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历史生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中,仅“个性”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出现200多次,而“自由个性”一词也出现了至少6次,而且这六次的出处都是来自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由此确定了马克思的确存在一种“自由个性”思想。
     依据马克思关于“自由个性”及其历史生成的“三个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的论述,结合《共产党宣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和《资本论》关于共产主义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命题,可以认为:马克思对“自由个性”的理解是一种建立在对“个人的独立性”和对“人本身”确认基础之上的“每一个个人”个性独立、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生存状态。这一状态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追求个性独立、自由和解放优先性、真正意义上社会平等和谐的统一的价值诉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把“自由个性”看作是马克思学说的价值目标。同时,“自由个性”还应当被看作与“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自由人”“全面发展的个人”等相关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一致的概念,即都是对未来某种存在状态的描述。因此,“自由个性”的生成过程正是个人个性解放和充分发展过程;正是“自由人”的生成过程,正是“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生成过程;同时也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生成过程;同时也是从所有制角度上来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成过程。在明确了“自由个性”的内涵以后,下面转入对“自由个性”历史生成的全面思考和论证。
     仍然是从“三个形态”的论述入手,推理出马克思“自由个性”是一种从“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历史生成过程,并由此得出马克思尤其关注“所有制”的结论。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首先借助于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从总体上对马克思关于“自由个性”历史生成的思路做了分析,又可以得出马克思是从所有制、资本、革命等多个角度来研究“自由个性”的生成的结论。这是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二
     第二章正式开始分析“所有制”与“自由个性”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章本文采用同第一章同样的方法,从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一段关于“所有制”与“自由个性”关系的阐述入手展开层层推理。从马克思对摩尔根《古代社会》的摘要入手,结合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对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历程做出追溯的过程中可以得出伴随着所有权的个人所有,个人逐渐从血缘共同体独立出来,而个性也在此基础上以对抗的形式发展起来的结论。在奴隶制度下,是奴隶主的个性和独立性,奴隶完全没有独立性;封建制度下,是封建领主的个性和独立性,农民或者农奴只是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才有着有限的个性和独立性;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资产阶级的个性和独立性,工人阶级由于自由地一无所有,所以完全丧失了个性和独立性。也正因为如此,要达到我们所设想的“自由个性”即“每一个个人”的个性独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生存状态,就必须要重新恢复“每一个个人的所有制”,只有这种“每一个个人的所有制”才能够保证每一个个人的“个人所有权”,从而保证每一个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而对于这种“每一个个人的所有制”,马克思给它取了一个确切的名字——“社会个人的所有制”。而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说:“自由个性”的历史生成也必然表现为这种“社会个人”的历史生成,而为了保证这种“社会个人”的“自由个性”,就必须要建立起这种“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在这个过程中,出于必要还通过对马克思1857-1858年关于原始公社与个人关系的思考再次分析了“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下个人的生存状态,并得出“自由个性”就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古代共同体的观点,它是要在占有现代世界创造的大量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着个人和社会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是否定的否定。另外,特别对“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是什么做了分析,指出“社会个人的所有”=“公有”=“社会所有”,而无论哪一种叫法,最后都必须要保证“个人的所有权”。
     三
     第三章既是对第二章关于“所有制”与“自由个性”关系的进一步探讨,同时也是对马克思“自由个性”概念及其历史生成的深化和展开,更是对“自由个性”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如何历史生成的分析。本章首先从对马克思关于“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而小生产又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的结论入手提出问题,在自问自答中依次分析了“自由个性”与自主活动、生产力、分工、个人、阶级、国家、世界历史等范畴的关系,并最终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分析了马克思“自由个性”的历史生成:在一种潜在的真正的“完美的人”的理想情结下,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的个人出发,在叙述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阐明人在其中所处的生存状态。起初,在自然界面前,人表现为一种无助,自然界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人尚且不能实现自己的生存,个性发展更无从谈起。因此,人们联合了起来,部落出现了,然而,个人在这里是从属于部落的;随着分工的出现,人们的社会联系增多,生产力也发展起来了,但是由于这是自发的分工,对于人们是一种强迫的分工,所以人们被局限到一个小小的范围内,于是分工表现为人们的异化;与此同时,由于分工,私有制度也发展了起来,于是产生了个人的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冲突,这种共同利益表现为阶级的利益和它的虚幻的共同体——国家,它们在个人看来同样是自我的异化。不过,在大工业以前,由于生产者在自己的分工的范围内的局限的自主活动还能够感到一丝的满足感,所以他们还能够有自己的局限性的个性。但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了起来,社会日益分裂为资本和劳动,资本家阶级和无产者阶级两个极端,私有制度获得了纯粹的形式,对于无产者而言,他们一无所有,甚至他们与生产力之间的唯一联系——劳动也转变成了雇佣劳动,而这正是对工人生命力的摧残,毫无个性可言。而资本家只是因为有资本的人格化,若资本家不占有资本了,就什么也不是,正因为如此,资本家不是作为有个性的个人存在。正因为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是资本的个性和自由,人只是为资本而活,丧失了尊严和存在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自由个性”呢?那必然是“共产主义”的实现,“自主活动”的实现,“自由人”的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同时也是“完美的个人”、“真正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的实现。也正因为如此,只有联合起来的无产者通过真实的财产占有和高度而普遍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从而形成真实的集体,消除阶级、国家这种虚假的集体的假象;从而消除私有制,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的所有制”;从而消除强迫的自发的分工,建立起自觉地分工;从而消除劳动的雇佣性质,使物质生产劳动同自主活动相一致起来,使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从而消除了个人的地域性存在,成为“世界历史的个人”;只有到那时,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自由个性”,也只有到那时,才可以实现了“每一个个人”的个性独立、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只有到那时,人类社会才真正达到了古代社会的更高意义上的复归!
     四
     由于马克思一生致力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研究马克思的“自由个性”,如果不研究“资本”和“自由个性”的关系,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疏漏。因此,第四章主要从资本的角度对“自由个性”的历史生成进行分析。在这一章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去论述“货币”、“资本”与“自由个性”的关系(那只是结果),而是更近一步,从马克思为什么说“货币”、“资本”与“自由个性”是这种关系入手来谈问题。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整理、分析、总结马克思多个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顺沿马克思的逻辑,从商品出发,依次论述了“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总过程”与“自由个性”的关系。
     对“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与“自由个性”的关系的分析,是在对比《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论述逻辑的基础上展开的,从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对这个问题具体研究思路的转化过程,例如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总是时不时回过头来用“异化”来阐述货币发展的某个阶段或者职能时与人的关系,可是在他正式发表的作品《资本论》里面,马克思尽可能地掩盖(我没有用“消除”这个词)这种思路的影响,而只是保留下一条思路,采取了一种真实的事物之间关系的“从属”的概念。“异化”概念源于一种事先预定的“应然”,然后以这种“应然”为标准去衡量和评判与之相关的事物。而当“从属”的概念取代“异化”概念以后,这就表现为一种对事实的描述,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其中从人本身出发对事物做出的价值判断并不因此而减少。
     对“货币”与“自由个性”关系的分析主要集中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首先,作者通过对货币作为媒介和社会权力的一般分析得出结论:其一,货币在对“自由个性”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双面作用,即一方面,货币的“社会权力”造成人的个性的消弭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异化;而另一方面,正因为造成其“社会权力”的“全面媒介”的功能,却也生产出个人与个人之间普遍的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而这些恰恰是“自由个性”的基础。其二,“自由个性”的实现意味着货币作为媒介和社会权力的消失,而要使这种消失成为可能,就需要两个条件:首先需要使“共同生产”成为前提,使个人的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的,这就要求个人们“联合”起来,形成对社会财富的“社会个人的所有”。二是需要“自由时间”,因为无论是单个人还是社会发展、社会享用、社会活动的全面性,归根结底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约。而要达到时间的节约就也需要两个条件才能成为可能——使生产力达到高度的发展和“共同生产”。其三,“自由个性”实现的条件不仅仅是从逻辑上做出的推理,而且在历史中正在生成并将继续生成。如分工产生出的密集、结合、协作、股份公司等等都是一种对立统一的产物,都是一种自我矛盾,这种自我矛盾必然要求突破自身。交换价值产生出了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而这些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却必然成为创造它的主人的掘墓人。其次,通过对货币职能的分析得出结论: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全面的媒介并具有了社会权力,是因为其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能够对人个性消弭产生影响则是因为货币的贮藏职能,而货币成为世界货币则导致货币权力和对人的个性的消弭成为全球性的。最后指出,以货币为媒介的简单流通造成了个人与个人之间表面上的“自由”和“平等”及其局限性。之后简单分析了《资本论》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论述逻辑,并指明三个手稿之间的契合性。
     接下来,采取同样的方法,先是分析《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再去分析《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最后去分析《资本论》中关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逻辑,并再次看到三个手稿的契合性,以及马克思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越来越清晰的思路发展过程。并最后得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那一刻,工人就丧失了独立性和自由发展自己个性的可能性的观点。
     而在分析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与“自由个性”关系的时候,则放弃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转而在马克思多个经济学手稿基础上从“自由个性”角度对马克思学说进行一种重新整合:首先,价值增值正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而价值增值的源泉是特殊的商品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但生产出了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工资,保存了价值,而且增加了新的剩余劳动,从而生产出了剩余价值。资本的贪欲正是对剩余劳动的无限制的贪欲,而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则表现为对工人无限度的压榨和剥削。因此表现为资本的趋势就是尽可能大地缩小必要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资本追求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本性使工人丧失了个性和“人本身”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也正是资本追求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这一过程大大发展了生产力,生产出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全面的能力的体系,生产出大量的自由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剩余价值率增长越来越低的事实也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有其自身的界限,资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确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本身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从而资本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自由个性”。其次,(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生产表现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表现为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而相对剩余价值则表现为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而由此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的各种因素,协作、分工、机器及其工厂也都成为资本的要素并表现为对单个工人的异化。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正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结合,两种形式的结合使工人个性和非人的状态更加不堪。但是,这些劳动的形式本身也是实现“自由个性”的积极因素,一旦它们摆脱资本的属性,而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掌握,“每一个个人”个性独立、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不再是一种可能。
     在对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分析之后,转入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并得出结论: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不断再现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和实际上的从属,而工人则好像陷入一个没有终结的恶性循环,自己作为“人本身”的规定和“个性”一步步沦丧。不过在另一方面,我们同样会看到,“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个人的所有制”,从而也昭示了“自由个性”状态的必然实现。
     在最后又简单提到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总过程”与自由个性的关系,并指出由于论文本身主题和性质的限制,并且由于先前的分析已经足够证明作者的观点,就不打算具体分析了,而也不因为如此而妨碍了论证的力度。
     五
     第五章是对社会革命与“自由个性”关系的分析。通过对马克思生平的追溯,本章指出马克思不仅仅是在理论上证明了“自由个性”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其本人也正是在“自由个性”这一价值目标的引领下逐渐由政治批判走上社会革命、展开社会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而“自由个性”思想正是在与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实践交互影响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由此也再次证明了“自由个性”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价值核心和目标地位。
