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幽默大师林语堂的文化观念进行研究是近年来学界的热点之一,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能够深入到美学或哲学层面进行研究的还不多。纵观林语堂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生活是林先生文化观念的中心和落脚点。林先生讲的“生活的艺术”,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让人们生活的更美、更有诗意,现代转型中人类生活的状态始终是林先生关注的焦点。可以说,他的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一种生活美学。本论文主要立足生活美学的学术视角,对林语堂审美文化观念的内涵、特点与成因进行解读,并对其做出相应的评价。我们希望能借此将林语堂研究推向深入,同时也能推动和促进当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
     本论文先对生活美学做出了界定。我们认为生活美学是以人类的“此在”生活为动力、为本源、为内容的美学,是彻底落实终极关怀使命的美学,是真正的人类学美学。生活美学与传统理论美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把哲学美学的研究中心,从对美的本质的根源性研究转向了对于作为一种生命存在方式的审美文化形态的研究。也就是说,生活美学不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审美看作认识或反映现实的一种手段,而是从存在论的高度把审美视为人的最根本的生存方式。在明确了生活美学的内涵以后,我们分四章对林语堂的生活美学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一章分别从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等层面探讨了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具体内涵。林语堂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以实现悠闲舒适的生活为最终目的。他提倡“田园式都市”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机械与美相结合的自然观。林语堂认为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应该保持着自由的关系,人既要对社会责任有所承担,以一颗博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同时又要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他试图平衡好入世与出世间的关系,积极参与革命与捍卫个体自由构成了他社会观的两大要素。在人生观上,林语堂认为人生具有悲剧性底蕴,但越是这样人越应该保持幽默达观的心态,笑看人生的沧桑变化。他的人生观可以说是悲剧人生的赞美诗。总之,林语堂的生活美学可以说是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的双重变奏。在他看来,美与生活如影相随,相伴而生,美既不高蹈于人类生活之上,也不隐匿在人类生活背后,它就消融在感性具体、充满鲜活生命力的人类生活之中。
     第二章主要探讨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性质特点。林语堂的生活美学观念首先以近人性、抒人情为主要特点,另外它是直观感悟的而不是分析理性的,它只是片断的观念感受的连缀而并不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可以说,林语堂的生活美学观念贯穿着鲜明的“近情”精神。另外,林语堂的生活美学观念又呈现出多元杂陈的特点。林语堂博纳古今、汇通东西,其思想观念、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都具有多重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他的生活美学成为多种文化因素融汇杂糅的综合体,既充满矛盾又和谐融通。可以说,林语堂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半半”思维。
     第三章从现实与理论两个层面探讨了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成因。首先谈历史成因。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剧变为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时代动因;而林氏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则构成了他生活美学观念产生的地域环境,我们主要探讨了闽南、北京和上海三地的地域文化对林氏的影响。其次谈思想渊源,主要分中、西两大部分。其中基督教信仰奠定了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基石,西方近现代哲学和美学(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和克罗齐的表现主义为代表)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林语堂还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修养,儒家哲学中的积极入世、道不远人、中庸和谐以及道家哲学中的逍遥闲适、道法自然、守雌致柔等都是其生活美学观念的理论源泉。
     第四章对林语堂的生活美学观念做出评价。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提出,方面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崇尚诗意生存的人生理想的现代复兴,另一方面也是他面对20世纪上半叶民族、时代的生存困境而做出的一种思考和选择。他的生活美学观念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有对西洋文化的学习与借鉴,他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代士人”。另外林语堂的生活美学观念与三、四十年代其他学者的“人生艺术化”主张,以及当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既有相似之点又有不同之处,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林语堂的生活美学观念也有自己的一些局限和不足,例如与时代、社会的隔膜,体系性不强等。但不管怎么说,林语堂都应算是特定历史语境中出现的独特的“这一个”,正是这种独特性使他在中国近现代美学领域具有了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For the past few years, studying on the cultural concept of humourist Lin Yutang has become a hot spot. However,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s, it seems that very few of those studies can be able to sailing into the realm of aesthetics or philosophy. Taking a wide view of all the works of Lin Yutang, it can be found that life is the focus and standing point towards Lin's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Basically speaking,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that Lin holds is aimed at enabling people's lives much more comfortable and poetic. For people's life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Mr. Lin always takes it on the spotlight.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core of Lin's cultural concept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ife that Lin holds are a kind of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The thesis, mainly based on academic view of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unscrambl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Lin Yutang's idea about the aesthetic culture and makes relevant evaluation. We hope that we can promote Lin Yutang's study by this and provide beneficial help for present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This paper defines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We think that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takes human "being" as motive power, resource and content, and thoroughly implements ultimate care mission, is part of the true anthropological aesthetic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and traditional theory aesthetics is that the former turns the research core of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from the study of origin of essence of beauty to the study of aesthetic culture which is a kind of life existence way. That is,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does not take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as a way of knowing and reflecting the reality from the angle of epistemology but view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as the most basic way of life from the height of existentialism. After making sure the connotation of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we will fatherly discuss Lin Yutang's idea about life in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crete connotation of LinYutang's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from the level of view of nature, world and life. Lin thinks that human should b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takes realizing leisurely and comfortable life as its ultimate aim. He promotes "bucolic city" life which is a view of nature combining machinery and beauty together. Lin thinks that human should keep free contact with others and society, human not only undertakes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dealing with others to a fraternity of heart, but also should keep the individual personality of independence. He attempts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tal and immortal.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revolutions and defending individual freedom constitute the two elements of his worldview. For his worldview, Lin thinks that life has tragic inside information and human should keep humourous and philosophical feeling and smiling at the vicissitude of life changes. His life view can be said to be a hymn of tragic life. In conclusion, Lin Yutang's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can be said to be a variation of aesthetics life and aestheticization. So far as he was concerned, beauty and life are shadow accompanying and consequential. Beauty not only dose not highly rank above but also dose not hide behind human life. It melts into human life which is perceptual, concrete and full of fresh vitality.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n's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His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firstly takes "nearly humanity and express humanity"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 it is not logical reasoning but visual comprehension. It dose not consist of close logical system but is only a cluster of fragment feeling. We can say that, clear "nearly humanity" spirit is throughout Lin's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Thirdly, Lin's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features diversification and pluralism. Going through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nd combining the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ideas, his thoughts,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as well as interest take on a multiple, complex and contradictable feature, being a integrity combined by multicultural factors, called "Half-half" Philosophy.
