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基础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旗帜。依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是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诸多视角中,对具有行动指南意义的、仍处在建构和完善中的理论体系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显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近年来,理论界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许多学者从“基本问题”出发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也产生了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问题,包括某些观点相左、分歧较大的重大理论问题,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术语、理论和实践的起点、理论的主题、核心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的关系等。很显然,对这些基础问题的认识和回答不同,所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是不同的,而其功能和作用也就不同。本文选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基础问题研究”,其研究对象和目的不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中所有的基础问题,而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中所存在的上述几个较为重要而又颇具争议的基础性问题,希望在分析和吸收理论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点积极思考。
     其一,概念术语是建构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严谨科学、准确规范的概念和术语,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基础。文章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产生和演变,分析了其相关层次、含义及其表现形态;联系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对基本概念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把1978年前后两个30年分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学理上值得商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个短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内涵和内容并无区别;前者强调“体系”,即理论内容的联系、完整及其体系的建构,更适用于研究;后者强调“理论”,作为理论的概括和统一称谓更为简练,更适用于传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的正确理论,在概念和学理上或许更严谨、更规范。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边界、内涵和外延的一个重大基础问题。边界模糊不定,理论体系的构成就很难达成共识。文章对理论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点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认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两个甚至三个不同起点的观点值得商榷,主张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观点:提出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起点是统一的;承认毛泽东时期“开始探索”、又是“良好开端”,就应当承认其作为起点的事实;探索包含成功,也包括挫折和失误,这恰恰是历史与理论展开自身的基本方式;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提出了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点的三个主要根据: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的时间,二是社会主义建设(即道路的探索)在中国的全面启动,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始;进而论证了把1956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起点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二者的关系自然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回避的又一个重大基础问题。文章针对理论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包括”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正确思想的争论,分析认为造成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是交叉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命名方法;直接原因很可能是用“包括”或“不包括”的方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依照质量互变规律,第二大理论成果必然也只能在第一大理论成果的“母体”中孕育和萌芽,必然吸收、继承、包含、包括第一大成果的部分内容,用“不包括”进行简单切割很可能是造成无谓争论的一个逻辑误区;用“继承和发展”描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的关系仍然是最恰当的表述方式。
     其四,任何理论都自己的主题,主题不同所建构的理论体系也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既是全部理论内容的中心、主线和集中概括,也是其全部实践活动的中心、主线和集中概括。文章较为充分地收集并分析了当前理论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及主线的不同观点及其主要原因,认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能够提纲挈领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题是同义反复,失去了明确“主题”的意义;提出确认主题的关键在于明确主体(即主题的所属),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主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主体,讨论其主题的主要根据:一应集中体现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二应集中反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三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题相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不已、探索不止的主题和主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走向民族复兴的主题和主线,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和主线,联系起来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主题和主线。
     其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功能和意义所在,是选择发展道路、建构和创新理论体系,也是创新和完善制度的根本依据。文章认为,价值可以区分为基本价值(或一般价值)和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居于诸多基本价值(构成体系)的中心,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通常是单一的;讨论价值应首先明确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价值主客体错位很可能是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难以形成共识的一个深层原因;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质就是要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功能、意义和最大优越性,或者说就是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要给、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为根本,不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及其合法性之所在;而人的解放、自由和发展不仅是永无止境的,也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如果说在近代中国谋求独立和解放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那么,在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如果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本质特征、根本原则和最大优越性所决定的;就此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维护和发展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迫切要求,也是践行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担负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显示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是践行平等、自由、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现实要求。
     通过考察理论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几个基础性问题的论争,本文认为,建构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遵循一个根本目的、四项基本原则、五个基本思路:一个根本目的是始终代表、维护和发展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四项基本原则是:其一,应遵循理论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当前应注意避免脱离社会发展实际、割裂历史、淡化或贬低毛泽东时期历史地位的倾向;其二,应遵循继承坚持与创新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当前应注意避免为“创新”而“创新”的浮躁情绪;其三,应遵循开放吸收与主体自觉相统一的原则,当前应注意避免妄自菲薄、盲目跟从,导致主体流失的危险倾向;其四,应遵循严谨规范与朴实管用相统一的原则,当前要注意避免盲目造词、偏好体系,以致淹没主题、脱离实际和群众的不良倾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五个基本思路是:以严谨规范的科学概念为名、以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为历史起点、以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大命题为理论起点、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题(主线)、把共同富裕作为核心价值。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in adapting Marxism to Chinese conditions, and also the great banner of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chieve the great renewal in contemporary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Eighteenth Congres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ntegral with path, theory, and system, these three are unified as a whole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also the salient fea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many perspectives of the study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rimal task is thinking, analyzing and researching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s which concerning about the guide of ac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Recently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theory. The scholars started with "basic questions" are received abundant achievements on theory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lso raised many significant problems, especially some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divergences, such as the terms and theorie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practice, the theme of theory,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chievements in adapting Marxism to Chinese conditions. Apparentl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answer to the "basic questions", different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made, different function and effect is had. The topic of this paper is "A research on the basic ques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object and purpose is not to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but study on significant and controversial basic questions in the research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ut forward several positive thinking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absorption.
