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朱谦之的哲学与哲学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朱谦之(1899~1972)福建福州人,是我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研究领域很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宗教、文化、音乐等方面,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哲学的研究方面,他既有对西方哲学领域黑格尔、孔德、康德等的研究,也有对中国哲学的通史性、个案式、史料学等的研究①。张岱年先生曾称朱谦之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史家、哲学家,认为他对于中国哲学史、东方哲学史有精湛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认为其《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一书价值尤高。但是,学界对朱谦之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东方哲学史等的研究还很薄弱,对他在哲学与哲学史方面的贡献,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阐明他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创建、中国哲学史研究、日本哲学史研究、中国哲学对欧洲思想的影响等方面的学术贡献,梳理他从五四时期一直到建国以后各时期的思想变迁与真实思想面貌,无疑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文从哲学层面整体地考察了朱谦之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形而上本体论的创建、中国哲学史研究、日本哲学史研究、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研究,弥补了近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史研究中对朱谦之学术贡献的重视不够之不足。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全面地考察了朱谦之以哲学史上的思想资源为基础的哲学思想的创建——虚无主义与唯情哲学思想,指出朱谦之早年思想的轨迹是从提倡虚无主义思想转变为唯情哲学思想。这两个阶段的特点是:(1)在方法论上,前者是怀疑和否定一切的逻辑理性推理,是“从有到无”的思路,后者是肯定现有和信仰非理性的“真情”,是在“从无到有”思路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不再是简单地“从无到有”生成论意义上的;(2)在本体论上,前者追寻到超越现象界的虚无本体,是体用二分的,后者认为“真情之流”充塞宇宙,并贯彻本体和现象界,是体用合一的;(3)在政治理想上,前者表现为一定程度上对无政府主义的肯定,后者表现为社会大同的理想,不过两个阶段都是以整体的世界主义的眼光来构建普遍性理论:(4)在思想资源上,除了西方思想影响外,前者以道家老庄思想为主要依托,后者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底色。朱谦之早年思想从怀疑到信仰,从否定现实到美化、肯定现实,从超越的理想性、绝对性回归经验层面的现实性,这种转变是流行进化说“从有到无”转变为“从无到有”的思路运用,不过虚无主义是“体用二分”的,而唯情哲学却是“体用合一”的,这两者实际上都是对普遍性本体的形而上追寻和建构。同时,唯情哲学从“真情”的本体论建立,客观上发展了儒家的心性论。
     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朱谦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第一节、第二节论述了朱谦之对道家老子、庄子的研究成果。道家思想对朱谦之的影响贯穿其学术生命数十年,考察其老庄研究概况对把握其思想主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线索。文章肯定了朱谦之《老子校释》的价值,分析了他对老子、庄子哲学研究的特点和价值,指出他的老庄哲学研究与他对自由的思考、追求真理的思想相关。第三节分析了朱谦之在中国哲学通史上的研究特点,他主要是从“纯化”的角度对中国哲学史在封建时代的发展史做了考察。第四节分析了他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研究,指出他的研究,实际上是中国哲学史这一领域在现代的开创者之一。
     第三章探讨了朱谦之对日本哲学史的开创性研究。日本哲学在德川时代吸收了中国哲学的思想从而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因此,朱谦之考察中国哲学对日本思想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本章从中国哲学对日本思想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述,从总体上概括了朱谦之对日本哲学史研究的概况和特点,指出朱谦之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代表了其对日本哲学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他的研究在日本哲学通史和中日哲学比较研究两个方面比较突出,既对日本的朱子学、日本的古学和日本的阳明学以及整个日本哲学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又在日本哲学史的论述中注重中日哲学家的相互影响和思想比较。他偏重于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历史来看待日本的哲学史。总体上看,应该给予朱谦之的定位是:他开创了中国的日本哲学史学科。他关于日本哲学史的研究,超越了日本以往的研究,用全新的视野开创了中国的日本哲学史学科。
     第四章考察了朱谦之探讨中国哲学对欧洲思想的影响概况。中国哲学不仅影响日本,在近代也曾给予欧洲思想以一定的影响。朱谦之在国内的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比较早的,他从哲学层面对中国哲学影响欧洲的具体情况做了考察。他通过对16、17、18世纪中国哲学影响欧洲的系统阐述,拓展了人们关于中国哲学对外影响的视野,也给予我们新的眼光来估量中国哲学的普世价值。从他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中国哲学影响欧洲的被动性,以及中西文化接触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提醒我们当前要主动加强文化的输出,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结语部分从总体上总结了朱谦之的哲学及哲学史研究的贡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朱谦之的哲学与哲学史研究:
     一、朱谦之的哲学与哲学史研究的贡献是很大的。我们应该重视他的这些研究成果。他的哲学理论创建是发展中国哲学的有益尝试。他的《老子校释》价值很高,老庄哲学的研究也独具特色。他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现代较早地进行专题性研究的富有特色的著作。他的研究展现了中国哲学对日本和欧洲在特定时期的影响,突出了中国哲学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中国哲学的普世价值。
     二、虚无主义和唯情哲学的理论构建是在本体论层次上的哲学创建。唯情哲学在客观上对儒家心性论作了一定的发展。
     三、他从中国哲学对日本影响的角度研究了日本哲学史,实际上是这个学科在近现代中国的开创者。他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日本哲学史的相关研究及著作,也是中日两国这一领域研究成果中最重要的著作,至今还鲜有人能超越。他对日本儒学的研究主要是日本朱子学、日本古学与日本阳明学的研究。通过他的研究我们看到,日本德川时期受中国原始儒家思想与宋代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大。
