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刑事被告人质证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事诉讼以证据裁判为原则,无证据便无诉讼。在诉讼中,被告人不承担举证责任,享有不自证己罪的特权。相比公诉方,被告人在证据攻防中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通过质疑、否定公诉方提出的证据以实现瓦解控诉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质证是被告人最主要的防御手段之一。被告人是否享有充分的质证权影响到案件事实认定的可靠性与诉讼程序的正当性。纵观世界各国,质证权无不成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权利,甚至被视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
     我国对于质证权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实践中对被告人质证权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充分,被告人质证通常被视为法官认定事实过程中的辅助手段。实践中,被告人行使质证权面临着很多问题,影响了被告人诉讼主体地位的实现,在部分案件中还影响了诉讼的公正性和结果的正当性。梳理被告人质证权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是本文的出发点。
     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讨论刑事被告人质证权的基础理论问题,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梳理被告人质证权的概念。刑事被告人的质证权就是被告人当庭对于控方证据进行反驳、质疑的权利。这个概念由三部分内涵组成:首先,质证权是被告人的核心权利,这种核心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质证权是被告人权利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实现辩护目的的实质手段;第二个方面,质证权在国际上普遍被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具有宪法性;第三个方面,质证权的有无是区分专制主义治罪程序和民主文明诉讼程序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次,质证权是庭审中的权利。在庭审中质证是影响法官心证的重要手段,如果法官无法亲眼目睹质证过程,将使得质证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当然,质证权并不绝对排除庭审外的质证行为,在符合条件且必要的情况下,庭外的质证行为也可予认可。最后,质证权是针对人的权利。无论是对物证、书证还是言词证据,只有以人为对象,质证权的行使才是充分、有效的。在刑事诉讼中,证据对于公诉方来说具有传闻性,因此更需要直接对证据载体(证人)或证据形成主体(侦查人员、鉴定人等)进行面对面的质证。
     第二部分介绍了被告人质证权的内容。质证权的内容包括面对面的要求和互动性的沟通。面对面的要求赋予被告人、法官与质证对象在同一空间内直接接触,并使质证的全过程置于法官的亲自观察之下。互动性的沟通要求被告人与质证对象之间能够以言词交流的方式进行质证,以保障质证的直接性和言词性。
     第三部分讨论被告人质证权的理论基础。分析了真实性理论、正当程序理论和其他理论对质证权的支撑。真实性理论对质证权的发展影响较大,但过于强调真实性理论会使质证权陷入工具主义的泥潭。尤其在我国的特殊司法环境中,单靠真实性理论无法支撑质证权存在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必须和正当程序理论相配合才能完整地构建质证权的理论基础。正当程序理论包括防止政府滥权理论和公正审判原则,两者殊途同归,相辅相成,都是构建质证权理论基础不可缺失的内容。
     第四部分探讨被告人质证权的诉讼价值。被告人质证权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为质证权的工具价值。质证权为法官的裁判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渠道,防止偏听偏信而造成错误认定案件事实。第二个方面为实现程序正义的价值,保障了被告人在诉讼中享有主体地位,实现诉讼参与功能,尊重被告人的人格尊严,使被告人通过质证权参与到决定自己命运的诉讼活动中去。第三个方面表现为质证权对促进诉讼效率方面的价值。质证权能够促进庭审实质化,减少法官庭外的重复查证工作,并使被告人实质参与到庭审过程中,使其更容易服从裁判,减少不必要的反复诉讼。
     第二章梳理了我国被告人质证权行使的现状并分析了原因。
     第一部分通过实证调研梳理了质证权在我国立法、司法中的现状。在立法上,质证被普遍视为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一个手段,质证的权利属性并不突出。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将质证规定为被告人的一项权利,仅仅是定位为法官查证的一个过程。实践中,质证过程缺乏互动,质证的主要形式是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对证据提出意见,质证对象普遍物证化。庭审中很少考虑被告人的质证能力。为数不多的与人证的互动性质证也缺乏必要的证据规则。
     此外,针对保障质证权可能会造成司法资源不堪重负的问题,本文通过实证调研发现,实践中真正存在质证需求的案件比例并不高,通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完善案件分流体系,现有司法资源应当可以满足实践中被告人真正的质证需求。
     第二部分分析了造成质证权上述现状的原因,主要分为六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个原因是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中缺少公正审判的观念,过分强调了诉讼的工具主义价值,使得质证权无法在人们的观念上生根。第二个原因是国家对被告人质证权的保障责任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司法机关传唤证人的责任不清;干涉被告人质证的权力得不到控制;在证人保护和补偿方面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第三个原因是法官认定事实过多依赖公诉方卷宗,造成庭审走过场,使质证权无法对法官心证的形成产生应有的影响。第四个原因是诉讼资源分配不均,间接导致法官对于影响个案诉讼效率的质证权产生抵触情绪。第五个原因是律师帮助制度不完善,使被告人无法获得有效的律师帮助,提高质证能力。第六个原因是证据知情不健全,影响被告人进行充分的质证准备。
     第三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对我国被告人质证权合理保障的构想。针对第二章中分析的原因,本章相应地提出五点建议:首先是确立质证权的权利属性。在宪政层面上,树立公正审判观念,将质证权确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在诉讼法层面上,明确质证权是被告人的一项诉讼权利,并予以相应的制度保障,赋予被告人质证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在制度上明确司法机关保障被告人行使质证权的职责。其次,减少法官对公诉方卷宗的依赖,建立独立的法官卷宗,隔断法官心证过程与公诉方卷宗的联系,促进庭审的实质化。严格限制侦查笔录的证据能力,降低庭审书面化的倾向,并督促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再次,改革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规范证人范围,完善证人权利,明确证人义务,健全证人保障机制,使证人敢出庭,愿出庭,为被告人行使质证权提供物质基础。又次,完善诉讼分流机制,在诉讼资源的分配上做到“轻轻重重”,简化被告人认罪、无异议案件的程序,集中力量办理复杂的、有争议的、被告人质证需求较大的案件,并通过刑罚杠杆鼓励被告人认罪伏法,进一步减少实际的质证需求,将更多的司法资源用于真正有质证需要的案件中。最后是完善质证的辅助制度,包括完善律师帮助,健全证据知情制度,通过提高诉讼的科技含量提升被告人的质证能力和质证便利性。
Evidence is the core of criminal procedure. No evidence no facts. Defendant has the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he does not bear the burden of proof in the proceedings.Compared to the prosecution, the defendant is in the negative position in the case. To achievethe purpose, defendant must question or deny the prosecution’s evidence. Right ofconfront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defense. Whether the accused enjoy the fullright of confrontation is the key to the legitimacy of fact-finding and proceedings. Throughoutthe world, the right of confront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ight of the accused in criminalproceedings, even as a basic political right of citizens.
     In China, the research of right of confrontation just started in recent years. In the judicialpractice, the important of right of confrontation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accepted. Theconfrontation by the defendant is just been aware of an adjunct way of fact-finding. Inpractice, the defendant is facing a lot of questions to confront the evidence. It makes thedefendant hard to become the subject of the proceedings. Even in some cases also affected thelegitimacy of the results. So this article is willing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right ofconfrontation in China, to find the problems and its causes, to fin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solve these problems.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basic theory of right of confrontation of criminaldefendants, is divided into four main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concept of confrontation right. The confrontation right means thedefendant has the right to cross-examination the witness, questions prosecutor’s evidence inthe court. This concept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First, the confrontation right is the core rightof the defendant. It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aspect, the confrontation right is thecore content of the rights of the defendant’s right system; the second aspect, the confrontationright is commonly regarded as a constitutional right in the world; third aspect, theconfrontation right distinguish the modern criminal procedure from feudalism Offences.