     Firstly, the terms is the fundamental element to construct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system, the rigorous, accurate concept and terminology is the primary condition and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alyze the inherent levels, meaning and form of expression; carries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with practice on the two pairs of concept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socialism","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ut forwards that consider the two30years before and after1978as "Chinese socialism"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ory is questionable; points out that no inter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hrase,"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only the differences on the emphasis points; The former emphasizes the "system", which means the connection, integrity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is more applicable to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the latter emphasizes the "theory", is more concise as an general and unified theory title, and suitable for the communication; argues that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more stringent and standardized to summarizes the theories of Party o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China.
     Secondly, the starting poi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is a significant basic question related the boundary, internal and external meaning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It's hard to reach a consensus if the boundary of the theory system is vague. This paper combs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nd points out it's questionable on the divergence about the starting point, adheres the unification of logical and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puts forward that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unified; and the facts in Maoist period,"begin to explore""a good start", should be consider as the starting point; exploration includes not only success, but also setbacks and mistakes, it's the basic way of how the history and theory work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basic form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gures out three elements to determine the starting poi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socialist system has basically established in China,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has started in China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the beginning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Chinese realities; furth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scientificity to consider the1956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rdly, as the two major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in adapting Marxism to Chinese condi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ao Zedong Thought" is another significant basic ques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bat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or "not including" the correct ideas about socialist construction from Mao Zedong Thought, and believes that the cross-use the name of the achievements in adapting Marxism to Chinese condition is the root causes of the debate; the direct reason is adopting the "including" or "not including" approach; according the law of mutual change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the second achievement must be conceived in the first one, there must be absorption, inheritance and overlapping between the two achievements, it is a logical misunderstanding to use "including" or "not including" approach;"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expression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chievements.
     Fourthly, every theory has its own theme; different theme has different theoretical system made; the them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not only the center of the whole theory, but also the heart of the whole practice activity. This paper collect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t viewpoints and causes on the them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gues that the them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an epitom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ake "construct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theme is a tautology, and missing the significant of the theme; proposes that define the subject is essential to define the theme, different subject has different themes; tak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subject, and discusses the basis of the theme:first, should epitomize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especiall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condly, should epitomize the strive goals and general task of Party construct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irdly, should be unified with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achieve the great renew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theme and principal line of the struggl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to construct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theme and principal lin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nation renewal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o achieve a modern socialist is the theme and principal lin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sum up, to achieve a modern socialist is the theme and principal lin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nation renewal in contemporary China.
