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股东权的契约解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司契约理论结合了经济学和公司法学的研究,不但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契约理论的契约内涵,而且为法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工具。本文以公司契约理论为分析工具,基于交易模型假设,对股东权的本质、股东权的内容、股东权转让权及表决权进行契约解释,探寻股东权的性质、内容、配置、行使和限制等法律规则背后的经济含义,丰富股东权基础理论研究,为检讨我国股东权制度提供理论基础,并就完善和发展提出改革建议。
     本文除引言和结论之外,分六章展开:
     第一章公司契约理论。本章首先回顾了公司契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厘清了公司契约理论的渊源及其发展的主要范式——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非完全契约理论,并对公司契约理论进行了评价。本文认为公司契约理论不但丰富了契约的内涵,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理论分析的工具和视角——契约解释。
     本章接着疏理了公司契约理论对公司、公司法的主要观点。公司契约理论认为,公司是一组“契约的联结”,公司法的性质应该仅仅反映出公司作为一组自愿契约关系的事实,公司法应该是一组授权公司参与者自由缔结他们之间契约关系的赋权型规范。公司契约理论提倡契约自由。
     最后,本章运用公司契约理论对以股东为中心的契约关系进行了初步解释,认为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股东与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是股东契约关系的基本特质,是本文股东权契约解释的基础,因为本文的交易模型假设分析都是以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为基本前提。
     第二章股东权本质的契约解释。本章通过契约解释,分析了股东权的本质问题。本章首先解释了股东权的产生逻辑,认为股东权来源于股东财产权的让渡、企业所有权的安排以及契约行为,即产生于讨价还价的契约机制中,初步论证了股东权的契约性。
     接着,本章分析了股东权的形成基础——公司章程,从功能主义的视角解释了公司章程对股东权的界定、限制和规范,进一步论证了股东权的契约性。
     最后本章以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不完全契约理论对股东权的本质进行了解释。本文认为股东权的契约性在于它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效率安排,它的经济属性在于节约交易成本、减少代理成本,促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股东权应当是一组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契约权利束。强调股东权的契约性对于提倡契约自由、倡导股东导向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股东权内容的契约解释。本章首先分析股东权配置的契约性质以及公司章程配置和公司法配置的关系,并对股东权内容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厘定。本文认为,股东权的内容取决于权利的配置,而公司章程配置和公司法配置是两种相互补充的股东权配置途径。公司法的标准契约条款为公司章程配置提供选择菜单,节约股东的契约成本。同时,公司章程配置具有彰显个性的特点,对具体权利的分配又补充着公司法的规定。因此,股东权配置具有契约性。
     文章认为,在自由和强制之间,公司章程对于有关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则原则上不得选出适用。毫无疑问,公司契约理论的契约自由精神要求减少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则、增加任意性规则以扩大股东的意思自治空间,这应该作为我国公司法长期坚持的改革方向。但在现阶段,我国公司法的首要任务还在于正确区分任意性规则和强制性规则,在两者之间进行恰当地搭配,并找到合理的界限。
     本章接着对股东权行使规则和保障规则进行了契约解释,认为股东权的行使规则和保障规则从契约解释的经济意义上找到了正当性基础,它们的经济意义则在于通过效率安排节省公司参与者的交易成本。
     第四章股东权转让权的契约解释。本章首先就股东权转让权的理论基础从契约理论视角进行了分析,认为股东权转让权是股东退出公司契约的通道,它与表决权一起可以创造“公司控制权”市场、避免管理层的懒惰、降低代理成本,可以有效地保护股东利益和社会利益。
     接着本章对公众公司股份转让权的自由及其限制和封闭公司股权转让权的限制进行了契约解释,并考察了美国法上封闭公司股权转让限制制度。本文认为对股东权转让的限制取决于公众公司和封闭公司的经济结构,对于公众公司,应该坚持股份自由转让原则;对于封闭公司,应该充分尊重股东的契约自由,允许对股权转让进行限制。我国公司法应该完善封闭公司股权转让限制的任意性规范,为股东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第五章表决权的契约解释。本章首先从不完全理论、交易方法论范式对表决权的归属进行了解释。文章认为表决权作为契约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的一个方面,将其单独授予股东是公司参与者之间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讨价还价的结果。
     接着本章分别对一股一权原则、资本多数决原则及集体行使原则的经济逻辑进行了分析,认为一股一权原则的经济逻辑在于使股东的表决权权重和剩余索取权权重相配比,防止股东投票时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使作为监督者的股东的监督更有效率。本章对资本多数决原则的契约解释表明,由于大小股东对公司投资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不同,其承受的资金成本也不同,所以他们在面临公司重要决策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和具有不同的选择偏好。这使所有股东不可能形成一致意见,多数资本的意见就成为了最佳选择。而集体行使原则的经济逻辑在于建立股东讨价还价的契约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代理成本。为此,这三大原则理应成为公司法的默认规则。对于封闭公司而言,应该设置为任意性规则;对于公众公司而言,则应该设置为强制性规则。
     第六章公司契约理论与我国股东权制度。本章首先就公司契约理论的契约自由的精神在我国新公司法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认为对股东权制度而言,契约自由在我国新公司法中主要体现为股东在公司设立中的自由、公司治理中的自由、公司交易中的自由、利益分配中的自由、公司契约退出中的自由以及权利救济中的自由。这是我国股东权制度的一大进步。
     接着本章运用公司契约理论对我国股东权制度进行了检讨,提出了完善建议。文章认为我国股东权制度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有些规范的强制性和任意性表达不明确、将某些本属于股东契约自由的事项规定为强制性规范、强制性规范所占比重过大、股权转让权规则存在缺失、表决权规则的设计存有瑕疵。对此,本文建议公司法用语应规范、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要正确区分、强制性规范须进一步减少、股权转让权制度有待完善以及表决权制度急需匡正。
     最后,本章进一步提出了对股东权制度未来的展望,认为市场、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股东权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问题的解决并不代表未来问题的解决。对此,文章提出了解决的根本之道,即保持公司法的高度适应性、建立公司法的动态适应机制.但如何保持公司法的高度适应性、建立公司法的动态适应机制呢?本文建议:公司法应积极回应公司法的全球化竞争、积极接受技术和市场的检验、提高创新能力、坚持股东本位,扩大意思自治空间以及建立长效的公司法修改机制。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导入经济学上的契约解释方法,对股东权进行研究,这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突破。以公司契约理论为指导,建立交易假设模型;基于经济人的假设,如果公司参与者能够就股东权进行讨价还价,那么他们最愿意达成的契约安排将是最优的股东权配置。本文通过契约解释,探寻股东权法律规定背后的经济含义,丰富股东权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检讨我国股东权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在新型权利本质观的基础上,本文强调股东权的契约性,提出了对股东权本质的全新认识,完善和发展了股东权基础理论。本文认为,股东权是一组发展的、动态的、开放式的契约权利束;它的产生逻辑在于财产权的让渡、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和契约机制的运用;它的经济意义在于减少交易成本、降低代理成本。基于股东权的契约性,公司法应该高度尊重股东在权利配置、权利行使上的契约自由。
     第三,对于公司治理,本文认为我国应该提倡股东导向型模式,股东应该处于公司治理的基础地位。股东通过行使股东权来参与公司自治,因此,公司自治实际上是股东权自治,而股东权自治的根本在于契约自由。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公司治理的改革方向具有参考价值。
     第四,提出股东权配置的契约性。本文认为,股东权配置的契约性要求扩大股东权配置的自由空间,这是我国公司法长期坚持的改革方向。而现阶段,我国公司法的首要任务还在于正确区分任意性规则和强制性规则,在两者之间进行恰当的搭配,并找到合理的界限。
     第五,针对公司法现代化改革,本文提出建立公司法的动态适应机制,保持公司法的高度适应性,以适应市场、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公司法制度提出的随时进行完善和创新的要求。本文通过以契约理论对我国股东权制度进行检讨,一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建立公司法动态适应机制、保持公司法高度适应性的建议。本文认为建立公司法动态适应机制需要公司法积极回应公司法的全球化竞争、积极接受技术和市场的检验、提高创新能力、坚持股东本位,扩大意思自治空间以及建立长效的公司法修改机制。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and law, the contracting nature of company not only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contracting connotation, but als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ool for legal study. On the hypothetic theory of trade model, the paper tent to study the nature and content of shareholder's right and the right of transference and vot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contracting theory, so as to explore the economic meaning of the corresponding rules concerning the nature, the content, the collocation and exertion of shareholder's rights, to enrich the basic theory study of right thereof, to review the traditional theory and to perfect the relevant system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The first part observes the basic theory hereof.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contracting theory which developed from the agency theory, the theory of transaction costs to the under-developed contracting theory, and estimate the contracting theory which enrich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ontract and provide a sort of theoretical tool and perspective as well.
