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刑事政策论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德国著名刑法学家李斯特曾言:“刑事政策是国家与社会据以与犯罪作斗争的原则的总和。”在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情势急剧变化的今天,刑事法律在汹涌的犯罪浪潮面前,显得异常苍白无力。相反,刑事政策作为刑事法律之外的、更高的、更为灵活的应付犯罪的策略,在打击、预防犯罪以及改造犯罪人方面的优势已经极为明显地体现出来。说刑事政策已成为现代刑事科学的“宠儿”,并非过誉之词。
     随着刑事政策在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突现,刑事政策问题在理论界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确实,既然刑事政策在应对犯罪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对刑事政策展开系统研究,就不仅应当是刑事法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且,甚至可以说是刑事法学者的天然使命了。
     无庸讳言,在目前中国,刑事法理论研究水平还相对落后,刑事司法实践还存在诸多误区。理论界,虽然关于刑事政策研究的著作汗牛充栋,但真正结合中国实践,有创见、有深度,能够对刑事司法实践产生影响和起到指导作用的著作尚不多见。而在刑事司法中,面对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面对我国数十年来法制不健全的局面,司法人员在如何恰当地以刑事政策为指导,科学地贯彻、落实刑事政策等问题上,不能不说还存在一些偏差。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立足中国实践,全面梳理我国刑事政策研究方面的成果,反思我国刑事政策的实践,对我国未来刑事政策的走向提出合理预期,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其实践价值也不容小觑。
     二、现有的理论研究状况及特点
     有关刑事政策研究的著作,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都相当丰富。在此,笔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概括:
     第一,按照国别,可分为国外刑事政策著作与国内刑事政策著作。国外刑事政策著作如【法】马克·安塞尔著,卢建平译:《新刑法理论》(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9年版);【法】米海依尔·戴尔玛斯一马蒂著,卢建平译:《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日】大谷实著,黎宏译:《刑事政策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国内刑事政策著作则如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等。此外,我国台湾地区的刑事政策著作还有林纪东:《刑事政策学》(台湾正中书局1969年第4版);张甘妹:《刑事政策》(台北三民书局1974年版);张甘妹:《刑事政策》(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版)等。比较起来,国外刑事政策著作的出版时间,往往比国内刑事政策著作要早,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许多基本概念的使用上,如“刑事政策”的概念,国外刑事政策著作与国内刑事政策著作存在一定的差别。
     第二,按照出版时间,对中国的刑事政策著作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早期的刑事政策著作与晚期的刑事政策著作。在我国,对刑事政策全面展开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及90年代初出版的刑事政策著作包括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随后,年轻一代的刑法学者,如卢建平教授、曲新久教授、梁根林教授、刘仁文教授等,也在90年代末,开始大量出版自己的刑事政策著作,相比较而言,早期的刑事政策著作与晚期的刑事政策著作相比,更加注重刑事政策的政治因素,而晚期的刑事政策著作,则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对刑事政策的概念界定得更广,更为注重刑事政策中的社会因素,对刑事政策的研究,也似乎更有深度。
     第三,从著作的内容上看,可分为刑事政策哲学著作与有关刑事政策实践问题的著作。前者的典型代表如曲新久教授的《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刘远教授的《刑事政策的哲学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侯宏林博士的《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后者的典型代表如汪明亮博士的《“严打”的理性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兴良教授主编的《中国刑事政策检讨:以“严打”刑事政策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等。相比较起来,前者的著作。主要探讨刑事政策的一些根基性问题,而后者则主要就刑事政策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四,从涉及内容的范围分类,可以分为刑事政策的专题性著作与全面研究刑事政策的著作。前者如赵秉志教授主编的《刑事政策专题探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后者如谢望原、卢建平教授主编的《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
     以上所作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分类,当然,不容忽视的是,有关刑事政策的研究,近年来,还发表了大量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如曲新久的《中国共产党与和谐社会的刑事政策》,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陈兴良的《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竹怀军的《我国刑事政策的抉择及合理性论证》,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4期;孙文红:《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4期;严励、孙晶:《刑事政策刑法化的理性思考》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4期;陈兴良:《刑事法治视野中的刑事政策》,载《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梁根林:《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刑事政策学》,载《法学》2004年第2期;龙宗智:《论我国转型期规制经济的刑事政策》载《法学》2005年第1期;此外,还有最新出版的谢望原、张小虎教授主编的大型以书代刊刑事政策研究专题论丛:《中国刑事政策报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1月版)等等。
     然而,笔者以为,尽管有关刑事政策的著作已经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是,真正将刑事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并且,紧密结合中国司法实践的刑事政策论著尚不多见。今后的刑事政策研究,也应当更加着力于这一方面工作的进行。
