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金融功能演进的角度,讨论了1800-1937年中国金融机构的变迁问题,中心观点为: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变迁是近代中国金融功能演进的产物,金融功能演进本质上是一个功能不断分化和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基本运行机制是协调机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两大目的。一是探明近代中国金融业不同发展阶段主要金融机构变迁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以更好理解中国金融机构的变迁规律。二是在此基础上为我国银行业的当前和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历史借鉴。
     出于上述考虑,本文从理论推导和历史分析两个方面对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的变迁进行了研究。理论推导方面,尝试把金融变迁与社会经济变迁原理结合起来予以研究,通过梳理社会变迁理论中功能、结构、能动性等概念,提炼出“功能是系统复杂性化简的内在需求,结构是这一需求的实际运作状态,功能是结构变化的内在机理”这一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变迁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之上解释了金融功能、金融功能的分化和实现、金融变迁等概念,分析了金融系统中功能和结构的关系、金融机构变迁的内在机理等重要问题,并对金融变迁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金融变迁的功能协调观点,认为金融功能本质上是对金融系统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化简需求,它的演进过程就是这一化简需求的不断分化和实现过程,围绕功能的分化和实现,金融体系的各要素、各制度进行变迁,其变迁的核心运行机制是协调机制。作为金融要素或金融制度中的一种,金融机构变迁的内在机理也是围绕金融功能的分化,金融机构对这一分化的适应过程或动态协调过程,即金融功能的实现过程。本文也对引起功能分化和系统变迁的原始动因——能动性作了分析,认为一般情况下,自发性(诱致性)和计划性(强制性)两大动因共同作用于变迁过程,但在不同的阶段二者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有时自发性起主要作用,有时计划性起主要作用。
     按照金融功能协调观点,1800-1937年间的中国金融机构变迁也是一个对功能分化和实现的适应过程,从金融系统的服务对象看,金融功能的大致演进顺序为:商业金融服务-政府金融服务-工业金融服务,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考察。第一阶段1800-1840年,以金融机构的成长为主线展开分析。市场自发性动因——长途大宗商品贸易量的增加和复杂混乱的货币制度,共同推动商业金融服务功能从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体系中分化出来,围绕这一功能的实现,国内金融机构不断成长壮大。票号、钱庄通过货币兑换服务、以票代银等业务创新,满足了本阶段金融功能的需求,成为国内金融业中的翘楚。同时,兼营金融业务的外国洋行也开始为商业资金的国际流动提供便利。第二阶段1841-1894年,以金融机构的蜕变为主线展开分析。从地域上看,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和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加深,这一阶段的金融功能首先分化为口岸和内地商埠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功能需求的内容有所不同。内地的金融功能仍以传统农业社会为基础,市场放诱致长途贸易中的商业资金流动和信用规模进一步增大,钱庄和票号的商业金融服务功能继续扩展,与此同时,口岸的金融功能已经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来自外国势力的强制性作用和本国政府的制度变革对金融系统的影响逐步增强,因此分化出新的金融功能需求——诱致性政府金融服务功能和强制性工业金融服务功能。在两大新功能的实现上,金融机构表现出不同的适应力,票号在政府金融服务功能的实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工业金融服务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外国银行和政府直接投资。尽管如此,票号、钱庄、外国银行在不同的功能竞合与实现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并能相互补充和支持,共同推动了金融业的整体平稳发展。第三阶段1895-1937年,以金融机构的转型为主线展开分析。这一阶段近代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因素大大增强,主要表现为政府干预经济力度大大增强,民族工商业资本和国有工商业资本快速发展,功能分化与此相一致,政府金融服务功能出现由诱致性向强制性转变的趋势,而工商业金融服务功能中的诱致性力量在增强。这一阶段金融机构的功能实现呈现出不同特点,围绕基于诱致性的传统商业金融服务功能的实现,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形成了被动适应的偏好,而更偏重计划性或强制性的政府金融服务功能和工业金融服务功能的实现,则对金融机构提出更高的主动创新要求形态。围绕这些功能的分化和实现,金融机构表现出多线变迁形态。票号因与外部社会变动协调失败而导致功能实现受阻,钱庄的功能实现一度出现波折,虽由于调整及时因而继续发展,但在金融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动,更能满足政府和工业金融服务功能需求的银行取代钱庄成为金融业的主导力量。特别是随着政府对金融的控制逐步加强,官办银行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基本垄断了国内金融市场。另外,由于政府的合理干预,金融业的整体功能得到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过去大大增强。
     鉴于政府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角色,本文对政府在金融功能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方式作了理论探讨,并结合近代中国政府干预金融的实际对制度创新与金融机构变迁的关系也作了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认为:第一,金融变迁首先是一个主要由能动性引起的金融功能演进过程,演进应指金融功能的分化和实现,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各要素变迁都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和表现。第二,金融机构的变迁原理应建立在以金融功能为基本分析视角的金融协调机制之上,通过功能实现这一动态过程来衡量金融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协调度,同样通过功能实现来考察各种能动性变化和金融变迁的复杂关系,在此功能视角下,金融机构的兴衰就取决于其对功能的适应性及其效率,机构适应性强,发展稳定;机构适应性弱,则被淘汰。第三,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的功能演进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商业金融服务-政府金融服务-工业金融服务,前后功能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分化和递进关系。这些功能的实现既依赖于机构的自身创新,也依赖于政府的制度创新。第四,近代中国金融功能需求与机构、制度的协调关系呈现出由机构、制度的被动跟随向机构、制度的主动供应转变的趋势,但这一过程较为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制度供给严重滞后于时代要求,因此,政府的制度安排在中国近代金融机构的转型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本文的创新主要有四点。一是提出了金融功能的本质是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化简需求这一论断。通过梳理社会变迁一般原理,把系统复杂性与功能的本质引入金融功能论,功能只代表一种潜在的复杂性化简需求,结构,即功能实现,才是这一需求的实际运作状态,进一步加深了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功能二者关系的认识。二是以金融功能实现为核心概念提出了新的金融变迁机制——功能协调机制。金融变迁或机构变迁就是金融功能的实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是否有利于金融资源的便利流动和配置是衡量金融内部诸要素之间及金融与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度的最核心标准,进一步丰富了金融运行的内外协调机制。三是提出政府的制度创新是推动近代中国金融功能演进和实现的最重要外部力量这一论断。运用金融功能协调的观点对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变迁中金融功能实现、不能实现或实现不畅等变化作了分析,分析表明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的功能实现经历了一个从被动跟随向主动供应逐步转变的过程,但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角是政府,政府的金融制度安排或制度创新成为中国金融业整体功能提升的关键。四是提出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在功能实现中的能动性具有被动适应的特点。这一特点对主动性要求较弱的商业金融服务功能和政府金融服务功能的实现尚不构成阻碍,但极不利于对主动性要求较高的工业金融服务功能的实现,因此,提高中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首先要解决如何由被动追随功能需求向主动供应功能需求转变的问题。本文的不足之处为,一是在分析金融功能时提出了复杂性概念,但在分析其的具体形成机制、与金融各要素的具体关系等问题上着墨不多,需作进一步探讨;二是在分析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变迁的过程时,从功能角度对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三者之间的协调运行关系考察力度不够,以上不足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补充和完善。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1800-1937in moder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functions.The central point is: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a product of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functions, 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functions is essentiallythe continuous differentiation and re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unctions, the basicoperating mechanism in this process is coordinating mechanism. It is derived from twopurposes presented as follows: on the one hand, it tries to explore the main financialinstitutions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truth behind the laws governingthe evolu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vides the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Based upon the two purposes, this article is derived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historical analysis of two aspects around the changing mechanism of financialinstitutions. On theoretical deriva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ombine principles offinancial changes and socio-economic changes, by analyzing these concepts such associal function, structure, initiative, and extracts “the function is inherent simplificativedemand of system complexities, the structure is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demand, andfunction i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structural chan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these basic view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oncept of the financial function,differenti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financial changes, and analyzes the key issues such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hanges, and theories integration relatedfinancial changes. The view of function coordination of the financial changes arguesthat the financial function is the simplificative need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complexityessentially and its evolution is the continual process to simplify the complexity arounddifferenti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nancial function. As one of the financialelement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changes also focuseddifferenti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inancial function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dapt tothis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or dynamic coordination process. Like the other socialevolutionary phenomena, it appeals that 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 lies in thestructural changes, but behind it is the process of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adaptation and dynamic coordination for dealing with the coordination. Thecoordination with the external development plays the vital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tableoper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 and the coordination is mainly achieved through thecoordination with the function. Once the coordination cannot be successfully achieved,the economic crisis is likely to occur. The func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system evolutionis motivated by the human initiative, including the induced and mandatory motivations.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 the two motives interact to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butthey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Sometimes the induced motives playsthe major role, sometimes the mandatory motives plays the major influence.
