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力图站在“民族性”的原则立场之上,以“全球化”和“近代化”的史观,对近代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关系中的重中之重——政治关系进行梳理和探讨。近代西南边疆正处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向世界殖民主义扩张,从而导致西南边疆近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背景之下。西南边疆民族的政治关系从古代向近代的延伸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随着西南边疆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民族政治关系中随之也增加了西南边疆各民族与英、法帝国主义列强为主体的中外民族之间的关系内容,以及所激发出来的国家意识和与之相伴的中华民族意识。
     西南边疆近代民族政治关系具有层次多而内容复杂的特点,本文拟将以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以及西南边疆民族地方势力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作为探讨近代西南边疆民族政治关系的框架,把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和近代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觉醒与激活作为贯穿其中的主线,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关系领域问题呈现框架内的主体内容。具体而言,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在世界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下,探讨和研究在英、法殖民主义者侵略包围下,西南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形成过程。由边疆危机、民族危机所激发的西南边疆中华民族凝聚力如何形成与发展。
     第二,探讨近代中国在面临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之际,传统民族观、地理观转型过程中,西南边疆各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这一对矛盾对立关系中,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外在压力的作用下,中华民族认同的激活和觉醒。另一方面,选择从联动着西南边疆上下各阶层、各民族的教案入手,从几者之间的综合关系作用于各民族有关中华民族意识的自觉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呈现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及封建政府三者之间又一视角下的关系。
     第三,从近代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实施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探讨二者之间的政治关系及政治关系中所激发的西南边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当西南边疆在近代凸现出其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与关乎民族国家命运的危急时刻,清中央政府及其之后的民国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治边保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清末对川滇藏边区的改流及其一系列的新政措施对于当地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为核心的民族关系的考察。
     第四,探讨和研究近代化条件下西南边疆民族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清末和辛亥革命以后,中央政府衰败,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权力都日渐削弱,使西南边疆民族上层有了扩张的空间,在部分地方民族上层中出现了自立倾向。一方面,考察西藏地方、中央政府与英帝国主义分裂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以云南、广西两个产生了以少数民族为核心的地方势力集团作为重点,考察西南边疆民族地方势力集团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其中,又以辛亥革命以后包括西南边疆各省在内兴起的“联省自治”主张与根源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式的民族国家构建道路的博弈之争作为关注的要点,探讨两种民族国家观在不同的话语权下的出路。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n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s southwest frontier, political relationshi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identity" while also using such historical views as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in modern history was at the backdrop of modern nationalism in the Western world, which moved towards world colonialism and caused great changes to the modern society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The political relationships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changed dramatically during the extending course of history, from ancient times to modern times. In particular, with a change in the modern social nature of those with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the national-political relationship was eventually added, thus stimulating national awarenes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nations (mainly that of Anglo-French imperialist powers) and the southwest frontier. In effect, this increased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national and political relationships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in the modern era contain multi-level features and complex subject matter. Therefore, this paper not only intends to us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mperialist powers, but als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local forces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nations and state powers. These will act as the frame for discussing the national and political relationships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in modern times. This paper then tries to use the arousal and activ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sense of identity and the modern nation-state as the main thread. In addition, it chooses relationship-type field problems of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as a way to present the main content within the frame.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mainly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it discusses and examines the crisis caused by English and French colonialist-aggression that surrounded the southwest frontier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is national crisis from the historical view of world modernization. In addition, it explores how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long the southwest frontier formed and developed while being inspired by the crisis of both the frontier and the nation.
     Second, it discusses the arousal and activ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t a time when modern China was facing both a frontier crisis and a national crisis, and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outlook and geographic perspective wa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It was also during this time that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as under pressure from the outside world, and all nations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as well as the imperialist powers were in a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On the other hand, this paper tries to presen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hinese nation, the imperialist powers, and the feudal government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it starts from the religious cases that linked upper and lower classes and all nations 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and considers the role that their entire relationship played on the Chinese nation's sense of awareness and the formation of a state consciousness.
     Third, it uses the modern central government to discuss the political relationships b 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uthwest frontier as well as the inspired sense of nation al identity.During the critical moment whe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highlighted it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and was concerned with the fate of the nation-stat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Qing as well as the subsequent centr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the national areas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in order to guard and protect them.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local diversion that was taken by the Qing Government around the Sichuan-Yunnan-Tibet border areas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its exploration on the role that a series of new deal measures played on the local-national relationship, emphasizing its national identity and sense of state identity.
     Fourth, it discusses and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s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and the state power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odernization.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after the Revolution of1911,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eteriorated while the authority and power behind it grew weaker and weaker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is allowed the upper class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to have space for expansion, showing their self-reliance tendencies. On the one han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ibe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British imperialists/separatists. On the other han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forces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pecial focus is placed on Yunnan and Guangxi, which were two places that produced local forces but had minorities at their core. Using them, we will view and discuss the outcomes of the two nation-states, which hold different discourses of power, while also noting how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provincial autonomy" proposal rose in all nations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after the Revolution of1911and how the constructed road of a nation-state was rooted in a centrist pattern of "Great Unity".
