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裕固族当代文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根据学界普遍的看法,裕固族当代文学即1949年以来由所有裕固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就文学自身的发展历程而言,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裕固族当代文学,时至今日,随着作家队伍的日益壮大成熟、优秀作品的不断涌现,己得到空前发展。裕固族当代文学正以其独具魅力的民族、地域、历史、宗教、民俗文化优势,演变为裕固族文化多元化的一种象征。本文立足于文本细读,以动态的视角,将裕固族当代文学置于其独特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原文化等他者文化冲突、对话所形成的多元文化背景之中对比观照,以期全面、客观审视裕固族当代文学的全貌。全文主体部分由以下四章构成:
     第一章就裕固族当代文学的作家队伍构成、文学成就、发展现状,以及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这四个裕固族当代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代表性作家等情况进行总体观照。
     第二章就民族历史和民间文学这两个裕固族当代文学极为重要的叙事资源入手,通过对裕固族当代文本历史再现的“寓言性”书写以及裕固族当代文学文体“变种”现象及其形成机制的探究,揭示裕固族当代作家浓郁的家园皈依情结和精神建构意识。
     第三章通过对裕固族当代文本中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互为表现、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相映成趣、文本和历史互文共生三个文本策略的分析,探究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环境,裕固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风俗对裕固族当代作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审美追求、艺术表达等方面的影响,呈现裕固族当代文本书写的无穷魅力。
     第四章通过对裕固族当代文学的创作主体——身处裕固族多元文化语境之中的裕固族作家复杂微妙的内心体验的揭示,探究裕固族当代文学中层出不穷的文学寻根写作的成因与意义价值所在。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文学全面失落的背景之中,重审裕固族文学的全面繁荣与纵深发展,文本自身的魅力自然成了我们的主要关注点。诚然,裕固族文学是以其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和对生存、生态环境的关注进入读者阅读视野的,但裕固族当代作家所要呈献给读者的,不仅是裕固族独特的宗教景观、多彩的民俗文化、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独属于裕固族的精神追求、审美取向,以及在语言、民俗、宗教等浅层结构之后的对于裕固族文化精神的不断阐释与准确表达。
It is commonly believed that literature created by all the writers of Yugu nationality since1949belong to their contemporary writings. With regar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terature, the Yugu's contemporary writings, which began in the middle and late1950s, has achieved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recently with the maturity of the continuous growing writers and constant growing of fine works. The Yugu'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s evolving into a symbol representing Yugu's multiculture with its advantages in its splendid nationality, geography, history, religion and folk culture.
     The thesis based on text analysis puts the Yugu'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to a larg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which is composed of cultural conflicts and exchanges among its unique ethnic culture, central Chinese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e, and objectively examines its full view. The thesis mainly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generally covers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writers, literary achievements, presen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ages from its beginning, shaping, developing and thriving as well as its representative writers.
     Chapter Two starts with two important narrative materials of ethnic history and folk literature in Yugu'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probes into allegorical expression that has reproduced its test history and the phenomenon and formation of stylistic variety to reveal the home-returning complex and spiritual construction of Yugu's contemporary writers.
     Chapter Three delves into natural geographic, soci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t the northern foot of Mt. Qilian in central Hexi corridor, revealing the influence that the unique ethnic tradition and religion have exerted upon the structure of culture ideology, aesthetic pursuit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showing the endless charm in the contemporary text-writing of Yugu nationality.
     Chapter Four examines the causes, meanings and values of Yugu's endless root-finding writings through exploring complex and subtle inner experience of Yugu writers, who are principal part of Yugu's contemporary literatary creation, and who root in Yugu's multicultural context.
     When we re-examine all-round prosperity and depth development of Yugu literature since the middle1990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orough lost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 charm of the text itself naturally comes into our focus. Frankly, Yugu culture became visible for readers because of its distinctive geography, features in its ethnic culture and its concern for survival and environment. Nevertheless, what Yugu's contemporary writers present to readers are not only the nationality's unique religious prospects, colorful folk cultures, rich customs and ways of production and life but also its spiritual pursuit, aesthetic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nsistent annotation and precise expression of Yugu's cultural spirits exclusively of Yugu in the shallow structure of language, custom and religion.
引文
①钟进文.国外裕固族研究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6.
    ②朱加深搜集整理。
    ③程瑶,宁梅.活在民间的“口头诗学”——裕固族民间叙事诗《黄黛琛》程式透析[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2)
    ④类似文章有:(1)张智勇.东乡、保安、裕固族“长工和地主”故事类型探析[J].民族论坛,2008,(5);(2)曹红梅.口述档案与裕固族文化的传承[J].社科纵横,2006,(6);(3)高人雄,樊运景.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原型批评[J].西域研究,2007,(4)
    ⑤参见李建宗.多民族文学史观中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文本——以裕固族民间故事为研究个案[J].民族文学研究,2009,(4).
    ①钟进文.祁连山的启迪——裕固族年青诗人贺继新和他的诗歌[J].民族文学,1991,(6).
    ②钟进文.寻根的人——裕固族诗人妥清德诗歌中的民族情结[J].民族文学研究,1999,(3).
    ③妥清德.黄泥堡草原(组诗)[J].诗刊,1996,(6)
    ④王锐.“众小民族”诗意的文化寻根——以裕固族作家铁穆尔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⑤巴战龙.铁穆尔的写作旨趣及意义[J].阳关,2002,(4)
    ⑥铁穆尔.请把你的马拴在白桦树杆上[J].阳关,1995,(4)铁穆尔.车凌敦多布手记[J].阳关,1998,(5);铁穆尔.北方女王[J].飞天,1998,(12)
    ①刘洁.阿拉旦·淖尔写作的草原文化意蕴[J].民族文学研究,2008,(3)
    ②王锐.裕固族作家文学论述[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6);王锐、宋云.近三十年的裕固族作家文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1).
    ③钟进文.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初探[J].民族文学研究,2007,(4);钟进文.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与未来——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掠影[J].中国民族,2004,(6);白晓霞.西北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文化意识[J].当代文坛,2009,(1);杨林昕,于作诗.世纪之交张掖文学综述[J].河西学院学报,2007,(3)
    ①钱文霞.文化使命与文体选择——裕固族作家达隆东智及其文学创作[J].凯里学院学报,2010,(5):102.
    ②杜曼·纳姆嘉.亚斯塔拉人家[J].阳关,1995,(1)
    ③铁穆尔.白马母亲[J].阳关,1998,(1)
    ①[澳大利亚]安德鲁·文特森.现代政治意识形态[M].袁久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12.
    ①(唐)李荃.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序,清咸丰四年(1854年)长恩书室丛书本。李荃,号达观子,唐玄宗至代宗时代人。《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太白阴经》,《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均有著录。
    ②邸永君.“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J].民族研究,2004,(3):99.
    ③转引自金天明,王庆仁.“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81,(4):90.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302.
    ②卢义.民族概念的理论探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23-28.
    ③[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④1926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在关于西北军工作的一个指示和关于国民军工作方针的决议中最早提出并运用了“少数民族”一词。继而,1928年7月“中共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案》继续使用这一概念:“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问题:北部之蒙古、回族、满族、高丽人、福建之台湾人,以及南部苗黎等原始民族,新疆和西藏,对于革命有重大的意义。”
    ①1981年《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分处理原则的通知》规定:“凡属少数民族,无论其在何时出于何种原因未能正确表达本人的民族成分,而申请恢复其何种成分的,都应予以匡复。”
    ②李鸿然.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提出和确定[J].民族文学研究,1999,(2):63.
    ③何联华.民族文学的腾飞[M].四川民族出版,1996:18.
    ④日本学者西胁隆夫先生指出:老舍在1961年报告的题目,把他本人1956年在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发表的《关于兄弟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中的“兄弟民族文学”的表述转换成“少数民族文学”,正是“反映了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认识过程。
    ⑤西胁隆夫.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论序言[J].何鸣雁译.民族文学,1985(3):89.
