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北魏后期,六镇豪强酋帅基本上是北魏前期由各地迁到六镇的军镇官员、中下层代人、鲜卑等胡族部落酋长、汉族豪强的子孙后代。在六镇豪强酋帅群体内部,彼此之间在政治地位上有着悬殊的差距。从其群体父祖三代的官爵、各自家族的婚姻、经济状况三方面看,六镇豪强酋帅仅是世代居住在北边六镇的地方豪强酋帅。鲜卑化既是北魏后期六镇豪强酋帅的地域性特征,又是其群体社会地位始终处于北边地方豪强酋帅之上,无法成为门阀士族的重要原因。在六镇暴动到北魏分裂这一时期,从六镇豪强酋帅的任官和授爵情况看,其群体依靠自身的军事政治势力,由地方豪强酋帅转变为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军政权力的武官和将领。东魏建立后,怀朔镇豪强酋帅由北魏末年的军队将领,转变为东魏及日后北齐的统治阶层。除高欢家族成为东魏北齐的最高统治者外,其他人则成为东魏北齐统治集团中地位仅次于高氏宗室,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但不具备士族特质的勋贵阶层。在西魏北周,出身武川镇的将领,除宇文泰家族成为西魏北周的最高统治者外,其他则成为西魏北周统治集团中的勋贵阶层。随着关陇河南河东土豪、关东胡汉士族豪强在西魏北周统治集团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武川镇勋贵在西魏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则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虽然如此,武川镇勋贵仍是在政治上拥有高官显爵,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奴隶的特权阶层。5-6世纪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的剧烈提升,对北魏末年、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Powerful six-century garrison5-6Elites Emirates split led to demise of theNorthern Wei,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y established, Western Wei andNorthern Zhou two regimes, a leading political evolution of the late Northern militaryand political forces. Therefore6is a elites garrison of despotic chiefs social status,political status in the drastic change in the social group. Six Powerful Emirates elitesgarrison has experienced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garrison by the late Northern WeiDynasty to six generations living in the north before the riots six elites garrison ofdespotic chiefs, to six from the Northern Wei after riots divide garrison when the localdespots Emirates elites military officer into the army, generals, to eventually becomethe Eastern Wei Qi, the supreme ruler of the Western Wei and Northern Zhou Xunthree evolution stages of your class. Six Powerful Emirates Despotic also the socialstatus of the garrison changes, but also on the late Northern Council had a profoundimpact. Therefore, the six elites garrison of despotic Emirates is the evolution of thesocial status of the clues to this article,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study. Therefore,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o be discussed.
     The first chapter is full of research. Six main garrison of the late Northern Weistudy despotic Emirates elites social status. Powerful six-garrison, late Northern WeiDespotic Emirates, most of the time his father had by his ancestors to Xiju sixgarrison. Most of the six garrisons north of the military despots Emirates Despotic isthe garrison officials, the selection in the Northern countries to move to six under thegarrison's middle and lower generations, tribal chiefs, despotic and even conqueredthe Han Hu children of tribal sheikhs. Six Powerful Emirates elites garrison's political status in the six garrisons, mainly depends on the garrison Fuzu six ways ofmovement and identity, and his family of six garrisons in the settlement of whether tohave any official and tribal organizations. As a result, six elites garrison of despoticchiefs are divided into groups, have some internal political status, or status withofficials Despotic Emirates elites and no political status or position in the oppressedtribes Emirates Despotic Hu. Northern Wei Qiandu LuoYang mainly have a certainpolitical status led to despotic chiefs commander,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declinein the status hierarchy. The six groups within the garrison's social status has not beenaffected. Garrison of the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y,"the government account," whichrefers to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ordinary garrisonspeople and not the oppressed ethnicEmirates Despotic Hu's "House families" and not the entire garrison of despoticEmirates elites six groups. Powerful chiefs from the six garrisons Despotic Fu Zuthree generations of official post, and group marriage, the family and economicsituation in three areas, six garrisons and despotic Emirates late Northern WeiDespotic only six generations living in the north where the garrison of despoticEmirates elites forces.
     The second chapter is a study of six garrisons and despotic Emirates lateNorthern Wei Despotic special groups, that is, it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ixPowerful Emirates elites garrison of long-term living in the tribe for generationswithin the organization. This is the sixth of the garrison of despotic Emirates elitesfeatures Xianbei social organization in its important to reflect also the social status ofits population in the north of despotic Emirates elites long-term social reasons."Village" in the six-garrison area and the garrison has a garrison Zhucheng onlyrelative significance of geographical space, not the garrison of despotic Emirateselites six form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This feature, so that groups of six elitesgarrison of despotic Emirates ethnic culture has a clear Xianbei Feature. These twopoints to six elites garrison of despotic chiefs did not realize the powerful familyNobles acros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opportunities. Tribal organizations, Xianbeiethnic culture of the military garris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so despotic Emirates elites six garrisons formed a warrior, less text, gallant style. These sixgarrisons to despotic Emirates Despotic could not have been the Central PlainsMainland Han Chinese patriarch Xianbei Nobles acceptable. In short, the lateNorthern Wei Despotic Xianbei six of the garrison of despotic Emirates formation andperformance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social status of its population in the north,local despots always important reasons Despotic Emirates.
     The third chapt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riots in the six garrisons to the NorthernWei after the split of this stage, the six garrisons despotic Emirates Despotic howsocial status in the Emirates by the commander into the north side of despotic militaryand political power has a large military attache generals. Six garrisons before andafter the riots, the election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was severely damaged in thecase, the six original garrisons despotic Emirates Despotic reached any official gradesare only six items to seven items from between the social status of its populationactually not much to upgrade. Nevertheless, the six elites garrison of despoticEmirates Group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Er Zhurong to start with a largenumber of military power into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bureaucracy. Gao Huan YunGee raised his army, after the elimination of Seoul, the six garrisons despoticcommander in the Northern Emirates central, local, military bureaucracy of anyofficial also followed by a rapid increase. Meanwhile, with the garrison of despoticEmirates elites six fast-growing military and political forces, political change in theimpact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ir group were givendifferent levels of knighthood. In short, Grand granted from any officer and two side,six garrison riots, six elites garrison of despotic chiefs rely on their own military andpolitical power, social status of their populations have been greatly enhanced.
     Chapter Four is to investigate the garrison of Huai-Shuo despotic Emiratescommander of the army by the late Northern Wei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generals into a ruling class in the Fun to your social status. Huai-Shuo Xun yourgarrison in the Eastern Wei Qi in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is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imperial clan of the political forces behind Gao. In the title of nobility, the pregnant moon in your garrison better than the Eastern Wei Xun Qi Gao ruling group, inaddition to other political forces outside the imperial clan. In short, the Huai is thenew moon in your garrison Xun Gao cases except outdoors, in the Eastern Wei andNorthern Qi national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wer structure of the most powerfulruling class is the backbone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state rule. In marriage,in the imperial clan Gao, Huai-Shuo Xun garrison formed between you and a networkof political affinity. Economically, the garrison of Huai-Shuo Qi Xun your country inthe Eastern Wei strong support, became the possession of large areas of land largelandowners. Moreover, pregnant or a new moon in your garrison hoon "dried food" ofthe main beneficiaries. Huai-Shuo Xun your garrison's social position and powerstructures in the share of the Eastern Wei important position is the use of high-Huanterms of its population to be condoned indiscriminately the root causes of corruption.In short, the Huai is the new moon in your garrison, Eastern Wei Qi Xun hierarchy,social status after Gao imperial clan, enjo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ivileges, but dono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vileged gentry class.
     Chapter fifth focus on investigation of despotic Emirates Despotic Wu ChuanZhen Wei dynasty of the expedition by the military generals, Western Wei andNorthern Zhou Xun into your class status in society. Henan Dong Guanlong withTyrant, despotic family Kanto Hu Hanshi rising political status, without roots in theWestern Wei Wu Chuan Zhen Zhou Xun the power of your position and influence ofthe structure is in the process of declining. In the Western Wei and Northern Zhou ofthe central and local bureaucratic system, Wu Chuan Zhen Xun you are not dominant.In large systems a large number of selected mid-Yuwen Tai Fu Bing Guanlong Tyrant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eneral policy, Wu Chuan Zhen Xun Fu Bing in yourposition at the start declining. A small number of Yuwen Tai Wu Chuan Zhen Xundeliberate in your next promotion, only the most senior generals as Fu Bing, and cannot grasp Fu Bing. Although Wu Chuan Zhen Xun your own Gaojue, but in Grandgranted knighthood and the number of levels,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other forces donot have any advantage. In the marriage relationship, Wu Chuan Zhen Xun Yu Wenshi your form to the center, between it and the Tokgo's marriage marriage relationships.Economically, Wu Chuan Zhen Xun your country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WesternWei and Northern Zhou Dynasty, in the form of reward obtained through war service,into large-scale use of slaves as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large landowners.
     Chapter VI mainly on the six garrisons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evolution ofdespotic Emirates elites political influence on the late Northern Dynasties. SixPowerful Emirates elites garrison is mainly based on survival, economic reasons, itbecame the garrison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in Hebei and garrison six mainleaders of the riots and the backbone. Er Zhurong after being defeated, Er Zhurongstrengthen their own military forces based on consideration of its population beingabsorbed into their own military bloc to the garrison of despotic Emirates elites six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to become military attache and military generals. In ErZhurong differentiation, limiting the use, under pressure, was born six generals of thegarrison of Er-Yun Gee alway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groups. However, the birthgarrison of the general six-stop Er Zhurong emperor is the main military and politicalforces. Seoul Yun Gee complete political bankruptcy, Er Zhuzhao pressure in theinternal and external situation, the six-garrison families of control to the drop inhigh-Huan. Gao Huan in the clever use of its own military strength, Seoul crusadeYun Gee's political posturing, Hebei political changes, resulting in Jizhou control. In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garrison's general pregnant moon beat Dole in Yun Gee,Gao Huan south of Luoyang,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Eastern Wei played aleading role. A pregnant Moon Garrisonship generals, became the Eastern Wei andNorthern Qi's Fun to your class. As Gao Cheng, Gao Yang Shuo Huai lack of controlof your authority and the garrison of Xun Wei Shuo Huai reunion room has lost thepolitical value of your garrison hoon, so Takasumi high only on behalf of Wei JianYang Qi, which formed the imperial clan and the Huai Gao Shuo-Hsun your garrisonpower of the power structure. Huai-Shuo Xun your garrison in the "dry out thechange" combined with the imperial clan, get rid of the attempt to change the powerstructure of the Han Yang Daniel Nobles et al. Huai-Shuo Xun your garrison in the "dry out the change" in the show of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wer, to the late NorthernQi groups eventually become high-Cham, Emperor against the two high latitudes andcleaning objects. Yuwen Tai is on its own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wer, made off in thebackground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u Chuan Zhen commander status. After thefounding of Western Wei, Wu Chuan Zhen was born into the ruling generals in theFun to your class group. But there is no foundation for Wu Chuan Zhen Xun you cannot be Yuwen Tai's cronies, but not the power structure in the Western Wei Dynasty inthe dominant political force. In the Western Wei Dynasty in the early stage, Wu ChuanZhen Xun is Yuwen Tai's conquest of your main fighting generals, bear attack againstthe main role of Gao Huan. Mang Shan of the war, Wu Chuan Zhen Xun your armedstrength depleted, making no power, only with your identity Fu Bing Xun seniorgenerals. Wei Week, along with your Gui-Wu Chuan Zhen Xun, Du Gu Xin wereYuwen Heaven's protection, Wu Chuan Zhen Xun your group will no longer be in theNorthern Zhou Dynasty ruling an important political force.
