修:《河南新志》(1929年)上册,卷三,郑州: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整理重印本,第158-159页。
    ② 南阳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志》(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第27-32页。
    ③ (清)陈之陨修,曹鹏翊纂:《南召县志》,乾隆十一年(1746)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第201页。
    ④ (清)吴泰来、黄文莲纂修:《乾隆《唐县志》,乾隆五十二年(1787)刊本,第103-104页。
    ⑤ (清)吴联元修,王诩运纂:《镇平县志》,光绪二年(1876)刊本,卷五,人物·义行(页码不详)。
    ① (清)潘守廉修,张嘉谋纂:《南阳县志》卷三,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第288页。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第193页。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第202-203页。
    ④ 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第49页。
    ⑤ 戴玄之:《红枪会(1916—-1949)》,陶希圣序,台北:食货出版社,1982,第4页。
    ⑥ 王天奖:《民国时期河南的学校教育》,《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3期,1996年5月,第62页。
    ⑦ (清)田文镜纂:雍正《河南通志》卷二十八,雍正九年(1731)刊本,第7页。
    ⑧ 《统计消息·河南人物在历史上之位置》,《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3期,1936年3月,第137页。相 关学术研究论文有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之关系》,《科学》第6卷第1期,1923年1月;朱君毅:《中国历代人物之地理分布》,《厦门大学学报》第1卷第1期,1931年12月;褚绍唐:《当代我国名人之地理的分布》,《东方杂志》第31卷第23号,1934年12月;王奇生:《中国近代人物地理分布》,《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
    ① 参见沈松侨:《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民国时期的宛西自治,1930-194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年版,第392页。
    ② 《今昔悬殊之南阳》,《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12期,第1-2页。
    ③ 铁诚:《邓县民性之探讨》,邓县旅汴同乡会编:《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5页。
    ④ 南阳府属各县距湖北武当山较近,当地民众有到武当山朝拜金顶的习俗,沿袭至今。见刘景向纂修:《河南新志》(1929年)上册,卷三,礼俗,第172页。据郭廷以先生回忆,舞阳县流传有许多关于张三丰的故事,在当地,.“朝大顶(武当山金顶)是一大典,而且有许多缠脚老太婆,不辞千里跋涉,徒步而去。”见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24-25页。
    ⑤ 铁诚:《邓县民性之探讨》,邓县旅汴同乡会编:《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4页。
    ⑥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第107页。
    ① 中国地方自治学会邓县分会:《邓县地方自治实施之经过及其成效》,收于陈舜德:《闲话宛西集》,第211页。
    ②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05页。
    ③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40页。
    ④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97页。
    ⑤ 亦称“打黑枪”,多用暗杀手段,常有己杀或请人杀死自己的仇敌。见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195页。
    ⑥ 河南省政府第五区视察团:《临汝视察报告》(1936年4月),载《汝州文史资料》第2辑,总第6辑,1991年8月,第3、20页。
    ⑦ 河南省政府第五区视察团:《临汝视察报告》(1936年4月),载《汝州文史资料》第2辑,第25页。
    ⑧ 王春元:《视察日记》,《河南政治月刊》,第6卷第11期,1936年11月,第l页。
    ⑨ 王凌震、杜绪赞修,张嘉谋纂:民国《方城县志》,方城:1942,铅印本,卷三,风俗,页三三。
    ① 张钫:《第二十路军始末回忆》,《风雨漫漫四十年》,第286页。
    ② 王凌云:《豫西旧社会军匪横行的状况》,《文史资料选辑》第38辑,第170页。
    ③ 河南省政府第五区视察团:《临汝视察报告》(1936年4月),载《汝州文史资料》第2辑,第1页。
    ④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50页。
    ⑤ 洛宁县志编纂委员会:《洛宁县志》,北京,三联书店,1991,第427页。
    ⑥ 张治水:《张寡妇轶事》,《洛宁文史资料》第2、3合辑,1988年8月,第119-122页。
    ⑦ 范龙章口述、张润三整理:《曲折的征途》,《范龙章将军事略》,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第134- 140页。
    ① 姚雪垠:《长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82-83页。
    ② 田中禾:《月亮走我也走》,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第1-2页。
    ③ 郑绍康:《人生风雨》,《唐河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12月,第153页。
    ④ 王执中:《赊旗镇历史上的兵灾匪患》,《社旗文史》第1辑,1986年3月,第27-28页。
    ⑤ 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195页。
    ① 张鸣认为,“在旧有的乡村统治秩序崩溃后,原来乡村民间纠纷和危机处理的程序已经基本瓦解了,人们开始借助各种乡村社会以外因素来处理危机,寻求正义。现在动辄采取极端手段,肉体消灭已经成为解决权力纷争的基本方式之一,这与整个农村社会浓烈的武化氛围有密切的关系。”见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第65页。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第217页。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第217页。
    ④ 陈善同,子雨人,河南信阳县五里店人。光绪二年(1876)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家庭。曾祖陈应元,以武庠生归标,官至都司;祖父陈梦兰,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进士,以翰林院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历官郎中、工科给事中,掌江南、京畿道御史,调湖北荆州府知府。陈善同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赴河南省乡试,中解元(第一名举人),二十九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晚清时,历官大理院推事,都察院掌辽沈、新疆、陕西、京畿道御史,资政院议员。入民国,他先后任河南豫西道观察使、豫东道观察使兼河道、河南提学使司提学使;北洋时期先后任参议院议员,河南省实业、财政厅长,河务总局局长,通志局局长、省长等职。1927年弃官归隐,日军侵入时,逃居罗山县乡间,1941年病逝于潢川县。
    ⑤ 陈善同:《奏请查办河南盗案折》(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四日),《陈侍御奏稿》(点注本),载《信阳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7月,第6页。
    ⑥ 《河南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关于形势、工农运动及党组织状况(1927年11月24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内部资料,甲2,第340页。
    ① 张厚昌述:《豫省农民生活之所见》,载陈伯庄:《平汉线农村经济调查》附录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第49页。
    ② 张厚昌述:《豫省农民生活之所见》,载陈伯庄:《平汉线农村经济调查》附录二,第49页。
    ③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11页。
    ① 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441页。
    ②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38-39页。
    ③ 郑绍康:《人生风雨》,《唐河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12月,第122页。
    ④ 《唐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3卷第1期,1937年1月,第78-79页。
    ⑤ 《唐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3卷第1期,第79页。
    ⑥ 《桐柏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8期,1936年8月,第190页。
    ⑦ 《淅川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3期,1936年3月,第111页。
    ① 《叶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12期,1936年12月,第144-145页。
    ② 《今昔悬殊之南阳》,《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12期,第2页。
    ③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7页。
    ④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7页。
    ⑤ 《南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5期,1935年5月,第86页。
    ⑥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7-78页。
    ① 赵香珊:《最近之邓县社会概况》,邓县旅汴同乡会编:《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12页。
    ② 《南召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3卷第3期,1937年3月,第139页。
    ③ 《泌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6期,1935年6月,第101-102页。
    ① 姚雪垠:《大嫂》,《姚雪垠著作小集——大嫂》,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111页。
    ②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第13-14页。
    ③ 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第26页。
    ④ 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第52页。
    ⑤ 《邓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7期,1935年7月,第70页。
    ⑥ 铁诚:《邓县民性之探讨》,邓县旅汴同乡会编:《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4页。
    ⑦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83页。各种会社如同诚社、问心社等,均为民众们迷信的结合,每社都有许多黄旗做标帜,此种会社,专为迎神赛会、烧香念佛而设的(原文注十七)。
    ① 谢丹枫:《宛梆名优王春生》,《内乡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12月,第151页。
    ②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22页。
    ③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22-23页。
    ④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36页。
    ⑤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40页。
    ①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36页。
    ② 蒋梦麟:《西潮·新潮》,长沙:岳麓书社,2000,第28页。
    ③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25页。
    ④ 赵纯:《南阳、唐河间农村的现状》,《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4期,1934年4月,第2-3页。
    ⑤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50-51页。
    ① (清)吴联元修,王诩运纂:《镇平县志》,光绪二年(1876)刊本,卷五,人物·义行(页码不明)。
    ② 杨建业:《姚雪垠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第1页;姚雪垠:《姚雪垠回忆录》,第10、12页。
    ③ 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第193-194页。
    ④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第140页。
    ⑤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82页。
    ⑥ 王凌震、杜绪赞修,张嘉谋纂:民国《方城县志》,卷三,风俗,页三三。
    ⑦ 河南省唐县因与直隶唐县重名,奉北京政府令于1914年1月改为批源县。据学者考证,唐县非沘水之源。1923年,河南省议员唐河人李怀赢上书:沘水并未源于县境,名不符实。以唐河纵贯县境南北百余里,且县内各支流均注入唐河,流入汉水进长江,应以唐河取县名为“唐河县”。黄火青:《沘源县学生爱国团》,《唐河县文史资料》第3辑,1991年12月,第2页;陈传海、徐有礼编著:《河南现代史》,第389页。
    ⑧ 司法行政部:《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二),南京:司法行政部,1930,第1379-1380页。
    ①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19-20页。
    ②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44页。
    ③ 郯子毅:《冯台异与吴清芝》,《唐河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12月,第69页;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44页。
    ④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44页。
    ⑤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16页。
    ① 张厚昌述:《豫省农民生活之所见》,载陈伯庄:《平汉线农村经济调查》附录二,第50页。
    ② 吴国琳整理:《彭禹廷回镇平剿匪与兴办地方自治期间大事记》,《镇平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第98页。
    ③ 罗宛欣回忆,丁淯清整理:《回忆我的爸爸——罗震》,载《宛城旧事》,第242页。
    ④ 《南阳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5期,1935年5月,第86页。
    ⑤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97页。
    ⑥ 调查人:刘振华;调查时间:2006年8月;地点:唐河县某村;采访对象:刘黄氏,时年90岁;刘许氏,时年75岁。
    ⑦ 王春元:《视察日记》,《河南政治月刊》,第6卷第9期,1936年9月,第2页。
    ⑧ 河南省政府第五区视察团:《临汝视察报告》(1936年4月),载《汝州文史资料》第2辑,第4页。
    ① 据民国《内乡县志》载:内乡县男245049人,女175361人。据此计算可知,内乡县男女比例约为1.4:1。见王镡编纂:《内乡县志》卷一,户口,内乡:石印本,1932,第35页。
    ② 据1905年纂修的《淅川直隶厅乡土志》载:清末,淅川县男口82084,女口72824。据此计算可知,淅川县男女比例约为1.13:1。见钱绳祖纂修:《淅川直隶厅乡土志》,清抄本,《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5册,线装书局影印本,第195页。
    ③ 据南召县高等小学堂甲班学生附生张(?)圣、附生李葆谦编辑《南召乡土志》载:“本境近来无大兵疾役,农商各有振兴,生齿渐臻繁盛,计其实数,男口有80786,女口有40364。”计算可知,南召县男女比例为2:1。该志成书年月不详,据笔者估计应为民国初年。馆藏:河南省南阳市档案馆,编号:B1.5.1-17。
    ① (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第64页。
    ② 野鹤(不知为何许人)初稿:民国《新野县志》,风俗小目,1918年手稿资料。参见http://202.196.64.16/habook/listoldbook.asp?id=525
    ③ 王春元:《视察日记》,《河南政治月刊》,第6卷第10期,1936年10月,第7-8页。
    ④ 王春元:《视察日记》,《河南政治月刊》,第6卷第10期,第8页。
    ⑤ 刘兴唐:《豫西南之小生产形态及行会制》,《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2期,第9页。
    ① 女人被匪掠去,称为“花票”。
    ② 姚雪垠:《长夜》,第112页。
    ③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第141页。
    ④ 吴相湘:《甲骨学权威董作宾》,《传记文学》,第9卷第5期,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6,第46页。
    ⑤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第141页。
    ⑥ 张厚昌述:《豫省农民生活之所见》,载陈伯庄:《平汉线农村经济调查》附录二,第50页。
    ① 河南省政府第五区视察团:《临汝视察报告》(1936年4月),载《汝州文史资料》第2辑,第25页。
    ② 《南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l卷第5期,第87页。
    ③ 王春元:《视察日记》,《河南政治月刊》,第6卷第8期,1936年8月,第4页。
    ④ 南阳简称“宛”,“宛西”一般指南阳盆地西部的淅川、内乡(含今西峡县)、邓县、镇平4县。
    ⑤ 王力生、葛刚:《别廷芳的放足与剪辫》,《西峡文史资料》第4辑,1992年10月,第125页。
    ⑥ 江廷俊:《宛西乡村师范杂忆》,《内乡文史资料》第7辑,1989年12月,第104页;王力生、葛刚:《别廷芳的放足与剪辫》,《西峡文史资料》,第4辑,第125页.
