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审美的诉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晚清以来,由于现代民族国家的追求,文学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一条激进的现代性之路。在这一追求中,文学与革命、政治的关系被优先强调。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二字,并不仅仅体现在对民族国家追求的文学启蒙上,同时也体现在对艺术自身追求的文学审美上。对于现代文学来说,文学启蒙以革命、启蒙为目标,致力于民族国家解放的宏大叙事;文学审美致力于艺术创造和文化关怀,二者同样重要。进一步说,现代文学既要重视文学与时代、社会、政治的关系,同时也要关注文学自身的发展建设问题。因此,现代文学审美的研究不容忽视,它既体现了文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为现代文学启蒙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凌厉提供了某种反思和借鉴的经验。
     沈从文作为“京派”一员,坚持文学的审美追求,其思想主张和艺术观念,既体现了文学之为文学的本原性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文学立足于时代话语坚持自我表达的可能性经验;同时又以自我主体意识的张扬表现了文学可以不载道的审美表达。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将论述的落脚点放在沈从文文论上,力图将沈从文对文学观念的表达和思考纳入到现代文学文化的整体框架中,以此考察沈从文文学思想与时代、社会、政治等的复杂张力关系。按照沈从文文学审美思想的建构与关联,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本文从“离散”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沈从文从湘西到北京,从“乡下人”成长为一个有着对文学自觉追求的作家的心理历程,以及“离散”对他文学审美观的形成和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沈从文杂采中西文化之所长,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于时代、政治之外,既反感现代都市文明,又对人生“爱”“美”倾心,由此形成他的自我主体认知和个人化表达,以及以艺术沟通现实与理想的文学审美定位。
     其次,本文考察了沈从文以个人表达为主体的文学审美建构。本着文学表达自我的要求,沈从文不仅对文学的历史观、真实观,及感性、无意识心理等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而且还主张文学成为情感的载体,要求文学独创、自由。沈从文的这种文学理解,显示了作家以个人主体存在来抗拒“依附性”的现代化生产的能动性和文学审美坚持本体自律的自由品格。
     再次,本文对沈从文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在这方面,沈从文有效地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传统文化实行了现代性转化,表现出集古典理想与现代文化于一体的文学审美理想。在内容上,沈从文主张生命的健康向上与人性的优美自然,在形式上,沈从文主张文学审美的形式感,要求和谐恰当,充分体现出人生的美与文学的美的和谐统一。
     复次,本文还对沈从文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考察。沈从文通过一系列评论、杂感、论争等形式,参与到与时代、作家、作品、读者的对话与交流——既对新文学发展的经验得失成败进行总结,对文学实现寻美与纠弊,以引导文学的健康正常发展;同时也对当前文学运动的发展给予说明,思考新文学的发展与建设问题,实现文学重造、经典重造、社会重造的艺术审美理想。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对文学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现代文学的审美期待和可能设想,充分体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现代文学建设的文学责任感和使命感。
     沈从文对文学的表达与思考,贯穿于社会、时代、人生、民族等诸多层面,充分显示出作家以自我主体能动精神沟通文学本体层面的审美自觉,和以文化改变现实人生的审美救赎。这种思考,虽然在风雨飘摇的现代中国,有些不切实际;但它却以其存在,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在现代文学的功利追求之外提供了文学作为主体存在的话语建构的可能。
Since late Qing dynasty,because of the pursuit of modern national country,literature has been on the way to a radical modernity unavoidably.While pursueing in this,the rel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revolution,politics is our priority to emphasize.But "Modern"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not only has already reflected on literature enlightenment in the pursuit of national country,also should reflect on aesthetic literature in the pursuit of art itself.As for modern literature,literature enlightenment regards revolution and initiation as the goal,devotes to the mighty narration of national country liberation;Aesthetic literature is devoted to artistic creation and culture loving,the two are equally important.Furtherly,modern literature not onl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era,society,politics,als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itself at the same time.So,the research on modern aesthetic literature can't be ignored, which has already reflected the inherent request for literature development,also offers a certain introspection and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with regard to the eagerness of quick success and fickleness impetuously and swiftly of modern literature enlightenment too at the same time.
     As a member of "Beijing group",Shen Congwen adhers to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literature,his thoughts and artistic ideas have already reflected an original characteristic of literature for literature, and provided the possible experience based on insisting on era remarks's self-expression;have displayed aesthetic expression that literature can download opinion with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t the same time.Based on such consideration,this text will put down temporary roots in Shen Congwen's articles and opinions,try hard to bring the expression and thinking of Shen Congwen's literature ideas into the whole framework of modern literature culture,so as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icated tension relation between Shen Congwen's literature thoughts and era,society,politics, etc..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relation of aesthetic thoughts of Shen Congwen's literature, this text will be divided four parts to describe:
     First of all,this text proceeds with "dispersed angle",has analysed the psychological course from west Hunan to Beijing where Shen Congwen grows into a writer who pursues for literature consciously from "boor",and the "dispersed" forming and influence on the aesthetic conceptions of his literature.In this course,Shen Congwen adopts chief advantag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o mix,goes on between being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o visit,wanders up and down to the era and politics,and not only rebels modern city civilization,also falls into "love" and "beauty" of life, thereout forming his subject cognition and individual expressions,and the aesthetic localization of literature that art communicates with reality and ideas.
     Secondly,this text has investigated the aesthetic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that Shen Congwen's literature takes personal expressions as subject.Based on the request of self-expression with literature, Shen Congwen not merely has his own unique understanding on conception of history,true view,and the perceptual,unconscious psychology,etc.of literature,and also maintains that literature becomes the carrier of emotion,requires literature for original creation and freedom.This kind of literature understanding of Shen Congwen,has shown the dynamic role of modern production that the writer resists "depending on" by existing in personal subject and the freedom character that aesthetic literature persists with the noumenonn by itself.
