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吕洞宾是道教史上的著名内丹家,在中国道教内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采用思想史、文献学与唯象学的研究方法对署名吕洞宾的道教经籍进行探讨和研究。吕洞宾的内丹思想以“性命双修”并重为特色,“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表现在重身与对身的超越。吕洞宾的性命思想以老庄为宗,同时关注人的性命身心变化,其性命双修正是根源于人具有色身障碍的事实而施行的道教修行实践。
     吕洞宾的性命双修是对以前道派与丹派的整合,其性功返于老庄之道,其命功在最上一乘兼容老庄清静无为之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有次第有系统的渐修功法,可操作性强,吕提出“以太一为本,金华为末,则本末相资”,使“道”与“术”紧密相合。道与功法是无为无形之道与有为具体之法的关系,有为功法有助于修无为之道的实现。吕洞宾主张修心即修道,内修性命,外积功德,肯定现世并超越现世,教导修真之士立行立功、普世济人,以实现修性与修命的现世结合。主张三教一理,反对分门别户,如道教中人所言,其性命思想一扫旁门左道,立丹道之正统。
     吕洞宾性命双修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无论是主张“先性后命”北宗王重阳的丹法,还是主张“先命后性”南宗张伯端的丹法,都不离性命双修之旨。宋元时期出现的内丹诸派,不是自称得到吕洞宾亲授秘传功法,就是间接承传于吕洞宾,此外中派、东派、西派、伍柳派等皆与钟吕丹法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至清代刘一明、朱元育、黄元吉等力主性命双修,皆为南、北二宗所传。自唐以后,道派与丹派逐渐合一。
     本文从吕洞宾最具特点的“性命双修”入手研究吕洞宾的丹道思想,致力于内丹修行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性”与“命”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和分析,以期对了解和研究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有所裨益。
Lu Tung-pin who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inner alchemy expert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aois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works of Lu Tung-pin with methods of Thoughts History, Bibliography, and Phenomenology. Lu Tung-pin’s ideology is one of the mature symbols for Taoism inner alchemy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of spirit and body。“No body,one can not practice。With the body,one have not comprehension for Tao”。Lu’s ideology based on Laozi and concerned abou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Cultivating both in body and spirit just base on the fact that human has a body that is a barrier for truth.
     Lu‘s thoughts of cultivation of spirit and body integrated both sect of Tao and sect of alchemy。The thoughts of cultivating spiritual nature is rooted in Laozi。The thoughts of Cultivating body is compatible with LaoZi .Lu established systematic operable elixir methods。so that the“Tao”and“elixir methods”closely connected。Tao is invisible ,while elixir methods are specific,which help to achieve inaction. He claimed that cultivating mind meant monasticism. He maintained that comprehension for Tao should base on the secular world. Paying attention to cultivate body and mind was also based on secular society. He maintained that the three religions were based on the same principle and opposed discrimination. He combined Buddha dharma with the inner alchemy cultivating system, swept away all of heretical thought and established the orthodox elixir theories.
