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四行联营研究(1921-1952)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北四行”,指的是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金融界所成立的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商业银行。1921年,盐业、金城、中南三家银行达成联营协议,1922年大陆银行加入,三行联营遂发展为四行联营。从此,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即被通称为“北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政局的动荡、频繁的金融风潮,以及中国近代银行业务竞争的不断加剧,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北四行的联营。而四行自身雄厚的资力、业务间的合作及四行负责人之间密切的私人联系,这些都为北四行联营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联营协议签订后,在联合事务所下四行创建了联合准备库,专门办理中南银行券的发行、准备金的存储及印票兑现等事务。共同发行,就是由四家银行共同负责。这不仅提高了中南银行券的信誉,也为北四行增加了声势,使社会上认为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稳妥可靠。这为四行自身业务的发展,以及四行其他联营业务的展开,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联合准备库创建后不久,四行又开办了四行储蓄会,实行联合储蓄。四行储蓄会的储蓄与一般银行的储蓄,以及民国时期盛行的有奖储蓄有着显著的不同:该会由四行担负保本保息之责;其存款人为普通会员,除存款本息外,年终还享有分红的权利;而其储金的运用,则更是有严格的限定,只经营国家或地方有确实基金担保的债票购入或抵押,各繁盛商埠的房地产押款,生金银及外国货币押款,及以该会储蓄证为抵押的押款等。
     储蓄会章程对储金运用的限制,使得四行储蓄会开始只办理以储证为抵押的放款,这严重地限制了四行储蓄会对其资金的运用。为拓宽储蓄资金的运用渠道,1926年后四行储蓄会便开始自办放款业务。但在不同的时期,其放款和投资的重点也是不尽相同的。北洋政府时期,其储蓄资金多由四行代为放出。而在抗战前十年,向四行放款、政府债券和房地产投资,这些都是四行储蓄会运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但抗战爆发后,中国领土,尤其是部分海关被日本军队的占领,迫使国民政府不得不宣布停付公债本息,房地产业从总体上也呈现出了萧条的局面。因此,英镑、美元等外币及其债券即成为战时四行储蓄会投资的重点。而战后,由于受国共内战及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四行在联营业务上并没有达到很好的发展。
     总之,北四行联营,从主观动机来看,其目的是为了谋求四行自身业务的发展。但在客观效果上,四行联营却抓住了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北四行在近代私营银行业中的显著地位奠定了基础。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refers to four commercial banks which is Yieh Yien Commercial Bank, the Kincheng Banking Corporation, the China & South Sea Bank and the Continental Bank in Beijing government period. In 1921, Yieh Yien Commercial Bank, The Kincheng Banking Corporation and the China & South Sea Bank reached the joint management agreement, in 1922 the Continental Bankbank joined, three banks of joint management then developed four banks of joint management. From this time on, Yieh Yien Commercial Bank, the Kincheng Banking Corporation, the China & South Sea Bank and the Continental Bank namely were generally called for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ended,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turbulence, the frequent financial unrest, as well as the Chinese modern times bank service competition unceasingly intensify, these factors have facilitated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of joint management together. But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of own abundant capitals strength, service cooperation and between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of people in charge close personal relation, these have all provided the unique condition for the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of joint management.
     After the joint management agreement signs, in united the office next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to found the joint preparation storehouse the China & South Sea Bank, specially handled paper money ticket release, reserve fund memory and paper money ticket printing business and so on . Distributes together, is responsible together by four banks. This not only enhanced the China & South Sea Bank paper money ticket prestige, also increased the monentum for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causes in the society to think Yieh Yien Commercial Bank, the Kincheng Banking Corporation, the China & South Sea Bank, the Continental Bankfour banks safe are reliable. This is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of own service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of other joint management services launching, has created the extremely advantageous condition.
     After the joint preparation storehouse founds soon,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have set up union deposit meeting, the implementation union deposit.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of deposit and the general bank deposit, as well as the Bingjing Govermengt time is in vogue the rewarding deposit has the remarkable difference: This can shoulder by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suffers no loss of capit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guaranteed interest; Its deposit artificial ordinary member, besides the deposit principal and interest, the year's end also enjoys the right which draws bonus; But its savings utilization, then has the strict definition, only manages the country either the place has truly the fund guarantee bond to buy into or the mortgage, each prosperous commercial port real estate mortgage, gold, silver and foreign currency mortgage, and take this meeting deposit card as mortgage mortgage and so on.
     The deposit meets the regulation to deposit the fund use the limit, enables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of deposits could just start when only to be able to handle deposits the card as mortgage loaning, this seriously has limited the deposit fund use. In order to open up the deposit fund the utilization channel, in 1926 the latter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of deposits could start oneself to handle loans the service. But in the different time, it loans with the investment is not completely same with emphasis. In the Beijing government time, its deposit fund majority are many by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replaces emits. But before the resistance ten years, loans, the government security to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and the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hese all are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of deposits can use the fund the main way. But after the resistance eruption, the Chinese territory, the partial customs by Japanese army seizing, are force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be able not but in particular to announce stopped paying the bond capital and the interest,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also presents the bleak aspect from the overall. Therefore, the pound, US dollar and so on, the foreign currency and the foreign currency bond becomes the key point which the wartime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of deposits can invest. But postwar, as a result of the Kuomintang and Communist Parties civil war and the runaway inflation influence,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has not certainly achieved in the joint management service the very good development.
     In brief,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of joint management, looked from the subjective motive that, its goal is for seek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of own development. But in the objective effect,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of joint management has actually held the Chinese modern times finance industry development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perated privately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for the northern Four Banks of the north in the modern times the prominent status to lay the foundation.