     The theory thereof advances the fact that company is a "nexus of contracts", the company law should be a set of rules which empower partners to make contracts by their will. Moreover, the contracting theory should advocate the point of view of making contract by will.
     By the channel of the contracting theory, the part tends to make elementary explanation for the basic contrac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hareholder and other people correlative. By the essential analysis of trade model with the hypothetic theory of rational economic person who pursues maximized benefit, the paper details on the beneficial conflicts between shareholder and governance, major shareholder and minor shareholder, shareholders and creditors etc., which would be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contracting relationships of shareholders and the theoretic basis for contracting explanation of shareholding right.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nature of shareholding right explained by theory thereof. From the history of its coming into being, the paper put forward to the viewpoint that the shareholding right comes from the transference of share capital and the contracting behavior, that is, the contracting mechanism of bargaining. Moreover,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how the company constitution defines, standardizes and limits the right hereof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efficiency advocates, and tends to explain the nature of right by the agency theory, the theory of transaction costs and the under-developed contracting theory. Therefore, the paper advances the views that the contracting nature lies on the efficiency requirement of remaining right and controlling right, the economic nature lies on the aim of maximizing benefits. Furthermore, emphasizing the contracting nature especially would contribute to advocate contract-making by will, and construct the feasible governance mode oriented by shareholders' benefit.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the contracting nature of right collo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any constitution and company law so as to argue the basic structure of right. 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to the argument that the content of shareholding right contributes to right collocation which owns the contracting contribute to some extent, and the collocations of company constitution and company law are mutually complementary for right collocation thereof actually. Therefore, the compelling rules would not be applicable for the company constitution. Moreover, the basic frame of right collocation comprises the right for benefit, the right for governance, the right for information, and the right for sue.
     The forth part talks on the transference right from the angle of contracting explan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element, the paper tries to argue that the transference right is a channel for shareholder to retreat from the company. Furthermore, the degree of transference limit depends on the economic configuration of companies. That is, open company should hold on the principle of transference without limit, and closed company would defer to shareholder's will. So new company law should focuses on non-compelling rules concerning transfer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choice for shareholders of closed company.
     The fifth part observes that the right for vote is entitled to the shareholder is the bargain for the biggest self- benefit among the company joiners, as a aspect of the contract and while a aspect of the system for venture bared.
     The explanation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capital majority vote approves that the opinion from the capital majority is to be the best choice. The basic economic logic of the collectivity function bases on three aspects: a contract system of the shareholder bargain, reduction of the no information- symmetry and the agency cost. Therefore, those principles should be the default rules for the company law, and they shall be set as the randomic rules for the close company while the compellent rules for the public company.
     The sixth part observes that the sprite of the contract freedom in the new company law of P.R.C includes the freedom for the shareholder setting up the company, governing the company, transacting, distributing the profit, retiring the company and the relieving rights. In China , the rights system of shareholder lies in the questions hereinafter such as prescribing the issues on the contract freedom of the shareholder as the compellent rules which account for large percents, without the rule of transference, the defaults of the rule of the voting. Therefore, the paper approves that compellent rules and randomic rules be differentiated rationally, compellent rules be reduced ulteriorly, and the transference right and voting rights should be completed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Moreover, the part put forward to the outlook of the shareholding rights. To keep high flexibility and set up dynamic application mechanism, company law should face to the globe competition and the test from the technology and market actively. Furthermore, to improve the creative ability, hold on the shareholder-orient, develop the contracting principle by will and establish the effective reform mechanism for company law would be excellent measures.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in the paper are sorts of issues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by the channel of contracting elucidation in the economics, the paper tends to exercise a sort of novel research means to analyze the shareholding right exactly. That is, studying the economic meaning of relevant rules for the right herein aims to enrich basic theory concerning the shareholding right in company law.
     Then, the paper details on shareholding rights which is a set of contracting rights with developing, open and dynamic properties actually. The logistic sense of its coming into being lies in the transference of share, the management of ownership, and the contracting mechanism. Therefore, the economic meaning is to reduce trade cost and agency cost in a great degree.
     Thirdly, as for company governance, the paper advocates that the shareholder-oriental mode be followed actually because the core of company governance lies in shareholders' autonomy and the contracting by will would contribute to shareholders' autonomy.
     Fourthly, the requirement of contracting attribute enlarges the collocation of right. As for China, company law should differentiate the compellent and randomic rules clearly, and make appropriate arrangement between them.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establishing a sort of dynamic application mechanism in company law needs the law hereof response to global competition and the test from the technology and market actively, so a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ve capability, to insist on shareholder-orient, to develop the contracting principle by will and to establish the effective reform mechanism for company law.
引文
1 See Frank H.Easterbrook & Daniel R.Fischel,"Voting in Corporate Law",26 J.L.& ECON.395(1983),pp.403-06.
    2[美]科斯:“企业的性质”,[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主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姚海鑫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6-27页。
    3 同上注,第36页。
    4 Jensen &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3J.Fin.305(1976).
    5[美]迈克尔·詹林、威廉·麦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陈郁主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6 同上注,第5页。
    7 同上注,第31页。
    8 王国顺等:《企业理论:契约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9[美]科斯:“企业的性质”,[美]奥利弗·E戚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主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姚海鑫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4页。
    10 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陈郁主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256页。
    11 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张玉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美]A·A·阿尔钦、H·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陈听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9-95页。
    13 同上注,第59页。
    14 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参见[美]威廉姆森:“经济组织的逻辑”,陈郁主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15[美]臭利弗·成廉姆森:“经济组织的逻辑”,陈郁主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16[美]奥利弗·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制”陈郁主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17 麦克尼尔认为:契约法分为古典契约法、新古典契约法和关系契约法,古典契约法调整古典缔约活动,新古典契约法调整新古典缔约活动,而关系性缔约活动则应该由关系契约法来进行规制。参见;[美]lan R.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潘勤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美]奥利弗·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制”陈郁主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19 麦克尼尔主要在其1974年发表的《契约的几个未来发展》、1980年出版的《新社会契约论:现代契约关系的一个调查》以及1985年发表的《关系性契约的反响》中提出并奠定了非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
    20 Klein B.,"Borderlines of Law and Economic Theory.Tansaction Cost DeCampments of Unfair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May,1980,70,pp.356-362.
