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村民主体认知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建设已走过了三十余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负面的变化。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延伸,一些曾经质朴的田园风貌正面临着地域文化失语、生态环境退化,空间形态无根等问题的蔓延。对于乡村聚落的营建而言,如何在巩固成果的同时化解当下的问题,从而使乡村风貌得以全面改善和村民生活获得实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借鉴国外乡村建设的经验和对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村民主体认知为研究视角,试图探求一种超越主体与客体、认知与存在、真实与想象的营建策略与方法,为中观和微观层面的乡村聚落营建提供依据。
     本文以聚落空间营建为主旨内容通过“乡村解读、理论把握、机制分析、策略提出、实证研究”五个方面形成逐层推进的研究路径。首先,对乡村营建的本质意义、演进特征与营建的参与者进行了解读,明确了乡村聚落始终在自组织与他组织两种方式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博弈中演进,并且确立了基于村民主体的研究立场。其次,围绕村民主体认知的发展框架、演化动力、交互途径与物化基础四个方面,通过借鉴相关理论的核心概念,建立了主体认知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研究框架,完成由问题到方法的转化。随后,通过对乡村聚落营建与村民主体认知关系的梳理,分别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建成环境影响下村民的认知方式和演变特征进行了详尽的解析,进而归纳了乡村聚落的发生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乡村营建中生态自然、社会人文与聚落空间三个层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营建策略与实施原则,并以浙江长兴塔上村为例加以论证,以期研究成果对实践起到一定的方法指导。
     本研究力图以一种开放和融合的方式提炼出一些在村民主体融入乡村聚落营建时所普遍具有的意义、特征和规律。虽然任何总结都可能是片段的和局部的,但其基本目的在于通过对村民主体认知的考量,“以小见大”的引发对我国乡村聚落营建方法的思考和提升。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ural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has gone through more than30years, it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also accompanied by some negative chan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modernization, marketization, some pristine pastoral scenery of villages are facing the problem of region culture aphasia, ecological degrad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space form without the root. For the rural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rural landscape while improving the real ascension is significance. In reference to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n the basis problem, the pap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illagers'subject cognitive, tries to explore a transcendental subject and object, cognition and exist, the real and imaginary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meso and micro level.
     The article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space as the theme content, through the "rural interpretation, theories, mechanism analysis, strategy, empirical research" five aspects, study on a step-by-step research path. First of all, the rural intentio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of participants is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is always in the action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hetero organization, and established the position of the villagers. Secondly, focus on four aspects of the framework, evolution, development and foundation of subjective cognition, by drawing on the core concepts related to theory,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subject,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roblem to the method. Then, based on the adjustment between rural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and the subject of cognitive, analise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gnitive schema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aspects of ecological, social and spatial, suggest the strateg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on, and take the Ta Shang Village of Zhe Jing Chang Xing as an example to demonstrate the research results, to provide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practice.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n open and fusion way to summarize some common things with the rural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in the signific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Although any summary is likely to fragment and partial, but the basic goal lies in through to the villagers'subjective cognition,"imaging the big from the small" caused by our thinking and improving of rural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method.