     Lu Tung-pin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 Both north sect and south sect of austerity cultivation maintains integrated cultivation, with south sect putting body cultivation before spirit cultivation and the north sect being the opposite. Cultivating body was to prepare for cultivating mind。Cultivating spirit is to achieve the Tao。Sects of inner alchemy appeared in dynasties of Song and Yuan all claimed that they got instructions from Lu Tung-pin directly or indirectly。So did Centrist sect, East sect, West sect ,and Wuliu Sect。Up to the Qing Dynasty ,Longmeng Sect is dominated in china。Liu Yiming, Zhu Yuanyu, Huang Yuanji all were taught by South Sect and North Sect, and all advocated cultivating Spirit and Body。Since the Tang Dynasty, Tao sect and Alchemy sect combined into one sect。
     this paper research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thoughts of Lu Tung-pi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rit and body, the two of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inner alchemy。It provides som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I look forward to get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Lu Tung-pin's integrated cultivating thoughts。
引文
1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道藏精华[C]第13集,[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29页(以下同)。
    2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3胡中孚:道教内丹学的研究价值及钟吕丹派的基本特征[J],东方论坛,1997年2期。
    4徐兆仁:道教内丹思想源流约论[J],史学月刊,2001年2期。
    5 [美]艾兰(Sarah Allan)、[英]魏克彬(Crispin Willianms)编著: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6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导言:第16页(以下同)。
    7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二卷:第739-744页。
    8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67页。
    9 [明]金莲正宗记[M],道藏[C]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46页(以下同)。
    10赵道一:历代真仙体道通鉴[M],道藏[C]第五册,第358页。
    11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第448页。
    12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119页。
    13李远国:论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学说[J],宗教学研究,2005年2期。
    14李远国:论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学说[J],宗教学研究,2005年2期。
    15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词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16马晓宏:吕洞宾文集考——吕洞宾著作考略之二[J],中国道教,1988年3期。
    17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道藏精华[C]第13集,[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以下同)。
    18郭沫若:郭沫若战国行气玉佩铭考释[J],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论文[C],1980年。
    19华颐:略述钟吕金丹道之崛起[J],中国道教,1988年4期。
    20胡中孚:道教内丹学的研究价值及钟吕丹派的基本特征[J],东方论坛,1997年2期。
    22洪修平:老子、老子之道与道教的发展—兼论“老子化胡说”的文化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4期。
    23李养正:道教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15一216页。
    24郑开:道家心性论研究[J],哲学研究,2003年8期。
    25老子·第57章。
    26老子·第37章。
    27庄子·应帝王。
    28老子·第44章。
    29老子·第26章。
    30庄子·骈姆。
    31老子·第16章。
    32老子·第12章。
    33庄子·大宗师。
    34胡孚琛:道学通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页。
    35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页。
    36萧进铭:超越经验的认识理论—道教内丹认识论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5期。
    37洪修平:老子、老子之道与道教的发展—兼论“老子化胡说”的文化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4期。
    38道藏[C]第20册,第93页。
    39戈国龙: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学的形成[J],宗教学研究,2004年2期。
    40参同契自序,道藏[C]第20册,第93页。
    41张高澄、苏华仁等:周易参同契与道家养生[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页(以下同)。
    42 [清]刘体恕汇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五·文集下,第142页(以下同)。
    43张高澄、苏华仁等:周易参同契与道家养生[M],性命根宗章:第92页。
    44同上。
    45 [清]刘体恕汇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九·前八品仙经,第218页。
    46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第10页。
    47戈国龙: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学的形成[J],宗教学研究,2004年2期。
    48张培锋:六祖坛经与道家、道教关系考论[J],宗教学研究,2008年2期。
    49戈国龙:从性命问题看内丹学与禅之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1年2期。
    50戈国龙,从性命问题看内丹学与禅之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1年2期。
    51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九:第224页。
    52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指玄篇:第164页。
    53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卷十三?清微三品经(上):第289页。
    54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卷十四?清微三品经(中):第297页。
