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17-19世纪朝鲜对清贸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迄今为止,多数学者认为,在宗藩朝贡体制之下,属国献给宗主国贡物和宗主国赏给属国赐物,本身就是一种出于商业目的的贸易,只不过这种古代的国际贸易,被人为地披上了朝贡与回赐的外衣。在中国与周边属国的“朝贡贸易”中,中国坚持“厚往薄来”,因而向中国朝贡的属国在朝贡活动中获利极丰,这是周边国家积极向中国朝贡的真实原因之所在。
     但是,通过对清与朝鲜朝贡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朝鲜开始向清朝朝贡,本身就是战败之后的不得已之举,自始至终,朝鲜方面并不存在由清朝的赐物中获利的想法,而是正相反,朝贡本身增加了朝鲜李朝的经济负担。根据本文的统计与计算,朝鲜李朝自1639年至1881年共243年间献给清朝的贡物的总价值达白银3259218两;同一时期,清朝给朝鲜的赐物,即使按道光年间的最高值计算,总计不过折合白银243万两左右。可以肯定,朝鲜绝未在向清朝的朝贡中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清朝方面就一定会由朝鲜的朝贡中获利。至少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以后,清朝为维持与朝鲜的宗藩朝贡关系,就已经是支出远远大于收入了。至少在入关以后,清朝方面也从未追求在与朝鲜的宗藩朝贡关系中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既然双方都没有追求在朝贡关系中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显然,将贡物与赐物的交换视为一种“贸易”是不能成立的,学界传统上将朝贡关系称之为“朝贡贸易”是一种错误的概念。
     朝鲜对清贸易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使团贸易、边境贸易。
     由朝鲜朝贡使团所进行的中朝贸易,我们可以称之为“使团贸易”。使团贸易分为赴北京使团贸易和赴沈阳使团贸易,前者在朝鲜史料中偶尔也称“八包贸易”,这是“八包贸易”这一概念的广义用法,后者在朝鲜史料中也称“团练使后市”。其中,赴北京使团贸易,根据其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公贸易、私贸易两类,其中的私贸易,就是频繁见于朝鲜史料的“八包贸易”,这是“八包贸易”这一概念的狭义的用法。
     使臣在出使中国之时,国王和政府委托使臣购买国内没有又很需要的物品,这叫做“官方贸易”或“公贸易”。为了公贸易的顺利进行,国家允许使臣顺便捎带自己的私有物品进行贸易,并有限度地承认其合法性,这叫做“私贸易”。在赴北京的使团贸易中,按其所携带的白银本金计算,公贸易约占十分之一略强,私贸易约占十分之九。不论是公贸易还是私贸易,都是在使团在北京期间的住所即会同馆内进行。一次使团携带的用于贸易的本金折合白银高达七八万至十几万两,贸易的毛利润率在15%-21%上下。
     清朝迁都北京后,仍指令朝鲜将部分岁币送往沈阳。因此,朝鲜使团在进入中国境内以后分为两部分,多数人由使臣带领前往北京,部分人由一名团练使率领押送岁币前往沈阳,在沈阳交付岁币之后直接返回朝鲜,他们在沈阳进行贸易,并以驮岁币的马匹将货物驮回。因为这支队伍的首领是团练使,故朝鲜史籍中也称在沈阳进行的使团贸易为团练使后市。团练使后市的本金约折合白银16000至26000两。雍正七年朝鲜主动向清朝申请取消。
     使团贸易在清康熙年间达到鼎盛,雍正朝以后,就处于不断的衰落之中。其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双方政府的限制政策、利润空间的降低和中日贸易的展开有关。
     朝鲜前后存在过六种对清朝的边境贸易形式,按朝鲜史料的记载,分别称之为:中江后市、栅门后市、余马贸易、延卜贸易、会宁开市和庆源开市,贸易的集散地分别是中朝界河鸭绿江的江心岛屿、中国凤城的边门内外、朝鲜的会宁和庆源。概言之,朝鲜与清朝之间的边境贸易主要是在两个区域进行,一个是在鸭绿江流域,另一个是在图们江流域;中江后市、栅门后市、余马贸易、延卜贸易都是在鸭绿江流域进行,而会宁开市、庆源开市是在图们江流域进行;鸭绿江流域的边境贸易地点都是在中国境内,而图们江流域的贸易地点都是在朝鲜境内。就贸易的规模及其影响来看,鸭绿江流域中朝边境贸易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图们江流域的边境贸易。
     清朝对朝鲜的输出品,以纺织品、日用品和药材为大宗;朝鲜对清朝的输出品,主要是朝鲜特产的几种纸张、几种布匹,再有就是烟草、烟竹等有限的杂货了。从输出品来看,清朝和朝鲜的贸易明显属于传统农耕社会之下的贸易,也就是说,贸易仅仅是对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是依附于农耕经济而存在的,与近现代的国际贸易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但是,从输出品也可以看出,清朝的手工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朝鲜。
     在清与朝鲜贸易最为发达的时期,朝鲜每年用于贸易的本金总额度(包括使团贸易和边境贸易)应达清朝白银754500两以上。仅按利润率为10%计算,清与朝鲜间贸易的利润至少相当于清朝田税总额的1.54%,大体而言,相当于清朝财政总收入的1%左右,按清代东北地区平民的生活水平,可以为25150人提供一年的生活费用。清与朝鲜间贸易的本金可以为清代东北人口的二分之一至八分之一提供整整一年的生活费用。
     传统上,我们一直认为,明清两代的中国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其国际贸易维持在极低的水平,可是,如果我们从上述两个维度进行的分析的话,可以说,甚至国际贸易大发展、各国经济依存度高度增强的今天,中国与朝鲜半岛间贸易(包括朝鲜与韩国)的利润也还达不到中国国民收入的1%,其贸易额度也绝不可能为东北人口的二分之一至八分之一提供一年的生活费用。相比之下可以发现,也许我们对清代与朝鲜的贸易应该有一个全新认识。
So far, most scholars think,under tributary system of ZongFan(宗藩),tribute given by vassal state to suzerain state or vice versa,was a kind of trade for the aim of commerce in itself. The only difference was that this sort of ancient international trade had the guise of tribute and return gifts. In the“tributary trade”between China and the peripheral countries,China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 of“Giving more and getting less”, so the vassal state got rich profit from the tribute. This was the real purpose that the peripheral countries positively paid tribute to China.