     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以“刑事政策论纲”为题,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既重点探讨刑事政策的理论问题,又着力解决刑事政策实践中的难题。文章首先从界定“政策”的概念入手,在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刑事政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探询了刑事政策宪政、法律、犯罪学、价值等四个方面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中西方刑事政策历史演进的脉络,试图探询出中国刑事政策发展演进的规律。随后,文章转入中国实际,着重评述了中国几种重要的刑事政策的出台背景、实施情况、利弊得失,最后,文章以对中国刑事政策的反思与发展预期结尾。
     全文共分五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全文的基础,主要是对本文所使用的概念进行界定。笔者从“政策”的概念入手,最终得出刑事政策的定义。本章共分两个部分:首先,笔者综合列举了国外学者关于“政策”的定义与中国学者关于“政策”的定义。随后,笔者对国内外有关政策的不同定义进行比较后认为,政策者,施政之策略也,是国家机关、政党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政治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其次,在对政策的概念加以界定后,笔者同样罗列了中外学者有关“刑事政策”的十余种不同的定义,并对各自的优点、缺陷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本文所使用的刑事政策的定义:刑事政策是国家为预防犯罪、控制犯罪而制定的方针、策略、办法、措施及其过程的有机整体。
     第二章探讨刑事政策的基本理论问题。本章着重考察了刑事政策宪政、法律、犯罪学、价值四个方面的基础。共分四节。第一节,“刑事政策的宪政基础”,笔者在对宪政的概念进行界定后,分析了宪政如何对刑事政策形成制约,指出这种制约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国家和政党都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都只能在宪法和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活动;2.宪政要求刑事政策实现人权保障。第二节探讨刑事政策的法律基础,着重讨论了“刑事政策的刑事法律化”、“刑事法律的刑事政策化”等问题。第三节为刑事政策的犯罪学基础,在考察犯罪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研究了犯罪学和刑事政策的关系,指出犯罪学影响刑事政策的范围,不同的犯罪原因观下存在不同的刑事政策。第四节为刑事政策的价值基础,着力讨论了秩序、自由、正义等刑事政策的三大价值基础,认为刑事政策应当以人民的认同为价值根基。
     第三章为“刑事政策的历史演进”。本章共分两节,分别考察了西方国家刑事政策的历史演进和中国刑事政策的历史演进。具体来说,西方国家刑事政策的历史演进,分为近代西方国家的刑事政策、西方国家“二战”后刑事政策的发展、当代西方国家刑事政策发展新动向三个阶段。而中国刑事政策的历史演进则可界分为中国古代的刑事政策、中国近代的刑事政策、革命战争时期及建国初年的刑事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的刑事政策、和谐社会语境中的刑事政策等几个不同的阶段。
     第四章为“我国若干刑事政策的检视”。文章对我国一些重要的刑事政策进行了全面考察,主要包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刑事政策;“严打”的刑事政策;以及死刑问题上的刑事政策;最后,在第四节探讨了我国刑事政策的一些特点和发展规律。
     第五章“我国刑事政策的反思与发展”是全文最后一章。本章第一节对我国的刑事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检讨与反思,认为我国的刑事政策存在宏观层面内涵界定不清、内容比较单一;中观层面启动依据单薄;微观层面执行误区等弊端。在此基础上,第二节探讨了我国刑事政策的未来走向,认为我国未来刑事政策的发展将由政策主导向经济主导变革;更为注重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刑事政策的人道主义内涵更加丰富;刑事政策的实践更加理性化。
     就研究方法而言,本文使用了理论分析、比较考察、历史实证、经验实证等多种法学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是全文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例如,有关刑事政策的宪政基础问题,文章便采用了层分缕析的分析方法,层层剥茧,通过宪政概念的界定,探询宪政的本质内涵;通过宪政的内涵,研究宪政对刑事政策的制约,最终使刑事政策的宪政基础昭然若揭。同样,在分析刑事政策的法律基础、犯罪学基础、价值基础等问题时,笔者也极力使用了理论分析的方法。
     比较考察也是笔者尽力使用的一种方法,有关刑事政策的概念、我国一些重要刑事政策如严打、死刑政策等问题,学界观点林立、争论不休,如何在各种观点之间进行甄别,以择善从之,笔者便借用了比较的方法,着力发现各种观点的优点与缺陷,最终试图成自家之言。
     此外,历史实证的方法,经验实证的方法,也是本文所使用的重要方法。实证研究,往往是刑事政策研究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笔者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本文中,大量使用了实证的方法。不仅在探讨刑事政策的演进规律时,借助历史材料,进行历史实证的考察,力图得出使人信服的结论;而且,还尽可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收集了大量的实证材料,对许多问题,如“严打”政策的实施情况、综合治理刑事政策的社会效果等,进行实证性的证明和考察。
Just as the famous scholar Lizt has ever pointed out, criminal policy is the total of principles which the States and the society take to fight the crimes. Facing the rapidly increasing of the crimes nowadays,the criminal law doesn't work effectively in many cases, while criminal policy has been proved more and more effective in punishing ,preventing crimes and reforming the criminals.So it is a natural mission for the scholars of the criminal law to explore criminal policy systematically. Athough researches on criminal policy have made much valuable progress, many articles and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and the author holds that most of the studies are conducted theoretically; theories can obtain their Vitality only when they are applied to reality.