     与此同时,通过对马克思革命战略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革命策略倾向性调整、对股份制看法的转变等的分析,得出“自由个性”与“社会革命”之间存在博弈的现象,并由此引发我们对正确处理目的和手段关系的思考:一方面,我们绝对不能消极等待,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动实现“自由个性”这个目标,要主动并且积极地去探求如何实现我们目标的各种可能性;但是另一方面,在我们行动的时候始终应当意识到并防止一种危险的存在,即不能用手段去代替我们的目的,因为纵使我们认为手段是有利于我们的目标,但是也不能用来作为把目的换化为手段的借口。革命纵然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把革命看作我们的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就会迷失“每一个个人”个性独立、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价值目标。
     六
     第六章是对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历史评价问题。这首先涉及到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在马克思学说中地位。同时,由于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思想是伴随着马克思学说的发展而发展,成熟而成熟,实践而实践的,因此这一章更对马克思学说历史命运的追溯和反思。
     首先,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在马克思学说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价值核心和目标的位置。在前几章我们已经知道马克思关于所有制、资本、革命等的分析和判断,都是建立在这些因素对人的个性和自由所产生的影响之上,马克思一生的思考和整个学说框架的构建都是建立在对“每一个个人”个性独立、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价值目标值之上。而在本章作者则指出正是欧洲崇尚个性和自由的文化传统促成了马克思学说中追求“每一个个人”个性独立、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永恒不变的价值核心和目标。另外,作者在附录里对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与欧洲社会文化渊源的关系做了具体分析。这就涉及到了马克思对不同体裁作品及其马克思同时代人物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反过来也反映了这些作品和人物对马克思产生的影响。作者指出了马克思是一个受文学、经济学、数学、生物学、哲学、历史学多重影响的一个复杂的独特的人,而马克思的这种复杂性也就决定了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复杂性。同时本章还就埃斯库罗斯、斯巴达克、马丁·路德、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笛福、伏尔泰、卢梭、狄德罗、歌德、席勒、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赫斯、恩格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达尔文、比·特雷莫、孔德、弗列罗夫斯基等人与马克思的关系做了有趣的分析。当然,由于论文本身的限制,还有许多没有涉及到的欧洲历史上的其他人,作者说打算在另一篇论文里完成。
     其次,作者通过分析了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本身的缺陷,一是把所有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来考虑,而忽视了科学、技术、管理本身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二是缺乏微观审视人的存在和发展;三是马克思思想中强大的阶级性和革命性;四是马克思学说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不同语境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等几个方面说明了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本身在发展过程中随着马克思学说历史命运的沉浮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命运。为此,本章首先从共产主义学说本身内部的博弈、马克思学说诞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学说在向东方社会传播过程中的社会背景、中国人对马克思学说的接受主要受到《共产党宣言》的影响等方面讲述了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在东方被遮蔽的事实。之后指出,由于西方传统的自由主义精神和个人主义传统,以及西方社会较早拥有的对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批判语境,马克思学说在西方的发展充满了强烈的现实感、时代感以及强烈的批判精神。而随着中国社会的逐渐发展,也逐渐具备了马克思学说所批判的社会语境,此情境下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也逐渐在中国得到了彰显,马克思学说也将会因此再次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而事实上,我们也正是要以“自由个性”即“每一个人”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价值目标来重新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因此,在当前首先就要强调马克思这一“每一个个人”个性独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在中国确立个性解放的观念。为此特别要注重尊重个体的优先性,在倡导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同时更要在尊重个体、确立个性解放观念的基础上侧重社会公正,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健康自由地发展。
     最后,作者既是从第六章也是从全文的角度对“自由个性”与资本、所有制、革命的交互关系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资本、革命是实现“自由个性”的双刃剑,“个人所有权”是保证“自由个性”的关键。并由此得出结论:一方面我们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唯有借助于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才有可能去实现“自由个性”。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只会不断地在陷入贫穷的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中。而要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就需要资本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保证资本有节制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谨记切不可陷入“唯生产力”的另一极端,切切不可忽视由于资本本性的惟利是图给人本身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不公。鉴于这种思考,作者认为目前应当有两点要做:一是要继续深化改革,把生产资料的终端所有权回归个人,发展和完善股份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营造个体独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逐渐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中国每一个个人都能平等地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要做到这两点,最为关键的还是要逐步营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与此同时,作者再次强调“自由个性”思想在马克思学说中价值核心的地位、在实践中实现“自由个性”的必要性,并提出“自由个性”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在中国大地上实现着的观点。而在这一进程中,始终要坚持的就是一个重要原则必定是“实践”,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也给全文找到了一个最终的落脚点。
     七
     结语部分则再次强调了这么一个主题:“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①
I
     According to figures ,the word“individuality”appears more than 200 time in the first Chinese edition of“Karl Marx Frdeerick Engels Collected Works”,and the words“free individuality”at least 6 times. And not only that, all of the 6 times comes from the Marxist classics, so we can confirm that there must be some“free individuality”in Marx’s thought.
     It can be made a decision on the basis of Marx’s description of“Three social forms”in the“Grundrisse derKritik der Politischen ?konomie”of“Relations of personal dependence”,“Personal independence founded on objective dependence”and“Free individuality”,Compared with the proposition of“In place of the old bourgeois society, with its classes and class antagonisms, we shall have an association, in which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each is the condition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all”in the“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①and the proposition of Communism is“a higher form of society, in which the full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every individual forms the ruling principle”②in the“Das Kapital”that Marx regarded“Free individuality”as a state of being that“every individual”has independent individuality and full, free development on the confirmation of individual independence and man himself, which also shows the value of pursuing priority of individual independenc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besides the real social equality and harmony of Marx’s“Free individuality”Thought. Just in this context , we regard“free individuality”as the value goal of Marx theory. Meanwhile,“free individuality“should be regarded as a concept equated with some related concepts such as“community of free individuals”,“communism”,“free man”“Universally developed individuals”and so on to some extent, that is all the description of the future state of being.Therefore, the generation process of“free individuality”is just the emancipation and full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ty, just the generation process of“free man”, just the generation process of“community of free individuals”, just the generation process of“communist socie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wnership. Having clarified the connotation of“free individuality”, we turn into the deeply thinking and demonstration of historical generation of“free individuality”.
     Still on the basis of Marx’s description of“Three social forms”, we inferred that that the generation of Marx’s“free individuality”is a historical process from“Relations of personal dependence”to the“Personal independence founded on objective dependence”and then to the stage of“Free individuality, based on the universal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on their subordination of their communal, social productivity as their social wealth”. Besides, we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Marx paid a special attention to“the system of ownership”.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is point better, we made an analysis as a whole. resorting to the research mentality and analysis method of Classical document“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his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hapter1.
     II
     The second chapter start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the system of ownership”and“free individuality”. In this chapter ,we used the similar method as in the first chapter, inferred layer upon layer starting with a section of description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the system of ownership”and“free individuality”in "Das Kapital".
     From the abstract of Marx about Morgan’s“Ancient times Society", unifying Morgan’s "Ancient times Society", Engels’s "Family, Private ownership And National Origin" and "Germany Ideology", in the backward of the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process ,we draw the conclusion: following the property rights personally , individual was independent gradually from the blood relationship community, and the individuality also developed in resistance form. Under the slave system, it is the slave-owner's individuality and independence, the slave did not have the independence completely; Under the feudalism, it is the feudal lord's individuality and independence, the farmer or the serf had the limited individuality and independence on his scrap land; but under the capitalist system, it is only the bourgeoisie's individuality and independence, the working class did not have a thing in the world freely, therefore they have lost the individuality and independence completely. Also because of this, to achieve the goal of“free individuality”,that is ,the independent individuality,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every individual”which we conceived, we must restore“each individual system of ownership”. Only this kind of ownership can guarantee each individual’s“the individual property”, thus guarantee each individual’s independence and the individuality. Regarding the“each individual system of ownership”, Marx has taken an accurate name to it--“social individual system of ownership”.Above all ,we may also draw this conclusion:“free individuality”’s historical generation also inevitably displays for social individual’s historical generation.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the free individuality”of“social individual”, the“social individual system of ownership”must be established.
     In this process, we also analyze The human state of“Relations of personal dependence”,“Personal independence founded on objective dependence”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Primitive commune in the“Economic Manuscripts of 1857-58”.and then obtained the viewpoint that realization of“free individuality”was to realize ancient times community in a higher level, it must realiz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free and full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holding the modern world’s massive productive forces. It is the historical dialectics; it is the negation of negation.
