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试论甲午战争前夕围绕朝鲜的中日外交交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甲午战争前夕,中、朝、日三国的关系尤为错综复杂。1868年,经过明治维新改革的日本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为了满足本国资产阶级对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需求,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并将其魔爪首先伸向了地处亚洲大陆要冲的朝鲜。日本势力对朝鲜半岛染指,必然会危及作为宗主国的清朝在朝鲜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中朝间传统的宗藩关系对于当时实力尚不足以对抗清廷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它使得日本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彻底的吞并朝鲜必须彻底的割断其与清朝的这种传统关系。为此,日本一方面在外交上巧妙的使用“合法”的“讹诈外交手段”与清朝进行交涉,力争将满清王朝在朝鲜的影响降至最小;另一方面积极地加紧备战,力图待时机成熟之后彻底的实现其吞并朝鲜之野心。然而此时腐朽没落的晚清政府一方面力图全力维持其与朝鲜200余年的宗藩关系,另一方面又奉行“避战自保”的外交政策,努力避免与日本的正面冲突。清政府在外交决策中的软弱之举大大助长了日帝的嚣张气焰。1894年,蓄谋已久的日本,终于以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为契机,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在这场中日纷争之中,朝鲜堪称是最大的受害者,虽其不乏有一定的抗争,但限于国力而收效甚微,故而只能充当中日两国的战场。
     全文共由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动态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阐述中日两国对朝鲜的外交策略。这里主要从日本制定对朝鲜侵略策略的社会根源、“大陆政策”的形成以及在日本的侵朝意图日趋明朗化的大背景下,清朝对朝鲜内政外交“向不过问的政策”逐渐向“全面干涉政策”转变这几方面加以论述。
     第三章主要阐述战争前夕中日两国围绕朝鲜问题的交涉。这里主要从中日两国在协助朝鲜镇压甲午农民起义时的出兵、撤兵问题及其中朝日三国围绕这些问题的交涉三大方面加以论述。这里着重分析,中日两国基于各自利益在朝鲜的矛盾冲突一步一步激化的过程,特别是围绕撤兵问题的外交交涉,深层揭示甲午战争爆发的外交背景。
     第四章通过对中日之间围绕朝鲜问题的一系列交涉及和谈历程的阐述,进一步揭示日本蓄意发动对清战争的本质。同时指出:清政府在对朝问题上的一再妥协退让态度不仅助长了日本的嚣张侵略气焰,而且亦将自身置于一被动的境地,这亦是导致其日后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一重要因素。
     第五章结论
Before the Jia-Wu War, the relationship of China, Korea and Japan was especially complicated. In 1868, Japan began to choose a capitalism way to govern its country though Ming Zhi Reform,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materials and markets that its capitalism required, Japan strengthened its steps to invade other countries and Korea which is an important place in Asia Continent became its first goal. But Korea wa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t that time, if Japan wanted to interfere into Korea, it would be a threat for the benefit of Qing Dynasty. From this sense, the traditional Zong-Fan relation was definitely a huge obstacle for Japan which was not strong enough to resist Qing Dynasty. And it made Japan realize that if it wanted to occupy Korea thoroughly, it had to cut off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 between Korea and Qing Dynasty. So Japan used legal cheating diplomatic way to negotiate with Qing Dynasty to minimize the impact Qing Dynasty upon Korea and on the other hand Japan prepared for a war positively in order to realize its ambition that it could swallow Korea thoroughly when it came into the best chance. However Qing Dynasty which was downfallen at that time kept a avoided and protected diplomacy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200 years' Zong-Fan relation with Korea, it tried it best to avoid to fight with Japan directly in case that Japan enlarged its control in Korea. The flabbiness of Qing Dynasty in its diplomacy helped the aggress of Japan. With the decline of Qing Dynasty, in 1894, Japan which was fully ready began Jia-WuWa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considering Korea Jia-Wu Peasant War as a good excuse. In this war, Korea was the biggest victim. Though there was a little struggle, because of its ability it acquired little. Though there was some help from Qing Dynasty, Oing Dynasty itself was not able to help, so Korea became a main battle field of China and Japan.
     This thesis includes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trend, purpose, significance, motive and methods of this study.
