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选举民主的困境及其超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主概念是多元的,而在形形色色的民主概念中,基于现实主义的选举民主成为现代西方民主的主流模式。由于西方国家在全球的强势地位和巨大影响力,全球民主化变异为选举民主普世化。选举民主以选举界定民主,民主隐而不显,走上前台的是选举,这使现代西方民主饱受质疑。选举民主为非西方国家的民主化提供了一个简单、清晰而明确的民主概念,但它的扩展却在新兴民主化国家中引致一系列困境或灾难。
     在全球层面来看,民主启蒙阶段已经结束或行将结束,因而现今的民主研究更多地着重于具体制度构造和经验总结,但是,极端化约的选举民主概念几乎垄断着民主和民主化研究,这种局面既不利于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又极易对后发民主化国家构成危害。因此,有必要对民主演变和发展进行基础理论研究,重申民主的本来面貌,本文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的一次尝试。
     基于对民主的历史考察和对选举民主多层次困境的揭示,本文提出过程民主概念,希望以此终止民主的空洞化演变。过程民主以复兴民主的古典含义为契机,重新思考民主概念和方兴未艾的民主化的可行路径。在制度模式上,过程民主并非选举民主的一种替代模式,而在思维方式上,过程民主则是对民主的一种新的理解。
     就研究线索而言,一条显而易见的基本线索无疑是民主的历史演变进程。从古希腊时代民主产生到现代西方民主实践,民主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即古雅典民主、代议制自由民主和选举式民主。历史进程与逻辑序列是两回事,而在民主问题上,历史与逻辑之间却具有某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契合点即民主的空洞化。在民主的历史演变中,贯穿始终的逻辑是民主价值内涵和目的性的丧失,民主最终成为选举民主所理解的一种工具或手段。相较于民主演变中的历史线索,空洞化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逻辑线索。
     就研究框架而言,四个核心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本文主体内容统合在一起。这四个核心概念分别是过程民主、选举民主、民主的空洞化和民主的回归。过程民主概念基于微观的个人视角而提出,它包含四个维度,即直接化、参与化、实质化和价值化。这四个维度贯穿全文,为分析民主及其演变提供了最基本的思路,并构筑了全文的框架:①古雅典民主此四个维度上与过程民主相契合;②民主演变的空洞化是对这四个维度的反向契合,即间接化、精英化、程序化和工具化;③民主的空洞化演绎到极致便是选举民主,它与过程民主的基本区别便在此四个维度;④作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发展趋势,民主在此四个维度上向古典民主回归。
     就篇章结构而言,正文内容共有五章,行文基本遵循民主演变的历史和逻辑顺序。第一章考察了当今民主概念和度量模式的多元化,多元化引发了民主话语权之争,主流的民主概念和度量模式实际上是西方霸权的体现,在此民主理解方式之外,我们主张从微观的个人视角重新审视民主。第二章回顾了古雅典民主,将其在微观的个人视角上视为过程民主的一次模范实践。第三章梳理了古雅典之后民主的历史演变,从代议制民主的新范式到选举民主试图终结民主的野心,贯穿其中的是民主演变的空洞化特征。第四章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选举民主的困境,包括选举民主功能的局限性、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的选举民主缺陷以及选举民主普世化的困境。
     第五章总结了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回归趋势,这种回归源自对选举民主困境和不足的反思和弥补,是对它的超越。民主的回归发生于现当代的时代背景之下,绝不是复古,毋宁是一种螺旋式前进,因而有必要对过程民主概念进行再阐释。价值多元论和过程哲学对此再阐释启发良多,也有助于深度比较选举民主和过程民主这两种民主理解方式。在文章结语部分,基于对现代西方民主“非行动主义”特征的批判,我们呼吁基于公民和个人的积极行动的过程民主,使民主成为一种自主而有尊严的生存状态。
Among diverse concepts of democracy, the realistic electoral democracy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mode of modern western democracy. As a result of the powerful position and tremendous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global democratization is mutating into universaliza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The concept of electoral democracy defines democracy by election, and leads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democracy and the emergence of election, which makes the modern western democracy under questions. Election democracy provides a simple, clear and definite concept of democracy for non-western countries, but its expansion in new democratic countries lead to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or disasters.
     The democratic enlightenment is over or to be over at the global view, and so the studies on democracy nowadays focus mor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fic institutions and the summarization of experiences. However, the extremely reductionist electoral democracy monopolises the studies on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which is disadvantageous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and may do harm to late-development democratic countri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on the basic theories of democratic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by which we can reaffirm the original figure of democracy.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based on this consideration.
     We define the concept of process democracy based on 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n democracy and the exposure of the multi-level dilemma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hoping to terminate the hollowing evolution of democracy. On the opportunity of reviving the classical meaning of democracy, process democracy rethinks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and the feasible path of democratization. From the point of institutional model, process democracy is not an alternative to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but in the way of thinking mode, process democracy is a kind of new understanding of democracy.
     In terms of the clue of research, an obvious basic clue is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democracy. From ancient Greece to modern western democracy, the evolution of democracy has undergone three stages, which are ancient athenian democracy, representative liberal democracy and electoral democracy. Historical course and logical sequence is different, but on the issue of democracy, there is some consistency between history and logic which is the hollowing of democracy. The logic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democracy is the loss of democratic value and purpose, which makes democracy eventually become a tool or means the by the understanding of electoral democracy. Compared with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democracy, the hollowing of democracy provides us with a logical clue.
     In terms of the framework of research, four pivotal concepts and their mutual internal relations connect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together. The four pivotal concepts are separately process democracy, electoral democracy, hollowing of democracy and return of the democracy. The concept of process democracy is proposed based on a microscopic individual perspective, which includes four dimensions namely directness, participation, substantiveness and valuableness. Run through the whole text of this paper, these four dimensions provide the basic line of thinking for our analysis of democracy and its evolution, and construct the basic frame of this paper. Firstly, the ancient athenian democracy corresponds to process democracy in this four dimension. Secondly, hollowing of democratic evolution corresponds to process democracy in this four dimension on the contrary direction. Thirdly, as the extreme of the hollowing of democratic evolution, electoral democracy is difference with process democracy in this four dimension. Finally, a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democratic theory, democracy returns to the classical democracy in this four dimension.
     As far as the structure is concerned,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nd the basic sequence of the text follows the historical and logical order of democratic evolution. The first chapter examin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democratic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model. Diversification of the democratic concept triggers disputes about discourse power of democracy. The dominant democratic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model actually reflect the western hegemony. In addition to these concepts of democracy, we advocate a microcosmic personal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democracy. The second chapter reviews the ancient athenian democracy, which is regarded as a paradigmatic practice of the democracy in microcosmic personal perspective. The third chapter stat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democracy after ancient Athens. In the evolution from the new paradigm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to the democratic end ambi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hollowing of democracy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dilemma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form several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func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the defect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in the view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the dilemmas of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The fif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trend of contemporary democratic theory, which we call return of the democracy. As the return occurred on the background of a new era, it's not retrogression, but a kind of spiral advance, and so it's necessary to reinterpret the concept of process democracy. Value pluralism and process philosophy inspire this reinterpretation a lot, and they also contribute to a deep comparison between electoral democracy and process democracy. In the epilogue of this paper, we criticize the non-activism of modern western democracy. On the basis of the criticization, we stand for the process democracy based on civic and individual activism, wishing it to be an autonomous and dignified state of existence.
引文
① 刘靖华:《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评亨廷顿的新著<文明与世界政治的重建>》,《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第Z2期。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202页。
    ③ Francis Fukuyama. The west has won. The Guardian,11 October 2001. http://www.guardian.co.uk/wo rld/2001/oct/11/afghanistan.terrorism30.
    ① [美]约翰·L.埃斯波西托、达丽亚·莫格海德:《谁为伊斯兰讲话?——十几亿穆斯大的真实想法》,晏琼英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② 黄培昭:《伊拉克有史以来第一次民主选举如期降下帷幕》,《世纪桥》2005年Z1期。
    ③ 徐俨俨、李来房:《伊拉克公布大选投票率为62%》,新华网2010年3月9日,http://news.xinhuanet.c om/world/2010-03/09/content_13128585.htm.
    ① 牛新春:《从“颜色革命”看“新布什主义”》,《参考消息》2005年4月14日。
    ② 刘军宁:《合法性危机引发此轮民主潮》,21世纪网2012年3朋10日,http://www.21cbh.com/HTML/ 2012-3-10/5NMDY5XzQwODM5Nw.html.
    ① 王洪一:《解析非洲“政变年”》,《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第57页。
    ①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233页。
    ②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新华网2012年3朋14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 itics/20121h/zhibo/zongli/index.htm。
    ③ 潘维:《法治与“民主迷信”——一个法治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秩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
    ④ 任羽中、陈斌:《民主与法治:相辅而相成》,《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2期;吴强:《法治与法治的神话》,《天涯》2001年第2期;季卫东:《秩序的正统性问题——再论法治与民主的关系》,《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
    ① 潘维:《法治与“民主迷信”——一个法治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秩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页。
    ②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59页。
    ①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① 徐火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四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6页。
    ① [澳]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1页。
    ② 胡勇:《对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发展趋向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686-689页。
    ① 胡勇:《对当代西方民主埋论发展趋向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689-690页。
    ② 胡勇:《对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发展趋向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691页。
    ③ 应克复:《论西方民主》,《学海》1998年第2期,第65页。
    ④ 陈云飞:《20世纪西方民主的转型及其启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 11-12页。
    ① 施雪华、孔凡义:《西方民主形态的演进及其动因》,《新视野》2012年第2期,第90-91页。
    ②陈刚:《当代西方民主精神》,《学海》1999年第4期,第53页。
    ③陈刚:《与代西方民主精神》,《学海》1999年第4期,第53页。
    ④[美]爱·麦·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曾炳钧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7页
    ⑤张纯厚:《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西方自由民主的两个层面及其启示》,《文史哲》2012年第2期,第149-151页。
    ①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页。
    ②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页。
    ③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9页。
    ① [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孙占平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② [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页。
    ③ [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页。
    ④ [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页。
    ⑤[美]迈克尔·桑德尔:《民主的不满——美国在寻求一种公共哲学》,曾纪茂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① 张维为:《西方民主已经演变成“游戏民主”》,《求足》2010年第14期,第64贝。
    ② 张维为:《西方民主:游戏化、资本化和短视化》,《党政论坛》2012年第2期,第28页。
    ③ 佟德志:《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与趋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④ 佟德志:《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与趋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⑤ 佟德志:《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与趋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页。
    ⑥ 佟德志:《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与趋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贝。
    ① 陈炳辉:《20世纪西方民主理论的演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31
    ① 张树华:《冷战后西方民主与民主化研究:理论困境与现实悖论》,《红旗文稿》2011年第11期,第10页。
    ②张树华:《冷战后西方民主与民主化研究:理论困境与现实悖论》,《红旗文稿》2011年第11期,第11页。
    ③潘维:《法治与“民主迷信”——一个法治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秩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7页。
    ④ 潘维:《法治与“民主迷信”——一个法治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秩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5页。
    ⑤ 潘维:《法治与“民主迷信”——一个法治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秩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2页。
    ⑥ 张永红:《论西方民主的困境与中国民主发展道路的选择》,《理论月刊》2012年第5期,第105页。
    ⑦ 张永红:《论西方民主的困境与中国民主发展道路的选择》,《理论月刊》2012年第5期,第104页。
    ① 吕钦:《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当代西方民主理论评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40页。
    ② 宋鲁郑:《西方民主是否已经走向末路?》,《红旗文稿》2010年第21期,第12-16页。
    ③ [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7页。
    ④ Warren E. Miller, Donald E. Stokes. American Voter. New York:John Wiley,1960.