引文
[1]《金融导报》第2卷第1期,1940年1月;第2卷第5期,1940年5月;第2卷第6期,1940年6月;第2卷第8期,1940年8月。
    [2]《北四行简况》(天津文史资料参考资料简辑之九),天津市政协秘书处1976年6月编印。
    [3]金研:《关于金城银行的若干史料--民族资本金融业典型调查》,《学术月刊》1962年10期。
    [4]徐国懋:《周作民与金城银行》,许家骏等编:《周作民与金城银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5]许宝和:《中国近年之银行业》,《东方杂志》30卷第9期,1933年5月;《续中国近年之银行业》,《东方杂志》30卷10期,1933年11月;《中国银行业近年之动态》,《东方杂志》31卷第6期,1934年3月。
    [6]《全国银行业最近十年营业报告》,《中行月刊》8卷4期,1934年4月。
    [7]梁子洪:《中国储蓄银行》,《南大经济》3卷1期,1934年。
    [8]游经懋:《商业银行放款与都市经济》,《复旦学报》,1935年1期。
    [9]符致逵:《商业银行对农村放款问题》,《东方杂志》32卷22期,1935年11月。
    [10]李培恩:《近百年来中国银行》,《学林》9辑,1941年7月。
    11 石抗鼎:《十年来上海之银行业》,《商学研究》(复刊)第1期,1946年12月。
    [1]张郁兰:《中国银行发展史》,《中南财经学院学报》,1957年2期。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许家骏等编:《周作民与金城银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4]诸静:《金城银行的放款与投资研究》(1917-1937),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博士论文,2004年6月。
    [5]童丽:《近代银行家:中国金融创新思想的先驱》(1912-1949),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博士论文,2004年5月。
    [6]中国金融年鉴社编:《上海的银行》,上海中国金融年鉴社1949年9月版。
    [7]钟思远、刘基荣:《民国私营银行史》(1911-1949),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黄鉴晖:《中国银行业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9]潘连贵:《上海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0]姜宏业:《中国地方银行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11 石毓符:《中国金融货币史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美]阿瑟·恩·杨格著,陈洋宪、陈霞飞译:《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3 沈大年主编:《天津金融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 姚会元:《中国货币银行》(1840-1952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
    [1]洪葭管主编:《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2版。
    [2]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单散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3]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版。
    [4]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版。
    [5]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时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6]姚遂:《中国金融思想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7]吴景平:《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1927-1937),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应永玉:《北四行的联合经营》,《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应永玉:《四行储蓄会》,《文史资料选辑》(上海),1981年第3期。
    [9]阚立军:《“北四行”联营集团浅析》,《江海学刊》1997年第5期。
    [10]阚立军:《“北四行”金融资本初探》,《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1 杨天亮:《北四行联合发行中南银行钞票评述》,吴景平、马长林主编:《上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杨天亮:《浅析1923-1937年的四行储蓄会》,上海市档案馆编:《档案里的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2]洪葭管:《“北四行”与四行联营事务所》,《中国金融》1988年第1期。
    [3]顾关林:《关于“北四行”联营的几个问题》,《海南金融》1998年第4期。
    [4]杜恂诚:《短暂的旅途:“北四行”的联合之路》,《银行家》2003年第6期。
    [5]潘连贵:《“北四行”与“南三行”》,《中国金融》2003年第1期。
    [6]欧玮瑜:《周作民》,《中国金融》1987年第7期。
    [7]徐国懋、邵怡度:《金城银行简史》,《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的六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
    [8]张九洲:《周作民与金城银行的早期发展》,《黄淮学刊》(社科版),1989年第4期。
    [9]骆进:《汉口金城银行》,《金融体制改革》1991年第11期。
    [10]邱锡荣:《金城银行与周作民》,《上海经济研究》1992年第4期。
    11 顾关林:《金城银行的放款与投资》,《海南金融》1997年第3期;
    顾关林:《周作民与金城银行》,《民国春秋》1997年第6期。
    12 陈文德、文纯青、张少杰:《民国时期金城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的几点启示》,《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3 席长庚:《北京金城银行史料》,《经济史》1998年第3期。
    14 鲍静静:《周作民与1917-1937年的金城银行》,《江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2期。
    15 刘永祥:《抗战时期金城银行在西部的经营活动》,《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3期;
    刘永祥:《周作民与抗战时期的金城银行》,《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6期。
    16 戴建兵、曹艳荣:《论金城银行的用人及行员管理特色》,《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17 诸静:《北洋政府时期金城银行的放款与投资》,《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
    18 《金城银行对铁路事业放款史料》,《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2期。
    19 方亮、张涛:《金城银行对民族工业的放款与投资》(1917-1937),《绥化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0 席长庚:《盐业银行》,《经济师》1998年第4期。
    21 孙耀东、宋路霞:《吴鼎昌与盐业银行》,《中国企业家》2003年第2期。
    22 孙曜东、宋路霞:《谈荔孙与大陆银行的盛衰》,《中国企业家》2003年第3期。
    [1]吴筹中:《中南银行及其发行的钞票》,《中国钱币》1994年第1期。
    [2]董昕:《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领券制》,《民国档案》2004年1期。
    [3]马长林、董昕选编《上海地区有关近代华资银行领券的一组档案》,《档案与史学》2004年6期。
    [4][美]小科布尔著,杨希孟、武莲珍译《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8月版。
    [5]Leonard T.k.Wu"The Crucial Role of The Chinese Native Banks".Far Eastern Survey(New York).June 19.1935.P.89.
    [6]转自张忠民、陆兴龙:《企业发展史的制度变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法]白古尔著,张富强、许世芬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版。
    [8][日]滨下武志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9][日]久保亨:《民国时期上海的工业金融--以金城银行对于棉纺织工业的融资为例》,吴景平、马长林主编:《上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10]中国企业史研究会、包红征译:《在日本的中国企业经营史研究》,中国企业史研究会著:《中国企业史研究の成果と课题》石坂睿又志2007年4月发行,第43页。
    11 #12
    [1][日]香川峻一郎著:《钱庄资本论》,文祥堂印刷株式会社,昭和二十三年二月版(1948年2月)。复旦大学理科图书馆藏。
    [1]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四),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1993年编辑出版。
    [2]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912-1927年)、《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991年版。
    [3]卓遵宏:《抗战前十年货币史资料》(一)“币制改革”,(台湾)“国史馆”1985年11月初版;
    卓遵宏、陈忆华、董淑贤编:《抗战前十年货币史资料》(三)“法币政策”,(台湾)“国史馆”1988年9月初版。
    [4]洪葭管:《中央银行史料》(1928-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12月。
    [5]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货币篇”,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1995年编辑出版。
    [6]《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
    [1]唐传泗、黄汉民:《试论1927年以前的中国银行业》,《中国近代经济研究资料》(4),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1897-19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
    [1]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912-1927),第1132页。
    [2]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912-1927),第1138页。
    [3]唐传泗、黄汉民:《试论1927年以前的中国银行业》,《中国近代经济研究资料》(4),第66页。
    [4]唐传泗、黄汉民:《试论1927年以前的中国银行业》,《中国近代经济研究资料》(4),第69页。
    [5]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96页。
    [1]杜恂诚:《中国近代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2]杨荫溥著:《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新版,第22页。
    [3]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料》,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66页。
    [1]洪葭管主编:《中国金融史》,第226页。
    [2]这里的钱序指的是上海钱序,其他各地的钱序无法统计。《中外银行和钱庄资力的比较(1925年)》,唐传泗、黄汉民:《试论1927年以前的中国银行业》,《中国近代经济研究资料》(4),第82页。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3月版,第652页。
    [4]章乃器:《金融业之惩前毖后》,《银行周报》第16卷第29号,1932年8月2日。
    [5]《中国银行则例》(1913年4月),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1912-1949),档案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114、115、118页。
    [1]《交通银行则例》(1914年4月7日),交通银行总行,国家历史当案馆编:《交通银行史料》第一卷(1907-1949)上册,1995年12月版,第189、190页。
    [2]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912-1927),第147、162页
    [3]洪葭管著:《金融史话》,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4]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912-1927),第717-780页。
    [5]《武行董事代表协商会议记录》(1950年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72页。
    [6]雷麦著:《外人在华投资》,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75页。
    [1]洪葭管主编:《中国金融史》,第193页。
    [2][英]毛里斯、柯立斯著,李周英等译:《汇丰--香港上海银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0页。
    [3](日)马场明勇:《支那政治经济年表》(日文),第209-260页。
    唐传泗、黄汉民:《试论1927年以前的中国银行业》,《中国近代经济研究资料》(4),第83页。
    [4]宗贤俊:《外籍银行在我国之势力》,《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1931年9月。
    [5]转自唐传泗、黄汉民:《试论1927年以前的中国银行业》,《中国近代经济研究资料》(4),第83页。
    [6]黄汉民编:《1890-1936年外国在华银行纸币发行量的重新估计》,《经济学术资料》1980年第8期。
    [1]贾士谊著:《国债与金融》,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一编第8页。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92页。
    [3]《银行杂志》第3卷第6号,1919年3月4日。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下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5页。
    [4]贾士谊著:《国债与金融》,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一编第24页。
