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欧阳修“文宗”形象的构建与衍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包括引言和正文五章。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价值、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为“文宗”概念之分析。据笔者所见,“文”与“宗”结合为“文宗”一词,首次见于《后汉书·崔骃列传赞》,赞曰:“崔为文宗,世禅雕龙。”之后西晋陆机、张载,东晋袁宏,北魏崔光,南朝梁徐陵,隋朝薛道衡,唐朝陈子昂、王维、韩愈、令狐楚曾先后被称为“文宗”。宋代被称为“文宗”之人有杨亿、刘筠、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綦崇礼、吕祖谦、楼钥、刘克庄。某一学者被称为“文宗”的标准在历史中不断地演变着,“文宗”的内涵逐渐地演变成为对具有文学成就的人的尊崇之称。当然,“文学”不是唯一指标。其宗族整体的文学成就,其人正直的操守品质,广博的儒学修养,最高统治者的称赏,在特定时间段年长于他人,史家的见识等因素也是一个人得以被称为“文宗”的条件。随着时代的变迁,宋代“文宗”逐渐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名高位显;具有翰林学士和知贡举身份,在当时能引领一代文风。在这样的“文宗”的内涵和演变的背景下,欧阳修在生前以翰林学士并知贡举执天下文柄,被他的同僚、门生等追随者尊称为“文章宗”、“文章伯”。在欧阳修去世后,他首次在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中被称为“一世文宗”。之后,一代“文宗”欧阳修之“文宗”内涵不断累加、泛化,他的学术成就、复古之功、文学业绩、词学成就等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得以凸显,并一点点累加为其“文宗”内涵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其身后很长时间,这个现象更加明显。
     第二章论述构建成欧阳修“文宗”形象五个侧面:“醇深炳蔚”的文学业绩;“道充中实”、“发文辉光”的文学观;“义有可为”、“直往不顾”的凛然风节;欧阳修“经通道自明”的道论;“吾交豪俊天下选”的交游活动。如果说欧阳修被称为“文宗”是实至名归的话,那么以上所述就是构成了“文宗”之实的五个重要方面(另有翰林学士及知贡举身份的重要作用放在下章),这些方面也是欧阳修被称为“文宗”的基本条件和原因。
     第三章从翰林学士身份这一角度,观照欧阳修“文宗”形象在其身后的构建与衍变。欧阳修居翰林学士之职几七年,北宋苏轼、南宋周必大、元代虞集、明代杨士奇也都曾为“翰林学士”,都推崇欧阳修,甚至在某些时期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宗欧风气。“翰林学士”这一相同的身份造成了他们在工作场域、政治理想、文学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再加之各自特定的时代原因,他们对欧阳修的推重形成了欧阳修接受史上的几个高潮点,欧阳修的“文宗”形象也逐渐被经典化,逐渐被历代翰林学士塑造成了台阁文人的典范。
     第四章意在选取“明代唐代派”作为欧阳修“文宗”形象的衍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点加以研究。在明代,由于唐宋派的文学活动,欧阳修的文章道德,在继台阁文人之后又一次被广泛地传播,散发出别样的光彩。唐宋派成员之评论欧阳修主要表达在与友人论文书及编刻文选的文学活动中。王慎中认为,欧阳修序文“感慨曲折,极有司马子长之致”;唐顺之编刻《文编》,宋六家中选欧阳修文最多,他多从“为文之法”上品评欧文;茅坤编刻《唐宋八大家文钞》,酷爱欧阳修文,评论欧阳修文章独得史迁之遗;归有光编刻《八大家文选》,并称许欧阳修的节义、文章、经学、史学、集古录。以上诸家评论(尤其是茅坤)凸显了欧阳修的散文成就和散文大家的形象,是欧阳修散文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今天的文学史中欧阳修的散文成就是其欧阳修“文宗”形象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明代唐宋派的努力是形成这一结果的重要环节。
     第五章为欧阳修词史地位的确立及其和“文宗”的关系之研究。北宋中后期,欧词广播歌妓之口;南宋时,各类词选奠定了欧词词史重要地位;明代词坛表现为关注欧词个别语句,关注欧词中言情词;清代:欧阳修词史地位确立——得冯词之“深”;“疏开子瞻,深婉开少游”;以“意”胜。在宋代,词为小道,欧阳修的“文宗”形象的构建中不包含词的成分。清代,欧阳修词史地位确立及词的尊体运动也使得词获得了几乎和诗相等的文学史地位。于是欧阳修词的成就也就随着其词史地位的确立而成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欧阳修“文宗”形象含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历代为欧氏的辨诬现象一直和欧阳修词的传播相伴相随,随着所谓的“污点”被一点点剥离、过滤,欧阳修的“文宗”形象也逐渐得以纯粹化。
This thesis includes a preface and five chapters.
     The preface introduced the reasons why I chose this topic and the researching purposes and methods of this thesis.
     Chapter 1: The analysis about the concept of Wenzong. As to me, the word Wen was combined with the word Zong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enzong was used firstly as a composite word in the Cui Yin’s biography in the history book named Hou Han shu. It said that Cui was Wenzong and his successive generations inherited the literary talent. From then on, there were more than twenty people who was called Wenzong such as Lu Ji, Zhang Zai, Yuan Hong, Cui Guang, Xu Ling, Xue Dao-heng, Wang Wei, Han Yu, Yang Yi, Ouyang Xiu , Su Shi and so on. The criterion of Wenzong was transmutating in the history. Wenzong became a respectable title to the person with excellent literary achievements. Of course, Wenzong was not the only criterion, it was also lied on the integral achievments of his clan, his upright moral trait, wide knowledge of Confucianism, the compliments from sovereign, his age and the insight of the historiographers. Gradually, the people with the title of Wenzong tended to be great personages and usually had the identity of Hanlin Academician. The reason that Ouyang Xiu was known as Wenzong in the Song Dynasty also included many-sided factors.
     Chapter 2: The five aspects constituting Ouyang Xiu’s Wenzong image. They were the excellent literary achievements, the literary theories, the honest personality, the theories about Dao and his extensive association.
     Chapter 3: The research of the transmutation about Ouyang Xiu’s Wenzong image took by a perspective of the identity of Hanlin Academician. In history there were some people with the same identity of Hanlin Academician who revered and learned from Ouyang Xiu, such as Su Shi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Zhou Bi-da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Yu Ji in Yuan Dynasty and Yang Shi-qi in Ming Dynasty. The same identity led to their similar working atomasphere, political ideal, literary conception and esthetic interests, which together with respective historical reasons causes several relatively high tide during the history of Ouyang Xiu’s communication. As a result, Ouyang Xiu’s Wenzong image was canonized step by step.
     Chapter4: The comments on Ouyang Xiu by Tang and Song School in the Ming Dynasty. Ouyang Xiu’s literature and morality was spreaded widely again thanks to the literary activities of Tang and Song School which included writing letters to comment literature and compiling collected works to express their viewpoint about Ouyang Xiu and his literature. Wang Shen-zhong believed that Ouyang Xiu’s essay contained the trait of Sima Zichang’s essay. Tang Shun-zhi compiled Wen Bian and the amount of Ouyang Xiu’s essay was at most. Mao Kun revelled in Ouyang Xiu’s essay and he compiled Tang Song ba Da Jia Wen Chao .He considered that Ou got the soul of Sima Qiang’s essays. Gui You-guang held in esteem Ouyang Xiu, too. Their comments placed emphasis on Ouyang Xiu’s essay achievements which were a part of Ouyang Xiu’s Wenzong image, that is to say, to a large extent they considered Ouyang Xiu as a literateur rather than a confucian scholar or a politician. Their comment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oday’s concept about Ouyang Xiu’s Wenzong image.
     Chapter5: The comments about Ouyang Xiu’s Ci. This chapter paid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ition of Ouyang Xiu in the history of Ci and Ouyang Xiu’s Wenzong image. Ouyang Xiu’s Ci widely spreaded through the geisha’s mouths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everal anthologies of Ci established Ouyang Xiu’s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history of Ci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Ci world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Ouyang Xiu’s Ci about love. The position of Ouyang Xiu in the history of Ci was established in the Qing Dynasty which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what we understanded about Ouyang Xiu’s image as the title of Wenzong.
引文
①周勋初评欧阳修。见于《欧阳修年谱》序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夏汉宁《一代文宗欧阳修》,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89页。
    ②刘德清《欧阳修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00-201页。
    ③蔡世明《欧阳修的生平与学术》,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第47-57页。
    ④刘德清《欧阳修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2-90页。
    ⑤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171页。
    ⑥详见莫砺锋《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222页。
    