     Besides, the author especially analyzed the“social individual system of ownership”, pointing out“social individual system of ownership”=”public property”=”social property”.However, whatever term, it must guarantee the“individual property”.
     III
     Not only Chapter3 is a further discuss to Chapter2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wnership”and“free individuality”, but also deepen and expand the concept and historical generation of Marx’s“free individuality”, What’s more, i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 generation under the 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 Chapter firstly proposed the question starting with Marx’s conclusion of“The private property of the laborer in his means of produc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petty industry, whether agricultural, manufacturing, or both; petty industry, again, is an essential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of the free individuality of the laborer himself”,and then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free individuality”and self-activity , productive powers,the division of labor,individual,class,nation,world history ,etc, in turn through self-examined from answers. Finally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generation of Marx’s“free individuality”.
     With the sentiment of ideal“Perfect person”, Marx begin with“the real individuals”, clarified the human’s state of existence during narrating the historic course. At first, in front of the nature, the human appear helpless and the nature appears to men as a completely alien. The human even can’t realize his own survival, not to tell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ty. So the people united, the tribe appeared, however, the individual belongs to the tribe here. Along with appearance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people's social relation increases, the productive forces also developed, but because this was the spontaneous division of labor, regarding the people was one kind of force division of labor, therefore the people are limited to a small scope, therefore the division of labor appeared people's alienation. At the same time, with development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the private property developed, thus produc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terest of the separat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on interest, which appeared the interest of class and his Unreal community-Nation, both are the self-alienation to the individuals. However, before the big industry, because the producer also can feel feeling of satisfaction in his limited self-activity in own division of labor scope, therefore they also can have their own limited individuality. For all this, along with the big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capitalist society has developed, the society splits day by day into the capital and the work, the two extremes of capitalist class and proletarian social class, the private system has obtained the pure form. Speaking of the proletarian, they do not have a thing in the world; even the on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mselves-the work also transformed the employment work. But this was precisely to workers vitality devastating, not to tell the individuality.
     Even the capitalist’s existence is just because he is personified capital. If the capitalist did not hold capital, he was nothing. Just because of this, the capitalist was not the existence as an individual of individuality. Just because of this, inside the capitalist society, was the capital’s individuality and freedom. Thus the human only lives for the capital, has lost the dignity and the existence significance. Then, how can realize“the free individuality”? That is inevitably“the communism”realization,“independent activity”realization,“free man”realization,“community of free individuals”realization, simultaneously is“perfect individual”,“true individual”“individual of individuality”realization.
     Also just because of this, only when the united proletarian hold the real property and the highly generally developed productive forces, thus formed the real collective, eliminated the social class, eliminate the national: the kind of false collective pseudomorph, thus eliminated the private ownership, re-established“worker’s individual system of ownership”;Thus eliminated the force spontaneous division of labor, established the conscious division of labor; thus eliminated the nature of employment work , caused the physical production work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self-activity, caused the work to become people's first need; thus eliminated individual regional existence, made individuals become“world history individual”did we say only then by that time it can realize“the free individuality”truly; only then by that time, it can realize the independent individuality,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every individual”; only then by that time the human society can achieve the ancient society‘s higher regression.
     IV
     Because Marx devoted all his life to the critique of capitalist society,so it will absolutely be a great oversight if we do not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capital”and“free individuality”,when we study Marx’s“free individuality”. Therefore, Chapter 4 mainly analyze the historical generation of“free individuality“from the view of capital.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didn’t simply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free individuality”and money and capital, that is just result, but further, make the analysis from why Marx conceived the relationship of“free individuality”and money, capital as this relation. Just because of this, along Marx’s logic, the author begin with the analysis of a commodity, in turn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free individuality”and money,“the transformation of money in capital”,“the direct production process of capital”,“capitalist production on a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scale”,“the process of circulation of capital”,“the process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as a whole”.
     The elab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free individuality”and“money”,“the transformation of money in capital”,i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Economic Manuscripts of 1857-58”,“Economic Manuscripts of 1861-63”and“Das capital”.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saw Marx’s concrete research mentality conversion process. For example, in the“Economic Manuscripts of 1857-58”, when it came to some stage of money’s development or function,Marx always turned back to elabo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n and the with the concept“alienation”,but in his work which publishes officially such as“Das capital”,Marx tried to cover (I didn’t use the word“Elimination”)this kind of mentality influence as far as possible and just remain one train of thought,that is-Marx adopted the concept of“subordinate”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of real things. The concept“alienation”derives from a kind of thought“what should be”. And then weigh and judge some related things by the concept. When the concept“subordinate”replaced the concept“subordinate”, it appeared a description of the fact and as we have seen that, the value judgment to start with the man himself didn’t reduce for this.
     In the“Economic Manuscripts of 1857-58”, by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free individuality”and“money”, the author firstly made th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general analysis of media function and social authority:
     Firstly, the money plays 2 roles to the generation of“free individuality”. One side, the social authority not only produces the elimination of individuality, but also the“alienation”among the individuals. On the other side, it produces the universal relations and universality of individual ability among the individuals,which is just the basis of“free individuality”, just for the function of“comprehensive medium”which causes the function of“social authority”.
     Secondly,The realization of“free individuality”means the disappearance of money as the media and social authority and it need 2 conditions to make the disappearance become possibility—The first is to make the“communal production”become premise, to make the labor of individual be the social labor in the beginning, that need the individuals unit themselves, to form the“property of social individual”. The second is to make“free time”become possibility. That is because whatever an individual or the society’s development, enjoyment and activity ultimately depends on economization of time. An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conomization of time, it also need 2 conditions-,the first is the higher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power and the second is“communal production”.
     Thirdly, the conditions of the realization of“free individuality”are not only the result by the logical inference but also generating and continue generating. Such as the agglomeration, combination, cooperation, stock companies produced by the division of labor.They are all antithetical forms of the unity .They are all one kind self-contradictory, which requests to break through oneself inevitably. The exchange value arises relations of circulation as well as of production, which inevitably becomes their master's gravedigger.
     And then the author gains his conclusion through the functions of the money: the functions of measure of values and The Medium of Circulation make money become“comprehensive medium”and“social authority”.The function of hoarding makes the elimination of individuality. And the function of universal Money makes the elimination of individuality become global. The author finally pointed out that it is the simple circulation that makes false freedom and equality among individuals and its limitation. And Then the author simple analyzes logic of“Economic Manuscripts of 1861-63”and“Das capital”and pointed out the Conjunction of the three Manuscripts.
     Next, the author adapted the same method, analyzed the logic of“The Transformation of Money in Capital”of“Economic Manuscripts of 1857-58”,“Economic Manuscripts of 1861-63”and finally“Das capital”in turn. During this process,we see the conjunction of the three manuscripts again, as well as Marx’s more and more clear mentality developing process. And finally, the author proposed the argument that the worker lost his independenc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his individuality at the moment of“The Transformation of Money in Capital”.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free individuality”and“the direct production process of capital”,the author gives up this method of comparison research and turned into a re- conformity from the view of“free individuality”on the basis of Marx’s several economic manuscripts.
     Firstly, the expansion of value is jus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and the source of value augmentation is the use-value of a special commodity-labor. Not only does the labor produce the value of himself-wages ,thus preserves the value ,but adds to the new surplus-labor,thus produces surplus-value.
     It is the greed of unlimited surplus-labor of capital’s greed, which appears the unlimited squeeze and exploitation. So the tendency of capital is to reduce the“necessary”labor time and increase surplus labor-time as far as possible. The nature of pursing the surplus labor (surplus value) makes the worker lose his individuality and“him-self”. On the other side,it is just the process of capital’s pursing the surplus labor(surplus value) that highly develops the productive power, produces a system of universal relations ,all-round needs and universal capacities, produces a great quantity of free time.During this process, the fact of the lower and lower of“rate of surplus-value”also indicates that the capitalist production also has its own limitation. The capitals indee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power in some historic stage, but togeth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power, the capital itself becomes the limitation of productive power. Thus the capital quit from the history Instead of“free individuality”.
     Secondly, the production of surplus-labor (surplus-value) appears the production of absolute and relative surplus value. The production of absolute surplus-value appears“the formal subsumption of labour under capital, while the production of relative surplus-value appears The real subsumption of labor under capital, thus the factors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urplus value, such as cooperation, the division of labor, machine., and factory, all become the factors of capital and appears the alien to the individual worker. The production of capitalist is just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of absolute and relative surplus value. The combination of two forms makes workers lose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fall into inhuman state. However, the forms themselves are also the positive factors to the realization of“free individuality”. Once they get rid of the property of capitalist, and are held by the united“social individuals”, then it will be not just a possibility of the independent individuality,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every individual”.
     After the analysis of“the direct production process of capital”, the author turned into the analysis of“capitalist production on a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scale”and made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and capitalist production on a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scale continually produced the“the formal and real subsumption of labor under capital”and the workers are like dropped into an endless vicious circle losing his individuality and him-self. But on the other hand, we will also see the tendency of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and capitalist production on a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scale is the“property of social individual”inevitably,which then indicates the inevitable realization of“free individuality”.
     In the end, the author mentio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free individuality”and“the process of circulation of capital”,“the process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as a whole”,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author didn’t want to give us a specific analysis,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thesis, while the other reason was that the author thought the analysis he has gave us had proved his argument. However, it will not affect the force of analysis even he did this.
     V
     Chapter 5 is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free individuality”and“social revolution”. The chapter pointed out not only did Marx prove the historic inevitability of“free individuality”, but also it was himself gradually walked into social revolution from the political critic and launched the revolutionary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led by the value goal. The“free individuality”thought just obtained its unceasing ri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social revolu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eanwhile, the author found there exist a kind of game playing phenomen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raction between Marx’s revolutionary strategic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inclination of Marx’s revolutionary tactic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bout the view of joint stock system, which initiated our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ns and the aims- On the one hand, we cannot negatively wait. We must display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fully, goes to the realization of“free individuality”on our own initiative. We must seeks positively any possibility of the realization of our goal,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when we act, we must be conscious and prevent one kind of danger, that is the means takes the place of our goal. Even though we think the means is advantageous to our goal, we can’t conceive it as the excuse of changing the goal into the means. So, revolution is necessary, however, if we take the revolution as our final goal, we will lose the value-goal of the independent individuality,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every individual”.