     The article divides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a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to threestages in1800-1937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function coordination, and mainlyanalyzes the change of coordinating degree of the differ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 thedifferent stages for satisfying the financial dema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ceobjec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roughly evolution sequence of financial function isBusiness Financial Services-Government Financial Services-Industry FinancialServices. The first phase is the growth phase of modern China traditional financialinstitution in1800-1840. During the perio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arket inducedincentives with the chaotic and complicated monetary system brought about the newdemands of financial functions which in turn brought about the change of financialstructure, the increase in number of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ch as draft bank,private bank, pawn shops, and the expansion in their business. The second phase is the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 China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The adaptation tothe financing business of the importing-exporting trade for the private bank and to thefinancing business of governmental public funds is constructed in this period. Themarket induced motives still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external influence on thefinancial system, but the mandatory effect brought from foreign forces and the dynamicreform of the domestic government also increase, promoting the new change ofdomestic traditional financial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supply. Business paymentand financing functions still expand, producing the industrial financing demands and thepublic funds flow. Meanwhile, the status of risk management function of the wholefinancial system rises. The third phase sees the great China economic and politicalchange in1895-1937and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official-private industry andcommerce. Though the period experiences the great shift from Late Qing Dynastygovernment, Beiyang government to Nanjing government, the authority of central government is characterized with the overall strengthening trend. In this period, byintroducing a great amount of western financial theories and systems, the Chinesefinancial system speeds up to move closer to the West and marches along the twodirections: first, the financial function sets out to shift towards the demands of themodern industry and commerce; second, the governmental initiative graduallystrengthens and develops towards the monopoly, which results in the competitivestrengthening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great change of distribution pattern ofbanking sectors. The article makes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governmental role in the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odern financial function and its achieved ways.Furthermore, it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n the financialinstitution based on the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of fina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above,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e evolutionary principleought to be built upon the function-centered financial coordinating mechanisms. Thecoordination degree of interior and exterior financial system is balanced by therealization of function in the dynamic process. Similarly, the various mobility changesand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 of financial evolution can be investigated by theachievement of function. From the functional perspective, the prosperity of the financialinstitutions is decided by its adaptation to the function and its efficiency. In other words,the institution will develop steadily if the 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is strong; theinstitution will be eliminated if the 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is weak. The change ofmodern China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adaptation of institution tothe functional demands and it is characterized with the passive adaptation which causesthe lagging behind the time of the risk management function and innovative function ofthe governmental system. The two function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modern China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become the main prerequisite for the shift offinancial institution towards the industrial financing subject.
     There are two inadequacies about this paper. The first problem is that this paperdoes not make deeper analyze about financial func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specif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Second, it isnot enough from a view of functional coordinate that the studies focus on therelationships among financial instrument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markets inthe process of modern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hanges.
引文
①王广谦,金融中介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9-193
    ②(美)博迪,莫顿,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4
    ①白钦先,谭庆华,论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金融研究,2006(7):50;彭智,金融结构、金融环境与金融功能互动研究,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
    ②孔祥毅等,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前言2
    ③孔祥毅等,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
    ①(波)彼得·什托姆普卡,林聚任等译,社会变迁的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xiii
    ①陈秀萍,功能、结构和社会系统——简介卢曼的功能结构系统理论,社会,1985(4):32
    ①陈秀萍,功能、结构和社会系统——简介卢曼的功能结构系统理论,社会,1985(4):32
    ②(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上海:三联书店,1998,412-415
    ①金学群,金融发展理论:一个文献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4(1):8
    ②赵怡,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综述,经济问题,2006(2):57
    ③陈晓枫,叶李伟,金融发展理论的变迁与创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4
    ④莫顿和博迪的英文名为Merton和Bodie,其中Merton有时也被译作默顿。
    ⑤如莫顿的《金融中介功能观》一文,最初发表于《Financial Management》1995年第2期,后经王晋斌翻译,收录在《风险、不确定性与秩序》一书中166-205页。与博迪合作发表的论著有1993年的《金融中介的功能观点》及后来的《金融学》等。另外,C莫顿的父亲是美国功能主义大师K莫顿,K莫顿和卢曼都曾师从帕森斯,社会学对金融学的密切影响由此可见。
    ①白钦先,谭庆华,论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金融研究,2006(7):41
    ②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经济评论,2005(3):43-45
    ①程麟荪,张之香编,张福运与近代中国海关,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91
    ①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经济研究,1995(4):5
    ①(波)彼得·什托姆普卡,林聚任等译,社会变迁的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5
    ②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文汇报,1978-09-27
    ③英文“change”一词一般翻译为“变迁”,如《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一书的英语原文为“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of Economic Change”,不过,有时也译成变革、变化等,如“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就译为“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④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change,2013年11月26日
    ①(波)彼得·什托姆普卡,林聚任等译,社会变迁的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5
    ②(波)彼得·什托姆普卡,林聚任等译,社会变迁的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4
    ③黄达,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7
    ④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63
    ⑤刘业进,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231-232
    ⑥(美)戈德史密斯,周朔等译,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
    ⑦黄达,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6-107
    ①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财贸经济,2006(1):24-25
    ②白钦先,谭庆华,论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金融研究,2006(7):43
    ③巴曙松,沈长征,完善金融结构才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光明日报,2013-07-19
    ④吴晓求,王广谦,金融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0
    ①黄达,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67;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6;刘金章,孙可娜,陈培津等,现代金融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89
    ②(美)博迪,莫顿,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1
