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文学书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关于明代文学书信的研究,以往的研究者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晚明,并且较多地关注文人的文学书信,而笔者将研究视角扩展到了整个明代文学书信。因此,本文特别重视明代中早期的文学书信和文人以外的文学书信,希望能救偏补缺,进而刻画出整个明代文学书信的面貌。
     本文以历史发展为经,以文学精神为纬,通过研究文学书信的历史状态和文学面貌,来解读其文学精神。具体说来,前三章主要对文学书信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界定,描述明代以前文学书信的历史,综述当代明代文学书信研究概况以及明代文学书信与明代思潮的关系。四一八章是论文的主体,主要考察明代文学书信的历史状态与文学面貌,并解读其文学精神。希望通过这几部分的论述,能较为完整地展现明代书信文学的轮廓,并在这一轮廓中清晰地刻画出数组文学精灵的神态。
     明代文学书信对后世影响深远,前人对此多有论述。但是因为论者的视野多局限于晚明及其文人书信,他们的观点便不足以说明代文学书信对后世的全部影响,所以论文的最后两章专门论述明代书信文学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影响,以便对明代书信文学的接受和流传衍变做一番疏通,使读者既知其源,复明其流,从整体上了解明代文学书信的全貌。
     明代离现在已有几百年了,并非整个朝代的文学篇章都能流传到今天。何况现在很多学者多以晚明代全明,明代中前期的华丽篇章很多都被后人的偏颇和狭隘所掩盖了。因此,现在名声很大的人,他的文章未必有名气;而今天有名气的文章,也未必是这个作者写得最好的。至于文章和人都没传下来的,就更不可胜数了。既然这样,要想描绘明代书信文学的全貌,就应该把那些现在人们津津乐道却了无生趣的篇章忽略,把那些湮没无闻的华美篇章重新挖掘出来,让其重见天日,重放异彩。本文撰写的旨趣正在于此。
There are many previous researches relating to the literature letter in Ming dynasty, amongst which much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specially the literature letter of literator. Our aim is to expand our research to cover the whole range of literature letter in Ming dynasty. Therefore, in order to fill the gap, we 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the early literature letters and letters of those apart from literator, further more, we curve out the semblance of an integrate literature letters over all Ming dynasty period.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s longitude and the literature spirit as latitude, we interpret the literature spirit basing on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state and features of literature letter. In detail, our research is composed of 3 parts: part 1 includes the first 3 chapters in our paper, in which the accurate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letter is given; the history before Ming dynasty is described; the int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Ming literature letter is summari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Letter and trend of thoughts in Ming dynasty is researched. Part 2 is composed of 5 chapters which is the main block of our paper. In this part, more details are given to the histo ry state of literature letter in Ming dynasty and literature semblance, and the literature spirit is deciphered. Through them, we hope to exhibit the profile of literature letter in Ming dynasty, and even more, in this profile, to curve out the expression of this series.
     It has already been shown in many dissertations that the literature letter in Ming dynasty had great affects on later generations. Whereas, these dissertations didn't reflect all the influences, for majority of them were restricted in late Ming dynasty or in just letters of literator. Therefore, in our 3~(rd) part, we analyze the influences that the literature letter in Ming dynasty has on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in order that the acceptanc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literature letter in Ming dynasty are much clearer, and the readers can not only know the origins but also get a control on whole.
     Today, it has been hundreds of years since Ming dynasty ruined, so not all the literature works were handed down till now. Literature in late Ming can be preserved while those in early or middle Ming were rarely left, because most of them were denied by posterity's prejudice and parochialism. For this reason, the articles written by highly reputed people are not definitely famous, and the well-known articles are not surely the best works that the writer has ever written. There are even more examples that both the name and the article are not handed dow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To make an integrate reflection of Ming dynasty literature letter, it's better to ignore those widespread but boringly discussed literature works, and dig out the long inundated beautiful articles again to make them exposed to public and make them really worthy. And that is our final goal to make this paper.