    ⑤ V. O. Key. The Responsible Electorate:Rationality in Presidential Voting,1936-196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⑥ Amitai Etzioni. Demonstration Democracy. New York:Gordon & Breach,1970.
    ⑦ Page Benjamin. Choices and Echo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Rational Man and electoral democrac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⑧ Morris P. Fiorina.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⑨ Michael B. MacKuen, George Rabinowitz. Electoral Democracy.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3, p3.
    ⑩ Michael B. MacKuen, George Rabinowitz. Electoral Democracy.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3, introduction, p5.
    ① Michael S. Lewis-Beck, Helmut Norpoth, William G. Jacoby, Herbert F. Weisberg. The American Voter Revisite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8.
    ② Matthew J. Streb. Rethinking American Electoral Democracy,2nd ed., New York:Routledge,2011.
    ③ Donald R. Deskins, Jr., Hanes Walton, Jr., and Sherman C. Puckett. Presidential Elections,1789-2008: County, State, and National Mapping of Election Dat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10.
    ④ Cross William. Political Parties, Representation, and Electoral Democracy in Canada. Don Mills, O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⑤ Peter Mair, Jacques Thomassen. Electoral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Conference on Representation, Immigration and the 2009 Elect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April I,2008.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年之后看未来》,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店 1999年版,第423页。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页。
    ④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页。
    ⑤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⑥ [意]菲利普·施密特,[美]特丽·林恩·卡尔:《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9页。
    ⑦ [美]拉里·戴蒙德:《第三波过去了吗?》,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2-393页。
    ① [美]拉里·戴蒙德:《第三波过去了吗?》,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8页。
    ②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③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④ [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第67页。
    ⑤ [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第1页。
    ① [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第58页。
    ② [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第12页。
    ③ [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第58页。
    ④ 黄卫平、陈文:《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对“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的思考》,《理论探讨》2005年第6期,第6页。
    ① 吴雨欣:《选举民主的有效性与有限性》,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第44-48贝。
    ② 李奎:《浅析选举民主》,《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3536页。
    ③ 何增科,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① [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刘惠荣、谭君久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7页。
    ② 王长江:《选举民主“恐惧症”应当消除》,《同舟共进》2007年第12期,第17页。
    ③ 王长江:《选举民主“恐惧症”应当消除》,《同舟共进》2007年第12期,第17页。
    ④ 高放:《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领导文萃》2009年第11期,第36页
    ⑤ 何增科:《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道路》,《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第12页。
    ⑥ 桑玉成:《论民主的技术》,《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第4页。
    ⑦ 杨丽华:《民主选举与选举民主》,《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21页。
    ① 杨雪冬:《推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发展》,《陕西日报》2009年3月25日,第006版。贾可卿:《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新视野》2008年第4期,第67页。
    ② 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69页。
    ③ 齐卫平:《两种民主形式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论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第192页。
    ④ 虞崇胜、何志武:《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效应分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期,第71页。
    ⑤ 黄列:《协商民主必须以选举民主为基础》,《团结》2011年第5期,第12页。
    ⑥ 陈庆云:《方法论视角: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之研究》,《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北京,2011年11月4日,第40-46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新华网2007年11朋15日,http://news.xinh uanet.com/newscenter/2007-11/15/content 7078939.htm。
    ② 何增科:《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转型(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2页
    ③ 张桂琳:《关于中国民主发展模式的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10贝。
    ④ [美]拉里·戴蒙德:《第三波过去了吗?》,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08页。
    ⑤ 虞崇胜、何志武:《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效应分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期,第723页
    ① 房宁:《现代政治中的选举民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第22-25页。
    ② [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孙占平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③ Bo Rothstein. Creating Political Legitimacy:Electoral Democracy versus Quality of Governmen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53, No.3,2009. pp311.
    ④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7页。
    ⑤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6页。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页。
    ③ 杨丽华:《民主选举与选举民主》,《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21页。
    ④ 李静美:《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比较研究》,《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第2期,第46页。
    ⑤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1页。
    ⑥ 吴雨欣:《选举民主的有效性与有限性》,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第110-131页。
    ① [美]肯尼斯·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 [美]戈登·塔洛克:《论投票——一个公共选择的分析》,李政军、杨(?)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 [美]威廉·庞德斯通:《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为什么选举不是公平的》,刘国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⑤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⑥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⑦ [美]布莱恩·卡普兰:《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刘艳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① 李静美:《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比较研究》,《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第2期,第46-47页。
    ② 吴茜:《理性看待西方式民主》,《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第13-15页。
    ③ 王绍光:《超越“选主”——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反思》,《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8日,第003版。
    ① 吴雨欣:《选举民主的有效性与有限性》,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第142-170贝。
    ② Edward D. Mansfield and Jack Snyder. Electing to Fight:Why Emerging Democracies Go to War. Cambridge: MIT Press,2004.
    ③ Samuel P. Huntington. Electing to Fight. Endorsements. The MIT Press. http://mitpress.mit.edu/catalog /item/default.asp?ttype=2&tid=10308.
    ④ Steven L. Taylor. Voting amid Violence:Electoral Democracy in Colombia. Hanover: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2009.
    ① Chris, M. A. Kwaja. Do the people have faith in electoral democracy? Lessons from Kenyan 2007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f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3 (2),2009, pp. 038-045.
    ② Dawn Brancati, Jack L. Snyder. Time to Kill:The Impact of Election Timing on Post-Conflict Stability. http://brancati.wustl.edu/T2K Feb62011.pdf.
    ③ Dirk Tomsa. Electoral democracy in a divided society:The 2008 gubernatorial election in Maluku, Indonesia. South East Asia Research,17,2, pp 229-259.
    ④ [美]斯迪芬·海哥德、罗伯特·R·考夫曼:《民主化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张大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⑤ [美]胡安·J.林茨、阿尔弗莱德·斯泰潘:《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孙龙等译,浙江人名出版社2008年版。
    ⑥ [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榕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⑦ [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刘青、牛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⑧ [埃及]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世界化的民主化进程——加利答伊夫·贝尔特罗问》,张晓明、许钧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⑨ [英]大lJ·波特,等:《最新民主化的历程》,王谦等译,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⑩ Peter Burnell, Peter Calvert. Civil Society in Democratization. London:Taylor & Francis Ltd.,2004.
    11 Robert D. Johnston. Re-Democratizing the Progressive Era:The Politics of Progressive Era Political Historiography. The Journal of the Gilded Age and Progressive Era, Vol.1, No.1 (Jan.,2002), pp.68-92.
    ①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页。
    ② Peter G. Renstrom, Chester B. Rogers. The Electoral Politics Dictionary.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1989, p104.
    ③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7贝。
    ④ [美]阿伦·李帕特:《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19451990年27个国家的实证研究》,谢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贝。
    ①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汀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1页。
    ②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文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5-396页。
    ③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年之后看未来》,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23页。
    ①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① [英]大卫·马什、格里·斯托克:《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景跃进、张小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② [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杨祯钦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2贝。
    ① 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1贝。
    ① [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0页
    ① 潘基文:《柏林墙的倒塌象征着普通人追求自由取得的胜利》,联合国网2009年11月9日,http://ww 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12514.
    ② 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16 (Summer,1989).
    ③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代序,第1-3页。
    ④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① [美]查尔斯·克劳萨默:《为民主现实主义辩护》(上),张一峰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9期,第54页。
    ②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③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④ [美]马克·普拉特纳:《民主的关头》,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页。
    ⑤ [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33、434贝。
    ① 茅于轼:《我所认识的经济学》,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年版,第173页。
    ②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5页。
    ③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听、朱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④ [美]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⑤ [美]阿伦·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陈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⑥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⑦ Charles Tilly. Democrac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p7-9.
    ⑧ [美]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② [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正、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页。
    ③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呜、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6-57页。
    ①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5页。
    ② [英]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8页。
    ③ [英]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页。
    ④ [美]汉娜·鄂兰:《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647贝。
    ① 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174页。
    ② [美]西摩·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333-337页。
    ① [美]利昂·P·马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张慧芝、张露璐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9页。
    ① [美]利昂·P·马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张慧芝、张露璐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3页。
    ①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5-396页。
    ① [意]加尔维诺·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赵培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0-62页。
    ① Henry B. Mayo. An Introduction to Democratic Theor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p21-27.
    ①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5页。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页。
    ③ Adam Przeworski, Michael Alvarez, Jose Cheibub, Fernando Liinongi: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Well-Being in the World,1950-1990. New York:Cambie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p156.
    ① [美]伊多·奥伦:《美国和美国的敌人——美国的对手与美国政治学的形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5页。
    ③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2:Deepening Democracy in a Fragmented Worl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p14; p1.
    ④ 自由之家:《全世界选举制民主国家增至122国》,星岛环球网,2005年12月20日,http://www.stnn. cc/global/world/t20051220_99821.html.
    ① [美]霍华德·维尔亚达:《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榕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① [美]萨托利:《自由民主可以移植么?》,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46页。
    ①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Democracy index 2011:Democracy under stress. http://www.eiu.com/publ ic/topical report.aspx?campaignid=DemocracyIndex2011.p1.
    ②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Democracy index 2011:Democracy under stress, http://www.eiu.com/publ ic/topical report.aspx?campaignid=DemocracyIndex2011.p2.
    ③ [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刘惠荣、谭君久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18页。
    ① 陈向阳:《美国自由之家》,《国际资料信息》2005年第7期,第41页。
    ② Democracy Ranking Association. The Democracy Ranking of the Quality of Democracy. http://www.d emocracyranking.org/en/index.htm.
