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体而西用,返本以开新—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以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比较为切入点,通过对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发展沿革的梳理和相关专题的比对,旨在发现中西人格思想的深层差异和各自特点,以期为解决微观和宏观的诸多问题提供立论的基础、独特的视角和些许的解答。在微观方面主要是为培养中国人格心理学的独立人格提供理论前提,为中国本土人格心理学的建立寻求突破方向;在宏观方面一是为国人实现人格的现代化提供一定的逻辑分析和理论支撑,二是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西的差异提供独特视角。本研究包括四大部分,分别为绪论篇、历史沿革篇、专题比较篇和总结创新篇。
     第一部分绪论篇包括第一、二两章,集中阐述了研究动机和意义,分析与论证了本研究的立论前提,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了回顾与评论,对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内容以及主要结论进行纲要式说明,对人格的涵义做了全面的解析,并提出了本研究所持有的人格观点。
     第二部分历史沿革篇包括第三、四、五章,主要就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发展史作一发掘与梳理。比较的时间范围为中西文明的开端处至当代。内容依次为“第三章——人格心理学思想的起源与形成”,中国主要论述先秦汉魏时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西方主要论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第四章——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歧出与回归”,中国主要阐述唐宋时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西方主要论述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第五章——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深化与拓展”,中国主要考察明清时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西方主要考察近代十七至十九世纪的人格心理学思想。附论主要就中国和西方现当代的人格心理学进行了梳理和比较。
     第三部分专题比较篇包括第六、七、八、九章,主要在历史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就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专题进行对比与分析。对比的时间范围采取全覆盖的方式,既包括中西古代和近代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又包括现代人格心理学诞生后以及当代的人格心理学
T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western psychologists views on personality and their counterparts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ity in China, aims to explore the profoundly difference of personality theories between them, sh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theories by demonstrat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ideas and comparing the relevant studies in this academic fields in the hope that those problems both at micro level and macro level would be dealt with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the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a indigenization system of personality, and offering the unique perspective for describing human personality as well as presenting the one-sided view on those questions. At micro level, making a theoretical premi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igenou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s my attempt in this big paper on one hand; at macro level, providing a logic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o transform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eople's personality into modernized personal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ose efforts will provide a new and different perspective not only for constructing a theory of personal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for comprehending the social advancement taking place in China and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Such parts as the prefac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theories, the comparison of the research topics in depth and conclusion are included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two chapters included in the preface elaborate intensively the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dissertation, demonstrate the
引文
《周易》。
    《尚书》。
    《论语》。
    《孟子》。
    《荀子》。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东汉]刘劭:《人物志》。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唐]刘禹锡:《刘禹锡集》。
    [唐]韩愈:《昌黎先生集》。
    [唐]李翱:《李文公集》。
    [北宋]张载:《张子全书》、《经学理窟》、《性理拾遗》。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朱子语类》、《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明]王廷相:《王氏家藏集》、《王浚川所著书》。
    [明]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原善》。
    曲炜:《人格之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姜祖桐:《周易与人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沈德灿等编著:《西方心理学史简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刘伟林:《中国文艺心理学史》,广州:三环出版社,1989年版。
    李权松编著:《西方心理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张肖松编著:《心理学史》,台北:国立编译馆,1981年版。
    徐克谦:《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汪堂家:《自我的觉悟:论笛卡尔与胡塞尔的自我学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温纯如:《康德和费希特的自我学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张耀南:《“大人”论:中国传统中的理想人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郭永玉:《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崔永东:《内圣与外王:中国人的人格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综合探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王淼洋,范明生主编:《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李志林等:《中西哲学比较面面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张传有:《西方智慧的源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书琛:《西方价值哲学思想简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姜国柱,朱葵菊:《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周冠生:《人性的探索:个性心理学原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陈仲庚、张雨新编著:《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黄光国:《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年版。
