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乡村权威与村庄整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家庭联产承包制和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经济改革,以及村民自治为核心的政治改革,深刻地改变了农村社会的整体面貌。这种剧烈的社会分化也促使农村传统的社会整合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代市场社会环境下村庄整合是否还有可能?事实上,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团体中的表现,具有迥然不同的轨迹。其中,掌握生产资料的个体私营企业主作为新兴结构型力量的出现,其意义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更在于其对村庄以往权力秩序的重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晋西南一个民富村穷的村庄短暂的整合图景,揭示新型乡村权威在村庄整合中的作用何以可能及其未来走向等问题。
     笔者以农村地方秩序中的权威问题作为切入点,运用参与式观察以及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资料,通过对H村私营企业主协会(以下简称H村“协会”)权威生成及运作过程的分析,展现在农村社区治理中不同的权威主体互动的内在机制,从而揭示村庄整合的基础及其动力。
     本研究首先阐述以下问题:一、一个村级的私营企业主协会是如何形成的;二、这一民间组织如何建构其权威;三、其与村庄治理组织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将如何重构村庄权威结构。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探求各个行动者的行动逻辑与机制,由此揭示个体私营企业主导下村庄整合的路径和基础。
     由村的内源性、去集体化的工业化发展路径,企业的相对聚居和较成熟的内部要素市场等产业结构特征共同促生了个体私营企业主的组织化。H村私营企业主协会是在协作网络的基础上,在村庄精英的推动下由H村的个体私营企业主自发成立的,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行业性和乡上性的合作组织。协会从成立之初的企业间的合作组织,逐渐发展为村庄的替代性功能组织以及以维护“另一种秩序”为目的的中介服务组织。H村协会在复杂的动机下对村庄的整合,客观上并不微弱却缺乏稳固的基础。
     具体而言,H村协会基于声誉机制和实际需求为村庄提供公共物品、谋生机会,并且利用优势经济资源的象征作用建构其权威。H村协会的连带性吸纳功能增强了其在村庄纠纷解决中的社会功能和集体行动中的动员能力。H村协会在村庄治理组织功能缺失的情况下,成为村庄中的替代性功能组织。
     从表面上看,H村协会及个体私营企业主对村庄治理制度化参与的缺失,并不影响村庄民主在形式上的推广,但H村协会的非制度化参与,即与村庄治理组织在村庄资源支配上共同实行的“权威性自治”,却极大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实质内涵。H村多元化的权威结构,并未带来村庄的善治,而是出现村庄公共权威的式微和私营化趋势。H村协会与地方政府在“民营化制度环境”进行互动,地方政府对协会实施的选择性管理为协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主与地方政府通过政治地位和荣誉的谋求与赋予、直接和间接的业务合作、发展私人关系等方式相互积极渗透和嵌入。协会逐渐成为以维护“另一种秩序”为目的的中介服务组织。这导致了地方政府的横向自主性不可避免地因个体私营企业主全体的强势地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协会与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加警惕”的相对均衡的权力关系。
     H村协会权威的建构及运作的过程表明了传统乡村社区的自然经济及其相伴随的社区权力结构向市场经济以及相适应的社区权力结构的转变的过程。从H村昙花一现的整合实践中可以看出,在村社区基础上的经济私有化,并不一定使村庄解体,但企图通过恢复传统乡绅式的权威功能来改良现实的理想亦极为渺茫。
     H村协会的发展优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市场经济发展、地方政府的策略、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自组织程度等要素也构成社会组织发育的一般条件,这使得H村协会的发展在有限地域内有一定的代表性。对这一组织权威生成及运作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对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解释,认清乡村治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目前村庄整合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The economic reform of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the building of market economy institution and the political reform centred on villagers' self-governance have profoundly changed rural society as a whole. Violent social differentiation prompts great changing of traditional soci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In fact, the social change in rural china performed totall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area and organization.The appearance of new type of force who self-employed and private entrepreneurs mastering production materials does not just have an economic significance; the previous village power order is also undergoing a change or even a reconstruction, because of them.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if it is feasible for the private-enterprise-led village integration and why it could be and its future.