    ⑦ 《淅川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3期,第112页。
    ⑧ 王士范:《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淅川地方自治工作报告》,《淅川文史资料》第4辑,第76页。
    ⑨ 《汝南现状一瞥》,《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6期,1932年6月,第4页。
    ①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40页。
    ② 《直荀关于豫南、鄂北一带社会状况的报告(1928年)》,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八年),内部资料,甲3,第484页。
    ③ 郑绍康:《人生风雨》,《唐河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12月,第127页。
    ④ 《唐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3卷第1期,1937年1月,第79-80页。
    ⑤ 《舞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6期,1935年6月,第88页。
    ⑥ 《泌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6期,1935年6月,第1.02页。
    ⑦ 《镇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66页。
    ⑧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83页。
    ⑨ 《彭“善人”恶而不善》,《罪恶之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64,第152页。
    ① 杨廷寅:《南阳杨氏家族》,《南阳文史资料》第6辑,1990年12月,第25-26页。杨廷寊,1924年生,河南南阳县人,其父为南阳辛亥革命领袖杨鹤汀,其兄为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
    ② 杨鹤汀:《大地主·瑞鹤仙》(词作于1943年),《南阳文史资料》第6辑,第9页。
    ③ 杨鹤汀:《富家郎·瑞鹤仙》(词作于1944年),《南阳文史资料》第6辑,第9-10页。
    ① 姚雪垠:《我的老祖母》,载《姚雪垠著作小集:大嫂》,第75页。
    ② 王春元:《视察日记》,《河南政治月刊》,第6卷第10期,1936年10月,第7页。
    ③ 王春元:《视察日记》,《河南政治月刊》,第6卷第10期,第7页。
    ④ 王春元:《视察日记》,《河南政治月刊》,第6卷第10期,第7页。
    ⑤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17页。
    ⑥ 范龙章口述、张润三整理:《曲折的征途》,载汝阳县政协编:《范龙章将军事略》,第136-137页。
    ⑦ 张治公(1881—1951),字干丞,又名树林,洛阳县彭婆乡南衙村(今伊川县)人,清末豫西绿林起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祖父张士庚,叔父张黑子皆为绿林好汉。叔父张黑子与王天纵交往甚密,因此张治公也与王天纵建立了交情。1909年他随王天纵上杨山聚义,结为兄弟,排行老七。1911年他同王天纵一起由绿林转为反清革命志士。1912年,民国建立,南北议和,豫西绿林武装改编为镇嵩军,刘镇华任统领,委任张治公为第二标标统。1913年,他参加围剿白朗起义军的战斗。次年,白朗死后,张派人将埋葬在宝丰、临汝交界处的白朗尸体掘出,割头送给刘镇华请赏。1917年,胡景翼、杨虎城、樊钟秀等围攻西安,陕西督军陈树藩电邀刘镇华援陕,西安解围后,张治公升任旅长,兼西安卫戍司令。后镇嵩军扩编为四个师,张升任第二师师长。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他随吴佩孚到山海关同奉系作战,任第七路司令。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总统曹锟,击败吴佩孚,吴逃天津,张败退临汝。1925年3月, 张治公部被胡景翼、岳维峻国民军击溃,张退往陕西白河县。同年10月,张治公被吴佩孚委任为陕潼护军使。1926年1月,张治公利用红枪会与国民二军发生冲突的机会,兵不血刃夺取了洛阳。随后,张治公大肆收编豫西土匪,增编为9个旅,计达4万余人,对红枪会进行了大屠杀。1927年5月,张治公同冯玉祥方振武部交战失败后逃往登封隐避。1927年10月,张治公下野,赴天津、北京等地游历。1939年回乡,创办维伦中学。1943年开“公兴渠”。1944年5月,侵华日军占领伊川县后,任日伪白河县(今伊川县辖境)县长。1951年3月,在“镇反”中被枪决。见王凌云:《豫西旧社会军匪横行的状况》,第160-162页;张钫:《北伐期间逐鹿中原的军事混乱局面》,《风雨漫漫四十年》,第246页。
    ① 范龙章口述、张润三整理:《范龙章将军事略》,第137页。
    ② 范龙章口述、张润三整理:《范龙章将军事略》,第137-138页。
    ③ 华清明:《范龙章将军年谱》,载《范龙章将军事略》,第224页。
    ④ 范龙章口述、张润三整理:《范龙章将军事略》,第156页。
    ⑤ 张钫:《北伐期间逐鹿中原的军事混乱局面》,《风雨漫漫四十年》,第267页。
    ⑥ 《直荀关于豫南、鄂北一带社会状况的报告(1928年)》,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八年),内部资料,甲3,第484页。
    ① 范龙章口述、张润三整理:《范龙章将军事略》,第146页。
    ② 《王太》,《汝州文史资料》第3辑,总第7辑,1992年12月,第78-81页:何朝太:《王太》,《汝州文史资料》第4辑,总第8辑,1994年11月,第170-176页。
    ③ 王春元:《视察日记》,《河南政治月刊》,第6卷第11期,1936年11月,第6页。
    ④ 平顶山市土地管理局:《平顶山市土地志·鲁山卷》,第36页;吴山:《鲁山农业之最》,《鲁山文史资料》第9辑,1993,第89页。
    ⑤ 内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内乡县志》,第15页。
    ⑥ 《河南省委报告(节要)——关于目前政治状况、党内工作情形及枪会问题决议(1927年9月4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甲2,第82页。
    ⑦ 河南省政府第五区视察团:《临汝视察报告》(1936年4月),《汝州文史资料》第2辑,第20-21页。
    ① 彭禹廷:《宛西自治的禁赌布告》,《淅川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9月,第117页。
    ② 冯崇义:《走出轮回——农民意识与百年中国》,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第9页。
    ③ 张钫:《白朗义军的兴灭》,《风雨漫漫四十年》,第162页。
    ①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十二,杂记,第61页。
    ② 淅川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淅川县志》,第22页。
    ③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八,兵防,第31页。
    ④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八,兵防,第31页。
    ⑤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八,兵防,第32-33页。
    ⑥ 《乌云山下小“皇城”》,《黑色家谱》,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65,第23页。
    ⑦ 王镡编纂:民国《内乡县志》,卷三,寨防,第85-92页。
    ⑧ 别光典:《河南内乡土皇帝别廷芳》,《文史资料选辑》第38辑,第177页。
    ⑨ 熊志勇:《略论咸同之际士绅的武化效应》,《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
    ① (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第217页。
    ②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八,兵防,第31页。
    ③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40页。据冯友兰的理解,在清末民初的豫西南,“当时的社会中,尤其是乡村中,有一定数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人,就是当地的绅士”。见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48页。
    ④ 谢秉玺、郭云莲:《樊钟秀的建国豫军在唐河》,《宝丰文史资料》第8辑,第19页。
    ⑤ 张旺午口述,孙群堂整理:《民国期间泌阳的一些情况》,《泌阳文史资料》第1辑,1989年12月,第20页。张旺午,1909年生,河南泌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特支书记、县委书记、地委书记。1949年后先后担任湖北省人委秘书长、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省人大常委副主任等职。
    ⑥ 内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内乡县志》,第17页:吴国琳:《杀老阚》,《镇平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第38页。
    ⑦ 1932年春,国民政府于南阳设立豫陕鄂边区绥靖公署,派刘镇华为督办。刘镇华将宛属13县划为4个联防区,聘请地方士绅出面主持。计以:南(阳)、南(召)、新(野)3县为第一联防区,聘杨鹤亭为主任,朱肇生副之;镇(平)、内(乡)、淅(川)、邓4县为第二联防区,聘别廷芳为主任,彭锡田、陈舜德副之;方(城)、舞(阳)、叶3县为第三联防区,聘黄子芳为主任,李云发副之;唐(河)、桐(柏)、泌 (阳)3县为第四联防区,聘王友梅为主任。其后,刘镇华又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设训练所,调训各县联保队长,请彭禹亭主持其事。刘镇华在南阳支持地方自治,引起开封绥靖主任刘峙的误会,后经刘镇华派乃弟刘茂恩赴汴解释,始告冰消。参见陈舜德:《闲话宛西集》,第23页。
    ① 水普慈:《刘镇华在南阳》,《河南文史资料》1993年第4辑,总第48辑,第154-155页。
    ② 杨廷寅:《南阳杨氏家族》,《南阳文史资料》第6辑,第35页。
    ③ 杨廷寅:《南阳杨氏家族》,《南阳文史资料》第6辑,第36页。
    ④ 邓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邓州市志》,第20页。
    ① 王梅彩(王庚先之女,姚雪垠之妻):《王庚先事迹》,《河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153-154页;邓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邓州市志》,第724页。
    ② 邓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邓州市志》,第724页。
    ③ 赵香珊:《最近之邓县社会概况》,邓县旅汴同乡会编:《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11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全宗号1,案卷号4426,缩微号:16J—2556。
    ① 王梅彩:《王庚先事迹》,《河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154-155页;邓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邓州市志》,第27页。
    ② 1930年9月,宛西内乡、淅川、镇平、邓县4县实施4县联防。1933年,南召县纳入联防体系,统一编制,联合作战剿匪。1935年,仅内乡、淅川、邓县民团武装就达7万余人枪。面对宛西雄厚的地方武装,河南省政府亦不敢小觑。1934年秋,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欲诱杀别廷芳,由于40军军长庞炳勋斡旋方罢。后以授官为名,诱捕杨捷三于许昌,随之处决。别廷芳势力退出邓县。参见内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内乡县志》,第20页;南阳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志》,第846页。
    ③ 陈照运、孙海霞、马福均整理:《别廷芳年谱》,《西峡文史资料》第2辑,1990年10月,第69页。
    ④ 张泽霖、朱卫红:《马文德事略》,《南召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10月,第86-90页;张和宣:《南阳军阀马文德》,《南阳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10月,第53-56页。
    ① 武昌起义后,河南同盟会党人杨勉斋等人会集洛阳,图谋举事,派吴沧洲、刘纯仁上羊山联络王天纵及伏牛山各路绿林武装,推王天纵为丁部大将军,约王攻占洛阳迎接陕西的东征军。参见张钫:《中州大侠王天纵》,《风雨漫漫四十年》,第115页。
    ② 费孝通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曾在云南昆阳调查当地土匪“杨队长”,他指出,“杨队长不同于前面所描述的腐败的官僚,他是很有地方势力的土匪的代表,土匪在中国历史上被农民看做是某种英雄,尤其当他们抢劫富人而不刁难穷人的时候。杨在某种程度上被士绅接受,因为他们怕他,但严格地说谈并不属于士绅的行列,因为他既未受过教育,也没有土地,而这些正是可以确保他有这一社会地位的东西。值得注意的是,他弃善从恶部分是源于他在军队里混过,部分是源于和地方权威的合作。若不是他缺乏‘世故’,可以相信他也许会在官府里站稳脚跟”。参见费孝通:《中国士绅》附录,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第188页。若按照费孝通对“士绅”的理解,马文德同样不属于士绅的行列,他和云南土匪“杨队长”当属同类性质的人物。
    ③ 张和宣:《南阳军阀马文德》,《南阳文史资料》第2辑,第55-56页。
    ④ (英)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等译,第8页。
    ⑤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匪徒:秩序化生活的异类》,李立玮等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 第133页。
    ①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22页。
    ② 《剥开画皮现原形》,《罪恶之家》,第77页。
    ③ 王廷辅:《沙子云、杨廷升之死》,《南召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12月,第125页。
    ④ 陈舜德:《闲话宛西集》,第6页。
    ⑤ (美)艾恺:《美国学者访陈舜德谈话记录》,第41页;陈舜德:《宛西之友自远方来——在侨联宾馆欢迎艾凯教授讲词》,收于《闲话宛西集》,第157-159页。
    ⑥ 姚雪垠:《长夜》,第108页。
    ⑦ 姚雪垠:《学习追求五十年》,《姚雪垠回忆录》,第108页。
    ⑧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匪徒:秩序化生活的异类》,李立玮等译,第132-133页。
    ① 范龙章口述、张润三整理:《范龙章将军事略》,第142页。
    ② 范龙章口述、张润三整理:《范龙章将军事略》,第145页。
    ③ 范龙章口述、张润三整理:《范龙章将军事略》,第151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全宗号:1案卷号:996缩微号:16J—-2247。
    ⑤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09页。彭,指的是镇平县自治领袖彭禹亭,他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在主持镇平地方自治过程中,他戮力剿匪,因剿匪并支持南召县自治派开展自治工作,遂与南召巨绅杨某结怨。杨某乃与镇平杨瑞峰等勾结,用金钱贿通他的卫士杨天顺等7人于1933年3月24日夜,乘彭禹亭酣睡时,用绳将其勒死。参见陈舜德:《闲话宛西集》,第26页。
    ⑥ 湖北省枣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枣阳志》,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第433页。
    ① 《童长荣第二次巡视豫中的报告——关于政治经济概况和群众斗争形势(1929年9月12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0年)(上),内部资料,甲4,第121页。
    ② (英)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等译,第31页。
    ③ 此处“民众”指一般底层民众,不含地方精英,区别于上文所述及的“乡绅、地主”。
    ④ 陈善同:《奏请查办河南盗案折》(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四日),《陈侍御奏稿》(点注本),载《信阳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7月,第6页。
    ⑤ 至清末,河南有四道:开归陈许郑道领府三:开封、归德、陈州。直隶州二:许、郑。治所,开封府;河陕汝道领府一:河南。直隶州二:陕、汝。治所:陕州;河北道,领府三:彰德、卫辉、怀庆。治所:武陟县;南汝光淅道领府二:南阳、汝宁。直隶州一:光。直隶厅一:淅川。治所:汝宁府属信阳州。参见牛平汉主编:《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第213-214页。
    ① 陈善同:《奏请查办河南盗案折》(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四日),《陈侍御奏稿》(点注本),载《信阳县文史资料》第2辑,第6页。
    ② (英)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等译,第20页。
    ③ 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第49页。
    ④ 姚雪垠:《长夜》,第76、89页。
    ⑤ 参见何西亚:《盗匪问题之研究》,第94页:北京《晨报》,1921年1月10日。
    ⑥ 《河南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关于形势、工农运动及党组织状况(1927年11月24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内部资料,甲2,第330-331页。
    ① 时囚:《河南镇平内乡淅川三县的自治》,载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第537页。
    ② 牛砚秋:《宛西自治》,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第7页。
    ③ 马斌主编:《南阳地区粮食志》,第17页。
    ④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84-85页。“十一路军”指的是由河南地方武装“镇嵩军”改编而成为国民政府的第十一路军,统领为刘镇华。
    ⑤ 刘兴唐,字尧庭,河南唐河人。据姚雪垠回忆:“刘尧庭青年时在北平住了几年,依靠北平图书馆自修研究中国史,发表过几篇文章参加中国社会史论战,解放后在开封师范学院(今已恢复原校名河南大学)教书,文革中被整死了。”见姚雪垠:《姚雪垠回忆录》,第74页。
    ⑥ 刘兴唐:《豫西南之小生产形态及行会制》,《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2期,1934年2月,第2、10页。
    ⑦ 陈舜德:《闲话宛西集》,朱玖莹序,序言第2页。
    ① 《岳凌云、张芸生关于目前情况及今后工作意见向中央的报告(1928年5月10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八年),内部资料,甲3,第193页。
    ② 此处的“河北”应指河南省辖黄河以北地区(清代河南省河北道辖彰德、卫辉、怀庆三府),而非当时刚成立的河北省。1928年6月28日,直隶改省名为河北省。
    ③ 《童长荣第二次巡视豫中的报告——关于政治经济概况和群众斗争形势(1929年9月12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0年)(上),内部资料,甲4,第123页。
    ④ 《河南省委关于形势和工作情况给中央的报告(1931年3月25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内部资料,甲5,第34页。
    ⑤ 《小元巡视河南给中央的综合报告——工农情况、党群工作(1931年7月4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内部资料,甲5附录,第458页。
    ⑥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90页。
    ⑦ 王春元:《视察日记》,《河南政治月刊》,第6卷第10期,第9页。
    ① 姚雪垠:《姚雪垠回忆录》,第100页。
    ② 王春元:《视察日记》,《河南政治月刊》,第6卷第11期,第4页。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7页。
    ④ 张钫:《中州大侠王天纵》,《风雨漫漫四十年》,第110-111页。
    ① 范龙章口述、张润三整理:《范龙章将军事略》,第141页。
    ② 张显明:《“老洋人”生平简述》,《宝丰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10月,第18页。
    ③ 焦文典(1890-1948),字慎伍。原籍社旗县桥头镇焦庄村人,后迁居关庄、陈郎店。焦文典家境贫穷,幼放牛,稍长,当牛把。民国元年(1912),焦文典到前路巡防营当兵数年复归,在刘寺西北朱岗村给地主当长工。时有匪冒称他名“绑票”,1923年,焦文典被南阳县政府拘禁数月,经友人王章甫花100两银子保释。焦文典出狱后,怨气难消,便横下一条心,与李佐义、罗文洲联系入伙为匪。焦文典先后任马文德部连长、营长,樊钟秀部团长、师长。1938年,焦文典加入豫南抗日游击队;1947年,焦文典参加中共革命队伍。见社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社旗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第494-495页。
