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山左词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号称词学复兴的时代,这种复兴的表现之一就是词学创作的全面繁盛,无论是传统词学中心江浙一带,还是词学发展相对薄弱的北方词坛都出现了词人涌现的局面。山左词坛作为北方词坛的一支重要力量,宋代曾出现过李清照、辛弃疾两位大词人引领的辉煌局面,在历经元明两代的沉寂之后,借着“清词复兴”的大背景,又一次出现了对词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词人,如清初山左四大词人王士禛、王士禄、宋琬、曹贞吉等,正是这几位使得山左词人在清词发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清代山左词坛之发展趋势与全国词坛保持着大体同步性,从顺治到康熙中期是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此后一直到嘉庆年间,词坛几乎为浙西词派所笼罩,词风渐变为空疏琐屑,创作陷入低迷状态。道光以后,随着社会局势之改变与常州词派之崛起,出现了词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此时的山左词坛在词人数量及词作质量上均超越了第二个阶段,但在全国词学蓬勃发展的局面下,其成就明显不足,再也没有出现像清初山左四大词人那样在全国词坛举足轻重的词人。
     本文篇章结构的安排大体与这种发展趋势相符,前五章论述了清代前期山左词坛之兴盛局面,后两章则分别论述了中期山左词坛之衰落与后期山左词坛之回升。明清易代的巨大变革成为清词复兴的重要契机,这种时代背景呼唤稼轩风的再次来临,对满清采取坚决抵制态度的遗民词人高扬这种词风以抒写家国之痛,与此同时,出仕新朝的贰臣词人则常在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其词往往呈现为一种低徊幽咽的姿态,充满了反省和勘破的理性精神,这两种风格成为一个鲜明对比,这是第一章所要论述的内容。第二章考察了上述两类词人之外的、以新城王氏与益都赵氏为代表的一类词人,这些词人以晚唐北宋之婉艳词风为宗尚,与明末以来的云间词派密不可分。第三章考察了以即墨黄氏与安丘曹氏为代表的浙西词风,这两个家族词人群体并非浙派中人,但其词呈现出的清空冷峻的一面与浙派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由于清代前期山左词人创作风格极其多样,还有很多词人并不在上述群体之列,为了便于叙述,四、五两章分别以地域、家族为划分要素,探讨了淄川词人唐梦赉、蒲松龄等自抒机杼的词人以及清代山左最大的家族词人群体阙里孔氏的创作。以上五章除去阙里孔氏词人跨越清代前中期两个阶段,其余皆为前期词人,充分体现了清初山左词坛繁盛的局面。自康熙中后期至嘉庆年间,是山左词坛的衰落期,第六章详细考察了此期山左词坛风格单一、创作下滑的状况。最后一章则考察了嘉道以后呈现复苏状态的山左词坛,受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及开始崛起的常州词派的影响,词中反映现实之作增多,但由于浙西词派余风未泯,此时山左词坛多数词人还是取径此派。以吴重憙《石莲庵刻山左人词》的出版为标志,清代山左词坛最终走向了终结。
Qing Dynasty is known as the renaissance era of the Ci-poetry. One of themanifestations of this revival is the overall prosperity of the Ci-poem’s creation. BothCi-poetry’s traditional center Jiangsu and Zhejiang area and the northern area wherethe Ci-poetry developed relatively weak emerged a large member of Ci-poets. As animportant force of the northern Ci-poem circle, Shanzuo had a brilliant situationwhich was led by Li Qingzhao and Xin Qiji in the Song Dynasty. After the silence ofYuan Dynasty and Ming Dynasty,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Ci-poem Renaissancein the Qing Dynasty", Shanzuo emerged some Ci-poets who had an important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poetry such as “the Four Ci-poets of Shanzuo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Wang Shizhen, Wang Shilu, Song Wan and CaoZhenji, who made the Shanzuo Ci-poets gain a foothold in the history of Ci-poetry ofthe Qing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hanzuo Ci-poetry in Qing Dynasty maintained insynchrony with the whole country. From Shunzhi to mid-Kangxi was the first peakof its development. Until the Jiaqing years since then, the Ci-poem was influenced bythe Zhexi Ci-poem School deeply, graduating into shallowness and trivialities. TheCi-poem creation was stuck into slump. After Dao Guang, along with the changingsocial situation and the rising of Changzhou Ci-poem School, another peak of theCi-poetry appeared. At this time, the Shanzuo Ci-poem circle was beyond the secondphase both in the number of Ci-poets and the quality of Ci-poems. But under thesituation of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Ci-poetry in the whole country, itsachievement wa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never appearing important poets as “the FourCi-poets of Shanzuo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who played a decisive rolein the national Ci-poetry.
     This paper’s structure arrangement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is developmenttrend. The first five chapters discuss the prosperity of the Shanzuo Ci-poem circle in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last two chapters discuss the decline of Shanzuo Ci-poemcircle in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and the rall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respectively.Great change betwee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d became an importantopportunity for the renaissance of Ci-poetry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era backgroundcalled the style of Xin Jiaxuan again. The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 who resistedthe new dynasty resolutely promoted this style to express the pain of losing home and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the turncoat official often reflected their behavior in dilemma, and their Ci-poems showed a low attitude and were full of reflection andrational spirit. There was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these two styles.This is the firstchapter of the paper.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s a class of Ci-poets which was outsidethe above two classes of poets and represented by Xinchen Wang family and YiduZhao family. These Ci-poets put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Earlier Song Dynasty’sgraceful and gorgeous style as model and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Yunjian Ci-poemschool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third chapter researches the Zhexi style whichwas represented by the Jimo Huang family and Anqiu Cao family. These two familygroups were not belonging to Zhexi Ci-poem school, but the clear and cold colourshowing in their Ci-poems indicates that they had close link with the Zhexi Ci-poemschool.
     Because the style of Shanzuo Ci-poem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y was diverse, therewere a lot of Ci-poets not on the list of the group above.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description, the fourth and the fifth chapter was divided by the regional and familyfactors, discussing the Zichuan Ci-poets Tang Menglai and Pu Songling’s creation andQueli Kong family’s creation which was the biggest family Ci-poet group of Shanzuoin the Qing Dynasty. Except that the Queli Kong family crossed the former two stagesof the Qing Dynasty,the rest were all in the early stage, which fully embodies theprosperous situation of the Ci-poem creatio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t was thewinter of Ci-poems from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Kangxi to Jiaqing years. Thesixth chapter investigates the situation of style single and quality decline in theCi-poems at this stage. The last chapter examines the recovery of the ShanzuoCi-poem circle after Jiaqing and Daoguang.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domestic trouble and foreign invasion at that time and the rising of ChangzhouCi-poem school, Ci-poems more and more reflected the reality. But because that theeffect of Zhexi Ci-poem school had not been completely eliminated, most of theShanzuo Ci-poets learned from this school at that time. Marked by the publication ofWu Chongxi ‘s the Ci-poems of Shanzuo published by Wu, the Shanzuo Ci-poemcircle in the Qing Dynasty came to the end.