     VI
     Chapter 6 is the thinking about the historical appraisal of Marx’s“free individuality”thought. It firstly involved the position of Marx’s“free individuality”thought in Marx’s theory. Meanwhile, because the development, mature and practice of Marx’s“free individuality”thought is all along with Marx’s theory, so this chapter is also the retrospect and thinking about the historical fate of Marx’s theory.
     Firstly,Marx’s“free individuality”thought occupied a central value core and aim position in Marx’s theory. In the last chapters, we have seen that Marx’s analysis of ownership, capital, and revolution was all based on t the fact how these factors influenced the man’s individuality and freedom, while the thinking of Marx’s whole life was based on the value aim of the independent individuality,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every individual”.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that’s just the tradition of European advocating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independence culture, which facilitated Marx the for-ever value core and goal of the independent individuality,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every individual”. Besides, the author made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free individuality”and European social culture in the Appendix. Then it involved Marx’s attitude to different literature style of works and some characters,while the attitude in turn reflected the influence of these works and characters to Marx. So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Marx was a complex unique man who was deeply influenced multiply by the literature, economic, mathematics, biology, philosophy and history. Meanwhile the chapter made some interesting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 and Aeschylus, Spartacus, Martin Luther, Dante, Cervantes, Shakespeare, Balzac, Danidl Defoe, Voltaire, Rousseau, Diderot, Goethe, Schiller, Immanuel Kant, Fichte, Hegel, Feuerbach, Hess, Friedrich Engels, Saint-Simon, Fourier, Robert Owen, P. Trémaux,Comte, N. Flerovsky, etc. Of course,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thesis, there are a lot of other characters not involved; the author said he will finished it in another thesis.
     Secondly,the author analyzed the flaw of Marx’s“free individuality”thought; the first is to integrate all factors into capital, while neglect the influence to the huma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of themselves. The second is lacking the microscopic view of human'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third is there was great class characteristic and r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 in Marx’s ideas. The fourth is during the complex dissemination process, along with the different context Marx’s theory appeared different manners, which caused the different fate of Marx’s“free individuality”thought together with the Marx’s theory’s historical fate. Therefore, the chapter firstly demonstrated the fact that Marx’s“free individuality”thought had been covered in the Orient from 4 angles, that is, the internal gambling of Communism theory itself, the time background when Marx’s theory was born, the Orient social background in which Marx’s theory was being disseminated, the Chinese was mainly deeply influenced by“the Communist Manifesto”when they accepted Marx’s Theory. And then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as a result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liberalism spirit and individualism tradition, and the western’s earlier historical contexts to Marx’s”free individuality”thought,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ideas in the western was filled with strong sense of reality, era and critical spirit. Togeth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t gradually formed the social critical context. Therefore, the thought of Marx’s“free individuality”gradually showed its importance in China. And Marx’ideas will re-irradiate its Vigorous life for this. And actually, we will just re-irradiate the vigorous life of Marxism by the value-goal of the independent individuality,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every individual”. Therefore, it must firstly emphasize the Marx’s value-goal of the independent individuality,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every individual”and establish the notion of "individual liberty”。Thus we must especially respect the priority of individual and respect the difference of individual when we .advoca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the end, the author started with not only chapter 6 but also the whole thesis, made a deep analysis among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of“free individuality”, capital, the system of ownership, and revolution, pointing out the capital and revolution are double-edged swords to realize“free individuality”and“individual property”is the key to guarantee“free individuality”. Therefore, the author gained the conclusion: On the one side, we must tak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central task. Only by the developed productive force, do we can realize the“free individuality”. If we don’t have the developed productive force, we will just fall into a vicious circle of poor equalitarianism of communism socie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dvance of productive force, it needs the full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therefore, we must take the measure to guarantee the capital has the development by temperance. On the other side, we must remember that we must not fall into another extreme of“only for the productive force. We must not ignore the negative effects to man-himself and social injustice for mercenary capital itself. In view of the thinking,the author thought that at present there will be 2 points to do—the first is to persevere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keep improv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on the other han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urban social equality and security system。In order to do this,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gradually cultivate a Civil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emphasized once more the value core status of“free individuality”thought in the Marx theory and the necessity of realizing“free individuality”in reality. Meanwhile, the author proposed an argument that the”free individuality”has been realized and is being realized and is going to be realized on the land of China. During this process, we must insist on one important principle that must be“practice”. The thesis stopped here abruptly, and found a final the destination of this article
     VII
     The conclusion part re-emphasized the subject-“It is not enough for thought to strive for realization, reality must itself strive towards thought.”①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8页。马克思说:“只听钟声响不知钟声何处来的蒲鲁东”。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6页。
    
    ①殷真,刘荣荣:《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访中共中央编译局俞可平教授》,《理论动态》第1634期。
    ②许全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现代性》,《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③姚纪纲刘晓东:《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理论探索》,2007年第1期。
    ①韩庆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②参见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373页。
    ③许全兴:《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点思考》,《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④diefreieEntwicklungeinesjedendieBedingungfuerdiefreieEntwicklungallerist
    ⑤余吾金:《“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之我见》,《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8期。
    ⑥邓光奇:《人本主义经济学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0期。
    ⑦张一兵:《赫斯:人本学经济化异化理论逻辑的初始呈现》,《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5期。
    ①谭培文:《“唯一者”与马克思的个性观》,《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4期。
    ②汪信砚:《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概念》,《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5期。
    ③李鹤文:《“重建个人所有制”与个人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文杂志》,1998年第4期。
    ④钟明华、李萍:《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4页。
    ⑤孙余余:《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探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⑥刘胡同:《从“现实的个人”到“自由个性”——论马克思视野中的终极关怀思想》,《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⑦沈晓阳:《马克思“有个性的个人思想”探析》,《探索》2002年第1期。
    ⑧邱光政:《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6月,
    ⑨谭培文:《“唯一者”与马克思的个性观》,《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4期。
    ⑩刘胡同:《从“现实的个人”到“自由个性”——论马克思视野中的终极关怀思想》,《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1李仙飞:《马克思主义个性观研究》,《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①汪信砚:《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概念》,《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5期。
    ②王贵明:《理解马克思主义核心和实质的新提问方式与自由个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③王贵明:《“马克思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四个维度”》,《现代哲学》,2002年第4期。
    ④王贵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个性与自由主义的个人优先性》,《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⑤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6页。
    ⑥张学书:《马克思主义“自由个性”理论与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⑦韩庆祥:《能力本位》,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⑧尚东涛:《技术与人的自由个性》,《探索》,2005年第2期。
    ⑨曹晓峰:《自由时间与人的个性发展》载《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5期。
    ①参见王贵明:《理解马克思主义核心和实质的新提问方式与自由个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马克思自由个性理论的几个问题》,《探索》,2005年第4期。
    ②王贵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个性与自由主义的个人优先性》,《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③唐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思想再解读》,《江汉论坛》,2006年第12期。
    ④戴安良:《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逻辑关系》,《探索》,2005年第2期。
    ⑤廖清胜:《生态世界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自由个性观》,《探索》,2005年第3期。
    ①王卫斌:《从人的自由个性发展看和谐社会》,《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0-111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这段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8页)翻译是“它把高尚激昂的宗教虔诚、义侠的血性、庸人的温情,一概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冷水之中。它把个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它把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都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来代替了。”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这段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82页)被翻译为“在先进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只不过意味着贸易的自由,买卖的自由。”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这段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82页)被翻译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拥有独立性和个性,而劳动的个体却被剥夺了独立性和个性。”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这段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72页)被翻译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力一开始突破这种障碍的时候,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状态,就使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这段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91页)是被翻译成“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这段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80页)是被翻译成“消灭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这段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80页)种被翻译为:“人们亲自获得的、用自己的劳动获得的财产”,这是一种“构成一切个人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这段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82页)被翻译为:“你们声明说:……从个人的所有制不能再变为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时候起,个性就被消灭了。那么,你们自己承认,你们所认为个性的,不外是资产者,即不外是资产阶级的私有者。这样的个性确实应该消失。”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81页)“这种直接供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我们决不打算消灭它,因为这种占有并不会留下任何剩余东西能为什么人造成支配别人的劳动的权力。我们要消灭的仅是这种占有的悲惨性质。”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这段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81页)被翻译成“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拥有独立性和个性,而劳动的个体却被剥夺了独立性和个性。”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0页。
    ②《资本论》第1卷(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页。
    ②崔春华:《“原始群说”辨疑》,《辽宁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2页。
    ③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④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9页。
    ⑤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8页。
    ④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③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④它的发展顺序为:蒙昧阶段的财产——第一种继承法——在本氏族成员中分配财产——低级野蛮社会的财产——第二种继承法的萌芽——在同宗亲属中的分配——改善的人性——中级野蛮社会的财产——我们对其继承法还不清楚——可能是同宗继承——高级野蛮社会的财产——奴隶制——希腊部落的土地所有制——这个阶段的文化——其灿烂光辉——第三种继承法——子女独享继承权——希伯来人的部落——其继承法——奚落非哈的女儿们——财产保留在本胞族内,也可能保留在本氏族内——遗产归宗法——雅典人的继承法——子女独享继承权——遗产归宗法——财产保留在本氏族内——贵族的出现——人类财产的发展过程——人类起于同源。(此排序见摩尔根,古代社会)马克思对此做了摘录。
    
    ①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9页。
    ⑥同时摩尔根认为:“西半球的居民虽然没有参与这一阶段的经历,但是他们当时正在遵循与东半球的居民所经历的相同的过程前进。他们从人类进步的行列中落伍了,而其落后的距离正好同高级野蛮社会加上文明社会业已经过的年头相等。”(古代社会,第395页。)
    
    ①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2页。
    ④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8页。“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进一步表明了马克思的态度。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2页。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这个时候对“家庭”的理解还是我们所说的“专偶制家庭”,对于之前的家庭形态,马克思此时是没有经验体会的。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希伯来式和罗马式(父权制家庭)是最古的家庭形式,认为是这些家庭形式产生了最早的有组织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⑤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其英文名为Asia。相传亚细亚的名称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爱琴海以东的地区泛称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爱琴海以西的地方则泛称为“Ereb”,意为“日没地”。Asia一词是由腓尼基语Asu演化来的,其所指的地域是不很明确的,范围是有限的。到公元前一世纪Asia已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政省的名称,以后才逐渐扩大,包括现今整个亚洲地区,成为一个世界最大的洲名。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4页。