    [5]甘奈·马铿(Mackenzie Kenneth)著,李达理译:《欧美银行制度》,世界书局1934年3月版,第21页。
    [6]甘奈·马铿(Mackenzie Kenneth)著,李达理译:《欧美银行制度》,第20页。
    [7]甘奈·马铿(Mackenzie Kenneth)著,李达理译:《欧美银行制度》,第21-24页。
    [8]甘奈·马铿(Mackenzie Kenneth)著,李达理译:《欧美银行制度》,第116页。
    [9]甘奈·马铿(Mackenzie Kenneth)著,李达理译:《欧美银行制度》,第182页。
    [1]交通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交通银行史料》第一卷(1907-1949)上册,“前言”第6-7页。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78-79页。
    [1]于树德:《银行之合并及联合》,《银行周报》第3卷第46号,1919年12月9日。
    [2]于树德:《银行之合并及联合》,《银行周报》第3卷第46号,1919年12月9日。
    [3]于树德:《银行之合并及联合》,《银行周报》第3卷第47号,1919年12月16日。
    [4]于树德:《银行之合并及联合》,《银行周报》第3卷第46号,1919年12月9日。
    [5]于树德:《银行之合并及联合》,《银行周报》第3卷第46号,1919年12月9日。
    [6]于树德:《银行之合并及联合》,《银行周报》第3卷第47号,1919年12月16日。
    [1]于树德:《银行之合并及联合》,《银行周报》第3卷第47号,1919年12月16日。
    [2]徐沧水:《银行组织上集中与扩张》(上),《银行周报》第5卷第3号,1921年1月18日。
    [1]郑维均:《论小银行联合组织之必要》,《银行周报》第5卷第43号,1921年11月8日。
    [2]郑维均:《论小银行联合组织之必要》,《银行周报》第5卷第43号,1921年11月8日。
    [3]義农:《银行合并问题》,《银行周报》第5卷第46号,1921年11月29日。
    [4]士浩:《银行集中之研究》(四),《银行周报》第6卷第38号,1922年10月3日。
    [1]《盐业银行史料》,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四),第443、445页。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12页。
    [3]周作民编:《金城银行创市二十周年纪念刊》,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版,第128页。
    [4]《大陆银行简介》,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四),第260页。
    [5]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十银行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350页。
    [1]洪葭管著:《金融话旧》,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81页。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57-58页。
    [3]《金城银行董事及监察人名单》(1917-1928年),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四),第27页。
    [1]《盐业、金城、中南三行联合营业规约签订议事录》(1921年11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5。又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2页。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5页。
    [3]《盐业、金城、中南三行联合营业规约签订议事录》(1921年11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5。又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3页。
    [4]《三行联合营业规约》(1921年11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5。又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3-84页。
    [1]《三行联合营业事务所简章》(1921年11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5。又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4页。
    [2]《盐业、金城、中南三行联合营业广告》(1921年11月1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5。又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4-85页。
    [3]《金城董事会议事录》(1921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5页。
    [4]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十银行家》,第328页。
    [5]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页。
    [6]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十银行家》,第328页。
    [7]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十银行家》,第328页。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页。
    [2]《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联合营业会议第一次会议录》(1922年7月1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6。
    [3]《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联合营业会议第三次会议录》(1922年9月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6。
    [4]《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联合营业规约》(1922年9月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5。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06页。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13页。
    [3]《四行企业部章程》(1930年2月1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1053。
    [1]《四行企业部内规》(1930年2月1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1053。
    [2]《四行议决案》(1933年7月),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85。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13页。
    [4]《四行联营文件》(1933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13页。
    [1]《四行议决案》(1933年7月),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85。
    [2]《四行调查部致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函》(1933年7月2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9。
    [3]《四行调查部致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函》(1933年7月2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9。
    [4]《四行调查部先办工作计划》(1933年9月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9。
    [5]《四行调查部致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函》(1933年9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9。
    [6]《四行调查部致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函》(1933年11月1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9。
    [7]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16页。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16页。
    [2]《四行信托部章程》(1936年8月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439。
    [3]《四行信托部章程》(1936年8月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439。
    [1]《四行信托部章程》(1936年8月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439。
    [2]《四行信托部章程》(1936年8月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439。
    [3]《四行联合营业上海事务所致金城银行函》(1936年1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16页。
    [4]《四行联合营业上海事务所致金城银行函》(1936年1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16页。
    [5]应永玉:《北四行的联合经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辑),第191页。
    [6]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16页。
    [7]《四行信托部仓库广告》,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第92页。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8页。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9页。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9页。
    [2]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十银行家》,第348页。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9页。
    [4]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0页。
    [5]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空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0页。
    [6]《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联合营业会议第二次会议录》(1922年9月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6。
    [1]《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联合营业会议第二次会议录》(1922年9月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6。
    [2]《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联合营业会议第二次会议录》(1922年9月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6。
    [3]《吴鼎昌致周作民、胡孟锺、谈丹崖、岳乾斋函》(1921年11月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284。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5页。
    [2]《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联合营业会议第四次会议录》(1923年1月1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6。
    [3]《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联合营业会议第四次会议录》(1923年1月1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6。
    [4]《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联合营业会议第四次会议录》(1923年1月1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6。
    [5]所谓“汉钞”,是由设在汉口的银行(或分行)发行和负责兑现的纸币,其票面上往往印有“汉口”字样。见张通宝著:《湖北近代货币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52页。
    [6]《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联合营业会议第四次会议录》(1923年1月1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6。
    [1]社评:《对于联合准备库之商榷》,《武汉商报》,1923年5月17日。见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银行档案:Q267-1-5。
    [2]《中南银行董事会致总经理函》(1922年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3页。
    [3]杨天亮:《北四行联合发行中南银行钞票评述》,吴景平、马长林主编《上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第276页。
    [1]《四行准备库函告洋会计师检查情况》(1925年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4页。
    [2]《吴鼎昌致周作民、胡孟锺、谈丹崖、岳乾斋函》(1921年11月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284。
    [3]《上海准备库厦门准备库试办简章》(1923年4月1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68。
    [1]《上海准备库厦门准备库试办简章》(1925年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68。
    [2]《汉库委托发行长沙、宜昌、沙市钞票办法》,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6。