引文
①《清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年据清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重订本缩印,第34页。
    ②(清)董俞:《二乡亭词序》,《清名家词》,上海书店1982年版。
    ①(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38页。
    ②(清)徐釚:《词苑丛谈》卷9,《词话丛编续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11页。
    ①(清)陈文述:《书赵北岚大令莱阳人帖后》,见《颐道堂文钞》卷2,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05册,第563页。
    ①(清)尤侗:《南溪词序》,清名家词本。
    ②王象乾,新城人。隆庆五年(1572)进士,曾任闻喜知县,累官兵部尚书。
    ③(清)赵执信:《栖云阁集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2册,第2页。
    ④(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1,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8页。
    ①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666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518页。
    ④《乡园忆旧录》,第18页。
    ①“今上闻其才名,召询国家大计,先生娓娓对,推奖人材甚悉,命赋诗,立就。”见唐梦赉:《紫霞先生传》,《志壑堂文集》卷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7册第456页。
    ①《带经堂诗话》,转引自《清词综补》,张璋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8页。
    ②(清)唐梦赉:《紫霞先生传》,《志壑堂文集》卷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7册第456页。
    ①(清)安致远:《柳村杂咏题词》,《纪城诗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1册第424页。
    ①安致远《岳江草题词》:“夏初遂决意南下,渡河绝淮泗,由滁阳抵和州老洲头,风雨中买舟横江而渡,登采石,寓姑孰两月馀。”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1册第441页。又其词《虞美人·五月朔日》:“风烟满目家何处,两月江南住”,亦可证其南游江南仅两月馀。谢章铤评安静子“词其馀事也,皆作于南游之时”则安静子一生填词仅在此两月中,见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四》,《词话丛编》2005年版,第3550页。
    ②(清)陈蔚宗:《吴江旅啸序》,见清康熙刻本《吴江旅啸》,国家图书馆藏。
    ③安致远:《壬癸冬春纪事》,《纪城文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1册第415页。
    ④安致远:《岳江草题词》,《纪城诗稿》卷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1册第442页。《岳江草》中大部分诗歌为作者南游姑孰时所作,与《吴江旅啸》同时。
    ②(清)李澄中:《岳江草题词》,《纪城诗稿》卷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1册第442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82,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541页。
    ①(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038页。
    ①(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下卷》引《柳塘词话》,见《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18页。
    ②(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16,《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774页。此外,据《山东通志·艺文志》记载,王士骥著有《听雪堂词集》,不见诸词话提及,今此集已佚。
    ①关于广陵词人群体,可参看刘扬忠师《清初广陵词人群体考论》,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及李丹博士《顺康之际的广陵词坛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据刘师考证,广陵词人群体由四重人员构成,达百余人之多。
    ②吴宏一《王士禛的词集与词论》将《阮亭诗馀》中的《和李清照漱玉词》误为37首,见《清代词学四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第6页。
    ③关于《阮亭诗馀》的著成年代,有不同说法。蒋寅先生认为作于顺治九年,理由是王士禛自序中有言“余落魄之馀,聊以寄兴,无心与秦七、黄九较工拙。”而顺治九年王士禛会试落榜,正应此句。吴宏一则认为作于顺治十二年至十四年间,因其中《赵北口竹枝词》与《满江红·同家兄西樵观海》可以考订出分别作于顺治十二年与顺治十三年。蒋氏认为顺治十二年王士禛会试中式,为少年得意,不当为“落魄”,故定为顺治九年。笔者以为,顺治十二年王士禛虽中会试,却不知何故,未与殿试而归里,而其兄王士禄则应殿试及第并授莱州府学教授。王士禛归里后一直闲居,直到顺治十五年殿试及第,十六年授扬州推官,则王士禛之“落魄”似指仕途未开、闲居乡里而言,故吴氏推论不为无理。但笔者又以为吴氏将《阮亭诗馀》定于顺治十二年至十四年间过于宽泛。王士禛《阮亭诗馀自序》曰:“今夏楼居,效比邱休夏自恣。桐花苔影,绿入巾舄;墨卿毛子,兼省应酬。偶读《啸馀谱》,辄拈笔填词,次第得三十首。易安《漱玉》一卷,藏之文笥,珍惜逾恒,乃依其原韵尽和之,大抵涪翁所谓空中语耳。”味此序之意,《阮亭诗馀》作于“今夏”,并没有一个长期的延续几年的写作过程。而“今夏”当指顺治十三年,因《阮亭诗馀》中能考证出时间的最晚作品《满江红·同家兄西樵观海》正作于此年,是年四月,王士禛往莱州省其兄士禄,六月别士禄归家,《满江红》正作于此间。王士禛六月归家闲居,与“今夏楼居”正符。蒋寅先生《王渔洋事迹征略》“顺治十三年丙申七月二十七日”之后有一条为“和李清照《漱玉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刘体仁戏呼为王桐花”,可见蒋氏认为此首和《漱玉词》作于顺治十三年夏,观王士禛序意,和《漱玉词》为一时一地之作,则所有和《漱玉词》亦当作于顺治十三年夏。此外,《阮亭诗馀》中《柳枝》2首,《赵北口柳枝词》3首、《东粤竹枝词》3首,亦见于王士禛早年诗集《落笺堂诗》,而此集为作者22岁之前所作,也即顺治十二年及之前所作,则《阮亭诗馀》的写作时间大体推断如下:《柳枝》、《东粤竹枝词》作于顺治十二年或之前,《赵北口柳枝词》作于顺治十二年春,其余均作于顺治十三年夏。《柳枝》、《竹枝》为诗为词,界限难明,王士禛或难割爱,故将其选入《阮亭诗馀》,笼统说成“今夏楼居”所作。蒋说参见《王渔洋事迹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0页,第26页。吴说参见《清代词学四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第9-15页。
    ④吴宏一《王士禛的词集与词论》,《清代词学四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第44页。
    ①(清)聂先:《衍波词》评语,见《百名家词钞》本《衍波词》,《续修四库全书》第1721册第226页。
    ②(清)徐夜:《阮亭诗馀序》,见王士禛《阮亭诗馀》,《丛书集成初编》据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排印本。
    ③(清)姚佺:《落笺堂集序》,《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14页。
    ④(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5,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①王云五主持:《续修四库全书提要》集部词曲类,台湾商务印书馆,集部第3册第729页。
    ②闻野鹤:《怬簃词话》,《词话丛编续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49页。
    ③(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3,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此评又见吴梅《词学通论》,吴氏多处袭用《白雨斋词话》,均未注明,即如此条评王士禛语全袭陈廷焯,令读者误为吴自评。
    ④卢前:《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清名家词》附录,上海书店1982年版。