引文
①潘先林:《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述要》,《学术探索》2007年第4期,第95页。
    ②潘先林:《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述要》,《学术探索》2007年第4期,第95页。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 文中(含脚注和参考文献)所谓台湾(台北)的“中华民国”纪年均应为公元纪年,“中央研究院”均应加双引号。
    张媚玲,张曙晖.《近20年来中国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述评》,《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②杜望明:《历史学界开始讨论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哲学研究》1955年第2期。
    ①杨策:《中国近代史的时限问题刍议》,《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②李殿元,李君惠:《中国近代史上下限新论》,《文史杂志》2005年第2期。
    参见赵健君,贾东海:《民族关系定义研究》,《黑龙江民族从刊》2006年第4期。
    张媚玲,张曙晖:《近20年来中国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述评》,《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
    ②彭武麟:《21世纪的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视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回溯与当下——兼论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基本对象与路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③杨策:《试论近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与诸种情态》,《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彭武麟:《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②彭武麟:《回溯与当下——兼论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基本对象与路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70页。
    ③罗贤佑:《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产生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24日。
    ④方素梅:《最近十余年的中国民族史研究》,《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第97页。
    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786-787页。
    杨策、彭武麟主编:《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8页。
    王文光,龙晓燕,陈斌:《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王文光,龙晓燕:《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研究散论之一》,《思想战线》2001年第2期,第37页。
    王文光,李汹:《云南近现代民族史研究论纲》,《思想战线》2007年第5期。
    王文光,龙晓燕,李晓斌:《云南近现代民族发展史纲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文光,龙晓燕,李晓斌:《云南近现代民族发展史纲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②蒋立松:《略论西南民族关系的三重结构》,《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③黄成授:《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页。
    徐杰舜:《广西近代民族关系述略》,《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
    廖杨,付广华:《清末广西民族关系发展论》,《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3期。
    罗庶长:《友好合作是近代以来民族关系的主流》,《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苏发祥:《西藏民族关系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隗瀛涛,李有明,李润苍等:《四川近代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11月。
    马曜:《云南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二版。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②邓锐龄,陈庆英,张云,祝启源:《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上、下),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王川:《近代民族关系史上的西康建省及其历史意义》,《西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赵宏章:《贵州咸同大起义与贵州近代民族关系二题》,《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李汹:《红军长征过云南与云南民族关系述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期。
    ④以上著作依次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⑤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96页。
    ①周智生:《族际商贸交流与近代西南边疆民族的经济生活——以滇西北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3期。
    ②周智生:《云南商人与近代滇藏商贸交流》,《西藏研究》2003年第1期。
    周智生:《近代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商习尚的演变》,《学术探索》2003年第4期。
    ④周智生:《近代中国西南边疆民族乡村的农村商品化浪潮——以滇西北为中心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9期。
    (?)蒋立松:《经济文化类型: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物质基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5期。
    (?)秦和平:《基督宗教在四川传播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陇贤君:《中国彝族通史纲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
    (?)张声震:《壮族通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
    ②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关系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7-356页。
    ③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何星亮:《区域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新篇章——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评介》,《思想战线》2007年第4期。
    王文光,张媚玲:《民国时期对云南边疆民族的治理与认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③孙宏年:《民国初年滇、川、藏之间关系及其影响——以西藏治理和西南边疆稳固为中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英]沃尔什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哲学——导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08页。
    ②参见[英]沃尔什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哲学——导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序第22页。
    W.Foster,England's Quest for Eastern Trade(London:A.and C.Black,1966),pp.127-128.转引自
    [美]罗兹·墨菲著,黄磷译:《亚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第344页。
    (?)[美]罗兹·墨菲著,黄磷译:《亚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第371页。
    ②[英]H·R戴维斯著,李安泰、邓立木等译:《云南:联结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19世纪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云南社会状况及民族风情》,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王昶、徐正源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3页。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王昶、徐正源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4页。
    (?)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8-39页。
    (?)参见王辅仁、索文清编著:《藏族史要》,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第130-131页;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33页。
    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5页。
    (?)参见牙含章:《达赖喇嘛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3-17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28页。
    (?)薛福成:《与法兰西立约通商保护越南议》(1882年),载于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2页。
    ②张雁琛译:《1787年百多禄主教上路易十六的奏议》,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63-364页。
    ③转引自申旭:《老挝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24页。 条约内容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66-370页。
    ②宣言内容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71-374页。王士录主编,刘稚副主编:《当代越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7页。
    ④E·V·G·基尔南:《英国在华外交,1880—1885年》,剑桥版,1939年,转引自[英]D·G·E·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72页。
    [英]D·G·E·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46-747页。
    ②[英]D·G·E·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43-744页。
    ③申旭:《老挝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25-226页。
    ④[英]D·G·E·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86页,“在这个日益幻灭的年代里,这些事件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啊!……一件是暹罗当局未加任何解释就把两个法国代表——尚普努瓦与埃斯基洛从乌汀驱逐出去;另一件是法国驻琅勃拉邦的代表马西,由于逞罗代表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而迫使他绝望地离开该地,并死在归途之中。”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华夷辨》,转引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76页。
    ②梁启超著,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211页。
    ①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8页。
    ②吕一然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53页。
    ①[英]荣赫鹏著,孙煦初译:《英国侵略西藏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4页。
    ②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97页。
    ③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106-107页。
    ④《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满庆等奏藏人不愿洋人入藏游历传教事》,转引自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2页。
    同治二年十月十一日(1863年11月21日)《驻藏大臣满庆帮办大臣恩庆奏》,见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287页。
    邓锐龄、陈庆英等著:《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下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639页。
    《光绪十一年四月初三日丁宝桢奏英人窥伺后藏豫为筹备片》,载《丁文诚公奏稿》卷25,转引自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49页。
    《文硕奏牍》卷2,第17页,转引自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9页。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350页。
    《丁宝桢奏牍》,载吴丰培辑《清季筹藏奏牍》第一楫第一册,第3页,转引自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5页。
    《丁宝桢奏牍》,载吴丰培辑《清季筹藏奏牍》第一楫第一册,第1-2页,转引自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3页。
    《光绪五年七月十一日松溎译缮西藏大众立誓不准外国人入藏公禀结底》,载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3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1059-1061页。
    《丁宝桢奏牍》,载吴丰培辑《清季筹藏奏牍》第一楫第一册,第8-11页,转引自邓锐龄、陈庆英等著:《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下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646页。
    《清德宗实录》卷92,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80-381页。
    《清德宗实录》卷99,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85-486页。
    《光绪六年二月二十七日色楞额奏西藏反对外人入藏开导非朝夕所能收效请饬总理衙门知会各国暂缓入藏折》,载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3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1062页。
    ⑥参见邓锐龄、陈庆英等著:《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下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646-648页。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485页。
    《清实录藏族史料》第9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495页。
    《升泰奏牍》卷1,载吴丰培辑《清季筹藏奏牍》第一楫第一册,第13、15页,转引自周伟洲:《英俄侵略
    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2页。
    《升泰奏牍》,载吴丰培辑《清季筹藏奏牍》第二楫,第8页,转引自邓锐龄、陈庆英等著:《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下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685页。
    1889年2月23日赫政致赫德第6号电,二史馆藏亚东关档案,转引自刘武坤:《西藏亚东关史》,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页。
    ⑤卢汉超:《赫德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6页。
    ⑥卢汉超:《赫德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2页。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从刊编辑委员会:《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第五编《中国海关与缅藏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89页。
    ②刘武坤:《西藏亚东关史》,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前言第4页。
    ③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551-552页。
    ④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从刊编辑委员会:《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第五编《中国海关与缅藏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145页。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从刊编辑委员会:《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第五编《中国海关与缅藏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139页。
    ⑥光绪十六年六月九日(1890.7.25)升泰致赫政照会,二史馆藏亚东关档案,转引自刘武坤:《西藏亚东关史》,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页。光绪十七年六月九日(1891.7.14)赫政致升泰函,二史馆藏亚东关档案,转引自刘武坤:《西藏亚东关史》,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页。
    ⑧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567页。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从刊编辑委员会:《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第五编《中国海关与缅藏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161-162页。
    ②1893年3月2日赫政于加尔各答致赫德第158号电,二史馆藏亚东关档案,转引自刘武坤:《西藏亚东关史》,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③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567页。
    ④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任光汉《康市锅庄调查报告书》,载四川省档案馆、四川民族研究所:《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59、第258页。
    ⑤《甘孜白利僧俗民众呈》,载四川省档案馆、四川民族研究所:《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51页。
