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白话文运动的危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百馀年前,中国的文章以文言写成,虽然白话文从唐宋之后作为书面语不可忽视的补充形式广泛应用于小说、戏曲、语录等写作领域,并没有取得社会地位。20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作为现代中国的文体革命,致力于书面语的再造,这一运动的发起人是胡适,最高成就体现为鲁迅与周作人的白话写作。它以言文一致为基本目标,势必向大众语方向发展,甚至把废除汉字、拼音化道路为其归宿。语言与每一个个人密切相关。语言基本上是习得的,在语言问题上人为的变革不是没有,倚赖政治与权力的力量,也不是没有成功过。越南、韩国、日本有程度不同的去汉字化运动,成绩不等。国人自身的去汉字化,是自毁长城,这场半途而废的变革中,我们已失去得太多,几代人正在为方便实用的短视行为与功利主义政策,付出高昂的代价。文言的退场,意味着传统价值的崩溃,而白话文体的成立,也同时意味着新的知识与价值的确立。它牵动社会生活各种矛盾冲突,承载着百年中国现代化整体运动的方方面面,与上至领袖下至百姓的每一个个人关系密切。白话文运动以追求多元始,以重建一元终,势有必至。本文以百年来文言、白话之间的消长起伏为线索,全面检讨书面语革新与文体建设上的成就和教训,以修辞思维的提出与写作伦理的重建为旨归。本文认为白话文运动的危机,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危机的集中体现,暴露了汉语写作与现代中国在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上的困境。自古以来从事汉语写作的人,没有只会白话而不通文言者,汉语是一个整体,识文断字与通文言从来是一个涵义,每位作者掌握的程度不同而已。不必通文言也能称会汉语,是现代人偏颇的定义,检讨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自己的传统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百馀年文化上的主张不管怎样不同,我们还在询问西化得多了还是不够,也许只有一个领域无法西化,就是汉语和汉字。余英时认为中国没有保守主义,因为没有可以保和守的东西,我们有,是汉语与汉字。本文有意采取一种在汉语汉字意义上的保守主义立场,对于白话文运动的激进主义有所批判。改造语言的梦魇正在醒来,自我放逐的汉语已踏上归途。
Since Tang-Song period, the vemacular form of writing had been a significantsupplement to the classical form in such areas as fiction, drama, and quotations but as ofone hundred years ago, classical Chinese was still the dominant form of writing and thevernacular form of writing had not achieved the due respect in Chinese society. In theearly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came the Vernacular Movement which was a stylisticrevolution aimed at reform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Thismovement was pioneered by Hu Shi and saw its highest achievements in Lu Xun's andZhou Zuoren's vernacular writings. With unifying spoken language and written languageas its basic objective, the movement inevitably developed toward the popularization of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even promoted the tendency to abolish Chinese characters infavor of the alphabetic script. But the classical Chinese making its exit means thecomplete breakdown of traditional values just as the appearance of the vernacular signalsthe emergence of new knowledge and new values, thus causing all kinds of conflicts andcontradictions in social life and affecting all aspect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society 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that it involves all ranks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fromthe leaders to ordinary people. This paper, keeping track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classicaland vernacular Chinese 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makes an all-around study of theachievements and lessons in written language reformation and stylistic innovations, withthe aim to reintroduce rhetorical thinking and to reconsider ethical issues in the Chinesewritten languag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crisis of the VernacularMovement exposes the dilemma of the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 and modern China inquest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引文
[1]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10.
    [2] 毛泽东论文学和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11.
    [1] 董乐山.汉语的自我次殖民地化[J].读书.1994.4. 董乐山.再论汉语的自我次殖民地化[J].中外论坛.1996.2.
    [1] 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新诗创作[G]//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59-186.
    [2] 范钦林.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与郑敏先生商榷[G]//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87-197.
    [3] 许明.文化激进主义历史的维度--从郑敏、范钦林的争论说开去[G]//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07-218.
    [1] 文贵良.解构与重建--五四文学话语模式的生成及其嬗变[G]//凌宇.现代文学与民族文化的重构.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33-467.
    [2] 刘晓明.“语”“文”的离合与中国文学思维特征的演进[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3] 郜元宝.为什么粗糙?--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语言观念与现代文学之关系的一点思考[G]//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00-851
    [4] 陈方竞.断裂与承续:对“五四”语体变革的再认识[G].新国学研究: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38-367.
    [1] 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8-83.
    [1] 余英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34-354.
    [2] 孙民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语言问题[D].北京大学,1997.
    [1] 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6.
    [1]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M].上二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M].宋伟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369.
    [1]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M].周子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494—502.
    [2] [美]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M].刘京建.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3] [美]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4.
    [1] [法]汪迈德.新汉文化圈[M].陈彦.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104.
    [2] [德]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张总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4.