     This dissertation, based on field surveys on villages in southwestern Shanxi Province and a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combined with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data obtained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and investigation, has conducted a thorough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village authority and its changes. With the authority issues in rural local order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dissertation does a research on the birth and its operation of Association of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Village H to show the internal interactive mechanism and vivid picture of different authorities in rural communities governa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 how does a village-level organization of individual private entrepreneurs come into being?2. How does such a local organization build its authority?3. What kind of authority structure will be formed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ch an organization and the formal organizations and local government? What are the action logic and mechanism of all involved actors in different authority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mentioned above, this dissertation shows the path of integr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for private entrepreneur-led village integration.
     The endogenous nature of Village H, its path to industrialization via de-collectivization and relative centralized residence all give birth to an organization of private entrepreneurs. Association of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Village H based on collaborative networks and promoted by village elites, is set up spontaneously by entrepreneurs. It is a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which possess economic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industry and locality at the same time.The Association which was a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first,it has gradually grown into an alternativ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and an intermediary service organiz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nother Order".Objectively speaking, the Association integration in village with complicated motive is not weak, but it is lack of solid foundation.
     With a reputation mechanism and actual needs as bases, the Association provides public goods as well as livelihood opportunities, and takes advantage of the symbolic role of economic resources to build its authority.Its accessory absorption features enhance its social function in dispute resolution in the village and ability to mobilize collective action. As a result, Association of Private Entrepreneurs becomes an alternativ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in case of loss of formal village organization.
     On the surface, the lack of particip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and self-employed and private business owners i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village governance does not affect the promotion of democracy in the village. But the Association has a non-institutionalized behavior, especially in the control of local land resources, and it works together with the village cadres to implement "the authoritative autonomy", which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ubstance of village self-government. The diverse authority structure in Village H does not bring good governance, but the decline and privatization of public authority. The Association conducts an interaction with local governments in privatized-institu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adopts a selective management pattern to provide room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ssociation's autonomy. The Association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through the giving and seeking of political status and honor, direct or indirect cooperation, the developing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 are mutually penetrated and embedded. The Association gradually become an intermediary service organization. This leads to the fact that the lateral autonomy of local government is inevitably impaired for the strong position of self-employed and private business owners to a certain degree. Commonality and contradiction of interests are intertwined so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not able to maintain an impartial stance in the interest conflict in the community. The Associ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s form a kind of "interdependent but mutually vigilant" relationship to keep a relative balance of power.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Association's authority in Village H reveals how it is that natural economy in the traditional rural communities and its accompanying 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 transits to a market economy and its matched 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 From the transient integration practice of Village H, it is clear that village-community-based economic privatiza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make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village, and there is a slim chance of improving the reality through restoring the traditional gentry-style authority structure.
     There are some special advanta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Village H, but it cannot do without such gener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s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local government's strategy, as well 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influence and the degree of self-organization. All these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Village H a sample within a limited area.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Authority of such an organization is useful to promote the expla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rural governance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so that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hina's current village integration.