    ①(瑞典)伯恩斯,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8
    ②刘维奇,金融复杂性与中国金融效率,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206
    ①王其藩,系统动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21;又见王其藩,系统动力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8
    ①(德)尼克拉斯·卢曼,瞿铁鹏译,信任——一个社会复杂的简化机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①陈秀萍,功能、结构和社会系统——简介卢曼的功能结构系统理论,社会,1985(4):32
    ②鲁楠,陆宇峰,卢曼社会系统论视野中的法律自治,清华法学,2008(2):56
    ①(波)彼得·什托姆普卡,林聚任等译,社会变迁的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4
    ①(波)彼得·什托姆普卡,林聚任等译,社会变迁的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6
    ①(波)彼得·什托姆普卡,林聚任等译,社会变迁的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3
    ②(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周长城等译,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中文版前言8
    ③注:有时系统复杂性的增加是由于一些意外事件引发的,这一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①(日)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理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127
    ②黄达,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99
    ③默顿,金融中介功能观,北京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风险、不确定性与秩序,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①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4
    ②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4
    ①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384-394
    ②尹振涛,经济史学研究范式探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4):163-164
    ①默顿,金融中介功能观,奥尔多研究中心,风险、不确定性与秩序,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68
    ②默顿,金融中介功能观,奥尔多研究中心,风险、不确定性与秩序,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67
    ①Clemens Mattheis, The System Theory of Niklas Luhmann and the Co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World Society, Goettinge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12(2):629-630
    ①黄达,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02
    ②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财贸经济,2006(1):27
    ①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23
    ②冯斌星,效率观视角下的中国金融中介机构的演进与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69-71
    ③冯斌星,效率观视角下的中国金融中介机构的演进与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74
    ④巫威威,“适应性效率”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9
    ①王玉海,诺斯"适应性效率"概念的内涵及其启示,青岛大学学报,2005(1):57
    ②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24
    ③刘维奇,金融复杂性与中国金融效率,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68
    ④刘业进著,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231
    ⑤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财贸经济,2006(1):27
    ①(美)希勒,束宇译,金融与好的社会,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1
    ②(美)博迪,莫顿,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24
    ①白钦先,谭庆华,论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金融研究,2006(7):43-46
    ②吴晓求,王广谦,金融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0
    ①魏文静,金融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8
    ①吴晓求,王广谦,金融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5
    ①尹振涛,经济史学研究范式探索——兼评杜恂诚《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4):163
    ②杜询诚,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3):33
    ③燕红忠,试论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与结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7
    ①燕红忠,试论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与结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7
    ①在中国近代金融变迁中,除了存在通商口岸与内地商业中心两大金融系统外,还长期存在城市与乡村的金融系统差别,本文主要关注前者。
    ①洪葭管,中国金融史十六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8
    ②洪葭管,中国金融史十六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③龚会莲,变迁中的民国工业(1912—1936),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33-34
    ①(英)马德斌,传统中国的法律与商业:对“大分流”的制度性透视,刘秋根,马德斌,中国工商业、金融史的传统与变迁,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5-6
    ①燕红忠,试论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与结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7
    ②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274
    ③郑成林,上海银行公会与近代中国银行信用制度的演进,浙江学刊,2007(4):65
    ④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266
    ①曹树基,陈意新,马尔萨斯理论和清代以来的中国人口,历史研究,2002(1):43
    ②曹新,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01(3):22
    ③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217
    ①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54
    ①Albert Feuerwerker, The State and the Econom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ory and Society,1984(3):305
    ②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59-260
    ③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
    ④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63
    ⑤全汉升,明清经济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73
    ⑥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27
    ⑦(美)郝延平,陈潮等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25
    ⑧(美)郝延平,陈潮等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29
    ⑨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242
    ①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47-249
    ②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990
    ③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994-995
    ④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119
    ①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1005
    ②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1013
    ③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1019
    ④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80%以上为茶叶,而茶叶又以武夷茶为大宗,例如1786年武夷茶占茶叶贸易的48%,1805年占75%,1833年占73%。
    ⑤武夷山市志编纂委员会,武夷山市志,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14
    ①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15
    ②王业健,程麟荪译,上海钱庄的兴衰,上海经济研究,1982(4):48
    ③李伯重,十九世纪初期中国全国市场:规模与空间结构,浙江学刊,2010(4):10-12
    ①范植清,鸦片战争前汉口镇商业资本的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50-52
    ②I-chun Fan,Long-distance trade and market integration in the Ming-Ching period1400-1850,Ph.D.Dissertation,Stanford University,1992,296-297
    ③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
    ④全汉升,明清经济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74-75
    ①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75
    ②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72
    ③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256
    ①卫挺生,清季中国流行之货币及其沿革,清华学报,1924(2):153
    ②戴建兵,陈晓荣,中国货币金融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55
    ①戴建兵,陈晓荣,中国货币金融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59
    ①燕红忠,试论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与结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8
    ②孔祥毅,中国银行业的先驱:钱铺钱庄银号,中国金融,2010,(12):92
    ③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08
    ①《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7
    ②孔祥毅,中国银行业的先驱:钱铺钱庄银号,中国金融,2010,(12):92
    ③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09
    ④王玉茹,燕红忠,白银外流与近代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变迁(1800-1935年),温锐主编,政府市场与经济变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219-220
    ①叶世昌,从钱铺到钱庄的产生,学术月刊,1990(5):58
    ②孔祥毅,中国银行业的先驱:钱铺钱庄银号,中国金融,2010,(12):92
    ③《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7
    ④《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7
    ⑤见清档军机处录副,山西巡抚申启贤复奏《钱票不能禁止及山西钞票流通情况折》,道光十八年六月二十五日
    ①孔祥毅,中国银行业的先驱:钱铺钱庄银号,中国金融,2010,(12):93
    ②孔祥毅,中国银行业的先驱:钱铺钱庄银号,中国金融,2010,(12):92,又见叶世昌,从钱铺到钱庄的产生,学术月刊,1990(5):58
    ③(清)杨静亭,都门纪略,清道光二十五年原刻本
    ④Ye Tian, Richard W. Wilson,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s: Ming/Qing China and
    17th century England, East Asia,2001(3):161
    ①这方面论说可见卫聚贤的《山西票号史》等,经多人引用,尤其充斥网络,有必要作一澄清。
    ②黄达,刘鸿儒,张肖,中国金融百科全书第1卷,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227
    ①叶世昌,从钱铺到钱庄的产生,学术月刊,1990(5):37
    ②《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28
    ③汪宗义,刘宣样,清初京师商号会票,文献,1985(2):93
    ④高贯成,江苏票号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7
    ⑤《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7
    ①孔祥毅,1883年金融危机中的票号与钱庄(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4):65
    ②陈其田,山西票庄考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6
    ③《山西票号史料》一书专门有一节讲“改营票号的清道光之说”,见《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