引文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8
    2 任庆国,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框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26-31
    3 李建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11-12
    4 林涛,浙北乡村集聚化及其聚落空间演进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2,29-31
    1 陆益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模式及误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9),134-136
    1 叶齐茂,欧盟十国乡村社区建设见闻录[J],国外城市规划,2006(04),109-113
    1 王玉莲,日本乡村建设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06),25
    2 郭静芳,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韩国新村运动的对比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04),41-42
    3 颜毓洁,任学文,日本造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现代农业,2013(06),68
    1 侯彦全,姜业彬,李安康,巩惠玲,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分析研究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2001(05),95-97
    2 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J],华中建筑,1998(01),1-4
    1 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1 李新,村民自治中农民主体意识的培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9-10
    2 李贺楠,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8-14
    3 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10-16
    4 浦欣成,传统乡村聚落二维平面整体形态的量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20-25
    5 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理论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 金其铭.乡村聚落地理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学报.1982(09)
    1 王建华,基于气候条件的江南传统民居应变研究[Dl,浙江大学,2008
    2 李建斌,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
    3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
    4 吴晓,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M],2005
    1 业祖润,中国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03),70-75
    2 李贺楠,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
    3 李雷,基于生态经济发展下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4 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5 谭立峰,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 (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美)凯文·林奇(著),项丙仁(译),城市意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 (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 (丹麦)S·E·拉斯姆森(著),刘亚芬(译),建筑体验[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1 (法)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2001
    2 (法)阿摩斯·拉普卜特(著),黄兰谷等(译),建成环境的意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奥地利)伯纳德·鲁道夫斯基(著),高军(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4 (挪威)诺伯舒兹(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 段进,比尔·希列尔(英)等,空间研究3: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宋月光,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的新农村乡村意象的研究——以山东省王因镇新农村建设为例[D],北京交通大学,2012
    3 倪静雪,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D],上海交通大学,2007
    4 谢宏丽,基于行为心理的中国传统住居模糊空间研究[D],湖南大学,2010
    5 刘小洋,鄢然,传统村落村民交往活动空间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08),9
    1 聂辰,复杂适应与互为主体:谢英俊家屋体系的重建经验[J],时代建筑2009(01),78-81
    2 卢健松,自发性建造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D],清华大学,2009
    3 王冬,乡村聚落的共同建造与建筑师的融入[J],时代建筑,2007(04),16-21
    4 王雪茹,杭州双桥区块乡村“整体统一·自主建造”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
    5 吴春梅,邱豪,乡村行为主体结构功能失衡下的村治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03),124-126
    6 李新,村民自治中农民主体意识的培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7 谭德宇,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确实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2009(03),80-81
    8 翁一峰,鲁晓军,“村民环境自治”导向的村庄整治规划实践——以无锡市阳山镇朱村为例[J],城市规划,2012(10),64-66
    1 吴良镛,人居环境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 段进,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19
    1 李新,村民自治中农民主体意识的培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9-10
    2 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 (美)罗伯特·L·索尔所(著),邵志芳,李林(译),认知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 谢天,文化转型时期建筑创作主体话语的表征——宏大叙事、私人话语还是商业运作[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48-50
    1 李凯生,乡村空间的清正[J],时代建筑,2007(04),11
    2 (美)罗伯特·雷德菲尔德(著),王莹(译),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对文明的一种诠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 单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J],建筑学报,2000(11),24-25
    1 陆莹,王冬,毛志睿,当代民居营造中的标准化与非标准化[J],新建筑,2007(04),4-5
    1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 百度百科,混沌理论词条,http://baike.baidu.com
    2 綦伟琦,城市设计与自组织的契合[D],同济大学,2006
    1 Arati chari, A timeless tradition of open space[J]. THE HINDU Special issue with the Sunday Magazine,2000(6),转引自卢健松,自发性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D],清华大学,2009
    1 费孝通(著),刘豪兴(编),江村经济(修订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 王冬,乡村聚落的共同建造与建筑师的融入[J],时代建筑,2007(04),16-21