     But,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tribu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Qing dynasty(清朝) and Korea,the real reason why the latter had to pay tribute to the former was that the latter had been defeated by the former. From the beginning on, Korea had no idea of making profit from the return gifts from Qing; on the contrary, the tribute increased the economic burden of the Yi Korea(李朝).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and computation of my paper,the tribute paid by Yi Korea to Qing dynasty totally valued 3,259,218 liang(两) silver in 243 years from 1639 to 1881;in the same period,return gifts given by Qing dynasty to Yi Korea only valued 2,430,000 liang(两) silver even at the highest calculation in the period of Emperpor Daoguang. Thus,we are sure that Korea got no direct economic benefit from giving tribute to Qing, but which did not mean that Qing got benefit, either. At least after 39th year of Kangxi(康熙) (1700),Qing dynasty spent far greater than incom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ZongFan tributary relationship with Korea. After entering the Shanhaiguan Pass,Qing dynasty never pursued direct economic benefits from the tributary relationship with Korea. Now that both sides were not pursuing direct economic benefits from tributary relationship,obviously,it is untenable to take the exchange of tribute and the return gifts as a kind of“trade”. Thus, it is a wrong idea to call tributary relationship as“tribute trade”by the scholastic fields.
     The trade carried out by Korea to Q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Mission trade and border trade.
     The Sino-Korea trade carried out by Korean tributary missions could be called as “mission trade”.Mission trade had two branches , one to Beijing and the other to Shenyang,the former was occasionally called“eight bags trade”in historical materials,which was the generalized usage of“eight bags trade”; the latter,also known as“head of local militia market(团练后市)”in Korean historical materials. Among them,trades to Beijing, according to its form of different,could be divided into public trade and private trade,the latter was the“eight bags trade”in Korean historical materials,which was the special usage of the concept of“eight bags trade”.
     When missionaries visited China,the king and the government asked them to buy the articles which they hadn’t domestically but urgently needed,this was called“the official trade”or“public trade”. In order to make public trade smoothly,countries allowed them to carry private things to sell,and admitted its legitimacy within the limit,this was called“private trade”. In the mission trade to Beijing, public trade accounted for one tenth, while the private nine tenth. Either the former or the latter, was carried out in Huitong Post, their staying house in Beijing. The principal carried by one trade mission would be worth as high as seventy thousand or eighty thousand to several hundred thousand liang(两)silver,the gross profit would be 15% to 21%.
     After Qing moved its capital to Beijing,it still commanded Korea send some year money to Shenyang. Therefore,after Korea mission entered China, the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most people led by the missionaries went to Beijing,the other led by a head of local militia(团练)escorting year money headed for Shenyang,they went back to Korea after they had sent the money. During their stay in Shenyang , they carried out trade,and carried money back with the horses carried year money before. Because the leading figure was called head of local militia,so it was also called“head of local militia market(团练后市)”in Korean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principal of this amounted to about 16000 to 26000 liang silver. In 7th year of Yongzheng(雍正),Korea voluntarily applied to Qing dynasty to cancel this trade.
     Mission trade reached it prime in Kangxi period, and after Yongzheng, it declined year by year. There were many reasons for this decline, namely,restrictive policy from both governments,decrease of the profit and the carrying out of Sino-Japan trade.
     There existed six kinds of border trades with Qing dynasty in Korea.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Korea, they were called: Zhongjiang market(中江后市), gate market (栅门后市), Yuma (余马)trade, Yanbu(延卜)trade, Huiningstart marke(t会宁开市) and Qingyuanstart market(庆元开市). Distributing centre were the island of Yalu river(鸭绿江) the boundary river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inside and outside door of FengCheng(凤城)in China, Huining and Qingyuan in Korea. In general, the border trade between Qing dynasty and Korea were mainly carried out in two regions: one was in the Yalu river basin, and the other was in the Tumen river(图们江) basin:the former four were in the Yalu river basin, and the latter two were in the Tumen river basin; The Yalu river basin of border trade location were all in China and the Tumen river basin trade location were all in Ko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ize and importance of the trade, the border trade in the Yalu river basin had far more importance than that in the Tumen river basin.
     The exports from Qing to Korea were mainly textiles, daily necessities and medicines; while from Korea to Qing were mainly specialty paper, several kinds of cloth and limited groceries, such as tobacco and bamboo. From the exports we can see, the trade between Qing dynasty and Korea's were obvious belonged to the trade in traditional farming society, that is, trade was only a kind of complement of the farming economy, which was the attachment to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had an essential gap with modern international trade. But, from exports we can also se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handicraft industry of Qing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Korea.
     At the peak of the trade between Qing and Korea, the principal used in the trade of each year (including mission trade and border trade) should amount to 754500 liang silver of Qing or more. Only by 10% of the profitability, it would account for 1.54% of the total amount of field tax of Qing. In general, it equaled to about 1% of the fiscal revenue of the Qing dynasty, which could provide living expenses to 25150 people a year of the Qing according to the life level of civilian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Trade principal between Qing and Korea could provide a whole year living expenses for one 8th to one half of the northeast population.
     Traditionally, we had thought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close-door policy in Ming and Qing kept its international trade at very low levels. But, if we analyze from the two above-mentioned dimensions, we can say, even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trade development, the enhancement of economic mutual dependency of each country, the profits of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n peninsula (including north and South Korea) can not reach 1% of gross national income in China. Its trade quotas can't provide the cost of living of one 8th, not to mention half of the population in northeast. Comparing with the past, maybe we can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e between Qing dynasty and Korea.
