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诗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应该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中国现代文学正是建立在语言的变革之上,是语言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导致了中国文学从古代文学转变为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的文学,现代汉诗是现代汉语的诗歌。现代汉语的语言资源具有“混杂性”,是古白话、欧化、文言甚至方言的混合体,这些成分分别参与了现代汉诗特点的构建。从语言学的角度厘清这些成分并考辨其对现代汉诗的影响对现代汉诗语言的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核心。“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更是一场语言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汉语的文字性遭到怀疑,汉语一度走上“语音中心主义”的道路;在语言学认识上,混淆了语言的工具性、(思想)本体性及诗性之间的关系;白话文运动还模糊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及诗歌语言之间的界限。语言学上认识的偏差导致了白话文运动对包括诗语、诗体和诗情在内的诗性的轻慢。现代汉语的形成与欧化的改造有关,但过度欧化不仅对现代汉诗诗形构成冲击,打破了诗歌传统的内外形式,而且还通过精密化、语法化和逻辑化改变了传统的诗味。文言是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根基。文言最集中地体现了汉语的文字性,文字性体现在意象性和非线性两个方面,这直接形成了“文字型”文学重意象重偶值的特点。现代汉语同样是高度文字化的语言,文言及文言的文字性特点在现代汉诗(如余光中的诗歌)里也有所体现。口语是以声音形式呈现的语言,在书面化之后,一方面保持着与口语较近的距离,一面有顽强地显示出文字性。口语诗歌反意象、叙事化的诗学特点正是片面抬高现代汉语的“语言性”,忽视“文字性”的必然结果,再加上诗歌以外的原因,最终导致口语诗歌走向“口水诗”、“口淫诗”及“口臭诗”的歧途。白话文运动本质上是一场“去汉字化”运动,汉字的缺席导致文学的粗糙,重视现代汉语的“汉字性”并从传统中吸取有益成分,才会促进现代汉诗的良性发展。
Literature is an art of language, so language is supposed to be the basis and key point in literature research.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is precisely based on a linguistic revolution, and it is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from Ancient Chinese to Modern Chinese that leads to the variation of literature from Ancient literature to Modern literature.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kind of literature concerning Chinese, and modern Chinese poetry is a kind of poetry concerning Modern Chinese, which is a mixture of ancient vernacular, Europeanized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and even dialect. All these four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respectively.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se ingredients and how they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poetry from a linguistic viewpoint, and it will also be positive to construct the language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Vernacular is the core of modern Chinese. The Vernacular Campaign in May 4th Movement was not only a literature revolution, but a linguistic revolution. In this campaign,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 were neglected and Chinese language was once on the verge of phonocentrism.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Chinese as a communication tool, a thought noumenon and a poetic language was confused, and the limit of colloquial language, written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 was also called off. The deviation of this linguistic understanding resul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poetic nature including poetic type, language and passion was treated without proper respect.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as related to Europeanization, and excessive Europeanization, however, not only impacted on the inner and external form of Chinese poetry, but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poetic taste by making Chinese be an accurate, grammatical and logical language abiding by the western linguistic laws. Classical Chinese is the roo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reflects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exist in the form of poetic image and non-linear, so the use of antithesis and image is very popular in Chinese poetry. Chinese charater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of modern Chinese, and it may be helpful in poem-writing. Oral language is a phone-typed language which is close to spoken language and usually shows the character-typed traits of itself. Valuing the phone but devaluing the charater will definitely lead to such poetic characteristics as anti-image and narrativeness and mislead colloquial poetry to the poems full of nonsense, obscenities, and foul smell. Vernacular Campaign was essetially a“de-charactered”movement, and the lack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ntributed to the coarseness of Chinese literature. Only by taking Chinese-typed peculiarites seriously and learning something from the tradition can modern Chinese poetry develop towards a proper direction.
引文
①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见《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219页
    ②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
    ①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见《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226页
    ②黄子平:《得意莫忘言》,《上海文学》1985年第11期
    ③谭学纯:《再思考:语言转向背景下的中国文学语言研究》,《文艺研究》2006年第6期
    