     Fifthly, the core valu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basic attribut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s also the basis to choose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systems.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value can be divided into general value (fundamental value) and core value, the latter play a leading and dominant role in many general values (constituting the system), usually is a single one; defines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value is the first task of the discussion, the host-guest dislocation is likely to the deep cause of the arguments of core valu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ubstance of the discussion is to find out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significance and superiorit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r to answer what is the benefit to people from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goal of all the Marxism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is to put people first, to take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as the core requirement, and to promote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 it's also the highest value and legality of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 liberation, freedom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is not only endless, but also has the historical levels and stages; if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eople is the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in modern China, then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one in contemporary China; if to achieve modern socialist is the them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n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determine by the purpose, goal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s and the maximum superiority of socialism; in this regard, the path, theory and system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are the same as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mmon prosperity as the core valu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requirement of Marxism theor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develop and exp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requirement for realizing, safeguarding and developing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carry out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Party;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to march on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rmly,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to promote the modern socialist; is the actual requirement to make China a prosperous, strong, democratic, culturally developed and harmonious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Basic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basic questions debates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rgues,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adhere to one foundational purpos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and five foundational ideas:the foundational purpose:always representing, safeguarding and developing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als:first, adheres the principle of unified the theor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actice, avoid unrealistic and one-sidedness in considering the status of the Mao Zedong period; second, adheres the principle of unifie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void any impulsive action; third, adheres the principles of unified adsorption and conscious, avoid improper belittle and blindly follow; fourth, adheres the principle of unified the rigorous and the simple, avoids any unreasonable, unpractical and tendentious pheromone. The constructive ideas:use better terms as the name of the theory, choose the proper starting point as the theory and its history,make sure the theme,and the core value of the theoro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第9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③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世纪岀版集团,上海人民岀版社,2008年版。
    ④转引自黄下,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⑤(美)乔治亚·库珀·雷默:不可思议的年代,湖南科学技术岀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①刘海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学习论坛》,20009年第1期;王怀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2期。
    ①赵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①王绍光.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①李忠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岀版社2011年版,第60页。
    ②吴向东.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建构,《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①吴敬琏,俞可平等:中国未来30年,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31页。
    ②陈家刚编:危机与未来——福山中国讲演录,中央编译岀版社,2012年版,第18.97,80,82页。
    ③(新)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岀版社,2010年版。
    ④(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①(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205.206页。
    ②转引自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岀版社,2005年版。第12.13,6.7页。
    ③ (美)约翰·奈斯比特,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吉林岀版社,中华工商联岀版社,2009年版。
    ④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世纪岀版集团,上海人民岀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岀版社,1972年版,第34页。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岀版社,2013年版,第3页。
    ①郑德荣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02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岀版社2004年版,第78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岀版社1991年版,第55.56页。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第435-436页。
    ①江洋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岀版社,1997年版,第9-10页。
    ②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岀版社,2002年版。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07年版。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笫12、13、16页。
    ①黄宗良,孔寒冰: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大学岀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胡乔小:胡乔小文集,第2卷,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第543页。
    ③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②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建设,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③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建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①王树山,王建夫:毛泽东书信赏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②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岀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①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笫12-13页。
    ①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第4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3页。
    ②宋鲁郑:《中国能赢——中国的制度模式何以优于西方》,红旗岀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第25页。
    ①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②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建设,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第4页。
    ①胡振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科学体系卷),中共中央党校岀版社2012年出版,第7页。
    ②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科学岀版社,20000年版,第80页。
    ①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建设,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第4页。
    ②王绍光.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③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韩毓海:人间正道,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2011年版,第156.158页。
    ④陈学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六十年历程中若十问题的认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12期。
    ⑤吕连仁等编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山东大学岀版社,2002年版。
    ①潘维: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中央编译岀版社,2009年版。
    ②吴敬琏,俞可平,(美)罗伯特·福格尔等:中国未来30年,中央编译岀版社,2012年版第70页。
    ①陈文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②闩志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目录及第35页。
    ③胡振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科学体系卷),中共中央党校岀版社.,2012年版,第7页。
    ④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重庆岀版集团,重庆岀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⑤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2012年版。
    ⑥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概括,《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1期。
    ①沈宝祥.略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②沈宝祥.略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③王怀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2期。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795页。
    ①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日报,2007年7月4日。
    ①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2003年版,第220负。
    ②陈文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③许全兴.毛泽东与“第二次结合”的若干历史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④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岀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岀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⑤薄一波.在学习邓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1994年12月22日电。
    ①李忠杰.牢牢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心命题,《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②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李君如.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③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
    ④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页。