    
    ①祝尚书《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153-164页。
    ②朱刚《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66-107页。
    ③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171页。.
    ④以上七篇论文详见刘德清、欧阳明亮编《欧阳修研究》,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⑤夏汉宁《一代文宗欧阳修》,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139页。
    ⑥刘德清《欧阳修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77-293页。
    
    ①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②(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25页。
    ③(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25页。
    ④(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卷八《系辞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0页。
    ⑤(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卷八《系辞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9页。
    ⑥(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卷八《系辞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9页。
    ⑦(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09页。
    
    ①(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四十一卷,《书》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80页下。
    ②(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2页下。
    ③(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卷五《震》,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页。
    ④(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42页。
    ⑤(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六,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9页。
    ⑥(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2页。
    ⑦(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十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52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50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九,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26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八《萧望之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92页。
    ④(刘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三《朱浮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44页。
    ⑤(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022页。
    ⑥(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卷四十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06页。
    ⑦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页。
    ⑧(唐)李延寿《南史》,卷二《宋本纪·刘义隆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页。
    ⑨同上第46页。
    ⑩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页。11语出(清)邵晋涵《南江书录》,引自熊依洪著《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第456页。
    
    ①(刘宋)范晔《后汉书》书首《狱中与诸甥侄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卷四十二《崔骃列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98页。
    ③同上第603页。
    ④同上第604页。
    ⑤同上第606页。
    ⑥同上。
    ⑦章怀太子注,见于(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06页,。
    ⑧黄霖《文心雕龙汇评》,十四《杂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①(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卷四十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03页。
    ②以下四行所引《文心雕龙》对崔氏的评论,分别引自《文心雕龙汇评》第九《颂赞》、第十一《铭箴》、第十二《诔碑》、第二十五《书记》、第三十八《事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③陆侃如在《文心雕龙译注》中注“崔”为“东汉文人崔骃、崔瑗父子,他们继扬雄补写各种官吏的箴文,共四十八篇,叫做《百官箴》。《全后汉文》辑得崔七篇(卷四十四)、崔瑗九篇(卷四十五)、胡广三篇(卷五十六)”。
    ④陆侃如注“崔”为“崔骃”。
    ⑤以下四行所引《文心雕龙》对班、马、张、蔡的评论,分别引自《文心雕龙汇评》第十四《杂文》、第八《诠赋》、第十二《诔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①《文选序》,(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首。
    ②(刘宋)范晔《后汉书》书首《狱中与诸甥侄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③(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487页。
    ④本段以下凡涉及崔氏,皆引自《崔骃列传》。
    ⑤以上涉及班固的引文出自(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卷四十《班彪列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5页。
    ⑥以上涉及马融的引文出自(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卷五十《马融列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80至687页。
    
    ①以上涉及蔡邕的引文出自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卷五十《蔡邕列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89至703页。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26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列传第二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80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1487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五《张载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25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之《袁宏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91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列传第二十四《陆机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3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五《张载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18页。
    ⑧(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之《袁宏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91页。
    ⑨(北齐)魏收《魏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五《崔光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87页。
    ⑩(北齐)魏收《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孝文帝宏》,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页。
    ①(北齐)魏收《魏书》,卷六十七,《崔光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88页。
    ②(唐)李百药《北齐书·魏收列传》,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第487页中引用文宣帝高洋的话,“好直笔,我终不作魏太武诛史官”。
    ③(唐)李百药《北齐书·魏收列传》,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86页。
    ④(唐)李百药《北齐书·魏收列传》,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第484页,“其舅父崔孝芬怪而问之,收曰:‘惧有晋阳之甲’”。
    ⑤(唐)李百药《北齐书》,卷三十补列传附崔昂传,第411页,“崔昂直臣,魏收才士,妇兄妹夫,俱省罪过”。
    ⑥(唐)李百药《北齐书·魏收列传》,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89页。
    ⑦(北齐)魏收《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崔挺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66页。
    ⑧(唐)李百药《北齐书·魏收列传》,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88页。
    ⑨(唐)姚思廉《陈书》,卷二十六《徐摛列传附陵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35页。
    ⑩同上第334页。
    ①见于《职官一》“宰相”条,(唐)杜佑《通典》卷十九,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0页。
    ②(唐)魏征等《隋书》,卷五十七《薛道衡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06页。
    ③同上。
    ④同上,第1406-1407页。
    ⑤同上第1408页。
    ⑥(唐)魏征等《隋书》,卷六十六《房彦谦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63页。
    ⑦《元稹列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32页。
    ⑧《令狐楚列传》,(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99页。
    
    ①(宋)计有功著、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卷十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33页。
    ②《王维列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53页。
    ③《韩愈传》,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五,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5页。
    ④《韩愈传》,(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69页。
    