引文
①参看周一良:《北朝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43页。[台]康乐:《代人与镇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第4分册,1992年,第895—896页。[台]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五卷河东河北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三,1986年版,第1773-1780页。六镇又常被称为北镇,胡三省称北镇“即魏主破降高车所置六镇也。以在平城之北,故曰北镇。”(《资治通鉴》卷一二三《宋纪五》文帝元嘉十六年(439)注引胡三省音注,第3876页。)在《魏书》中常称六镇为北镇,如《魏书》卷一○五《天象志》将六镇之乱记为“北镇肇乱”。有时也“六镇”将“北镇”并提。如《魏书》卷一四《上党王天穆传》:“是时,北镇纷乱,所在蜂起,六镇荡然,无复蕃捍,惟荣当职路卫,招聚散亡。”
    ②朱大渭:《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16-245页。
    ①《魏书》卷三○《楼伏连传》。
    ②《魏书》卷三四《万安国传》。
    ③《魏书》卷七四《尔朱荣传》。
    ④《魏书》卷八〇《叱列延庆传》。
    ⑤《北齐书》卷二○《叱列平传》。
    ⑥《北史》卷四九《梁览传》。
    ⑦《北史》卷四九《毛遐传》。
    ①参看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页。
    ②《北史》卷一六《广阳王深传》、《北齐书》卷二三《魏兰根传》。
    ③参看[台]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45B,1997年6月影印第四版,第692页。
    ①参看[台]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45B,1997年6月影印第四版,第692-797页。
    ②[日]滨口重国:《正光四五年の交に於ける后魏の兵制に就にて》(三)镇の将兵,原载于《东洋学报》22(2)1935年,后收于《秦汉隋唐史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上卷,第120-125页。对于六镇镇民来源观点的具体介绍,请参看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第九卷,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7-269页。
    ③《试论魏末北镇镇民暴动的性质》,载于《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6-27页。
    ④陈寅恪口述、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17篇《六镇问题》二《北魏的兵》,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272页。
    ⑤杨耀坤:《北魏末年北镇暴动分析》,《历史研究》,1978年第11期,第63-64页。
    ⑥参看何兹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8、344页。
    ①李凭:《北魏离散诸部问题考实》,《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第47页。
    ②两文收于田余庆先生的论文集《拓跋史探》,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3-91页。
    ③参看田余庆:《拓跋史探》,前言,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页。
    ④参看侯旭东:《北魏境内胡族政策初探——从〈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168页。
    ⑤[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北魏末期的内乱与城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154页。
    ⑥《试论魏末北镇镇民暴动的性质》,载于《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28页。
    ①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十三章第一节《六镇起兵的性质问题》,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289-290页。
    ②参看[台]康乐:《代人与镇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第4分册,1992年,第900-901页。
    ③参看[台]康乐:《代人与镇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第4分册,1992年,第902页。
    ①陈寅恪口述、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17篇《六镇问题》二《六镇起兵的原因》,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281页。
    ②[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北魏末期的内乱与城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156页。
    ③毛汉光:《北魏东魏北齐之核心集团与核心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86年,第57本第2分册,后收于《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6-76页。
    ④《北朝的民族与民族政策》原刊于《燕京学报》1950年,第39期,后收于《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76页。
    ①《试论魏末北镇镇民暴动的性质》,载于《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4页。
    ②万绳楠:《魏末北镇暴动是阶级斗争还是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史学月刊》,1964年第9期,第25-28页。
    ③载于《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史集刊》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9-107页。
    ④原刊于《文史》1983年,第21辑,后收于《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37页、第243页。
    ①《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13-20页。
    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第27-32页。
    ③《史学杂志》,第92编,第2号,1983年,第1-35页。《北魏的镇人》,《中国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3期,第27页。
    ④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83-95页。
    ①原刊于《文史》1983年,第21辑,后收于《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21-232页。
    ②毛汉光:《北魏东魏北齐之核心集团与核心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86年,第57本第2分册,后收于《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2-86页。
    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第21页、第25-37页、第43页、第64-67页。
    ④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4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25-326页。
    ①陈寅恪口述、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18篇《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297页。
    ②《北朝的民族与民族政策》原刊于《燕京学报》1950年,第39期,后收于《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76页。
    ③该文原发表于1949年《史学论丛》,后载于《读史存稿》,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78-94页。
    ④该文原发表于《思与言》,1964年第4期,后载于[台]孙同勋:《拓跋氏的汉化及其他—北魏史论文集》,稻乡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⑤[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北齐政治史与汉人贵族》,《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第217页。
    ①参看[台]吕春盛:《北齐政治史研究—北齐衰亡原因之考察》,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7年版,第5-8页、第267—271页。
    ②参看黄永年:《北齐政治斗争的真相》,《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第39页。
    ③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页、第39页。
    ④[台]胡胜源:《东魏北齐的政治与文化问题新探》,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摘要a页,第212页。胡胜源先生的视角受何德章《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8辑,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2001年)的影响很大。
    ①参看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209页。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理论主要着力点是在宏观上分析宇文泰如何将“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融合为一个地域性特征鲜明的统治集团。陈寅恪先生对于占所谓“八大柱国家”一半的武川镇勋贵在西魏北周政权中的地位及其变化,并没有作具体分析。
    ②参看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177页。
    ③[日]滨口重国《西魏の二十四军と仪同府》,《东方学报》,1938年第8期。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唐长孺:《魏周府兵制度辨疑》,《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275页。毛汉光《西魏府兵史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第3分册,1987年。[韩]朴汉济:《西魏北周的赐姓与乡兵的府兵化》,《历史研究》,1993年第4期。黄永年:《关陇集团始末》、《府兵的兴衰》,《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0-112页。
    ①[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武川镇军阀的形成》,《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299页。
    ②参看[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357页。该书是在其完成于1993年的博士论文基础之上增订而成。
    ③周双林:《北周赵贵、独孤信事件考论》,《文史》,第40辑,1994年,第57-66页。
    ④[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①参看蒙文通著:《魏晋南北朝的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第114页。
    ①对于六镇镇民来源观点的具体介绍,请参看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第九卷,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7-269页及本文序言。
    ②其中“汇编”代表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疏证”代表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元和姓篡》”代表[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篡》(附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年版),“《庾子山集注》”代表[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本表有关六镇豪强酋帅民族的确定主要是参看姚薇元著:《北朝胡姓考》(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①[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篡》(附四校记)卷五,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34页。
    ②[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第一册《帝王部》(一)卷一《帝系》,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页。另据《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载:“(李虎祖)李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可知金门镇将一职是李熙在出镇武川前所任官职,而非起家官职。
    ③《故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司□□□□录尚书事显蔚相冀定并恒瀛八州刺史广阿县开国公武贞窦公墓志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95页。
    ④[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篡》(附四校记)卷五,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34页。
    ⑤《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
    ⑥《周书》卷一七《梁御传》。
    ⑦《周书》卷一九《杨忠传》。
    ⑧《北齐书》卷一五《窦泰传》。
    ⑨参看李凭:《北魏离散部落诸部问题考实》,《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第43页、第52页。
    ⑩参看何兹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8页。
    ①参看侯旭东:《北魏境内胡族政策初探——从〈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181页。
    ②对于六镇豪强酋帅部落组织的详细分析请参看第二章:《北魏后期六镇豪强酋帅的地域性特征》中的有关论述。
    ③《北史》卷五三《可朱浑元传》。
    ④《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侯莫陈道生墓志铭》,[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47页。
    ⑤[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篡》(附四校记)卷六,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65页。
    ①Peter A.Boodberg认为破六韩常族属是匈奴和鲜卑的混血。参看Peter A.Boodberg,“The language of the T‘o-PAWei”,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no.2,1936,p167.
    ①“全编”代表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出土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①对于娄昭、贺拔仁实际籍贯为怀朔镇的考察,分别参看高敏:《跋北齐娄睿墓志》,《史学月刊》,1991年第1期,第29-30页。《贺拔昌墓志》,载于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5页。
    ②[台]康乐先生阐释“代人集团”的含义如下:“形成于四世纪末的平城及邻近地区,至五世纪初仍陆续有所扩充;其成员绝大多数为北亚游牧民族,然而也包括少数的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而且就算在其主体的北亚游牧民族间,成分亦很复杂,根据姚薇元的考订,至少包括有鲜卑、匈奴、柔然、乌桓、高车等族;然而不管他们原先来自那个民族、属于那个部落,自拓跋珪定都平城后,他们即以“代人”之身份活跃于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舞台上。云代是他们唯一的“家乡”这是他们与同居于平城王畿的北方汉人(包括士族与平民)不同的地方;放弃部落组织而为“编户”,则是他们与领民酋长及其部落民之间最大的差异。”([台]康乐:《代人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拓跋魏的国家基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第3分册,1992年,第585页。)从康乐先生在该文所附的《代人集团表》所列代人看,有很多代人同时又有着领民酋长的身份和部落组织的背景。因此,笔者认为代人与生活在代地的领民酋长似乎应没有严格的区分,广义上的代人应包括原生活在代地的领民酋长。
    ③田余庆先生认为,道武帝之所以在北魏登国时期将贺兰和独孤两部落作为离散部落的首要目标,是在于作为其母族妻族的贺兰和独孤两部落是对拓跋皇权的最大威胁。具体参看田余庆先生的(《贺兰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一》、《独孤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二》,《拓跋史探》,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3-91页)。
    ①据J·Holmgren考证怀朔镇豪强娄氏原姓一那娄氏,该姓改为娄氏是在五世纪后期。其家族的先祖是辽东慕容廆政权的官员,娄氏在三世纪后期跟随慕容廆的兄弟迁到西北,直到470年北魏消灭吐谷浑政权后,才归附北魏。(J·Holmgren Family,“Marriage and Political Power in Sixth Century China: AStudy ofthe KaoFamily of Northern Ch’i, C.520—550.”,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Vol.16, No.1,1982,pp.12-13.)由此,J·Holmgren对娄氏的研究,也是对笔者关于“随例”内容所指观点认识的一个佐证。
    ②《北齐书》卷一五《厍狄干传》。
    ③蔡儁一家被选拔到怀朔镇,与其曾祖曾经官至刘宋冠军将军、陈留太守的政治经历有直接关系(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蔡儁断碑》,《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出土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页。)赵贵家原籍为天水南安,寇洛家原籍为上谷。天水赵氏、上谷寇氏虽为当地大姓,但是两人本传明确记载其是以“良家子”的身份迁徙到武川镇的。其中“良家子”对于赵贵主要是指其曾祖父赵达的库部尚书、临晋子的官僚的政治身份,对于寇洛主要是指其家族累世为将吏的政治身份。
    ①《周书》卷二九《耿豪传》。
    ②《周书》卷二七《常善传》:“常善,高阳人也。世为豪族。”
    ③唐长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前期的变化》第二篇《论南北朝的差异·南北兵制的差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页)中指出了六镇罕见有中原强宗的后裔这一点,惜没有分析其原因。
    ④参看何兹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载于《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0、334页。
    ①《北齐书》卷一五《娄昭传》。
    ②《梁书》卷五六《侯景传》。
    ③《北齐书》卷一八《孙腾传》。
    ④《周书》卷二九《宇文盛传》。
    ⑤《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
    ⑥[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篡》(附四校记)卷六,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99页。《侯刚墓志》,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第440页。
    ⑦《北齐书》卷一九《尉长命传》。
    ⑧《北齐书》卷一九《韩贤传》。
    ⑨《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
    ⑩《周书》卷一○《莒庄公洛生传》。
    11《库狄业墓志》,载于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7页。
    12《齐故定州刺史太尉公庫狄顺阳王墓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页。
    ①《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
    ②《周书》卷一六《独孤信传》。
    ③《北史》卷一六《广阳王深传》。
    ④《北齐书》卷二三《魏兰根传》。孔毅先生在《北朝后期六镇鲜卑群体心态的演变》(《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13-15页)一文中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于忙于推行汉化而无力顾及六镇,是导致六镇鲜卑与迁洛鲜卑产生心理隔阂,进而形成固守鲜卑文化的“守旧心态”、迁怒于迁洛集团的“迁怒心态”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孝文帝迁洛之后国家战略重心的南移和维护鲜卑门阀体制的选官制度,是造成六镇豪强酋帅在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社会地位下降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有关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下降的原因还有其群体自身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原来本身的社会地位就不高等原因,而非单纯的是由于孝文帝推行汉化无力顾及六镇所致。(具体请参看本文对六镇豪强酋帅父祖任官、六镇经济、六镇地域性特征、六镇豪强酋帅与尔朱氏关系等相关论述。)