    1 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卡·马克思,道德化的批判与批判化的道德[M],人民出版社,1972
    3 陈成文,汪希,西方社会学家眼中的“权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5),79-80
    4 陈兴云,权力[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1 郑寒,自然·文化·权力:对漫湾大坝及大坝之争的人类学考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1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 李新,村民自治中农民主体意识的培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1 陈淳,周浩明,传统街区建成环境意义的在思考—以使用者为认识主体的研究方法的提出,建筑师2005.10,5-8
    1 百度百科,认知发展理论词条,baike.baidu.com
    1 (瑞士)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 单军,云南藏族民居空间图式研究[J],住区研究,2011(06),117
    3 章光日,信息时代生活空间图式研究[J],规划研究,2005(10),29-30
    1 (瑞士)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0-76
    1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綦伟琦,城市设计与自组织的契合[D],同济大学,2006
    1 (美)威尔伯·施拉姆(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68
    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
    1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 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1 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02,2-4
    1 庄春萍、张建新,地方认同:将“地方”纳入“自我”认同结构[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4)
    2 庄春萍、张建新,地方认同: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1(09)
    1 同上。
    2 周尚意、杨鸿雁、孔翔,地方性形成机制的结构主义与人文主义分析[J],地理研究,2011(09)
    1 业祖润,中国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03),71-72
    2 张强,中国乡土生态建筑环境观的当代价值[J],山西建筑,2007(10)
    1 胡慧,天人合一中国乡土建筑生态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2 朱光亚,古今相地异同浅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 贺勇,适宜性人居环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与方法[D],2004
    2 郑力鹏,开展城市与建筑“适灾”规划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1995(08),39-40
    3 同(1)
    1 赵之枫,乡村聚落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09),300
    1 赵之枫,乡村聚落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09),301
    2 王让会等,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生态系统反馈机制[J],农村生态环境,2004.,74-75
    1 费孝通,江村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2 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04)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5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5
    1 刘志琴,礼俗文化的再研究——回应文化研究的新思潮[J],史学理论研究,2005(01),41-42
    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 廉如签,戴烽,差序格局与伦理本位之间的异同[J],学海,2010(03)
    1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 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
    2 李晓嘉、刘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01)
    1 王伟伟,马婷,李媛媛,价值取向和结果预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3(06),13-14
    1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 丁俊清,杨新平,浙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2-34
    2 吴群,论工业反哺农业与城乡一体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1),35-39
    1 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清华大学,2001,71-74
    1 林涛,浙北乡村集聚化及其聚落空间演进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2,73-76
    2 秦兴洪,廖树芳,武岩,中国农民的变迁[J],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301-305
    1 (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l
    1 郑时龄,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J],时代建筑,2008(06)
    2 艾侠,文化建筑的空间尺度与叙事性[J],城市建筑,2009(09),14-16
    1 沈福煦,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
    1 徐从淮,行为空间论[D],天津大学,2005
    1 (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M],华夏出版社,145-156
    2 宋月光,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的新农村乡村意象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2,46-49
    1 李斌,江南民居环境中的过渡空间的传承与再造[D],北京林业大学,9-13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郑颖,谷口元,从领域性研究的视角论“公”、“私”空间的边界[J],建筑学报,2011(2),91-94
    1 徐从淮,行为空间论[D],天津大学,2005,18
    2 (日)相马一郎(著),周畅、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 (瑞士)卒姆托,张宇(译),建筑氛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2-32
    1 百度百科,冲突词条,baike.baidu.com
    2 (美)罗宾斯(著),孙健敏、李原等(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1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徐德林(译),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2 魏秦,王竹,地区建筑原型之解析[J],华中建筑,2006(06),42
    3 (瑞士)索绪尔,张绍杰,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 王昀,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 陆元鼎,民居史论与文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1 赵群,周伟,刘加平,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刍议[J],新建筑,2005(04),9
    2 郑力鹏,建筑防灾设计的若干方法[J],华中建筑,1999(03),99-100
    3 李慧,张玉坤,生态建筑材料竹子浅析[J],建筑科学,2007(08),21-22
    1 王冬,乡土建筑的自我建造及其相关思考[J],新建筑2008(4),18
    1 百度百科,复杂适应系统词条,baike.baidu.com
    2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 卢健松,自发性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D],清华大学,2009