    ①孙子和:《雅州边茶与西藏》,台北:蒙藏委员会,中华民国八十七年(1998年),论文摘要第2页。
    ②董志勇:《关十“印茶入藏”问题》,《中国藏学》1993年第3期。
    ③参见孙了和:《雅州边茶与西藏》,台北:蒙藏委员会,中华民国八十七年(1998年)。
    ④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西藏历史地位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84页。
    《英国议会关于西藏文书》,1904年第1920帙,1904年伦敦版,第54页,转引自周伟洲:《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36页。
    ①吴丰培辑:《清代西藏史料丛刊》第一辑,《藏印往来照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6页。
    ②吴丰培辑:《清代西藏史料丛刊》第一辑,《藏印往来照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6-17页。
    ③《英国议会关于西藏文书》,1904年第1920帙,1904年伦敦版,第118页,转引自周伟洲:《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84页。
    吴丰培辑:《清代西藏史料从刊》第一辑,《藏印往来照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0页。吴丰培辑:《清代西藏史料丛刊》第一辑,《藏印往来照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2页。
    参见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7-121页。
    ④吴丰培辑:《清代西藏史料丛刊》》第一辑,《藏印往来照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5页。
    (?)(西藏简明通史)下册(藏文本).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03-604页,转引自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西藏历史地位辨》,北京:民族出版社,203年,第187页。
    ③[英]荣赫鹏著.孙煦初译:《英国侵略西藏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16页。
    ②[英]荣赫鹏著,孙煦初译:《英国侵略西藏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02页。
    ④《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收驻藏大臣致外务部请代奏电》,转引自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2页。⑤[英]康特莱:《拉萨真面目》,伦敦出版社,1905年,第111页,转引自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7页。
    魏克:《一九0四年西藏人民抗英调查记》,《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1期,转引自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7页。
    北京大学历史系等编:《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第202-203页。
    ③魏克:《一九0四年西藏人民抗英调查记》,《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1期,转引自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8页。
    吴丰培:《升泰和有泰》,《藏学研究论丛》,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8页。
    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西藏历史地位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95页。
    培伦等编:《印度通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32-6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页。
    [法]罗舍著,李耀商译:《云南回民革命见闻秘记》,载荆德新编:《云南回民起义史料》,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13页,435页。
    [英]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15页。
    王绳祖:《中英关系史论丛》,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6页。
    《云南近代史》编写组:《云南近代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4-77页。
    段世琳:《班洪抗英纪实》,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参见张文芝:《弥足珍贵的史料——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有关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调查史料评述》,《民族》1997年第11期。
    参考云南省档案馆藏:1011全宗13卷,转引自马玉华:《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之研》(1929-1948),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Louis de Carne:Travels in Indo-China and the Chinese Empire, with A Notice of the Author by the Count de Carne, (London,1872), pp. ⅷ-ⅸ,转引自黄嘉谟:《滇西回民政权的联英外交》,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37),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四月初版,第24-25页。
    参见[英]D·G·E·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50-751页。
    ②《清史稿》卷463,《列传》250,《刘永福》,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转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2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9页。
    [英]D·G·E·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55页。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455页。
    中国史学会编:《中法战争》(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73页。
    ③《巴德诺致茹费理》,《法国黄皮书》,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67页。
    《茹费理致巴德诺》,《法国黄皮书》,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69页。
    加尔新:《在侵略东京时期》,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30页。
    参见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②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94页。
    参见[英]伯尔考维茨著,江载华、陈衍译:《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45-147页。
    ②[英]伯尔考维茨著,江载华、陈衍译:《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33页。
    ③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94页。
    ④[英]伯尔考维茨著,江载华、陈衍译:《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27页。
    ⑤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第一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5-8页。
    ⑥《耐维耶报告》,第106页,转引自隗瀛涛、周勇:《重庆开埠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第5页。
    ⑦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349页。
    参见隗瀛涛、周勇:《重庆开埠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第7-9页。
    ②[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关系史》第2卷,上海:上海书训出版社,2000年,第333页。
    《耐维耶报告》,第160页,转引自隗瀛涛、周勇:《重庆开埠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第12页。
    [英]谢立三:《重庆洋货贸易报告书》,转引自隗瀛涛、张力等著《四川近代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134页。
    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第62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0-21页。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553页。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二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346页。
    ②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689页。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690页。
    ④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468页。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515页。
    《DECENNIAL REPORTS,1889—91,LUNGCHOW》,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665页,转引自吕兴邦:《近代广西对外贸易研究(1877—1936)——以海关贸易报关为考察中心》,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第28页。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468页、第478-479页、第481页。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515页。
    ②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567页。
    ③刘武坤:《西藏亚东关史》,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8负、第41页。
    ④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578-579页。
    ⑤参见吕兴邦:《近代广西对外贸易研究(1877-1936)——以海关贸易报关为考察中心》,广西师范大学硕 士论文未刊稿,第20-26页。
    戴鞍钢:《近代中国西部内陆边疆通商口岸论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②吴兴南、张仲华等著:《近代西南对外贸易》,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60页、66页、68页。
    ③参见吴兴南、张仲华等著:《近代西南对外贸易》,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23-151页。
    王绳祖:《中英关系史论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55页。
    ②参见周伟洲:《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130-133页。
    ③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二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15页。
    ④吴兴南、张仲华等著:《近代西南对外贸易》,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50-51页。
    市担=50公斤=100市斤=1600市两,每亩地鸦片产量约为50两左右。
    参见《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3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第558-563页。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77页,转引自《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3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第571页。
    ④《续修安顺府志·民生志》卷4,第17页,转引自《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3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第571页。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0页。
    《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82页。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布依族简史简志合编》,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年,第40页。
    ②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367页。
    吴兴南、张仲华等著:《近代西南对外贸易》,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51页。
    本节有关民族观转型的内容见张媚玲:《近代民族危机驱动下传统民族观的转型》,《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
    ②《皇朝文献通考》卷293“四裔考一”,第293页,转引自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杜文忠:《边疆的概念与边疆的法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4期。
    道光《云南通志》卷一0七,转引自尤中:《中国西南边骊变迁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81页。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等译:《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60页。
    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839页。
    ②梁启超著,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61页。
    姚莹:《中复堂全集·康輶纪行》(三),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3779页。
    《西洋人<玛吉士地理备考>叙》,载魏源著:《海国图志》(下),《中华百科藏书》青苹果电子图书,第365页。
    康有为,康文佩:《康南海自订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7页。
    梁启超著,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223页。
    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7页。
    熊月之:《略论冯桂芬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55-556页。
    ②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康有为等:《公车上书》,载辽宁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下),1981年,第2页。
    ②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王拭主编:《严复集》1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4页。
    ④徐寒主编:《世界历史百科全书》第六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224页。
    ⑤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5-166页。
    《各国种类考自叙》,《觉颠冥斋内言》,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468页,转引自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章太炎:《定复仇之是非》,载张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1,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771页。
    章太炎:《定复仇之是非》,载张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1,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50页。
    邹容:《革命军》,载辽宁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下),1981年,第200 页。
    陈天华:《猛回头》,载辽宁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下),1981年,第230-234页。
    梁启超著,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③梁启超著,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参见王文光、龙晓燕:《论梁启超早期的中国边疆民族史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②梁启超著,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211页。
    梁启超著,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67-768页。
    ④梁启超著,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43页。
    ①梁启超著,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02页。
    ②梁启超著,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54页。
    ③梁启超著,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78页。
    ④王文光、龙晓燕:《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的贡献》,《学术探索》2007年第3期。
    ⑤陈天华:《绝命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第155页。
    ⑥梁启超:《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新民丛报》第92期,中华书局影印本,2008年。
    ⑦《在桂林军政学76团体欢迎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页。
    孙文:《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载辽宁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下),1981年,第249页。
    吕一然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下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54页。
    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第40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页。
    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第52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9-10页。