引文
1张静:《基层政权、乡利制度诸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2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页。
    3 张静:《基层政权 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5页。
    4 参见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1 苏力:《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9页。
    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页。
    3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l页。
    4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l0页。
    1陆学艺:《内发的村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页。
    2周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2页。
    3参见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4毛丹 张志敏 冯钢,《后乡镇企业时期的村社区建设资金》,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1 周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让,2007年,第292页
    1 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31页。
    1 参见明恩溥著,午晴 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
    2 参见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
    1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7页。
    2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38页。
    3参见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4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5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页。
    6李怀印:《中国乡村治理之传统形式:河北省获鹿县之实例》,载黄宗智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3页。
    1 李世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29页。
    2 王汉生:《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的工业化与农村精英构成的变化》,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秋季卷。
    3 参见黄树民著,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年。
    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4页。
    2王思斌:《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载《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4期。
    3徐勇:《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载《管理世界》,2002年11月。
    4吴毅:《“双重角色”、“经纪模式”、“守夜人”和“撞钟人”》,载《开放时代》,2001年12月。
    5宿胜军:《从“保护人”到“承包人”》,载杨善华等编,《社会转型:北京大学青年学者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6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7孙秀林:《村庄民主、村干部角色及其行为模式》,载《社会》,2009年,第1期。
    1 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一个分析框架》,载《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2 同上
    3 徐勇:《由能人到法治: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转换—以若干个案为例兼析能人政治现象》,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4 卢福营:《个私业主政的村庄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郎友兴:《政治吸纳与先富群体的政治参与——基于浙江省的调查与思考》,载《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2方柏华 董明:《政治学视野下的先富参政与民主恳谈现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4页。
    3徐勇:《权力重组:能人权威的崛起与转换——广东省万丰村先行一步的放权改革及启示》,载《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
    4卢福营:《个私业主主政的村庄》,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5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35页。
    6孙立平:《转型与断裂》,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72-376页。
    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3页。
    2参见Nee, Victor, T he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 in state socialism[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989,(54).
    3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33页。
    1 Wank,David L.The Institutional Process of Market Clientelism:Guangxi and Private Business in a South China City'[J].The China Quarterly,1996,(147).
    2转引自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38页,
    1俞可平:《中国农村的民间组织与治理的变迁—以福建省漳浦县长桥镇东升村为例》,载俞可平主编,《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肖唐镖:《当前中国农村宗族及其与村庄治理的关系——对新近研究的评论与分析》,载《文史哲》,2006年第3期。
    3 Tsai,Lily,Solidary Groups, Informal Accountability, and Loc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7,(5).
    4彭玉生 折晓叶陈婴婴:《中国乡村的宗族网络、工业化与制度选择》,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
    1朱秋霞:《网络家庭与乡村私人企业的发展》,载《社会学研究》,1998年1期。
    2胡荣:《经济发展与竞争性的村委会选举》,载《社会》,2005年第3期。
    3邓燕华 阮横俯,《农村银色力量何以可能?——以浙江老年协会为例》,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4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等译.《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郁建兴徐越倩江华,《温州商会的例外与不例外——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与挑战》,载《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参见王颖,折晓叶,Bingyao Sun,《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
    4 Gorden White.Prospect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Xiaoshan City[J].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1993,(29).
    5 Unger Jonathan.'Bridges':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Rise of New Associations [J].The China Quarterly,1996,(147).
    1Neviit,Christopher. E.Private Business Association in China:Evidence of Civil Society and Local State Power [J].The China Journal,1996,(36).
    2 Solinger.Dorothy J.Despite Decentralization:Disadvantage,and Dependence and Ongoing Central Power in the Inland—The Case of Wuhan [J].The China Quarterly,1996,(145).
    3 Zhang Jianjun,Business Association in China:Two Regional Experience[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2007(37):209-231.
    4 Ding Yi jiang, Corporatism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An Overview of the Debate in Recent Years[J]. China Information,1998(4):44-67.
    5宋婧 杨善华:《经济体制变革与村庄公共权威的蜕变——以苏南某村为案例》,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 参见周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刘倩:《市场因素下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对中部中国一个村庄社会结构变革的实证研究》,载《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3 Lin, Nan,1995,"Local Market Socialism: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 Theory and Society 24(3).