引文
1 见于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年。
    2 见于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年。
    3 萧统编,于光华评注:《评注昭明文选》,台湾学海出版社,1981年。
    6 参见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第三章的相关论述。
    7 该书由天津教育出版社于1989年8月出版。
    9 欧阳修:《与陈员外书》,见《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
    10 欧阳修:《与陈员外书》,见《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
    11 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 见王世懋:《尺牍清裁后序》,见《尺牍清裁》(王世贞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13 此处所引陆云龙语,俱出自陆氏《翠娱阁评选小札简小引》。
    14 见周作人:《周作人书信—序信》,引自《周作人书信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5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237页。
    16 孟森:《明代史》,中华丛书委员会,1957年。
    17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朱陆篇》。
    18 元末诸子蓄势而待之心态,刘基《忧怀》(《诚意伯文集》卷五)诗可为代表,诗云:群盗纵横半九州,干戈满目几时休。官曹各有营生计,将帅何曾为国谋。猛虎封狼安荐食,农夫田父困诛求。抑强扶弱须天讨,可怪无人借箸筹。
    19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20 孟森:《明代史》,中华丛书委员会,1957年。
    21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22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23 《明史》二百八十二《儒林一》。
    24 方孝孺:《与郑叔度八首》,见《逊志斋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方氏《谈诗五首》之三云:发挥道德乃成文,枝叶何曾离本根,末俗兢工繁缛体,千秋精意与谁论。此诗可与《与郑叔度八首》相参看。
    25 何景明:《桂坊稿序》。
    26 袁宏道:《叙曾太史集》,见《袁中郎全集》,台湾世界书局,1964年。
    27 陈子龙:《姑筏余式如纯师集序》。
    28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书店,1989年据开明书店1941年。
    29 方孝孺:《学辨》,《逊志斋集》卷六,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30 黄宗羲:《文定》三集。
    31 黄宗羲:《明文案序》。
    32 龚鹏程:《晚明思潮》,台北: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1年。
    33 黄宗羲:《明文案序》,载《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34 关于中国文学的分期问题,笔者赞成该书的分类方法:上古文学、中世文学、近世文学。详见该书《导论》。
    35 《中国文学史新著》第七篇《概说》。
    36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五,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
    37 欧阳德:《答傅石山》,《欧阳南野先生文集》,齐鲁书社,1997年。
    38 李贽:《续藏书》,中华书局,1951年。
    39 钱基博:《明代文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40 《逊志斋集》卷十一,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41 《逊志斋集》卷十一,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42 钱基博曰:“大抵宋濂刘基,饱更世难,其辞敛,其意深。缙及孝孺新进用事,其文激,其气锐”。见其《明代文学》。
    43 薛瑄:《薛敬轩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44 陈献章:《白沙子全集》卷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45 陈献章:《白沙子全集》卷三,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46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卷四,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47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卷四,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48 罗洪先:《念庵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9 钱基博:《明代文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50 王畿:《龙溪王先生全集》卷十,齐鲁书社,1997年。
    51 王畿:《龙溪王先生全集》卷十,齐鲁书社,1997年。
    52 徐光启:《徐光启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53 顾炎武:《亭林诗文集》卷三,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54 顾炎武:《亭林诗文集》卷三,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55 顾炎武:《亭林诗文集》卷三,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56 顾炎武:《亭林诗文集》卷三,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57 顾炎武:《亭林诗文集》卷四,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58 顾炎武:《亭林诗文集》卷四,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59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卷六文录三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60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读书录》,岳麓书社,1994年。
    61 罗洪先:《念庵文集》卷三,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62 任访秋:《中国新文学渊源·自序》,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63 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64 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65 陆云龙:《明人小品十六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66 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67 钟嵘:《诗品》,中华书局,1997年。
    68 陈献章:《白沙子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69 陈献章:《白沙子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70 陈献章:《白沙子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71 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
    72 杨慎:《升菴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73 杨慎:《升菴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74 李寿和选注:《袁小修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75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76 李贽:《李贽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77 李贽:《焚书》卷二,中华书局,1974年。
    78 李贽:《李贽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79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80 李贽:《焚书》卷二,中华书局,1974年。
    81 李贽:《焚书》卷二,中华书局,1974年。
    82 李贽:《焚书》卷二,中华书局,1974年。
    83 李贽:《焚书》卷二,中华书局,1974年。
    84 李贽:《续焚书》卷一,中华书局,1959年。
    85 见李贽《焚书》卷五,中华书局,1974年。
    86 焦竑:《澹园集》,中华书局,1999年。
    87 见《张文忠公全集 诗一》,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88 见《张文忠公全集 诗一》,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89 见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十一,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90 见王世懋《王奉常集》卷八,齐鲁书社,1997年。
    91 王思任:《王季重十种·杂序》,《王季重十种》,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92 见阿英《晚明二十家小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93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湾世界书局,1964年。
    94 汤显祖:《玉茗堂全集》,影印明天启刻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95 袁中道:《珂雪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96 陈子龙:《安雅堂集》卷十八,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97 魏禧:《魏叔子文集》卷七,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98 丁允和 陆云龙编辑:《皇明小品十六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99 见《皇明小品十六家序》。