     四、他关于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研究,实际上也是中国这一领域的开创性研究成果之一。并且,在国内国外学术界,专门从哲学层次论述这一问题的很少,他的著作最有分量。
Zhu Qianzhi(1899-1972), born in Fuzhou of Fujian province, is a famous philosopher and historian of philosophy in China. His research was extensive, involving philosophy, history, politics, economics, literature, religion, music, etc., so he was called "encyclopedic scholar". His research including not only European philosophy such as Hegel, Comte, Kant,etc. but Chinese philosophy such as History, case type, historical materials etc.. Zhang Dainian thought that Zhu Qianzhi was a famous philosopher and historian of philosophy, his resarch was superb and made a large contribu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oriental philosophy, his book that Chinese Philosophy on the Impact of Europe had great value. Howeve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academic world in th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philosophy, so far no systematic studies. This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his creation on the the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his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his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hilosophy, his studies on Chinese Philosophy on the impact of Europe society. And it i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his thought from the may fourth period to new China, to analyze his reflections o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these studies can provide us with a more extensive contemporary academic perspective.
     The thesis has been wholly,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Zhu Qianzhi's creation on the the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his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his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hilosophy, his studies on Chinese Philosophy on the impact of Europe society from the aspect of philosophy, and it has remedied ignoring to a certain extent of academic contribution to Zhu Qianzhi in Chinese philosophy development history during modern times.
     There are five parts in the thesis. In ChapterⅠ, it mainly discussed Zhu Qianzhi's creation on the theory of philosophy which was based on philosopher's thought in history:his theory of Nihilism thought and his sentimentalism thought. The thesis has been elaborated the changes of his thought from his theory of Nihilism thought to his sentimentalism thought in his youth.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stages:(1 Methodologically, his theory of Nihilism thought was to suspect and negate the world from logic of rational reasoning, his train of thought was from existence to nothingness; his sentimentalism thought was a positive attitude to the world and believed in irrational "zhen-qing", it was based on and developed his train of thought was from nothingness to existence, not simply cosmogony. (2) In the ontology, his theory of Nihilism thought was from distinction of ontology and phenomenon, and it was a beyond phenomenon's nothingness ontology; his sentimentalism thought was from unity of ontology and phenomenon, and "zhen-qing" was included in the ontology and phenomenon. (3)In political ideal, his theory of Nihilism thought approved Anarchism in a way; his sentimentalism thought was a ideal of communism. And his thought of these two stages both to construct a general theory. (4)In thinking resources, aside from was influenced by European thought, his theory of Nihilism thought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Lao-tzu and Chuang-tzu thought, his sentimentalism thought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And his sentimentalism thought objectively developed confucianism in the theory of human mind and nature by his "zhen-qing" onotology.