    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12-15。
    ①孔祥毅,1883年金融危机中的票号与钱庄(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4):65
    ②《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19-20
    ③《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501
    ①孔祥毅,1883年金融危机中的票号与钱庄(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4):65-67
    ②(美)郝延平,陈潮等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3
    ③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45
    ①黄汉民,长江口岸通商与沿江城市工业的发展,近代中国,1999(9):234
    ②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6
    ③沈祖炜,贺水金,寻找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历史依据,上海经济研究,1993(9):46
    ④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35
    ①丁日初,再论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中心的条件,近代史研究,1994(1):87-88
    ②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3
    ③马陵合,中国近代经济史,安徽师范大学精品课程自编教材Word版,31
    ④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1
    ①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6
    ②王玉茹,增长、发展与变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271
    ③徐新吾,黄汉民,上海近代工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11-12
    ①徐新吾,黄汉民,上海近代工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13-18
    ②黄汉民,长江口岸通商与沿江城市工业的发展,近代中国,1999(9):235
    ③杨德才,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规模与效应分析,经济学,2007(3):920
    ④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7
    ⑤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19
    ⑥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20
    ①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25
    ①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8
    ②孙建华,中国近代金融恐慌的类型、成因与警示分析,海南金融,2009(8):4
    ③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639
    ①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642-643
    ②刘广京,一八八三年上海金融风潮——洋务运动专题研究之二,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94
    ③姚遂,中国金融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68
    ④《申报》1883年8月1日。
    ⑤赵瑛,近代中国金融风潮的原因及启示,理论界,2009(6):117
    ⑥孔祥毅,1883年金融危机中的票号与钱庄(上),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3):60
    ⑦孔祥毅,1883年金融危机中的票号与钱庄(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4):65-66
    ①滨下武志,19世纪后半期外国银行操纵中国金融市场的历史特点——及其与上海金融危机的联系,近代中国
    (第二辑),1991,166
    ②高贯成,江苏票号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04
    ③朱镇华,近代上海金融市场发展概况,金融研究,1991(9):30
    ④洪葭管,从金融中心的标志看历史上上海完全金融中心的形成,近代中国(第四辑),237
    ①洪葭管,关于近代上海金融中心,档案与史学,2002(5):48
    ②洪葭管,从金融中心的标志看历史上上海完全金融中心的形成,近代中国(第四辑),237
    ③朱镇华,近代上海金融市场发展概况,金融研究,1991(9):30
    ④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29
    ⑤彭泽益,清代咸同年间军需奏销统计,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①付志宇,缪德纲,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财政危机与财政对策探析,贵州社会科学,2007(9):153
    ②《清文宗实录》卷97,第32页
    ③付志宇,缪德纲,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财政危机与财政对策探析,贵州社会科学,2007(9):154
    ④李立侠,清代通货膨胀与官银号创设,社会科学,1983(1):46
    ⑤付志宇,缪德纲,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财政危机与财政对策探析,贵州社会科学,2007(9):155
    ①朱新繁,中国资本主义之发展,1929,188,超星电子书
    ②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3
    ③《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39,页32
    ④《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43,页43
    ⑤《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16,页25
    ⑥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0
    ⑦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79
    ①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80-440
    ②《清朝续文献通考》卷70,《国用八》,第8265页。
    ③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22-423
    ④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19-420
    ①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77
    ②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34
    ③高贯成,江苏票号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14
    ④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05
    ⑤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22
    ⑥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24
    ①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11
    ①《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22
    ②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北京:中囯金融出版社,1998,112-113
    ①《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48
    ②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北京:中囯金融出版社,1998,113
    ③戴建兵,陈晓荣,中国货币金融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233;张正明,张舒,晋商兴衰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115
    ④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21
    ⑤《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39-41
    ①钱薇,旧上海的票号业,上海地方志,1994(2),http://www.shtong.gov.cn/,2014年1月2日
    ②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12
    ③见《答暨阳居士采访沪市公司情形书》,《申报》,1884年1月12日。
    ④《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501
    ①高贯成,江苏票号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280
    ②卫聚贤,山西票号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9
    ③《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24,25,50
    ④《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23
    ⑤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北京:中囯金融出版社,1998,114
    ⑥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77
    ⑦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北京:中囯金融出版社,1998,116
    ①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北京:中囯金融出版社,1998,112
    ②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664
    ③《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746
    ①黄鉴辉,山西票号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226-228
    ②高贯成,江苏票号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33
    ③朱英,票商兴衰史的新探索,近代史研究,1995(1):292
    ④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北京:中囯金融出版社,1998,302
    ①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10
    ②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60,122
    ①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12
    ②竺菊英,上海金融风潮原因再探,学术月刊,1990(12):42
    ③北华捷报,1858年6月12日
    ④北华捷报,1862年3月1日
    ⑤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14
    ①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29-30
    ②Wagel,Finance in China,North-China Daily News&Herald,1914,238(魏格尔:《中国金融论》,上海:字林西报,1914,238)
    ①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洋行,历史研究,1994(1):128
    ②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20
    ③李永福,从钱庄职能衍变看近代中国经济新陈代谢,生产力研究,2005(12):79
    ④孙建华,近代钱庄的投机性和金融脆弱性:原因与反思,黑龙江史志,2009(2):119
    ⑤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1927,14
    ⑥孙建华,近代钱庄的投机性和金融脆弱性:原因与反思,黑龙江史志,2009(2):118
    ①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49
    ②(英)柯立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译,汇丰——香港上海银行(汇丰银行百年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161
    ①杨德才,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规模与效应分析,经济学,2007(3):924
    ②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97
    ③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50,159,163
    ①巫云仙,汇丰银行与中国金融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96
    ①《北华捷报》,1850年12月14日
    ②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95
    ③(英)柯立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译,汇丰——香港上海银行(汇丰银行百年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164
    ④注:当年汇丰的实收股本仍为1000万港元。
    ①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15
    ②巫云仙,汇丰银行与中国金融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31-132
    ③巫云仙,汇丰银行与中国金融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34
    ④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05
    ①燕红忠,货币供给量、货币结构与中国经济趋势:1650-1936,金融研究,2011(7):60
    ②即:乾豫、乾恒、乾丰、乾益、字升、宇恒、宇泰、宇丰、宇谦。
    ③李立侠,清代通货膨胀与官银号创设,社会科学,1983(1):47
    ④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25-126
    ①《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71
    ②杨荫溥,上海金融组织概要,上海:商务出版社,1930,91-92
    ③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9,25
    ①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14
    ②竺菊英,上海金融风潮原因再探,学术月刊,1990(12):41
    ①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20
    ①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66