    ③ Vanhanen's index of democracy. http://www.prio.no/CSCW/Datasets/Governance/Vanhanens-index-of-de mocracy.
    ④ James Melton, Stephen Meserve, Daniel Pemstein:Unified Democracy Scores. http://www.unified-dem ocracy-scores.org/index.html.
    ①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21页。
    ② Monty G. Marshall, Benjamin R. Cole. Global Report 2011:Conflict, Governance, and State Fragilit y. http://www.systemicpeace.org/Global Report2011.pdf. p9.
    ③ Vernon Phil, Baksh Deborrah. Working with the Grain to Change the Grain:Moving Beyond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London:International Alert. September 2010. p29.
    ①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Democracy index 2011:Democracy under stress. http://www.eiu.com/publ ic/topical report.aspx?campaignid=DemocracyIndex2011.p28.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年之后看未来》,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店 1999年版,第422页。
    ① Monty G.Marshall,Keith Jaggers.Polity Ⅳ Project:Political Regime Characteristies and Transitions. 1800-2010.http://www.systemicpeace.org/polity/polity4.htm.
    ① [英]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页。
    ② [美]斯坦·林根:《民主是做什么用的——论自由与德政》,孙建中译,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① [美]理查德·威廉姆逊:《为什么要民主?》,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页。
    ②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页。
    ③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7页。
    ④ 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1页。
    ①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②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骥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页。
    ③ 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5页。
    ④ [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公元前508—1999年》,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①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142
    ① 程同顺、张国军:《民主的回归——从选举民主到过程民主》,《探索》2012年第1期,第56页。
    ② 法国国民议会:《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朋26日颁布。
    ③ [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孙占平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④ [美]亚们拉罕·林肯:《林肖选集》,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3页。
    ⑤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134页。
    ①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11页。
    ②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12页。
    ①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1-92贝。
    ②[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公元前508—1999年》,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9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5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页。
    ③ [美]珍妮弗·托尔伯特·罗伯兹:《审判雅典——西方思想史中的反民主传统》,晏绍祥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31页;[英]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页。
    ⑤ [英]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⑥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页。
    ① [美]珍妮弗·托尔伯特·罗伯兹:《审判雅典——西方思想史中的反民主传统》,晏绍祥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29-39贝。
    ① 应克复、金太军、胡传胜:《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11页。
    ③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0页。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6页。
    ① [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公元前508—1999年》,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7页。
    ①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页。
    ② [英]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③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9页。
    ④ [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① [瑞]雅各布·布克哈特:《希腊人和希腊文明》, 王大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6-87页。
    ② [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③ [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陆永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82贝。
    ④ [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陆永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79页。
    ① [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页。
    ③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32页。
    ④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① [英]约翰·索利:《雅黄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8贝。
    ① 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贝。
    ②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③ 刘译华:《论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天津社会利·学》1991年第4期,第37页。
    ④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页。
    ⑤ [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胡万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71页。
    ①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页。
    ②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3页。
    ③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主1982年版,第132页。
    ① [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② [美]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3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② 胡弘弘:《论公民意识的内涵》,《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71页。
    ③ 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
    ①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汀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3-55页。
    ② 万明钢:《论公民教育》,《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第37页。
    ③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211页。
    ④ [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214页。
    ①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
    ② [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胡万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70页。
    ③ 赵诚:《公民教育需要实践》,《炎黄春秋》2010年第3期,第70页。
    ④ [美]G·E·R·劳埃德:《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透视希腊、中国的科学与文化》,钮卫星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页。
    ① [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胡万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73页。
    ② 吕秋芳、邢水富:《古希腊公民教育计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2页。
    ③ [英]德里克·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页。
    ① [美]彼得·雷森伯格:《西方公民身份传统:从柏拉图至卢梭》,郭台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2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页。
    ③ [美]彼得·雷森伯格:《西方公民身份传统:从柏拉图至卢梭》,郭台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4页。
    ① [美]彼得·雷森伯格:《西方公民身份传统:从柏拉图至卢梭》,郭台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6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14-115页。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13页。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7页。
    ⑤ [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7页;[英]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② [美]彼得·雷森们格:《西方公民身份传统:从柏拉图至卢梭》,郭台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6页。
    ③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④ [英]约翰·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① 佟德志:《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与趋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18页。
    ② 胡勇:《重构西方民主实践与理论的创新之作——评佟德志著<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与趋势>》,政治思想史2010年第2期,第189页。
    ③ [英]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④ [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①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1页。
    ② [英]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③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④ 从日云:《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第48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页。
    ③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4页。
    ④ [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① [瑞]雅各布·布克哈特:《希腊人和希腊文明》,王大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6贝。
    ② [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③ [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④ [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① [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②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③ 从日云:《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第49页。
    ④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31-132页。
    ① [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1页。
    ②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5页。
    ③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6-97页。
    ④ [美]约瑟夫·拉兹:《自由的道德》,孙晓春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7页
    ② [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曹海军、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导论第2页。
    ③ [美]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0030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3页。
    ②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8-129页。
    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7-218页。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5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5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页。
    ③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9页。
    ①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38贝。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3页。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4页。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0-191页。
    ⑤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66-67页。
    ⑥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07页。
    ①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31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85页。
    ③ [美]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序言第4页。
    ①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③ [英]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④ 李艳辉:《扼杀精英的雅典民主》,《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1期,第65贝。
    ① 蒋保:《演说与雅典民主政治》,《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第140页。
    ①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5、317贝。
    ②蔡定剑:《民主足一种现代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③ [美]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一个现实主义者眼中的美国民主》,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④ [英]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张雄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61-262页。
    ⑤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⑥ [美]鲁恂·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任晓、王元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⑦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① 苏瑞林:《民主在欧洲的旅程——从雅典城帮到欧洲联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② [英]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① 蔡连增:《论公元前四世纪雅典陪审法庭的政治权力》,《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第95页。
    ② [美]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贝。
    ①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5页。
    ② 张国军:《价值多元论与自由主义:证成还是反对?》,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第12页。
    ① 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4页。
    ②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3页。
    ③ 谭融:《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①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功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②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③ [美]理查德·威廉姆逊:《为什么要民主?》,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
    ① 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00页。
    ② Frank Bryan. Real Democracy:The New England Town Meeting and How it Works. 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 p. x.
    ①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②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骥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页。
    ③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①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贝。
    ② 虞崇胜:《增进对民主以及西方民主理论的理性认识》,《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678页。
    ①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3页。
    ②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页。
    ① [美]海因茨·尤劳:《代议制度观念之变迁》,应奇:《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29页。
    ②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30贝。
    ③ [古希腊]亚里士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01页。
    ① [英]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4344页。
    ②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32页。
    ③ [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4贝。
    ①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33页。
    ②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页。
    ③ [美]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贝。
    ④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9贝。
    ⑤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①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2页。
    ②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29页。
    ① 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自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00页。
    ②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2贝。
    ③ 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近义,还是反义?》,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8-49页。
    ④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0-121页。
    ① [美]哈罗德·戈斯内尔、理查德·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①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50贝。
    ② 苏瑞林:《民主在欧洲的旅程——从雅典城帮到欧洲联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③ [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公元前508—1999年》,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89页。
    ④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贝。
    ① [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公元前508—1999年》,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② [美]查尔斯·蒂利:《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陈周旺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③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① [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赵涵舆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4-135页。
    ① [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赵涵舆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71-172页。
    ② [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赵涵舆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4-135页。
    ③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①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页。
    ②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③ 苏瑞林:《民主在欧洲的旅程——从雅典城帮到欧洲联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①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② [美]菲利普·T.霍夫曼、凯瑟琳·诺伯格:《财政危机、自由和代议制政府(1450-1789)》,储建国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0页。
    ①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②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77贝。
    ③ [法]卢梭:《忏悔录》,黎星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贝。
    ④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们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8页。
    ① 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世界历史》2010年第2期,第46页。
    ②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1页。
    ③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5页
    ① [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赵涵舆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59页。
    ②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4页。
    ③ 阮伟:《不自由的希腊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22-123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93页。
    ② [美]沃尔夫冈·曼托:《代表理论的沿革》,应奇:《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2页。
    ① [美]菲利普·T.霍夫曼、凯瑟琳·诺伯格:《财政危机、自由和代议制政府(1450-1789)》,储建国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0页。
    ② [美]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杨宁、李韵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页。
    ③ [美]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杨宁、李韵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98贝。
    ① [美]沃尔夫冈·曼托:《代表理论的沿革》,应奇:《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5页。
    ② [美]沃尔夫冈·曼托:《代表理论的沿革》,应奇:《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页。
    ③ [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蒋庆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5贝。
    ① [美]沃尔夫冈·曼托:《代表理论的沿革》,应奇:《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5页。
    ② [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蒋庆等i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6页。
    ③ [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蒋庆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8页。
    ④ [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4页。
    ① [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② [美]沃尔夫冈·曼托:《代表理论的沿革》,应奇:《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版,第17页。
    ③ [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林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791页。
    ④ 张国军:《交易政治观的演变、应用及其局限》,《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4期,第10页
    ⑤ [美]海因茨·尤劳:《代议制度观念之变迁》,应奇:《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29页。
    ①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8页。
    ②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33页。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6页。
    ① [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林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784页。
    ②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8页。
    ③ [美]J.R·彭诺克:《代表:理论及实际上的探讨》,应奇:《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54页。
    ④ 赵鼎新:《当今中国会不会发生革命?》,《二十一世纪》2012年12月号,第7页。
    ① [美]查尔斯·蒂利:《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陈周旺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
    ②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6页。
    ③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26页。
    ① [美]海因茨·尤劳:《代议制度观念之变迁》,应奇:《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51页。
    ② [美]马克·普拉特纳:《自由主义与民主:二者缺一不可》,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7页。
    ③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33页。
    ④ 陆学艺:《与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贝。
    ①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
    ① [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曹海军、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 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 [英]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60贝。
    ② [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基础与起源》,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187页。
    ③ [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85页。
    ④ [英]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9页。
    ⑤ [英]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02页。
    ⑥ [英]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5页。
    ① [美]迈克尔·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向务印书饭2001年版,第123页。
    ② C.B.Macphcrs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 Hobbes to Locke.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p1.
    ③ 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① [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贝。
    ② [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曹海军、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导论第2贝。
    ③ [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曹海军、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5贝。
    ④ [美]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00-301页。
    ① [美]大卫·鲍兹:《古典自由主义》,陈青蓝译,同心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② [美]马克·普拉特纳:《自由主义与民主:二者缺一不可》,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7页。
    ③ [英]安东尼·阿巴托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④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页。
    ①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7页。
    ② Crawford Brough Macphers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Hobbes to Lock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p247-251.
