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红楼梦》休闲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以人的情感、内心世界为观照,以人的价值探索、人性的渴望与表达、人的生命意义实现为关注核心的伟大作品。《红楼梦》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的日常生活、文化趣味、情感纠葛等,展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与《红楼梦》创作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心理环境下,大观园中不同阶层人们对生命价值实现的理解、对个体自由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揭示了这种追求和渴望与他们处所的封建时代和贵族观念传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人类本性和生命意义的角度,表现了对当时社会政治、思想和生活的独特思考。这种思考,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对生命意义追寻的典型性,中国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生活状态、生活趣味的代表性,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审美心理和审美实现的生动性。《红楼梦》所蕴含的这些内容和特性,展示了从休闲学视角进行解读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和解读《红楼梦》的丰富思想和内容中所体现的休闲思想,可以拓展红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获得对红楼人物的新认识新理解。
     为此,本论文以对“休闲”的理论探索与认识为基础,运用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思想角度和研究方法,尝试着展开对《红楼梦》休闲思想研究的可能路径,提炼《红楼梦》休闲思想的主要内容,揭示《红楼梦》休闲思想的悲剧意义,希望通过《红楼梦》休闲思想的粹取,丰富深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休闲思想的研究。
     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概述《红楼梦》研究的状况,中西方思想文化对休闲的认识,展开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探索本研究的创新与价值。
     第二章以人性哲学视角简要阐述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构成最重要影响的儒、道、释思想,阐述它们与休闲思想的关系,为《红楼梦》休闲思想研究的展开奠定一个传统思想理论的基础。
     第三章立足对《红楼梦》“情”的解析来粹取其中的休闲思想。情的安顿和实现是人性的呈现,是中国人实现生命意义的关键要素。“休闲”的核心指向是人的“本性”、“本然”状态,人的本性能够获得自由和实现,必然包含着作为性之外发的情的表达。正是中国哲学中对“情”的认识与思考,正是《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文本价值构建,我们得以通过对《红楼梦》的解读,建立起“情”在休闲理论中的应有位置;通过对“情”在休闲过程中之价值的发现,得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在休闲领域中的独特价值。
     第四章旨在思考《红楼梦》所呈现的审美生活中所蕴涵的休闲思想。中国审美文化是体验式的,通过“静照”、“虚静”而获得审美愉悦。审美休闲是休闲实现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休闲领域所能够彰显的另一独特价值。《红楼梦》通过日常审美生活中的休闲实现、审美休闲状态的生命之美、女性审美与休闲实现、“天人合一”的人生休闲境界等,体现着从审美境界进入休闲状态的中国智慧。《红楼梦》呈现的那个美轮美奂的审美休闲生活,因为没有崇高美而必然走向毁灭。
     第五章分析《红楼梦》休闲思想在其休闲文化与日常生活方式中的具体呈现。基于《红楼梦》休闲活动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从娱乐休闲、生活休闲、节庆休闲和士大夫休闲等四个方面展开对《红楼梦》休闲方式的分析。
     第六章站在《红楼梦》作为一伟大悲剧的基点上,展开对《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休闲学意义解读,并试图从更深更广层面上建立对《红楼梦》休闲思想的理解。《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休闲学解读,一方面能使我们理解悲剧精神所体现的对人自身的思考,对人的生活、幸福、命运的思考;另一方面,能使我们更深刻地体验休闲对于人类生活、幸福、命运的重要意义,把握以人的自由为指向的休闲生活状态所可能遭遇的制约,了解休闲所具有的人文性和精神性。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one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has carefully perceived the human emotions and inner world,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exploration of life value, the expression of human desire as well as the meaning of life. Besides, the daily life, cultural taste and romantic entanglements presented in this great work are reflections of the aristocratic family in China's feudal society. Moreover, the novel i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n the realization of life value by people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in the Jia Family, especially their desire of and pursuit to individual freedom under the special social,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ical context the author lived in. The novel has on the one hand reveale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se desires and the intrinsic traditional ideas shared among aristocratic families in the feudal society; and on the other hand provided a new way of recognizing social politics and life by emphasizing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is unique angle of the work not only described a typical picture of people's pursuing of the meaning of life in the feudal society and the life conditions as well as cultural tastes of aristocratic family in ancient China, but vividly explained the aesthetic mentality and actualization of aesthetic judgment in the contex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ll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mentioned above provide the possibilities for a further study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the approach of leisure studie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rich intellectual resource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s well as the leisure thought embodied in the novel may lead to new areas and new directions of the current field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studies, and add to the fresh understandings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To this end, the thesis will base itself on the exploration and cognition of the theories of leisure studies and take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e. adopting the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es from philosophy, literature, aesthetics, sociology, folklore etc.,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paths of studyi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the leisure approach, the major leisure thought implicated in the novel and the work's tragic meaning. It is hoped that the leisure thought extracted from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i11enrich and deepen the similar researches on the leisure though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culture. The thesis will be structured as follows.