    2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徐德林(译),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
    1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2 黄献明,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50-52
    3 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 Schumacher, E. F. Small is Beautiful[M],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Company, United States,2006.
    5 王竹,魏秦,贺勇,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基因说”诠释——黄土高原绿色窑居住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建筑师,2008(02),30-31
    1 穆威,石榴居[J].世界建筑,2013(7),115-119
    1 王竹,范理杨,陈宗炎,新乡村“生态人居”模式研究——以中国江南地区乡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1(4),22-26
    2 王竹,魏秦,贺勇,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基因说”诠释——黄土高原绿色窑居住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建筑师,2008(2),32-33
    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著,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 樊敏,哈桑法赛创作思想及建筑作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32-35
    2 陈勇、陈国阶,对乡村聚落生态研究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认识[J],农业生态环境,2002,18-22
    1 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05),76-79
    2 同上。
    3 谢花林,刘黎明,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及其指标体系初探[J],生态学杂志,2003(06),97-101
    1 王路,村落的未来景象—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J],建筑学报,2000(11),16-21
    2 林涛,浙北乡村集聚化及其聚落看空间研究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78-79
    1 李珎,基于传播学理论的皖南故聚落发展过程的研究—以黄田古聚落为例[J],华中建筑,2011(10),140
    2 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1 吴福平,文化全面质量管理——从机械人到生态和谐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 于一凡,城市空间情感与记忆——城市空间的文化形态[J],城市建筑,2011(08),6-7
    1 蔡昱,场所精神的地域性表达[D],厦门大学,2008
    2 百度百科,文化遗产词条
    3 周尚意,杨鸿雁,孔翔,地方性形成机制的结构主义与人文主义分析[J],地理研究,2001(09)
    1 郑文俊,旅游视角下乡村景观价值认知与功能重构[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02),103-104
    2 徐成刚,施俊天,论乡村景观建设中的视觉生态观[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03),66-70
    1 李翅,刘佳燕,基于乡村景观认知格局的村落改造方法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5(12),88-89
    2 李王鸣,楼铱,乡村乡村景观的产业肌理分析——以浙江省安吉县的乡村为例,华中建筑,2010(01),118
    1 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02)
    1 刘菊,价值认异[D],南京师范大学,2006,21-22
    1 钱振澜,基本生活单元概念下的浙北农村社区空间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9
    1 亚历山大等(著),李道增等(合著),建筑的模式语言[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 钱振澜,基本生活单元概念下的浙北农村社区空间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9
    3 徐伟,李娟,类型学设计中的尺度转换策略[J],新建筑,2007(02),8-10
    4 季松,江南古镇的街坊空间结构解析[J],规划师,2008(4),75-78
    1 王璐,卢健松,湖南耒阳市毛坪浙商希望小学[J],建筑学报,2008(07),27-28
    1 单晓宇,尹建栋,阿尔瓦·阿尔托建筑中的地域性表达[J],建筑与文化,2011(11),105
    2 卢健松,自发性建造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D],清华大学,2009
    1 刘家琨,“再生砖·小框架·再升屋”计划[J],时代建筑,2009(01),
    2 李兴刚、马津,新小镇,新希望——西柏坡华润希望小镇设计感悟[J],城市建筑,2013(01),94-96
    3 华黎,建造的痕迹-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设计与建造志[J],建筑学报,2011(06),4245
    1 李立,张承,懂江,费孝通江村纪念馆[J],城市·环境·设计,2011,185-187
    2 维基百科中文版,原型词条。http://zh.wikipedia.org
    1 陈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更新与新民居建设研究[J],建筑学报2012(4),113-114
    1 李贺楠,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
    1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2 星野敏,王雷,以村民参与为特色的日本农村规划方法论研究[J],城市规划,2010(02),56-58
    1 张尧,村民参与型乡村规划模式的建构[D],南京农业大学,30-34
    2 王冬,乡土建筑的自我建造及其相关思考[J],新建筑,2008(4),18
    1 侯彦全、姜亚彬、李安康、巩惠玲,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分析研究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05),96
    2 车文博,人性的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06-110
    3 周菲、白晓君,国外心理边界理论研究综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4
    1 工雷,张尧,乡村建设中的村民认知与意愿表达分析[J],华中建筑,2009(10),91-92
    1 葛丹东,华晨,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J],城市规划,2010(06),55-56
    1 张泉、王晖、陈浩东等,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 王竹,范理杨,陈宗炎,新乡村“生态人居”模式研究——以中国江南地区乡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1(04),22-26
    1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华夏出版社,(2004),176-190
    1 李翔宁,2008建筑中国年度点评综述-从建筑设计到社会行动[J],时代建筑,2009(01),4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8
    [2]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4](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美)凯文·林奇著,项丙仁译,城市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6](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7](丹麦)S·E·拉斯姆森著,刘亚芬译,建筑体验[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8](法)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2001