    ③ [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7页。
    ① [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8页。
    ②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页。
    ③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0页。
    ④ [英]理查德·贝拉米:《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毛兴贵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① 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9页。
    ③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页。
    ④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1982年版,第26页。
    ①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1982年版,第135-136页。
    ②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1982年版,第131页。
    ③ [英]约翰·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王溪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55页。
    ④ [美]马克·普拉特纳:《自由主义与民主:二者缺一不可》,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8-79页。
    ①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1982年版,第56页。
    ②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1982年版,第249页。
    ③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1982年版,第249页。
    ④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1982年版,第242页。
    ⑤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59页。
    ① 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页。
    ② 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③ [英]乔治·鲁德:《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何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5-6 页。
    ① [法]沙尔·拉波波尔:《饶勒斯传》,陈柞敏、王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65页。
    ② [美]查尔斯·蒂利:《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陈周旺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③ [英]约翰·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侯建、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59页。
    ① [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3页。
    ② [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55页。
    ③ [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58-59页。
    ④ [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65页。
    ⑤ [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25页。
    ①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页。
    ②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82页。
    ③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56页。
    ④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89-290页。
    ⑤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1982年版,第101页。
    ⑥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1982年版,第26页。
    ① [英]约翰·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秋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0页。
    ② [英]约翰·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侯建、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69页。
    ③ [英]约翰·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侯建、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74页。
    ④ [英]约翰·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侯建、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3页。
    ⑤ [英]乔治·鲁德:《法国大革命中的君众》,何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页。
    ①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年之后看末来》,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16页。
    ③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④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i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⑤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贝。
    ②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③ [西]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刘训练、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④ [西]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刘训练、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11页 页。
    ① [西]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刘训练、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②[德]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张旅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8页。
    ③ [德]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张旅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2页。
    ④ [德]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张旅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4-80页。
    ⑤ [西]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刘训练、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112页。
    ①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① [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① [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页。
    ② [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③ [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④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页。
    ①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③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④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民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 [意]维尔弗雷多·帕祟托:《精英的兴衰》,刘北成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② [意]维尔弗雷多·帕祟托:《精英的兴衰》,刘北成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③ [意]维尔弗雷多·帕祟托:《普通社会学纲要》,田时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02页。
    ④ [意]维尔弗雷多·帕祟托:《普通社会学纲要》,田时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03页。
    ① [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0-68页。
    ② [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71页。
    ③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8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1页。
    ②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1页。
    ③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大6页。
    ④ [德]马克斯·韦伯著,[英]彼得·拉斯曼、罗纳德·斯佩尔斯编:《韦伯政治著作选》,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⑤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30页。
    ⑥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年版,第98页。
    ① 冯钢:《科层制与领袖民主——论M·韦伯的自由民主思想》,《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第67页。
    ② [美] 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③ [美]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70页。
    ④ [美]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79页。
    ①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5-396页。
    ②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5页。
    ③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5页。
    ④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2页。
    ⑤ 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2页。
    ① [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2贝。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顷:《第三波:二十年之后看未来》,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23页。
    ③ [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刘惠荣、谭君久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7 页。
    ①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②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③ 王长江:《选举民主“恐惧症”应当消除》,《同舟共进》2007年第12期,第17页。
    ④ 高放:《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领导文萃》2009年第11期,第36页。
    ⑤ [美]马克·普拉特纳:《民主的关头》,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页。
    ①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9贝。
    ① [捷克]瓦科拉夫·哈维尔:《超越文化的冲突:民主被遗忘的维度》,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3页。
    ①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年之后看未来》,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店 1999年版,第423页。
    ② [美]亚伯拉罕·林肯:《林肯选集》,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40页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贝。
    ②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5页。
    ①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3页。
    ①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1页。
    ②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5-6页。
    ①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5贝。
    ② [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贝。
    ① [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胡万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71页。
    ② [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③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6页。
    ①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53页。
    ② [美]安东尼·布奇:《代议制度功能之分析》,应奇:《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19页。
    ③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59贝。
    ① [美]阿伦·李帕特:《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1945-1990年27个国家的实证研究》,谢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②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6页。
    ③ [美]哈罗德·戈斯内尔、理查德·斯英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02-103页。
    ①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以]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孙传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 [美]拉里·戴蒙德:《第三波过去了吗?》,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08页。
    ①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5页
    ② [美]哈罗德·戈斯内尔、理查德·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03页。
    ③ [法]让 马里·科特雷、克洛德·埃梅里:《选举制度》,张斯木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1页
    ④ 房宁:《现代政治中的选举民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第25页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98页。
    ② [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③ [美]哈罗德·戈斯内尔、理查德·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复里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04页。
    ① [美]乔治·华盛顿:《华盛顿选集》,聂岽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18-319页。
    ②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5页。
    ③ [美]汉密尔帧,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明书馆1980年版,第46页。
    ④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8页。
    ① Richard Hofstadter. The Idea of a Party System:The Rise of Legitimate Oppos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780-1840.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p.4-5.
    ① [法]让-马里·科特雷、克洛德·埃梅里:《选举制度》,张新木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8页
    ② Bo Rothstein. Creating Political Legitimacy:Electoral Democracy versus Quality of Governmen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53, No.3,2009. pp311.
    ① [美]斯坦·林根:《[民主足做什么用的——论自由与德政》,孙建中译,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284页。
    ② [美]莫里斯·艾洋曼:《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孙宝寅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50贝。
    ③ [美]莫里斯·艾洋曼:《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孙宝寅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④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①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0页。
    ②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128页。
    ③ 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07页。
    ① Prcsedential Turnout Rates,1948-2008. United States Elections Project. http://elections.gmu.edu/voter t urnout.htm.
    ② [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孙古平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24-225页。
    ① [美]艾伦·沃尔大:《合法性的限度: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矛盾》,沈汉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76页。
    ② [美]萨托利:《自由民主可以移植么?》,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3页。
    ①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 林宏宇:《民主的尴尬:从选举团制度看美国选举政治》,《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4
    ①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00页。
    ②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7贝。
    ③ 马宝成:《有效性与传统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理论探索》2002年第5期,第58页。
    ④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6页。
    ①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6页
    ①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80贝。
    ① [美]哈罗德·戈斯内尔、理查德·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军版,第103页。
    ② [英]卡尔·利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页。
    ③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学》(第六版),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105页
    ① 李奎:《浅析选举民主》,《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3738页。
    ② 杨丽华:《民主选举与选举民主》,《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21页。
    ③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9页。
    ④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8页。
    ①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1页。
    ②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445页。
    ③ [美]拉里·戴蒙德:《第三波过去了吗?》,刘军宁:《民主俞民主化》,商务明书馆1999年版,第392-393页。
    ④ [美]拉里·戴蒙德:《第三波过去了吗?》,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明书馆1999年版,第397398页。
    ⑤ 李静美:《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比较研究》,《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第2期,第46页。
    ① 高放:《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领导文萃》2009年第11期.第37贝。
    ② 吴雨欣:《选举民主的有效性与有限性》,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第110-131贝。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贝。
    ① 崔鹏:《中国十大最受尊敬的经济学家》,《中国新时代》2004年第9期,第54页。
    ② [美]罗伯特·古丁、汉斯一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7页。
    ③ [美]乔治·施蒂格勒:《乔治·施蒂格勒回忆录——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152页。
    ① [英]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② 王小文:《政治的经济学与经济的政治学——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研究综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54-55页。
    ③ [英]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张庆东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④ Biplab Dasgupta.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A Critical Analysi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32, No.4,Jan.1997.p.13.
    ① [美]詹姆斯·卡波拉索、戴维·莱文:《政治经济学理论》,刘骥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② [美]安东尼·店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③ [美]唐纳德·格林、伊恩·沙皮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徐湘林、袁瑞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 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69页。
    ② [美]肯尼斯·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饯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页。
    ③ [英]尼古拉斯·米勒:《投票》,[英]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经 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2页。
    ① [美]肯尼斯·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俞多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6页。
    ② [美]肯尼斯·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7页。
    ③[美]肯尼斯·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绎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81页。
    ① [美]威廉·庞德斯通:《选举中的谋略博弈——为什么选举不是公平的》,刘国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96页。
    ② 聂智琪:《社会选择理论对民主的挑战——以赖克为例》,《浙江学刊》2008年第3期,第20贝。
    ① [美]K.C.柯尔:《数学与头脑相遇的地方》,丘宏义译,长春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
    ② [美]威廉·庞德斯通:《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为什么选举不是公平的》,刘国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00页。
    ① 聂智琪:《社会选择理论对民主的挑战——以赖克为例》,《浙江学刊》2008年第3期,第20-21页。
    ② William H. Riker. Arrow's theorem and some examples of the paradox of voting. Mathematical Applications in Political Science, ed.by John Miller Claunch, vol.1. Dallas: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Press.1965. p.41-60.
    ③ [美]约翰·霍普·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81页。
    ④ [美]约翰·霍普·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86页。
    ① [美]威廉·庞德斯通:《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为什么选举不是公平的》,刘国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3页。
    ① [美]威廉·庞德斯通:《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为什么选举不是公平的》,刘国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332页。
    ② Amartya K. Sen. A Possibility Theorem on Majority Decisions. Econometrica, Vol.34, No.2 (Apr.,1966), p. 491-499.
    ③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颐、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页。
    ④ [美]肯尼斯·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俞多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2页。
    ⑤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页。
    ① 张国军:《交易政治观的演变、应用及其局限》,《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4期,第1-2页。
    ② [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1-32页。
    ① [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② [美]戈登·塔洛克:《论投票——一个公共选择的分析》,李政军、杨蕾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③ [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1页。
    ④ [美]戈登·塔洛克:《论投票——一个公共选择的分析》,李政军、杨蕾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① [美]杰佛瑞·布伦南、詹姆斯·M·布坎南:《宪政经济学》,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②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1页。
    ③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① [美]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瓦格纳:《赤字中的民主——凯恩斯勋爵的政治遗产》,刘廷安、罗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② Jeffrey S. Banks, Eric A. Hanushek. Modern Political Economy:Old Topics. New Direc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p.171.