     Chapter Two mainly illustrates the diplomacies which China and Japan upon Korea. Here I discuss this problem from the rootstock of society which Japan made a invasive policy upon Korea,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tinent Policy and from the aim that Japan wanted to invade Korea was more and more clearly to present that the policy has changed from random to fully invasive of Oing Dynasty upon Korea.
     Chapter Three mainly discusses the affairs that China and Japan bargained around Korea before the war. Here I mainly illustrate this problem through the dispatching troops of China and Japan to help Korea keep down Jia-Wu Peasant War, drawing back the troops and the bargains of China, Korea and Japan about this problem. The policy of China and Japan based on their own benefits was clear through their policies upon Korea.
     Chapter Fou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rgaining and process of China and Japan upon Korean problem and reveals the essence of Japan aiming to begin war with Qing Dynasty. In the meantime, it points out that the compromise attitude of Qing Dynasty to Japan helped Japanese invasion and located itself into a passive position, which was one important reason of its failure in Jia-Wu War.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引文
[1] [日]服部卓四郞:《大东亚战争全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3页。
    [2] [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三卷,1938年,第149页。转引自关捷、唐功春等总主编:《中日甲午战争全史》第一卷,2005年,第179页。
    [3] 引自《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戚其章:《日本大亚细亚主义探析—兼与盛邦和先生商榷》,第136 页。
    [4] 引自2005年8月9日《人民日报》。白皋:《日本近代大陆政策评析——兼驳日木右翼对甲午战争历史的歪曲》。
    [5] 参见[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12页。
    [6] 同上。
    [7] 引自[日]信夫清三朗:《日本政治史》卷一,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230页。
    [8] 引自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39页。
    [9] [韩]李光麟:《韩国史讲座》(近代篇),一潮阁,1983年版,第78-79页。
    [10] 《高宗实录》卷十三,第15~17页。
    [11] 参见[韩]申基硕:《清韩宗属关系——以壬午军乱前后为中心》,《亚细亚研究》2-1,高丽大亚细亚问题研究所,1959年。《承政院日记》,高宗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
    [12] 条约内容见《高宗实录》卷十九,十九年七月十七日。
    [13] 引自林明德:《李鸿章对朝鲜的宗藩政策(1882-1894年)》,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编,韩国研究论丛,1995(1),第106页。
    [14] [韩]李光麟:《韩国史讲座》(近代篇),一潮阁,1983年版,第187页。关于甲申政变研究,可参见李光麟著《开化党研究》和姜在彦著《韩国的开化思想》(比峰出版社,1981年)等。
    [15] 引用杨秀祖、侯雪峰:《“征韩论”与中日甲午战争》,通化师范学报,1994年1期,第68页。
    [16] 条约内容见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465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故宫博物院编印,第8卷,第6页。
    [17] [日]信夫清三朗:《日本政治史》卷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215页。
    [18] [日]大山梓编:《山县有朋意见书》,原书房,1966年,第196-200页。
    [19] 同上,第196-197页。
    [20] 崔硕莞博士论文:《日本大陆国家化研究序说》,[日本]东京大学,1996年,第261页。
    [21] 班固:《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递六十四下),载自《中文阅读网》
    [22]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卷,故宫博物院编印,第6页。
    [23] 《李文忠公全集·泽署函稿》,第15卷,第6页。
    [24]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第2卷,第28页。
    [25] 摘自《论语·季氏》
    [26] 转引《宿州师专学报》第16卷,第四期,2001年12月。尹小红:《李鸿章与朝鲜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第17页。
    [27] 转引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32页。
    [28] 参见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一,三联书店,1982年,第154页。《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八,第2~4页。
    [29]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一,第32页。
    [30] 《清季中日关系史料》,卷二,第398-400页。
    [31] 《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九,第34页。
    [32] 参见方民镐博士论文《李鸿章对朝政策研究》,延边大学,2005年。
    [33]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二卷,第768页。
    [34] [韩]金玉均:《甲申日记》,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金玉均全集》,亚细亚文化社,1979年,95-96页。
    [35] [韩]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韩国史》(38),探求堂,1999年,第423页。