    ⑤李崇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光明日报》,2003年12月9日: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⑥严书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⑦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①沈宝祥.略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上),《社会主义论丛》,2006年第6期。
    ②陈锡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起点问题的讨论及思考——简析“始于毛,成于邓”的命题,《求实》,2008年第10期。
    ③王怀超.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④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文汇报》,2007年11月5日。
    ⑤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⑥陈文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笫1期。
    ①刘云章,郜世奇.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程及创新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4年第1期。
    ②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重庆岀版集团,重庆岀版社2011年版,第3页、18页。
    ③严书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0年第4期。
    ①田克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
    ②赵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光明日报》,2003年5月21 日;赵曜总主编,胡振良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科学体系卷),中共中央党校岀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③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④荣开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论,《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第7—23页。
    ⑤程中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开创和发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岀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岀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①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重庆岀版集团,重庆岀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上),中国方正岀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第442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大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社,2007年版,第10.11页。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12年,第9页。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岀版社,1986年版,第720-721页。
    ①吴冷西:论十年论战,上卷,中央文献岀版社1999年版,第23.2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岀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③逢先知: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中给我们留下哪些遗产,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中央文献岀版社,2004年版,笫44页。
    ① 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文汇报》,2007年11月5日。
    ①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1版。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373页。
    ①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民日报》,2013年01月06日01版。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12年,第9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②李铁映:改革·开放·探索(下),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2008年版,第788页。
    ③沈宝祥.略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上),《学习时报》,2006年5月1日第3版。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岀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
    ⑤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12年,第10页。
    ⑥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2000年版,第29页。
    ①王绍光.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60年,《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岀版社,1994年,第235页。
    ③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5,105页。
    ①(美)詹姆斯·R·唐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259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12年,笫16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12年,第10页。
    ②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①李捷.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探源,《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7期。
    ②樊瑞平,张乐岭:毛洋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上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8页。
    ③范宝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研究综述,《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①杜鸿林.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②李方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8期。
    ③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④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文汇报》(沪),2007年11月5日第10版。
    ①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岀版社,2011年版,第13、15、17页。
    ②赵矅总主编,胡振良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科学体系卷),中共中央党校岀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③闫志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第202.203页。
    ①何腊生.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②杨凤城.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系的思考,《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
    ①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①张静如,李向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08年第2期。
    ②张静如,李向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07年,第7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07年版,第11-12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2页。
    ②秦宣.关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几个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12期,第8.14页。
    ①闫志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岀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
    ①陈学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六十年历程中若干问题的认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12期。
    ②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161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07年,第56页。
    ② (美)詹姆斯·R·唐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6页。
    ③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5页。
    ①(新)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页。
    ②(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434,437页。
    ③(美)詹姆斯·R·唐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岀版社,2003年版,第253.252页。
    ①沈宝祥.略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社会主义论丛》,2006年第6期。
    ①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主题转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集》(第三辑),浙江人民岀版社,2011年版,第19-20页。
    ②许全兴.毛泽东与“第二次结合”的若干理论问题,《毛洋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第66-72页
    ③秦刚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中央党校岀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①方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研究,暨南大学岀版社,2011年版,第92页。
    ①金春明主编: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湖南人民岀版社,2001年版,第435-436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②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③沈宝祥.略谈“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社会主义论丛》,2006年第6期。
    ④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第4页。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笫3页。
    ②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③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岀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②(美)吉尔们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岀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③孙武安.共同富裕: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①孙武安.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共同富裕,《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2003年第11期。
    ①严书翰.对社会主义的再思考,《思想理论导刊》,2005年第10期。
    ①刘海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基本问题,《学习论坛》(郑州),2009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岀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③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笫12页。
    ④李德顺.关于价值和“人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①李德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上海党史党建》,2007年7月号。
    ①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人民岀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②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人民岀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① 李忠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笫60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①吴向东.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建构,《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②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述评,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172-.179页。
    ③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及思考,《理论探索》,2010年第1期。
    ①任玉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考究,《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②王占阳.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第31-32页。
    ④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述评,教育科学岀版社,2012年版,第175-176页。
    ⑤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和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⑥侯远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问题探讨,《中州学刊》(郑州),2006年第1期。
    ①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上海人民岀版社,2012年。
    ②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述评,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3.190页。
    ③侯惠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5期;侯惠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上为什么缺乏共识,2012年05月04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17811428.html
    ①侯惠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5期。
    ①李君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胡绳.马克心主义与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科学岀版社,2000年版,第108-109页。