    [3] [法]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M].涂卫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
    [1] 赵京华为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所写日本文史名词简释“文言一致运动”,这样表述:明治初期至20年代前后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宗旨在于将传统文言统一于现代口语以创立新的语文文体。最早由前岛蜜提出重视声音口语废除汉字方案(1866年),后有森有礼“简略英语采用案”及福泽谕吉汉字消减论流行于世。而现代报刊新闻的诞生为文字改革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在文学领域其主要实践者有小说家二叶亭四迷、山田美妙、尾崎红叶等。后来这种新文体逐渐普及遂形成今日之现代日语。
    [2]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译者后记[M].赵京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264—265.
    [1]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 [M].北京:三联书店,2002:5.
    [2] 同上
    [1]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13.
    [1] 参见:吕叔湘.文言和白话[J].国文杂志.1944,3(1).
    [2] 参见:徐通锵.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G]//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416.
    [1] 台静农认为,“中国语言与文字分离,并不是单纯的时间因素,而文字本身实是最大的因素。”参见:台静农.龙坡论学集[G].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 朱德熙认为,“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一直相当大。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以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实际上是古今语的区别。以唐宋时代为例,当时人口里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即是以先秦诸子和《左传》《史记》等广泛传诵的名篇为范本的古文文体。这种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两汉时期。往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伞书出版社,1988:132.
    [3] 参见:中国人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13.
    [4] 王力.古代汉语:绪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参见:孙民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语言问题[D].1997.
    [3] 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J].无锡白话报,1898.参见:张枏,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G].北京:三联书店,1977:38.
    [4] 参见: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此书第二章以27页篇幅论述“西方传教士的努力”,作者认为,“根据我的研究,欧化白话文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一个漫长的时段,到五四时期,它至少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这些欧化白话文由传教上郭实腊、马礼逊等人翻译、创作而成。
    [1] 参见:吴齐仁.章太炎的白话文[G].上海:泰东图书局,1921.
    [2] 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G]//张枏,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
    [3] 同上
    [4] 陈荣衮.论报章亦改用浅说[M]//谭彼岸.晚清白话文运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1] 胡适.四十自述[M].长沙:岳麓书社,1998.
    [2] 参见:胡适日记[M]//何九盈.汉语三论.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26.高玉认为梁启超是失败的,“根本上不得要领”,因为“新思想必须有新语言,梁启超总是把西方的术语、概念、范畴以中国古代语言体系,以中国的思维方式,用古代的话语和思维方式来表达,自然是‘旧皮囊装新酒’,不伦不类。”参见: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1.
    [3] 参见:赵春晨,雷雨田,何大进.基督教与近代岭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2.
    [1] 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J].小说月报.1921,12(1).参见:钟书河.周作人文类编:8.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452.
    [3] 参见: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54,153.
    [4] 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J].小说月报,1921,12(1).参见:钟书河.周作人文类编:第8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452.
    [1] 复出的《新青年》季刊与不定期刊,已是政治刊物,于1926年7月停刊。
    [2] 王晓明.刺丛里的求索[G].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1] 据作者回忆。用复纸抄了三份,一份给《留美学生季报》,一份寄给陈独秀,刊载于1917年1月1日《新青年》2卷5号上,又载于1917年3月《留美学生季报》春季第1号;后收入1921年12月亚东图书馆初版《胡适文存》卷1;又收入1923年新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新文学评论》;又收入1935年10月良友公司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文末所注时间(民国六年一月)是收入《文存》时所署的发表时间。
    [2] 梁宗岱认为“八不主义”是从美国人约翰·而斯更(John Erskine)那里抄来的。还有说与庞德(Ezra Pound)1913年发表的《几个不》观点相近。周作人认为,胡适的“八不主义”,是复活了明末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主张。
    [3] 1916年10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2卷2号上所刊载胡适致陈独秀的信,已经列出八件事(排列顺序与后来不同),明确提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但又说“此八事略具要领而已,其详细节目,非一书所能尽,当俟诸他日再为足下详言之。”此言或许是对后来书写并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的预告。既如是,白话文运动的公开信号应该定为1916年10月《新青年》发表的《寄陈独秀》和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 参见:胡适.寄陈独秀[M]//胡适文存:第1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G]//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公司,1935.
    [4] 夏志清并没有忽视此问题。参见:夏志清.文学的前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2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139.
    [5] 夏志清称之为“内容泼辣,文字异常浮夸”。
    [1] 陈独秀.答胡适之[G]//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56.
    [2] 钱玄同.刊行《教育今语杂志》之缘起[J].教育今语杂志.1.
    [3]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将这位老朋友称作“金心异”,语出林纾小说《荆生》,林氏用以影射钱玄同。
    [4] 陈平原认为,“新文化人批桐城是实,攻选学则虚”。参见:陈平原.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M]//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364.
    [1]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164.
    [2]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范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
    [3] 陈平原.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M]//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322.