    ①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摘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②谭学纯:《再思考:语言转向背景下的中国文学语言研究》,《文艺研究》2006年第6期
    
    ①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②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页
    ③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89页
    ①郜元宝:《为什么粗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语言观念与现当代文学》,《文艺争鸣》2004年第2期
    ①姜耕玉:《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光明日报·文艺观察》1998年10月22日
    
    ①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②石虎:《论字思维》,《诗探索》1996年第2期
    
    ①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28页
    ②夏济安:《白话文与新诗》,《文学杂志》1957年3月第2卷第1期
    ①王力:《王力语言学词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90页
    ②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4页
    
    ①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79页
    ②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页
    ③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0页
    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1页
    ②钱玄同:《<尝试集>序》,见胡适:《尝试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页
    ③郭锡良:《汉语历代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见《汉语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1页
    ④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2页
    ⑤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①王力:《古代汉语·绪论》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
    ②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8页
    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P56-58页
    ②朱自清:《论白话》,《朱自清选集》第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55页
    ①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第57-59页
    ①周作人:《艺术与生活》,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45页
    ②寒生:《文艺大众化与大众文艺》,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6页
    
    ①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80页
    ②《申报》1923年5月30日
    ③许明龙:《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50页
    ①叶舒宪:《口传文化记忆与孔子<论语>》,见孙康宜孟华主编《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②何九盈:《汉语三论》,语文出版社2007年3月版,第326页
    ①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6-7页
    ①王光明:《中国新诗的本体反思》,《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②海德格尔:《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7页
    ①转引自王光明:《面向新诗的问题》,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9页
    ①吴晓东:《期待21世纪的现代汉语诗学》,《诗探索》1996年第1期
    ①叶舒宪:《口传文化记忆与孔子<论语>》,见孙康宜孟华主编《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②张中行:《文言与白话》中华书局,2007年5月版,第1页
    ③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7-8页
    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0-51页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77页
    ③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节庆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0页
    ④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见《新青年》4卷4号
    
    ①德里达:“访谈代序”,《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②倪海曙:《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8页
    ③沈学:《盛世元音》,转引自倪海曙:《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2页
    
    ①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十三,上海图书集成书局,1898年重印
    ②谭嗣同:《仁学》,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1页
    ③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文集》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①转引自何南林:《横行的英文》,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59页
    ②吕叔湘:《文言和白话》,《国文杂志》第3卷第1期,1944年4月1日
    ③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13页
    
    ①郜元宝:《音本位与字本位——在汉语中理解汉语》《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
    ②胡适:《答任叔永》,原载1918年8月15号《新青年》第5卷第2号
    ③傅斯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初步谈》,见《新潮》1卷3期
    ①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②海德格尔:《语言的本质》,《在通往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2004年修订译本,第167页
    ③【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页
    
    ①周作人:《思想革命》,《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200页
    ②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文集》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1页
    
    ①维柯:《新科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97页
    ②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71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391页
    ①胡适:《答钱玄同书》,《胡适文集》第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②胡适:《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胡适文集》第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页
    ③穆木天:《谈诗——寄郭沫若的一封信》,王永生编:《中国现代文论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页
    ④梁实秋:《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见《时报副刊》1922年5月29号
    ①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19页
    ②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夜读的境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778页
    ①周作人:《理想的国语》,《夜读的境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779-780页
    ②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托多罗夫编选:《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5-76页
    ③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5页
    ①转引自周质平:《胡适与赵元任》,《胡适丛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第151页
    ②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04-205页
    ③转引自戴逸:《二十世纪中华学案》文学卷2,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④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66页
    
    ①胡适:《尝试集·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9页
    ②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43页
    ③胡适:《尝试集·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145页
    