    ⑦我们之所以称它为“古代古典的所有制形态”是因为在西方19世纪中叶,人们把古希腊罗马时期称作是古代、之后是中世纪、然后是近代,之前,再加史前时代或原始时代,就是历史的四大时期的划分。这种划分甚至延续到今天的历史学家研究中。不过要提到的一点题外话是:摩尔根则是将史前时代称作是古代,而把古希腊罗马时期称作是近代,而且正对应摩尔根所说的野蛮时代高级阶段末期和文明时代。摩尔根认为,在那时,占有形式有两种倾向,即国家所有和个人所有。而在1857-1858年间,马克思正是在对当时已经知道的古希腊罗马城邦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对土地所有制、公社与个人的关系做了分析。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6-27页。
    ③其实对于这一阶段的分析,马克思侧重于土地所有制与共同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的阐述,而恩格斯则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则强调了奴隶制度的产生。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6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1页。
    ⑥《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09页。
    ⑦《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09页。
    ⑧许多研究西方社会的历史学家已经明确指出了这一事实。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翻阅一些这段历史的书籍。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1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1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版,第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版,第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版,第2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0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3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3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2页。总的来看,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更像是对日耳曼形式的扬弃。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1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2页。
    ②宋书声,王锡君,王学东:《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表述未来社会所有制的几个概念辨析》,《求是》1995年第18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这段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0页)被翻译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他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①其实,关于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到底是什么样子,在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其中杜林就说马克思所说的未来的所有制是“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1995版选集3卷,第472页。)恩格斯对此做了批判,指出“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对任何一个懂德语的人来说,这就是,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包括产品即消费品。”(1995版选集3卷,第473页。)在论述过程中恩格斯引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情况。马克思在那里描述了一个鲁宾逊,他希望每个人都成为鲁宾逊。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2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2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2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2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25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25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25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25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25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2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252-25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③同时也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批判,资本的批判,即使在对个性的分析中,马克思仍然主要是在个性与资本的分析中来进行分析,因此这里十分有必要对资本与个性的关系进行分析,而这正是第四章要讲的内容。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版,第36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7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5-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7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4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⑤除了这种社会分工,在工场手工业、大工厂里也存在这分工,在那里的分工对自由个性的生成也产生着影响,对这一点,我们曾经在分析自主活动的时候涉及到一些,但是并不深入,在这里我也并不想过多地涉及,对于分工与自由个性的详细讨论,留待第四章详细论述。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4-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10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1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⑧但是,马克思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发现隐蔽地存在着无阶级社会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关系,那么一切炸毁的尝试都是唐?吉诃德的荒唐行为。”(1版46卷上,第10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53-4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3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54页。
    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6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3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3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3页。
    ②注意一点就是,马克思在这里设定了研究的范围规定,只是纯粹形式——即关系的经济方面,也就是说,马克思并没有考虑人的需要等等,这是不言自明的,在历史唯物史观里面已经说过了。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1页。
    ①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这其中,马克思的一些概念和术语是发生了变化的。比如说,在《政治经济批判》里(包括手稿)里面,马克思是把商品的属性看作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尽管在其中“交换价值”已经有了后来《资本论》的“价值”的实质含义,但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交换价值具有后来“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双重理解。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9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9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36页。
    ②似乎从论述货币转化为资本开始,马克思“异化”这个词语就开始很少用了,而是在经济范畴的概念里卖弄进行推理,但是,那种价值判断仍然时不时可以在1861-1863年手稿中找到。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4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6-24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0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7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7页。
    ①我们知道,1858年8-10月,马克思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第二章初稿也就是《货币》和第三章《资本》部分,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政治经济学批判》只是收录了前两章,对于第三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说:“关于货币转化为资本我们将在论述资本的第三章即这一篇的最后部分中加以研究。”(13卷,177)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是以衔接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前提的,在那里,马克思已经分析了商品和货币。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
    ④可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3-21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页。这些论述,马克思几乎是造抄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页到24页,马克思主要是说明这个问题。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这一点,同时代的很多经济学家都提出过,马克思提到的有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加利阿尼,贝利,萨伊,弗-威兰德,乔-拉姆塞。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马克思把价值、资本等看作是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康德的自在,带有明显的德国古典哲学遗风。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页。
    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63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1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7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7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63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88页。
    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0页。
    ⑦《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0页。
    ⑧《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0页。
    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1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3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3-194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4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5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9页。
    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9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95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5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3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5页。
    ⑦《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2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
    ③这种维持工人的生活资料可以归结为商品,生活资料,劳动能力的价格随着主要生活资料的价格的变动而变动。(在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历史发展的状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7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6页。这段话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页)被译为:“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因痛苦而伤心难道不是有无数的生灵,曾遭到帖木儿的蹂躏。”-作者较为喜欢1972年版的翻译。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7页。
    ①“财富是自由时间。因为剩余价值首先表现在剩余产品中,而其他一切劳动同生活资料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时间相比,就已经成为自由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版第47卷,第2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7页。
    ②而从我们的主题来看,要达到自由个性,也就是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就要求自由时间成为每一个人的自由时间,而不是以牺牲一部分人,满足一部分人的形式出现的自由时间,它是全民共享的自由时间。而要达到这一点,又归于资本生产条件下剩余劳动性质的转变。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8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1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7页。马克思假定了这个工作日是12、13或14个小时,工人在这段时间内劳动,在一定的正常平均劳动时间内,能够维持具有通常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状况的劳动能力,并且每天把它重新再生产出来。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8-2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4页。
    ⑥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相对剩余价值。’(资本论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9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9-2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7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0页。
    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0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8-2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7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8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8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8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8页。
    ④对于简单协作,马克思举出了工场手工业条件下的情形:工场手工业是一种最简单的协作。“工人和其他许多工人同时共同劳动,和他们同时完成同一项工作,这就会使他的劳动本身不发生任何变化……这种并行的活动只是形式上使工人成为整体(资本家是这个整体的主人)的部分,但是在这个整体中,工人作为生产者不会由于同其他许多工人干同样的活例如制靴等等而发生进一步的联系。”(1版全集47卷,第319页)这里的意思无非是说:无论是在工人对资本形式上的从属的情况下,还是在简单协作,即工人单纯的聚集的情况下,工人都参与到生产产品的每一个步骤,因此每个工人都还可以算作是商品的生产者。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9页。
    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0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9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2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9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9页。这表现为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
    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9页。
    ⑦《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0页。
    ⑧《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3页。
    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3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7页。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41-6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5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1页。马克思指出学者们在对机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在英国的力学家中可以遇到这样的人,“他们认为机器和工具没有本质的区别;工具是简单的机器,而机器是复杂的工具,或者说,两者只有简单机器与复杂机器之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机器与工具的区别在于,工具的动力是人,机器的动力是畜力、机械力等等,总之,是异己的(不是作为人的特性而为人所固有的)自然力。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4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5页。
    ⑤马克思接着分析了机器无形损耗的三种可能的情况:第一种情况,如果机器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耗损,那么,再生产过程就会加速第二种情况,如果不是这样,而且机器还能使用,那么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的比例就会增大,那么利润率就会增加。第三种情况,就是采用新机器,不断进行改良。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6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47页。
    ②对于这种劳动浓缩,马克思指出,假设一定量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等于C+V+x,那么,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决不会使这个公式发生任何变化。也就是说,这种方法不会提高总产品的价值。V+x代表工作日,“这个工作日不会为创造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所改变。”然而,马克思接着指出,这里有一种“例外的情况”,“它的发生仅仅与机器劳动有关。这就是劳动的浓缩,或者是这样一种现象:由于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强度——填满劳动时间的空隙——在某一特殊生产领域达到异常的程度并成为劳动的完全固定的特征。以致一个强度较大的劳动小时等于一个比较松弛的劳动小时+x。从一定的时刻起,靠劳动的内含量必然会受到的损失,可由劳动的外延量来弥补。反过来也是一样。”可见,在马克思眼里,劳动的内含量和外延量是可以相互弥补的,劳动时间的缩短可以通过劳动强度的增强来得到弥补,同样,劳动的松弛可以通过劳动时间的延长得到弥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8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4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9页。
    ⑧关于劳动的浓缩,马克思接着举出了一个劳动浓缩的例子,这就是非工厂劳动领域中的伦敦的缝纫业。在这里,一年的几个月内,“劳动的浓缩是同工作日的延长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全部这种劳动时期不超过例如几个月或几周。这是对劳动进行剥削的最可怕的形式之一。狂热的劳动时期之后,往往是经常没有多少活干和失业。”(1版47卷,第4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4页。“在这些情况下,以强度代替数量,决不是毫无根据的抽象议论,在存在上述事实的地方,完全可以用实验方法对它进行检验。”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4页。对于这一转折点的到来,马克思分析道:“我们在这里谈的是劳动紧张程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提高的问题。这样,同一时间内不仅生产的东西更多了,而且付出的劳动也更多了,耗费的劳动力更多了,而且超出了平均标准,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只有对劳动时间的长度实行限制,这种紧张程度已经提高的劳动才能正常地逐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创造着相对剩余价值,而且创造着绝对剩余价值,在这种强度成为普遍的强度之前,一直是这样。不过,这同样要以普遍缩短工作日为前提。”可是劳动长度和劳动强度都有自己的界限,劳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只是因为劳动长度缩短。这就显示出这两者的界限。马克思说,“假使10小时是一个正常的平均工作日,并且具有相应的劳动强度或劳动时间的浓缩程度,以及每时每刻所耗费的相应的劳动量,那么,在这个基础上使劳动更有成效的一切发明,只要不提高劳动本身的紧张程度,就只是增加相对剩余价值。如果由于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劳动时间再一次浓缩,结果在同一时间内不仅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而且劳动量也增加了,那很快就会达到总工作日必须再度缩短的阶段。”(1版47卷,第40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6页。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普遍使劳动时间浓缩,或使一定时间内消耗的劳动量增加,例如,使1个小时或12个小时内实际消耗的劳动量增加。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6页。马克思说:“实际上,这等于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增强了单个工人劳动的连续性(这是指单个工人劳动的连续性,而这同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即同生产过程在全部时间内的不断进行无关。)”
    ⑦《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49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5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5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7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3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⑧《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3页。