     Chapter One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people's different awareness of leisure influenced by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Based on these, the researcher demonstrates the basic ideas of the study and further explains the innovation and value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Two illustrates the great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 Moreover, the researcher will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leisure thought so as to provide 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on leisure thought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
     Chapter Three tires to unfold the leisure thought embodied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y analyzing the'sentiment'discussed in the work. The settlement and realization of sentiments a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one of the key elements to Chinese people's realizat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The core of leisure points to the natural and authentic human status. When we talk about the freedom and achievement of human nature, it necessarily includes the expression of sentiments. It is based on the thought and cognition of sentiment from the ang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detailing the affection through text construction, we could position sentiment in leisure theory through the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discovery of sentiment in the process of leisure revealed the unique value and con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the field of leisure studies.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leisure thought implicated in the aesthetic judgment. The Chinese way of aesthetic judgment is experiential. The aesthetic pleasure is obtained by'quiet attention' and 'void quietness'. The aesthetic leisur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form of leisure, but also another unique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contributed to the field of leisure studi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aesthetic leisure manners described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cluding the leisure achieved through dai ly aesthetic judgment, the beauty of life of the leisure state, the female aesthetic leisure and the spiritual realm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revealed the Chinese wisdom of aesthetics and leisure. Furthermore, without aesthetic leisure life in the splendid but miserable world created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ill inevitably move towards destruction.
     Chapter Five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leisure thought unfolded in the recreational and leisure lifestyle which are presented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Due to the richness and distinctiveness of the leisure activities narrated in the novel, the analysis of leisure manners will focus on four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the recreational leisure, casual living, festivals, and leisure among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
     Chapter Six takes a leisure study stance to interpret the tragic spirit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us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leisure thought in the novel.The leisure study approach, on the one hand, enables us to understand what are already included in tragic spirit, such as human self-reflection and thoughts on life, happiness as well as fate. On the other hand, it helps us to experience the importance of leisure to human life, happiness and fate; recognizes the limitations of freedom-oriented leisure status and better understands the humanity and spiritual attribute embodied in leisure.
引文
① 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② 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54页。
    ③ 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54页
    ④ 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6页。
    ① 刘梦溪指出:“《红楼梦》研究如果从1904年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开始也快有一百年历史了。”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1页:俞平伯认为“及清末民初,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三君,俱以师儒身份大谈其《红楼梦》,一向视同小道或可观之小说遂登大雅之堂矣。”俞平伯:《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43页。
    ② 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③ 参见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④ 刘再复:《红楼梦悟(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页。
    ① 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 刘再复:《红楼梦悟(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③ 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④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⑥ 冯其庸:《论红楼梦思想》,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⑦ 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北京:中国书店,2005年版。
    ⑧ 王蒙:《王蒙的红楼梦》,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⑨ 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⑩ 邓云乡:《红楼风俗谭》,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 苏鸿昌:《论曹雪芹的美学思想》,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12 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3 祝良文:《红楼游艺》,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
    14 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 参见沈坚:《文明的历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131页。
    16 古希腊语中的skole(拉丁文作scola)兼有休闲和教育之意;拉丁语中又有licere一词,意为“允许的”,泛指劳动之余的合法行为:后经法语而演变为今天英语中的leisure。参见王晓光:《晚明休闲文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张永红:《马克思的休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① 转引自[瑞典]尤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台北: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4页。
    ② 参见[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夫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③ 转引自[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夫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④ 参见[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夫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4页。
    ① 参见[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夫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4页。
    ② 参见[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夫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③ [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夫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① [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夫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101页。
    ② 参见[瑞典]尤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台北: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93-96页。
    ③ [美]杰夫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① (宋)苏东坡:《苏东坡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938页。
    ② 刘再复:《红楼梦悟(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①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载苗怀明编:《红楼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① 转引自[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夫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0页。