     The author tries to constract his own system of criminal policy.He starts by discussing the definition of criminal policy, reviewing its history,includ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riminal policy , and then explores its theoretical basis,analysis several concrete criminal policies,finally, the author makes his own conclusion on the future tendency of Chinese criminal policy. This dissertation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which is the basis of the whol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criminal policy. The author enumerates and makes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many definitions of policy and criminal policy made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nd then gives his own idea; he considers criminal policy as the total of policies,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and its operating process.
     Chapter Two, review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riminal policy.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divide the western criminal policy into modern western criminal policy, criminal policy after World War II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criminal policy;As for the Chinese criminal policy,the author divide it into Chinese ancient criminal policy, Chinese modern criminal policy,criminal policy in revolutionary war periods and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criminal policy since China takes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and criminal policy in harmonious environment.It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our criminal policy clearly by reviewing the hostiry.
     Chapter Three,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riminal policy.the author explores the constitutional basis first, he holds that criminal policy is restricted by constitutional law, it must be based on constitutional law. It has been put into the Constitutional Law that the States respect and guarantee the human rights, so the principle of human rights urges criminal policy to protect human rights.As for the legal basis of criminal policy,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relation between criminal policy and the criminal law, he expires the legalization of criminal policy, and so on.In this chapter,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the criminology basis, he inspects the original and development of criminology,and then explo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eiminology and criminal policy, he points out that different theories on the reasons of crimes leads to different types of criminal policy.
     Chapter Four, the dissertation makes a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on some concrete criminal policies, mainly including the criminal policy of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public order, the criminal policy of crackdown on criminal activities by law enforcement departmens, the criminal policy of applying the death penalty.
     Chapter Five, which is the last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consideration of China's current criminal polic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general features and rules, and points out a serious malpractice of our criminal policy.In the end, the author makes a forcast on the future tendency of China's criminal policy.
引文
2 H.D.Lasswell and A.Kaplan: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P.71.
    3 转引自伍启元:《公共政策》,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页。
    4 D.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New York:Kropf,1953,P.129.
    5 R.Eyeston:The Threads of Public and Society:A Study in Policy Leadership,Indianapolis:Bobbs-Merril 1971,P.18.
    6 Thomas R.Dye,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6~(th).,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Inc.,1987,P.2.
