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为背景而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历史性抉择。新农村建设既包括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包括农民素质的提高,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和根本要求。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育的理论出发,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基本素质的现状及成因,以此为基础,全面论述了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内容和路径选择。全文包括导论、五章正文和结束语。摘要如下:
     导论阐述了选题的缘由、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概述了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培育的一般理论。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基本内容、特点和意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提出的基本要求,新型农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加强对农民教育的理论根据和重要意义。
     第二章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基本素质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素质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总体看农民的知识水平、劳动能力及精神境界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民主法制观念逐步确立、崇尚科学之风正在形成、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升。但是农民基本素质方面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宗教观念浓厚、集体意识淡漠、政治理性精神不足、组织合作意识较低、消费观念畸形等。
     第三章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基本素质存在问题的成因。首先是历史的原因。其中包括传统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的制约,封建专制制度以及思想的影响。其次是现实的原因。其中包括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农民阶层分化的影响以及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影响。最后是组织领导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基层党政领导重视不够、农民教育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农民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舆论导向欠缺等。
     第四章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农民的思想实际而确定的,并随着农村生活实际的变化而更新和丰富。其内容主要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现代思想观念、健全心理素质、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提高道德品质境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
     第五章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型农民的路径选择。首先,培育新型农民要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即坚持以农民为本原则、“三贴近”原则、层次性原则。其次,创新农民教育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求实性思维、整合性思维、发展性思维以及创新性思维。再次,要有科学的工作机制,坚持农民教育与农民自我教育相结合、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民文化创新相结合、理论宣传与民主管理制度相结合、尊重历史传统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结合等。最后,培育新型新型农民还要有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得力的政策措施,包括推动公共财政投资向农村倾斜、废除城乡二元户籍管理模式、明确政府职能,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角色转换等。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s a great and urgent strategy task, is a historical choice made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utlook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t includes both th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farmers, and cultivating new farmers is its essence and basic requirements.
     Taking Marxism as the guidanc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new farmers,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farmer's basic quality. And on this basis,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s of the main content and basic methods o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farmers have been made. The full thesis includes introduction, five chapters and conclusion. The summary is as follows:
     Introduction expounds the reasons for writing,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reality,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the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creativity and limitations.
     The first chapter outlin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new farmers. Such 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s background, basic cont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farmers, the basic quality for new farmers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ignificance in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rmers'basic quality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 great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farmers' quality. From overall look the farmer's intellectual level, labor ability and mental state have greatly improved. The main performance is:the increasing market economy consciousness, the gradually established concept of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the being formed habit of advocating science, and th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But there exist the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farmer's quality. Such as, the arising of the feudal superstition, the strong religious ideas, the weak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he lack of political and rational spirit, the low consciousness in organiz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the deformed consumptive idea.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es the reasons why there exist problems in farmers' quality. First of all, the historical reason includes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self-sufficient natural econom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feudal autocratic system and thought. The second is the real reason, which includes the restriction of two-element (urban and rural) system, the influence of the farmer's social stratum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farmers' low education level. The last is the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which includes:the grass-roots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ers haven't given enough attent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m; the capital investmen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nsufficient;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is not correct, etc.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main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e content of farm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ideological reality, and it will be changed, updated and enriched with the rural actual changes. Its main content include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education, democracy and law awareness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rn ideology education.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ways of cultivating new farmer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irstly, cultivating new farmers must adhere to the correct principles, such as the philosophy of farmer,"three closes" principle and gradation principle. Secondly, cultivating new farmers should persist in the innovation of mode of thinking, including realistic thinking, integrated thinking, development think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 Thirdly, cultivating new farmers needs scientific work mechanism and insists on the following combination, such as, farmer education and farmer ego education, material interests and spiritual encourag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novation, theoretical propaganda and democratic management system, respecting the tradition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Finally, cultivating new model farmers also needs a reasonable system arrangement and effective policies and measures, including promoting public finance investment to the countryside, abolishing two-element household management mod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erfecting government function.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0
    ③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1
    ④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① 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46
    ②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1
    ③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8
    ④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8
    ① 薛澜.九论《世界经济发展宣言》(草案)—发展教育促进世界经济发展[EB/OL].http://finance.sina.com.cn,2003年11月06日
    ① 彭西林.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6
    ① 付铁峰.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6
    ① 贺爱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EB/OL].江西农经网,http://www.jxagrlec.gnv.cn,2011-3-19
    ②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座淡会纪要》[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6701/4495410.html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7-08-05.