    ⑤关于王士禛以神韵论诗和论词的关系,蒋寅认为“因论词主神韵而影响到论诗”,孙克强、张纲则认为王士禛以神韵论诗在先,后来以之论词。参见蒋寅《王渔洋与清词之发轫》(《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孙克强《王渔洋词论初探》(《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张纲《王士祯的词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①吴梅:《词学通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②(清)沈道宽:《论词绝句四十二首》,转引自孙克强《清代词学批评史论》附录二《清代论词绝句组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页。
    ①(清)王士禛:《渔洋山人自撰年谱》,《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5066页。
    ②王士禛:《池北偶谈》卷12,《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122页。
    ①王士禛:《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卷上,《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5069页。此外《居易录》、《渔洋诗话》、《香祖笔记》等书对此事也有记载。
    ②(清)徐釚:《词苑丛谈》卷9,《词话丛编续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98~499页。王士禛《花草蒙拾》:“仆向与诸子游宴红桥,酒间小有酬唱,江南北颇流传之,过扬州者,多问红桥矣。”见《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81页。《词苑丛谈》似引《花草蒙拾》。
    ①(清)顾贞观:《答秋田求词序书》,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3引,《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530页。
    ②(清)蒋景祁:《刻瑶华集述》,《瑶华集》,中华书局1982年据清康熙间天藜阁刻本影印本。
    ③此处参考蒋寅先生《王渔洋与清词之发轫》,《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④王士禛:《香祖笔记》卷4,《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4542页。
    ⑤邹祗谟:《倚声初集序》,续修四库全书据清顺治十七年刻本影印本。
    ⑥清代山左另一部词话——德州田同之的《西圃词说》为汇辑性质的词话,非作者原创。
    ①详细考证见吴宏一《清代词学四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第45页。
    ②王士禛:《花草蒙拾》,《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85页。
    ⑥王士禛:《香祖笔记》卷9,《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4651页。
    ⑦王士禛:《倚声初集序》,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康熙十七年刻本。
    ①王士禛:《池北偶谈》卷11,《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096页。
    ③王士禛:《分甘馀话》卷2,《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4974页。
    ④《珂雪词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199,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802页。
    ⑤《十五家词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199,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807页。
    ⑦此统计数据来源于台伶俐《广陵词学评点研究》附录一《<国朝名家诗馀>评点统计》。
    ①王士禛:《王考功年谱》,《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2506页。按:此处《炊闻词》实应为《炊闻卮语》。又王士禄《拘幽集自序》:“磨勘之狱,以甲辰三月三日待议考功,入羁于司勋之署。维时陈词末由,庄语不得。思昔人长歌之哀,过于恸哭之言。窃意唐宋人所为诗馀,皆有古长歌短歌遗意,因颇涉笔以抒烦懑,积两月余,得百许篇。”见《十笏草堂辛甲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79册第68页。
    ②(清)王士禄:《炊闻卮语自序》,十五家词本《炊闻词》,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94册第120页。
    ③此序又云:“曰炊闻者,兀兀南冠,不硃邯郸一枕,故取杜陵诗语断章而命之也。其文无谓,其绪无端,系之以巵,抑又宜矣。”明显是以《炊闻巵语》为词集名,此序后来被刻入《炊闻词》,故往往被误当做《炊闻词自序》。
    ④《炊闻词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816页。
    ⑤《炊闻词》被刻入《国朝名家诗馀》是在康熙六年。四库总目《十五家词提要》云:“盖其初刻在康熙甲辰,为邹祉谟、彭孙遹、王士祯三家,即《居易录》所云。至丁未续以曹尔堪、王士禄、尤侗三家,是为六家。”丁未即康熙六年。广陵倡和发生于康熙五年冬,很可能在此之前王士禄词集就被编者征集到,故未能刻入,而秋水轩倡和发生在康熙十年,就更不可能收入。按:《国朝名家诗馀》即《十五家词》,孙默于康熙初辑刻《国朝名家诗馀》,共辑录清初邹祗谟、彭孙遹、王士禛等17家词集,于每篇之末附以评语,并附录《红桥倡和第一集》和《广陵倡和词》各1卷。四库收入时删去龚鼎孳、程康庄2家及评语、附录,并改名为《十五家词》。
    ①(清)尤侗:《炊闻词序》,《清名家词》本《炊闻词》。
    ②(清)汪懋麟《锦瑟词》附王士禄评语,续修四库全书据清康熙刻本影印。
    ③王士禛:《王考功年谱》,《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2503~2504页。当时背景是顺治十年(丁酉)“科场案”发,清廷严酷整顿了科举弊端。
    ④王士禛:《王考功年谱》,《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2504页。
    ①康熙九年王士禄复踏入仕途实非本意,乃由于他母亲的催促。《王考功年谱》云:“甲辰之狱,同事上疏自理,多获牵复。太夫人促先生北上,先生跪白曰:‘菽水之养,三公不易。况冤乃须自白耶?’太夫人曰:‘母非以一官望儿者,然自儿罹此冤,母每食未尝忘,儿忍违慈母意乎?’先生不得已,四月遂行。六月还官。九月,补吏部考功司员外郎。”,见《王士禛全集》第2511页。
    ②(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52页。
    ③《广陵倡和词》,清康熙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①王士禄:《秋水轩倡和题词》,清康熙十年遥连堂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②《广陵倡和词》附王士禄之“西樵自记”。
    ③田同之《西圃词说》引徐喈凤《词证》语曰:“从来诗词并称,余谓诗人之词,真多而假少,词人之词,假多而真少。如《邶风》、《燕燕》、《日月》、《终风》等篇,实有其别离,实有其摈弃,所谓文生于情也。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无其事,有其情,令读者魂绝色飞,所谓情生于文也。此诗词之辨也。”,见《词话丛编》第1449页。此论虽为诗词之辨而发,然以“假多而真少”、“真多而假少”移评王士禄前后期词之分别亦合适。
    ④(清)宋琬:《尚木兄诗序》,《宋琬全集》,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18页。
    ⑤(清)毛先舒:《题三先生词》,《潠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0册第639页。据山东大学2011年贺琴硕士论文《王士禄词研究》考证,曹尔堪首倡词作于湖上倡和以前,王士禄于康熙三年在狱中时即已有和作,康熙四年三人在湖上相遇才又共同倡和。
    ①广陵倡和,常有研究者误以为“又名红桥倡和”,如严迪昌《清词史》谈到秋水轩倡和时,云:“这次唱和距杭州的‘江村唱和’和扬州的‘红桥唱和’已有七八年之久,三次倡和,词风一次雄健于一次”见《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又如金一平《曹尔堪与清初词坛的三次著名唱和》一文,云“广陵唱和又叫红桥唱和”。实则红桥倡和与广陵倡和是两次不同的倡和。红桥倡和发生于康熙五年十月十七日,共四十六人参与,是诗的唱和,后结集为《红桥倡和第一集》一卷,与《广陵倡和词》合刻,康熙刻本。孙金砺《红桥雅集记》记载了红桥倡和的情形:“丙午孟冬寻游维扬,夔州李公研斋、莱阳宋公荔裳、檇李曹公顾菴、新城王公西樵、黄冈王公雪洲在焉,远近名流,后先至兹,往来甚都。崇川陈子善伯、范子汝受、阳羡陈子其年、延令季子希韩、宛陵沈子方邺、姑孰张子若思谋之,江都宗子定九、姚子仲潜、汪子舟次于中旬之七日讌集群公于红桥,卿大夫士凡四十余人,缁衣二人,女史一人,携樽饁,溯濠流,达槐子河,人限二字,赋唐人五言近体二首。”此后,参与红桥倡和的人员逐渐散去,剩下的十七人在十一月至十二月间讌集,又倡和一次,这次限屋字韵赋《念奴娇》词,是为“广陵倡和”据孙金砺《广陵倡和词序》,广陵倡和之后,这十七人又逐渐散去,到年末只剩孙金砺、王士禄、陈世祥三人客居广陵,于是这三人在除夕之夜守岁,又倡和一次,用杜少陵韵作《今夕行》各一章。可见,康熙五年冬的广陵红桥,文人有过两次规模较大的讌集。十月那次是诗的倡和,赋五言近体,结集为《红桥雅集第一集》,是为“红桥倡和”。十一月至十二月间那次是词的唱和,赋《念奴娇》,结集为《广陵倡和词》,是为“广陵倡和”。红桥为广陵名胜,是文人讌集之地,多次倡和均以之命名,故容易混淆。康熙元年夏,王士禛与袁于令、杜濬、陈允衡、陈维崧、朱克生等名士泛舟红桥,赋《浣溪纱》词,亦被称为“红桥倡和”。康熙三年三月初九日清明,王士禛与林古度、杜濬、张纲孙、孙枝蔚、程邃、孙默、许承宣、许承家诸名士修禊红桥,士禛即席赋《冶春诗》二十四首,诸君皆和,此次一般称“红桥冶春倡和”。