    ①(唐)杜佑《通典·职官三》“中书令”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5页。
    ①(宋)张方平《乐全先生文集》,卷三十六,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②(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083页。
    ③(宋)赵升《朝野类要》,卷二《两制》,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④《职官志》二,(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11页至3812页。
    ⑤《职官八》“学士院”之“翰林学士”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1页。
    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职方郎中辛公墓志铭》,(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②(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089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引《两朝国史志》,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8,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⑤《王安石列传》,(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541页。
    ⑥《考韩文公与大颠书》,(宋)朱熹《朱子文集》,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⑦(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三十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817页。
    ⑧(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109至13111页。
    ①(宋)史浩《鄮峰真隐漫录》,卷三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綦崇礼列传》,(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七十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682至11683页。
    ③同上,第11682页。
    ④《通判南堂时公墓志铭》,(宋)陈宓《龙图陈文公文集》,卷二十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19册,2006年版。
    ⑤(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59,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⑥(宋)真德秀《真西山先生文集》,卷二十七,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⑦《楼钥列传》,(元)脱脱《宋史》,三百九十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048页。
    ⑧(宋)真德秀《真西山先生文集》,卷二十七,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⑨《题方山长鄙能小稿》,(宋)欧阳守道《異斋文集》卷二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①(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先公事迹》,(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27页。
    ③(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下,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9页。
    ④《神道碑》,(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707页。
    ⑤《与荆南乐秀才书》(景祐四年),(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60页。
    ⑥(宋)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一,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国家图书馆2004年版。
    ①(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石印本,上海章福记书局1914年版。
    ②《欧阳修年谱》,(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02页。
    ③(宋)宋祁《景文集》,卷三十,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4页。
    ④《永叔进道堂夜话》,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58页。
    ⑤(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⑥《先公事迹》,(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27页。
    ⑦《寄欧阳舍人书》,(宋)曾巩《曾巩集》,卷十六,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⑧《代上新知南京欧阳龙图状》,(宋)强至《祠部集》,卷十九,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⑨《代上南京欧阳龙图状》,同上。
    ⑩《欧阳修年谱》,(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08页。
    ①《和永叔寒夜饮寄江十》,(宋)刘敞《公是集》,卷十二,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上欧阳内翰书》,(宋)苏洵《嘉祐集》,卷十一,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③《寄致仕欧阳少师》,(宋)曾巩《曾巩集》,卷六,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④《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宋)曾巩《曾巩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⑤《贺欧阳副枢启》,(宋)苏辙《栾城集》,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⑥《贺欧阳枢密》,(宋)杨杰《无为集》,卷十一,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国家图书馆2003年版。
    ⑦《贺欧阳枢密启》,(宋)陈舜俞《都官集》,卷十一,南城李氏宜秋馆校刊宋人集甲编本。
    ⑧《欧阳修年谱》,(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一,第2622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⑨同上。
    ⑩(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3页。11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6页。12 (宋)毕仲游《西台集》,卷二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①(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同上。
    ④(宋)朱熹《朱子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⑤(宋)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三,宝颜堂秘笈本,上海文明书局1922年本。
    ⑥《送倪君泽序》,(宋)王柏《鲁斋集》,卷四,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⑦同上卷六。
    ⑧(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元)姚燧《牧庵集》,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明)危素《欧阳文忠公集后记》,《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五,第2761页。
    ③(清)王世祯《香祖笔记》,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④(清)于敏中等《天禄琳琅书目》,清乾隆四年(1775)刻本。
    ①《先公事迹》,(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26页。
    ②《投时相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81页。
    ③《记旧本韩文后》,(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七十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56页。
    ④同上,第1056页。
    ⑤《记旧本韩文后》,(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七十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56页。
    ③《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61页。
    ①《卫尉卿祁公神道碑铭》,(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02页。
    ②《陈氏荣乡亭记》,(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27页。
    ③《东斋记》,(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35页。
    ④《戕竹记》,(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36页。
    ⑤《李秀才东园亭记》,(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33页。
    ⑥《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载《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38页。
    
    ①《答梅圣俞寺丞见寄》,(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五十三,第745页。
    ②《回丁判官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95页。
    ③《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三十九韵》,(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五十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41页。
    ①傅藻《东坡纪年录》。转引自《欧阳修纪年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②《先公事迹》,(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34页。
    ③《条约举人怀挟文字劄子》(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一十,在华书局2001年版,第1677页。
    ④《上欧阳内翰书》,(宋)曾巩《曾巩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⑤《文说》,(宋)契嵩《镡津文集》卷八《杂著》,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⑥《章望之字序》,镡津文集《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21页。
    ⑦同⑤。
    ①(明)吴衲《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②《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宋)苏洵《嘉祐集》,卷十一,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③《尹师鲁河南集序》,(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卷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宋)强至《祠部集》,卷十九,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行状》(吴充作),(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93页。
    ②《送章生东归》,(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9页。
    ③《送孙秀才》,(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2页。
    ④《怀嵩楼晚饮示徐无党无逸》,(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6页。
    ⑤《先公事迹》,(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37页。
    ①此书原未系年,严杰《欧阳修年谱》将此文姑系于景祐元年,本文从之。
    ②书原系景祐三年,严杰《欧阳修年谱》以为误,认为应系于景祐四年。是。从之。
    ③此书原系康定元年,严杰《欧阳修年谱》考证为“此书极有可能作于本年(景祐四年)。是。从之。
    ④此收原未系年,严杰《欧阳修年谱》经考证系此书于景祐四年。是。从之。
    ⑤《与张秀才棐第一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77页。
    ⑥《与张秀才棐第二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78页。
    ⑦同上。
    ⑧《与张秀才棐第二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78页。
    
    ①《与张秀才棐第二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79页。
    ②《昌黎集后序》,(宋)柳开《河东先生集》卷一一,四部丛刊影印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①《记旧本韩文后》,(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七十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56页。
    ②同上。
    ③《原道》,(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④《与张秀才棐第二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79页。
    ①《送徐无党南归序》,(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32页。
    ①本段涉及《与黄校书论文章书》的引文均出自《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八《与黄校书论文章书》第987-988页。
    ②见于(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一《欧阳修年谱》第2598页欧阳修降为峡州夷陵令的制词。
    ③同上。
    ④《与乐秀才第一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七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24页。
    ⑤《与乐秀才第一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七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24页。
    
    ①详见严杰《欧阳修年谱》,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②《答祖择之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09页。
    ③《答吴充秀才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64页。
    ①《送徐无党南归序》,(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32页。
    ②《论尹师鲁墓志》,(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七十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46页。
    ③《欧阳文忠公集跋》,(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五,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759页。
    
    ①《诗话》,(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952页。
    ②《试笔》,(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三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983页。
    ①《先公事迹》,(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26页。
    ②同上第2700页。
    ③参看刘德清《欧阳修论稿》之《欧阳修的人格》、蔡世明《欧阳修的生平与学术》之《为人处世》及周健自《略论欧阳修的人格魅力》(《黔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一期,第1-7页)。
    ④《范仲淹列传》,(元)脱脱《宋史》卷三一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268页。
    ⑤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四人被贬时间精确至“日”,参见《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五《于役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897页。
    ⑥《仁宗本纪》,(元)脱脱《宋史》卷十,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1页。
    
    ①以上书信内容引自(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八《与高司谏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89-990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八十八《高若讷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684页。
    ③《答梅圣俞寺丞见寄》,(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五十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45页。
    ④《与尹师鲁第一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98页。
    
    ①《上范司谏书》(明道二年),(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73-974页。
    ②《与高司谏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90页。
    ③《答西京相公书》(景祐元年),(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81页。
    ④(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二,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①《滁州谢上表》,(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九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321页。
    ②《先公事迹》,(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34页。
    ③《论赵振不可将兵札子》,(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九十八,第1511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④《先公事迹》,(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38页。
    ⑤《王安石祭欧阳修文》,(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6页。
    ①《欧阳修年谱》,(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23页。
    ②(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6页。
    ③(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9页。
    ④(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3页。
    ⑤《居士集序》,(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五,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756页。
    ⑥(元)脱脱《宋史》,列传第二百五《忠义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⑦蔡世明论欧阳修的为人处事分为“刚正的性格、坦易的襟怀、进贤的热诚和谋国的忠诚”四个方面。
    ⑧《先公事迹》,(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29页。
    