     As for the third chapter, it discusses 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Lin's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in the levels of theory and reality. Firstly, it discusses its historical causes. At the beginning of 20 century, China social comprehensive changes provided era causes for Lin's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while Lin's special life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provide the area environm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Lin's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in which we mainly discuss the regional culture's effect of southern Fujian, Beijing and Shanghai on Lin. 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oughts, involving western and central China. Christian faith laid a cornerstone for his concepts and modern western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has provided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cepts (Babbitt's new humanism and Croce's expressionism as a representative). At the same time, a profound moral virtue of classic Chinese philosophy as well as aesthetics, the views that active mortal, moral not far away from human beings, the doctrine of golden mean and harmony of Confucianism philosophy and the views that the emphasis on law and innocence, the state of being free and unfettered etc. of Taoism philosophy are all the theoretical sources of Lin Yutang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The fourth chapter conducts an evaluation on Lin Yutang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Lin Yutang's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on one hand is modern renaiss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cholars'life dream of advocating poetic survival and on the other hand is a kind of thinking and selection of age and national survival state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His aesthetics not only inherit and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learn from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practice. He can be said to be a pure and pute "modern personage". Moreover, Lin's 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 with distinct personality color differs from other scholars' "Life artistry" opinion in the times of 30-40, and is similar to and different from present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Of course, what's undeniable is that some limitation and disadvantage exist in Lin Yutang's aesthetics, such as the diaphragm of age and society, insufficiency of necessary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o on. In any case, Lin Yutang should be said to be a special "This One" appearing in the special historical context. It is the specialty that makes him possess of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field.
引文
①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①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②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钱玄同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③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海LJ: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①徐訏:《追思林语堂先生》,子通主编:《林语堂评说七十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②林语堂比较有代表性的“打狗”文章主要有:《讨狗檄文》、《打狗释疑》、《泛论赤化与丧家之狗》等。
    ③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76贝。
    ④1944年由赛珍珠凭借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身份推荐,1972年由国际笔会台湾分会推荐,1973年仍由国际笔会台湾分会推荐,1975年由国际笔会大会推荐,参见《党政论坛》,1995年第9期。
    ⑤万平近:《林语堂的生活之路》,《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3-4期。
    ①陈平原: 《两脚踏东两文化——林语堂其人其文》, 《读书》,1989年第1期。
    ②陈金淦:《评“论语派”》,《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
    ③施建伟:《论语派与<论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84年第3期。
    ④陈金淦:《评“论语派”》,《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
    ⑤万平近:《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福建学刊》,1988年第6期。
    ⑥陈平原:《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文艺研究》,1986年第3期。
    ⑦陈平原:《林语堂与东西方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85年第3期。
    ①这六篇论文分别是:(1)《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施萍华东师范大学 文艺学 2004年。
    (2)《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语堂、汤婷婷为中心的讨论》高鸿 福建师范大学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2004年。
    (3)《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董燕 山东大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5年。
    (4)《文化观与翻译观——鲁迅、林语堂文化翻译对比研究》陶丽霞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06年。
    (5)《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王少娣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07年。
    (6)《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林语堂英文著译研究》冯智强华东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09年。
    ②冯智强:《“一团矛盾”的双重解读——林语堂的“变”与“不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③王兆胜:《21世纪我们需要林语堂》, 《文艺争鸣》,2007年第3期。
    ④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四十自叙诗>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1页。
    ①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②万平近:《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福建学刊》,1988年第6期。
    ③陈平原:《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文艺研究》,1986年第3期。
    ④胡明贵:《林语堂对儒学的闸释与页献》,《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⑤李晓筝:《为学养性全在兹——浅谈闽南文化对林语堂人生观的根性影响》,《作家杂志》,2009年第9期。
    ⑥顾国柱:《林语堂的“综合观”与克罗齐的“表现说”》,《唐都学刊》,1990年第1期。
    ⑦陶侃:《林语堂与表现主义美学》,《复旦学报》,2002年第4期。
    ⑧施萍:《表现主义:林语堂文学观的核心》,《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①陈旋波:《科学与人文:林语堂的两个文化世界》,《江海学刊》,1997年第5期。
    ②李建东,李存: 《“林语堂矛盾”的文化观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③冯智强:《“一团矛盾”的双重解读——林语堂的“变”与“不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①王兆胜:《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②王兆胜:《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186页。
    ③王兆胜:《紧紧贴近人生本相——林语堂的人生哲学》,《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④王兆胜:《反抗绝望善处人生——论林语堂的生活哲学》,《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3期。
    ⑤王兆胜:《反抗绝望善处人生——论林语堂的生活哲学》,《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3期。
    ⑥任毅:《林语堂:中国式的生命本位意识》,陈煜斓主编《走近幽默大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页。
    ①赖勤芳:《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0级硕士毕业论文,第2—5页。
    ②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恩想方式》,《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①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6贝。
    ②[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92页。
    ①[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著,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8—59页。
    ③刘悦笛:《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④仪平策:《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文史哲》,2003年第2期。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8页。
    ①罗钢等著:《消费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②赵勇:《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河北学刊》,2004年第5期。
    ③叶秀山:《恩·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页。
    ①[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页。
    ②[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5贝。
    ③[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0页。
    ④[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0页。
    ⑤[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67页。
    ⑥[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60页。
    ⑦[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56页。
    ①郭庆藩辑:《庄子集释》(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4-750页。
    ②林太乙:《林语堂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9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页。
    ③[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钱发平编译:《文化的价值》,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④转引自刘悦笛:《生活美学建构的中西源泉》,《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⑤比如浙江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2000级的硕士生赖勤芳的硕士论文《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2004级的硕士生李正仁的硕士论文《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刍论》等。