     In chapterⅡ, it mainly discussed Zhu Qianzhi's studies on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Section one and section two mainly discussed Zhu Qianzhi's studies on lao-tzu and Chuang-tzu thought. Taoism's influence on zhu Qianzhi's life throughout the decades of its academic. It is a very important clue to investigate his research on the philosophy of Lao-tzu and Chuang-tzu thought. The thesis has been approved his academic value of book on Lao-tzu Emendation, investigated his study on philosophy of Lao-tzu and Chuang-tzu, and these were related to his thinking of freedom and truth.
     Section three mainly discussed Zhu Qianzhi's 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He has been mainly investigated chinese feudal social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his research was from philosophy aspect. Section four mainly discussed Zhu Qianzhi's studies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ical studies. he actually was one of the pioneers and made an special study of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ical materials during modern times.
     In chapter III, it mainly discussed Zhu Qianzhi'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hilosophy.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philosophy based on Learning Chinese philosophy during tokugawa period, hence, it is very important of Zhu Qianzhi's study on Chinese Philosophy's impact to Japan society. The article will study from Chinese Philosophy's impact to Japan society, and made a summary of his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hilosophy, and Zhu Qianzhi's mainly academic contribution was in the 20th century 50s.
     His distinctive studies was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hilosophy and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philosophy in China and in Japan. The thesis analyzed his research on the philosophy of Japanese Zhuzi School of Learning, Japanese Kogaku, Japanese Yangming doctrine, and History of Japanese philosophy. He constantly did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philosophy in China and in Japan. His study idea was come from his guiding ide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Generally, I think that Zhu Qianzhi opened up a subject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hilosophy in China, and his study was beyond previous studies in Japan.
     In chapterⅣ, it mainly discussed Zhu Qianzhi's research from philosophy aspect in the impact on Europe society by Chinese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have been effected on not only Japan society but Europe society. Zhu Qianzhi's research was relatively early in China.
     His systematic analysis opened up our generally view of point to Chinese philosophy value in the impact on Europe by Chinese Philosophy. Draw a conclusion from his study, it was passive in the impact on Europe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it is important to communicat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And we must be positive attitud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oug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modern China.
     In Conclusion, it mainly summarized Zhu Qianzhi's academic contributions on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philosophy:
     (1) Zhu Qianzhi's academic contributions was excellent on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philosoph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his research results. It was an useful attempt to create the theory of philosophy. The book of Lao-tzu Emendation have an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his studies were distinctive on philosophy of Lao-tzu and Chuang-tzu. His study on the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ical materials actually was one of the pioneers and specially study during modern times. His academic research showed the impact on Chinese philosophy to Japan and Europe society during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it showed us the value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world.
     (2) His theory of Nihilism thought and sentimentalism thought were a creation in ontology. And his sentimentalism thought objectively developed confucianism in the theory of human mind and nature.
     (3) His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hilosophy from Chinese Philosophy's impact to Japan society, and he actually was the pioneer in the subject in modern China. His study and books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es in China and Japan and so far few researcher beyond him from his guiding ide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is study on Japan Confucism was mainly the philosophy of Japanese Zhuzi School of Learning, Japanese Kogaku, Japanese Yangming doctrine. We can know that it was catch the most important impact on Japan society by China pre-Qin Dynasty confucism and Song Dynasty confucism during tokugawa period.
     (4)His study on Europe society was effected by Chinese philosophy, actually had a groundbreaking in the subject. His study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from philosophy aspect in the subject.