    ④ 姚雪垠:《姚雪垠回忆录》,第108页。
    ⑤ 平顶山市土地管理局:《平顶山市土地志·鲁山卷》,第37页。
    ⑥ 侯义方:《记郑克明同志二三事》,《方城文史资料》第4辑,1987年8月,第120页。
    ⑦ 参见赵汉三:《1919年一1939年镇平土匪猖獗》,《镇平文史资料》第8辑,第8页。
    ① 《汝南现状一瞥》,《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6期,1932年6月,第3页。
    ② 参见陈舜德:《闲话宛西集》,第11页。
    ③ 对于民众对于“权力”的崇拜,本文受马俊亚先生的启发较大。他在研究淮北社会时指出:“淮北远不是一个阶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由于缺乏各阶级的代言人和阶级之间的斗争,行政权力更具有无可抗拒的压倒性优势。”参见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第22页。对本文而言,近代南阳盆地一般民众为在资源有限的社会中争得生存的权利,他们在走向“杆匪”队伍时,确有对“财富”、“权力”的崇拜和争取的欲望。
    ④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第98页。
    ⑤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匪徒:秩序化生活的异类》,李立玮等译,第15页。
    ① 刘峙:《河南当前之三大问题及今后之行政计划——5月2日在省政府纪念周席上讲演》,《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5期,1932年5月,第1页。
    ② 张钫:《第二十路军始末回忆》,《风雨漫漫四十年》,第286页。
    ③ 王凌云:《豫西旧社会军匪横行的状况》,《文史资料选辑》第38辑,第168页;张钫:《第二十路军始末回忆》,《风雨漫漫四十年》,第288页。
    ① 杨景贤等:《慈云中学》,载《范龙章将军事略》,第113-114页。
    ② 范龙章口述、张润三整理:《范龙章将军事略》,第154页。
    ③ 张钫:《第二十路军始末回忆》,《风雨漫漫四十年》,第290页。
    ④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匪徒:秩序化生活的异类》,李立玮等译,第20页。
    ⑤ 苗培萌:《清末民初的几名绿林人物》,《洛阳文史资料》第9辑,1991年9月,第71页。
    ① 王凌云:《豫西旧社会军匪横行的状况》,《文史资料选辑》第38辑,第164-165页;张钫:《第二十路军始末回忆》,《风雨漫漫四十年》,第285页。
    ② 张钫:《第二十路军始末回忆》,《风雨漫漫四十年》,第286页。
    ③ (英)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等译,.第32页。
    ④ 张钫:《白朗义军的兴灭》,《风雨漫漫四十年》,第164页。
    ⑤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63页。
    ⑥ 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7,第37-38页。
    ① 王凌云:《豫西旧社会军匪横行的状况》,《文史资料选辑》第38辑,第160-161页。
    ② 范汉生:《我和父亲》,载汝阳县政协编:《范龙章将军事略》,第167页。
    ③ 牛砚秋:《宛西自治》,第10-11页。
    ④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61页。
    ① 姚雪垠:《长夜》,第154页。瓤子九,即范九。在土匪队伍中,吃饭即填瓤子,范又与“犯”同音,故匪众称范九为瓤子九;九是其排行第九。
    ② 姚雪垠:《长夜》,第198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案卷号:4428缩微号:16J—-2256,“河南各地驻军被控骚扰殃民”,1929年6月。
    ④ 谢秉玺、郭云莲:《樊钟秀的建国豫军在唐河》,《宝丰文史资料》第8辑,第18页。
    ⑤ 王春元:《视察日记》,《河南政治月刊》,第6卷第11期,第5-6页。
    ⑥ 《叶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12期,第146页。
    ① 冯崇义:《走出轮回——农民意识与百年中国》,第9-10页。
    ② (英)贝思飞:《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等译,第8页。
    ③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匪徒:秩序化生活的异类》,李立玮等译,第38页。
    ① 姚保中:《唐河世家的兴替》,《中原在台人物志》(二),台北:中原文献社,2006,第220页。
    ② 对于红枪会的兴起,戴玄之用力最深,其所著《红枪会》对其源流、兴起背景曾做详细的考察,见戴玄之著:《红枪会(19161949)》,第13-81页。
    ① 陈华斋:《唐河枪社概况》,《河南文史资料》第14辑,第98页。
    ② (英)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等译,第206页。
    ③ 杨建业:《姚雪垠传》,第7页。
    ① 姚雪垠:《长夜》序言,第7-8页。
    ② 黄琨主编:《源潭镇志》,第147页。
    ③ 胡子和:《对宛东红枪社的粗略回忆》,《方城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6月,第38页。
    ④ 胡子和:《对宛东红枪社的粗略回忆》,《方城文史资料》第1辑,第38页。
    ⑤ 陈华斋:《唐河枪社概况》,《河南文史资料》第14辑,第98页。
    ⑥ 丁达:《中国农村经济的崩溃》,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第192页。
    ⑦ 王全营:《大革命时期的河南红枪会》,《中州学刊》1983年第2期,第136-137页。
    ① 姚雪垠:《长夜》序言,第7页。
    ② 1995年,姚雪垠对其在1979年所写的《长夜》序言——“为重印《长夜》致读者的一封信”作了修订,补充了对红枪会社会性质的评价。对比其1996和1979年版的《长夜》(两个版本均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序言,我们可以看到晚年的姚雪垠对红枪会性质认识的显著变化。
    ③ 《河南农运报告——对枪会运动之分析》,1927年8月30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内部资料,甲2,第79页。
    ④ 张钫:《风雨漫漫四十年》,第269页。
    ⑤ 《河南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关于形势、工农运动及党组织状况(1927年11月24日)》,中央档案馆、 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内部资料,甲2,第315页。
    ① 《张景曾关于河南政治状况和党的情形给中央的报告(1929年3月13日至26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0年)(上),内部资料,甲4,第45页。
    ② 陈传海、徐有礼编著:《河南现代史》,第99页。
    ③ 《叶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12期,第146页。
    ④ 《河南省委报告(节要)——关于目前政治状况、党内工作情形及枪会问题决议(1927年9月4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内部资料,甲2,第88页。
    ⑤ 《河南省委关于农民运动的报告(1927年9月)》,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内部资料,甲2,第128页。
    ⑥ 《河南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关于形势、工农运动及党组织状况(1927年11月24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内部资料,甲2,第332页。
    ① 《直荀关于豫南、鄂北一带社会状况的报告(1928年)》,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八年),内部资料,甲3,第484页。
    ② 骚扰宛属各县数年的大杆匪王泰、崔二旦、刘宝斌均是在地方民团和地方武装的协力下被打垮的,地方民团在剿除匪患中的作用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关于宛属地方民团在剿匪中的作用,常金龙作了一定的探究,见常金龙:《宛西民团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毕业论文,未刊稿。
    ③ 赵纯:《南阳、唐河间农村的现状》,《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4期,第2页。
    ④ 唐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河县志》,第34页。
    ⑤ 王炎升:《宛西自治与方城》,《方城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6月,第46页。
    ① 裴宜理认为:“和捻军一样,红枪会是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之生存策略演进的结果。恰恰是这些以传统乡村生活为背景的集体暴力形式的适应性价值才使他们难以取得最终的成功。”参见(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第212页。
    ②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329-330页。
    ③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87页。
    ④ 张鸣强调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是独特的,他认为:“中国的农民既不同于西欧中世纪庄园的农奴(包括日本——日本农村社会结构与西欧有相似性),也不同于印度村社的农民。在前资本主义状态的各国农村中,中国农民是极少数具有正当政治法律身份,又具有较完全的财产私有权(可以自己支配)和独立生产经营权的农民。”见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第217页。本文认为,这一结论在南阳盆地并不适用。在民国初期的豫西南一带,地权分配高度集中,社会生态畸形恶化,底层民众对大地主、豪绅的人身依附性较强。
    ① 李宗黄:《李宗黄回忆录——八十三年奋斗史》第3册,台北:中国地方自治学会,1972,第324页。
    ② 李宗黄:《李宗黄回忆录——八十三年奋斗史》第3册,第327页。
    ③ (美)张信:《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岳谦厚等译,第272-279页。
    ④ 内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内乡县志》,第17页。
    ⑤ 西峡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峡县志》,第607-608页。
    ① 南阳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志》,第845页;吴国琳:《彭禹廷与地方自治》,《镇平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第48-49页。
    ② 参见陈传海、徐有礼编著:《河南现代史》,第155页。
    ③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10页。
    ④ 淅川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淅川县志》,第471-472页。
    ⑤ 时囚:《河南镇平内乡淅川三县的自治》,载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第536页。
    ①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15页。
    ② 王炎升:《宛西自治与方城》,《方城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6月,第49页。
    ③ 张泽霖、艾廷和:《南召地方自治始末》,《南召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12月,第25页。
    ④ 张泽霖、艾廷和:《南召地方自治始末》,《南召文史资料》第4辑,第26-27页。
    ① 中共新野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新野县历史》(第一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② 中共新野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新野县历史》(第一卷),第3页。
    ③ 《唐河县代表关于政治情况和党的工作的报告(1929年10月19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四年),内部资料,甲8,第266页。
    ④ 《唐河县代表关于政治情况和党的工作的报告(1929年10月19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四年),内部资料,甲8,第267页。
    ⑤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06页。
    ① 王锡璋:《忆南召的抗日联防和现代中学》,《河南文史资料》,1993年第1辑,第51页。
    ② 泌阳县志编辑委员会:《泌阳县志》,第257页。
    ③ 张旺午口述,孙群堂整理:《民国期间泌阳的一些情况》,《泌阳文史资料》第1辑,第19-20页。
    ④ 泌阳县志编辑委员会:《泌阳县志》,第702-703页;刘广和口述,宋书秀整理:《民国年间泌阳的“官膏局”》,《泌阳文史资料》第3辑,1992年12月,第122页。
    ⑤ 泌阳县志编辑委员会:《泌阳县志》,第723页。
    ⑥ 《河南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关于形势、工农运动及党组织状况(1927年11月24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甲2,第333页。
    ⑦ 《直荀关于豫南、鄂北一带社会状况的报告(1928年)》,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八年),内部资料,甲3,第485页。
    ⑧ 《鄂豫边特委指示泌阳县委信》,泌阳县志编辑委员会:《泌阳县志》,第784-785页。
    ① 《豫南巡视员郭树勋口头报告的记录(吴德峰记)——政治、经济、军事情形,群众生活与斗争情形,党组织状况(1929年12月20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0年)(上),内部资料,甲4,第150页。
    ② 《中央巡视员郭树勋巡视豫南的报告(1929年12月22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0年)(上),内部资料,甲4,第156-157页。
    ③ 这里区别于有传统科举功名的“旧式”士绅。
    ④ 秦晖等:《田园诗与狂想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第73页。
    ⑤ 刘家骥:《豫西南的“独立王国”》,河南省文史馆:《中州钩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第57页。
    ⑥ 《关于内乡县政治、经济、民众及党组织情况的报告(1929年10月19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四年),内部资料,甲8,第255页。
    ⑦ 时囚:《河南镇平内乡淅川三县的自治》,载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 第538-539页。
    ①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第137页。
    ② 王伯顺:《别廷芳事录》,《内乡文史资料》第2辑,第171-172页。
    ③ 张和宣:《内乡团阀刘顾三》,《河南文史资料》第3辑,第175-177页。
    ④ 时囚:《河南镇平内乡淅川三县的自治》,载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第536页。
    ① 时囚:《河南镇平内乡淅川三县的自治》,载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第539页。
    ② 张和宣:《内乡团阀刘顾三》,《河南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5月,第175-177页。
    ③ 时囚:《河南镇平内乡淅川三县的自治》,载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第539页。
    ④ 河南省人民政府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河南省十四个典型乡调查》,开封:内部编印本,1952,第12页。
    ⑤ 张和宣:《我所了解的靳三阎王》,《内乡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11月,第93、96、99页。
    ⑥ 罗昌绪口述,刘玉广整理:《蒲塘罗家“四大户”》,《西峡文史资料》第1辑,第101-104页。
    ① 王炎升:《宛西自治与方城》,《方城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6月,第45页;吴同善:《曲剧在方城的兴起和发展》,《方城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9月,第97页;贾身瑞:《方城旧合作商业概况》,《方城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11月,第106页。
    ② 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371页。
    ③ 孙留安:《解放初期方城的土地调查及其它》,《方城文史资料》第7辑,1990年9月,第138-139页。
    ④ 《乌云山下小“皇城”》,《黑色家谱》,第22、29页。
    ⑤ 中共桐柏县委党史委:《中共桐柏县历史》(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第2页。
    ⑥ 《彭“善人”恶而不善》,《罪恶之家》,第152页。
    ① 朱卫红:《伏牛惊雷》,《南召革命斗争纪实——风雨征程》,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第75-76页。
    ② 王山石(王锡章的化名):《救亡工作在南召》,《新华社》,1938年5月17日通讯;李长明:《南召血案》,《南召革命斗争纪实——风雨征程》,第16页。
    ③ 《剥开画皮现原形》,《罪恶之家》,第74页。
    ④ 袁宝岱:《忆母亲》,《南召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12月,第27页。
    ⑤ 社旗县志编纂委员会:《社旗县志》,第495页;陈弢:《李子炎及蔚文中学》,《社旗文史》第3辑,1989年12月,第185页。
    ⑥ 张旺午口述,孙群堂整理:《民国期间泌阳的一些情况》,《泌阳文史资料》第1辑,第21、23页。
    ⑦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全宗号:1案卷号:1036缩微号:16J—-2252,“河南省区级行政人员被控”;张旺午口述,孙群堂整理:《民国期间泌阳的一些情况》,《泌阳文史资料》 第1辑,第21、23页。
    ① 陈舜德:《闲话宛西集》,第22页。
    ② 李宗黄:《李宗黄回忆录:八十三年奋斗史》下册,第327-328页。
    ③ 徐有礼:《宛西自治:一场夭折的区域现代化实验》,《史学月刊》,2002年第10期。
    ④ 陈舜德:《闲话宛西集》,第22页。
    ① 据宛西乡师第一届毕业生陈照运撰写的一份材料,说是别廷芳提出了“三杆主义”,他要求乡师学生毕业后能够“拿起枪杆动武,拿起笔杆为文,拿起锄杆务农”。录此备考。见江廷俊:《宛西乡村师范杂忆》,《内乡文史资料》第7辑,1989年12月,第109页注释二。
    ② 江廷俊:《宛西乡村师范杂忆》,《内乡文史资料》第7辑,1989年12月,第102页。
    ③ 陈舜德:《闲话宛西集》,第22页。
    ④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11页。
    ⑤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08页。
    ⑥ 范龙章、王凌云、史克勤:《张钫与二十路》,《河南文史资料》第2辑,第130页。
    ⑦ 陈舜德:《闲话宛西集》,第25页。
    ① 见《彭禹廷遗事》,《镇平文史资料》第4辑,第125-126页。陈重华在其晚年回顾彭禹亭推行地方自治时,对该联的表述和上述内容略有不同,陈的记述为:地方事业,原无了期。纵然再作三五十载,而哭者哭,笑者笑,仍未一致。莫若屠刀早放,落得立时干净;菩萨心肠,宁有止境?即使再救千百万家,彼穷者穷,富者富,尚难均平。何若撒手远游?寻个永久逍遥。”参见陈舜德:《闲话宛西集》,第26页。
    ② 陈志让:《军绅政权》自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5页。
    ③ 杨仪山、张守经编著:《河南自治史略》,《河南文史资料》,总第43辑,第205页。
    ④ 李宗黄:《宛西地方自治评价》,《地方自治专刊》,第2卷第2期,1947年7月。
    ① 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第221页。
    ②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第97页。