    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第84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6-20页。
    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第84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第84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56页。
    ②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5页。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577页、688页。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688页。
    ⑤吕一然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下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57页。
    上述有关滇缅南段未定界务材料参见吕一然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下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69-790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外交),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75-576页,第463页。
    ③吕一然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下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92页。
    牛洪斌等点校:《新纂云南通志》卷七,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61页。
    参见(?)主编.《中国近代边界中》(下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43-744页。
    ③尤中:《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45页。据本书考证:孟艮即今缅甸(?).猛勇即今顷甸南掸邦景栋地区东部之勐勇,猛欲即今景洪大勐笼西部界外之勐右(又作芒尤).猛悻即老挝会晒省北部之勐新(又作勐辛),景海即今泰国清莱或昌莱。
    ④牛洪斌等点校:《新篡云南通志》卷七,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61页。
    尤中:《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47页。
    ②参见尤中:《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48页。
    牛洪斌等点校:《新纂云南通志》卷七,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61页。
    ②参见参见吕一然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下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74页。
    《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第91-92页。
    谷禾,谭庆莉:《近代中国西南国界线变迁与跨界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顾炎武:《日知录》卷13,《正始》,转引自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①梁启超著,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87页。
    ②参见方素梅,蔡志纯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1840—1949),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
    参见王辅仁,索文清编著:《藏族史要》,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第161页。
    华达尔:《拉萨和它的神秘》,伦敦出版社,1905年,第265-267页,转引自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1页。
    《岑毓英奏英员马嘉理在滇缅边界被戕一案现在拿办情形折》,《岑襄勤公奏稿》,第12卷,转引自《云南近代史》编写组:《云南近代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5页。
    以上参见华企云:《滇缅界务之实况》,《边事研究》,1936年第二卷第一期,第13-14页。
    参见《云南近代史》编写组:《云南近代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6-97页。
    ③尹明德:《滇缅北段界务报告》,李根源辑,杨文虎等校注:《<永昌府文征>校注》,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3899页。
    参见《云南近代史》编写组:《云南近代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9页。
    [英]戴维斯著;李安泰等译:《云南:联结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19世纪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云南社会状况及民族风情》,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20-21页。 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页。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史从书(28):《龙绳武先生访问纪录》,张朋园访问,郑丽榕纪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八十年(1991年),第86页。
    ③中国近代史资料从刊《中法战争》(三),1954年,327-328页,转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卷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5页。
    ④《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5,第44页,转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卷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5页。
    Louis de Carne:Travels in Indo-China and the Chinese Empire,with A Notice of the Author by the Count de Carne, (London,1872), p.300,转引自黄嘉谟:《滇西回民政权的联英外交》,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37),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四月初版,第32页。
    [法]晃西士加尼(安邺):《柬埔寨以北探路记》(光绪十年原刊,台北华文书局影印),卷一,第17-18页,转引自黄嘉谟:《滇西回民政权的联英外交》,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37),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四月初版,第35页。
    牛洪斌等点校:《新篡云南通志》卷七,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61页。
    ④本书编委会:《勐腊县志》卷26,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67灭。
    张媚玲:《民族关系视野下的近代西南边疆教案》,《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147页。
    [美]田贝:《中国及其人民》第一卷,第220页,转引自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第255页。
    陈发言:《开路先锋在广西》,1935年,转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卷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1页。
    参见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参见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卷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②古伯察(Huc):《Le Christianisme en Chine)),第4卷,第231页,转引自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231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107页。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147页。
    ⑤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卷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7-274页。
    李用清:《密陈贵州各署法国教堂滋事妥筹辑绥折》,载《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6页。
    ②肖耀辉,刘鼎寅:《云南基督教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③《新设炉霍屯志略》附录,《上赵次帅条陈》,转引自张力、隗瀛涛等著:《四川近代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107页。
    [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关系史》,上海:上海书训出版社,2000年,第2卷,第243页。
    ②傅文寿编:《主证遗芳》,卷二,重庆圣家书院,1905年,第26页A、第55页B,转引自秦和平:《基督教在四川传播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英]韩素英著,祝钰等译:《残树》,北京:华侨出版公司,1994年,第67页。
    ②《开阳县志稿》第九章,“宗教”,转引自罗开云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近现代)史料概述》,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302页。
    ③《贵州通志·前事志》二十七,转引自罗开云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近现代)史料概述》,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301页。
    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43、46页。
    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47-48页。
    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17-18页。
    [美]费正清编,中国社科历史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599页。
    公元1871年总署与各国人臣商办传教务款,转引自罗开云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近现代)史料概述》,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92页。
    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5,转引自隗瀛涛等著:《四川近代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115页。
    ②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281页。
    邓锐龄、陈庆英、张云、祝启源著:《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下),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641页。
    ②同治二年十月十一日(1863年11月21日)《驻藏大臣满庆帮办大臣恩庆奏》,见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281页。
    光绪元年四月七日(1881年5月15日)丁宝桢:《藏人驱逐洋人派兵弹压保护片》,见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295-296页。
    光绪七年十一月初十日广西巡抚庆欲奏《法人欲在南太等府建堂传教预筹防范片》,见《光绪朝中外交涉史料》卷二,八页,转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卷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7页。
    ②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39页。
    ③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72-75页。
    光绪十一年四月初二日《钦差办理广东防务彭玉麟等奏折》,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六),北京:新知出版社,1955年,第456页。
    ①林伟健:《国家凝聚力: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参见刘莉:《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建构》,《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
    ①《黄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7页。
    ②《五族国民合进会史料》,载《北京档案史料》,北京市档案馆,1992年第2期。
    ③《国民党宣言》,载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49页。
    ④《黄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3页。
    ⑤参见王钟翰:《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⑥《国民年鉴》(民国18年)第4编,新亚书店,1928年,第1页,转引自马玉华:《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之研究》(1929—1948),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页。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7页。
    [英]柏格里著,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97页。
    以上有关四川的材料参见吴康零主编:《四川通史》(第六册),成都:四川学出版社,1994年,第82-9b贝。
    以上有关广西的材料参见钟文典:《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0-407页。
    ②欧榘甲:《论政变为中国不亡之关系》,转引自钟文典:《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9页。
    ①程大璋:《桂平县志》卷三三,《纪事下编》,转引自钟文典:《广西通史》(第二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0页。
    ②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主编:《周素园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8页。
    以上有关资料参见《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3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第627-628页。
    周钟岳总纂,蔡锷审定:《云南光复纪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以上参见云南近代史编写组《云南近代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6-199页。
    ②周钟岳总纂,蔡锷审定:《云南光复纪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3页。
    吴玉章:《辛亥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7页。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孙中山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7页。
    方素梅,蔡志纯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1840、1949)),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12-413页。
    ②李宗黄:《云南护国纪实》;杜奎昌注释:《朱德在川南讨袁前线致唐继尧函》,见载于赵椿主编:《唐继尧研
    究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0页,第246页。
    黎光明,王元辉著,王明珂编校:《川西民俗调查记录1929)),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年,第 99页,第106页。
    沈红:《结构与主体:激荡的文化社区石门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07-208页。
    ②凌民复(纯声):《建设西南边疆的重要》,《西南边疆》,昆明西南边疆月刊社发行,民国27年(02)。
    ③陈玉科:《云南边地问题研究·弁言》(上册),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1933年,第2页。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②夏瑚:《怒俅边隘详情》,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1页。
    夏瑚:《怒俅边隘详情》,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0页。
    岑毓英:《攻破倮黑贼巢擒获首逆摺(光绪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九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73-675页。
    《清德宗实录》卷255,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编(卷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40页。
    ③参见张成瑜:《潞江下游以东至九龙江行记》,李根源辑,杨文虎等校注:《<永昌府文征>校注》,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3656-3664页。
    夏瑚:《怒俅边隘详情》,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5页。
    夏瑚:《怒俅边隘详情》,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0页。
    夏瑚:《怒俅边隘详情》,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1页。
    夏瑚:《怒俅边隘详情》,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5页。
    《德宗实录》卷506、516、536,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编(卷四),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24-725页。
    周立英:《1904年云南留日学生浅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宣统政纪》卷13,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编(卷四),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27-728页。
    《新纂云南通志六·学制考七》卷137,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12页。
    《新纂云南通志六·学制考七》卷137,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14页。
    以上资料参见隗瀛涛,张力等著:《四川近代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288-390页。
    转引自隗瀛涛,张力等著:《四川近代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291页.