    ③毛洋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岀版社,1972年版,第2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岀版社,1972年版,第5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岀版社,2009年版,第60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岀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1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③转引自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上海人民岀版社,2010年版,第202页。
    ①康有为:大同书,辽宁人民岀版社,1994年岀版。
    ②孙中山,三民主义,汉文会馆藏书,1924年。
    ③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上海人民岀版社,2010年版,封底、第219负。
    ④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岀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0-51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5-49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岀版社,1993年版,第364-374页。
    ②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浙江人民岀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③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岀版社,2002年版,第19-20页。
    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12年,第34页。
    ⑤赵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理论认识问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2期。
    ⑥侯惠勤.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共同富裕,《中国社会科学报》(京),2012年2月1日第1版。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岀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岀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页。
    ④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⑥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笫12.15页。
    ①胡鞍钢等: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②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岀版社,2004年版,第135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岀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岀版社,1993年版,第35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岀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④何传启:现代化科学——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科学岀版社,2010年版,第44,88页。
    ⑤胡鞍钢等: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①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岀版社,2003年版,第108-109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3页。
    ③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岀版社1987年版,第273页。
    ①李君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②人民日报,1995年3月14日。
    ③ www.developmentgoals.org.
    ①温家宝.为减少全球贫困而携手行动,《人民日报》,2004年5月26日。
    ②张维为: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世纪岀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6页。
    ③刘洋民:社会主义本质论研究,人民岀版社,1999年版,第204-206页;徐久刚.社会主义本质论研究六题,《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2期。
    ④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岀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⑤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⑥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12年,第12.15页。
    ①(新)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②(美)约翰·奈斯比特,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吉林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岀版社,2009年版,第39.57页。
    ①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岀版社,2009年,103页。
    ①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页。
    ②世界银行:经济展望,1999年第7期,转引自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浙江人民岀版社,2004年版,第50-52页。
    ③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9页。
    ④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①杨承训.“共同富裕”是根治深层次矛盾之本,《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②侯惠勤.论“共同富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1期。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岀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①蒋金锵.理论创新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人民日报》,2003年9月22日第九版。
    ②王炳权.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四大原则,《前线》,2011年第6期。
    ① 王炳权.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四大原则,《前线》,2011年第6期。
    ①王辉耀.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见吴敬琏,俞可平,(美)罗伯特·福格尔等著:中国未来30年,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
    ②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岀版社,2010年版,第448页。
    ①詹姆逊文集,第1卷,新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岀版社,2004年版,第360页。
    ②吴敬琏,俞可平,(美)罗伯特·福格尔等:中国未来30年,中信岀版社2012年版第,19,21.5页。
    ③威廉·恩道尔: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前言第V页。
    ①曾锦清:如何研究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③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岀版社,1996年版,第331—33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岀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岀版社,1963年版。
    1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3.《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4.《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7.《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2000年版。
    1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0.《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上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
    2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大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社,2007年版。
    2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9.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建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0.李铁映:《改革·开放·探索》(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孙中山,《三民主义》,汉文会馆藏书,1924年。
    32.康有为:《大同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33.胡乔木:《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4.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6.吴冷西:《论十年论战》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7.《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38.《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
    39.赵曜,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历史实践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版。
    40.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1.聂运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2.吴敬琏,俞可平,(美)罗伯特·福格尔等:中国未来30年,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43.郑德荣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4.黄宗良,孔寒冰:《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潘维: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46.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7.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韩毓海:《人间正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8.赵曜,胡振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论研究》(科学体系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出版。
    49.谢春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50.闫志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1.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52.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3.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5.《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6.樊瑞平,张乐岭:《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上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58.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9.《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集》(第三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0.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61.方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2.金春明: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3.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4.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5.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
    66.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7.胡鞍钢等:((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8.何传启:《现代化科学——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9.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0.张维为: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1.宋鲁郑:《中国能赢——中国的制度模式何以优于西方》,红旗出版社,2012年版。
    7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3.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述评》,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74.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75.刘泽民:《社会主义本质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6.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广东省出版集团,广大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7.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8.陈家刚编:危机与未来——福山中国讲演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79.(美)乔治亚·库珀·雷默:《不可思议的年代》,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
    80.(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81.(美)詹姆斯·R·唐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2.(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14卷、15 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83.(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毛泽东后的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4.(美)《詹姆逊文集》,第1卷,新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0页。
    85.(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86.(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7.(美)约翰·奈斯比特,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吉林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9年版。
    88.(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9.(美)威廉·恩道尔: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90.(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1. Lance L.P.Gore,Market Communism: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of China's Post-Mao Hyper-Growth,.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92. James Mann,Rejoind to David M.Lampton,China Modernizes: Threat to the West or Model for the Re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93. James Mann, The China Fantasy:Why Capitalism Will Not Bring Democracy to China, New York:Penguin Books, 2008.