    黄光国:《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年版。
    黄光国、胡先缙:《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杨中芳、高尚仁主编:《中国人·中国心》(三册),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版。
    杨国枢主编:《本土心理学研究》(第5期),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6??年版。
    杨国枢主编:《本土心理学研究》(第8期),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7年版。
    杨国枢主编:《本土心理学研究》(第12期),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9年版。
    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佐斌:《中国人的脸与面子》,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乐国安主编:《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高觉敷主编,燕国材、杨鑫辉副主编:《中国心理学史》(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高觉敷主编:《西方心理学史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朱永新:《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罗风礼:《历史与心灵——西方心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郑希付编著:《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段德智:《死亡哲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杜国庠:《杜国庠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杨鑫辉主编:《心理学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小章,郭本禹:《潜意识的诠释一从弗洛伊德主义到后弗洛伊德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杨永明主编:《人格心理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李咏吟:《原始智慧形态——希腊神学的两大话语体系及其历史转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唐钺:《西方心理学史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侯外庐等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杨天石:《泰州学派》,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欧洲哲学通史》上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方克立主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5年版。
    刘广明、王志跃:《中国传统人格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1995年版。
    魏磊:《中国人的人格》,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项退结:《中国民族性》,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沙莲香:《中国民族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郭沫若:《十批判书》,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文亮:《中国圣人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杨国荣:《孟子评传—走向内圣之境》,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庞朴:《沉思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冯友兰:《学人》第4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七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梁漱溟:《粱漱溟教育文集》,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版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李泽厚:《己卯五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
    李泽厚:《己卯五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西安:陕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苗力田等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引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李绍昆:《美国的心理学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冯川编:《荣格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张平:《孔子西游记——中西人格研究方法之比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余亚平、李建强、施索华主编:《伦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仲庚、张雨新编著:《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肖万源、徐远和主编:《中国古代人学思想概要》,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王文亮:《中国圣人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黄楠森等主编:《中国人学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版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梁启雄:《荀子简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朱义禄:《从圣贤人格到全面发展—中国理想人格探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杨鑫辉:《心理学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午版。
    燕国材:《先秦心理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燕国材:《汉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燕国材:《唐宋心理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燕国材:《明清心理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第一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第二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第三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第四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燕国材:《新编普通心理学概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燕国材主编:《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9年版。燕国材主编:《心理学思想史·中国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燕国材主编:《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燕良轼:《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概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孔克勤、叶奕乾、杨秀君编著:《个性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着,郭斌和、张竹朋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着,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古希腊]伊壁鸠鲁著,包利民等译:《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古希腊]色诺芬著,吴永泉译:《回忆苏格拉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美]洛伊斯·N·玛格纳着,李难、崔极谦、王水平译:《生命科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英]梅因(Maine,H.S.)