    [36] 《李鸿章全集·奏稿》卷五十五,第1636页。关于袁世凯可参见林明德:《袁世凯与朝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年。刘忆江:《袁世凯评传》,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等。
    [37] 《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十八,《复朝鲜国王》,光绪十一年十月初二日附。
    [38] 参见[台湾]张存武:《清代中韩关系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47-160页。
    [39] 引自姜孟山、朴文一等:《朝鲜简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04页。
    [40] 引自王如绘:《近代中朝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0页。
    [41] 曹中屏:《朝鲜近代史》,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144页。关于东学的研究可参见[韩]李炫姬的《东学革命运动与清日的反应》,郑镇午的《东学革命和清日战争》等。
    [42] 姜龙范、刘子敏、王臻等:《清代中朝日关系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428页。
    [43] [韩]姜万吉:《韩国近代史》,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44]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二卷,三联书店,1982年,第19页。
    [45]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3,第8页
    [46] 顾廷龙,叶亚廉:《李鸿章全集》,电稿,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78页。
    [47] 《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十五,第32-33页。
    [48] 同上。
    [49] 同上。
    [50] 关捷、唐功春等总主编:《中日甲午战争全史》第一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340页。
    [51] 《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15,第33-34页
    [52] 顾廷龙,叶亚廉:《李鸿章全集》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84页。
    [53] 邵循正:《中日战争》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48-549页。
    [54]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所:《帝国主义侵华史》,人民出版社 1972年,第331页。
    [55] 顾廷龙、叶亚廉:《李鸿章全集》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88页。
    [56] [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56页。
    [57] 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第3卷,红旗出版社,1997年,第742页。
    [58] 同上。
    [59] 戚其章:《中日战争》,丛刊续编,第9册,中华书局,第203页。
    [60] [日]田保桥洁:《近代日支鲜关系之研究》复印本,京城帝国大学,1930年,第91页。
    [61] 陆奥宗光:《蹇蹇录》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页。
    [62] [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58页。
    [63] 顾廷龙,叶亚廉:《李鸿章全集》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84页。
    [64] 同上,第699页。
    [65] 同上,第693页。
    [66] 同上,第688页。
    [67] 引自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第3卷,红旗出版社,1997.第732页。
    [68] 同上。
    [69] [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58页。
    [70] 顾廷龙,叶亚廉:《李鸿章全集》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02页。
    [71] 同上,第705页。
    [72] 同上。
    [73] 引自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第3卷,红旗出版社,1997.第743页。
    [74] 同上。
    [75] [日]陆奥宗光:《赛赛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1页。
    [76] 同上,第29页。
    [77] [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二册,1938年,第230页。转引自金龟春主编:《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1),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7页。
    [78] 引自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第3卷,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732页。
    [79] [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62—63页。
    [80] 引自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第3卷,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733页。
    [81]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65页。
    [82] 《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719-720页。
    [83] 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65页。
    [84] 同上,第66页。
    [85] 《清光绪朝日中交涉史料》卷14,第1页。
    [86] 邵循正:《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8页。
    [87] [韩]朴宗根著、朴英宰译:《清日战争和朝鲜》,一潮阁,1989年,第45页。
    [88] 陆奥宗光:《赛赛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69页。
    [89] 《清光绪朝日中交涉史料》卷14,第2页。
    [90] 关于改革方案内容参见[日]田保桥洁:《近代日支鲜关系之研究》复印本,京城帝国大学,1930年,第144-145页。
    [91] 弘治、张鑫典、孙大超编著:《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92]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二。三联书店,1982年,第70页。
