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对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小学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感恩缺失的事件被频频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议论和普遍关注。本文试图就关于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并借助于问卷调查法及个别访谈法。本文首先对感恩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些感恩思想和成功的感恩教育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通过将其与我国感恩教育进行对比,论述了我国感恩教育的特征与可行性。本文结合家庭、校园建设,以及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我国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对某个小学的感恩教育问卷调查,着重分析了小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对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期为增强小学生感恩意识提供可行性建议。
In the day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o training of primary health,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moting spiritual civilization. However, it aroused wide public debate and widespread concern that events of primary lack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and secondary school and even college students be frequent reported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anksgiving education's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upils.
     This study used a literature method, and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s. At firs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thanksgiving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n put forward my own views, Sort out and analyze the thanksgiving ideas and successful thanksgiving educational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easibility of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by contrast with our thanksgiving education.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thanksgiving education for the pupils by compositing family, school construc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primary thanksgiving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primary lack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from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social and other aspects.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roposed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related from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social and other aspects, final order to provide the feasible suggestion to enhance the pupils'gratitude consciousness.
引文
1陈艳萍、王九如.感恩教育:不应成为学校德育的盲区[J].北京教育(普教),2006(11):54
    2金卫东.从感动到感恩:让感恩伴你我成长——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感恩教育”活动的思考和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下半月·行动),2005.10,(10):8
    3邢军.感恩教育[J].教育前沿,2007(6):69
    4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8-01-30 09:50:12,网址http://news.dsqq.cn/edu/jyxw/2008-01-30/910003.html
    5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M].德育学,1986:136
    6鲁洁.当代德育幕本理论探讨[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103页
    7惠进志.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8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5072.htm?fr=ala0_1
    9刘红霞.感恩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J].社科纵横,2008.7,(7):159
    10刘红霞.感恩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J].社科纵横,2008.7,(7):159
    11 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7):32-3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97页
    13周旭华.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6,(20):140
    14陈昌兴、刘利才.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6.11,(6):15-16
    15刘咏宝.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
    16陈昌兴、刘利才.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6.11,(6):15~16
    17陈秀兰.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7:18
    18龚海泉、万美容、梅萍: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7-58页。
    19陈艳萍、王九如.感恩教育:不应成为学校德育的盲区[J].北京教育(普教),2006(11):54
    20陈秀兰.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7:32
    21吴燕华.感恩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1):20~21
    22卢华.德育教学工作中导入感恩教育模式探讨——以南宁市东葛路小学为例[J].今日南国,2008.7,(7):53
    23陈昌兴、刘利才.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6.11,(6):17
    24郑朝辉.让感恩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J].时代教育,2009.5(5):146
    25俞晓歆.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上海青年,200]8(1):47
    26邓小英、伍学滨.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感恩教育[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10,(5):732
    27陈秀兰.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7:18
    28黄彦.《孙文全集》[M].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93页
    29李颖菁.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8
    [1]储培君等:《德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2]崔海飞:《小学生感恩故事》.21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3]崔雪娇:《学会施恩,懂得感恩》.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4]李萍:《中国道德调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5]林雅雯:《感恩录》.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6]刘智峰:《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7]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8]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
    [9]滕刚:《小学生感恩故事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0]王志艳:《中华美德读本》(孝敬·感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1]熊春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12]吴正宽、林青闲:《感恩课》.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13][美]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陆有铨、魏贤超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14][英]约翰·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蒋一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1]蔡振春:论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职业圈,2007,(22):154—155。
