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时期广东的水上居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代既是中国东南沿海海洋经济与海洋社会大发展的时代,又是中外海洋社会经济大碰撞的时代。在这个历史变化进程中,“以海为田”、“资海为生”的疍民必然受到冲击。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把广东疍民放在明清海洋经济的大背景下探讨其生产、生活的变化。
     第一章,探讨明清疍民的族源、分布及明清时期疍民的政治、经济地位。关于疍民的族源有多种说法,至今没有定论。笔者倾向于疍民越族后裔说,当然不排除其他外来族群的渗入。政治上,疍民地位低下,虽然统治集团有改善和提高疍民地位的努力,但实际效果甚微,现实生活中他们仍然遭到各方的歧视和压迫。经济上,明清海禁政策的实行,使他们的生产空间缩小,为了生存,一部分疍民被迫登陆上岸,大部分仍然生存于水上,但经济活动却冲破了原来单一的捕鱼方式,向多元化发展。
     第二章,明清时期政府对疍民的管理。一方面因为疍民是国家渔课的主要负担者,政府设置河泊所对其管理,征收渔课;另一方面因为疍民常年生活于水上,熟悉水性,政府就把青壮年疍民籍为水军,既可以加强水军建设,增强海防力量,又可以对疍民进行有效的管理,防止疍民转变为盗匪。与此同时,实行严格的保甲制。
     第三章,疍民和海盗。疍民历来受到压迫和歧视,处于社会的底层,又负担着沉重的赋税,生活极为困苦。他们不堪压迫或脱籍逃亡,或武装反抗,或流亡海上,沦为海盗,给沿海地区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第四章,疍家民俗。主要介绍疍民的水神信仰和排遣他们内心苦闷、寻找娱乐的方式——咸水歌,从文化层面考察疍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a's southeastern coastal oceanic society and economy developed significantly which brought on a huge socio-economic impact between east and west. The people who had been living on the sea since ancient time, which called Boat People in Guangdong, were affected mostly during this historical change. So based on the existed study I try 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Tnaka’s life and manufacture in the context of oceanic econom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Tnaka and their political, economic status. There has never reached a conclusion about the origin till today, and I tend to accept the idea of Vietnamese descent, without excluding other groups of foreign infiltration after all. Tnaka’s Political status was very low, though the ruling clique attempted to improve their situation. In real life they were still in the discrimination and oppression. Economically, the enforcement of the maritime restrictions of Ming and Qing made them reducing production space. Some Tnaka were forced landing ashore in order to survive. The majority were still living in the water, while they gave up the original single fishing method and tended to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boat people by the government. On one hand, the government had set up River Park to collect fishery tax; on the other hand the youth Tnaka who had lived perennial life on the sea and had very experience to water were arranged a water army. The measurement could strengthen the military and enhance coastal defense force. Then the Tnaka could be governed effective lest they became banditry. Added to these a rigorous way -a system of Neighbor hood was set up.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pirates and the Boat People. The Tnaka were subjected to oppression and discrimination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They were in a heavy burden of taxes and their lives were extremely difficult. The more the oppression, the more the resistance. They fled from homeland, wandered on the sea, at last reduced to piracy, which brought on a range of social problems.
     The fourth chapter introduces Tnaka’s folks, including the belief of Water God and the way of entertainment ---salt water songs. All of these can not only brought them relaxation, but also afford us an unique angle of culture to understand their mental life and spiritual world.