     Moreover,this text has thought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Shen Congwen and China's traditional literature.In this respect,Shen Congwen has absorbed the marrow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ffectively, has implemented the modernity transforma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demonstrates the aesthetic ideal of literature of incorporating classical ideal and modern culture into an organic whole.In content, Shen Congwen advocates the healthy and progressive life and the grace of human nature naturally, in form,Shen Congwen advocates the form sense with aesthetic literature,requires harmoniously and appropriatly,fully embodys the harmony unification with the beauty of literature and life.
     Finally,this text also investigates the interdynamic relation between Shen Congwen and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Shen Congwen participates in the dialogue and comunications with era,writer, works,reader through the forms such as a series of comments,random thoughts,controversy,etc.—It has already summarized experience gain and success or failure of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development,has realized seeking to literature beauty and correcting the fraud,in order to lead literature to develop normally;Prov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esent literature movements too, ponders ove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realizes aesthetic ideal of art of literature rebuilding,classics rebuilding,and the society rebuilding.At the meaning,Shen Congwen's thinking of literature,reflects his aesthetic expection and possible imagination on modern literature,fully reflects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that current intellects participate in modern literature construction actively.
     Shen Congwen's expressions and thinking on literature,run through on a great deal of aspects such as society,era,life,nationality,etc.,demonstrat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at writers can fully link up literature noumenonn aspect with subject conscientious spirit,and rescueing compensation aesthetically of changing realistic life with culture.Though this kind of thinking,in precarious modern China,is a bit impractical;But it exists essentially,has enrich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terature,and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remarks construction literature beyond the pursuit utility of modern literature.
引文
[1]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文心雕龙》(戚良德注),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2]钟嵘《诗品·序》,《诗品》(吕德申校释),北大出版社1986年。
    [1]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佛雏编《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第9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7月。
    [2]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佛雏编《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第171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7月。
    [3]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佛雏编《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第9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7月。
    [4]孔范今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第41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第210-211页,东方出版社1987年1月版。
    [2]王栻主编《严复集》第3册,第527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第52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朱自清《论严肃》,《标准与尺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5]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第7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6]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第7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1]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佛雏编《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第25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7月版。
    [1]林宰平在署名唯刚所写的《大学与学生》(载1925年5月3日《晨报副刊》)中,称沈从文为“天才青年”。
    [2]韩侍桁《一个空虚的作者——评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1931年3月1日《文学生活》第1卷第1期。
    [3]郭沫若《斥反动文艺》,1948年3月1日《大众文艺丛刊》第一辑《文艺的新方向》。
    [4]夏志清著,刘绍鸣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5]金介甫《沈从文论》,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上),第40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6]钱理群、吴晓东《“分离”与“回归”——绘图本(中国文学史)(20世纪)的写作构想》,《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1期
    [7]杨瑞仁《从世界乡土文学的缘起谈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6期。
    [1]夏义生,张森《从边城走向世界——凌宇先生言谈录》,《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1期。
    [2][新加坡]王润华《从艾略特“诗人批评家”看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沈从文小说新论》,第60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3]韩红磊的《论沈从文的唯美主义文学批评》将沈从文的批评定位为“唯美主义批评”,刘海军在《另类批评的风采—论沈从文的情感性批评》一文将沈从文批评定位为“情感批评”,赵学勇与蔺春华的《传统批评理念的现代表现——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审美特征》分析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审美性。此外,还有姜峰的《章法外的成功——沈从文文论的独特性》、刘泽友的《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文学武的《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个性》和《沈从文文学批评论》、金立群的《沈从文文化批评中的分裂性特征》等论文也对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特色、风格、文体及分裂性特征等进行了归纳和描述。由于这方面的论文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1]方静、王青《论沈从文文学批评方式的流变及原因》,《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3期。
    [2]邵莹《沈从文文学批评略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3]郭国昌《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观》,《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4]张建永、林铁:《沈从文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6期。
    [5]谢丽:《回到文学自身:中国现代作家论批评的新视角——以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论为例》,《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6期。
    [6]参见李红艳的硕士论文《论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第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自我评述》,《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97-39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童明《飞散》,《外国文学》,2004年第6期。
    [2]Edward Said,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p.173.转引自王宁《流散文学与文化身份认同》,《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Edward Said:Culture and Imperialism,New York:Double Day,1994,第332页.转引自王宁《流散文学与文化身份认同》,《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梁启超《50年来中国进化概要》,《梁启超文集》,第451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1]沈从文《凤子》,《沈从文全集》第7卷,10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黄伯思《校定楚辞学》,见《宋文鉴》卷九十二。
    [3]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楚辞章句疏证》(黄灵庚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9月。
    [4]《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5]《史记·楚世家》,《史记新注》,华文出版社2000年。
    [6]黄伯思《校定楚辞学》,见《宋文鉴》卷九十二。
    [7]涂又光《楚国哲学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国语·楚语下》,《国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9]沈从文《新党中一个湖南乡下人和一个湖南人的朋友》,《沈从文全集》第14卷,第28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7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吴投文《论沈从文的生命价值》,《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沈从文《(第二个狒狒)引》,《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29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长庚》,《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3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生命同我)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0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新党中一个湖南乡下人和一个湖南人的朋友》,《沈从文全集》第14卷,第28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从现实学习》,《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7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自我评述》,《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9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版1935年。
    [6]周宪《文化现代性和美学问题》,第2页,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1980年5月《花城》总第5期。
    [2]沈从文《(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4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1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4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抽象的抒情》,第30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沈从文《(湘行散记)序》《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9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后序》,《沈从文全集》第3卷,第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抽象的抒情》,第30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后序》,《沈从文全集》第3卷,第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徐志摩对沈从文文学才华的称赞,我们可以从他发表沈从文散文《市集》及所作的“编者按”窥知一二。在这篇按语中,徐志摩将沈从文的写作,比作是“春草的发青,云雀的放歌”,不是写成的,而是想成的,是自然之为的,并认为沈从文的作品是“值得读者们再读三读乃至四读五读的”。见《沈从文全集》第11卷第49、52页的《附录·志摩的欣赏》和《附录·徐志摩的答辞》,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这里的统计数据是根据《沈从文研究资料》里所收录的沈从文作品发表情况。见刘洪涛、杨瑞仁主编的《沈从文研究资料》(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2]沈从文《从现实学习》,《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9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1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第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李健吾《(边城)与(八骏图)》,《咀华集·咀华二集》,第2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1]沈从文《萧乾小说集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2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见丁玲《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记胡也频》,第17页,1951年。转引自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16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沈从文《萧乾小说集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2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抽象的抒情》,第224、30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金介甫著、符家钦译《沈从文传》,第50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10月。