    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4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8页。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6-567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06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2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9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0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8-559页。
    ②对于这一点的考察,马克思是把其称作“生产过程的结果”,并且按照马克思的逻辑,是应当放到“资本积累”之后,作为向“资本流通过程”的过渡,这从马克思在1986-1863年经济学手稿XVIII(1140)所列的纲就可以看出来。(26(I),446)出来。但是按照我们的主题,我们把它提前,放到“资本积累”之前。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9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1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5-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8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8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8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91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0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21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3页。
    ③这实际上也就是说,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剩余价值一次一次地被生产出来,又一次一次地转化为资本,结果工人也就陷入这个循环中,始终作为资本的要素而存在。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3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3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5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页。
    ③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要增加它们的量,都需要支出的资本量的增加,或者表现为增加雇佣工人的人数,或者表现为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通过协作、分工、使用机器等的增加。(48,74)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2页。
    ②比如说,由于新发展起来的社会需求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和新的投资领域的情况下,只要改变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积累的规模就能突然扩大。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8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5页。
    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2页。
    ⑦《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2页。
    ⑧《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3页。马克思说,资本积累过程中,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的比例会发生如下趋势的变化:假定原来是1:1的话,那么后来则会变成2:1,,3:1,4:1,5:1等等,因而随着总资本的增长,可变资本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递减为1/3,1/4,1/5,1/6;而转化为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则递增为2/3,3/4,4/5,5/6等。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0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2页。随着资本的积累,我们会看到和应用机器时一样的景象:“工人被不断地【从生产过程中】驱逐出来,游离出来,排除出来,以致被资本吸收的工人数量的不断增长是由被排斥被游离的工人数量的不断增长引起的。”(48,97)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5页。
    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7页。
    ⑦《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8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7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8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1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4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4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01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06页。当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以后,工人则把这种强制看做是自然规律。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4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8页。
    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3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0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0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0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1页。
    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1页。
    ⑦《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2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2页。在马克思为之改写的“法文版”中,马克思说的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3页。这段话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49页)中被译为“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85-5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86页。
    ③卢梭著,张友谊译:《社会契约论》,外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页。
    ①应当说,在国际共运史教科书及有关文献中对于这样一个永恒主题和主线是不明确或不重视的。这应被看作以往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缺失之处。
    ②《费希特全集》第I集第4卷,斯图加特1970年,第1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⑧孔德认为,人类理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历史、政治思想、科学知识也都相应地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他说:“我们每一个人追忆自己的历史时,岂不是记得自己在主要的看法方面,曾经相继地经过三个阶段,在童年时期是神学家,在青年时期是形而上学家,在壮年时期是物理学家吗?今天任何一个跟得上时代水平的人都是不难证实这一点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8页。
    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德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新序言草稿》注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2-6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页。
    ⑦戴维·麦克莱伦[英]著,王珍译:《卡尔·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⑤在1888年英文版中这里加上了“使进一步向旧的社会制度进攻成为必要”。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这一点对我们当前又很强的借鉴意义,现在我们强调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不可违背性,但是在规律面前我们是束手无策还是奋起反抗用人的能动性去限制它,马克思做出了“实践”的选择,以后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也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以后会讲到,马克思思想中的自相矛盾,这种自相矛盾的对立在东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得到了最为鲜明的体现。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13-5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46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78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7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0-37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9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1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4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5-606页。马克思说:“在英国,合作制的种子是由罗伯特·欧文播下的;大陆上工人进行的试验,实质上是从那些并非由谁发明而是在1848年大声宣布的理论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比较早期的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试验,马克思的态度似乎有所转变。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1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7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8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07页。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08页。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62页。这句话在1995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第59页)则是这么说的:“公社是想要消灭那种将多数人的劳动变为少数人的财富的阶级所有制。它是想要剥夺剥夺者。它是想要把现在主要用作奴役和剥削劳动的手段的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完全变成自由的和联合的劳动的工具,从而使个人所有制成为现实。”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③在草稿中不是“它们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而是“它们所由产生的经济基础,而社会将变成自由生产者的联合组织”。
    ④手稿中“人道”被划掉。可是这个事实恰恰表明了马克思的心迹,即要用一种客观科学的路径来求得一种人道主义目标的实现。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13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4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9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0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0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0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0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0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94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94-6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0-77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0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17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6-51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1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1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10页。
    ①马克思在这里加了一个括号。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5页。
    ⑥股份合作制度是指企业中一种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的有机结合。劳动合作是基础,职工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实行民主管理;资本合作采取股份形式,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出资人。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9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4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7页。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5-49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21-32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7页。
    ⑦恩格斯在1883年说:“马克思和我从1845年起就持有这样的观点:未来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结果之一,将是称为国家的政治组织逐步消亡和最后消失。这个组织的主要目的,从来就是依靠武装力量保证富有的少数人对劳动者多数的经济压迫。随着富有的少数人的消失,武装压迫力量或国家权力的必要性也就消失。但是同时,我们始终认为,为了达到未来社会革命的这一目的以及其他更重要多的目的,工人阶级应当首先掌握有组织的国家政权并依靠这个政权镇压资本家阶级的反抗和按新的方式组织社会。这一点在1847年写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二章末尾已经阐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8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04页。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7页。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7页。
    ③[美]理查德-塔纳斯著,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译:《西方思想史——对形成西方世界观的各种观念的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④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7页
    ⑤转引自汪子嵩、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页。
    ①“派地亚”,古典时期希腊的教育和训练体系,该体系开始包括体操、文法、修辞、诗歌、音乐、数学、地理、自然史、天文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社会史和伦理学以及哲学,是试图造就一个具有多方面能力的、受过充分教育的公民所必需的完整的教学研究课程。(西方思想史——对形成西方世界观的各种观念的理解,第30页)
    ②余灵灵译:《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0页。
    ③李武林:《自由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④《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76页。
    ⑤《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7页。
    ⑥《古希腊罗马哲学》,第445页。转引自陈刚:古希腊罗马的自由观,《学海》1994年第1期。
    ①[美]理查德-塔纳斯著,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译:《西方思想史——对形成西方世界观的各种观念的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②薇依:《压迫与自由》,巴黎1955年版,第223页。
    ③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8:12。
    ①安希孟:基督教普世观念与民族主义,天益思想库安希孟专栏http://www.tecn.cn/thinktank/author.php?id=113
    ②圣经新约·罗马书2:11。
    ③圣经新约·加拉太书3:28。
    ④圣经新约·马可福音12:30。
    ⑤[美]理查德-塔纳斯著,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译:《西方思想史——对形成西方世界观的各种观念的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⑥圣经新约·约翰福音1:2。
    ①[美]理查德-塔纳斯著,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译:《西方思想史——对形成西方世界观的各种观念的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②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6:23。
    ③[美]理查德-塔纳斯著,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译:《西方思想史——对形成西方世界观的各种观念的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262页。
    ②[美]理查德-塔纳斯著,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译:《西方思想史——对形成西方世界观的各种观念的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③[美]理查德-塔纳斯著,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译:《西方思想史——对形成西方世界观的各种观念的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61页。
    ④[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著,吕叔君译:《世界哲学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⑤[美]理查德-塔纳斯著,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译:《西方思想史——对形成西方世界观的各种观念的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68页。
    ①这一部分我参考了周荣华的硕士毕业论文《马克思的个性解放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②[美]理查德-塔纳斯著,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译:《西方思想史——对形成西方世界观的各种观念的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7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页。
    ③关于马克思秉承欧洲文化传统的具体分析,您可以参见论文附录一。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89页。
    ①梅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15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巴枯宁言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62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巴枯宁言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85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巴枯宁言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35页。
    ⑤《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1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页。
    ⑥《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1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页。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1卷,第541页;第22卷,第81页;第35卷,第385页;第37卷,第432页,第446-4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页。
    
    
    ①黄楠森,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0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3-534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5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4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9页。
    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3页。
    ⑦《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
    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3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99页。
    ①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工人贫困的生活状况做了大量的描述。如《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19页,第723页,第726页,第442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3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99页。
    ⑦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2页。
    ①[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11页。
    ②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①蔡尚思:《蔡元培学术思想传记》第136页。转引自王奇生:《取径东洋转道入内——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6期。
    ②罗斯·特里尔著,刘路新等译:《毛泽东传》,河北人民出版社,第44页。
    ③李达:《十月革命与中国知识分子》,《学习》,1957年第21期。
    ④转引自王天瑜:《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遭遇》,《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⑤薛其林:《李大钊传播唯物史观的巨大贡献》,《船山学刊》2007年第2期。
    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22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7页。
    ①转引自宋惠昌:《五四运动与个性解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5期。
    ②胡适:《胡适学术文集·哲学与文化》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83—384页。转引自宋惠昌:《五四运动与个性解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5期。
    ③胡适:《胡适学术文集·哲学与文化》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90页。转引自宋惠昌:《五四运动与个性解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5期。
    ④《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8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