    ③ 蔡立辉、欧阳志鸿、刘晓洋:《西方国家债务危机的政治学分析——选举民主的制度缺陷》,《学术研究》2012年第2期,第36页。
    ④ [古希腊]:《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46贝。
    ① [美]戈登·图洛克:《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王永钦、丁菊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② [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林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791页。
    ③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④ [美]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哀探源——经济增长、滞涨与社会僵化》,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1页
    ①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
    ②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1-52页。
    ③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朕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46页。
    ④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⑤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杜》,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181页。
    ① [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8页。
    ②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③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④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贝。
    ⑤ 傅耀、颜鹏飞:《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和最新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24页。
    ①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i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② 张纯厚、[美]迈克尔·马格利斯:《美国选民心理——聚焦三个长期性主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6页。
    ① [美]发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1-74页。
    ② 张纯厚、[美]迈克尔·马格利斯:《美国选民心理——聚焦三个长期性主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③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8页。
    ④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①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②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③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244页。
    ①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②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③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125页。
    ④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45页。
    ①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②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244
    ③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①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页。
    ② [美]唐纳德·格林、伊恩·沙皮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徐湘林、袁瑞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③ 张纯厚、[美]迈克尔·马格利斯:《美国选民心理——聚焦三个长期性主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① 程同顺、张国军:《理性选择理论的困境:纠结的理性与不确定性》,《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2期,第59页。
    ② [美]斯坦·林根:《民主是做什么用的——论自由与德政》,孙建中译,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287页。
    ① [美]西摩·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45页。
    ① [美]西摩·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50页。
    ② [美]哈罗德·戈斯内尔、埋查德·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③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④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①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②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①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4贝。
    ②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① 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② [美]迈克尔·帕伦蒂:《少数人的民主》,张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① [美]马克·普拉特纳:《自由主义与民主:二者缺一不可》,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1页。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年之后看未来》,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25页。
    ① 师泽生、李猛:《试论西方选举与民主的关系及其启示》,《理论学刊》2011年第8期,第82页。
    ② [埃及]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世界化的民主化进程——加利答伊夫·页尔特罗问》,张晓明、许钧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③ 从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页。
    ④ 李安山:《非洲民主化与国家民族建构的悖论》,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385386页。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4-56页。
    ② [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③ [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3页。
    ① 杜光:《普世价值:一个时代性的重大课题》,《炎黄春秋》2009年第1期,第5页。
    ① 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8-20页。
    ①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9页。
    ① 齐卫平:《政治文明普适性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江汉论坛》2011年第1期,第12-15页:张献生:《民主是否具有普世性》,《民主》2008年第2期,第6-8页。
    ② 张秀芹、刘爱莲:《论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性》,《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5期,第13-16页。
    ③ 侯惠勤:《我们为什么必须批判抵制“普世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第6页。
    ④ 李慎明:《美国式的西方民主制度没有普世性》,《决策探索》2009年第12期,第6-7页。
    ⑤ 张秀芹、刘爱莲:《论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性》,《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5期,第16页。
    ① 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页。
    ① [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孙占平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
    ① [美]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90-337页。
    ② 张国军:《在平等与差异之间——自由主义与多元主义的论争》,《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9页。
    ③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2页。
    ① [美]拉里·戴蒙德:《民主政治的三个悖论》,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2-138页。
    ① 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十重大问题》,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79页。
    ② [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高凌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中文版序第8页。
    ③ 李安山:《非洲民主化与国家民族建构的悖论》,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389-393页。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年之后看未来》,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24-425页。
    ② 从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贝。
    ③ 宋鲁郑:《伊朗选举与民主普世性的终结》,凤凰网,http://blog.ifcng.com/article/2802844.html。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年之后看未来》,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24页。
    ② [美]胡安·J.林茨、阿尔弗莱德·斯泰潘:《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孙龙等译,浙江人名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③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6页。
    ①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6-107贝。
    ② Lotta Harbom, Peter Wallensteen. Armed Conflict,1989-2006.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44, no.5, 2007, pp.624.
    ③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2:Deepening Democracy in a Fragmented Worl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p16.
    ④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1982年版,第223-224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绎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5页。
    ②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5页。
    ③ [法]居伊·埃尔梅:《民主的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社会利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 杨光:《中东非洲发展报告(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② 王洪一:《解析非洲“政变年”》,《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第57页。
    ③ [美]马克·普拉特纳:《自由主义与民主:二者缺一不可》,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3页。
    ① [美]查尔斯·蒂利:《社会运动:1768-2004》,胡位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169页。
    ①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② [加]杰弗里·希尔墨:《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现状》(下),毛兴贵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4期,第51-55页。
    ③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④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①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贝。
    ② C.B.Macpherson. Democratic Theory:Essays in Retrieval. Oxford:Clarendon Press,1973. p5.
    ③ C.B.Macphers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 Hobbes to Lock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p3.
    ④ C.B.Macpherson. Democratic Theory:Essays in Retrieval. Oxford:Clarendon Press,1973. p17.
    ⑤ 于海青:《当代西方参与民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① C.B.Macpherson. The Life and Times of Liberal Democrac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p74-75.
    ② C.B.Macpherson. The Life and Times of Liberal Democrac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p94.
    ③ C.B.Macpherson. The Life and Times of Liberal Democrac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p95-108.
    ④ C.B.Macpherson. The Life and Times of Liberal Democrac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p109.
    ⑤ C.B.Macpherson. Democratic Theory:Essays in Retrieval. Oxford:Clarendon Press,1973. p52-53.
    ⑥ C.B.Macpherson. Democratic Theory:Essays in Retrieval. Oxford:Clarendon Press,1973. p124.
    ① C.B.Macpherson. Democratic Theory:Essays in Retrieval. Oxford:Clarendon Press,1973. p14.
    ②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③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贝。
    ①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②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①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②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贝。
    ③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贝。
    ④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贝。
    ①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4页。
    ②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③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的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版序第4页
    ① [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187页。
    ② [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③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的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版序第9页:[英]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藏佩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8、129页。
    ④ [英]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藏佩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⑤ [英]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藏佩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⑥ [英]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藏佩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的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②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的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版序第11页
    ③ [英]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藏佩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3页。
    ④ [英]思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的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导论第2-3页。
    ⑤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的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版序第14页
    ①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②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③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贝。
    ④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页。
    ⑤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⑥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①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②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中文版序第2页。
    ③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④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① [澳]约翰·S.德雷洋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1贝。
    ② [加]杰弗里·希尔墨:《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现状》(上),毛兴贵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3期,第33页。
    ③ [英]斯蒂芬·艾斯特:《第三代协商民主(上)》,《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3期,第38页。
    ④ [美]罗伯特·达尔:《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佟德志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⑤ Joseph Bessette. 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Majority Principe in Republican Government. Robert Goldwin, William Schambra. 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 Washington: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80, p102-116.
    ⑥ 胡润忠:《毕塞特的协商民主概念解析》,《学习时报》2007年8月27日第005版。
    ① [美]乔舒亚·科恩:《协商与民主合法性》,[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② John Rawls. 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64, No.3 (Summer,1997), pp.765-807.
    ③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④ [德]哈贝马斯:《民主的三种规范模式》,[德]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293页。
    ⑤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2军11月17日,http://news. 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新华网2007年11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15/content 7078939.htm。
    ⑥ [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① [澳]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 [美]迪戈·甘贝塔《"Claro!"论话语中的大男子主义》,[美]约·埃尔斯特:《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周艳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③ [美]乔舒亚·科恩:《协商面的程序与实质》,[美]塞拉·本哈比:《协商民主——挑战政治的边界》,黄相怀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美]乔舒亚·科恩:《民主与自由》,[美]约·埃尔斯特:《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周艳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185页。
    ④ [美]乔治·瓦拉德兹:《协商民主》,何莉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第36页。
    ⑤ 谈火生:《审议民主理论的基本理念和理论流派》,《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第52-55页。
    ⑥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协商民主不利于弱势群体?》,[南非]毛西里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美]乔治·瓦拉德兹:《协商民主》,何莉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第36-37页。
    ① [爱尔兰]梅维·库克:《协商民主的五种观点》,[南非]毛西里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② 谈火生:《审议民主理论的基本理念和理论流派》,《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第51页。
    ③ [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中文版序第1页。
    ④ [爱尔兰]梅维·库克:《协商民主的五种观点》,[南非]毛西里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① [美]詹姆斯·费什金:《协商民主》,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3-24页。
    ② [美]托马斯·克里斯蒂亚诺:《公共协商的意义》,[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186页。
    ③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60、181贝。
    ① [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中文版序第1页。
    ② John S. Dryzek. Democratic Theory. G. Gaus, C. Kukathsa. Hand Book of Political Theory. London:Sage, 2004. p144.