    [9](法)阿摩斯·拉普卜特著,黄兰谷等译,建成环境的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法)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等译,宅形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1](奥地利)伯纳德·鲁道夫斯基著,高军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12](挪威)诺伯舒兹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3]段进,(英)比尔·希列尔等,空间研究3: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4]段进,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5]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6]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7](美)罗伯特·L·索尔所著,邵志芳、李林译,认知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8](美)罗伯特·雷德菲尔德著,王莹译,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对文明的一种诠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9]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0]费孝通,江村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21]费孝通著,刘豪兴编,江村经济(修订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5
    [23]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华夏出版社,(2004),176-190
    [24]费孝通,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25]金其铭,中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6]卡·马克思,道德化的批判与批判化的道德[M],人民出版社,1972
    [27]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 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8]陈兴云,权力[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29]郑寒,自然·文化·权力:对漫湾大坝及大坝之争的人类学考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0]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1](瑞士)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2](瑞士)皮亚杰著,倪连生、王琳译,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4
    [33]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4]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5](美)威尔伯·施拉姆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68
    [36]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7]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8]朱光亚,古今相地异同浅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9]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0]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1]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2]丁俊清,杨新平,浙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2-34
    [43]沈福煦,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
    [44](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45](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M],华夏出版社,145-156
    [46]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7](日)相马一郎著,周畅、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8](瑞士)卒姆托,张宇译,建筑氛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2-32
    [49](美)罗宾斯著,孙健敏、李原等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0](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徐德林译,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51](瑞士)索绪尔,张绍杰,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2]王昀,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3]陆元鼎,民居史论与文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54]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5]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著,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56]吴福平,文化全面质量管理——从机械人到生态和谐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7]亚历山大等著,李道增等合著,建筑的模式语言[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58]车文博,人性的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06-110
    [59]张泉、王晖、陈浩东等,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0]丁宁,论建筑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1]赵巍岩,潜在的建筑意义:从现代到当代[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62]王小斌,演变与传承:皖、浙地区传统聚落空间营建策略及当代发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63](日)铃木博之著,李强译,建筑的七个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4]朱东风,市空间发展的拓扑分析:以苏州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65]王浩、唐晓岚、孙新旺、王婧,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66]翟礼生等,中国省域村镇建筑综合自然区划与建筑体系研究:江苏、贵州和河北三省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
    [67]汪原著,边缘空间:当代建筑学与哲学话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8](西)伊格拉西·德索拉·莫拉莱斯著,施植明译,差异:当代建筑的地志(Differences:topographi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69]毛兵著,混沌:文化与建筑[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0]雷振东,整合与重构:观众乡村聚落转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1]高春凤,自组织理论下的农村社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72]杨冬辉,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自然演进:城市发展的自然演进规划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73]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74]张勇强,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75]沈小峰、吴彤、曾国屏,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M],北 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76]陈晓扬,仲德昆,地方性建筑与适宜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7]董豫赣,文学将杀死建筑:建筑、装置、文学、电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78]杨贵华,自组织:社区能力建设的新视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9]萧加,中国乡土建筑: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人生只合越州乐(浙江)[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80]沈克宁,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1]王其亨等,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82]孙景浩、孙德元,中国民居风水[M],上海三联书店,2005