    ①Wolfram Eberhard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北魏上层的鲜卑勋戚的汉化远比下层的原鲜卑部落成员的汉化程度要高。普通的拓跋鲜卑部落成员继续担任士兵和戍守边镇。这至少在理论上,是一个较好的避免因普通部落成员彻底转变为小农,而使国家武力基础丧失情况的出现。然而这也使在普通的部落成员和鲜卑勋戚之间出现了另外一种分离,即这些鲜卑勋戚必须要居住在城市,主要是在首都,远离他们的部落成员。他们必须要适应城市定居者的生活,他们必须习惯士族化的所有问题,而“忘记了”他们在远方的部落成员。从而导致他们与在边镇戍守的部落成员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六镇暴动的爆发。(WolframEberhard, Conquerors and Rulers: Social Forces in Medieval China,Leiden: E.J. Brill,1965, pp.130-131.)
    ②[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北魏后期的内乱与城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③北魏孝文帝迁都后可考六镇镇将如下:沃野镇镇将鲜卑士族韩天生、于祚、于劲、孟威;怀朔镇镇将鲜卑士族宇文福、于昕、穆鑖、宗室元尼须、汉族士族杨钧;武川镇镇将鲜卑士族陆延、于昕、苟恺、宗室元英;抚冥镇将宗室元继;柔玄镇将鲜卑士族奚直;怀荒镇镇将鲜卑士族慕容契、苟恺、于景;御夷镇镇将鲜卑士族慕容契。具体参看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第三卷,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20-442页。
    ①《北齐书》卷一五《窦泰传》、《周书》卷一四《贺拔岳传》。
    ①《资治通鉴》卷一五〇《梁纪六》武帝普通六年(525),第4705页。
    ②《魏书》卷九《肃宗本纪》。参看朱大渭主编:《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史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9页。
    ①参看唐长孺:《北魏末期的山胡刺勒起义》,载于《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7-78页。
    ②对于北魏高车族的暴动情况,请参看唐长孺:《北魏末期的山胡刺勒起义》,载于《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0-95页。
    ①参看[台]康乐:《代人与镇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2年,第61本,第4分册,第902页。
    ①[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篡》(附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284页。
    ②《北齐书》卷一八《孙腾传》。
    ③《周书》卷二八《史宁传》。
    ④[台]康乐在《代人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拓跋魏的国家基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第3分册,1992年,第594-596页)认为“客”的身份相当模糊,而且依各社会性质亦各有不同。一般而言,他们皆来自一社会(或部落)以外。在成为客以后,他们即被视为其“主人”的“家人”,拓跋鲜卑根据归附者的身份、归附的方式等标准分别给以“上客”、“次客”、“下客”的待遇。他们的权力依附于君主个人,这种关系固然使得他们可以轻易握有军政大权,却也容易在失宠或君主易位的情况下丧失。
    ⑤《魏书》卷五二《宗钦传》、《索敞传》、《阚骃传》、《张湛传》、《段承根传》、《阴仲达传》、《胡叟传》、卷八三下《外戚·胡国珍传》。
    ⑥《魏书》卷五二《胡方回传》。
    ⑦《魏书》卷五二《段承根传》。
    ①此观点参看了[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北魏后期的内乱与城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②《北齐书》卷一六《段荣传》、卷一八《孙腾传》、《周书》卷二八《史宁传》、[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篡》(附四校记)卷九,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284页。
    ①《魏书》卷五二《索敞传》。
    ②《魏书》卷二四《崔玄伯传附崔僧渊传》。
    ③《魏书》卷三〇《吕洛拔传》。
    ④《魏书》卷三九《李宝传附李冲传》。
    ⑤《魏书》卷七上《孝文帝纪》。
    ⑥《魏书》卷一九《元澄传》。
    ①《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
    ①《北史》卷一六《广阳王深传》。
    ②《北齐书》卷一八《孙腾传》、《梁书》卷五六《侯景传》。
    ③参看张金龙,《北魏政治史》(三),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28页。
    ①参看唐长孺:《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页。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216页。[日]宫崎市定著,韩昇、刘建英译,《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69-270页。
    ②参看[台]毛汉光:《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上)》,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5页、第8页。
    ③本表编号1至15人物的籍贯为怀朔镇,从16至27人物的籍贯为武川镇,徐显秀为怀荒镇。
    ④“全编”代表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出土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①根据表1-1、表1-2、、表1-3统计六镇豪强酋帅共68家,另外加上因祖父犯罪定居怀朔镇的高欢、在正光中因父皮庆宾“遇世乱”(《北齐书》卷四一《皮景和传》)而定居六镇的皮景和,一共是70家。
    ②有3家父祖官职虽然不见记载,但是也曾因军功而被加以将军号。如杨忠父杨祯以军功除建远将军(从三品下)、梁御高祖俟力提扬武将军(正四品下)、高欢父高树生孝文帝时被假授镇远将军(正四品下)、都将。北魏国家在假授将军号之时往往以官员拥有的正式将军号作参照标准,其假授将军号的品级是在正式将军号的品级上下浮动,最多不超过三品级(参看张鹤泉师:《北魏“假”授将军制度试探》,《文史哲》2009年第1期,第136页),那么高树生很可能原先至少拥有正七品的将军号。
    ④参看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93页。
    ⑤参看唐长孺:《北魏末期的山胡刺勒起义》,《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1页。
    ①《魏书》卷九三《恩幸·侯刚传》。
    ②参看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92页,第695页。
    ①参看[台]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下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45B,1997年6月影印第四版,第798页。
    ②参看[台]毛汉光:《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上)》,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5页、第8页。毛汉光《中古统治阶层之社会成分》,《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8页。韩昇先生在《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复旦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91-98页)对毛汉光先生数理统计的方法论提出了质疑,具体请参看该文。
    ①《魏书》卷九三《恩幸·侯刚传》。
    ①参看严耀中:《北魏前期政治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7-178页。
    ②参看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①对于领民酋长的封爵性质,请参看严耀中:《北魏前期政治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8-193页。
    ②参看严耀中:《北魏前期政治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90页。
    ①参看[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武川镇军阀的形成》,《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289页。
    ②由于相关史籍包括墓志铭记载的主要是武川镇、怀朔镇豪强酋帅及其父祖的通婚关系。鉴于此,本节拟以武川、怀朔镇豪强酋帅为中心,对北魏后期六镇豪强酋帅的婚姻进行考察。
    ①《魏书》卷三二《高谧传》。
    ②《周书》卷一六《独孤信传》。
    ①《周故柱国大将军雍州刺史河内戾公墓志》,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80页。
    ②《周书》卷二一《尉迟迥传》。
    ③《周使持节大将军广化郡开国公丘乃敦崇传》,[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60-663页。
    ④《周使持节大将军广化郡开国公丘乃敦崇传》,[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61-663页。
    ⑤《周书》卷二〇《阎庆传》。其中阎氏代人身份的确定参看[台]康乐:《代人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拓跋魏的国家基础》所附的《代人集团表》,《(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第3分册,1992年,第643页。
    ⑥本节所列官职的品级除特殊注明外,均据《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所载太和十七年(493)《前职员令》,此后不再赘述。
    ⑦《周书》卷一《文帝本纪》、[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篡》(附四校记)卷六,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99页。
    ①参看柏贵喜在《四-六世纪内迁胡姓家族制度研究》中对北魏宗室、鲜卑勋戚通婚关系事例的归纳,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106-107页。
    ②《魏书》卷九三《侯刚传》,卷二五《长孙稚传》。
    ③《北齐书》卷二三《魏兰根传》。
    ①参看[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武川镇军阀的形成》,《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288页。
    ②《故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司马太尉公录尚书事武贞窦公夫人皇姨顿丘郡长君娄氏墓志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97页。
    ③《故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司马太尉公录尚书事武贞窦公夫人皇姨顿丘郡长君娄氏墓志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97页。
    ④《北齐书》卷一六《段荣传》。
    ⑤《北齐书》卷一五《窦泰传》。
    ①《故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司□□□□录尚书事显蔚相冀定并恒瀛八州刺史广阿县开国公武贞窦公墓志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95页。
    ②《北齐书》卷一六《段荣传》。
    ③《魏书》卷三二《高湖传》。
    ④《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及聘武明皇后,始有马,得给镇为队主。”
    ⑤《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卷一五《尉景传》。
    ①《周书》卷一《文帝本纪》、卷二〇《王盟传》。
    ②《北齐书》卷一五《窦泰传》、卷一六《段荣传》。
    ①参看王万盈:《转型期的北魏财政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②《魏书》卷三八《刁雍传》。
    ①《魏书》卷二《道武帝纪》。
    ②对于六镇豪强酋帅和镇民的社会组织形式,请参看笔者在本文第二章《北魏后期六镇豪强酋帅的地域性特征》的相关论述。
    ③关于均田制实行年代,均田制与三长制实行的先后问题,史书记载颇不一致。由于均田制和三长制属于关系十分密切的两种制度,本文拟参取均田制实行于太和九年(485),三长制实行于太和十年(486)的说法,关于此问题请参看唐长孺:《北魏均田制中的几个问题—〈均田制度的产生及其破坏〉的附录》,《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外一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5-459页。缪越:《北魏立三长制年月考》,《读史存稿》,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46-52页。
    ①《魏书》卷七《孝文帝纪》。
    ②《魏书》卷四一《源贺传附源怀传》。
    ③[日]直江直子在《北魏の镇人》(《史学杂志》,第92编,第2号,1983年,第19-24页。有关其观点的概述,可参看该氏的《北魏的镇人》,《中国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3期,第27页。直江直子先生根据《魏书》有关对北边军镇免除租税的记载,认为镇民是有独立经济基础的,是独立经营的均田农民。在六镇从事畜牧业的人较农耕者有着更大的自立性。即其观点是强调镇民是“独立”的农耕畜牧业的生产者。笔者认为在六镇地区普通存在部落组织和依附关系、三长制没有得到实际的有效的贯彻之下,单凭几条没有指明具体军镇的免除租税的记录,根本无法断定六镇镇民是具有独立性、独立身份的生产者。
    ①《魏书》卷四一《源贺传附源怀传》。
    ②《魏书》卷四一《源贺传附源怀传》。
    ③《资治通鉴》卷一三八《齐纪四》武帝永明十一年(493)条,第4329页注引胡注。
    ④《魏书》卷一一二上《灵征志上》。
    ⑤《魏书》卷一一二上《灵征志上》。
    ①张敏在《自然环境变迁与北魏的兴衰——兼论十六国割据局面的出现》(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四章《北魏长城-军镇防御体系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后果》第二节《长城-军镇防御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该论文第83-95页)中对六镇地区的农垦活动与六镇生态环境恶化的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笔者深受启发,在吸取张敏大作的成果之上,考虑到张敏在分析六镇生态环境时重点是放在六镇土地沙化之上,对自然灾害虽有涉及但也有遗漏,如六镇干旱与虫蝗灾的关系、六镇陨霜灾害的次数等就没有注意到。故此笔者转换视角从六镇自然灾害方面入手,简述六镇自然灾害,重点分析自然灾害对六镇经济的打击及造成的经济困难。
    ②《魏书》卷一一二上《灵征志上》。
    ③《魏书》卷一一二上《灵征志上》。
    ④《魏书》卷一一二上《灵征志上》。
    ⑤笔者主要是依据《魏书》相关本纪所统计。
    ⑥《魏书》卷八《宣武帝本纪》、卷九《孝明帝本纪》。
    ①张敏在《自然环境变迁与北魏的兴衰——兼论十六国割据局面的出现》(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四章第三节《长城-军镇防御体系的崩溃与北魏政权的灭亡》(第95-100页)论述了北魏国家赈济军镇的措施。但是对于两个关键问题:一赈济措施实行的实际效果、二对六镇豪强酋帅经济和镇民经济的恢复作用有多大?均没有深入的分析,对于六镇豪强酋帅为维护经济利益而利用政治权力掠夺六镇经济资源导致六镇矛盾激化则更没有涉及。
    ②《魏书》卷六五《李平传》。
    ③《魏书》卷五《文成帝本纪》。
    ④《魏书》卷八《宣武帝本纪》、卷九《孝明帝本纪》。
    ①《魏书》卷九四《阉官·刘腾传》。
    ②《魏书》卷四一《源贺传附源怀传》。
    ③《魏书》卷四一《源贺传附源怀传》。
    ④《隋书》卷二七《百官志中》。
    ⑤西方学者David A.Graff也持北魏后期六镇贪污横行局面的形成,是在于北魏国家不重视六镇镇将的选任的观点。(David A.Graff,Medieval Chinese Warfare300-900, London and New York:Taylor&FrancisGroup,2002,p99)。
    ⑥参看唐长孺:《北魏末期的山胡敕勒起义》,载于《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3、77页。
    ①对于十六国北朝时期胡族聚居的情况,请参看马长寿先生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魏书》卷一○三《蠕蠕传》。
    ④陈寅恪口述、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17篇《六镇问题》,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278页。
    ①参看唐长孺:《试论魏末北镇镇民暴动的性质》,载于《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9-40页、第48页。《北齐书》卷二〇《薛脩义传》。
    ①参看唐长孺:《试论魏末北镇镇民暴动的性质》,载于《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9页。《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校勘记[四],第228页。周一良先生认为“北魏末年领民酋长多是新立战功,朝廷以传统之美称羁縻之,冀得其用,没有实际所领部众”。具体参看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82页。
    ②参看侯旭东:《北魏境内胡族政策初探——从〈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171、177页。
    ③参看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页。
    ④对于独孤信父独孤库者在北魏六镇暴动前被任命为领民酋长的论证,请参看唐长孺:《试论北魏末期的山胡刺勒起义》,载于《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9-70页。
    ①《北史》卷二七《郦道元传》。对于镇改为州的实施情况,参看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第九册,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注②。
    ①参看唐长孺:《试论魏末北镇镇民暴动的性质》,载于《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页。
    ②(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三《河水》,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9页。
    ①《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侯莫陈道生墓志铭》,[北周]庾信撰、[清]沈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49页。侯莫陈道生确定为刘亮,参看姚薇元著:《北朝胡姓考》(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7页。
    ②《梁书》卷五六《侯景传》。
    ③谷川道雄先生在其大作《武川镇军阀的形成》([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武川镇军阀的形成》,《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286页。)一文中介绍并支持了日本学者直江直子对六镇乡里含义的认识:掌握东西两魏乃至北齐、北周政权者大多出身北镇,但是他们形成集团并成长为权力者,所靠的并非作为北魏军政统治机构镇这一组织,作为“豪杰”受到民众的敬慕,同时发挥着其指导能力的地域社会才是他们的根本所在。该地域社会在史书虽用“乡里”、“州里”来形容,但并非“豪杰”们的本贯。……他们在这一迁徙地内形成了新的地域社会,这里的社会秩序既非国家所定,也非部族共同体旧有的成规,而是由“豪杰”与民众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创造出的自律性秩序。直江直子女士指出乡里在北魏末年,是六镇豪强酋帅发挥权威影响力的场所空间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她却没有注意到乡里在六镇地区,主要是作为与镇戍诸城相对的空间而存在,也没有指出“乡里”在六镇所指代民众的身份。同时她仍然将日本学者豪族共同体理论中的“豪杰”与民众的指导与被指导的自律性观点放置在六镇社会之中,这一点则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六镇乡里之中只有豪强酋帅与镇民、部落成员两种社会阶层存在。双方是生活在严格的军镇体制之内,豪强酋帅靠着政治强力和权威,通过部落关系和依附关系来控制同居在一地乡里的镇民和部众。因此,不存在类似于内地郡县体制下农耕社会中,豪族的自律性和豪强与乡众较为“和谐”的指导、被指导关系。
    ①参看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89-193页。
    ②参看陈寅恪口述、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17篇《六镇问题》,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278页。
    ①《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
    ②《资治通鉴》卷一五八《梁纪十三》武帝中大同三年九月条,第4882页。
    ③Peter A.Boodberg认为高欢主导的孝武帝即位仪式所采用的鲜卑西郊祭天制度,实际上是中古内亚地区游牧民族较为流行的典礼仪式。同时他还对《魏书》、《北齐书》中有关孝武帝即位典礼的史料进行了考证,具体请参看Peter A.Boodberg,“Marginalia to The Historie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Harvard journal ofasiatic studies,Vol.4,no.3/4,1939,pp242-246.