    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54页。
    吴丰培:《记清光绪三十一年巴塘之乱》,载《藏学研究论从》(吴丰培专辑),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1、72页。
    ②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7页。
    ③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504页。
    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3页。
    ②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296页。
    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313页。
    ④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300页。
    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310,第311页。
    以上相关资料参见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清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地方的发展》,载《藏学研究论丛》(吴丰培专辑),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隗瀛涛,张力等著:《四川近代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90页,第195页,第196页。
    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8页。
    ②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507页。
    ③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④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298页。
    吴丰培辑:《清季筹藏奏牍》第5册,《张荫棠奏牍》第2卷,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1938年,第15页。
    ②吴丰培辑:《清季筹藏奏牍》第5册,《张荫棠奏牍》第5卷,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1938年,第1页。
    ③吴丰培辑:《清季筹藏奏牍》第5册,《张荫棠奏牍》第2卷,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1938年,第39-40页。
    何翔藻:《藏语》,上海广智书局,宣统二年,第83页。转引自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②吴仁培辑:《清季筹藏奏牍》第5册,《张荫棠奏牍》第5卷,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1938年,第3页。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编辑组:《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69页。
    扎洛:《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张荫棠西藏新政》,《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吴丰培主编:《联豫驻藏奏稿》,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7页。
    以上有关材料及观点参见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第32-38页:杨策,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3-218页。
    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63-166页。
    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470-471页。
    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448-449页。
    以上广西新政部分材料参见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2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05-528页。
    钟霞:《清末新政与边疆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以广西为例》,《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参见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2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32-543页。
    以上有关四川的材料参见吴康零主编:《四川通史》(第六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84-195页。
    1908年3月7日《致邓泽如函》,转引自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2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75页。
    参见隗瀛涛,张力等著:《四川近代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525-537页。
    《建国大纲》,《孙中山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69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06贝。
    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治藏行政法规》,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年,第17页。
    ④《改正西南少数民族命名表》,1940年10月11日,云南省档案馆藏:12全宗1011卷。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9页。
    ①孙璞:《云南光复军政府成立记》,载《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46页。
    ②周钟岳总纂:《云南光复纪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1页。
    周钟岳总纂:《云南光复纪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3-44页。
    16个设治局包括:潞西设治局,辖芒市、遮放、勐板三土司地;梁河设治局,辖腾冲南甸土司地;莲山设治局,辖腾越厅盏达土司地;陇川设治局,辖腾越厅土司地;盈江设治局,辖腾越厅干崖、户撒两土司地;瑞丽设治局,由勐卯、腊撒两土司地构成;耿马设治局,原为顺宁县耿马土司地;泸水设治局;碧江设治局;福贡设治局;贡山设治局;德钦设治局;宁蒗设治局:宁江设治局,为沿边十二版纳之一,六顺土司地;沧源设治局,原为澜沧县勐角勐董土司地;龙武设治局。参见王文光,张媚玲:《民国时期对云南边疆民族的治理与认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参见王文光,张媚玲:《民国时期对云南边疆民族的治理与认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令内务部核办干崖土司行政兴革及品级章服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79页。
    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内政年鉴》(一),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51页,转引自马玉华:《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
    《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10,“杂编”,《续修达县志》卷9,“风俗”,转引自隗瀛涛,张力等著:《四川近代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594-595页。
    吴康零主编:《四川通史》(第六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74-275页。
    上述西南边疆教育材料均来源于马玉华:《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
    ②国民政府内政部:《民族政策初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2全宗(2)1431卷,转移自马玉华:《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
    ③自马玉华:《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
    ①《谈民国时期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的关系》,载吴丰培:《藏学研究论从》,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4页。
    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档案史料汇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367页。
    朱绣著,吴均注:《西藏六十年大事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0-41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869页。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档案史料汇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3087页。
    《蒙藏委员会档案》,转引自喜饶尼玛、苏发祥编著:《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上述有关材料参见喜饶尼玛、苏发祥编著:《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张广建致北洋政府电》(1920年7月1日),北京大学历史系编:《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第315页。
    ②刘曼卿:《康藏轺征》,台北:南天书局,《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四辑),据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发行版本影印,中华民国七十六年,序第2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蒙藏院档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490页。
    刘曼卿:《康藏轺征》, 台北:南天书局,《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四辑),据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发行版本影印,中华民国七十六年,第119-120页。
    ②刘曼卿:《康藏轺征》,台北:南天书局,《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四辑),据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发行版本影印,中华民国七十六年,第84页、87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蒙藏院档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474页。
    ④喜饶尼玛,苏发祥编著:《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3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蒙藏院档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481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蒙藏院档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482页。
    上述有关引文资料转引自吴丰培:《谈民国时期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的关系》,载《藏学研究论丛》,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4-85页。
    ②[英]荣赫鹏著,孙煦初译:《英国侵略西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5-17页。
    [英]柏尔著,宫廷璋译:《西藏之过去与现在》,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37页。
    吕昭义:《英帝国与西南边疆(1911-1947)》,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第144页。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第39页。
    喜饶尼玛,苏发祥编著:《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298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303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68页。
    陈重为:《西康问题》,《亚洲民族考古从刊》(第四辑),台北:南天书局,据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九年上海发行版本影印,中华民国七十六年,第81-82页。所设33县如下:石渠、甘孜、怀柔、炉霍、道孚、康定、安良、泸定、雅江、理化、稻成、贡嘎、定乡、德荣、义敦、巴安(巴塘)、武城、贡觉、宁静(江卡)、察雅(乍丫)、察隅(杂隅)、科麦(桑昂)、德格、白玉、同普、邓柯、昌都、硕都(硕般多)、恩达、嘉黎(拉里)、太昭(江达)、丹巴、盐井。
    ④四川省档案馆、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0贝。
    周开庆编著:《民国川事纪要》(中华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台北:四川文献月刊社,中华民国六十一年,第63页。
    《西康建省的意义》,载于《中央日报》,1939-01-10,转引自黄天华:《论民国时期西康建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段金生:《民国政府的边政内容与边政特点——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心》,《思想战线》2011年第1期。
    陈重为:《西康问题》,《亚洲民族考古从刊》(第四辑),台北:南天书局,据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九年上海发行版本影印,中华民国七十六年,第3页。
    胡吉庐:《西康疆域溯古录》,《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四辑),台北:南天书局,据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七年上海发行版本影印,中华民国七十六年,第109页。
    胡吉庐:《西康疆域溯古录》,《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四辑),台北:南天书局,据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七年上海发行版本影印,中华民国七十六年,第112-113页。
    四川省档案馆、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0-51页。
    四川省档案馆、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74-77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95-596页。
    参见黄天华:《论民国时期西康建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①段金生:《民国政府的边政内容与边政特点——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心》,《思想战线》2011年第1期。
    ②[美]费正清主编,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22页。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0-171页。
    ②张晓红:《西藏革命党评析》,中华文史网http://www.historychina.net/qsyj/ztyj/bjmz/2004-11-14/25286.shtml。
    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7页。
    喜饶尼玛:《论民国时期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心理嬗变》,《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
