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韩籍学生使用“以为、认为”的偏误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汉语的标准形式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语音的、语法的、词汇的、篇章的、语用的。我们把这种差距叫做“偏误”。偏误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母语干扰和已经掌握的不完全的汉语知识对学习新的语法现象的干扰;二是在教学(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方面,讲解或操练的失误。
     本文主要针对韩籍留学生使用“以为”和“认为”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并尝试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以为”和“认为”的异同之处加以描写和分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了解韩籍学生对“以为”、“认为”这两个心理动词的实际掌握情况,并分析其在运用方面所产生的偏误及其原因。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选题的意义,回顾与本文研究的问题有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有:对心理动词的整体研究、“以为”和“认为”的个案研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等。最后说明研究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以为”和“认为”的异同分析,考察了二者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部分先解释说明了韩语词典中“以为”和“认为”的义项,然后就其与汉语“以为”和“认为”在使用上的不对应性进行了分析比较。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韩籍学生使用“以为”和“认为”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的设计,以及对问卷调查、访谈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第五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结果分析,找出韩籍学生在使用“以为”和“认为”这两个心理动词时出现的偏误情况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适的教学策略。
There is a definite difference in the Chinese used, when communicating, between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and foreigners who have learned Chinese.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 on all levels - phonics, grammar, vocabulary use, sentence structure and pragmatics. We refer to this difference as "fallacy". Fallacy is derived from two major sources. The first source is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the mothertongue or the interference of an incomplete knowledge of the Chinese grammar, on someone who is attempting to learn a new language. The second source comes from the failure by teachers to fully explain or comprehensively teach Chinese (due to unsuccessful teaching materials or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aims at the analysis of Korean students studying Chinese and the fallacy that is derived from the improper use of "以为" and "认为". It also aims at describ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以为" and "认为" using structural analysis from the three planes of syntax,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way in which Korean students grasp the concept of "以为" and "认为" is shown and all the reasons for the incorrect use of "以为" and "认为" is revealed and analyz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analysis,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were followed: a combination of meaning and form, the combination of static and dynamic, the combination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reason for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 a review of some related results and opinions to the topic of expressing emotions with verbs by other scholars, a review of research results by other scholars who have specifically studi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以为" and "认为", and the theory, methodology and the resources I have adopted upon my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aims at the inspection of syntax,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以为" and "认为" to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third part explains how the Korean dictionary describes "以为" and "认为" and compares the asymmetries in Chinese.
     The forth part is primarily directed at th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and result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rys and interviews.
     The fifth par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helps to find the core reasons to why Koreans incorrectly use "以为" and "认为" and on the basis of those reasons, construct a suitable teaching strategy to confront these problems.
引文
1 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2002《中韩词典》(改新版)
    2 马建忠 1983《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
    3 胡裕树,范晓 1995《动词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4 周有斌,邵敬敏 1993《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型》,《语文研究》第3期
    5 杨华 1994《试论心理状态动词及其宾语的类型》,《汉语学习》第3期
    6 张京鱼 2001《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式》,《唐都学刊》第1期
    7 王红斌 2002《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范围和类别》,《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4期
    8 丰竞 2003《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9 陈昌来 2002《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北京:学林出版社
    10 杜永道 2006《“以为”和“认为”有什么不同》,《现代语文》第2期
    11 谭丽 2007《小议“认为”与“以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第2期
    12 李艳 2004《“以为”和“认为”》,《现代语文》第3期
    13 张雅娟 2004《“以为”、“认为”辨》,《语文知识》第5期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
    15 吕叔湘 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 商务印书馆
    16 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 2002《中韩词典》,(改新版)