    55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卷十四?清微三品经(中):第296页。
    56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卷十四?清微三品经(中):第295页。
    57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0页。
    58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卷十三?清微三品经(上):第289页。
    59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卷3·盗跖疏:第145页。
    60李荣:老子注[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卷上:第1页。
    61李荣:老子注[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卷下:第12页。
    62李荣:老子注[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卷上:第37页。
    63成玄英:老子注[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卷4:第34页。
    64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卷1?齐物论疏:第34页。
    65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卷1?逍遥游疏:第14页。
    66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卷5·天地疏:第256页。
    67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卷10·渔夫疏:第586页。
    68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卷9·盗跖疏:第570页。
    69成玄英:老子注[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卷1:第33页。
    70成玄英:老子注[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卷3:.第27页。
    71成玄英:老子注[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卷4:第11页。
    72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卷6·至乐疏:第360页。
    73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卷6·山木疏:第396页。
    74成玄英:老子注[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卷5:第20页。
    75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二十九·修真传道论:第522页。
    76卢国龙:道教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页。
    77黄帝内经[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素问:第9页。
    78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黄鹤赋:第73页。
    79戈国龙:道教内丹学中“顺逆”问题的现代诊释[J],宗教学研究,1998年3期。
    80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前八品仙经:第227页。
    81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一·后八品仙经:第246。
    82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一·后八品仙经:第247。
    83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前八品仙经:第229页。
    84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三·清微八品经(上):第285页。
    85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悟道诗:第74页。
    86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钟吕传道集·论大道:第523页。
    87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钟吕传道集·论真仙:第521页。
    88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四·清微三品经(中):第291页。
    89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前八品仙经:第231页。
    90金丹大要[M],道藏[C]:第24册,第12页。
    91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二十九·钟吕传道集论四时:第529页。
    92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九·圣德诸品经:第365页。
    93王明:太平经合校[M],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16页。
    94葛洪:抱朴子[M],道藏[C]第28册,至理:第189页。
    95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三·寄白龙洞刘道人:第85页。
    96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钟吕传道集·论真仙:第8页。
    97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二·五品仙经:第265页。
    98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99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三·窑头坯歌:第79页。
    100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三十·钟吕传道集论炼形:第547页。
    101何振中:道教内丹改善人体体质初探[J],宗教学研究,2009年2期。
    102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修身诀三段:第73页。
    103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前八品仙经之六·保精固命品:第230页。
    104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行火候:第76页。
    105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一·后八品仙经:第247页。
    106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采金歌:第89页。
    107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三十一·敲爻歌:第561页。
    108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钟吕传道集·论大道:第20页。
    109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钟吕传道集·论大道:第23页。
    110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钟吕传道集·论大道:第20页。
    111吕洞宾: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八十章:第96页。
    112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钟吕传道集·论真仙:第17页。
    113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三·清微三品经:第285页。
    114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三·清微三品经:第285页。
    115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天心:第238页。
    116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简介:第236页。
    117道藏[C],第4册:第673页。
    118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元神识神:第246页。