引文
1 黄云波:《广州疍俗杂谈》,《西南民族研究专号》第 3 集第 35、36 期合刊,1938 年 3 月。
    2 罗香林:《疍家》,《民俗》,“疍户专号”,1929 年 9 月 4 日。
    3 谢云声:《福州疍户的歌调》,《民俗》,第 76 期,1929 年 9 月。
    4 亦萝:《汕尾新港疍民的婚俗》,《民俗》,第 76 期,1929 年 9 月。
    5 吴高梓:《福州疍民调查》,《社会科学》,第 4 卷,1930 年 4 月。
    6 陈序经:《疍民的起源》,《政治经济学报》,第 3 卷第 3 期,1935 年 4 月。
    7 陈序经:《疍民在地理上分布》,《政治经济学报》,第 4 卷第 1 期,1935 年 10 月。
    8 陈序经:《疍民的生活》,《大公报经济周刊》,第 212 期,1937 年 4 月。
    9 许道龄:《沙南疍民专号提要》,《文史研究所月刊》,第 2 卷第 3、4 期,1934 年 1 月。
    10 罗香林:《唐代疍族上篇》,《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第 2 卷,第 3、4 期,1934 年 1 月。
    11 何格恩:《唐代的疍蛮》,《岭南学报》,第 5 卷,第 2 期,1936 年 8 月。
    12 伍锐麟:《沙南疍民调查报告》,《岭南学报》,第 3 卷第 1 期。1934 年。
    13 伍锐麟:《三水河口疍民生活状况之调查》,《岭南学报》,第 5 卷第 2 期,1936 年。
    14 伍锐麟:《沙南疍民:对生活和经济组织的统计学研究》,《南开社会经济学季刊》(英文版),1936/1937年合订本,第 9 卷,第 3 期,1937 年。
    15 伍锐麟:《沙南疍民的生活与文化》,《南开社会经济学季刊》(英文版),1936/1937 年合订本,第 9 卷,第 4 期,1937 年。
    16 陈序经:《疍民的研究》,商务印书局,1946 年 10 月版。
    17 伍锐麟:《三水疍民调查》,清华印书馆,1948 年 12 月。
    18 陈碧笙:《关于福州水上居民的名称、来源、特征以及是否少数民族等问题的讨论》,《厦门大学学报》,1954 年第 1 期。
    19 韩振华:《试释福建水上疍民(白水郎)的历史来源》,《厦门大学学报》,1954 年第 5 期。
    20 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广东蛋民社会调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21 张寿祺:《疍家人》,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1 年 11 月版。
    22 黄新美:《珠江口水上居民(疍家)的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年 1 月版。
    23 叶显恩:《明清广东疍民的生活习俗与地缘关系》,《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史研究》,台北稻乡出版社,2001年 1 月版。
    24 吴建新:《明清时期的广东疍民》,《广东教育学员学报》,1986 年第 2 期。
    25 吴建新:《珠江三角洲疍民开发沙田的历史活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87 年第 1 期。
    26 傅贵九:《明清疍民考略》,《史学集刊》,1990 年第 1 期。
    27 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 年第 3 期。
    28 莫雁诗:《试论疍民不是民族》,《广西地方志》,1995 年第 2 期。
    29 蒋炳钊:《疍民的历史来源及其文化遗存》,《广西民族研究》,1998 年第 4 期。
    30 潘家懿:《广东饶平疍家粤语的变异及其交际功能的丧失》,《汕头大学学报》,2001 年第 3 期。
    31 白云:《象州疍家话语音系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第 3 期。
    32 潘家懿、陈景熙:《半个世纪以来饶平柘林湾疍家人的文化变异》,《潮学研究》,第九辑。
    33 方英:《汕尾疍民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变迁》(一),《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 7 月,第 1 卷第 7 期。
    34 方英:《汕尾疍民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变迁》(一),《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 11 月,第 1卷第 11 期。
    35 刘传标:《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 年第 9 期。
    36 叶显恩:《广东航运史》(古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年 6 月版。
    37 欧阳宗书:《海上人家——海洋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年 11 月版。
    38 杨国桢:《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稿序言》,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年 12 月,第 1-2 页。
    39 陈志明:《从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看中国的人类学族群研究》,载《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1 月。
    40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载《费孝通文集》第十四卷,群言出版社,第 88-105 页。
    41 同上。
    42 《文史学研究》,1934 年 1 月,第 2 卷,第 3、4 期合刊。
    43 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中华书局,1939 年,第 152 页。
    44 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中华书局,1946 年,第 193 页。
    45 Oolynesian Culture History ,P.72 所引 E.S.Craighill Handy 著作的话,Bishop Museum Press,Honolulu,Hswai,1967。
    46 欧阳宗书:《海上人家——海洋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年 11 月版,第 98 页。
    47 张寿祺:《蛋家人》,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1 年,第 25 页。
    48 欧阳宗书:《海上人家——海洋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第 98 页。
    49 陈碧笙:《关于福州水上居民的名称、起源、特征及是否少数民族问题》,《厦门大学学报》,1954 年第 1期。
    50 吴永章:《古代鄂川湘黔边区与岭南蜒人之比较研究》,《广西民族研究》,1987 年第 2 期。
    51 吴建新:《广东蛋民历史源流初析》,《岭南文史》,1985 年 1 辑。
    52 康熙《香山县志》卷三《鱼课》。
    53 咸丰《顺德县志》卷六《经政略一·户口》。
    54《白沙子全集》卷九《九言绝句》。
    55《翁山诗外》卷七。
    56 方英:《汕尾蛋民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变迁》,《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7、11 期。
    57《翁山诗外》卷九。
    58 (明)顾岕:《篿队嗦肌贰?