引文
1、《朱谦之文集》第1~10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虚无主义与老子》,《新中国》杂志第一卷第1~2号,1920年1月2日。
    3、《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版。
    4、《朱谦之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朱谦之选集》,黄夏年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日本的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7、《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8、《日本的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戴康生:《朱谦之传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2、戴康生:《朱谦之》,刘启林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名家》,社科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73~182页。
    3、黄夏年:《日本的朱子学<跋>》,见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4、黄夏年:《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跋>》,见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5、黄夏年:《日本哲学史<跋>》,见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6、黄夏年:《朱谦之先生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风范》,《宗教比较与对话》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朱谦之选集》,黄夏年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黄夏年:《朱谦之著述目录》,《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
    8、秦一散:《一种时空对应的文化寻绎》,福建论坛1990年第5期。
    9、董德福:《朱谦之生命哲学初探》,《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3年第4期。
    10、董德福:《朱谦之哲学思想梳要》,《镇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11、董德福:《朱谦之的“唯情哲学”》,《生命哲学在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121页。
    12、曾德雄:《鉴往知来:略论朱谦之的历史哲学》,《开放时代》1995年第5期。
    13、曾德雄:《朱谦之的仁论与儒学的承续》,《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14、洪九来:《略论朱谦之的文化观》,《中州学刊》1995年第5期。
    15、张国义:《近现代东西文化互动中的生命哲学》,载于http://www.zisi.net/htm/ztlw2/xfzx/2005-05-10-19439.htm
    16、张国义:《朱谦之与西方生命史观的输入与改造》,《东亚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17、张国义:《朱谦之的日本哲学史研究》,盛邦和、井上聪主编:《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18、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19、张国义:《一个虚无主义者的再生:五四奇人朱谦之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0、张国义:《朱谦之先生学术年谱》,《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
    21、方用:《朱谦之“唯情哲学”批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2、方用:《试论朱谦之<周易哲学>中的“情”》,《周易研究》2007年第3期。
    23、方用:《试论朱谦之唯情哲学的理想人格》,《兰州学刊》2007年第4期。
    24、张书学:《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卞崇道:《现代日本哲学与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6、刘梦义、陶德荣:《中国当代哲学史稿(1949~1966)》,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7、袁伟时著:《中国现代哲学史稿》(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8、王亚南著:《社会科学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46年版。
    29、汪澍白主编:《文化冲突中的抉择——中国近代人物的中西文化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0、黄敏兰:《知识线进化的生命史观》,《学术救国——知识分子历史观与中
    国政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1、张岱年:《纪念朱谦之诞生100周年》,《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2期。
    32、赵立彬:《西方理论与朱谦之的文化学思想——以《文化哲学》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3、黄心川:《朱谦之与(中国景教)》,《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1期。
    34、黄心川:《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朱谦之先生》,朱谦之:《中国景教》,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35、黄心川:《序》,《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6、黎红雷:《中大人文精神的奠基者——(朱谦之文集)前言》,《朱谦之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李同乐:《朱谦之的“唯情哲学”》,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
    38、洪慧贞:《朱谦之文化哲学》,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度硕士论文。
    39、罗检秋:《朱谦之与道家》,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辑,三联书店2003年9月版。
    40、任吉悌:《批判朱谦之“十八世纪中国哲学对欧洲哲学的影响”》,《哲学研究》,1958年第7期。
    41、任俊明、陶德荣:《中国当代哲学史》,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2、森纪子:《二十年代中国的“国粹主义”和欧化思潮》,中国现代文化学会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道路与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3、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出版社2003年版。
    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艾思奇:《二十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艾思奇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高军等编:《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蒋俊、李兴芝著:《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陈汉楚:“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载中国哲学编辑部编辑:《中国哲学》(第七辑),三联书店1982年版。
    7、吴雁南、冯祖贻、苏中立主编:《清末社会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钟离蒙、杨凤麟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四册)无政府主义批判》,辽宁大学哲学系编1981年。
    9、井上哲次郎:《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东京富山房1902年版。
    10、井上哲次郎:《日本古学派之哲学》,东京富山房1903年版。
    11、井上哲次郎:《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东京富山房1900年版。
    12、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3、卞崇道:《日本哲学研究40年》,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中国日本学年鉴1949~1990》,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4、卞崇道主编:《跳跃与沉重——20世纪日本文化》,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15、卞崇道主编:《战后日本哲学思想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16、卞崇道等:《安藤昌益、现代、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王守华、卞崇道:《日本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9、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三联书店1982年版。
    20、刘建国:《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1、萧萐父:《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刘文英主编:《中国哲学史史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3、石峻:《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义》,《石峻文存》,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24、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