     Second, confrontation right is the right in trial. Cross-examination in the trial is animportant means to influence the judge of fact-finding. If the judge is unable to witness thecross-examination process, the effects of confrontation will be greatly reduced. Of course, itdoes not mean the confrontation can’t be behavior outside the trial absolutely. In some conditions, confrontation out-of-court may be recognized.
     Finally, confrontation right is the right against the human being. There must beresponded by human being can makes confrontation full and effective whether the evidence isphysical evidence, documentary evidence or oral evidence. I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eachevidence is the “hearsay” evidence to the prosecutor, so it orders the subject of evidence(witness, detection, identification, etc.) to be cross-examination by the defendant face-to-face.
     The second part of chapter one describes the content of the confrontation right. Theconfrontation right contents of the right to face-to-face and cross-examination. Theface-to-face demands the defendant, the witness and the judge must in a same space forconfrontation.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frontation should be placed within the judge’sobservation. Cross-examination demands the confrontation should be made by language(including oral and behavior)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principle of directness and verbalismof confrontation.
     The third part of chapter one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onfrontation right.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authenticity theory, due process theory and other theories. Theauthenticity theory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frontation right. But toomuch emphasis on the authenticity theoretical will make confrontation right into the quagmireof the instrumental. Especially in China's special legal environment, emphasis authenticitytheory alone cannot support the necessity and legitimacy of the necessity and legitimacy ofconfrontation right. Due process theory is another important basis of confrontation right. Thedue process theory makes up by “prevent government abuse of power theory” and “principlesof fair trial”, the two converge, complement each other.
     Part four of chapter one discusses the value of the defendant’s confrontation right. It hasthree aspects: the first is the instrumental value of confrontation right. The confrontation rightprovides judge a full range of information channels to prevent the wrong fact-finding. Thesecond is the value of procedural justice. It protect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defendant andfully participants in the proceedings. The third is the efficiency value. The confrontation rightpromo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ceedings by reduce the judge’s out-court work and lessappeal trial.
     The second chapter combing the status of the exercise of confrontation right in Chinaand analyzes the cause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chapter induction the status quo of confrontation right in China's legislature and judiciary by empirical research. In legislation, confrontation is but justregarded as a means of fact-finding for the judge instead of the right of defendant. China'sCriminal Procedure Law doesn’t clearly given the right of confrontation to the defendant. Inpractice, the confrontation is lack of interaction. The main form of confrontation of thedefendant is to answer if has objection to the evidence. In trial the judge rarely consider thedefendant's ability of confrontation. And there is litter rules to regular the cross-examination.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finds that there are not very high rates ofdefendants really need to cross-examine the witness in practice. The existing judicialrecourses should meet the defendant's cross-examination needs by optimizing theconfiguration of judicial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cases of shunt system.
     The second part of 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main six reasons for the status quo ofconfrontation right: The first reason is the lack of the concept of a fair trial in China's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instrumental value of the criminalproceeding making the conception of confrontation right hard to take root in the mindset ofthe people. The second reason is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of theconfrontation by authorities hasn’t been fully put in place, including that who should call thewitness is unclear, that the power to interrupt the defendant’s cross-examination is notcontrolled, and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of witness protection and compensation did not fulfillbeen obligations. The third reason is that the judge is too much reliance on the prosecutionfiles in fact-finding, resulting in that the confrontation cannot affect the judge’s evaluation ofevidence. The fourth reason is uneven distribution of judicial resources which makes judgeunwilling to accept the confrontation right which may delay the case. The fifth reason issystem of legal aid is imperfect, so that the defendant cannot obtain effective lawyer to helpimprove cross-examination capacity. The sixth reason is unperfected evidence informedsystem which makes defendant hard to prepare the confrontation.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chapter three makes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regular theregulation of confrontation right of defendant in China. There are five main points: first, tomake confront with witness is a real right of defendant. On constitutional level, to establishthe concept of a fair trial, let the confrontation right become the fundamental rights of citizens.On procedural law level should give defendant the initiative and choose right to confrontation.On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should improve the safeguards of defendant’s confrontation right.Secondly, reducing the dependence on prosecution files for judge’s fact-finding. Establishment an independent judge files to cut off the links between judges' process ofevaluation of evidence and prosecution files. Strict limit the admissibility of investigation filesand urged investigators to testify in court. Third, to reform the system of testify, includingimprove witness rights, clear witnesses obligations and improve the witness protectionmechanism. Let witnesses willing to testify in court and dare to do so. Fourth, improve thelitigation triage mechanism, Simplify simple and standardization complex. Simplifying thepleads guilty case, no objection case. Focus the recourse to deal with controversial cases.Finally, to improve the auxiliary system of confrontation right, including perfect the legal aidsystem, improve the system of evidence informed, enhanced the defendant's ability ofconfrontation by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tent of the proceedings.
引文
1Acts of the Apostles,25:16
    2See Frank R. Herrmann,S.J.&Brownlow M. Speer, Facing the Accuser: Ancient and Medieval Precursors of theConfrontation Clause,34Va. J. Int’l L,481.
    3Kristen Sluyter, Sixth Amendment and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Testimonial Trumps Reliable: The United StatesSupreme Court Reconsiders Its Approach to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27U. Ark. Little Rock L. Rev.323,330.
    4See Daniel H. Pollitt, The Right of Confrontation: Its History and Modern Dress,8J. PUB. L.381,393-395..
    5叶向阳:“论质证制度及立法之完善”,载《法律科学》1995年第3期,第92页。
    6吴兢:“一些基层法院证人出庭率不足1%证人出庭率低困扰司法公正”,《人民日报》2006年6月1日,第10版。
    7转引自熊秋红:“刑事证人作证制度之反思——以对质权为中心的分析”,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53页。
    8周崇华、张怀民:“宁夏平均证人出庭率仅为5%刑事证人出庭缺失法律保障”,《法制日报》2009年1月15日,第8版。
    9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65页。
    10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Federal Justice Statistics2009--Statistical Tables",2011.12, p.18.http://bjs.ojp.usdoj.gov/index.cfm?ty=pbdetail&iid=2374,2012.2.13visit.