    ①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②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①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04-205页
    ①胡适:《尝试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8页
    ②胡适:《尝试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9页
    ③胡适:《谈新诗》,《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99页
    ①闻一多:《诗的格律》,《闻一多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144页
    ②参见:向天渊熊辉《新诗再次复兴与审美范式重建——“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
    ③胡适:《尝试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0页
    ①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71页
    ②胡适:《答任叔永》1918年8月15号《新青年》第5卷第2号
    ③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382页
    ④胡适:《答钱玄同书》,《胡适文集》第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①周作人:《扬鞭集·序》,见于王永生主编《中国现代文论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5页
    ②胡适:《尝试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③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托多罗夫编选:《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5-76页
    ④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3页
    ①郑敏:《解构-结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91页
    ②梁宗岱:《论诗》,《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③转引自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681页
    ④周作人:《<扬鞭集>序》,见杨绍年编《中国新诗序跋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2页
    ①胡适:《胡适文集》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页
    ②胡适:《胡适留学日记》,见《胡适诗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
    ③胡适:《谈新诗》,《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308页
    ④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①唐德刚:《胡适杂忆》,华文出版社, 1990年版,第276页
    ②成仿吾:《诗的防御战》,《成仿吾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5、86页
    ③陈敬容:《真诚的声音》,《诗创造》,1948年第12期
    ①杨远宏《暗淡与光芒》;见王家新、孙文波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②杨远宏《暗淡与光芒》;见于王家新、孙文波《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③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文学评论》,1995年第6期
    
    ①鲁迅:《鲁迅致增田涉信》(1932年1月16日),《鲁迅致增田涉书信选》,文物出版社,1975年
    ②鲁迅:《苦闷的象征·引言》,《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③鲁迅:《出了象牙之塔·后记》,《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1页
    
    ①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瞿秋白的来信》,《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1页
    ②周作人:《<陀螺>序》,载罗新璋《翻译论集》第399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
    ③鲁迅:《玩笑只当它玩笑(上)》,《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8页
    ④周作人:《欧化与国粹》,《自己的园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①南容:《文腔与语言》,上海《杂志》第14卷第3期,1944年12月10日
    ②本杰明·史华慈:《<五四运动的反省>导言》,《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③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①王力:《王力文集》第2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67页
    ②王力:《王力文集》第2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61页
    ③闻一多:《诗的格律》,见《闻一多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148页
    ④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新民丛报》1903第29期
    ①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85页
    ②胡适:《谈新诗》《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1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版第305页
    ③张卫中:《20世纪初汉语的欧化与文学变革》,朱竞:《汉语的危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版第119页
    ④王力:《王力文集》第1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版,第480页
    ①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版,第785页
    ②叶维廉:《中国诗学》(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页
    ③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版,第812页
    ④梁实秋.梁实秋文集·1卷[M].鹭江出版社2002:37-38.
    ①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版,第796页
    ②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54页
    ③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版,第785页
    ④王力:《王力文集》第1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86页
    ①胡适:《尝试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1页
    
    ①陆志韦:《渡河》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版,第18页
    ②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版,第565页
    ①鲁迅:《致窦隐夫》《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第555-556页
    
    ①弗莱:《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98-99页
    ②徐志摩:《﹤诗刊﹥弁言》《晨报·诗镌.1926(1)
    ①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796版
    ①吕进:《中国现代诗体论》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350页
    ①梁宗岱:《论诗》,《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②周作人:《扬鞭集·序》,王永生主编:《中国现代文论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5页
    ③李金发:《异国情调·从周作人谈到“文人无行”》,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第47页
    ④《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10月版
    ⑤穆木天:《创造月刊》,1926年第1卷第1期
    ①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1页
    ②周作人:《新青年》5卷6号
    ③寒生:《文艺大众化与大众文艺》,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6页
    ④宋阳:《大众文艺的问题》,《文学月报》创刊号,1932年6月
    