    100 吴从先:《小窗自纪》,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
    101 袁宏道《与李元善》,见《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2 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03 袁中道:《答蔡观察元履》,《珂雪斋集》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04 陈继儒:《陈眉公全集》,上海中央书店,1936年。
    105 见《皇明小品十六家·汤若士先生小品》。
    106 陈继儒:《陈眉公全集》,上海中央书店,1936年。
    107 王世贞:《赤牍清裁》,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108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湾世界书局,1964年。
    109 徐渭:《青藤书屋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110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湾世界书局,1964年。
    111 见《青藤书屋文集》卷十七。
    112 《青藤书屋文集》卷十七。
    113 见《叙曾太史集》,《袁中郎全集》,台湾世界书局,1964年。
    114 见《晚明二十家书信》。
    115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116 侯方域:《壮悔堂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117 纪昀等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
    118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湾世界书局,1964年。
    119 陈田辑:《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20 见《白苏斋类集》卷十五,续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21 任访秋:《中国新文学渊源·自序》,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2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湾世界书局,1964年2月初版。
    123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湾世界书局,1964年2月初版。
    124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湾世界书局,1964年2月初版。
    125 引自任访秋《中国新文学渊源》,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6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127 见郑仲夔《耳新》卷五《谐艳》,收入《明清资料丛刊》第3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128 陈继儒:《陈眉公全集》,上海中央书店,1936年。
    129 顾宪成:《泾皋藏稿》卷四,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
    130 周亮工:《尺牍新钞》卷七。
    131 转自潘运告《艺术美寻索》,岳麓书社,2005年。
    132 钟惺:《隐秀轩集》,李先耕、崔重庆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33 施蛰存编:《晚明二十家小品》,上海书店,1984年
    134 袁中道:《珂雪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35 袁中道:《珂雪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36 张岱:《琅嬛文集》,岳麓书社,1985年。
    137 汤显祖:《玉茗堂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38 钱谦益:《钱牧斋先生尺牍》,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
    139 见《复李肤公》,《钱牧斋先生尺牍》,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
    140 钱谦益:《钱牧斋先生尺牍》,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
    141 耿湘沅:《晚明小品蔚盛的原因》,《汉学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142 见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十四。
    143 见《白沙子全集》卷二。
    144 袁宗道:《论文下》,引自《晚明二十家小品》,施蛰存编,上海书店,1984年。
    145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钱伯城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46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齐鲁书社,1997年。
    147 缪昌期:《原文》,《从野堂存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48 袁中道:《雪花赋引》,《珂雪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49 袁中道:《阮集之诗序》,《珂雪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50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齐鲁书社,1997年。
    151 杨慎:《升庵全集》卷六,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152 《升庵全集》卷六。
    153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154 陈子龙:《安雅堂集》,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
    155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56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57 潘景郑:《著砚楼读书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158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59 见《袁中郎全集》,台湾世界书局,1974年。
    160 见《袁中郎全集》,台湾世界书局,1974年。
    161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162 见《答工部郎中刘公伯燮言用人毁誉》,《张文忠公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163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164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165 王元勳、程化騄:《明人尺牍》,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166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167 王元勋、程化騄编:《明人尺牍》,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168 徐光启:《徐光启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69 黄道周:《黄石斋先生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70 史可法:《史忠正公集》卷二,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171 《史忠正公集》卷二。
    172 张煌言:《张忠烈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73 见《张忠烈公集》卷二。
    174 见《张忠烈公集》卷二。
    175 顾宪成:《泾皋藏稿》卷五,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76 张煌言:《张忠烈公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77 见《张忠烈公集》卷二。
    178 见《张忠烈公集》卷二。
    179 夏完淳:《夏完淳集校笺》,白坚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80 陈子龙:《安雅堂集》卷十七,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
    181 陈子龙:《安雅堂集》卷十七,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
    182 陈子龙:《安雅堂集》卷十八,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
    183 陈子龙:《安雅堂集》卷十八,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
    184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卷三,《壮悔堂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185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卷三。
    186 邵长蘅:《邵子湘全集》,齐鲁书社,1997年。
    187 《舜水先生文集》卷二,续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88 《舜水先生文集》卷三,续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89 宋濂:《宋学士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
    190 宋濂:《宋学士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
    191 《舜水先生文集》卷三,续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92 《舜水先生文集》卷三。
    193 《舜水先生文集》卷七。
    194 《舜水先生文集》卷十二。
    195 《舜水先生文集》卷八。
    196 《魏叔子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197 《魏叔子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198 《魏叔子文集》卷五。
    199 《魏叔子文集》卷五。
    200 《魏叔子文集》卷五。
    201 《魏叔子文集》卷六。
    202 《魏叔子文集》卷六。