    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Situation in the Countries bordering on the North-Eastern Frontier of India. 见 India office to Foreign office, Enclosure in No.177, F.0.535, vol.15, P.141转引自伍昆明:《辛亥革命后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新政策”》,《中国藏学》1998年第2期。
    吴丰培辑:《民元藏事电稿·悠明条陈治藏策》,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16页。
    ②参见邓锐龄、陈庆英等著:《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下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822-823页。
    ③参见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西藏历史地位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35-236页。
    朱绣著,吴均校注:《西藏六十年大事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页。
    吴丰培辑:《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6、80、139、142页。
    F0371/15,No.104,印度事务部致外交部,1912年6月14日,转引自李志农:《民国时期西藏政治格局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美]梅·戈尔斯坦著,杜水彬译:《喇嘛王国的覆灭》,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西藏外事处:厦扎司伦、赤门噶伦编纂《1914年西姆拉会议情况及材料汇编》,转引自邓锐龄、陈庆英等著:《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下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874-875页。
    ②吴丰培辑:《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页。
    吴丰培辑:《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页。
    F0535/15,No.150,朱尔典备忘录,转引自李志农:《民国时期西藏政治格局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②OIR,政治与对外文件,1912/69,朱尔典致格雷,1912年8月17日,转引自李志农:《民国时期西藏政治格局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8-69页。
    吴丰培辑:《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见闻记》,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2页、第70页,第84页。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档案史料汇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379页。
    参见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第146-149页。
    [英]柏尔著,宫廷璋译:《西藏之过去与现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23页。
    [英]柏白尔著,宫廷璋译:《西藏之过去与现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25页
    ②[英]柏尔著,宫廷璋译:《西藏之过去与现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33页。
    ③刘曼卿:《康藏轺征》,台北:南天书局,《亚洲民族考古从刊》(第四辑),中华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发行版本影印,中华民国七十六年,第83页。
    ④邓锐龄、陈庆英等著:《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下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995页。
    ⑤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档案史料汇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2526页。
    西藏吕都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昌都地区志》(上),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第639页。
    ②王川:《近代康藏史上的“大白事件”及其解决》,《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2期。
    [英]麦克唐纳(David Macdonald)著,孙梅生,黄次书译:《旅藏二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 第36页。
    古德:《对藏的基本政策因素》,转引自王川:《近代康藏史上的“大白事件”及其解决》,《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2期。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303页,第283页。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351-352页。
    王川:《近代康藏史上的“大白事件”及其解决》,《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2期。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2页。
    ②北京《晨报》1918年1月19日,转引自谢本书、冯祖贻主编:《西南军阀史》(第二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页。
    ③[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2页。
    毛洋东:《湖南受中国之累以历史及现状证明之》,1920年,(日)毛泽东文献资料研究会编:《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转引自(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186页。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6页。
    参见张绪忠:《孙中山与联省自治运动》,《贵州文史从刊》2006年第3期。
    江巧红:《孙中山的地方自治理论浅析》,《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10年第5期。
    孙中山:《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载于王耿雄等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7页,第34页。
    潘先林:《民国云南彝族统治集团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1页。
    ②参见谢本书:《陆荣廷与唐继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卓锦瑚:《陆荣廷讨袁的内幕》,载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广西》(下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
    马毅堂:《陆荣廷讨袁的原因》,载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1986年。
    ①莫汝非:《程璧光殉国记》,载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影印本,第493页。
    ②孙文:《辞大元帅职通电》(1918年5月4日),载辽宁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下册),1981年,第302页。
    ③《广东军阀史大事记》,广东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43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6页。
    ①长沙《大公报》1921年4月30日,转引自谢本书、冯祖贻主编:《西南军阀史》(第二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页。
    ②蔡锷:《在统一共和党云南支部成立会上的演说词》,云南《华南新报》,1912年5月6日。
    ③谢本书等编:《云南辛亥革命资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6页。
    ④参见周钟岳总纂,蔡锷审定:《云南光复纪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东南编译社:《唐继尧》,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第89-92页。
    ②东南编译社:《唐继尧》,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第119页。
    ③陶菊隐:《北洋统治时期史话》(第六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5页。
    ④如:谢本书、冯祖贻主编:《西南军阀史》(第二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页:陈丽华,莫庆红:《云南联省自治运动述论》,《前沿》2007年第11期。
    ①《唐继尧复孙中山电》(1917年8月6日),《唐继尧致孙中山函》(1917年8月6日),《唐继尧致徐监督(之琛)密电》(1917年9月5日),《唐继尧复徐之琛电》(1917年9月16日),《唐继尧复张开儒、方声涛电》(1917年9月6日),转引自《云南近代史》编写组:《云南近代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5页,第297页。
    钟文典:《身在民国,心恋亡清——从陆荣廷看民初政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③潘先林:《唐继尧与中国近代化》,《学术探索》2009年第2期。
    东南编译社:《唐继尧》,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第136页。
    ②潘先林:《唐继尧与中国近代化》,《学术探索》2009年第2期。
    ③[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
    ④《徐树铮致吴佩孚等人电》,《徐树铮电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专刊第二号),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82页。
    ⑤《冯国璋致吴光新电》(1917年11月25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1978年第3期,北京:中华书局,第111-112页。
    熊克武:《大革命前四川国民党的内讧及南北政府的关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集》(第30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上述有关资料参见吴康零主编:《四川通史》(第六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5-289页。
    谢本书、冯祖贻主编:《西南军阀史》(第二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4页。
    潘先林:《民国云南彝族统治集团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2页。
    谢本书、冯祖贻主编:《西南军阀史》(第三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页。
    潘先林:《民国云南彝族统治集团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8页。
    龙云:《思想检讨》,载《人民日报》1957年7月14日,转引自潘先林:《民国云南彝族统治集团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7-138页。
    据《龙绳武先生访问纪录》常与龙云往来的西南联大民主派教授,诸如张君劢、罗隆基、梅贻琦、蒋梦麟等。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史从书(28):《龙绳武先生访问纪录》,张朋园访问,郑丽榕纪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八十年(1991年),第40页。
    [澳]霍尔,谢本书、许洁明、宋光淑译:《云南的地方派别(1927-1937)》,载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研究集刊》1984年第1期,第536页。
    ④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史丛书(28):《龙绳武先生访问纪录》,张朋园访问,郑丽榕纪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八十年(1991年),第87页。
    [澳]霍尔,谢本书、许洁明、宋光淑译,载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云南的地方派别(1927-1937)》,载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研究集刊》1984年第1期,第442页。
    ②潘先林:《民国云南彝族统治集团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9页。
    杜聿明:《蒋介石解决龙云的经过》,载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79年,第32页。
    ④参见潘先林:《民国云南彝族统治集团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7页,第146-149页。
    [澳]霍尔,谢本书、许洁明、宋光淑译:《云南的地方派别(1927-1937)》,载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研究集刊》1984年第1期,第536页,第539页。
    该书编写组:《云南公路史》(第一册),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223页。
    谢本书:《龙云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5页。
    民国云南通志馆编:《续云南通志长编》卷四十《民政一·积谷》,云南省志编纂文员会办公室编校,1985年,第318页:龙云:《抗战前后我的回忆》,载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79年,第56页。
    ⑤晏道刚:《蒋介石追堵长征红军的部署及其失败》,载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二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79年,第15页。
    参见谢本书、冯祖贻主编:《西南军阀史》(第三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0-316页。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史从书(28):《龙绳武先生访问纪录》,张朋园访问,郑丽榕纪录,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八十年(1991年),第104页。
    参见潘先林:《民国云南彝族统治集团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4-226页。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史丛书(28):《龙绳武先生访问纪录》,张朋园访问,郑丽榕纪录,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八十年(1991年),第105页。
    杨念群:《清帝逊位与民国初年统治合法性的阙失——兼谈清末民初改制言论中传统因素的作用》,《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5期。
    [1]梁启超著,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清德宗实录》卷92卷99卷255,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清实录藏族史料》第9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4]《清史稿》卷463,《列传》250,《刘永福》,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5]魏源著:《海国图志》(下),《中华百科藏书》青苹果电子图书。
    [6]李根源辑,杨文虎等校注:《<永昌府文征>校注》,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