    59 张寿祺、黄新美:《珠江口水上先民“疍家”考》,《社会科学战线》,1988 年第 4 期。
    60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中华书局,1985 年 4 月版。
    61 欧阳宗书:《海上人家——海洋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第 103 页。
    62 嘉靖《惠志略》之《徭蛋》。
    63 尹玲玲:《明代的渔政制度及其变迁——以机构设置沿革为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1 期。
    64 《广东海防汇览》卷三十四《禁奸一》。
    65 《清世宗实录》卷八十一。
    66 道光《广东通志》卷二《训典二》。
    67 《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九。
    68 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 年第 3 期。
    69 光绪《四会县志》卷一《风俗》。
    70 朱橒:《粤东成案初编》卷三十一。
    71 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
    72 广东民族事务委员会:《广东蛋民社会调查》。
    73 嘉庆《新安县志》卷十二《条议》。
    74 万历《顺德县志》卷三《赋役志第三》。
    75 道光《高要县志》卷二十一《瑶蛋》。
    76 叶显恩:《明清广东蛋民的生活习俗与地缘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 年第 3 期。
    77 同上。
    78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十二《实业》。
    79 (美)穆黛安:《华南海盗》,刘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 9 月版,第 188 页。
    80 吴建新:《明清时期的广东蛋民》。
    81 朱橒:《粤东成案初编》卷二十二。
    82 (美)穆黛安:《华南海盗》,第 18 页。
    83 龙廷槐:《敬学轩文集》卷十二《拟照旧雇募守沙议》。
    84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
    85 黄淑娉,龚佩华:《广东世仆制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版,第 35-36 页。
    86 咸丰《顺德县志》卷六《经政略一·户口》。
    87 梁启超:《中国文化史》。
    88 疍民对沙田的开发可参见吴建新:《珠江三角洲蛋民开发沙田的历史活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 1 期。
    89 黄淑娉,龚佩华:《广东世仆制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版,第 142-143 页。
    90 嘉靖《广东通志》卷六十八《外志五》。
    91 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版,第 141 页。
    92 南海《扶南钟氏族谱》卷一《凡例》。
    93 《粤东案例》(抄本,藏广州中山图书馆)。
    94 康熙《新安县志》卷六《赋役志·鱼课》
    95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舟语》。
    
    96 胡宗宪:《广福人通番当禁论》,《明经世文编》,卷二百六十七。
    97 《皇明世法录》卷七十五《海防·闽海》。
    98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七《岭南道·广州·新会》。
    99 乾隆《崖州志》卷八《风土志》。
    100 同治《增城县志》卷一《蛋户》。
    101 同治《番禺县志》卷六《风俗》。
    10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地语》。
    103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
    104 陈师道:《后山丛谈》。
    
    105 欧阳宗书:《海上人家——海洋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第 109 页。
    106 道光《琼州府志》卷五《舆地》之《物产·鳞类》。
    107 光绪《高州府志》卷五《舆地》之《物产》。
    108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二《鳞语》。
    112 顺治《九江乡志》。
    113 陈莲史:《龙溪志略》,清咸丰八年版。
    114 梁廷枏:《南汉书》卷六。
    115 (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蛮夷》。
    116 傅贵九:《明清疍民考略》,《史学集刊》,1990 年第 1 期。
    117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货语·珠》。
    118 张寿祺:《蛋家人》,第 103 页。
    119 达濠文化馆编:《濠江掌故》。
    120 俞蛟:《梦厂杂著》,潮嘉曲部,引自罗香林《疍家》,载《民俗》第 76 期。
    121 乾隆四年《豆豉巷码头碑记》。
    122 同治《增城县志》卷一《蛋户》。
    123 咸丰《顺德县志》卷六《户口》。
    124 吴建新:《明清时期的广东蛋民》,《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86 年第 2 期。
    125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地语》。
    126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事语》。
    127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食语》。
    128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二《鳞语》。
    129 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六《舆地四·风俗》。
    130 张寿祺:《蛋家人》,第 107 页。
    132 (美)威廉·C·亨特:《广州“番鬼”录》,第 11 页,冯树铁译,骆幼玲、章文钦校,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年 4 月版。
    133 (美)亨特《旧中国杂记》,沈正邦译,广州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 1 页。
