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对于“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网络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对他们知识的获取与人格的塑造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的开展针对“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
     本文主要研究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抓住“网络”、“90后”大学生、教育模式三个关键词。首先提出问题,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怎样的挑战?与“80后”相比,当前高校的主流群体“90后”大学生有哪些特点?网络的出现和“90后”的这些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怎样与时俱进的要求?然后,结合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灌输理论、人的本质理论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适应“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以此为研究思路,首先第一章分析网络的出现带来影响和挑战。根据传播学的理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要有五个要素构成: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作为以信息交流为主要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在网络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方面也从以上可能构成影响的方面进行分析,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大学生)、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等。网络的出现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找到应对挑战的方法也就为寻找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提供了路径。第二章开展问卷调查,分析网络环境下“80后”、“90后”大学生在思想、行为、参与网络的方式等方面的区别。第三章分析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特点,从网络和“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阐述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途径,也就为构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参考。第四章是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找到理论基础,我们才能更清晰的知道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也就能以更积极的心态,更有力的办法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第五章也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结合当前的实际提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第六章对构建的模式进行问卷调查,以山东大学在校“90后”大学生的评价为例,对建立的模式进行学生认可度调查,根据学生评价结果进行工作,学生容易接受,也就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network has produce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our learning, life and our work. Especially for the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the network holds an irreplaceable position in their daily life, and has the most directly influence on their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personality mold produce,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becom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This article mainly research about the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focused on the network,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mode this three key words. First, propose the question:in the information highly developed times, what kind of challenge will be take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emergence of the network? Compared with post-90s,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stream group,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group? how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requirements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network and post-90s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n, combined with the network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foundation (social existence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le and instill theory, human essence theory, etc.),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o construct the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Based on this thinking, first of all,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appearance of network at the same time of the positive role.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a basic communication process to have five basic elements: disseminator, th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media and feedback.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communication is the main way, based on the network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sis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above may also constitute namely:educators, educatee (students), education cont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 education method, etc. Negativ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lso the challeng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nding methods to meet with the challenge provides a path to developing n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second chapter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distinction of post-80s and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in thinking, behavior, participating in the network mode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is the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s, behavio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from the network and the thought characteristic of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new ques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ced with. Analysis of the ways to solve new problems,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we can know more clearly the necessity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lso we can take a more positive attitude, more powerful way to deal with 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work.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part,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realities, put forwar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last chapter by way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build model, use shandong university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evaluation as an example, to establish the pattern of business student survey, then work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at way. students are easier to accept, which also improve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引文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2年1月.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2年7月.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
    ②黄惠萍.郑建岚.邢建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调查研究—以福建工程学院“90后”大学生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4月.
    (?)罗伯逊著,黄育馥译:社会学(上)[M].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肖浩.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探索,2003,(4).
    ①丛琳.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D],2010.01.
    ②孙伟国,王立仁.政治化取向的美国公民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7.(3).
    ③ORITICHILOV. Citizenship and Citizenship Educaiton in A ChangingWorld[M]. TheWobum Press.1998.
    ④B. FarnkBrown. Educaiton for Respomible Citizenship:The Report of the National Task Force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M]. TheUniledStates:R. R. Donnekkey & Sons Company,1997.
    ③孙伟国,王立仁.政治化取向的美国公民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7.(3).
    ①李菲.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兼谈近年来的发展趋势[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2).
    ②刘姗姗.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从实施方法上看[J].魅力中国2011,(8).
    ①余斐.论渗透式生活化的英国道德教育——兼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4).
    (?)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程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3.
    ①代华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及其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②许娜.网络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考[D].贵州大学,2010.
    ③张云志.网络的负面影响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5.
    (?)许娜.网络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考[D].贵州大学,2010.
    ①万晶晶,刘丽芳,方晓义.大学生心理需求、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穷[J].中国特殊教育.2012.(3).
    ②刘振亚.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及培养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9
    (?)谢晨.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的负面影响及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2.0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②唐亚阳.杨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月.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39页.