    ②《广陵倡和词》,清康熙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①王士禄:《秋水轩倡和题词》,清康熙十年遥连堂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①(清)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卷3,《山东文献集成》据清乾隆二十三年德州卢氏雅雨堂刻本影印。
    ②(清)赵进美:《清止阁诗馀》,《山东文献集成》据清钞本影印。
    ①(清)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卷3,《山东文献集成》据清乾隆二十三年德州卢氏雅雨堂刻本影印。
    ②王士禛:《诰授中大夫福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赵公墓志铭》,《王士禛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2194页。
    ①(清)赵执信:《海鸥小谱自序》,《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据清道光世楷堂刊本缩印本。
    ②郭则沄:《清词玉屑》,《词话丛编续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34页。
    ③(清)汪由敦:《文林郎前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赵先生执信墓志铭》,《碑传集》卷45,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49页。
    ④未有文献明确记载査慎行属浙西词派,但其词风近似之。严迪昌《清词史》论査慎行词“其词摇曳波宕处近浙西情韵,淡远则有别于金风亭长一派。”参见《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1~332页。
    ①李森文:《赵执信年谱》,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38~39页。
    ②卢前:《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清名家词》附录,上海书店1982年版。
    ③(清)杨复吉:《海鸥小谱跋》,《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据清道光世楷堂刊本缩印本。
    ④(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5,《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637页。
    ⑤《海鸥小谱》,见《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据清道光世楷堂刊本缩印本。
    ⑥他对妓女之赏玩态度,亦可从此段叙述中得知:“余以康熙甲子有事太原,遂东下太行,中间宴会多见妙丽。予时年二十有三,眼色所接,交相飞动,徒以简书可畏,彊自结束。其后友人有知之者,讃讪相半,余亦时时自笑也。今适已二十年,余垂垂老矣,此间诸妓往往迁自山右,问其年,大都二十年中之所生长者也,而余乃荒迷潦倒其间,有似补当时之所不足。信乎,有夙分哉!妓以玉名者素、秀而外,有玉莲、玉葵。以金名者有金仙、金香。仙妓最与余荏苒久。莲体貌似真珠,而肌肤腻洁,余曾于月下携其手,因醉后见其胸,殆素之流也。葵白皙多肌,齿甚少,而颇染市气。”见昭代丛书本《海鸥小谱》。
    ⑦(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4,《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67页。
    ①《海鸥小谱》,见《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据清道光世楷堂刊本缩印本。
    ①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据民国十五年铅本影印本,第1792~1793页。
    ①(清)王垿:《黄仪山先生传》,《黄氏家乘》卷9,《山东文献集成》据清即墨黄氏钞本影印。
    ②(清)黄簪世:《黄氏诗钞跋》,清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①同治《即墨县志》卷9:“继澄与黄、蓝诸族结诗社,朝夕吟咏。子林寺琏、乡人董莺谷樵亦与焉。”,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据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本,第653页。宋继澄(1594-1676),字澄岚,号绿溪,又号万柳居士,莱阳人,黄培的姐夫。崇祯癸未(1643),清兵攻陷莱阳城,家族10人遇难。曾与宋璜、宋琬及赵士喆等91人结为大社,以应复社。著有《四书正义》、《五经正义》、《万柳诗集》等。宋琏(1615-1694),字殷玉,号晓园,一号林寺,宋继澄次子,入清随父隐居不仕,其继母为黄培姐。董樵(约1615-?),字亦樵,号东湖,莱阳人,姜埰内弟,清兵攻陷莱阳城,家族多人惨遭杀害,与清兵有不共戴天之仇,明亡隐居。著有《西山诗存》等。
    ②如黄培刊刻《含章馆诗集》,遍送诸人,唯独不送姜元衡,使姜怀恨在心。宋琏曾作《好我十三君》诗,
    内有赠姜元衡的诗,黄培刻入《含章馆诗集》时将赠姜元衡诗删去,改为《好我十二君》诗,姜也以此成
    嫌。据《审黄培告姜元衡一词》,姜元衡控告黄培原因:“后因他辱我父母极了,我与他誓不共戴天,所以
    才揭告他。”,见《黄培文字狱案》,即墨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第50页。
    ①(清)宋琏:《白鹤峪处士孝廉黄公澂菴墓志铭》,《黄氏家乘》卷14,《山东文献集成》据清即墨黄氏钞本影印。
    ①(清)黄垍:《紫雪轩诗馀序》,《黄氏家乘》卷10,清即墨黄氏钞本。
    ①民国《即墨县志》卷9,台北成文出版社,第620页。
    ②(清)李焕章:《夕霏亭集序》,《黄氏家乘》卷10。
    ①《黄子厚传》(德行文学传),《黄氏家乘》8。
    ②(清)宋琏:《白鹤峪处士传》,《黄氏家乘》卷8。
    ①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4页。
    ②缪钺:《论张炎词》,《灵谿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73页。
    ③(清)秦锡九:《即墨诗乘序》,见《即墨县志·艺文志》,台北成文出版社,第949页。
    ①(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3,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②(清)田同之:《西圃词说》,《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73页。
    ①《咏物十词》附词话,见《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据清道光世楷堂刊本缩印本,第1981页。又见《珂雪词》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清康熙刻本影印。
    ②(清)王炜:《珂雪词序》,《清名家词》,上海书店1982年版。
    ①《咏物十词》附词话,见《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据清道光世楷堂刊本缩印本,第1981页。又见《珂雪词》卷首《咏物词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清康熙刻本影印。
    ②(清)高珩:《珂雪词序》,《清名家词》,上海书店1982年版。
    ③吴梅:《词学通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④(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3,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⑤《珂雪词》卷首《怀古词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清康熙刻本影印。
    ⑥(清)高珩:《珂雪词序》,《清名家词》,上海书店1982年版。
    ①朱彝尊:《鱼计庄词序》,《曝书亭集》卷40,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455页。
    ②《词苑萃编》卷8,《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935页。