    ③ 沈松桥认为,宛西自治领袖所探索的乡村建设模式“固有不容抹杀之重大成就,却始终无法突破民国时期地方政治过程中‘土豪劣绅’专擅垄断的基本模式,更不足以为现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见沈松侨:《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民国时期的宛西自治,1930~194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年6月,第371页。
    ① 侯建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
    ② 陈立夫等著:《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序言》(高信序言),《逢甲学报》第7期,1974年8月,第14页(原文写作日期:1937年1月26日);史建云:《近代华北平原的自耕农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第95页。
    ③ 刘刚:《河南农村经济状况》,《河南政治月刊》,第5卷第2期,1935年2月,第4页。
    ④ 曾参与河南省农村经济调查的张锡昌指出:“一般人说,北方‘自耕农’占优势,其实这些自耕农多数就是种少数自田而租不到田地的贫农。这种小农土地所有者占优势,是构成黄土区域土地关系最主要的特征。”见张锡昌编:《农村社会调查》,上海:黎明书局,1935,第146-147页。
    ⑤ 学界涉及本主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刘克祥:《20世纪30年代土地阶级分配状况整体考察和数量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史建云:《近代华北平原的自耕农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第5页。
    ①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第1页。
    ② 陈立夫等著:《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逢甲学报》第7期,1974年8月,第24页。
    ①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第7-9页。
    ② 安娃是当时河南省镇平县的匪首之一,因弟兄一人,俗称“一个馍”,见马凤鸣等编:《南阳市土地志》,第121页。
    ③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18-19页。需说明的是:南阳农村社会调查当初是由河南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国民党南阳县党部、南阳民众师范学校及河南省第三区农林局所会同合办,调查经费由各机关分担,调查员由民众师范学校挑选200余名学生充任,而由农林局及国民党县党部负指导之责,调查结果由冯紫岗负责任的河南省第三农林局整理而成。调查指出:“因为令民众师范学生各管本乡去做调查人员,故尚不致惹起人民之疑虑,得以顺利进行。”见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引言。对于这次调查,有人认为:“此为民国时期南阳地区最系统的一份农村社会调查资料。”见南阳地区农牧局:《南阳地区农业志》,第16页。
    ① 民国时期各地的土地调查,往往存在漏报、瞒报等现象,南阳县亦不例外。1932年,南阳临时清乡善后委员会在丈量各区地亩过程中,“因丈量舞弊而发生的纠纷,不下百余件”。见如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8页注释五。本文姑用冯紫岗等人对南阳县农村社会调查数字,同时参用其它调查材料,以期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②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页。
    ③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8页。
    ④ 河南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编:《河南南阳县土地清丈专刊·土地丈量经过》,南阳:南阳县整理田赋委员会,1936,第26-27页。对于南阳县此次土地清丈,各界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国民政府及河南省军、政、学各界名流均给予高度赞誉,孙科、居正、于右任、孔祥熙、蒋作宾、刘峙、商震、韩复榘、宋哲元、赵戴文、邵力子、刘湘、陈仪、熊式辉、黄绍竑、陈果夫、刘镇华、刘汝明、张钫、郑震宇、刘莪青、李培基、尹任先、张静愚、鲁涤平、彭进之、徐炳昶、梁漱溟、冯友兰等均题词赞誉南阳县土地清丈之功效。在20世纪30年代初,宛属除南阳县及宛西内乡、淅川、镇平实行“地方自治”的3县进行土地丈量外,其余各县因阻力重重,均无力实施。
    ① 需要说明的是,统计数字系笔者根据《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河南南阳县土地清丈专刊·土地丈量经过》有关数据计算得出,见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18-19页;河南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河南南阳县土地清丈专刊·土地丈量经过》,第26-27页。
    ② 邓州市志编纂委员会:《邓州市志》,第282页。
    ③ 邓县志编写委员会:《邓县志》初稿,第一集,邓县:内部编印本,1960,第54页。
    ④ 新野县志编纂委员会:《新野县志》,第243页。
    ⑤ 王山石(王锡章):《救亡工作在南召》,《新华日报》,1938年5月17日通讯,载李长明等:《南召革命斗争纪实——风雨征程》,第16页。
    ① 南召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南召县志》,第411页。
    ② 孙留安:《解放初期方城的土地调查及其它》,《方城文史资料》第7辑,1990年9月,第138页。
    ③ 《河南工委会报告第二号——传达国际十二次政治决议及中央指示信的情况(1933年1月23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三三年),内部资料,甲6,第25页。
    ④ 叶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叶县志》,第297页。
    ⑤ 《河南工作委员会报告第六号——关于舞阳、西平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对今后工作的布置(1933年1月28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三三年),内部资料,甲6,第32页。
    ⑥ 舞阳县志编纂委员会:《舞阳县志》,第99页。
    ⑦ 淅川县志编纂委员会:《淅川县志》,第137页。
    ⑧ 泌阳县志编辑委员会:《泌阳县志》,第268页。
    ① 桐柏县志编纂委员会:《桐柏县志》,第293页。
    ② 王天奖认为清末豫西南地主占有当地土地的60%以上,见王天奖《晚清时期河南地权分配蠡测》,《史学月刊》,1993年第6期,第108页;王全营则估测民国中期豫西南地主、富农占有土地约在60%上下,见王全营《民国中期的地权分配与农业经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111页。
    ③ (清)潘守廉纂:《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第62页。
    ④ 南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199页。
    ⑤ 马凤鸣等:《南阳市土地志》,第18页。
    ⑥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19页,笔者据原表内容计算而得。
    ⑦ 见本章第一节:南阳县地权分配部分的分析,据上文注释估算。
    ⑧ 《岳凌云、张芸生关于目前情况及今后工作意见向中央的报告(1928年5月10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八年),内部资料,甲3,第211页。
    ①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4页。
    ② 朱庆长:《唐河县的土地改革运动》,《唐河文史资料》第5辑,2008年11月版,第148页。
    ③ 姚保中:《记阔别已久的牛权琯乡耆》,《中原在台人物志》(二),第220页。
    ④ 《直荀关于豫南、鄂北一带社会状况的报告(1928年)》,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八年),内部资料,甲3,第481页。
    ⑤ 陈弢:《李子炎及蔚文中学》,《社旗文史》第3辑,第178、185页。
    ⑥ 南召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南召县志》,第411页。
    ⑦ 《彭“善人”恶而不善》,《罪恶之家》,第143页。
    ① 《彭“善人”恶而不善》,《罪恶之家》,第146-147页。
    ② 泌阳县志编辑委员会:《泌阳县志》,第267、702页。
    ③ 赵香珊:《最近之邓县社会概况》,邓县旅汴同乡会编:《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8页。
    ④ 镇平县志编纂委员会:《镇平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第372页。
    ⑤ 舞阳县志编纂委员会:《舞阳县志》,第99页。
    ⑥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第4页;罗昌绪口述,刘玉广整理:《蒲塘罗家“四大户”》,《西峡文史资料》第1辑,1989年10月,第101-103页。
    ⑦ 中共桐柏县委党史委:《中共桐柏县历史》(第一卷),第2页。
    ⑧ 桐柏县志编纂委员会:《桐柏县志》,第294页。
    ⑨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第3页。
    ①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6页;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第3页。
    ② 马凤鸣等:《南阳市土地志》,第124页。
    ③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第3页;南阳民众师范调查玄妙观庙产只有3000余亩,《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10页。
    ④ 河南省统计学会等:《民国时期河南省统计资料》(下),郑州:内部资料,1987,第405、417、421页;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第3页。
    ⑤ 马凤鸣等:《南阳市土地志》,第166页。
    ⑥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第547页。
    ⑦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第4页。
    ⑧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2005,第15页。
    ⑨ 刘克祥:(20世纪30年代土地阶级分配状况的整体考察和数量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19-20页。
    ① 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第295页。
    ② 《人口统计》,《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7期,1936年7月,第3-4页。
    ③ 《总户及农户耕地数》,《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8期,1936年8月,第11-12页。
    ④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第98页。
    ⑤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36,第74页。
    ⑥ 袁宝岱:《忆母亲》,《南召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12月,第25-26页。
    ①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08页。
    ②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第77-78页。
    ③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21-22页。
    ④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第67页。
    ⑤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56页。
    ⑥ 司法行政部:《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二),第1379页。
    ⑦ 南京飞机场离休干部袁祥阁老先生曾为笔者讲述在其童年时期南阳县大地主的村寨和庄园等常识,并为我讲述了南阳县大地主杨家的一般生活情形(袁祥阁先生生于1920年,河南南阳县城关人,他家是南阳县 大地主杨家的佃户,其父为杨家佣人);袁老先生也曾回顾其幼时的匪患及大地主和一般佃户共御匪患的情况。采访时间:2010.06.02;采访地点:南京市午朝门公园。
    ① 赵纯:《南阳唐河间农村的现状》,《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4期,第2页。
    ②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21-22页。
    ③ 姚保中:《唐河世家的兴替》,《中原在台人物志》(二),第307页。
    ④ 《直荀关于豫南、鄂北一带社会状况的报告(1928年)》,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八年),内部资料,甲3,第480-481页。
    ⑤ 孙留安:《解放初期方城的土地调查及其它》,《方城文史资料》第7辑,1990年9月,第139页。
    ⑥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17页。
    ⑦ 史建云:《近代华北平原的自耕农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第95页。除桐柏属 稻作区外,宛属其它各县稻田均占很小比例,属小麦杂粮区,与华北平原种植结构类同。据河南水利会1928年调查,南阳、南召、唐河、镇平、邓县、渐川、方城水田面积不占十分之一,赵晋三:《河南土地整理问题》,第30页。
    ①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第581页。
    ②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18-19页。
    ③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42页。
    ① 即使在同一地区,因划分村户标准不同,各类农户比例会有一定的差异。上述南阳民众师范对南阳县各类农户的调查与金陵大学及国民党河南省党部的调查结果就有出入,尽管三者的统计数据不一,但结果都显示南阳县自耕农比例较低,佃农所占份额较大。
    ②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第15页。
    ③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第13页。
    ④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9页。
    ⑤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10-11页。
    ① (美)张信著:《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岳谦厚等译,第37-38页。
    ① 《豫南巡视员郭树勋口头报告的记录(吴德峰记)——政治、经济、军事情形,群众生活与斗争情形,党组织状况(1929年12月20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0年)(上),甲4,第150-151页。
    ② 姚雪垠:《长夜》,第1页。
    ① 《河南省委关于形势和工作情况给中央的报告(1931年3月25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内部资料,甲5,第34页。1919年,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统计,河南省耕地面积为399876867亩;1932年,据国民政府实业部统计,河南省耕地面积为124816994亩;1933年,据河南省主计处统计,河南省耕地面积为112891000亩。若依上述统计,从1919至1933年,河南省农业衰退显著,耕地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见张铭、孙中均:《生产建设声中的河南农业建设》,《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3期,1934年3月,第2页。承唐文起先生指正,北洋政府农商部所统计的河南耕地面积有误。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第8-9页表2“各省耕地面积统计”,1914年河南省耕地面积为368794千亩,编者认为该数字有误。据该书第10页表3“各省的耕地与农民(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河南省耕地面积为98499千亩。参见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8-10页。
    ②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16页。
    ③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11页。
    ①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16页。
    ②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16-17页。
    ③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48页。
    ④ 陈正谟:《各省农工雇佣习惯及需供状况》,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1935,第69页。
    ⑤ 《唐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3卷第1期,1937年1月,第74页。
    ⑥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23页。
    ⑦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第2页;《对于“西乡荒地开垦计划”供(贡)献一点意见》,邓县旅汴同乡会编:《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33-35页。
    ⑧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09页。
    ①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17页。
    ② 卢继东:《镇平生活纪略》,《镇平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10月,第19页。
    ③ 姚雪垠:《学习追求五十年》,第100页。
    ④ 邓县志编写委员会:《邓县志》初稿,第一集,邓县:内部编印本,1960,第61页;邓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邓州市志》,第27页。
    ⑤ 王士范:《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淅川县地方自治工作报告》(1935年),《淅川文史资料》第4辑,第69页。
    ⑥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96页。
    ⑦ 湖北省枣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枣阳志》,第543-544页。
    ⑧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35页。
    ⑨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089页。
    ①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090页。
    ② 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第85页。
    ③ 在20世纪80年代初,姚雪垠曾经遗憾地指出:“可惜我们的当代学术界,研究历史的和研究社会学的,还没有人通过深入调查,掌握详细资料,写出一部关于土匪的书,也没有写出一部关于红枪会的专著。再过几年,老人凋谢,许多具体情况会说不清了。”见姚雪垠:《学习追求五十年》,载《姚雪垠回忆录》,第101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民国时期土匪的研究已有相当成果问世,如吴蕙芳:《民初直鲁豫盗匪之研究》(1912—1928),台北:学生书局,1990;蔡少卿:《民国时期的土匪》,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④ 转引自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724页。
    ⑤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87页。
    ① 《豫中各县农村经济概况》,《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7期,1935年7月,第127页。
