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法治政府:中国政府建设的目标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法治,是人类社会古老而常新的课题。发端于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法治思想对于人类社会政治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影响至深,时至今日仍是政治学、法学等领域富有活力的议题。与经济改革同时开启的民主法治进程已历经三十年,依法治国、人权保障、财产权保护相继入宪,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先后启动,行政法治领域的司法审查、信息公开、行政问责等制度建立实施,中国的民主法治走向日渐清晰。2004年3月,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这标志着作为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建设法治政府已经正式纳入日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一、法治政府的意涵解析。本文在梳理、分析了法治思想的源流以及中国与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别之后,提出从权利、民主与法治三者关系中认识和把握法治的意蕴,表明理解法治的一种立场或一个视角。权利、民主、法治作为现代政治的三个支点,是相互依存,彼此支撑的关系。法治政府,即具有合法性的政府,包含三个层面的指向:制度合法性、执政合法性、行为合法性。制度合法性也就是政治正当性,即组成政府的原则是否符合正当性要求,这是界定法治政府的基本标准;执政合法性是指特定的人或政治组织是否根据既定的游戏规则取得执政地位,获得公职;行为合法性是指政府的施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即合法条性,主要是行政法学研究的范畴。在法治政府合法性的三重意义当中,制度合法性是决定性的,只有合乎制度合法性标准的政府,才可以称之为法治政府。
     二、法治政府的生成条件。法治政府的生成条件,是指对于法治政府的形成和有效运行具有决定或制约作用的因素。稳定的民主政制是法治政府的制度前提,在现代宪政原理之下,民主与法治同为宪政的构成要素,其中民主具有前提性,在权利保留原则下防止专断权力的出现并为不同利益之间的妥协与平衡提供参与和协商的平台。成熟的市场经济是法治政府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产生法治,市场经济又必须依赖法治。理性的公民文化是法治政府的文化底蕴,欲达成法治政府的目标,就需要与之相协调的公民文化,文化与体制相适应,是民主法治稳固并良性运作的要件。有序的社会自治是法治政府的社会支撑,发达强大的公民社会是人们摆脱政治桎梏,实现政治解放,享有人权、自由、民主的真正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三、中国法治政府的发展历程。中华民国的成立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改朝换代,而是由皇权专制向立宪共和的制度跃升;直接采用民主共和国的新型政治制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辟了中华历史的新纪元。国民党建立了党国一体的军事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力争民主,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导致法制的崩溃,造成灾难性后果。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蓬勃发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四、中国法治政府的建构路径。凝聚民主共识。对于民主价值的普遍认同,是法治政府得以建立并良好运行的心理要素。开展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自主意识、独立思维、公共责任感、自律自省、尊重包容等品格的民主社会的合格成员。推进社会自治。拓展社会自治的范围,增强社会自治的功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扩大民主实验。在法律完备、规则明确、程序公平的选举制度保障下,扩大民主选举的范围,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Rule by law is an ancient but new topic of human society. It was started fromthe thought of rule by law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profoundly influencingthe political concepts and systems of human society and it has become the topicfull of vigor in some fields such as politics and science of law, etc. up to now. Theprocess of democracy and rule by law simultaneously started with the economicreform has gon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for30years, ruling of the country bylaw, guarantee of human rights and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 have beensuccessive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nstitution, autonomy by farmers andautonomy by the social community have been successively started, somesystems of judicial investigation, information publicity and administrativeaccountability, etc. i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rule by law have been establishedand implement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and rule by law of Chinahas become clear day by day. In March,2004, the State Council printed andissued the Outline for Promoting Law-based Administration in an All-round Way,presenting the “objective of basically real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with the unremitting efforts for about a decade”,which symbolizes the important breakthrough point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of ruling the country by law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polit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has beenofficia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agenda and entered the phase of detailedimplementation.