    ①李鸿然.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提出和确定[J].民族文学研究,1992(2):63.
    ②同上,第62页。
    ③单超.略论民族文学及其归属问题[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2):71.
    ④梁庭望主编.中国民族文学研究60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4:31.
    ①吴重阳.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7.
    ②梁庭望,张公谨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4:5-6.
    ③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13.
    ④刘华.谁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作家“民族身份”的文学人类学考察[J].民族文学研究,2006(3):93.
    ①在古代突厥人时代,裕固族的先祖就有了突厥文、回鹘文。
    ②甘肃省文化局编.甘肃歌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0.
    ③朱加深搜集整理。
    ④1984年,杜曼·纳姆嘉的短篇小说《相见在山中》获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987年,贺继新的诗《风呵,别把他摇醒》获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①白文林.—个女人的葬礼.妥建国,杨占勤主编.狂奔的彩虹马·诗歌卷: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学作品选[Z].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5:76.
    ②同上
    ③白文林.黑骏马·牧人·草原.妥建国,杨占勤主编.狂奔的彩虹马·诗歌卷: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学作品选[Z].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5:78.
    ①白文林.黑骏马·牧人·草原.妥建国、杨占勤主编.狂奔的彩虹马·诗歌卷: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学作品选[Z].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5:78.
    ①王敏.贺中喝酒之余干点活[J].新华航空,2007,(1):92.
    ②铁穆尔,生于1963年,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
    ①钟进文.裕固族当代书面文学发展散论[J].河西学院学报,2012,(1):6-10.
    ①陈思侠.春天的雨,春天的诗经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521328&PostID
    ②《牧笛》:2002年,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联创办的文学期刊。
    ①杜曼·纳姆嘉.山地民谣[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玛尔简.海子湖边沙枣情[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
    ②李建军.小说的纪律——基本理念与当代经验[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201.
    ①李长中.“重述历史”现象论——以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书写为例[J].民族文学研究,2011,(4):139.
    ②即由四面山脉围绕而成一个狭长地带,因位于黄河以西的河西地区而得名为河西走廊,走廊东为乌鞘岭,西到玉门关,南北由山脉夹持。其中,南山以祁连山脉为主,向西绵延至阿尔金山,处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北山以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为屏障,北山山脉以北是蒙古高原,腾格尔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与相接。
    ①今日裕固族,在元代称为“撒里维吾”,明代称为“撒里畏兀尔”、“西拉尧熬尔”,清代称为“西喇古儿黄番”,新中国成立初期称为“撒里维吾尔”
    ②高自厚,贺红梅.裕固族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2.
    ③“回纥”“回鹘”“畏兀儿”等均是“尧熬尔”(yovhur)或“维吾尔”(uivhur)的不同汉语译音。“尧熬尔”这个名字最早在2400年前就已出现。
    ④今酒泉、武威、黑河下游一带。
    ⑤公元840年。
    ①千本即撒里畏兀儿东迁时期的安定王。在裕固族民间传说中,帅其东迁的首领是安千赞吉。其中,“安”即姓氏,源于“安定”,是本民族语言中“安帐”(阿尔金、阿真之音转),取第一个音节成为姓氏;“千”正是《明史》中的“千本”;“赞吉”是蒙古语、裕固语借自汉语的“太子”。因此,安千赞吉的语意是:安定王千本太子。民间历史传说与《明史》记载基本相符。参见高自厚,贺红梅.裕固族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54.
    ②公元1490年。
    ③据《明史》记载,成化时,“吐鲁番强,(曲先)被其侵掠”。“正统八年(1513年),吐鲁番遣将据哈密,遂大掠赤斤,夺其印而去”。“时吐鲁番日强,数侵邻境,(撒里畏兀儿)诸部皆不能支”,“后吐鲁番复陷哈密,直犯宿州,罕东复残破,相率求内徙,其城遂不守”。参见高自厚,贺红梅.裕固族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63.
    ①据《明史》记载:“时瓦刺兵强,数侵邻境,(赤斤卫酋长)且旺夫加惧,欲徙居肃州。”沙州卫“惧瓦剌见逼,不能自立”。罕东左卫也遭瓦刺“屡犯”。参见高自厚,贺红梅.裕固族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64.
    ②明朝封卜烟帖木儿为安定王后,设立了半军事性的撒里畏兀诸卫。最先设立的是安定、曲先、阿端三卫。明初的撒里畏兀儿实指这三卫的部众。后明又在嘉峪关以外的河西走廊西部的蒙古人中相继设立罕东、沙州、赤斤三卫。与天山东部的哈密卫一起,共七卫。史学界称其为“关外七卫”或“关外诸卫”。明初的罕东、沙州、赤斤三卫大都是元代豳王系的部众,多蒙古人,同安定、曲先、阿端三卫撒里畏兀儿上层统治者源于统一祖系,联系较为紧密。东迁之后,除哈密卫外,罕东、沙州、赤斤和罕东左卫大部分与撒里畏兀儿相融合。因此,研究裕固族历史的学者又多将安定、曲先、阿端、罕东、沙州、赤斤及罕东左卫称作撒里畏兀儿诸卫。撒里畏兀儿诸卫与关外诸卫大体一致,区别之处在于哈密卫。撒里畏兀儿诸卫不包括哈密卫,关外诸卫包括哈密卫,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卫。参见高自厚,贺红梅.裕固族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54.
    ③“甘州南山”牧地,就是裕固族民间传说中的“八字墩”草原,也即以“五个山”为中心的疏勒河与陶勒河源头至黑河谷地的牧地。民间传说中从“西至—哈至”来到“八字墩”草原,就是从今新疆东南部的曲先、安定卫为代表的牧地,来到大、小苏干湖,一个世纪后,再向东至“五个山”为中心的草原。“八字墩”又译巴丝墩、巴思洞、把子洞、八字洞,正是“五个山”的裕固语的意译。民间传说中的“上八字墩”,大概指疏勒河源头;“中八字墩”指陶勒草原;“下八字墩”指野牛沟以东的黑河谷地。参见高自厚,贺红梅.裕固族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69.
    ④高自厚,贺红梅.裕固族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71.
    ①明前期撒里畏兀儿与今裕固族之不同:1.明初撒里畏兀儿仅指安定、曲先、阿端三卫的部众。罕东、沙州、赤斤卫则是蒙古。东迁之后,罕东、沙州、赤斤卫三卫及罕东左卫的部众,才被称为撒里畏兀儿,即今日裕固族的组成部分。2.安定王统领的部众仅限于安定、曲先、阿端三卫。虽然安定王卜烟帖木儿家族同罕东、沙州、赤斤左卫关系密切,但不存在领属关系,东迁后才融为一体。3.安定、曲先、阿端三卫的上层统治者祖系蒙古,基层民众祖系回鹘,区别极为明显。是故,《明史录》多称这一群体为“撒里畏兀儿”;但就统治阶层的祖系而言,仍称其为“蒙古”或“鞑靼别部”。也即,在撒里畏兀儿内部,处于融合之中的古代回鹘与古代蒙古,其区别仍然存在。参见高自厚,贺红梅.裕固族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72.
    ②“尧呼尔”(或称“尧熬尔”)之音源自“畏兀儿”、“畏吾”、“回鹘”,这一语音的变化,显示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③敦煌一带。
    ④裕固语,即莫合烟。
    ①用砖建造的城廓,这里指酒泉(即肃州)。
    ②今祁连山南麓的黑河沿岸,亦称犹爱、友爱。
    ③安建均,安清萍,安旭华,等选编.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5:75-95.
    ④胡国兴主编.甘肃民族源流[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302.
    ⑤安定王后裔迁至今康乐区,成为后来的大头目部落;阿端及曲先卫后裔迁至今大河区,成为后来的贺朗格部落和亚拉格部落正头目所辖部众。参见高自厚,贺红梅.裕固族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85.