    [93] 转引自王如绘:《近代中朝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中日战争》续篇,第七册,第28-29页。
    [94] 《高宗实录》卷31,第33页。
    [95] 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二卷,三联书店,第72-82页。
    [96] 万峰:《日本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20页。
    [1] 《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故宫博物院,1932年。
    [2] 《中外旧约章汇编》,王铁崖,三联书店,1957年。
    [3] 《清季外交史料》,王彦威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
    [4]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台北中央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
    [5] 《李鸿章全集》(一),(二),电稿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6] 《李鸿章全集》(全九册),海南出版社,1997年。
    [7] 《清史纪事本末》,黄鸿寿编,北京大同古籍印刷厂,2003年再版。
    [8] 《东学乱记录》上,两湖招讨誊录,高宗三十一年四月十二、十四日。
    [9] 《阴晴史》,金允植,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58年。
    [10] 《高宗实录》,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60年。
    [11] 《韩国史》,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99年
    [12] 《蹇蹇录》,陆奥宗光,商务印书馆,1930年。
    [13] 《近代日支鲜关系之研究》,田保桥洁,京城帝国大学,1930年。
    [14] 《山县有朋意见书》,大山梓编,原书房,1966年。
    [1] 王信忠:《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
    [2] 陈伟芳:《朝鲜问题和甲午战争》,三联书店,1959年。
    [3] 林明德:《袁世凯与朝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年。
    [4] 陈旭麓、顾廷龙等:《甲午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5] 万峰:《日本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1年。
    [6]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二卷。三联书店,1982年。
    [7] 米庆余:《日本近代外交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
    [8]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
    [9] 林子候:《甲午战争前之中日韩关系》,台北玉山书局,1990年。
    [10] 吴延谬:《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11] 戚其章、王如绘编:《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 徐万民:《中韩关系史》近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13] 杨昭全:《中朝关系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14] 吴延璆:《日本近代化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
    [15] 朴真奭、姜孟山等:《朝鲜简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16] 王如绘:《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人民出版社,1999年。
    [17] 威其章:《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 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2004年。
    [20] 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1] 齐世荣:《日本:速兴骤亡的帝国》,三秦出版社,2005年5月。
    [22] 关捷、唐功春等:《中日甲午战争全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3] 戚其章:《走进甲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24] 刘华明、郑长兴:《李鸿章全传》,印刷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5] 姜龙范、王臻等:《清代中朝日关系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5月。
    [26] [韩]全海宗:《韩中关系史研究》,一潮阁,1970年。
    [27] [韩]申富容:《东学党研究》,探求堂,1973年。
    [28] [韩]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清日战争前后的韩国与列强》,1984年。
    [29] [韩]宋炳基:《近代韩中关系史研究》,檀大出版社,1987年。
    [30] [韩]朴宗根著、朴英宰译:《清日战争和朝鲜》,一潮阁,1989年。
    [31] [韩]董德模:《朝鲜朝的国际关系》,博英社,1990年7月。
    [32] [韩]金容九:《世界外交史》(上),汉城大学出版部,1991年。
    [33] [韩]慎镛夏:《东学与甲午农民战争研究》,一潮阁,1993年。
    [34] [韩]姜万吉:《韩国近代史》,东方出版社,1993年。
    [35] [韩]金景昌:《东洋外交史》,集文堂,1995年。
    [36] [韩]权锡奉:《清末对朝鲜政策是研究》,一潮阁,1995年。
    [37] [韩]金洋植:《近代韩国的社会变动与农民战争》,新书苑,1996年。
    [38] [韩]韩国史研究会:《清日战争与韩日关系》,一潮阁,1997年。
    [39] [韩]具仙姬:《韩国近代对清政策史研究》,惠安图书出版社,1999年。
    [40]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商务印书馆,1980年。
    [41] [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42] [日]信夫清三朗:《日本政治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43] [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
    [44] [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
    [45] [日]信夫清三郎:《甲午日本外交内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
    [46]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1] 李兆铭:《陆奥宗光与甲午侵华战争》,《哈尔滨师大学报》,1988年第5期。
    [2] 南昌龙:《江华条约的历史背景及其实质》,中国日本史学会《日本史论文集》,1985年。