    [1]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第28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沈从文《从文自传·学历史的地方》,《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5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转机》,《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6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2]沈从文《从文自传·学历史的地方》,《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5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在《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里,沈从文自述:“初到北京时,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我还不熟悉。身边唯一的师傅是一部《史记》,随后不久又才偶然得到一本破旧《圣经》。我并不迷信宗教,却欢喜那个接近口语的译文和部分充满抒情诗的篇章。从这两个作品反复阅读中,我得到极多有益的启发,学会了叙事抒情的基本知识。”(见《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72页)又说“想文字亲切而贴近语言,真正可永远师法的一本书,倒是随地可得的《圣经》。新旧约给我的启示即极大,尤其是用文字造风格有以自见,这本书有好些地方俨如在示范。”(见《致易梦虹》,《沈从文全集》第18卷,第420页)由此可见,沈从文在语言表达和文字风格上受到过《史记》,《圣经》的影响,但并不完全如沈从文所说的“使文字亲切而贴近口语”。至少在沈从文的一些作品中,如《龙朱》、《神巫之爱》、《风子》等作品,我们能看出他受《圣经》雅歌影响,欧化色彩很浓的人物对白。在这方面,苏雪林的《沈从文论》(载1934年9月《文学》第3卷第3期)有详细的分析。
    [4]在《答凌宇问》中自述“较多地读过契诃夫、屠格涅夫作品,觉得方法上可取处太多”,认为“把人和景物相融合在一起,有独到好处”。又在《从文自传·女难》中自述读过狄更斯的《冰雪姻缘》、《滑稽外史》等书,并表示喜欢这种将道理包含在现象中的创作。《沈从文全集》第13卷、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虽然沈从文自称自己从《圣经》里受到吸收到叙事抒情的基本知识(见《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72页),但这显然只是表面的。从沈从文对政治、革命、暴力、权力等的反感态度,以及对爱、美的信仰上,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对基督教“爱的哲学”的体认。
    [1]在巨文教的《张兆和、汪曾祺谈沈从文——访张兆和、汪曾祺两位先生谈话笔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2期)和张兆和给沈从文大姐夫、大姐的书信(《张兆和致田真逸、沈岳锟等》,《沈从文全集》第19卷,第22页)中,张兆和曾提到沈从文平常喜读《变态心理学》,接受过霭理斯《性心理学》的影响;不仅如此,沈从文自己在《谈进步》(见《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86页)一文中也提到克伦《实用心理学》的影响。而在沈从文的创作中,从最早的《用A字记下来的事》到40年代后期的《看虹录》等,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分析学说几乎贯穿了沈从文的整个创作历程,同时也影响到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表达。
    [2]沈从文与浪漫主义的关系,虽然他本人并未明确提到。但从其作品和“最后一个浪漫派”的自述里,我们能略知一二。不仅如此,沈从文还在《谈进步》里提到过弗里契对浪漫主义文学基本主张的说明,可见沈从文对浪漫主义有所了解,也可能受其影响。美国沈从文研究专家金介甫曾经把沈从文作品中提到的外国作家和他读过的作家作品,列出一张名单,其中就有卢梭。他在《凤凰之子—沈从文传》中指出“他对西方浪漫主义很入迷。虽然他指名提到的只有卢梭的《忏悔录》”。(见金介甫《凤凰之子——沈从文传》,第125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作为沈从文作品知音的评论家李健吾则明确指出沈从文与卢梭所代表的浪漫主义在美学精神上的相通。他在1935年写道:《边城》,这颗精莹的明珠,当我们看完思索的时候,“涌上我心头的,是浪漫主义一个名词,或者说准确些,卢骚这些浪漫主义者的形象。我不是说沈从文先生,甚至于萧乾先生,属于浪漫主义。一个名词不是一部辞海,也不是一张膏药,可以点定一个复杂的心灵活动的方向,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不在两两相同,而在各自享赋的殊异。然而,这止不住一种共同或者近似的气息流贯在若干人的作品中间。”(李健吾《李健吾批评文集》,第65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1]陈思和《笔走龙蛇》,第61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版。
    [2]沈从文《长庚》,《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3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有学者将沈从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看作是一种“反现代性”。如杨联芬在《沈从文的“反现代性”》(《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2期)一文中从“反现代性”的角度指出沈从文所秉持的人性尺度及其文化价值观是对五四现代性潮流和以“进步”为指向的社会文化发展模式的逆反,显示了“另类”的非现代性质。但我认为,沈从文的“反现代性”毋宁说是“审美现代性”,是对启蒙现代性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理性、工具主义的悖反。从其发生、发展来说,它仍是现代性的一种,是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反思纠弊。与启蒙现代性对科学、进步、理性等的强调不同,“审美现代性”专注于发掘人类中受压抑的情绪,强调人性、生命、情感等感性形式,以实现审美救赎。
    [4]郭沫若《笔立山头展望》,《女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
    [1]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潜渊》,《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3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元宵》,《沈从文全集》第4卷,第24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沈从文《续废邮存底·美与爱》,《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36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6]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第5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卢梭《爱弥儿》,第5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
    [2]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2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0卷,第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0卷,第3-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0卷,第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序》,《沈从文全集》第3卷,第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沈从文《南行杂记》,《沈从文全集》第11卷,第8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刘纳《社团、势力及其他——从一个角度介入“五四”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9年第3期。
    [2]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7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从文自传·附记》,《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6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苏雪林在《沈从文论》中对沈从文的文体创作有如下的评价:“我常说沈从文是一个新文学界的魔术家。他能从一个空盘里倒出数不清的苹果鸡蛋;能从一方手帕中扯出许多红红绿绿的缎带纸条;能从空壶里喷出洒洒不穷的清泉;能从一方包袱下变出一盆烈焰飞腾的大火,不过观众在点头微笑和热烈鼓掌之中,心里总有‘这不过玩手法'的感想。”载《文学》,1934年第3期。
    [5]沈从文《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27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1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在《阿丽思中国游记(二)·序》中表明:“我为了把文学当成一种个人抒写,不拘于主义、时代、与实物论理的东西,故在通常标准与规则外,写成了几本书。《阿丽思中国游记》,则尤其是我走我自己的道路一件证据”。见《沈从文全集》第3卷,第14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二)·序》,《沈从文全集》第3卷,第14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二)·序》,《沈从文全集》第3卷,第146-14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二)·序》,《沈从文全集》第3卷,第14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石子船·后记》,《沈从文全集》第5卷,第31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凤子〉·题记》,《沈从文全集》第7卷,第7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230-23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6]沈从文《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26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7]沈从文《续废邮存底·美与爱》,《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36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杂谈六》,《沈从文全集》第14卷,第2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新党中一个湖南乡下人和一个湖南人的朋友》《沈从文全集》第14卷,第29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一首诗的讨论》,《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478-47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谈现代诗》,《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47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沈从文《南行杂记》,《沈从文全集》第11卷,第8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第191-19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2]沈从文《〈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4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23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窄而霉斋闲话》,《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4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尼采《权力意志》,转引自刘小枫著《诗化哲学》,第133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
    [1]茅盾《文学者的新使命》,《茅盾杂文集》,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
    [2]施蛰存《沙上的脚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鲁迅《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现状》,《鲁迅全集》第4卷,第29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瞿秋白文集》第3卷,第1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第25-2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沈从文《〈一个母亲〉·序》,《沈从文全集》第7卷,第29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第21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
    [2]朱光潜《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商金林编《朱光潜批评文集》,第84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
    [3]沈从文《一般或特殊》,《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263-26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第263-26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
    [5]转引自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第28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
    [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第24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
    [2]转引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第132页,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
    [3]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2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9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0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记胡也频》,《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收拾残破》,《沈从文文集》第12卷,第296页,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花城出版社。1984年7月。