    ②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基于天然形势及社会环境”,将土地类别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等:甲乙丙三等,皆为目下耕种之肥沃农区,惟关于土地之经济发展方面,甲为上等,乙次之,丙更次之;丁等虽亦同为耕种面积,但土壤瘠薄,作物之生产量最弱,仅宜于造林及牧畜;戊等为山岗荒地,多生茅草及少数之森林树木,最宜于大规模之造林及狩猎之用;己等土地,非河边低湿之区,即碱卤榛莽之地,仅有芦苇或茅草丛生其间,既不宜于农作,复不宜于造林;庚等土地,类为岩石或沙堆、不毛之地也。见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豫鄂皖赣四省土地分类之研究》,豫鄂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第二号,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36年6月,第19-20页。
    ③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豫鄂皖赣四省土地分类之研究》,第119-120页。
    ④ 赵纯:《南阳、唐河间农村的现状》,《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4期,第8页。
    ①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豫鄂皖赣四省土地分类之研究》,1936年,第282页。
    ②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豫鄂皖赣四省土地分类之研究》,1936年,第130页。
    ③ 参见陈传海、徐有礼编著:《河南现代史》,第54页。
    ① 《24年度及本年上半年份各县契税征收成绩统计》,《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9期,1936年9月,第224-225页。
    ② 《24年度及本年上半年份各县契税征收成绩统计》,《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9期,第225页,据原表数据计算。
    ① 张铭:《从社会史上去观察河南的现阶段》,《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12期,1932年12月,第4页。
    ① 陈伯庄:《平汉线农村经济调查》,第70-71页。
    ② 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461页。
    ③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13-14页。
    ④ 武斯作:《中原城市史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第164页。
    ① 《南阳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5期,1935年5月,第84页。
    ② 《邓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7期,1935年7月,第66、68页。
    ③ 《淅川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3期,1936年3月,第74页。
    ④ 《方城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9期,1936年9月,第179页。
    ⑤ 《唐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3卷第l期,1937年1月,第74页。
    ⑥ 南阳市第二轻工业局手工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市手工业志》,南阳:内部编印本,1984,第3页。
    ⑦ 南阳市第二轻工业局手工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市手工业志》,第4页。
    ① 西超:《河南农村中底雇佣劳动》,《东方杂志》第31卷第18号,1934年9月,第68页。
    ② 张锦山:《湖北省襄阳县的农村经济》,天津《益世报·农村周刊》,第122期,1936年7月11日。
    ① 西超:《河南农村中底雇佣劳动》,《东方杂志》,第31卷第18号,1934年9月,第69页。
    ② 刘刚:《河南农村经济状况》,《河南政治月刊》,第5卷第2期,1935年2月,第7页。
    ① 西超:《河南农村中底雇佣劳动》,《东方杂志》,第31卷第18号,1934年9月,第70页。
    ②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22页。
    ③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16页。
    ① 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册,第462页。
    ①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0-71页。
    ① 《庆升给存统的信——省立一师学生组织及开封社会情况(1923年6月11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六年),内部资料,甲1,第2页。
    ② 西超:《河南农村中底雇佣劳动》,《东方杂志》,第31卷第18号,1934年9月,第71页。
    ③ 《童长荣第二次巡视豫中的报告——关于政治经济概况和群众斗争形势(1929年9月12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0年)(上),甲4,第121页。
    ④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第102-103页。
    ⑤ 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册,第461页。
    ⑥ 《中央巡视员郭树勋巡视豫南的报告(1929年12月22日)》,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0年)(上),内部资料,甲4,第164页。
    ① 《离村农家数及其占报告各县总农户之百分比》,《农情报告》第4卷第7期,1936年7月,第173页。
    ② 《离村最多之农家耕地面积》,《农情报告》第4卷第7期,第175页。
    ③ 《各县农民离村之百分比》,《农情报告》第4卷第7期,第176页。
    ④ 《农民离村之原因(%)》,《农情报告》第4卷第7期,第179页。
    ⑤ 刘茂增:《河南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8册,民国二十五年冬(1936),第46738页。
    ⑥ 罗平:《豫南唐河农村现状》,《中国农村》,第4卷第13期,第12页,1938年,战时特刊。
    ⑦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14-115页。
    ①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09页。
    ② 赵香珊:《最近之邓县社会概况》,邓县旅汴同乡会编:《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10页。
    ③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17页。
    ④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第74页。
    ⑤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43页。
    ⑥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05-106页。
    ① 西超:《河南农村中底雇佣劳动》,《东方杂志》,第31卷第18号,1934年9月,第71页。
    ② 姚雪垠:《长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7页。
    ③ 陈正谟:《各省农工雇佣习惯及需供状况》,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1935,第66页。
    ① 陈正谟:《各省农工雇佣习惯及需供状况》,第69页。
    ② 罗平:《豫南唐河农村现状》,《中国农村》,第4卷第13期,第12页,1938年,战时特刊。
    ③ 丁达:《中国农村经济的崩溃》,第164页。
    ④ 朱玉湘:《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第316页。
    ⑤ 姚雪垠:《学习追求五十年》,《姚雪垠回忆录》,第100页。
    ⑥ 学界对南阳盆地的柞蚕曾做过一定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任醇修:《河南柞蚕事业的过去》,《河南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第2版,第151-156页;镇平县档案馆等整理:《河南柞蚕丝绸历史产销情况》,镇平:镇平县县档案馆影印本,1980;章楷:《我国近代柞蚕业发展史探析》,《蚕业科学》,第17卷第4期,1991年12月;毕书定:《二十世纪前期豫西南蚕丝业》,河南大学2008届硕士毕业论文,未刊稿。
    ①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31页。
    ② (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
    ③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概述》,第1页。
    ④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九,《比水篇》。
    ⑤ (南朝)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六,《卫飒传》。
    ⑥ 参见侯甬坚:《南阳盆地农作物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1期,第103页。
    ⑦ 高文鹤:《南阳丝绸概况》,《南阳文史资料》第5辑,第102页;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6页。
    ⑧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概述》,第1页。
    ① 南阳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编:《南阳地区经贸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70页。
    ②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62页。
    ③ 任醇修:《河南柞蚕事业的过去》,《河南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第2版,第151-152页。
    ④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6-7页。
    ⑤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8页。
    ①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9页。
    ② 南阳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南阳地区经贸志》,第70页。
    ③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第100页。
    ④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第102页。
    ①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第103页。
    ②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第215页。
    ③ 《南阳绸之现状与将来》,《东方杂志》,第16卷第10号,1919年10月,第201页。
    ④ 庞藻(1865—1933年),字竹卿,又名志德,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人,近代著名经营丝绸业的民族资本家,长期在上海经营丝绸业,能说英语,曾赴海外,阅历丰富,他与南阳柞蚕丝绸的销售与改良有着密切的关系。见宋心泽、王长海:《庞藻在镇平》,《镇平文史资料》第11辑,1993年12月,第147-150页;朱兰亭:《庞竹卿和拐河》,《方城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11月,第88-91页。
    ⑤ 南阳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南阳地区经贸志》,第317-318页。
    ① 南阳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南阳地区经贸志》,第318页。
    ②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50页。
    ③ 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第1卷,第198页。
    ④ 夏光耀:《河南柞蚕丝之产销概况》,《中农月刊》,第6卷第2期,1945年2月,第56页。
    ⑤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11页。
    ⑥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106页。
    ① 任醇修:《河南柞蚕事业的过去》,《河南文史资料》第2辑,第152-153页。
    ②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52页。
    ③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51-52页。
    ④ 仵忠坚:《丝绸之镇石佛寺》,《河南文史资料》1994年第3辑,总第51辑,第101-102页;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134页;冀志明、杨树礼:《豫西明珠—新民市》,《镇平文史资料》第10辑,1992年11月,第84页。
    ⑤ 冀志明、杨树礼:《豫西明珠—新民市》,《镇平文史资料》第10辑,1992年11月,第85页。
    ⑥ 刘景向纂修:《河南新志》(1929年)上册,第200页。
    ①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10页。
    ② 南阳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南阳地区经贸志》,第70页。
    ③ 刘化民:《南召柞蚕史略》,《南召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6月,第72页。
    ④ 南阳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南阳地区经贸志》,第70页。
    ⑤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12-13页。
    ⑥ 任醇修:《河南柞蚕事业的过去》,《河南文史资料》第2辑,第155页。
    ① 任醇修:《河南柞蚕事业的过去》,《河南文史资料》第2辑,第154页。
    ② 《南阳绸之现状与将来》,《东方杂志》,第16卷第10号,1919年10月,第202页。
    ③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12页。
    ④ (匈)马札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陈代青、彭桂秋合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第520页。
    ① 张其昀:《中国经济地理》,第60页。
    ② 刘茂增:《河南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8册,第46587页。
    ③ 镇平县档案馆、外贸局整理:《河南柞蚕丝绸历史产销情况》,镇平:镇平县档案馆,1980年,内部编印本,第3页。
    ④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53页。
    ⑤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第54-55页;宋心泽、王长海:《庞藻在镇平》,《镇平文史资料》第11辑,1993年12月,第149页。
    ⑥ 宋心泽、王长海:《庞藻在镇平》,《镇平文史资料》第11辑,第150页;南阳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南阳地区经贸志》,第72页。
    ① 陈莲舫等口述,周声远整理:《舞阳县蚕业和姜店乙种蚕校》,《舞阳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10月,第48-49页。
    ② 朱兰亭:《庞竹卿和拐河》,《方城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11月,第90页。
    ③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10、111、116页。
    ④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64-65页。
    ⑤ 《本省手工业概况》,《河南政治月刊》,第7卷第3期,1937年3月,第1页。
    ⑥ 南阳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南阳地区经贸志》,第71页。
    ① 《本省手工业概况》,《河南政治月刊》,第7卷第3期,1937年3月,第1页
    ② 《本省手工业概况》,《河南政治月刊》,第7卷第3期,,第1页,
    ① 南阳地区商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商业志》,第462-463页。
    ② 牛砚秋:《宛西自治》,第1页。
    ③ 南阳地区商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商业志》,第463-464页。
    ④ (清)潘守廉:《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第65页。
    ⑤ 周殿均:《白河航运》,《南阳县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5月,第24-25页。
    ⑥ 《今昔悬殊之南阳》,《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12期,第2页。
    ⑦ 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327-328页。
    ⑧ 《新野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12期,第128页。
    ① 南阳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交通志》,第12页。
    ② 郭伯恭:《经济崩溃过程中之邓县》,邓县旅汴同乡会编:《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16-17页。
    ③ 《唐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3卷第1期,1937年1月,第84页。
    ④ 《沟通南北水陆联运的桥梁——丹江》,《淅川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6月,第29页。
    ⑤ 程致光:《荆紫关古镇》,《淅川文史资料》第1辑,第34页。
    ⑥ 南阳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交通志》,第11页。
    ①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81页。
    ② 《今昔悬殊之南阳》,《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12期,第2页。
    ③ 李西鹤:《浅谈建国前南阳人的衣食住行》,《南阳县文史资料》第6辑,1992年6月,第158页。
    ④ 南阳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交通志》,第63页。
    ⑤ 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第161-162页。
    ⑥ 淅川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淅川县志》,第249页。
    ⑦ 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第118页。
    ① 西峡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峡县志》,第243页。
    ②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24页。
    ③ 河南省统计学会等:《民国时期河南省统计资料》(下册),第421页。
    ④ 《唐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3卷第1期,1937年1月,第75页。
    ⑤ 河南省统计学会等:《民国时期河南省统计资料》(下册),第492页。
    ⑥ 郭登峰纂修:《叶县乡土志》,叶县:石印本,1924,不分卷,页九。
    ⑦ 郭登峰纂修:《叶县乡土志》,(民国)13年(1924年),页八。
    ⑧ 南阳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195页。
    ⑨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05-106页。
    ① 张其昀:《中国经济地理》导言,第7页。
    ② 鲁西奇:《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汉江流域开发史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第26页。
    ③ 河南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公路运输史》第1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第124-125页。
    ④ 郭登峰纂修:《叶县乡土志》,叶县:石印本,1924,页九。