    ①据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裕固族共有10个部落,其中讲蒙古语族语言的部落有8个。参见钟进文.甘青地区特有民族语言文化的区域特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0:236.
    ②胡国兴主编.甘肃民族源流[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311-313.
    ③参见高自厚,贺红梅.裕固族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91.
    ④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临城八族”即临城三墩、临城铧尖、临城河北坝、城东坝头墩、临城河北野狐沟、城西黄草坝、临城小泉儿、城东黄泥堡。
    ⑤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祁连山北麓调查报告[R].载钟进文.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517-518.
    ①钟进文.甘青地区特有民族语言文化的区域特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0:237.
    ①铁穆尔.狼啸卷天[J].飞天,2003,(4):25.
    ②同上,第26页。
    ③铁穆尔.失我祁连山[J].延安文学,2004,(5):161.
    ①铁穆尔.北方女王[.J].飞天,1998,(12):192.
    ②铁穆尔.狼啸卷天[J].飞天,2003,(4):25.
    ③同上,第23页。
    ①铁穆尔.乌拉金笔记[.T].西湖,2006,(7):63.
    ②铁穆尔.失我祁连山[J].延安文学,2004,(5):164.
    ③铁穆尔.乌拉金笔记[J].西湖,2006,(7):64.
    ①铁穆尔.狼啸卷天[J].飞天,2003,(4):25.
    ②铁穆尔.失我祁连山[J].延安文学,2004,(5):163.
    ③铁穆尔.狼啸卷天[J].飞天,2003,(4):23.
    ①铁穆尔.乌拉金笔记[J].西湖,2006,(7):63.
    ②同上,第65页。
    ③铁穆尔.蔚蓝色的山脉——祁连山笔记[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227.
    ①[美]托马斯·哈定等.文化与进化[M].韩建军,商戈令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
    ②铁穆尔.失我祁连山[J].延安文学,2004,(5):163.
    ①铁穆尔.风把我的头发吹白了[J].山花,2008,(17):107.
    ②铁穆尔.狼啸卷天[J].飞天,2003,(4):26.
    ③铁穆尔.山那边有个地方叫友爱[J].阳关,2002,(2):09.
    ④铁穆尔.绍尔塔拉的启示——游牧边缘调查散记[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42.
    ①铁穆尔.蔚蓝色的山脉——祁连山笔记[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233.
    ②铁穆尔.失我祁连山[J].延安文学,2004,(5):161-162.
    ③ Said W.E. 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73.
    ④铁穆尔.创作随想[J].西藏文学,2005,(2):60.
    ①铁穆尔.请把你的马拴在白桦树杆上[J].阳关,1995,(4):7.
    ②铁穆尔.腾格里达坂下[J].民族文学,2005,(10):91.
    ①铁穆尔.蔚蓝色的山脉——祁连山笔记[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233.
    ②铁穆尔.狼啸卷天[J].飞天,2003,(4):25.
    ③李长中.“重述历史”现象论——以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书写为例[J].民族文学研究,2011,(4):141.
    ④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和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74.
    ①铁穆尔.山那边有个地方叫友爱[J].阳关.2002,(2):9.
    ②铁穆尔.失我祁连山[J].延安文学,2004,(5):163.
    ③铁穆尔.请把你的马拴在白桦树杆上[J].阳关,1995,(4):9.
    ④同上
    ⑤铁穆尔.草原挽歌(节选)——车凌多布手记[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44.
    ①铁穆尔.草原挽歌(节选)——车凌多布手记[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44.
    ②巴战龙.铁穆尔的写作旨趣及意义[J].阳关,2002,(4):36.
    ③[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2:523.
    ④陈思和等.理解九十年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69.
    ①钱文霞.从牧人到诗人——访裕固族诗人贺继新[.T].中国民族,2010,(8):53.
    ②铁穆尔.创作随想[J].西藏文学,2005,(2):61.
    ①巴战龙.铁穆尔的写作旨趣及意义[J].阳关,2002,(4):36.
    ②铁穆尔.那个读书的牧童[J].飞天,2008,(1):86.
    ③同上,第89页。
    ①阿勒腾戈达斯:裕固族语,意为“金钉”,指北极星。
    ②相传……厉鬼的铁喙将攫走你的心:裕固族人传说,厉鬼之地一般四季如春,物产丰饶。
    ③铁穆尔.北方女王[J].飞天,1998,(12):192.
    ④同上,第193页。
    ⑤铁穆尔.苍狼大地[J].中国民族,1999,(3):57.
    ⑥同上。
    ①尧熬尔兀鲁斯即中国历史上的“回鹘汗国”,“兀鲁斯”即“国家”。
    ②铁穆尔.苍狼大地[J].中国民族,1999,(3):58.
    ①铁穆尔.苍狼大地[J].中国民族,1999,(3):58.
    ②铁穆尔.狼啸卷天[J].飞天,2003,(4):26.
    ③同上,第21页。
    ④西伯尔即西伯利亚。
    ⑤铁穆尔.苍狼大地[J].中国民族,1999,(03):58.
    ⑥同上,第60页。
    ①铁穆尔.狼啸卷天[J].飞天,2003,(4):21.
    ②同上,第22页。
    ③裕固族史诗《沙特》中有关天地和人类在大洪水中毁灭后又重新形成的传说,铁穆尔曾在其《为了你,奥亚尔……》一文中,借“住在斡尔朵河东岸的林木措老奶奶对我说过一段尧熬尔人的创世长诗《沙特》的片断”简要提起:当天地一片混沌时,人们生活在一只巨大的金蛙头顶。金蛙眨眨眼便要地动(地震)闹灾翻江倒海。汗腾格里向大地洒下黄金,但禁止人们因淘金采矿而让大地母亲于都斤·额客受伤。但是贪婪的人们仍然因淘金采矿而毁坏大地母亲于都斤·额客的身体。于是在一片洪水的惩罚中人类灭亡了,天地间只剩下了一匹白马,一个孤儿和一只白鸟。孤儿吃着白马的奶和白鸟衔来的食物长大了。白马后来老死了,孤儿用白马的骨头、马尾和木头制作了茂日英胡尔(马琴),琴声就是模仿白马那让人心充满了奥亚尔,让人心颤的嘶鸣声……参见铁穆尔.为了你,奥亚尔……[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257.
    ①铁穆尔.白马母亲[J].阳关,1998,(1):37.
    ②同上
    ③“白鸟带来幸福”是裕固族常说的一句话。
    ④铁穆尔.白马母亲[J].阳关,1998,(1):37.
    ⑤同上,第38页。
    ①铁穆尔.白马母亲[J].阳关,1998,(1):38.
    ②同上。
    ③“哈那斯图·夏安”意即“长翅膀的夏安”。
    ④铁穆尔.白马母亲[J].阳关,1998,(1):39.
    ①铁穆尔.白马母亲[J].阳关,1998,(1):39.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①铁穆尔.白马母亲[J].阳关,1998,(1):39.
    ②同上
    ③周均平.美学探索[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125.
    ①铁穆尔.白马母亲[J].阳关,1998,(1):14.
    ②[捷克]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M].孟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78.
    ①铁穆尔.长满狗牙草的冬窝子[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75.
    ②同上,第177页。
    ①铁穆尔.长满狗牙草的冬窝子[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77-178.
    ②汗腾格里、于都斤·额客:分别为萨满教的天神和地神。
    ③铁穆尔.为了你,奥亚尔……[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259.
    ①凯木拜什:裕固族和西北部分民族的一种头饰,汉语叫做头面或辫套。
    ②铁穆尔.牧场谣[J].民族文学,2002,(6):89.
    ③同上,第90页。
    ①铁穆尔.牧场谣[J].民族文学,2002,(6):92.