    26、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7、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8、徐水生:《道家思想与日本哲学的近代化——以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为例》,台湾《鹅湖》月刊2007年第1期。
    29、徐水生:《中国古代哲学与日本近代文化》,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30、徐水生:《略论道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6年版。
    31、徐水生:《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32、张西平:《中国和欧洲早期宗教哲学的交流史》,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33、黄一农:《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汉学》第4期。
    34、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35、朱舜水: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全二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①王亚南:《社会科学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46年版,第103页。
    ①张岱年:《纪念朱谦之诞生100周年》,《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2期。
    ②蒋俊、李光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蒋俊、李光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9页。
    ④蒋俊、李光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7页。
    ⑤《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3年第4期。
    ①《东亚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②http://www.zisi.net/htm/ztlw2/xfzx/2005-05-10-19439.htm
    ②方用:《朱谦之“唯情哲学”批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试论朱谦之<周易哲学>中的“情”》,《周易研究》2007年第3期:《试论朱谦之唯情哲学的理想人格》,《兰州学刊》2007年第4期。
    ③《开放时代》,1995年第5期。
    ④《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①《中州学刊》,1995年第5期。
    ②汪澍白主编:《文化冲突中的抉择——中国近代人物的中西文化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80~497页。
    ③赵立彬:《西方理论与朱谦之的文化学思想——以(文化哲学>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l期。
    ④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出版社2003年版。
    ⑤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页。
    ⑥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出版社2003年版,第324页。
    ⑦张书学:《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①张书学:《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页。
    ②黄敏兰:《学术救国——知识分子历史观与中国政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刘梦义、陶德荣:《中国当代哲学史稿(1949~1966)》,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④任俊明、陶德荣:《中国当代哲学史》,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⑤卞崇道:《现代日本哲学与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⑥盛邦和、井上聪主编:《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黎红雷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生命哲学在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121页。
    ③袁伟时:《中国现代哲学史稿》(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④袁伟时:《中国现代哲学史稿》(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66页。
    ⑤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⑥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第14页。
    ⑦张国义:《一个虚无主义者的再生:五四奇人朱谦之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3月版。
    ⑧罗检秋:《朱谦之与道家》,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辑,三联书店2003年9月版。
    ①蒋俊、李光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蒋俊、李光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9页。
    ①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1月版,第140页。
    ②罗检秋:《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③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146页。
    ④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126~128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朱谦之:《回忆》,《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③高峰原妙(1238~1295),号高峰,为南宋至元的临济宗师雪岩祖钦(1217年前后~1287)之法嗣,有《高峰妙禅师语录》一卷、《高峰和尚禅要》一卷行世。
    ④朱谦之:《虚无主义与老子》,载《新中国》1920年2卷1期。
    ⑤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
    ⑥朱谦之:《革命哲学》,1921年初版,为泰东图书局“创造社丛书”第二种,现在据1927年第四版收入《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朱谦之:《虚无主义与老子》,载《新中国》1920年2卷1期,第95页。
    ②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143页。
    ①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143页。
    ②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143~144页。
    ③朱谦之:《虚无主义与老子》,载《新中国》1920年2卷l期,第97页。
    ④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149页。
    ①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146页。
    ②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倡导的生命哲学,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进行否定。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
    ③朱谦之:《虚无主义与老子》,载《新中国》1920年2卷2期,第62~63页。
    ①朱谦之:《虚无主义与老子》,载《新中国》1920年2卷2期,第65页。
    ②朱谦之:《革命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页。
    ①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106页。
    ①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149页。
    ②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151页。
    ③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151页。
    ①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149~150页。
    ②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150页。
    ①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154~155页。
    ②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57页。
    ③朱谦之:《革命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④朱谦之:《革命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12页。
    ⑤朱谦之:《革命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
    ①朱谦之:《回忆》,《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②朱谦之:《世界观的转变——七十自述》,《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③黄凌霜:民国初年社会学家,无政府主义者,是无政府共产主义派代表,与朱谦之所代表的无政府个人 主义派提倡虚无主义不同,侧重宣传组织、联合、建设,当时影响比较大。
    ①朱谦之:《革命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0页。