    ⑤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04页。
    ⑥ 湖北省老河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老河口市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第275页。
    ⑦ 《今昔悬殊之南阳》,《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12期,第2页。
    ①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3-75页。
    ② 《河南省委关于农民运动决议案(1927年9月)》,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甲2,第119页。
    ① 马斌主编:《南阳地区粮食志》,第15页。
    ② 马斌主编:《南阳地区粮食志》,第17页。
    ①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5页。
    ②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3-75页。
    ③ 席正:《浅谈民国时期南阳县的“正捐正税”与“杂捐杂税”》,《南阳县文史资料》第5辑,1991年6月,第4-5页。
    ④ 刘景向纂修:《河南新志》(1929年)上册,第374-375页。
    ⑤ 驻军和过境部队对南阳盆地的苛征和骚扰,本文在第一章已有论述,本节仅作简单归纳,不再赘述。
    ⑥ 王寅生、薛品轩、石凯福:《中国北部的兵差与农民》,“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第五号,上海,1931,第1页。
    ⑦ 王寅生、薛品轩、石凯福:《中国北部的兵差与农民》,第10、40-42页。
    ① 赵纯:《南阳、唐河间农村的现状》,《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4期,第3页。
    ② 《直荀关于豫南、鄂北一带社会状况的报告(1928年)》,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二八年),内部资料,甲3,第481-482页。
    ③ 王寅生、薛品轩、石凯福:《中国北部的兵差与农民》,第20页。
    ④ 周之章:《中国农村中的兵差》,《新创造》,2卷1、2期,1932年7月,第86-87页。
    ⑤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90页。
    ⑥ 赵香珊:《最近之邓县社会概况》,《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9页。
    ① 郭伯恭:《经济崩溃过程中之邓县》,《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17页。
    ②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35-1136页。
    ③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第75页。
    ④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86-87页。
    ⑤ 《汝南现状一瞥》,《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6期,第2页。
    ⑥ 《今昔悬殊之南阳》,《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12期,第3页。
    ① 孙晓村:《中国田赋的征收》,《中国农村》创刊号,1934年10月,第21-22页。
    ② 赵纯:《南阳、唐河间农村的现状》,《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4期,第1页。据行政院调查人员于1933年对河南省44个区长的调查,所有田产在100亩以上的有32个,占70%以上,100亩以下的只占27%左右。据调查人员记述:“虽然我们所得到的材料似乎太少,但已经很够证明河南各县区长中不是地主或富农的,是占绝对的少数了。区长们凭借他们的资格和地位,在乡村中往往形成一种特殊的势力。他们包揽词讼,他们任意派款,甚至残杀善良,以造成个人的专横,扩大个人的权力。在调查时,关于这种的具体事情,时常有农民告诉我们,但他们敢怒而不敢言,有时仍不能尽情宣布出来。”见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第75页。
    ③ 王春元:《视察日记》,《河南政治》,第6卷第8期,第14页。
    ④ 王春元:《视察日记》,《河南政治》,第6卷第8期,第12页。
    ⑤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附录·调查日记,第117页。
    ⑥ 魔敌:《邓县民团兴起之原因及其概况》,邓县旅汴同乡会编:《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32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全宗号1,案卷号4426,缩微号:16J-2556。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案卷号:1036缩微号:16J-2252,“河南省区级行政人员被控”,1932年4月。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案卷号:1036缩微号:16J-2252,“河南省区级行政人员被控”,1931年12月。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案卷号:1076缩微号:16J-2258,“河南省区级行政人员被控”,1934年1月。
    ①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04页。
    ②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97页。
    ③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05页。
    ④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96页。
    ⑤ 张锦山:《湖北襄阳县的农村经济》,天津《益世报》,农村周刊122期,1936年7月11日。
    ⑥ 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第78页。
    ⑦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97页。
    ① 刘景向纂修:《河南新志》(1929年)中册,第607页。
    ② 按(旬)上有脱文(原文如此)。
    ①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7页。
    ① 赵质宸:《如何使农村复兴——以舞阳为例》,《河南政治月刊》,第3卷第7期,第9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案卷号:2020,缩微号:16J-2335。
    ② 马斌主编:《南阳地区粮食志》,第16页。据笔者调查:时至今日,南阳盆地不少8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当年“下陕西”、“下湖北”仍记忆犹新。
    ③ 刘士钦、许平主编:《南阳县粮食志》,第115-116页。
    ④ 刘士钦、许平主编:《南阳县粮食志》,第79页。
    ① 张海明:《民国时期马山口“卖人市”见闻》,《内乡文史资料》第7辑,1989年12月,第167页。
    ② 靳士伦:《唐河“人市”》,《唐河县文史资料》第5辑,2008年11月,第140页。
    ③ 赵纯:《南阳、唐河间农村的现状》,《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4期,第3页。
    ①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39-1140页。
    ② 郑佩刚:《平汉沿线农村见闻杂述》,陈伯庄:《平汉线农村经济调查》附录一,第42页。
    ③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12页。
    ④ 郭伯恭:《经济崩溃过程中之邓县》,邓县旅汴同乡会:《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15-16页。
    ① 张厚昌述:《豫省农民生活之所见》,陈伯庄:《平汉线农村经济调查》附录二,第45页。
    ② 别廷芳编述:《家常生活》,第30页。
    ③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1-72页。
    ④ 郑佩刚:《平汉沿线农村见闻杂述》,陈伯庄:《平汉线农村经济调查》附录一,第42页。
    ① 张厚昌述:《豫省农民生活之所见》,陈伯庄:《平汉线农村经济调查》附录二,第44页。
    ② 张厚昌述:《豫省农民生活之所见》,陈伯庄:《平汉线农村经济调查》附录二,第44页。
    ③ 张厚昌述:《豫省农民生活之所见》,陈伯庄:《平汉线农村经济调查》附录二,第44页。
    ④ 《南阳县溧河区大勾营村调查总结》第1页,馆藏:南阳市宛城区档案馆:全总号1,目录号1,卷号9;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47-48页。
    ⑤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10页。
    ①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2页。据记载,在1932年,南阳县“粮食占有极不平衡,占总人口仅8%的地主、富农占有粮食70%,占总人口90%的农民仅占有粮食30%。穷苦农民每人每年实际仅有粮食75公斤左右。”见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567页。
    ②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8页。
    ③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10-11页。
    ① 刘景向纂修:《河南新志》(1929年)上册,第160页。
    ② 南阳地区农牧局:《南阳地区农业志》,第100-101页。
    ③ 李西鹤:《浅谈建国前南阳人的衣食住行》,《南阳县文史资料》第6辑,第154页。
    ④ 《舞阳鸟瞰》,《河南政治月刊》,第3卷第6期,第2页。
    ⑤ 郭伯恭:《经济崩溃过程中之邓县》,《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22页。
    ⑥ 赵纯:《南阳唐河间农村的现状》,《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4期,第10页。
    ①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9-10页。
    ② 郭伯恭:《经济崩溃过程中之邓县》,《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第16页。
    ③ 赵纯:《南阳唐河间农村的现状》,《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4期,第10页。
    ④ 《唐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3卷第1期,1937年1月,第76页。
    ① 《大公报》,1929年6月23日。
    ②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2页。
    ③ 南阳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第567页。
    ④ 卢秀庭:《舞阳张庚辰传》,《中原在台人物志》第二集,第210页。
    ⑤ 张厚昌述:《豫省农民生活之所见》,陈伯庄:《平汉线农村经济调查》附录二,第45页。
    ⑥ 郑佩刚:《平汉沿线农村见闻杂述》,陈伯庄:《平汉线农村经济调查》附录一,第41页。
    ① 李西鹤:《浅谈建国前南阳人的衣食住行》,《南阳县文史资料》第6辑,第155页。
    ①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15-17页。
    ② 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0页。
    ③ 杨廷寅:《南阳杨氏家族》,《南阳文史资料》第6辑,1990年12月,第26页。
    ④ 姚保中:《唐河世家的兴替》,载《中原在台人物志》第二集,第307页。
    ⑤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第115页。
    ① 李西鹤:《浅谈建国前南阳人的衣食住行》,《南阳县文史资料》第6辑,第156-157页。
    ②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18页。
    ③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第18页。
    ④ 《舞阳鸟瞰》,《河南政治月刊》,第3卷第6期,第2页。
    ⑤ 李西鹤:《浅谈建国前南阳人的衣食住行》,《南阳县文史资料》第6辑,第158页。
    ⑥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36页。
    ①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094页。
    ②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第1190页。
    ③ 湖北省枣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枣阳志》,第548页。
    ④ 湖北省农村委员会:《随县农村调查报告》,武汉:湖北省政府秘书处,1937,第46页。
    ⑤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第547页。
    ⑥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第564页。
    ① 费孝通:《中国士绅》,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第89页。
    ② 即便在近代,南阳盆地的“腹地”、“边缘”地位在不同时期是可以转换的。1938年,在日军侵华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中原大部沦陷,河南省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中学等一度迁移南阳盆地,南阳盆地成为被重视的“中心”地带。南阳盆地社会经济在抗战时期畸形繁荣,南阳盆地的交通地位亦重显其重要性(此点本文暂不涉及,待以后深入探究)。
    ③ (美)张信:《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岳谦厚等译,第272-279页。
    ④ (美)张信:《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岳谦厚等译,第296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案卷号:2020,缩微号:16J一2335。
    ① 中国共产党虽然很早就在南阳盆地建立了组织,也曾在这一地区多次发动过农民暴动,甚至曾一度攻占唐河县县城,成立了苏维埃政权。但由于群众基础与自身力量的薄弱而未能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1934年底,红25军由鄂豫皖根据地转移至伏牛山区,在了解到当地人烟稀少、粮食匮乏、地方势力强大的情况后,也放弃了在南阳盆地创建苏区的计划,转向了豫、陕交界的商洛地区。参见徐有礼等:《三十年代宛西乡村建设模式研究》,第204页。
    ② 参见阎东超:《冯紫岗的合作经济主张及实践》,《河南文史资料》第22辑,第155页;仝允果:《冯紫岗生平事迹》,《河南文史资料》第24辑,第158页。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资料:全宗号:1案卷号:2020 缩微号:16J—2335全宗号:1案卷号:1036 缩微号:16J—2252全宗号:1案卷号:1076 缩微号:16J—2258全宗号:1案卷号:995 缩微号:16J—2247全宗号:1案卷号:996 缩微号:16J—2247全宗号:1案卷号:4425 缩微号:16J—2556全宗号:1案卷号:4426 缩微号:16J—2556全宗号:1案卷号:4428 缩微号:16J—2556全宗号:1案卷号:4603 缩微号:16J—2576全宗号:2案卷号:389 缩微号:16J—1113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民众运动》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河南省档案馆藏资料:中央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河南省统计学会等编:《民国时期河南省统计资料》,1987年整理,内部资料。
    4、南阳市档案馆馆藏资料南阳地区地理志编委会:《南阳地区地理志》,南阳市档案馆藏,编号:076—126。
    5、南阳市宛城区档案馆馆藏资料《南阳县溧河区大勾营村调查总结》,全总号1,目录号1,卷号9。张中孚:《河南第六行政区疆域沿革考》,1938年铅印本。
    6、镇平县档案馆:《河南柞蚕丝绸历史产销情况》,镇平县档案馆1980年影印本。
    7、淅川县档案馆:(美)艾恺:《美国学者访陈舜德谈话记录》,原采访稿复印件。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5年版。
    1、司法行政部编:《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二),司法行政部1930年版。
    2、冯紫岗、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版。
    3、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4、河南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编:《河南南阳县土地清丈专刊》,河南南阳县整理田赋委 员会1936年版。
    5、陈伯庄:《平汉线农村经济调查》,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年版。
    6、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土地分类之研究》,1936年。
    7、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1936年。
    8、平汉铁路经济调查组:《平汉铁路老河口计划支线经济调查报告》,1937年2月。
    9、《河南省各县田赋调查》,《河南政治月刊》第3卷第5期,1933年5月。
    10、、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申报月刊社1934年。
    11、河南省政府第五区视察团:《临汝视察报告》,1936年。
    12、湖北省农村委员会调查:《随县农村调查报告》,1937年12月。
    13、河南农工银行经济调查室:《河南之棉业》,1941年。
    14、河南农工银行经济调查室:《河南之桐油与漆》,1942年。
    15、崔宗埙:《河南省经济调查报告》,重庆京华印书馆1945年版。
    16、河南省人民政府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河南省十四个典型乡调查》,1952年。
    17、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工作队著:《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18、《南阳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5期。
    19、《舞阳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6期。
    20、《泌阳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6期。
    21、《邓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1卷第7期。
    22、《淅川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3期。
    23、《内乡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5期。
    24、《镇平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5期。
    25、《农林统计·农业工资》,《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8期。
    26、《方城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9期。
    27、《24年度及本年上半年份各县契税征收成绩统计》,《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9期。
    28、《桐柏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12期。
    29、《新野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2卷第12期。
    30、《唐河县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3卷第1期。
    31、《南召社会调查》,《河南统计月报》,第3卷第3期。
    32、《汝南现状一瞥》,《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6期。
    33、《今昔悬殊之南阳》,《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12期。
    34、赵纯:《南阳、唐河间农村的现状》,《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4期。
    35、《河南省劳工工资调查表》,《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7期。
    36、刘刚:《河南农村经济状况》,《河南政治月刊》,第5卷第2期。
    37、王春元:《视察(南阳)日记》,《河南政治月刊》,第6卷第9、10、11期。