    ①《先公事迹》,(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30页。
    ②《先公事迹》,(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28页。
    ③《送白秀才西归》,(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五十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25页。
    ④同上。
    ⑤《释惟俨文集序》,(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09页。
    ⑥《释秘演诗集序》,(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1页。
    ①《王彦章画像记》,(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70页。
    ②详见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页;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刘德清《欧阳修的文学主张》,《欧阳修论稿》第200页至20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③郭预衡《论欧阳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④详见祝尚书《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第三章,巴蜀书社1985年版。
    ①《与张秀才棐第二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79页。
    ②朱刚《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③祝尚书《北宋古文动动发展史》,巴蜀书社1985版,第158页。
    ④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⑤《与石推官第一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91页。
    ⑥详见《徂徕集》卷五《怪说》,卷六《复古制》、《明四诛》,卷七《尊韩》等。
    ⑦《徂徕石先生墓志铭》,(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06页。
    ⑧《怪说》中篇,(宋)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⑨《与张秀才棐第二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78页。
    ①《与石推官第一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91页。
    ②《上时相议制举书》,(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卷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原道》,(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④《与尹师鲁第一书》(景祐三年),(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98页。
    ⑤《与尹师鲁第二书》(景祐三年),《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00页。
    ①详见《答李诩第二书》,《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七;《送王陶序》,《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二。
    ②《易或问》,(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79页。
    ③同上第878页。
    ④《张令注〈周易〉序》,(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⑤《春秋论中》,(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07页。
    ⑥同上。
    ⑦《本末论》,(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92页。
    ⑧同上,第893页。
    
    ①《问进士策三首》,(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74页。
    ②《武成王庙问进士策二首》,(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72页。
    ③《上范司谏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73页。
    ④《与张秀才棐第二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78页。
    ⑤《答吴充秀才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64页。
    ⑥《送黎生下第还蜀》,(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1页。
    
    ①《送杨辟秀才》,(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2页。
    ②《憎蚊》,(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5页。
    ③《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五,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9页。
    ④《感兴五首》,(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6页。
    ⑤《代鸠妇言》,(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17页。
    
    ①严杰《欧阳修年谱》之《前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七《与荆南乐秀才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60页。
    ③(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十七《张子野墓志铭》,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10页。
    ①陈斌《天圣、明道间欧阳修洛阳交游考述》,《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卷2期2008年3月,第96页-100页。
    ②《七交七首·自叙》,(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五十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15页。
    ③《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86页。
    ④《上随州钱相公启》,(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九十五,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439页。
    ⑤《东斋记》,(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35页。
    ⑥《游嵩山寄梅殿丞书》(谢绛),(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716页。
    ⑦《与梅圣俞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百四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446页。
    ⑧《七交七首·尹师鲁》,(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五十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15页。
    ⑨《张主簿东斋》(明道元年),(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56页。
    
    ①《红鹦鹉赋》,(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五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35页。
    ②《与梅圣俞书》“明道二年”,(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百四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444页。
    ③《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86页。
    ④《东斋记》,(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35页。
    ⑤《尹源字子渐序》,(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六,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58页。
    ①《依韵和答王安之因石榴诗见赠》,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49页。
    ②详见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之《北宋洛阳文人集团的构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③以下人名后括号中所注是该人的出生之年,数据来自各人的年谱及其它资料,如王安石的生年来自詹大和《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1994年版。其它不再一一列举。
    ①《与子华、原父小饮坐中寄同州江十学士休复》,(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五第88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②《韩绛列传》,(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五十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刘敞列传》,(元)脱脱《宋史》卷三百十九,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由(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一《志·职官二》,得知知知制诰与翰林学士同在翰林学士院。
    ⑤见于(宋)刘敞《公是集》卷十二《和永叔寒夜会饮寄江十》诗后的小注。
    ⑥《和永叔寒夜会饮寄江十》,(宋)刘敞《公是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和永叔小饮怀同州江十学士》,(宋)韩维《南阳集》卷四。《南阳集》是韩绛弟韩维的文集,严杰疑此诗误入韩维集中。是。从之。
    ②《和永叔寒夜会饮寄江十》,(宋)刘敞《公是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与子华、原父小饮坐中寄同州江十学士休复》,(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五,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8页。
    ④由(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五十四《白兔》诗中“主人邀客醉笼下,京洛风埃不霑席,群诗名貌极豪纵,尔兔有意果谁识”而知有此一次会饮,同时以上六人都有赋诗。
    ⑤《永叔白兔》,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96页。
    ⑥同上。
    ⑦《古诗咏欧阳永叔家白兔》,(宋)刘颁《彭城集》卷八,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⑧《赋永叔家白免》,(宋)韩维《南阳集钞》,卷四,涵芬楼影印本,1914年版。
    ⑨《信都公家白兔》,(宋)王安石著、李壁笺注《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十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⑩《欧阳永叔白兔》,(宋)苏洵《嘉祐集》卷十五,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①《举梅尧臣充直举状》,(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一O,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②《和吴冲卿学士石屏》,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③见于(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吴充列传》,“吴充,字冲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238页
    ④《和吴冲卿学士石屏》,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⑤《吴学士石屏歌》,(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7页。
    ⑥《长编》嘉祐元年闰三月辛卯,“以翰林学士王洙为翰林侍读学士兼侍讲学士”。梅尧臣是五月回京的,故有此判断。
    ⑦据《长编》嘉祐元年条,十一月辛乙以前,范镇知谏院,“十一月辛乙辞言职。已丑,镇复为起居舍人,充集贤院修撰”。而据《宋史·职官志》,“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皆寓崇文院”。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这次会食在十一月以后,范镇时为集贤院修撰。
    ⑧《论台谏官言事未蒙听允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O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35页。
    ⑨(宋)脱脱《宋史》,卷三百三十七《范镇列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⑩《永叔席上分韵送裴如晦》,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96页。11严杰按:子美,疑为之美,杨褒字。是,从之。12 (宋)龚颐正《芥隐笔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13从詹大和《王荆公年谱》至和元年至嘉祐二年条推断,《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5页。14欧阳修同年诗《盘车图》,下注:呈杨直讲。15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三《梅圣俞墓志铭》嘉祐元年,“乃得国子监直讲”。
    ①(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安国列传》。王安国,字平甫。
    ②《荐布衣苏洵状》,(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一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98页。
    ③《欧阳修年谱》“嘉祐元年”第198-199页,(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④(宋)龚颐正《芥隐笔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⑤《送裴如晦之吴江》,(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9页。
    ⑥《永叔席上分韵送裴如晦》,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⑦《席上赋得然字送裴如晦宰吴江》,(宋)王安石著、李壁笺注《王荆文公诗笺注》,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⑧《送裴如晦即席分题三首》,(宋)王安石著、李壁笺注《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十,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⑨《初食车螯》,(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8页。
    ⑩《永叔诗赋车螯》,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11《初食车螯》,(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8页。12《渔家傲》,(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三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13严杰《欧阳修年谱》,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页。
    ①联句诗原系嘉祐三年。严杰考订原系年误,系于嘉祐二年,本文从之。
    ②由《长编》嘉祐三年十一月条知韩绛当年为翰林学士。由《宋史》卷三一六《吴奎列传》,知吴奎当时亦为翰林学士。
    ③(元)脱脱《宋史》,卷四六四《李端慤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570页。
    ①《赛阳山文》,(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百四十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290页。
    ②《答刘原父舍人见过后中夜酒定复追昨日所览杂记并简梅圣俞之作》,(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19-120页。
    ③《会饮圣俞家有作兼呈原父、景仁、圣从》,(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6页。
    ④《次韵和永叔饮余家咏枯菊》,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6页。
    ①《和永叔十二韵》,(宋)刘敞《公是集》,卷十八,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依韵奉酬圣俞二十五兄见赠之作》,(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7页。
    ③《次韵和永叔赠别择之赴陕府》,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98页。
    