    ③ [美]詹姆斯·协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①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②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文版序第2页。
    ③ [美]约·埃尔斯特:《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周艳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贝。
    ④ [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公元前508—1999年》,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①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②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①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9贝。
    ②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贝。
    ③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306页。
    ④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158页。
    ⑤ [英]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藏佩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9-82页。
    ①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② [美][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导言第4-5页:[澳]约翰·德雷泽克:《不同领域的协商民主》,陈胜勇,何包钢:《协商民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4页。
    ③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④ 工绍光:《超越“选主”——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反思》,《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8日,第003版。
    ⑤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① [美]本杰明·巴们:《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贝。
    ②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贝。
    ① [美]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一个现实主义者眼中的美国民主》,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126页。
    ②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页。
    ③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9-100页。
    ④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147页。
    ① [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余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页。
    ②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42贝。
    ③ [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正、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①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101页。
    ②[美]詹姆斯·博曼:《协商民主与有效社会自由:能力、资源和机会》,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45-146页。
    ① [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汀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5页。
    ②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9页。
    ① 程同顺:《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一个比较政治学分析》,《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第39页。
    ②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③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④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5、157、159页。
    ⑤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①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贝。
    ② 胡勇:《对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发展趋向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690-691贝。
    ① [法]阿兰·图雷纳:《在当代,民主意味着什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② [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5页。
    ① [美]埃里希·弗罗姆:《对自由的恐惧》,许合平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46贝。
    ② [美]本杰明·巴们:《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③ 赵鼎新:《民主的限制》,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2页。
    ①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5页。
    ② [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317页。
    ③ [德]马克斯·韦们:《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页。
    ④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1页。
    ⑤ [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页。
    ⑥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245贝。
    ⑦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49贝。
    ①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② 程同顺、张国军:《以赛亚·伯林自由观的悖论:在多元与一元之间》,《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5-13页。
    ③ 张国军:《价值多元论与自由主义:证成还是反对?》,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第10-15页。
    ① 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4贝。
    ② [美]理查德·威廉姆逊:《为什么要民主?》,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2页。
    ① [美]菲利普·施米特,特丽·林思·卡尔:《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页。
    ②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157-159页。
    ① [澳]约翰·S.德雷译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②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贝。
    ① [澳]约翰·德雷洋克:《不同领域的协商民主》,陈胜勇,何包钢:《协商民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6页。
    ① [澳]约翰·德雷译克:《不同领域的协商民主》,陈胜勇,何包钢:《协商民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①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贝。
    ① 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76页。
    ②[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贝。
    ③[美]西摩·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钢敏、聂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① [美]本杰明·史华慈:《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些方法问题》,许纪霖、宋宏:《史华慈论中国》,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② 朱政惠:《史华慈学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③ 杨光斌:《政体理论的回归与超越——建构一种超越“左”右的民主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2-15页。
    ① 陈庆云:《方法论视角: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之研究》,《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北京,2011年11月4日,第42-43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页。
    ① [美]本杰明·史华慈:《论中国思想中不存在化约主义》,许纪霖、宋宏:《史华慈论中国》,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② 陈修斋:《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48页。
    ③ [美]达龙·阿塞莫格鲁:《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专制和民主的经济起源》,马春文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④ [美]本杰明·史华慈:《论中国思想中不存在化约主义》,许纪霖、宋宏:《史华慈论中国》,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① 陈修斋:《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② 陈修斋:《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③ [美]本杰明·史华慈:《论中国思想中不存在化约主义》,许纪霖、宋宏:《史华慈论中国》,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①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斯”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② [英]李约瑟:《科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15-317页。
    ③ [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④ [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① [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② [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③ [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思维方式》,黄龙保等译,天津教育出版社199年版,第120页。
    ④[日]田中裕:《怀特海:有机哲学》,包国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18页。
    ① 张天行:《五四启蒙思想家的化约倾向与突破》,《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第108页。
    ② [英]大卫·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08页。
    ① [英]大卫·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09页。
    ②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们的两篇演说》,冯克利i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4页。
    ③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① [美]查尔斯·克劳萨默:《为民主现实主义辩护》(上),张一峰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9期,第53页。
    ② 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③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① [英]阿尔弗雷德·诺尔司·怀特海:《思维方式》,黄龙保等译,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78-179页。
    ② [英]阿尔弗雷德·诺尔司·怀特海:《思维方式》,黄龙保等译,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79-181页。
    ③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4贝。
    ④ [美]肯尼思·汤普森:《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梅仁、王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①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② [美]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2页。
    ③ [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刘惠荣、谭君久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3页。
    ④ [美]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6页。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25-330页。
    ② 杨丽华:《民主选举与选举民主》,《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22-23页。
    ③ [美]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3页。
    ④ [美]查尔斯·蒂利:《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陈周旺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⑤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年之后看未来》,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22页。
    ① [美]马克·普拉特纳:《民主的关头》,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13页。
    ② [法]居伊·埃尔悔:《民主的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③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 [美]查尔斯·罗利:《财产权与民主的限度》,刘晓峰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7页。
    ②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① [法]路易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李柏光、蒋庆译,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页。
    ②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③ 潘维:《法治与“民主迷信”——一个法治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秩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页。
    ①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宪章》,杨玉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② 黄基泉:《西方宪政思想史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导论。
    ③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④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21贝。
    ① [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当今各种经济力量如何塑造未来世界》,周晓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
    ②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宪章》,杨下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③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④ [美]斯坦·林根:《民主是做什么用的——论自由与德政》,孙建中译,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285
    ①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贝。
    ② Tamir Yael. A Strange Alliance:Isaiah Berlin and the Liberalism of the Fringes,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No.1.1998. p282.
    ③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226贝。
    ④ 程同顺、张国军:《以赛亚·伯林自由观的悖论:在多元与一元之间》,《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5-13页。
    ①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1页。
    ②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331页。
    ③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页。
    ④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页。
    ①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① [美]约瑟夫·拉兹:《自由的道德》,孙晓春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页。
    ② [美]约瑟夫·拉兹:《自由的道德》,孙晓春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7页。
    ③ [美]翰普歇尔:《自由主义:新的转向》,[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万俊人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158页。
    ④ [美]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2页
    ⑤ [美]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贝。
    ① [美]罗伯特·威布:《自治——美国民主的文化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8页。
    ② [美]菲利普·施米特,特丽·林思·卡尔:《民主是什么,小是什么?》,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6-37页。
    ③ [美]诺姆·乔姆斯基:《失败的国家——滥用权力和践踏民主》,白璐译,上海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78页。
    ① [美]诺姆·乔姆斯基:《失败的国家——滥用权力和践踏民主》,白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67页。
    ② [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当今各种经济力量如何塑造未来世界》,周晓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③ [美]诺姆·乔姆斯基:《失败的国家——滥用权力和践踏民主》,白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④ 刘仰:《美国中期选举,民主还是“钱主”?》,《红旗文稿》2010年第23期,第37页。
    ① Robert A. Dahl. A preface to Economic Democrac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p61.
    ② [美]H.登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97页。
    ① [美]阿道夫·贝利:《没有财产权的权力——美国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江清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63页。
    ② [美]罗伯特·N·贝拉,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翟宏彪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3页。
    ③ [美]布坎南:《财产是自由的保证》,[美]查尔斯·罗利:《财产权与民主的限度》,刘晓峰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75-76页。
    ① [美]查尔斯·罗利:《财产权与民主的限度》,刘晓峰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9页。
    ① [英]约翰·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侯建、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74页。
    ② [美]斯坦·林根:《民主足做什么用的——论自由与德政》,孙建中译,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③ [美]斯坦·林根:《民主足做什么用的——论自由与德政》,孙建中译,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④ [美]斯坦·林根:《民主足做什么用的——论自由与德政》,孙建中译,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⑤ [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公元前508—1999年》,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页。
    ① [英]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藏佩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0-71页。
    ② [美]詹姆斯·博曼:《协商民主与有效社会自由:能力、资源和机会》,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63页。
    ③ [美]阿道夫·贝利:《没有财产权的权力——美国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江清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0页。
    ①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贝。
    ②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贝。
    ①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124页。
    ② [澳]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5. [美]阿道夫·贝利:《没有财产权的权力——美国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江清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6. [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7. [英]阿尔弗雷德·诺尔司·怀特海:《思维方式》,黄龙保等译,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 [美]阿伦·李帕特:《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1945-1990年27个国家的实证研究》,谢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 [美]阿伦·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陈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 [英]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 [美]阿米·古特曼、丹尼斯·汤普森:《民主与分歧》,杨立峰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12.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3. [美]爱·麦·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曾炳钧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4. [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5. [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蒋庆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6. [美]埃里希·弗罗姆:《对自由的恐惧》,许合平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7. [美]艾伦·沃尔夫:《合法性的限度: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矛盾》,沈汉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0.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民主》,孙荣匕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2.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 [美]安娜·玛丽·史密斯:《拉克劳与墨菲:激进民主想象》,付琼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4. [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刘训练、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泽,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 [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 [美]保罗·霍夫曼:《阿基米德的报复》,尘土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版。
    28.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9. [美]彼得·雷森伯格:《西方公民身份传统:从柏拉图至卢梭》,郭台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30. [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2. [美]布莱恩·卡普兰:《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抒不良政策》,刘艳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3. [埃及]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世界化的民主化进程——加利答伊夫·贝尔特罗问》,张晓明、许钧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 [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5. [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6. [美]查尔斯·蒂利:《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陈周旺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7. [美]查尔斯·蒂利:《社会运动:1768-2004》,胡位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8.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9. [美]查尔斯·罗利:《财产权与民主的限度》,刘晓峰泽,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40. [英]查尔斯·麦基:《非同寻常——欧洲历史上最荒唐可笑的群众性狂潮》,富强译,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
    41. [美]查尔斯·克劳萨默:《为民主现实主义辩护》(上),张一峰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9期。
    42. [美]查尔斯·克劳萨默:《为民主现实主义辩护》(下),张一峰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0期。
    43. [英]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藏佩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4. [美]达龙·阿塞莫格鲁:《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专制和民民主的经济起源》,马春文等泽,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 [美]大卫·鲍兹:《古典自由主义》,陈青蓝译,同心出版社2009年版。
    46. [英]大卫·波特等:《最新民主化的历程》,王谦等译,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47. [英]大卫·马什、格里·斯托克:《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景跃进、张小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 [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正、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9. [英]大卫·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0. [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1.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泽出版社2004年版。