    ①王力:《王力文集》第1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80-486页
    ②胡适:《谈新诗》,《胡适文存》一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25页
    ③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页
    ④朱自清:《论白话》,《朱自清选集》第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55页
    
    ①胡菊人:《论新诗的几个问题》,《文学的视野》,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第4—6页
    ②余光中:《中西文学之比较》,《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9页
    ③余光中:《白而不化的白话文》,《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37页
    ①余光中:《翻译和创作》,《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40页
    ①余光中:《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11页
    
    ①张卫中:《20世纪初汉语的欧化与文学变革》,朱竞编《汉语的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②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第216页
    ③余光中:《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66页
    
    ①朱湘:《尝试集》,《中书集》,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版,第21页
    ②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页
    
    ①余光中:《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14页
    ②余光中:《论中文之西化》,《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95页
    ③高名凯:《汉语语法论》,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8页
    
    ①傅东华:《给望道先生的公开信》,载《语文周刊》,1939年第34期
    ②《民国日报》1923年3月9日刊登的一个问题讨论。
    ①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页
    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37页
    ③徐通锵:《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①魏志成:《英汉语比较导论》,上海外语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②潘文国:《英汉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页
    ③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页
    ①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页
    
    ①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下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42页
    ②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页
    ①余光中:《中文的常态与变态》,见《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59页
    ①例句转引自张斌主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501页
    ②洪堡特:《论语法形式的性质和汉语的特性》,转引自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页
    ①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0页
    ①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页
    ①英文例句转引自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
    ②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
    ①余光中:《余光中散文选集》第3卷,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59页,
    ①张中行:《文言与白话》,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页
    ②【美】丁韪良著、沈弘等译《花甲记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①【美】丁韪良著、沈弘等译《花甲记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②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见《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③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见《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
    ④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见《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222页社,1957年版,第40页
    ①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88页
    ②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①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页
    ②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③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60页
    ④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引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①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②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③参见本文第二章
    
    ①胡适:《胡适留学日记》,见《胡适诗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
    ②于坚谢有顺:《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①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②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①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②钱锺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①余光中:《中国古典诗的句法》,《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第9页
    ②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③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0页
    ①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第256页
    ②钱锺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③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页
    ①郭绍虞:《中国语言与文字之分歧在文学史上的演变现象》,《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226页
    ②张中行:《张中行作品集》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①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①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②余光中:《论的的不休》见《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第190页
    ①邓程:《困境与出路:对当前新诗的思考》,《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①程蔚东:《别了,舒婷北岛》,《文汇报》1987年1月14日
    ②尚仲敏:《大学生诗派宣言》,徐敬亚、孟浪:《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页
    ③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④郑敏:《汉字与解构阅读》,《解构-结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页
    
    ①骆寒超:《20世纪新诗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595页
    ②余光中:《莲的联想》,台北:台湾文星书店,1964年版,第6页
    ①余光中:《凤·鸦·鹑》,《余光中散文选集》(第1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350页
    ②郑敏:《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③张五常:《学术上的老人与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④转引自宋耀良:《十年文学主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页
    ①韩东:《为<他们>而写作》,见洪子诚程光炜:《第三代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页
    ①蓝马执笔:《非非主义宣言》,见《非非创刊号》(民刊)(成都,1986年5月)
    
    ①《非非主义宣言》,载《非非》创刊号(成都,1986年5月)
    ②《前文化导言》载《非非》创刊号(成都,1986年5月)
    ③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①《非非主义宣言》,载《非非》创刊号(成都,1986年5月)
    ②周伦佑:《“第二代”诗论》,《艺术广角》,1989年第1期
    