    ①陈度,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第1册,1932,139
    ②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09
    ③叶世昌,中国近代货币本位制度的建立和崩溃,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2002,387
    ④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97
    ①姚会元,易棉阳,中国政府金融监管制度的演进与特点(1900-1949),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5):70
    ②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合肥:黄山书社,1986,152
    ③《清实录宣统朝政纪卷之三十六》度支部奏。
    ④马陵合,中国近代经济史,安徽师范大学精品课程自编教材Word版,82
    ⑤王红曼,清末金融立法与金融发展,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4):56
    ⑥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合肥:黄山书社,1986,192-195
    ①程霖,近代中国中央银行制度思想演进,财经研究,2005(3):136
    ②程霖,近代中国中央银行制度思想演进,财经研究,2005(3):140
    ①王红曼,对中国近代金融三次制度性创新分离之考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32
    ②《王亚南文集》编委会,王亚南文选第三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331
    ①全慰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87
    ②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22
    ③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0
    ④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22
    ⑤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24
    ⑥陈晋文,对外贸易与中国现代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2
    ⑦陈晋文,对外贸易与中国现代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1
    ①刘健清等编,中国国民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413
    ②马陵合,中国近代经济史,安徽师范大学精品课程自编教材Word版,64
    ③陈晋文,对外贸易与中国现代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3
    ④王玉茹,增长、发展与变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17
    ⑤王询,于秋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48
    ⑥王玉茹,增长、发展与变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19
    ⑦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45
    ⑧王玉茹,增长、发展与变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17-18
    ①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77-180
    ②王询,于秋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50
    ③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220
    ④樊亢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69
    ①杜恂诚,官僚资本与旧中国社会性质,社会科学,1982(11):65
    ②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31
    ③杜恂诚,官僚资本与旧中国社会性质,社会科学,1982(11):65
    ④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9
    ⑤丁日初、沈祖炜,论晚清的国家资本,历史研究,1983(6):157
    ①王玉茹,增长、发展与变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19-20
    ②陈晋文,对外贸易与中国现代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1
    ③王玉茹,增长、发展与变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18
    ①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26、132,其中1936年的统计不包括东北。
    ①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326
    ②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111
    ③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302
    ④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329
    ①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86-187
    ②陈争平,中国国际收支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99-103
    ③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88
    ④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337
    ⑤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310
    ①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331
    ②公债按举债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债和地方债两种,按发行地域不同可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即内债和外债。
    ③张雷宝编,公债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类出版社,2007,205
    ④卢文莹,中国公债学说精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22
    ⑤卢文莹,中国公债学说精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5
    ①朱镇华,中国金融旧事,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216
    ②朱镇华,中国金融旧事,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217
    ③朱镇华,中国金融旧事,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218
    ④卢文莹,中国公债学说精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2、27
    ⑤崔满红,财政金融教程,北京:中国商业出版,2003,221
    ①祁敬宇,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41
    ②马勇,现代金融危机的基本机制:文献述评,金融评论,2010(6):53
    ③曾康霖,金融危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财经科学,2000(4):12
    ①孙建华,中国近代金融恐慌的类型、成因与警示分析,海南金融,2009(8):6
    ①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北京:中囯金融出版社,1998,70-71
    ②李宏龄,山西票商成败记,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163
    ③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北京:中囯金融出版社,1998,76
    ④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北京:中囯金融出版社,1998,77
    ⑤《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356
    ⑥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北京:中囯金融出版社,1998,80
    ①燕红忠,山西票号资本与利润总量之估计,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28
    ②戴光中,甬商与徽商和晋商之比较研究,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43
    ③《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355、363
    ④《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384
    ⑤孔祥毅,王森,山西票号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77
    ⑥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41
    ⑦《江西巡抚胡廷斡奏折》,《军机处录副折》。
    ⑧孔祥毅,王森,山西票号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76
    ①贺光明,经理国库制度的演进及中国模式选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39-40
    ②燕红忠,山西票号资本与利润总量之估计,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31
    ③《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502
    ④《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501
    ①崔满红,宋陆军,辛亥革命前后山西票号的兴盛与衰败,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金融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4
    ②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43
    ①刘建生,山西票号业务总量之估计,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35
    ②李永福,山西票号业务结构,晋阳学刊,2005(5):17
    ③李永福,山西票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85
    ①《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743
    ②《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749
    ①孔祥毅等,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8
    ②杨志勇,日本第一家中资银行——合盛元银行在日史实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63
    ③杨志勇,日本第一家中资银行——合盛元银行在日史实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
    ④详见:杨志勇,合盛元票号日本设庄、撤庄原因初探,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5)
    ⑤《山西华商合盛元银行神户信稿》(未刊稿),1911,第12封,第2页。
    ①周葆鉴,中华银行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超星电子书,411
    ②《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557
    ③上海通社编辑,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上海书店,1984,223
    ④马学新,曹均伟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辞典,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687
    ⑤《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551
    ⑥《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557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总68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24
    ①《蔚丰厚改组商业银行卷》,《天津商会档案》业务类,1916年,第262号
    ②《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551
    ③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22
    ④黄鉴晖,也谈山西票号和上海钱庄的性质,金融研究,1983(1):62;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24
    ①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23
    ②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25
    ③根岸佶,清国商业综览第4巻“清国货币及银行”,东京:丸善公司,1908,412-413
    ④张国辉,中国金融通史(第二卷),北京:中国命融出版社,2003,160
    ⑤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87
    ①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26
    ②郑亦芳,上海钱庄(1843-1937):中国传统金融业的蜕变,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1,150-151
    ③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26
    ④郑亦芳,上海钱庄(1843-1937):中国传统金融业的蜕变,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1,117、153
    ⑤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76
    ①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48-249
    ②郑亦芳,上海钱庄(1843-1937):中国传统金融业的蜕变,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1,182
    ③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合肥:黄山书社,1986,169
    ④郑亦芳,上海钱庄(1843-1937):中国传统金融业的蜕变,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1,154
    ①郑亦芳,上海钱庄(1843-1937):中国传统金融业的蜕变,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1,183
    ②杨荫溥,上海金融组织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62