    119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回光调息:第264页。
    120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天心:第240页。
    121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三·清微八品经(上):第285页。
    122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元神识神:第249页。
    123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元神识神:第250页。
    124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天心:第243页。
    125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论真仙:第10页。
    126李大华:关于道教生命哲学基本特征的思考[J],中国哲学史,1999年1期。
    127陈撄宁:道教与养生[M],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68页。
    128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六十章:第80页。
    129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二十三·雪过修真仙忏:第407页。
    130戈国龙:从性命问题看内丹学与禅之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1年2期。
    131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四·敲爻歌,第83页。
    132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三·清微三品经:第287页。
    133詹石窗:道教修行指要[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134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二十九·修真传道论:第522页。
    135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二十九·修真传道论:第521页。
    136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二十九·修真传道论:第522页。
    137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二十九·修真传道论:第523页。
    138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二十九·修真传道论:第522页。
    139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三·黄鹤赋:第72页。
    140胡孚琛:道教内丹学揭秘[J],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4期。
    141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四·清微三品经(中):第296页。
    142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前八品仙经(下):第233页。
    143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四·清微三品经(中):第296页。
    144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前八品仙经:第235页。
    145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第239页。
    146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第280页。
    147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六·指玄篇:第171页。
    148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八章:第28页。
    149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二十五章:第45页。
    150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第287页。
    151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一·后八品仙经:第245页。
    152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五·文集(下):第149页。
    153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七十五章:第92页。
    154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五十章:第70页。
    155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三十八章:第57页。
    156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四十八章:第69页。
    157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七十三章:第90页。
    158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五十七章:第77页。
    159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三十章:第50页。
    160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十章:第31页。
    161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三十一章:第50页。
    162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五十四:第74页。
    163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九·前八品仙经:第220页。
    164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二十章:第40页。
    165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七十八章:第94页。
    166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前八品仙经:第237页。
    167戈国龙:从性命问题看内丹学与禅之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1年2期。
    168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一·后八品仙经:第249页。
    169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逍遥诀:第281页。
    170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性光识光:第301页。
    171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逍遥诀:第281页。
    172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宗旨·逍遥诀:第282页。
    173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七章:第29页。
    174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灵宝毕法:第224页。
    175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灵宝毕法:第222页。
    176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灵宝毕法:第228页。
    177萧进铭:超越经验的认识理论—道教内丹认识论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5期。
    178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二十八·涵三语录:第499页。
    179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一·后八品仙经:第240页。