    ⑥刘悦笛:《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①[日]山本正男著,牛枝惠译:《东西方艺术精神的传统和交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②[汉]高诱注:《淮南子注》,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90页。
    ③[汉]高诱注:《吕氏春秋》,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51页。
    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340贝。
    ⑤[丹麦]索伦·克尔凯郭尔著:《爱之诱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①[德]鲍姆嘉藤著,盛宁、王旭晓译:《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①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②曾繁仁:《美学学科的理论创新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建立》,《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
    ①仪平策:《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文史哲》,2003年第2期。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心灵的欢乐怎样》,《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③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自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①参见王毅、杨沛儒:《城市作为第二自然——呼伦贝尔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世界建筑》2010年第9期,邓晓红:《建筑:第二自然——长谷川逸了建筑哲学观及作品简析》,《新建筑》,1996年第4期等文章。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享受大自然》,《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页。
    ②林语堂:《拾遗集(下)·论玩物不能丧志》,《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③王兆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220页。
    ④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①林语堂:《讽颂集·动人的北京》,《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5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②林语堂:《辉煌的北京·民众生活》,《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5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③林语堂:《京华烟云》(上),《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7页。
    ④林语堂:《讽颂集·动人的北京》,《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5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生活的享受》,《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悠闲的重要》,《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151页。
    ③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享受大自然》,《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
    ④林语堂:《辉煌的北京·民众生活》,《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5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①林语堂:《奇岛》,《林语堂名著全集》(第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7页。
    ②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③林语堂:《拾遗集(下)·抵美印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页。
    ④林语堂:《拾遗集(下)·抵美印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页。
    ⑤林语堂:《拾遗集(下)·抵美印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⑥施建伟:《林语堂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页。
    ①林语堂:《拾遗集(下)·抵美印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278页。
    ②林语堂:《拾遗集(下)·抵美印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③林语堂:《拾遗集(下)·抵美印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④林语堂:《奇岛》,《林语堂名著全集》(第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104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享受大自然》,《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274页。
    ②林太乙:《林语堂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9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③林语堂:《拾遗集(下)·我的信仰》,《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①林语堂:《啼笑皆非·中文译本序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②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西方人文思想的危机》,《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①林语堂:《奇岛》,《林语堂名著全集》(第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页。
    ②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西方人文思想的危机》,《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106页。
    ③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论东西恩想法之不同》,《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④林语堂:《啼笑皆非》,《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页。
    ①所谓“庸见的崇拜”(religion of commonsense)是林语堂所推崇的一种思维方法。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经验化的思维方法,其目的不在于抽象理念的提取,而在于重返日常生活经验的实践要求。林语堂认为“庸见之崇拜,与逻辑理论极不相容,其直觉思想,颇与玄性近似。”(《中国文化之精神》)在林语堂的心目中,庸见崇拜是一种超越了抽象逻辑形式而存在的充满诗意的智性美德。它高十技术和逻辑,因为技术、逻辑把这个世界和人生中的许多明快的质朴的道理看成了可以量度、可以算计的东西,并把它们从具体感性的经验形态中剥离出来,虽然这样做,可以使一切道理完全合乎逻辑,但它却可能有悖于实际。与此相反,庸见崇拜推崇的足一种直觉的方法,正如林语堂所说:“执理论者必趋一端,而脱离实际,庸人则不然,凭直觉以断事之是非。事理本是连续的、整个的,一经逻辑家之分析,乃成断片的、分甲乙丙丁等方面,而事理之是非已失其固有之面目,惟庸人综观一切而下评判,虽不中,已去实际不远”(《中国文化之精神》)。尽管这种直觉的“思维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庸见的逻辑只能用于人类事件和行为,不能用来解开宇宙之谜”(《开国与吾民·直觉》p101)。但是,庸见之祟拜却符合一个人文主义者探索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心愿和要求,所以林语堂对这一恩维方法大为推崇和提倡。(以上观点参见林语堂《中国文化之精神》以及周可《反智主义与林语堂文化理想的人文偏至》《河北学刊》1996年第4期等文堂。)
    ②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论东西思想法之不同》,《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①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78页。
    ②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从辜鸿铭说起谈萨尔忒》,《林语堂名著全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0页。
    ③《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册),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580页。
    ①林语堂:《行素集·言志篇》,《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2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论近人情》,《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论近人情》,《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②林语堂:《披荆集·又来宪法》,《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页。
    ③林语堂:《披荆集·半部<韩非>治天下》,《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9页。
    ④林语堂:《行素集·有不为斋解》,《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①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1页。
    ②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86灭。
    ③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毛洋东选集》(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1页。
    ①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6页。
    ①林语堂:《拾遗集(上)·论语社同人戒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①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四十自叙诗>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0页。
    ②林语堂:《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林语堂文选》(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480页。
    ①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论做好一个人》,《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②林语堂:《孔了的智慧》,《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2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③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123页。
    ④任继愈著:《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⑤郭庆藩辑:《庄了集释》(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41页。
    ⑥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页。
    ⑦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页。
    ⑧[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91页。
    ①林语堂:《剪拂集·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②林语堂:《讽颂集·真正的威胁——观念,不是炸弹》,《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5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页。
    ③林语堂:《拾遗集(下)·悼鲁迅》,《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5卷),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9页。
    ④林语堂:《八十自叙·一团矛盾》,《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6页。
    ①鲁迅:《花边文学·一恩而行》,《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9页。
    ②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5页。
    ③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①林语堂:《幽默杂话》,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页。
    ②林语堂:《幽默杂话》,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页。
    ③林语堂:《幽默杂话》,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257页。
    ④林语堂:《幽默杂话》,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页。
    ⑤林语堂:《幽默杂话》,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7页。
    ⑥林语堂:《披荆集·答青崖论“幽默”译名》,《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⑦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⑧林语堂:《幽默杂话》,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7页。
    ⑨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①陈孝英:《幽默的奥秘》,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
    ②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③林语堂:《披荆集·答青崖论“幽默”译名》,《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④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日常的娱乐》,《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0页。