    134 Aeneas Aaderson,A Narrative of the British Embassy to China ,in the years 1792,1793,1794,p.377.
    135 张寿祺:《蛋家人》,第 118 页。
    136 陈忠烈:《明清广东养鸭业略说》,《生物史与农史新探》,倪根金主编,万人出版社,2005 年 10 月版。
    137 张寿祺:《蛋家人》,第 120 页。
    138 清同治《番禺县志》卷五十四《杂记·二》。
    139 《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谕令》,第二十二册。
    140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
    141 咸丰《顺德县志》卷六《政经略·蛋户》。
    142 宣统《东莞县志》卷九十九《沙田志一》。
    143 (清)阮元《广东通志》卷三百三十《外传六十三·岭蛮》。
    144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百《广东四·博罗县》。
    145 (清)范端昂:《粤中见闻》,汤志岳 校注,广东高校出版社,1984 年版。
    146 (清)阮元《广东通志》卷一百八十七《前事略》
    147 《皇明世法录》,卷七十五《海防·日本》。
    
    148 孟庆梓:《水上居民“疍族”考》,《华夏文化》,2004 年第 4 期。
    149 饶宗颐:《潮州志·丛谈志》。
    150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十七《广东一》。
    151 道光《广东通志》卷一百二十三《海防·周希耀条议》。
    152 郑广南:《中国海盗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2 月版,第 351 页。
    
    153 吴建新:《明清时期的广东蛋民》。
    154 嘉靖《惠州府志》卷十四《外志·徭蛋》。
    155 嘉靖《东莞县志》卷三《舆地略二·坊都》。
    156 尹玲玲:《明代的渔政制度及其变迁——以机构设置沿革为例》。
    157 康熙《香山县志》卷三《食货·鱼课》。
    158 宣统《东莞县志》卷三《舆地略二·坊都》。
    159 《广东海防汇览》卷三十四《禁奸一》。
    160 《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一。
    161 祥见尹玲玲:《明代的渔政制度及其变迁——以机构设置沿革为例》。
    162 (日)中村治兵卫:《中国渔业史研究》。
    163 《元史》卷九十四《食货二·额外课》。
    164 《国初事迹》,转引自张建民《明代湖北的鱼贡渔课与渔业》。
    165 同治《监理县志》卷二《废署》,转引自尹玲玲《明代的渔政制度及其变迁——以机构设置沿革为例》
    166 尹玲玲:《明清长江中下游渔业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4 年 7 月,第 301 页。
    167 尹玲玲:《明清长江中下游渔业经济研究》,第 301-302 页。
    168 尹玲玲,傅昱:《论明代广东地区的渔业分布》,《生物史与农史新探》,倪根金主编,万人出版社,2005年 10 月。
    169 民国《太仓州志》卷十五《兵防下·海防议》。
    170 咸丰《兴宁县志》卷十二《徭蛋》。
    171 陈序经:《疍民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 年。
    172 周劭著:《闲话皇帝》,上海书店出版社。
    173 郭建:《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 》,学林出版社,1999 年 12 月,第 188 页。
    174 完颜绍元:《天下衙门——公门里的日常世界与隐秘生活》,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年 1 月,第 78 页。
    175 万历《大明会典》,卷九,“吏部八”。
    176 《明史》卷八十二《食货六·会计》,第 2006 页。
    177 嘉靖《钦州府志》卷三《田赋》。
    178 嘉靖《钦州府志》卷三《田赋》。
    179 康熙《新安县志》卷六《杂饷》。
    180 嘉庆《东莞县志》卷九《坊都》。
    181 吴建新:《明清时期的广东蛋民》,《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86 年第 2 期。
    182 《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志四》。
    183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十二月戊戌》条。
    184 叶显恩:《明清广东蛋民的生活习俗与地源关系》。
    185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弘治间,各水蛋户流亡,所遗课米数千石。……”
    186 道光《新会县志》卷十一《赋役》。
    187 嘉靖《钦州志》卷三《食货·土贡》。
    188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九。
    189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下》。
    190 同治《番禺县志》卷二十二《前事三》。
    191 光绪《茂名县志》卷三《外额征》。
    
    192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三。
    193 《明史·花茂传》。
    194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七《人语》。
    195 阮元:《广东通志》卷一百八十七《前事略》。
    196 嘉靖《香山县志》卷二《民物志》。
    
    197 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历史研究》,1983 年第 1 期。
    198 阮元:《广东通志》卷一百八十七《前事略》。
    199 道光《琼州府志》卷十九《海防条议》。
    200 嘉庆《新安县志》卷十二《条议》。