    52.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胡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3.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4. [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民主的历程》,谢廷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55. [英]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 [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58. [英]德里克·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59.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的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0. [美]菲利普·T.霍夫曼、凯瑟琳·诺伯格:《财政危机、自由和代议制政府(1450-1789)》,储建国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1. [美]富兰克林·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2.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63.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4.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宪章》,杨玉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5.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66. [美]G·E·R·劳埃德:《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透视希腊、中国的科学与文化》,钮卫星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67. [美]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
    68. [美]戈登·塔洛克:《论投票——一个公共选择的分析》,李政军、杨蕾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9. [美]戈登·图洛克:《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王永饮、丁菊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0. [法]古斯塔夫·勒庞:《鸟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71. [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朱曾汶泽,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72. [德]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3.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蔺青泽,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74. [美]哈罗德·戈斯内尔、理查德·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75. [美]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邓伯宸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6.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7. [美]汉娜·鄂兰:《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5年版。
    78. [英]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张雄武泽,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79. [美]胡安·J.林茨、阿尔弗莱德·斯泰潘:《民主转刑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孙龙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0. [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81. [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榕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2. [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刘青、牛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 [美]吉恩·M.格罗斯曼、埃尔赫南·赫尔普曼:《特殊利益政治学》,朱保华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4. [意]加尔维诺·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赵培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85. [美]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陆震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86. [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泽,泽林出版社2002年版。
    87. [加]杰弗里·希尔墨:《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现状》(上),毛兴贵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3期。
    88. [加]杰弗里·希尔墨:《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现状》(下),毛兴贵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4期。
    89. [美]杰夫瑞·C.亚历山大:《世纪末社会理论:相对主义、化约与理性问题》,张旅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0. [美]杰佛瑞·布伦南、詹姆斯·M·布坎南:《宪政经济学》,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1. [美]K.C.柯尔:《数学与头脑相遇的地方》,丘宏义译,长春出版社2002年版。
    92. [英]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93. [英]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94. [德]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张旅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95.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6. [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7. [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98. [美]卡莱斯·鲍什:《民主与再分配》,熊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9.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0.[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1.[法]克罗齐耶、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张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2.[美]肯尼斯·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3.[美]肯尼思·汤普森:《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梅仁、王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4.[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5.[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杨祯钦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106. [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当今各种经济力量如何塑造未来世界》,周晓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7.[美]利昂·P·马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张慧芝、张露璐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108. [英]理查德·贝拉米:《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毛兴贵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9. [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基础与起源》,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10.[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11.[法]卢梭:《忏悔录》,黎星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1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13.[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14. [美]鲁恂·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任晓、王元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5.[法]路易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李柏光、蒋庆译,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
    116.[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赵涵舆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17.[美]罗伯特·N·贝拉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 翟宏彪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118.[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刘惠荣、谭君久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19. [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120.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21. [美]罗伯特·达尔:《论政治平等》,谢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2. [美]罗伯特·达尔:《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佟德志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123.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4.[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25. [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26. [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127. [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下册),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128. [美]罗伯特·门斯切:《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郑佩芸泽,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9.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0.[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31. [美]罗纳德·斯蒂尔:《李普曼传》,于滨等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132.[美]罗素·哈丁:《自由主义、宪政主义和民主》,王欢、申明民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33.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3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35.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6.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37.[德]马克斯·韦伯著,[英]彼得·拉斯曼、罗纳德·斯佩尔斯编:《韦伯政治著作选》,阎克文译,尔方出版社2009年版。
    138.[美]马乔里·凯利:《资本的权利是神圣的吗?》,黄佳、庞锦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139. [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胡万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40. [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下),胡万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41. [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42.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学》(第六版),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43. [美]迈克尔·帕伦蒂:《少数人的民主》,张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4. [美]迈克尔·桑德尔:《民主的不满——美国在寻求一种公共哲学》,曾纪茂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5. [美]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46. [美]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涨与社会僵化》,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47.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8.[南非]毛西里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49.[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50.[美]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孙宝寅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151.[美]纳尔逊·波尔斯比、艾伦·威尔达夫斯基:《总统选举——美国政治的战略与构架》,管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2. [美]诺姆·乔姆斯基:《失败的国家——滥用权力和践踏民主》,白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153. [印]帕萨·查特杰:《被治理者的政治——思索大部分世界的大众政治》,田立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4. [英]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张庆东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55.[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高凌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56. [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陆永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57.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58. [美]乔尔·阿伯巴奇、罗伯特·普特南、伯特·罗克曼:《两种人:官僚与政客》,陶远华等译,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
    159. [美]乔治·华盛顿:《华盛顿选集》,聂崇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60. [英]乔治·鲁德:《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何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
    161. [美]乔治·施蒂格勒:《乔治··施蒂格勒回忆录——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李淑萍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162.[美]乔治·瓦拉德兹:《协商民主》,何莉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163.[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164.[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165.[法]让-马里·科特雷、克洛德·埃梅里:《选举制度》,张新木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
    166.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167.[美]塞拉·本哈比:《协商民主——挑战政治的边界》,黄相怀等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168. [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69.[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70.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71.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72. [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3.[日]三宅一郎:《投票行动——微观政治学》,冯建新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174.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75.[法]沙尔·拉波波尔:《饶勒斯传》,陈祚敏、王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176. [英]沙克尔顿、洛克斯利:《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陶海栗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77. [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8. [美]斯迪芬·海哥德、罗伯特·R·考夫曼:《民主化转刑的政治经济分析》,张大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79.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80. [美]斯坦·林根:《民主是做什么用的——论自由与德政》,孙建中泽,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
    181.[美]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董乐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82. [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3. [以]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孙传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4.[美]唐纳德·格林、伊恩·沙皮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徐湘林、袁瑞军译,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5.[日]田中裕:《怀特海:有机哲学》,包国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86.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87.[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8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董国良泽,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89. [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90.[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孙古平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1年版。
    191.[美]托马斯·戴伊、哈蒙·奇格勒:《美国民主的讽刺》,张绍伦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92. [英]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93.[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94.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95. [美]威廉·庞德斯通:《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为什么选举不是公平的》,刘国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196. [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田时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97. [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8. [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99.[美]西摩·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钢敏、聂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0.[美]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一个现实主义者眼中的美国民主》,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1.[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202. [美]亚伯拉罕·林肯:《林肯选集》,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03.[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林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204. [瑞]雅各布·布克哈特:《希腊人和希腊文明》,王大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0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0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07.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08.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209. [美]约·埃尔斯特:《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周艳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210.[英]约翰·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秋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11.[英]约翰·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12. [英]约翰·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侯建、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13.[澳]约翰·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14. [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公元前508—1999年》,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5.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16. [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曹海军、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7. [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8.[英]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吴庆宏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219. [美]约翰·L.埃斯波西托、达丽亚·莫格海德:《谁为伊斯兰讲话?——十几亿穆斯大的真实想法》,晏琼英等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20.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21.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泽,泽林出版社,2000年版。
    222.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万俊人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23.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224. [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泽,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225.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26.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鹱泽,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27. [英]约翰·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王溪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28. [英]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泽文出版社2001年版。
    229. [英]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0.[美]约瑟夫·拉兹:《自由的道德》,孙晓春等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31. [法]约瑟夫·迈斯特:《论法国》,鲁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2.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33. [美]詹姆斯·伯恩斯、杰克·佩尔塔森、托马斯·克罗宁:《美国式民民主》,谭君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34. [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泽出版社2006年版。
    235. [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36. [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平新乔、莫扶民泽,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237. [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8. [美]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瓦格纳:《赤字中的民主——凯恩斯勋爵的政治遗产》,刘廷安、罗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239. [美]詹姆斯·菲什金、彼得·拉斯莱特主编:《协商民主论争》,张晓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240.[美]詹姆斯·卡波拉索、戴维·莱文:《政治经济学理论》,刘骥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41. [美]珍妮弗·托尔伯特·罗伯兹:《审判雅典——西方思想史中的反民主传统》,晏 绍祥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242.[美]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杨宁李韵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243.[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 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 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 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4. 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5. 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 陈胜勇,何包钢:《协商民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 陈修斋:《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 陈振明:《政治的经济学分析——新政治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 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民主化浪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 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华书局2009年版。
    11. 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12.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3. 哈弗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14. 何俊志:《选举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 何增科,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6. 赫连勃勃大王:《群氓时代——当下生活七宗罪恶》,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7. 华炳啸:《超越自由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的思想言说》,西北大学出版2011年版。
    18. 黄基泉:《西方宪政思想史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20. 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 林尚立:《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民主反应:基于中国经验的考察,民主、民主化与治理绩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2.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23.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4. 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5. 刘军宁:《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26. 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7. 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28.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9. 罗艳华等:《美国输出民主的历史与现实》,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30. 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1. 潘维:《法治与“民主迷信”——一个法治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秩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