    ①(清)沈初:《编旧词存稿作论词绝句十八首》,转引自孙克强《清代词学批评史论》附录二《清代论词绝句组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76页。
    ②《云韶集》,见
    ③卢前:《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清名家词》附录,上海书店1982年版。
    ④蔡嵩云《柯亭词论》,《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908页。
    ①曹申吉(1635-1680),字饧余,号澹余,一号逸庵。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十
    年(1671)出任贵州巡抚。十二年(1673),以贵州提督李本深响应吴三桂反清叛乱,遂被执。后遇害于昆明双塔寺。有《澹余诗集》传世。
    ②《掌霖公传》,《枣花田舍古近体诗》附,《山东文献集成》据清安丘曹氏钞本影印。
    ①吴陈琰:《辛酉同游倡和诗馀后集序》。
    ②《名家词钞评》卷2,《词话丛编续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76页。按:淄川即指唐梦赉。
    ③唐梦赉:《聊斋词序》,见民国胡适、罗尔纲抄校本《聊斋全集》,又见路大荒整理本《蒲松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④唐梦赉:《辛酉同游倡和诗馀后集序》。
    ①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55-258页。
    ①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所收《聊斋词》乃综合淄川孙锡嘏之定本词集、淄川王怡之《聊斋诗集》所附诗馀1卷及1950年于西安发现的《柳泉居士词稿》三个本子,去其重复,共得92阕(另有一阕有目无辞)。今《全清词·顺康卷》所收92首与此同,但《全清词·顺康卷补编》所收26阕,据路大荒先生之前考订乃伪作,考订过程见《编订后记》,《蒲松龄集》第1826-18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4,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83页。
    ①《述刘氏行实》,《蒲松龄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62页。
    ①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齐鲁书社1995年版。
    ①民国胡适、罗尔纲抄校本《聊斋全集》,见《清代诗文集汇编》。
    ②袁世硕:《蒲松龄诗词简说》,《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303页。
    ①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3:“迦陵词,不患不能沉,患在不能郁。不郁则不深,不深则不厚;发扬蹈厉,而无馀蕴,究属粗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2页。
    ①(清)孔昭薰、孔昭蒸辑:《阙里孔氏词钞·例言》,清道光十九年孔氏玉虹楼刻本。
    ②崔海正《宋代齐鲁词人概观》一书对孔夷、孔榘词有论述,可参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62~65页。
    ③此三部词集见录于《阙里文献考》,前两部词集《山东通志·艺文志》亦著录,孔昭薰《阙里孔氏词钞例言》亦曾提及。
    ④此类词人亦有词存于各类词选中,与第三类“无词集,有词存”者别。
    ⑤严迪昌先生在《清词史》中提到“清初以词名世的家族”时,特别提到了“山东新城王氏”,见《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页。新城王士禄、王士禛兄弟因其对于清初词发展影响较大,故容易为研究者重视。但新城王氏填词者并不多。除去以上二位,王士祜存词1首,王士禧存词6首,《山东通志·艺文志》又著录王士骥有《听雪堂词集》一部,今已不传,仅此而已,而阙里孔氏词人显然是一个更大的群体。
    ①孔继涵著有《红榈书屋词集》9卷,为乾隆二十九年张氏六雨庄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孔继涵《斲冰词》5卷,观词集前目录可知,此5卷《斲冰词》乃孔继涵《红榈书屋词集》9卷中卷4至卷8的部分,其余各卷为:卷1《尼防杂事词》,卷2至卷3《红榈书屋拟乐府》,卷9《舂歌》。《拟乐府》与《舂歌》未见,从名字来看不似词集。《尼防杂事词》刻本未见,稿本一册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斲冰词》又有3卷本两种,一为乾隆间曲阜孔氏刊微波榭丛书本,一为清钞本。
    ②此书未见流传,但南京图书馆藏有《丙申北游诗词小草》1卷,应为其中之一卷。
    ①(清)况周颐:《玉栖述雅》,《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610页。
    ②《阙里孔氏词钞》及《全清词·顺康卷》俱作“颜氏”,失其名。按:《全清词》小传提到其“号恤纬老人”、“著有《恤纬斋诗》”。《山东文献集成》收《恤纬斋诗》1卷,作者为曲阜颜小来。是故《词钞》及《全清词》所谓“颜氏”当为颜小来。其父颜光敏(字修来)亦有词集,今不传,林葆恒《词综补遗》录其词1首,《全清词·顺康卷》失收。《蕙风词话续编》卷2:“曩辑薇省词钞,屡访颜修来、曹颂嘉、赵云崧三先生词弗获,例言为恨事”,《颜修来先生年谱》曰其“著《玉蝶词》一卷”。
    ③据《阙里孔氏词钞》所录,康熙朝词人有4位,雍正朝3位,乾隆、嘉庆朝11位,道光朝2位,只是大体划分,实际有些词人跨越几个朝代。
    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6,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69~170页。
    ②孔尚任:《蘅臯词序》,《湖海集》卷9,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00—201页。《蘅臯词》为宫叙五词集。
    ④(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三》,《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531页。
    ①(清)顾彩:《红萼词序》,《四库未收书辑刊》据清康熙刻本影印本,第10辑30册362页。
    ①孔传铎:《选词粹序》,《安怀堂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据清孔氏红萼书屋钞本影印。
    ②孔传铎:《红萼词自序》,《四库未收书辑刊》据清康熙刻本影印,第10辑30册364页。
    ③(清)陈于王:《红萼词序》,清康熙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
    ①顾彩:《红萼词序》,《四库未收书辑刊》据清康熙刻本影印本,第10辑30册362页。
    ②顾彩:《清涛词序》,清康熙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③孔传鋕:《清涛词自序》,清康熙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⑤顾彩:《清涛词序》,清康熙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①(清)周昱:《斲冰词序》,乾隆二十九年张氏六雨庄刻红榈书屋词集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
    ①(清)周昱:《斲冰词序》,乾隆二十九年张氏六雨庄刻红榈书屋词集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
    ②《山东通志》卷146引《越缦堂日记钞》,民国四年至七年山东通志刊印局排印本。
    ③孔昭薰:《绶藤吟舫词自跋》,清道光十五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①(清)陶樑:《镜虹吟室词集序》,道光十六年至十七年曲阜孔宪恭、孔庆颐刻本。
    ①(清)陶樑:《镜虹吟室词集序》,道光十六年至十七年曲阜孔宪恭、孔庆颐刻本。
    ①据孔昭虔所著杂剧《荡妇思秋》卷首《孔昭虔先生小传》所言,此《词韵》未定稿而孔昭虔卒。又《山东通志·艺文志》著录《词韵》作者为孔传铎,似误。
    ②此据《清词别集知见目录汇编》统计。
    ③孔传铎:《选词粹序》,《安怀堂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清孔氏红萼书屋抄本。
    ④孔传铎:《选词粹序》,《安怀堂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据清孔氏红萼书屋钞本影印。
    ⑤孔传镛,乾隆间曾任太原府同知。
    ⑥吴重憙所刻《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是宋清两代山东词人别集的汇刻,包括宋词别集9种,清词别集8种,其编选范围大至全省,且为汇刻,严格来讲不能算郡邑词选。又据《山东通志·艺文志》著录,孟毓蕙编有《山左词钞》,未见传本。
    ①孔昭薰所辑《阙里孔氏词钞》为4卷,校刊甫毕即逝世,孔宪彝念其平生精力尽于此钞,遂从其《貯云词》中选录40首为第5卷,见孔宪彝《阙里孔氏词钞·跋》。
    ②孔昭薰:《阙里孔氏词钞例言》,清道光十九年孔氏玉虹楼刻本。
    ③陶樑:《阙里孔氏词钞序》,清道光十九年孔氏玉虹楼刻本。
    ④孔庆镕《阙里孔氏词钞序》清道光十九年孔氏玉虹楼刻本。
    ⑤此划分偏重考虑了行政区划因素,实际上安丘、诸城与高密、即墨在清代虽分属不同府治,但在地理和文化上更为接近,词人间的交往也更密切。