    21 Hart Olive",John Moore,"Incomplete Contracting and Renegotiation",Econometrica,56,1988,pp.755-785.
    22 Hart Oliver,"Firms,Contracts and Finacial Struc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95.
    23 艾伦·施瓦茨:“法律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李风圣主译:《契约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103页。
    24 王国顺等:《企业理论:契约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147页。
    25 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66页。
    26 柴振国:《契约法律制度的经济学考察》,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27 王国顺等:《企业理论:契约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8 See Armen A.Alchian & Harol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62AM.ECON.REV.777(1972),pp.794-95;Michael C.Jensen & William H.Meckling,"Theory of the Finn:Management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3 J.FIN.ECON.305,309(1976).pp.310-11.
    29 William W.Bratton,Jr."The 'Nexus of Contracts"'Corporation:A Critical Appraisal",74 CORNELL L.REV.407(1989),p.409.
    30 Henry N.Butler,"The Contractual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11 GEO.MASON U.L.REV.,99(Summer 1989),p.99.
    31 See Eugene F.Fama,"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nn",88 J.POL.ECON.288(1980),pp.289-90.
    32 See Armen A.Alchian & Harol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62AM.ECON.REV.777(1972),pp.794-95.
    33[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34 Klausner,Michael D.,"The Contractarian Theory of Corporate Law:A Generation Later".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Vol.31(2006),pp.779-82.
    35 See William A.Klein,"The Modem Business Organization:Bargaining Under Constraints",91 YALE L.J.1521(1982),pp.1524-25.
    36 See William J.Carney,"Does Defining Constituencies Matter?",59 U.CIN.L.REV.385(1990),pp.415-16.
    37[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思斯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8页。
    38[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9页。
    39 同上注:第131页。
    40 同上注:第134页。
    41 同上注:第135页。
    42 Henry N.Butler,"The Conwactual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11 GEO.MASON U.L.REV,99(Summer 1989).
    43 See Fred S.McChesney," Economics,Law,and Science in the Corporate Field:A Critique of Eisenberg",89COLUM.L.REV.1530(1989),p.1536.
    44 See generally Jonathan R.Macey,"Corporate Law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A Contractual Perspective",18 J.CORP.L(1993),p.185.
    45[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著:《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46 同上注,第2页。
    47 See Michael Bradley et al.,"The Purposes and Accountability of the Corpor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Corporate Governance at a Crossroads," 62 LAW & CONTEMP.PROBS.9(1999),p.37;Thomas Lee Hazen,"The Corporate Persona,Contract(and Market) Failure,and Moral Values",69 N.C.L.REV.273(1991),p.284.
    48 See Ralph K.Winter,Government and the Corporation.Washington:The AEI Press,1978.pp.17-20
    49 Oliver E.Williamson,"The Modern Corporation:Origins,Evolution,Attributes",19 J.ECON.LIT.1537(1981).p.1545.
    50 See Frank H.Easterbrook & Daniel R.Fischel,"The Corporate Contract",89 COLUM.L.REV.1416(1989),pp.1444-45.
    51 See Frank H.Easterbrook & Daniel R.Fischel,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p.15.
    52[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39页。
    53 杨其静:“合同与企业理论前沿综述”,《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第80页。
    54 See Frank H.Easterbrook & Daniel R.Fischel,"The Corporate Contract",89 COLUM.L.REV.1416(1989),pp.1445-46.
    55 Klausner,Michael.1995."Corporate,Corporate Law,and Networks of Contracts,"81 Virginia Law Review.pp.757-852.
    56 ibid,p.828.
    57 Henry Hansmann,,"Corporation and Contract"(March 2006).ECGI-Law Working Paper No.66/2006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892830.
    58[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9-119页。
    59[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60[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61 同上注,第17页。
    62[美]莱纳.克拉克曼等:《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63 See Kenneth J.Arrow,"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21 PUB.POL'Y 303(1973),pp.304-05.
    64 See David L.Engei,"An Approach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32 STAN.L.REV.1(1979),pp.29-34.
    65 See Christopher J.Smart,"Note,Takeover Dangers and Non-Shareholders:Who Should Be Our Brothers'Keeper?",1988 COLUM.BUSL.REV.301,pp.316-19.
    66 Jonathan R.Macey,"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Rationales for Making Shareholders the Exclusive Beneficiaries of Corporate Fiduciary Duties",21 STETSON L.REV.23(1991),p.32.
    67 See Robert Charles Clark,Corporate law.Boston:Little,Brown and Co.,1986.pp.390-92.
    68 Stephen M.Bainbridge,Corporation Law and Economics.New York,Foundation Press.2002.pp.20-23;See David L.Engel,"An Approach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32 STAN.L.REV.1(1979),pp.34-35.
    69 See A.A.Berle,Jr.,"For Whom Corporate Managers Are Trustees:A Note",45 HARV.L.REV.1365(1932),pp.1367-68.
    70 See Frank H.Easterbrook & Daniel R.Fischel,"Voting in Corporate Law",26 J.L.& ECON.395(1983),pp.403-06.
    71 See Ralph K.Winter,Government and the Corporation.Washington:The AEI Press,1978.pp.17-20.
    72 See Friedman Milton,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3.p.22;cf.Armen A.Alchian,"Uncertainty,Evolution,and Economic Theory",58 J.POL.ECON(1950).P.211.
    73 Jonathan R.Macey,"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Rationales for Making Shareholders the Exclusive Beneficiaries of Corporate Fiduciary Duties",21 STETSON L.REV(1991).pp.26-27.
    74 加拿大公司法学者布莱思R.柴芬斯对公司参与者之间的交易关系用6个概念加以描述。它们是合同的期限、各方预计可获得的回报、损失的风险、一个交易者所具有的控制程度、利益冲突的存在和各方通过明确的合同安排处理潜在争议的程度。参见:[加拿大]布莱思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8-134页。
    75 这里的管理者包括董事、经理及其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所组成的公司管理层。
    76[美]罗伯特·孟克斯,尼尔·米诺:《监督监督人:21世纪的公司治理》,杨介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77 除此之外,股东们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权益,诸如赎回权、转换特权以及公司信息公开权等。参见:[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2页。
    78[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4页。
    79 同上注,第134页。
    80[英]保罗·戴维斯:《英国公司法精要》,樊云慧译,北京:法律出版社,第230页。
    81 施天涛:《公司法论》(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82[英]保罗·戴维斯:《英国公司法精要》,樊云慧译,北京:法律出版社,第230页。
    83 Jensen and Meckling,"Rent Prote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Ownership Structure in Publicly Traded Companies",Working Paper,Harvard Law School,1999.