    [3]沈从文《文学运动的重建》,《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296-29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从文自传·学历史的地方》,《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5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沈从文《明日的文学作家》,《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356-35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6]沈从文《〈艺术周刊〉的诞生》,《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6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7]沈从文《废邮存底·给一个读者》,《沈从文全集》第11卷,第22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8]沈从文《虹桥》,《沈从文全集》第10卷,第39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第26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
    [2]沈从文《记胡也频》,《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连萃创作一集序》,《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1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茅盾《什么是写实主义》,《文学百题》,第98-100页,生活书店1935年版。
    [2][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第222-22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
    [3][德]恩斯特·卡西尔著,廿阳译《人论》,第222-22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
    [4][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第23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
    [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148、149-15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6]宗白华《美学》,《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45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50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美]雷纳·韦勒克著,杨自伍译《近代文学批评史》第2卷,第17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10月。
    [3]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6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朱光潜《谈美》,第2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
    [2][美]M.H.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第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3]沈从文《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4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4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汪馥泉、王集丛《一年来的中国小说——沈从文的〈边城〉》,1935年《读书顾问》第1卷第4期。
    [6]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第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麦克里希《诗与公众世界》,转引自朱自清《标准与尺度》,第4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第16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3]沈从文《论技巧》,《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7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霍布豪斯《自由主义》,第25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9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6]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第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7]沈从文《湘西》,《沈从文全集》第11卷,第37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8]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序》,《沈从文全集》第3卷,第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9]转引自[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第21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
    [1]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9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96-9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0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陈独秀《敬告青年》,《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第13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戈迪默《写作与生存》,《文论报》1996年第23期。
    [2]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见《文学运动史料选》,第2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茅盾《读〈倪焕之〉》,见《文学运动史料选》,第17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2]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2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0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27-12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萧洪恩《沈从文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6]沈从文《抽象的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527-52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3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潜渊》,《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3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绿魇》,《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5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全集》第8卷,第58-5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0卷,第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绿魇》,《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4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3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家的歧途》《鲁迅全集》第7卷,第1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周作人《诗的效用》,《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第20页,岳麓书社,1987年7月。
    [3]沈从文《杂谈六》,《沈从文全集》第14卷,第26-2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潜渊》,《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3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新废邮存底续编·致灼人先生二函》,《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43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美]M.H.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第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1]沈从文《从文自传·女难》,《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2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朱光潜《谈美》,第123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
    [3]沈从文《由达园给刘廷尉》,《沈从文全集》第11卷,第9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废邮存底·给一个读者》,《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22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50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废邮存底·情绪的体操》,《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21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废邮存底·给一个写诗的》,《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18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朱光潜《诗的境界》,商金林编《朱光潜批评文集》,第105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
    [4]朱光潜《诗的境界》,商金林编《朱光潜批评文集》,第105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
    [5]沈从文《〈小说月刊〉一卷三期卷头语》《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2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6]邓以蛰《诗与历史》,载1926年4月8日《晨报》副刊《诗镌》第2号。
    [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第20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
    [2]沈从文《青色魇》,《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9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第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从文自传·女难》,《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2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50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第18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50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论特写》,《沈从文文集》第12卷,第137页,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花城出版社,1984年7月。
    [2]朱光潜《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商金林编《朱光潜批评文集》,第88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
    [3]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第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苏雪林:《沈从文论》,引于《沈从文评说80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190页。
    [5]沈从文《给一个作家》,《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34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6]沈从文《作家间需要一种运动》,《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10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7]沈从文《抽象的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52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1928年2月15日《文化批判》第2号。见《文学运动史料选》,第2卷,第43-4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2]沈从文《关于看不懂》,《沈从文文集》第12卷,第337页,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花城出版社,1984年7月。
    [1]Encyclopedia of Aesthetics,1998ed.,“Autonomy:Historical Overview,”by Casey Haskins。转引自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第217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
    [2]李健吾著《咀华集·咀华二集》,第5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3]沈从文《记胡也频》,《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朱光潜《复刊卷头语》,《文学杂志》第2卷第1期,1947年6月。
    [1]罗隆基《论人权》,《新月》第3卷第5期,新月书店1929年出版。