    ⑥黄郑琚,字以永,奉天蓋平(今属辽宁)人。有《秋碧山房词》。
    ⑦张埙(1731-1789),字商言、商贤,号瘦铜、吟乡,别称锦屏山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诗才横厉,与蒋士铨齐名。著有《竹叶庵文集》33卷,其中诗24卷词9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自刻本,《续修四库全书》收录。
    ①孔传铎:《往深斋诗集序》,转引自袁世硕《孔尚任年谱》,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311页。
    ②《草堂嗣响例言》,清康熙辟疆园刻本。
    ③顾彩:《红萼词序》,《四库未收书辑刊》据清康熙刻本影印本,第10辑30册363页。
    ④王云五主持:《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第749页。
    ⑤(清)孙兆溎:《片玉山房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81页。
    ⑥孔庆镕:《阙里孔氏词钞序》,清道光十九年孔氏玉虹楼刻本。
    ⑦陶樑:《阙里孔氏词钞序》,清道光十九年孔氏玉虹楼刻本。
    ①王士禄:《广陵倡和词》附“西樵自记”,清康熙刻本。
    ①(清)田同之:《西圃词说自序》,《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43页。
    ②(清)金应珪:《词选后序》,《词选·附续词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③(清)郭麐:《灵芬馆词话》卷2,《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24页。
    ①田雯(1635-1704),字纶霞,一字紫纶,号山薑、蒙斋,康熙三年(1664)进士。历官湖广督粮道、贵州巡抚,官至户部侍郎。有《古欢堂集》。田雯为清初著名诗人,与宋荦、曹贞吉、丁澎等合称“金台十子”。
    ②田肇丽,生卒年不详,字念始,号苍厓。田雯子。屡试不第,以荫生历官户部、刑部郎中。擅诗文,著有《有怀堂文集》、《有怀堂诗集》。
    ③田同之:《西圃词说自序》,《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43页。
    ④(清)田中仪《晚香词跋》,清康熙张凤孙评本。
    ①李翮亦有咏牵牛花一阕,可与田词对比看。李翮《露华·牵牛花》:“蓝匀翠滴。看数朵开时,又近秋夕。濯出银河,点点疏花犹湿。碧云翦缀烟罗,别是一番愁寂。无限意,篙师见来,夜鹊曾识。山篱挂处欹侧。有片月微黄,留照颜色。可惜渚边离却,支机仙石。泪痕渍雨轻盈,似解渡头人忆。风露静,无言镇长脉脉。”李翮此词不粘不脱,空灵宛转,真能得牵牛花神态,不徒形似也,结句含蓄不尽,有寄托,所以比田词为高。
    ②(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7,《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15页。
    ③(清)张凤孙:《晚香词序》,清光绪二十七年海丰吴氏金陵刊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本。
    ④(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53页。
    ①此文见《文献》季刊,2002年4月第2期。本章所言田同之引“某人”论词之语,均据此文之考证。
    ②如严迪昌《清词史》引“余谓诗人之词,真多而假少,词人之词,假多而真少”一条,即当做田氏之论,而据李康化考证,此条实出自徐喈凤《词征》。严说见《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③田同之:《西圃词说自序》,《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43页。
    ①引自词话丛编本《西圃词说》,第1449页。下引《西圃词说》条目均自此书,不再注出。
    ②田同之《西圃词说自序》,《词话丛编》第1443页。
    ③《西圃词说》,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55页。
    ④《西圃词说》,第1449页。
    ⑤《西圃词说》,第1450页。
    ⑥《西圃词说》,第1452页。
    ①《西圃词说》,第1456页。
    ②《西圃词说》,第1453页。
    ③《西圃词说》,第1459页。
    ④《西圃词说》,第1462页。
    ⑤《西圃词说》,第1460页。
    ①《全清词·雍乾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725页。
    ①(清)恽敬:《浙江分巡杭嘉湖道李翮墓表》,《济宁历代墓志铭》,齐鲁书社2011年版,第296~297页。
    ②(清)杨韺:《秋影山房词序》,清嘉庆二十五年扬州刊本,国家图书馆藏。
    ③(清)施朝幹:《秋影山房词跋》,清嘉庆二十五年扬州刊本,国家图书馆藏。
    ①民国《高密县志》卷16,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二十四年铅本影印,第1593至1594页。
    ①高仁霑,字云川,文名噪一邑,词赋尤精,邑中古学实其倡导。著有《花草绮声集》,以数奇卒老明经。
    ②杨廷幹,字岩生,号蕴秋,晚自号铁如。嗜学,少解吟咏。童子试以葵花诗受知于学使陆凤石先生,光绪己丑举于乡。喜为诗古文辞,不屑治贴括。岁甲寅与亲朋结社联吟,号甲寅社,唱和诗词甚多,著有《碧萝花馆诗文集》4卷、《诗馀》2卷,《枝言》2卷。
    ③刘承谟,字景文,邑诸生。性耿介,不阿流俗,学以考据为主,工诗词。僻居村落,以吟咏自遣,著有《西园草堂诗稿》《词稿》,藏于家。
    ④傅致孝,著有《书带草堂诗》1卷。
    ⑤郝定业,字励安,自号还真子,监生。赋性疏放,嗜古文而不受章句绳墨,以是不就科场束缚。然于读书穷理之外,别无乐事,惟喜闭门静坐,偶有所得,则随笔写出,或存或遗,亦任之而不甚收拾,如是者三十年。著有《还真集》4卷。据《山东文献书目》载,清钞本《山左人词三种》收赵执信、曹一凤、郝定业三人词集,可见郝定业曾有词集。
    ⑥《荣城孙葆田单子敬墓碑》,民国《高密县志》卷15,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二十四年铅本影印,第1451页。
    ⑦宋琬:《单汉平稿序》,《安雅堂未刻稿》,《宋琬全集》,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600页。
    ⑧参见解旬灵《清代高密单氏家族著述述略》,《清代文学研究辑刊》第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⑨汪辟疆《论高密诗派》,《汪辟疆诗学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7页。
    ①田同之:《西圃词说》,《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43页。此词话作于乾隆初期。
    ②单为聪(1791—1851后),字伯平,号芙秋,嘉庆癸酉拔贡,道光辛巳举孝廉方正,除县令,改栖霞教谕。工诗,书法尤为世重。著有《四书述义》5卷、《四书述义续》4卷、《四书乡音辨伪》1卷、《读经劄记》4卷、《丧服古今通考》1卷、《奉萱草堂文钞》1卷、《续集》1卷、《奉萱草堂诗钞》2卷等。曾为单为濂《怀香词》及刘耀椿《海南归棹词》作序,又曾评点《怀香词》。
    ③单茝楼(1786—1810),少以孝闻,与弟为聪同学,切劘数十年。善记,悟通琴理,喜摩赵文敏书。适诸城王侍郎玮庆,于归后尝以文史课其子侄。著有《碧香阁遗稿》1卷。王玮庆有《蕅唐诗集》15卷、《藕舲诗话》1卷、《沧浪诗话补注》1卷。
    ④据汪辟疆先生,高密诗派的先驱乃“三单”即单书田、单青侅、单绍伯,可见单氏与此派关系之密切,单氏诗人大都属于此派。汪先生简要列举了高密诗派部分诗人,单可玉在列。参见汪辟疆《论高密诗派》。
    ⑤李士模,字可菴,累官大理寺评事。性和雅,博学工诗,好集古书名画。著有《帚馀草》1卷。
    ⑥单可玉《来鸥亭诗馀》中有一阕《二郎神·赠张赤城即用青山乐府原韵》,则可知张赤城词集名《青山乐府》。
    ①单可惠,号芥舟,别号白羊山人,邑诸生。工诗,入古乐府及盛唐诸家,独辟蹊径,与同邑石桐、少鹤两先生各树一帜,论者有后劲之叹。著有《白羊山房诗钞》6卷,《古乐府》1卷。
    ②民国《高密县志》卷14,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民国间余友林纂本,台北成文出版社,第878页。又历城周乐《题单濂泉诗卷后》“曾读怀香绝妙词,春归又见客途诗”,可证。此诗见《高密县志》第1345页。
    ③单为聪:《怀香草堂词序》,山东文献集成影印清道光二十年蜀南邹光钺昌乐县署刻本。
    ④单为濂:《怀香草堂词自序》,山东文献集成影印清道光二十年蜀南邹光钺昌乐县署刻本。
    ⑤《山东通志》卷146艺文志引《山左诗汇钞》。
    ①单为濂:《怀香词》,山东文献集成影印民国十六年高密单氏上海石印本。
    ①《高密县志·卷十四上·人物》,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民国间余友林纂本,第878页。
    ②单为聪《四不出斋诗草序》
    ①张曜孙:《同声集序》,清道光同治刊本,国家图书馆藏。
    ②花寿山:《海南归棹词》跋,国家图书馆藏清咸丰五年历城花寿山刻本。
    ③单为聪:《海南归棹词》跋,国家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刊同声集本。
    ④徐子陵:《海南归棹词》跋,国家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刊同声集本。