    ④参看唐长孺:《拓跋族的汉化过程》,《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07页。
    ⑤《周书》卷一七《梁御传》。
    ⑥《隋书》卷七〇《李密传》。参看周一良:《论宇文周之种族》,《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33页。
    ⑦《周书》卷二九《宇文盛传》。
    ①陈寅恪口述、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19篇《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311页。
    ②对于六镇豪强酋帅的尚武之风,朱大渭先生在《代北豪强酋帅崛起述论》中有详细的史实列举,在此不作赘述。朱先生认为“由于代北豪帅世代居于北方少数民族错居和边防地带,所以一般都具有尚武精神”(《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35-236页)。其实,六镇豪强酋帅形成尚武之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群体长期生活在部落化、军事化的社会组织之中。
    ③《周书》卷一○《莒庄公洛生传》、卷一九《杨忠传》、卷二九《耿豪传》。
    ④[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第一册《帝王部》(一)卷一《帝系》,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页、《周书》卷一四《贺拔岳传》、《贺拔胜传》、卷一六《独孤信传》、卷一七《王德传》、《北史》卷四九《雷绍传》、《周书》卷二七《厍狄昌传》。
    ⑤《周书》卷一六《侯莫陈崇传》、卷二七《韩果传》。
    ⑥《北齐书》卷一九《贺拔允传》、《周书》卷一七《梁御传》、卷二九《王勇传》。
    ⑦《北齐书》卷一五《娄昭传》、卷一九《王怀传》、卷四一《独孤永业传》。
    ⑧《北齐书》卷一五《厍狄干传》、《北史》卷五三《可朱浑元传》、《北齐书》卷二七《万俟普传》、卷一九《厍狄盛传》。
    ⑨《北齐书》卷二〇《斛律羌举传》、卷一九《莫多娄贷文传》。
    ⑩《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梁书》卷五六《侯景传》、《北齐书》卷一五《窦泰传》、卷二七《万俟普传》、卷二七《破六韩常传》、卷四一《皮景和传》。
    ①《北史》卷一六《广阳王深传》。
    ③上述诸人见《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附念贤传》、卷一六《侯莫陈凯传》、《北齐书》卷二五《王紘传》
    ④《周书》卷一四《贺拔岳传》、《北史》卷四九《雷绍传》。
    ⑤《北史》卷一六《广阳王深传》。
    ①[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第一册《帝王部》(一)卷一《帝系》,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页。《北齐书》卷一五《厍狄干传》。
    ②《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侯莫陈道生墓志铭》,[北周]庾信撰、[清]沈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47页。
    ③《故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司□□□□录尚书事显蔚相冀定并恒瀛八州刺史广阿县开国公武贞窦公墓志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95页。
    ④《齐故定州刺史太尉公库狄顺阳王墓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页。
    ⑤《魏书》卷六四《张彝传》。
    ⑥具体请参看[台]孙同勋:《拓跋氏的汉化及其他—北魏史论文集》,稻乡出版社,2005年版,第69-82页。
    ⑦[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第一册《帝王部》(一)卷一《帝系》,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页、《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卷一四《贺拔岳传》、卷一六《赵贵传》、卷一七《梁御传》、《北齐书》卷一九《王怀传》、《周书》卷一九《侯莫陈顺传》、卷二〇《贺兰祥传》、卷二七《厍狄昌传》、《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卷二七《万俟普传》、卷一五《韩轨传》、《齐故定州刺史太尉公库狄顺阳王墓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页)。
    ①王大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的民间秩序结构》一章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任侠之风》、《魏晋南北朝的游侠与豪族》(载于王大建:《古史新论》,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72-107页)的两篇论文中指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所具有的任侠特征,并对其表现形式及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笔者很有启发,特此致谢。但是王大建先生在材料的选择上,漏掉了六镇地区豪强酋帅所表现出来的豪侠特征,故笔者论述之。
    ②《周书》卷一《文帝本纪》、卷一○《莒庄公洛生传》、卷一四《贺拔胜传》、《贺拔岳传》、《北齐书》卷一九《贺拔允传》、《周书》卷一九《侯莫陈顺传》、《北齐书》卷一五《尉景传》、《故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司□□□□录尚书事显蔚相冀定并恒瀛八州刺史广阿县开国公武贞窦公墓志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95页)、《徐显秀墓志》(载于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9页)。
    ③《周书》卷一《文帝本纪》、卷一四《贺拔胜传》、《贺拔岳传》、[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第一册《帝王部》(一)卷一《帝系》,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页。
    ④《周书》卷一○《莒庄公洛生传》。
    ⑤《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
    ①《魏书》卷八〇《贾显度传》。
    ①本表所列官职的品级,是据《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所载太和二十三年(499)《职员令》确定的。同时本章所列官职品级也是依据太和二十三年(499)《职员令》,此后不再赘述。
    ②《故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司□□□□录尚书事显蔚相冀定并恒瀛八州刺史广阿县开国公武贞窦公墓志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96页。
    ③根据《周书》卷二九《宇文盛传附宇文丘传》记载,宇文丘宣武帝延昌元年(512)生,其最初任官应是在明帝孝昌三年(527)。
    ④《周书》卷二八《史宁传》。
    ⑤根据《周书》卷二〇《贺兰祥传》记载贺兰祥生于514年,17岁起家的时间即在孝庄帝永安三年(530)。
    ⑥[台]毛汉光:《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上)》,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95页。
    ①《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贺拔岳传》、卷二七《韩果传》、卷二九《宇文盛传》、《故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司□□□□录尚书事显蔚相冀定并恒瀛八州刺史广阿县开国公武贞窦公墓志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96页)、《北齐书》卷二〇《步大汗萨传》、卷一九《蔡儁传》、《库狄业墓志》(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7页)。
    ②参看张金龙:《西魏北周禁卫武官制度》,《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03页。
    ③《刘悦墓志》(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45页)、《北齐书》卷一五《韩轨传》、《潘乐传》、卷一《神武帝纪》、卷一九《厍狄盛传》、《北史》卷五三《贺拔仁传》、《周书》卷二七《常善传》、《魏书》卷八〇《侯渊传》、《徐显秀墓志》(载于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10页)、《北齐书》卷一九《莫多娄贷文传》。
    ④《周书》卷二〇《贺兰祥传》。
    ⑤参看[台]毛汉光《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上),表第十一《北魏大士族子弟起家及升迁录表》,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92页、第95页。
    ⑥《魏书》卷七五《尔朱世隆传》。
    ⑦《资治通鉴》卷一五二《梁纪八》武帝大通二年条(528),第4745页。
    ①《周书》卷一九《杨忠传》记载,杨忠在永安二年跟随北海王元颢在攻陷洛阳后,作为其部下被任命为直閤将军。
    ②据《周书》卷一《文帝本纪》记载,宇文泰曾于孝庄帝时加直閤将军、孝武帝时加武卫将军,由于此时宇文泰尚在关中,因此不在统计之内。
    ③对于领左右一职在北魏禁卫军系统中的详细情况,请参看张金龙:《北魏后期禁卫武官制度》,《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00-803页。张金龙先生的大作《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对北朝时期的禁卫武官制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考证,对于笔者研究六镇豪强酋帅在北魏后期、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禁卫军系统中的地位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在相关问题上,笔者也参看了张金龙先生在该书中的观点,均以注明,现在此向张金龙先生致谢。
    ①独孤信与贺拔胜的亲信关系,主要是在长期跟随贺拔胜征战,担任其部属的过程中形成的。具体请参看《周书》卷一六《独孤信传》。
    ①在孝庄帝时,六镇豪强酋帅仅有武川念贤1人,因为尔朱兆心腹的关系(《北齐书》卷一《神武本纪》)任“检课牧产”的太仆卿(《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附念贤传》)。
    ②《北齐书》卷一八《孙腾传》。
    ③《周书》卷一《文帝本纪》。
    ④《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据《贺拔胜传》记载,由于当时政局的变化,贺拔胜并没有入关就职。
    ⑤《北齐书》卷二七《万俟普传附子洛传》。
    ①《周书》卷一《文帝本纪》。
    ②《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
    ③《北齐书》卷二七《万俟普附子洛传》。
    ①李虎在北魏末年和西魏时期所任官职及爵位均是依据[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第一册《帝王部》(一)卷一《帝系》(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14页。)的记载,此后出现有关李虎的官爵情况即不再赘述。
    ②王怀籍贯无法确定,由于其主要是跟随怀朔镇豪强酋帅活动,因此,在本章将王怀记作怀朔镇豪强酋帅加以统计。
    ③史宁原籍为抚宁镇,由于其主要是跟随武川镇豪强活动,因此,在本章将史宁记作武川镇豪强酋帅加以统计。
    ①武川镇豪强邸珍任殷州刺史,是因为邸珍在此前就是高欢丞相府长史,属于怀朔镇豪强集团的成员。
    ①参看张鹤泉师:《北魏都督诸州军事制度试探》,《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②《魏书》卷一一《前废帝纪》。
    ③《周书》卷一四《贺拔岳传》。
    ④《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
    ①《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
    ②参看张鹤泉师:《北魏都督诸州军事制度试探》,《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③参看张鹤泉师:《北魏都督诸州军事制度试探》,《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
    ④参看牟发松:《北朝行台地方官化考略》,《文史》,1990年,第33辑,第84页。张鹤泉师:《北魏后期的“道”考略》,《古代文明》,2008年第1期,第44页、48页。
    ①参看张鹤泉师:《北魏后期的“道”考略》,《古代文明》,2008年第1期,第51页。
    ②参看张鹤泉师:《北魏征讨都督考略》,《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
    ①参看张鹤泉师:《北魏末年的大都督》,《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61-264页。
    ①《魏书》卷八〇《贺拔胜传》。
    ②《周书》卷一四《贺拔岳传附念贤传》。
    ③《魏书》卷一一《出帝纪》。
    ④《魏书》卷一一《出帝纪》。
    ⑤北魏末年大都督总人数据张鹤泉师:《北魏末年的大都督》(《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页)统计。
    ⑥《北史》卷五三《可朱浑元传》、《魏书》卷一〇《孝庄帝纪》。
    ⑦《魏书》卷一一《前废帝纪》。
    ⑧《周书》卷一四《贺拔岳传》。
    ⑨《魏书》卷一一《出帝纪》。
    ①参看张鹤泉师:《北魏末年的大都督》,《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页。
    ①在正光五年六镇暴动之际,六镇豪强酋帅中仅有广宁蔡儁父蔡普因“守战有功”封安上县男。(《北齐书》卷一九《蔡儁传》)。
    ②《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附念贤传》。
    ①顾江龙《汉唐间的爵位、勋官与散官——品位结构与等级特权视角的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6月,第113页)认为北魏后期有开国乡男没有散爵乡男。但是,在北魏后期开国爵的授予一般记载为封,而且授予食邑。而授予散爵则记载为赐,没有食邑。贺拔岳在授乡男爵位时为赐,而且没有食邑,因此笔者认为在北魏末年还是应该有散爵乡男的。
    ③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3页)在《独孤浑贞墓志》中认为六品。杨光辉先生在《汉唐封爵制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4页)很可能根据《隋书》卷二七《百官志中》(这一点笔者参看了顾江龙:《汉唐间的爵位、勋官与散官——品位结构与等级特权视角的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6月,第113页)中北齐开国乡男与散县男同品的记载,断定北魏后期开国乡男的爵位为从五品。由于乡男爵位等级并不是笔者所要考察的主要问题,因此现参看学界的研究成果,列于此。
    ①领左右一职的品级,参看张金龙:《东魏北齐禁卫武官制度》,《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77页。
    ②参看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研究》,《南北朝五等爵户邑数上下限简表》,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4页。
    ③《北齐书》卷一九《刘贵传》。
    ④《北齐书》卷一九《高市贵传》。
    ⑤《北齐书》卷二〇《慕容绍宗传》。
    ⑥《北齐书》卷二〇《慕容绍宗传》。
    ⑦《魏书》卷八○《朱瑞传》。
    ⑧《魏书》卷八○《樊子鹄传》。
    ⑨《魏书》卷八○《侯莫陈悦传》。
    ①《魏书》卷四三《费穆传》。
    ①参看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研究》,《南北朝五等爵户邑数上下限简表》,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4页。
    ②《周书》卷一四《贺拔岳传》。
    ③有关贺拔岳进爵为清水郡公的时间,史书记载并不一致。《魏书》卷八〇《贺拔岳传》记载为永安三年尔朱天光入洛阳之前,《周书》卷一四《贺拔岳传》记载为普泰元年,现从《周书》。
    ④《魏书》卷一一《前废帝本纪》。
    ①贺拔允虽出身于武川镇,但是其已成为怀朔镇豪强集团中的主要成员,故放在怀朔镇豪强酋帅中加以分析。
    ②《魏书》卷一一《孝武帝本纪》。
    ②此时武川镇豪强酋帅是否是关中地区拥有爵位等级最高的政治势力呢?实际上此时的关陇土豪、跟随孝武帝西入关中的关东胡汉士族豪强爵位也得以进升。如太原士族王思政(《周书》卷一八《王思政传》)、夏州土豪宇文贵(《周书》卷一九《宇文贵传》)、弘农士族杨宽(《周书》卷二二《杨宽传》)3人进爵为郡公,河东土豪杨檦1人为县侯(《周书》卷三四《杨檦传》)、鲜卑士族河南达奚寔为县伯(《周书》卷二九《达奚寔传》)、窦毅为县子(《周书》卷三〇《窦毅传》)、原侯莫陈悦部将昌黎豆卢宁(《周书》卷一九《豆卢宁传》)、贺拔岳军中的太原王雄(《周书》卷一九《王雄传》)、赫连达(《周书》卷二七《赫连达传》)3人为县伯。跟随贺拔岳西征的怀朔镇酋帅万俟普为建中王。宇文泰的亲信关陇土豪李贤为县公(《周书》卷二五《李贤传》)、李远(《周书》卷二五《李远传》)、蔡祐(《周书》卷二七《蔡祐传》)2人为县伯,李穆1人为县子(《周书》卷三〇《李穆传》)。可见在孝武帝西入关中之际,武川镇豪强酋帅虽然通过爵位的进升,使其群体的社会地位得以迅速提高。但与在关中的其他政治势力相比,武川镇豪强酋帅在爵位等级上并没有不具备优势。即武川镇豪强酋帅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于关陇土豪、关东胡汉士族豪强等政治势力。
    ①谷川道雄先生曾对“勋贵”在东魏北齐的具体所指进行了解释:“所谓勋贵,指的是高欢在怀朔镇、信都举兵以及平定尔朱氏的各个阶段中,为他掌握霸权而尽力的一群人。虽然根据参加阶段以及时期不同,个人的地位也各有差异,但这些勋贵都与高欢一道侧身于这一动乱的时期,也都为时局的收拾发挥了作用。”(参看[日]谷川道雄、李济沧译:《北齐政治史与汉人贵族》,《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按照谷川先生所下定义,“勋贵”除了包括原怀朔镇豪强酋帅外,还应包括跟随高欢起兵建立东魏的河北大族、代地豪强等政治势力。如上文所述,笔者认为“勋贵”应是主要指包括出身于六镇(以怀朔镇为主)的将领。