    ⑤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一个准科学公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⑥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一个准科学公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①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②林语堂:《幽默杂话》,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7页。
    ③林语堂:《论东西文化的幽默》,《林语堂文选》(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406页。
    ④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⑤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①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人生的归宿》,《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4页。
    ②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③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论不免一死》,《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④林语堂:《披荆集·会心的微笑》,《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页。
    ⑤林语堂:《论东西文化的幽默》,《林语堂文选》(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页。
    ①林语堂:《论东西文化的幽默》,《林语堂文选》(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405-406页。
    ②林语堂:《幽默杂话》,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页。
    ③转引自万平近:《林语堂定居台湾前后》,《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2期。
    ④林语堂:《八十自叙·论年老——人生自然的节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0页。
    ⑤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人生的归宿》,《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4页。
    ①林语堂:《幽默杂话》,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页。
    ②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③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帅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1页。
    ①林语堂:《论东西文化的幽默》,《林语堂文选》(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页。
    ②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第4页。
    ③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④林语堂:《幽默杂话》,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页。
    ⑤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⑥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⑦林语堂:《幽默杂话》,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3页。
    ⑧[奥]弗洛伊德著,张增武、阎广林译:《机智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08页。
    ①[奥]弗洛伊德著,张增武、阎广林译:《机智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07—209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论幽默感》,《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1页。
    ③林语堂:《幽默杂话》,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3页。
    ④林语堂:《苏东坡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⑤林语堂:《苏东坡传·译者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①林语堂:《苏东坡传·原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②[宋]苏轼:《苏轼诗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48页。
    ①[宋]叶梦得著:《石林避暑录话》(卷二),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5页。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①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②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③林语堂:《论东西文化的幽默》,《林语堂文选》(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404页。
    ④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⑤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⑥林语堂:《孔子的智慧·译者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2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i994年版,第2页。
    ⑦林语堂:《论东西文化的幽默》,《林语堂文选》(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409页。
    ⑧安德义著:《论语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63页。
    ⑨韩兆琦译注:《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7页。
    ⑩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11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1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国人之德性》,《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①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国人之德性》,《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②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③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个人主义》,《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⑤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2页。
    ⑥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76页。
    ①林语堂:《行素集·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②鲁迅:《花边文学·一思而行》,《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9页。
    ③林语堂:《论东西文化的幽默》,《林语堂文选》(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页。
    ④鲁迅:《花边文学·一恩而行》,《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9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个人主义》,《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①[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9页。
    ②[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6页。
    ③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87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情、智、勇:孟子》,《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近情》,《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6页。
    ①林语堂:《拾遗集(下)·临别赠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近情》,《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6页。
    ③林语堂:《拾遗集(下)·我的信仰》,《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④张潮:《幽梦影》,长春:古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论近人情》,《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思想的艺术》,《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1页。
    ③陈平原:《两脚踏东西文化——林语堂其人其文》,《读书》,1989年第1期。
    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论灵心》,《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①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论灵心》,《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页。
    ③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说诚与伪》,《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①林语堂:《拾遗集(下)·玩物不能丧志》,《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②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76页。
    ③林太乙:《林语堂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9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①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四十自叙诗>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1页。
    ②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③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④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四十自叙诗>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2页。
    ⑤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论做好一个人》,《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⑥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庸哲学”:子恩》,《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页。
    ⑦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①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四十自叙诗>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2页。
    ②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③林太乙:《林语堂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9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页。
    ①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75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庸哲学》,《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庸哲学》,《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庸哲学》,《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①林语堂:《幽默杂话》,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页。
    ②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③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①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75页。
    ②任继愈著:《老了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③林语堂:《拾遗集(下)·今文八弊》,《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页。
    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庸哲学”:子思》,《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爱好人生者》,《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
    ①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页。
    ①梁启超:《梁启超选集·新民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208页。
    ②鲁迅:《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
    ③蔡元培:《蔡元培全集·哲学大纲》(第二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39页。
    ④朱光潜:《谈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⑤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