    ①《万马刘氏庄年公刘耀椿墓志铭》,见《安丘刘氏家谱》,转引自刘耀椿八世孙刘向阳新浪博客。
    ①民国《山东通志》,民国四年至七年山东通志刊印局排印本。
    ②李廷棨:《红藕花榭诗馀》序,清道光二十四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①李璿:《泼墨轩集》序,山东文献集成影印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②李垒:《泼墨轩集》序,山东文献集成影印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①王庆瑚:《泼墨轩集》序,山东文献集成影印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②吴式芬(1796-1856),字子苾,号诵孙,道光二年(1822)举人,十五年(1835)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他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著有《捃古录》、《捃古录金文》、《金石汇目分编》,并与金石学家陈介祺合撰《封泥考略》,诗文则有《陶嘉书屋诗赋》。
    ①李葆恂:《石莲庵词序》,民国五年刻本。
    ②《津步联吟集序》,民国五年义州李氏丛刻本。
    ①吴重憙:《津步联吟集序》,民国五年义州李氏丛刻本。
    ②缪荃孙:《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序》,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①吴重憙:《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序》,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②缪荃孙:《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序》,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③《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719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第800页。
    ⑥《晚晴簃诗汇》卷174,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618页。
    ①谢章铤:《眠琴小筑词序》,《谢章铤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页。
    ②张僖:《眠琴阁词跋》,清光绪二十一年石印本《眠琴阁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藏。
    ①富寿荪、沈轶刘选编:《清词菁华》,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60页。
    ①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19,《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820页。
    ②《晚晴簃诗汇》卷189,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690页。
    ③“穉筠有《楚水词》,《浣溪沙》起调云‘叠叠山如绣被堆,盈盈水似画裙围’思致绝佳。《虞美人》过拍云‘夕阳一线上帘衣,正是去年游子忆家时’则意增进,庶几渐近浑成矣。”见《玉栖述雅》,《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622页。
    ④柯劭忞:《楚水词跋》,民国四年双照楼刊本。
    ②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6,《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653页。
    二乡亭词(清)宋琬撰清名家词本
    世德堂词(清)王钺撰清康熙四十年刻世德堂集本
    炊闻词(清)王士禄撰清名家词本
    志壑堂词(清)唐梦赉撰光绪二十七年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本
    辛酉同游倡和诗馀后集(清)唐梦赉撰清康熙刻本
    吴江旅啸(清)安致远撰清康熙刻安静子集本
    衍波词(清)王士禛撰清名家词本
    阮亭诗馀(清)王士禛撰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本
    珂雪词(清)曹贞吉撰清康熙刻乾隆增刻本
    聊斋词集(清)蒲松龄撰清淄川王沧佩钞本
    黄山纪游词(清)曹霂撰清康熙刻本
    冰丝词(清)曹霂撰清安丘曹氏钞本
    饴山诗馀(清)赵执信撰清名家词本
    海鸥小谱(清)赵执信撰昭代丛书本
    晚香词(清)田同之撰光绪二十七年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本
    红雨斋词(清)田中仪民国安丘赵氏慔鬯阁钞本
    自怡诗馀(清)李文驹撰清嘉庆二十五年诸城李氏易安园钞本
    旧雨草堂诗馀(清)董元度撰清乾隆四十三年刻本
    斵冰词(清)孔继涵撰清乾隆二十九年张氏六雨庄刻本
    秋影山房词(清)李翮撰清嘉庆二十五年扬州刊本
    桐花吟馆词(清)徐缙文撰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说饼庵词(清)朱曾传撰清钞本
    晒书堂诗馀(清)郝懿行撰清光绪十年郝联薇东路厅署刻本
    镜虹吟室词集(清)孔昭虔撰清道光曲阜孔宪恭、孔庆颐刻本
    绶藤吟舫词(清)孔昭薰撰清道光十五年刻本
    贮云词(清)孔昭薰撰清道光十七年刻本
    海南归棹词(清)刘耀椿撰清咸丰五年历城花寿山刻本
    纫香草堂诗馀(清)李廷棨撰清刻本
    泼墨轩词(清)戴鑑撰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红藕花榭诗馀(清)孟传璿撰清道光二十四年刊赠云山馆遗诗本
    来鸥亭诗馀(清)单可玉撰稿本
    怀乡草堂词(清)单为濂撰清道光二十年蜀南邹光钺昌乐县署刻本
    秋声词(清)黄恩彤撰清光绪六年刻知止堂文集本
    爱思楼诗馀(清)曹尊彝撰清安丘曹氏钞本
    石莲庵词(清)吴重熹撰民国五年刻本
    津歩联吟词(清)吴重熹李葆恂撰民国五年刻津步联吟集本
    楚水词(清)柯劭慧撰民国四年双照楼刻本
    眠琴阁词(清)张僖撰清光绪二十一年潍局石印本
    松香词钞(清)郭去咎清道光刻本
    国朝名家诗馀(清)孙默辑清康熙十六年留松阁刻本
    倚声初集(清)邹祗谟王士禛辑清顺治十七年刻本
    名家词钞(清)孔传铎辑清钞本
    草堂嗣响(清)顾彩辑清康熙辟疆园刻本
    国朝词综(清)王昶辑清光绪壬寅金匮浦氏重修本
    阙里孔氏词钞(清)孔昭薰孔昭蒸辑清道光十九年孔氏玉虹楼刻本
    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清)吴重憙辑清光绪二十七年海丰吴氏金陵刻本
    同声集(清)张曜孙辑清同治中刊本
    秋水轩倡和词(清)曹尔堪等撰清康熙十年遥连堂刻本
    红桥倡和第一集(清)宋琬等撰清康熙刻本
    广陵倡和词(清)王士禄等撰清康熙刻本
    瑶华集(清)蒋景祁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词综补(清)丁绍仪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词一千首(清)谭献辑罗仲鼎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版
    全清词钞叶公绰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
    近代词钞严迪昌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全清词·顺康卷程千帆署中华书局2002年版
    全清词·顺康卷补编张宏生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清词珍本丛刊张宏生编选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词话丛编唐圭璋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词话丛编续编朱崇才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清词纪事会评尤振中、尤以丁编著黄山书社1995年版
    
    近现代词纪事会评严迪昌编著黄山书社1995年版
    词籍序跋萃编施蛰存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栖云阁诗文集(清)高珩撰清乾隆三年四十四年刻合印本
    清止阁集(清)赵进美撰清初钞本
    湄湖吟·听松轩遗文(清)杜漺撰康熙刻道光九年杜堮增修本
    世德堂集(清)王钺撰清康熙十四年刻本
    十笏草堂诗选(清)王士禄撰清初刻增修本
    抱山集选(清)王士禧撰清康熙刻王渔洋遗书本
    志壑堂诗文集(清)唐梦赉撰清康熙刻本
    辛酉同游倡和诗馀后集(清)唐梦赉撰清康熙刻本
    纪成文稿·诗稿·玉磑集(清)安致远撰清康熙刻本
    黄山纪游诗(清)曹贞吉清康熙刻本
    饴山诗文集(清)赵执信撰四部备要据刊本排印
    丁耀亢全集(清)丁耀亢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宋琬全集(清)宋琬著齐鲁书社2003年版