    11相关研究可参见左卫民、马静华:“刑事证人出庭率:一种基于实证研究的理论阐述”,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
    6期,第164页;左卫民:“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实证研究与理论阐析”,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6期,第641页。
    12参见张旭、易继松:“关于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思考”,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第82页;张毅:“完善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制度的设想”,载《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3期,第111页;胡云腾:“证人出庭作证难及其解决思路”,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第557页。
    13关于证人作证以及拒证方面的研究可参见陈新民、曾芳文:“完善证人作证制度的方法构想”,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2期,第43页;付鸣剑:“完善我国行使证人作证制度的立法构想”,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5期;王平生、陈秋玲:“重建法治信用:解决证人拒证的理论视角”,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关于质证权问题的相关内容可参见屈新:“刑事被告人质证权的程序保障”,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4龙宗智:“中国作证制度之三大怪现状评析”,载《中国律师》2001年第1期,第66页。
    15龙宗智:“中国作证制度之三大怪现状评析”,载《中国律师》2001年第1期,第67页。
    16参见陆而启:“叶公好龙:刑事证人出庭的一个寓言”,载《证据科学》2008年第16卷第1期,第39—47页。
    17熊秋红:“刑事证人作证制度之反思——以对质权为中心的分析”,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65页。
    18参见陈永生:“论辩护方到庭质证的权利”,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龙宗智:“论刑事对质制度及其改革完善”,载《法学》2008年第5期;廖耘平著:《对质权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额出版社2009年版;屈新:“刑事被告人质证权的程序保障”,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熊秋红:“刑事证人作证制度之反思——以对质权为中心的分析”,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郭天武:“论我国刑事被告人的对质权”,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7期。
    19顾永忠:“刑事辩护的现代法治含义解读——兼谈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6期,第99页。
    20参见《墨西哥年宪法》第20条第4款;《菲律宾共和国宪法》第14条第2款。
    21参见《美洲人权公约》第8条第2款第6项。
    22《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25条规定:“国际法之一般规则构成联邦法律之一部分。此等规定之效力在法律上,并对联邦领土内居民直接发生权利义务。”将国际法的规则的效力置于国内法律之上,也即上升为宪法层次的规范。
    23Frank R. Herrmann,S.J.&Brownlow M. Speer, Facing the Accuser: Ancient and Medieval Precursors of the ConfrontationClause,34Va. J. Int’l L.516
    24李士胜:“浅谈公诉人的庭上质证技巧”,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2期,第40页。
    25何志刚、曹桂清:“公诉人法庭质证的策略与技巧”,载《人民检察》2003年第1期,第50页。
    26陈少华、邹红:“也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质证制度”,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2期,第26页。
    27杨子禺:“刑事质证基本规则研究”,在《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34页。
    28根据2011年全国人大颁布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鉴定结论被修改为鉴定意见,鉴于本文成文时该修正案尚未得到通过,本文仍沿用现行刑诉法的表述。
    29《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增加了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电子数据3种证据形式。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23页。
    31江平主编:《中国司法大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0页。
    32李伟民、东翔主编:《中国司法词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1页。
    33田国宝:“刑事质证程序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6期,第60页。
    34樊崇义、王国忠:“刑事被告质证权简要探析”,载《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49页。
    35Saodi v. France [1993] ECHR14647/89§41
    36Douglas v. Alabama,380U. S.415,416(1965)
    37Coy v. Iowa,487U.S.1012,1017(1987).
    38Coy v. Iowa,487U.S.1012,1020(1987).
    39Coy v. Iowa,487U.S.1012(1987).
    40Coy v. Iowa,487U.S.1012,1025.(1987)
    41Commonwealth v. Groff,378Pa. Super.353,548A.2d1237,1249(1988)
    42Maryland v. Craig,497U.S.836(1990)
    43Maryland v. Craig,497U.S.836,849-55.(1990)
    44Maryland v. Craig,497U.S.836,856.(1990)
    45State.v. Jarzbek (conn.1987),1255
    46参见龙宗智:“论我国刑事审判中的交叉询问制度”,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第29页。
    47龙宗智著:《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290页。
    48《联邦证据法》规则801(d)规定了“证人先前的陈述”(Prior statement by witness)、“推定对方当事人认可的陈述”(Admission by party-opponent)两种情况不是传闻证据。规则803列举了23种传闻证据规则的例外和一个兜底例外;规则804列举5种证人已无法出庭情况下的传闻证据规则例外和一个兜底例外。
    49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0页。
    50Brecht v. Abrahamson,113S. Ct.1710,1722(1993).
    51Nazemian,948F.2d at525; Lai,944F.2d at1444; Vowiell,869F.2d at1270; United States v. Bibbero,749F.2d581,584
    (9th Cir.1984); Ordonez,737F.2d at799; McKinney,707F.2d at383; and Traylor,656F.2d at1333.
    52United States v. Moody,778F.2d1380,1383(9th Cir.1985); United States v. Regner,677F.2d754,758(9th Cir.1982);United States v. Miranda-Uriarte,649F.2d1345,1352(9th Cir.1981).
    53Robert Bartels, The Hearsay Rule,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 and Reversible Error in Criminal Cases,26Ariz. St. L.J.967,979.
    54Mirelle Delmas-Marty&J. Spencer, European Criminal Procedur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p.323.
    55王国忠著:《刑事诉讼交叉询问之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29页。
    56转引自林钰雄:“轮替诘问之法庭活动(上)”,载《台湾本土法学杂志》2000年总第12期,第4页。
    57【美】米尔吉安·R·达马斯卡著,李学军等译:《漂移的证据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189页。
    58肖晋:“德国刑事庭审询问方式改革:司法对立法的背反及启示”,载《刑事法评论》总第23期,第321页。
    59【德】克劳思·罗克信著,吴丽琪译:《刑事诉讼法》(第24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411页。
    60林钰雄:“轮替诘问之法庭活动(上)”,载《台湾本土法学杂志》2000年总第12期,第10页。
    61【德】克劳思·罗克信著,吴丽琪译:《刑事诉讼法》(第24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396页。
    62林钰雄:“轮替诘问之法庭活动(上)”,载《台湾本土法学杂志》2000年总第12期,第23页。
    64参见王国忠著:《刑事诉讼交叉询问之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32—133页。
    65【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岳礼玲、温小洁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50页。
    66【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岳礼玲、温小洁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56页。
    67【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岳礼玲、温小洁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57页。
    68【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岳礼玲、温小洁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60页。
    69【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岳礼玲、温小洁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62页。
    70参见王兆鹏著:《美国刑事诉讼法》2005年9月版,第374——377页。
    71Mattox v. United States,156U.S.237,240(1895).
    72Penny J. White, Rescuing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54S.C. L. REV.537,558-559.(2003)
    73Pointer v. Texas,380U.S.400(1965).
    74California v. Green,399U.S.149(1970).
    75California v. Green,399U.S.149,158(1970).
    76California v. Green,399U.S.149,166(1970).
    77Ohio v. Roberts,448U.S.56(1980).
    78Richard D. Friedman, Confrontation: The Search for Basic Principles,86GEO. L.J.1011,1030(1998).
    79California v. Green,399U.S.149,166(1970).
    80王兆鹏著:《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77页。
    81Crawford v. Washington,541U.S.36,63(2004).
    82Richard Clayton&Hugh Tomlinson, Fair Trial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p.2.
    83参见张吉喜:《论刑事诉讼中的公正审判权》,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8—10页。
    84参见张吉喜:《论刑事诉讼中的公正审判权》,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11—13页。
    85参见曹盛、朱立恒:“公正审判权的宪法性论说”,载《当代法学》2009年第4期,第150—152页。
    86See Richard Clayton&Hugh Tomlinson, Fair Trial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p.26.
    87【美】马丁·P·戈尔丁著,齐海滨译:《法律哲学》,三联书店1987年11月版,第241页。
    88Saodi v. France [1993] ECHR14647/89.