    ③郑亦芳,上海钱庄(1843-1937):中国传统金融业的蜕变,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1,162
    ④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95
    ⑤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04
    ⑥郑亦芳,上海钱庄(1843-1937):中国传统金融业的蜕变,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1,2
    ①王玉茹,燕红忠等,近代中国新式银行业的发展与实力变化,金融研究,2009(9):177
    ②王玉茹,燕红忠等,近代中国新式银行业的发展与实力变化,金融研究,2009(9):176
    ③《大公报》1904年1月28日
    ①黄鉴晖,论我国银行业的起源及其发展的阶段性,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2(4):36-37
    ②王玉茹,燕红忠等,近代中国新式银行业的发展与实力变化,金融研究,2009(9):177
    ③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10
    ④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11
    ⑤注:除中南银行总行在上海,但其业务重心在京津外,其余三行总行都设在天津
    ⑥注:浙江兴业银行于1915年总行由杭州迁沪,浙江实业银行的前身是浙江银行,1915浙江银行改称浙江地方实业银行,1923年,官商分家,各自营业,官股称浙江地方银行,商股称浙江实业银行,原有上海分行划归商股经营。
    ⑦陶水木,浙江金融财团的形成及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1):41
    ⑧Philip Richardson, Review: Banking in Modern China,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63,No.4(Dec.,2003), pp.1157
    ①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全国银行年鉴(1937年),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1937,A5
    ②王玉茹,燕红忠等,近代中国新式银行业的发展与实力变化,金融研究,2009(9):181
    ③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中国社会科学,2002(6):175-176
    ④(美)杨格,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99
    ⑤王玉茹,燕红忠等,近代中国新式银行业的发展与实力变化,金融研究,2009(9):177
    ⑥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中国社会科学,2002(6):176
    ⑦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中国社会科学,2002(6):178
    ⑧王玉茹,燕红忠等,近代中国新式银行业的发展与实力变化,金融研究,2009(9):183
    ⑨沈雷春,中国金融年鉴,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114
    ⑩孔祥毅等,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0
    ①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中国社会科学,2002(6):181、183
    ②王红曼,清末金融立法与金融发展,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4):55
    ③《王亚南文集》编委会编,王亚南文选第三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327
    ④高叔康,畸形发展的商业资本,新经济半月刊,1941(11),232
    ①《王亚南文集》编委会编,王亚南文选第三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344
    ②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7
    ③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8
    ④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84,序言10
    ⑤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23
    ①李明伟,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道路,社会科学辑刊,1998(5):102
    ②李一翔,近代中国银行与钱庄关系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117
    ③吴景平,上海钱业公会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的若干内债,近代史研究,2004(6):84、86
    ①薛念文,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研究(1915-1937),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57
    ①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档案Q275-1-1624“本行历年存放款情形”,转引自:薛念文,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研究(1915-1937),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1
    ②姚遂主编,中国金融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88
    ③朱荫贵,近代外国在华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一九二○年代的中国,北京:社
    ①《王亚南文集》编委会编,王亚南文选第三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114
    ②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52
    ③滨下武志,19世纪后半期外国银行操纵中国金融市场的历史特点——及其与上海金融危机的联系,近代中国(第二辑),1991,176
    ④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7
    ⑤朱荫贵,近代外国在华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一九二○年代的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40
    ⑥朱荫贵,近代外国在华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一九二○年代的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40
    ①《王亚南文集》编委会编,王亚南文选第三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114
    ②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53
    ③宋佩玉,竞争·协作·共生:1927-1937年的中外银行业,学术月刊,2007(9):149
    ④洪葭管,中国金融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54
    ⑤杨志勇,合盛元票号日本设庄、撤庄原因初探,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5):57
    ①戴建兵,隐性中央银行:甲午战争前后的外商银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277
    ②孔祥毅,明清货币商人的金融行会协调,金融博览2009(9):69-70
    ③魏文享,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研究之现状与展望,近代史研究,2003(2):296
    ①孔祥毅,晋商与金融史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04
    ①戴建兵,陈晓荣,中国货币金融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201
    ②魏文享,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研究之现状与展望,近代史研究,2003(2):305
    ③吴景平:上海钱业公会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的若干内债,近代史研究,2004(6):84
    ①杨龙,当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国家理论,政治文化研究网,2014年2月5日
    ①张曙光,市场主导与政府诱导——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经济学(季刊),2013(3):1080
    ②(美)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美)科斯、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2,253
    ①周叶芹,财政与金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14
    ①何德旭,郑联盛,金融危机:演进、冲击与政府应对,世界经济,2009(9):85-87
    ②竺菊英,上海金融风潮原因再探,学术月刊,1990(12):41
    ③苗永旺,王亮亮,百年来全球主要金融危机模式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9(4):25
    ①唐树伶,经济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57
    ②刘文波,柯华,制度变迁、政府管理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经济问题,2013(8):31
    ③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347
    ④(英)科大卫,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97
    ①朱荫贵,研究传统市场-重视国家干预,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2):14
    ②王玉海,诺斯“适应性效率”理论述评”,政治经济学评论,2005,(1):185
    ①王玉茹,中国近代政府行为的特征及其对国家工业化的影响,南开经济研究,2000(1):64
    ②尹振涛,经济史学研究范式探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4):164
    ③杜恂诚,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3):37
    ④陶宏伟,民国时期统制经济思想与实践(1927-1945),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7-9
    ⑤李学通,幻灭的梦——翁文灏与中国早期工业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183
    ①吴景平,对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变迁的思考,档案与史学,2002(6):43
    ②贺光明,经理国库制度的演进及中国模式选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88
    ①张华宁,燕红忠,论晚清时期的货币与币制变革,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9
    ②易棉阳,,民国时期金融监管演进的新比较经济学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5):106
    ①李桂花,论近代中国中央银行的形成时间、制度类型与功能演进,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2):53-54
    ②李桂花,论近代中国中央银行的形成时间、制度类型与功能演进,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2):51
    ③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94
    ①李桂花,论近代中国中央银行的形成时间、制度类型与功能演进,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2):58
    ②兰日旭,北洋政府时期我国官办银行的商业化,中国金融,2007(1):80
    ①邓先宏,中国银行与北洋政府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55-356
    ②兰日旭,南京政府早期商业银行官办化行为探析,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2005,509-510
    ③兰日旭,北洋政府时期我国官办银行的商业化,中国金融,2007(1):80
    ④吴景平,对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变迁的思考,档案与史学,2002(6):43
    ①陶宏伟,民国时期统制经济思想与实践(1927-1945),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②邓子基,徐日清,财政收支矛盾与平衡转化问题,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15
    ③注:田赋也称“钱粮”,实际上是一种土地税,有货币(钱)与实物(米粮)两种征收方式。漕粮是从田赋中派生的一种税项,只限于向有漕粮任务的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八省征收,全部征收实物,运到北京。
    ①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55
    ②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57-158
    ③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59
    ①(美)杨格,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
    ②(美)杨格,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62-163
    ①刘华,公债的经济效应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0
    ②张雷宝编,公债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类出版社,2007,205
    ③刘华,公债的经济效应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2
    ④刘华,公债的经济效应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7
    ⑤注:国内赋税改革主要体现在废厘改统上,统税是指卷烟、麦粉、棉纱、火柴、水泥等五种主要工业品的出厂税。
    ⑥千家驹,论旧中国的公债发行及其经济影响,文史哲,1983(6),52
    ①(美)杨格,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65
    ②刘华,公债的经济效应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9
    ①千家驹,论旧中国的公债发行及其经济影响,文史哲,1983(6):45
    ①千家驹,论旧中国的公债发行及其经济影响,文史哲,1983(6):49
    ②胡善恒,公债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84
    ③潘国旗,晚清、北洋时期的国内公债论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109-110
    ④李桂花,论近代中国中央银行的形成时间、制度类型与功能演进,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2):52