    [1]《汉口四行准备库与长沙永康裕钱庄收汇钞票契约》(1925年3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2]《汉库历年发行概况及发行额升降之原因》,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3]《汉库略史》,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4]《汉库历年发行概况及发行额升降之原因》,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5]《四行准备库历年流通额表》,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6]《历年发行概况》,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7]《历年发行概况》,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8]裕孙:《民国二十三年上海金融之经过》,《银行周报》第8卷第51号,1924年12月20日。
    [9]《最近上海金融商况之变动》,《中外经济周刊》第81期,北京经济讨论处1924年9月27日。
    [1]彭惕安:《汉市一年来“汉钞”与“中钞”之消长》,《中央银行月刊》第2卷第2、3号合刊,1933年2月。
    [2]《汉库略史》,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3]《汉库历年发行概况及发行额升降之原因》,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4]《汉库略史》,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5]《汉库略史》,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6]《银行杂志》第4卷第10号,1927年3月。
    [7]《汉库略史》,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四行准备库始末记》(1936年2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2]余捷琼:《民国十六年武汉的集中现金风潮》,《社会科学杂志》第7卷第4期,1936年8月。
    [3]《宋子文宣布筹拨军费电》,《申报》,1927年4月29日。
    [4]蒋永敬:《鲍罗廷与武汉政权》,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年3月版,第228-229页。
    [5]所渭“逆产”是指北洋系军阀官僚私人财产及官方产业。刘继增等著:《武汉国民政府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202页。
    [6]《武汉政治分会财政委员会报告》,转引自余捷琼:《民国十六年武汉的集中现金风潮》,《社会科学杂志》第7卷第4期,1936年8月。
    [7]《湖北财政之近况》,《银行月刊》第7卷第2号,1927年2月。
    [8]《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7日。
    [9]余捷琼:《民国十六年武汉的集中现金风潮》,《社会科学杂志》第7卷第4期,1936年8月。
    [10]《宋部长向金融界借款》,《申报》,1927年4月16日。
    11 《时报》,1927年4月20日。
    12 《汉口中央银行停兑之沪闻》,《时报》,1927年4月20日。
    [1]汪精卫:《武汉分共之经过》,台北:《革命文献》第9辑,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8年版,第87页。
    [2]《国民政府集中现金条例》,《银行杂志》第4卷第13号,1927年5月。
    [3]《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汉口准备库》,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38。
    [4]《汉口金融近况》,《银行月刊》第7卷第10号,1927年10月。
    [5]《武汉禁止现金出口》,《银行周报》第11卷第15号,1927年4月。
    [6]《集中现金令之前因后果》,《银行月报》第7卷第5号,1927年5月。
    [7]谦益:《论汉口之金融封锁》,《钱业月报》第7卷第6号,1927年7月。
    [8]《上海银行公会全体会员银行紧要通告》,《银行周报》第11卷第14号,1927年4月。
    [9]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档案:S173-1-61。
    [1]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档案:S173-1-61。
    [2]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中文部分第22分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8-229页。
    [3]《四家银行上海准备库致中南银行函》(1927年4月1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72。
    [4]《汉库略史》,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5]谦益:《论汉口之金融封锁》,《钱业月报》第7卷第6号,1927年7月。
    [1]余捷琼:《民国十六年武汉的集中现金风潮》,《社会科学杂志》第7卷第4期,1936年8月。
    [2]《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商民部调查报告》(1927年6月23-24日),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馆藏,部12389。
    [3]《武汉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5次会议记录·汪精卫报告》,蒋永敬著《鲍罗廷与武汉政权》,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28页。
    [4]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史(1924-1927)》下册,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555页。
    [5]《武汉中央政治委员会第29次会议记录》,蒋永敬著《鲍罗廷与武汉政权》,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28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第13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3页。
    [7]余捷琼:《民国十六年武汉的集中现金风潮》,《社会科学杂志》第7卷第4期,1936年8月。
    [8]余捷琼:《民国十六年武汉的集中现余风潮》,《社会科学杂志》第7卷第4期,1936年8月。
    [9]《湖北省政府委派保管员接收中央银行汉口分行后之报告》,《银行周报》第11卷第50号,1927年12月。
    [10]《武汉银行业陆续复业》,《银行周报》第11卷第50号,1927年12月。
    [1]《武汉银行业陆续复业》,《银行周报》第11卷第50号,1927年12月。
    [2]《汉库略史》,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贾士毅:《国债与金融》,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23页。
    [2]《字林西报》,1927年8月9日,第11页。
    [3][美]小科布尔著,杨希孟、开莲珍译:《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第39-41页。
    [4]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1月版,第370-375页。
    [5]姚森:《财政部整理内债办法的分析》,《独立评论》1932年5月29日,第4页。
    [6]吴承禧著:《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5页。
    [7]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第370-373页。
    [1]吴承禧著:《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58页。
    [2]贾士毅著:《国债与金融》(上海,1930年),第25页。
    [3]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53页。
    [4]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1912-1949),第1028-1034页。
    [1]应永玉:《四行储蓄会》,许家骏等编:《周作民与金城银行》,第161页。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6页。
    [3]《汉口四行领用上海准备库沪钞特别规约》,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69。
    [4]《四行准备库各库流通额表》,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四行准备库历年发行概况》,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2]《四行准备库历年发行概况》,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3]《四行准备库历年发行概况》,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四行准备库历年发行概况》,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2]《四行准备库历年发行概况》,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四行准备库历年发行概况》,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2]《四行准备库历年发行概况》,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四行准备库历年发行概况》,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2]张通宝著:《湖北近代货币史稿》,第70页。
    [3]余捷琼:《民国十六年武汉的集中现金风潮》,《社会科学杂志》第7卷第4期,1936年8月。
    [4]《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3日、8月5日、8月7日、8月14日、8月18日、8月19日。
    [5]静如:《武汉金融恐慌记》,《银行周报》第11卷第38号,1927年10月。
    [6]《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30日。
    [7]《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9月15日。
    [8]《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9月17日。
    [1]余捷琼:《民国十六年武汉的集中现金风潮》,《社会科学杂志》第7卷第4期,1936年8月。
    [2]张通宝著:《湖北近代货币史稿》,第79页。
    [3]《每周金融·汉埠欢迎“申钞”》,《银行周报》第12卷第5号,1928年2月。
    [4]《汉口金融统计表》,《中央银行旬刊》第2卷第19号,1930年6月。
    [5]张通宝著:《湖北近代货币史稿》,第80页。
    [6]1928年8月6日,汉口四行领券额改为每行100万元。《汉口四行沪钞简章附项二则》(1928年8月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69。
    [7]《汉口银行领用上海准备库沪钞特别规约》,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69。
    [1]《四行准备库沪钞在汉通汇办法大纲》,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69。
    [2]《汉口四行收汇沪钞办法》(1928年8月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8。
    [3]《上海四行准备库通告》,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8。
    [4]《汉库十年汉字、沪字流通券升降表(1923-1932)》,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76。
    [5]《汉口四行领用汉字钞票办法》(1928年8月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8。
    [1]《四行准备库总稽核处致中南总银行函》(1929年6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69。
    [2]《汉库十年汉字、沪字流通券升降表(1923-1932)》,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76。
    [3]《四行准备库总稽核处致中南总银行函》(1929年6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69。
    [4]《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行汉口分行致中南总银行函》(1929年7月1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69。
    [5]《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行汉口分行致中南总银行函》(1929年7月1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69。
    [6]张通宝著:《湖北近代货币史稿》,第85页。
    [7]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21页。
    [8]《汉库略史》,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湖北省年鉴》第一回,1937年6月版,第421页。
    [2]《中央银行旬报》第三卷第十四号(1931年5月);《中行月刊》第六卷第六期(1933年6月),第七卷第六期(1933年12月);《汉口商业月报》第二卷第一期(1935年1月)。
    [3]《汉库十年汉字、沪字流通券升降表(1923-1932)》,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76。
    [4]《四行准备库历年发行概况》(1936年2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5]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湖北省年鉴》第一回,第421页。
    [6]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湖北省年鉴》第一回,第422页。
    [7]《汉口各银行银元兑换券发行数额》(1933至1935年),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印:《湖北省年鉴》第一回,第423页。
    [8]《四行准备库流通额表》(1936年2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9]《四行准备库历年发行概况》(1936年2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0]《四行准备库流通额表》(1936年2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1 《四行准备库历年发行概况》(1936年2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洪葭管主编:《中国金融史》,第309页。
    [2]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货币篇》,第127页。