    ②高欢在从尔朱兆手中获得六镇军士的统领权后,除跟随贺拔岳西征入关的一部分武川镇豪强酋帅外,大部分六镇豪强酋帅成为高欢打败尔朱氏、建立东魏的军事力量。然而在《北齐书》、《北史》及相关墓志中所载的东魏北齐勋贵阶层中,绝大多是出身怀朔镇的将领,出身于其他军镇的将领只有邸珍(武川镇)、徐显秀(怀荒镇)、王怀3人。史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出身怀朔镇的将领与高欢有着同乡之谊、朋友、乃至姻亲的关系。这使他们成为高欢征战中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因此,史籍中记载的勋贵多为出身怀朔镇的将领。加之由于史料有限,因此,本章只能以怀朔镇勋贵为主要考察对象。对于为何在东魏北齐多是出身怀朔镇的将领成为勋贵,万绳楠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十三章第二节《怀朔集团统治下的北齐》(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295-297页)有相关的论述,笔者赞同其观点。
    ③《北齐书》卷一五《韩轨传》。
    ④《北齐书》卷四一《皮景和传》。
    ①参看清万斯同:《东魏将相大臣年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532页。
    ①据张金龙先生考察东魏北齐(中)护军可考者有6人。张金龙先生遗漏了怀朔镇勋贵斛律平,因此东魏北齐(中)护军可考者共7人。其中有怀朔镇勋贵斛律平(皇建初)、刘悦两人。(中)护军在东魏北齐的禁卫职能大大降低,因此拟不做考察。具体参看张金龙:《东魏北齐禁卫武官制度》,《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82-883页。东魏北齐时期掌握京畿地区军权的京畿大都督府,也是禁卫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怀朔镇勋贵窦泰因高欢妹夫的关系,在东魏天平时出任京畿大都督外,其他各任京畿大都督完全由高齐宗室成员出任,直至武平二年京畿大都督高俨叛乱失败后并入领军府为止。具体请参看张金龙:《东魏北齐禁卫武官制度》,《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88-898页。
    ③东魏领军将军的人数,主要是据清万斯同:《东魏将相大臣年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529-4532页。)所列的领军将军人物统计。
    ①《北齐书》卷二七《可朱浑元传》。
    ②《北齐书》卷二《神武帝纪》。
    ③参看[台]胡胜源:《东魏北齐的政治与文化问题新探》,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2005年,第60-63页。
    ④人数统计参看张金龙:《东魏北齐禁卫武官制度》,《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27-828页,其中张金龙先生遗落了在天统五年出任领军将军的高阿那肱,故19人。见《资治通鉴》卷一七〇《陈纪四》宣帝太建元年(569)条,第5279页。
    ⑤《北齐书》卷一四《平秦王归彦传》记载,高归彦担任领军大将军,直至河清元年(562)武成帝高湛即位后被出为冀州刺史为止。
    ⑥参看罗新:《跋北齐〈可朱浑孝裕墓志〉》,《北大史学》8,2001年,第144-145页。
    ①《北齐书》卷六《孝昭帝纪》。
    ①参看张金龙:《东魏北齐禁卫武官制度》,《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77页、第917-919页。
    ②上述诸职人数统计,参看张金龙:《东魏北齐禁卫武官制度》,《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58-864页。
    ③据《北齐书》相关传记统计,怀朔镇勋贵除了担任尚书省的主要官职外,还有5人次出任其他官职。如孙腾(天平中)、窦泰(天平中)、皮景和(天统二年)3人先后担任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一职。韩轨1人(武定中)担任中书省长官中书令。窦泰1人(天平四年)御史台的长官(领)御史中尉。由上可见,怀朔镇勋贵担任门下省、中书省、御史台的人次,远少于其群体在尚书省中所任职的12人次。
    ④参看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3-245页。
    ①《北史》卷五四《孙腾传》。
    ②《北齐书》卷三《文襄本纪》、卷一八《高隆之传》、《司马子如传》。
    ③《魏书》卷一二《孝静帝纪》。
    ④《资治通鉴》卷一六五《梁纪二一》元帝承盛三年(554)条,第5116页。
    ⑤《北齐书》卷一三《清河王岳传》。
    ⑥《北齐书》卷一〇《永安王浚传》、《资治通鉴》卷一六七《陈纪一》武帝永定元年(557)条,第5171页。
    ⑦《北史》卷一九《元韶传》。
    ⑧《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
    ⑨《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
    ①笔者据《北齐书》、《北史》相关传记统计。
    ②参看严耀中:《北齐政治与尚书并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第36页。
    ③笔者据《北齐书》相关传记统计。
    ①据《北齐书》相关传记统计,怀朔镇勋贵除了担任诸公官职外,还有3人出任诸卿职。徐远(天统二年)、独孤永业(河清末)、刘悦(北齐初)3人先后担任诸卿中的卫尉、太仆卿、太常卿。
    ①《北齐书》卷七《武成帝本纪》、卷一〇《任城王湝传》、卷一六《段荣传》。
    ②在北魏后期由于都督诸州军事日益地方化,不能使外军和州军得到统一的指挥,限制了都督诸州军事防卫地方的能动性。而行台作为代表中央指挥地方的机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此,在东魏北齐都督诸州军事制度逐渐被行台制所取代。(参看张鹤泉师:《北魏都督诸州军事制度试探》,《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234页。)
    ③苏小华曾依据《北齐书》、《北史》分别列举了高欢统治时期刺史的任职区域和北齐北方边境诸州刺史任职的情况(《六镇势力与北朝后期社会》,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4-77页)。笔者考虑到苏文并没有将怀朔镇勋贵在东魏北齐所任州刺史的人次、时间、地区进行单独统计和分析,故列此表。
    ①参看王仲荦:《东西魏北齐北周侨置六州考略》,《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1980版,第1149-1150页。
    ②《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纪一三》武帝中大同二年(536)条,第4874页。
    ③笔者依据《北齐书》相关传记统计。
    ①笔者依据《北齐书》相关传记统计。
    ②《北齐书》卷四一《独孤永业传》。
    ③《北齐书》卷一五《潘乐传》。
    ④《北齐书》卷一九《尉长命传》。
    ①参看[台]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四五B,1997年6月影印第四版,第449页。牟发松:《北朝行台地方官化考略》,《文史》,1990年,第33辑,第90页。张鹤泉师:《北魏都督诸州军事制度试探》,《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①怀朔镇勋贵孙腾、侯景在东魏天平初担任的南道行台,性质是征讨行台(其性质的界定参看张鹤泉师:《东魏、北齐时期的行台区》,韩国中国中古世史学会:《中国古中世史研究》,第18辑,2007年8月,第28页)。
    ②牟发松先生在《东魏北齐的地方行台》所附的《东魏北齐地方行台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88年,第9、10辑,第99-102页)统计共36人。又根据《徐显秀墓志》(载于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10页)徐显秀在天保时为徐州刺史、大行台尚书右仆射,故得出37人。
    ③段荣和侯景两人所任的行台虽然具有着地方行台的性质,但也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征讨职能,参看张鹤泉师:《东魏、北齐时期的“道”探讨》,《史学集刊》,2008年第3期,第16页。
    ④参看[台]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四五B,1997年6月影印第四版,第810页。
    ①《梁书》卷五六《侯景传》。
    ②《魏书》卷一二《孝静帝纪》。
    ③独孤永业、皮景和所任河阳、幽州、山东行台时间,参看前引牟发松:《东魏北齐地方行台表》,第99-101页。
    ④裴英起、王峻、乞伏贵和、高润4人担任河阳行台任职时间,参看前引牟发松:《东魏北齐地方行台表》,第100-101页。
    ⑤《北齐书》卷四一《独孤永业传》。
    ⑥《徐显秀墓志》,载于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10页。
    ①上述诸人爵位,除刘贵据《魏故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太保太尉公录尚书事都督冀定瀛殷并凉汾晋建郏肆十一州诸军事冀州刺史郏肆二州大中正第一酋长敷城县开国公刘君墓志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36页)外,其他人均据《北齐书》相关各本传。
    ②《北齐书》卷二〇《慕容绍宗传》、《薛脩义传》、卷二一《高昂传》。
    ①对于东魏北齐时期高氏宗室的授爵问题,请参看张蕾:《北齐宗室阶层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6-23、27-28页。
    ②《北齐书》卷一九《张保洛传》、《麴珍传》、卷二五《张纂传》。
    ③《北齐书》卷二〇《叱利平传》、《范舍乐传》、卷三七《綦连猛传》。
    ④《北齐书》卷四二《阳休之传》。
    ⑤《北齐书》卷二一《高季式传》、卷二四《杜弼传》、卷二五《王峻传》、《张耀传》、卷三八《辛术传》、卷二〇《库狄伏连传》、《范舍乐传》、卷二九《李浑传》。
    ①参看[清]万斯同:《北齐异姓诸王世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671页。
    ②《北齐书》卷二三《崔忄夌传附族子崔肇师传》、卷三〇《高德正传》、《崔昂传》、卷三五《裴让之传》。
    ③《北齐书》卷二三《崔忄夌传》、卷二四《杜弼传》、卷二五《张亮传》、卷三四《杨愔传》。
    ④参看[清]万斯同:《北齐异姓诸王世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671页。
    ①东魏北齐时高氏宗室为了巩固其执政地位,也十分重视与汉族士族的通婚。据毛汉光先生统计与高氏宗室河北汉族士族有清河崔氏1例、博陵崔氏2例、范阳卢氏2例、赵郡李氏10例、陇西李氏1例、荥阳郑氏4例(《中古大族著房婚姻之研究——北魏高祖至唐中宗神龙年间五姓著房之婚姻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6本第4分册,1985年,第643页)。
    ①《北史》卷一四《后妃列传·上党太妃韩氏》。
    ②《北齐书》卷一五《库狄干传》。
    ③《资治通鉴》卷一六八《陈纪二》文帝天嘉元年(560)条,第5197页,注引胡三省音注。
    ④《北史》卷五三《可朱浑元传》。
    ⑤《北齐书》卷二《神武帝纪》。
    ⑥J·Holmgren认为在高欢个人的婚姻中,除了第一任妻子娄氏和最后一任妻子郁久闾两人外,其他所有婚姻的缔结均是在高欢政治地位迅速上升的530-534年。其中除了与韩轨妹之外,其他均是高欢出于自己政治利益的考虑而缔结的政治婚姻。J·Holmgren对于高欢与韩轨妹的婚姻持“是高欢出于自己的内心所爱,也是出于韩轨长期忠实追随自己的回报”的观点。J·Holmgren Family,“Marriage and Political Power inSixth Century China: AStudy ofthe Kao Family of Northern Ch’i, C.520—550.”,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Vol.16,No.1,1982,p.35.
    ⑦《北史》卷一四《后妃列传·段昭仪传》。
    ①娄昭、尉景卒年,参看清万斯同:《东魏将相大臣年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6年,第4531-4532页。
    ②《资治通鉴》卷一六三《梁纪一九》简文帝大宝元年(550)条,第5042页。
    ③《北齐书》卷一六《段荣传》。
    ④《北齐书》卷一五《潘乐传》。
    ⑤《北史》卷七《齐文宣纪》。
    ①《资治通鉴》卷一六八《陈纪二》文帝天嘉元年(560)条,第5200、5201页。
    ②《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附斛律光传》。
    ①《齐故库狄氏武始郡君斛律(昭男)夫人墓志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页。
    ②《特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师□□□刺史领太尉丞库狄氏尉(娘娘)郡君墓志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7页。
    ③《韩裔墓志》,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35-436页。
    ④参看罗新:《北齐韩长鸾之家世》,《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151页。
    ⑤怀朔镇勋贵与汉族士族通婚的仅有两例。娄昭子娄定远、解律光子解律须达分别娶封子绘女宝艳、宝华为妻(《封子绘妻王楚英墓志》,载于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36-338页)。其原因在于怀朔镇勋贵与汉族士族联姻,并不能给其家族带来多大的政治利益。
    ⑥《北齐书》卷一五《厍狄干传》。
    ⑦《北齐书》卷一五《潘乐传》。
    ①本节的开头和第一部分“怀朔镇勋贵大土地经济的形成”是根据笔者本人发表在《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东魏北齐国家的权力结构与豪族大土地所有制》(第17-21页)的相关内容修改而成。
    ②[唐]杜佑:《通典》卷三《食货三·乡党》注引《关东风俗传》,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③《北史》卷七《齐文宣帝本纪》。据《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纪十三》武帝大同元年条(535)载:“十
    二月,甲午,东魏文武官量事给禄”胡注“随任事之轻重,以为给禄之差”。
    ①《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②[日]西嶋定生著,冯佐哲等译:《中国经济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281页。
    ③《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④[日]西嶋定生著,冯佐哲等译:《中国经济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301-302页。
    ⑤《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⑥[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卷五《止足第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⑦[唐]杜佑:《通典》卷二《食货2》注引《关东风俗传》,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①参看严耀中:《北齐食干制再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第85、88页。高敏:《东魏、北齐的食干制度研究》,《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7-268页。
    ②高敏先生在其《东魏、北齐的食干制度研究》中统计了39人,笔者在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找出韩裔、高润、吴伯迁、云荣4人。在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找出狄湛、徐显秀、可朱浑孝裕、徐之范、羊烈5人,总共48例。本表是在参考高敏先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绘成的,在此向高敏先生致谢。表中“探讨”代表《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由于食干的赐予与所赐人的官职和爵位有着一定的连带关系,因此,为了反映所赐食干与所赐人的官职、爵位的关系,在绘制本表时采取的是官职、爵位、食干对应的关系。
    ①《齐故特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广州刺史济阴郡开国公赠朔肆恒三州诸军事朔州刺史尚书右仆射泉城王刘王墓志》,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46页。
    ①《徐之范墓志》,载于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6页。
    ②据《北齐书》卷五〇《恩幸·韩宝业传》:“世祖时有曹文摽,邓长颙辈,亦有至仪同食干者,……于后主之朝,有陈德信等数十人,并肆其奸佞,败政虐人,古今未有。……一戏之赏,动逾巨万,丘山之积,贪吝无厌。犹以波斯狗为仪同、郡君,分其干禄。”可知,在北齐后期恩幸群体也是食干制的主要受益者。但是由于相关史籍缺少,对北齐后期具体是哪些恩幸获得食干的记载。因此,笔者只能做出怀朔镇勋贵及其子弟是食干制的主要受益者的结论。
    ③《北齐书》卷一五《尉景传》、《韩轨传》、卷一七《斛律平传》、卷一八《孙腾传》、《尉长命传》、卷二五《王紘传》。
    ①《北齐书》卷二〇《尧雄传》。
    ①对于怀朔镇勋贵在东魏北齐权力结构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请参看本章第一节的相关论述。
    ②参看[台]胡胜源《东魏北齐的政治与文化问题新探》,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第56-64页。笔者对于高欢所说因“督将家属多在关西”不应是高欢纵容怀朔镇勋贵贪污理由的论述,参看了胡胜源先生的观点(见胡文第56-59页)。然而,胡胜源先生将高欢纵容怀朔镇勋贵贪污的根本原因归结于高欢所犯的逐君之罪,以及由此所衍生的东魏政权缺乏正统性(见胡文第64页)的观点,笔者则不是很赞同。固然,高欢有用纵容怀朔镇勋贵贪污来笼络人心,弥补东魏政权缺乏正统性的因素。但是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应是怀朔镇勋贵在东魏建立之初就是高欢依靠的核心军事力量,其群体在东魏国家军政系统中占主导性的地位。高欢的统治地位离不开怀朔镇勋贵的军事政治支持。如果高欢不纵容其群体的贪污行为,就意味着不承认其群体勋贵的社会地位及其权益。而这则是直接关系到怀朔镇勋贵,是否继续支持高欢执政的根本原因。
    ③《北齐书》卷二四《杜弼传》。
    ④《北史》卷三四《宋游道传》。
    ⑤《北齐书》卷二四《陈元康传》。
    ①《周书》用“元勋”指代出身武川镇的将领在西魏北周的社会地位仅有《周书》卷一六《史臣曰》和卷一六《赵贵传》两处。“元勋”在《周书》卷四《明帝本纪》中也用来指代跟随宇文泰占领关中、四处征伐的关陇土豪及西入关中的关东人士。“颍川从我,是曰元勋;无忘父城,实起王业。文考属天地草昧,造化权舆,拯彼横流,匡兹颓运。赖英贤尽力,文武同心,翼赞大功,克隆帝业。而被坚执锐,栉风沐雨,永言畴昔,良用怃然。至若功成名遂,建国剖符,予惟休也。其有致死王事,妻子无归者,朕甚伤之。凡是从先王向夏州,发夏州从来,见在及薨亡者,并量赐钱帛,称朕意焉。”由此可见,“元勋”在西魏北周并非专指出身武川镇的将领。如第四章所述,“勋贵”一词常用来专指出身怀朔镇的将领在东魏北齐统治集团中的社会地位。那么,出身武川镇的将领与怀朔镇勋贵都源自于六镇,而且两个群体社会地位提升的过程又都十分一致,“勋贵”在很大程度上又具有“元勋”的政治含义。考虑到上述诸因素,出于行文一致性的考虑,本章也拟用“勋贵”来标明出身武川镇的将领在西魏北周的社会地位。