引文
①王胜今.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兼论日本帝国主义实施的移民侵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①习惯上将朝鲜使臣出使明朝的使行录称为“朝天录”,而将其出使清朝的使行录称为“燕行录”,原因仅在于朝鲜不认同清代是与明代同样的“天朝”,两类著作在性质上并无差异。而现代历史学研究显然不应该受到传统“天朝”观念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传统意义上的“朝天录”与“燕行录”统称之为“燕行录”。关于此观点,参见杨军.《燕行录全集》订补[J].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凤凰出版社,2009。
    ②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③杨军.《燕行录全集》订补[J].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凤凰出版社,2009。
    ④由于对历史上朝鲜半岛内政权的更迭与归属问题,历史学界的认识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而这一专门的史学问题不是我这个非历史专业的研究者所能解决的,因此,对于10世纪以前中国与朝鲜半岛内各政权的关系,本文借鉴杨军先生的论述方法,概称之为“中国与朝鲜半岛间关系”,而不再进行精细的区分。关于此问题,请参见杨军、王秋彬.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⑤参见黄宽重.中韩关系中文论著目录[M].台北: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1987。
    ①[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亚洲经济圈[M].朱荫贵、欧阳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①[日]滨下武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M].王玉茹、赵劲松、张玮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②[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③[美]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①此文最初在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表,英文稿载于J.K.Fairband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Cambridge, 1968)。韩文稿载《震檀学报》卷29,30(1960年12月),后收入《韩中关系史研究》(首尔:一潮阁1970年版)。此见[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M].全善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81-242。
    ②魏志江.中韩关系史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240-245;亦见魏志江.关于清朝与朝鲜宗藩关系研究的几个问题[J].东北史地,2007(1)。
    ③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编.燕行录选集[M].首尔: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大东文化研究院,1960。
    ④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此外还有张存武.清代中韩关系论文集[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①刘家驹.清朝初期的中韩关系[M].台北:文史哲学出版社,1986。
    ②此外还有刘为.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①京畿支敕定例海西支敕定例[M].台湾,珪庭出版社,1982。
    ②转引自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附录四《湾上杂卜折价与唐物折银表》:256-257。
    ③刘为.清代朝鲜使团贸易制度述略——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一[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4):37-40。
    ①[朝鲜]李宜万:《农隐入沈记》。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30册):377。
    ②[朝鲜]郑昌顺.同文汇考[M].台湾:珪庭出版社,1980:843。
    ③[朝鲜]徐有闻:《戊午燕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62册):220。
    ④[朝鲜]洪大容:《湛轩燕记》。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26册):502
    ⑤《户部知会罢拦头咨》,载郑昌顺.同文汇考[M].台湾:珪庭出版社,1980,原编卷39《蠲弊》(第6册):2979。
    ①[朝鲜]徐有素:《燕行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79册):310-311。囗代表无法识别的字,方框内的字为本文作者依据文意所补。
    ②[朝鲜]俞彦述:《燕京杂识》,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39册):289。
    ③[朝鲜]金种正:《沈阳日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41册):220。
    ①[朝鲜]徐有素:《燕行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79册): 311。
    ②[朝鲜]朴齐仁:《燕行日记》,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76册): 284。
    ③[朝鲜]李宜万:《农隐入沈记》。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30册): 376。
    ①[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M].全善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06。
    ②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附录二《朝鲜银钱比价表》:244。
    ①本表引自杨军.“朝贡贸易”研究——以清与朝鲜的关系为例[C] //余太山、李锦绣.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151-152。
    ②《度支志外编》卷16中“生细木”、“白细木”的价钱都是每匹合银8钱。
    ③《沈阳日记》,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25册):555。
    ④朝鲜贡物中的茶单价多少、每包多少斤都不清楚。但朝鲜方面运输贡物主要用马驮,一马驮两包,例为百斤左右,估计茶一包应不超过50斤。清初茶叶价格每斤200文已为高价。故此处数字按每斤钱200文、每包50斤、钱1000文折银一两估算。
    ①杨军.“朝贡贸易”研究——以清与朝鲜的关系为例[C] //余太山、李锦绣.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164。
    ①[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M].全善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81-242。
    ②杨军.“朝贡贸易”研究——以清与朝鲜的关系为例[C] //余太山、李锦绣.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
    ③刁书仁.明代女真与朝鲜的贸易[J].史学集刊,2007(5):72。
    ①另据《朝鲜世祖实录》卷33世祖十年七月庚申条:“上命承政院召咸吉道子弟问曰:‘野人马匹用棉布几匹可买?’对曰:‘交易之事皆随时,贵贱未可臆计。大率棉布三十匹可买上马,二十三匹中马,十四匹下马。’”由此看来,上引《朝鲜世宗实录》所载给女真人贡马的“回赐”,是高于一般市价的。
    ②《朝鲜成宗实录》卷14,成宗三年正月乙巳条。
    ③禹忠烈.明中后期女真人和辽东以及朝鲜的贸易关系[J].东北地方史研究,1987(1)。
    ④侯馥中认为:“朝鲜的输出物品是铁制农具、耕牛、马匹、粮食、布帛和盐酱等物,女真主要输出的是马匹、貂皮、药材、蘑菇、人参、松子等。”双方的输出品中都有“马匹”一项,恐误。刁书仁对女真人输出马匹一事有详细说明,因此本文将马匹列入女真人的输出品中。参见侯馥中.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13;刁书仁.明代女真与朝鲜的贸易[J].史学集刊,2007(5):75-76。
    ①参见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4。
    ②转引自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7。
    ③王玉杰.清入关前与朝鲜关系研究——兼论山东半岛在明、清、朝鲜关系中的地位[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0-21。
    ①[朝鲜]金指南、金庆门.通文馆志卷3 [M].长白丛书本节选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192-193。
    ②《清太宗实录》卷33,崇德二年正月条。
    ①转引自刘为.宗藩关系下的贡赐与贸易——清代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二[M]//马大正主编:《中国东北边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7。
    ①[朝鲜]金指南、金庆门.通文馆志(卷3) [M].长白丛书本节选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188-189。
    ②如:著名的《热河日记》的作者朴趾源,就是随正使前往中国观光的子弟随行人员。
    ③《万机要览·财用编五》。
    ④刘为.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50-51。
    ⑤[朝鲜]李柙:《燕行记事》。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52册):195。
    ①此表引自[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M].全善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87-188。