    ①左振.“90后”群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12月.
    ①陈国祥.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年第6期.
    ②许华,许冲.90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参与现状分析-基于安徽省高校的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①许华,许冲.90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参与现状分析-基于安徽省高校的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②吴卓华,赵志萍,刘宁,张晓臣.“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5月.
    ①谢守成,吴俊文.杨朝清.“90后”大学生思想生活状况调查——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1月.
    ①陈功香,孙英红.90后大学生网络依赖与C型行为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第7期.
    ①谢守成,吴俊文.杨朝清.“90后”大学生思想生活状竘调查——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1月.
    ②杨乐敏.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价值观调查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12,(21).
    ①徐辉,彭秀芳,梁凌寒.9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5月.
    ②张学亮.”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11月.
    (?)武汉大学全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12日.
    ①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的教育理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5期.
    ①张宥.新时期对高校思想政冶教育中灌输理论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5.4.
    ②高哲,温元著.贾建梅.马克思思格斯要论精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8月.
    (?)列宁.怎么办?[M].人民出版社.1971
    ①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0年.
    ②教育部思政司官方网站.教育部思政司关于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会议纪要.
    ①新华网.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成效显鞒[N].2012年8月30日.
    ②韦耀阳.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设立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
    ①夏晓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泰山出版社,2010.
    ②金奇.思想政治教育的嵌入式存在——基于嵌入理论的视角[J].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
    ③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①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2010年7月29日.
    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N].2012年1月.
    ①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十规定[N].2011年12月.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2年7月.
    ①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
    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宏建在2011年12月13日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①山东大学校团委.山东大学本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修订)[N].2010年.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列宁.怎么办?[M].人民出版社,1971
    [4]高哲,温元著,贾建梅.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8月.
    [5]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程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3.
    [6]罗伯逊著,黄育馥译:社会学(上)[M].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7]亚瑟·科恩著,李子江译:美国高等教育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9]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出版.
    [10]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11]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12]夏晓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泰山出版社,2010.
    [13]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14]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5]OR1T 1CH1LOV. Citizenship and Citizenship Educaiton in A ChangingWorld [M]. TheWobum Press.1998.
    [16]B. FarnkBrown. Educaiton for Respomible Citizenship:The Report of the National Task Force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M]. TheUnitedStates:R. R. Donnekkey &Sons Company.1997.
    [17]Kyung-Sun Kim, Bryce Allen. Cognitive and Task Influences on Web Search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53(2):109-119.
    [18]Sandy Hayes. The Myspace Culture[J].Voices From the Middle,2007.15,(2).
    [19]Koch W.H.& Pratarelli M.E. Effects of Intro/Extraversion and Sex on Social Internet Use[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6, (3)
    [20]黄进.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新华日报》2011.05.10
    [2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0).
    [2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2年1月.
    [2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2年7月.
    [24]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十规定[N].2011年12月.
    [25]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29日.
    [26]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N].2012年1月.
    [27]山东大学校团委.山东大学本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修订)[N],2010年.
    [28]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N].2000年.
    [29]教育部思政司官方网站.教育部思政司关于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会议纪要.
    [30]新华网.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成效显著[N].2012年8月30日.
    [31]马苒苒.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
    [32]郭倩倩.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
    [33]吕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34]丛琳.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35]赵珑.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6]代华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及其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37]许娜.网络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考[D].贵州大学,2010.
    [38]左振.“90后”群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12月.
    [39]张学亮.“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11月.
    [40]候宗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体会[J].探索,2005,(4).
    [41]禹旭才.美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五育”与“三性”[J].红旗文稿,2011,(22).
    [42]刘姗姗.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从实施方法上看[J].魅力中国2011,(8).
    [43]余斐.论渗透式生活化的英国道德教育——兼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4).
    [44]沈晓敏.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年第2期.
    [45]张再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7期.
    [46]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47]夏书珍.网络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的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8).
    [48]汪晓丽,黄振辉.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广东某民办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6).
    [49]毛成,杨亚萍,姜羡萍.信息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0(Z1).
