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模糊语义在法律语言中的表现及消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法律语言存在着模糊性,司法结果又要求确定性,如何从模糊性过渡到确定性是法律语言研究者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法律语言模糊现象的研究范围广泛、意义重大,特别是模糊语义的研究对于公正司法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语义学的角度对法律语言模糊现象加以讨论,并结合具体司法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因语义模糊引起的司法争议的合理解决。
     本文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法律语言模糊语义广泛性、绝对性、可确定性的基本特点;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法律文书的简洁性和庄重性的特点,主体的差异性和社会的渐变性,法律的滞后性与对象的复杂性等模糊语义存在的基础;模糊语义在成文法中的表现、依据分类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从法律解释对模糊现象的定性、定量注解,司法过程对模糊消除的积极推动,判决结果的确定性与模糊的最终消除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法律语言由语义模糊到判决结果确定的过程;肯定了法律语言中模糊语义的积极功能----准确性功能、灵活性功能以及能有效防止法律漏缺功能,指出了因法律本身滞后性引起的语义不明、权责不清的弊端,并要求加以改善,保证、维护法律的权威。
     严谨和清晰是法律语言的内在要求。从语义学的角度探究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模糊语义在法律语言中的功能,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Legal language is ambiguous, but the judiciary results are required to be accurate. How to fulfill the transition from ambiguity to accuracy is a problem that legal language researcher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into legal language ambiguity covers a wide scope,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and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into ambiguous semant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air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legal language ambiguity from the aspects of semantics, makes analysis on the specific judicial cases, and tries to promote reasonable solution to the judicial disputes caused by the semantic ambiguit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cover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mantic ambiguity of legal language—universality, absolute quality, and determinability;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natural language, simplicity and solemnity of the legal documents, the main bodies' difference and society's gradation, law's lagging quality and objects' complexity and so on, all these are the base of the semantic ambiguity; reveal the semantic ambiguity in written law performance and look into the causes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elaborate the process which is from the semantic ambiguity of legal language to the final judgment according to three aspects—quality and quantity explanation of the ambiguity, the positive impetus of the judicial process to eliminate ambiguity, the certainty of the outcome of the judgment and the ultimate elimination of ambiguity; affirm the positive functions of the semantic ambiguity of legal language—the function of accuracy, flexibility, and effectively preventing the legal gaps, point out the drawbacks of semantic uncertainty, unclear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caused by the law's lagging quality, and call for improving, ensuring and safeguard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law.
     Strict and clear language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law. It i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to study the legal language ambiguity from the aspect of semantics and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semantic ambiguity.
引文
[1]李霞:《探析使用模糊语言的目的》,载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年第2期.
    [1]陈秋楷:《模糊语言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载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转引自黄小芳,刘小杏:《自然语言中的两种普遍现象--模糊和歧义》,载于《时代文学》,2007年第1期。
    [3]黄小芳,刘小杏:《自然语言中的两种普遍现象--模糊和歧义》,载于《时代文学》,2007年第1期。
    [1]张明楷:《妥善处理粗疏与细密的关系力求制定明确与协调的刑法》,载于《法商研究》,1997年第1期。
    [1]王逢鑫:《英语模糊语法》,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125页。
    [2]刘蔚铭:《法律语言的模糊性》,载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转引自吴伟平:《语言与法律:司法领域的语言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2]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24页。
    [4]刘蔚铭:《法律语言的模糊性》,载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杜金榜:《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到司法结果的确定性》,载于《现代外语》第24卷2001年第3期。
    [2]转引自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255页。
    [1]杜金榜:《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到司法结果的确定性》,载于《现代外语》第24卷,2001年第3期。
    [2]L.A扎德:《模糊集合语言变量及模糊逻辑》,陈国权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第3-6页。
    [1]转引自田代臣 范峻涛:《论法律模糊概念》,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1997年4期。
    [1]王洁:《法律语言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9页。
    [2]转引自董晓波:《我国立法语言模糊性的法哲学分析》,载于《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4期。
    [1]陈红桔:《法律模湖语言存在的合理性及适用范围》,载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吴振国:《汉语模糊语义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0页。
    [1]钟颖:《模糊语与模糊语修辞》,《修辞学论文集》第一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吴振国:《汉语语义模糊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1]李昌年:《试论形容词的语义模糊性》,载于《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董晓波:《法律语言中模糊词语的辨证分析》,载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5期。
    [2]郝一民,时琴:《析法律语言中的模糊词语》,载于《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1]陈天恩:《立法语言,严谨为要》,载于《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4期。
    [1]姜剑云:《法律语言与言语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280页。
    [2]春秋中文社区:《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例》,http://bbs.cqzg.cn/thread-308849-1-1.html.