    89Isgro v. Italy [1991] ECHR11339/85
    90SN v. Sweden [2002] ECHR34209/96.
    91SN v. Sweden [2002] ECHR34209/96§64.
    92B v. Finland [2007] ECHR17122/02.
    93H v Finland [2007] ECHR46602/99
    94400U.S.74(1970)(Harlan, J., concurring in result).
    95Randolph N. Jonakait, Restoring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s to the Sixth Amendment,35UCLA L. Rev.557,581-596(1988).
    96刘晓兵著:《刑事程序价值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129页。
    975John H. Wigmore, Evidence32(James H. Chadbourn ed.,3ed.1974),转引自王兆鹏著:《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70页。
    98许兰亭著:《刑事一审程序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139页。
    99廖耘平著:《对质权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75页。
    100【英】罗伯特·巴特莱特著,徐昕译:《中世纪审判》,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3页。
    101Coy v. Iowa,487U.S.1012,1019-1020.(1987)
    102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85页。
    103参见熊秋红:“刑事证人作证制度之反思——以对质权为中心的分析”,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66页。
    104谢佑平、闫自明:“关于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基本方向的思考”,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4期,第154页。
    105锁正杰著:《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93页。
    106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73页。
    107【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108参见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107—108页。
    109李建明:“刑事庭审质证形式主义现象之批判”,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105页。
    110郭天武:“论我国刑事被告人的对质权”,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7期,第158页。
    111万毅著:《底线正义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0页。
    112肖扬:“公正与效率:新世纪人民法院的主题”,人民网2001年1月3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0010103/369706.html,2010年10月3日浏览。
    113【美】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115参见熊秋红:“刑事证人作证制度之反思——以对质权为中心的分析”,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65页。
    118郭华、王进喜主编:《<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定>释义与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第21页。
    119陆而启:“叶公好龙:刑事证人出庭的一个寓言”,载《证据科学》2008年第1期,第48页。
    120龙宗智著:《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249页。
    121比如德国《刑事诉讼法》即规定了交叉询问又规定了轮替询问。当然,在实践中,被告人主要以轮替询问的方式对证人进行质证,交叉询问的手段几乎被虚置。
    122周庆春、应永宏:“刑事辩护中质证的要点和技巧初探”,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3期,第59页。
    12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页。转引自张继良:《中共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立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9页。
    125张继良:《中共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立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9页。
    126张继良:《中共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立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8页。
    127国务院:《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2010年9月。
    128甄贞:“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设计与论证”,载《法学家》2000年第2期,第42页。
    129付璇:“论我国刑事书面证言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3页。
    130廖明:《南非<1998年证人保护法>评介》,《证据学论坛》第四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538-539页。
    131唐亮、朱利江:《美国证人保护制度及其启示》,《人民检察》2001年第12期。
    132叶向阳:“论质证制度及立法之完善”,载《法律科学》1995年第3期,第89页。
    133参见庞良程:“当庭举证、质证方法论”,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5期,第71页。
    134我国关于警察作证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王超博士发表在《法学》上的《警察作证若干问题研究》,至今相关方面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可参见王超:《警察作证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汪建成、杨雄:“警察作证制度的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谭世贵、王琳:“关于建立我国警察作证制度的思考”,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5期以及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贺振华博士的博士论文《刑事庭审中的人证调查程序研究》第六章第二节。
    135《2006年-2010年全国法院审执结案件数量与法官人数走势情况图》,载东方法眼,http://www.dffy.com/sifashijian/ziliao/201103/22156.html,2011年6月5日访问。
    136参见《国外法官每年可以处理多少件案件?》,载东方法眼,http://www.dffy.com/faxuejieti/zh/201011/20101111150202.htm,2011年6月5日访问。
    137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自侦案件的拘留期限最长可达14天,并不适用延长到30天的规定。
    138赵昕、王苗:“浅析刑事证人出庭现状及对策”,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7期,第49页。
    140参见熊秋红:《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页。
    142对于刑事辩护难的问题,具体可参见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220—252页;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95—101页;陈卫东主编:《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44参见石破:“刑辩律师的困境”,载《南风窗》2010年第14期。
    145参见欧卫安:“关于律师辩护的调查报告”,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1期,第113页以下。
    146参见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3页。
    147参见徐鹤喃:“关于律师辩护制度发展路径的思考”,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2期,第105页;张志铭、徐鹤喃等:“江西省刑事自侦案件律师辩护问题调研报告”;张志铭、徐鹤喃等:“黑龙江省刑事自侦案件律师辩护问题调研报告”、周洪波:“河南省检察机关保障律师执业权利情况的调研报告”,孙力、庄伟:“北京市海淀区刑事公诉案件审前程序中律师作用调研报告”,上述调研报告均载石少侠、徐鹤喃主编:《律师辩护制度研究——以审前程序中的律师作用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48转引自张志铭、徐鹤喃等:“江西省刑事自侦案件律师辩护问题调研报告”,载石少侠、徐鹤喃主编:《律师辩护制度研究——以审前程序中的律师作用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358页。
    149孙洪坤:“刑事指定辩护制度的实证分析——对淮北市法律援助中心、中级人民法院的调研报告”,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5期,第102页。
    150参见欧卫安:“关于律师辩护的调查报告”,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1期,第115—117页。
    151参见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221—225页;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95—97页;当然,以笔者有限的律所实习生经历来看,至少在沿海发达城市,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会见犯罪嫌疑人时,检察机关派员参加的情况已经不多见。但是仍然普遍存在会见次数少的问题。
    152参见杜开林:“死刑指定辩护的现状与完善——以南通市一审死刑刑事案件为例”,载《法学》2009年第11期,第143页。
    153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494页。
    154肖辉:“背景与意义——刑事被追诉人知情权的提出”,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6期,第91页。
    156See John G. Douglass, Balancing Hearsay and Criminal Discovery,68Fordham L. Rev.2097. footnote377.
    157Randolph N. Jonakait, Restoring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 to the Sixth Amendment,35UCLAL. Rev.557, footnote158.
    158参见孙长永著:《探索正当程序——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2005年11月版,第34-348页。
    159陈卫东:“寿光证据开示试点模式的理论阐释”,载《山东审判》2005年第1期,第4页。
    160孙长永著:《探索正当程序——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16页。
    161孙国祥:“步履维艰的当代中国刑事辩护”,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季号),第166页。
    162王进喜:“回眸:《律师法》修订后一年”,载《中国律师》2009年第7期,第16页。
    164参见陈永生:《我国刑事误判问题透视》,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第45—61页。
    165孙本鹏、王超:“公正审判权入宪初探”,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5期,第47页。
    166林劲松著:《刑事诉讼与基本人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17页。
    167朱福惠著:《宪法至上——法治之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51页。
    168比如我国《宪法》第125条“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被规定在第三章“国家机构”第七节“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中,而非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
    169王磊著:《宪法的司法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212页。
    170林劲松著:《刑事诉讼与基本人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36页。
    171【日】松尾浩也著,张凌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172Khametshin v. Russia [2010] ECHR18487/03,§23
    173Solakov v.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2001] ECHR47023/99,§60
    175Delta v. France [1990] ECHR11444/85
    176Barbera and other v. Spain [1988] ECHR10588/83
    177Artner v. Austria [1992] ECHR13161/87
    178Gossa v. Poland [2007] ECHR47986/99
    179参见孙长永著:《探索正当程序——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2005年11月版,第451页。
    180参见陈卫东、刘计划、程雷:“德国刑事司法制度的现在与未来”,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1期,第72—73页。
    181参见林钰雄著:《检察官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22—23页。
    182德国的检察官客观义务不仅影响到同为大陆法系的欧洲大陆国家以及日本、中国等法制后发国家,对英美等传统上将检察官视为诉讼一造当事人的英美法系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参见孙长永:“检察官客观义务与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7期;陈永生、瓮怡洁:“检察官客观义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7期。
    183参见孙长永:“检察官客观义务与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7期,第7页。
    184Michael H. Graham,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4thedition, West Group1996, p310.