     1.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After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origin of the thought of rule by law and the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egal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west, the thesispresents th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ule by lawfrom the relations between right, democracy and rule by law and makes clear astandpoint or perspective of understanding the rule by law. Right, democracyand rule by law, as three pivots of the modern politics, are interdependent andsupporting each other.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that is, thegovernment with legality includes the senses of orientation at three levels:legality of system, legality of being in power and legality of behavior. The legalityof system also means the legitimacy of politics, that is, whether the principles forestablishing the governmen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legitimacy or not, which isthe basic standard for defining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the legalityof being in power refers to whether a specific person or political organization hasobtained the status of being in power and public office according to thepredetermined rules; the legality of behavior refers to whether the governance ofthe government meets the provisions of laws or not, that is, conformity to law,which mainly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the science of administrative law. In thethree meanings of legality of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the legality ofsystem is decisive. Only the government which meets the standard of legality ofsystem can be called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2. Generating condi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Thegenerating condi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refer to thefactors playing the decisive or restricting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effectiveope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The stable democraticpolitical system is the premise for the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law. In the modern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 both democracy and rule by law arethe constituents of the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Among them, democracy is ofprerequisite. In the principle that the rights are reserved, the occurrence ofarbitrary rights is prevented and the platform for participation and consultation for compromising and balancing of the different interests is provided. The maturemarket economy is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of law, and the market economy produces the rule of law and should depend onthe rule of law. The rational citizen’s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deposit of the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If the objective of being a government underthe rule of law is achieved, there shall be the citizen’s culture coordinating with it.Culture is adaptable to the system and both of them are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for the stable and benign operation of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The orderlysocial autonomy is the social support for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The developed and strong citizen’s society is the true foundation and decisivefactor for people to get rid of political shackles, realize the political emancipationand enjoy human rights, freedom and democracy.
     3.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any change of dynastiesin the past and it is the upgrading from the imperial autocracy to a constitutionalrepublic; the new political system of a democratic republic was directly taken,fundamental changes occurred to the form and contents and its founding hasstarted the new era of the history of China. Kuomintang founded the militarydictatorship integrating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trove for democracy, overthrew the ruling of Kuomintang and founded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rought the collapse of therule by law and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outside,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rule by law has been flourished and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stitutionas the core has been basically established.
     4. Path of build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Coherethe common sense of democracy. The universal identity of democratic values isthe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element for founding and good operation of the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Carry out the citizen’s education. The purposeof the citizen’s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eligible members of a democratic society with some qualities such as autonomous awareness, independentthinking, public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elf-discipline and introspection, respectand conclusiveness, etc. Promote the social autonomy. The expansion of thescope of social autonomy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autonomyis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Expand the democratic experiment. Guaranteed by the selection system with thecomplete laws, clear rules and just procedure, the scope of democratic selectionshould be expand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should bepromoted.
引文
①李立:《中国法治政府建设九大问题待解》,法制日报2008年7月23日第1版。
    ②曹康泰主编:《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辅导读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载曹康泰主编:《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辅导读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55页。
    ②[英]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③[英]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①曹康泰主编:《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辅导读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0页。
    ②袁曙宏宋功德:《依法行政干部读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268页。
    ③吕忠梅:《建设法治政府》,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07年2月14日。
    ④何士青:《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①袁曙宏:《法治规律与中国国情创造性结合的蓝本——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理论精髓》,《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第3页。
    ①袁曙宏宋功德:《依法行政干部读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②刘靖华姜宪利:《中国法治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153页。
    ①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②张铭严强:《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①[美]乔治·萨拜因著[美]托马斯·索尔森修订:《政治学说史(上卷)》,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②[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黄辉杨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③[美]乔治·萨拜因著[美]托马斯·索尔森修订:《政治学说史(上卷)》,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①[美]乔治·萨拜因著[美]托马斯·索尔森修订:《政治学说史(上卷)》,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②[美]乔治·萨拜因著[美]托马斯·索尔森修订:《政治学说史(上卷)》,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③王彩波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7–168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8–169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8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8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8页。
    ⑥[德]海因里希·罗门:《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姚中秋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7页。
    ①参见[德]海因里希·罗门:《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姚中秋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8–20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4页。
    ③[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1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88页。
    ⑤[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89页。