    [4]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186.常乃惠在《中国思想小史》中认为,“讲到内容上是非常幼稚浅薄的,他们的论断态度大半毗于武断,反不如《甲寅》时代的处处严守论理,内中陈独秀、钱玄同二人的文字最犯武断的毛病,《新青年》之不能尽满人意在此”。
    [5] [德]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范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7.
    [1] 梁实秋.语言、文字、文学[M]//梁实秋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257.
    [2] 瞿秋白.鬼门关以外的战争[M]//瞿秋白文集:文学编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 梁实秋也曾把语言分为三个阶层:粗俗的,标准的,文学的。参见:梁实秋.中国语文的三个阶层[M]//梁实秋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166.
    [4] 参见: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G].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1] 胡适.《国语讲习所同学录》序[J].新教育.1921.3(1).参见:刘进才.语言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29.
    [2] 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C].//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王晓明.刺丛里的求索[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4] 张弘.吴宓[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134.
    [1] 郑振铎.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03.
    [2] 吴宓.吴宓日记续编:5EM].北京:三联书店2006:161.
    [3]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C].北京:中华书局,1993:166.
    [1]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G]//郑振铎.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98.
    [2] 常乃惪.中国思想小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37.常乃患认为.“为《新青年》做文章的人有一多半都是《甲寅》上做过文章的人”。
    [1]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北京:中华书局,1993:158.
    [1] 胡适.实验主义[G]//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284.
    [2] 周作人认为,只有《学衡》派拥护文言是真心如此,没有别的目的。
    [1] 胡适.逼上梁山[G]//胡适说文学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09.
    [2]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199.
    [1] ZM.鲁迅先生的笑话[J].京报副刊.1925,3,8.参见:王世家.青年必读书:1925年京报副刊“二大征求”资料汇编[G].北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250.
    [1]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 参见:相浦杲.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和鲁迅、胡适、陈独秀[C]//考证、比较、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 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09.
    [4] 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41.
    [1] 鲁迅杂文全集[M].郯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320.
    [2] 夏济安选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文化[C]// 毛泽东论文学和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3.
    [1] 汪晖.反抗绝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7—29.
    [2] 郜元宝.在语言的地图上[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
    [1] 鲁迅.致胡适.[M]//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2.鲁迅在信中说,“大稿已读讫,警辟之至,大快人心!我希望早日印成。因为这种历史的提示,胜于许多空理论”。
    [2] 夏济安选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28.
    [1] 木心.鲁迅祭:虔诚的阅读才是深沉的纪念[N].南方周末 2006.12,15.
    [2] 周建人.鲁迅和周作人[J]//新文学史料.1983(4).
    [3]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曹聚仁为香港《新晚报》向周氏约稿,经一番商量,确定为一组自述文章。自1960年末开笔,1962年12月完成,4卷207节近40万字,以连载方式在《新晚报》发表了一部分。1970年5月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单行本。
    [1] 周作人.中国气味[G]//钟叔河.周作人文类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1]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下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491,492.关于引文,本文第三章另有详述。
    [1] 周作人文选:第3卷[M].广州:广州出版社 1996:398.
    [2]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下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498.
    [1] 周作人.死文学与活文学[J].大公报,1927,4.15-16.
    [2] 参见: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木心以知堂的语言材料所做诗题为《道路的记忆》、《辛亥革命》、《北京秋》、《城和桥》与《知堂诗素录》。
    [3] 周作人.立春以前·明治文学之追忆[G]//钟书河.周作人文类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1] 王钢.一支从斜刺里射来的毒箭[G]//宣浩平.大众语文论战上海:上海益智书局,1934.
    [1] 李荣.普通话与方言[J].中国语文,1990(5).参见:何九盈.汉语三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1] 鲁迅的回答当时未公开,后编入全集.参见:鲁迅.致曹聚仁[M]//鲁迅全集:1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5.
    [1]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G]//北京大学,等.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上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488.
    [2] 许全兴,陈战难,宋一秀.中国现代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82.
    [3] 王新命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J].文化建设:1卷(4).参见: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3[G].抗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763—767.
    [1] 徐迺翔认为:“抗日战争时期关于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讨论的中心是探索新文学如何与本民族的特点、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大众化讨论的继续和发展。”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民族形式问题论争”词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58.
    [2] 周扬.从民族解放运动中来看新文学的发展[J].文艺战线.1939.3.16(1).参见:文学运动史料选:4[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95.
    [3] 陈铨.民族文学运动[G]//文学运动史料选:4.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359—363.
    [4] 毛泽东.论新阶段[J].解放:47.1938.7.参见:文学运动史料选:4[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382—384.文章收入此书更名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地位》。
    [1] 陈伯达.我们关于目前文化运动的意见[G]//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388.
    [2] 陈伯达.论文化运动中的民族传统[J]./解放.46.1938.7.
    [3] 参见:石凤珍.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38.
    [4] 向林冰.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J].重庆:大公报.1940.3.24.