    ②同上,第93页。
    ③铁穆尔.花斑乳牛[J].飞天,2002,(2):32.
    ①铁穆尔.花斑乳牛[J].飞天,2002,(2):34.
    ②同上,第32页。
    ③铁穆尔.长满狗牙草的冬窝子[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75.
    ①铁穆尔.花斑乳牛[J].飞天,2002,(2):32-33.
    ①铁穆尔.花斑乳牛[J].飞天,2002,(2):32.
    ②同上,第33页。
    ③同上,第33-34页。
    ①铁穆尔.花斑乳牛[J].飞天,2002,(2):34.
    ②同上。
    ③同上
    ①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5.
    ②[美]赫姆林·加兰.破碎的偶像[M].美国作家论文学.刘保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84.
    ①周作人.谈龙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0.
    ②钱今昔,等.文化地理学的主题与过程研究[J].人文地理,1989,(2):47-51.
    ③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一生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1949年,其作《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
    ④梁庭望先生认为,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由黄河中游文化区、黄河下游文化区组成,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由东北文化区、蒙古高原文化区、西北文化区组成;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由青藏高原文化区、四川盆地文化区、云贵高原文化区组成;江南稻作文化圈,由长江中游文化区、长江下游文化区、华南文化区组成。其中,北方森林草原文化圈的东北文化区长期是满——通古斯语族、朝鲜族各民族的聚族之地;往西的蒙古高原文化区,是蒙古语族民族的繁衍之地;再往西的西北文化区,则是突厥语族民族的生息之地。参见梁庭望主编,中国民族文学研究60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4:38-44.
    ①梁庭望主编,中国民族文学研究60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4:38-44.
    ①“黄泥堡裕固族乡志”编委会.黄泥堡裕固族乡志:1.
    ②曹诗图,等.中国文学的地理分析[J].人文地理,2003,(3):82-86.
    ①杜曼.山地民谣[A].山地民谣.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20.
    ②铁穆尔.北方女王[J].飞天,1998,(12):191.
    ③铁穆尔.狼啸苍天[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25.
    ④阿勒坦托娅.风中的叹息[A].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文艺作品选》编委会.裕固文艺作品选·散文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12:52.
    ①苏柯静想.红女人[J].民族文学,2010,(3):56.
    ②达隆东智.美丽的阿勒坦那木尔[J].青海湖文学月刊,2008,(1):67.
    ③郎惠琴.四季牧草地·春草迷离[A].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文艺作品选》编委会.裕固文艺作品选·散文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12:58.
    ①郎惠琴.四季牧草地·遥远的夏营盘[A].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文艺作品选》编委会.裕固文艺作品选·散文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12:60.
    ②郎惠琴.四季牧草地·秋色苍然而来[A].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文艺作品选》编委会.裕固文艺作品选·散文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12:60.
    ③郎惠琴.四季牧草地·雪落无声[A].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文艺作品选》编委会.裕固文艺作品选·散文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12:61.
    ④玛尔简.驼情[A].海子湖边沙枣情.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99.
    ①玛尔简.驼情[A].海子湖边沙枣情.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00.
    ②钟进文.少数民族作家的“民族身份”与“地域身份”的互为表现现象——以裕固族作家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09:35.
    ③玛尔简.永远的海子湖[A].玛尔简散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13.
    ②玛尔简.海子湖印象[A].玛尔简散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5.
    ①玛尔简.永远的海子湖[A].玛尔简散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13.
    ②玛尔简.海子湖寻梦[A].玛尔简散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8-9.
    ③玛尔简.海子湖印象[A].玛尔简散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5.
    ①钟进文.少数民族作家的“民族身份”与“地域身份”的互为表现现象——以裕固族作家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09:35.
    ②玛尔简.怀念海子湖[N].张掖报,199202-29.
    ③李九全.基于地方依附感原理的景区旅游竞争力探析[J].人文地理.2008,(4):79-83.
    ①玛尔简.我的尧熬尔同胞[A].玛尔简散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81.
    ②同上,第87-88页。
    ③钟进文.少数民族作家的“民族身份”与“·地域身份”的互为表现现象——以裕固族作家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09:35.
    ①玛尔简.心儿在沙枣花上开放[A].玛尔简散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23.
    ①玛尔简.岁月中的牧羊生活[J].中国民族,2008,(3):91.
    ②钟进文.少数民族作家的“民族身份”与“地域身份”的互为表现现象——以裕固族作家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09:35.
    ①杜曼.山地民谣[A].山地民谣.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20.
    ②妥清德.雪落在黄泥堡草原[A].风中捡拾的草叶与月光.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79.
    ①达隆东智.雪落地的声音[J].夜郎文学,2011,(2):28.
    ②同上,第30-31页。
    ①杜曼.山地民谣[A].山地民谣.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3.
    ②同上。
    ③同上,第5页。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第14页。
    ⑦同上,第7页。
    ⑧同上。
    ⑨同上,第8页。
    ①杜曼.山地民谣[A].山地民谣.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9.
    ②同上,第10页。
    ③同上,第17页。
    ④同上,第30页。
    ⑤同上,第34页。
    ①杜曼.牧村轶事[A].山地民谣.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56.
    ②同上
    ①杜曼.路遇[J].民族文学,1987,(10):23-24.
    ②裕固族传说中的地方,今青海友爱一带。
    ③裕固族传说中的地方,具体指向今无定论。
    ④杜曼.婚事[A].山地民谣.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29-131.
    ①杜曼.狼患[J].阳关,1998,(02):37.
    ②同上,第38-39页。
    ③杜曼.山之惑[A].山地民谣.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42.
    ④同上,第43页。
    ⑤同上,第44页。
    ⑥同上,第49-50页。
    ①杜曼.婚事[A].山地民谣.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29-131.
    ②裕固族对古粟特人、今回回人和生意人的称呼。
    ③巴战龙.关于一匹马的故事[J].延安文学,2003,(8):73.
    ①臧金羚.飞扬的尘土[A].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文艺作品选》编委会.裕固文艺作品选·小说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12:150.
    ②哈孙:方言,指人特坏的意思。苏柯静想.红女人[J].民族文学,2010,(3):56。
    ③杜曼.亚斯塔拉人家[A].山地民谣.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39-141.
    ④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
    ①裕固族文化与其他突厥民族文化在信仰方面的共同特征,在于他们所残存的原始萨满教信仰,相比而言,裕固族所保留的萨满教成分更多一些。参见钟福祖、贺卫光.裕固族文化——突厥文化中的一个特例[A].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598.
    ②敬奉“点格尔汗”的活动每年举行两次,一次从农历正月开始,每户必请裕固族萨满“也赫哲”到家,另一次在秋后,不一定每户都请。参见:贺卫光.浅析裕固族地区藏传佛教与萨满教的并存状况[A].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180。
    ③参见钟进文.裕固族文化中的多重宗教因素及其辨析[A].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185.
    ④藏传佛教与原始的萨满教在裕固族地区的并列状态,同时也说明,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并没有与原始的裕固族文化实现完全整合,即充分的民族化。其原因之一就是语言文字上的障碍。藏传佛教传入裕固族地区已有三四百年了,但是由于民族文字失传过早,故在佛教传入过程中无法将藏文佛经译为相应的民族语。尽管从前的裕固族僧人们学习佛经都要先到藏区学习藏语藏文,学成归来后也才用藏语念经布道,但不懂藏语的普通百姓却仅仅是听听念经声而已。钟福祖、贺卫光.裕固族文化——突厥文化中的一个特例[A].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598.
    ①安玉玲.我永远的萨满外公[A].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文艺作品选》编委会.裕固文艺作品选·散文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12:71.
    ②同上,第74页。
    ③道安娜、从亚孜遍、巴哈头、高尔木、葛热玉孜都为尧熬尔地名。
    ④安玉玲.我永远的萨满外公[A].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文艺作品选》编委会.裕固文艺作品选·散文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12:74.