    [3]《1931-1935年中国白银进出口价值》,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第155页。
    [1]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第171页。
    [1]《施行法币布告》(1935年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第181-182页。
    [2]《财政部长孔祥熙宣言》(1935年1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第179页。
    [3]《发行准备委员会章程及委员名单》,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第197页。
    [4]《银行周报》总926号,1935年11月19日。
    [1]《接收中南等九银行发行钞票及准备办法》(1935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第208页。
    [2]《中南银行总管理处致中南董事会函》(1935年11月2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439。
    [3]《中南银行总管理处致中南董事会函》(1935年11月2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439。
    [4]《四行准备库总稽核处致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函》(1935年12月3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80;又见中南银行档案:Q265-1-439。
    [5]《四行准备库结束事务处致金城银行总处函》(1936年1月2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80;又见中南银行档案:Q265-1-184。
    [1]王志莘著:《中国之储蓄银行史》,中国货币史银行史丛书编委会编:《民国小丛书·中国货币史银行史卷》第三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613页。
    [1]祝世康:《欺诈取财的万国储蓄会》,寿充一、寿乐英编:《外国银行在中国》,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207-208页。
    [2]王志莘著:《中国之储蓄银行史》,中国货币史银行史丛书编委会编:《民国小丛书·中国货币史银行史卷》第三册,第3626-3627页。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7页。
    [4]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8页。
    [5]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8页。
    [1]《吴鼎昌致金城银行函》(1922年12月1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7。又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8页。
    [2]《吴鼎昌致金城银行函》(1922年12月1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7。又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8页。
    [3]《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联合营业会议第四次会议录》(1923年1月1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6。
    [4]《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联合营业会议第五次会泌录》(1923年1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6。
    [1]《四行呈请财政部立案文》(192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9页。
    [2]《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准备库、储蓄会内规汇编》第三编,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00页。
    [3]王志莘著:《中国之储蓄银行史》,中国货币史银行史丛书编委会编:《民国小丛书·中国货币史银行史卷》第三册,第3631-3637页。
    [4]《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储蓄会规约》(1923年1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5。又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00页。
    [5]《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储蓄会章程》(1923年2月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5。
    [1]祝世康:《欺诈取财的万国储蓄会》,寿充一、寿乐英编:《外国银行在中国》,第211页。
    [2]《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储蓄会章程》(1923年2月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5。
    [3]祝世康:《欺诈取财的万国储蓄会》,寿充一、寿乐英编:《外国银行在中国》,第213页。
    [1]《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储蓄会办事章程》(1923年1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5。
    [2]《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储蓄会放款限制章程》(1923年1月2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5。
    [1]《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储蓄会四行代理章程》(192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4。
    [1]《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储蓄会普通代理章程》(192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4。
    [2]胡仲文:《四行准备库及四行储蓄会经营始末》,许家骏等编:《周作民与金城银行》,第162页。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02页。
    [4]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02页。
    [5]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02页。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03页。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39页。
    [3]《试办活期储蓄说明书》,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05页。
    [4]《试办活期储蓄说明书》,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05页。
    [5]《储蓄总会来函》(1925年2月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426。
    [6]《四行储蓄会拟先在沪会添设活期存款试办章程议案》,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9。
    [1]《储蓄总会来函》(1925年2月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426。
    [2]《周作民、谈荔孙致四行储蓄会总会函》(1926年2月1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284。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06页。
    [4]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06页。
    [5]胡仲文:《四行准备库及四行储蓄会经营始末》,许家骏等编:《周作民与金城银行》,第150页。
    [1]《四行储蓄会特别储蓄存款办法》,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9。
    [2]《四行储蓄会保管慈善基金优待章程》、《四行储蓄会保管学校、会馆、祠堂及其它市政教育各机关公款优待章程》,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4。
    [3]《四行储蓄会承办公司、工厂储蓄事务章程》,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4。
    [4]仲文:《四行准备库及四行储蓄会经营始末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五辑,第125页。
    [1]《文汇年刊》,1939年刊。转自吴景平等主编:《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2]《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1937年8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上册,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627页。
    [3]《上海市安定金融补充办法四项》(1937年8月1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上册,第628页。
    [4]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合编:《四联总处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1]《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致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函》(1937年8月2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市银行公会档案:QS173-1-96。
    [2]吴景平等著:《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第216页。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06页。
    [4]《抗战期内会部业务报告书》(194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615页。
    [5]《四行储蓄会全体资产所受战事影响第二次估计报告》(1938年5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6]《四行储蓄会全体资产所受战事影响第二次估计报告》(1938年5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7]《四行储蓄会全体资产所受战事影响第二次估计报告》(1938年5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8]《四行储蓄会全体资产所受战事影响第二次估计报告》(1938年5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抗战期内会部业务报告书》(194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615页。
    [2]《四行储蓄会全体资产所受战事影响第二次估计报告》(1938年5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3]《抗战期内会部业务报告书》(194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615页。
    [4]《四行储蓄会在沦陷期间业务概况》,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5]《北平市储蓄会一览表》,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四)》,第674页。
    [1]《中兴煤矿借款合同》(1921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69-170页。
    [2]《中兴煤矿借款合同》(1921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69-170页。
    [1]交通银行总行,国家历史当案馆编:《交通银行史料》第一卷(1907-1949)上册,第44页。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7页。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60页。
    [4]祝淳夫:《北洋军阀对天津近代工业的投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3页。
    [1]《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储蓄会章程》(1923年2月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5。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06页。
    [3]《四行储蓄会致金城银行函》(1924年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07页。
    [4]《四行储蓄会致金城银行函》(1924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空编:《金城银行史料》,第107-108页。
    [1]《金城银行上海分行致总经理处函》附件之“沪储蓄会13万元旧合同”(1924年7月1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631。
    [2]《天津金城银行总行致总经理处函》(1926年7月3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635。
    [3]《金城银行总经理处与四行储蓄会借款合同》(1926年1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8。
    [4]《金城银行上海分行致总经理处函》(1926年7月1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631。
    [5]《四家银行储蓄会总会致金城银行周作民函》(1923年6月1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7。
    [1]《金城银行上海分行致总经理处函》附件之“沪储蓄会13万元旧合同”(1924年7月1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631。
    [2]《天津金城银行总行致总经理处函》(1926年7月3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635。
    [3]《天津金城银行与天津四行储蓄会续借款合同》(1926年7月3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635。