    4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7页。
    s刘玉照:《村落共同体基层市场共同体与基层生产共同体——一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6王颖:《新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再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03--205页。
    7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64页。
    1折晓叶 陈婴婴,《,产权制度选择中的“结构——主体”关系》,载《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5期。
    1 肖林:《“‘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研穷述评》,载《社会学研究》,20l0年第4期。
    1参见埃米尔·涂尔十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2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张茂元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3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08页。
    4周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1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页。
    2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四238页。
    1陆学艺:《内发的村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70页。
    1 刘能:《等级制和社会网络视野下的乡镇行政:北镇的个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2 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l期。
    3 毛丹:《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四个观察维度》,载《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l期。
    1 张鸣:《乡村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2邓小南:《追求水秩序的努力——从前近代HT的水资源管理看民间与官方》,载《暨南史学》第三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薄生荣:《话说H县(五)水利与五千年的农耕社会》,载网络http://www.laojiazx.com/a/tegao/309.html
    4 参见《H县县志》,第324页。
    5 俞可平:《中国农村民间组织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4页。
    1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76页。
    2邓燕华 阮横俯:《农村银色力量如何可能——以浙江老年协会为例》,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1 刘明兴,刘永东,陶郁,陶然,《中国农村社团的发育、纠纷调解与群体性上访》,载《社会学研究》,2010年6月。
    2 贺雪峰:《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维框架》,载《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4期。
    1 卢福营:《村落的非农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41页。
    1 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2 彭玉生 折晓叶 陈婴婴:《中国乡村的宗族网络、工业化与制度选择》,载《中国乡村研究》第(?)辑。
    2 潘克西:《国家产业政策对煤炭工业的影响》,载《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第11期。
    1 数据来源于H县中小企业局《2009年工作总结暨2010年工作计划》。
    2 ZJY和WMM各有一座煤矿,但均不在村内。ZJY的在C镇,而WMM的远在P县。
    3洗煤是煤炭深加工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序,从矿井中直接开采出来的煤炭叫原煤,原煤在开采过程中混入了许多杂质,而且煤炭的品质也不同,内在灰分小和内在灰分大的煤混杂在一起。洗煤就是将原煤中的杂质剔除,或将优质煤和劣质煤炭进行分门别类的一种工业工艺。H村中大部分小企业从事洗煤行业。
    4 贺雪峰:《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维框架》,载《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4期。
    1 参见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2王颖:《新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再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98页。
    1 白苏珊著,朗友兴 方小平译,《乡村中国的权利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93页。
    2 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8-182页。
    3 转引张翔:《民间金融合约形式的信息机制分析》,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参见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汀村”的生活史》,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1赞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2 《新京报》访谈,2001年ll月11日。
    3 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力政府行为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32页。
    1卢福营:《论农村社会转型中崛起的经济能人群体》,载《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
    1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31--233页。
    2同上
    3王颖,折晓叶,Bingy ao Sun《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第3页。
    1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72页。
    2高丙中:《合法性概念:理解第三部门的兴起》,载苏力等编《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王颖:《新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再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04-105页。
    1 施坚雅著,叶光浅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版,第721页。
    2 俞可平:《中国农村民间组织与治理的变迁——以福建省漳浦县长桥镇东升村为例》,俞可平主编:《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 亚历克斯·英克尔斯著,陈观胜、李培莱译:《什么是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00页。
    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33页。
    2参见毛丹:《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四个观察维度》,载《社会学研究》,2010年1月。
    1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ll页。
    3卢福营:《论农村社会转型中崛起的经济能人群体》,载《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
    1转引自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第239页。
    1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48页。
    2贺雪峰《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载肖唐镖编,《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对江西省二个村委会选举的观察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80页
    1俞可平:《中国农村的民间组织与治理变迁——以福建省漳浦县长桥镇东升村为例》,载俞可平主编,《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张静:《丛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3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1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2周保飞:《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主流思想演变探析》,载《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贺雪峰:《中国传统社会的内生村庄秩序》,载《文史哲》,2006年第4期。