    201 闫富东:《广东渔政述评》,《中国农史》,1999 年第 17 卷第 1 期。
    
    202 余汉桂:《清代渔政与钦廉沿海的海洋渔业》,《古今农业》,1992 年第 1 期。
    203 《清史稿》之《食货一·户口田制》。
    204 叶显恩:《明清广东蛋民的生活习俗与地缘关系》。
    205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二百《广东四》。
    206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二百《广东四》。
    207 嘉庆《香山县志》卷二十二《纪事》。
    208 嘉靖《钦州志》卷三《食货·力役》。
    209 《明实录》(广东海南卷),《英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一。
    210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二《鳞语》。
    211 嘉靖《惠志略》之《徭蛋》。
    
    212 路平编著:《广州风物》,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 年 8 月版,第 179 页。
    213 傅贵九:《明清疍民考略》,《史学集刊》,1990 年第 1 期。
    214 《明史》卷一百二十二。
    215 (清)毛奇龄:《蛮司合志》卷十五。
    216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七《人语》。
    217 顺德《大良龙氏族谱》卷三。
    218 南海《石头霍氏族谱》卷三。
    219 康熙《香山县志》卷三《食货·鱼课》。
    220 道光《新会县志》卷十三《前事略》。
    221 (明)郭棐:《岭海名胜记》卷三《海珠记》。
    22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
    223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七《人语》。
    224 康熙《香山县志》卷十四《前事略》。
    225 杜臻:《粤闽巡视记略》卷一、二、三。
    226 《清圣祖实录》卷十八。
    227 道光《广东通志》卷二百五十五及《粤闽巡视记略》卷三。
    228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地语》。
    229 《清实录广东史料》,第 1 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 年。
    230 同上。
    231 同上。
    232 光绪《新会乡土志》卷三《明代倭乱》。
    233 钮琇:《觚剩》卷七《两海贼》。
    234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四《尚可喜传》。
    235 樊封:《南海百泳续编》。
    236 钮琇:《觚剩》卷七《两海贼》。
    237 钮琇:《觚剩》卷七《两海贼》。
    
    238 樊封:《南海百泳续编》,香港大东图书公司影印,1977 年。
    239 (清)尹源进:《平南王元功垂范》。
    240 宣统《东莞县志》卷三十二《前事略四》。
    241 (清)尹源进:《平南王元功垂范》。
    242 钮琇:《觚剩》卷七《两海贼》。
    243 (清)尹源进:《平南王元功垂范》。
    244 钮琇:《觚剩》卷七《两海贼》。
    245 光绪《新宁县志》卷十四《事纪略下》。
    246 光绪《重修广州府志》卷八十《前事略六》。
    247 吴建新:《明清时期的广东蛋民》。
    
    248 道光《广东通志》卷一百二十三《海防·周希耀条议》。
    249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蛋家艇》。
    250 郑广南:《中国海盗史》,第 76 页。
    251 同上。
    252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十七《广东一》。
    253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七《人语·蛋家贼》。
    254 杨万翔:《海阔疍家强》。
    255 宣统《东莞县志》卷三十二《前事略四》。
    256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
    257 杨万翔:《海阔疍家强》。
    258 樊封:《南海百咏续编》卷一。
    259 http://www.esgweb.net/html/ylch/015.htm。
    260(美)穆黛安:《华南海盗》,第 68 页。
    262 光绪《广州府志》卷八十一《国朝》。
    263 《广东海防汇览》卷二十七。
    264 郑广南:《中国海盗史》,第 306 页。
    265 朱程万:《己巳平寇》,载郑梦玉修:《南海县志》,同治十一年本,卷十四。
    
    266 郑广南:《中国海盗史》,第 306-307 页。
    267 《清史稿》卷三百五十,第 11263 页。
    268 郑广南:《中国海盗史》,第 309 页。
    269 袁永纶:《靖海氛记》。
    270 曾小全:《清代嘉庆时期的海盗与广东沿海社会》,《史林》,第 2004 年第 2 期。
    271 《东华录·道光朝》引两广总督百龄《洋匪郭婆带悔罪投诚》疏。
     272 梨晋伟主编:《香港百年史》,第 13 页。关于这份文书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该文书出自张保仔匪股,参见罗香林编:《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对外交通》一书中的有关章节;《靖海氛记》的作者袁永纶认为出自郭婆带黑旗帮;叶林丰在《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香港,1970 年)一书中认为系由百龄的幕僚所作。
    
    273 刘平:《清中叶广东海盗问题探索》,《清史研究》,1998 年第 1 期。
    274 《林则徐集》,奏稿(上),中华书局,1965 年,第 3 页。
    275 徐松石:《泰僮越族考源》。