    ①《苏辙祭欧阳修文》,(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9页。
    ②《欧阳修行状》,(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93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论编学士院制诏札子》,(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11,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85页。
    ③(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论学士不可令中书差除劄子》,(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00,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541页。
    ①《论狄青劄子》,(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09,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55页。
    ②张希清《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国学研究》2卷,1994年7月,第393-425页。
    ③(明)宋濂等《元史·百官志三》卷八七,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④语出清代鄂尔泰,张廷玉编《词林典故》,引自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⑤详见(清)张廷玉等《明史·职官志》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89页。
    ⑥(清)查继佐《罪惟录》志二十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79页。
    ⑦引自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⑧《谢宣召入院状二首》之二,(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二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65页。
    ⑨语出宋代《蔡宽夫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轶》。引自《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
    ⑩详见陈元锋《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七、八章。11语出《续翰林志》,引自《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页。
    ①《跋学士院题名》,(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七十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61页。
    ②引自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职官志》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29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宰辅年表》卷一百九,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305页。
    ⑤语出《翰林记》,引自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篇卷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⑦详见熊礼汇《明清散文流派论》第二章,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⑧见于(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一《欧阳修年谱》中至和元年至嘉祐五年间的制词。
    ①(宋)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欧阳修资料汇编》,洪本健编,第8页,中华书局1995年版。
    ②(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十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23页,。
    ③引自《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704页。
    ④详见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中《嘉祐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一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至243页。
    ①《先公事迹》,(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37页。
    ②《四朝国史本传》之《欧阳修传》,引自《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79页。
    ③语出(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④(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蚕蚁”“五星”出于欧诗“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梅尧臣诗“万蚁战时春昼永,五星明处谁堂深”。
    ⑤《故刘之道状元墓志铭》,(宋)杨杰《无为集》卷十三,1917年刻本。
    ⑥《居士集序》,(宋)苏轼著,毛德富等主编《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5294页。
    ⑦《上曾子固龙图书》,(宋)张耒《柯山集拾遗》卷十二,四部丛刊本。
    ⑧朱刚《“太学体”及其周边诸问题》,《文学遗产》2007年第五期,第55页。
    ①洪本健《欧阳修入主文坛在庆历而非嘉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五期,第117-120页。
    ②《规讽》,《玉堂丛语》卷七,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8页。
    ③语出曾巩《祭欧阳文忠公文》,引自《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78页。
    
    ①详见陈元锋《北宋翰林学士与诗史演进》,《文学遗产》2009年第四期,第49-51页。
    ②《居士集序》,(宋)苏轼著,毛德富等主编《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5294页。
    ③引自《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欧阳文粹跋》,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④《上梅直讲书》,(宋)苏轼《苏轼文集》卷四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居士集序》,(宋)苏轼著,毛德富等主编《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5294页。
    ②《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35,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③《题永叔会老堂》,(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23页。
    ④《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宋)苏轼《苏轼文集》卷47,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45页。
    ⑤《居士集序》,(宋)苏轼著,毛德富等主编《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5294页。
    ⑥《钱塘勤上人诗集叙》,(宋)苏轼《苏轼文集》卷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1页。
    ⑦《跋欧阳文忠公书》,(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85页。
    ⑧《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宋)苏轼《苏轼文集》卷47,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45页。
    ①《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宋)苏轼《苏轼文集》卷47,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45页。。
    ②《居士集序》,(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6页。
    ③(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49,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19页。
    ④《记欧阳公论文》,(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55页。
    ⑤《题欧阳帖》,(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97页。
    ⑥《跋刘景文〈欧阳帖〉》,(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98页。
    
    ①《居士集序》,(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6页。
    ②《依韵和永叔澄心纸答刘原甫》,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③《重赋白兔》,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00页。
    ④《上欧阳学士第二书》,(宋)曾巩著,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3页。
    ⑤《醒心亭记》,(宋)曾巩著,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十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6页。
    ⑥(宋)韩琦著,李之亮,徐正英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卷四四,巴蜀书社2000年版。
    ⑦(宋)欧阳发《先公事迹》,见于《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28页。
    ①《集古录跋尾·唐司刑寺大脚迹敕》,(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39,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207页。
    ②《本论》上,(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7,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89页。
    ③《居士集序》,(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6页。
    ④《祭欧阳文忠公文》,(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63,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37页。
    ①《祭欧阳文忠公文》,(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56页。
    
    ①《代祭欧阳夫人文》,(宋)秦观《淮海集》,卷三十二,四部丛刊影响印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②《欧阳叔弼传》,(宋)毕仲游《西台集》,卷六,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观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宋)陈师道《后山先生集》,卷一,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1936年版。
    ④《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85页。
    ①(宋)周必大《益公题跋》卷十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宋)周必大《益公题跋》卷十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③《题方季申所刻欧阳文忠公集古录跋真迹》,(宋)周必大《益公题跋》卷十九,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庐陵三忠堂记》,(宋)周必大《文忠集》卷六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⑤《题印山罗氏一经集后》,(宋)周必大《益公题跋》卷十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⑥(宋)周必大《益公题跋》卷十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⑦《龙云先生文集序》,(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五十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⑧他在《祭欧阳少师文》中说:“惟公学为儒宗,材不世出。”
    ①《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宋)曾巩陈杏珍,晁维周《曾巩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见于曾《乐府雅词》序言:“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幼眇,世所矜式。”员兴宗《九华集》《策问二道》“文忠儒宗”。王十朋《梅溪王先生文集》前集卷十一《国朝名臣赞。欧阳文忠公》“贤哉大忠,直道大节。知进知退,既明且哲。陆贽议论,韩愈文章,李、杜歌诗,公无不长。当世大儒,邦家之光。”
    ③详见于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上编第三章,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宋)楼钥《攻愧集》卷九十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同上。
    ③《文忠平园序稿原序》,(宋)周必大《文忠集》,清道光二十八年瀛塘别墅刊本。
    ①《欧阳文忠公集后序》,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平园续稿》卷十二。
    ②(清)纪昀,《(欧阳)文忠集提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③《文忠周公神道碑》,(宋)楼钥《攻愧集》卷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孙彦伪谦益》,(宋)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卷188,清道光28年欧阳柴刊本。
    ⑤(清)纪昀,《(欧阳)文忠集提要》,四库全书第11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⑥(金)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十五,四部丛刊本。
    ⑦(元)王祎《王忠文集》卷6,文渊阁四库全书。
    ①《南昌刘应文文稿序》,(元)苏天爵《元文类》,卷三十五,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②《庐陵刘桂隐存稿序》,(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三十三,四部丛刊初编集部影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③《南昌刘应文文稿序》,(元)苏天爵《元文类》,卷三十五,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④熊礼汇《明清散文流派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⑤同上第100页。
    ①《恭题仁庙御制诗后》,(明)杨士奇著,刘伯涵,朱海点校《东里文集》卷九,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9页。
    ②《故翰检讨陈君墓碑铭》,(明)杨士奇著,刘伯涵,朱海点校《东里文集》卷十四,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6页。
    ③(明)杨士奇著,刘伯涵,朱海点校《东里文集》卷二,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④《滁州重建醉翁亭记》,(明)杨士奇《东里文集》,卷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8页。
    