    ①[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M].全善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89。
    ②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24。
    ①参见[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M].全善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90附表。
    ②《清太宗实录》卷33,[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册):431。
    ①此表引自杨军:《清与朝鲜封贡关系的经济学考察》,日本东京:东北亚人·物·知识交流史研讨会会议论文,2007年10月29-30日。
    ②此外,原文中尚包括“粗布七千匹,减二千匹”。但据《同文汇考》别编卷之二,朝鲜所贡各色细布1万匹包括红木绵500匹、蓝木绵500匹、鸦青木绵400匹、白木绵1400匹、木绵7200匹,崇德八年减免布200匹,实贡木绵为7000匹。则此所谓“粗布七千匹”,是指崇德八年贡物中的木绵7000匹,属于细布1万匹之内。在顺治元年的减免数额中,前面已提到减免各种细布共5000匹,包括此2000匹木绵在内,下文实为重出。
    ③原文称“红豹皮百四十二张”,《同文汇考》原编卷之二十四同。全海宗怀疑此数字记载有误。据本文表2可见,三节方物中豹皮一项共计42张,与年贡豹皮百张合为142张。三节贡物中豹皮一项免除于康熙辛卯(1711),即此前一年,此处称“红豹皮百四十二张”全免,当是合三节与年贡而言。
    ①此表引自杨军.“朝贡贸易”研究——以清与朝鲜的关系为例[C] //余太山、李锦绣.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154。
    ①本表数字依据《同文汇考》原编卷18-32《节使》、《同文汇考》别编卷2《节使》整理。
    ①伊桑阿.康熙朝大清会典[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5,(74卷):3792。
    ②沈之源:《癸巳燕行日乘》,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18册):106-107。
    ③《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06,转引自刘为.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3。
    
    ①徐浩修:《热河纪游》。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52册):59。
    ②郑昌顺.同文汇考[M].台湾:珪庭出版社,1980,原编续《节使》(第19册):4982-4983。
    ③郑昌顺.同文汇考[M].台湾:珪庭出版社,1980,原编卷15《进贺》(第2册):1169。嘉庆以后,紫光阁参宴赏赐也有小的变化,如,正使的小卷五丝缎与小卷八丝缎有时各为4匹,而副使的锦缎与漳绒则增加为2匹,甚至有赏赐副使锦缎与正使同为3匹的记载。
    ①郑昌顺.同文汇考[M].台湾:珪庭出版社,1980,原编卷32《节使》(第5册):2431。
    ②郑昌顺.同文汇考[M].台湾:珪庭出版社,1980,原编续《节使》(第19册):5094-5095。
    ③在其他的记载中,青布都是2匹,此处记载或是有误,或是本年加赏4匹。
    ①以上两表引自杨军:《清与朝鲜封贡关系的经济学考察》,日本东京:东北亚人·物·知识交流史研讨会会议论文,2007年10月29-30日。
    ②据《大清会典则例》卷93《朝贡》,顺治十年议定的赏赐标准中无此项,而有毡袜一双、靴一双,正使为一等靴,副使与书状官为二等靴,大通官为马皮靴,押物官为牛皮靴。金昌业《燕行日记》称此项“康熙癸亥以黄绢代给,押物官以青布代给”。(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31册,第286页)
    
    ①参见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1-104。
    ②[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M].全善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81-242。
    ①[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M].全善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81-242。
    ②杨军.“朝贡贸易”研究——以清与朝鲜的关系为例[C] //余太山、李锦绣.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
    ③李柙:《燕行记事》。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195。
    ④早已有学者提出,朝贡关系应属于“互惠”而非“贸易”,但其认为朝贡属于“概化互惠”。参见付广华、李叶
    ①郑昌顺.同文汇考[M].台湾:珪庭出版社,1980,原编卷63:4842。
    ①昆冈、李鸿章等.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
    ①以上与日本有关的数据,皆引自[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66-574。
    ①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3:175-176。
    ①侯环.明代中国与朝鲜的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2。
    ①[朝鲜]李喆辅:《丁巳燕行日记》亓至只?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37册):432。
    ②朝鲜的违禁贸易物品主要是弓角和焰硝。作为军需储备物资,一直受到朝鲜的重视,因而潜贸是受到鼓励的,即使被发现惩处也较轻,因而在明代曾一度极为盛行。明万历年间,为对付日本对朝鲜的入侵,明朝允许朝鲜每年购入焰硝3000斤,甚至为其提供部分本金,使这一潜贸易的重要类型转而演变成为公贸易,但随之而来的私贸易也成为一个极大的问题。如:黄中允《东溟先生文集·杂着》记载:“一行射利之辈,到处多贸焰硝。年例则许贸三千斤,而今则例外私贸之数多至累千。通判张文达送其标下搜捉犯禁硝黄而去。……已捉之数多至七千四百斤”。转引自高艳林.明代中朝贸易及贸易中的相互了解[J].求是学刊,2005(4)。被发现的私贸易焰硝已达7400斤,是公贸易定额的2倍还多。因此,崇祯以后重新禁止焰硝贸易。关于此问题,参见侯馥中.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32-135。
    ③参见刘为.清代朝鲜使团贸易制度述略——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一[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4):43-44。
    ④[朝鲜]俞彦镐:《燕行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41册):381。原文所计算的白银总数有误,应为83250两7钱。
    ①关于此问题,参见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76-78。
    ②《备边司誊录》英祖二十二年丙寅九月二十九日条。
    ①《朝鲜正宗实录》正宗元年六月乙未朔乙巳条。
    ②《备边司誊录》正祖元年丁酉六月十一日条。
    ③关于官帽贸易,参见刘为.宗藩关系下的贡赐与贸易——清代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二[M]//马大正.中国东北边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82-283。
    ④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127-140。
    ⑤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94。
    ①转引自刘为.清代朝鲜使团贸易制度述略——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一[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4):40-41。
    ②[朝鲜]苏世让:《阳谷赴京日记》。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2册):532。
    ③[朝鲜]李尚吉:《朝天日记》。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9册):219。
    ④[朝鲜]洪命夏:《燕行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20册):312。
    ⑤[朝鲜]洪命夏:《燕行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20册):327-327。
    ①《万机要览·财用编五》。
    ①[朝鲜]赵濈:《燕行录》亓只?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12册):392-393。
    ②[朝鲜]洪命夏:《燕行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20册):360。
    ③[朝鲜]丁焕:《朝天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3册):111-116。
    ①[朝鲜]洪命夏:《燕行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20册):265。
    ②徐有素《燕行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79册:329-330。
    ③姜长焕《北辕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77册:301。
    ①李柙《燕行记事》,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52册,第341-342、346、359-360、385、410-412页。
    ②各色烟竹价钱不等,长烟竹、螺钿竹都是每支一钱,此依最低价计算。
    ③在朝鲜物品中未查到“火口”,疑为“大口”之误,此处按大口鱼计价。
    ①[朝鲜]赵荣福:《燕行日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36册):245。
    ②[朝鲜]韩德厚:《燕行日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49册):279。
    ③[朝鲜]韩德厚:《燕行日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49册):406。
    ④同上。
    ⑤[朝鲜]徐浩修:《热河纪游》。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52册):268。
    ⑥[朝鲜]李喆辅:《丁己燕行日记》,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37册):491。