    ②参看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209页。
    ③参看[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页。
    ②参看张金龙:《西魏北周禁卫武官制度》,《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24页。《周书》卷二七《蔡祐传》载蔡祐在魏恭帝二年任中领军,张金龙先生将蔡祐写作蔡谟应为笔误。
    ①独孤信以父丧解任,宇文导大统九年的离任时间,均是参看(清)万斯同:《西魏将相大臣年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补编》,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523页、第4524页。
    ②据《周书》卷二○《王盟传附王懋传》记载,王懋父王盟为宇文泰母舅,其出任领军将军的时间在王盟卒后,而王盟卒于大统十一年。
    ③参看张金龙:《西魏北周禁卫武官制度》,《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27页。
    ④《魏书》卷八○《斛斯椿传》。
    ①上列左右卫将军、武卫将军的人员统计,参看张金龙:《西魏北周禁卫武官制度》,《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28页、第930页。
    ②《周书》卷三《孝闵帝纪》。
    ③笔者主要是依据王仲荦:《北周六典》卷五《夏官府》“小司马”条所列的担任小司马人物进行的统计,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3-324页。
    ①《隋书》卷一二《礼仪七》。
    ②笔者主要是依据王仲荦:《北周六典》卷二《天官府》中有关担任左右宫伯中大夫、左右宫伯下大夫的人物进行的统计,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49页。
    ③《隋书》卷一二《礼仪七》。
    ④笔者主要是依据王仲荦:《北周六典》卷五《夏官府》中有关担任左右武伯中大夫、(小)右武伯下大夫的人物进行的统计,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71页。
    ⑤宇文泰在大统元年任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考证,具体参看[台]吕春盛:《宇文泰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年代考》,《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页。
    ⑥相关人数统计参看[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表3-7《宇文泰大丞相府僚佐表》,第112-113页;表3-8《宇文泰关西大行台僚佐表》,第115-116页。
    ①《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附念贤传》。
    ②《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附念贤传》、《贺拔胜传》、卷二〇《王盟传》。
    ③李虎、赵贵、独孤信进位为柱国大将军的时间,参看黄永年:《府兵的兴衰》,《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①参看[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附篇一:《西魏将相大臣年表》,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第358-359页。
    ②参看[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附篇二:《北周公卿年表》,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第364-365页。
    ③参看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十九篇“宇文氏之府兵与关陇集团”,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316-317页。
    ①参看[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②以上西魏恭帝三年六府卿、上大夫、中大夫的相关人数统计,参看[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表4-5《西魏恭帝三年六官表》,第155页。
    ③参看王仲荦:《北周六典》卷三《地官府》,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7页。
    ②参看[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西魏大统16年开府仪同三司表》、《西魏大统16年仪同三司表》,第84页、第99页。其中吕春盛先生统计了35位仪同三司,但是如崔说、薛善、杨纂、李和、赫连达、阎庆、柳敏、伊洛穆、贺若敦、库狄峙、宇文盛、王杰等12人的时间无法确定是在大统十六年,故不应在统计之内。
    ①参看[台]毛汉光:《西魏府兵史论》,《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②《周书》卷二《文帝纪下》。
    ①本部分所列武川镇勋贵、关陇河南河东土豪、关东胡汉士族豪强在府兵体系中军职晋升的情况,请参看表5-5《西魏大统时期府兵将领军职晋升简表》,故不再标明出处。
    ②《周书》卷一七《刘亮传》、《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纪一三》武帝大同三年(537)条,第4886页胡注。
    ①《周书》卷二五《李贤传附弟远传》。
    ②《周书》卷二五《李贤传附弟远传》。
    ③《周书》卷二九《耿豪传》。
    ①《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纪一四》武帝大同四年(538)条,第4895-4896页。
    ②《玉海》卷一三七引《后魏书》。
    ①David A.Graff认为府兵制在体制上起到了避免高级将领拥兵自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直接统领府兵的基层将领均是关中本地人,与处于高位来自关中之外的高级将领没有私人之间的密切联系。(DavidA.Graff,Medieval Chinese Warfare300-900London and New York:Taylor&Francis Group,2002,p99)
    ②以上柱国大将军、上柱国数据,参看[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附篇五《西魏北周柱国大将军年表》、附篇六《北周上柱国年表》,第384-392页统计。
    ③《周书》卷一六《侯莫陈崇传》。
    ①毛汉光先生在《西魏府兵史论》(《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中从府兵制的视角,对统军的六柱国十二大将军统属关系及其辖区,各派系权力分配与府兵地区进行了考察(第245-266页、第268-277页)。得出宇文泰亲信“于谨、李弼是宇文泰政权之主力,……巩固了雍州至华州之心脏地区”(见毛文第297页)的结论。与本部分对武川镇勋贵所任刺史分布区域考察的结论相一致。说明宇文泰确实有着重用自身亲信,限制武川镇勋贵军事势力发展的政治考虑。
    ②参看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一〇二《田弘墓志》,第274页。
    ③参看[日]漥添庆文:《魏晋南北朝における地方官本籍地任用について》一,《史学杂志》83-1,1979年,第24-25页。
    ①对于北周总管的权力,请参看张鹤泉师:《北周总管的权力及与国家征讨制度关系问题考略》,《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347页。
    ②参看[台]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四五B,1997年6月影印第四版,第475页。第466页、第457页、第454-455页,第451页。
    ③《周书》卷五《武帝本纪上》。
    ①参看王仲荦:《北周六典》卷八《封爵》,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37-561页。顾江龙:《汉唐间的爵位、勋官与散官——品位结构与等级特权视角的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6月,第119页、第120页。
    ①上述诸人爵位据《周书》卷一五《于谨传》、卷一七《怡峰传》、卷一九《达奚武传》、《王雄传》、卷二二《周惠达传》、卷二五《李远传》、卷二七《梁椿传》、《蔡祐传》、《辛威传》、卷三二《申徽传》、卷三三《杨荐传》、《王悦传》、《赵刚传》、卷三四《赵善传》、卷三七《韩褒传》、卷四三《韩雄传》、卷四四《泉企传》、卷四七《冀俊传》。
    ②宇文虬、史宁爵位根据是表5-5统计。其他三人分别据《周书》卷三二《卢柔传》、卷三五《崔谦传》、《崔说传》。
    ③《周书》卷三六《郑伟传》、《郑顶传》、《刘志传》、卷三七《裴邃传》、卷二〇《阎庆传》、卷三六《裴果传》、《司马裔传》、《司马裔传》、卷三七《赵肃传》。
    ①《周书》卷一五《于谨传》、卷一五《李弼传》、卷一五《李標寸传》、卷一七《怡峰传》、卷一九《达奚武传》、卷二〇《尉迟纲传》、卷二五《李远传》、卷二七《梁椿传》、《蔡祐传》、《辛威传》、《田弘传》、卷二九《高琳传》、卷三〇《李穆传》。
    ①《周书》卷一六《独孤信传》。
    ②笔者主要是依据王仲荦:《北周六典》卷八《封爵》“国公”条统计,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39-540页。
    ③《周书》卷一九《杨忠传》。
    ①《贺兰祥墓志》,载于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5页。
    ②《贺兰祥妻刘氏墓志》,载于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31页。
    ③据《周书》相关本传记载,代人豆卢勣妹为宇文泰五子宇文宪妃、李弼次子耀、于谨子于翼、窦炽兄子毅3人均娶宇文泰女、叱列伏龟娶宇文颢(宇文泰长兄)女。关陇土豪高平李远子李基、京兆韦世康两人均娶宇文泰女。
    ①《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纪一三》武帝大同三年条,第4886页胡注。唐长孺:《魏周府兵制度辨疑》,《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251页。
    ②《周书》卷一七《若干惠传》。
    ③《周书》卷一七《刘亮传》。
    ④《周书》卷一六《独孤信传》。
    ⑤《周书》卷一六《独孤信传》。
    ①《周书》卷二九《宇文虬传》。
    ②《周书》卷一九《杨忠传》。
    ③《北史》卷一三《后妃上·恭帝皇后若干氏传》记载,若干惠将女儿嫁给西魏恭帝作为皇妃,属于武川镇勋贵婚姻关系中较为特殊的一例。当时魏帝实际处于宇文泰的严密监视下,魏恭帝和在朝廷担任司空的若干惠在没有得到宇文泰的允许下,是不可能结为姻亲。因此,若干惠的女儿能够嫁给魏恭帝,很可能是宇文泰在背后操纵的结果。
    ④《周书》卷一六《独孤信传》。
    ①参看[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页。《隋书》卷三六《后妃·文献独孤皇后传》。
    ①本节的部分内容是据笔者已经发表在《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的《论西魏北周国家对小农和豪族经济的支配与控制》(第19—21页)一文的相关内容改写。
    ②《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纪十三》武帝大同元年条(535),第4868页。
    ①《周书》卷二三《苏绰传》。
    ②参看[日]池田温著,龚泽铣译:《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3页。
    ③参看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6页。
    ④参看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69-572页。
    ⑤《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①《周书》卷二九《宇文盛传》。
    ②《周书》卷二《文帝本纪》。
    ①唐长孺:《试论魏末六镇镇民暴动的性质》,《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6—59页。
    ②[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北魏末年的内乱与城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159页。
    ①《资治通鉴》卷一四九《梁纪五》武帝普通四年(523),第4675页。
    ②参看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第2版,第136-137页。《魏书》卷三一《于栗磾附于昕传》。
    ③《北齐书》卷二七《破六韩常传》。
    ④《北齐书》卷二七《万俟普传》。
    ⑤参看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
    ⑥《资治通鉴》卷一五〇《梁纪六》武帝普通四年(524),第4683页。
    ⑦《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
    ⑧《魏书》卷九《肃宗本纪》。参看朱大渭主编:《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史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9页。
    ⑨《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
    ⑩《资治通鉴》卷一五〇《梁纪六》武帝普通六年(525),第4705页。
    ①由于高车部落酋帅是破六韩拔陵与北魏朝廷作战的重要力量,因而北魏朝廷将争取高车部落酋帅的归附作为击败破六韩拔陵的一项重要策略。破六韩拔陵虽然是在柔然和北魏军队的夹击下失败的,但据《周书》卷一五《于谨传》记载,西部高车酋长乜列河临阵率3万余户投降北魏,也是破六韩拔陵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魏书》卷一〇三《蠕蠕传》。
    ③《魏书》卷九《肃宗本纪》。
    ④《北史》卷一六《广阳王深传》。
    ⑤《北齐书》卷一五《窦泰传》。
    ⑥《周书》卷二七《常善传》。
    ⑦参看[台]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五卷河东河北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三,1986年版,第1777页。
    ①《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
    ②《周书》卷二○《王盟传》。
    ③《魏书》卷四四《费穆传》。
    ①《周书》卷一六《赵贵传》。
    ②《北齐书》卷二七《可朱浑元传》。
    ③《魏书》卷一五《元晖传》。
    ①参看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
    ②《魏书》卷八〇《侯渊传》、《魏书》卷九《肃宗本纪》、《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
    ③《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
    ④《梁书》卷五六《侯景传》。
    ⑤参看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70页。
    ⑥《北齐书》卷二七《可朱浑元传》。
    ⑦《周书》卷一《文帝本纪》。
    ①《魏书》卷九《肃宗本纪》、《梁书》卷五六《侯景传》。
    ②《魏书》卷一〇《孝庄帝本纪》。
    ③《北齐书》卷一九《张保洛传》。
    ④《北齐书》卷一九《任延敬传》。
    ⑤《北齐书》卷二五《王纮传》、《魏书》卷七二《路恃庆传》、卷八八《良吏·杜纂传》、《北齐书》卷二二《李元忠传附李愍传》。
    ①《北齐书》卷一五《潘乐传》、卷二五《王纮传》、卷二七《可朱浑元传》、《周书》卷一○《莒庄公洛生传》、《北齐书》卷二二《李元忠传附李愍传》、卷二二《卢文伟传附卢勇传》。
    ②《北齐书》卷二二《李元忠传附李愍传》、《魏书》卷一〇《孝庄帝本纪》。
    ③《周书》卷三○《窦炽传》。
    ④《魏书》卷五六《崔巨伦传》。
    ⑤黄惠贤先生曾注意到葛荣吸纳优待胡汉士族的这一政策。但黄先生将其简单的归结为“推行着违背农民起义方向的政策”(参看朱大渭主编:《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史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3页)。并没有从葛荣希望提高其军事集团政治号召力的方面去分析,而这正是笔者与黄先生观点的不同之处。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葛荣要想在河北立足,就要得到掌握当地社会秩序的胡汉士族豪强的拥护,要想将六镇镇民暴动集团转变为一支军事政治势力,就必须要吸纳主导当时社会文化和舆论的胡汉士族的政治支持。
    ①《周书》卷一《文帝本纪》、卷一〇《莒庄公洛生》、卷一六《独孤信传》、《北史》卷八七《酷吏·邸珍传》。
    ②《北齐书》卷一九《张保洛传》、卷二○《张琼传》、《周书》卷二八《贺若敦传》。
    ③《北齐书》卷二一《高乾传》、《魏书》卷三六《李顺传》、《北齐书》卷二二《卢文伟传》。
    ④万绳楠先生曾指出在葛荣集团内部,诸王、将军主要是怀朔镇豪强酋帅(《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十三章第一节《六镇起兵的性质问题》,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293-294页)。从万先生的根据看,张琼、张保洛属于代人,并不出身于六镇。从笔者对葛荣任命刺史的籍贯考察看,怀朔镇豪强酋帅仅有王基1人担任地方官。对于葛荣集团内部中掌握大权的任褒、将帅代人贺若统等人,依附于葛荣的河北大族渤海高乾兄弟、赵郡李裔、范阳卢文伟等人,万先生并没有将他们纳入到分析的范围。由此万先生没有进一步的分析怀朔镇豪强酋帅及其他六镇豪强酋帅在葛荣集团中所处的实际地位。
    ⑤《周书》卷一《文帝本纪》。
    ⑥《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上》。
    ①《魏书》卷一〇《孝庄帝本纪》。
    ②《魏书》卷四一《源贺传》。
    ③《魏书》卷五七《崔挺传》。
    ④黄惠贤先生(朱大渭主编:《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史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3-254页)、万绳楠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十三章第一节《六镇起兵的性质问题》,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294页)均将上述两条史料看作是六镇豪强酋帅的反汉化和民族屠杀行为。笔者认为六镇豪强酋帅仅是出于争夺田宅等生存资源的需要,尚看不出有刻意的反汉化和民族屠杀之嫌。