    84[美]莱纳.克拉克曼等:《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8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3条。
    86 《美国标准商事公司法》第6.22节。
    87[美]莱纳·克拉克曼等:《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88[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6页。
    89 Lucian A.Bebchuk and Jesse M.Fried,"The Uneasy Case for the Priority of Seared Claims in Bankruptcy",105Yale Law,Journal(1996),p.857.
    90[加拿大]布莱恩 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8-69页。
    91 同上注,第68-69页。
    92[美]L.A.比初克:“在公司法中限制合同的自由:对修改特权的理想的限制”(1989)《哈佛法律评论》第102期,第1830页。转引自:[加拿大]布莱恩 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0-71页。
    93[美]迈克尔·詹林、威廉·麦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陈郁主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94[美]杰弗里·N·戈登、马克·J·罗:《公司治理:趋同与存续》,赵玲、刘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74页。
    95 《美国标准商事公司法》第6.21(b)节
    96 王国顺等:《企业理论;契约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97[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55页。
    98[英]F.H.劳森,B.拉登著:《财产法》(第二版)施天涛、梅慎实、孔祥俊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99 从奈特开始,经济学家不但认为企业所有权由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组成,而且进一步认为效率最大化的价值追求要求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应该对应安排。参见:Milgrom,Paul and Roberts,Economics,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New Jersey,Prentic-Hall International,Inc.199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0 参见:[美]A.A.阿尔钦,H.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9-95页。
    101 王国顺等:《企业理论:契约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102[美]O.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费方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103 王国顺等:《企业理论:契约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104 Grossman,G.and Hart,O.,"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y,94(1986),pp.691-719.
    105 王国顺等:《企业理论:契约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106 王国顺等:《企业理论:契约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页。
    107[美]A.A.阿尔钦,H.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陈听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108[日]前田庸著:《会社法入门》,有斐阁1991年第2版,第82-83页;[日]铃木竹雄、竹内昭夫著:《会社法》,有斐阁1981年版,第80页。转引自:刘俊海著:《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修订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109 柯芳枝:《公司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第163页。
    110 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修订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111 这里的剩余价值与前面剩余财产请求权中的剩余财产不是同一个意思。剩余价值是指公司支付完契约所规定的固定支出之后的利润剩余,而剩余财产是指在公司清算中,公司支付完清偿序列中优先于股东的其他公司参与者的请求权之后公司财产的剩余。
    112 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修订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113 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修订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为尊重原文,本文未将原文中使用的“合同”改为“契约”。在本文中,如没有特别说明,所使用的“合同”与“契约”同义。
    114 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版,第64页。
    115 在我国,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由全体股东共同制定;股份有限公司由发起人制订,募集设立的经创立大会通过,对后者而言,股份认购人尽管没有在章程上签字,但在股份认购时,股份认购人可以审查发起人制订的公司章程,如果他认为对他不利,他可以选择不认购。如果他选择认购,在创立大会上还可就是否通过章程行使表决权。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签约机制,这种签约机制是通过公司法的标准条款和公司参与者之间默认条款建立的。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3条、第77条、第87条。
    106 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117 柯芳枝:《公司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
    118 石慧荣:《公司法新论》,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版,第44页。
    119 参见:赵万一主编:《商法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20 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版,第64页。
    121 王保树:《中国商事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版,第218页。
    121 通过观察我国的村民自治、行业协会自治、社会团体自治等,可以发现,这些团体自治都是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制定章程作为自治的行为规范。
    123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3条、第77条。
    124 刘坤:“公司自治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69页。
    125 Henry N.Butler,"The Contractual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11 GEORGE MASON U.L.Rev.(Summer 1989).P.99.
    126[加拿大]布莱恩 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87-488页。
    127 See Paul Davis,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m Company Law(6~(th) ed.,) London Sweet & Maxwell,1997,pp.115-122.
    128 王文宇:《公司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第21-22页。
    129 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143页。
    130[美]莱纳.克拉克曼等:《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131 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78页。
    132 李永军:《合同法》(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8页。
    133[美]罗伯特·孟克斯,尼尔·米诺:《监督监督人:21世纪的公司治理》,杨介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134 曹兴权:《公司法的现代化:方法与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135 石小娟,曹新卓:“公司章程的性质与功能论”,《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35页。
    136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4条。
    137 参见《美国标准商事公司法》第2.02节
    138[美]罗伯特·孟克斯,尼尔·米诺:《监督监督人:21世纪的公司治理》,杨介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139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0条第1款。
    140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44条。
    141 朱慈蕴:“公司章程两分法论——公司章程自治与他治理念的融合”,《当代法学》,2006年第9期,第15页。
    142[英]丹尼斯·吉南:《公司法》,朱羿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143 参见《美国标准商事公司法》第2.02节。
    144 各国公司法通常都规定了严格的公司章程修改程序,如表决权的绝对多数通过、报送公司登记机关备案等。
    145 关于公司章程二元结构的优点进一步的讨论,请参见:朱慈蕴:“公司章程两分法论——公司章程自治与他治理念的融合”,《当代法学》,2006年第9期,第15页。
    146 赵万一主编:《商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版,第91页。
    147 同上注,第92页。
    148 同上注,第92页。
    149 周友苏:《新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版,第232页。
    150 程晓峰:“关于股权性质的法律思考”,《山东法学》,1998年第6期,第7-8页。
    15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5-19页。
    152[美]科斯,“企业的性质”,[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主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姚海鑫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4页。
    153 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陈郁主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256页。
    154 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张玉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5[美]奥利弗·成廉姆森:“经济组织的逻辑”,陈郁主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156[美]迈克尔·詹林、威廉·麦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陈郁主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157 同上注,第5页。
    158[美]罗伯特·孟克斯,尼尔·米诺:《监督监督人:21世纪的公司治理》,杨介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页。
    159[美]杰弗里·N·戈登、马克·J·罗:《公司治理:趋同与存续》,赵玲、刘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48页。
    160 同上注,第48-49页。
    161 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7页。
    162[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163[美]罗伯特·孟克斯,尼尔·米诺:《监督监督人:21世纪的公司治理》,杨介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16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4条。
    166 赵旭东:《公司与企业法纵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页。
    167 参见:《美国标准商事公司法》、《特拉华州公司法》。
    168[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169 See R.Posner,Economic Analysis of Law(3d ed.)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86.p372.;Carlton & Fischel,"The Regulation of Insider Trading",35 Stan.L.Rev.857(1983);Easterbrook & Fischel,"Voting in Corporate Law",26 J.L.& Econ.395(1983).
    170 See Del.Code Ann.tit.8,§ 102(bX7)(Supp.1988).
    171 See Gordon,“Ties that Bond:Dual Class Common Stock and the Problem of Shareholder Choice”,76Calif.L.Eev.3,4(1988).转引自:罗培新:“公司法强制性与任意性边界之厘定——一个法理分析框架”,《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第73页。
    172 参见本文第五章。
    173 罗培新:“公司法强制性与任意性边界之厘定——一个法理分析框架”,《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第74页。
    174[美]莱纳.克拉克曼等:《公司法削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175 同上注,第36页。
    176 Ramsay,lan,"Models of Corporate Regulation:The Mandatory/Enabling Debate".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931304.
    177[美]莱纳.克拉克曼等:《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178[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179 See F.Hodge O'Neal & Robert B.Thomson,"O'Neal and Theompson's Close Corporations:Orporations and LLCs ""§1:9,at 1-26 to-37(3d ed,rev.2004).