    17 李珺珺 2007《影响汉语动词习得的因素分析》,《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18 叶盼云,吴中伟 2001《外国人学汉语难点释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19 周莉 200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理论观察》第3期
    20 Odlin,T.1989 Language Transf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1 鲁健骥 1987《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现代汉语词典》,(增补版)商务印书馆
    23 I.S.P.Nation 2004《英语词汇教与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4 刘召兴 2002《汉语多义动词的义项习得过程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论文》
    25 #12
    26 李宝贵 2004《试论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主体的特点》,《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6期
    27 韩伟 2006《影响学习者外语语言学习的关键因素》,《现代情报》第6期
    [1]陈昌来 2002《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北京:学林出版社
    [2]陈昌来 2005《现代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3]陈昌来、金珍我 1998《论汉语句子语义结构中的语义成分经事和感事》,《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第3期
    [4]陈嘉映 2003《语言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陈克炯 2000《先秦负面心理动词的述谓功能分析》,《中国语文》第3期
    [6]陈平 1988《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第6期
    [7]陈前瑞 2001《词汇体与语法体的语义和语用模式评介》,《当代语言学》第3期
    [8]陈忠 2006《认知语言学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9]戴耀晶 1998《现代汉语动作二价动词探索》,《中国语文》第1期
    [10]董秀梅 1991《谈汉语的心理动词》,《聊城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11]杜永道 2006《“以为”和“认为”有什么不同》,《现代语文》第2期
    [12]范晓 1991《动词的“价”分类》,《语法研究和探索》第5期
    [13]范晓、杜高印、陈光磊 1987《汉语动词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
    [14]范利、梅晶 2007《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综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5期
    [15]丰竞 2003《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16]高顺全 2004《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学林出版社
    [17]高彦德,李国强,郭旭 1993《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8]郭锐 1993《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第6期
    [19]郭锐 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20]韩琴 2006《心理动词句法语义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韩伟 2006《影响学习者外语语言学习的关键因素》,《现代情报》第6期
    [22]洪波 1996《含[±属性]动词和属性句》,《语文研究》第3期
    [23]胡裕树,范晓 1985《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师范大学报》第2期
    [24]胡裕树,范晓 1995《动词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5]胡裕树 2006《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26]黄伯荣,廖序东 1991《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7]黄燕 2005《韩国学生初级词偏误分析》,《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8]江胜利 2004《心理动词的研究》,《黄山学院学报》第5期
    [29]金明淑 2003《韩国学生汉语习得情况的调查与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0]赖先刚 2004《情态副词的语义特征与选择限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8期
    [31]兰宾汉 2002《汉语语法分析的理论和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2]李宝贵 2004《试论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主体的特点》,《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6期
    [33]李珺珺 2007《影响汉语动词习得的因素分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李临定 1986《现代汉语句型》,北京:商务印书馆
    [35]李临定 1990《动词分类研究说略》,《中国语文》第4期
    [36]李临定 1990《现代汉语动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7]李天洙 2004《韩国大学汉语教学状况分析》,《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38]李艳 2004《“以为”和“认为”》,《现代语文》第3期
    [39]李英哲,郑良伟 1990《实用汉语参考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40]刘召兴 2002《汉语多义动词的义项习得过程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论文》
    [41]刘士勤 1999《韩国大学汉语教育一瞥》,《当代韩国》第1期
    [42]刘笑明 2000《心理动词句的分析》,《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
    [43]刘青 2002《“易经”心理动词语法功能析微》,《重庆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44]刘月华 2005《使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
    [45]龙慧 2006《<世说新语>心理动词研究>,《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9期
    [46]卢福波 2000《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例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47]鲁健骥 1987《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48]鲁健骥 1992《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49]鲁健骥 1994《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50]鲁健骥 1998《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51]鲁健骥 2000《“对外汉语”之说不科学》,《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52]鲁健骥,吕文华 1993《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汉语学习》第1期
    [53]陆俭明 200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54]陆俭明,沈阳 2004《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55]吕叔湘 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56]吕叔湘 1982《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
    [57]吕叔湘 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58]吕叔湘 1999《语法研究入门》,(马庆株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
    [59]吕叔湘 2006《语法学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60]马建忠 1983《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
    [61]马庆株 1988《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
    [62]马庆株 1992《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63]马庆株 1998《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64]缪俊 2007《心理态度形容词》,《中文自学指导》第5期