    276 钟向阳:《珠三角疍民自上岸后的宗教信仰变迁初探——以斗门县上横等镇疍民为例》,《岭南文史》,2000年第 1 期。
    277《台声》资料室:《历代皇帝对妈祖的封赐》,《台声》,2004 年 6 月。
    278 徐晓望:《妈祖的子民一闽台海洋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9-406 页。
    279 《汕尾文史》(第十四辑)。
    280 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9/mslt.files/0000705.htm 徐心希:《福州台江民俗文化纵横谈》。
    281 林泽民:《海丰明清三志》(内部出版),海丰县志编篡委员会和海丰人文资料编辑组编印,2003 年。
    282 王元林,邓敏锐:《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年 12 月,第 22 卷,第 4 期。
    283 道光《香山县志》卷一《建置志·坛庙》。
    284 嘉庆《香山县志》卷三《政事志·坛庙志》。
    285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六《神语》。
    286 http://www.chinalongmu.cn/lmcs.htm。
    287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十七《广东一》。
    288 嘉靖《广州通志》第二十卷《民物志一》之《唐王勃广州寺碑》。
    289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蛋家艇》。
    290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
    291 嘉靖《香山县志·艺文篇》之《浮虚春涛》。
    292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出版。
    293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舟语》。
    
    294 张寿祺:《蛋家人》,第 112 页。
    295 吴建新:《明清时期的广东疍民》。
    
    296 嘉靖《广东通志》卷六十八《外志五》之《杂蛮》。
    297 王毓铨:《莱芜集》,中华书局,1983 年版。
    298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五《福建五》。
    1、李东阳等纂:《大明会典》(万历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 年。
    2、(万历)申时行、赵用贤等纂:《明会典》。
    3、《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年。
    4、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4 月标点本。
    5、《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 年。
    6、《清实录广东史料》,广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 年。
    7、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2 月标点本。
    8、《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年。
    9、黄佐:《广东通志》,嘉靖三十六年刊本。
    10、阮 元修,陈昌齐、刘彬华纂:《广东通志》,道光二年刻本。
    11、戴肇辰修,史澄、李光廷纂:《广州府志》,光绪五年广州粤秀书院。
    12、邓 迁修,黄 佐纂:《香山县志》,嘉靖二十七年刻本。
    13、申良翰修,欧阳羽文纂:《香山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14、祝 淮修,黄培芳纂:《香山县志》,道光八年刻本。
    15、李福泰修,史 澄纂:《番禺县志》,同治十年刻本。
    16、梁鼎芬修,凌梦徵纂:《番禺县续志》,民国七年稿本。
    17、郭汝诚修,冯奉初、梁廷枬纂:《顺德县志》,咸丰三年刻本。
    18、叶初春修,梁柱臣、叶春及纂:《顺德县志》,万历十三年刻本。
    19、魏 绾修,陈张翼纂:《南海县志》,乾隆六年刻本。
    20、潘尚楫修,邓士宪纂:《南海县志》,道光十五年序刻本,同治八年广州富文斋重刻本。
    21、顺德《大良龙氏族谱》。
    22、南海《石头霍氏族谱》。
    23、南海《扶南钟氏族谱》。
    24、黎春曦:清顺治《九江乡志》。
    25、赵 俊修,黄应桂、张庆 纂,《增城县志》,同治十一年刻本。
    26、吴 中修,卢 祥纂:《东莞县志》,天顺八年刻本。
    27、乔 诰修,谢邦信纂:嘉靖《东莞县志》。
    28、陈伯陶修纂:《东莞县志》,清光绪三年修,民国十六年东莞养和引务局铅印本。
    29、彭人杰修,黄时沛纂:《东莞县志》,嘉庆三年刻本。
    30、陈裔虞纂修:《博罗县志》,乾隆二十年刻本。
    31、陈志喆、唐盛松修,吴大猷纂:《四会县志》,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32、韩际飞修,何 元、彭泰来纂:《高要县志》,道光六年刻本。
    33、靳文谟修,邓文蔚纂:《新安县志》,康熙二十七年刻本。
    34、舒懋官修,王崇熙纂:《新安县志》,嘉庆二十四年刻本。
    35、林星章修,黄培芳 曾 钊纂:《新会县志》,道光二十年刻本。
    36、何福海 郑守昌修,林国庚 黄荣熙纂:《新宁县志》,光绪十九年刻本。
    37、张鹤龄修,曾士梅纂:《兴宁县志》,咸丰六年增补嘉庆十六年刻本。
    38、郑业崇修,许汝韶纂:《茂名县志》,光绪十四年刻本。
    39、明 谊修,张岳嵩纂:《琼州府志》,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40、宋 锦修,黄德厚纂:《崖州志》,乾隆二十年刻本。
    41、杨 霁修,陈兰彬纂:《高州府志》,光绪十七年刻本。
    42、姚良弼修,杨载鸣纂:《惠州府志》,嘉靖三十五年刻本。
    43、杨载鸣撰,李大有编校,《惠志略》,嘉靖三十九年序,刻本,天一阁藏。
    44、林希元纂修:《钦州志》,嘉靖十八年刻本。