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美]F·卡普拉著,朱润生译:《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德]马克斯·韦伯著,黄晓京、彭强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等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德]雅斯贝尔斯(Jaspers,K.)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法]笛卡尔著,关琪桐译:《方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法]笛卡尔著,关文运译:《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德]莱布尼茨:《单子论》,载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德]莱布尼茨著,陈修斋译:《人类理智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德]莱布尼茨著,陈修斋译:《人类理智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英]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英]休谟著,关文运译:《人类理解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德]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没,1986年版。
    [德]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德]康德著,李秋零译:《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康德著,关文运译:《实践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德]康德著,庞景仁译:《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德]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哲学史教程》k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德]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哲学史教程》k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美]托马斯·H·黎黑著,李维译:《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美]梯利著,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美]Victor.Barnouw著,周晓虹等译:《人格:文化的积淀》,沈阳:辽宁人民出版杜,1988年版。
    [日]今道友信著,李心峰等译:《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英]培根著,水天同译:《培根论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法]拉伯雷著,成钰亭译:《巨人传》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美]威利斯顿·沃尔克著,孙善玲等译:《基督教会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洛伊斯·N·玛格纳着,李难、崔极谦、王水平译:《生命科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德]马丁·路德著:《论基督徒的自由》,载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美]托马斯·H·黎黑著,李维译:《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美]加德纳·墨菲、约瑟夫·科瓦奇著,林方、王景和译:《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L.A.珀文著,周榕等译:《人格科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Jerry.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美]Lawrence A.Pervin,Oliver P.John主编,黄希庭主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J.P.查普林,T.克拉威克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波]简·斯特里劳(J.Strelau)著,阎军译:《气质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B.R.赫根汉著,郭本禹等译:《心理学史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李安德著、若水译:《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新典范》,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8年版。
    [美]波林著、高觉敷译:《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美]赫根汉著,文一、郑雪、郑敦淳等编译:《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拉·莫阿卡宁著、江亦丽等译:《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东西方精神的对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美]马塞勒等著,任鹰等译:《文化与自我:东西方人的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罗狄·刘易斯著,管震湖译:《笛卡尔和理性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埃德温·P·霍兰德著,冯文侣等译:《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美]舒尔茨著,李文计舌译:《成长心理学:健康人格的各种模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美]舒尔茨著,杨立能等译:《现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苏]雅罗舍夫斯基著,陆嘉玉等译:《心理学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美]黎黑(Leahey,T.H.)著,刘恩久等译:《心理学史——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趋势》,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美]许娘光:《跨文化的自我透析》,载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一辑),2005年版。
    周晓亮:《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试论笛卡尔的心灵哲学思想》,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4):47。
    桑靖宇:《莱布尼茨的微知觉理论及其历史影响》,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5):546。
    寇爱林、王华:《自我·主体·人类中心——兼论笛卡尔的自我主体》,载《兰州学刊》,2004(4):94。
    王蓉拉,陈燕:《莱布尼茨的“微觉”及其在“潜意识说”上的意义》,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36—38。
    张钦:《休谟的同情原则探析》,载《伦理学研究》,2004(4):97。
    维之:《试论休谟的自我概念》,载《南京社会科学》,1995(11):58。
    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4—30。
    杨顺利:《康德、牟宗三对自由意志的解读歧异及中西人性论比较的伪公度性》,载《孔子研究》,2005(5):88—90。
    李秋零:《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载《哲学研究》1997(1):28—33。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再修订本),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余潇枫:《哲学人格思想的历史转向——从康德到舍勒》,载《浙江大学学报》,1997(1):68—69。
    郁建兴:《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与实践哲学基础的真正确立》,载《哲学研究》,1999(9):41。
    夏乃儒:《孔子的义利观与当代的文化建设》,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1)。
    廉茵、燕郢:《张横渠人格结构学说探赜》,载《心理学探新》,2002,(1):12—15。林乐昌:《张载“心统性情”说的基本意涵和历史定位》,载《哲学研究》,2003,(12):35—41。
    林乐昌:《张载对儒家人性论的重构》,载《哲学研究》,2000,(5):48—54。
    林乐昌:《张载对儒家人性论的重构》,载《哲学研究》,2000,(5):48—54。,第102页。
    杨莉萍,叶浩生:《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初探》,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99—103。
    方旭东:《以良知为圣——心学视野中的圣人》,载《孔子研究》,2000,(2):104.