    180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前八品仙经:第235页。
    181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前八品仙经:第235页。
    182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前八品仙经:第233页。
    183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前八品仙经:第233页。
    184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三·清微八品经(上):第283页。
    185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九·前八品仙经(卷下):第228页。
    186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一·后八品仙经:第244页。
    187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九·前八品仙经:第219页。
    188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五·文集(下):第145页。
    189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九·前八品仙经(上):第220页。
    190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前八品仙经(下):第235页。
    191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二十五·葫头集(下):第450页。
    192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九·前八品仙经:第226页。
    193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九·前八品仙经:第222页。
    194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九·前八品仙经:第222页。
    195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题桐柏山黄先生庵门歌:第86页。
    196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四·文集(中):第133页。
    197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四·文集(中):第138页。
    198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五·文集(下):第143页。
    199吕祖全书前言。
    200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逍遥诀:第288页。
    201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太乙金华·逍遥诀:第288页。
    202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十四·清微三品经:第293页。
    203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二十五·葫头集:第439页。
    204 [清]刘体恕辑:吕洞宾全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卷四·诗示天基:第125页。
    205 [宋]张伯端撰、王沐注解:悟真篇浅解[M],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页。
    206 [宋]张伯端撰、王沐浅解:悟真篇浅解[M],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页。
    207田诚阳:仙学详述[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208 [台]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M],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封面语:“以性命双修为一大总则”。
    209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566页。
    210张广保:道家的根本道论与道教的心性学[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374页。
    211吕洞宾注释:道德经心传二种[M],[台湾]自由出版社, 2007年版,第七章:第29页。
    212 [香港]袁康就:钟吕内丹道德观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页。
    213胡中孚:道教内丹学的研究价值及钟吕丹派的基本特征[J],东方论坛,1997年2期。
    214道藏[C]第五册,第415页。
    215张广保:道家的根本道论与道教的心性学[M],四川:巴蜀书社,第375页。
    216 [香港]袁康就:钟吕内丹道德观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217还真集,正统道藏[C]第40册,第564页。
    218 [香港]袁康就:钟吕内丹道德观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页。
    219藏外道书[C]第26册,第627页。
    220戈国龙:道教内丹学中的“性命先后”间题辨析[J],中国哲学史,2001年4期。
    221吕祖全书前言。
    222牟钟鉴、张践:中国道教通史[M](上),“史家一般把隋朝道士苏元朗看作内丹道的正式创立者”,其文中有“是故性命双修,内外一道”,第一次明确提出性命双修。第566页。
    223方春阳点校:张三丰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224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序:第2-3页。
    225孙亦平:论道教心性论的哲学意蕴与理论演化[J],哲学研究,2005年5期。
    226 [台]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M],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卷一:第15页。
    227 [香港]袁康就:钟吕内丹道德观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第262页。
    228 [台]梁淑芳:性命双修道脉之传承――论吕纯阳祖师与涵静老人之关系[M],台北:帝教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229傅凤英:灵修和性命双修——试比较基督宗教与道教内丹的内炼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8年2期。
    230胡孚琛:道学通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67页。
    1.李远国编著:《中国道教气功养生大全》,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
    2.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4.李刚、黄海德:《中华道教宝典》,台湾中华道统出版社,1995年。
    5.中国道协、苏州道协编:《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5年。
    6.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7.任继愈主编:《宗教辞典》(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8.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9.方克立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0.《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1988年。
    1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985年。
    12.《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洞真部·玉诀类》:《吕纯阳真人沁园春丹词注解》一卷,俞琰注。
    《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钟吕传道集》三卷。
    《太上十三经注释》(又名《太上十三经注》)十三种十四卷,吕纯阳注。
    《敲爻歌直解》一卷,[清]刘一明注。
    《吕祖心法传道集》,[唐]吕纯阳著。