    185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0页。
    186John W. Strong, McCormick on Evidence,4thEdition, West Publishing1992, p438.
    187Michael H. Graham,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4thedition, West Group1996,312.
    188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3页。
    189Ohio v. Roberts,448U. S.56,73(1980)
    190【日】松尾浩也著,张凌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191【日】石井一正著,陈浩然译:《日本实用刑事证据法》,五南图书出版1990年5月版,第121页。
    192【日】石井一正著,陈浩然译:《日本实用刑事证据法》,五南图书出版1990年5月版,第122页。
    193【日】土本武司著,宋英辉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5月版,第359页。
    194参见【日】松尾浩也著,张凌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195【日】土本武司著,宋英辉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5月版,第357页。
    196【日】土本武司著,宋英辉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5月版,第366页。
    197参见【日】土本武司著,宋英辉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5月版,第367页。
    198参见【日】松尾浩也著,张凌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199【日】土本武司著,宋英辉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5月版,第361页。
    200参见【日】石井一正著,陈浩然译:《日本实用刑事证据法》,五南图书出版1990年5月版,第129-132页。
    201【日】土本武司著,宋英辉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5月版,第368页。
    202严格来讲,被告人“供述”既包括被告人的有罪陈述也包括无罪辩解,但从此条文的立法目的来看,此处的“供述”显然单指被告人的有罪供述,与“自白”的含义相同。
    203参见陈光中、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207页。
    204参见聂世基、李建明:《刑事诉讼疑难问题思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6页。
    205聂昭伟:《同案被告人口供的证据价值研究》,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27卷第6期,第112页。
    206参见聂世基、李建明:《刑事诉讼疑难问题思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6页。
    207参见陈光昶:《补强证据规则在刑事诉讼中的适用与完善》,载曹建明主编:《诉讼证据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
    208【德】克劳思·罗克信著,吴丽琪译:《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242页。
    209【法】卡斯东·斯特法尼著,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精译(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750页。
    210龙宗智著:《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219页。
    211欧卫安:“被害人陈述的质证冲突及其对策”,载《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75页。
    212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219-220页。
    213【俄】古岑科主编,黄道秀等译:《俄罗斯刑事诉讼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9页。
    214Lucy S. McGough, Child Witnesses: Fragile voices in 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4, p.19.
    215陈朴生著:《刑事证据法》,三民书局1979年版,第62页。
    216陈佑治著:《佛罗里达证据法逐条释义》,翰芦图书公司,2006年2月版,第195页。
    217A. Snyder, A. Bocchino&D. Sonenshein著,蔡秋明、魏玉英译:《加州证据法与异议实务》,商周出版,2005年1月版,第128-129页。
    218许洁怡著,《刑事诉讼程序中儿童证言之研究——以证言可信度为中心》,(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第21页。
    219A.Best著,蔡秋明等译:《证据法入门:美国证据法评议及案例解说》,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90页。
    220【英】丹宁勋爵著,李克强等译:《法律的正当程序》,法律出版1999版,第25页。
    221参见佚名:《光天化日下报复杀害证人国法难容刘桂安被日照中院判处死刑》,http://news.sina.com.cn/richtalk/news/9810/100601.html,2011年2月26日最后浏览;张倩:《证人被杀血案震惊全国恶果频现保护成一纸空文》,载《北京青年报》,搜狐新闻转载,http://news.sohu.com/20100114/n269574543.shtml,2010年2月26日最后浏览。
    222参见孙长永著:《沉默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223王士帆著:《不自证己罪原则》,公益信托春风旭日学术基金2007年版,第34页。
    224Weh v. Austira, no.38544/97,2004,§39.
    225叶青著:《刑事诉讼证据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226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
    227林钰雄著:《刑事诉讼法》(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5页。
    228Joan Comparet-Cassani, Balancing the Anonymity of Threatened Witnesses Versus A Defendant’s Right of Confrontation:The Waiver Doctrine After Alvarado,39San Diego L. Rev.1165,1239.
    229Snyder v. Massachusetts,291U.S.97,116-117(1934)
    230刘静坤、丁丽玮:《论美国的证人安全项目》,载《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231胡云腾、方金刚:“对关键证人出庭作证的一些疑问”,载《人民司法》2005年第10期,第37页。
    233参见陈卫东、刘计划、程雷:“德国刑事司法制度的现在与未来”,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1期,第74页。
    234Mirelle Delmas-Marty&J. Spencer, European Criminal Procedur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p.358.