    ②朱谦之:《荷心》,《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①即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朱谦之认为他们虽然反对旧政府,还要建立新的政府,而朱谦之认为政府就是强权组织。
    ②朱谦之:《现代思潮批评》,新中国杂志社1920年出版,第158页。
    ③朱谦之:《革命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1页。
    ④朱谦之:《革命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91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②1911年以前主要在留日学生中传播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是反对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和平等;1912年至1917年无政府主义在国内获得广泛传播后,主张的是反对强权、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一切社会组织,主要是政治思想主张,并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处指的是后面阶段。
    ①朱谦之早年爱人,1928年病逝,有《没泪文存》传世。二人有爱情书信集《荷心》出版,现收入《朱谦之文集》第一卷。
    ②《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3年第4期。
    ③《东亚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④http://www.zisi.net/htm/ztlw2/xfzx/2005-05-10-19439.htm
    ④方用:《朱谦之“唯情哲学”批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试论朱谦之<周易哲学>中的“情”》,《周易研究》2007年第3期;《试论朱谦之唯情哲学的理想人格》,《兰州学刊》2007年第4期。
    ①朱谦之:《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3页。
    ②朱谦之:《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7页。
    ③朱谦之:《荷心》,《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④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第33-34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5页。
    ①朱谦之:《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页。
    ①朱谦之:《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8页。
    ①朱谦之:《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9页。
    ②朱谦之:《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0页。
    ①朱谦之:《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3页。
    ②朱谦之:《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2页。
    ③朱谦之:《周易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④朱谦之:《周易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①朱谦之:《周易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①朱谦之:《荷心》,《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朱谦之:《荷心》,《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朱谦之:《荷心》,《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④朱谦之:《无元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8页。
    ①朱谦之:《大同共产主义》,《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18页。
    ①朱谦之:《大同共产主义》,《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26页。
    ②朱谦之:《到大同的路》,《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57页。
    ①朱谦之:《周易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①朱谦之:《周易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①朱谦之:《周易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
    ②朱谦之:《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3页。
    ①曾德雄:《朱谦之的仁论与儒学的承续》,《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第81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①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09页。
    ①朱谦之:《中国思想方法论纲——知行问题》,原载《中山学报》第一卷第一期,现收入《朱谦之文集》第二卷。
    ②朱谦之:《中国思想方法问题》,云南曲江:民族文化出版社,1941年版,“民族文化丛书·学术丛书”第一种。现收入《朱谦之文集》第三卷。
    ①罗检秋:《朱谦之与道家》,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辑,三联书店2003年9月版。
    ①朱谦之:《革命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8页。
    ②罗检秋:《朱谦之与道家》,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辑,三联书店2003年9月版,第516页。
    ①黄心川:《序》,《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其他的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三联书店1982年版;刘建国:《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萧萐父:《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刘文英主编:《中国哲学史史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石峻:《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义》,《石峻文存》,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此为石峻先生1983年以后上课的讲稿,生前没有出版。这些著作都比朱谦之的晚。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④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⑤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①黄夏年:《<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跋》,朱谦之:《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0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0页。
    ④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1页。
    ①俞正燮(1775~1840),清代学者,著作有《癸巳类稿》、《癸巳存稿》、《说文部纬校补》等书。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7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6页。
    ④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3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2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7页。
    ④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11页。
    ⑤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页。
    ⑥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7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7~388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9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91页。
    ③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①任继愈:“我对《老子》认识的转变”,《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二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二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③此书当时未出版,现在收入2002年出版的《朱谦之文集》第三卷中。
    ①论理学:逻辑学的旧称。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1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280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1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④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⑤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8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9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
    ④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③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页。