    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266页。
    ②转引自:李桂梅:《试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特征》,《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3期。
    ③转引自:董健,王彬彬,张光芒:《启蒙在中国的百年遭遇》,《炎黄春秋》2008年第9期。
    ④转引自卢毅:《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北方论丛》,2006年第2期。
    ⑤转引自卢毅:《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北方论丛》,2006年第2期。
    ⑥李华兴:《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3页。
    ⑦转引自卢毅:《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北方论丛》,2006年第2期
    ⑧王栻:《严复集(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98页。转引自卢毅:《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北方论丛》,2006年第2期。
    ⑨转引自卢毅:《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北方论丛》,2006年第2期。
    ①李华兴等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227页。
    ②李华兴等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435页。
    ③转引自王列平:《二十世纪初《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始末》,《党史纵览》,2007年第2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②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0页。
    
    ①转引自欧阳谦:《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②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①《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②转引自《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62页。
    ③转引自李杰:《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马克思》,《理论月刊》2007年第1期。
    ④转引自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0页。
    ①萨特:《对于一种方法的探求》,1963年纽约版,第30页。转引自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6页。
    ①对这一时期人的个性的解放情况可参见张光芒:《新时期的人性解放“三部曲”——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①朱庆育:《个人主义思想的古希腊渊源》,《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7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I),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26-327页。
    ②笔者在这里对“物”意义上的“价值”与马克思在“商品”意义上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它指的是一种“有用性”,更类似于马克思笔下的“使用价值”。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这段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0页)被翻译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他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①恩格斯在致保尔?拉法格时候说:“马克思曾经说过:‘我知道我们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是跳蚤。’”(1版37卷,第4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2页。
    ①张庞:巍然天地苍生情——记著名作家、诗人魏巍与我的一段词话情缘,《文艺报,周六版》,2008年第33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页。
    ③菲尔丁·亨利,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十八世纪英国启蒙运动的最大代表人物之一。
    ④十九世纪的小说
    ⑤保尔·拉法格等著,马集译:《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2页。
    ⑦保尔·拉法格等著,马集译:《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页。
    ⑧保尔·拉法格等著,马集译:《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页。
    ⑨保尔·拉法格等著,马集译:《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页。
    ⑩保尔·拉法格等著,马集译:《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页。
    ④保尔·拉法格等著,马集译:《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4页。
    ⑦《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30页。
    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59页
    ③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著,吕叔君译:《世界哲学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①《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6页。
    ③保尔·拉法格等著,马集译:《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1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46页注(28a)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11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6页。
    ③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页。
    ④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9页。
    ⑤卢梭:《爱弥尔》下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11页。
    ⑥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页。
    ⑦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3页。
    ②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④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著,吕叔君译:《世界哲学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⑤参见梁赞诺夫:《卡尔???马克思的自白》,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①杜鹃:《<红楼梦>与<浮士德>灵肉母题文化意义的比较》,《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②杜鹃:《<红楼梦>与<浮士德>灵肉母题的文本对话》,《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③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07页。
    ④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884年版,第48-49页。
    ⑤Friedrich Schiller. Smtliche Werke ,Band V,Carl Hanser Verlag, Munchen,1987,p583
    ⑥Friedrich Schiller. Smtliche Werke ,Band V,Carl Hanser Verlag, Munchen,1987,p394
    ⑦对这一点的分析见:叶隽:《马克思、“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化”》,《中华读书报》,2008年12月17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4页。
    ③转引自李亚军:《论席勒的“游戏冲动”说所蕴含的审美人类学思想》,《中国学术研究》,2008年第1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⑤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1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7页。
    ②《论学者的使命》,第26页。转引自陈刚: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的自由观——马克思对传统自由观的扬弃与超越,学海,1992年第3期。
    ③《人的使命》,第96页。转引自陈刚: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的自由观——马克思对传统自由观的扬弃与超越,学海,1992年第3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95页。
    ⑥《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56页。
    ⑦《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页。
    ⑧保尔·拉法格等著,马集译:《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7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35页。
    
    
    ①《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3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⑧《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96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2-4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④《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7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7页。
    ⑤《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7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7页
    ①转引自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7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2-33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8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0—301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⑨关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可以参阅高放、李景治、蒲国良先生的著作:《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9-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页。
    ②《圣西门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59页。
    ④《圣西门选集》,下卷第287页。转引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⑤《圣西门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65页。
    ⑥《圣西门选集》上卷,第86页。也可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页。
    ⑦《圣西门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3页。
    ⑧转引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页。
    ⑨《圣西门选集》上卷,第229页。转引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727页。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5页。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78页。
    ②《傅立叶选集》第3卷,第223页。转引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页。
    ③《傅立叶选集》第3卷,第52页。转引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3页。
    ④《傅立叶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7页。
    ⑤《欧文选集》第1卷,第221页。转引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0页。
    ⑥《欧文选集》第1卷,第312页。转引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2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56页。
    ①达尔文收到马克思的书后曾复了一信,其主要内容为:“蒙您赠与巨著《资本论》……不胜感荷!获此宝书……将加倍细心研究此深刻而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我们两人均赤诚期望于普及知识,并使人类幸福不断增长而效劳。”
    ②《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25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2页。
    ⑥迹象表明,在1866年10月5日恩格斯第二次写信对特雷莫进行尖锐的讽刺并不同意马克思的观点后以后,直到1866年11月8日马克思再次给恩格斯去信为止,两人有一个月没有通信。尽管马克思把这归咎于劳拉的办事不利。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0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4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46页。
     ①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
    ②《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②《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1页。
    ③《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03页。
    ④《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0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页。
    ⑦《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9页。
    ①《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0页。
    ②《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8页。
    ④《摩尔和将军--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78-87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7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22-823页。马克思在这里说,快乐只有同基督并且通过基督同上帝结合在一起的天真无邪的童心,才能体会得到,这种快乐会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崇高。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50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 Collected works,Volume 6,progress publishers Moscow,1976.
    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 Collected works,Volume 3,progress publishers Moscow,1975.
    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Collected works,Volume 29,progress publishers Moscow,197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名索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资本论》第1卷(德文版第1版),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德国古典哲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郭大力译:《剩余价值学说史》,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9,1983,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善明主编:《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创建纪略》,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胡培兆著:《马克思与<资本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马家驹,蔺子荣著:《<资本论>学习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赵洪编:《<资本论>第一稿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徐杰,陈光林,陈乃圣著:《马克思与<资本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胡培兆,林圃著:《<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宋涛主编:《<资本论>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刘佩弦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日]久留间鲛造,宇野弘藏等编,薛敬孝,李树果,王健宜译:《资本论辞典》,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漆琪生著:《<资本论>大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王东著:《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聂锦芳著:《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瞿铁鹏著:《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英]戴维·麦克莱伦著,王珍译,《卡尔·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弗·梅林著,樊集译,《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著,易廷镇,侯焕良译:《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苏]伽·谢列布里雅柯娃著,刘辽逸,青水,张孟恢,林三木译:《盗火》,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
    [苏]伽·谢列布里雅柯娃著,青水译:《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
    [苏]E·A·斯捷潘诺娃著,关益,李荫寰译:《马克思传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苏]瓦连京·奇金,[苏]达·梁赞诺夫著,彭卓吾译:《马克思的自白:卡尔·马克思
    对女儿20个问题的回答》,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保尔·拉法格等著,马集译:《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威·李卜克内西著:《我景仰的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刘凤舞著:《马克思传略》,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英]戴维·麦克莱伦著,李智译:《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汉娜阿伦特著,孙传钊译:《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维塞尔著,陈开华译: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泰·德萨米著:《公有法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德]埃里希·弗洛姆著,陈学明译:《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苏]JI H巴日特诺夫著,刘丕坤译:《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著,杨建国,范一亭译:《帝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许庆朴等著:《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与中国现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李爱华等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万光侠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许庆朴,李爱华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源》,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马永庆等著:《中国传统道德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万光侠著:《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许庆朴,张福记主编:《近现代中国社会(上、下)》,齐鲁书社2002年版。
    庄福龄编:《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马健行编:《马克思主义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黄楠森,庄福龄,林利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2卷,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庄福龄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李衍柱著:《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黄继锋著:《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版。
    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本书编写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王文英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赵天成,李娟芬著:《马克思的幽灵与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孙伯鍨著:《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约翰·巴克勒,贝内特·希尔,约翰·麦凯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等译:《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韦尔斯著,张春光译:《世界史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美]罗兹·墨菲著,黄磷译:《亚洲史》,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
    金观涛、唐若昕:《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古罗马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马啸原著:《西方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刚著:《西方精神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刘玉安等著:《西方政治思想通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世界历史十五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齐涛编:《简明世界通史》,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
    刘祚昌等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解恒铮编:《世界风化图史》,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
    张广智著:《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冯景源著:《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相,刘德军等编:《人类思想解放史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高放著:《纵览世界风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