    ①[朝鲜]韩德厚:《燕行日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49册):407。
    ①[朝鲜]洪命夏:《燕行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20册):360。
    ②刘为.宗藩关系下的贡赐与贸易——清代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二[M]//马大正.中国东北边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8。
    ①刘为.宗藩关系下的贡赐与贸易——清代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二[M]//马大正.中国东北边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8。
    ②《备边司誊录》正宗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
    ①引自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63。
    ①[朝鲜]朴世堂:《西溪燕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23册):348。
    ②[朝鲜]金海一:《燕行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28册):201。
    ③[朝鲜]徐文重:《燕行日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24册):232。
    ④[朝鲜]柳命天:《燕行日记》。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23册):446。
    ⑤[朝鲜]俞拓基:《知守斋燕行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38册):79。
    ①《备边司誊录》正宗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条。
    ②[朝鲜]严璹:《燕行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40册):163。
    ①《朝鲜肃宗实录》卷25,肃宗十九年十月癸未条。
    ②《朝鲜英祖实录》卷64,英祖二十二年十二月丙子条。
    ③《朝鲜英祖实录》卷64,英祖二十二年十二月丙子条。
    ①《朝鲜英祖实录》卷72,英祖二十六年十二月甲午条。
    ②《朝鲜正宗实录》卷24,正宗十一年十月甲辰条。
    ①《朝鲜英祖实录》卷64,英祖二十二年十二月丙子条。
    ②[朝鲜]韩德厚:《燕行日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49册) :380-381。
    ①以上数据皆引自[日]大庭脩.日清贸易概观[J].社会科学辑刊,1980(1):92-93。
    ②《备边司誊录》正宗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条。
    ①《通文馆志》卷3《开市》,载《朝鲜文献中的中国东北史料》:192。
    ②《朝鲜宣祖实录》卷91,宣祖三十年八月丙寅条。
    ③《朝鲜宣祖实录》卷124,宣祖三十三年四月条。
    ④《朝鲜宣祖实录》卷125,宣祖三十三年五月丁未条。
    ⑤
    ①《朝鲜宣祖实录》卷131,宣祖三十三年十一月条。
    ②《燃藜室记述别集》卷18《边圉典故》“西北开市”。
    ③《燃藜室记述别集》卷18《边圉典故》“西北开市”。
    ①盐价参见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202。
    ①《朝鲜英祖实录》卷35,英祖九年七月壬辰条。
    ①本图引自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168。
    ①此表根据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141-142。表4.2《光绪十至十九年中江关课税贸易银值》改制,有省略。
    ①[朝鲜]徐文重:《燕行日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24册):174-175。
    ②《清太宗实录》卷34(第2册):434。
    ③同上。
    ④[朝鲜]孙万雄:《燕行日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41册):328。
    ⑤[朝鲜]洪命夏:《燕行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20册):271。
    ①[朝鲜]孙万雄:《燕行日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41册):328。
    ②刘为.宗藩关系下的贡赐与贸易——清代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二[M]//马大正.中国东北边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81。
    ①《朝鲜正宗实录》卷30,正宗十四年七月癸卯条。
    ②《朝鲜正宗实录》卷21,正宗十年正月辛亥条。类似的记载亦见《日省录》正宗十年正月六日辛亥条。
    ③《朝鲜正宗实录》卷21,正宗十年正月辛亥条。
    ④《日省录》正宗七年九月十日戊戌。
    ①《朝鲜正宗实录》卷23,正宗十一年五月戊子条。
    ②《朝鲜正宗实录》卷25,正宗十二年三月乙亥条。
    ③现代学者亦多沿此误,张存武对中江后市的研究中,就包括了相当多的栅门后市和延卜贸易的内容。参见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201-204。
    
    ①《朝鲜正宗实录》卷30,正宗十四年七月癸卯条。
    ②《朝鲜正宗实录》卷21,正宗十年正月辛亥条。
    ①《同文汇考》原编卷39《蠲弊》引《户部知会罢拦头咨》。
    ②类似的记载还见于[朝鲜]李裕元《林下笔记》卷22《栅门后市》。
    ③《同文汇考》原编卷39《蠲弊》引《户部知会罢拦头咨》。
    ①栅门虽在凤城附近,但二者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根据朝鲜使臣的一些相关记载,自朝鲜义州至“栅门”120里,又21里至“旧栅门”,再走15里才达到凤凰城。参见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219。
    ②《燃藜室记述别集》卷18《边圉典故》“西北开市”。
    ③[朝鲜]金种正:《沈阳日录》,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41册):220。
    ①《同文汇考》原编卷39《蠲弊》引《请禁拦头咨》。
    ①《同文汇考》原编卷39《蠲弊》引《户部知会罢拦头咨》。
    ①据《朝鲜王朝实录》英祖朝实录可知,雍正的诏书破例直书景宗的名字,引起朝鲜方面极大震动。目前所见《同文汇考》所载诸文件都仅称“姓某”,当是后来朝鲜人整理汇编这些文件时删去的。
    ②《同文汇考》原编卷74《推征》引《盛京礼部抄录议政等原奏及免追上谕咨》。
    ③《同文汇考》原编卷74《推征》引《礼部知会饬谕咨》。
    ①《万机要览·政用编五》。
    ②《通文馆志》卷3《开市》。
    ③《通文馆志》卷3《开市》。
    ④《万机要览·政用编五》。
    ①参见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207-211表38《会宁公市交易物品及数量演变》、第212页表39《庆源公市交易物品及数量演变》。
    ①郭庆涛.试论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清朝与朝鲜的会源边市贸易[C]//韩国学论文集·第六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所编,1997:50。
    ②本表引自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184。
    ③郭廷以、李毓树.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册)[M].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595。
    ④[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M].全善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06。
    ⑤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184。
    ①本自然段史料皆转引自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205-206。
    ①高伟浓.十九世纪80年代中朝外交和贸易体制的演变[C]//朝鲜学论文集(第一辑),北京大学,1992:87-111。
    ②杨昭全.近代中韩贸易:1840-1981[J].社会科学战线,1989(4):222-230。
    ①关于朝鲜“小中华”意识,以及《明实录》的购入,参见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1637-1800)[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②[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美]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①《朝鲜英祖实录》卷116,英祖四十七年四月己丑条。
    ①李喆辅:《丁巳燕行日记》,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37册):441。
    ②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98。
    ①俞彦述:《燕京杂识》,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39册):286。
    ①《朝鲜肃宗实录》卷36,肃宗二十八年三月己亥条。
    ②《朝鲜正祖实录》卷16,正祖七年十月壬申条。
    ①《朝鲜正祖实录》卷16,正祖七年十月壬申条。
    ②《朝鲜正祖实录》卷21,正祖十年正月辛亥条。
    ③[朝鲜]吴道一:《丙寅燕行日乘》,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29册):152。
    ④[朝鲜]李柙:《燕行记事》,载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第53册):79。
    ①《朝鲜英祖实录》卷64,英祖二十二年十二月丙子条。
    [1]昆冈、李鸿章等.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
    [2]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
    [3]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4]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汇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5]郭廷以、李毓树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