    ② 杨永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理论导刊,2006(4)
    ③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05-10-19.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5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05
    ①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93
    ① [英]王福斯.什么是村落?[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
    ② 楚国良.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身份该如何界定[EB/OL].新农村建设信息网,2009-9-30
    ③ 周占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3
    ① 徐海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文化视角[.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6(2)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
    ⑤ 宫敏燕.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J].南方论刊,2008(1)
    ① [美]西奥多·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66
    ① 付铁峰.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6
    ② 丁炳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
    ③ 付铁峰.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6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2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1
    ②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典型50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8
    ① [美]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29
    ② 周晓红.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澶变[M].北京:三联书店,1998:276
    ① 四川省政研会课题组.关于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报告[R].政工研究动态,2006(24)
    ① 李晓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6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百科出版社,2009:462
    ① 曹根记.加强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3(10)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5
    ② 赵旭东.权利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22
    ① 江泽民.1995年11月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读本》作序[N].人民日报,1995-11-27.
    ① 王平.宗法宗族思想观念与中国私营企业管理[M].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1:5
    ① 钱六一.新型农民培育中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12
    ① 高兴武.新农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障碍及化解[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7)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199
    ③ 宋彦璋.高度重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EB/OL]http://www.rednet.cn,2008-10-9
    ① 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291
    ②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9
    ① 宫敏燕.社会转型期群体行为的社会学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
    ② 马晓春.农民政治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功能与关键点[J].求索,2006(11)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364
    ① 宫敏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权益的保障[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5)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693
    ③ 贺雪峰.乡村的前途[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62
    ① 马晓春.农民政治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功能与关键点[J].求索,2006(11)
    ②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5)
    ③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5)
    ① 薛毅.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Ml.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359
    ② 薛毅.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359
    ③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M].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
    ① (DMarcuse, H. One2Dimensional Man, Boston:Beacon,1964:5
    ②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68
    ① 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343
    ① 宋圭武.小农经济与机会主义-兼论中国机会主义的消除[N].光明日报,2004-6-29
    ① 张华华.中国农民素质现状成因剖析[Jl.广西社会科学,2003(9)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
    ① 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12
    ② 张晓.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重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2002:343
    ③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9
    ① 张华华.中国农民素质现状成因剖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9)
    ② 张华华.中国农民素质现状成因剖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9)
    ① 丁刚.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
    ② 张华华.中国农民素质现状成因剖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9)
    ① 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68
    ② 发改委:城乡居民收入比升至3.3:1[N].常州日报,2010-6-8
    ① 宫敏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权益的保障[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5)
    ① 许方明.当代中国农民分化的特点及其成因[J].宁波大学学报,1999(6)
    ② 王自亮.变动与选择: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形成的诱因[J].浙江社会科学,2003(3)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8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12
    ① 中国农民素质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素质报告-新型农民素质评估与开发[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8:68
    ② 中国农民素质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素质报告-新型农民素质评估与开发[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8:68
    ③ 中国农业部.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N].农民日报,2007-11-13
    ① 周占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3
    ② 周占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3
    ③ 周占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3
    ① 李晓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6
    ① DonaldWorster, Nature's Economy:A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4, p.192
    ② DonaldWorster, Nature's Economy:A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4, p.293
    ③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④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3
    ① 陈映芳.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生态安全问题探析[J].中国安全科学报,2008(4)