    235廖耘平著:《对质权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381页。
    236韩德明:“适度公开侦查原则论”,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37参见张金龙、孙江波:“刑事审前程序中律师辩护权的强化”,载石少侠、徐鹤喃主编:《律师辩护制度研究——以审前程序中的律师作用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278页。
    238【日】石井一正著,陈浩然译:《日本实用刑事证据法》,五南图书出版1990年5月版,第65-66页。
    239第316条之17:“被告人或辩护人在收到第316条之13第1款书面材料,或依据316条之14、316条之15第1款规定接受证据开示后,如有其它待证事实、其它预定于审判期日提出的事实上、法律上主张,应对法院及检察官陈述。”第316条之20:“检察官对于依第316条之14及第316条之15第1款规定开示的证据以外的证据,认为与第316条之17第1款的主张有关联性的,可以因被告或辩护人的请求,在考量其关联性的程序、其它因被告防御准备而有开示的必要性,以及因开示证据所生弊害之虞其内容及成都,认为妥当时,应尽速依第316条之14第1款锁定的方法进行开示。”
    240第316条之17第2款:“被告人或辩护人如有前款(见上注)待证事实,应请求调查必要的证据。”第316条之18:“被告人或辩护人依前条第2款规定申请调查证据时,应……向检察官开示证据……”。
    241参见【日】土本武司著,宋英辉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5月版,第222页。
    243李倩:“德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证人拒绝作证的新发展”,载《证据科学》2010年第1期,第96页。
    1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曹建明主编:《诉讼证据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3陈光中、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陈朴生:《刑事证据法》,三民书局1979年版。
    5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8陈佑治:《佛罗里达证据法逐条释义》,翰芦图书公司,2006年2月版。
    9陈运财:《直接审理与传闻法则》,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
    10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郭华、王进喜主编:《<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定>释义与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国务院:《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2010年。
    14江平主编:《中国司法大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李伟民、东翔主编:《中国司法词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
    16廖耘平:《对质权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林劲松:《刑事诉讼与基本人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林钰雄:《检察官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9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林钰雄:《严格证明与刑事证据》,学林文化2002年版。
    21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2刘晓兵:《刑事程序价值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23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聂世基、李建明:《刑事诉讼疑难问题思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5石少侠、徐鹤喃主编:《律师辩护制度研究——以审前程序中的律师作用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26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7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孙长永:《沉默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9孙长永:《探索正当程序——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2005年版。
    30锁正杰:《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万毅:《底线正义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王国忠:《刑事诉讼交叉询问之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3王磊:《宪法的司法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王士帆:《不自证己罪原则》,公益信托春风旭日学术基金2007年版。
    35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熊秋红:《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7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8许洁怡,《刑事诉讼程序中儿童证言之研究——以证言可信度为中心》,(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39许兰亭:《刑事一审程序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叶青:《刑事诉讼证据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41张吉喜:《论刑事诉讼中的公正审判权》,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42张继良:《中共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立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43张丽卿:《刑事诉讼法理论与运用》,五南图书出版2001年版。
    4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5朱福惠:《宪法至上——法治之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6[德]克劳思·罗克信,吴丽琪译:《刑事诉讼法》(第24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7[德]托马斯·魏根特,岳礼玲、温小洁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8[俄]古岑科主编,黄道秀等译:《俄罗斯刑事诉讼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9[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精译(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美]A. SNYDER, D. BOCCHINO&D. SONENSHEIN,蔡秋明、魏玉英译:《加州证据法与异议实务》,商周出版,2005年版。
    51[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52[美]马丁·P·戈尔丁,齐海滨译:《法律哲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
    53[美]米尔吉安·R·达马斯卡,李学军等译:《漂移的证据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美}A.BEST,蔡秋明等译:《证据法入门:美国证据法评议及案例解说》,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
    55[日]谷口安平,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6[日]石井一正,陈浩然译:《日本实用刑事证据法》,五南图书出版1990年版。
    57[日]松尾浩也,张凌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日]田口守一,刘迪、张凌、穆津译:《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9[日]土本武司,宋英辉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
    60[英]丹宁勋爵,李克强等译:《法律的正当程序》,法律出版1999版。
    61[英]罗伯特巴特莱特,徐昕等译:《中世纪审判》,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2刘静坤、丁丽玮:“论美国的证人安全项目”,《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63唐亮、朱利江:“美国证人保护制度及其启示”,《人民检察》2001年第12期。
    64[美]赫伯特·鲍曼、蒂兰·斯文森、艾拉·伯恩敬:“庭审控辩技巧”,《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65曹盛、朱立恒:“公正审判权的宪法性论说”,《当代法学》2009年第4期。
    66曾加、郭彬:“论我国检察制度对证人保护的理论根源”,《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2期。
    67陈岚:“我国刑事审判中交叉询问规则之构建”,《法学评论》2009年第6期。
    68陈少华、邹红:“也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质证制度”,《法学评论》1997年第2期。
    69陈少林:“宣誓的启示——信仰、道德与法制”,《法学评论》2009年第5期。
    70陈卫东、刘计划、程雷:“德国刑事司法制度的现在与未来”,《人民检察》2004年第11期。
    71陈卫东:“让证人走向法庭——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72陈卫东:“寿光证据开示试点模式的理论阐释”,《山东审判》2005年第1期。
    73陈新民、曾芳文:“完善证人作证制度的方法构想”,《政法论坛》,1997年第2期。
    74陈学权:“刑事诉讼中的视听技术作证初探”,《人民检察》2007年第9期。
    75陈飏:“直接言词基本原则的确立”,《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76陈永生:“我国刑事误判问题透视”,《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
    77杜开林:“死刑指定辩护的现状与完善——以南通市一审死刑刑事案件为例”,《法学》2009年第11期。
    78樊崇义、李静:“传闻证据规则的基本问题及其在我国的适用”,《证据科学》2009年第3期。
    79樊崇义、王国忠:“刑事被告质证权简要探析”,《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80方伟:“现场勘查人员出庭作证问题研究”,《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81冯英菊:“审判中心观与刑事证据规则的构建”,《法学杂志》2003年第9期。
    82付鸣剑:“完善我哦过刑事证人作证制度的立法构想”,《现代法学》2000年第5期。
    83付璇:“论我国刑事书面证言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84甘超英:“浅论中德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北大德国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85耿景仪:“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研究”,《法律适用》2002年第8期.
    86顾永忠:“刑事辩护的现代法治含义解读——兼谈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中国法学》2009年第6期。
    87顾永忠:“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法律依据辨析”,《法学家》2009年第6期。
    88郭天武:“论我国刑事被告人的对质权”,《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7期。
    89郭云海:“体现证人出庭作证的实质作用——对证人出庭作证的立法反思”,《上海人大月刊》2004年第12期。
    90韩德明:“适度公开侦查原则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91韩文彦:“浅析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中国司法鉴定》2010年第1期。
    92何挺:“证人保护与被告人基本权利的冲突与权衡”,《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3期。
    93何挺:“证人宣誓:历史沿革和功能考察——兼论构建我国的证人宣誓制度”,《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94何志刚、曹桂清:“公诉人法庭质证的策略与技巧”,《人民检察》2003年第1期。
    95洪祥星:“国际刑事法院证人规则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4期。
    96胡超容:“构建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的模式”,《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4期。
    97胡晓霞:“论证人保护制度的构建”,《法学杂志》2009年第11期。