    45、张士琏修,叶 适纂:《海阳县志》,雍正十二年刻本。
    46、饶宗颐总纂:《潮州志》,汕头潮州修志馆铅印本,民国 38 年。
    47、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台北:鼎文书局,1977 年。
    48、卢坤等辑:《广东海防汇览》,四十二卷,刻本。
    49、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台湾学生书局根据国立中央图书馆珍藏本影印,1965 年。
    50、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影印。
    51、陈献章:《白沙子全集》,清乾隆三十六年“碧玉楼”本。
    52、屈大均:《翁山诗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年。
    53、顾岕:《篿队嗦肌罚豆惆俅ㄑШ!沸良?
    54、陆深:《豫章漫抄》。
    55、周去非:《岭外代答》,杨武泉校注,中华书局,1999 年 9 月。
    5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5 月。
    57、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 年 4 月。
    58、乐史:《太平寰宇记》,选自《图书集成》,中华书局,1985 年。
    59、陈师道:《后山丛谈》,清光绪 11 年刻本。
    60、田汝成:《炎徼纪闻》,清嘉庆 13 年刻本。
    61、叶盛:《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 年 10 月。
    62、范端昂:《粤中见闻》,汤志岳校注,广东高校出版社,1984 年。
    63、朱橒:《粤东成案初编》,清道光 12 年刻本。
    64、毛奇龄:《蛮司合志》。
    65、郭棐:《岭海名胜记》,陈兰芝增辑,乾隆五十五年刻本。
    66、杜臻:《粤闽巡视记略》,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 218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7 月。
    67、龙廷槐:《敬学轩文集》,民国 11 年刻本。
    68、樊封:《南海百咏续编》,香港大东图书公司影印,1997 年。
    69、尹源进:《平南王元功垂范》,广东中山图书馆,1954 年油印本。
    70、《林则徐集》(奏稿),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组、研究室著,中华书局,1965 年。
    71、蒋良骐原纂;王先谦改修:《十二朝东华录》,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 52 年版。
    73、林泽民:《海丰明清三志》(内部出版),海丰县志编篡委员会和海丰人文资料编辑组编印,2003 年。
    74、陈莲史:《龙溪志略》,清咸丰八年版。
    75、梁廷枏撰:《南汉书》,清道光己丑年刻本。
    76、杨国桢:《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稿序言》,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年 12 月。
    77、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中华书局,1939 年。
    78、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中华书局,1946 年。
    79、Oolynesian Culture History ,Bishop Museum Press,Honolulu,Hswai,1967。
    80、欧阳宗书:《海上人家——海洋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年 11 月版。
    81、陈序经:《疍民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 年。
    82、张寿祺著:《蛋家人》,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1 年。
    83、《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初稿)三,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1976 年。
    84、(美)威廉·C·亨特:《广州“番鬼”录》,冯树铁译,骆幼玲、章文钦校,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年 4 月。
    85、(美)威廉·C·亨特:《旧中国杂记》,沈正邦译,广大人民出版社,1992 年。
    86、Anderson,Aeneas,A Narrative of the British Embassy to China,Edition。Dublin:1796。
    87、郑广南:《中国海盗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2 月。
    88、(美)穆黛安:《华南海盗》,刘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 9 月。
    89、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人民出版社,2005 年 4 月。
    90、黄淑娉、龚佩华:《广东世仆制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12 月。
    91、梁启超:《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社,1996 年。
    92、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年 12 月。
    93、蒋祖缘、方志钦主编:《简明广东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年 7 月。
    94、梨晋伟主编:《香港百年史》,香港南中编译社出版,1948 年。