    ① 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① 武娟妮.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伦理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9.5
    ① 朱胜国.如何解决农民自杀率高的问题?[N].南方都市报,2003-11-22
    ① 朱胜国.如何解决农民自杀率高的问题?[N].南方都市报,2003-11-22
    ② 李姝睿.儒家文化中生存价值的伦理解读[J].青海师范大学学学报,2009(3)
    ① 宫敏燕.后现代主义思潮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反思[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7)
    ① 惠娟,刘青云,殷化龙.关于当前农民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J]小城镇建设,2008(3)
    ① 吴锡改,胡聪聪.农民心理问题与新农村建设[J].大家思考,2010(9)
    ② 苏光.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③ 吴锡改,胡聪聪.农民心理问题与新农村建设[J].大家思考,2010(9)
    ① 李景军.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民民主意识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2)
    ② 郭亚杰.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③ 何峰.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农民民主意识培养问题探析[J].理论导刊,2011(5)
    ④ 李萍.主体性—“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J].社会科学家,2007(6)
    ① [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8
    ②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
    ① 王旭宽.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政治参与[J].求索,2005(9)
    ① 吕敏.试论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J].聊城大学学报,2007(2)
    ② 郑永流.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的培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22
    ①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6
    ②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60
    ① 曾凯.论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8)
    ② 郑秋,顾鑫,田平.我国农村法治八大现状[N].人民日报,2006-11-22
    ③ 丁同民.新农村法治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州学刊,2009(2)
    ① 于庆生.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08(3)
    ①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7
    ② 周春明.公民社会与公民责任[J].前线,2003(11)
    ① 李佑新.走出现代性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2
    ② 陈炳水.道德立法: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法律保障[J].江西社会科学,2001(1)
    ③ 吴立保.从家庭伦理到公共道德:现代幼儿家庭德育的转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6(9)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5
    ① 贺先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6(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① 史诗.中国离婚率高源于责任缺失[EB/OL].hhttp://www.china.com.cn/info,2012-9-11
    ② 薄存旭.儒家视阈下现代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1(2)
    ③ [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著.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61
    ① 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02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
    ① 梁英.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状况[J].学习与实践,2008(10)
    ① 廉玉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10
    ① 胡锦涛.“八荣八耻”是非分明[N].人民日报,2006-03-07.
    ② 郎晓瑛.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
    ③ 粟多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新农村建设[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3)
    ① 苏光.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① 胡锦涛.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N].人民日报,2003-12-18.
    ① 金华宝.分层分类教育:农民阶层分化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路径[J].探索,2007(5)
    ① 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① 罗一华.论新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变革[J].沧桑,2009(4)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20
    ①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典型50例[M].北京:新华出版,2006:8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①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49
    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表,2009-07-16
    ①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百年专论:如何处理农民问题[N].人民日报,2004-8-31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
    ① 代俊兰,史艳红.当代中国农民精神生活质量解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6)
    ① 周晓红,传统与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1998:18
    ② 张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08.5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① 回良玉.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讲话[EB/OL].中国市场研究报告网,2011-11-03
    ② 许文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72
    ① 陆益龙.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4
    ② 凌有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N].光明日报,2006-9-8
    ① 夏杏珍.科学发展辉煌十年:普及义务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观为指导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EB/OL].中国网,2012-9-11
    ① 财政部.2000---2007年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投入情况[EB/OL].财政部官方网站,http://www.mof.gov.cn/mof,2008-3-6
    ② 李力,杨学聪.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N].经济日报,2009-8-25
    ①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
    ① 宫敏燕.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权益的保障[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5)
    ② 周占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3
    ① 宫敏燕.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权益的保障[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5)
    ② [加]查尔·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110
    ③ 于江,钟玉海.论“认同”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M].求实,2010.12
    ①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288
    ② 刘卫秋.后税费时代乡镇政府职能初探[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8][美]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王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9][英]戴维·米勒.布莱尔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0][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
    [11][美]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
    [12][法]阿尔弗雷德·格赛罗.身份认同的困境[M].王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3][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张华青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8.