    ①陈旭光:《走向语言本体的诗歌美学》,《学术月刊》,1991年第8期
    ②于坚谢有顺:《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211页
    ①于坚:《诗歌之舌的硬与软——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类语言向度》,杨克主编:《1998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P463-464页
    ②于坚谢有顺:《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①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页
    ②桑克:《诗歌写作从建设汉语开始:一个场外发言》,王家新孙文波编选《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7页
    ①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页
    ③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④西渡:《写作的权利》,王家新孙文波编选《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⑤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①陈旭光:《“朦胧诗”后诗歌的后现代转型》,《快餐馆里的冷风景·编者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孙少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3期
    ③徐敬亚:《历史将收割一切》,《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徐敬亚、孟浪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1页
    ④尚仲敏:《大学生诗派宣言》,徐敬亚、孟浪等编《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185页
    ①于坚:《拒绝隐喻》,谢冕唐晓渡主编《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8页
    ②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1页
    ①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引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徐通锵:《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未刊稿。转引自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①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尚仲敏:《大学生诗派宣言》,徐敬亚、孟浪等编《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185页
    ③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④旻乐:《母语与写作》,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147页
    ①徐敬亚:《历史将收割一切》,《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徐敬亚、孟浪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1页
    ①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页
    ②于坚:《拒绝隐喻》,谢冕唐晓渡主编《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页
    ③福柯:《事物的秩序》转引自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②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③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①于坚:《诗歌精神的重建》,《诗歌报》,1988年7月4日
    
    ①于坚:《<穿越汉语诗歌的诗歌之光>(代序)》,杨克主编:《1998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②于坚:《<穿越汉语诗歌的诗歌之光>(代序)》,杨克主编:《1998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③张闳:《权力阴影下的“分边游戏”》,《南方文坛》2000年第5期
    
    ①于坚:《<穿越汉语诗歌的诗歌之光>(代序)》,杨克主编:《1998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②谢有顺:《南方周末》1999年5月4日
    ①于坚《诗歌之舌头的硬与软——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类语言向度》,杨克主编:《1998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465页
    ②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98页
    ③【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著,李康、李猛译:《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页
    ④刘晓明:《“语”“文”的离合与中国文学思维特征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①瞿秋白:《鬼门关以外的战争》,《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2页
    ②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③叶舒宪:《口传文化记忆与孔子<论语>》见孙康宜孟华主编《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81页
    ④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于坚:《诗歌之舌的硬与软——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类语言向度》,杨克主编:《1998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455页
    ②于坚:《诗歌之舌的硬与软——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类语言向度》,杨克主编:《1998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462页
    ③于坚谢有顺:《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①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①于坚谢有顺《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
    ①张清华主编:《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6年诗歌·序》,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3月版
    ①于坚谢有顺:《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②洛夫:《雨想说的·后记》,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③于坚谢有顺:《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④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下半身》创刊号,2000年7月
    ①朵渔:《我现在考虑的“下半身”》,《2000年中国诗歌年鉴》,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561页
    ②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下半身》创刊号,2000年7月
    ③巫昂:《我为什么写性》,黄礼孩、江涛主编《诗歌与人:2002中国女性诗歌大扫描》(民刊)第385页
    ④洛夫:《雨想说的》,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①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②阿斐:《以垃圾的名义》(《上海文学》2006年第1期
    
    ①于坚谢有顺:《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②于坚谢有顺:《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③于坚:《拒绝隐喻》,谢冕唐晓渡《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8页
    ①于坚:《诗歌之舌的硬与软——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类语言向度》,载杨克主编《1998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464页
    