    [1]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5-326页。
    [2]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1]梁慧星:《民法解释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212页。
    [2]董晓波:《略论英语立法语言的模糊与消除》,载于《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2期。
    [1]人民网,法治动态:《故意还是过失法律援助寻公正》,http://legal.people.com.cn/GB/42735/5013815.html
    [1]中国大学生网,刑事判例:《行凶过程中误伤同伙应认定故意还是过失》,http://www.chinaue.com/html/2005-12/2005122919162028201.htm
    [1]我要正义网,案例文书:《汪平等人与蔡吉祥著作权侵权纠纷案》,http://www.51zy.cn/111829404.html.
    [2]郝慧珠:《法律文书的写作》,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144页。
    [3]杜金榜:《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到司法结果的确定性》,载于《现代外语》第24卷,2001年第3期。
    [1]刘艳红:《刑事立法技术与罪行法定原则之实践》,载于《法学》,2003年第8期。
    [2]李道军:《法的应然与实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9-321页。
    [3]周菊兰:《模糊立法语言的功能分析》,载于《人大研究》,2007年第8期。
    [4]杨德祥:《法律语言模糊性对法律制度的影响》,载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第4期。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270页。
    [6]刘红缨:《法律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02页。
    [1]周旺生主编:《立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91-593页。
    [1]江丹:《概括性的法律语言及其翻译方法》,载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刘仁文:《执法如何面对法律模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第3期。
    [1]L.A扎德[美]:《模糊集合语言变量及模糊逻辑》[M],陈国权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Mellinkoff,David:《The Language of the Law.Boston:Little,Browm and Company》[M],1963年版。
    [3]Tiersma,Peter,M-Legal Languag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M],1999年版。
    [4]陈红桔:《法律模湖语言存在的合理性及适用范围》[J],载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陈秋楷:《模糊语言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载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6]杜金榜:《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到司法结果的确定性》[J],载于《现代外语》(季刊),第24卷2001年第3期。
    [7]陈天恩:《立法语言,严谨为要》[J],载于《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4期
    [8]董晓波:《略论英语立法语言的模糊与消除》[J],载于《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2期。
    [9]董晓波:《法律语言中模糊词语的辨证分析》[J],载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5期
    [10]郝一民,时琴:《析法律语言中的模糊词语》[J],载于《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11]黄小芳,刘小杏:《自然语言中的两种普遍现象--模糊和歧义》[J],载于《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第1期。
    [12]郝慧珠:《法律文书的书写》[M],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
    [13]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姜剑云:《法律语言与言语研究北京》[M],群众出版社1995年版。
    [15]江丹:《概括性的法律语言及其翻译方法》[J],载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6]蒋有经:《模糊修辞浅说》[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17]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李昌年:《试论形容词的语义模糊性》[J],载于《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19]李道军:《法的应然与实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李 霞:《探析使用模糊语言的目的》[J],载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年第2期。
    [21]刘仁文:《执法如何面对法律模糊》[J],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第003期。
    [22]刘蔚铭:《法律语言的模糊性》[J],载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3]刘艳红:《刑事立法技术与罪行法定原则之实践》[J],载于《法学》,2003年第8期。
    [24]刘红缨:《法律语言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版。
    [25]石安石《模糊语义学及其模糊度》[J],载于《中国语文》1988年第1期。
    [26]王逢鑫:《英语模糊语法》[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27]吴振国:《汉语模糊语义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9]田代臣 范峻涛:《论法律模糊概念》[J],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1997年04期。
    [30]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1]杨德祥:《法律语言模糊性对法律制度的影响》[J],载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第4期。
    [32]尤庆学:《汉语研究歧义综述》[J],载于《语言文字学》(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1年第89期。
    [33]张明楷:《妥善处理粗疏与细密的关系力求制定明确与协调的刑法》[J],载于《法商研究》,1997年第1期。
    [34]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张乔:《模糊语义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6]周旺生主编:《立法学》[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7]孙懿华,周广然编著:《法律语言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8]周庆生,王洁,苏金智主编:《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9]周菊兰:《模糊立法语言的功能分析》[J],载于《人大研究》2007年第8期。
    [40]周志远:《也谈语义模糊度》[J],载于《中国语文》1990年第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