    刘宗贤:《试论王阳明心学的圣凡平等观》,载《哲学研究》,1999,(11):77。
    孙慧玲:《朱熹的理想人格论》,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5):17。
    夏洞奇:《“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奥古斯丁思想中的两分倾向》,载《现代哲学》,2005(3):127。
    李富强:《西方文化与人格研究历程》,载《广西民族研究》,1996,(4):103——109。
    刘清平:《血亲情理与道德理性的鲜明反差——孔子与苏格拉底伦理观之比较》,载《孔子研究》,2001(1)。
    杨中芳:《试论中国人的自己:理论与研究方向》,载《中国人·中国心》(人格与社会篇),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杨中芳:《试论如何研究中国人的性格》,载杨国枢、余安邦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版。
    杨中芳:《如何深化本土心理学:兼评现阶段本土心理学研究》,载《本土心理学研究》,1993年第1期,第122—183页。
    杨中芳:《中国人真是“集体主义”的吗?》,载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科学观点》,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年版,第321-434页。
    俞吾金:《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儒家人性理论与基督教人性理论的比较研究》,载《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1):50
    王沛:《人格理论研究论纲》,载《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4):15—20。
    韦政通:《传统中国理想人格的分析》,载李亦园、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8年版。薛柏成:《论儒家理想人格模式的历史演变》,载《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4):21。
    张岱年:《中国哲学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1)。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张岱年:《中国古代的人学思想》,载《社会科学战线》,1991(3)。
    张岱年:《中国哲学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1)。
    张德胜、金耀基、陈海文、陈健民、杨中芳、赵志裕、伊沙白:《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载《社会学研究》,2001(2):33—48。
    金耀基:《“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载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8年版,第289—345页。
    胡先缙:《中国人的面了观》,载黄光国主编:《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年版,第57—78页。
    翟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有关其向度的若干假设》,载杨国枢主编:《文化、心病及疗法》,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年版,第338—348页。
    王轶楠、杨中芳:《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载《心理科学》,2005,28(2):398—401。
    朱瑞玲:《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试论面子的运作》,载《中国社会学刊》,1987(11):23—53。
    陈之昭:《面子心理的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载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8年版。
    李培超:《现代新儒学“返本开新”思想论评》,载《船山学刊》,1997(1):61—65。
    黄光国:《多元典范的研究取向:论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载《社会理论学报》(台湾),第二卷,第一期,第1—51页。
    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载黄光国主编:《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年版,第7—55页。
    吴树博:《从马丁·路德到笛卡尔——论“因信称义”与近代主体性哲学兴起的关系》,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8。
    李泽厚:《关于儒家与“现代新儒家”》,载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23—224页。崔红,王登峰:《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认与形容词评定结果》,载《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89—95
    胡适:《中国传统与将来》,载姜义华等编《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杨国枢:《为什么要研究中国人》,载杨国枢主编:《本土心理学研究》,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年第1期,第8页。
    周冠生:《关于personality译名问题的商榷》,载《心理科学通讯》,1985(2):56。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曾文星:《从人格发展看中国人性格》,载李亦园、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8年版。
    李承贵:《孔子君子人格内涵及其现代价值》,载《江西社会科学》,1996(3)。
    郭广银:《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载《江海学刊》,1996(4)。
    牟钟鉴:《儒家人性论的综合考察与新人性论构想》,载《齐鲁学刊》,1994(6)。
    张再林:《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载《河南大学学报》,1994(1)。
    姜国柱:《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思想的发展》,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1)。
    方立天:《早期儒家人格觐及其现代意羲》,载《哲学舆文化》,1991(4)。
    张德文:《“中庸”论人格设计及其理论基础》,载《孔孟月刊》,1997(8):1-8。
    许波:《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的比较研究》,载《心理学探新》,2001(1):3-8。
    杨海文:《“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论》,载《孔子研究》,2000(4)。
    葛荣晋:《评儒家人格要素论》,《孔孟月刊》,1990(3)。
    杨春晓:《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心理学动态》,1997(3)。
    曾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传统理想人格的作用》,载《心理学探新论丛》,南京:南京师大出版,2001年版。
    曾红:《中国传统人格的现代延伸》,《江西教育科研》,2001(6)。
    燕国材:《孔子思想与人的发现》,载《蒲峪学刊》,1991(1)。
    燕国材:《中国古代人格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载《江西教育科研》,1995??(5):57—59。
    燕国材、刘同辉:《中国古代传统的五因素人格理论》,载《心理科学》,2005,28(4):780—783。
    孔克勤:《素质教育与人格》,载《科学》,2002(2)。
    刘同辉:《论诚信教育》,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2(2)。
    刘同辉:《王船山情之心理思想蠡测》,载《心理科学》,2002(5)。
    刘同辉:《湛若水之德育心理思想研究》,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4(1)。
    刘同辉:《中西人格心理思想之比较研究》,载《心理科学》,2004(3)。
    刘同辉:《源遐根深,思博流远》,载《心理科学》,2006(1)。
    五、英文资料
    Gorman, P. Pythagoras: A Life, London, lst, Published,1979.