    7[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8 Carl J.Friedrich:Man and His Government,New York:Mcgraw-Hill,1963,P.79。
    9 转引自陈志青:《语境中的公共政策释义》,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0 转引自刘邦凡:《关于“政策”的一点思考》,http://column.bokee.com/87527.html。
    11 转引自岗树志:《公共政策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年版,第31页。
    12 参见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13 卢建平教授认为,德文中的“kriminalpolitik”或法文中的politique criminelle应译为“刑事政治学”更为恰当。有关刑事政策一语对译更详尽的论述,可参见卢建平:《刑事政策与刑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14[法]米海依尔.戴尔玛斯-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5 参见卢建平:《社会防卫思想》,载高铭喧、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6 杨春洗:《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17 谢瑞智,《刑事政策原论》,台北文笙书局,1978年版第4页。
    18[法]马克·安赛尔:《新刑法理论》,卢建平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12页。
    19[法]米海依尔·戴尔玛斯.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0 谢瑞智:《刑事政策原论》,台北文笙书局1978年版,第6页。
    21 谢瑞智:《刑事政策原论》,台北文笙书局1978年版,第6页。
    22[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23 林纪东:《刑事政策学》,台湾中正书局1969年第4版,第3页-4页。
    24 张甘妹:《刑事政策》,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初版,第2-3页。
    25 王学沛:《刑事政策学刍议》,载《法学季刊》,1987年第4期。
    26 参见高铭暄、王作富主编:《新中国刑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27 参见杨春洗、高铭暄、马克昌、余叔通主编:《刑事法学大辞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78页。
    28 参见周振想:《论刑事政策》,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转引自周振想:《当代中国的罪与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29 参见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30 参见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31 参见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32 陈忠林:《德主刑辅、构建和谐社会》,载《法学》2007年第1期,第14-16页。
    33 参见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21-22页。
    34 参见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版,第26页。
    35[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2页。
    36 参见储怀植、许章润:《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37 参见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38 参见《礼记·曲礼上》。
    39 参见《左传·隐公十一年》。
    40 参见《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
    41 参见《荀子·劝学篇第一》。
    42 参见《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
    43 参见《荀子·修身篇第二》。
    44 参见《论语·子路第十三》。
    45 参见《论语·尧曰第二十》。
    46 参见《春秋繁露·基义》。
    47 参见《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第二》。
    48 参见《汉书·陈宠传》。
    49 参见《周礼·秋官司寇第五》。
    50 参见《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第二》。
    51 参见《孔子家语》。
    52 参见《商君书·靳令》。
    53 参见《论语·尧曰》。
    54 参见《大诰三编·后续》。
    55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19》
    56 参见黄晓明:《中国古代刑事政策论纲》,载《政法论坛》1996年第6期。
    57 参见蔡枢衡:《中国刑法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7页。
    58 参见肖扬:《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59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60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61 参见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55页。
    62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8-1239页。
    63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5页。
    64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3页。
    65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1页。
    66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8页。
    67 《彭真文选》(1941-1990)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6-207页。
    68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0负。
    69 《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4页。
    70 参见罗瑞卿:《我国肃反斗争的主要情况和若干经验》,法律出版社1956年版,第7页。
    71 参见罗瑞卿:《我国肃反斗争的主要情况和若干经验》,法律出版社1956年版,第8页。
    72 参见黄京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含义及实现方式》,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73 参见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法学杂志》2006年第1、2期。
    74 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工作报告。
    75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工作报告。
    76 参见[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103页。
    77 参见[法]米海依尔·戴尔玛-玛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78 参见[意]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
    79 参见[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80 参见林纪东:《刑事政策学》,台北正中书局1969年,第1页。
    81 参见刘志主编:《中外社会科学名著千种评要·法学》,华夏出版社1992年版,第257页。
    82 参见[德]汉斯·海因里希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83 参见[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7页。
    84 联合国开发署《1999年人的发展报告》将全球化描述为,在金钱和贸易自由流动的同时,还伴随着由新技术驱动的思想和信息流动的解放力量。第十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秘书长报告认为,全球化意味着政治疆界的淡化和通过国家干预,开放原先封闭的或管制的经济市场。所以,全球化为新的和扩大形式的犯罪创造了成熟的条件和环境。
    85 因而国际主义被认为是刑事政策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参见[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86 董丽君,谢高仕:《国外行刑社会化以及我国行刑社会化的完善》,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87 参见袁登明:《行刑社会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65页。
    88 三振出局法(Three Strikes Law)中的“三振出局”,源于棒球比赛规则Three Strikes and Out。在法律上,三振出局是指,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两次案底,那么第三次再犯时无论罪行多么轻微,也要被判处二十年(有的州规定为二十五年)以上乃至终身监禁的严厉刑罚。
    89 参见李希慧等:《“轻轻重重”应成为一项长期的刑事政策》,载《检察日报》200年3月20日。
    90 参见胡肖华、肖北庚主编:《宪法学》,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91 参见B.H.托波尔宁,ю.M.巴杜里,P.г.奥列霍夫主编:《俄罗斯联邦宪法诠释》,莫斯科,1994年版,第10页。
    92 参见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5页。
    93 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94 参见弗莱彻:《宪法理论中的权利和义务》,载王翘译主编:《比较宪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