    《吕祖心法五篇注》,[清]傅金铨撰。
    《吕祖心法四篇》,[唐]吕纯阳著。
    《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二种》,[唐]吕岩著。
    《太乙金华宗旨、吕祖指玄篇秘注》合刊,[唐]吕岩著。
    《道德经释义》,唐吕岩撰(扫叶山房重镌本)。
    《纯阳吕公百字碑测疏》。
    《钟吕二仙传道集》。
    《吕祖全书》。
    《吕祖本传》。
    《吕祖诰附柳王及葛诰》。
    《百字碑注》。
    《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
    《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管窥》。
    《吕祖师三尼医世功诀》。
    《吕祖五篇注》。
    《吕祖沁园春注》。
    《钟吕二仙传》。
    《吕注北斗九皇丹经》。
    《吕祖三品经》。
    《吕祖三世因果说》。
    1[清]刘体恕汇辑:《吕洞宾全集》[C],(清代乾隆版《吕祖全书》精校全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2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3李荣:《老子注》[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
    4《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5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6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7李养正:《道教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8王明:《太平经合校》[M],中华书局,1960年版。
    9詹石窗:《道教修行指要》[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10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11袁康就:《钟吕内丹道德观研究》[M],宗教出版社,2005年版。
    12沈志刚:《钟吕丹道经典译解》[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13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4萧天石:《道海玄微》[M],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5张振国:《悟真篇导读》[M],宗教文化社,2001年版。
    16黄海德、张禹东:《宗教与文化》[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7黄海德:《天上人间——道教神仙谱系》[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卢国龙:《道教哲学》[M],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20王明:《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1李大华:《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23戈国龙:《论性命双修》[R],[香港]青松出版社,2009年版。
    24石沅朋点校:《张三丰全集》[C],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
    2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年版。
    2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中华书局,1984年版。
    27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8杨玉辉:《道教养生学》[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29徐兆仁主编:《内炼密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0徐兆仁主编:《金丹集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1徐兆仁主编:《悟道真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2徐兆仁主编:《伍柳法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3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探微》[M],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版。
    34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M],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5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6张广保:《道家的根本道论与道教的心性学》[M],巴蜀书社,2008年版。
    3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8邬昆如:《哲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徐兆仁主编:《全真秘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0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1张高澄等:《〈周易参同契〉与道家养生》[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
    42王沐:《悟真篇浅解》[M],中华书局,1990年版。
    43陈撄宁:《道教与养生》[M],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
    44叶至明主编:《道教与人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45朱越利:《道经总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46陈国符:《道藏源流考》[M],中华书局1963年,台湾明文书局1983年。
    47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M],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48汪东亭、薛心香、柯怀经:《性命双修要旨合编》[M],[台湾]自由出版社,1998年版。
    49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溯源》[M],宗教文化社,2004年版。
    50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M](修订本) 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1李大华、李刚、何建明:《隋唐道家与道教》[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2王明:《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3田诚阳:《仙学详述》[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54方春阳点校:《张三丰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5[台]梁淑芳:性命双修道脉之传承――论吕纯阳祖师与涵静老人之关系[M],台北:帝教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56[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陈立夫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7[法]索安:《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M],吕鹏志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58[美]艾兰,〔英〕魏克彬、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1,孔令宏:张伯端对钟吕内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道韵,第一辑1997年8月。
    2,中孚子:钟吕所传内丹学的特征及其学术意义,道韵,第一辑1997年8月。
    3,杨建华:《钟吕传道集》的内丹养生教育思想,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4期。