    [4]《金城银行上海分行致总经理处函》(1926年8月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631。
    [5]《汉会略史》(193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6]《汉会略史》(193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7]《汉会略史》(193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汉会略史》(193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2]《汉会略史》(193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3]交通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交通银行史料》第一卷(1907-1949)上册,“前言”第8-10页。
    [4]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十银行家》,第96-97页。
    [1]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十银行家》,第98页。
    [2]《储蓄总会来函》,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291。
    [3]《金城银行总经理处致四行储蓄会总会函》(1928年7月2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8。
    [4]《四行储蓄会总会致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函》(1928年9月1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78。
    [1]《四行以栈单向储蓄会再抵押办法》(1930年3月1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81。
    [2]《四行储蓄会办事章程》(1923年6月)第六条规定,“储蓄会凡有收入储金,概行随时平均分存于四家银行,遇有运用储金时亦有四行平均分提,其存款利率均按照周息七厘计算”等语,此“活存七厘”之根据也。《上海四行储蓄会致上海金城银行函》(1930年7月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81。
    [3]1925年春间,上海四行储蓄会试办活期储蓄时,经四行代表议决《四行储蓄会活期储蓄金办法》及《四行储蓄会放款简章》第二条规定,“储蓄会凡有收入活期储金,除备储户提款外,应平均存放于四行,其利率均照周息四厘计算”等语,此“活存四厘”之根据也。《上海四行储蓄会致上海金城银行函》(1930年7月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81。
    [4]《四行代表会议议决案》(1932年9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83。
    [5]《四行代表会议议决案》(1932年9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83。
    [1]《金城银行向四行储蓄会押款合同》(1932年9月3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835。
    [2]《四行代表会议议决案一》(1935年5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91。
    [3]《四行储蓄会修正储金运用办法》(1935年5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91。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11-312页。
    [1]转自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十银行家》,第101页。
    [2]朱镇华:《中国金融旧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第153页。
    [3]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十银行家》,第103页。
    [1]籍孝存、杨固之:《金城银行的创立与发展》,许家骏等编:《周作民与金城银行》,第33页。
    [2]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十银行家》,第104页。
    [3][法]白洁尔:《上海银行公会(1915-1927)--现代化与地方化团体的组织制度》,《上海研究论丛》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3月,第363页。
    [4]工商部工商访问局:《关于银价波动的报告》,1930年。转自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第103-104页。
    [1]《财政部钱币司检送1928-1937年国币对金价值指数计算表函稿》(1938年5月1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04页。
    [2][美]易劳逸著:《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229页。
    [3]胡仲文:《四行准备库及四行储蓄会经营始末》,许家骏等编:《周作民与金城银行》,第153页。
    [1]《董事会议事录》(1932年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12页。
    [2]胡仲文:《四行准备库及四行储蓄会经营始末》,许家骏等编:《周作民与金城银行》,第153页。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05页。
    [4]《汉会略史》(193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5]《汉会略史》(1933年),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12页。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14页。
    [3]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十银行家》,第239页。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15页。
    [1]《国际大饭店廿五年度营业报告书》,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123。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14页。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14页。
    [4]应永玉:《四行储蓄会》,许家骏等编:《周作民与金城银行》,第164页。
    [5]《四行储蓄会全体资产受战事影响第二次统计报告》(1938年5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Q267-1-123。
    [6]《四行储蓄会全体资产受战事影响第二次统计报告》(1938年5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Q267-1-123。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305页。
    [2]《四行储蓄会全体资产所受战事影响第二次估计报告》(1938年5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3]《四行储蓄会全体资产所受战事影响第二次估计报告》(1938年5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4]《四行储蓄会全体资产所受战事影响第二次估计报告》(1938年5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5]《四行储蓄会全体资产所受战事影响第二次估计报告》(1938年5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四行储蓄会全体资产所受战事影响第二次估计报告》(1938年5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2]《四行储蓄会全体资产所受战事影响第二次估计报告》(1938年5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四行储蓄会全体资产所受战事影响第二次估计报告》(1938年5月28日),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2]《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四行代表会议纪录:战时业务概况》(1947年2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93。
    [3]《抗战期内会部业务报告书》(194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615页。
    [4]《抗战期内会部业务报告书》(194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615页。
    [1]《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四行代表会议纪录:战时业务概况》(1947年2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93。
    [2]《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四行代表会议纪录:战时业务概况》(1947年2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93。
    [3]《抗战期内会部业务报告书》(194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615页。
    [4]《抗战期内会部业务报告书》(194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615页。
    [5]《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四行代表会议纪录:战时业务概况》(1947年2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93。
    [6]《抗战期内会部业务报告书》(194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615页。
    [1]《抗战期内会部业务报告书》(194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615页。
    [1]《收复区金融机构财部派员整理》,《银行周报》第29卷第33-36合并号,1945年9月1日。
    [2]《收复区敌伪钞票及金融机关处理办法》(1945年9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下册,第1484页。
    [3]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财政年鉴》第三编第十篇(上册),中央印务局1948年版,第234页。
    [1]《收复区商营金融机关清理办法》(1945年9月2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下册,第1487-1488页。
    [2]《收复区商业银行复员办法》(1945年9月2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下册,第1485-1486页。
    [3]《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四行代表会议纪录:胜利后整理情形》(1947年2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93。
    [4]《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四行代表会议纪录:胜利后整理情形》(1947年2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93。
    [1]《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四行代表会议纪录:胜利后整理情形》(1947年2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93。
    [2]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第786-787页。
    [3]《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四行代表会议纪录:胜利后整理情形》(1947年2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93。
    [1]《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四行代表会议纪录:胜利后整理情形》(1947年2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93。
    [2]《访问袁左良记录》(1957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1页。
    [3]《周作民日记》(1945年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0页。
    [4]《周作民日记》(1945年1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0页。
    [5]《周作民日记》(1946年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0页。
    [6]谢霖(1885-1969年)字霖甫,江苏武进人。会计师制度的倡导者、会计学家。留日期间出版《银行簿记学》,回国后被聘为中国银行总司账、交通银行总秘书,主持银行会计的改良。1918年上书北洋政府,建议施行会计师制度,同年获农商部第一号会计师证书,即创立正则会计师事务所。其后任教于北京、复旦等大学,著有《簿记学》等著作。曾创办正则会计补习学校,培训会计人才。
    [7]《周作民日记》(1945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0页。
    [8]《周作民日记》(1946年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0页。
    [1]《周作民日记》(1946年5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1页。
    [2]《周作民日记》(1946年6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1页。
    [3]《访问袁左良记录》(1957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1页。
    [4]《周作民日记》(1946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0页。
    [5]《周作民日记》(1946年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1页。
    [6]《戴立庵回忆录》(196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1-862页。
    [7]《访问袁左良记录》(1957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空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1页。
    [1]徐国懋著:《八五自述》(上海文史资料选举第七十二辑),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年12月出版,第100-101页。