    ② [美]杰夫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① 金岳霖:《论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② 参见李维武:《徐复观文集(修订本)二卷 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版。
    ③ 对儒家之“道”分析参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3-138页。
    ④ 《礼记·中庸》
    ① 参见李维武:《徐复观文集(修订本)二卷 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37页。
    ② 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24页。
    ③ 仁学结构分析参考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0-29页。
    ① 《论语·八佾》
    ② 参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0-29页。
    ③ 参见李维武:《徐复观文集(修订本)二卷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58页。
    ④ 《礼记·乐记》
    ⑤ 《论语·泰伯》
    ① 参见李维武:《徐复观文集(修订本)二卷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61页。
    ②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35页。
    ③ 《河南程氏遗书》卷18。
    ④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1页。
    ①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 参见李泽厚:《宋明理学片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4-261页。
    ④ 《传习录》下。
    ⑤ 参见潘立勇:《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56页。
    ⑥ 《书诸阳卷》,《全集》卷8
    ⑦ 《传习录》下。
    ⑧ 参见潘立勇:《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6-63页。
    ① 梁漱溟:《东方学术概观》,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② 《荀子·礼乐篇》,(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③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④ 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8页。
    ⑤ 李维武:《徐复观文集(修订本)二卷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30页。
    ① 参见李泽厚:《历史本体论乙卯五说》,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05-306页。
    ② 《礼记·中庸》
    ③ 《荀子·正名篇》
    ④ 《正蒙诚明篇》,林乐昌:《正蒙合校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⑤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⑥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⑦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⑧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① 参见郝永:《中国文化的基因——儒道佛思想》,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202页。
    ② 梁漱溟:《东方学术概观》.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13页。
    ③ 郭或译注:《周易》,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④ 《论语雍也》
    ① 《论语尧曰》
    ② 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页。
    ③ 翁其斌:《左传精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89-190页。
    ① 《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 司马迁:《史记》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91页。
    ① 关于“道”的体认,参见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78页。
    ① 参见田耕滋:《屈原与儒、道文化论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7-105页。
    ② 参见田耕滋:《屈原与儒、道文化论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6页。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08页。
    ① 参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08-221页。
    ① 参见郝永:《中国文化的基因——儒道佛思想》,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155页。
    ② 参见姚卫群:《佛教思想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10页。
    ① 姚卫群:《佛教思想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① 乐黛云《中国文化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世界可能的贡献》,载庞学铨、陈村富编:《文明和谐与创新》,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① 参见蒙培元:《情感与理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页。
    ② 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① 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0页。
    ②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③ (汉)严遵:《老子指归道生篇》,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5页。
    ④ 参见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2页。
    ⑤ 参见何善蒙:《魏晋情论》有关分析,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8页。
    ③ 金岳霖:《论道》,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7页。
    ④ 梁启超《科学人生观》,载菊农编:《人生观与科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⑤ 参见蒙培元:《情感与理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241页。
    ⑥ 梁启超《科学人生观》,载菊农编:《人生观与科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1页。
    ① 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8页。
    ①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① 参见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36页。
    ② 《孟子粱惠王上》
    ① [美]杰夫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① 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期,59-64页。
    ② 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1月第6期,4-10页。
    ③ 参见赵玉强:浙江大学休闲学博士后出站报告《宋代士大夫休闲思想与文化研究》,2012年8月31日提交。
    ④ 参见陆庆祥:《人的自然化——休闲本质新说》,载2012中国(杭州)休闲发展国际论坛学术论文集。
    ①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5页。
    ②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③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4页。
    ①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页。
    ① 李维武:《徐复观文集(修订本)二卷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61页。
    ② 李维武:《徐复观文集(修订本)一卷文化与人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3页。
    ③ 梁漱溟:《东方学术概观》,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④ 罗素:《罗素文集》第三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7页。
    ⑤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⑥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6页。
    ①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6页。
    ① 一栗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红楼梦资料汇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69页。
    ② (清)王希廉、姚燮:《增评绘图 大观琐录》(影印本)卷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③ 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红楼梦资料汇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54页。
    ④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262页。
    ①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② 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页。
    ①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68页。
    ② 第二十回《王熙凤证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说到宝玉的想法:“‘弟兄们一并都有父母教训, 何必我多事,反生疏了。况且我是正出,他是庶出,饶这样还有人背后谈论,还禁得辖治他了。’……更有个呆意思存在心里。他料定,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弟兄之间不过尽其大概得情理罢了。”273—274页。
    ① 第二十回宝玉教训贾环不要哭闹的时候,曹雪芹描写宝玉的心态:“只是父亲叔伯兄弟中,因孔子是亘古第一人说下的,不可忤慢,只得要听他这句话。”274页。宝玉对儒家之道是接受认同的,所以他会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第三回),50页。
    ① 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1042页。
    ② 第二十回《王熙凤证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说到宝玉的想法:“弟兄们一并都有父母教训,
    何必我多事,反生疏了。况且我是正出,他是庶出,饶这样还有人背后谈论,还禁得辖治他了。”273页。
    ① 王蒙:《红楼启示录》,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8—19页。
    ②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37页。
    ① 周汝昌《“情”在红楼》,载胡适等:《名家正解红楼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
    ② 李维武:《徐复观文集(修订本)二卷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30页。
    ①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28页。
    ②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262页。
    ① 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1108页。
    ② 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650页。
    ③ 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654—655页。
    ④ 第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绛云轩里召将飞符》,811页。
    ⑤ 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1078页。