    Viney, Wayne. A history of psychology : ideas and context.Beijing :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Theophrastus. newly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J.M.Edmonds. Character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c1967.
    Gergen K. J,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Movement in Modem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5(40):3.
    Gergen K. J, Toward Relational selves. From an Invita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 Sage,1999.
    Francis L.K Hsu (许烺光) 1972,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Cambridge, Mass, schenlcman publishing Co.
    H.Haste.CommunitarianismandtheSocialConstructionofMorality.JurnalofMoral Education, 1996, (1).
    Markus, H. R. Q,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98:224—253.
    Bandura, A.Psychotherapy Based on Modeling Principles,New York:Wiley 1971.
    Thomas Lickona.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1996,(1).
    Murphy, G. & Murphy, L.B. (1968) . Asian psychology. New York:Basic books.
    Jung C.G, 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5.Murphy, G. & Murphy, L.B. (1968) . Asian psychology. New York:Basic books.
    Allport,G. Personality:A Psychology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Henry Holt, 1937.
    Allport, G. Patter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1961.
    Allport, G.W.1961.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oity. New York:Holt, Rinehart& Winston.
    Bandura, A.Psychotherapy Based on Modeling Principles, New York:Wiley, 1971.653-708.
    Yang K S.Bond M H. Exploring implicit personal theories with indigenous or imported constructsahe Chines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Vol.58, No, 6.
    Ping chung cheung, Conger AL,kit-TaiHau,Lew WJF,Sing Lau,Development of the multi-traitpersonality in ventory (MTPI):comparison among your Chinese popul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Assessment. 1992:59(3)
    Alex Inkeles and D. H. Smith. Becoming modem : individual change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 , Harvard Univ. Pr. 1974.
    Yang K S.Bond M H. Exploring implicit personal theories with indigenous or imported constructsahe Chines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Vol.58,No. 6.
    Ping chung cheung, Conger AL,kit-TaiWau, Lew WJF,Sing Lau,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traitpersonality in ventory (MTPI):comparison among your Chinese populations.lournal of PersonalityAssessment.1992:59(3)
    Peabody, D&Goldberg,L.R,1989.Some determinants of factor structures from personality-trait deacriptor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7,552-567
    Saucier.g,&Goldberg,l.r.(1996).the language of personality: lex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five-factor model.in j.s wiggim(Ed.}.the Guilford Press,NewYork/London,pp,21-50
    Tellegen, a.(1993).folk-concepts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s of personality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psychological inquiry,4,122-130
    Goldberg, L. R.(1993).The structure of phenptypic personality traits. American Psychologist,48,26-34
    Goldberg, L.R.(1992).The'development of markers of the Big-Five factor??structure.psychological Assessment,4,26-42
    Mccre,R.R,&Costa, P.T.Jr.(1985b).Comparison of EPI and psychoticism scales weith measures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crsonao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6,587-597
    Mare,R.R,&Costa,P.T.(1997).Personality trait structure as a human univcrsal.AmedcanPsychology,53,509-516
    Tooby,J,&Cosmides,;.(1990).pn the universalit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uniqueness of
    the individual:The role of genetics and adaptation.in D.M.Buss(E.d),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personality:Evoution, behavioral genteics,and psychophysiology [Poecial issue].Journal of Personality,58,17-68
    Gorman, P. Pythagoras: A Life, London, lst, Published, 1979.