    ⑤同上。
    ⑥意即感谢。
    ⑦意即天神。
    ①杜曼·叶尔江.苍狼之魂(组诗)[A].腾格里苍狼.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7:9、17、25、27.
    ②杜曼·叶尔江.故乡[A].腾格里苍狼.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7:80.
    ③杜曼·叶尔江.腾格里塔戈[A].腾格里苍狼.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7:117-118.
    ①铁穆尔.狼啸卷天[J].飞天.2003,04:26.
    ②或译作‘勃额’。
    ③钟进文.裕固族文宗教的历史演变[A].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175.
    ④“天”在古突厥人和回鹘人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和强大的威力。北方许多民族,把天和神用同一名词——“腾格里”来表达。裕固族的天崇拜也由来很久。据史料记载: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的《沙州百姓上回鹘天可汗书》中称甘州回鹘王为“大圣天可汗”(引自王重民,《金山国坠事零拾》,见《国立北平图馆馆刊》1935年9卷6期。)。《新五代史·回鹘传》卷七十四记载甘州回纥“妻号天公主”。裕固族自称“天”为“点格尔”。裕固族地区每年六月六要举行敬奉“汗点格尔”仪式,民间把举行这一仪式的日子当作民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来对待。这一天,普通民众、宗教人士汇聚在一起,到每一个水源前诵经叩拜,求雨祈福,同时也可以欢聚游玩。裕固人认为“汗点格尔”能使他们避邪免灾,一年四季太平吉祥。这一宗教仪式一直到解放后才消亡。参见钟进文.裕固族文宗教的历史演变[A].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175.
    ③学术界一致认为,突厥民族的图腾是狼图腾。其主要根据是维吾尔族的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现在在裕固族人的文化生活中,很难看到狼图腾遗迹,但笔者一九八五年在家乡一裕固族地区调查中,曾遇到一位老人这样说:“狼不害人,狐狸害人,狼更不吃裕固人。”她解释说,在草原牧羊,如果狼进羊群只要想办法把它赶出去就没事,如果狐狸在羊群中出现则是不祥的征兆,这一年有可能遭大难。如果说裕固族也有狼图腾的历史,那上述资料也许就是此种观念的遗留。参见钟进文.裕固族文宗教的历史演变[A].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176.
    ①阿拉旦·淖尔.嘛呢堆的彩虹羊群[A.萨日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1-22.
    ①铁穆尔.失我祁连山[J].延安文学,2004(05):60.
    ②铁穆尔.腾格里达坂下[J].民族文学,2005(10):95.
    ③铁穆尔.为了你,奥亚尔……[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258.
    ①铁穆尔.狼啸卷天[J].飞天,2003,(4):24.
    ②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
    ③代表性成果如下:陈宗振,雷选春.裕固族文中的萨满[A];贺卫光.浅析裕固族地区藏传佛教与萨满教的并存状况[A];黄金钰.藏族文化对裕固族宗教民俗的影响[A];钟进文.裕固族文化中的多重宗教因素及其变异[A]。参见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
    ①钱今昔,等.民俗地理学的区域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1989,(3):6-8.
    ②“头面”用珊瑚、珍珠、白银镶嵌而成,绣有各种图案,宽约四寸,长约三尺,一般前面戴两条,后面戴一条。戴“头面”是尧熬尔格孜达婚前必须进行的重要程序。在结婚的当天早晨,天刚麻麻亮,娘家人就给新娘梳妆打扮,戴上“头面”,表示要出嫁了,从此以后就由格孜达成为人之妇了,戴“头面”时新娘的达更还要唱“戴头面”的歌。
    ①玛尔简.我梦中的尧熬尔同胞[A].玛尔简散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83-85.
    ②同上。
    ③打尖仪式:当送亲队伍快到男方家的帐蓬时,新郎家要委托几位能说会道,并娴于骑术的人,在途中铺上1条毡毯,摆上1只羊的肉,120个小圆烧摸,酒和哈达等表示迎候。钟进文先生根据《北史·高车传》“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弯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日,将妇归。”等相关记载,得出今日裕固族婚俗中的打尖仪式源于裕固族先祖回纥人的婚礼这一结论。参见钟进文.裕固族文化中的多重宗教因素及其辨析[A].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184.
    ①达隆东智.悠悠牧草地[J].飞天,2008,11:79.
    ②杜曼.牧人[A].山地民谣.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65.
    ㈢同上。
    ①杜曼.牧人[A].山地民谣.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66.
    ②同上,第67页。
    ③同上,第66页。
    ①李雄飞.河洲“花儿”与陕北“信天游”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73.
    ②安玉玲.我永远的萨满外公[A].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文艺作品选》编委会.裕固文艺作品选·散文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12:72.
    ①铁穆尔.魔笛[A].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文艺作品选》编委会.裕固文艺作品选··小说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12:98-99.
    ②铁穆尔.腾格里达坂下[J].民族文学,2005(10):95.
    ③苏柯静想.白骆驼[A].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文艺作品选》编委会.裕固文艺作品选·小说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12:75,77.
    ①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0.
    ②贾平凹.五十大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15-116.
    ③牟钟鉴.宗教·文艺·民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1.
    ①铁穆尔.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2.
    ②同上,第1页。
    ①[英]罗杰·福勒.语言学与小说[M].於宁,徐平,昌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136.
    ①白文林.萨拉玛的长剑[J].民族文学,1988,(12):51.
    ①达隆东智.雪落地的声音[J].夜郎文学,2011(2):26.
    ②同上,第31页。
    ③同上
    ①达隆东智.雪落地的声音[J].夜郎文学,2011(2):32.
    ②同上,第32-33页。
    ③同上,第33页。
    ④同上。
    ①王维洛.三年自然灾害.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www.xgc2000.com
    ②转引自张凤林.反思三年大饥荒http://www.sinovision.net/blog/index. php?act=details=46331
    ③同上。
    ①周国平.周国平文集·第二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323.
    ①[美]厄内斯特·贝克尔著.拒斥死亡[M].林和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4.
    ①苏柯静想.红女人[J].民族文学,2010,(3):52.
    ①苏柯静想.红女人[J].民族文学,2010,(3):63.
    ①参见高自厚,贺红梅.裕固族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33.
    ②需要明确的是:古老的文化因素也并非原封不动地被保留了下来。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们或多或少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种变化的方向与整个突厥文化母体的进化方向是不同的。前者日益受到汉藏文化的影响,而后者则逐渐伊斯兰化。再者,裕固族文化突厥文化因素的变化是在汉藏文化影响下被动的变化。以西部裕固语为例,裕固族文化的现状及历史演变,都可作为研究整个突厥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参见钟福祖、贺卫光.裕固族文化——突厥文化中的一个特例[A].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597.
    ③参见钟福祖,贺卫光.裕固族文化——突厥文化中的一个特例[A].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597.
    ④参见贺卫光.以裕固族为例论边缘文化与复合型文化[A].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604-605.
    ①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②边缘地带:北靠蒙古高原蒙古文化圈的南边,南接青藏高原文化圈的最北边;西为整个突厥文化、回鹘文化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文化和更大范围的汉文化的交替地带;东是相对强大但仍在边缘的汉文化地区。藏文化、汉文化、蒙古文化依次呈条状地于此狭长地带。
    ③[德]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6:57.
    ①有学者认为其格律与突厥语民歌、蒙古族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还保留着一些与《突厥语词典》中记载的四行一段押尾韵的民歌形式相一致的民歌,同时又吸收了汉族的小调,回族和东乡的“少年”,藏族的山歌、酒曲以及蒙古族的划拳曲等,并且把各种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优秀民歌。参见钟进文.裕固族当代书面文学发展散论[J].河西学院学报,2012,(1):6-10.
    ①钟进文.裕固族文化中的多重宗教因素及其辨析[A].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184.