    95 参见蔡定剑:《冤假错案与人权保护》,载《法学》2000年第4期。
    96 参见游伟、陆建红:《论刑法上的“从重处罚”》,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6期。
    97 参见何秉松:《刑事政策学》,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9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4页。
    99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2页。
    100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8页。
    101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6页。
    102 参见A.A.皮安特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和刑法》,第2版,莫斯科1929年版,第6页;A.A.皮安特科夫斯基著,《苏维埃刑法.通论》,莫斯科,1928年版,第61页。
    103 《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104 《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0页。
    105 参见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108 参见王智民主编:《当代国外犯罪学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5页。
    109 参见[德]孔德·凯赛尔:《犯罪学》,赵可等译,西北政法学院出版社1976年版,第19页。
    110 参见[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8-39页。
    111 关于龙勃罗梭,参见牧野英一:《法学家眼中的切萨雷·龙勃罗梭》,载《刑法学的新思潮和新刑法》(1920年),第384页。
    112 参见[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113 参见[意]加罗伐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8页。
    124 参见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中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26-427页。
    125 参见张书琛:《西方价值哲学思想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216页。
    126 参见王玉梁、岩崎允胤主编:《中日价值哲学新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页。
    127 参见谢望原:《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128 参见[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29 参见《荀子·王制》。
    130 参见[英]休谟:《人性论》(上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25页。
    131 参见[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132 参见[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14页。
    133 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13页。
    134 参见[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页。
    13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13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8页。
    137 参见[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
    138 参见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页。
    139 参见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140 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75页。
    14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142 参见[美]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年1998版,第145页。
    143 参见[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9页。
    144 参见[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
    145 参见[美]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年1998版,第158页。
    146 参见[美]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147 参见[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
    148 参见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149 参见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152 参见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页,
    153 参见秦德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刑事政策的历史考察》载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6765&。
    154 参见杨道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律思考》,载《云南法学》1994年第4期。
    156 参见刘仁文:《刑事政策初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8-349页。
    157 何挺:《充分认识严打方针的历史作用努力构建落实严打方针的长效机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58 参见《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载《人民日报》2001年4月4日。
    163 参见[日]森下忠:《犯罪者处遇》,白绿铉等译,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第4页。
    164 参见[美]德恩·阿切尔·罗西曼里·嘎特内尔、马克·贝特尔文:《镣人与死刑——对一个遏制假设—一种跨国比较》,邱兴隆译,载邱兴隆主编:《比较刑法》(第一卷·死刑专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页。
    165 参见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45页。
    166 参见陈兴良:《刑事政策视下的刑罚结构调整》,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16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92-393页。
    16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44页。
    169 《列宁全集》,第30卷,第9页。
    170 《列宁全集》,第33卷,第320页。
    171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40页。
    172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70页。
    173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81页。
    174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29页。
    175 参见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下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176 参见伍启元:《公共政策》(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页。
    177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52页。
    178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71页。
    179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84页。
    180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81页。
    181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71页。
    182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0页。
    183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4页。
    184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3页。
    185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0页。
    186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3页。
    187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0页。
    188 参见赵秉志:《犯罪主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7页。
    189 参见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191 参见陈旭麓:《浮想录》,载《陈旭麓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
    192 参见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77页。