    4,丁培仁:《灵宝毕法》再研究——附论钟吕金丹派的丹书与西部区域性,2006年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国际论坛论文。
    5,华颐:略述钟吕金丹道之崛起,中国道教,1988年第4期。
    6,李远国:钟吕金丹派丹理概述,上海道教,1990年第1,2合刊。
    7,李远国:论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学说,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2期。
    8,刘化冬:吕洞宾谷神歌释秘,中国道教,1992年第1期。
    9,田城阳:“吕祖百字碑”注,中国道教,1997年第2期。
    10,盖建民:略论民间吕祖信仰形成的医学社会学因素,道韵第二辑,1997年8月。
    11,胡孚琛:道教内丹学的研究价值及锺吕丹派的基本特征,东方论坛,1997年第2期。
    12,谢正强:锺吕内丹思想与《周易参同契》关系试析,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3期。
    14,孙亦平:杜光庭与锺吕内丹道,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15,黄海德:李荣《老子注》重玄思想初探,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1期。
    16,杨玉辉:论道教的性命双修,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2期。
    17,张宝:气功导引与性命双修,现代养生,1997年第10期。
    18,黄海德:道家、道教与道学,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9,何辑生:性命双修要旨,道教文化创刊号,1977年9月。
    20,何辑生:性命双修概述,道教文化第三卷第一期,1981年5月。
    21,何辑生:性命双修说还丹,道教文化第三卷第七期,1983年3月。
    22,李远国:性命双修的得道要途,上海道教,1991年第1期。
    23,潘雨廷:黄帝内经与老庄,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1994年3月。
    24,戈国龙:论内丹学“性命双修”的思想,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1期。
    25,张广保:全真道性命双修的内丹学,道韵第十一辑,2002年8月。
    26,杨玉辉:道教内丹学的人体科学原理探讨,(台湾)宗教哲学,第43期。
    27,葛瑞冬:道教内丹术性命双修有无先考辩,道韵第十二辑,2003年1月。
    28,黄海德:西华法师成玄英及其重玄思想探微,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2期。
    29,玄真子:道家性命双修长生法要,道教文化第一卷第四期,1977年12月。
    30,霍克功:道教性命之学——内丹,中国宗教,2006年第12期。
    31,李大华:隋唐时期的道教内丹学,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1994年11月。
    32,葛瑞冬:《性命圭旨》内丹学说述要,道韵第一辑,1997年8月。
    33,龚喜球、刘绪根:内丹道教的本体论范畴及其演变,船山学刊,1998年第1期。
    34,戈国龙:道教内丹学中“顺逆”问题的现代诠释,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3期。
    35,张广保:《太平经》——内丹道的成立,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六辑,1999年4月。
    36,萧进铭:道教内丹认识论初探,超越经验的论识理论,四川大学学报年哲社版,1999年第5期。
    37,张祖仁:浅谈道家内丹修炼流派形成及渊源关系和修炼方法,中国道教,2000年第1期。
    38,郭武:金丹派南、北宗思想比较研究,道韵第六辑,2000年2月。
    39,朱越利:金丹派南宗形成考论,道韵第六辑,2000年2月。
    40,萧汉明:论《参同契》的内丹术,道韵第六辑,2000年2月。
    41,田光林:《唱道真言》的丹道观,中国道教,2000年第3期。
    42,戈国龙: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问题,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4期。
    43,戈国龙:论内丹学“性命双修”的思想,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1期。
    44,戈国龙:从性命问题看内丹学与禅之关系,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2期。
    45,徐兆仁:道教内丹思想源流约论,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46,戈国龙:道教内丹学中的“性命先后”问题辨析,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
    47,吕鹏志:道教内丹术的形神观,中国道教,2002年第1期。
    48,郭健:先性后命与先命后性-道教南北宋内丹学研究,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49,何海涛:洞宾与内丹学,道韵第十一辑,2002年8月。
    50,孔令宏:全真龙门派的性命功夫之学与丹道论,道韵第十一辑,2002年8月。
    51,戈国龙:从一般方术到内丹的演变,道韵第十二辑,2003年1月。
    52,戈国龙:内外丹道之交融,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4期。
    53,郭健:道教内丹学的佛教观探微,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1期。
    54,戈国龙:内丹与修道的比较,《道教与神仙信仰——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泉州》,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
    55,郭健:道教内丹学与中国文化关系析略,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1期。
    56,赵文:《道德经》与内丹养生之道,弘道2007年第3期。
    57,万德凯,万德敬:介绍十部《道藏辑要》中所存<道藏>未收题名吕洞宾的经书,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58,张永芳:剑仙形象的世俗意义—试论吕洞宾的仙迹诗,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59,吴光正:佛道争衡与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故事的变迁,文学遗产,2005年第4期。
    60,高丽杨:再介绍六部题名吕洞宾的经书,运城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61,丁培仁:《华阳子施肩吾的丹道思想》,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4期。
    62,孟乃昌:道教内丹术理论概念的由来和运用,中国道教,1990年第1期。
    63,欧明俊: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化过程,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2期。
    64,周军:试述早期全真道与仙学内丹思想之差异,安徽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
    65,尹志华:吕洞宾生平事迹考,中国道教,2007年第4期。
    66,傅凤英:灵修和性命双修—试比较基督宗教与道教内丹的内炼思想,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
    67,霍克功:李西月内丹双修理论及其科学依据,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2期。
    68,孙功进:李道纯内丹思想的特色,聊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69,孙功进:李道纯内丹性命思想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09年第7期。
    70,张永芳:论吕洞宾诗歌与道教文化,文化学刊,2007年第4期。
    71,王体:试论道教内丹学“形神俱妙”的生命哲学思想,齐鲁学刊,2009年第2期。
    72,何振中:道教内丹改善人体体质初探,宗教学研究,2009年2期。
    73,齐石:修炼成仙_魏伯阳和他的《周易参同契》,科学养生,2005年第9期。
    74,田诚阳:道教内丹十大特征,上海道教,1992年第1期。
    75,王春华:简述张三丰的内丹修炼理论,现代养生,2006年第12期。
    76,吕锡琛、陈明:论道教的修德养生思想及其现代启示,世界宗教文化,2009年第1期。
    77,孟乃昌:道教内丹术理论概念的由来和运用,中国道教,1990年第1期。