    [3] 戚其章:《论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的外交策略》,《烟台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4] 王春良:《甲午战争前后的远东国际关系——为甲午战争100周年而作》,烟台大学学报,1994年,第四期。
    [5] 徐绍清:《论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危机意识的变化》,《清史研究》,1994年第1期。
    [6] 陈贵宗:《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各自决定派兵赴朝的原因》,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
    [7] 李少军:《论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五期。
    [8] 傅玉能:《论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
    [9] 郭墨兰:《甲午战争百年文化沉思录》,东岳论丛,1995年第1期。
    [10] 林明德:《李鸿章对朝鲜的宗藩政策1882—1894年》,《韩国研究论丛》,1995年,第一辑。
    [11] 姜铎:《评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学术月刊,1995年第8期。
    [12] 戴逸、杨东梁:《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格局的演变》,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1期。
    [13] 张秀兰:《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重大转折》,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1期。
    [14] 会基赫:《李鸿章对日本和朝鲜政策的目的1870—1882年》,韩国研究论丛,1995年,第一辑。
    [15] 谢俊美:《清朝出兵朝鲜始末》,《韩国研究论丛》,1996年,第二辑。
    [16] 张谨:《简论中国早期外交近代化的延误》,《民国档案》,1997年,第2期。
    [17] 刘伟:《甲午前四十年间督抚权力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8] 金龟春:《“江华岛事件”真相》,《史学论丛》,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 赵丕强:《论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主和’的原因》,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0] 郭剑波:《试论甲午战争前日本对的间谍活动》,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1] 贾熟村:《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河北学刊》,2000年第5期。
    [22] 关威:《甲申事变与李鸿章伊藤关于朝鲜的交涉》,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第,第一期。
    [23] 黄尊严、陈德金:“明治天皇与甲午战争”,文史哲,2002年第6期。
    [24] 高强:《试论甲午战争前夜中日朝三国关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一期。
    [25] 李育民:《论清政府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
    [26] 谢俊美:“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在东亚的侵略活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7月。
    [27] 方民镐博士学位论文:《李鸿章对朝政策研究》,延边大学,2005年。
    [28] 林和生:《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两国政局之比较》,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33卷第四期。
    [29] 张君法、李健:“李鸿章对朝鲜的国际均衡政策”,延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0] [韩]具仙姬:《清日战争之前朝鲜属邦问题与朝清关系》,韩国史学会,1958 年。
    [31] [韩]李炳柱:《李鸿章的对韩政策》,陆军士官学校,1964年。
    [32] [韩]李炫熙:《十九世纪后半期韩国开化运动管考》,《研究论文集》,1974年,第7辑。
    [33] [韩]蔡中默博士学位论文:《以倭馆为中介的韩日外交交涉史研究》,全北大学,1974年。
    [34] [韩]金景昌:《甲申变乱后的韩日、清日交涉始末》,《庆大论文集》,1974年,第8辑。
    [35] [韩]李洪吉:《对清日战争的中国的主战论》,全南大学校人文科学研究所,1976年。
    [36] [韩]宋忠植:《清日战争前夜围绕韩半岛的国际关系》,一志社,1980年。
    [37] [韩]申国柱:《关于甲午内政改革的研究》,东国大学行政大学院,1982年。
    [38] [韩]金麟坤:《日本对清日战争挑拨的国内的要因》,庆北大学校论文集,1985年。
    [39] [韩]金麟坤:《日本对清日战争挑拨的国际要因》,庆北大学校论文集,1985年。
    [40] [韩]李炫熙:《东学革命与清日的对应》,韩国史学会,1984年。
    [41] [韩]文熙洙:《关于国际关系中对清日战争的研究》,韩国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
    [42] [韩]郑镇午:《东学革命与清日战争》,济州大学论文集,1988年。
    [43] [韩]朴日根:《英国之朝鲜开国政策和清、日、朝三国的反应》,《釜山政治学报》,1989年2辑。
    [44] [韩]郑振相博士学位论文:《关于甲午农民战争社会史研究》,汉城大学,1992年。
    [45] [韩]金正起博士学位论文:《1876—1894年清的朝鲜政策研究》,汉城大学,1994年。
    [46] [韩]朴永锡:《东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全南大学文化研究所,1995年。
    [47] [韩]黄善嬉:《7.23王宫侵入事件前后日本帝国主义的朝鲜侵略政策》,韩国史学会,1995年。
    [48] [韩]金正起:《朝、清、日关系研究(1876—1894)》,《湖西文化论丛》,1996年,第9、10辑。
    [49] [韩]金箕喆:《列强之间围绕韩半岛的角逐》,海军大学,1996年。
    [50] [韩]赵汉吉:《清日战争时关于日本外交政策决定过程的小考》,海军大学,1996年。
    [51] [韩]李阳子:《袁世凯与朝鲜甲申政变》,中韩人文科学研究,1997年第2辑。
    [52] [韩]权赫修:《关于金玉均暗杀事件和清政府的关系》,《韩国学论集》,1997年,第31辑。
    [53] [韩]文熙洙:《1894年清日战争前的国际关系》,西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98年。
    [54] [韩]权赫秀博士学位论文:《李鸿章对朝鲜认识和政策研究》,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2000年。
    [55] [韩]延甲洙:《甲申政变前国内政治势力的动向》,《国史馆论丛》,2000年,第93辑。
    [56] [日]森山茂德:《1890年代日本的大韩国政策》,人文论丛第五集,1994年。
    [57] [日]高城幸一:《福泽谕吉的政治评论中之朝鲜政略论》,韩国政治研究,2004年,第13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