    32. 阮炜:《不自由的希腊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33. 史卫民:《解读台湾选举》,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34. 苏瑞林:《民主在欧洲的旅程——从雅典城帮到欧洲联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5. 孙龙:《公民参与——北京城市居民态度与行为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6. 谭融:《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 佟德志:《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与趋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8. 吴敬琏等:《节骨眼,中国经济不往哪里走?》,红旗出版社2011年版。
    39. 王磊:《布什诉戈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1. 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42. 王绍光:《祛魅与超越:反思民主·自由·平等·公民社会》,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43. 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44.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四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5. 许纪霖、宋宏:《史华慈论中国》,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46. 郇庆治:《当代欧洲政党政治选举向度下的西欧社会民主党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7. 杨光:《中东非洲发展报告(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8. 应克复、金太军、胡传胜:《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9. 应奇:《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50. 于海青:《当代西方参与民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1.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 张莉:《台湾“公民投票”考论》,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53. 周晓苹:《从理念到程序——我亲历的美国大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54. 曾军平:《公共选择与政治立宪》,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5. 张纯厚、[美]迈克尔·马格利斯:《美国选民心理:聚焦三个长期性主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6. 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57. 赵鼎新:《民主的限制》,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58.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9.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0.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61. 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1. 蔡立辉,欧阳志鸿,刘晓洋:《西方国家债务危机的政治学分析——选举民主的制度缺陷》,《学术研究》2012年第2期。
    2. 蔡连增:《论公元前四世纪雅典陪审法庭的政治权力》,《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
    3. 陈炳辉:《20世纪西方民主理论的演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4. 陈刚:《当代西方民主精神》,《学海》1999年第4期。
    5. 陈庆云:《方法论视角: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之研究》,《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北京,2011年11月4日。
    6. 陈向阳:《美国自由之家》,《国际资料信息》2005年第7期。
    7. 陈云飞:《20世纪西方民主的转型及其启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8. 程同顺:《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一个比较政治学分析》,《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
    9. 程同顺、高飞:《分裂社会的个人、族群与国家》,《江淮论坛》2011年第3期。
    10. 程同顺、高飞:《异质社会中的民主》,《学习论坛》2010年第6期。
    11. 程同顺、高飞:《什么是协合民主?——兼与多数民主比较》,《学海》2009年第3期。
    12. 程同顺、张国军:《民主的回归——从选举民主到过程民主》,《探索》2012年第1期。
    13. 程同顺、张国军:《理性选择理论的困境:纠结的理性与不确定性》,《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2期。
    14. 程同顺、张国军:《温岭民主恳谈对中国政治学的意义》,《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15. 程同顺、张国军:《以赛亚·伯林自由观的悖论:在多元与一元之间》,《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6. 丛日云:《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
    17. 杜光:《普世价值:一个时代性的重大课题》,《炎黄春秋》2009年第1期。
    18. 房宁:《现代政治中的选举民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19. 冯钢:《科层制与领袖民主——论M.韦伯的自由民主思想》,《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20. 傅耀、颜鹏飞:《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和最新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21. 高放:《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领导文萃》2009年第11期。
    22. 何增科:《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转型(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3. 何增科:《民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道路》,《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24. 侯惠勤:《我们为什么必须批判抵制“普世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25.胡弘弘:《论公民意识的内涵》,《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6. 胡润忠:《毕塞特的协商民主概念解析》,《学习时报》2007年8月27日第005版。
    27.胡勇:《对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发展趋向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8. 胡勇:《重构西方民主实践与理论的创新之作——评佟德志著<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与趋势>》,《政治思想史》2010年第2期。
    29. 黄列:《协商民主必须以选举民主为基础》,《团结》2011年第5期。
    30. 黄培昭:《伊拉克有史以来第一次民主选举如期降下帷幕》,《世纪桥》2005年Z1期。
    31. 黄卫平、陈文:《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对“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的思考》,《理论探讨》2005年第6期。
    32. 季卫东:《秩序的正统性问题——再论法治与民主的关系》,《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
    33. 贾可卿:《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新视野》2008年第4期。
    34. 蒋保:《演说与雅典民主政治》,《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
    35. 李奎:《浅析选举民主》,《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36. 李静美:《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比较研究》,《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第2期。
    37. 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38. 李少君:《顾准、市民社会与民间》,《书屋》2000年第8期。
    39. 李慎明:《美国式的西方民主制度没有普世性》,《决策探索》2009年第12期。
    40. 李艳辉:《扼杀精英的雅典民主》,《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1期。
    41. 林宏宇:《民主的尴尬:从选举团制度看美国选举政治》,《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2. 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世界历史》2010年第2期。
    43. 刘靖华:《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评亨廷顿的新著<文明与世界政治的重建>》,《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第Z2期。
    44. 刘仰:《美国中期选举,民主还是“钱主”?》,《红旗文稿》2010年第23期。
    45. 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6. 吕饮:《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当代西方民主理论评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7. 吕秋芳、邢永富:《古希腊公民民教育评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8. 聂智琪:《社会选择理论对民主的挑战——以赖克为例》,《浙江学刊》2008年第3 期。
    49. 牛新春:《从“颜色革命”看“新布什主义”》,《参考消息》2005年4月14日。
    50. 齐卫平:《两种民主形式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论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
    51. 齐卫平:《政治文明普适性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江汉论坛》2011年第1期。
    52. 任羽中、陈斌:《民主与法治:相辅而相成》,《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2期。
    53. 桑玉成:《论民主的技术》,《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54. 施雪华、孔凡义:《西方民主形态的演进及其动因》,《新视野》2012年第2期。
    55. 师泽生、李猛:《试论西方选举与民主的关系及其启示》,《理论学刊》2011年第8期。
    56. 宋鲁郑:《西方民主是否已经走向末路?》,《红旗文稿》2010年第21期。
    57. 谈火生:《审议民主理论的基本理念和理论流派》,《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
    58. 万明钢:《论公民教育》,《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59. 王长江:《选举民主“恐惧症”应当消除》,《同舟共进》2007年第12期。
    60. 王洪一:《解析非洲“政变年”》,《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
    61. 王绍光:《超越“选主”——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反思》,《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8日,第003版。
    62. 王小文:《政治的经济学与经济的政治学——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研究综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63. 吴茜:《理性看待西方式民主》,《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
    64. 吴强:《法治与法治的神话》,《天涯》2001年第2期。
    65. 吴雨欣:《选举民主的有效性与有限性》,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
    66. 吴雨欣、曹玉香:《选举民主有限性剖析》,《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67. 杨光斌:《政体理论的回归与超越——建构一种超越“左”右的民主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68. 杨丽华:《民主选举与选举民主》,《出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69. 应克复:《论西方民主》,《学海》1998年第2期。
    70. 虞崇胜:《增进对民主以及西方民主理论的理性认识》,《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71. 虞崇胜、何志武:《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效应分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期。
    72. 张纯厚:《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西方自由民主的两个层面及其启示》,《文史哲》2012年第2期。
    73. 张桂琳:《关于中国民主发展模式的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74. 张国军:《价值多元论与自由主义:证成还是反对?》,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5. 张国军:《交易政治观的演变、应用及其局限》,《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4期。
    76. 张国军:《民主话语权:意识形态之争的战场》,《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77. 张国军:《在平等与差异之间——自由主义与多元主义的论争》,《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78. 张朋园:《安福国会选举——论腐化为民主政治的绊脚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8年第30期。
    79. 张树华:《冷战后西方民主与民主化研究:理论困境与现实悖论》,《红旗文稿》2011年第11期。
    80. 张天行:《五四启蒙思想家的化约倾向与突破》,《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
    81. 张维为:《西方民主已经演变成“游戏民主”》,《求是》2010年第14期。
    82. 张维为:《西方民主:游戏化、资本化和短视化》,《党政论坛》2012年第2期。
    83. 张献生:《民民主是否具有普世性》,《民民主》2008年第2期。
    84. 张秀芹、刘爱莲:《论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性》,《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5期。
    85. 张永红:《论西方民主的困境与中国民主发展道路的选择》,《理论月刊》2012年第5期。
    86. 赵诚:《公民教育需要实践》,《炎黄春秋》2010年第3期。
    87. 赵鼎新:《当今中国会不会发生革命?》,《二十一世纪》2012年12月号。
    88. 郑慧:《参与民主与协商民主之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 法国国民议会:《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
    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政党制度》,新华网2007年11月15日,http://news. 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15/content_7078939.htm。
    3. 胡锦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2年11月1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4.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新华网2012年3月14日,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h/zhibo/zongli/index.htm。
    5.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新华网2007年11月15日,http://ne 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15/content_7078939.htm。
    1. Adam Przeworski, Michael Alvarez, Jose Cheibub, Fernando Limongi.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Well-Being in the World,1950-1990. New York: Cambie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 Amitai Etzioni. Demonstration Democracy. New York:Gordon & Breach,1970.
    3. C.B.Macpherson. Democratic Theory:Essays in Retrieval.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73.
    4. C.B.Macpherson. The Life and Times of Liberal Democrac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5. C.B.Macphers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 Hobbes to Lock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6. Crawford Brough Macphers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Hobbes to Locke.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7. Charles Tilly. Democrac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8. Cross William. Political Parties, Representation, and Electoral Democracy in Canada. Don Mills, O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9. Donald R. Deskins, Jr., Hanes Walton, Jr., and Sherman C. Puckett. Presidential Elections, 1789-2008:County, State, and National Mapping of Election Dat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10.
    10. Edward D. Mansfield and Jack Snyder. Electing to Fight:Why Emerging Democracies Go to War. Cambridge:MIT Press,2004.
    11. Frank Bryan. Real Democracy:The New England Town Meeting and How it Works. 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
    12. Henry B. Mayo. An Introduction to Democratic Theor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13. Jane J. Mansbridge. Beyond adversary democrac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14. Jeffrey S. Banks, Eric A. Hanushek. Modern Political Economy:Old Topics, New Direc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5. John Philipps Kenyon. Revolution Principles:the Politics of Parties,1689-1720.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16. Jon Elste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7. Matthew J. Streb. Rethinking American Electoral Democracy,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2011.
    18. Michael B. MacKuen, George Rabinowitz. Electoral Democracy.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3, introduction.
    19. Michael S. Lewis-Beck, Helmut Norpoth, William G Jacoby, Herbert F. Weisberg. The American Voter Revisite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8.
    20. Morris P. Fiorina.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1.
    21. Peter Laslett.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society. Oxford:Blackwell,1956.
    22. Page Benjamin. Choices and Echo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Rational Man and electoral democrac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23. Peter Burnell, Peter Calvert. Civil Society in Democratization. London:Taylor & Francis Ltd.,2004.
    24. Peter G. Renstrom, Chester B. Rogers. The Electoral Politics Dictionary.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1989.
    25. Richard Hofstadter. The Idea of a Party System:The Rise of Legitimate Oppos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1780-1840.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26. Robert A. Dahl. A preface to Economic Democrac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27.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2:Deepening Democracy in a Fragmented Worl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8. Vernon Phil, Baksh Deborrah. Working with the Grain to Change the Grain:Moving Beyond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London:International Alert. September 2010.
    29. V. O. Key. The Responsible Electorate:Rationality in Presidential Voting,1936-1960.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30. Warren E. Miller, Donald E. Stokes. American Voter. New York:John Wiley,1960.
    31. Steven L. Taylor. Voting amid Violence:Electoral Democracy in Colombia. Hanover: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2009.
    1. Amartya K. Sen. A Possibility Theorem on Majority Decisions. Econometrica, Vol.34, No. 2 (Apr.,1966).
    2. Biplab Dasgupta.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A Critical Analysi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32, No.4, Jan.1997.
    3. Bo Rothstein. Creating Political Legitimacy:Electoral Democracy versus Quality of Governmen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53, No.3,2009.
    4. Chris, M. A. Kwaja. Do the people have faith in electoral democracy? Lessons from Kenyan 2007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f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3 (2),2009.
    5. Dawn Brancati, Jack L. Snyder. Time to Kill:The Impact of Election Timing on Post-Conflict Stability. http://brancati.wustl.edu/T2K_Feb62011.pdf.
    6. Democracy Ranking Association. The Democracy Ranking of the Quality of Democracy. http://www.democracyranking.org/en/index.htm.
    7. Dirk Tomsa. Electoral democracy in a divided society:The 2008 gubernatorial election in Maluku, Indonesia. South East Asia Research, Vol.17, No.2,2009.
    8.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Democracy index 2011:Democracy under stress. http:/ /www.eiu.com/public/topical_report.aspx?campaignid=DemocracyIndex2011.
    9. 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16 (Summer,1989).
    10. Francis Fukuyama. The west has won. The Guardian,11 October 2001. http://www. guardian.co.uk/world/2001/oct/11/afghanistan.terrorism30.
    11. George Monbiot. the Captive State by George Monbiot. The Guardian,9 September 2000. http://www.guardian.co.uk/business/2000/sep/09/imf.economics.
    12. James Melton, Stephen Meserve, Daniel Pemstein:Unified Democracy Scores. http: //www.unified-democracy-scores.org/index.html.
    13. John Rawls. 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64, No.3 (Summer,1997).
    14. John S. Dryzek. Democratic Theory. G. Gaus, C. Kukathsa. Hand Book of Political Theory. London:Sage,2004.
    15. Joseph Bessette. 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Majority Principe in Republican Government. Robert Goldwin, William Schambra. 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 Washington: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1980.
    16. Lotta Harbom, Peter Wallensteen. Armed Conflict,1989-2006.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44, no.5,2007.
    17. Monty G. Marshall, Benjamin R. Cole. Global Report 2011:Conflict, Governance, and State Fragility. http://www.systemicpeace.org/GlobalReport2011.pdf.
    18. Peter Mair, Jacques Thomassen. Electoral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Conference on Representation, Immigration and the 2009 Elect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April 1,2008.
    19. Robert D. Johnston. Re-Democratizing the Progressive Era:The Politics of Progressive Era Political Historiography. The Journal of the Gilded Age and Progressive Era, Vol.1, No.1 (Jan.,2002).
    20. Samuel P. Huntington. Electing to Fight. Endorsements. The MIT Press. http://mitpr ess.mit.edu/catalog/item/default.asp?ttype=2&tid= 10308.
    21. Tamir Yael. A Strange Alliance:Isaiah Berlin and the Liberalism of the Fringes,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No.1.1998.
    22. Vanhanen's index of democracy. http://www.prio.no/CSCW/Datasets/Governance/Vanh anens-index-of-democracy.
    23. William H. Riker. Arrow's theorem and some examples of the paradox of voting. Mathematical Applications in Political Science, ed.by John Miller Claunch, vol. I. Dallas: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Press.196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