    [7]牛洪斌等点校:《新篡云南通志》卷七,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8]《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
    [9]本书编委会:《勐腊县志》卷26,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第1、20、40、52、62、84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11]周钟岳总纂,蔡锷审定:《云南光复纪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12]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编(卷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3]吴丰培辑:《清代西藏史料丛刊》第一辑,《藏印往来照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14]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
    [15]吴丰培辑:《清季筹藏奏牍》第2、5册,《张荫棠奏牍》第2卷,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1938年。
    [16]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编辑组:《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7]吴丰培主编:《联豫驻藏奏稿》,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1979年。
    [18]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19]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
    [2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三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2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治藏行政法规》,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年。
    [22]孙璞:《云南光复军政府成立记》,载《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23]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档案史料汇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24]四川省档案馆、四川民族研究所:《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25]朱绣著,吴均校注:《西藏十年大事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6]北京大学历史系编:《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
    [27]刘曼卿:《康藏轺征》,台北:南天书局,《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四辑),据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发行版本影印,中华民国七十六年。
    [28]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
    [2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康藏纠纷档案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
    [30]周开庆编著:《民国川事纪要》(中华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台北:四川文献月刊社,中华民国六十一年。
    [3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32]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
    [33]《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
    [34]吴丰培辑:《民元藏事电稿》,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
    [35]西藏吕都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昌都地区志》(上),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
    [36]谢本书等编:《云南辛亥革命资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37]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一、三、六、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38]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二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39]荆德新编:《云南回民起义史料》,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
    [40]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41]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第152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
    [42]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43]康有为,康文佩:《康南海自订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44]辽宁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下),1981年。
    [45]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6]张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1,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
    [47]陈玉科:《云南边地问题研究·弁言》(上册),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1933年。
    [48]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第五编《中国海关与缅藏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
    [49]孙子和:《雅州边茶与西藏》,台北:蒙藏委员会,中华民国八十七年(1998年)。
    [50]姚莹:《中复堂全集·康牺纪行》(三),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5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52]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53]王栻主编:《严复集》1卷,中华书局,1986年。
    [54]《黄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55]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56]黎光明,王元辉著,王明珂编校:《川西民俗调查记录1929》,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年。
    [57]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九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58]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59]梁启超:《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新民丛报》第92期,中华书局影印本,2008年。
    [60]华企云:《滇缅界务之实况》,《边事研究》,1936年第二卷第一期。
    [61]凌民复(纯声):《建设西南边疆的重要》,《西南边疆》,昆明西南边疆月刊社发行,民国27年(02)。
    [62]夏瑚:《怒俅边隘详情》,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63]陈重为:《西康问题》,《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四辑),台北:南天书局,据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九年上海发行版本影印,中华民国七十六年。
    [64]胡吉庐:《西康疆域溯古录》,《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四辑),台北:南天书局,据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七年上海发行版本影印,中华民国七十六年。
    [6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史丛书(28):《龙绳武先生访问纪录》,张朋园访问,郑丽榕纪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八十年(1991年)。
    [66]《改正西南少数民族命名表》,1940年10月11日,云南省档案馆藏:12全宗1011卷。
    [67]中国社科院“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1978年第3期,北京:中华书局。
    [68]中国社科院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专刊第二号),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69]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广西》(下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
    [70]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1986年。
    [71]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影印本。
    [72]广东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43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73]蔡锷:《在统一共和党云南支部成立会上的演说词》,云南《华南新报》,1912年5月6日。
    [7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集》(第五辑,第十七辑,第三十辑,第六十二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79年。
    [1]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2]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3]杨策、彭武麟主编:《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4]王文光,龙晓燕,陈斌:《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5]王文光,龙晓燕,李晓斌:《云南近现代民族发展史纲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6]黄成授:《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8]苏发祥:《西藏民族关系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9]隗瀛涛,李有明,李润苍等:《四川近代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10]马曜:《云南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二版。
    [11]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12]邓锐龄,陈庆英,张云,祝启源:《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上、下),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13]李资源,徐亦亭:《中国近现代少数民族革命史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14]方素梅,蔡志纯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1840-1949),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
    [15]罗开云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近现代)大事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罗开云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近现代史料概述》,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17]李硅:《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
    [18]秦和平:《基督宗教在四川传播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19]陇贤君:《中国彝族通史纲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
    [20]张声震:《壮族通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
    [21]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关系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22]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23][英]沃尔什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哲学——导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4][美]罗兹·墨菲著,黄磷译:《亚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
    [25][英]H·R戴维斯著,李安泰、邓立木等译:《云南:联结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19世纪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云南社会状况及民族风情》,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6][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王昶、徐正源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28]王辅仁、索文清编著:《藏族史要》,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
    [29]周伟洲:《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30]牙含章:《达赖喇嘛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32]申旭:《老挝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33]王士录主编,刘稚副主编:《当代越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34][英]D·G·E·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5]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36]吕一然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37][英]荣赫鹏著,孙煦初译:《英国侵略西藏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38]刘武坤:《西藏亚东关史》,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
    [39]卢汉超:《赫德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40]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西藏历史地位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41]周伟洲:《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