    193 参见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47页。
    194 参见蔡道通:《中国刑事政策的理性定位》,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1卷),中国政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195 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热点疑难问题探讨》(上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196 参见张穹主编:《“严打”政策的理论与实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369页。
    198 参见高铭暄、赵秉志主编:《新中国刑法立法文献资料总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9页。
    199 参见[德]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2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2-483页。
    20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6页。
    202 参见[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秦修明,汤新楣,李宜培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41、845页。
    203 参见[法]马克·安赛尔:《新刑法理论》,卢建平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0页。
    204 参见弗兰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205 譬如,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发展的前提,但竞争应当是公平的。这里就包含着人道的原则,平等信用等价有偿本身就是人道的体现。但是竞争超出了一定的规范就对社会公益和诚实的经营者、正当的消费者产生了危害,尤其是导致最为可怕的信用的丧失,导致对于人道的违反。更为明显的是,竞争必然有优胜劣汰,竞争的结果导致产生分配差距拉大的倾向,导致社会贫困的产生,国家必须给予人道主义的补救。这种补救是多方面的,不仅表现于一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而且特别表现于对于弱者的扶助。
    210 参见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211 参见张穹主编:《“严打”政策的理论和实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212 参见郑戈:《法治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公共选择理论的法学寓意及其意义》,载《北大法学文存·第一卷:价值共识与法律合意》,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256页。
    213 参见程味秋、杨诚、杨宇冠编:《联合国人权公约和刑事司法文献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214 参见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列宁选集》
    3.《毛泽东选集》
    4.《邓小平文选》
    5.《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彭真文选》(1941-1990)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罗瑞卿:《我国肃反斗争的主要情况和若干经验》,法律出版社1956年版
    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荀子·王制》
    11.《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
    12.《荀子·劝学篇第一》
    13.《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
    14.《荀子·修身篇第二》
    15.《礼记·曲礼上》
    16.《左传·隐公十一年》
    17.《论语·子路第十三》
    18.《论语·尧曰第二十》
    19.《春秋繁露·基义》
    20.《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第二》
    21.《汉书·陈宠传》
    22.《周礼·秋官司寇第五》
    23.《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第二》
    24.《孔子家语》
    25.《商君书·靳令》《论语·尧曰》
    26.《大诰三编·后续》
    27.《明太祖实录·卷十九》
    1.高铭暄、王作富主编:《新中国刑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杨春洗、高铭暄、马克昌、余叔通主编:《刑事法学大辞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高铭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与诞生》,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
    4.高铭暄主编:《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高铭暄主编:《新中国刑法科学简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三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8.高铭暄、赵秉志主编:《新中国刑法立法文献总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王作富著:《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11.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
    12.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13.赵秉志著:《刑法总论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14.赵秉志著:《刑法改革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15.赵秉志著:《赵秉志刑法学文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6.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刑法适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赵秉志主编:《新刑法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9.周振想:《当代中国的罪与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2.何秉松编:《刑事政策学》,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23.卢建平:《刑事政策与刑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5.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6.梁根林:《刑事制裁:方式与选择》,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7.刘仁文:《刑事政策初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
    28.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版。
    29.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周树志:《公共政策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年版,第31页。
    31.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32.李成智:《公共政策》,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
    33.伍启元:《公共政策》(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4.谢瑞智:《刑事政策原论》,第4页,台北文笙书局,1978年
    35.林纪东:《刑事政策学》,台湾中正书局1969年第4版。
    36.张甘妹:《刑事政策》,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初版。
    37.刘志主编:《中外社会科学名著千种评要·法学》,华夏出版社1992年版。
    38.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39.胡肖华、肖北庚主编:《宪法学》,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王翘译主编:《比较宪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1.王智民主编:《当代国外犯罪学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中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3.张书琛:《西方价值哲学思想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44.王玉梁、岩崎允胤主编:《中日价值哲学新论》,陕西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7年版。