    [65]彭利贞 2005《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6]强星娜 2005《V(喜恶)+Np+Vp/Ap结构分析》,《语文学刊》第9期
    [67]齐沪扬 200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68]卿雪华 2004《留学生汉语习得近义词偏误研究-以泰国学生为例》,《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9]邵敬敏 2000《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70]沈家煊 1995《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
    [71]沈家煊 2005《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72]沈家煊 2006《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73]沈阳 2000《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74]石毓智 2000《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75]石毓智 2003《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出社
    [76]石毓智 2008《认知能力与语言学理论》,学林出版社
    [77]税昌锡 2005《动词界性分类试说》,《暨南学报》第3期
    [78]谭丽 2007《小议“认为”与“以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第2期
    [79]唐启运 1986《论“以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80]陶凤鸣 2002《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1]王鸿滨 2002《<春秋左传>“以为”结构分析》,《唐都学刊》第2期
    [82]王红斌 1998《绝对程度副词与心理动词组合后所出现的程度义空范畴》,《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83]王红斌 2001 《谓宾心理动词与其后的非谓动词所表动作的语义所指》,《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84]王红斌 2002《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范围和类别》,《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4期
    [85]王红斌 2004《包含名宾心理动词的事件句和非事件句》,《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86]王红厂 2004《近十年心理动词研究综述》,《青海师专学报》第3期
    [87]王敏凤 2006《韩国留学生二项定语习得考察》,《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88]晓红 2006《<围城>中动词“以为”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89]汪寿明 2004《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对外汉语汇词教学》,《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0]魏本力 2005《情态动词的量值取向》,《外语学刊》第4期
    [91]吴旻瑜 2005《现代汉语意向性动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92]吴启主,彭玉兰 1999《汉语语法研究的新理论》,《湖南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93]刑福义 1991《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94]刑公畹,马庆株 1992《现代汉语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95]徐睿,王文斌 2005 《心理动词也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3期
    [96]杨华 1994《试论心理状态动词及其宾语的类型》,《汉语学习》第3期
    [97]杨云 1999《不受程度副词“很”修饰的心理动词》,《云南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
    [98]姚振武 1997《“以为”的形成及相关问题》,《古汉语研究》第3期
    [99]殷树林 2007《“你以为(当)X?”问句及相关句类》,《汉语学习》第3期
    [100]叶盼云,吴中伟 2001《外国人学汉语难点释疑》,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101]叶蜚声,徐通锵 1997《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02]尹日高 1991《“以为”的语义类别及其演变轨迹》,《古汉语研究》第3期
    [103]尹钟宏 2002《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综述》,《惠州学院学报》第5期
    [104]游红明 2006《初级阶段韩国学生汉语动词词组偏误分析》,《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5]于正安 2002《<荀子>心理动词研究》,《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
    [106]袁毓林 1988《心理动词刍议》,《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107]袁毓林 1991《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第1期
    [108]袁毓林 1998《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09]袁毓林,郭锐 1998《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 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
    [110]张斌 1997《汉语语法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11]张斌 2000《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2]张斌 2005《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13]张泊江 2000《汉语连动式的及物性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
    [114]张丹 2005《现代汉语情绪类二价动词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第4期
    [115]张积家,陆爱桃 2007《汉语心理动词的组织和分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116]张京鱼 2001《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式》,《唐都学刊》第1期
    [117]张京鱼 2004《心理动词与英语典型使役化结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5期
    [118]张全生 2001《现代汉语心理活动动词的界定及相关句型初探》,《语言与翻译》第2期
    [119]张邱林 1999《动词“以为”的考察》,《语言研究》第1期
    [120]张邱林 1999《从“以为”和“刚刚”看词的语法个性》,《语文建设》第3期
    [121]张旺熹 2006《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2]张秀松 2004《情态动词范畴的界限模糊性》,《淮阴工学院学报》第6期
    [123]张雅娟 2004《“以为”、“认为”辨》,《语文知识》第5期
    [124]张幼军 1998《反向心理动词初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6期
    [125]赵艳芳 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26]周国光 1994《汉语配价语法论略》,《南京师大学报》第4期
    [127]周莉 200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理论观察》第3期
    [128]周小兵,李海鸥 2004《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29]周小兵,朱其智 2006《对外汉语教学习得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30]周有斌,邵敬敏 1993《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型》,《语文研究》第3期
    [131]朱德熙 1984《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132]朱冠明 2005《情态与汉语情态动词》,《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
    [133]朱永生 2005《语境动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34]左衍涛,王登峰 1997《汉语情绪词自评维度》,《心理学动态》第2期
    [135]#12
    [136]#12
    [137]#12
    [138]#12
    [139]#12
    [140]#12
    [141]#12
    [142]#12
    [143]#12
    [144]I.S.P.Nation 2004《英语词汇教与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