    ①参见[美]布雷恩·Z·塔玛纳哈:《论法治》,李桂林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7页。
    ②[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黄辉杨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③[英]沃尔特·厄尔曼:《中世纪政治思想史》,夏洞奇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④[英]沃尔特·厄尔曼:《中世纪政治思想史》,夏洞奇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⑤[美]布雷恩·Z·塔玛纳哈:《论法治》,李桂林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7页。
    ①[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黄辉杨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②[美]布雷恩·Z·塔玛纳哈:《论法治》,李桂林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③[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黄辉杨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①转引自[美]布雷恩·Z·塔玛纳哈:《论法治》,李桂林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②转引自[英]沃尔特·厄尔曼:《中世纪政治思想史》,夏洞奇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页。
    ③[美]布雷恩·Z·塔玛纳哈:《论法治》,李桂林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④[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黄辉杨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⑤[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黄辉杨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①转引自[美]布雷恩·Z·塔玛纳哈:《论法治》,李桂林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页。
    ②[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黄辉杨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③[美]布雷恩·Z·塔玛纳哈:《论法治》,李桂林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④[美]布雷恩·Z·塔玛纳哈:《论法治》,李桂林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⑤[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页。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3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3–84页。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6页。
    ④[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6页。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6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9页。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6页。
    ④[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36–137页。
    ⑤[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3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5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4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5—186页。
    ④[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6页。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②[美]布雷恩·Z·塔玛纳哈:《论法治》,李桂林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
    ③[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8页。
    ④[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9页。
    ⑤[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9页。
    ⑥[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9页。
    ①[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②[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5—266页。
    ③[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2页。
    ①[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3页。
    ②参见[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等:《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吴爱明李亚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44页。
    ③[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等:《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吴爱明李亚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④[美]布雷恩·Z·塔玛纳哈:《论法治》,李桂林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1—72页。
    ①转引自夏勇:《法治源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4页。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③[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①参见[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130页。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③郑永流:《法治四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①[英]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朱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②[英]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朱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190页。
    ①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4页。
    ①郑永流:《法治四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4—65页。
    ②[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98页。
    ③[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99页。
    ④[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99页。
    ①[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00—301页。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204页。
    ③郑永流:《法治四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①王德禄蒋世和编:《人权宣言》,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0页。
    ②参见孙平华:《〈世界人权宣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4页。
    ③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527页。
    ①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①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①参见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107页。
    ①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42页。
    ②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56页。
    ①转引自马作武:《法律史思辨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页。
    ②转引自马作武:《法律史思辨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页。
    ③马作武:《法律史思辨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
    ④马作武:《法律史思辨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
    ①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①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②夏勇:《法治源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4页。
    ③[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页。
    ④[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3—134页。
    ①张恒山主编:《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法理学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88页。
    ②张恒山主编:《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法理学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9—92页。
    ①张恒山主编:《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法理学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②张恒山主编:《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法理学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9—101页。
    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学术研讨会纪要》,《新华文摘》1996年第9期,第8—11页。
    ①[美]布雷恩·Z·塔玛纳哈:《论法治》,李桂林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②转引自杨阳:《富强抑或自由——严复宪政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③[美]林·亨特:《人权的发明》,沈占春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页。
    ①参见张恒山主编:《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法理学卷》第六专题《本位与重心——关于法本位问题之争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张恒山主编:《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法理学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
    ②张恒山主编:《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法理学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第203页。
    ③《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人民日报》2012年6月12日第14版。
    ①[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②[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页。
    ③《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3—54页。
    ①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2页。
    ①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版,第316页。
    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张晋藩:《中国宪法史·附录二》,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89—490页。
    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张晋藩:《中国宪法史·附录二》,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91页。
    ①李在全:《法治与党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43—144页。
    ①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50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41页。
    ③[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理论教程》,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159页。
    ①[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理论教程》,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②转引自[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③[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④[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6页。