    45.谢望原:《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46.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7.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49.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0.袁登明:《行刑社会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蔡枢衡:《中国刑法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2.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53.储怀植、许章润:《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54.邱兴隆主编:《比较刑法》(第一卷·死刑专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55.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6.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下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7.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8.赵秉志:《犯罪主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9.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0.陈旭麓:《浮想录》,载《陈旭麓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1.蔡道通:《中国刑事政策的理性定位》,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1卷),中国政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热点疑难问题探讨》(上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张穹主编:《“严打”政策的理论与实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64.周旺生:《中国立法五十年——1949至1999年中国立法检视》,载《北大法学文存·第2卷:法治和良知自由》,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版。
    65.郑戈:《法治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公共选择理论的法学寓意及其意义》,载《北大法学文存·第一卷:价值共识与法律合意》,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6.程味秋、杨诚、杨宇冠编:《联合国人权公约和刑事司法文献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英]休谟:《人性论》(上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5.[法]米海依尔.戴尔玛斯-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法]马克·安赛尔:《新刑法理论》,卢建平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9年版
    7.[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8.[英]霍布斯著:《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9.[法]埃米尔·迪尔海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0.#12
    11.[俄]А.А.皮安特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和刑法》第2版,莫斯科1929年版;А.А.皮安特科夫斯基著,《苏维埃刑法.通论》,莫斯科,1928年版。
    12.[法]卡斯东·斯特法尼:《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德]孔德·凯赛尔:《犯罪学》,赵可等译,西北政法学院出版社1976年版。
    14.[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5.[意]加罗伐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6.[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7.[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8.[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
    20.[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2.[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3.[美]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年1998版。
    24.[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25.[美]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26.[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7.[意]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8.[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9.[德]汉斯·海因里希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0.[日]森下忠:《犯罪者处遇》,白绿铉等译,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
    31.[德]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秦修明,汤新楣,李宜培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3.[法]马克·安赛尔:《新刑法理论》,卢建平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版。
    34.[英]弗兰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著:《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6.[德]考夫曼:《法理学》,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7.[意]杜里奥·帕瓦多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8.[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顾肖荣等译,上海翻译出版社1991年版。
    39.[日]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0.[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42.[英]J·W·塞西尔·特纳著:《肯尼刑法原理》,王国庆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43.[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李海东等译,中国法律出版社与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版。
    1.卢建平:《社会防卫思想》,载高铭暄、赵秉志《刑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周振想:《论刑事政策》,载《中国人民大学报》1990年第1期。
    3.蔡定剑:《冤假错案与人权保护》,载《法学》2000年第4期。
    4.游伟、陆建红:《论刑法上的“从重处罚”》,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6期。
    5.牧野英一:《法学家眼中的切萨雷·龙勃罗梭》,载《刑法学的新思潮和新刑法》
    6.董丽君,谢高仕:《国外行刑社会化以及我国行刑社会化的完善》,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7.李希慧等:《“轻轻重重”应成为一项长期的刑事政策》,载《检察日报》200年3月20日
    8.黄晓明:《中国古代刑事政策论纲》,载《政法论坛》1996年第6期。
    9.黄京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含义及实现方式》,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10.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法学杂志》2006年第1、2期。
    11.秦德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刑事政策的历史考察》载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6765&。
    12.杨道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律思考》,载《云南法学》1994年第4期。
    13.何挺:《充分认识严打方针的历史作用努力构建落实严打方针的长效机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片反)》,2006年第3期。
    14.《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载《人民日报》2001年4月4日。
    15.秦德良:《“严打”刑事政策及其实践的历史考察》,载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6763。
    16.刘学刚:《严打留下的遗憾》,载《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8月11日。
    17.陈兴良:《刑事政策视下的刑罚结构调整》,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18.陈志青:《语境中的公共政策释义》,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9.刘邦凡:《关于“政策”的一点思考》,http://column.bokee.com/87527.html。
    20.王学沛:《刑事政策学刍议》,载《法学季刊》,1987年第4期。
    1.H.D.Lasswell and A.Kaplan: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
    2.D.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New York:Kropf,1953.R.Eyeston:The Threads of Public and Society:A Study in Policy Leadership,Indianapolis:Bobbs-Merril,1971.
    3.Thomas R.Dye,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6~(th).,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Inc.,1987.
    4.Carl J.Friedrich:Man and His Government,New York:Mcgraw-Hill,196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