    ①鲁迅:《诗歌之敌》,《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②鲁迅:《致窦隐夫》,《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页
    ③毛泽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1965年7月21日),见《诗刊》1978年1月号
    ④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⑤于坚谢有顺:《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①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页
    ②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中西书局1924年版,第91页
    ①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②郜元宝:《为什么粗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语言观念与现当代文学》,《文艺争鸣》2004年第2期
    ③董桥:《翻译与“继承外国文学遗产”商兑》,《董桥文录》,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
    ④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①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90年代诗歌综论》,见王家新、孙文波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51-359页
    ②王家新:《从一场濛濛细雨开始》见王家新、孙文波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代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③林以亮:《诗的创作与道路》,《林以亮诗话》,台北:洪范书店有限公司,1976年,第62—63页
    [1] [瑞士]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
    [2] [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8
    [3]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4] [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1997
    [5] [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81
    [6]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7]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8] [美]雷纳·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
    [9] [美]露丝·本尼迪克著,何锡章黄欢译.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
    [10]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第5卷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1]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2]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3]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
    [14]张中行.文言和白话.中华书局,2007
    [15]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6]林以亮.林以亮诗话.台北:洪范书店有限公司,1976
    [17]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中西书局,1924
    [18]王家新、孙文波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9]于坚谢有顺.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20]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1]杨克. 1998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1999
    [22]谢冕唐晓渡.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3]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4]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25]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6]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27]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北京三联书店,2001
    [28]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9]邓程.论新诗的出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0]姜耕玉.汉语智慧:新诗形式批评.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1]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2]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33]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4]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6]何九盈.汉语三论.语文出版社,2007
    [37]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8]胡适.国语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39]卞之琳.十年诗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40]夏晓虹王风.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1]刘进才.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华书局,2007
    [42]沈玲.诗意的语言.学林出版社,2007
    [43]奚彤云.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4]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
    [45]张器友.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46]孙康宜孟华.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7]蒋均涛.审美诗论.巴蜀书社,2003
    [48]易晓闻.中国诗句法论.齐鲁书社,2006
    [49]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0]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
    [51]张隆溪.道与逻各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2]吕进.中国现代诗体论.重庆出版社,2007
    [53]曹而云.白话文体与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6
    [54]李荣启.文学语言学.人民出版社,2005
    [55]司空图.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6]严羽.沧浪诗话.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57]骆寒超. 20世纪新诗综论.学林出版社,2001
    [58]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59]王力.王力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60]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97
    [61]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62]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商务印书馆,1979
    [63]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64]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
    [65]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
    [66]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67]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8]郭绍虞.郭绍虞说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9]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70]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1]梁笑梅.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2]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73]朱光潜.谈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74]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75]蓝棣之.现代诗歌理论:渊源与走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6]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北京出版社,2005
    [77]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78]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79]杨匡汉.中国新诗学.人民出版社,2005
    [76]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北京出版社,2005
    [77]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78]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79]杨匡汉.中国新诗学.人民出版社,2005
    [80]里克.诗论选释.昆仑出版社,2006
    [81]王光明.面向新诗的问题.学苑出版社,2002
    [82]余光中.余光中谈诗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84]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5]王毅.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6]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北京三联书店,1998
    [87]徐志摩.爱的灵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88]胡适.尝试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89]戴望舒.望舒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90]闻一多.红烛.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
    [91]海子.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92]余光中.等你,在雨中.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93]张清华. 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6年诗歌.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
    [94]中国作家协会. 2007中国年度诗歌.漓江出版社,2008
    [95]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96]朱竞.汉语的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97]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8]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9]周作人.艺术与生活.岳麓书社,1989
    [100]文振庭.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101]许明龙.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中华书局,2004
    [102]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6
    [103]倪海曙.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 1959
    [104]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105]维柯.新科学.商务印书馆,1989
    [106]周作人.夜读的境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107]王永生.中国现代文论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108]戴逸.二十世纪中华学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09]郑敏.解构-结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10]闻一多.闻一多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
    [111]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2]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113]徐通锵.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14]魏志成.英汉语比较导论.上海外语出版社,2003
    [115]潘文国.英汉语对比纲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116]丁韪良.花甲记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7]周祖谟.文学语言问题讨论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118]徐敬亚孟浪.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119]旻乐.母语与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20]于坚.于坚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21]奚密.从边缘出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22]吴尚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转型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