    [2]沈从文《一封信》,《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13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政治与文学》,《沈从文全集》第14卷,第25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231-23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致施蛰存函四通》,《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41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谈作家集团组织》,《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40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5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51-5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沈从文《文运的重建》,《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8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6]沈从文《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4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7]沈从文《一种新的文学观》,《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16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5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废邮存底·元旦日致〈文艺〉读者》,《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20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张友松《我的小说的译作的经验与理解》,郑振铎、傅东华编《我与文学》,第292页,生活书店1934年版。
    [4]沈从文《记丁玲·跋》《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22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沈从文《我的学习》,《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36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梁实秋《文学批评辨》,《浪漫的与古典的》,第10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2]麦克昂(郭沫若)《普罗文义的大众化》,《艺术月刊》1930年3月第1卷第1期。
    [3]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6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周作人《诗的效用》,《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第20页,岳麓书社,1987年7月。
    [5]沈从文《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全集》第11卷,第34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6]沈从文《新文人与新文学》,《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8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废邮存底·给一个写诗的》,《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18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顾颉刚《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载《民俗周刊》,1928年4月7日第5期。
    [1]参见欧阳哲生《新文化的源流与趋向》,第7页,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2]直江广治《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民俗学译丛》第一辑,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俗学部,第91页。
    [3]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上)》,第155-156页,中华书局1998年。
    [4][法]考路易·多洛著,黄建华译《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郑振铎《新文学的建设与国故之新研究》,《小说月报》14卷1号,1923年。
    [1]胡适《复刊词》,《歌谣周刊》第2卷第1期,1936年4月4日。
    [2]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五》第315、10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沈从文《读英雄崇拜》,《沈从文全集》第14卷,第14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周作人《风土志》(知堂笔谈之九)《立春以前》,见钟叔河《周作人文类编6:花煞 乡土 民俗 鬼神》第1-2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周作人《在希腊诸岛·译后记》,《知堂序跋》,第249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
    [4]沈从文《凤子》,《沈从文全集》第7卷,第16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马丁·亨克尔:《究竟什么是浪漫》,见《纪念理查德·阿勒温文集》,1967年德文版,第296页。转引自刘小枫著《诗化哲学》,第6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
    [1]沈从文《凤子》,《沈从文全集》第7卷,第16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凤子》,《沈从文全集》第7卷,第16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湘西》,《沈从文全集》第11卷,第40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李泽厚《美的历程》,第67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
    [1]李健吾《李健吾批评文集》,第65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2]沈从文《潜渊》,《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3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北平的印象和感想》,《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27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23-2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绿魇》,《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37-13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潜渊》,《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3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黑魇》,《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7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苏雪林著《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第394页,台湾纯文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第2版。
    [2]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2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9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尼采《悲剧的诞生》,第2页,第28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
    [1]沈从文《看虹摘星录·后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4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7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新废邮存底·学习写作》,《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33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沈从文《长庚》,《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4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6]沈从文《长庚》,《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3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7]沈从文《续废邮存底·美与爱》,《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36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8]沈从文《一个边疆故事的讨论》,《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46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9]沈从文《潜渊》,《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3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第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第52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9月版。
    [1]沈从文《元宵》,《沈从文全集》第4卷,第24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沈从文《凤子》,《沈从文全集》第7卷,第11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第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张容《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第23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2]周作人著,止庵校《欧洲文学史》,第5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日]抽厨川北村著,樊从予译《文艺思潮论》,第119页,商务印书馆,1924年。
    [4]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五),第315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5]周作人《生活之艺术》,1924年11月《语丝》1期。
    [6][美]M.H.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第1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7][美]M.H.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第1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1]李长之《释美育并论及中国美育之今昔及其未来》,《李长之批评文集》,第325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
    [2]沈从文《给某作家》,《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22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9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致周定一先生》,《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47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6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给志在写作者》,《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41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沉默》,《沈从文全集》第14卷,第10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论穆时英》,《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23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沈从文《废邮存底·给一个读者》,《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22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6]沈从文《抽象的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52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7]沈从文《抽象的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527-52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废邮存底·给一个写诗的》,《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18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50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50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50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朱光潜《诗的境界》,商金林编《朱光潜批评文集》,第97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
    [1]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6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许慎《说文解字》第78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3]“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见孔了《论语·八佾》,《诸子集成》(一),《论语正义》第73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
    [4]佛雏编《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第172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7月。
    [5]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第19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第9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胡秋原《勿侵略文艺》,《文化评论》1932年4月第4期。
    [3]沈从文《南行杂记》,《沈从文全集》第11卷,第8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从徐志摩作品学习“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25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朱光潜《流行文学三弊》,商金林编《朱光潜批评文集》,第76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
    [2]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50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诚实的自白”与“精巧的说谎”》,《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39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梁宗岱《新诗底纷歧路口》,《粱宗岱批评文集》,第t29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
    [1]李健吾著《咀华集·咀华二集》,第3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朱光潜《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商金林编《朱光潜批评文集》,第85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
