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日益注重文学性的今天,诗歌教学已成为最富挑战性的审美活动。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为我们实施美育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诗是最精妙的观感表现于最精妙的语言。”可见,激发高中学生体悟诗歌语言美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理想的突破口。为此,本文依据文艺美学、语言学、接受美学、教育心理学和语文教育学相关理论,从审美教育的角度考察了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方法,让学生从灿烂的诗歌语言中感受到美,进而积累人生经验,成为一个有丰富人文素养和高尚审美情趣的人,同时也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的具体操作层面上提供拓展的借鉴。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考察了高中语文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诗歌语言特别讲究节奏和韵律,紧凝浓缩的语词追求张力的强度与协调,大量使用隐喻、象征,增加了读者感受的难度和延迟了读者品味的时间。
     其次提出了六种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即咬文嚼字式的体悟,朗读吟诵式的体悟,联想想象式的体悟,名句突破式的体悟,激荡创造式的体悟,乐画辅助式的体悟。美育策略是师生共同审美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去接受的过程。
     最后强调了诗歌语言审美教学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解读不作定论,允许见仁见智;二是想象有理有据,防止无中生有。
Poem-teaching has already become a aesthetic activity which is full of challenging ideas when emphasis is placed on literary appeal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at the present time. High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fford us maximum possibility to implement aesthetic education. Zhu Guangqian, an expert in aesthetics, said, "Poem is the most exquisite language which contains the most exquisite impressions." It is evident that arous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feeling in appreciating and evaluating poems is an ideal way in poem?teaching. For this reason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methods in high school poem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aesthetics, linguistics, acceptance aesthetic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hinese pedagogy, which can arouse students' aesthetic feeling from poem and then enable them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in life, help them to become persons who have a great deal of humane accomplishment and tasteful aesthe
    tic interest. This study can also provide assistance for middle school teacher to teach poems. The main point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First, it studi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of poem language. Poem language stresses rhythm and meter especially; its condensed words require intensity and coordination of tension; a large amount of metaphor and symbolization are applied to increase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and prolong appraising period when readers appreciate poems.
    Secondly, it advances six kind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actics about poem language teaching, such as sensation of paying excessive attention to wording, of reading aloud and reciting with a cadence, of imagination and association, of awareness of a much quoted line, of creation with intense emotion, of assistance from music and pain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tactics is the process that teacher and student enjoy the aesthetic activity at the same time, that teacher guides student to accept it.
    Lastly, this thesis emphasizes two points about poem language teaching: No final conclusion needs to be reached on a poem's understanding; rational association and good grounds are needed in case of purely fiction.
引文
张玉能、陆扬著:《美学理论》,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年3月版
    张玉能著:《西方文论思潮》,武汉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原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马承五著:《诗歌论要》,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郑敏著:《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
    吴晓著:《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5月版
    龙泉明著:《中国新涛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李万庆、罗继仁著:《现代诗创作新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周振甫著:《意境》,《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二卷
    周裕锴著:《宋代诗学通论》,巴蜀书社1997年版
    金开诚著:《文艺心理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9月版
    王力著:《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77年版
    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朱自清著:《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朱光潜著:《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版
    秦惠民著:《中国古代诗体通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谢冕著:《论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李玄深编著:《古典诗歌常识》,中流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版
    王国维著:《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普丽华著:《诗歌文体论稿》,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黄曼君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孙子威主编:《文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韦勒克、沃伦著:《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4年11月版
    张玉能:《形式美的基本特点》,《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张玉能:《语文美育和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李伟杰:《诗歌教学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意义》,《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
    赵豫蒙:《引导与感悟》,《语文学刊》2000年第1期
    王永凯:《接受美学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云康:《现代诗歌的鉴赏与应试》,《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3期
    王大绩:《古诗鉴赏的课堂训练》,《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3期
    周唯高:《诗歌朗读教学的技巧》,《衡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蒋志华:《中学生诗歌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衡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冯秀文、陈乃富:《关于高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看法》,《山东教育》2000年第8期
    曹勇军:《文学鉴赏课课堂教学艺术谈》,《江苏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林润之:《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柳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李捷:《给学生—双发现美的眼睛:浅谈高二诗歌单元的美育》,《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4期
    刘真福:《文学鉴赏中的未定点: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新教材探索》,《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8期
    应慈军:《如何引导中学生多读些古典诗歌》,《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1999年第9期
    王向辉:《鸳鸯绣了从教看,“更”把金针度与人:中学古代诗歌学习方法谈》,《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陈照麟:《高考诗词鉴赏题探析》,《试题研究》1999年第7期
    张运辅:《中学诗歌教学管见》,《石油教育》1999年第4期
    伊漪:《诗歌的审美教学》,《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
    高俊:《谈谈古代诗文的背诵》,《南通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
    