    [6]金毓黻.辽海丛书[M].沈阳:辽沈书社,1931.
    [7]托津.嘉庆朝大清会典[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
    [8]伊桑阿.康熙朝大清会典[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5.
    [9]允禄.雍正朝大清会典[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3.
    [10]赵中孚、张存武、胡春惠编.近代中韩关系史资料汇编[M].台北:台湾国史馆,1987.
    [1]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编.燕行录选集[M].首尔: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大东文化研究院,1960.
    [2]金指南、金庆门.通文馆志[M].长白丛书本节选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3]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4]李肯翊.燃藜室记述[M].长白丛书节选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5]潘颉、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6]刘星昌.建州纪程图记校注[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79.
    [7]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郑昌顺.同文汇考[M].台湾:珪庭出版社,1980.
    [9]增补文献备考[M].长白丛书节选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10]万机要览[M].汉城:景仁文化社,1972.
    [11]度支志[M].朝鲜刻本,刻印时间地点不详.
    [12]栅中日录校释建州闻见录校释[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
    [13]京畿支敕定例海西支敕定例[M].台湾,珪庭出版社,1982.
    [14]皇华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5]朝鲜王朝实录[M].首尔: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80.
    [16]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备边司謄录[M].首尔: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82.
    [1] [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白新良.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3] [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亚洲经济圈[M].朱荫贵、欧阳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日]滨下武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M].王玉茹、赵劲松、张玮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陈尚胜.中韩交流三千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陈尚胜.中韩关系史论[M].济南:齐鲁书社,1997.
    [7]陈尚胜.朝鲜王朝(1392一1910)对华观的演变一《朝天录》和《燕行录》初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8]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9] [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朝鲜通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
    [10][朝]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朝鲜全史[M].王建等译.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
    [11][韩]崔韶子.明清时代中韩关系史研究[M].首尔: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出版部,1997.
    [12][韩]崔韶子.清与朝鲜[M].首尔:韩国慧眼出版社,2005.
    [13]刁书仁.明清中朝日关系史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4]郭廷以、李毓树.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
    [15]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16]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中卷):东亚的礼义世界——中国封建王朝与朝鲜半岛关系形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7]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下卷):朝鲜的儒化情境构造——朝鲜王朝与满清王朝的关系形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8]黄宽重.中韩关系中文论著目录[M].台北: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1987.
    [19]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0]何炳贤.中国的国际贸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
    [21]蒋非非、王小甫.中朝关系史(古代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2][韩]姜万吉.韩国近代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
    [23]吉林社会科学院《中朝关系通史》编写组编.中朝关系通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24]姜龙范、刘子敏.明代中朝关系史[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
    [25]刘家驹.清朝初期的中韩关系[M].台北:文史哲学出版社,1986.
    [26]刘永智.中朝关系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7]刘为.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8][韩]李基白.韩国史新论[M].厉帆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
    [29]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0]李花子.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以越境交涉为中心[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
    [31]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2][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3]马大正.中国东北边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4]朴真奭.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35][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6]全春元.早期东北亚文化圈中的朝鲜[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37][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M].全善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8]全汉升.明清经济史研究[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39]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1637-1800)[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0]王胜今.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兼论日本帝国主义实施的移民侵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1]王仪.古代中韩关系和日本[M].台北:中华书局,1973.
    [42]王臻.朝鲜前期与明建州女真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43]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4]魏志江.中韩关系史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45]徐万民.中韩关系史(近代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46]杨通方.中韩古代关系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7]杨昭全、韩俊光.中朝关系简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
    [48]杨昭全、何彤梅.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9]杨昭全、孙玉梅.中朝边界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50]杨昭全、孙玉梅.中朝边界沿革及界务交涉史料汇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51]杨昭全.中朝关系史论文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52]杨军、王秋彬.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3]张政烺.五千年来的中朝友好关系[M].上海:开明书店,1951.
    [54]周一良.中朝人民的友谊关系与文化交流[M].上海:开明书店,1951.