    ① 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411页。
    ① 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421页。
    ② 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1082页。
    ① 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469页。
    ② 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800页。
    ①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云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479页。
    ②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262页。
    ① 参见李维武:《徐复观文集(修订本)二卷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27-28页。
    ② 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③ 参见[美]欧文·辛格:《爱的本性——从柏拉图到路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
    ①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页。
    ② 钱穆:《孔子与论语》,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
    ③ 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
    ④ 《荀子·正名篇》
    ⑤ 《诗广传》卷一《邶风十》,选自王夫之:《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
    ⑥ 颜钧:《颜钧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3页。
    ⑦ 钱伯诚:《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90页。
    ⑧ 参见蒙培元:《情感与理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页。
    ①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727—728页。
    ②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356页。
    ①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87页。
    ② 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389页。
    ③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279页。
    ④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265页。
    ① 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593页。
    ② 参见[美]欧文·辛格:《爱的本性——从柏拉图到路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88页。
    ① 汪道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学与红楼梦》,载《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1期。
    ① 孙昌武等点校:《祖堂集》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64页。
    ① 梁漱溟:《东方学术概观》,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②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③ (清)工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④ 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8页。
    ① 李贽:《焚书·续焚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 《礼记·乐化》
    ③ 参见李维武:《徐复观文集(修订本)二卷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61页。
    ① 参见赵伟:《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版。
    ② 汪道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学与红楼梦》,载《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1期。
    ③ 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130页。
    ① 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9页。
    ② 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130页。
    ① 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737—738页。
    ② 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9页。
    ① 王一川:《人与审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① 参见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② 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219页。
    ① [英]大卫·休谟:《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②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55页。
    ① [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序3页。
    ② [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① 宗白华:《宗白华中西美学论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
    ① 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469页。
    ② 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1093页。
    ③ Krober. A. L.1948. Anthropology. New York:Harcourt. Brace.
    ① [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① [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②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473—474页。
    ③ 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451页。
    ① 参见陆扬:《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① 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① [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页。
    ① 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221页。
    ② 第四十二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532页。
    ③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① 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624页。
    ② 《老子·第二十五章》
    ③ 《老子·第二十一章》
    ① 司空图:《诗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① 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页。
    ① 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1030页。
    ② 王蒙:《王蒙的红楼梦》,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页。
    ③ 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662页。
    ④ 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855页。
    ① 参见[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如果把休闲活动看做一种自发而愉悦的活动,那么也可以把性爱以及和性爱相联系的一些活动看做休闲活动的一部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0页。
    ② 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922页。
    ①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292页。
    ② 第四十二回《衡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馀香》,566页。
    ①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973页。
    ②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85页。
    ③ 第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913页。
    ① 《老子·第二十五章》
    ② 燕连福:《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蕴》,载《求是学刊》2008年第4期,第35卷。
    ③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④ 《易经·说卦传》
    ⑤ 《庄子·齐物论》
    ⑥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⑦ 《礼记·乐记》
    ① 《庄子·天下》
    ② 宗白华《道、舞、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转引自王一川:《人与审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29页。
    ① 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页。
    ① 宗白华:《美学的散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② 参看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
    ③ 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
    ① 席勒《论崇高》,转引自王一川:《人与审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17页。
    ② 《孟子·尽心章句下》
    ③ 《庄子·天道》
    ① 参见[美]克里斯多夫·R·埃廷顿等:《休闲与生活满意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137页。
    ① 参见郭鲁芳:《休闲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0页
    ② 参见松原治郎:《休闲社会学》,东京大学出版会1986年版,155页。转引自郭鲁芳:《休闲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页。
    ① 邓云乡:《红楼风俗谭》,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① 邓云乡:《红楼风俗谭》,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② 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150页。
    ③ 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579页。
    ①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254页。
    ② 第七十五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1058页。
    ① 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632页。
    ② 邓云乡:《红楼风俗谭》,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① 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1030页。
    ② 转引自邓云乡:《红楼风俗谭》,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③ 邓云乡:《红楼风俗谭》,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④ 转引自邓云乡:《红楼风俗谭》,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① 参见《红楼梦》第七十回脚注,974页。
    ①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38页。