    ①《上欧阳内翰书》,(宋)苏洵著,曾枣庄,金成礼笺注《嘉祐集笺注》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②《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宋)苏辙著,曾枣庄,马德富点校《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③《滁州重建醉翁亭记》,(明)杨士奇《东里文集》,卷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8页。
    ④《宰辅年表一》,(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九,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二,《志》四十八,《职官一》“翰林院”条,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先公事迹》,(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26页。
    ②《祭欧阳修文》(韩琦作),(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3页。
    ③《居士集序》,(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五,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756页。
    ④《钱塘勤上人诗集叙》,(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⑤黄毅《明代唐宋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①《明史·文苑传》卷二百八十七《王慎中传》曰:“(王慎中)十八举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嘉靖五年即1526年。
    ②《与华鸿山》,(明)王慎中《王遵岩先生集》,卷二十二,清康熙21年刻本。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寄道原弟书·八》,(明)王慎中《王遵岩先生集》,卷二十二,清康熙21年刻本。
    ①《与汪直斋》,(明)王慎中《王遵岩先生集》,卷二十二,清康熙21年刻本。
    ②《曾南丰文粹序》,(明)王慎中《王遵岩先生集》,卷九,清康熙21年刻本。
    ③(明)王慎中《王遵岩先生集》,卷二十,清康熙21年刻本。
    ④《遵岩王参政传》,(明)李开先《李开先集》,卷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17页。
    ⑤《再上顾未斋》,(明)王慎中《王遵岩先生集》,卷二十一,清康熙21年刻本。
    ⑥《遵岩王参政传》,(明)李开先《李开先集》,卷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17页。
    ⑦《明史·文苑传》,《唐顺之传》曰“(唐顺之)年二十二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嘉靖八年”即1529年,王慎中举进士为1526年。
    ⑧《遵岩王参政传》,(明)李开先《李开先集》,卷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17页。
    ⑨《复唐荆川司谏书》,(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一,万历刻本。
    ⑩《与茅鹿门主事书》,(明)唐顺之《唐荆川文集》,卷四,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①以上《文编》的序文引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这一观点出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84-985页。
    ③这一观点出自《论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45页。
    ④《草庭诗序》,(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第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⑤《应制策·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五道·第五问》,(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别集》卷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34-742页。
    ⑥《经序录序》,(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⑦《遂初堂记》,(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74页。
    ⑧《与徐南和》,(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别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04页。
    ⑨(清)纪昀《震川集·四库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⑩《欧阳文忠公文钞引》,(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崇祯四年刻本。
    
    ①《茅鹿门先生传》,(明)茅坤《茅坤集》,附录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②《复唐荆川司谏书》,(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一,万历刻本。
    ③《与蔡白石先生论文书》,(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一,万历刻本。
    ④黄毅《明代唐宋派研究》177页统计为290篇。
    ⑤《欧阳文忠公文钞》,(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崇祯四年刻本。
    ①(宋)苏洵《嘉祐集》,卷十一,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②《先公事迹》,(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26页。
    ③《神道碑》,《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706页。
    ④《居士集序》,(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五,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756页。
    ⑤《六一居士集跋》,(元)吴则礼《北湖集》,卷五,南城李氏宜秋馆校刊宋人集乙编本。
    ⑥(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1页。
    ⑦《竹溪先生文集引》,(元)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十四,四库丛刊本。
    ⑧(元)苏天爵《滋谿文稿》,卷三十,适园丛书本。
    ⑨(明)杨士奇《东里文集》,卷二,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⑩《与黄内翰书》,(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七,万历刻本。11《与唐凝庵礼部书》,(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四,万历刻本。
    ①《欧阳文忠公文钞》卷十五,(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崇祯四年刻本。
    ②《与陈大酉司理书》,(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八,万历刻本。
    ③《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崇祯四年刻本。
    ④《唐宋八大家文钞》之《欧阳文忠公文钞引》,崇祯四年刻本。
    ⑤同上。
    ⑥《唐宋八大家文钞·欧阳文忠公文钞》之《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的评语。
    ⑦《临川文钞》卷十一,(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崇祯四年刻本。
    ⑧《唐宋八大家文钞》之《释秘演诗集序》的评语,崇祯四年刻本。
    ⑨《唐宋八大家文钞》之《唐书兵志论》的评语,崇祯四年刻本。
    ⑩(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欧阳公史钞》卷首,崇祯四年刻本。
    ①《读<史记>》法》,(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万历刻本。
    ②(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欧阳文忠公文钞》崇祯四年刻本。
    ③《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十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33页。
    ④(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欧阳文忠公文钞》崇祯四年刻本。
    ⑤茅坤对这两个墓志铭的评语分别是“法度严整”、“整”。
    ⑥《翰林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杨公墓志铭》,(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40页。
    ①(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欧阳文忠公文钞》卷十五,崇祯四年刻本。
    ①《石曼卿墓表》,(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74页。
    ②《外制集序》,(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96页。
    ③《荆溪林下偶谈》卷三,宝颜堂秘笈续集本。
    ④(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崇祯四年刻本。
    ⑤《与凌太学书》,(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五,万历刻本。
    ⑥(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崇祯四年刻本。
    ⑦(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崇祯四年刻本。
    ①(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崇祯四年刻本。
    ②同上卷九。(明)茅坤编③《唐宋八大家文钞·欧阳文忠公文钞》卷十七,崇祯四年刻本。
    ④同上卷二十。
    ⑤同上卷十八。
    ⑥同上卷十。
    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1页。
    ①以上《画舫斋记》原文引自《欧阳修全集》卷三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68-569页。
    ①(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之《欧阳文忠公文钞引》,崇祯四年刻本。
    ②(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十九《答贡士沈起书》“风神盎然,特篇末犹似未了语”。卷二十七《永州刺史崔君权厝志》“风神似可掬”。
    ③具体内容下文有详引。
    ④(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九《上欧阳内翰书》“何等意气,何等风神”。
    ⑤(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四十《灵璧张氏园亭记》“无他超远卓荦之识,而风神亦自典刑”。(明)茅坤编⑥《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九十二《给事中孔公墓志铭》“荆公第一首墓志铭,须看他顿挫纡徐,往往叙事中伏议论,风神萧飒处”。
    ⑦《欧阳修散文研究》,黄一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123页。
    ⑧马茂军,张海沙《中国古典散文风神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20页。
    ⑨《欧阳修散文研究》,黄一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⑩《欧阳修散文研究》,黄一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①《欧阳修散文研究》,黄一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114页。
    ②邓国光《古文批评的“神”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第83-88页。
    ③《文诀》,(明)茅坤《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75页。
    ④《茅鹿门先生文集》,《读史记法》万历刻本。
    ⑤(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欧阳文忠公文钞》卷六十三,崇祯四年刻本。。
    ①《古文约选序例》,(清)方苞《方望溪先生文集》,卷四,四库丛刊本。
    ②(清)徐树铮《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篡》,卷四十六,都门印书局,1916年版。
    ③陈衍《石遗室论文》,卷五,民生印书馆1926年版。
    ④吕思勉《宋代文学史》,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1929年版,第14页。
    ⑤(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欧阳文忠公文钞》,卷二十四,崇祯四年刻本。
    ⑥同上卷二十九。
    ①(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欧阳文忠公文钞》,卷二十四,崇祯四年刻本。
    ②同上卷二。
    ③《刻〈汉书〉评林序》,(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十四,万历刻本。
    ④《唐宋派与嘉靖中叶文坛风尚》,《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页。
    ⑤上述评语皆引自(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欧阳文忠公文钞》,崇祯四年刻本。
    ①《与华鸿山》,(明)王慎中《王遵岩先生集》,卷二十二,清康熙21年刻本。
    ②胡晓红《茅坤文学思想研究》,《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6月,第22-25页。
    ③《明代唐宋派研究》,黄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④《与王敬所少司寇书》,(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万历刻本。
    ⑤张梦新《茅坤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9月版)的《茅坤年谱》编于是年。
    ①《唐宋八大家文钞总序》,(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十四,万历刻本。
    ②同上。
    ③《复陈五岳方伯书》,(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万历刻本。
    ④《曾南丰文粹序》,(明)王慎中《王遵岩先生集》卷九,清康熙21年刻本。
    ⑤《答廖东雩提学》,(明)唐顺之《唐荆川文集》,卷五,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⑥《答吴充秀才书》,(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3版。
    ⑦张梦新《茅坤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9月版)的《茅坤年谱》编于是年。
    ⑧《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万历刻本。
    ①《茅坤研究》,张梦新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7页。
    ②《茅坤研究》,张梦新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9页。
    ③《茅坤研究》,张梦新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0页。
    ④《茅坤研究》,张梦新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8页。
    ⑤(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万历刻本。
    ⑥归有光在隆庆年间编的《欧阳文忠公文选》中评《唐代兵志论》提及“风神”机轴逼太史公。“风神”只提到一次。
    ⑦(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万历刻本。
    ⑧(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三十一,万历刻本。
    