    38、《本省手工业概况》,《河南政治月刊》,第7卷第3期。
    39、郭伯恭:《经济崩溃过程中之邓县》,《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
    1.2010.06.02,于南京市明代遗址公园,笔者采访南京飞机场离休干部袁祥阁老先生(1920年生于河南南阳县城关)。袁家曾是南阳县大地主杨家的佃户,袁老先生详细回忆了其童年时期南阳县大地主的村寨和庄园,并为我讲述了南阳县大地主家的一般生活情形。
    2.2010.8.3,笔者至桐柏县王德堂先生(1930年出生)家访谈,王先生曾任桐柏县高中校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被誉为当地的“活字典”。王先生为我讲述当地枪会斗争、大地主及中共早期在桐柏县发展的情况。
    3.在少年时期,笔者的奶奶(1920年生)曾为我讲述我的舅爷(1924年生,家里唯一的儿子)成为土匪“肉票”之事:我的舅爷在七岁时被土匪掳至湖北枣阳县,因家里无钱赎票,他在掳期间惨遭土匪毒打,腿部致残,终生行走不便。后因土匪被打散,他才辗转返回唐河老家。另外,我的奶奶和邻居刘许氏(1930年生)曾多次为我讲述本地溺婴现象。
    (明)牛孟耕:嘉靖《裕州志》卷二。
    (清)田文镜纂:《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1731)刊本。
    (清)陈之陨修,曹鹏翊纂:《南召县志》,乾隆十一年(1746)刊本。
    (清)吴泰来、黄文莲纂修:乾隆《唐县志》,乾隆五十二年(1787)刊本。
    (清)孔传金纂修:嘉庆十二年(1807)《南阳府志》。
    (清)吴联元修,王诩运纂:《镇平县志》,光绪二年(1876年)刊本。
    (清)潘守廉纂:光绪《新修南阳县志》。
    (清)潘守廉纂:《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
    (清)钱绳祖纂修,《淅川直隶厅乡土志》,清抄本,线装书局影印本。
    (清)陈之陨修,曹鹏翊纂:《南召县志》,乾隆十一年(1746)刊本。
    (清)吴联元修,王诩运纂:《镇平县志》,光绪二年(1876年)刊本。
    张(?)圣、附生李葆谦编辑:民初《南召乡土志》(1914年)。
    野鹤(不知为何许人)初稿:民国《新野县志》,1918年手稿资料。
    郭登峰纂修:民国《叶县乡土志》,1924石印本。
    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版。
    白眉初撰:《冀鲁豫三省志》,北京求知学社1925年版。
    刘景向纂修:《河南新志》(1929年),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整理本。
    王凌震、杜绪赞修,张嘉谋纂:民国《方城县志》,1942铅印本。
    张嘉谋校注:《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第二册,南阳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翻印本。
    王镡编纂:民国《内乡县志》(1932年石印本)。
    河南省政府秘书统计室:《五年来河南政治总报告》,1935年。
    河南省政府秘书统计室:《河南省政府五年来施政统计》,1935年。
    邓县志编写委员会:《邓县志》初稿,第一集,1960年内部编印本。
    南阳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淅川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淅川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内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内乡县志》,三联书店1994年版。
    西峡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峡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镇平县志编纂委员会:《镇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邓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邓州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桐柏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桐柏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泌阳县地方史志编辑委员会:《泌阳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叶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叶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唐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河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舞阳县志编纂委员会:《舞阳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新野县志编纂委员会:《新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南召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南召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黄琨主编:《源潭镇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南阳县地名办公室:《河南省南阳县地名志》,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
    南阳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南阳市地名志》,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
    马凤鸣、王明军主编:《南阳市土地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南阳市二轻局手工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市手工业志》,1984年内部编印本。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洛宁县志编纂委员会:《洛宁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枣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枣阳志》,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
    老河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老河口市志》,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刘士钦、许平主编《南阳县粮食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刘理阁、范新翔:《新野县历代自然灾害年表》,1991年8月,内部资料。
    马斌主编:《南阳地区粮食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南阳地区农牧局:《南阳地区农业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南阳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交通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南阳地区地理志编委会:《南阳地区地理志》,1991年内部编印本。
    南阳地区商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商业志》,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南阳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南阳地区经贸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河南省南阳地区农业志编纂委员会:《南阳畜牧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赵魁编纂:《南阳蚕业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河南省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公路运输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
    方城县粮食局编:《方城县粮食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平顶山市土地管理局:《平顶山市土地志·鲁山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胡世厚等著:《河南风物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王彪:《中州风物记》,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编:《湖北县政概况》第四册(1934年),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资料选辑》,1984年内部编印本。
    王文楷等编著:《河南地理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张正明等撰:《荆楚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罗运环主编:《荆楚文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日)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8册,河南省,大正七年(1918年)版。
    张朋园等:《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
    刘峙:《我的回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陈舜德:《闲话宛西集》,台北唯勤出版社1979年版。
    姚雪垠:《姚雪垠回忆录》,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
    李宗黄:《李宗黄回忆录:八十三年奋斗史》,中国地方自治学会1972年初版。
    张钫:《风雨漫漫四十年》,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范龙章口述、张润三整理:《范龙章将军事略》,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任钧:《我这九十年:1920—2010一段革命家庭的私人记忆》,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东汉)张衡:《南都赋》,《文选》卷四。
    (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沘水篇》。
    (南朝)范晔:《后汉书》《卫飒传》、《杜诗传》。
    (唐)符载:《邓州刺史厅壁记》,《全唐文》卷六八九。
    (唐)李华:《临端县令厅壁记》,《全唐文》卷三一六。
    (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
    (明)黄汴著,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明)王士性撰,周振鹤点校:《五岳游草·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版。
    (清)憺漪子辑,杨正泰校注:《天下路程图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何西亚:《盗匪问题之研究》,上海泰东书局1925年。
    冯紫岗:《农民问题概论》,上海岐山书店1929年版。
    丁达:《中国农村经济的崩溃》,上海联合书店1930年版。
    王寅生、薛品轩、石凯福:《中国北部的兵差与农民》,“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第五号,上海,1931年。
    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4册(1934年),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张锡昌:《农村社会调查》,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
    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版。
    朱新繁:《中国农村经济关系及其特质》,上海新生命书局1930年版。
    陈正谟:《各省农工雇佣习惯及需供状况》,南京中央文化教育馆1935年版。
    陈正谟:中山文化教育馆研究丛刊《中国各省的地租》,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
    别廷芳编述:《农事经验》,1940年内乡铅印本。
    张静愚:《河南建设述要》,河南省政府印刷所1935年版。
    周锡桢:《河南盐地利用之研究》,成文出版社、(美)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
    赵晋三:《河南土地整理问题》,成文出版社、(美)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
    刘茂增:《河南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成文出版社、(美)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
    孙敬之等:《华北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郑州师范学院地理系编:《河南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罪恶之家》,河南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黑色家谱》,农村读物出版社1965年版。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中国农业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武斯作:《中原城市史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徐学村:《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陈传海、徐有礼:《河南现代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白万献等:《历代诗人咏南阳》,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徐有礼等:《三十年代宛西乡村建设模式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周新献:《中西部风情·南阳》,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邵小萌、张文敏:《南阳地方戏曲艺术》,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李永文、马建华:《新编河南地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晏昌贵:《丹江口水库历史地理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共新野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新野县历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共桐柏县委党史委:《中共桐柏县历史》(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
    李长明等:《南召革命斗争纪实——风雨征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王克成、赵一凡:《中共南阳地方史》(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
    河南省文史馆:《中州钩沉》,上海书店1994年版。
    丁淯清:《宛城旧事》,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
    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石泉:《石泉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丛考》,中华书局1996年版。
    史念海:《河山集》,三联书店1963年版。
    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书社2000年版。
    张其昀:《中国经济地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戴玄之:《红枪会(1916—1949)》,台北食货出版社1982年版。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严耕望遗著,李启文整理:《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2003年版。
    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
    吴蕙芳:《民初直鲁豫盗匪之研究》(1912—1928),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版。
    蔡少卿:《民国时期的土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2009年版。
    杨建业:《姚雪垠传》,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台湾华世出版社1978年印行。
    陈翰笙等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费孝通:《中国士绅》,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
    秦晖等:《田园诗与狂想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赵冈:《永佃制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冯崇义:《走出轮回——农民意识与百年中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叶显恩:《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中华书局1992年版。
    朱玉湘:《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齐鲁书社2000年版。
    刘五书:《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原农民负担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李金铮:《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郑起东:《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
    朱汉国、王印焕:《华北农村的社会问题(192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江沛、王先明:《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李德英:《国家法令与民间习惯: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国风:《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世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玮:《战争·革命与乡村社会——晋西北租佃制度与借贷关系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0年版。
    (匈)马札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陈代青、彭桂秋合译,神州国光社1930年版。
    (日)长野郎:《中国土地制度研究》,陆璞译,上海新生命书局1933年版。
    (德)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美)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
    (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英)贝思飞:《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空间和历史》,顾良、张泽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匪徒:秩序化生活的异类》,李立玮、谷晓静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
    (美)张信:《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岳谦厚等译,中华书局2004年版。
    (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加)陈志让:《军绅政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杨云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萧公权(Hsiao Kung-ch'iian). 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0.