    180 股东还有权在公司解散清算时分配公司的剩余财产。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87条。
    181 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保护》(修订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182 Re Smith & Fawcet Ltd[1942]Ch 304.
    183 参见本文第四章。
    184 See William A.Klein & John C.Coffee,Jr.,"Business Organization and Finance:Legal and Economic Principles"(9~(th) ed.).New York:Foundation Press.2004.pp.109-10.
    185 如《美国标准商事公司法》规定:“公司所有权力应由董事会或者在董事会授权下行使,公司的经营和事务应由董事会管理或者在其指导下管理。”
    186 参见本文第二章。
    187[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188 同上注,第70-71页。
    189 曹兴权:《公司法的现代化:方法与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5-86页。
    190 周友苏:《新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191 赵万一:《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192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2条第2款。
    193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53条。
    194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34条。
    19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75条。
    196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83条。
    197 周友苏:《新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
    198 刘桂清:《公司治理视角中的股东诉讼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139页。
    199 本文使用的“股东会”既可以指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又可以指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
    200 赵万一:《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201 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202 参见:《特拉华州公司法》第7节。
    203 参见:《日本公司法》第309条。
    204 参见:《法国商事公司法》第153条、第155条。
    20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35条、第167条第4款。
    206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93条。
    207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38条。
    208 赵万一:《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209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43条、第104条。
    210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35条、第167条第4款。
    211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38条。
    212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51条第1款。
    213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35条、第167条第4款。
    214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35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可以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根据第167条第4款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可以规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利润。
    215 详见本文第五章关于一股一权原则的讨论。
    216 施天涛:《公司法论》(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217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40条、第101条。
    218 参见《韩国商法》第366条。
    219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41条、第102条。
    220 张穹:《新公司法修订研究报告》(中册),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221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03条。
    222 参见:《特拉华州公司法》第7节。
    223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11条。
    224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52条。
    22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83条。
    226 曹富国:《少数股东保护与公司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227[美]莱纳.克拉克曼等:《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228 对于公司管理层来说,参加派生诉讼将会花费巨大成本,而且如果败诉,公司管理层就要承担责任。受这种威胁,管理层往往愿意同提起诉讼或威胁要提起诉讼的股东进行谈判,争取庭外解决。这时,提起诉讼或威胁要提起诉讼的股东就会高额开价实施敲诈行为。管理层当然不会用自己的钱来交易,而是拿公司的钱来交易,最终损害的是其他股东和公司的利益。
    229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07条。
    230 See RMBCA §7.22.
    231 参见:《韩国商法》第368条。
    232 参见:《日本公司法》第310条。
    233 参见:《德国股份公司法》第134条。
    234 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316页。
    235[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311页。
    236 梁上上:《论股东表决权——以公司控制权争夺为中心展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237 不设董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由执行董事召集,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由监事召集。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图公司法》第41条。
    238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02条。
    239 参见:《德国股份公司法》第121条第2款、第111条第3款第1句、第122条。
    240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40条、第101条。
    241[德]托马斯·莱塞尔,吕迪格·法伊尔:《德国资合公司法》,高旭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版,第229页。
    242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03条第1款。
    243 See RMBCA §7.05
    244 参见:《德国股份公司法》第121条第3款、第4款、第124条第1款。
    24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03条第2款。
    246 参见:《德国股份公司法》第122条第2款。
    247 临时股东大会应当于会议召开十五日前通知各股东;发行无记名股票的,应当于会议召开三十日前公告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审议事项。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03条第1款。
    248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03条第3款。
    249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2条。
    250 参见:《日本国商法》,付黎旭,吴民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2-84页。
    251 参见:《德国股份公司法》,贾红梅,郑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147页。
    252 参见:《韩国商法》,吴日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83页。
    256 See Frank H.Easterbrook & Daniel R.Fisehel,"The Corporate Contract",89 COLUM.L.REV.1416,(1989).pp.1446-47.
    257 Benjamin Klein,"Contracting Costs and Residual Claims: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26 J.L.& ECON.367(1983),pp.367-68.
    258 Jonathan R.Maeey & Geoffrey P.Miller," Corporate Stakeholders:A Contractual Perspective",43 U.TORONTOL.J.401(1993),p.407.
    259 覃有土主编:《商法学》(2006年修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版,第102页。
    260[英]乔纳森·查卡姆著:《公司常青:英美法日德公司治理的比较》,郑江淮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261 Carol Goforth,"Proxy Reform as a Means of Increasing Shareholder Participa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Too Little,but Not Too Late",43 AM.U.L.REV.379(1994),p.406,see J.A.Livingston,THE AMERICAN STOCKHOLDER,Philadelphia,J.B.Lippincott Company,1958,pp.60-67;Frank D.Emerson,"Some Sociological and Legal Aspects of 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Under the SEC's Shareholder Proposal Rule",34 U.DET.L.J.528(1957),p.534.
    262 See Henry G.Manne,"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73 J.POL.ECON.110(1965),pp.112-14.
    263 See Henry N.Butler,"The Contractual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11 GEO.MASON U.L.PEV.99(1989),pp.111-13;Ronald J.Gilson," A Structural Approach to Corporations:The Case Against Defensive Tactics in Tender Offers",33 STAN.L.REV.819(1981),pp.841-45.
    264 See Henry G.Manne,"Som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Share Voting",64 COLUM.L.REV.1427(1964),p.1431.
    266 See Frank H.Easterbrook & Daniel R.Fischel,"Tho Proper Role of a Target's Management in Responding to a Tender Offer",94 HARV.L.REV.1161(1981),p.1174.
    266 施天涛:《公司法论》(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267 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保护》(修订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268 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保护》(修订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140页。
    269 柯芳枝:《公司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第184页。
    270 本部分关于公众公司经济结构的讨论主要参考罗培新教授的观点,特别致以谢意。参见: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1 See Melvin Aron Eisenberg,"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ion Law",Columbia Law review,1989,No,7,pp.1475-1477.
    272 覃有土主编:《商法学》(2006年修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版,第125-126页。
    273[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274[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9页。
    275[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页。
    276 同上注,第260页
    277[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635页。
    278 See Allen v.Biltmore Tissue Corp.,2 N.Y.2d 534,161 N.Y.S.2d 418,141 N.E.2d 812(1957).
    279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72条:See RMBCA §6.27 and DGCL §202.
    280[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635页。
    281 Lewis D.Solomon,Donald E.Schwartz,Elliott J.Weiss,Corporations Law and Policy:Materials and Problems(fourth Edition),West Group,1998,p.452.
    282 See RMBCA§6.27(d)(1);DGCL§202(c)(1).
    283 See RMBCA§6.27(d)(3);DGCL§202(c)(3).Sec also,Colbert v.Hennessey,351 Mass.131,217 N.E.2d 914(1966).
    284 See F.Hodge O'Neal,"Restrictions on Transfer of Stock in Closely Held Corporations:Planning and Drafting",65 Harv.L.Rev.773(1952).
    289 See Henry N.Butler & Larry Ribstcin,Opting Out of Fiduciary Duties:A Response to the Anti-Contractarians,65 WASH.L.REV.(1990).p.1;Fred S.McChesney,Contractarianism Without Contracts? Yet Another Critique of Eisenberg,90 COLUM.L.REV(1990).p.1332;Fred S.McChesney,Economics,Law,and Science in the Corporate Field:A Critique of Eisenberg,89 COLUM.L.REV.(1989).p.1530.