    ①李桂花,论近代中国中央银行的形成时间、制度类型与功能演进,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2):56
    ②李桂花,论近代中国中央银行的形成时间、制度类型与功能演进,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2):51
    ①戴建兵,陈晓荣,中国货币金融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55
    ②戴建兵,陈晓荣,中国货币金融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202
    ①周旭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金融先导战略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3,11
    [1]王广谦,金融中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白钦先,谭庆华,论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J],金融研究,2006(7)
    [3]孔祥毅等,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彭智,金融结构、金融环境与金融功能互动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5](波)彼得什托姆普卡,林聚任等译,社会变迁的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陈秀萍,功能、结构和社会系统——简介卢曼的功能结构系统理论[J],社会,1985(4)
    [7](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周长城等译,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上海:三联书店,1998
    [9]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J],经济研究,1995(4)
    [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change,2013年11月26日
    [11]钱学森等,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N],文汇报,1978-09-27
    [12]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3](美)戈德史密斯,周朔等译,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4]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J],财贸经济,2006(1)
    [15]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6]刘业进,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17]刘维奇,金融复杂性与中国金融效率[D],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8]王其藩,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19](德)尼克拉斯卢曼,瞿铁鹏译,信任——一个社会复杂的简化机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0]鲁楠,陆宇峰,卢曼社会系统论视野中的法律自治[J],清华法学,2008(2)
    [21]肖文明,观察现代性——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新视野[J],社会学研究,2008(5)焦瑶光,吕寿伟,复杂性与社会分化——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2)
    [22]吕傅华,系统视角中的社会分化与整合——卢曼社会分化思想研究[J],社会理论,2008(1)
    [23](日)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24]默顿,金融中介功能观,北京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风险、不确定性与秩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5](美)博迪,莫顿,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6]金学群,金融发展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4(1)
    [27]赵怡,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综述[J],经济问题,2006(2)
    [28]陈晓枫,叶李伟,金融发展理论的变迁与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9]白钦先,金融功能研究的回顾与总结[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5)
    [30]王玉茹,燕红忠,白银外流与近代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变迁(1800-1935年),程麟荪,张之香编,张福运与近代中国海关[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3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J],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2]尹振涛,经济史学研究范式探索——兼评杜恂诚《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4)
    [33] Clemens Mattheis, The System Theory of Niklas Luhmann and theCo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World Society[J], Goettinge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Law,2012(2)
    [34]何东霞,经济变迁: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一个理论框架[J],理论学刊,2013(6)
    [35]冯斌星,效率观视角下的中国金融中介机构的演进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6]巫威威,“适应性效率”理论的研究与创新[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7]王玉海,诺斯"适应性效率"概念的内涵及其启示[J],青岛大学学报,2005(1)
    [38](美)希勒,束宇译,金融与好的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9]吴晓求,王广谦,金融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0]魏文静,金融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1]燕红忠,试论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与结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42]王振山,金融效率论一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3]郑成林,上海银行公会与近代中国银行信用制度的演进[J],浙江学刊,2007(4)
    [44]杜询诚,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比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3)
    [45]洪葭管,中国金融史十六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6]龚会莲,变迁中的民国工业(1912—1936)[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47](英)马德斌,传统中国的法律与商业:对“大分流”的制度性透视,刘秋根,马德斌,中国工商业、金融史的传统与变迁[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48]曹树基,陈意新,马尔萨斯理论和清代以来的中国人口[J],历史研究,2002(1)
    [49]曹新,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1(3)
    [50]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51]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2] Albert Feuerwerker, The State and the Economy in Late Imperial China[J], Theoryand Society,1984(3)
    [53]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4]全汉升,明清经济史研究[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55](美)郝延平,陈潮等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6]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57]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8]武夷山市志编纂委员会,武夷山市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59]王业健,程麟荪译,上海钱庄的兴衰[J],上海经济研究,1982(4)
    [60]李伯重,十九世纪初期中国全国市场:规模与空间结构[J],浙江学刊,2010(4)
    [61]范植清,鸦片战争前汉口镇商业资本的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
    [62] I-chun Fan, Long-distance trade and market integration in the Ming-Ching period1400-1850,Ph.D.Dissertation,Stanford University,1992
    [63]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64]卫挺生,清季中国流行之货币及其沿革[J],清华学报,1924(2)
    [65]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6]孔祥毅,中国银行业的先驱:钱铺钱庄银号[J],中国金融,2010,(12)
    [67]《山西票号史料》编写组,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68]叶世昌,从钱铺到钱庄的产生[J],学术月刊,1990(5)
    [69](清)杨静亭,都门纪略,清道光二十五年原刻本
    [70] Ye Tian, Richard W. Wilson,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political cultures: Ming/Qing China and17th century England, East Asia,2001(3)
    [71]黄达,刘鸿儒,张肖,中国金融百科全书第1卷[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
    [72]汪宗义,刘宣样,清初京师商号会票,文献,1985(2)
    [73]高贯成,江苏票号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74]孔祥毅,1883年金融危机中的票号与钱庄(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4)陈其田,山西票庄考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75]洪葭管,中国金融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76]黄汉民,长江口岸通商与沿江城市工业的发展[J],近代中国,1999(9)
    [77]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8]沈祖炜,贺水金,寻找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历史依据[J],上海经济研究,1993(9)
    [79]丁日初,再论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中心的条件[J],近代史研究,1994(1)
    [80]马陵合,中国近代经济史[M],安徽师范大学精品课程自编教材Word版
    [81]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2]徐新吾,黄汉民,上海近代工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83]杨德才,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规模与效应分析[J],经济学,2007(3)
    [84]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85]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6]孙建华,中国近代金融恐慌的类型、成因与警示分析[J],海南金融,2009(8)
    [87]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88]刘广京,一八八三年上海金融风潮——洋务运动专题研究之二[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
    [89]滨下武志,19世纪后半期外资银行操纵中国金融市场的历史特点——及其与上海金融危机的联系[C],近代中国(第二辑),1991
    [90]姚遂,中国金融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1]申报,1883年8月1日
    [92]赵瑛,近代中国金融风潮的原因及启示[J],理论界,2009(6)
    [93]孔祥毅,1883年金融危机中的票号与钱庄(上)[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3)
    [94]朱镇华,近代上海金融市场发展概况[J],金融研究,1991(9)
    [95]洪葭管,从金融中心的标志看历史上上海完全金融中心的形成[C],近代中国(第四辑)
    [96]洪葭管,关于近代上海金融中心[J],档案与史学,2002(5)
    [97]彭泽益,清代咸同年间军需奏销统计,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8]付志宇,缪德纲,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财政危机与财政对策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7(9)
    [99]李立侠,清代通货膨胀与官银号创设[J],社会科学,1983(1)
    [100]朱新繁,中国资本主义之发展[M],1929,超星电子书
    [101]《李文忠公全书奏稿》
    [102]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03](英)柯立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译,汇丰——香港上海银行(汇丰银行百年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4]巫云仙,汇丰银行与中国金融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105]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M],北京:中囯金融出版社,1998
    [106]戴建兵,陈晓荣,中国货币金融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107]张正明,张舒,晋商兴衰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108]钱薇,旧上海的票号业[J],上海地方志,1994(2),http://www.shtong.gov.cn/,2014年1月2日