    94. John Farndon, China Rises:How China's Astonishing Growth Will Change the World, London:Virgin Books, 2007.
    95. Jamal S.Shrair, The Giant Awakening:Is China Approaching True Socialism? Boca Raton:Universal Publishers, 2000.
    1.赵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2.刘海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学习论坛》,2009年第1期。
    3.王绍光.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4.李忠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5.吴向东.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建构,《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6.陈学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六十年历程中若干问题的认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12期。
    7.陈文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8.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概括,《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1期。
    9.沈宝祥.略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10.王怀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2期。
    11.许全兴.毛泽东与“第二次结合”的若干历史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12.李忠杰.牢牢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心命题,《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13.李君如: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14.薄一波.在学习邓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1994年12月22日电。
    15.李崇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光明日报》,2003年12月9日。
    16.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17.严书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8.沈宝祥.略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上),《社会主义论丛》,2006年第6期。
    19.陈锡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起点问题的讨论及思考——简析“始于毛,成于邓”的命题,《求实》,2008年第10期。
    20.王怀超.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21.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文汇报》,2007年11月5日。
    22.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23.刘云章,郜世奇.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程及创新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1期。
    24.严书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0年第4期。
    25.田克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
    26.赵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光明日报》,2003年5月21日;
    27.荣开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论,《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第7-23页。
    28.程中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开创和发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9.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第1版。
    30.李捷.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探源,《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7期。
    31.李方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8期。
    32.范宝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研究综述,《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33.杜鸿林.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4.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35.何腊生.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36.杨凤城.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系的思考,《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
    37.张静如,李向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38.秦宣.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几个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12期。
    39.许全兴.毛泽东与“第二次结合”的若干理论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40.严书翰.对社会主义的再思考,《思想理论导刊》,2005年第10期。
    41.李德顺.关于价值和“人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42.刘海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基本问题,《学习论坛》(郑州),2009年第1期。
    43.徐艳玲.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6期。
    44.李德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上海党史党建》,2007年7月号。
    45.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及思考,《理论探索》,2010年第1期。
    46.任玉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考究,《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47.王占阳.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48.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和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49.侯远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问题探讨,《中州学刊》(郑州),2006年第1期。
    50.侯惠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上为什么缺乏共识,2012年05月04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17811428.html
    51.侯惠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5期。
    52.赵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理论认识问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2期。
    53.侯惠勤.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共同富裕,《中国社会科学报》(京),2012年2月1日第1版。
    54.温家宝.为减少全球贫困而携手行动,《人民日报》,2004年5月26日。
    55.徐久刚.社会主义本质论研究六题,《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2期。
    5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57.杨承训.“共同富裕”是根治深层次矛盾之本,《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58.侯惠勤.论“共同富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1期。
    59.蒋金锵.理论创新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人民日报》,2003年9月22日第九版。
    60.王炳权.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四大原则,《前线》,2011年第6期。
    61. Lucian W.Pye ,An Overview of 50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me Progress, but Big Problems Remain, The China Quarterly, winter 1999.
    62. Changtai Hung,Mao's Parades: State Spectacles in China in 1950s, The China Quartery,No.190.June 2007.
    63. Sun Liping,Societal Transition: New Issues in the Field of the Socielogy of Development Modem China, vol.34,No,1, January 2008.
    64. Ivan Szeleny M Theory of Transition,Modern China,vol.34,No.1, January 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