    ① 参见吕大吉:《宗教是什么?——关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论反思》,《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2期。
    ① 参见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页。
    ② 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248页。
    ③ 叶海烟:《台湾宗教活动场域中“休闲“概念的哲学反思》,台湾《长荣大学学报》第14卷第1期,2010年6月。
    ④ 参见[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193页。
    ① [瑞典]尤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台北: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45—56页。
    ②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726页。
    ③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727页。
    ① 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237页。
    ① 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1049-1051页。
    ②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观联诗悲寂寞》,1058页。
    ①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46—47页。
    ② 第六十一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834页。
    ③ 第六十一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834页。
    ④ 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745页。
    ⑤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550页。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1058页。
    ①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553页。
    ② 陆羽:《茶经 第五章 之煮》,傅树勤、欧阳勋:《陆羽茶经译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①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312—313页。
    ①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43—45页。
    ①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556页。
    ② 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221页。
    ③ 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227页。
    ① 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615页。
    ② 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470页。
    ①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47页。
    ①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606页。
    ② 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664页。
    ③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506页。
    ④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716页。
    ① 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410页。
    ②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27页。
    ③ 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145页。
    ①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880页。
    ② 第四十一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532页。
    ①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1062页。
    ② 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646页。
    ①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衡芜讽和螃蟹咏》,514-515页。
    ① 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381页。
    ② 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852页。
    ① 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227页。
    ②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痛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312页。
    ① 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977页。
    ② 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222页。
    ③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253页。
    ④ 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273页。
    ⑤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726页。
    ⑥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痛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311页。
    ⑦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357页。
    ⑧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是湘云偶填柳絮词》,969页。
    ①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69页。
    ②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70页。
    ③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254页。
    ④ 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681页。
    ⑤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531页。
    ⑥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痛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312页。
    ⑦ 详见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馀香》,568—571页。
    ①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122页。
    ②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265页。
    ③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557页。
    ④ 出自清代诗人席佩兰《寿简斋先生》诗:“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① 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227页。
    ② 黄现璠:《唐代社会概略》,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06—107页。
    ①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27页。
    ① 第四十二回《衡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馀香》,564页。
    ② 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1024页。
    ①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26页。
    ② 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210页。
    ① [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页。
    ②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载苗怀明编:《红楼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③ 参见刘再复:《红楼梦悟》,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06-109页。
    ④ 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0页。
    ① 参见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61页。
    ② 参见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8页。
    ③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载苗怀明编:《红楼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15页。
    ⑤ 俞平伯:《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⑥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2年版,第263页。
    ① 参见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载苗怀明:《红楼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88-111页。
    ②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① 参见马小朝:《历史与人伦的痛苦纠缠——比较研究中西悲剧精神的审美意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② 参见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③ 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39页。
    ④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85页。
    ⑤ 翁其斌:《左传精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89—190页。
    ①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引自《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② 参见[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1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白春超:《再生与流变——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③ 李长之:《李长之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56—283页。
    ① 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页。
    ① [德]卡尔·西奥多·雅思贝尔斯:《悲剧的超越》,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① john neulinger,(1974).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Reserach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eisure.Springfield,IL:Charles Publishers.围引自[美]杰夫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① 参见李泽厚:《历史本体论乙卯五说(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05-306页。
    ① 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载《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冬之卷,10-19页。
    ① 参见王会平:《论哲学“终极关怀”》,载《社会科学辑刊》20065年第3期(总第158期),26--30页。
    ① [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8页。