    高继文著:《新经济政策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仲秋著:《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楠森,陈志尚主编:《人学理论与历史-人学原理卷》,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黄楠森,赵敦华主编:《人学理论与历史-西方人学观念史卷》,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黄楠森,李中华主编:《人学理论历史-与中国人学思想史卷》,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黄克剑著:《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袁贵仁著:《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韩庆祥,亢安毅著:《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韩庆祥著:《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韩庆祥著:《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小鸿著:《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编写组:《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衣俊卿主编:《现代性焦虑与文化批判》,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雷骥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谢武军,宋惠昌著《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中国近代价值观的嬗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阮青著:中国个性解放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徐黎明译:《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苏]伊·谢·科恩著,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自我论》,三联书店1986年版。
    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欧阳谦著:《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宽容》,三联书店1985年版。
    《圣经·新约》,香港圣经公会出版。
    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谢庆绵著:《西方哲学范畴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武林,谭鑫田,龚兴主编:《欧洲哲学范畴简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童浩主编:《哲学范畴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修斋主编:《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向军,傅永军主编:《现代性的踪迹》,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
    [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马勇著:《伦理道德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顾肃,张凤阳著:《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何兆武,陈启能主编:《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2版。
    [美]理查德-塔纳斯著,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译:《西方思想史——对形成西方世界
    观的各种观念的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夏基松主编:《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刘放桐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朱学勤著:《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三联书店2003年版。
    董德福,史云波著:《回首五四——百年中国思潮和人物》,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法]卢梭著,张友谊译:《社会契约论》,外文出版社1998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著,刘静译:《理想国》,外文出版社1998年版。
    [英]托马斯·莫尔著,刑占军译:《乌托邦》,外文出版社1998年版。
    [英]约翰·密尔著,张友谊等译:《论自由》,外文出版社1998年版。
    [意]康帕内拉著,张友谊译:《太阳城》,外文出版社1998年版。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李武林著:《自由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郭忠华,潘华凌译:《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著,吕叔君译:《世界哲学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本书编委会编:《社会主义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焱,潘琪,张焱译:《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4年版。
    朱志敏著:《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宗寒著:《国有经济读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周仲秋著:《平等观念的历程》,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英]迪克·威尔逊著,《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刁培军著:《自然力、市场经济与社会进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守梅等主编:《政治经济学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宏维:“国外马克思主义重大前沿问题学术研讨论”综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邹诗鹏: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及前沿,《新华文摘》2008年第24期。
    刘同舫: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刘德厚:对马克思人类解放历史进程学说的再认识,《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郝敬之:论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人大复印)2005年第4期。
    杨鲁慧:论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相统一,《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吴巨平: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1期。
    雷龙乾: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刍议——兼论“物的依赖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程长羽: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劳动人道主义,《经济师》1999年第8期。
    许全兴: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许全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现代性,《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许全兴: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点思考,《中共南京市委
    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许全兴:为中国个性解放呐喊,阮青著《中国个性解放之路》一书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许全兴:中国个性解放之路,《北京日报》2006年4月24日。
    万光侠:论以人为本的价值哲学底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王天瑜: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遭遇,《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北京日报》2003年12月15日。
    蔡仪: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及其成熟的主要标志——《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探(上篇),《文艺研究》1982年第3期。
    蔡仪: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自然人化”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探(下篇),《文艺研究》1982年第4期。
    张庞:巍然天地苍生情——记著名作家、诗人魏巍与我的一段词话情缘,《文艺报·周六版》2008年第33期。
    程约汉:西方著名作家笔下的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4486
    秦晖:共同体·社会·大共同体——评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书屋》2000年第2期。
    俞思念,雷忠:论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预见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
    孙力:科学发展观:三大命题中的马克思主义新贡献,《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0期。
    谢韬,辛子陵: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炎黄春秋》2007年第6期。
    日学者称中国正在进入“原始资本主义”阶段,《参考资料》2004年4月20日。盛琼:一个人的共产主义,《天涯》2004年第4期。
    李兴耕译:“马克思至今仍然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人物”——霍布斯鲍姆访谈录,《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人大复印)2005年第9期。
    [德]英格埃尔伯著,黄文前译:在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和种种马克思主义之间——马克
    思理论的几种解读方式,《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人大复印)2004年第10期。
    俞吾金:运用差异分析方法研究马克思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人大复印)2005年第3期。
    周宏: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人大复印)2004年第4期。
    卢炜:马克思对“人的价值”之类命题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人大复印)2005年第2期。
    陈荣富,朱晓卫,科学精神的永恒丰碑——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序”和“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人大复印)2005年第3期。
    陈建斌: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异化与人的解放的学说,《湘潭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鲁克俭:“古典古代”等于“奴隶社会”吗?——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古代生产方式”,《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
    张奎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学说一个命题的考察”,《学术月刊》2004年第4期。
    朱志勇,甘宗郊:马克思审视人的本质的双重纬度,《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
    秦闯:论马克思对“地域性社会主义的扬弃”,《学术界》1994年第6期。
    沈湘平等:简析“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期。
    陈振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述评,《福建学刊》1997年第2期。
    张楚廷:全面发展即个性发展——重温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的启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2期。
    邹广文:马克思的现代性视野及其当代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张盾:从反现代性角度重新解读马克思异化理论,《人文杂志》2004年第5期。
    李炳炎: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宋书声,王锡君,王学东: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表述未来社会所有制的几个概念辨析,《求是》1995年第18期。
    王永山:论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王金福: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信仰与清算,《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人大复印)2005年第2期。
    赵曜: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汤文曙:论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本院性阐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丛大川:“实践的人道主义”辩——纪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50周年,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张一兵:赫斯:人本经济异化理论逻辑的初始呈现,《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5期。
    沈真,梁志学:费希特与马克思,《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思想理论教育导论》2003年第2期。
    [美]莫里斯迈斯纳著,俞可平译,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5期。
    杨木:“五种社会形态”说对马克思“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误读,《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1期。
    阎怀兰:从席勒到马克思,《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杨家友:自由的人如何实现?——席勒与马克思的回答比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李亚军:论席勒的“游戏冲动”说所蕴含的审美人类学思想,《中国学术研究》2008年第1期。
    彭萍: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陈桂生:“美育”辨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符号:马克思主义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人民网·读书论坛》http://www.people.com.cn/GB/14738/25835/2064631.html
    吴敏:马克思与梵蒂冈的情缘,《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站》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8898
    摩罗: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读书》2000年第4期。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马克思对葡萄酒的评价,葡萄酒论坛,http://www.xici.net/u15348638/d81459303.htm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渊源,复旦大学开设的课程《哲学原典导读http://ariesxyq.ycool.com/post.1664711.html
    张敏:二十世纪的无神论与基督信仰,http://www.xici.net/b15937/d581996.htm
    杨鹏:马克思主义的犹太教渊源,http://www.zmw.cn/bbs/thread-65250-1-1.html
    万斌,金利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兴起与宗教改革互动关系的基本论述,《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宋惠昌:《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的历史价值》,《学习时报》2004年5月3日。
    宋惠昌:五四运动与个性解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5期。
    杨金海:《共产党宣言》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命运,2008年6月29日在中央党校崇学山庄的演讲。
    杨金海,胡永钦:《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此文为“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主办的《科学社会主义》杂志1998年“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周年”特刊。
    彭平一,汪建华:“五四”时期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认同基础,《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杨同斌,陈美兰:马克思的个性自由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董健,王彬彬,张光芒:启蒙在中国的百年遭遇,《炎黄春秋》2008年第9期
    许全兴:当代中国需要个性解放,《现代哲学》2001年第1期。
    张红岩:人本主义的马克思——弗洛姆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解读《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孙承叔:关于资本的哲学思考—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东南学术》2005年第2期。
    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学习时报》2004年6月7日。
    王奇生:取径东洋转道入内——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6期。
    赵京:社会民主主义与中国的未来,《民主中国》1990年4月号。
    冯天瑜: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遭遇,《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齐卫平: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探索与争鸣》,1987年第6期。
    王列平:二十世纪初《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始末,《党史纵览》,2007年第2期。
    卢毅: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北方论丛》2006年第2期。
    李俊远:毛泽东何时读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董德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学习时报》, 2008年6月2日。
    张鑫: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点思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季国清: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化在中国悄然兴起,http://www.wyrj.com/lunwen/shx/mkszy/25901_10.html
    佚名: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契机http://www.studa.net/Marxism/080803/16363120.html
    梁树发: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许崇正: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光明日报》,2007年7月3日。
    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何爱国:人的依赖、独立与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观解读,《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王宗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文汇报》2003年1月14日
    赵纯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陈金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人的全面发展,第八届(2005)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
    李正元: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张一兵:文献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2月14日。
    徐春:马恩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习时报》2007年10月15日。
    孙余余: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探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杨兆山:教育学的“个性”概念,《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4期。
    殷真刘荣荣: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北京日报》2004年5月24日。
    姜义华:人的尊严:启蒙运动的重新定位——世界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变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杨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我国教育目的,《信阳师范学院》1997年第1期。
    何小陆,肖卫东:“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我国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反思,《教育导刊》2006年第6期。
    吴成年:新文化运动的原动力:个性解放,《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韩辉:从希腊神话谈西方民族个性解放精神,《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谭献民:个性解放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演变,《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第4期。
    李桂梅:试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特征,《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3期。
    夏云超: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问题的反思,《湖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四)硕博毕业论文
    王盛辉:《马克思共产主义革命实现方式理论评析》,山东师范大学,2006。
    段玉恩:《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剖析》,山东师范大学,2004。
    钱正武:《世界历史视野中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合肥工业大学,2002。
    雷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7。
    周荣华:《马克思的个性解放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4月
    张荣生: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硕士毕业论文2000年4月
    邱国成:《古代希腊的个人与自由》,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5月。
    阮清:《中国个性解放之路》,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5月。
    徐绍刚:《个性解放新论》,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6月。
    魏伟:《西方个体主义的价值目标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安徽大学,2007年4月。
    邱光政:《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研究》,西南大学,2007年6月。
    孙余余:《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2008年6月。
    黄伟:《马克思自由个性学说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