    
    林慧玲:《诗歌教学“点拨”探微》,《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张作明:《语文审美赏析教学法初探》,《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
    朱有武:《生就美言语,怎解其中味:谈诗歌教学》,《语文教学阵地(昆明)》1998年第6期
    陈晓明、孙颖:《研制开发CAI软件的思考:浅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陶渊明诗歌赏析>的教学过程设计》,《天津教研》1998年第8期
    谭晓云:《谈语文教学中诗歌的鉴赏》,《语文教学阵地》1998年第1期
    马光彦:《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临沂师专学报》1997年第7期
    任继敏:《谈谈诗歌想象的合情合理》,《语文教学阵地》1997年第2期
    熊军:《审美性:诗歌教学的灵魂》,《学语文(芜湖)》1997年第2期
    张效民:《美育与中学古典诗词教学》,《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秦爱华:《浅谈诗歌在加强语文素质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之友(廊坊)》1996年第10期
    万明华:《语文教学的审美境界——培养语感》,《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9期
    周晶:《诗歌教学中学法指导尝试》,《普教研究(沈阳)》1996年第5期
    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赵丽玲:《电教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1996年第1期
    袁昌玉:《抓好特点,教好诗歌》,《学科教育(京)》1995年第9期
    朱德祥:《语文课审美教育之手段》,《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1995年第8、9期
    冯方民、周晓丽:《浅谈(琵琶行)“四美”》,《语文教学通讯(临汾)》1995年第3期
    葛全德:《古代诗文教学要论》,《上海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吴代芳:《谁解其中味——谈古诗教学与欣赏》,《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王志伟、王松滨:《语文电化教学中的美育效应》,《电化教育(京)》1994年第8期
    王学义、郑秀坤:《浅谈中学古诗词欣赏能力的培养》,《语文学刊(呼和浩特)》1994年第3期
    
    
    吴学敏:《古诗教学中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
    李秉松:《加强中学语言教学刍议》,《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4期
    王昱昕:《中学文言诗文的审美意识教育》,《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4期
    火华:《古苑中的浸润与陶染——古诗文审美教学浅论(上、下)》,《中学文科参考资料(南宁)》1993年第8、9期
    李继永:《我怎样教古诗》,《中学语文教学(京)》1993年第6期
    蔡澄清、汤国来:《点拨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1992年第6、7期
    张天喜:《谈诗歌朗读》,《渭南师专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2期
    张国宏:《强化诗歌教学 启迪学生智能——对中学诗歌教学的随想》,《教学与管理(太原)》1992年第1期
    汪克强:《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安徽教育(合肥)》1991年第12期
    刘行华:《涛歌教学中的意境体味与语言把握》,《四川教育》1991年第6期
    蒋石文:《诗歌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教学与管理》1991年第1期
    曹树濂:《诗词教学中的审美试议》,《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1990年第2期
    张耀良:《想象与诗歌教学》,《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988年第10期
    董方:《简谈中学古典诗词教学改革》,《教学与管理》1988年第2期
    林清奇等:《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诗词美育》,《教学与管理》1988年第1期
    梁然:《接受美学与语文教学》,《广州教育》1987年第5期
    孙逸生:《谈诗歌教学》,《宁夏大学学报(社科)》1986年第1期
    周汝昌:《怎样教诗——浅谈中国诗的特色》,《中国语文教学》1985年第4期
    金丹元:《执着地追求生活和美——闻一多前期诗歌审美理想探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5年第4期
    宋耀良:《论新时期诗歌的语言特色》,《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第2期
    邓达泉:《浅谈徐志摩诗歌的两种独特用韵格式》,《成都大学学报(社科)》1985年第2期
    何益明:《闻一多诗歌的建筑美》,《美育》1984年第5期
    戴宏法:《激情、诗味、思考、兴趣——诗歌教学浅谈》,《宁波师院学报(社科)》1984年第3期
    
    
    沈悦苓:《陶渊明<饮酒>之五赏析》,《教学通讯(文科)》1984年第1期
    李遵进:《漫谈古典抒情诗的分析》,《教学月刊(文科)》1983年第11期
    杨海中:《柳永(雨霖铃)艺术手法试析》,《写作》1983年第6期
    刘惠民:《诗词歌赋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1983年第5期
    韦勇:《毛泽东诗词艺术风格新探》,《福建师大学报》1983年第4期
    杨匡汉:《诗美的崇高感》,《文学评论》1983年第4期
    张劲:《闻一多诗中的色彩美》,《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杨静华:《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从<再别康桥>谈起》,《南宁师院学报(哲社)》1983年第3期
    洪胜生:《谈诗歌教学与智力开发》,《语文教学》1982年第11期
    张锐:《通过诗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中学语文》1982年第10期
    吴功正:《诗歌的文学分析》,《语文学习》1981年第2期
    张松如:《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与格律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1期
    商育英:《诗歌语言教学三例》,《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3期
    程俊杰:《谈谈语文课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甘肃师大学报(哲社版)》1978年第1期
    李壮鹰:《解诗二题》,《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78年第5期
    众一:《诗歌教学的几点浅见》,《山东师院学报(社科版)》1977年第6期
    周作秋:《关于诗歌和诗歌教学》,《广西师院学报》1977年第10、1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