    [3]沈从文《废邮存底·给一个写诗的》,《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18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朱光潜《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商金林编《朱光潜批评文集》,第85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
    [5]沈从文《论技巧》,《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7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论技巧》,《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7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李长之《我对于文艺批评的要求与主张》,《批评精神》,南方印书馆,1942年。
    [3]沈从文《论技巧》,《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7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第57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5]萧乾《为技巧申冤》,1935年11月13日天津《大公报·文艺》。
    [6]沈从文《论技巧》,《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7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7]沈从文《论技巧》,《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7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论技巧》,《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7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论技巧》,《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7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商金林编《朱光潜批评文集》,第20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
    [1]孙正甲《政治文化》,第84-85页,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2]沈从文提到“自己的言语”至少有两次,分别见于《连萃创作一集序》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小感想》,《沈从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华劭《语言经纬》,第4、6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5月。
    [1]在沈从文文论中,沈从文经常使用“自己的”来表示一种个性化表达和创作。如“自己的诗歌”、“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言语”、“自己的意思”、“自己的艺术”、“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句子”等语。
    [2]沈从文《中年》,《沈从文全集》第3卷,第42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殷夫《1929年5月1日》,《殷夫选集》,开明书店1951年版。
    [4]沈从文《现代中国文学的小感想》,《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3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沈从文《<群鸦集>附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0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6]沈从文《论刘半农的<扬鞭集>》,《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2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俞平伯《吴歌甲集·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沈从文《谈现代诗》,《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47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答辞六》,《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40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群鸦集>附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1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义《论施蛰存与罗黑芷》,《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7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20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1]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5卷6号,1918年12月15日。
    [2]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1928年2月15日《文化批判》第2号。
    [3]《新世纪之使命》,见《新世纪》第1期,1907年6月于巴黎创办。
    [1]沈从文《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42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从新文学转到历史文物》,《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38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王润华《从艾略特“诗人批评家”看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术论文第90种(1993年),第1-26页。转引自《沈从文研究资料》(下)第709页,刘洪涛、杨瑞仁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4]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27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1]沈从文《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2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王润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理论架构》引自《沈从文研究资料》(下)第708页,刘洪涛、杨瑞仁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3]沈从文《<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2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9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论刘半农<扬鞭集>》,《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2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9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22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老子》,(魏)王弼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后序》,《沈从文全集》第3卷,第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4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49-15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论施蛰存与罗黑芷》,《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7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论朱湘的诗》,《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3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废邮存底·给一个写诗的》,《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18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论刘半农<扬鞭集>》,《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2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论朱湘的诗》,《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38-13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1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论徐志摩的诗》,《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0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文学研究会宣言》,《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
    [2]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7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窄而霉斋闲话》,《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4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4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21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21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致施蛰存函四通》,《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41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朱光潜《论小品文》,《朱光潜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1]沈从文《论汪静之的<蕙的风>》,《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8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1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论郭沫若》,《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5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陈平原《文学的周边》第143页,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2]沈从文《刘宇诗选·序》《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2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46-4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郁达夫张资平及其影响》,《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19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窄而霉斋闲话》,《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37-38、4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上海作家》,《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4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窄而霉斋闲话》,《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40、4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梁实秋《文学的严重性》,《新月》第3卷第4期。
    [5]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5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吴立昌《论20世纪30年代“京”‘海”之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王文英主编《上海现代文学史》,第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旷新年(1928:文学革命》,第19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2]王本朝《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第130页,西南示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50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夏衍《抗战以来文艺的展望》,《自由中国》1938年第2期。
    [2]巴人《展开文艺领域中反个人主义斗争》,1939年4月16日《文艺阵地》第3卷第1期。
    [1]沈从文《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10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再谈差不多》,《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14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茅盾《<法律外的航线>读后感》,《文学月报》1932年12月第1卷第5、6期合刊。
    [2]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中),第16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马尔库塞《艺术,作为现实的形式》,《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2]沈从文《一般或特殊》,1939年1月22日《今日评论》第1卷第4期。
    [3]沈从文《文学运动的重造》,《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29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一封信》,《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13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现代中国文学的小感想》,《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3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4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文运的重建》,《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80-8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转引自康长福《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第209页,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3]沈从文《文学界联合战线所有的意义》,《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10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71-72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赵德明译,《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第1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3]沈从文《长庚》,《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40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秋之沦落·序》,《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31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10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致一个读者的公开信》,《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379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从现实学习》,《沈从文全集》第13卷,第376-37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五四”二十一年》,《沈从文全集》第14卷,第133-134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文艺政策”检讨》,《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27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新月》第2卷第6期。