    ①林语堂:《剪拂集·打狗释疑》,《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②林语堂:《拾遗集(下)·中国人之聪明》,《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8灭。
    ③林语堂:《剪拂集·给玄同先生的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1页。
    ①林语堂:《剪拂集·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②林语堂:《行素集·民国廿二年吊国庆》,《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③林语堂:《披荆集·梳、篦、剃、剥及其他》,《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④林语堂:《编辑后记——<论语>的格调》,《论语》半月刊第6期,转引自陈漱渝《“相得”与“疏离”——林语堂与鲁迅交往史实及文化思考》,《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12期。
    ⑤林语堂:《剪拂集·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⑥林语堂:《剪拂集·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⑦林语堂:《拾遗集(上)·谈女人》,《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⑧安德义著:《论语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2页。
    ①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道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②林语堂:《大荒集·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灭。
    ③林语堂:《大荒集·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
    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127贝。
    ⑤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76贝。
    ⑥钱杏邨:《现代十六家小品序》,见王水生等编《中国现代文论选》(第一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537—-538页。
    ①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②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③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四十自叙诗>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2页。
    ④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①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②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③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④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5页。
    ⑤万平近:《林语堂评传》,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⑥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⑦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贝。
    ①转引自王兆胜:《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②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灭。
    ①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②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①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贝。
    ②林语堂:《拾遗集(下)·抵美印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页。
    ①陈伯海主编:《上海文化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87页。
    ②施建伟:《林语堂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③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论做好一个人》,《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④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论利》,《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①林太乙:《林语堂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9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②林语堂:《辉煌的北京》,《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5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③刘炎生:《林语堂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④林语堂:《说北平》,《林语堂文选》(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28页。
    ⑤林语堂:《辉煌的北京》,《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5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 页。
    ①林语堂:《京华烟云》(上),《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
    ③林语堂:《辉煌的北京》,《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5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
    ⑤林太乙:《林语堂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9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页。
    ①仪平策:《论西方美学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学术地位、价值和意义》,《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①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8页。
    ②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5页。
    ③林语堂:《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林语堂文选》(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483页。
    ④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⑤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⑥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⑦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⑧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①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②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页。
    ③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④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4页。
    ①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
    ②文庸:《信弃仰之旅·代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③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40页。
    ①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②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③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
    ④唐弢:《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71页。
    ⑤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1页,第83页。
    ①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②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①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②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3页。
    ①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西方人文思想的危机》,《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②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页。
    ③林语堂:《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林语堂文选》(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480贝。
    ①林语堂:《拾遗集(下)·我的信仰》,《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②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①林语堂:《拾遗集(下)·我的信仰》,《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②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贞。
    ③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页。
    ①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18页。
    ②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③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④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⑤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①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②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③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④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
    ⑤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页。
    ⑥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0页。
    ①以上观点参见陈旋波:《论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华侨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②目前国内研究者多称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6-1933)的学说为“新人文主义”,并称白氏为“新人文主义批评大师”。但需要说明的是,白璧德在陈述自己思想的时候,一般均采用“人文主义”这一术语,而从未称自己的学说是“新人文主义”。其实,白璧德向来喜“旧”而厌“新”,他不可能将自己的学说冠以“新”字。事实上,直至上世纪20年代末,随着白璧德、穆尔(Paul Elmer More,1864-1937,“新人文主义”运动的又一领袖)等人的学生纷纷投入白、穆二人的“人文主义”学说的文学闸释实践后,文学批评界才出现了“新人文主义”这一提法。值得注意的是,五四时期宣扬白璧德学说的重要刊物——《学衡》也几乎从未将这一学说称为“新人文主义”,而是始终称之为“人文主义”。直至1931年3月,在第74期《学衡》杂志上,吴宓在给张荫麟短篇译文《白璧德论班达与法国恩想》所作的按语中,才第一次出现了“可见白璧德先生新人文主义之大旨”这种表述,这也是唯一的一个特例。在这里,笔者延用学界惯例,将白璧德的学说称为“新人文主义”。参见张源《论白璧德“人文主义”恩想的三个核心概念》,《国外文学》,2007年第4期。
    ①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页。
    ②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四十自叙诗>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3页。
    ③据笔者所见,目前以林语堂与白璧德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只有四篇。即陈旋波的《林语堂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朱寿桐的《摆不脱的“意念沼泽”:林语堂与白璧德主义》、《林语堂之于白璧德主义的思想临壑现象》、汤奇云的《<店人街>中的文化回归趋势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等。这与研究林语堂与克罗齐关系的文章多达几十篇形成鲜明对比。
    ④林语堂:《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林语堂文选》(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480页。
    ⑤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贝。
    ①罗岗、陈春艳编:《梅光迪文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224页。
    ②白璧德:《白璧德释人文主义》,《学衡》第34期,1924年10月。
    ③白璧德:《白璧德论民治与领袖》,《学衡》第32期,1924年8月。
    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庸哲学”:子恩》,《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
    ⑤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99页。
    ①林语堂:《拾遗集(下)·今文八弊》,《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页。
    ②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1页。
    ③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页。