    [83]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4]吴晓,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M],2005
    [85]Christopher Alexander, The Nature of Order Book 1:The Phenomenon of Life, Berkeley, California: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ructure,2004.
    [86]Schumacher, E. F. Small is Beautiful[M],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Company, United States,2006.
    [87]Amos Rapoport, Spontaneous Settlements as Vernacular Design,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8.
    [88]Aldo Rossi,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82.
    [1]陆益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模式及误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9),134-136
    [2]叶齐茂,欧盟十国乡村社区建设见闻录[J],国外城市规划,2006(04),109-113
    [3]王玉莲,日本乡村建设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06),25
    [4]郭静芳,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韩国新村运动的对比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04),41-42
    [5]颜毓洁,任学文,日本造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现代农业,2013(06),68
    [6]侯彦全,姜亚彬,李安康,巩惠玲,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分析研究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2001(05),95-97
    [7]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J],华中建筑,1998(01),1-4
    [8]金其铭.乡村聚落地理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学报.1982(09)
    [9]业祖润,中国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03),70-75
    [10]刘小洋,鄢然,传统村落村民交往活动空间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08),9
    [11]聂辰,复杂适应与互为主体:谢英俊家屋体系的重建经验[J],时代建筑2009(01),78-81
    [12]王冬,乡村聚落的共同建造与建筑师的融入[J],时代建筑,2007(04),16-21
    [13]吴春梅,邱豪,乡村行为主体结构功能失衡下的村治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03),124-126
    [14]谭德宇,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确实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2009(03),80-81
    [15]翁一峰,鲁晓军,“村民环境自治”导向的村庄整治规划实践——以无锡市阳山镇朱村为例[J],城市规划,2012(10),64-66
    [16]谢天,文化转型时期建筑创作主体话语的表征——宏大叙事、私人话语还是商业运作[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48-50
    [16]李凯生,乡村空间的清正[J],时代建筑,2007(04),11
    [17]单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U],建筑学报,2000(11),24-25
    [18]陆莹,王冬,毛志睿,当代民居营造中的标准化与非标准化[JJ,新建筑,2007(04),4-5
    [19]陈成文,汪希,西方社会学家眼中的“权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08(05),79-80
    [20]陈淳,周浩明,传统街区建成环境意义的在思考—以使用者为认识主体的研究方法的提出[J],建筑师2005(10),5-8
    [21]单军,云南藏族民居空间图式研究[J],住区研究,2011(06),117
    [22]章光日,信息时代生活空间图式研究[J],规划研究,2005(10),29-30
    [23]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02,2-4
    [24]庄春萍、张建新,地方认同:将“地方”纳入“自我”认同结构[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4)
    [25]庄春萍、张建新,地方认同: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1(09)
    [26]周尚意、杨鸿雁、孔翔,地方性形成机制的结构主义与人文主义分析[J],地理研究,2011(09)
    [27]张强,中国乡土生态建筑环境观的当代价值[J],山西建筑,2007(10)
    [28]胡慧,天人合一中国乡土建筑生态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29]郑力鹏,开展城市与建筑“适灾”规划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1995(08),39-40
    [30]赵之枫,乡村聚落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09),300
    [31]王让会等,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生态系统反馈机制[J],农村生态环境,2004.,74-75
    [32]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04)
    [33]刘志琴,礼俗文化的再研究——回应文化研究的新思潮[J],史学理论研究,2005(01),41-42
    [34]廉如签,戴烽,差序格局与伦理本位之间的异同[J],学海,2010(03)
    [35]李晓嘉、刘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01)
    [36]王伟伟,马婷,李媛媛,价值取向和结果预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3(06),13-14
    [37]吴群,论工业反哺农业与城乡一体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1),35-39
    [38]秦兴洪,廖树芳,武岩,中国农民的变迁[J],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301-305
    [39]郑时龄,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J],时代建筑,2008(06)
    [40]艾侠,文化建筑的空间尺度与叙事性[J],城市建筑,2009(09),14-16
    [41]郑颖,谷口元,从领域性研究的视角论“公”、“私”空间的边界[J],建筑学报,2011(2),91-94
    [42]魏秦,王竹,地区建筑原型之解析[J],华中建筑,2006(06),42
    [43]赵群,周伟,刘加平,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刍议[J],新建筑,2005(04),9
    [44]郑力鹏,建筑防灾设计的若干方法[J],华中建筑,1999(03),99-100
    [45]李慧,张玉坤,生态建筑材料竹子浅析[J],建筑科学,2007(08),21-22
    [46]王冬,乡土建筑的自我建造及其相关思考[J],新建筑2008(4),18
    [47]王竹,魏秦,贺勇,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基因说”诠释——黄土高原绿色窑居住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建筑师,2008(02),30-31
    [48]穆威,石榴居[J],世界建筑,2013(7),115-119
    [49]王竹,范理杨,陈宗炎,新乡村“生态人居”模式研究——以中国江南地区乡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1(4),22-26
    [50]陈勇、陈国阶,对乡村聚落生态研究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认识[J],农业生态环境,2002,18-22
    [51]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05),76-79