    290 See Revlon,Inc.v.Mac,Andrews & Forbes Holdings,Inc.,506 A.2d 173(Del.1986);Dodge v.Ford Motor Co.,170 H.W.668(Mich.1919)
    291 See Stephen M.Bainbridge,Corporafion Law and Economics.New York,Foundation Press.2002.pp.418-29(解释董事有义务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公司法基本原则不是来自于公司的股东所有权而是来自于股东与公司的契约条款。)
    292[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293 同上注,第75页。
    294 这里为了分析的方便,仅以固定利益索取者中的职工来作对比,由于职工与其他固定利益索取者在收入的性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固定收入),所以分析的结果可以应用于所有的固定利益索取者,即除股东之外的公司参与者。
    295 See Frank H.Easterbrook & Daniel R.Fischel,"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pp.66-72.
    296 See Ronald H.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3 J.L.&ECON.1(1960)..
    297 Stephen M.Bainbridge,Mergers and Acquisitions,New York:Foundation Press.2003.pp.340-86.
    298 让步谈判,是劳资集体谈判的一种类型,劳方放弃原已获得增长的工资、福利或劳动条件,以交换某些工作保证,如保证不被任意解雇。这里,劳方交换的是董事代表。参见:《元照英美法词典》第275页。
    299 Brian E.Becket,"Concession Bargaining:The Impact on Shareholders' Equity",40INDUS.& LAB.REL.REV.268(1987).
    300 See RMBCA §7.21
    301 参见:柯芳枝:《公司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第216页。
    302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04条第1款。
    303 赵万一:《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304 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保护》(修订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
    305 Smythe,Donald J.,"Shareholder Democracy and the Economic Purpose of the Corporation".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Forthcoming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904187
    306[美]A·A·阿尔钦、H·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307[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308[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309 罗培新:“公司法学研究的法律经济学含义——以公司表决权规则为中心”,《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310 See Masulis,Ronald W.,Wang,Cong and Xie,Fei,"Agency Problems at Dual-Class Companies"(February 12,2007).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961158.
    311 朱慈蕴:“资本多数决原则与控制股东的诚信义务”,《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108页。
    312 刘辅华、李敏:“论资本多数决原则——对股东大会决议规则的反思”,《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第76页。
    313 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保护》(修订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07页。
    314 施天涛:《公司法论》(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页。
    315 王保树:“股东大会的地位及其运营的法理”,王保树主编:《商法的改革与变动的经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316 侯东德:“股东大会决议的契约解释”,《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6期,第119页。
    317 大股东退出公司的抛售股份的最初行为会直接导致股价下跌,下跌的股价会使大股东后续的抛售收益受到直接影响。由于害怕股价下跌,大股东轻易不敢抛售股份。因此,大股东不容易退出公司。
    318 张民安:“股东的表决权”,《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19 梁上上:《论股东表决权——以公司控制权争夺为中心展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1-52页。
    320 See RMBCA,§7.01,§7.02,§7.21,§7.22.
    321 参见:《日本公司法典》,崔延花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322[日]末永敏和:《现代日本公司法》,金洪正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9页;柯芳枝:《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表决权之行使》,载柯芳枝:《公司法专题研究》,台湾大学法学系法学丛书编委会编,1976年,第111页。转引自:梁上上:《论股东表决权——以公司控制权争夺为中心展开》,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323 参见:《日本公司法》第311条。
    324 1998年3月,美国特拉华州议会修改了公司法,以调整所有使用电子化方式表决及电子方式的委任活动。此后,纽约州、新泽西州于1998年10月修改了公司法,规定了使用电子方式行使表决权和委任的具体内容。参见:房绍坤、姜一春:“公司化IT化的若干法律问题”,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第113页。日本现行公司法也规定了电子表决方式,参见:《日本公司法》第312条。
    32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75条,第143条。
    326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38条。
    327 参见本文第一章。
    328 参见本文第一章。
    329 异议股东评估权和股份转让权可以提高中小股东的话语权。
    330 See Fred S.McChesney,"Economics,Law,and Science in the Corporate Field:A Critique of Eisenberg",89COLUM.L.REV.1530(1989),p.1536.
    331 See generally Jonathan R.Macey,"Corporate Law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A Contractual Perspective",18J.CORP.L.185(1993).
    332 江平:“公司法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发展”,载《公司法改革纵横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333[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334 冯果:“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公司立法”,赵万一、卢代富主编:《公司法国际经验与理论架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14页。
    335[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336 施天涛:“公司法的自由主义及其法律政策——兼论我国公司法的修改”,《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第83页。
    337 参见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8条、第27条、第77条规定。
    338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6条。
    339 赵旭东主编:《新公司法制度设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页。
    340 根据我国1993年公司法的规定,以生产经营和商业批发为主的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万人民币;以商业零售为主的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0万元人民币;而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的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10万元人民币。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参见: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3条、第78条。新公司法为了降低公司设立的门槛,将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降为3万元人民币;将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降为500万元人民币。并规定投资者可以分次缴纳其出资。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6条、81条。
    341 如隐名股东、挂名股东的出现,普通有限责任公司由于股份转让、股东死亡等原因导致股东人数少于两人,都可能导致一人公司的变相出现。
    342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58-64条。
    343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田公司法》第79条。
    344 参见: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4条。
    34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7条。
    346[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347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3条。
    348 敦锋:“新公司法中的意思自治”,《中财论坛》,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3月版。
    349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38条、第47条、第54条。
    350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50条、第114条。
    351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42-44条。
    352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01条、第106条、第108条。
    353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49条、第56条。
    354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34条。
    35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98条。
    356 参见,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2条。
    357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5条、第16条。
    358[美]梅尔文·阿伦·爱森伯格:“公司法的结构”,张开平译,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0-422页。
    359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35条、第167条。
    360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35条。
    361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72条。
    362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38条。
    363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75条。
    364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83条。
    36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53条。
    366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50条。
    367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52条。
    368 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0-64页。
    369 新公司法中的强制性字眼主要有:“应当”、“不得”、“必须”等;任意性字眼主要有:“可以”、“由公司章程规定”、“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全体股东约定……的除外”等。
    370 罗培新:“公司法强制性与任意性边界之厘定:一个法理分析框架”,《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第71页。
    371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87条。
    372 侯东德:“知识产权的比例界定和评估作价研究”,《学术论坛》,2007年第4期,第128-133页。
    373 罗培新:“公司法强制性与任意性边界之厘定:一个法理分析框架”,《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第69页。
    374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43条,104条。
    375 参见:本文第五章。
    376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06条。
    377[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页。
    378 赵旭东主编:《新公司法制度设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29-441页。
    379 刘红婴:《法律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380 朱力宇、张曙光主编:《立法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296页。
    381 贺少峰:“公司法强制性规范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382[美]梅尔文·阿伦·爱森伯格:“公司法的结构”,张开平译,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0-422页。
    383[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384[美]罗伯特·孟克斯,尼尔·米诺:《监督监督人:21世纪的公司治理》,杨介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页。
    385 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386 曹兴权:《公司法的现代化:方法与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387[美]罗伯特·孟克斯,尼尔·米诺:《监督监督人:21世纪的公司治理》,杨介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页。
    388 Roberta Romano,"The State Competition Debate in Corporate Law",8 Card.L.Rev.709(1987).
    389 贺绍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与公司法改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7页。
    390 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路径与公司法规则的正当性”,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第71-83页。
    391 贺绍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与公司法改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392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Modernizing Company Law",July 2002http://www.dti.gov.uk/companiesbill.