    [2]《银行法》(1947年9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下册,第741页。
    [3]《银行法》(1947年9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下册,第746页。
    [4]《银行法》(1947年9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下册,第757页。
    [1]《股东会议事录》(1948年8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862页。
    [1]《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1948年6月2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86。又见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四)》,第654-656页。
    [2]《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1948年6月24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86。又见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四)》,第654-656页。
    [3]《联合银行总处关于改用新名称的通知》(1948年7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四)》,第653页。
    [4]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第574-580、808-811页。
    [1]《金圆券发行办法》(1948年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第574-575页。
    [2]《联合银行股东临时会记录》(1948年10月2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86。
    [3]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四)》,第631-632页。
    [4]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四)》,第633页。
    [1]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余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四)》,第633页。
    [1]《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1948年度营业报告》,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南银行档案:Q265-1-186。
    [1]《项叔翔在全国金融业联席会议上的发言》(1950年8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市金融业公会档案:S172-4-5。
    [2]《徐国懋报告“二六”轰炸后亏损情况》(1950年4月);《徐国懋致周作民函底稿》(1950年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24、925页。
    [1]徐国懋著:《八五自述》(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72辑),上海市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年版,第158页。
    [2]《徐国懋回忆》(196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53页。
    [3]《金城银行总行财务概况》(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23页。
    [4]《金城银行总行财务概况》(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23、924页。
    [5]《五行进行合营步骤》(1950年6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64-965页。
    [6]《徐国懋回忆》(196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53页。
    [1]《董事会在港议事录》(1950年5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63页。
    [2]《五行进行合营步骤》(1950年6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64-965页。
    [1]徐国懋藏件:《徐国懋、甘助予致周作民函底稿》(1950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51页。
    [2]《五行董事代表协商会简则》(195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69页。
    [1]《五行董事代表协商会议记录》(1950年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70页。
    [2]《五行董事代表协商会议记录》(1950年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71页。
    [1]《五行董事代表协商会议记录》(1950年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72页。
    [2]《五行董事代表协商会规则》(1950年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空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73-974页。
    [3]《大公报》,1950年7月12日。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75、979页。
    [2]《周作民日记》(1951年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79页。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79-980页。
    [1]《五行董事代表协商会议案执行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记录》(1951年7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76-977页。
    [2]《公私合营五行联营联管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1951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77-978页。
    [1]《公私合营盐业、金城、中南、大陆、联合银行联营联管通则》(1951年8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86-987页。
    [2]《五行联营联管通则附件》(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90页。
    [1]《公私合营盐业、金城、中南、大陆、联合银行联合董事会章程》(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87-988页。
    [2]《公私合营盐业、金城、中南、大陆、联合银行联合总管理处组织章程》(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88-989页。
    [3]《新闻日报》,1951年8月30日。
    [4]《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与北五行投资协议书》(1951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85页。
    [5]《新闻日报》,1951年9月1日。
    [6]《新闻日报》,1951年9月1日。
    [1]《成立公私合营银行协议书》(195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第993页。
    [1]《四行准备库现金准备金、保证准备金比较表》,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7页。
    [3]《各库流通额表》,上海市档案馆藏,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Q267-1-123。
    [1]《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四行代表会议纪录:胜利后整理情形》(1947年2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93。
    [1]《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四行代表会议纪录:胜利后整理情形》(1947年2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金城银行档案:Q264-1-593。
    [2]《抗战期间会、部业务报告书》(194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615页。
    [3]杜恂诚:《北洋政府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中断》,《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5页。
    [1]根据四行储蓄会 1930-1937年6月决算表整理。转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9页。
    [1]《五行董事代表协商会议记录》(1950年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70页。
    [1]金城银行档案(全宗号Q264).
    [2]中南银行档案(全宗号9265).
    [3]大陆银行档案(全宗号Q266).
    [4]盐业银行档案(全宗号Q277).
    [5]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全宗号Q267).
    [6]上海市银行档案(全宗号Q61).
    [7]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档案(全宗号S173).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金城银行史料[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令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四)[G].北京.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1993.
    [3]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余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清政府统治时期)上,下册[G].北京:中华书局,1964.
    [4]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912-1927年)[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年)[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卓遵宏.抗战前十年货币史资料(一),“币制改革”[G].台北:“国史馆”,1985.
    卓遵宏,陈忆华,董淑贤编.抗战前十年货币史资料(三),“法币政策”[G].台北:“国史馆”,1988.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合编.中国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下册)[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第五辑第一,二编令融,财政经济)[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000.
    [9]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G].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10]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1912-1949)(三册)[G].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
    [11]交通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交通银行史料(第一卷:1907-1949)(上、下册)[G].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12]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货币篇”[G].北京: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1995.
    [13]洪葭管.中央银行史料(1928-1949)[G].北京:中国会融出版社,2005.
    [14]唐传泗,黄汉民.试论1927年以前的中国银行业(中国近代经济研究资料4)[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5]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料[G].北京:中华书局,1984.
    [16]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17][英]毛里斯,柯立斯著,李周英等译.汇丰--香港上海银行[G].北京:中华书局,1979.
    [18]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木次研究所情报资料(中文部分第22分册)[G].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囡史组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第13辑)[G].北京:中华书局,1984.
    [20]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1]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余融研究所合编.四联总处史料(上)[G].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
    [22]许家骏等编.周作民与金城银行[G].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
    [23]旧上海的会融界(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辑)[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27]寿充一,寿乐英编.外国银行在中国[G].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28]徐旧懋著.八五自述(上海文史资料选举第72辑)[G].上海: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
    [1]叶世昌等编著.中国货币理论史(上、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 年,1993.