    [55]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56]张存武.清代中韩关系论文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
    [1]曹力强.清代中韩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5年。
    [2]侯馥中.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3]侯环.明代中国与朝鲜的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王玉杰.清入关前与朝鲜关系研究——兼论山东半岛在明、清、朝鲜关系中的地位[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5]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曹力强.清政府对朝鲜海关的控制[J].东北师大学报,1995(2).
    [2]陈高华.从《老乞大》《朴通事》看元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J].历史研究,1995(3).
    [3]陈阿云.从朝鲜李朝文献看郑氏集团的海外贸易[J].安徽师大学报,1985(1).
    [4]陈尚胜.礼义观与现实冲突—李朝政府对于清初漂流海商政策波动的研究系[C]//韩国学论文集·第四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所编,1995.
    [5]陈尚胜.明清时代的朝鲜使节与中国记闻——兼论《朝天录》和《燕行录》的资料价值[J].海交史研究,2001(2).
    [6]陈潮:传统华夷国际秩序与中韩宗藩关系[C]//韩国研究论丛(2).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1996.
    [7]陈尚胜.明朝初期与朝鲜海上交通考[J].海交史研究,1997(1).
    [8]蔡永铉.“朝鲜问题”与19世纪后期东北亚国际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1993(4).
    [9] [日]大庭脩.日清贸易概观[J].社会科学辑刊,1980(1).
    [10]刁书仁.明代女真与朝鲜的贸易[J].史学集刊,2007(5).
    [11]刁书仁.论萨尔浒之战前后后金与朝鲜的关系[J].清史研究,2001(4).
    [12]刁书仁.论后金建立前与朝鲜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13]段光达.东北亚地区各国间近代贸易关系的形成及其特点[J].史学集刊,2001(2).
    [14]方民镐.中朝传统“宗藩体制”下的国家关系略议[C]//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2).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15]付广华、李叶青.中国古代朝贡关系之于经济人类学的独特价值[J].青海民族研究,2006(4).
    [16]高伟浓.19世纪80年代中朝外交和贸易体制的演变[C]//朝鲜学论文集(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7]高秉希:晚清中朝定期航线的开设背景及其影响.史学月刊,2005(8).
    [18]高艳林.明代中朝贸易及贸易中的相互了解[J].求是学刊,2005(4).
    [19]高艳林.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J].南开学报,2005(5).
    [20]高强.清政府强化中朝宗藩关系原因探析[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4).
    [21]郭庆涛.试论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清朝与朝鲜的会源边市贸易[C]//韩国学论文集·第六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所编,1997.
    [22]黄湛.略论《中韩通商条约》签订前后清与朝鲜的关系[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2).
    [23]黄美子、禹尚烈.朝鲜燕行使与中国琉璃厂[J].东疆学刊,2004(2).
    [24][日]海野福寿.19世纪后半期的东亚——中朝日三国的国际关系[C]//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2).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25]金春.一八八二年至一八九四年间图们江流域清朝和朝鲜的贸易[C]//东北亚地域开发研究论文集.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
    [26]金春.1882年至1894年清朝与朝鲜的贸易[C]//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1)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27]金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思想对朝鲜、日本的影响[C]//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2).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28]金春善.19世纪末清朝的移民实边政策与延边朝鲜族专垦区的形成[C]//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2).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29]金渭显.高丽与明之间的贡马问题[C]//韩国学论文集·第七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所编,1998.
    [30]金钟圆.明清初期交涉考——有关丙子胡乱发生的原因[C]//第二届韩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历史卷,1999.
    [31]金在善.韩国三田渡所立大清皇帝功德碑考述[J].清史研究,2001(3).
    [32]金荣国.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对朝鲜、日本古代货币制度的影响[J].延边大学学报,2000(2).
    [33]姜舜源.明清宫廷朝鲜“采女”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4).
    [34]李善洪.后金朝鲜“丁卯之役”原因浅析[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7).
    [35]李善洪.试论毛文龙与朝鲜的关系[J].史学集刊,1996(2).
    [36]李元淳.燕京琉璃厂市与朝鲜学人[C]//第二届韩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历史卷,1999.
    [37]李治亭.后金(清)与李氏朝鲜战争述略[C]//中朝关系史研究论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38][韩]林明德.李鸿章对朝鲜的宗藩政策1882—1894年[C]//韩国研究论丛·第一辑.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1995.
    [39]李秀莲.光绪初年中朝商贸关系的嬗变[J].安徽史学,1997(4).
    [40]李洪锡.吴大澂与延边地区的开放——纪念延边开禁120周年[J].东疆学刊,2001(3).
    [41]李洪锡.试论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东疆地区封禁政策的危机——兼谈“移民实边”思想的产生[J].延边大学学报,2002(3).
    [42]李洪锡.试论甲午以前清政府对延边地区“越垦韩民”的安抚政策[C]//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2).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43]李永春.试论朝鲜后期釜山倭馆贸易[C]//韩国学论文集·第十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所编,2002.
    [44]李花子.清代中朝围绕关内流民在鸭绿江地区活动的交涉[C]//陈尚胜.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45]鲁学海.略论朝鲜开化派基本思想(十九世纪下半叶)[J].延边大学学报,1985(4).
    [46]梁凯.晚清华夏秩序的解体——兼论“朝贡”关系的终结[J].社会科学研究,2000(6).
    [47]林红.“兄弟之盟”下后金与朝鲜贸易初探[J].山东大学学报,2000(3).
    [48]林士民.论东方航线的拓展与东亚贸易圈[C]//韩国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所编,1994.
    [49]刘忠兰.试论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清对朝鲜政策的演变——以李鸿章对朝鲜外交活动为中心[C]//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1).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50]刘为.清代朝鲜使团贸易制度述略——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一[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4).
    [51]刘为.宗藩关系下的贡赐与贸易——清代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二[C]//马大正主编.中国东北边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2]刘子敏、姜龙范.明代建文朝同李氏朝鲜的友好交往[J].延边大学学报,1999(2).
    [53]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初探[J].安徽史学,2005(4).