    ②同上
    ③同上
    ①赵学勇.文化与人的同构(序言)[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3.
    ②铁穆尔.绍尔塔拉的启示——游牧边缘的调查散记[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44.
    ③同上,第143-144页。
    ①铁穆尔.绍尔塔拉的启示——游牧边缘的调查散记[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41.
    ②同上。
    ①铁穆尔.绍尔塔拉的启示——游牧边缘的调查散记[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44-145.
    ②铁穆尔.蔚蓝色的山脉——祁连山笔记[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226.
    ①安建军.俯瞰亚北草原[A].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文艺作品选》编委会.裕固文艺作品选·散文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12:87.
    ②铁穆尔.创作随想[J].西藏文学.2005,02:60.
    ③铁穆尔.腾格里达坂下[J].民族文学.2005(10):92.
    ④铁穆尔.蔚蓝色的山脉——祁连山笔记[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225.
    ①汪晖.汪晖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7.
    ②铁穆尔.失我祁连山[J].延安文学,2004,(5):164.
    ③巴战龙.铁穆尔的写作旨趣及其意义[J].阳关,2002,(4):34—37.
    ①[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M].王宪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4.
    ①韩少功.文学的“根”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7222.
    ②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J].作家,1985,(9)
    ③铁穆尔.焦斯愣的呼唤[J].飞天,1997,(3):17.
    ④同上,第18页。
    ①铁穆尔.腾格里达坂下[J].民族文学,2005,(10):95.
    ②钱理群,戴明贤.贵州读本[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11.
    ①钟进文.读懂“黄泥堡”之谜——从《黄泥堡裕固族乡志》看黄泥堡作为裕固族农业文明先驱的历史[J].中国民族,2010,(9):51.
    ②《黄泥堡裕固族乡志》编委会.黄泥堡裕固族乡志:1.
    ③据明代《肃镇华夷志》记载:东迁之前,居住在沙州、赤斤、罕东左卫的不少裕固族民众已经定居务农,修筑城池。明代中期东迁肃州塞内的赤斤、罕东左卫以及牙兰属部中从事农业者,多集中在“临城八族”。明代中期王琼安置撒里畏兀儿(即裕固族)时,就给他们“牛具地土”,使其“自耕”。另有一部分择选精装者充伍。“分为四班,每班百名,一季一换”。每月发给“口粮”,就是所谓“食粮”者,民间称之为“吃粮当兵”。至清初,仍“种田”、“食粮”,而“种田”者日增,“食粮”者日益减少。参见钟进文.读懂“黄泥堡”之谜——从《黄泥堡裕固族乡志》看黄泥堡作为裕固族农业文明先驱的历史[J].中国民族,2010,(9):52.
    ④钟进文.读懂“黄泥堡”之谜——从《黄泥堡裕固族乡志》看黄泥堡作为裕固族农业文明先驱的历史[J].中国民族,2010,(9):52.
    ①钟进文.寻根的人(代序)[A].妥清德.风中捡拾的草叶与月光.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2.
    ②钟进文.读懂“黄泥堡”之谜——从《黄泥堡裕固族乡志》看黄泥堡作为裕固族农业文明先驱的历史[J].中国民族,2010,(9):52.
    ③同上,第53页。
    ①妥清德.黄泥堡的冬天[A].风中捡拾的草叶与月光.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19-20.
    ②妥清德.夏天,鸟群飞得很低[A].风中捡拾的草叶与月光.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3.
    ①妥清德.雨后[A].风中捡拾的草叶与月光.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4.
    ②铁穆尔.山那边有个地方叫友爱[J].阳关,2002,02:6.
    ③同上,第9页。
    ④裕固等民族对藏族人的称呼。
    ⑤铁穆尔.山那边有个地方叫友爱[J].阳关,2002,02:6.
    ①铁穆尔.山那边有个地方叫友爱[J].阳关,2002,02:8.
    ②同上,第9页。
    ③同上
    ④同上,第8页。
    ①铁穆尔.山那边有个地方叫友爱[J].阳关,2002,02:8.
    ②同上。
    ③同上。
    ①西伯尔即西伯利亚。
    ②阿鲁骨、托木察格均指产于中亚的名马。
    ③铁穆尔.苍狼大地[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8.
    ④读过铁穆尔作品或熟识铁穆尔的人都知道,铁穆尔作品中的“我”与现实生活的作家本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我”即作家铁穆尔,这是铁穆尔作品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⑤突厥语和蒙古语民族对藏族人的称呼。
    ①铁穆尔.星光下的乌拉金[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112.
    ②铁穆尔.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2.
    ③裕固族俗语。
    ①铁穆尔.北方女王[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77.
    ②尧熬尔古歌,转引自铁穆尔.北方女王[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71.
    ③铁穆尔.北方女王[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78.
    ④[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①杜曼·叶尔江.尧熬尔草原牧歌[A].腾格里苍狼.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7:8.
    ①钱文霞.寻根:指向人类诗意的栖居——读《腾格里苍狼》[N].中国民族报,2011-04-22.
    ②[美]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426.
    ③铁穆尔.绍尔塔拉的启示——游牧边缘的调查散记[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148.
    [1]阿拉旦·淖尔.萨日朗[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
    [2]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陈永国主编.翻译与后现代性[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陈思和等.理解九十年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杜曼.山地民谣[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
    [6]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高自厚、贺红梅.裕固族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8]何联华.民族文学的腾飞[M].四川民族出版,1996。
    [9]胡国兴主编.甘肃民族源流[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10]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贾平凹.五十大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2]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09。
    [13]李建军.小说的纪律——基本理念与当代经验[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14]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
    [15]梁庭望主编.中国民族文学研究60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4。
    [16]梁庭望,张公谨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4。
    [17]李雄飞.河洲“花儿”与陕北“信天游”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8]玛尔简.海子湖边沙枣情[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
    [19]玛尔简.玛尔简散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
    [20]牟钟鉴.宗教·文艺·民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1]钱理群,戴明贤.贵州读本[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
    [22]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3。
    [23]妥清德.风中捡拾的草叶与月光[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03。
    [24]铁穆尔.北方女王[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
    [25]铁穆尔.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26]铁穆尔.星光下的乌拉金[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27]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8]汪晖.汪晖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9]吴重阳.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
    [30]武文.裕固族文学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3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2]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33]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4]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5]叶舒宪主编.国际文学人类学研究[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6]叶舒宪等.人类学关键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7]叶舒宪等.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12。
    [38]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文艺作品选》编委会.裕固文艺作品选·散文卷[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12。
    [39]臧金羚.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文艺作品选》编委会.裕固文艺作品选·小说卷[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12。
    [40]周大鸣.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4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4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3]钟进文.甘肃少数民族文化艺术[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
    [44]钟进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裕固族文化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45]钟进文.裕固族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5。
    [46]钟进文.裕固族研究论文集[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47]钟进文(合著).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8]钟进文.裕固族研究论文续集[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49]钟进文.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0]钟进文.国外裕固族研究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51]钟进文.甘青地区特有民族语言文化的区域特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0。
    [52]钟进文,巴战龙.中国裕固族研究(第一辑)[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10。
    [53]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54]周均平.美学探索[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
    [55]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6]朱希祥.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7]周宪.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58]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03。
    [59]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60]周宪.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1。
    [61]周宪.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1。
    [62]周宪、童强.现代与传统之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9。
    [63]赵学勇.文化与人的同构(序言)[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6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5]周国平.周国平文集·第二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66]周作人.谈龙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7][澳大利亚]安德鲁·文特森.现代政治意识形态[M].袁久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8][德]本雅明.本雅明文选(知识分子图书馆)[C].陈永国、马海良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08。
    [69][德]本雅明.写作与救赎——本雅明文选[M].李茂增、苏仲乐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09。
    [70][德]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6。
    [7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分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2][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73][美]托马斯·哈定等.文化与进化[M].韩建军,商戈令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74][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2。
    [75][美]赫姆林·加兰.破碎的偶像[M].美国作家论文学.刘保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76][美]厄内斯特·贝克尔著.拒斥死亡[M].林和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7][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M].王宪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4.