    1.柴振国:《契约法律制度的经济学考察》,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2.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曹兴权:《公司法的现代化:方法与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曹富国:《少数股东保护与公司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贺绍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与公司法改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柯芳枝:《公司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
    7.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李永军:《合同法》(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9.梁上上:《论股东表决权——以公司控制权争夺为中心展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刘俊海著:《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修订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1.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版。
    12.刘桂清著:《公司治理视角中的股东诉讼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13.刘红婴:《法律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覃有土主编:《商法学》(2006年修订),北京:中国政 法大学,2006年版。
    16.石慧荣:《公司法新论》,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
    17.施天涛:《公司法论》(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8.王保树:《中国商事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19.王国顺等:《企业理论:契约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0.王文宇:《公司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
    21.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张玉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张穹:《新公司法修订研究报告》(中册),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24.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5.赵万一主编:《商法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赵万一主编:《商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7.赵万一:《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8.赵旭东:《公司与企业法纵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9.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0.赵旭东主编:《新公司法制度设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1.周友苏:《新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2.朱力宇、张曙光主编:《立法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34.[德]托马斯·莱塞尔,吕迪格·法伊尔:《德国资合公司法》,高旭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5.[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6.[美]lan R.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潘勤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8.[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9.[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40.[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美]杰弗里·N·戈登、马克·J·罗:《公司治理:趋同与存续》,赵玲、刘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美]O.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费方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3.[美]莱纳.克拉克曼等:《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刘俊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4.[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
    45.[美]罗伯特·孟克斯,尼尔·米诺:《监督监督人:21世纪的公司治理》,杨介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加拿大]布莱恩 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7.[英]保罗·戴维斯:《英国公司法精要》,樊云慧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8.[英]丹尼斯·吉南:《公司法》,朱羿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50.[英]F.H.劳森,B.拉登:《财产法》(第二版),施天涛、梅慎实、孔祥俊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51.[英]乔纳森·查卡姆著:《公司常青:英美法日德公司治理的比较》,郑江淮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程晓峰:“关于股权性质的法律思考”,《山东法学》,1998年第6期。
    2.房绍坤、姜一春:“公司化IT化的若干法律问题”,《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3.冯果:“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公司立法”,赵万一、卢代富主编:《公司法国际经验与理论架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高晋康、钟尔璞:“试析合同法的意思自治原则”《人民检察》,2000年第11期。
    5.敦锋:“新公司法中的意思自治”,《中财论坛》,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3月版。
    6.侯东德:“股东大会决议的契约解释”,《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6期。
    7.侯东德:“知识产权的比例界定和评估作价研究”,《学术论坛》,2007年第4期。
    8.贺少峰:“公司法强制性规范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9.江平:“公司法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发展”,载《公司法改革纵横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江平、孔祥俊:“论股权”,《中国法学》,1994年第1期。
    11.刘坤:“公司自治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2.刘辅华、李敏:“论资本多数决原则——对股东大会决议规则的反思”,《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
    13.刘云华:“股东权益在不同公司治理模式演进中的位移”,《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第5期。
    14.罗培新:“公司法强制性与任意性边界之厘定——一个法理分析框架”,《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15.罗培新:“公司法学研究的法律经济学含义——以公司表决权规则为中心”,《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16.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路径与公司法规则的正当性”,《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7.施天涛:“公司法的自由主义及其法律政策——兼论我国《公司法》的修改”,《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18.石慧荣:“从英国公司法的改革看中国公司法的修订”,《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9.石小娟,曹新卓:“公司章程的性质与功能论”,《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0.滕光进、杜文中:“契约理论与企业本质的再思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21.王保树:“股东大会的地位及其运营的法理”,王保树主编:《商法的改革与变动的经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2.王海平:“公司章程性质与股东权益保护的法理分析”,《当代法学》,2002年第3期.
    23.杨其静:“合同与企业理论前沿综述”,《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24.杨瑞龙、聂辉华:“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25.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陈郁主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6.张民安:“股东的表决权”,《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27.周友苏、沈柯:“在管制与自治之间的我国公司法”,《当代法学》,2007年第1期。
    28.朱慈蕴:“公司章程两分法论——公司章程自治与他治理念的融合”,《当代法学》,2006年第9期。
    29.朱慈蕴:“资本多数决原则与控制股东的诚信义务”,《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
    30.[美]A·A·阿尔钦、H·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1.[美]艾伦·施瓦茨:“法律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李风圣主译:《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美]科斯:“企业的性质”,[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主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姚海鑫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3.[美]迈克尔·詹林、威廉·麦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陈郁主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美]梅尔文·阿伦·爱森伯格:“公司法的结构",张开平译,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5.[美]奥利弗·威廉姆森:“经济组织的逻辑",陈郁主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6.[美]奥利弗·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制”陈郁主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7.[美]詹林、麦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载陈郁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Frank H.Easterbrook & Daniel R.Fischel,"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Hart Oliver,"Firms,Contracts and Finacial Struc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3.J.A.Livingston,The American Stockholder,,Philadelphia,J.B.Lippincott Company,1958.
    4.Lewis D.Solomon,Donald E.Schwartz,Elliott J.Weiss,Corporations Law and Policy:Materials and Problems(fourth Edition),West Group,1998.
    5.Milgrom,Paul and Roberts,Economics,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New Jersey,Prentic-Hall International,Inc.1992.
    6.Friedman Milton,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3.
    7.Paul Davis,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m Company Law(6~(th)ed.,).London Sweet & Maxwell,1997.
    8.Ralph K.Winter,Government and the Corporation.Washington:The AEI Press,1978.
    9.Robert Charles Clark,Corporate law.Boston:Little,Brown and Co.,1986.
    10.R.Posner,Economic Analysis of Law(3d ed.).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86.
    11.Stephen M.Bainbridge,Corporation Law and Economics.New York,Foundation Press.2002.
    12.Stephen M.Bainbridge,Mergers and Acquisitions,New York:Foundation Press.2003.
    13.William A.Klein & John C.Coffee,Jr.,"Business Organization and Finance:Legal and Economic Principles"(9th ed.).New York:Foundation Press.2004.
    14.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Modernizing Company Law",July 2002,http://www.dti.gov.uk/companiesbill.
    1.Armen A.Alchian & Harol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62 AM.ECON.REV.777,794-95(1972).
    2.Armen A.Alchian & Harol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62 AM.ECON.REV.777(1972),pp.794-95.
    3.A.A.Berle,Jr.,"For Whom Corporate Managers Are Trustees:A Note",45 HARE L.REE 1365(1932),pp.1367-68.
    4.Armen A.Alchian,"Uncertainty,Evolution,and Economic Theory",58 J.POL.ECON(1950).P.211.
    5.Benjamin Klein,"Contracting Costs and Residual Claims: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26 J.L.& ECON.367(1983),pp.367-68.