    98胡云腾、方金刚:“对关键证人出庭作证的一些疑问”,《人民司法》2005年第10期。
    99胡云腾:“证人出庭作证难及其解决思路”,《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第557页。
    100湖南法院赴美加司法考察团:“中美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比较分析”,《人民司法》2007年第3期。
    101黄婕:“‘情况说明’的证据学属性分析——兼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之构建”,《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5期。
    102黄素萍:“论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7期。
    103黄太云:“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改革——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几个重大问题述要”,《中国法学》1996年第2期。
    104黄星:“刑事技术人员出庭作证问题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05贾晨刚:“植物犯罪侦查询问证人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意见”,《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9期。
    106蒋铁初:“清代民事诉讼中的伪证及防治”,《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07金春、杨桂红:“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建立交叉询问制度之我见”,《法学杂志》2001年第
    5期。
    108靳学仁:“刑事证人出庭的三重机制分析”,《人民检察》2009年第9期。
    109乐峰:“初论敌意证人规则——以刑事诉讼为视角”,《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10黎杰翠:“从公诉角度看证人出庭作证的若干问题”,《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111李建明:“刑事庭审质证形式主义现象之批判”,《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12李倩:“德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证人拒绝作证的新发展”,《证据科学》2010年第1期。
    113李士胜:“浅谈公诉人的庭上质证技巧”,《人民检察》2001年第2期。
    114李云鹏:“我国毒品犯罪案件中警察出庭作证之构建”,《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15梁静:“刑事证人拒绝出庭作证问题探究”,《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16廖明:“论刑事质证的对象”,《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18卷第1期。
    117廖明:“南非<1998年证人保护法>评介”,《证据学论坛》第四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118林林:“证人作证与证人证言制度的冷思考”,《学术交流》2004年第5期。
    119林钰雄:“轮替诘问之法庭活动(上)”,《台湾本土法学杂志》2000年总第12期。
    120刘方权:“案卷中的口供与证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21刘丽娟、杨刚:“提供刑事证人出庭率的新思路——完善证人出庭作证促进机制”,《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122刘敏:“论强制证人出庭作证”,《法学》2000年第7期。
    123刘涛、田心则:“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中国语境下的反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24刘晓莉:“刑事证人拒证的三大立法根源评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25龙宗智:“论我国刑事审判中的交叉询问制度”,《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
    126龙宗智:“论刑事对质制度及其改革完善”,《法学》2008年第5期。
    127龙宗智:“我国刑事庭审中人证调查的几个问题——以‘交叉询问’问题为中心”,《政法论坛》2008年第5期。
    128龙宗智:“中国作证制度之三大怪现状评析”,《中国律师》2001年第1期。
    129陆而启:“叶公好龙:刑事证人出庭的一个寓言”,《证据科学》2008年第16卷第1期。
    130牟军:“证人拒证行为的刑事立法及对策探讨”,《现代法学》2000年第3期。
    131牟军:“中英两国刑事证人的权利与义务之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3期。
    132倪铁:“证人作证的成本论析”,《犯罪研究》2003年第4期。
    133聂昭伟:“论我国刑事证人资格的扩张”,《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3期。
    134聂昭伟:“同案被告人口供的证据价值研究”,《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
    135欧卫安:“被害人陈述的质证冲突及其对策”,《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36欧卫安:“关于律师辩护的调查报告”,《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1期。
    137欧卫安:“论被害人陈述的审前调查”,《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38潘强:“论刑事诉讼中‘单位证明’的证据效力”,《犯罪研究》2007年第6期。
    139庞良程:“当庭举证、质证方法论”,《河北法学》2000年第5期。
    140彭勃:“警察出庭作证制度论纲”,《证据科学》2007年第1期。
    141彭东:“我国刑事诉讼证人不出庭的代价”,《人民检察》2001年第5期。
    142彭真军:“论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立法完善”,《当代法学》2001年第3期。
    143齐树洁、董扬:“鉴定人出庭质证规则的比较分析”,《中国司法鉴定》2009年第4期。
    144屈新、梁松:“建立我国五点证人豁免制度的实证分析——贿赂案件为例”,《证据科学》2008年第6期。
    145屈新:“刑事被告人质证权的程序保障”,《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46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构建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调研报告”,《法律适用》2008年第5期。
    147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课题组:“刑事诉讼证人保护机制之完善”,《法学》2008年第8期。
    148沈丙友:“质证规则研究”,《证据法论坛》第3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49施延亮:“西方质证制度的比较和借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50石破:“刑辩律师的困境”,《南风窗》2010年第14期。
    151史立梅:“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52宋波、陈兴生:“论证人宣誓与信仰”,《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53宋英辉、李哲:“证据裁判原则评介”,《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
    154宋英辉、李哲:“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之比较”,《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
    155孙本鹏、王超:“公正审判权入宪初探”,《法律适用》2006年第5期。
    156孙国祥:“步履维艰的当代中国刑事辩护”,《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季号)。
    157孙洪坤:“刑事指定辩护制度的实证分析——对淮北市法律援助中心、中级人民法院的调研报告”,《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5期。
    158孙长永:“检察官客观义务与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人民检察》2007年第17期。
    159陶建军:“刑事质证制度架构考研”,《检察实践》,2002年第1期。
    160田国宝:“刑事质证程序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6期。
    161汪建成、杨雄:“警察作证制度的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
    162王超、周菁:“论完善我国刑事质证制度的必由之路”,《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63王建、蔡寻:“作为专家证人的额语言学家在立法和司法活动中的价值”,《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64王进喜:“回眸:《律师法》修订后一年”,《中国律师》2009年第7期。
    165王俊民:“论辩护人的质证”,《法学》1995年第3期。
    166王沛儒:“单位证明的误区——论刑事诉讼中的单位作证中如何避免滥用证人权利”,《证据科学》2009年第6期。
    167王平生、陈秋玲:“重建法治信用:解决证人拒证的理论视角”,《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卷。
    168王伟:“论证人证言的诉讼形成”,《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69王晓、任文松:“专家证人的民主性:内涵及其价值”,《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170王新帅:“证人出庭作证解决途径新探索”,《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71王亚新:“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作证”,《中外法学》2005年第2期。
    172王贻飞:“论证言笔录的证据能力”,《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8期。
    173王永杰、高敏、朱晋峰:“我国刑事诉讼关于书面证言规范的不足与完善——以‘两高’等的相关规定为中心”,《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2期。
    174蔚竞:“刑事证人义务与例外的价值权衡”,《法学杂志》2009年第12期。
    175吴丹红、黄士元:“刑事诉讼证人拒证原因新探”,《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76吴丹红:“证人权利保障论纲”,《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卷。
    177吴丹红:“证人是靠不住的”,《人民检察》2007年第21期。
    178吴宏耀:“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原则的引入与制度构建”,《法学》2008年第6期。
    179吴兢:“一些基层法院证人出庭率不足1%证人出庭率低困扰司法公正”,《人民日报》2006年6月1日,第10版。
    180吴杨泽:“规范刑事案卷中的‘情况说明’”,《人民检察》2010年第14期。
    181吴照美、张作山、左枭:“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人保护”,《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82向燕:“人权保护视野下的证人隐名制度”,《证据科学》2008年第3期。
    183肖承海:“论鉴定结论质证的路径依赖”,《证据科学》2008年第2期。
    184肖辉:“背景与意义——刑事被追诉人知情权的提出”,《河北法学》2005年第6期。
    185肖晋:“德国刑事庭审询问方式改革:司法对立法的背反及启示”,《刑事法评论》总第23期。
    186谢佑平、闫自明:“关于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基本方向的思考”,《当代法学》2005年第4期。
    187熊秋红:“刑事证人作证制度之反思——以对质权为中心的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88徐鹤喃:“关于律师辩护制度发展路径的思考”,《法学杂志》2007年第2期。
    189徐金贵、顾文虎:“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时制作录音、录像的若干法律问题”,《法治论丛》2003年第4期。
    190杨新民:“贪污贿赂案件证人出庭制度浅析”,《犯罪研究》2008年第2期。
    191杨艺红:“强制证人出庭:质疑中的反思”,《汕头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92杨子禺:“刑事质证基本规则研究”,在《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8卷第2期。
    193叶向阳:“论质证制度及立法之完善”,《法律科学》1995年第3期。
    194易延友:“英美证据法上的证人作证规则”,《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6期。