    ⑤[德]马克斯·韦伯:《伦理之业》,王容芬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75页。
    ⑥[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00页。
    ①《独立宣言》,[美]阿纳斯塔普罗:《美国1787年〈宪法〉讲疏·附录一》,赵雪纲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275—276页。
    ②[美]阿纳斯塔普罗:《美国1787年〈宪法〉讲疏·附录一》,赵雪纲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③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251页。
    ①转引自[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页。
    ②[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9页。
    ①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五章。
    ②卓泽渊:《法治国家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五章。
    ③何勤华任超等:《法治的追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章。
    ④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章。
    ⑤[德]乌尔里希·卡本:《“法治国家”产生效应的条件》,[德]约瑟夫·夏辛容敏德编:《法治》,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⑥[德]乌尔里希·卡本:《“法治国家”产生效应的条件》,[德]约瑟夫·夏辛容敏德编:《法治》,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4—92页。
    ①佟德志:《在民主与法治之间》,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3页。
    ②张贤明张喜红:《试论法治与民主的基本关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104页。
    ①高积顺:《为“法治”降温,为宪政开路》,中国法律史学会编:《中国文化与法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②高积顺:《为“法治”降温,为宪政开路》,中国法律史学会编:《中国文化与法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③王继:《法治政府的成长轨迹与未来走向》,载《行政与法》2009年第5期,第38页。
    ①参见何勤华任超等:《法治的追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116页。
    ②张恒山主编:《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法理学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①[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6页。
    ②[美]罗伯特·J·巴罗:《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李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43页。
    ①[德]乌尔里希·卡本:《“法治国家”产生效应的条件》,[德]约瑟夫·夏辛容敏德编:《法治》,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②[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刘青牛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③[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④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②[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③邹容:《革命军》,第50页,转引自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
    33页。
    ④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①范忠信:《中国司法传统与当代中国司法权力潜规则》,中国法律史学会编:《中国文化与法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②[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0页。
    ③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①[德]乌尔里希·卡本:《“法治国家”产生效应的条件》,[德]约瑟夫·夏辛容敏德编:《法治》,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0页。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1页。
    ④[英]保罗·金斯伯格:《民主:危机与新生》,张力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50页。
    ⑤[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7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13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15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17页。
    ④参见伍俊斌:《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107页。
    ①参见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六章第一节。
    ②[英]保罗·金斯伯格:《民主:危机与新生》,张力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50—51页。
    ③[英]保罗·金斯伯格:《民主:危机与新生》,张力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页。
    ①转引自高全喜:《立宪时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8页。
    ①鲍明钤:《中国民治论·附录》,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79页。
    ①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版,第323页。
    ①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版,第44页。
    ②转引自郑志廷张秋山:《中国百年宪政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7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9页。
    ⑤郑志廷张秋山:《中国百年宪政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5页。
    ⑥郑志廷张秋山:《中国百年宪政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2页。
    ①高全喜等:《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13页。
    ②郑志廷张秋山:《中国百年宪政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8—149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70页。
    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张晋藩:《中国宪法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89—492页。
    ①《新华日报》1939年9月16日。
    ②《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
    ③《解放日报》1943年3月14日。
    ④笑蜀编:《历史的先声》,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⑤《新华日报》1946年1月24日。
    ①《新华日报》1945年2月12日。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1—492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⑤《解放日报》1944年6月13日。
    ①参见高全喜等:《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79—180页。
    ②参见郑志廷张秋山:《中国百年宪政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51—352页
    ③参见高全喜等:《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81—182页。
    ④高全喜等:《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75页。
    ①转引自李林石茂生:《依法治国与宪政建设》,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页。
    ②转引自张恒山主编:《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法理学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③《邓小平论民主法制建设》,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①《邓小平论民主法制建设》,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①马凯:《在全国依法行政会议上的讲话》,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①参见胡瑛王胜夫李立:《红头文件未经公布不是执法依据》,《法制日报》2005年8月5日,第6版;肖遥:《规范性文件不规范,点名通报》,《人民日报》2006年5月15日,第10版。
    ①王继:《法治政府的成长轨迹与未来走向》,《行政与法》2009年第5期,第37页。
    ①吴文程:《政治发展与民主转型》,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45—46页。
    ②[美]奥唐奈[意]施密特:《威权统治的转型》,景威柴绍锦译,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①[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26页。
    ②[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4—64页。
    ③[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4—66页。
    ①[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02—203页。
    ②[美]威亚尔达:《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刘青牛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100页。
    ①[美]威亚尔达:《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刘青牛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110页。
    ②[美]威亚尔达主编:《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榕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①[美]奥唐奈[意]施密特:《威权统治的转型》,景威柴绍锦译,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93页。
    ②[美]奥唐奈[意]施密特:《威权统治的转型》,景威柴绍锦译,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93—101页。
    ③[美]奥唐奈[意]施密特:《威权统治的转型》,景威柴绍锦译,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91页。
    ①[日]伊藤博文:《日本帝国宪法义解》,牛仲君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①[日]伊藤博文:《日本帝国宪法义解》,牛仲君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②[日]伊藤博文:《日本帝国宪法义解》,牛仲君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①转引自[英]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②[英]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
    ③[美]威亚尔达主编:《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榕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①转引自林震:《东亚政治发展比较研究》,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页。
    ②参见高全喜等:《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28页。
    ①朱云汉:《国民党与台湾民主转型》,朱云汉等:《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页。
    ②张维迎:《经济自由化应在政治民主化之前》,朱云汉等:《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27页。
    ③林震:《东亚政治发展比较研究》,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
    ④焦洪昌:《“宪政”转型是民主与法治的互动》,朱云汉等:《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41页。
    ①温家宝:《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页。
    ①宋功德:《建设法治政府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安排》,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485页。
    ①尹建军:《用改革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学习时报》2012年7月2日第2版。
    ②王继:《法治政府的成长轨迹与未来走向》,《行政与法》2009年第5期,第38页。
    ①转引自[美]阿纳斯塔普罗:《美国1787年〈宪法〉讲疏·题辞》,赵雪纲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①王继:《法治政府的成长轨迹与未来走向》,《行政与法》2009年第5期,第38页。