    203 《魏叔子文集》卷六。
    204 《魏叔子文集》卷六。
    205 《魏叔子文集》卷六。
    206 《魏叔子文集》卷七。
    207 盐谷世弘:《刻二十七松堂序》,《和刻本汉籍文集》第十七辑,日本古典研究会,昭和五十三年六月。
    208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卷九。
    209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卷二。
    210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卷九。
    211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卷四。
    212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卷十。
    213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卷十。
    214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卷十。
    215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卷十。
    216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卷十一。
    217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卷十二。
    218 陈枚:《写心集》,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
    219 周作人:《再谈尺牍》,收入《秉烛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20 周作人:《关于尺牍》,收入《瓜豆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21 林语堂:《京华烟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2 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23 周作人:《关于尺牍》,收入《瓜豆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24 转引自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25 转引自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26 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27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28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二),岳麓书社,1994年。
    229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94年。
    230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94年。
    231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
    232 转引自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33 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34 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35 周作人:《日记与尺牍》,《语丝》1925年第17期。此处引自《雨天的书》,岳麓书社,1987年。
    236 周作人:《日记与尺牍》,1925年3月,《语丝》17期。此处引自《雨天的书》,岳麓书社,1987年。
    237 原刊1926年12月刊《语丝》110期。引自周作人《泽泻集》岳麓书社1987年。
    238 原刊1930年9月刊《骆驼草》21期。引自周作人《看云集》,开明出版社1992年。
    239 原刊1934年3月28日刊《大公报》。引自周作人《夜读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40 原刊1935年10月刊《宇宙风》2期。引自周作人《苦竹杂记》,岳麓书社,1987年。
    241 嵇文甫:《左派王学》,上海书店,1989年。
    242 周作人:《杂拌儿跋》,《知堂书话》,第918页,海南出版社,1997年。
    243 林语堂:《新旧文学》,《论语》1932年第7期。
    244 1933年2月《申报月刊》,第3卷第2期。
    245 1934年9月16日《论语》,第49期。
    246 1935年1月5日《人间世》,第19期。
    247 林语堂:《论性灵》,《宇宙风》1936年第11期。
    [1]阿英.晚明二十家小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2]阿英.晚明小品文库[M].上海:上海大江书店,1936.
    [3]曹淑娟.晚明性灵小品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4]陈继儒.陈眉公全集[M].上海:中央书店,1936.
    [5]陈枚.写心集[M].上海:中央书店,1935.
    [6]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M].香港:三联书店,2004.
    [7]陈平原.晚明文学思潮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8]陈仁錫.尺牍奇赏[A],见:和刻本汉籍文集(第二十辑)[C].东京:汲古书院,1979.
    [9]陈少棠.晚明小品论析[M].台北:源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2.
    [10]陈田辑.明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1]陈万益.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M].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
    [12]陈献章.白沙子全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3.
    [13]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4]陈柱.中国散文史[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1.
    [15]陈子龙.安雅堂集[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
    [16]程敏政 编.明文衡[M].台北:世界书局,1962.
    [17]戴名世.戴南山文抄[M].台北:新兴书局,1956.
    [18]丁允和、陆云龙编辑.皇明小品十六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19]董仲舒.董子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0]方孝孺.逊志斋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36.
    [21]傅斯年.傅斯年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2]傅璇琮、蒋寅总、郭英德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23]高启著、徐澄宇、沈北宗校点.高青丘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4]耿湘沅.晚明小品蔚盛的原因》[A].见:《汉学论文集》[C].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25]龚鹏程.晚明思潮[M].台北: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1.
    [26]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7]顾起元.盛明七子尺牍[A].收录于《和刻本汉籍文集》(第二十辑)[M],东京:汲古書院,1979.
    [28]顾宪成.泾皋藏稿[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29]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0]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1]郭预衡.中国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2]何乔远辑.皇明文徵[M].台北:台湾中央图书馆,1975.
    [33]何永康 编.首届明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
    [34]侯方域.壮悔堂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
    [35]黄道周.黄石斋先生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6]黄宗羲.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37]黄宗羲编.明文海[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4.
    [38]嵇文甫.左派王学》[M].上海:上海书店,1989.
    [39]纪昀 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0]简錦松.明代文学批評[M].台北:学生书局,1989.
    [41]江盈科.江盈科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7.
    [42]焦竑.澹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3]解缙.解学士文集.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4]李梦阳.空同先生集[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45]李寿和选注.袁小修小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46]李维桢.大泌山房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
    [47]李伟泰 等.性灵书简——古典篇[M].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
    [48]李漁.尺牍初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9]李煜昆.明清性灵派[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
    [50]李贽.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1]李贽.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2]李贽.李贽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3]李贽.续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1.