    ①《答茅令鹿门书》,(明)唐顺之《唐荆川文集》,卷四,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②《与茅鹿门主事书》,(明)唐顺之《唐荆川文集》,卷四,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①(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三百O八。
    ②同上。
    ③同上。
    ④《文编序》,(明)唐顺之编,见于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刻〈汉书〉评林序》,(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十四,万历刻本。
    ⑥(清)纪昀《四库全书提要·唐宋八大家文钞》,河北人发出版社2000年版。
     ①(宋)文莹《湘山野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纪昀《湘山野录》提要称其书成于熙宁中。从书中关于欧阳修的材料的语气来判断,应在欧阳修去世后,即成书时间约在熙宁六年至熙宁十年即1073年至1077年。
    ②(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词苑丛谈》,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嵩庵论词》,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北宋后期的词》,章培恒《中国文学史》,中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1页。
    ④《跋吴思道小词》,(宋)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卷四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宋)吴开《优古堂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这一诗学观念详见莫砺锋论文《杜诗“伪苏注”研究》,此文出自其《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③此书作者有争议,纪昀在此书的提要中考订此书亦非尽愐所纂,盖愐尝记所闻见而世昭叙而集之。
    ①详见曹秀兰的硕士论文《宋代词选研究》第二章《宋代词选述略》。
    ②六首词都不见于《欧阳修全集》之《诗余三卷》,也不见于唐圭璋《全宋词》之《六一词》。其中《望梅花》(春草全无消息)见于《全唐诗》;《减字木兰花》(去年残腊)见于明代陈耀文编《花草粹编》亦署名欧阳永叔;《减字花木兰》(前村夜半)见于叶梦得的《石林词》。其它三首词《减字花木兰》(庭梅初绽)、《减字花木兰》(疏梅风韵)、《减字花木兰》(山城驿近)出处不明。
    ③纪昀疑有误。
    ④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初版,1960年5月补印。
    ⑤1958年8月第一版,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加断句排印。
    
    ①朱彝尊,汪森辑《词综·发凡》,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页。
    ②据《乐府雅词》卷首自序署“绍兴丙寅”,可知此书成书于绍兴十六年,即1146年。
    ①《庐陵刘桂隐存稿序》,(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三十三,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②《吴清宁文集序》,(元)揭傒斯《揭文安公文粹》,卷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归田诗话》卷上,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无锡丁氏1916年版。
    ④《词品序》,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⑤此首词不载欧阳修全集《诗余三卷》。《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选录此词,署名欧阳修。
    ①详见张仲谋的《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海棠经雨胭脂透”一句出自宋祁《锦缠道》(燕子呢喃),实王世贞误记为永叔语。
    ③详见明李均度《欧阳文忠公集序》,(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五,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760页。
    ④杨士奇《滁州重建醉翁亭记》一文写道,“我仁宗皇帝在东宫览公奏议,爱重不已,有生不同时之叹。尝举公所以事君者勉群臣,又曰:‘三代以下之文,惟欧阳文忠公有雍容醇厚气象。’既尽取公文集,命儒臣校定,刻之永乐庚子。”
    ⑤(明)杨士奇《东里别集》圣谕录卷中,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⑥详见(明)彭勖《新刊欧阳文忠公全集后序》,《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五,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762页。
    
    ①《人间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皱水轩词筌》,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白雨斋词话》卷五,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明)金圣叹《金圣叹全集》,《评欧阳修词》《诉衷情》(清晨簾幕卷轻霜),江苏古藉出版社1985年版。
    ①(明)金圣叹《金圣叹全集》,《评欧阳修词》《诉衷情》(清晨簾幕卷轻霜),江苏古藉出版社1985年版。
    ②《花草蒙拾》,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词苑丛谈》,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远志斋词衷》,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⑤《坚瓠集》首集卷四《词诬欧阳文忠》
    ⑥详见(清)纪昀总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词综》,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①(清)朱彝尊,汪森辑《词综·发凡》,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页。
    ②《白雨斋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近词丛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赌棋山庄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⑤《灵芬馆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⑥《词辨》序言,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⑦《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同上。
    ③《介存斋论词杂著》,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人间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⑤详见《乐府余论》
    ⑥《冷庐杂识》,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⑦《问花楼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⑧《词概》,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⑨《嵩庵论词》,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白雨斋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同上。
    ③《白雨斋词话》在评国初群公之病时说,一则专习北宋小令,务取浓艳,遂以为晏、欧复生。不知晏、欧已落下乘,取法乎下,弊将何极,况并不如晏、欧耶。
    ④《白雨斋词话》“北宋词古意渐远条”。
    ⑤《白雨斋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⑥同上。
    ⑦同上。
    ⑧同上。
    ⑨《人间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人间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同上。
    ③《人间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人间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周勋初评欧阳修。见于《欧阳修年谱》序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王水照著《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47-649页。
    ③(明)陶宗仪《说郛》卷45,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据涵芬楼1927年版影印。
    ④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98引,今本无。
    ①(宋)曾慥《乐府雅词序》,四部丛刊本。
    ②(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中华书局1991年版,丛书初编集成本。
    ③陈尚君《欧阳修著述考》认为不存在仇人作词诬陷事,理由是《江邻几杂志》、《梦溪笔谈》、《石林燕语》、《先公事迹》、《行状》皆无言作词诬陷事。但是《先公事迹》中“惊怒怨谤”的“谤”,《行状》中“怨怒骂讥”中的“讥”,《墓志铭》中“怨讟纷纭”中的“讟”,都含有诽谤或讽刺的意思,笔者认为是对“作丑语”含蓄表达。
    ④详见王水照《〈醉翁琴趣外篇〉伪作说质疑》和陈尚君《欧阳修著述考》(复旦学报1985年第3期168-171页)的分析。
    ⑤详见谢桃坊《词学辨》中《欧阳修词集考》一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59页。
    ①(元)吴师道《吴礼部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梅公亭记》,(元)吴师道著,邱居里,邢新欣点校《吴师道集》卷十三,吉林文史出版2008年版。
    ③王水照著《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52页。
    ④(明)朗瑛《七修类稿》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⑤(明)毛晋《隐湖题跋》,《丛书集成续编》中华书局,第633页。
    ⑥(清)朱鹤龄《愚庵小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⑦(清)褚人获《坚瓠集一》,1986年版。
    ⑧(清)王士祯《花草蒙拾》,《王士祯全集》,2007年版。
    