    [5] 以群.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J].文学月报:1(5).1940.6.15.
    [6]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J].大公报.1940.6.9-10.
    [1] 参见:胡风.对于五四革命文艺传统的一理解[J].胡风.对于民间文艺的一理解[J].参见:韩立群.中国语文革命:现代语文观及其实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270-273.
    [2] 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76.
    [3] 参见:中国人百科全郫:中国文学卷l[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558
    [4] 潘梓年.论文艺的民族形式[G]//徐迺翔.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171—175.
    [1] 新文艺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上潘梓年同志的发言[C]//文学运动史料选:4.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479-488.
    [2] 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567—568.
    [3] 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556.
    [4]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2—711,
    [1] 萧劲光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98—299.
    [2] 蒋泽民.同忆毛泽东在延安[M].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27—29.
    [3] 萧劲光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98—299.
    [4] 曾志:谈谈我知道的毛主席[G]//缅怀毛泽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01.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7-44.
    [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G]//毛泽东选集: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2-711.
    [3] 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1-82.
    [4]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M]//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0-846.
    [5] 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几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76.
    [1] 王丽.我们怎样学语文[G].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68.
    [2]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43.
    [1] 邹静之.史儿的作业[N]//朱竞.汉语的危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94.
    [2] 王丽.我们怎样学语文[G].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377.
    [1] 王瑶.十日间[G]//张守常.最完整的人格:朱自清先生哀念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122.
    [2] 余光中.余光中选集:语文及翻泽论集[G].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30—53.
    [1] 朱自清.背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6.
    [1] [美]宇文所安.迷楼[Mj.程章灿,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 [法]汪德迈.新汉文化圈[M].陈彦,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2] 徐通锵.语言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3.
    [1] 今时中国出现了大量受过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新文盲”,就是说,虽然识汉字,却不能阅读懂古籍。
    [2]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3卷[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86.
    [3] 张昭军.章太炎讲国学[G].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136—138.
    [4] 张昭军.章太炎讲国学[G].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5] 何九盈.汉语三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150—155.
    [6]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8.
    [1] 张昭军.章太炎讲国学[G].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2]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3] [美]爱切生.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退步[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281-282.
    [4] 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
    [1] 除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N].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2] 崔建飞.王蒙读书[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7-208
    [3] 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008:37.
    [1] 韩愈.答李翊书[C]//韩愈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 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31.
    [3] 韩愈.进学解[C]//韩愈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 柳宗元.愚溪诗序[C]//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5] 张昭军.章太炎讲国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08
    [1] 张昭军.章太炎讲国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09
    [2] 参见: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473.周作人引此文曾作《时文叹》。
    [1] 清徐灵胎(徐大椿)作过一首道情俚曲《刺时文》曰:“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臂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2] 周作人.论八股文[M]//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附录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6.
    [3] 郭绍虞.语文通论[M].北京:开明书店,1941:2.
    [4] 郭绍虞.语文通论[M].北京:开明书店,1941
    [5] 施东向.义理、考据和辞章[J].红旗,1959,(14).
    [1]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8
    [2] 参见:苏曼姝.断鸿零雁记[M].上海:上海广益书局,1919.
    [1] 黄灿然.我的衣食父母[J].读书,2001,(5).
    [2] 李贽.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 王朔.王朔最新作品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89—90.
    [2] 周泽雄.真理不是骰子[M]//朱竞.汉语的危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19—320.
    [1] [以]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3.
    [2] 胡适.白话文学史:自序[M].上海:新月书店.1929.
    [3] 张荫麟.素痴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00.
    [4] 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 吕叔湘文集: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7.
    [2] 蔡元培.国文之将来[J].北京:北京大学日刊,1919,11,19,(490).
    [1] 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1-102.
    [1] 林语堂.与徐君论白话文言书[J].论语,1935,4,16,(63).
    [2] 朱自清.国文教学[M].北京:开明书店,1945:144.
    [1] 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1-102.
    [2] 陈思和.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G]//孙康宦,孟毕.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34.
    [1] 蔡元培.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327—330.
    [1] 童庆生.普遍主义的低潮:I.A.理查兹及其基本英语[C]//社会·艺术·对话:人文新视野:第2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275—307.
    [2] 郭锡良.汉语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06-618.
    [3] 同上
    [4] 同上
    [1] 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6.
    [2] 孙民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语言问题[D].北京:北京大学,1997:15.
    [3] 孙民乐认为这段文字至少包含了五项信息:跨文化视域,言文分离意识,借他者眼光而看到的母语的语言文字状况,对于语言和社会教育文化发展之关系的认识,潜在的对于语言改革的期待。
    [1] 徐通锵.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47.