    95、徐晓望:《妈祖的子民一闽台海洋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 年。
    96、(日)中村治兵卫:《中国渔业史研究》,日本刀水书房,1995 年 4 月。
    97、尹玲玲:《明清长江中下游渔业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4 年 7 月。
    98、周劭著:《闲话皇帝》,上海书店,1994 年。
    99、郭建:《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学林出版社,1999 年 12 月。
    100、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阿风、许文继、倪玉平、徐卫东译,三联书店,2001 年。
    101、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 月。
    102、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年 12 月。
    103、乔健 李沛良 李友梅 马戎主编:《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1 月。
    104、《汕尾文史》(第十四辑)。
    105、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 年 12 月。
    106、路平编著:《广州风物》,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 年 8 月。
    107、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出版。
    108、王毓铨:《莱芜集》,中华书局,1983 年。
    109、完颜绍元:《天下衙门——公门里的日常世界与隐秘生活》,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年1 月。
    110、王荣国:《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年 8 月。
    111、罗香林:《唐代疍族考·上篇》,《文史学研究》,1934 年 1 月,第 2 卷,第 3、4 期合刊。
    112、吴建新:《广东蛋民历史源流初析》,《岭南文史》1985 年 1 辑。
    113、方 英:《汕尾蛋民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变迁》,《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7、11 期。
    114、吴建新:《明清时期的广东蛋民》,《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86 年第 2 期。
    115、蒋炳钊:《蛋民的历史来源及其文化遗存》,《广西民族研究》,1998 年第 4 期。
    116、曲明东:《明朝采海珠初探》,《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5月,第 14 卷第 3 期。
    117、尹玲玲:《明代的渔政制度及其变迁——以机构设置沿革为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1 期。
    118、叶显恩:《明清广东蛋民的生活习俗与地缘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 年, 第 3 期。
    119、傅贵九:《明清疍民考略》,《史学集刊》,1990 年第 1 期。
    120、孟庆梓:《水上居民“疍族”考》,《华夏文化》,2004 年第 4 期。
    121、陈忠烈:《明清广东养鸭业略说》,《生物史与农史新探》,倪根金主编,万人出版社,2005 年 10 月版。
    122、张寿祺,黄新美:《珠江口水上先民“疍家”考》,《社会科学战线》,1988 年第 4 期。
    123、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 年第 3 期。
    124、刘志伟:《地域空间中的国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清史 研究》,1999 年第 2 期。
    125、孟庆顺:《澳门渔民与鱼栏关系之探析》,《广东史志》,2001 年第 4 期。
    126、杨万翔:《海阔疍家强》,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3-10/21/content_593057.htm。
    127、闫富东:《清初广东渔政述评》,《中国农史》,1998 年第 17 卷第 1 期。
    128、余汉桂:《清代渔政与钦廉沿海的海洋渔业》,《古今农业》,1992 年第 1 期。
    129、曾小全:《清代嘉庆时期的海盗与广东沿海社会》,《史林》第 2004 年第 2 期。
    130、刘平:《清中叶广东海盗问题探索》,《清史研究》,1998 年第 1 期。
    131、(美)安乐博:《中国海盗的黄金时代:1520——1810》,王绍祥译,《东南学术》,2002年第 1 期。
    132、《台声》资料室:《历代皇帝对妈祖的封赐》,《台声》,2004 年 6 月。
    133、王元林、邓敏锐:《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年 12 月,第 22 卷,第 4 期。
    134、钟向阳:《珠三角疍民自上岸后的宗教信仰变迁初探——以斗门县上横等镇疍民为例》,《岭南文史》,2000 年第 1 期。
    135、尹玲玲、傅昱:《论明代广东地区的渔业分布》,《生物史与农史新探》,倪根金主编, 万人出版社,2005 年 10 月。
    136、朱海滨:《九姓渔民来源探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 年第 2 期。
    137、李龙潜、李东珠:《清初“迁海”对广东社会经济的影响》,《暨南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 4 期。
    138、 倪文君:《西方人“塑造”的广州景观(1517-1840)——以旅行者、传教士和使团成员的记述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