    [15][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6][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7][德]郝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19][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0][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1][英]洛克.政府论[M].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2][美]西奥多·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23][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4]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1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5]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7]善峰.梁漱溟社会改造构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28]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9]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0]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1]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3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3]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7.
    [34]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5]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6]陆益龙.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8]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9]薛毅.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40]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4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2]孙兰芝.公民教育的国际视野[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3]夏文斌.走向正义之路—社会公平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44]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5]朱晓曼.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6]刘玉英.思想政治工作语言艺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7]杨国欣,江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48]王玄武.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9]李太平.全球问题与德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0]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1]仇春霖.德育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52]戴艳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3]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4]高德胜.知性德育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5]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6]孙慧玲,张应杭.困惑与思考—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热点问题探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7]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8]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59]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60]周晓红.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澶变[M].北京:三联书店,1998
    [61]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3]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4]杨茹,宋国凯.从身份农民到职业农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5]周其仁.农村变革与中国发展:1978-1989[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66]舒志定.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67]俞可平,王伟光.农业农民问题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8]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69]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0]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71]陈锡文,赵阳.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2]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温铁军.我们还需要乡村建设[J].开放时代,2005(6).
    [2]罗一华.论新时期农民教育思维方式的变革[J].沧桑,2009(4)
    [3]肖立辉.单位背景下的乡村关系---杨村调查[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1).
    [4][英]王福斯.什么是村落?[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
    [5]胡银华.农村城市化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7)
    [6]李培林.社会转型:一只看不见的手[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7]陆益龙.流动的村庄---乡土社会的双二元格局与不确定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1)
    [8]李明秋.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话语权问题探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3)
    [9]陈伯清,李前兵,张国良.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1.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4)
    [10]温铁军.新乡村建设与共建和谐社会[J].社会观察,2006(3)
    [11]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06(6)
    [12]孙奇.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做好”五新”文章[J].精神文明导刊,2006(9)
    [13]匡尔峰,刘敏.当前我国农村阶层分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5(4)
    [14]唐腾凤.社会资本视角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法制与社会,2010(10)
    [15]张华华.中国农民素质现状成因剖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9)
    [16]吴敬秋.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J].攀登,2006(2)
    [17]孟兰芬.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J].理论与现代化,2006(5)
    [18]刘文.社会转型期道德观念的变化及导控[J].理论前沿,2005(2)
    [19]陈伟涛,陈昌文.当前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的社会资本困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20]刘梅.加强信仰教育应争取认识和理解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8)
    [21]罗一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社会学诠释[J].沧桑,2007(4)
    [22]李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造就新型农民[J].党建研究,2008(9)
    [23]李慧勇,马慧吉.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探析[J].西北农林大学学报,2009(6)
    [24]皋艳.关于提升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4)
    [25]姚望.当代中国利益表达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1)
    [26]扈兵.构建和谐农村的必由之路: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渠道[J].文史博览,2006(12)
    [27]李一平.城郊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缘起、方式与机理[J].理论建设,2000(5).
    [28]金黎明.和谐社会与利益均衡[J].世纪桥,2006(10)
    [29]金丽娜.现代生命关怀理念的哲学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0(7)
    [30]张青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及其现实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0(8)
    [31]何峰.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农民民主意识培养问题探析[J].理论导刊,2011(5)
    [32]陈方南.论新农村视域下新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J].理论学刊,2010(5).
    [33]匡尔峰,刘敏.当前我国农村阶层分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4]张齐学.农村城市化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2(5)
    [35]陈鹏.新农村建设的三重维度—对新农村建设政治生态环境的思考[J].调研世界,2006(7)
    [36]潘寄青.我国农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7]鄢本凤,宋锡辉.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及其实施[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38]李燕萍,蒋文晶.国外农民教育的经验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育的启示[J].前沿,2008(12)
    [39]陈桂荣,陈思敏.汶川大地震中传媒教育导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政工研究动态,2009(1)
    [40]吴亚荣.农民素质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四川农业科技,2007(4)
    [51]林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4).