    [2] 王炳耀,广东东莞人,著有《拼音字谱》;蔡锡勇,福建龙溪人,著有《传音快字》;卢戆章,福建同安人,著有《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中国新字》《中华新字》等;沈学,江苏吴县人,著有《盛世元音》:劳乃宣,浙江桐乡人,著有《等韵一得》《宁音谱》《吴音谱》等:王照,河北宁河人,著有《官话合声字母》等。
    [3] 倪海曙.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8.
    [1] 蔡元培.在国语讲习所演讲词[]//高平叔.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426.
    [2] 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取汉语拼音字母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即拉丁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文献工作中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3]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498.
    [4] 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G]//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594.
    [5] 刘师培.论中土文字有益于世[G]//辛亥革命十年问时论选集:第3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35.
    [6] 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G]//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594.
    [1] 徐通锵.语言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8.
    [2] 章太炎.规新世纪[J].民报:第24号.
    [3] 邓实.鸡呜风雨楼独立书:语言文字独立[G]//王玉华.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剜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6.
    [1] 崔尔平.广艺舟双楫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27-28.
    [2] 周祖谟.汉字和汉语的关系[G]//鲁允中等.现代汉语资料选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131-134.
    [1]徐通锵.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83-84.
    [2]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倪海曙.旧文字的根本缺点[J].语文知识.1954(10).
    [2]参见: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13.
    [3]同上
    [4][法]卢梭.论语言的起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2.
    [5][法]利科.解释理论[M]//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7.
    [1][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M].何济高,王遵仲,李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
    [1]鲁允中,等.现代汉语资料选编[G].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17-18.
    [2]梁宗岱.文坛往哪里去--“用什么话”问题[G]//宗岱的世界:诗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131.
    [3]汪曾祺.汪曾祺文集:文论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10.
    [1]徐通锵.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80.
    [2]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3]刘晓明“语”“文”的离合与中国文学思维物征的演进[J].新华文摘,2002.(4).
    [1]胡兰成.中国文学史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美]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97-202.
    [1]李思敬.北京话和京东话的历史渊源再议[G]//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61-273.
    [2]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例言.济南:齐鲁书社.1993.
    [3]鲁迅.花边文学·汉字和拉丁化[G].鲁迅论文字改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
    [4]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57.
    [5]张爱玲.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M]//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海土花落.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1]胡适.吴歌甲集序[J].国语周刊,1925.10,4.(17).
    [2]钱玄同通信[J].国语周刊,1924.7.5.(4).
    [3]钱玄同通信[J].国语周刊,1924.7.5.(4).
    [1]朱竞.汉语的危机[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53.
    [2]王朔.王朔最新作品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58-59.
    [3]王朔.王朔最新作品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285.
    [1]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7-28.
    [2]赵树理.也算经验[J].人民日报.1949,6.26.
    [3]李普.赵树理印象记[J].长江文艺.1949(1).
    [4]贺桂梅.赵树理文学的现代性问题[G]//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6.
    [5]唐小兵.暴力的辩证法:重读暴风骤雨[G]//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8.
    [6]汪曾祺.汪曾祺文集:文论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10.
    [1]徐通锵.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23.
    [2]卢辅圣.书法生态学[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3]参见: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0.
    [1]参见:自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218.
    [2]陈梦家.梦甲室存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6:249.
    [1][德]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张总,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34-35.
    [1]王力认为,“二十六年夏,中日战事起,轻装南下,几于无书可读。在长沙买得《红楼梦》一部,寝馈其中,才看见了许多从未看见的语法事实。于是开始写一部《中国现代语法》,凡三易稿”。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4
    [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朱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同上
    [2]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49.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52.
    [2]同上
    [3]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3.
    [4]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34.
    [1]张志公.修辞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39-41.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21.
    [1]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267-271.
    [2]同上
    [3]同上
    [1]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38.
    [2]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G]//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217-227.
    [3]同上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10-111.
    [1]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G]//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217-227.
    [1]郭绍虞.新文艺运动应走的新途径[C]//郭绍虞.语文论集.上海:开明书店,1946.
    [2]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海上花落译后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3]林语堂.论语录体之用[J].论语.1933,10,1.(26).
    [4]郭绍虞.新文艺运动应走的新途径[J]//郭绍虞.语文论集.上海:开明书店,1946.
    [1]鲁迅.玩笑只当它玩笑[M]//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520.
    [2]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M]//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382.
    [3]鲁迅.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M]//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12.
    [1]刘复.中国文法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39:121.
    [2]周作人.自己的园地[G]//钟叔河.周作人文类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3]钟叔河.周作人文类编[G].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4]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J]//钟叔河.周作人文类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5]同上
    [1]刘半农.中国文法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39:21.
    [2]王力.汉语史稿: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596.
    [3]王力.汉语史稿: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523.
    [1]参见:沈锡伦.从魏晋以后汉语句式的变化看佛教文化的影响[J]//汉语学习.1989(3).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4[M].北京:中华书局,1936.
    [3]刘梦溪.汉译佛典与中国文体流变[J].文艺研究.1992.