    [2]蔡丹丹、郏选志、蔡方红等:感恩教育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科技资讯,2009.(8):159。
    [3]陈昌兴、刘利才: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青海社会科学,2006(6):15—18。
    [4]陈琦:从感恩的本谈感恩教育与实践.青年文学家,2009(5):113—114。
    陈荣华:德育教育新视角:感恩教育.新课程研究,2005,(8)。
    [5]陈淑容:培育有根的生命——荣昌中学感恩教育实践与思考.教育科研,2008,(18):40—41。
    [6]陈秀英:中学感恩教育探究.中国科技博览,2009,(4):4—5。
    [7]苁芍蓉:孩子,你为什么冷漠.家庭与家教,2006,(5):18。
    [8]邓柳珍:浅议感恩教育.中国农村教育,2005.7-8,(Z1):78。
    [9]邓小英,伍学滨: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感恩教育.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10,(5):732。
    [10]段引香、王国:大学生感恩教育之探讨.教书育人,2007,(33):43。
    [11]丰根凤、彭青、熊来平等:大学生感恩教育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7,(11):73。
    [12]耿树丰、夏红: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44。
    [13]郭玉宾:持之以恒开展感恩教育.当代青年研究,2007,(9):32—33。
    [14]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中国教育学刊,2005,(7):32。
    [15]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2—14。
    [16]李隆汉:和谐社会亟需感恩教育.公关世界,2005,(8):5。
    [17]卢华:德育教学工作中导入感恩教育模式探讨——以南宁市东葛路小学为例.今日南国,2008,(7):52—53。
    [18]吕玉祥:浅议感恩教育.当代教育科学,2008,(18):60。
    [19]庞明珍: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职业时空,2007,(16):50—51。
    [20]彭春丽、张宝:论感恩教育缺失问题.求索,2007,(7):120—121。
    [21]宋玉华:小学生感恩教育浅探.时代教育,2008,(10):217。
    [22]苏毅、马作茂、吴生宇:开展感恩教育促进校园和谐.总裁,2008,(10):91。
    [23]孙冬雁:浅谈语文教学要渗透感恩教育.希望月报,2007,(2):103。
    [2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2004,(4):12。
    [25]王海棠:感恩教育的自然归宿:学校德育的时代走向.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46—47。
    [26]王虹:知恩·感恩·报恩——天津市大港区第六小学孝心教育掠影.天津教育,2007,(2): 23。
    [27]韦焕能:谈青少年学生的感恩教育.职业教育研究,2007,(11):30。
    [28]吴燕华:感恩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0一21。
    [29]夏君:学会感恩——青少年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课.江西教育,2006,(9A):14—15。
    [30]徐跃进:让学生在感恩教育中增强责任意识.上海教育科研,2006,(4):76—77。
    [31]杨连君:探究小学语文教育的新途径——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感恩.现代语文,2007,(7):80。
    [32]杨旭红: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3(2):20。
    [33]杨艳、李尚敏:从“中国感恩节”看有效的感恩教育.成都大学党报(教育科学版),2008,(9):11—12。
    [34]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当代青年研究,2005,(8):11一12。
    [35]张长水、李化树: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07,(6):39—40。
    [36]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6,(1):30。
    [37]张伟云、吴文刚: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163—166。
    [38]郑朝辉:让感恩教育在语言教学中绽放光彩.时代教育,2009,(5):146。
    [39]周旭华: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感恩教育.卫生职业教育,2006,(20):140。
    [40]邹节华:开展感恩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广西教育,2007.1,(2):7—8。
    1、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08,(8):11-12
    2、耿树丰、夏红.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1,(6):44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4):9-12
    4、王海棠.感恩教育的自然归宿:学校德育的时代走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45
    5、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4):9-12
    6、柳礼泉、张红明、吴红艳.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02,(2):3
    7、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思意识[J].孔子研究,2005(1):93
    8、耿树丰、夏红.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1,(6):44
    9、耿树丰、夏红.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1.(6):44
    10、郭玉宾.持之以恒开展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7,(9):32~33
    11、周旭华.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6,(20):140-141
    1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10
    13、王海棠.感恩教育的自然归宿:学校德育的时代走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6):46
    14、周旭华.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6,(20):140
    15、郭玉宾.持之以恒开展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7(9):32-33
    16、蔡振春.论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J].职业圈.2007,(22):154-155
    17、段引香、王国.大学生感恩教育之探讨[J].教书育人,2007,(33):43
    18、陈昌兴、刘利才.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6(6):15-18
    19、丰根凤、彭青、熊来平、叶志平.大学生感恩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73
    20、龚海泉、万美容、梅萍.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57-58
    21、孙冬雁.浅谈语文教学要渗透感恩教育[J].希望月报,2007(2):103
    22、周旭华.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6(20):140
    23、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12
    24、吴燕华.感恩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0-21
    25、夏君.学会感恩——青少年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课[J].江西教育,2006,(9A):14-15
    26、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4):12
    27、邓小英,伍学滨.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感恩教育[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10,(5):732
    28、韦焕能.谈青少年学生的感恩教育[J].教育研究2007,(11):30
    29、王海棠.感恩教育的自然归宿:学校德育的时代走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47
    30、陈昌兴、刘利才.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6,(6):17-18
    31、王虹.知恩·感恩·报恩——天津市大港区第六小学孝心教育掠影[J].天津教育,2007,(2):24
    32、丰根凤、彭青、熊来平、叶志平.大学生感恩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73
    33、[英]亚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M].商务印书馆,2003
    34、[英]亚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M].商务印书馆,2003
    35、葛琳.当代中小学感恩教育之探析[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7
    36、范志英.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德州中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7、孙云晓、胡霞.常怀感激之心——日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师,2005,(6):54
    38、孙云晓、胡霞.常怀感激之心——日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师,2005,(6):54
    39、吴铎、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233页
    40、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22-323页
    41、吴铎、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23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