    [50]谢淑华.浅谈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117页.
    [51]何方永.高校学士学位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
    [52]文莉,谢荷锋.大学文科类学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53]杨化.试析WEB2.0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54]修耀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6).
    [55]丁凯,马涛.校园新型网络交流模式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以“人人网”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56]郑华萍,黄健.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0,(36).
    [57]张希.新时期大学生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优化探索[J].中国经贸导刊.2010,(9).
    [58]刘伟,温斌,姚冠新,鲍喜燕,谢刚,李晓波,周杏林,周海燕,崔金贵,庄蕾.吴立平,陈权.网络依赖大学生集中封闭式团体咨询幹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4).
    [59]牛玉全.辅导员思政博客有待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9,(16).
    [60]文思君,张畅郁.浅谈网络用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S2).
    [61]左彬.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7,(5).
    [62]郭涛.“第二课堂”: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州学刊,2007,(5).
    [63]陈黎东.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7,(5).
    [64]程振凯.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与疏导[J].中州学刊,2007,(5).
    [65]徐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挑战与创新[J].中州学刊,2007,(5).
    [66]甄志志刃,高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重构与价值呈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67]范高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危机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
    [68]中和平.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困素分析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对策思考[J].经济师,2005.(9).
    [69]张秀梅,魏建培,刘兴顺.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J].社会,2003,(4).
    [70]施元湘.加入WTO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之策[J].教育探索,2003,(1).
    [71]杨六栓.中国加入WTO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经济师,2003,(5).
    [72]张正金.新媒体视阈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73]俞亚萍,郝永贞.“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J].教育与 职业,2009,(33).
    [74]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75]章杭科.网络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高教与经济.2011:(3)
    [76]牛利民.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中州学刊,2007,(5).
    [77]肖浩.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探索,2003,(4).
    [78]张江波.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借鉴研究[J].社科纵横,2009,(6).
    [79]孙海彬.论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及启示[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
    [80]张小川.新时期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1).
    [81]毛磊焱,杨冬华,裘波.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创新浅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5).
    [82]袁溧.“一个中心、四个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1,7(11).
    [83]陈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新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1).
    [84]董娅.思想政治教育“五位一体”工作模式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85]李合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建构[J].求实,2011,(10).
    [86]夏旭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23).
    [87]王歆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2011,(7).
    [88]凤启龙.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7).
    [89]官毓钊.略论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3).
    [90]黄惠萍,郑建岚,邢建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调查研究—以福建工程学院“90后”大学生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4月.
    [91]肖浩.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探索,2003,(4).
    [92]孙伟国,王立仁.政治化取向的美国公民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7,(3)
    [93]李菲.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兼谈近年来的发展趋势[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2).
    [94]张云志.网络的负面影响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5.
    [95]万晶晶,刘丽芳,方晓义.大学生心理需求、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3)
    [96]刘振亚.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及培养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9.
    [97]谢晨.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的负面影响及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2.09.
    [98]宋元林.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状及其有效运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7).
    [99]唐亚阳,杨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月.
    [100]陈国祥.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年第6期.
    [101]李伟.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观观念现状调查—以北京市43所大学为样本[J].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9月.
    [102]许华,许冲.90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参与现状分析-基于安徽省高校的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03]吴卓华,赵志萍,刘宁,张晓臣.“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5月.
    [104]谢守成,吴俊文,杨朝清.“90后”大学生思想生活状况调查——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1月.
    [105]陈功香,孙英红.90后大学生网络依赖与C型行为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第7期.
    [106]杨乐敏.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价值观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21).
    [107]徐辉,彭秀芳,梁凌寒.9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5月.
    [108]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的教育理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5期.
    [109]张宥.新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理论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5.4.
    [110]张晓明.美国大学的道德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2,(1).
    [111]王桂菊.当代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J].理论观察,2008,(5).
    [112]韦耀阳.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设立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1月.
    [113]金奇.思想政治教育的嵌入式存在——基于嵌入理论的视角[J].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
    [114]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