    [4]沈从文《“文艺政策”检讨》,《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28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1]沈从文《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5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沈从文《文运的重建》,《沈从文全集》第12卷,第8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3]沈从文《编者言》,《沈从文全集》第16卷,第448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4]沈从文《论“海派”》,《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5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5]朱光潜《论小品文》《朱光潜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沈从文《新文人与新文学》,《沈从文全集》第17卷,第85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2]马尔库塞《艺术,作为现实的形式》,《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
    [2]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佛雏编《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第171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7月。
    [3][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第284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1]朱光潜《与梁实秋先生论“文学的美”》,载《北平晨报》,1937年2月22日。
    [1]郭沫若《文艺论集·序》,《沫若文集》第10卷,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1]梁宗岱《屈原-自序》,见李振声编《梁宗岱批评文集》,第167页,珠海出版社,1988年。
    [2]李健吾著《咀华集·咀华二集》,第115、11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3]郭沫若《文艺论集·序》,《沫若文集》第10卷,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4]郭沫若《斥反动文艺》,《大众文艺丛刊》第1辑《文艺的新方向》,1948年3月1日。
    [1]沈从文《致季陆》,《沈从文全集》第18卷,第51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1-2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1-12卷),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版。
    沈从文:《抽象的抒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梁宗岱:《梁宗岱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岳麓书社,1987年7月版。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商金林编:《朱光潜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郜元宝编:《李长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梁实秋:《浪漫的与古典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合编:《文学运动史料选》(1-4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吴世常编:《美学资料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上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珞编:《沈从文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2月版。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1-4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佛雏编:《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7月版。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茅盾:《茅盾杂文集》,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1-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月版。
    《中国新文学大系》(影印本,全10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
    苏雪林:《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台湾纯文学出版社,1986年6月版。
    钱理群编:《二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
    吴福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
    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
    M.H.艾布拉姆斯著、袁洪军、操鸣译:《镜与灯——浪漫主义理论批评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杨陶祖校:《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
    (德)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9月版。
    (德)尼采著:《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斌、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金介甫著、符家钦译:《沈从文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10月版。
    (美)金介甫著、虞建华、邵华强译:《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
    (美)格里德著、鲁奇译:《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韩)赵恒瑾:《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学林出版社,2006年8月版。
    (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赵澧、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版。
    朱自清:《标准与尺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版。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陈平原《文学的周边》,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许道明:《海派文学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孔范今:《20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旷新年《1928:文学革命》,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欧阳哲生:《新文化的源流与趋向》,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
    黄曼君:《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2002年1月版。
    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廖超慧:《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武汉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王本朝:《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新颖:《沈从文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版。
    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仁政:《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岳麓书社》,2005年12月版。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凌宇:《重建楚文化的神话系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萧兵:《楚辞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涂又光:《楚国哲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姚汉荣:《楚文化寻绎》,学林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东方出版社,1997年6月版。
    刘洪涛:《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黄健:《京派文学批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许道明:《京派文学的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白春超:《再生与流变——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陈伟:《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版。
    解洪祥:《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陈思和:《笔走龙蛇》,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版。
    王元骧:《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杜卫:《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柏格森与中国近代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
    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学林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版。
    赵学勇:《新文学与乡土中国——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赵学勇:《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康长福:《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
    俞兆平:《写实与浪漫——科学主义视野中的“五四”文学思潮》,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9月版。
    宋剑华:《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姜辉:《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
    刘肖:《沈从文的文化谱系——京派对沈从文的影响》(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庄鸿文:《沈从文与卢梭——一种美学观念上的沟通》(硕士论文),厦门大学2006年。
    何丽:《另一种现代性——沈从文的边缘言说》(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赵惠芳:《生态批评视野中的沈从文创作研究》(硕士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鲍晓红:《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硕士论文),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邵宝辉:《沈从文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硕士论文),河北大学2003年。
    孙士生:《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硕士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王天英:《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风格》(硕士论文),河北大学2005年。
    刘海军:《另类批评的风采——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硕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孙明英:《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李红艳:《论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龙永红:《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及其现代意识》(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孙晓东:《启蒙与京派的文学追求》(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05年。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4年。
    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朱华阳:《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武汉大学2006年。
    张瑞英:《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研究》(博士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齐成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批评》(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3年。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邵莹:《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建构之反思——以京派为个案》(博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4年。
    叶德政:《从凝固走向开放——对于国内现代文学史教材有关沈从文评论的嬗变轨迹的述评》,《吉首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刘进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现代性探寻——以京派作家沈从文、废名的小说创作为个案》,《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周仁政:《审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刘悦笛:《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审美主义思潮论》,《思想战线》2001年第6期。