    [4]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477-478,
    [5]同上
    [1]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479-485.
    [2]同上
    [1]张爱玲.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J].中国时报,1978,3,15.
    [2]刘复.中国文法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39:121.
    [3]刘复.中国文法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39:121.
    [4]《汉字作为诗歌媒介的特征》作于1908年,艾兹拉·庞德与雅克·德里达很重视这篇文章.最早由张荫麟译为中文,刊发于《学衡》第五十六期,题名为《芬诺罗萨论中国文字之优点》.并有简短的译者序,《漓江》1998年终刊号有郜元宝的新译,题名《论汉字作为诗歌媒介的特征》。
    [1][德]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甘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25.
    [2][英]赫胥黎.天演论[M].严复,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
    [1][英]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组,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2]周作人.谈翻译[G]//钟叔河.周作人文类编:第8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686.
    [3]林语堂.论翻译[M]//林语堂.语言学论丛.上海:开明书店,1933:326.
    [1]周作人.谈翻译[J]//钟书河.周作人文类编:第8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687.
    [2]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38.
    [3]刘禾.语际书写[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36.
    [4]刘禾.跨语际实践[M].宋伟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37.
    [1][美]字文所安.什么是世界诗歌[G].洪越,译//新诗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2]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J].北京:语言科学.2003(4).
    [3]参见:宋作艳.“字本位”理论研究综述[M]//徐通锵.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附录三.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论文学和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
    [1]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G]//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22.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873.
    [1]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M]//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17.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881.
    [1]张恨水.总答谢[J].重庆:新民报,1944,5,20.
    [2]茅盾.关于《吕梁英雄传》[J],中华论谭,2(1).1946,9,4.
    [3][瑞典]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M].张世禄,译.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84-85.
    [4]冰心.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G].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216.
    [1]张爱玲.自己的文章[M]//张爱玲文集:第4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173.
    [1]同上
    [2]参见:李普 赵树理印象记[J].长江文艺,1(1),1949,6.
    [2]郭沫若.读了《李家庄的变迁》[J].北方杂志,1-2.1946,9.
    [3]王春.赵树理是怎样成为作家的[J].人民日报,1949,1,16.
    [4]赵树理.在北京诗歌朗诵座谈会上的发言[J].北京文艺,1(3).1950,11.
    [5]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J].文艺报,19.1955.
    [1]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59.
    [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59.
    [3]赵树理.语言小谈[G]//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35.
    [4]赵树理.也算经验[J].人民日报.1949,6,26.
    [5]贺桂梅.赵树理文学的现代性问题[G]//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6.
    [6]唐小兵.暴力的辩证法:重读暴风骤雨//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8.
    [1]马嘶.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410.
    [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18.
    [1]1918年11月16日,在庆祝协约国胜利的大会上,蔡元培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一时不胫而走。蔡元培预言:“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啊!”
    [2]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00.
    [1]参见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创刊号,文章署名泽东。毛泽东在前4号与临时增刊共发表文章41篇。
    [2]杨之华.忆秋白[G]//瞿秋白.多余人心史.东方出版社,1998:21.
    [3]唐小兵.暴力的辩证法:重读《暴风骤雨》[C]//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4.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25.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21.
    [1]潘允中.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建立修辞学的新体系[J].中山大学学报,1961,1.
    [2]毛泽东.五四运动[C]//毛泽东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8-9.
    [3]朱鹰.武训传:附录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356.
    [1]顾昕.民粹主义与五四激进思潮[G]//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347-348.
    [2]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293-1294.
    [1]许觉民.林昭,不再被遗忘[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44-47.
    [1]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张志公.汉语辞章学引论[M]//张志公自选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徐通锵.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2]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
    [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0.
    [3]同上
    [4]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1.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39-40.
    [1]郭绍虞.中国文字型与语言型的文学之演变[M]//郭绍虞.语文通论.北京:开明书店.1941:75.
    [2]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165.
    [1][美]肯尼斯·博克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M],常昌富,顾宝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6.
    [2]同上
    [3]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4.
    [4][美]肯尼斯·博克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M].常昌富,顾宝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5.
    [1]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三联书店,2004:3.
    [2][美]汉娜·阿伦特.精神生活·思维.姜志辉,译[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法]Michel Foucault,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An Introduction.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80:85-86.
    [1]参见:[俄]兹维金采夫.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37.
    [2]参见:[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76.
    [1]参见:周法高。中国语文研究[M].日本京都: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70:147-148.
    [2]韩少功,王尧.语言的工具性与文化性[M]//朱竞.汉语的危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41.
    [3]徐通锵.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222.
    [1][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
    [2]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与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所编《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一书,是这一工作的重要收获,2002年出版。
    [3][意]维科.新科学.朱光潜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81.
    [4]同上205
    [1]启功.汉语观象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97:95。
    [2]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165.
    [3]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77.