    ②[德]托尔斯腾·克尔讷:《纳粹德国的兴亡》,李工真译,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5—76页。
    ①潘光旦:《自由之路》,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63—164页。
    ②[美]艾米·古特曼:《民主教育》,杨伟清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315页。
    ③潘光旦:《自由之路》,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8页。
    ①廉颖婷:《牙防组事件的法律追问》,《法制日报》2007年7月8日,第3版。
    ②廉颖婷:《牙防组事件的法律追问》,《法制日报》2007年7月8日,第1版。
    ①《邓小平论民主法制》,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
    ②许耀桐:《民主选举要尽快走出村庄的层级》,《法制日报》2009年4月2日,第3版。
    ③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①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页。
    ②许耀桐:《民主选举要尽快走出村庄的层级》,《法制日报》2009年4月2日,第3版。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邓小平论民主法制建设[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5.[英]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英]洛克.政府论(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英]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0.[英]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德]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英]罗素.权力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3.[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5.[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6.[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7.[英]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8.[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9.[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0.[美]威亚达尔.民主和民主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1.[美]威亚尔达.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2.[美]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3.[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4.[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5.[美]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6.[美]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7.[美]伯恩斯等.民治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8.[美]施密特等.美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9.[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0.[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1.[美]奥唐奈,[意]施密特.威权统治的转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32.[英]保罗·金斯伯格.民主:危机与新生[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33.[德]约瑟夫·夏辛,容敏德编.法治[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5.[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6.[美]罗伯特·J·巴罗.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7.[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8.[美]阿纳斯塔普罗.美国1787年宪法讲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39.[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0.[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1.[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2.[美]林·亨特.人权的发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3.[美]布雷恩·Z·塔玛纳哈.论法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4.[英]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5.[英]沃尔特·厄尔曼.中世纪政治思想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6.[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7.[日]伊藤博文.日本帝国宪法义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48.[美]艾米·古特曼.民主教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49.[德]托尔斯腾·克尔讷.纳粹德国的兴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0.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1.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2.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3.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4.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55.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6.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57.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8.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9.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0刘泽华,葛荃主.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61.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2.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63.杨海蛟.平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64.张贤明.论政治责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65.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6.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
    67.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法制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8.费孝通.乡土社会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9.萧公权.宪政与民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0.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1.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72.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73.张晋藩.中国宪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4.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5.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6.李宪堂.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7.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8.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9.张师伟.民本的极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0.燕继荣.发展政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1.张铭,严强.政治学方法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82.严强,孔繁斌.政治学基础理论的观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83.夏勇.法治源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4.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85.李龙.良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6.李龙.依法治国方略实施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87.佟德志.在民主与法治之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8.何勤华,任超等.法治的追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9.蒋立山.法律现代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90.刘作翔.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91.李林.法治与宪政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2.曹康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93.张树义.法治政府的基本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4.蔡英文.主权国家与市民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5.邓正来,[美]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6.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7.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8.夏立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法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99.李文.东亚:宪政与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0.李文.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1.曹康泰.政府法制建设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02.曹康泰.国务院关于加强市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03.宋功德.建设法治政府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安排[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104.杨海坤,章志远.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05.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政府法制研究中心.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与探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06.吴文程.政治发展与民主转型[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107.高全喜等.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08.郑志廷,张秋山.中国百年宪政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9.高全喜.立宪时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0.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11.马作武.法律史思辨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12.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113.郑永流.法治四章[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14.张恒山.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法理学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115.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文化与法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6.林震.东亚政治发展比较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117.朱云汉等.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18.潘光旦.自由之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19.李在全.法治与党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