    ①转引自张源:《“人文主文”与宗教:依赖,还足取代?——试论白璧德的宗教观》,《国外文学》,2006年第2期。
    ②转引自张源:《“人文主文”与宗教:依赖,还是取代?——试论白璧德的宗教观》,《国外文学》,2006年第2期。
    ③以上观点参见张源:《“人文主义”与宗教:依赖,还是取代?——试论白璧德的宗教观》,《国外文学》,2006年第2期。
    ④林语堂:《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林语堂文选》(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480页。
    ①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②[英]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3页。
    ③[美]欧文·白璧德著,张沛、张源译:《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④[美]欧文·白璧德著,张沛、张源译:《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①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四十自叙诗>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3页。
    ②[美]欧文·白璧德著,孙宜学译:《法国现代批评大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113贝。
    ①[意]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一18页。
    ②[意]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27—-229页。
    ③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636-638页。
    ④郭斌龢:《梅迪生先生传略》,载《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灭。
    ①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页。
    ②林语堂:《大荒集·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①林语堂:《新的文评》,《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页。
    ②林语堂:《拾遗集(上)·做文与做人》,《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③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写作的艺术》,《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5页。
    ④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⑤林语堂:《新的文评·序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页。
    ⑥林语堂:《方巾气研究》、《我的话》、《且说本刊》,转引自陈平原:《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⑦林语堂:《拾遗集(上)·论语社同人戒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7卷),长春:东北帅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⑧林语堂:《做文与做人》,《林语堂文选》(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66-67页。
    ①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以艺术为游戏和个性》,《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340页。
    ③林语堂:《新的文评·序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194页。
    ①林语堂:《新的文评·序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197页。
    ②林语堂:《新的文评·序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③[意]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6页。
    ④林语堂:《新的文评》,《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
    ①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②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③林语堂:《翦拂集·给玄同先生的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①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6页。
    ②安德义著:《论语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7页。
    ③林语堂:《孔子的智慧··导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2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④安德义著:《论语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1页。
    ⑤[德]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合于人情的思想之必要》,《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85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自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③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回向常识》,《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页。
    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合于人情的思想之必要》,《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0页。
    ⑤林语堂:《孔了的智慧··导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2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⑥林语堂:《孔了的智慧··导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2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①安德义著:《论语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7页。
    ②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③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④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国的人文主义》,《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4-95页。
    ⑤林语堂:《孔子的智慧·导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2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⑥林语堂:《孔了的智慧·导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2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①林语堂:《孔子的智慧·导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2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②郭庆藩辑:《庄子集释》(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79页。
    ③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④林语堂:《孔子的智慧导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2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⑤林语堂:《从暖风机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①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论孔子的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②林语堂:《中国哲人的智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③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78页。
    ④安德义著:《论语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23页。
    ⑤安德义著:《论语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88页。
    ⑥林语堂:《拾遗集(上)·思孔子》,《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页。
    ⑦安德义著:《论语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90页。
    ⑧林语堂:《孔子的智慧·导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2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⑨林语堂:《孔子的智慧·导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2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⑩林语堂:《拾遗集(上)·思孔子》,《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3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近情》,《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6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近情》,《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7页。
    ③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庸之道》,《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④林语堂:《孔了的智慧·<中庸>》,《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2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⑤林语堂:《孔了的智慧·<中庸>》,《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2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⑥林语堂:《孔子的智慧·<中庸>》,《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2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⑦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9页。
    ⑧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9页。
    ⑨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77页。
    ①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73页。
    ②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73页。
    ③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9页。
    ④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89页。
    ⑤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73页。
    ⑥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74页。
    ⑦林语堂:《讽颂集·论裸体》,《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5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⑧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90页。
    ⑨林语堂:《孔子的智慧·<中庸>》,《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2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⑩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90页。
    ①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庸之道》,《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②林语堂:《吾国与开民·中庸之道》,《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③林语堂:《翦拂集·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④林语堂:《翦拂集·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⑤林语堂:《翦拂集·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⑥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庸哲学》,《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
    ①林语堂:《吾国与开民·中庸之道》,《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爱好人生者》,《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
    ③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贝。
    ④陈平原:《林语堂与东西方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85年第3期。
    ①林语堂:《老子的智慧》,《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②郭庆藩辑:《庄子集释》(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页。
    ③[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91页。
    ④林语堂:《大荒集·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页。
    ⑤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贝。
    ②林语堂:《大荒集·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页。
