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时期通俗小说与青少年阅读心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的通俗小说作品潮在大陆交汇合流,在广大青少年读者中刮起阵阵旋风,其中言情武侠小说更受青睐。但家庭和学校大都激烈反对。本论文正是从这一矛盾出发,探讨新时期通俗小说对青少年特有的魅力和影响,并提出语文教学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本论文除引论和结语外,共分四章:
     第一章界定了通俗文学、通俗小说等关键概念,并将通俗文学和其相关概念,如高雅文学、民间文学、大众文学、纯文学、严肃文学等作了比较。
     第二章着重探讨青少年为什么迷恋通俗小说问题,结论是通俗小说的审美特征契合了青少年的期待视野。这一章从四个层面展开论述:通俗小说语言通俗易懂,而青少年生活经验有限,文艺素养不高,其欣赏能力决定了他们青睐通俗小说;通俗小说多“作意好奇”,正好迎合了青少年追新求异的猎奇心理;通俗小说情节程式化,人物类型化,这种模式化的审美特征迎合了青少年作品解读中的心理定势;通俗小说的娱乐功能可使青少年释放压力,获得休息式的精神享受。
     第三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述通俗小说对青少年的影响。积极影响主要有培养青少年的正义感、增强青少年的意志力、调整青少年的情感观、丰富青少年的想象力;消极影响主要是暴力和色情诱惑。
     第四章则从语文教学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条途径:尊重阅读兴趣,允许自由选择;推荐阅读书目,导读通俗精品;优化阅读过程,品味作品精髓;举办多种活动,促进消化吸收。
Since the performing of the opening up and reform policy, native and foreign popular fictions emerge in China and impress deep influence on teenagers, among which romantic and swordsman fictions attract more attention of teenagers. However most of the families and schools are against reading such fictions. Begin with such conflict, the thesis intends to discuss the charm and influence on teenagers caused by popular fictions of the new times,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that can be adopted to get around such problem.
    Besides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some vital notions, such as popular literature, popular fiction, are defined, and their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are clarified at the same time. Besides that, popular literature is compared with some related notions, such as elegant literature, folk literature, public literature, pure literature, solemn literature and so on.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asons why teenagers are infatuated with popular fictions. The conclusion is the beauty of popular fictions agrees with the teenagers' expected field of vision. Such point is illustrated in detail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language of popular fictions is simple and easy to be understood. Teenagers are lack of life experience and high artistic attainment, so their ability of appreciation determines that they are easily to show their favor in popular fictions; second, popular fictions are likely to be written on the basis of curiosity which right meet with teenagers' psychology of seeking for original and novelty; third, the plot of popular fiction is stylized and characters are categorized. Such characteristics agree with teenagers' psychological intendance in reading articles concerning about teenagers; forth, the entertainment of popular fiction can
    
    
    
    make teenagers release pressure and obtain spiritual enjoyment of relaxation.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influence on teenagers impressed by popular fictions from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is mainly about cultivating teenagers' justice, strengthening teenagers' will, adjusting teenagers' view of love, and enriching teenagers' imagina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negative influence is mainly about the inducement of violence and sex.
    In the forth chapter, the thesis advances four measures that can be adop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from the angel of teaching Chinese. That is: respect interest in reading, permitting free choice; provide books for reading, helping reading articles of fine quality; optimize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asting the quintessence of articles; hold various activities, promoting digestion and assimilation.
引文
[1] 陈墨《金庸的产生及其意义》,见《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2] 郑振铎《郑振铎说俗文学》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
    [3]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41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7月版。
    [4] 何满子《“大众文学”与语言误区》,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1期。
    [5] 王先霈、於可训主编《80年代中国通俗文学》绪论第5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
    [6] 阿丹《九十年代:通俗文学的机遇和挑战——95当代通俗文学研讨会纪要》,《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7]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第41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7月版。
    [8] 王岳川主编《接受反应文论》12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9] 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24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版。
    [10] 王先霈、王右平《文学批评术语词典》11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1] 胡山林《文艺欣赏心理学》94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12] 王景山主编《鲁迅名作鉴赏辞典》684页,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9月版。
    [13] 王景山主编《鲁迅名作鉴赏辞典》683页,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9月版。
    [1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12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137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转引自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272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16] 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272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17] 胡山林《文艺欣赏心理学》227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18] 张家恕《通俗文学表现特征论》,见《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19] 刘安海《雅俗兼融与通俗文学的文学品味》,见《黄淮学刊》(哲社版)1996年12月。
    [20] 黄禄善《西方通俗小说:研究及其他》,见《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21] 丁进《中国大陆新武侠小说研究述评》,见《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22] 胡山林《文艺欣赏心理学》290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2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27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4] 朱自清《论严肃》,见《朱自清文集》第1卷43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25] 王岳川主编《接受反映文论》12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6] 新闻专题《80年代下的蛋》,见《新周刊》2001年第6期。
    [27] 沈立岩《审美移情与文化催眠》,见《南开学报》2001年第5期。
    [28] 转引自陈必祥主编《通俗文学概论》6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
    [29] 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274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30]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8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31] 何西来、杜书瀛主编《新时期文学与道德》271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版。
    [32] 陈必祥主编《通俗文学概论》60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
    [33]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见《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四)30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月版。
    [34]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137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35]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36] 韩云波《从侠义精神到江湖义气》,见《新东方》1998年第5期。
    
    
    [37] 严家炎、孔惠惠《正确对待中学生中的武侠热》,见《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38] 杨金帮《武侠文学中“侠客形象”的社会影响》,见《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
    [39] 张守臣编《心理教育论》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0] 许旭生《青少年意志现状及培养对策》,见《泉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5期。
    [41] 《自卑与超越》64页,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42] 王彬《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见《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4日第4版。
    [43] 陈东林《毒品·艺术》序言,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44] 《论语·述而》,见《论语》第71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版。
    [4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46] 梁一儒等著《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16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47] 舒廉《让我们多一点科学幻想力》,见《书与人》1999年第5期。
    [48] 鲁迅《<绛洞花主>小引》,见《集外集拾遗》1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49] 刘安海《雅俗兼融与通俗文学的文学品味》,见《黄淮学刊》(哲社版)1996年12月。
    [50] 何西来、杜书瀛主编《新时期文学与道德》281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版。
    [51] 网上资料《金庸小说节选将加入初中语文教材?!》,网易文化频道2001年7月9日。
    [52] 网上资料:Http://news.tom..com,2001年7月22日,张松岩、薛庆元《初中语文教材将选取金庸<射雕英雄传>》。
    [53] 罗贝尔埃斯卡尔《文学社会学》139、14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4月版。
    [54] S·拉塞克等著《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171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55] 尤敬党、荣耀祥《中学生课外阅读中的错位浅析》,见《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8期。
    [56] 严家炎、孔惠惠《正确对待中学生中的武侠热》,见《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57] 鄢烈山《拒绝金庸》,见《南方周末》1994年12月2日。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3.郑振铎《郑振铎说俗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
    4.陈必祥主编《通俗文学概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
    5.王岳川主编《接受反映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6.范伯群、孔庆东主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7.陈大康《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1993年1月版。
    8.何西来、杜书瀛主编《新时期文学与道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版。
    9.王先霈、於可训主编《80年代中国通俗文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
    10.高楠《艺术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
    11.胡山林《文艺欣赏心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12.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3.陈东林《毒品·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4.陈东林《人妖的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5.李广建编著《青少年阅读心理与读书方法》,海洋出版社1996年版。
    16.(美)万·梅特尔·阿米斯《小说美学》,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
    17.曹亦冰《侠义公案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8.郭成、赵伶俐《美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