    王士禛全集(清)王士禛著齐鲁书社2007年版
    蒲松龄文集(清)蒲松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聊斋诗词选(清)蒲松龄著齐鲁书社1983年版
    敦好堂诗集(清)袁藩撰清三十六砚居钞本
    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清)孔尚任著齐鲁书社2004年版
    杞田集(清)张贞撰清康熙四十九年春岑阁刻本
    镜虹吟室诗集(清)孔昭虔撰清道光十六至十七年曲阜孔氏刻本
    红榈书屋诗集(清)孔继涵撰清乾隆刻微波榭丛书本
    石莲庵诗(清)吴重憙撰民国五年刻本
    泼墨轩诗草(清)戴鑑撰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阙里孔氏诗钞(清)孔宪彝辑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国朝山左诗钞(清)卢见曾编清乾隆二十三年德州卢氏雅雨堂刻本
    国朝山左诗续钞(清)张鹏展编清嘉庆十八年四照楼刻本
    
    国朝山左诗汇钞后集(清)余正酉编清道光二十九年海棠书屋刻本夕霏亭诗(清)黄垍撰清钞本
    黄氏诗钞(清)黄守平辑清稿本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总纂中华书局1997年版
    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章钰武作成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王绍曾主编中华书局2000年版
    山东文献书目王绍曾主编齐鲁书社1993年版
    清史稿纪表传人名索引何英芳编中华书局1996年版
    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洪业等编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明清进士题名碑传录索引朱保炯谢沛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
    清人别集总目杨忠李灵年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柯愈春编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词别集知见目录汇编吴熊和等编“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印行
    中国词学大辞典马兴荣等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全清词鉴赏辞典贺新辉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孙文光主编黄山书社1995年版
    历代词人品鉴辞典吴相洲王志远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钱仲联主编中华书局1996年版
    齐鲁文化大辞典车吉心等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清史稿赵尔巽等中华书局1977年版
    清史列传王钟翰点校中华书局年版
    清代七百名人传蔡冠洛编著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版
    国朝先正事略(清)李元度著岳麓书社1991年版
    国朝诗人征略初编(清)张维屏辑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影印本
    国朝诗人征略二编(清)张维屏辑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影印本
    清代碑传全集(清)钱仪吉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本
    曹贞吉夫妇行状(清)曹濂清安丘曹氏钞本
    王考功年谱(清)王士禛撰齐鲁书社2007年王士禛全集本
    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清)王士禛撰惠栋注四部备要排印本
    王渔洋事迹征略蒋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渔洋先生年谱伊丕聪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蒲松龄年谱路大荒著齐鲁书社1980年版
    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袁世硕著齐鲁书社1988年版
    孔尚任年谱袁世硕著齐鲁书社1987年版
    赵执信年谱李森文著齐鲁书社1988年版
    黄氏家乘(清)黄守平纂清即墨黄氏钞本
    黄培文字狱案(清)不著撰者清钞本
    山东通志(清)张曜杨士骧修民国四年至七年山东通志刊印局排印本
    续修曲阜县志(民国)孙永汉修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即墨县志(清)林溥修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续安邱新志(民国)马步元纂修民国九年刊本
    新城县志(清)崔懋修清康熙三十三年刊本
    高密县志(民国)余友林等修民国二十四年铅本
    唐宋词流派史刘扬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宋代齐鲁词人概观崔海正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词学通论吴梅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
    词学史料学王兆鹏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中国词学史谢桃坊著巴蜀书社2002年版
    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方智范邓乔彬等著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版
    词学理论综考梁荣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清词史严迪昌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代词学孙克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清代词学批评史论孙克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代词学的建构张宏生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清词探微张宏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代词学四论吴宏一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
    近代词史莫立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明清词研究史陈水云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朱惠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李康化著巴蜀书社2001年版
    龙榆生词学论文集龙榆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严迪昌自选论文集严迪昌著中国书店2005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蒋寅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清代文学论稿蒋寅著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明清文学史(清代卷)唐富龄著武汉大学1991年版
    《聊斋志异》与唐宋艳情词田汉云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
    试论赵执信《饴山诗馀》薛祥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王渔洋与清词之发轫蒋寅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曹贞吉行年简谱薛祥生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1期
    清代词学年表孙克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8期
    清初广陵词人群体考论刘扬忠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
    王士禛扬州词事与清初词坛风会张宏生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
    略谈对词史的地域文化研究刘扬忠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1期
    王士禄词研究贺琴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安丘曹氏及其文学主父志波山东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