    ③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①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库:《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五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①黄心川:《序》,《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④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①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22页。
    ②其他的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张岱年:世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三联书店1982年版;刘建国:《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萧萐父:《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刘文英主编:《中国哲学史史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石峻:《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义》,《石峻文存》,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此为石峻先生1983年以后上课的讲稿,生前没有出版。这些著作都比朱谦之的晚。
    ①本讲在2001年第3期的《宗教学研究》上以“中国人的智慧——《易经》”为题目刊载。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④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⑤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⑥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页。
    ①朱谦之:《日本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①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
    ②徐水生的相关著作和文章有:《中国古代哲学与日本近代文化》,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略论道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6年版;《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道家思想与日本哲学的近代化——以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为例》,台湾《鹅湖》月刊2007年第1期。
    ③徐水生:《略论道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6年版,第445页。
    ④徐水生:《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第119页。
    ⑤徐水生:《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第121页。
    ⑥徐水生:《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第122页。
    ①朱谦之:《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82页。
    ①《现代学术》1卷3、4期合刊,现在收入《朱谦之文集》第九卷。
    ②这两篇文章后来都收入《日本哲学史》中,都只是做少许文字的更改。
    ③1961年8月13日《文汇报》。
    ④1961年9月8日《文汇报》。
    ⑤1961年12月5日《文汇报》。
    ⑥1962年4月1日《文汇报》。
    ⑦转引自卞崇道《现代中国的日本哲学研究》,载《现代日本哲学与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⑧刘梦义、陶德荣:《中国当代哲学史稿(1949~1966)》,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⑨任俊明、陶德荣:《中国当代哲学史》,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⑩卞崇道:《现代日本哲学与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盛邦和、井上聪主编:《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①朱谦之:《日本思想的三时期》,《朱谦之文集》第九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朱谦之:《日本思想的三时期》,《朱谦之文集》第九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340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页。
    ①朱谦之:《日本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①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②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③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
    ①朱谦之:《一个哲学者的自我检讨》,《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②朱谦之:《世界观的转变——七十自述》,《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③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页。
    ③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1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328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330页。
    ④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
    ⑤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③朱谦之引述仁井田升所著《唐令拾遗》附录日唐两令对照表。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④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9页。
    ⑤五山是日本当时的五大禅寺,是模仿南宋宁宗时(1195-1224)所定的大禅寺之五山十刹的。日本在镰仓和京都设立了五山十刹,与儒学关系较深的,是京都五山。具体见《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第46页。
    ①朱谦之这里指从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直到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
    ②过善之助:1877~1955,日本历史学家、佛教史学家。著有《日本佛教史的研究》、《海外交通史话》、《日本文化史》七卷、《日本佛教史》十卷。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①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页。
    ④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
    ⑤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④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页。
    ⑤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七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9页。
    ③朱舜水著、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6页。
    ④朱舜水著、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6~397页。
    ⑤转引自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页。
    ①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页。
    ①朱谦之:《日本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页。
    ①《罗山文集》第68卷,第10页。转引自朱谦之:《日本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186页。
    ②《罗山文集》第68卷,第12~13页。转引自朱谦之《日本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8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8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86页。
    ④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0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432页。
    ③吴廷翰(1491~1559),字嵩柏,号苏原。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中举,十六年(1521)取进士。历官兵主事、户部主事,至吏部文选司郎中。著有:《吉斋漫录》、《椟记》、《瓮记》、《丛言》、《志略考》、《湖山小稿》、《洞云清响》等。在人性论上,主张只有气质之性,别无他性。在天理、人欲问题上,主张天理在人欲之中。在形神问题上,批驳灵魂不灭,死后轮回的见解等。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对日本古学派伊藤仁斋、山片蟠桃等有很大的影响。朱谦之说《吉斋漫录》、 《椟记》、《瓮记》原书中国已佚,日本内阁藏《苏原集》为罕见本。1984年2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容肇祖点校的《吴廷翰集》。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6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9~360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1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1页。