    [78][美]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79][捷克]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M].孟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0][英]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冶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81][英]罗杰·福勒.语言学与小说[M].於宁,徐平,昌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82][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3]Said W.E. 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173.
    [1]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3。
    [2]董晓波.裕固族文化谱系解读及其现代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3]孙岿.中国突厥语诸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4]李天雪.裕固族民族过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5]白建灵.从宗教的认同性和别异性探讨甘宁青地区民族社会的历史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6]程利英.明代西北边疆政策与关西七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7]王翊.试论地理学因素对裕固族民歌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8]刘海霞.裕固族民歌的生存现状与传承.[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9]邓小珍.肃南地区裕固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10]白洁.人口较少民族民歌传承的民族志研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8。
    [11]李光毅.裕固族史学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8。
    [12]马晓丽.多元文化背景下肃南裕固族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 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13]聂莹.论裕固族民间文学及其文化的多元化.[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14]孔繁听.走向世界的裕固族音乐——裕固族音乐的传承、传播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15]刘生琰.裕固族妇女社会生活及宗教心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10。
    [1]安玉红.东部裕固族仪式祝词收集整理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白晓霞.西北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文化意识[J].当代文坛.2009,(1)。
    [3]白文林.萨拉玛的长剑[J].民族文学,1988,(12)。
    [4]巴战龙.裕固族文化中的狗崇拜及其先民的狼图腾[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8,(1)。
    [5]巴战龙.裕固族“弃老—敬老”型民间传说的内涵初探[J].阳关.1998,(1)。
    [6]巴战龙.铁穆尔的写作旨趣及意义[J].阳关.2002,(4)。
    [7]巴战龙.关于一匹马的故事[J].延安文学,2003,(8)。
    [8]单超.略论民族文学及其归属问题[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2)。
    [9]曹红梅.口述档案与裕固族文化的传承[J].社科纵横.2006,(6)。
    [10]曹诗图,等.中国文学的地理分析[J].人文地理,2003,(3)。
    [11]陈欣.裕固族风习拾零[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9,(5)。
    [12]程瑶,宁梅.活在民间的“口头诗学”——裕固族民间叙事诗《黄黛琛》程式透析[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2)。
    [13]陈宗振.关于裕固族族称及语言名称[J].民族研究.1990,(6)。
    [14]达隆东智.美丽的阿勒坦那木尔[J].青海湖文学月刊,2008,(1)。
    [15]达隆东智.雪落地的声音[J].夜郎文学,2011,(2)。
    [16]杜曼·叶尔江.裕固族游牧词汇表现的审美文化内蕴[J].甘肃高师学报.2008,(4)。
    [17]杜曼·纳姆嘉.亚斯塔拉人家[J].阳关,1995,(1)。
    [18]杜曼.路遇[J].民族文学,1987,(10)。
    [19]杜曼.狼患[J].阳关,1998,(2)。
    [20]邸永君.“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J].民族研究,2004,(3)。
    [21]冯岩.东乡、保安、裕固族的早期民间文学样本及其种类初探[J].民族文学研究.2007,(3)。
    [22]樊运景.裕固族的天鹅故事原型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08,(4)。
    [23]高启安.裕固族解放前的婚俗[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24]高启安.明代哈密卫东迁与裕固族的形成[J].甘肃社会科学.1989,(4)。
    [25]高启安.关于裕固族东迁传说的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1990,(3)。
    [26]高启安.裕固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裕固族创世史诗的调查和介绍[J].民族文学研究.1990,(3)。
    [27]高启安.裕固族“天下头目都姓安”试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28]高启安.裕固族的几种仪礼及其赞辞[J].社科纵横.1991,(5)。
    [29]高人雄、樊运景.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原型批评[J],西域研究.2007,(4)。
    [30]高自厚.撒里畏兀儿东迁和裕固族的形成[J].西北民族研究.1986,(00)。
    [31]高自厚.今日“药罗葛”——裕固族社会调查[J].西北民族研究.1989,(2)。
    [32]高自厚.试释“西至、哈至”——比较裕固族民间历史传说中的“西至、哈至”与《明史·西域传》中的“曲先”、“安定”的异同[J].西北民族研究.1990,(2)。
    [33]高自厚.撒里畏吾与蒙古宗王出伯——裕固族源流中蒙古支系的由来、演变及其重大影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34]高自厚.裕固族社会制度的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1993,(2)。
    [35]高自厚.裕固族的哲学思想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36]高自厚、贺红梅.八字墩与五个山——裕固族社会历史调查之五[J].西北民 族学院学报.1998,(4)。
    [37]韩杰.谈裕固族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J].河西学院学报.2008,(3)。
    [38]韩杰、李建宗.历史语境与当代空间——文化生态学视阈中的裕固族口头文本[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6)。
    [39]韩杰.论裕固族叙事长诗《黄黛琛》中的悲剧意识及其成因[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9)。
    [40]黄金钰.裕固族的信仰与崇拜初探[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7,(1)。
    [41]贺卫光.裕固族母权遗俗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6,(4)
    [42]贺卫光、钟福祖.裕固族与藏族关系述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
    [43]贺卫光.论边缘文化与复合型文化——以裕固族及其文化的形成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1999,(2)。
    [44]金天明,王庆仁.“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81,(4)。
    [45]贾学锋.裕固族东迁以前藏传佛教传播情况考略[J].河西学院学报.2010,(3)。
    [46]刘华.谁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作家“民族身份”的文学人类学考察[J].民族文学研究,2006,(3)。
    [47]李长中.“重述历史”现象论——以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书写为例[J].民族文学,2011,(4)。
    [48]李光毅.近10年(1995-2005)裕固族研究综述[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9]李鸿然.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提出和确定[J].民族文学研究,1999,(2)。
    [50]刘洁.阿拉旦·淖尔写作的草原文化意蕴[J].民族文学研究.2008,(3)。
    [51]李静、刘生琰.裕固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J].兰州学刊.2009,(11)。
    [52]李九全.基于地方依附感原理的景区旅游竞争力探析[J].人文地理.2008,(4)。
    [53]李建宗.裕固族文学研究50年述评[J].民族文学研究.2008,(4)。
    [54]李建宗.近50年来裕固族文学研究述评[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4)。
    [55]李建宗.母题视野下的裕固族民间故事[J].河西学院学报.2008,(6)。
    [56]李建宗.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口头文本——以裕固族民间故事为研究个案[J].青海民族研究.2009,(4)。
    [57]李建宗.多民族文学史观中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文本——以裕固族民间故事为研究个案[J].民族文学研究.2009,(4)。
    [58]李建宗、韩杰.裕固族口头文学传承人钟玉珍[J].中国民族.2009,(9)。
    [59]李建宗.裕固族民间故事母题初探[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60]李建宗.口头文本的意义:民族想象、族群记忆与民俗“书写”——以裕固族民间故事为研究个案[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1)。