    ①陈寅恪口述、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一七篇《六镇问题》,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281页。
    ①《魏书》卷七四《尔朱荣传》。
    ③《魏书》卷七四《尔朱荣传》。
    ①《北齐书》卷二七《破落韩常传》、《万俟普传附子洛传》。
    ②参看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第2版,第93页。《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
    ③《周书》卷一《文帝本纪》。
    ④《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
    ⑤《周书》卷一四《贺拔岳传》。
    ⑥《魏书》卷八〇《侯渊传》。
    ⑦《梁书》卷五六《侯景传》。
    ①《北齐书》卷一九《韩贤传》。
    ②《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
    ③怀朔窦泰在其父、兄战殁于怀朔镇,投奔尔朱荣后,被任命为宁远将军(正五品上阶)、虎贲中郎将、前锋都督。(《北齐书》卷一五《窦泰传》、《故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司□□□□录尚书事显蔚相冀定并恒瀛八州刺史广阿县开国公武贞窦(泰)公墓志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95页。)
    ①《北齐书》卷二〇《慕容绍宗传》。
    ②《魏书》卷七四《尔朱荣传》。
    ③《魏书》卷七五《尔朱兆传》。
    ④《魏书》卷七五《尔朱彦伯传》。
    ⑤《魏书》卷七五《尔朱天光传》。
    ⑥《北齐书》卷一九《刘贵传》。
    ⑦《魏书》卷八〇《斛斯椿传》。
    ⑧《魏书》卷八〇《朱瑞传》。
    ⑨《魏书》卷八〇《樊子鹄传》。
    ⑩《魏书》卷八〇《侯莫陈悦传》。
    11《北齐书》卷二〇《宋显传》。
    12《北齐书》卷一八《司马子如传》、《魏书》卷七四《尔朱荣传》。
    ①《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
    ②《魏书》卷七四《尔朱荣传》。
    ③陈爽先生在《河阴之变考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4集,325-326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一文中虽然指出使尔朱荣最终放弃篡位企图的是部下的劝止和北魏禁卫军不支持的态度,但没有指出出身六镇的将领的反对是尔朱荣放弃篡位的根本原因。
    ④《魏书》卷四四《费穆传》。
    ①《魏书》卷一〇《孝庄帝本纪》。
    ②《北齐书》卷二〇《步大汗萨传》、卷一九《蔡儁传》、《库狄回洛传》。
    ③上述三人的官职请参看表3-2及《周书》卷一四《贺拔岳传附念贤传》。
    ④《周书》卷一四《贺拔岳传》、《北齐书》卷一九《贺拔允传》、《北齐书》卷一八《孙腾传》、《北齐书》卷一五《窦泰传》、《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
    ⑤《魏书》卷七五《尔朱世隆传》、《尔朱世承传》、《尔朱仲远传》、《尔朱兆传》、《尔朱度律传》、《北齐书》卷二○《叱列平传》、《慕容俨传》。
    ⑥《魏书》卷七五《尔朱世隆传》、《尔朱世承传》、卷七四《尔朱荣传》、卷四四《费穆传》、卷八〇《朱瑞传》。
    ①《魏书》卷七五《尔朱天光传》。
    ②《北齐书》卷一八《司马子如传》、《魏书》卷七五《尔朱仲远传》、《尔朱兆传》、《尔朱度律传》、卷八○《樊子鹄传》、《贾显度传》。
    ③对于尔朱荣向出身六镇的将领所授爵位的详细情况,请参看本文第三章第二节《六镇暴动后六镇豪强酋帅的爵位》的论述。及表3-8a、3-8b所列情况。
    ①《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
    ②《梁书》卷五六《侯景传》。
    ③《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
    ④《周书》卷一六《独孤信传》。
    ⑤《魏书》卷八〇《侯渊传》。
    ①《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梁书》卷五六《侯景传》、《魏书》卷八〇《侯渊传》、《北齐书》卷二七《万俟普传》、《周书》卷一六《侯莫陈崇传》、卷一四《贺拔岳传》、《贺拔胜传》。
    ②苏小华由此认为“贺拔岳为首的武川集团和高欢为首的晋州集团,在尔朱荣的眼皮子底下产生了”(《六镇势力与北朝后期社会》,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2-34页)。如正文所论,尔朱荣在吸收六镇豪强酋帅之始,就在不断分化、限制、利用其群体,根本不会给其群体形成各自军事集团的机会和环境。因此,笔者认为在贺拔岳西征和高欢任晋州刺史之际,武川镇和怀朔镇豪强酋帅只是部分的团聚在两人周围,他们仍然分别处在尔朱天光、尔朱兆及尔朱氏的亲信代人的压制和监视之下,远没有形成各自的军事集团。此外,苏小华在阐述贺拔岳集团与尔朱氏的矛盾时使用了尔朱荣杀宇文泰兄宇文洛生的事例(见苏文第33页)。而此事例发生在贺拔岳西征的两年前,与作者所认为贺拔岳集团在西征时形成的时间前后相反,故存在着史料应用不当之处。
    ③《北齐书》卷一五《窦泰传》、《韩轨传》、《潘乐传》、卷一八《孙腾传》。
    ①《魏书》卷七五《尔朱世隆传》、《北齐书》卷二○《叱列平传》、《魏书》卷八〇《朱瑞传》、《周书》卷一九《宇文贵传》、《魏书》卷七四《尔朱荣传附尔朱文畅传》、《魏书》卷八〇《叱列延庆传》、《北齐书》卷二○《慕容绍宗传》、《魏书》卷八○《斛斯椿传》、《樊子鹄传》。《北齐书》卷一九《高市贵传》、《魏书》卷八○《贾显度传》、《北齐书》卷二○《尧雄传》、《尧雄传附尧傑传》、《张琼传》。
    ②《魏书》卷七五《史臣曰》。
    ③《魏书》卷八○《朱瑞传》、《叱列延庆传》、《樊子鹄传》、《侯渊传》、《贾显度传》、《斛斯椿传》、《北齐书》卷二○《叱列平传》。
    ④《资治通鉴》卷一四七《梁纪五》武帝天监十二年(513),第4607页。
    ①《资治通鉴》卷一五三《梁纪九》武帝中大通元年条(529),第4762页。
    ②《北齐书》卷二〇《斛律羌举传》、《步大汗萨传》、《北齐书》卷一九《库狄回洛传》。
    ①《北齐书》卷一九《韩贤传》。
    ②《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
    ③据《魏书》卷一〇《孝庄帝本纪》记载,破六韩常向尔朱兆进攻的军事动向,很可能也是受了孝庄帝诏令。
    ④《魏书》卷七五《尔朱兆传》。
    ⑤《北史》卷六《齐神武纪》。
    ①《北史》卷六《齐神武纪》。
    ①《北史》卷六《齐神武纪》。
    ②《北史》卷六《齐神武纪》。
    ③《魏书》卷七五《尔朱彦伯传》。
    ④《魏书》卷九一《刘灵助传》。
    ⑤《北齐书》卷二一《高昂传》。
    ⑥《北齐书》记载河北大族武装人数的史料有以下几条,除《北齐书》卷二二《李愍传》记载在高欢信都建义时赵郡李愍拥众数千人归附高欢外,其他几条均是在韩陵之战时或东魏建立后。如《北齐书》卷二一《高昂传》:“又随高祖讨尔朱兆于韩陵,(高)昂自领乡人部曲王桃汤、东方老、呼延族等三千人。”《北齐书》卷二一《高慎传》:“时天下初定,听(高)慎以本乡部曲数千人自随。”《北齐书》卷二一《高季式传》:(高)季式兄弟贵盛,并有勋于时,自领部曲千余人,马八百匹,戈甲器仗皆备”,其中高昂所率的三千人是在韩陵之战时的部曲人数。高慎、高季式各自所率的千余人均是在东魏建立后。《北齐书》卷二一《封隆之传》:“世宗以(封隆之子)子绘为渤海太守,令驰驿赴任。……仍听收集部曲一千人。”封子绘所率的千余人是其在高澄允许下所收集的人数,可知在北魏末年封氏所能纠集的部曲人数也应与此相差不多。《北齐书》卷二二《李元忠传附李密传》:“尔朱兆至广阿,高祖令密募殷、定二州兵五千人镇黄沙、井陉二道。”可知在韩陵之战时,赵郡李氏在定州、殷州所能动员的部众人数最高才能达到五千人。而韩陵之战时,河北大族所率部众的数目是其能够动员的极限,因此在高欢东出河北之时,河北大族能够投入作战的兵力只能是在1万上下。
    ①《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梁纪一一》武帝中大通三年条,第4815–4816页。
    ②参看[台]胡胜源:《东魏北齐的政治与文化问题新探》,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第25-26页。
    ①《北史》卷六《齐神武纪》。
    ②《北史》卷六《齐神武纪》。
    ③《北史》卷六《齐神武纪》。
    ④参看[日]谷川道雄、李济沧译:《北齐政治史与汉人贵族》,《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①《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梁纪十一》武帝中大通三年(531)条,第4811页。
    ②《北齐书》卷二二《李元忠附李景遗传》。
    ①《北齐书》卷一六《段荣传》。
    ②《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
    ③《北齐书》卷一三《高岳传》。
    ④河北之外其他地区的汉族豪强参加韩陵之战的,只有河东薛嘉族(《北齐书》卷二〇《薛脩义传》)、弘农杨愔二人(《北齐书》卷三四《杨愔传》)。
    ⑤《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梁纪十一》武帝中大通四年(532)三月壬戌条,第4819页。
    ⑥《北齐书》卷二一《封隆之传》、《北齐书》卷二二《李元忠附李愍传》。
    ⑦《北齐书》卷二二《李元忠附李密传》。
    ⑧《北齐书》卷二二《李义深传》。
    ①《北齐书》卷一五《尉景传》。
    ②《北齐书》卷一六《段昭传》。
    ③《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梁纪十一》武帝中大通四年(532)三月壬戌条,第4819页。
    ①《魏书》卷八〇《斛斯椿传》。
    ②《北史》卷三六《薛孝通传》:“侯深(渊)、樊子鹄、贾(显)智、斛斯椿、大野胡也杖(拔)、咤吕
    (列)延庆之徒,于尒朱之世,皆其夷等。韩陵之役,此辈前后降附,皆由事势危逼,非其本心。在于高王,曹操之孔融,马懿之葛诞。今或在京师,或据州镇,除之又失人望,留之腹心之疾。”
    ③参看[台]胡胜源:《东魏北齐的政治与文化问题新探》,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第32-33页。
    ④《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梁纪十一》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四月辛巳条,第4822页。
    ⑤《北齐书》卷二《神武帝纪》。
    ①对于高欢为何在众多北魏宗室中拥立元脩(孝武帝),何德章先生的论断较为合理。因此笔者不做详细的分析,具体请参看何德章《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8辑,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2001年,第51-54页。
    ①《北史》卷六《齐神武纪》。
    ②《北史》卷五《孝武帝纪》。
    ③《北史》卷六《齐神武纪》。
    ①《周书》卷三五《敬珍传》。
    ②《魏书》卷一二《孝静帝本纪》、卷八〇《樊子鹄传》。
    ③《北齐书》卷一五《娄昭传》。
    ④《北齐书》卷一九《尉长命传》。
    ⑤《北齐书》卷一九《蔡儁传》。
    ⑥《北齐书》卷二一《高乾传》。
    ⑦《北齐书》卷二一《封隆之传》。
    ⑧《北齐书》卷二一《封隆之传》。
    ①《北齐书》卷二《神武帝纪》。
    ②[台]胡胜源在《东魏北齐的政治与文化问题新探》第三章第四节《高澄入邺都辅政与高欢整饬政风》(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90-100页)对高澄入邺打压勋贵的过程和整饬人物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笔者多受启发。但是胡先生认为高澄打压勋贵仅是要达到澄清政治风气(见胡文第99页)则值得商榷。同时胡先生虽然也看到了高欢对被整饬的勋贵又多加抚慰和重新启用,但仅是将原因归结于要不破坏他与怀朔镇勋贵之间的感情(见胡文第99页)。其实通过笔者在第四章对东魏北齐怀朔镇勋贵的任官分析,可知高欢不想借高澄打压怀朔镇勋贵之机,趁机除掉他们,反而使打压勋贵的行动“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的原因在于怀朔镇勋贵在东魏权力结构中所居的重要地位,高氏的执政地位离不开怀朔镇勋贵的支持。此外,Wolfram Eberhard认为游牧民族主要有西藏、蒙古利亚、突厥型三种组织类型。其中蒙古利亚型组织,部落组织的力量很强大,众多部落结成一个部落联盟,并且遵守部落联盟领袖的统领,但是在部落联盟中的每个部落首领都是平等的和独立的。部落联盟是建立在各自部落首领愿意服从部落联盟首领之上,一直到部落联盟首领病逝。在部落联盟首领死后,部落联盟的领导权就将被众多部落首领来协商和继承,除非原部落联盟首领的子弟有特殊的才能。(Wolfram Eberhard, Conquerors and Rulers: SocialForces in Medieval China,Leiden: E.J. Brill,1965, pp.115-116.)从这一点上看,东魏时高欢与怀朔镇勋贵的之间的关系有着类似于部落联盟领袖和众多部落首领的关系。那么,高欢用高澄整饬勋贵、侯景叛乱的事件的本质,其实又可以从部落联盟的新首领是否应由原部落联盟首领子弟继承还是在众多部落首领中重新产生的问题。
    ①《资治通鉴》卷一五八《梁纪一四》武帝中大同十年(544)条,第4921页。
    ②《北齐书》卷三○《崔暹传》、《资治通鉴》卷一五八《梁纪一四》武帝中大同十年(544)条,第4922页。
    ③《北齐书》卷四七《宋游道传》、卷三○《崔暹传》。
    ④《北齐书》卷一五《尉景传》。
    ⑤《资治通鉴》卷一五八《梁纪一四》武帝中大同十年(544)条,第4924页。《资治通鉴》卷一五九《梁纪一五》武帝中大同十一年(545)条,第4929页。
    ⑥对于在众多怀朔镇勋贵中最终是侯景起兵反叛高氏的原因,请参看李万生:《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第二章《侯景叛东魏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71页。
    ①胡胜源先生的《“人心思魏”与魏齐禅代》一文(《台湾大学历史学报》,第42期,2008年12月,此篇论文是在其硕士论文《东魏北齐的政治与文化问题新探》第四章、第五章修改而成。)是最近少有不从胡汉冲突论的观点,而从“人心思魏”的角度来分析魏齐禅代之际政局变化的佳作,对笔者启发很大。然而也有某些观点值得商榷。第一,他认为高欢临终前的政治遗言是希望高澄、高洋与勋贵共同支撑东魏政权(胡文第1、3、7页)。笔者认为从高欢派高澄入朝整肃勋贵,其目的就是要东魏大权掌握在自家子弟手中。从高欢遗言的内容看,主要是要告诉高澄如何处理与怀朔镇勋贵的关系、如何驾驱怀朔镇勋贵。其中如何保持自己死后,其家族子弟的执政地位才是高欢的根本目的。从中尚看不出高欢要高澄继续辅佐东魏政权的政治要求。第二,他认为怀朔镇勋贵和高欢在东魏朝廷中的身份是相同的,即同为魏臣(胡文第6页)。笔者在本部分的写作中吸收了这一观点。然而,他由此认为高澄、高洋兄弟缺乏对怀朔镇勋贵的权威是兄弟两人代魏建齐的根本原因(胡文第14-15页、第21页)。其实这只是高氏兄弟建齐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侯景之乱时所打的“魏德未衰,天命未改”的政治口号看,此时魏室在包括侯景在内的怀朔镇勋贵的心目中,已经从为之浴血奋战、消灭尔朱氏的政治信仰,在高欢死后变成维护自身勋贵地位的政治借口。既然怀朔镇勋贵对于魏室都持这种利用的政治态度。那么,高澄、高洋兄弟也没有必要再坚持,被怀朔镇勋贵早已从心目抛弃的东魏朝廷。因此,魏齐禅代的原因,除了高氏兄弟缺乏震慑怀朔镇勋贵的威信外,还在于拥护魏室已成为怀朔镇勋贵维持自身政治地位的借口。这对高氏兄弟是有“百害无一利”的。
    ②《北史》卷二四《陈元康传》。
    ③《北齐书》卷三〇《高德政传》。
    ④《资治通鉴》卷一六二《梁纪一八》武帝太清三年(549)条,第5027页。
    ①《北齐书》卷三〇《高德政传》、《资治通鉴》卷一六三《梁纪一九》简文帝大宝元年(550)条,第5044页。
    ②对于高洋建齐代魏的过程,胡胜源先生的《“人心思魏”与魏齐禅代》一文(第24-34页)有十分详细的论述,因此笔者仅概述之。
    ③《北史》卷七《齐文宣纪》。
    ④《北史》卷四九《宋景业传》。
    ⑤《北齐书》卷一五《尉景传》。
    ⑥据《资治通鉴》卷一六三《梁纪一九》简文帝大宝元年(550)条(第5042页)记载,负责晋阳军事的段韶曾为禅让之事替高洋游说肆州刺史斛律金,高洋禅让之后段韶地位也由此上升为除尚书右仆射,迁冀州刺史(《北史》卷五四《段韶传》)。虽然相关史书对段韶在禅让之际的活动记载较少,但段韶却是高洋禅让最强力的支持者。因为如果没有晋阳军方的支持,面对强大的反对声势,高洋是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实现禅让大举的。
    ①《资治通鉴》卷一六八《陈纪一》武帝永定三年(559)条,第5191页。
    ②《资治通鉴》卷一六八〈陈纪二〉文帝天嘉元年(560)条,第5196页。《北齐书》卷六《孝昭帝本纪》
    ③《资治通鉴》卷一六八《陈纪二》文帝天嘉元年(560)二月乙巳条,第5200—5201页。
    ①参看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209页。
    ①《周书》卷一《文帝本纪》。
    ②[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第一册《帝王部》(一)卷一《帝系》,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页。
    ③《周书》卷一《文帝本纪》。
    ④《周书》卷一《文帝本纪》。
    ⑤《周书》卷二七《蔡祐传》。
    ⑥《周书》卷三〇《李穆传》。
    ⑦《周书》卷二七《田弘传》。
    ⑧《周书》卷三二《陆通传》。
    ⑨《周书》卷三三《杨荐传》。
    ⑩《周书》卷一五《于谨传》。
    ①《周书》卷二六《长孙俭传》。
    ②《周书》卷三二《申徽传》。
    ③《周书》卷二九《宇文盛传》。
    ④《周书》卷一《文帝本纪》。
    ⑤《周书》卷一《文帝本纪》。
    ①《周书》卷一《文帝本纪》。
    ②《资治通鉴》卷一五六《梁纪十二》武帝中大通六年条(534),第4840页。
    ③《周书》卷一六《独孤信传》。
    ①《北史》卷三○《卢柔传》。
    ②《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
    ③《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纪十三》武帝大同二年条(536),第4873-4874页。
    ④《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
    ⑤《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
    ①《周书》卷一五《于谨传》。
    ②《周书》卷二《文帝本纪》。
    ③参加平定侯莫陈悦战事将领的统计,是依据上述诸人在《周书》的本传。
    ①《周书》卷一七《刘亮传》。
    ②《周书》卷一〇《宇文导传》。
    ①《周书》卷二九《王雅传》。
    ②具体参看《周书》卷三五《裴宽传》、《裴侠传》、《薛善传》、卷三六《崔彦穆传》、卷四三《韦佑传》。
    ③《周书》卷一五《于谨传》。
    ④《周书》卷四〇《宇文神举传》。
    ①《资治通鉴》卷一五六《梁纪十二》武帝中大通六年(534)条,第4852页。
    ②具体请参看第五章第一节《西魏北周武川镇勋贵的任官与爵位》。
    ③关于沙苑之战参战人员的统计,主要是依照第五章笔者所绘的表5-5。其中冯迁、崔悦、宇文测、崔猷、崔谦等5人是据[台]毛汉光:《西魏府兵史论》(《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所附表一统计。