    [4]参见:金丝燕.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6.
    [5]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夭、伯奇[G]//杨匡汉,等.中国现代诗论:上.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03.
    [6]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84.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88-589.
    [2]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165.
    [3]参见:郭绍虞.骈文文法初探[C]//郭绍虞.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99.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篇出版社,1980:221-228.
    [2]同上
    [3]成中英.略论汉语的特质[J].刘梁剑,译.本体与诠释:第6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G].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G]//刘锡庆,朱金顺.写作通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41-142.
    [3]王世贞.艺苑卮言:第1卷[G]//历代诗话续编:第16卷.上海:上海文明书局,1943:9.
    [1]现代性完全是一个错误:顾彬限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J].南方周末,2008,11,27.
    [2]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89.Sketch,原指画家的初稿,是以后成熟作品的基础。这里指结构简单的作品。速写的特点是只描写一个场景、人物或事件,不是全面发展的情节和精细的人物塑造。
    [3]同上
    [1]周汝昌.笔墨是宝[M]//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6-17.
    [2]苏轼.自评文[M]//苏轼文集: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2069.
    [3]卢辅圣.书法生态学[M].杭州:浙江美学学院出版社,1992:5-10.
    [4]参见:[美]马斯洛.人类价值新论.胡万福,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79.
    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阿英(署张若英).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G].光明书局.1934.
    [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M].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意]埃科.符号学和语言哲学[M].王天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M].汪正龙,李永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英]彼得·伯克.语言的文化史[M].李霄翔,李鲁,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德]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M].陈永国,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德]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胡不适,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美]保尔·德·曼.阅读的寓言:卢梭、尼采、里尔克和普鲁斯特的比喻语言[M].沈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法]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C].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张道真,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曹聚仁.文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曹而云.白话文体与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常乃患.中国思想小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寅恪.寒柳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世骧.陈世骧文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
    陈望道.陈望道文集:2[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陈梦家.梦甲室存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6.
    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陈平原.章太炎的白话文[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陈子善.作别张爱玲[G].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程会昌.文论要诠[M].北京:开明书店,1948.
    [法]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M].涂卫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象征理论[M].王国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德]德·斯太尔夫人.德国的文学与艺术[M].丁世中,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法]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家堂,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法]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法]德里达.文学行动[M].赵兴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法]德里达.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M].朱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G],李燕芬,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德]思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方朝晖.“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费锦昌.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1892-1995)[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葡]费尔南多·佩索阿.惶然录[M].韩少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刘尊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澳]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M].李恭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郭绍虞.语文通论[M].北京:开明书店,1941.
    郭绍虞.语文通论续编[M].北京:开明书店,1949.
    郭绍虞.学文示例[M].北京:开明书店,1946.
    郭绍虞.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1-4[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郭锡良.汉语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耿德华.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M].张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耿占春.在美学和道德之间[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耿云志.闻黎明.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甘阳.古今中西之争[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郜元宝.惘然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郜元宝.在语言的地图上[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
    郜元宝.在失败中自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瑞典]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M].张世禄,译,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德]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范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德]顾彬.关于“异”的研究[M].曹卫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G].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中华书局,1993.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M].中华书局,1993.
    胡适.胡适说文学变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胡适.国语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胡适.白话文学史[M].?新月书店,1929.
    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胡适.读书与治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实业印书馆,1942.
    胡适.尝试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胡适.胡适讲演[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胡河清.灵地的缅想[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胡兰成.中国文学史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胡兰成.今生今世:我的情感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胡兰成.山河岁月[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胡兰成.今日夕何日兮[M].台北:三三书坊,1990.
    胡兰成.建国新书[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胡兰成.中国的礼乐风景[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胡兰成.闲愁万种.[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何九盈.汉语三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何绍斌.越界与想象:晚清新教传教士译介诗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黄开发.知堂书信[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韩少功.暗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美]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M].徐侠,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美]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M].董晓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美]汉娜·阿伦特.启迪--本雅明文选[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金圣叹.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金岳霖.逻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
    蒋寅.金陵生小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江蓝生,侯精一.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奥]卡夫卡.卡夫卡全集[M].叶廷芳.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法]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迦塔利.什么是哲学?[M].张祖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旷新年.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2(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梁启超.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梁启超.梁启超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梁宗岱.宗岱的世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吕叔湘.吕叔湘文集:4[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陆宗达.训诂简论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陆宗达.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刘师培.国粹与西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刘师培.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刘半农.刘半农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896.
    刘复.半农杂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刘复.中国文法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39.
    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刘梦溪.论国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刘梦溪.学术思想与人物[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刘梦溪.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苍凉与自信[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刘梦溪.陈寅恪与红楼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刘梦溪.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刘梦溪.传统的误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刘梦溪.情问红楼: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刘进才.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林语堂.语言学论丛[M]开明书店,1933.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蓝英年.历史的喘息[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李长之.李长之文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G].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李何林.中国文艺论战[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G].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林同奇.人文寻求录:当代中美著名学者思想辨析[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卢辅圣.书法生态学[M].杭州:浙江美学学院出版社,1992.