    2贺雪峰 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 《H村文史萃集》,第165-173页。
    2刘光华 赵忠龙,《转型期民间投资乡村公共物品德路径及其制度困局》,载黄宗智编,《中国乡村研究》第四辑。
    1参见H村文史集萃,第88-89页。
    2贺雪峰:《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维框架》,载《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4期。
    1周怡:《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香港:牛律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3页。
    1彼得·布劳著,孙非、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第79页。
    1孙秀林:《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载《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1参见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8页。
    1彼得·布劳著,孙非、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第138-139页。
    1贺雪峰 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廉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王铭铭:《作为民间权威的地方头人——闽台两地的个案考察》,载《战略与管理》,1997年6月。
    2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 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273页。
    3卢福营:《村民自治背景下民众认同的村庄领袖》,载《天律社会科学》,2008年5月。
    1贺雪峰:《中国传统社会的内生村庄秩序》,载《文史哲》,2006年第4期。
    2赵旭东:《权利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3费孝通著,惠海鸣译,《中国绅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8页。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2陈劲松:《传统中国社会关联形式及其功能》,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 赵旭东:《权利与公正》,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19页。
    1参见赵旭东《权力与公正》,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5页。“在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两个维度上,可分为村政府的权威,法庭的权威以及民间的权威和村庙的权威。村落社区的纠纷是通过这四种权威中的一种或或几种来获得解决的。”
    1·董磊明:《宋村的调解:巨变时代的权威与秩序》,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06页。
    1转引自周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5页。
    2转引自周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2页。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5页。
    2周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4页。
    1 参见董磊明:《宋村的调解:巨变时代的权威与秩序》,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1 孙秀林:《村庄民主、村干部角色及其行为模式》,载《社会》,2009年第l期。
    1徐西胜:《村民自治权力位移考察分析》,载《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 参见卢福营,《个体私营业主主政的村庄》,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2 曹里达:《村落社会的解体和能人治理的幻灭》,载杨善华等编,《城乡日常生活:一种社会学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39页。
    1郎又兴:《政治吸纳与先赋群体的政治参与》,载《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2胡荣:《经济发展与竞争性的村委会选举》,载《社会》,2005年第3期。
    1参见董海军:《按势分配与社会公正:乡镇煤矿背后的利益关系》,载《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67页。
    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6-197页。
    2金太军:《江宁农村治理现状》,载徐秀丽主编,《中国农村治理现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Tsai,Lily,2007 "Solidary Groups, Informal Accountability, and Loc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May).
    2邓燕华 阮横俯:《农村银色力量何以可能——以浙江老年协会为例》,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1吴毅:《双重角色,经纪模式,守夜人和撞钟首》.载《开放时代》,2001年第12期。
    1 宋婧杨善华,《经济体制变革与村庄公共权威的蜕变——以苏南某村为案例》,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2 赵旭东辛允星,《权力离散与权威虚拟:中国乡村整合政治的困境》,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3 孙秀林:《华南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载《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l期。
    4 陶传进:《草根志愿组织与村民自治困境的破解:从村庄社会中的双层结构中看问题》,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1何包钢,王春光,《中国乡村协商民主:个案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3页。
    1丘海雄徐建牛:《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载《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2同上
    3宋婧 杨善华,《经济体制变革与村庄公共权威的蜕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 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67页。
    2 戴长征:《国家权威碎裂化:成因、影响及对策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6期。
    3 孙立平 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载《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2000年。
    4 康晓 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5 江华 张建民 周莹,《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载《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3期。
    1 刘世定:《退“公”进“私”,政府渗透商会的一个分析》,载《社会》,20l0年第1期。
    1王铭铭:《作为民间权威的地方头人——闽台两村的个案考察》,载《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6期。
    1张静:《基层政权 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9页。
    1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8页。
    2 参见《凤凰周刊》2010年第33期。
    3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3页。
    4 参见孙立平:《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8l页。
    1 参见财新《新世纪》2010年第46期。
    1 孙立平:《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94页。
    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1 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503页
    1 邱泽奇:《群体性事件与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载《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三卷第5期。
    2参见2008年4月11县人民政府文件。