    [54]睦银均.清末中韩宗藩关系之考验[C]//中朝关系史研究论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55]朴现圭.朝鲜使臣与北京琉璃厂[J].文献,2003(1).
    [56]彭晶.清政府对东北地区中朝贡道的管理[J].东北史地,2005(2).
    [57]朴今海.17世纪朝鲜人流入东北及其对后金(清)社会的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1).
    [58]戚福康.皇太极统治时期(1627-1644)后金(清)与周边贸易之研究[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7(6).
    [59]全信子.“丙子胡乱”与朝鲜“还乡女”[C]//韩国学论文集·第十二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所编,2004.
    [60]全信子.论清第二次征朝与朝鲜女性俘虏[J].满族研究,2002(3).
    [61]任桂淳.试论十八世纪清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以李朝出使清朝的使节问题为中心[J].清史研究,1995(4).
    [62]苏建新.清代吉林地方与朝鲜的互市贸易探究[J].北方民族,1992(4).
    [63]孙春日.清季东疆的经营与朝鲜边民的冒禁迁入[C]//韩国学论文集·第九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所编,2001.
    [64]孙春日.论清政府对犯禁朝鲜垦民的土地政策[J].满族研究,2002(3).
    [65]孙昉.晚清中国用条约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失败(1876—1895)[J].烟台大学学报,2005(4).
    [66]孙卫国.朝鲜入明贡道考[C]//韩国学论文集·第二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所编,1993.
    [67]宋慧娟、许莉莉.从使臣别单看朝鲜对中国清代东北的关注[J].东北史地,2005(6).
    [68]宋健.清代朝鲜移民的迁入与东北边疆的开发[J].东北史地,2005(6).
    [69]陶勉.清韩中江贸易述略[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1).
    [70]宋慧娟.1627—1636年间后金(清)与朝鲜关系演变新探[J].东疆学刊,2003(2).
    [71][日]畑地正宪.关于清朝与李氏朝鲜的朝贡贸易——特以郑商的兴替为中心[J].东北地方史研究,1987(3).
    [72][日]寺内威太郎.清朝初期的珲春和朝鲜——从朝鲜史料看珲春的形成过程[C]//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2).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73][日]寺内威太郎.关于今世朝鲜咸镜道的边境贸易[C]//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2).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74]王得成.中朝、中韩交往的重要驿站——高丽铺[J].河北学刊,1995(6).
    [75]王臻.朝鲜太宗与明朝争夺建州女真所有权述论[J].延边大学学报,2003(3).
    [76]王臻.清朝与朝鲜在鸭绿江地区的边境贸易述论[J].延边大学学报,2002(3).
    [77]王臻.明代女真族人与朝鲜的边贸考述[J].延边大学学报,2002(1).
    [78]王臻.清朝对李朝图们江地区的边境贸易简论[J].东疆学刊,1999(4).
    [79]王臻、刘玉.关于朝鲜与明代建州女真关系研究的理性思考[J].东疆学刊,2004(3).
    [80]王素色.论朝鲜封建社会的基本弊病—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J].朝鲜史研究,1985(6).
    [81]王薇、林杰.论中朝两国最早的谈判贸易——兼及明惠帝的对朝政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2).
    [82]王崇时.会宁、庆源开市——谈清代吉林与朝鲜的边境贸易[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1(2).
    [83]王政尧.18世纪朝鲜“利用厚生”学说与清代中国——《热河日记》研究之一[J].清史研究,1999(3).
    [84]王立达.略论朝鲜历史上十—十四世纪王氏高丽的兴亡和李氏朝鲜的建立[J].历史教学问题,1958(2).
    [85]王蕾.围绕《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有关问题的再探讨[C]//韩国学论文集·第九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所编,2001.
    [86]文钟哲.浅谈明代女真族与朝鲜人之间的边境贸易[J].延边大学学报,1995(3).
    [87]吴士英.清初中朝经济交流略论[J].山东大学学报,1992(4).
    [88][韩]吴一焕.17世纪初明朝与朝鲜海路交通的启用[J].历史教学,1996(12).
    [89]魏志江.论清兵入关后大清与朝鲜的关系——兼与韩国全海宗教授商榷[J].江海学刊,2002(6).
    [90]魏志江.关于清朝与朝鲜宗藩关系研究的几个问题——兼与韩国全海宗教授商榷[J].东北史地,2007(1).
    [91]薛明.二十世纪初东北北部的对外贸易及特点[J].学习与探索,1993(3).
    [92]徐凯.论“丁卯虏乱”与“丙子胡乱”——兼评皇太极两次用兵朝鲜的战略[C]//韩国学论文集·第三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所编,1994.
    [93]杨军.《燕行录全集》订补[C]//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凤凰出版社,2009.
    [94]杨军.“朝贡贸易”研究——以清与朝鲜的关系为例[C] //余太山、李锦绣.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
    [95]杨昭全.近代中韩贸易:1840-1918[J].社会科学战线,1989(4).
    [96]杨昭全.清政府对朝鲜垦民的“薙发易服”入籍政策[J].东北史地,2005(3).
    [97]禹忠烈.明中后期女真人和辽东以及朝鲜的贸易关系[J].东北地方史研究,1987(1).
    [98]于一贫.中江税收与近代中朝边贸[J].涉外税务,2002(1).
    [99]郑鹤声.十五世纪初中国与亚非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J].山东大学学报,1957(1).
    [100]张凤鸣.19世纪后半期黑龙江地区与俄国远东地区的贸易[J].学习与探索, 1994(1).
    [101]张增香.棉、烟在中朝间的传播[C]//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2).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102]张景泉.朝鲜北部三港及其对中国东北贸易的影响[C]//中朝关系史研究论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103]晁中辰.满清入关前与李氏朝鲜的关系[C]//韩国学论文集·第四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所编,1995.
    [104]赵兴元.清代移往图们江北的朝鲜移民[J].东北史地,2005(6).
    [105]赵兴元.顺治时期中朝之间的使节往来[J].北华大学学报,2005(3).
    [106]张杰.清前期对鸭绿江封禁区的管辖[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4).
    [107]张士尊.明朝与朝鲜交通路线变化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