    [52]李文慧.新农村建设中劳动者素质提升的对策分析[J].中州学刊,2009(2).
    [53]陈君武.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乡村组织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0(5)
    [54]袁艳红,朱强.韩国、日本经验对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5)
    [55]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5)
    [56]代俊兰,史艳红.当代中国农民精神生活质量解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6)
    [57]皋艳.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J].长白学刊,2010(5)
    [58]徐根义.农民素质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问题[J].党政干部论坛,2006(8)
    [59]雷士平,姜群英.新型农民培育[J].职教论坛,2006(4)
    [60]皮武.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文化担当[J].当代教育科学,2010(9)
    [61]吴海文.论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2009(2)
    [62]王孝华.加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职教论坛,2007(4).
    [63]宋翎,江传月.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精神生活建设[J].求实,2010(9)
    [64]秦永州.传统农民价值观念内省[J].中国农村观察,2002(5)
    [65]赵云周.新农村建设务必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J].决策探索,2006(9)
    [66]王君丽,祝士明.从培育新型农民视角探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7)
    [67]李定国.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J].理论月刊,2007(9)
    [68]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时事观察,2006(10)
    [69]严俊杰,黄正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动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12)
    [70]张青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及其现实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0(8)
    [71]于江,钟玉海.论“认同”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J].求实,2010(12)
    [7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辑刊,1999(9)
    [73]陈家刚.协商民主导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74]孙友祥,何文昌.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价值、困境与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9(7)
    [75]高放.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2)
    [76]何建华.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2)
    [77]贾英健.多样价值观态势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J].山东社会科学,2002(1)
    [78]高玉梅.农民负面政治心理积累的风险提示[J].调研世界,2010(9)
    [79]刘长飞.提高农民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山东农业科学,2006(6)
    [80]朱学明.国外农民教育[J].世界农业,2003(2)
    [1]刘建荣.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
    [2]罗文章.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7.
    [3]彭希林.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型农民问题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08.
    [4]徐红.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和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5]马婧婧.知识型农民成长因素分析及培养机制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6]于大海.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7]张永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7.
    [8]张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信仰问题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07.
    [9]方海兴.1949年至196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0.
    [10]张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问题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2008.
    [11]刘丽华.吉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12]武娟妮.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伦理观[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
    [13]姜岸林.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8.
    [14]付永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青岛:山东大学,2007.
    [15]罗影.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下的农民素质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10.
    [16]谢宝利.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1921-1966)[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8.
    [17]冯靖媛.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提高的经济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8]耿东梅.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19]钱六一.新型农民培育中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
    [20]刘金菊.农村纠纷类型及其解决机制研究---以江苏省H镇为个案[D],中国人民大学,2007.
    [1]白雪秋.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6-07-10(10).
    [2]崔京华.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科学素养水平增速快于市民[N].2004-05-28(04).
    [3]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N].人民日报,2006-04-04(09)
    [4]王菲宇.公民教育:从西方到东方[N].第一财经日报,2010-11-15(02).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6(01).
    [6]王春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农民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N].中国青年报,2006-03-2(05).
    [7]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百年专论:如何处理农民问题[N].人民日报,2004-8-31(09).
    [8]王左雄.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农民[N].经济日报,2006-10-23(04)
    [9]李力,杨学聪.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N].经济日报,2009-8-25(06)
    [10]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R].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座淡会纪要》[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6701/4495410.html
    [2]党国英.乡村民主政治发展的观念与趋势[EB/OL]http://finance.sina.com.cn,2004-8-20.
    [3]宋彦璋.高度重视农民教育问题[EB/OL].http://www.rednet.cn,2008-10-910:33:50
    [4]杨坤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要求[EB/OL].http://yunnan.mofcom.gov.cn,2007-8-7.
    [5]财政部.2000---2007年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投入情况[EB/OL].财政部官方网站,http://www.mof.gov.cn/mof,2008-9-2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