    ①《资治通鉴》卷一五八《梁纪十四》武帝大同九年(543),第4915页。
    ②关于邙山之战参战人员的统计,主要是依照第五章笔者所绘的表5-5。侯伏侯龙恩、杨纂两人分别据《周书》卷一〇《宇文护传》、《周书》卷三六《杨纂传》。
    ①苏小华也曾对沙苑之战、邙山之战西魏参战将领的人数、所属派系进行过统计,得出“每一次野战之中六镇将领都是占半数以上”的结论(《六镇势力与北朝后期社会》(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2-83页)。然而根据笔者在正文的统计,在沙苑、邙山之战中,武川镇勋贵仅占参战的关陇河东河南土豪和关东胡汉士族豪强两派总人数的38-39%,根本不占西魏参战总人数的半数。从苏小华所列参战将领的派系看,有多位在籍贯派别的确定存在着明显错误,如将出身武川镇的宇文泰、沃野镇常善、河南土豪韩雄、陈忻4人归为洛阳官僚或山东大族。将出身关东豪强的李弼、怡峰、豆卢宁、尉迟纲、尉迟炯、梁椿、阎庆、关东士族的于谨、于寔、达奚武、赵善,出身关陇土豪的王雅、田弘、段永、梁台等15人归为出身六镇等等,因此苏小华的结论就应当商榷。同时作者并没有对武川镇勋贵在上述两次战役中所处地位,所起作用、战后对其群体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论述。
    ②《周书》卷一一《宇文护传》。
    ③《周书》卷二〇《尉迟纲》。
    ④《周书》卷卷三〇《窦炽传》。
    ⑤《周书》卷二七《蔡祐传》。
    ①周双林先生《北周赵贵、独孤信事件考论》(《文史》,1994年第40辑,第57-66页)一文曾对魏周禅代之际武川镇勋贵的政治动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而其观点有应商榷之处。第一,周双林先生认为宇文泰在贺拔岳死后,获得出身武川镇的将领统帅地位,是因为“只是地势较近”(见周文第57页)。如笔者上文所述,宇文泰取得统帅地位主要是靠自身的实力。第二,周双林先生认为府兵制中的各军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见周文第58页),其实在府兵制形成之后就处于宇文泰的严密控制下,根本不存在相对独立性,这一点可参看黄永年先生的《府兵的兴衰》(《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77-98页)、[日]滨口重国:《西魏时期的二十四军与仪同府》(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六朝隋唐),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72-245页)。因此凭借此点认为宇文护为防止各柱国称兵作乱,才下令军府事务“皆受护处分,凡所征发,非护书不行”,加剧了以宇文护为主的宇文家族同各将领之间的矛盾则无法讲通。第三、周双林先生认为“赵贵谋杀宇文护是由于宇文氏与贺拔岳旧部的矛盾,那么独孤信谋杀宇文护则是贺拔胜旧部与宇文氏家族矛盾的反映”(见周文第59页)也没有道理。宇文泰在取得贺拔岳军出身武川镇的将领的拥护后,虽然没有将其群体视为亲信,但是贺拔岳旧部的划分在西魏中后期早已不复存在。独孤信参与叛乱主要是其个人企图执政,看不出原贺拔胜部属、与独孤信关系密切的杨忠、宇文虬、史宁等人有何政治动向。因此,独孤信的密谋与原贺拔胜旧部没有多大关系。因而,不能用派系的视角来观察赵贵、独孤信事件。
    ②据[韩]朴汉济先生考察宇文泰大体是在府兵将领进位到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时赐姓,具体参看朴汉济:《西魏北周的赐姓与乡兵的府兵化》,《历史研究》,1993年第4期,第32页。宇文泰赐姓人数统计,参看[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西魏北周赐姓表1:赐姓宇文氏者、表2赐姓非宇文氏者,第162、163页。其中李贤妻吴氏不计在内。
    ①参看[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172页。
    ②《周书》卷一一《宇文护传》。
    ①《资治通鉴》卷一六六《梁纪二二》敬帝太平元年条(556),第5156页。
    ②《资治通鉴》卷一六六《陈纪一》武帝永定元年条(557),第5158页。
    ③《周书》卷三《孝闵帝本纪》。
    ①参看[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②《周书》卷一九《杨忠传》。
    [1]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3]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4]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0]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2]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篡(附四校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3]庾信撰,沈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杨衔之,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6]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7]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8]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19]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0]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出土全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1]王昶.金石萃编[M].北京:中国书店,1980.
    [22]唐长孺.山居存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3]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前期的变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25]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6]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7]陈寅恪口述,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
    [28]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29]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0]王仲荦.北周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1]王仲荦.北周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3]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4]张鹤泉师.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35]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6]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姓氏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37]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第三卷、第九卷)[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38]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9]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0]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41]蒙文通.魏晋南北朝的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2]朱大渭.六朝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3]朱大渭.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史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4]严耀中.北魏前期政治制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45]王万盈.转型期的北魏财政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46]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47]王大建.古史新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4.
    [48]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9]李万生.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0]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1]缪钺.读史存稿[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62.
    [52]高敏.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3]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54]何兹全.读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55]田余庆.拓跋史探[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3.
    [56]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六朝隋唐)[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7]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58]柏贵喜.四-六世纪内迁胡姓家族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59]张敏.自然环境变迁与北魏的兴衰——兼论十六国割据局面的出现[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60]苏小华.六镇势力与北朝后期社会[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61]郑建民.尔朱集团和北魏末年的政局[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2]韦琦辉.勋贵集团与东魏北齐政治[D].济南:山东大学,2005.
    [63]顾江龙.汉唐间的爵位、勋官与散官——品位结构与等级特权视角的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7.
    [64]张蕾.北齐宗室阶层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65][台]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五卷河东河北区)[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三,1986.
    [66][台]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下册)[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四十五B,1997.
    [67][台]孙同勋.拓跋氏的汉化及其他—北魏史论文集[M].台北:稻乡出版社,2005.
    [68][台]吕春盛.北齐政治史研究—北齐衰亡原因之考察[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7年.
    [69][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M].台北:稻乡出版社,2002.
    [70][台]毛汉光.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上)[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71][台]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2][台]胡胜源.东魏北齐的政治与文化问题新探[D].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2005.
    [73][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4][日]滨口重国.秦汉隋唐史の研究(上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
    [75][日]西嶋定生著,冯佐哲等译.中国经济史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76][日]池田温著,龚泽铣译.中国古代籍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7][日]宫崎市定著,韩昇,刘建英译.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8]Wolfram Eberhard: Conquerors and Rulers: Social Forces in MedievalChina[M].Leiden:E.J. Brill,1965.
    [79]David A.Graff,Medieval Chinese Warfare300-900[M].London and New York:Taylor&Francis Group,2002.
    [1]严耀中.北齐食干制再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1):85-88.
    [2]严耀中.北齐政治与尚书并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4):36.
    [3]张鹤泉师.北魏后期的“道”考略[J].古代文明,2008(1):44-51.
    [4]张鹤泉师.东魏、北齐时期的行台区[J].韩国中国中古世史学会:中国古中世史研究,2007(18):28.
    [5]张鹤泉师.东魏、北齐时期的“道”探讨[J].史学集刊,2008(3):16.
    [6]张鹤泉师.北魏“假”授将军制度试探[J].文史哲,2009(1):136.
    [7]牟发松.北朝行台地方官化考略[J].文史,1990,(33):84.
    [8]牟发松.东魏北齐的地方行台[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88(9、10):99-102.
    [9]万绳楠.魏末北镇暴动是阶级斗争还是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J].史学月刊,1964(9):25-28.
    [10]李凭.北魏离散诸部问题考实[J].历史研究,1990(2):47.
    [11]高敏.跋北齐娄睿墓志[J].史学月刊,1991(1):29-30.
    [12]何德章.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1(18):51-54.
    [13]陈爽.河阴之变考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2007(4):325-326.
    [14]侯旭东.北魏境内胡族政策初探——从〈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说起[J].中国社会科学,2008(5):168.
    [15]张国安.试论六镇鲜卑的民族融合[J].河南师范大学,1990(1):27-32.
    [16]孔毅.北朝后期六镇鲜卑群体心态的演变[J].重庆师范学院,1999(2):13-20.
    [17]周双林.北周赵贵、独孤信事件考论[J].文史,1994(40):57-66.
    [18]韩昇.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J].复旦大学学报,2003(5):91-98.
    [19]刘精诚.论北魏末年六镇镇民暴动的性质[J].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史集刊,1979(1):99-107.
    [20]杨耀坤.北魏末年北镇暴动分析[J].历史研究,1978(11):63-64.
    [21][韩]朴汉济.西魏北周的赐姓与乡兵的府兵化[J].历史研究,1993,(4):32.
    [22]罗新.北齐韩长鸾之家世[J].北京大学学报,2006(1),151.
    [23]罗新.跋北齐〈可朱浑孝裕墓志〉[J].北大史学,2001(8):144-145.
    [24][台]康乐.代人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拓跋魏的国家基础[J].(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2(61,3):575-608.
    [25][台]康乐.代人与镇人[J](.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2(61,4):895—903.
    [26][台]毛汉光.中古大族著房婚姻之研究——北魏高祖至唐中宗神龙年间五姓著房之婚姻关系[J].(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85(56,4):643.
    [27][台]胡胜源.“人心思魏”与魏齐禅代[J].台湾大学历史学报,2008(42):1-43.
    [28][日]漥添庆文.魏晋南北朝における地方官本籍地任用について[J].史学杂志,1979(83-1):24-25.
    [29][日]直江直子.北魏の镇人[J].史学杂志,1983(92,2):1-35.
    [30]Peter A.Boodberg. The language of the T‘o-PA Wei,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studies [J].1936,Vol.1(No.2):167.
    [31]PeterA.Boodberg. Marginalia to The Historie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J].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939,Vol.4(No.3/4):242-246.
    [32]J·Holmgren Family. Marriage and Political Power in Sixth Century China:AStudy ofthe Kao Family of Northern Ch’i, C.520—550.”[J]. Journal of AsianHistory,1982,Vol.16(No.1):12-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