    78,白如祥:王重阳心性思想论纲,理论学刊,2007年第7期。
    79,“性命双修”哲学形而上探微—兼论其人本论架构,晋阳学刊,2006年第3期。
    80,袁志鸿:张伯端与丹经《悟真篇》,三联竟争力,2009年第9期。
    81,孔令宏:张三丰的隐仙理论,武当,2007年第10期。
    82,杨剑平:大道修炼的真谛_论无为与有为,中国气功,1997年第2期。
    83,丁培仁:北宋内丹道述略,上海道教,1991年第3期。
    84,萧廷芝:解注吕公沁园春,道韵第一辑,1997年8月。
    85,张继禹李远国:道教重人贵生的理念,中国道教,1998年第1期。
    86,袁康就:从天道自然到人道养生,中国道教,1998年第2期。
    87,李大华:关于道教生命哲学基本特征的思考,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1期。
    88,张钦:道教形神论与生命的自我超越,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1期。
    89,葛兆光:宇宙、身体、气与“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道教的生命理论,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
    90,王明:道教基本理论的几个来源,宗教学研究,1985年第1期。
    91,李养正:陈撄宁“仙学”的特征,理论与方法,中国道教,1989年第3期。
    92,李远国:司马承祯与“易简”修炼法,中国道教,1990年第2期。
    93,吴根友:略论老庄的生命哲学,哲学研究,1990年第5期。
    94,崔大华:庄子思想与道教的理论基础,哲学研究,1990年第5期。
    95,陆泳德:老庄的生死观与养生观,上海道教,1991年第1期。
    96,刘玉贤:《老子》哲学观与道教养生观关系初探,中国道教,1991年第4期。
    97,李庆:养生和飞升:魏晋时期道家和道教生死的一个侧面,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1994年11月。
    98,姜生:论《道德经》“死而不亡者寿”之命题对道教伦理的影响,宗教哲学,1995年第3期。
    99,姜生:论道教生命伦理的价值原点,宗教学研究,1995年第3期。
    100,钟肇鹏,论精气神,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辑,1996年6月。
    101,李刚:论道教生命哲学,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辑,1996年6月。
    102,牟锺鉴:长生成仙说的历史考察与现代诠释年上,上海道教,1999年第3期。
    103,牟锺鉴:长生成仙说的历史考察与现代诠释年下,上海道教,1999年第4期。
    104,李养正:道教的生命观,中国道教,1999年第4期。
    105,张岫峰: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中国道教,2000年第1期。
    106,张岫峰:试析老子的生死观,中国道教,2000年第5期。
    107,郑志明:从《养性延命录》谈道教养生方法的现代意义,2000马来西亚跨世纪宗教研讨会。
    108,申国昌:《老子河上公注》养生教育思想探析,中国道教,2001年第1期。
    109,盖建民:道教“尚医”考析,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
    110,郑志明:《阴符经》的生命观,第四届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2001年。
    111,李丰楙:顺~逆:修行中人道与仙道的协调,弘道,2002年第1期。
    112,李远国:论道教形神统一的生命观,福建道教,2002年第4期。
    113,李大华:生命之悟-对一种宗教哲学思维方法的研究,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14,唐赤蓉:《淮南子》的养生理论,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
    115,李远国:论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观,上海道教,2003年第1期。
    116,詹石窗:道教生命伦理与现代社会,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2期。
    117,林舟:论道教神仙信仰的长生思想,中国道教,2003年第6期。
    118,李国江,《道德经》的养生学与认识论,中国道教,2004年第3期。
    119,刘延刚:陈撄宁仙学思想的现代性特点,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20,陈永德:道教生命伦理观的现代思考,中国宗教,2004年第3期。
    121,李霞:生命本位与自然关怀——道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22,乐爱国:道教的好生恶杀与善待生命,弘道,2004年第4期。
    123,詹石窗:道教神仙信仰及其生命意识透析,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24,黄永锋:《道枢》及其养生思想考析,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6期。
    125,张培高、刘剑:略谈《养性延命录》的养生原则,道学研究总第四期,2004年12月。
    126,李远国:论道教重人贵生的大乘思想,道教与神仙信仰——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泉州,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
    127,唐诚青:道教与神仙信仰,道教与神仙信仰——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泉州,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
    128,徐宇宏:忘生死而顺自然-《庄子》的养生之道,中国道教,2005年第2期。
    129,王道国:张三丰的生命观浅论,中国道教,2005年第2期。
    130,尹志华:北宋老学中的性命论,道学研究总第六期,2005年12月。
    131,游建西:论老庄养生哲学,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32,詹石窗:道教人格完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哲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33,刘永霞:不离善德,陶弘景的养生思想——形神双修,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国际论坛论文,2006年。
    134,梁巧英:张三丰的道与身思想,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35,孙浩然:心灵返朴与生命归真———《道德经》养生思想管窥,中国道教,2007年第3期。
    136,郑开:道家心性论及其现代意义,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辑,2007年10月。
    137,朱晓鹏:养生与养德——论王阳明中后期对道家道教的批评之一,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2期。
    138,孟乃昌:说中国炼丹术内外丹之联系,上海道教,1989年第1,2合刊。
    139,孟乃昌:说中国炼丹术内外丹之联系(续),上海道教,1990年1,2合刊。
    140,孟乃昌:说中国炼丹术内外丹之联系(续),上海道教,1989年3,4合刊。
    141,孟乃昌:说中国炼丹术内外丹之联系(续完),上海道教,1990年3,4合刊。
    142,萧天石:周易参道家丹鼎派修真要旨简述(一),道教文化第一卷第三期,1977年11月。
    143,萧天石:道家丹鼎派修真要旨简述(二),道教文化第一卷第四期,1977年12月。
    144,萧天石:道家丹鼎派修真要旨简述,道教文化第一卷第五期,1978年1月。
    145,潘延川:《周易参同契》与我国炼丹术,中国道教,1991年第2期。
    146,黄公伟:仙道与炼丹原理,道教文化第二卷第十二期,1980年10月。
    147,潘雨廷:论《性命圭旨》及其口诀,上海道教,1990年1,2合刊。
    1霍克功:李西月内丹思想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丁常春:伍守阳内丹思想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谢正强:傅金铨内丹思想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郭建:道教内丹学与《西游记》,四川大学2003年,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刘红梅:试论明清全真道伍柳派内丹学,安徽大学2001年,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