    1刘燕舞:《基于利益表达的农民集体行动研究——以豫东曹村的土地纠纷为表述对象》,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厂纠纷案例的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1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14页。
    1李友梅:《基层社区组织的实际生活方式》,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张静用这一表述来分析地方权威和国家的关系,笔者在此做借用,描述协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2张建君:《政府权力精英关系和乡镇企业改制——比较苏南和温州的不同实践》,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5月。
    3邱泽奇:《乡镇企业改制与地方威权主义的终结》.载《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42页。
    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1赵旭东 辛允星:《权力离散与权威虚拟:中国乡村“整合政治”的困境》,载《社会科学》,200年第6期。
    1.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2.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3.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4.董磊明:《宋村的调解:巨变时代的权威与秩序》,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5.费孝通:《乡上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6.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7.费孝通著,惠海鸣译,《中国绅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8.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9.黄树民著,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年
    10.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1.方柏华 董明:《政治学视野下的先富参政与民主恳谈现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4.陆学艺:《内发的村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5.李世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7.刘能:《等级制和社会网络视野下的乡镇行政:北镇的个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8.马克斯·韦伯著,康乐译,《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马克斯·韦伯著,康乐译,《中国的宗教与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1.浦文昌、荣敬本:《市场经济与民间商会:培育发展民间商会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22.彼得·布劳著,孙非、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
    23.孙立平:《转型与断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4.孙立平:《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5.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6.施坚雅著,叶光浅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版。
    27.苏力:《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28.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29.王颖:《新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再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
    30.王颖,折晓叶,Bingyao Sun,《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
    31.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32.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3.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34.项集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5.亚历克斯·英克尔斯著,陈观胜、李培莱译:《什么是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36.俞可平主编,《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7.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38.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39.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40.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建设诸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2.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3.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44.赵旭东:《权利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45.周雪光:《组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6.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力的历史社会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47.周怡:《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
    48.周怡:《解读社会文化结构的路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49.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50.张仲礼著,费成康王寅通译,《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51.薄生荣:《话说H县(五)水利与五千年的农耕社会》,http://www.laojiazx.com/a/tegao/309.html
    52.陈劲松:《传统中国社会关联形式及其功能》,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53.党国英:《中国农村社会权威结构变迁与农村稳定》,载《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5期。
    54.戴长征:《国家权威碎裂化:成因、影响及对策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6期。
    55.邓燕华 阮横俯,《农村银色力量何以可能?——以浙江老年协会为例》,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56.邓小南:《追求用水秩序的努力——从前近代洪洞的水资源管理看“民间”与“官方”》,载《暨南史学》第三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57.冯钢:《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及其形成背景》,载《社会》,2006年第3期。
    58.冯钢:《整合与链合:法人团体在当代社区发展中的作用》,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59.胡荣:《经济发展与竞争性的村委会选举》,载《社会》,2005年第3期。
    60.江华 张建民 周莹,《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以行业组织政策参与为案例》,载《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3期。
    61.康晓光 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62.郎又兴:《政治吸纳与先富群体的政治参与—基于浙江省的调查与思考》,载《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63.李强:《后全能体制下现代国家的构建》,载《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
    64.卢福营:《村民自治背景下的农村基层组织的重构与创新》,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65.卢福营:《个体私营业主主政的村庄》,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66.卢福营:《论农村社会转型中崛起的经济能人群体》,载《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