    ③白居易:《白居易全集·中隐》(卷二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31页。
    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爱好人生者》,《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悠闲生活的崇尚》,《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以放浪者为理想人》,《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③林语堂:《行素集·让娘儿们干一下吧》,《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④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四十自叙诗>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2页。
    ⑤林语堂:《开国与吾民·诗》,《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⑥任继愈著:《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144页。
    ⑦郭庆藩辑:《庄了集释》(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19页。
    ⑧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美国的三大恶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国的悠闲理论》,《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③李向平:《生生之为乐的伟大和愚蠢》,《社会科学家》,1990年第2期。
    ④林语堂:《披荆集·方中气研究》,《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
    ⑤林语堂:《大荒集·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①任继愈著:《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5页。
    ②任继愈著:《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5页。
    ③任继愈著:《老了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④任继愈著:《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⑤任继愈著:《老了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谁最会享受人生》,《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页。
    ②林语堂:《无所不谈·论中外的国民性》,《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
    ③林太乙:《林语堂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9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
    ④李洋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
    ⑤任继愈著:《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①任继愈著:《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②任继愈著:《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③任继愈著:《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151页。
    ④林语堂:《啼笑皆非》,《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页。
    ⑤林语堂:《啼笑皆非》,《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
    ⑥任继愈著:《老了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⑦林语堂:《啼笑皆非》,《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页。
    ⑧林语堂:《啼笑皆非》,《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①张健:《精神的伊甸园和失败者温婉的歌》,《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②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③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①安德义著:《论语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61页。
    ②[宋]范哗撰:《后汉书》(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62页。
    ③[唐]李白:《李太白全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99页。
    ④林语堂:《拾遗集(下)·悼鲁迅》,《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5卷),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9页。
    ⑤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5贝。
    ①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西方人文思想的危机》,《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106页。
    ②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2页。
    ③林语堂:《翦拂集》,《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1页。
    ④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是以心、性为本还是以情为本,理论界对此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张、牟、徐、唐四人文化宣言便明确声称:“心性之学乃中国文化的神髓所在”。牟宗三的代表著作《心体与性体》以及冯友兰的《新理学》等都是运用西方哲学的理性框架和逻辑范畴,以理性或道德为人生根本, 构建哲学体系,基本上没有“情”的位置。而李泽厚则认为,宋明理学追求超验(或先验)理性的失败,是中国恩想史上最值得深入探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它涉及如何了解中国文化和哲学。他所倡导的历史本体论从根本上不赞同承续宋明理学的现代新儒家,不赞同以“心性之学”来作为中国文化的“神髓”。同时他也不赞同自然人性论,而是主张回复到“道生于情”的原典传统,重新阐释以情本体为核心的中国乐感文化。另外梁漱溟也曾指出:“周孔教化自亦不出于理知,而以情感为其根本”,“孔子学派以敦勉孝弟和一切仁厚肫挚之情为其最大特色”。钱穆也说过:“宋儒说心统性情,毋宁可以说,在全部人生中,中国儒学思想则更着重此心之情感部分”,“知情意三者之间,是以情为主”。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是心、性本体,还是情本体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林语堂从“情”的角度去认识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显而易见的。参见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5—56页。
    ①安德义著:《论语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0页。
    ②安德义著:《论语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9页。
    ①林语堂:《拾遗集(上)·论语社同人戒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7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个人主义》,《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7页。
    ①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论中外的国民性》,《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
    ②[宋]苏轼:《苏轼诗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48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50页。
    ④林语堂:《论东西文化的幽默》,《林语堂文选》(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页。
    ①林语堂认为“中国人虽素来富于‘诙摹’(林语堂早期对幽默的另一译法,这一译法略近德法文音,笔者注),而于文学上不知道来运用他及欣赏他”,这对于中国文学史及当时的文学界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大遗憾。参见《征译散文并提介“幽默”》,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51页。
    ②林语堂:《萨天师语录》,《林语堂文选》(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166页。
    ①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9页。
    ②梁启超著,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69-472页。
    ③朱光潜:《谈美》,《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
    ④朱光潜:《谈美》,《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5页。
    ⑤丰子恺:《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丰子恺文集》(第2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26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340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③林语堂:《苏东坡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④林太乙:《林语堂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9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页。
    ⑤林阿苔、林亚娜、林妹妹:《开家》,《林语堂名著全集》(第3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页、第17页。
    ①朱光潜:《谈美》,《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②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论做好一个人》,《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1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②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③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④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⑤林语堂:《披荆集·哈佛味》,《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页。
    ⑥林语堂:《行素集·我怎样买牙刷》,《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35页。
    ①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4页。
    ②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闻一多全集》(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02页。
    ③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①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文艺研究》,2009年第11期。
    ②耿波:《“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食利性与文艺学的反思》,《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③林太乙:《林语堂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9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贝。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②[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8页。
    ①李洋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3贝。
    ②施建伟:《林语堂在海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25页。
    ③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2页。
    ④[德]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13页。
    ⑤胡风:《林语堂论》,《胡风评论集》(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6页。
    ①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赛珍珠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①施建伟:《林语堂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93页。
    1、林语堂著,梅中泉主编:《林语堂名著全集》(1—3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林语堂著,沈永宝编选:《林语堂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3、林语堂:《林语堂文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