    [54]李贽.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5]廖可斌.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56]廖燕.二十七松堂集[M].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
    [57]林语堂.京华烟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8]林语堂.论性灵[J].宇宙风,1936(11).
    [59]林语堂.新旧文学[M].论语,1932(7).
    [60]刘基.诚意伯文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36.
    [6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62]陆云龙.明人小品十六家[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63]罗洪先.念庵文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64]罗筠筠.灵与趣的意境——晚明小品的美学研究[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
    [65]茅坤著,张大芝、张梦新校点.茅坤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66]孟森.明代史[M].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7.
    [67]孟祥荣.真趣与性灵——三袁与公安派研究[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
    [68]缪昌期.从野堂存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9]欧阳德.答傅石山[M].《欧阳南野先生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
    [70]欧阳俊.明清的尺牍小品[J].文史知识,2000(3).
    [71]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2]潘景郑.著砚楼读书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73]潘运告.艺术美寻索[M].长沙:岳麓书社,2005.
    [74]祁彪佳.祁彪佳集[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
    [75]钱伯诚.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6]钱基博.明代文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
    [77]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78]钱谦益.钱牧斋先生尺牍[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
    [79]任访秋.袁中郎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0]任访秋.中国新文学渊源[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81]容肇祖.明代思想史[M].台北:开明书店,1982.
    [82]邵长蘅.邵子湘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
    [83]施蛰存编.晚明二十家小品[M].上海:上海书店,1984.
    [84]史可法.史忠正公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
    [85]宋濂.宋学士文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5.
    [86]谭元春著、张国光点校.鹄湾文草[M].长沙:岳麓书社,1988.
    [87]汤显祖.玉茗堂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8]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
    [89]屠隆.历朝翰墨选注[M].台北:庄严文化,1997.
    [90]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7.
    [91]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M].台北:华文书局,1970.
    [92]王世懋.王奉常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
    [93]王世贞.尺牍清裁[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3.
    [94]王世贞.赤牍清裁[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3.
    [95]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6]王守仁.王文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7]王思任.王季重十种[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98]王韬.弢园文录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9]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
    [100]王元勋、程化騄编.明人尺牍[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3.
    [101]魏禧.魏叔子文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3.
    [102]邬国平.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3]吴承学、李光摩.晚明文学思潮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04]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05]吴从先.小窗自纪[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106]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7]吴纳著、于北山校点.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08]夏完淳著,白坚笺校.夏完淳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09]夏咸淳.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110]夏咸淳.晚明士风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11]萧统编、于光华評註.评注昭明文选[M].台北:学海出版社,1981.
    [112]熊礼汇.明清散文流派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13]徐光启著、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
    [114]徐渭.青藤书屋文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
    [115]徐渭.青藤书屋文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
    [116]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7]徐艳.晚明小品文体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118]薛熙编.明文在[M].台北:华文书局,1967.
    [119]薛瑄.敬轩文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20]盐谷世弘.刻二十七松堂序[A].见:日本古典研究会.《和刻本汉籍文集》(第十七辑)[C],昭和五十三年.
    [121]杨慎.升菴全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
    [122]尹恭弘.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123]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124]袁宏道.袁中郎全集[M].台北:世界书局,1964.
    [125]袁震宇.明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26]袁中道.珂雪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7]袁宗道、钱伯城校点.白苏斋类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8]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4.
    [129]张岱.琅嬛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5.
    [130]张岱著、夏咸淳校点.张岱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31]张煌言.张忠烈公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32]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
    [133]张时彻辑.皇明文范[M].台北:台湾中央图书馆,1975.
    [134]张廷玉 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5]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
    [136]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8.
    [137]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38]郑利华.明代中期文学演进与城市生活形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139]郑利华.王世贞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140]郑逸梅.尺牍丛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41]钟林斌.公安派研究[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142]钟嵘著.诗品[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43]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44]钟惺.名人尺牍规范—如面谭[M].上海:上海中央书店,1936.
    [145]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46]周荷初.晚明小品与现代散文[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7]周亮工.尺牍新钞[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
    [148]周亮工.结邻集[M].台北:广文书局,1994.
    [149]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150]周寅宾.明清散文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51]周作人.秉烛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52]周作人.瓜豆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53]周作人.看云集[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
    [154]周作人.苦竹杂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7.
    [155]周作人.夜读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56]周作人.泽泻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7.
    [157]周作人.知堂书话[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158]周作人.周作人书信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59]朱舜水.舜水先生文集(续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60]朱熹.朱文公文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
    [161]宗志罡.明代思想与中国文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