    195易延友:“证人出庭与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保障”,《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96余为青、孟庆保:“对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问题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9期。
    197余为青:“对我国刑事证人作证制度的新解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
    198余为青:“法理学视角下的刑事证人作证制度的立法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99翟建、张培鸿:“证人不出庭法治难实现——兼谈新《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冲突”,《中国律师》2008年第12期。
    200张斌:“论录像证据可采的基本法理”,《现代法学》2005年第4期。
    201张吉喜:“证人宣誓的文化人类学解读”,《政法论丛》2004年第5期。
    202张满月:“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价值思考”,《当代法学》2003年第6期。
    203张少林:“质询证人证言法则探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04张旭、易继松:“关于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思考”,《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205张旭良、傅蔚蔚:“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及相关问题”,《法学》1997年第11期。
    206张毅:“完善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制度的设想”,《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3期。
    207张永泉:“书证制度的内在机理及外化规则研究”,《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
    208张友好、张春莉:“论我国古代证人之作证责任”,《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4期。
    209张友好:“限制与扩张:我国证人资格制度之历史嬗变”,《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10张玉镶、丁飞:“对侦查中证人拒绝作证行为的思考”,《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11张月满:“论建立与完善刑事证人证言规则的价值需求”,《政法论丛》2004年第1期。
    212章惠萍:“刑事证人作证行为之法律定位”,《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5期。
    213赵昕、王苗:“浅析刑事证人出庭现状及对策”,《法律适用》2008年第7期。
    214赵新河:“妨害司法若干犯罪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15甄贞:“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设计与论证”,《法学家》2000年第2期。
    216周崇华、张怀民:“宁夏平均证人出庭率仅为5%刑事证人出庭缺失法律保障”,《法制日报》2009年1月15日,第8版。
    217周庆春、应永宏:“刑事辩护中质证的要点和技巧初探”,《河北法学》2000年第3期。
    218朱岚青:“当庭拒证、质证探略”,《人民检察》1999年第6期。
    219邹积超:“试论被害人当庭独立陈述”,《法律适用》2005年第3期。
    220左卫民、马静华:“刑事证人出庭率:一种基于实证研究的理论阐述”,《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221左卫民:“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实证研究与理论阐析”,《中外法学》2005年第6期。
    222《2006年-2010年全国法院审执结案件数量与法官人数走势情况图》,载东方法眼,www.dffy.com/sifashijian/ziliao/201103/22156.html,2011年6月5日访问。
    223《国外法官每年可以处理多少件案件?》,www.dffy.com/faxuejieti/zh/201011/20101111150202.htm,2011年6月5日访问。
    224HRI/gen/1/rev.9(vol. I). www2.ohchr.org/english/bodies/icm-mc/docs/8th/hri.gen.1.rev9.doc.2010年11月2日浏览。
    225HRI/gen/1/rev.9(vol. I), p.253. see hri/gen/1/rev.9(vol. I)./www2.ohchr.org/english/bodies/icm-mc/docs/8th/hri.gen.1.rev9.doc.2010年11月2日浏览。
    226肖扬:“公正与效率:新世纪人民法院的主题”,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0010103/369706.html,2010年10月3日浏览。
    227佚名:《光天化日下报复杀害证人国法难容刘桂安被日照中院判处死刑》,news.sina.com.cn/richtalk/news/9810/100601.html,2011年2月26日最后浏览。
    228张倩:《证人被杀血案震惊全国恶果频现保护成一纸空文》,news.sohu.com/20100114/n269574543.shtml,2010年2月26日最后浏览。
    229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Federal Justice Statistics2009--Statistical Tables",2011.12. http://bjs.ojp.usdoj.gov/index.cfm?ty=pbdetail&iid=2374.
    230Erwin Chemerinsky,"Court Bars Out-of-Court 'Testimonial' Statements",40TRIAL82(July2004).
    231John W. Strong,"McCormick on Evidence",4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1992.
    232Lucy S. Mcgough,"Child Witnesses: Fragile Voices In 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 YaleUniversity Press1994.
    233Michael H. Graham,"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4th edition, West Group1996.
    234Mirelle Delmas-Marty&J. Spencer,"European Criminal Procedures",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2.
    235Richard Clayton&Hugh Tomlinson,"Fair Trial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36Stefan Trechsel,"Human Rights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37Amber Allred Furbee, Legal Crossroads:"The Hearsay Rule Meets the Sixth AmendmentConfrontation Clause in Crawford v. Washington",38Creighton L. Rev.(2005)
    238Christina Miller and Michael D. Ricciuti, Christina Miller and Michael D. Ricciuti,"LegalAnalysis: Crawford Comes to the Lab: Melendez-Diaz and the Scope of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53B.B.J.(2009)
    239Daniel H. Pollitt,"The Right of Confrontation: Its History and Modern Dress",8J. PUB. L.(1959)
    240Frank R. Herrmann,S.J.&Brownlow M. Speer, Facing the Accuser: Ancient and MedievalPrecursors of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34Va. J. Int’l L.(1994)
    241G. Michael Fenner,"Today’s Confrontation Clause (After Crawford and Meledez-Diaz)",43Creighton L. Rev.(2009)
    242Joan Comparet-Cassani,"Balancing the Anonymity of Threatened Witnesses Versus ADefendant’s Right of Confrontation: The Waiver Doctrine After Alvarado",39San Diego L. Rev.(2002)
    243John G. Douglass,"Balancing Hearsay and Criminal Discovery",68Fordham L. Rev.(2000)
    244Kristen Sluyter,"Sixth Amendment and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Testimonial Trumps Reliable: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Reconsiders Its Approach to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27U. Ark. LittleRock L. Rev.(2004)
    245Murl A. Larkin,"The Right of Confrontation: What Next?",1Tex. Tech. L. Rev.(1970)
    246Penny J. White,"Rescuing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54S.C. L. REV.(2003)
    247Randolph N. Jonakait,"Restoring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 to the Sixth Amendment",35UCLAL.Rev.(1988)
    248Richard D. Friedman, Confrontation:"The Search for Basic Principles",86GEO. L.J.(1998).
    249Robert Bartels,"The Hearsay Rule,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 and Reversible Error in CriminalCases",26Ariz. St. L.J.(1994)
    250W. Jeremy Counseller&Shannon Rickett,"The Confrontation Clause After Crawford v.Washington: Smaller Mouth, Bigger Teeth",57Baylor L. Rev.(2005)
    251Artner v. Austria [1992] ECHR13161/87
    252B v. Finland [2007] ECHR17122/02.
    253Barbera and other v. Spain [1988] ECHR10588/83
    254Brecht v. Abrahamson,113S. Ct.1710,1722(1993).
    255California v. Green,399U.S.149(1970).
    256Coy v. Iowa,487U.S.1012(1987).
    257Crawford v. Washington,541U.S.36,63(2004).
    258Delta v. France [1990] ECHR11444/85
    259Douglas v. Alabama,380u. S.415,416(1965)
    260Fitt v. United kingdom,(2000)30ECHR480.
    261Gossa v. Poland [2007] ECHR47986/99
    262H v finland [2007] ECHR46602/99
    263Isgro v. Italy [1991] ECHR11339/85
    264Khametshin v. Russia [2010] ECHR18487/03,§23
    265Maryland v. Craig,497U.S.836(1990)
    266Mattox v. United states,156U.S.237,240(1895).
    267Ohio v. Roberts,448u. S.56,73(1980)
    268Pointer v. Texas,380U.S.400(1965).
    269Saodi v. France [1993] ECHR14647/89§41
    270Sn v. Sweden [2002] ECHR34209/96.
    271Snyder v. Massachusetts,291U.S.97,116-117(1934)
    272Solakov v.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2001] ECHR47023/99.
    273State.v. Jarzbek (conn.1987),1255.
    274United states v. Moody,778f.2d1380,1383(9th cir.1985).
    275United states v. Regner,677f.2d754,758(9th cir.1982).
    276United states v. Miranda-Uriarte,649f.2d1345,1352(9th cir.1981).
    277Weh v. Austira, no.38544/97,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