    罗岗.危机时刻的文化想象[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栾梅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罗孚.聂绀弩诗全编[G].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吕若涵.论语派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鲁迅全集(16卷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鲁迅全集(8卷本)[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鲁迅辑录古籍丛编[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美]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美]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美]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M].宋伟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德]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张总,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M].张西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毛泽东论文学和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
    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木心.温莎墓园日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木心.素履之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木心.即兴判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木心.琼美卡随想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木心.鱼丽之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木心.西班牙三棵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木心.我纷纷的情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木心.巴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木心.伪所罗门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木心.诗经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木心.爱默生家的恶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冒荣.科学的播火者:中国科学社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孟华.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萌萌.“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美]米琳娜.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斯洛伐克]玛利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930)[M].陈圣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倪海曙.中国语文的新生:拉丁化中国字运动二十年论文集[G].上海:时代出版社,1949.
    聂绀弩.语言·文字·思想[M].大风书店,1937.
    [美]诺姆·乔姆斯基.语言与心理[M].牟小华,侯月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加]诺斯洛普·弗莱.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M].吴持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英]奥斯卡·王尔德.狱中记.[M].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彭泽平.嬗变与超越--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史[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钱锺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钱锤书.人·兽·鬼[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钱冬父.唐宋古文运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瞿秋白.多余人心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启功.汉语现象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99.
    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日]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M].骆玉明,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任重.文言、白话、大众语论战集[G].民众读物出版社,1934.
    饶宗颐.固安文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法]让-雅克·卢梭.论语言的起源[M].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英]R.H.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M].许德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孙康宜,孟华.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石峻.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单正平.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现代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孙民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语言问题”[D].北京:北京大学,1997.
    孙郁.鲁迅与周作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沈卫威.“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
    沈启无.近代散文抄[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舒芜.周作人概观[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申小龙.中国语言学:反思与前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申小龙.申小龙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石凤珍.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美]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M].刘京建,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唐弢.文章修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唐弢.回忆·书简·散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谭彼岸.晚清的白话文运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美]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G].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日]藤枝晃.汉字的文化史[M].李运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刘宗次,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俄]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美]威廉·亨利.为糟英主义辩护[M].胡利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王筠.文字蒙求[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王力文集:16.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王力文集:19.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王尧.“文革”对“五四”及“现代文艺”的叙述与阐释[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G].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王振昆,谢文庆,刘振铎.语言学资料选编[G].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王宏志《鲁迅与“左联”》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汪晖.反抗绝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汪曾祺文集:文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吴俊.鲁迅评传呻].贵阳,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吴海勇.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文学运动史资料:1-5[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法]汪德迈.新汉文化圈[M].陈彦,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瑞士]沃尔夫冈·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M].陈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夏晓虹,王风,等.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解志熙.摩登与现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实存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宣浩平.大众语文论战:续编1-2[G].上海:上海益智书局,1934.
    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G].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徐梵澄.徐梵澄随笔:古典重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徐通锵.语言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徐通锵.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薛毅.无词的言语[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美]许倬云.从历史看人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美]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美]夏志清.文学的前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美]夏济安.夏济安选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叶圣陶.文章例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杨义.杨义文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姚小平.语言文化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杨大春.文本的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余光中.余光中选集:4[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美]字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美]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美]余英时.史学、史家与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美]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美]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美]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美]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章太炎.菿汉三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3[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章太炎.章太炎讲国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
    赵元任.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张荫麟.中国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张荫麟.素痴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张家文.语言学背景下的古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张枏,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
    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M].高力克,王跃,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张世禄.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41.
    张中行.文言津逮[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张中行.文言和白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张中行.散简集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张隆溪.走出封闭的文化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张志扬.缺席的权利:阅读、讲演与交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张志扬.门:一个不得其门而入者的记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张志扬.渎神的节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张志扬,陈家琪.形而上学的巴别塔[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张志扬.禁止与引诱:墨哲兰叙事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张志扬.创伤记忆:中国现代哲学的门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张志扬.偶在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张志扬.现代性理论的检测与防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张志扬.语言空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张志公.修辞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张志公.汉语辞章学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臧克和.钱锺书与中国文化精神[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郑振铎.晚清文选[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郑振铎.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G].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郑奠,谭全基.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张挺,江小惠.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
    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朱自清.诗言志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朱竞编.汉语的危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朱德熙文集:4[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周祖谟.周祖谟文字音韵训诂讲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文集[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周宪.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周有光.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止庵.周作人讲演集[G].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钟叔河.周作人文类编[G].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钟叔河.周作人文选[G].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
    钟叔河.中国本身拥有力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赵仁珪,等.启功讲学录[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G].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M].周子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