    [42]培伦等编:《印度通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44]王绳祖:《中英关系史论丛》,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45]《云南近代史》编写组:《云南近代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46]段世琳:《班洪抗英纪实》,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47]马玉华:《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之研》(1929-1948)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8]黄嘉谟:《滇西回民政权的联英外交》,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37),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四月初版。
    [49]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2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50][英]伯尔考维茨著,江载华、陈衍译:《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51]隗瀛涛、周勇:《重庆开埠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
    [52][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关系史》第2卷,上海:上海书训出版社,2000年。
    [53]吴兴南、张仲华等著:《近代西南对外贸易》,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54]《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3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
    [55]《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
    [56]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布依族简史简志合编》,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年。
    [57]尤中:《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58][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等译:《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59]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60]徐寒主编:《世界历史百科全书》第六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
    [61]《孙中山全集》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62]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
    [63]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64]肖耀辉,刘鼎寅:《云南基督教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65][英]韩素英著,祝钰等译:《残树》,北京:华侨出版公司,1994年。
    [66][美]费正清编,中国社科历史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67]王钟翰:《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68][英]柏格里著,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
    [69]吴康零主编:《四川通史》(第六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70]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主编:《周素园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71]吴玉章:《辛亥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7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孙中山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73]沈红:《结构与主体:激荡的文化社区石门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74][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75]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
    [76]《孙中山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77]喜饶尼玛、苏发祥编著:《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78][英]柏尔著,宫廷璋译:《西藏之过去与现在》,商务印书馆,1930年。
    [79]黄现璠等:《壮族通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
    [80]朱浤源:《从变乱到军省:广西的初期现代化,1860—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八十四年。
    [81][美]费正清主编,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82][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83]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
    [84]李志农:《民国时期西藏政治格局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85][美]梅·戈尔斯坦著,杜永彬译:《喇嘛王国的覆灭》,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86][英]麦克唐纳(David Macdonald)著,孙梅生,黄次书译:《旅藏二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
    [87]谢本书、冯祖贻主编:《西南军阀史》(第二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88]赵椿主编:《唐继尧研究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89]潘先林:《民国云南彝族统治集团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90]王耿雄等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91]东南编泽社:《唐继尧》,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92]陶菊隐:《北洋统治时期史话》(第六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
    [93]该书编写组:《云南公路史》(第一册),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94]谢本书:《龙云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潘先林:《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述要》,《学术探索》2007年第4期。
    [2]张媚玲,张曙晖:《近20年来中国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述评》,《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
    [3]杜望明:《历史学界开始讨论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哲学研究》1955年第2期。
    [4]杨策:《中国近代史的时限问题刍议》,《‘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5]李殿元,李君惠:《中国近代史上下限新论》,《文史杂志》2005年第2期。
    [6]赵健君,贾东海:《民族关系定义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4期。
    [7]彭武麟:《21世纪的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视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8]彭武麟:《回溯与当下——兼论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基本对象与路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9]杨策:《试论近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与诸种情态》,《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10]彭武麟:《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11]罗贤佑:《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产生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24日。
    [12]方素梅:《最近十余年的中国民族史研究》,《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13]王文光,龙晓燕:《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研究散论之一》,《思想战线》2001年第2期。
    [14]王文光,李汹:《云南近现代民族史研究论纲》,《思想战线》2007年第5期。
    [15]蒋立松:《略论西南民族关系的三重结构》,《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16]徐杰舜:《广西近代民族关系述略》,《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
    [17]廖杨,付广华:《清末广西民族关系发展论》,《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3期。
    [18]罗庶长:《友好合作是近代以来民族关系的主流》,《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19]王川:《近代民族关系史上的西康建省及其历史意义》,《西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0]赵宏章:《贵州咸同大起义与贵州近代民族关系二题》,《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21]张媚玲:《民族关系视野下的近代西南边疆教案》,《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
    [22]李汹:《红军长征过云南与云南民族关系述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期。
    [23]周智生:《族际商贸交流与近代西南边疆民族的经济生活——以滇西北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3期。
    [24]周智生:《云南商人与近代滇藏商贸交流》,《西藏研究》2003年第1期。
    [25]周智生:《近代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商习尚的演变》,《学术探索》2003年第4期。
    [26]周智生:《近代中国西南边疆民族乡村的农村商品化浪潮——以滇西北为中心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9期。
    [27]蒋立松:《经济文化类型: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物质基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8]何星亮:《区域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新篇章——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评介》,《思想战线》2007年第4期。
    [29]王文光,张媚玲:《民国时期对云南边疆民族的治理与认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0]孙宏年:《民国初年滇、川、藏之间关系及其影响——以西藏治理和西南边疆稳固为中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1]董志勇:《关于“印茶入藏”问题》,《中国藏学》1993年第3期。
    [32]张文芝:《弥足珍贵的史料——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有关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调查史料评述》,《民族》1997年第11期。
    [33]戴鞍钢:《近代中国西部内陆边疆通商口岸论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4]杜文忠:《边疆的概念与边疆的法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4期。
    [35]熊月之:《略论冯桂芬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6]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37]王文光、龙晓燕:《论梁启超早期的中国边疆民族史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38]王文光、龙晓燕:《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的贡献》,《学术探索》2007年第3期。
    [39]林伟健:《国家凝聚力: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40]刘莉:《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建构》,《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
    [41]周立英:《1904年云南留日学生浅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42]扎洛:《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张荫棠西藏新政》,《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43]钟霞:《清末新政与边疆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以广西为例》,《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44]黄天华:《论民国时期西康建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45]段金生:《民国政府的边政内容与边政特点——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心》,《思想战线》2011年第1期。
    [46]喜饶尼玛:《论民国时期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心理嬗变》,《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
    [47]伍昆明:《辛亥革命后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新政策”》,《中国藏学》1998年第2期。
    [48]王川:《近代康藏史上的“大白事件”及其解决》,《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2期。
    [49]张媚玲:《近代民族危机驱动下传统民族观的转型》,《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
    [50]吕兴邦:《近代广西对外贸易研究(1877—1936)——以海关贸易报关为考察中心》,广 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
    [51]马玉华:《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
    [52]江巧红:《孙中山的地方自治理论浅析》,《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10年第5期。
    [53]杨念群:《清帝逊位与民国初年统治合法性的阙失——兼谈清末民初改制言论中传统因素的作用》,《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5期。
    [54]张绪忠:《孙中山与联省自治运动》,《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3期。
    [55]谢本书:《陆荣廷与唐继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56]陈丽华,莫庆红:《云南联省自治运动述论》,《前沿》2007年第11期。
    [57]钟文典:《身在民国,心恋亡清——从陆荣廷看民初政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58]潘先林:《唐继尧与中国近代化》,《学术探索》2009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