    [52]谢花林,刘黎明,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及其指标体系初探[J],生态学杂志,2003(06),97-101
    [53]王路,村落的未来景象—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J],建筑学报,2000(11),16-21
    [54]李珎,基于传播学理论的皖南故聚落发展过程的研究—以黄田古聚落为例[J],华中建筑,2011(10),140
    [55]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56]于一凡,城市空间情感与记忆——城市空间的文化形态[J],城市建筑,2011(08),6-7
    [57]郑文俊,旅游视角下乡村景观价值认知与功能重构[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02),103-104
    [58]徐成刚,施俊天,论乡村景观建设中的视觉生态观[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03),66-70
    [59]李翅,刘佳燕,基于乡村景观认知格局的村落改造方法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5(12),88-89
    [60]赵承华,我国乡村旅游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1(04),37-38
    [61]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02)
    [62]徐伟,李娟,类型学设计中的尺度转换策略[J],新建筑,2007(02),8-10
    [63]季松,江南古镇的街坊空间结构解析[J],规划师,2008(4),75-78
    [64]王璐,卢健松,湖南耒阳市毛坪浙商希望小学[J],建筑学报,2008(07),27-28
    [65]单晓宇,尹建栋,阿尔瓦·阿尔托建筑中的地域性表达[J],建筑与文化,2011(11),105
    [66]刘家琨,“再生砖·小框架·再升屋”计划[J],时代建筑,2009(01),
    [67]李兴刚、马津,新小镇,新希望——西柏坡华润希望小镇设计感悟[J],城市建筑,2013(01),94-96
    [68]华黎,建造的痕迹-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设计与建造志[J],建筑学报,2011(06),42-45
    [69]李立,张承,懂江,费孝通江村纪念馆[J],城市·环境·设计,2011,185-187
    [70]陈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更新与新民居建设研究[J],建筑学报2012(4),113-114
    [71]星野敏,王雷,以村民参与为特色的日本农村规划方法论研究[J],城市规划,2010(02),56-58
    [72]侯彦全、姜亚彬、李安康、巩惠玲,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分析研究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05),96
    [73]周菲、白晓君,国外心理边界理论研究综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4
    [74]王雷,张尧,乡村建设中的村民认知与意愿表达分析[J],华中建筑,2009(10),91-92
    [75]葛丹东,华晨,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J],城市规划,2010(06),55-56
    [76]李翔宁,2008建筑中国年度点评综述-从建筑设计到社会行动[J],时代建筑,2009(01),4
    [77]李晓东,从国际主义到批判的地域主义[J],建筑师,1995(08),91-94
    [78]王冬,乡村社区营造与当下中国建筑学的改良[J],建筑学报,2012(04),99-101
    [79]孙周兴,作品·存在·空间:海德格尔与建筑现象学[J],时代建筑,2008(06),11-12
    [80]Arati chari, A timeless tradition of open space[J]. THE HINDU Special issue with the Sunday Magazine,2000(6)
    [81]Mohsen M. AboulNaga, Yasser H. Elsheshtawy,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buildings in hot climates:the case of the UAE.2001,24
    [82]A Skuse, T Cousins. Spaces of resistance:informal settlement.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 in a Cape Town township. Urban Studies,2007(05)
    [1]任庆国,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框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2]李建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11-12
    [3]林涛,浙北乡村集聚化及其聚落空间演进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2,29-31
    [4]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5]李新,村民自治中农民主体意识的培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9-10
    [6]李贺楠,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D],天津大学, 2006,8-14
    [7]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10-16
    [8]浦欣成,传统乡村聚落二维平面整体形态的量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20-25
    [9]王建华,基于气候条件的江南传统民居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0]李建斌,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
    [11]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
    [13]李雷,基于生态经济发展下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14]谭立峰,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5]宋月光,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的新农村乡村意象的研究——以山东省王因镇新农村建设为例[D],北京交通大学,2012
    [16]倪静雪,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D],上海交通大学,2007
    [17]谢宏丽,基于行为心理的中国传统住居模糊空间研究[D],湖南大学,2010
    [18]卢健松,自发性建造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D],清华大学,2009
    [19]王雪茹,杭州双桥区块乡村“整体统一·自主建造”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
    [20]綦伟琦,城市设计与自组织的契合[D],同济大学,2006
    [21]贺勇,适宜性人居环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与方法[D],2004
    [22]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清华大学,2001,71-74
    [23]徐从淮,行为空间论[D],天津大学,2005
    [24]李斌,江南民居环境中的过渡空间的传承与再造[D],北京林业大学,9-13
    [26]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27]黄献明,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50-52
    [28]樊敏,哈桑法赛创作思想及建筑作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32-35
    [29]蔡昱,场所精神的地域性表达[D],厦门大学,2008
    [30]操建华,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31]刘菊,价值认异[D],南京师范大学,2006,21-22
    [32]钱振澜,基本生活单元概念下的浙北农村社区空间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9
    [33]张尧,村民参与型乡村规划模式的建构[D],南京农业大学,30-34
    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www.stats.gov.cn
    国家数据网:http://data.stats.gov.cn
    谷歌学术搜索:http://scholar.google.com.hk
    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自由建筑论坛:http://www.abbs.com.cn
    谷德设计网:http://www.gooood.hk
    靠垫网:http://www.kaoder.com
    新浪微博:http://www.beibo.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