    [61]李文堂.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冲突[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3)。
    [62]卢义.民族概念的理论探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63]玛尔简.怀念海子湖[N].张掖报,1992-02-29。
    [64]马成俊.基于历史记忆的文化生产与族群建构[J].青海民族研究.2008,(1)。
    [65]玛尔简.岁月中的牧羊生活[J].中国民族,2008,(3)。
    [66]缪自锋.裕固族的婚嫁仪式及其文化内涵[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67]钱今昔,等.文化地理学的主题与过程研究[J].人文地理,1989,(2)。
    [68]钱文霞.文化使命与文体选择——裕固族作家达隆东智及其文学创作[J].凯里学院学报,2010,(5)。
    [69]钱文霞.从牧人到诗人——访裕固族诗人贺继新[J].中国民族,2010,(8)。
    [70]钱文霞.文化寻根边缘体验——裕固族作家铁穆尔及其散文创作[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
    [71]钱文霞.寻根:指向人类诗意的栖居——读《腾格里苍狼》[N].中国民族报,2011-04-22。
    [72]苏柯静想.红女人[J].民族文学,2010,(3)。
    [73]唐景福.藏传佛教在土族和裕固族中的传播与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1996,(1)。
    [74]陶家俊.后伽达默尔思潮的文学人类学表征——论读者反应论之后的文学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09,(3)。
    [75]铁穆尔.请把你的马拴在白桦树杆上[J].阳关,1995,(4)。
    [76]铁穆尔.车凌敦多布手记[J].阳关,1998,(5)。
    [77]铁穆尔.北方女王[J].飞天,1998,(12)。
    [78]铁穆尔.白马母亲[J].阳关,1998,(1)。
    [79]铁穆尔.狼啸卷天[J].飞天,2003,(4)。
    [80]铁穆尔.苍狼大地[J].中国民族,1999,(3)。
    [81]铁穆尔.失我祁连山[J].延安文学,2004,(5)。
    [82]铁穆尔.乌拉金笔记[J].西湖,2006,(7)。
    [83]铁穆尔.蔚蓝色的山脉——祁连山笔记[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
    [84]铁穆尔.山那边有个地方叫友爱[J].阳关,2002,(2)。
    [85]铁穆尔.绍尔塔拉的启示——游牧边缘调查散记[A]北方女王.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2)。
    [86]铁穆尔.创作随想[J].西藏文学,2005,(2)。
    [87]铁穆尔.腾格里达坂下[J].民族文学,2005,(10)。
    [88]铁穆尔.那个读书的牧童[J].飞天,2008,(1)。
    [89]铁穆尔.牧场谣[J].民族文学,2002,(6)。
    [90]铁穆尔.花斑乳牛[J].飞天,2002,(2)。
    [91]铁穆尔[J].焦斯愣的呼唤.飞天.1997,(3)。
    [92]唐启翠.歌谣与族群记忆——黎族情歌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93]妥清德.黄泥堡草原(组诗)[J].诗刊,1996,(6)。
    [94]王敏.贺中喝酒之余干点活[J].新华航空,2007,(1)。
    [95]王锐.裕固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研究综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96]王锐.“众小民族”诗意的文化寻根——以裕固族作家铁穆尔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97]王锐.裕固族作家铁穆尔的诗性写作[J].民族文学研究.2009,(1)。
    [98]王锐.裕固族作家文学[论述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6)。
    [99]王锐、宋云.近三十年的裕固族作家文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1)。
    [100]吴团英.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5)。
    [101]武文.浅论裕固族民间叙事体长诗[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102]武文.裕固族民间习俗中的宗教主体[J].西北民族研究.1990,(2)。
    [103]武文.裕固族《格萨尔故事》内涵及其原型[J].民族文学研究.1991,(4)。
    [104]武文.裕固族神话中的原始宗教“基因”于民俗中的遗传,[J].民族文学研究.1991,(4)。
    [105]武文.格萨尔原型断想——从裕固族《格萨尔故事》看格萨尔其人[J].民族文学研究.1992,(3)。
    [106]武文.裕固族民间叙事诗中的民族自我意识——再评《尧乎尔来自西州哈卓》[J].民族文学研究.1993,(2)。
    [107]武文.宇宙建构的奇妙幻想——裕固族创世神话漫议[J].民族文学研究.1996,(1)。
    [108]武文.尧乎尔文学对裕固族历史的口承与补正[J].民族文学研究.1997,(4)。
    [109]王兴先.《格萨尔在裕固族地区》[J].民族文学研究.1988,(4)。
    [110]王兴先.藏、土、裕固族《格萨尔》比较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1991,(6)。
    [111]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
    [112]薛文波.裕固族历史初探(上)[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113]薛文波.裕固族历史初探(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114]西胁隆夫.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论序言[J].何鸣雁译.民族文学,1985,(3)。
    [115]熊坤新、于潜驰.裕固族伦理思想综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116]徐双明.祁连山下之从牧民到农民——从影视人类学的角度看甘肃裕固族的变迁[J].知识经济.2010,(7)。
    [117]阎丽娟、钟福国.裕固族心理素质透视[J].西北史地.1998,(1)。
    [118]阎天灵.宗教弱化现象试探——肃南裕固族藏传佛教的调查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1996,(1)。
    [119]杨知勇.民族迁徙对民族文学发展的影响[J].民族文学研究.1986,(2)。
    [120]杨林昕、于作诗.世纪之交张掖文学综述[J].河西学院学报.2007,(3)。
    [121]张爱民.裕固族传统文化现状与问题[J].丝绸之路.2010,(8)。
    [122]钟福祖.谈谈裕固族民歌[J].民族文学研究.1984,(2)。
    [123]赵静.裕固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保护[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6)。
    [124]钟进文.祁连山的启迪——裕固族年青诗人贺继新和他的诗歌[J].民族文学.1991,(6)。
    [125]钟进文.近现代丝绸路上的裕固族驼队文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126]钟进文.裕固族宗教的历史演变[J].西北民族研究.1991,(1)。
    [127]钟进文.裕固族与匈牙利民间故事比较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1992,(4)。
    [128]钟进文.简述裕固族族称和突厥语地名的关系[J].语言与翻译.1992,(1)。
    [129]钟进文.“西志哈至”考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130]钟进文.萨满教信仰与裕固族民间文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131]钟进文.裕固族民间文化中的多重宗教因素及其辨析[J].西北民族研究.1994,(1)。
    [132]钟进文.匈牙利民间故事中的萨满文化[J].民间文学论坛.1994,(2)。
    [133]钟进文.近百年的国外裕固族研究[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7,(2)。
    [134]钟进文.裕固族地名“西志哈至”考释[J].西北史地.1997,(2)。
    [135]钟进文.甘青地区独有民族的语言文化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1997,(2)。
    [136]钟进文.甘青地区突厥蒙古诸语言的区域特征[J].民族语文.1997,(4)。
    [137]钟进文.寻根的人——裕固族诗人妥清德诗歌中的民族情结[J].民族文学研究.1999,(3)。
    [138]钟进文.一篇裕固族历史传说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139]钟进文.20世纪的中外西部裕固语研究[J].语言与翻译.2000,(3)。
    [140]钟进文.看山还是家乡好——试论东乡族作家马自祥创作的审美主题[J].民族文学研究.2001,(1)。
    [141]钟进文.互联网时代的小民族与大文化[J].中国民族博览.2002,(1)。
    [142]钟进文.东乡族作家马自祥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J].西北民族研究.2002,(4)。
    [143]钟进文.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与未来——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掠影[J].中国民族.2004,(6)。
    [144]钟进文.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初探[J].民族文学研究.2007,(4)。
    [145]钟进文.少数民族作家的“民族身份”与“地域身份”的互为表现现象—以裕固族作家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09。
    [146]钟进文.乡土知识不可忘——从几件小事说起[J].西北民族研究.2009,(1)。
    [147]钟进文.读懂“黄泥堡”之谜——从《黄泥堡裕固族乡志》看黄泥堡作为裕固族农业文明先驱的历史[J].中国民族.2010,(9)。
    [148]钟进文.裕固族当代书面文学发展散论[J].河西学院学报,2012,(1)。
    [149]张维国.跋涉——记裕固族诗人乞根拉吾尔[J].中国民族.1991,(5)。
    [150]朱卫国、杨万寿.裕固族民间文学(故事)搜集、整理及研究综述[J].河西学院学报.2004,(3)。
    [151]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7,(2)。
    [152]张智勇.东乡、保安、裕固族“长工和地主”故事类型探析[J].民族论坛.200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