    ①(清)宋翔凤《乐府余论》,唐圭璋《词话丛编》1986年版。
    ②(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③(清)陆鎣《问花楼词话》卷上,唐圭璋《词话丛编》1986年版。
    ④(清)徐士銮《宋艳》卷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⑤(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1986年版。
    ⑥(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四,唐圭璋《词话丛编》1986年版。
     ①(清)吴雷发《说诗菅蒯》,(清)何文焕,丁福保《历代词话统编》。
    
    ①引用目录书以时间为序。
    ②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③(宋)晃公武撰,孙猛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尤袤.遂初堂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②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①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②脱脱.宋史·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①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②未明是否为欧阳修等编的《新唐书》,姑录于此以供参考。
    ③焦竑.国史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①叶盛.菉竹堂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②不能判断是不是《新唐书》,今录上以供参考。
    ③未明《旧五代史》还是《新五代史》,录于此以供参考。
    ④《万卷堂书目》、《脉望馆书目》、《近古堂书目》、《天一阁书目》、《也是园藏书目目录》、《传是楼宋元本书目》均选自《玉简斋丛书》。
    ⑤可以确定为欧阳修《新五代史》,因为前面另有《五代史》明确标明为旧版。
    
    ①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②可以确定为新唐书,因为前面明确标有另一本旧唐书。
    ③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①钱谦益撰.陈景云注.绛云楼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①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M].清光绪24年刻本.
    ①引自晨风阁丛书,清宣统元年刻本。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史记》,(汉)司马迁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后汉书》,(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宋书》,(梁)沈约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陈书》,(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魏书》,(北齐)魏收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隋书》,(唐)魏征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旧唐书》,(后晋)刘煦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元史》,(明)宋濂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撰,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罪惟录》,(明)查继佐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才子传校笺》,(元)辛房撰,傅璇琮主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通典》,(唐)杜佑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辑,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撰,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黄曙辉点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芥隐笔记》,(宋)龚颐正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朝野类要》,(宋)赵升编,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香祖笔记》,(清)王士祯撰,湛之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说郛》,(明)陶宗仪编,据涵芬楼1927年11月版影印,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后山谈丛》,(宋)陈师道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湘山野录》,(宋)文莹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侯鲭录》,(宋)赵令畤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韩昌黎文集校注》,(唐)韩愈著,马其昶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景文集》,(宋)宋祁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范仲淹全集》,(宋)范仲淹撰,李勇先.王荣贵点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租徕石先生文集》,(宋)石介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宋)蔡襄撰,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祠部集》,(宋)强至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苏魏公文集》,(宋)苏颂撰,王同策,官成学,颜中其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公是集》,(宋)刘敞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彭城集》,(宋)刘颁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曾巩集》,(宋)曾巩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宋)梅尧臣撰,朱东润编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无为集》,(宋)杨杰撰,北京: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欧阳修全集》,(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乐全先生文集》,(宋)张方平撰,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嘉祐集笺注》,(宋)苏洵撰,曾枣庄,金成礼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王荆文公诗笺注》,(宋)王安石撰,(宋)李壁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苏轼文集》,(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苏轼诗集》,(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栾城集》,(宋)苏辙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淮海集》,(宋)秦观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姑溪居士全集》,(宋)李之仪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西台集》,(宋)毕仲游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文忠集》,(宋)周必大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朱子文集》,(宋)朱熹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攻愧集》,(宋)楼钥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龙川文集》,(宋)陈亮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真西山先生集》,(宋)真德秀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鲁斋集》,(宋)王柏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牧庵集》,(元)姚燧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元)赵秉文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滋谿文稿》,(元)苏天爵撰,适园丛书本,1916年
    《北湖集》,(元)吴则礼撰,南城李氏宜秋馆校刊宋人集乙编本
    《道园学古录》,(元)虞集撰,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揭文安公文粹》,(元)揭傒斯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东里文集》,(明)杨士奇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王遵岩先生集》,(明)王慎中撰,清康熙21年刻本
    《唐荆川文集,(明)唐顺之撰,四部丛刊重编集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茅鹿门先生文集》,(明)茅坤撰,万历刻本
    《茅坤集》,(明)茅坤撰,张大芝,张梦新点校,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震川先生集》,(明)归有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李开先集》,(明)李开先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金圣叹全集》,(清)金圣叹,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方望溪先生文集》(清),方苞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刘大櫆集》,(清)刘大櫆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愚庵小集》,(清)朱鹤龄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文选》,(梁)萧统编,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元文类》,(元)苏天爵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文编》,(明)唐顺之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宋八大家文钞》,(明)茅坤编,崇祯四年刻本
    《文章辨体汇选》,(明)贺复徵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篡》,(清)徐树铮编,都门印书局,1916年
    《文心雕龙汇评》,黄霖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优古堂诗话》,(宋)吴开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石林诗话》,(宋)叶梦得,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韵语阳秋》,(宋)葛立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唐诗纪事校笺》,(宋)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荆溪林下偶谈》,(宋)吴子良撰,明万历宝颜堂秘笈续集本
    《文章辨体序说》,(明)吴衲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随园诗话》,(清)袁枚撰,上海章福记书局,1914年
    《全宋词》,唐圭璋编篡,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乐府雅词》,(宋)曾慥编,商务印书馆,1960年
    《花庵词选》,(宋)黄升辑,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1939年
    《梅苑》,(宋)黄大舆,曹寅辑,上海古书流通处,1921年
    《词综》,(清)朱彝尊,汪森辑,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词话丛编》,唐圭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祝尚书著,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
    《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陈元锋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程杰著,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
    《茅坤年谱》,张梦新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茅坤研究》,张梦新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明词史》,张仲谋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明代唐宋派研究》,黄毅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廖可斌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清散文流派》,熊礼汇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欧阳修的生平与学术》,蔡世明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刘子健著,香港新亚研究所,1967年
    《欧阳修纪年录》,刘德清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欧阳修论稿》,刘德清著,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
    《欧阳修年谱》,严杰著,江苏:南京出版社,1993年
    《欧阳修散文研究》,黄一权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欧阳修学术研究》,顾永新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欧阳修研究》,刘德清,欧阳明亮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
    《欧阳修资料汇编》,洪本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清词史》,严迪昌著,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代文学》,吕思勉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年
    《唐宋诗歌论集》,莫砺锋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朱刚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王水照自选集》,王水照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一代文宗欧阳修》,夏汉宁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曹秀兰.宋代词选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
    陈尚君.欧阳修著述考[J].复旦学报,1985,3.
    陈元锋.北宋翰林学士与诗史演进[J].文学遗产.2009(4).
    邓国光.古文批评的“神”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甘松.王丽琴.欧阳修词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7(7).
    胡晓红.茅坤文学思想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05,6.
    马茂军,张海沙.中国古典散文风神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王岚.欧阳修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夏咸淳.唐宋八大家文钞与明代唐宋派[J].天府新论,2002(3).
    叶帮义.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D].苏州大学,2002.
    周健自.略论欧阳修的人格魅力[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1.
    朱刚.“太学体”及其周边诸问题[J].文学遗产.2007,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