    4、林语堂:《信仰之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林语堂:《中国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7、LinYutang, 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Su Tunp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8、LinYutang, Moment in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9、LinYutang, Lady Wu,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10、LinYutang, On the wisdom of America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11、LinYutang,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12、LinYutang, A leaf in the stor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13、陈煜斓:《走近幽默大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李勇:《本真的自由》,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施建伟:《林语堂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6、施建伟:《林语堂在海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7、施建伟:《林语堂在大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8、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王兆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王兆胜:《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21、王兆胜:《闲话林语堂》,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2002年版。
    22、万平近:《林语堂评传》,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版。
    23、子通主编:《林语堂评说七十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
    24、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25、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6、蔡元培:《蔡元培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7、陈独秀:《陈独秀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8、辜鸿铭:《辜鸿铭文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29、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31、胡适:《胡适文萃》,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32、胡风:《胡风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985年版。
    33、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4、鲁迅:《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5、梁启超:《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6、罗岗、陈春艳编:《梅光迪文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7、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9、钱玄同:《钱玄同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1、王永生:《中国现代文论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2、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3、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45、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4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47、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8、李泽厚:《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9、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0、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5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5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53、朱光潜:《谈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55、陈伯海主编:《上海文化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6、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7、赵园、张凤珠著:《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8、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9、仪平策:《中古审美文化通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0、聂振斌、滕守尧等:《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1、唐弢:《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62、陈孝英:《幽默的奥秘》,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63、孙绍振:《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4、刘小枫:《圣灵降临的叙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65、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66、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一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67、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68、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9、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0、胡伟希、高瑞泉、张利民:《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1、李强:《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2、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3、李欧梵:《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74、刘悦笛:《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5、罗钢著,《消费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6、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77、解志熙:《生的执着——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78、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9、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0、周宪:《现代性的张力》,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1、[丹麦]克尔凯郭尔著,徐信华、余灵灵译:《一个诱惑者的日记》,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82、[德]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3、[德]本雅明著,张旭东、魏文生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84、[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85、[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德]弗洛伊德:《机智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87、[德]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88、[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89、[俄]乍尔尼雪夫斯基著,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90、[法]伊夫·瓦岱讲演,田庆生译:《文学与现代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1、[美]白璧德著,孙宜学译:《法国现代批评大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2、[美]白璧德著,张沛、张源译:《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李小兵译:《审美之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4、[美]杰姆逊·弗著,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95、[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96、[美]梯利著,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97、[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译:《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98、[日]山本正男著,牛枝惠译:《东西方艺术精神的传统和交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9、[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00、[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0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02、[英]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03、[英]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陈平原:《林语堂与东西方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3期。
    2、陈平原:《两脚踏东西文化——林语堂其人其文》,《读书》,1989年第1期。
    3、陈平原:《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文艺研究》,1986年第3期。
    4、陈旋波:《科学与人文:林语堂的两个文化世界》,《江海学刊》,1997年第5期。
    5、陈金淦:《评“论语派”》,《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
    6、陈琳琳:《林语堂与性灵文学》,《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7、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山东大学2005年博士毕业论文。
    8、冯智强:《“一团矛盾”的双重解读——林语堂的“变”与“不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9、顾国柱:《林语堂的“综合观”与克罗齐的“表现说”》,《唐都学刊》,1990年第1期。
    10、胡明贵:《林语堂对儒学的阐释与贡献》,《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1、江震龙:《林语堂的“性灵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2、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3、李晓筝:《为学养性全在兹——浅谈闽南文化对林语堂人生观的根性影响》,《作家杂志》,2009年第9期。
    14、李建东,李存:《“林语堂矛盾”的文化观照》,《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5、李正仁:《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刍论》,首都师范大学,2004级硕士毕业论文。
    16、赖勤芳:《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0级硕士毕业论文。
    17、刘悦笛:《生活美学建构的中西源泉》,《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18、施建伟:《林语堂和幽默》,《华侨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19、施建伟:《论语派与<论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第3期。
    20、施萍:《表现主义:林语堂文学观的核心》,《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1、陶侃:《林语堂与表现主义美学》,《复旦学报》,2002年第4期。
    22、万平近:《林语堂的生活之路》,《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3-4期。
    23、万平近: 《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 《福建学刊》,1988年第6期。
    24、王景科、李文莲:《论林语堂的生命哲学》,《时代文学》,2008年第4期。
    25、王兆胜:《21世纪我们需要林语堂》,《文艺争鸣》,2007年第3期。
    26、王兆胜:《紧紧贴近人生本相——林语堂的人生哲学》,《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27、王兆胜:《反抗绝望善处人生——论林语堂的生活哲学》,《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3期。
    28、王兆胜:《论林语堂的生命悲剧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1期。
    29、吴禹星:《林语堂早期的文学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4年第3期。
    30、仪平策:《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文史哲》,2003年第2期。
    31、仪平策:《论西方美学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学术地位、价值和意义》,《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32、袁济喜:《论林语堂对幽默的解读》,《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33、袁济喜:《论林语堂的审美人生观》,《求是学刊》,2003年第6期。
    34、曾繁仁:《美学学科的理论创新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建立》,《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
    35、赵勇:《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河北学刊》,2004年第5期。
    36、周仁政:《论林语堂的自由个人主义文化观》,《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7、张健:《精神的伊甸园和失败者温婉的歌》,《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