    ④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0~411页。
    ⑤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432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页。
    ②即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曾拜王阳明为师,著名者有王栋、徐樾、赵贞吉、何心隐、李贽、徐阶等,该派发扬了心学思想,推动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9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0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0页。
    ④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9页。
    ⑤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0页。
    ⑥王龙溪(1498~1583),字汝中,号龙溪,是王阳明弟子,是明朝中晚期阳明学的重要代表,对日本阳明学中江藤树等影响很大。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3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1~482页。
    ③如严绍(?)认为朱谦之的《日本的朱子学》、《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的基本观念和学术体系来源于井上哲次郎的《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日本古学派之哲学》、《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朱谦之的《日本哲学史》的基本观念来源于井上哲次郎与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严绍(?)说:“不能不提到的就是在关于‘江户儒学’研究这一层面,由于中国研究者对这一学术注意较少,研究不够,其主流表述长期处于日本井上哲次郎和丸山真男论述的框架之内,而评论界还欣欣然以为这是我国学人为解析日本文化树立起的‘马列主义的典范’呢!”(见严绍(?)写的“序言”,王青:《日本近世儒学家荻生徂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八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九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九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页。
    ①张岱年:《纪念朱谦之诞生100周年》,《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2期。
    ①黄一农:《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汉学》第4期,第476页。
    ②张西平:《中国和欧洲早期宗教哲学的交流史》,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奋斗廿年》中提到1935年暑期担任中等学校教员暑期讲习班的文化史讲席,《中国文化史十讲》应该是讲义。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六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7页。
    ④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重印,现收入《朱谦之文集》第七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⑤朱谦之:《十八世纪中国哲学对于欧洲哲学的影响》,《哲学研究》1957年第4期,第49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七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七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七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②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七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七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①朱谦之:《孔子与黑格尔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二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②朱谦之:《孔子与黑格尔哲学》,《朱谦之文集》第二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③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七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七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①王亚南: 《社会科学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46年版,第103页。
    ②张岱年:《纪念朱谦之诞生100周年》,《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2期。
    ①蒋俊、李光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蒋俊、李光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9页。
    ③蒋俊、李光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7页。
    ④《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3年第4期。
    ⑤《东亚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①http://www.zisi.net/htm/ztlw2/xfzx/2005-05-10-19439.htm
    ①方用:《朱谦之“唯情哲学”批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试论朱谦之<周易哲学>中的“情”》,《周易研究》2007年第3期;《试论朱谦之唯情哲学的理想人格》,《兰州学刊》2007年第4期。
    ②李同乐:《朱谦之的“唯情哲学”》,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第46页。
    ③李同乐:《朱谦之的“唯情哲学”》,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第22页。
    ①《开放时代》,1995年第5期。
    ②《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③《中州学刊》,1995年第5期。
    ④汪澍白主编:《文化冲突中的抉择——中国近代人物的中西文化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80-497页。
    ⑤赵立彬:《西方理论与朱谦之的文化学思想——以(文化哲学>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l期。
    ⑥洪慧贞:《朱谦之文化哲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度硕士论文。
    ⑦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出版社2003年版。
    ⑧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页。
    ①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出版社2003年版,第324页。
    ②张书学:《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③张书学:《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页。
    ④黄敏兰:《学术救国——知识分子历史观与中国政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⑤刘梦义、陶德荣:《中国当代哲学史稿(1949-1966)》,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⑥任俊明、陶德荣:《中国当代哲学史》,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⑦卞崇道:《现代日本哲学与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⑧盛邦和、井上聪主编:《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①朱谦之:《朱谦之文集》,黎红雷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镇江师专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
    ③《生命哲学在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121页。
    ④袁伟时:《中国现代哲学史稿》(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⑤袁伟时:《中国现代哲学史稿》(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66页。
    ⑥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①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第14页。
    ②张国义:《一个虚无主义者的再生:五四奇人朱谦之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3月版。
    ③罗检秋:《朱谦之与道家》,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辑,三联书店2003年9月版。
    ④任吉悌:《批判朱谦之“十八世纪中国哲学对欧洲哲学的影响”》,《哲学研究》,1958年第7期。
    ⑤任吉悌:《批判朱谦之“十八世纪中国哲学对欧洲哲学的影响”》,《哲学研究》,1958年第7期,第42页。
    ⑥任吉悌:《批判朱谦之“十八世纪中国哲学对欧洲哲学的影响”》,《哲学研究》,1958年第7期,第4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