    陈学祖:《中国审美主义诗学传统的形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第4期。
    蓝棣之:《边缘颠覆中心——沈从文<边城>症候式分析》,《名作欣赏》1999年第3期。
    蒋登科:《沈从文新诗理论述评》,《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李同德:《沈从文文学批评风格及其成因浅探》,《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聂鑫森:《楚文化传统的弘扬与现代神话意识的强化》,《湖南文学》,1995年第9期。
    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花城》,1980年第5期。
    凌宇:《沈从文概论》,《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朱晓进:《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审美倾向与文体特征》,《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
    朱晓进:《远离政治:一种针对“政治”的姿态——论30年代“京派”等作家群体的政治倾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孔范今:《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与文学史重构》,《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凌宇:《从苗汉文化和中两文化的撞击看沈从文》,《文艺研究》,1986年第2期。
    凌宇:《沈从文谈自己的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4期。
    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刘一友:《论沈从文与楚文化》,《吉首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夏义生、张森:《从边城走向世界——凌宇先生言谈录》,《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1期。
    王光东、杨位俭:《民间审美的多样化表达——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与民间文化关系的一种思考》,《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
    刘锋杰:《论京派批评观》,《文学评论》1992年第4期。
    吴晓东:《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吴晓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
    鲁枢元:《论文学艺术家的情绪——记忆》,《上海文学》,1982年第9期。
    杨洪承:《京派的生存选择与文化的时空置换——现代中国文学社团流派文化形态研究之一》,《淄博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杨洪承:《民族品格的重造与审美品格的追求——论沈从文的小说创作》,《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白春超:《京派的文化选择:向传统倾斜》,《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董易:《试淡沈从文部分小说思想烦向的复杂性》,《文学评论》,1988年第6期。
    刘纳:《社团、势力及其他——从一个角度介入“五四”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3期。
    杨义:《沈从文的凤凰情结及其小说的文化特质》,《吉首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朱寿桐:《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作家的平民化姿态》,《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贺来:《“群”与“己”:边界及其规则——对“群己权界”的当代哲学反思》,《学术月刊》2006年12月第38卷。
    王泽龙:《论沈从文的文艺观》,《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
    王继志:《“写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评沈从文的文学观》《吉首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赵学勇、蔺春华:《传统批评理念的现代表现——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审美特征》,《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陈国恩:《30年代的“最后一个浪漫派”——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中的沈从文小说》,《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杨健民:《沈从文的作家论》,《莆田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陈开晟:《“审美现代性”的一种解读——兼谈对“审美主义”的批判》,《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
    苏萍:《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辽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5期。
    张树霞:《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底蕴及审美价值》,《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裴毅然:《从接受角度观照鲁迅的审丑与沈从文的审美》,《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杨瑞仁:《从世界乡土文学的缘起谈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李俊国:《三十年代“京派”文学批评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第2期。
    李俊国:《文学审美者的审美救世之途——论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学理特征与功能悖论》,《江汉论坛》2005年10期。
    李美容:《对现代性的一种审美反应——谈沈从文小说的思想倾向》,《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益西嘉措:《歌颂理想世界挖掘复杂人性——沈从文小说创作审美意识浅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黄寒冰:《论沈从文文化审美品格的空间包容性及其生成》,《娄底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周源:《悲剧生命体验与沈从文小说形式一一兼论“沈从文文体”》,《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4、5期。
    王利云:《本色的文字赏评——作为批评家的沈从文》,《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田玲华:《徘徊在文明与自然之间——评沈从文的审美观》,《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郭娅妮:《抽象的抒情—论三十年代沈从文的“作家论》,《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孙明英:《静观生命:沈从文文学批评理念》,《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3月。
    周海波:《论三十年代不同范式的作家论》,《山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陕锦风:《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郭国昌:《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观》,《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刘海军:《另类批评的风采—论沈从文的情感性批评》,《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1期。
    刘海军:《沈从文本土化文学批评刍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刘海军:《论情感型作家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刘海军:《童心:沈从文的审美心理》,《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刘海军:《心理批评视阈下的沈从文文学批评》,《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刘丽:《建构一座神性的“希腊小庙”》,《理论界》2007年第1期。
    邵滢:《沈从文文学批评略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邵滢:《试论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美学测度》,《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邵滢:《印象的复述:沈从文文学批评方法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陈剑文:《沈从文文学评论的印象主义特色》,《吉首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蒋登科:《沈从文新诗理论述评》,《西南大学学报》,2007第1期。
    徐跃东、滕小松:《沈从文小说的中国传统绘画性显现》,《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王济远:《也谈“大师的批评”——论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局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孙明英:《探测“文字”的奥妙——沈从文形式批评试论》,《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李芳:《试论沈从文诗论的艺术个性与艺术建构》,《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赵顺宏:《超越与悲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审美基点》,《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3期。
    杨雪瑞:《论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山西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邹建军:《沈从文的诗论》,《吉首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马丝蒂:《略谈沈从文的文艺美学思想》,《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
    刘涵之:《抽象的抒情——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湖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罗昌智、丁青:《文化觅母:对荆楚文化的精神体认与审美趋同——沈从文小说与传统文化研究之一》,《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刘晗:《审美现代性与沈从文创作》,《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姜峰:《审美·民族·现代——沈从文创作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姜峰《沈从文创作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学术探索》,2004年第6期。
    谢亚平、刘支皇:《论沈从文“本真”生存与文艺创作的审美反思性》,《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刘泽友:《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邵宝辉:《沈从文文学批评实践论略》,《唐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文学武、黄昌勇:《沈从文文学批评论》,《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文学武:《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个性》,《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文学武:《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观》,《江淮论坛》,2000年第2期。
    张华:《文学自由与经典的重造》,《民族论坛》,2007年第8期。
    钟明诚:《审美性与学理性交合:沈从文的批评文体》,《云梦学刊》,2001年第5期。
    徐静:《失落后的选择——论沈从文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及其审美追求》,《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陈琳:《辨本:楚文化之质》,《船山学刊》,2004年第2期。
    殷义祥、丹枫《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2期。
    聂鑫森《楚文化传统的弘扬和现代神话意识的强化》,《湖南文学》,1995年第9期。
    钱少武:《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演进——试析沈从文批评中“静”的标尺》,《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2期。
    尹变英:《沈从文的民族文化忧虑》,《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2期。
    陈芝国:《寻找话语的现代建构——沈从文新诗批评探析》,《福建论坛》,2008年6期。
    刘勤:《舞者的姿态——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成都大学学报》,2008年5期。
    李美容:《审美启蒙:沈从文的另一种现代启蒙》,《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2期。
    李美容:《沈从文与现代性:一个浪漫派的审美救赎》,《文史博览》,2008年2期。
    邱燕:《论沈从文批评文体的印象主义特征》,《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期。
    孙士生:《作者的诤友读者的良友——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观》,《名作欣赏》,2008年24期。
    吴投文:《论中西生命思想对沈从文生命观的影响》,《社会科学家》,2008年11期。
    吴投文:《沈从文的“人事”观及其意义》,《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张建永、林铁:《沈从文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6期。
    舒刚波:《从自由的人到自由主义的思想——建国前沈从文影响史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5期。
    田家玮:《现代性:对抗与共谋——沈从文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吉首大学学报》,2008年5期。
    谢丽:《回到文学自身:中国现代作家论批评的新视角——以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论为例》,《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6期。
    林红:《论沈从文的生活心态与创作心态》,《文艺争鸣》,2008年11期。
    庄锡华:《沈从文的创作与艺术追求》,《文艺评论》,2008年5月。
    方静、王青:《论沈从文文学批评方式的流变及原因》,《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3期。
    卢建红:《“乡下人”与沈从文的自我认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3期。
    罗宗宇:《沈从文“乡下人”自我认同的内蕴新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4期。
    罗宗宇:《立意在“重造”——论沈从文“重造”思想的生成》,《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2期。
    张立新:《“成长”的焦虑:沈从文自我与世界的分裂与弥合》,《社会科学》,2008年8期。
    陈安利:《论沈从文的浪漫主义》,《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3期。
    姜涛:《从会馆到公寓:空间转移中的文学认同——沈从文早年经历的社会学再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