    《沟通南北水陆联运的桥梁——丹江》,《淅川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6月。
    程致光:《荆紫关古镇》,《淅川文史资料》第1辑。
    彭禹廷:《宛西自治的禁赌布告》,《淅川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9月。
    王士范:《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浙川县地方自治工作报告》,《淅川文史资料》第4辑。
    《淅川县地方自治三年计划概要》:《淅川文史资料》第4辑。
    《淅川地方自治时期的水利建设》,《淅川文史资料》第4辑。
    王伯顺:《别廷芳事录》,《内乡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
    张鸿基:《内乡在明末农民起义过程中的作用》,《内乡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12月。
    谢丹枫:《宛梆名优王春生》,《内乡文史资料》第4辑。
    张明道:《夏馆手工业、商业概况》,《内乡文史资料》第5辑,1987年12月。
    王镡:《记匪祸烟害》,《内乡文史资料》第7辑,1989年12月。
    江廷俊:《宛西乡村师范杂忆》,《内乡文史资料》第7辑。
    张海明:《民国时期马山口“卖人市”见闻》,《内乡文史资料》第7辑。
    罗昌绪口述,刘玉广整理:《蒲塘罗家“四大户”》,《西峡文史资料》第1辑,1989年10月。
    陈照运、孙海霞、马福均整理:《别廷芳年谱》,《西峡文史资料》第2辑,1990年10月。
    王力生、葛刚:《别廷芳的放足与剪辫》,《西峡文史资料》,第4辑,1992年10月。
    吴国琳:《杀老阚》,《镇平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
    吴国琳整理:《彭禹廷回镇平剿匪与兴办地方自治期间大事记》,《镇平文史资料》第1辑。
    《彭禹廷遗事》,《镇平文史资料》第4辑,1987年9月。
    卢继东:《镇平生活纪略》,《镇平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10月。
    冀志明、杨树礼:《豫西明珠一新民市》,《镇平文史资料》第10辑,1992年11月。
    宋心泽、王长海:《庞藻在镇平》,《镇平文史资料》第11辑,1993年12月。
    《赊旗镇历史上的繁荣与衰落》,《社旗文史》第1辑,1986年3月。
    王执中:《赊旗镇历史上的兵灾匪患》,《社旗文史》第1辑。
    陈弢:《李子炎及蔚文中学》,《社旗文史》第3辑,1989年12月。
    朱帜:《历史名镇北舞渡与山陕会馆彩牌楼》,《舞阳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10月。
    陈莲舫等口述,周声远整理:《舞阳县蚕业和姜店乙种蚕校》,《舞阳县文史资料》第1辑。
    谢秉玺:《建国军在河南》,《唐河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12月。
    郯子毅《冯台异与吴清芝》,《唐河文史资料》第1辑。
    郑绍康:《人生风雨》,《唐河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12月。
    尹松鑫:《源潭话兴衰》,《唐河县文史资料》第3辑,1991年12月。
    黄火青:《沘源县学生爱国团》,《唐河县文史资料》第3辑。
    朱书林:《明代以来唐河的人口》,《唐河文史资料》第5辑,2008年11月。
    朱庆长:《唐河县的土地改革运动》,《唐河文史资料》第5辑。
    靳士伦:《唐河“人市”》,《唐河县文史资料》第5辑,原载《河南文史资料》第13辑。
    张和宣:《南阳军阀马文德》,《南阳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10月。
    乔新光:《军阀混战时期的南阳》,《南阳文史资料》第2辑。
    高文鹤整理:《南阳丝绸概况》,《南阳文史资料》第5辑,1989年9月。
    杨廷寅:《南阳杨氏家族》,《南阳文史资料》第6辑,1990年12月。
    杨鹤汀:《大地主·瑞鹤仙》(词作于1943年),《南阳文史资料》第6辑。
    周殿均:《白河航运》,《南阳县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5月。
    李西鹤:《浅谈建国前南阳人的衣食住行》,《南阳县文史资料》第6辑,1992年6月。
    张旺午口述:《民国期间泌阳的一些情况》,《泌阳文史资料》第1辑,1989年12月。
    刘广和口述:《民国年间泌阳的“官膏局”》,《泌阳文史资料》第3辑,1992年12月。
    刘化民:《南召柞蚕史略》,《南召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6月。
    张泽霖、朱卫红:《马文德事略》,《南召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10月。
    张泽霖、艾廷和:《南召地方自治始末》,《南召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12月。
    王廷辅:《沙子云、杨廷升之死》,《南召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12月。
    袁宝岱:《忆母亲》,《南召文史资料》第5辑。
    张源有:《古镇南河店历史事件拾遗》《南召文史资料》第13辑,2004年1月。
    胡子和:《对宛东红枪社的粗略回忆》,《方城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6月。
    王炎升:《宛西自治与方城》,《方城县文史资料》第1辑。
    吴同善:《曲剧在方城的兴起和发展》,《方城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9月。
    侯义方:《记郑克明同志二三事》,《方城文史资料》第4辑,1987年8月。
    贾身瑞:《方城旧合作商业概况》,《方城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11月。
    朱兰亭:《庞竹卿和拐河》,《方城文史资料》第5辑。
    孙留安:《解放初期方城的土地调查及其它》,《方城文史资料》第7辑,1990年9月。
    张显明:《“老洋人”生平简述》,《宝丰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10月。
    张治水:《张寡妇轶事》,《洛宁文史资料》第2、3合辑,1988年8月。
    《王太》,《汝州文史资料》第3辑,总第7辑,1992年12月。
    苏辽:《老洋人——张庆》,《汝州文史资料》第4辑,总第8辑,1994年11月。
    何朝太:《王太》,《汝州文史资料》第4辑,总第8辑。
    任醇修:《河南柞蚕事业的过去》,《河南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第2版。
    范龙章、王凌云、史克勤:《张钫与二十路》,《河南文史资料》第2辑。
    张和宣:《内乡团阀刘顾三》,《河南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5月第2版。
    王梅彩:《王庚先事迹》,《河南文史资料》第6辑。
    陈华斋:《唐河枪社概况》,《河南文史资料》第14辑。
    王锡璋:《忆南召的抗日联防和现代中学》,《河南文史资料》,1993年第1辑。
    《河南文史资料》第40辑,郑州,1991年11月。
    杨仪山、张守经编著:《河南自治史略》,《河南文史资料》,总第43辑。
    水普慈:《刘镇华在南阳》,《河南文史资料》1993年第4辑,总第48辑。
    仵忠坚:《丝绸之镇石佛寺》,《河南文史资料》1994年第3辑,总第51辑。
    别光典:《河南内乡土皇帝别廷芳》,《文史资料》第38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年版。
    王凌云:《豫西旧社会军匪横行的状况》,《文史资料选辑》第38辑。
    陈善同:《奏请查办河南盗案折》(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四日),《陈侍御奏稿》(点注本),载《信阳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7月。
    苗培萌:《清末民初的几名绿林人物》,《豫西绿林》(上),《洛阳文史资料》第九辑,1991年9月。
    刘峙:《河南当前之三大问题及今后之行政计划》,《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5期。
    张铭:《从社会史上去观察河南的现阶段》,《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12期。
    赵质宸:《如何使农村复兴——以舞阳为例》,《河南政治月刊》,第3卷第7期。
    刘兴唐:《豫西南之小生产形态及行会制》,《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2期。
    张铭等:《生产建设声中的河南农业建设》,《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3期。
    《河南炕烟概况》,《河南政治月刊》,第4卷第3期。
    树人:《河南农村经济之数字的研究》,《河南政治月刊》,第5卷第3期。
    孟述经等作,李树芳改写:《河南省之赈恤事业》《河南政治月刊》,第6卷第1期。
    铁诚:《邓县民性之探讨》,《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
    《对于“西乡荒地开垦计划”供(贡)献一点意见》,《湍声季刊》,1935年第1期。
    孙晓村:《中国的田赋征收》,《中国农村》创刊号,1934年10月。
    时囚:《河南镇平内乡淅川三县的自治》,《中国农村》,第2卷第5期。
    罗平:《豫南唐河农村现状》,《中国农村》,第4卷第13期,1938年,战时特刊。
    西超:《河南农村中的雇佣劳动》,《东方杂志》,第31卷第18号。
    赵纯:《河南农村妇女的经济生活》,《东方杂志》,第33卷第10号。
    周之章:《中国农村中的兵差》,《新创造》,第2卷第1、2期。
    王文楚:《历史时期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间的交通发展》,《史学月刊》,1964年第10期。
    陈立夫等:《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序言》,《逢甲学报》第7期,1974年8月。
    侯甬坚:《南阳盆地农作物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1期。
    侯甬坚:《南阳盆地水利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
    邹逸麟:《明清流民与川陕鄂豫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复旦学报》,1998年第4期。
    龚胜生:《汉唐时期南阳地区农业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2期。
    龚胜生:《历史上南阳盆地的水路交通》,《南都学坛》,1994年第1期。
    马雪琴:《南阳地区两汉、唐宋、明清时期水利事业之比较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期。
    马雪芹:《明中期流民问题与南阳盆地周边山地的开发》,《陕西师大学报》,1995年3月。
    张建民:《明代秦巴山区流民的附籍与分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鲁西奇:《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汉江流域开发史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
    鲁西奇:《历史时期汉江流域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农史》1999年第1期。
    鲁西奇:《唐宋时期汉水流域粮食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中国农史》,2001年第3期。
    徐少华等:《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5月。
    饶胜文:《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军事历史》2002年第1期。
    江凌等:《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体系形成的人文地理基础》,《南都学坛》,2003年11月。
    王子今:《汉代南阳的交通地理形势——兼论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战略选择》,《南都学坛》,2004年1月。
    王子今:《<南都赋)自然生态史料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9月。
    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集)镇职能组合结构探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6月。
    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南都学坛》,2006年11月。
    牛建强:《关于豫南泌阳古代文化的初步认识》,《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杜启明:《南阳的商业会馆》,《文史知识》,2008年第5期。
    熊铁基、朱立红:《汉代南阳的历史地位》,《文史知识》,2008年第5期。
    常金龙:《宛西地方自治研究综述》,《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7月(增刊)。
    沈松侨:《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民国时期的宛西自治,1930-194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年6月。
    徐有威、(英)贝思飞:《去伪存真:50年来中国史学家笔下变化着的白朗起义》,《史学月刊》2006年第11期。
    瞿睿:《南阳地区释名与沿革概说》,《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2期。
    王全营:《大革命时期的河南红枪会》,《中州学刊》1983年第2期。
    陈传海:《别廷芳与宛西地方自治》,《南都学坛》,1990年第1期。
    王兵翔:《别廷芳试说》,《南都学坛》,1993年第1期。
    王天奖《晚清时期河南地权分配蠡测》,《史学月刊》,1993年第6期。
    王天奖:《民国时期河南的学校教育》,《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5月。
    王天奖:《简论别廷芳与宛西自治》,《中州学刊》,2001年第5期。
    徐有礼:《宛西自治:一场夭折的区域现代化实验》,《史学月刊》2002年第10期。
    侯建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
    章楷:《我国近代柞蚕业发展史探析》,《蚕业科学》,第17卷第4期,1991年12月。
    隗瀛涛:《对四川近代史整体研究的思考——(四川近代史稿)一书的前言》,《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李玉:《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综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张利民:《区域史研究中的空间范围界定》,《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李金铮:《区域路径: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
    史建云:《近代华北平原的自耕农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刘克祥《20世纪30年代土地阶级分配状况整体考察和数量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毕书定:《二十世纪前期豫西南蚕丝业》,河南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常金龙:《宛西民团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刘士岭:《大河南北,斯民厥土:历史时期河南的人口与土地(1368—1953)》,复旦大学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
    张佐良:《清初河南社会重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
    李炎:《清代南阳“梅花城”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0届博士学位论文。
    吴相湘:《甲骨学权威董作宾》,《传记文学》第9卷第5期,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
    姚雪垠:《长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96年版。
    姚雪垠:《姚雪垠著作小集:大嫂》,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田中禾:《月亮走我也走》,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
    牛砚秋:《宛西自治》,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殷德杰:《老南阳:旧事苍茫》,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姚雪垠:《姚雪垠回忆录》,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
    梁鸿:《中国在梁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北京《晨报》、天津《益世报》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