    [2]叶世昌,李宝金,钟祥财著.中国货币理论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家骧.中国货币思想史(上、下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4]钟祥财.法币政策前后中国的货币理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5]徐沧水.民国钞券史[M].上海:上海银行周报社,1924.
    [6]李骏耀.中国纸币发行史[M].重庆:重庆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4.
    [7]姚会元.中国货币银行(1840-1952年)[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8]戴建兵.中国近代纸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9]张志中编著.中国纸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10]于彤,戴建兵.中国近代商业银行纸币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1]吴筹中.中国纸币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2]钟思远,刘基荣.民国私营银行史(1911-1949)[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
    [13]潘连贵.上海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4]石毓符.中国金融货币史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15]黄鉴晖.中国银行业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16]姚遂.中国金融思想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
    [17]沈大年主编.天津金融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18][美]阿瑟·恩·杨格著,陈泽宪,陈霞飞译.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9][美]小科布尔著,杨希孟,武莲珍译.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0]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里散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
    [21]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2]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时期)[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3][法]白吉尔著,张富强,许世芬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4]吴景平.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1927-1937)[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5]吴景平等主编.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6]美宏业.中国地方银行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27]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8]洪葭管主编.中国金融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9]张徐乐.上海私营金融业研究(1949-1952)[M].上海:复旦出版社,2006.
    [30]张通宝.湖北近代货币史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3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2]杨荫溥.民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33]洪葭管.金融史话[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34]雷麦.外人在华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5]甘奈·马铿(Mackenzie Kenneth)著,李达理译.欧美银行制度[M].北京:世界书局,1934.
    [36]徐矛,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十银行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7]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史(1924-1927)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8]王志莘.中国之储蓄银行史[M].中国货币史银行史丛书编委会编.民国小丛书·中国货币史银行史卷(第三册)[G].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39]吴承禧.中国的银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40][日]浅田乔二等著,袁愈俭译.1937-1945 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掠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杨天亮.北四行联合发行中南银行钞票评述[A].吴景平,马长林主编.上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杨天亮.浅析1923-1937年的四行储蓄会[A].上海市档案馆编.档案里的上海[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3]吴筹中.中南银行及其发行的钞票[J].中国钱币,1994(1).
    [4]董昕.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领券制[J].民国档案,2004(1).
    [5]北四行简况(天津文史资料参考资料简辑之九)[G].天津市政协秘书处,1976.
    [6]金研.关于金城银行的若干史料--民族资本金融业典型调查[J].学术月刊.1962(10).
    [7]徐国懋.周作民与金城银行[G].海文史资料选辑,1979(1).
    [8]许宝和.中国近年之银行业[J].东方杂志,1933,30(9);续中国近年之银行业[J].东方杂志,1933,:30(10);中国银行业近年之动念[J].东方杂志,1934,31(6).
    [9]全国银行业最近十年营业报告[J].中行月刊 1934,8(4).
    [10]梁子洪.中国储蓄银行[J].南大经济1934,3(1).
    [11]李培恩.近百年来中国银行[J].学林,第9辑,1941-7.
    [12]石抗鼎.十年来上海之银行业[J].商学研究(复刊)第1期,1946-12.
    [13]张郁兰.中国银行发展史[J].中南财经学院学报,1957(2).
    [14]诸静.金城银行的放款与投资研究(1917-1937)[D].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博士论文,2004-6.
    [15]章丽.近代银行家:中国金融创新思想的先驱(1912-1949)[D].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博士论文,2004-5.
    [16]中国金融年鉴社编.上海的银行[J].上海中国金融年鉴社,1949.
    [17]应永玉.北四行的联合经营[A].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辑)[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8]阚立军.“北四行”联营集团浅析[J].江海学刊,1997(5);
    阚立军.“北四行”金融资本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2).
    [19]洪葭管.“北四行”与四行联营事务所[J].中国金融,1988(1).
    [20]顾关林.关于“北四行”联营的几个问题[J].海南金融,1998(4).
    [21]杜恂诚.短暂的旅途:“北四行”的联合之路[J].银行家,2003(6).
    [22]潘连贵.“北四行”与“南三行”[J].中国金融,2003(1).
    [23]欧玮瑜.周作民[J].中国金融,1987(7).
    [24]徐国懋,邵怡度.金城银行简史[A].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的六十辑)[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5]张九洲.周作民与金城银行的早期发展[J].黄淮学刊(社科版),1989(4).
    [26]骆进.汉口金城银行[J].金融体制改革,1991(11).
    [27]邱锡荣.会城银行与周作民[J].上海经济研究,1992(4).
    [28]顾关林.金城银行的放款与投资[J].海南金融,1997(3).
    [29]顾关林.周作民与金城银行[J].民国春秋,1997(6).
    [30]陈文德,文纯青,张少杰.民国时期金城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的几点启示[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4).
    [31]席长庚.北京金城银行史料[J].经济史,1998(3).
    [32]鲍静静.周作民与1917-1937年的金城银行[J].江西师大学报,1998(2).
    [33]刘永祥.抗战时期金城银行在西部的经营活动[J].社会科学辑刊,2001(3);
    刘永祥.周作民与抗战时期的金城银行[J].社会科学辑刊,2003(6).
    [34]戴建兵,曹艳荣.沦金城银行的用人及行员管理特色[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1).
    [35]诸静.北洋政府时期金城银行的放款与投资[J].民国档案,2004(1).
    [36]诸静.金城银行对铁路事业放款史料[J].档案与史学,2004(2).
    [37]方亮,张涛.金城银行对民族工业的放款与投资(1917-1937)[J].绥化学院学报.2004(4).
    [38]席长庚.盐业银行[J].经济师,1998(4).
    [39]孙耀东,宋路霞.吴鼎昌与盐业银行[J].中国企业家,2003(2).
    [40]孙曜东,宋路霞.谈荔孙与大陆银行的盛衰[J].中国企业家,2003(3).
    [41]马长林,董听选编.上海地区有关近代华资银行领券的一组档案[J].档案与史学,2004(6).
    [42][日]久保亨.民国时期上海的工业金融--以金城银行对于棉纺织工业的融资为例[A].吴景平,马长林主编.上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3]徐沧水.民国钞券史[J].银行周报,1924:8(24),8(25).
    [44]谭彼岸.中国近代货币的变动[J].中山大学学报,1957(3).
    [45]周伯棣.近代中国的纸币[N].人民同报,1964-11-14.
    [46]唐传泗.中国近代货币统计资料--纸币[J].经济学术资料,1980(10).
    [47]周永珍.中华银行的纸币[N].人民日报,1981-10-10.
    [48]吴筹中,顾延培.中国早期储蓄银行发行的钞票[J].上海会融研究,1982(11).
    [49]杜恂诚.中国近代两种命融制度的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1]银行周报.
    [2]银行杂志.
    [3]中央银行月刊.
    [4]民国日报(汉口).
    [5]社会科学杂志.
    [6]时报.
    [7]中行月刊.
    [8]申报.
    [9]历年经济.
    [10]金融和银行统计年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