    (清)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清)曹雪芹著,(清)脂砚斋批评:《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上、下),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清)曹寅:《楝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清)王希廉、姚燮:《增评绘图大观琐录》(影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
    胡适等:《名家正解红楼梦》,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中华书局1960年版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俞平伯:《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刘再复:《红楼梦悟(增订本)》,三联书店2009年版
    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增订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王蒙:《红楼启示录》,三联书店1991年版
    王蒙:《王蒙的红楼梦》,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邓云乡:《红楼风俗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苗怀明编:《红楼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冯其庸:《论红楼梦思想》,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2005年版
    胡文彬、周雷:《海外红学论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锦池:《红楼十二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崔耀华等:《红楼梦诗词曲语正解》,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苏鸿昌:《论曹雪芹的美学思想》,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祝良文:《红楼游艺》,齐鲁书社2008年版
    孙爱玲:《<红楼梦>本真人文思想》,齐鲁书社2007年版
    郭或译注:《周易》,中华书局2006年版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1982年版
    翁其斌:《左传精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书店1992年版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后秦)僧肇等:《注维摩诘所说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梁)真谛译:《大乘起信论校释》,中华书局1992年版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苏东坡:《苏东坡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明)李贽《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明)颜钧:《颜钧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清)王夫之:《船山全书》,岳麓书社1996年版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林乐昌:《正蒙合校集释》,中华书局2012年版
    钱伯诚:《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傅树勤、欧阳勋:《陆羽茶经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孙昌武等点校:《祖堂集》,中华书局200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罗素:《罗素文集》第3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庞学铨:《休闲评论》(第一、四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012年版
    孙林叶:《休闲理论与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郭鲁芳:《休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尤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8年版
    托马斯·古德尔,杰夫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杰夫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克里斯多夫·R·埃廷顿等:《休闲与生活满意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版
    Charles k. brightbill,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1960
    Barry D. McPherson:Aging as a social process,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Canada.1998
    Tomas L. Goodale and Peter A. Witt:Recreation and leisure:issues in an era of change, Venture Publishing, Inc.1980
    Nancy J. Osgood:Life after Work:Retirement, Leisure, Recreation, and the elderly, Praeger publishers,1982
    Max Kaplan:Leisure:theory and policy, John Wiley & Sons, Inc,1975
    Sebastian de Grazia:Of time work and leisure,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 Inc.1962
    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期
    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期
    马惠娣、刘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5期
    马惠娣:《关于自由时间的理性思考》,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1期
    马惠娣:《和谐社会与“礼制”——从休闲视阈看“礼与休闲”的关系》,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马惠娣、刘耳:《社会转型:对中国传统休闲价值的回望》,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汪道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学与红楼梦》,载《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1期
    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1月第6期
    赵玉强:《宋代士大夫休闲思想与文化研究》,浙江大学休闲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12年8月31日提交
    陆庆祥:《人的自然化——休闲本质新说》,载2012中国(杭州)休闲发展国际论坛学术论文集
    王晓光:《晚明休闲文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张永红:《马克思的休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刘再复、刘剑梅:《骑士精神与“女儿”崇拜——关于《红楼梦》女性立场的讨论》,http://www.cnki.net.
    燕连福:《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蕴》,载《求是学刊》2008年第4期
    吕大吉:《宗教是什么?——关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论反思》,《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2期
    叶海烟:《台湾宗教活动场域中“休闲“概念的哲学反思》,台南:《长荣大学学报》第14卷第1期
    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载《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冬之卷
    王会平:《论哲学“终极关怀”》,载《社会科学辑刊》20065年第3期(总第158期)
    (汉)严遵:《老子指归道生篇》,中华书局1994年版
    (唐)司空图:《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79年版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82年版
    梁漱溟:《东方学术概观》,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李维武:《徐复观文集(修订本)一卷文化与人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李维武:《徐复观文集(修订本)二卷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版
    金岳霖:《论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钱穆:《孔子与论语》,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
    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2008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版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三联书店2008年版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乙卯五说》,三联书店2008年版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黄现璠:《唐代社会概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版
    龚鹏程:《晚明思潮》,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姚卫群:《佛教思想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宗白华:《宗白华中西美学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宗白华:《美学的散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林语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林语堂:《女性人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张怀承唐凯麟:《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怀承:《无我与涅槃:佛家伦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郝永著《中国文化的基因——儒道佛思想》,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三联书店2008年版
    潘立勇:《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长之:《李长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翁其斌:《左传精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田耕滋:《屈原与儒、道文化论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庞学铨、陈村富编:《文明和谐与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沈坚:《文明的历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何善蒙:《魏晋情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菊农编:《人生观与科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赵伟:《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
    王一川:《人与审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
    马小龙:《适性任情的审美人生——隐逸文化与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马小朝:《历史与人伦的痛苦纠缠——比较研究中西悲剧精神的审美意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陆扬:《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白春超:《再生与流变——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大卫·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欧文·辛格:《爱的本性——从柏拉图到路德》第1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语要》,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Krober, A. L.1948. Anthropology. New York:Harcourt, Brac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