    67.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68.刘倩:《市场因素下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对中部中国一个村庄社会结构变革的实证研究》,载《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69.刘世定:《退“公”进“私”:政府渗透商会的一个分析》,载《社会》,2010年第1期。
    70.刘明兴,刘永东,陶郁,陶然,《中国农村社团的发育、纠纷调解与群体性上访》,载《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6期。
    71.刘玉照:《村落共同体基层市场共同体与基层生产共同体——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72.刘燕舞:《基于利益表达的农民集体行动研究——以豫东曹村的土地纠纷为表述对象》,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73.刘光华赵忠龙,《转型期民间投资乡村公共物品的路径及其制度困局》,载黄宗智编,《中国乡村研究》第四辑。
    74.毛丹:《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四个观察维度》,载《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l期。
    75.毛丹张志敏冯钢,《后乡镇企业时期的村社区建设资金》,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76.彭玉生折晓叶陈婴婴:《中国乡村的宗族网络、工业化与制度选择》,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
    77.潘克西:《国家产业政策对煤炭工业的影响》,载《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第ll期。
    78.邱泽奇:《乡镇企业改制和地方威权主义的终结》,载《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79.邱泽奇:《群体性事件与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载《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三三卷第5期。
    80.丘海雄徐建牛:《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载《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81.宋婧 杨善华《经济体制变革与村庄公共权威的蜕变——以苏南某村为案例》,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82.孙立平 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载《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2000年
    83.孙秀林:《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84.陶传进:《草根志愿组织与村民自治困境的破解:从村庄社会中的双层结构中看问题》,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85.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86.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考察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87.吴毅:《双重角色,经纪模式,守夜人和撞钟者》,载《开放时代》,2001年第12期。
    88.王思斌:《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载《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4期。
    89.王铭铭:《作为民间权威的地方头人——闽台两村的个案考察》,载《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6期。
    90.徐西胜:《村民自治权力位移考察分析》,载《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91.肖林:《“‘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研究述评》,载《社会学研究》,20l0年第4期。
    92.肖唐镖:《当前中国农村宗族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对新近研究的评论和分析》,载《文史哲》,2006年第4期。
    93.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94.杨颖琳:《不知何为而有为的商会组织——关于多元不确定性和组织资本的思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2004年。
    95.郁建兴,徐越倩,江华,《温州商会的例外与不例外——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与挑战》,载《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96.张建君:《政府权力精英关系和乡镇企业改制——比较苏南和温州的不同实践》,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97.张静:《村庄自治与国家政权建设——华北西村案例分析》,载黄宗智编《中国乡村研究》第四缉。
    98.周保飞:《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主流思想演变探析》,载《集美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99.赵旭东辛允星,《权力离散与权威虚拟:中国乡村整合政治的困境》,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00. Nee, Victor, The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 in state socialism[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9,(54).
    101. Oi, Jean C.,1989,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02. Zhang Jianjun, Business Association in China:Two Regional Experience [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2007,37(5):209-231.
    103. Wank, David L.The Institutional Process of Market Clientelism:Guanxi and Private Business in a South China City [J].The China Quarterly,1996,(147).
    104. Gordon White,Prospect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Xiaoshan City [J].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1993,(29).
    105.Tsai,Lily, "Solidary Groups, Informal Accountability, and Loc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7,(5).
    106.Nevitt. Christopher E. Private Business Associations in China:Evidence of Civil Society or Local State Power[J].The China Journal,1996, (36).
    107. Unger, Jonathan,'Bridges':Private Busines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Rise of New Associations [J]. The China Quarterly,1996,(147).
    108. Lin, Nan,Local Market Socialism: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 [J].Theory and Society,1995,24(3).
    109. Solinger, Dorothy J. Despite Decentralization:Disadvantages, Dependence and Ongoing Central Power in the Inland—The Case of Wuhan [J].The China Quarterly,1996,(145).
    110. Ding Yi jiang, Corporatism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An Overview of the Debate in Recent Years [J]. China Information,1998(4):44-67.
    《H县志》,太原: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
    《H村村史集萃》(内部资料)
    H县人民政府文件(2003)5号《关于建立T乡工业园区的报告》
    H县中小企业局《2009年工作总结暨2010年工作计划》
    H县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文件《H县社会团体概况》(2005)
    H县工商局《关于H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专题汇报》(2003)
    H县工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工作总结(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