    6.Brian E.Becker,"Concession Bargaining:The Impact on Shareholders' Equity",40 INDUS.& LAB.REL.REV.268(1987).
    7.Carlton & Fischel,"The Regulation of Insider Trading",35 Stan.L.Rev.857(1983).
    8.Carol Goforth,"Proxy Reform as a Means of Increasing Shareholder Participa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Too Little,but Not Too Late",43 AM.U.L.REE 379,406(1994).
    9.Christopher J..Smart,"Note,Takeover Dangers and Non-Shareholders:Who Should Be Our Brothers' Keeper?",1988COLUM.BUS L.REV.301,pp.316-19.
    10.Daniel R.Fischel,"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Movement",35Vand.L.Rev.1259(1982).
    11.David L.Engel,"An Approach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32 STAN.L.REV.1(1979),pp.29-34.
    12.Eugene F.Fama,"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88 J.POL.ECON.288,289-90(1980).
    13.F.Hodge O'Neal,"Restrictions on Transfer of Stock in Closely Held Corporations:Planning and Drafting",65 Harv.L.Rev.773(1952).
    14.Frank H.Easterbrook & Daniel R.Fischel,"Voting in Corporate Law",26 J.L.& ECON.395(1983),pp.403-06.
    15.Frank H.Easterbrook & Daniel R.Fischel,"The Corporate Contract",89 COLUM.L.REV.1416(1989),pp.1444-45.
    16.Frank H.Easterbrook & Daniel R.Fischel,"Corporate Control Transactions",91 Yale L.J.698(1982).
    17.Frank H.Easterbrook & Daniel R.Fischel,"The Proper Role of a Target's Management in Responding to a Tender Offer",94 HARV.L.REV.1161(1981),p.1174.
    18.Frank D.Emerson,"Some Sociological and Legal Aspects of 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Under the SEC's Shareholder Proposal Rule",34 U.DET.L.J.528,534(1957).
    19.Fred S.McChesney," Economics,Law,and Science in the Corporate Field:A Critique of Eisenberg",89 COLUM.L.REV.1530(1989),p.1536.
    20.Fred S.McChesney,"Contractarianism Without Contracts? Yet Another Critique of Eisenberg",90 COLUM.L.REV.1332(1990).
    21.Gordon,"Ties that Bond:Dual Class Common Stock and the Problem of Shareholder Choice",76 Calif.L.Rev.3,4(1988).
    22.Grossman,G.and Hart,O.,"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y,94(1986),pp.691-719.
    23.Hart Oliver,John Moore,"Incomplete Contracting and Renegotiation",Econometrica,56,1988,pp.755-785.
    24.Henry Hansmann,"Corporation and Contract"(March 2006).ECGI-Law Working Paper No.66/2006 Available at SSRN:http://ssm.com/abstract=892830.
    25.Henry N.Butler,"The Contractual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11GEO.MASON U.L.REV.,99(Summer 1989),p.99.
    26.Henry N.Butler & Larry E.Ribstein,"The Contract Clause and the Corporation",55 BROOK.L.REV.(1989).p.767;
    27.Henry N.Butler,"The Contractual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11GEO.MASON U.L.REV.,99(Summer 1989).
    28.Henry G.Manne,"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73 J.POL.ECON.110(1965),pp.112-14.
    29.Henry G.Manne,"Som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Share Voting",64 COLUM.L.REV.1427(1964),p.1431.
    30.Henry N.Butler & Larry Ribstein,Opting Out of Fiduciary Duties:A Response to theAnti-Contractarians,65 WASH.L.REV.1(1990).
    31.Jensen &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nn: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3J.Fin.305(1976).
    32.Jonathan R.Macey,"Corporate Law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A Contractual Perspective",18 J.CORR.L(1993),p.185.
    33.Jonathan R.Macey & Geoffrey P.Miller," Corporate Stakeholders:A Contractual Perspective",43 U.TORONTO L.J.401(1993),p.407.
    34.Jonathan R.Macey,"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Rationales for Making Shareholders the Exclusive Beneficiaries of Corporate Fiduciary Duties",21 STETSON L.RE V(1991).pp.26-27.
    35.Klausner,Michael.1995."Corporate,Corporate Law,and Networks of Contracts,"81 Virginia Law Review pp.757-852.
    36.Kenneth J.Arrow,"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21 PUB.POL'Y 303(1973),pp.304-05.
    37.Klein B.,"Borderlines of Law and Economic Theory:Tansaction Cost Determinants of Unfair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May,1980,70,pp.356-362.
    38.Klausner,Michael D.,"The Contractarian Theory of Corporate Law:A Generation Later".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Vol.31(2006),pp.779-82.
    39.Lucian A.Bebchuk and Jesse M.Fried,"The Uneasy Case for the Priority of Secured Claims in Bankruptcy",105 Yale Law Journal(1996),p.857.
    40.Macey,From Fairness to Contract: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Rules Against Insider Trading,13 Hofstra L.Rev.9(1984).
    41.Masulis,Ronald W.,Wang,Cong and Xie,Fei,"Agency Problems at Dual-Class Companies"(February 12,2007).Available at SSRN:http://ssm.corn/abstract=961158.
    42.Melvin Aron Eisenberg,"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ion Law",Columbia Law review,1989,No,7,pp.1475-1477.
    43.Michael Bradley et al.,"The Purposes and Accountability of the Corpor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Corporate Govemance at a Crossroads," 62 LAW & CONTEMP.PROBS.9(1999),p.37.
    44.Michael C.Jensen & William H.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ment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3 J.FIN.ECON.305,309(1976).pp.310-11.
    45.Oliver E.Williamson,"The Modem Corporation:Origins,Evolution,Attributes",19 J.ECON.LIT.1537(1981),p.1545.
    46.Ramsay,Ian,"Models of Corporate Regulation:The Mandatory/Enabling Debate".Available at SSRN:http://ssm.com/abstract=931304.
    47.Roberta Romano,The State Competition Debate in Corporate Law,8 Card.L.Rev.709(1987).
    48.Ronald J.Gilson," A Structural Approach to Corporations:The Case Against Defensive Tactics in Tender Offers",33 STAN.L.REV.819(1981),pp.841-45.
    49:Ronald H.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3 J.L.&ECON.1(1960).
    50.Smythe,Donald J.,"Shareholder Democracy and the Economic Purpose of the Corporation".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Forthcoming Available at SSRN:http://ssm.com/abstract=904187.
    51.Thomas Lee Hazen,"The Corporate Persona,Contract(and Market) Failure,and Moral Values",69 N.C.L.REV.273(1991),p.284.
    52.William W.Bratton,Jr."The 'Nexus of Contracts"'Corporation:A Critical Appraisal",74 CORNELL L.REV.407(1989),p.409.
    53.William A.Klein,"The Modem Business Organization:Bargaining Under Constraints",91 YALE L.J.1521(1982),pp.1524-25.
    54.William J.Carney,"Does Defining Constituencies Matter?",59 U.CIN.L.REV.385(1990),pp.415-16.
    55.Winter," State Law,Shareholder Protection,and the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6 J.Legal Stud.(1977) p.251.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德国股份公司法》。
    3.《法国商事公司法》。
    4.《韩国商法》。
    5.《日本公司法》。
    6.《美国标准商事公司法》。
    7.《特拉华州公司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