    [109]答暨阳居士采访沪市公司情形书[N],申报,1884年1月12日。
    [110]卫聚贤,山西票号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111]黄鉴晖,山西票号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112]朱英,票商兴衰史的新探索[J],近代史研究,1995(1)
    [113]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14]竺菊英,上海金融风潮原因再探[J],学术月刊,1990(12)
    [115]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钱庄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116]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洋行[J],历史研究,1994(1)
    [117]李永福,从钱庄职能衍变看近代中国经济新陈代谢,生产力研究[J],2005(12)
    [118]孙建华,近代钱庄的投机性和金融脆弱性:原因与反思[J],黑龙江史志,2009(2)
    [119]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20]燕红忠,货币供给量、货币结构与中国经济趋势:1650-1936[J],金融研究,2011(7)
    [121]杨荫溥,上海金融组织概要[M],上海:商务出版社,1930
    [122]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23]叶世昌,中国近代货币本位制度的建立和崩溃[C],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2002
    [124]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125]姚会元,易棉阳,中国政府金融监管制度的演进与特点(1900~1949)[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5)
    [126]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M],合肥:黄山书社,1986
    [127]程霖,近代中国中央银行制度思想演进[J],财经研究,2005(3)
    [128]王红曼,对中国近代金融三次制度性创新分离之考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
    [129]《王亚南文集》编委会,王亚南文选第三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130]全慰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131]陈晋文,对外贸易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32]王询,于秋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33]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34]樊亢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35]杜恂诚,官僚资本与旧中国社会性质[J],社会科学,1982(11)
    [136]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37]丁日初、沈祖炜,论晚清的国家资本[J],历史研究,1983(6)
    [138]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9]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140]陈争平,中国国际收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41]崔满红,财政金融教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2003
    [142]卢文莹,中国公债学说精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43]朱镇华,中国金融旧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
    [144]祁敬宇,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研究[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145]马勇,现代金融危机的基本机制[J],文献述评,金融评论,2010(6)
    [146]曾康霖,金融危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财经科学,2000(4)
    [147]李宏龄,山西票商成败记[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163
    [148]燕红忠,山西票号资本与利润总量之估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49]戴光中,甬商与徽商和晋商之比较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
    [150]孔祥毅,王森,山西票号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51]贺光明,经理国库制度的演进及中国模式选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152]崔满红,宋陆军,辛亥革命前后山西票号的兴盛与衰败,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金融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153]李永福,山西票号业务结构[J],晋阳学刊,2005(5)
    [154]李永福,山西票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55]杨志勇,日本第一家中资银行——合盛元银行在日史实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
    [156]杨志勇,合盛元票号日本设庄、撤庄原因初探[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5)
    [157]周葆鉴,中华银行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超星电子书
    [158]上海通社编辑,上海研究资料续集[M],上海:上海书店,1984
    [159]马学新,曹均伟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辞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16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总68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61]黄鉴晖,也谈山西票号和上海钱庄的性质[J],金融研究,1983(1)
    [162]根岸佶,清国商业综览第4巻“清国货币及银行”[M],东京:丸善公司,1908
    [163]张国辉,中国金融通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64]郑亦芳,上海钱庄(1843-1937):中国传统金融业的蜕变[M],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1
    [165]王玉茹,燕红忠等,近代中国新式银行业的发展与实力变化[J],金融研究,2009(9)
    [166]黄鉴晖,论我国银行业的起源及其发展的阶段性[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2(4)
    [167]陶水木,浙江金融财团的形成及地位[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1)
    [168]Philip Richardson, Review: Banking in Modern China, The Journal of EconomicHistory[J], Vol.63, No.4, Dec.,2003
    [169]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全国银行年鉴(1937年)[M],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1937
    [170]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171]沈雷春,中国金融年鉴[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172]高叔康,畸形发展的商业资本[J],新经济半月刊,1941(11)
    [173]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74]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75]李明伟,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道路[J],社会科学辑刊,1998(5)
    [176]李一翔,近代中国银行与钱庄关系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177]薛念文,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研究(1915-1937)[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78]朱荫贵,近代外国在华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一九二○年代的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79]宋佩玉,竞争协作共生:1927-1937年的中外银行业[J],学术月刊,2007(9)
    [180]戴建兵,隐性中央银行:甲午战争前后的外商银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181]孔祥毅,明清货币商人的金融行会协调[J],金融博览2009(9)
    [182]魏文享,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研究之现状与展望[J],近代史研究,2003(2)
    [183]孔祥毅,晋商与金融史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184]吴景平:上海钱业公会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的若干内债[J],近代史研究,2004(6)
    [185]张曙光,市场主导与政府诱导——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J],经济学(季刊),2013(3)
    [186](美)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美)科斯、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2002
    [187]杜恂诚,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比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3)
    [188]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189]王玉茹,中国近代政府行为的特征及其对国家工业化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0(1)
    [190]李洪慈,东北区域金融阶段性发展战略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91]周叶芹,财政与金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92]何德旭,郑联盛,金融危机:演进、冲击与政府应对[J],世界经济,2009(9)
    [193]苗永旺,王亮亮,百年来全球主要金融危机模式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09(4)
    [194]唐树伶,经济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95]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196](英)科大卫,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97]杜恂诚,中国近代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198](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99]陶宏伟,民国时期统制经济思想与实践(1927-1945)[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00]李学通,幻灭的梦——翁文灏与中国早期工业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201]张华宁,燕红忠,论晚清时期的货币与币制变革[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02]李桂花,论近代中国中央银行的形成时间、制度类型与功能演进[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2)
    [203]黄鉴晖,中国银行业史[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204]吴景平,戴建兵,近代以来中国金融变迁的回顾与反思[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
    [205]高海燕,近代外国在华洋行、银行与钱庄[J],社会科学辑刊,2003(2)
    [206]何益忠,变革社会中的传统与现代:1897-1937年的上海钱庄与华资银行[J],复旦学报,1998(3)
    [207]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08]王玉茹,增长、发展与变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09]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10]张亚兰,功能均衡推动金融发展——基于明清时期金融发展的析,晋商与经济史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11]兰日旭,南京政府早期商业银行官办化行为探析[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
    [212]兰日旭,北洋政府时期我国官办银行的商业化[J],中国金融,2007(1)
    [213]邓先宏,中国银行与北洋政府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14]杨龙,当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国家理论[EB/OL],政治文化研究网,2014年2月5日
    [215]王玉海,诺斯“适应性效率”理论述评”[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5,(1)
    [216]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
    [217](美)杨格,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18]邓子基,徐日清,财政收支矛盾与平衡转化问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219]刘华,公债的经济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20]张雷宝编,公债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类出版社,2007
    [221]千家驹,论旧中国的公债发行及其经济影响[J],文史哲,1983(6)
    [222]胡善恒,公债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23]潘国旗,晚清、北洋时期的国内公债论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
    [224]周旭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金融先导战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