    Theophrastus. newly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J.M.Edmonds. Character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c1967.
    Hwang, K. K. and Michael Bond (1986). Social Psychology of Chinese People. In Michael Bond (ed.)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13-166.
    Hwang, K. K. (1987). 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92, No. 4, 1987, 945-974.
    Hwang, K. K. and Rosina C. Chia (1987).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and brain drain in Taiwan.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Vol. No. 3, 1987, 423-427.
    Hwang, K. K. Obligatory Morality and Utilitarian Morality: Moral Judgement in Taiwanese Society, In Gielen, Lei, and Miao, (eds.) Moral Values and Moral Reasoning in Chinese Societies, in press.
    Hwang, K. K. (1990).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f Chinese interpersonal morality.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 Society, Culture, and Patterns of Behaviour. Rhein und Bad Honnef, Germany: Horlemann Verlag Unkel, 10-24.
    Hwang, K. K. (1990).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family busi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25., No. 5, 6, 593-618. Also in H.S.R.Kao, D. Sinha, and S-H. Ng (Ed.),(1995):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Values.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37-62.
    Hwang, K.K. (1991). Dao and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Confucianism: a theory of East Asian Modernization. In W. M. Tu (Ed.), The Triadic Chord.??Singapore: 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229-278.
    Hwang, K. K. (1992) : Modem Manifestations of the Struggl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 Comments on 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3,26-29.
    Hwang, K. K. (1995):Eastemization and Productivity: Aligning to Quality of Life. In K. K. Hwang (Ed.), Easternization: Socio-cultural Impact on Productivity. Tokyo, Japan: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Hwang, K. K. (1995):The Struggl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 in Chinese Society and Productivity: A Taiwan Experience. In K.K. Hwang (Ed.), Easternization: Socio-cultural Impact on Productivity. Tokyo, Japan: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Hwang, K. K. (Ed.), (1995) :Eastemization: Socio-cultural Impact on Productivity. Tokyo, Japan: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Gabrenya, W.K. and K.K.Hwang (1996).Chinese social interaction: Harmony and hierarchy on the good earth. M.H.Bond (Ed.),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309-321.
    Hwang, K. K. (1997). Chinese corporate culture and productivity. Management and Productivity Enhancement: New Approaches. Tokyo, Japan: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pp. 11-37.
    Pfivctte, G., K. K. Hwang, and C. M. Bundrick, (1997). Cross-cultural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 Taiwanese and Americans' peak performance, peak experience, misery, failure, sport, and average event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4, 1459-1482.
    Hwang,K.K. (1997). Guanxi and Mientze : Conflict Resolution in Chinese Socie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Vol. :, 17-37.
    Hwang, K. K. (1998). Tow moralities: Reinterpreting the finding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moral reasoning in Taiwan. Asia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 1:209-210
    Hwang, K. K. (in press). Psychology in Taiwan.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wang, K. K. (1999).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Two types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 in Confucianism.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 2 : 163-183
    Chiu, C.Y. and Yang, C.F. (1987). Chinese subjects' dilemmas: humility and cognitive laziness as problems in using rating scales. Bulletin of the Hong Kong??Psychological Society, 18, 39-50.
    Chiu, C.Y., Tsang, S.C., and Yang, C.F. (1988). The role of face situation and attitudinal antecedents in Chinese consumer complaint behavior.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8, 173-180.
    Yang, C.F. (1988). Familism and development: 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family in comtemporary Hong Kong, Taiwan, and China Mainland. In D. Sinha and H.S.R Kao (Eds.), Social values and development of third world countries, pp. 93-123.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Yang, C.F. (1988). Book review: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 Bulletin of Hong Kong Psychological Society, 19/20, 104-110.
    Yang, C.F. and Chui, C.C. (1988). The significance of frequency words in MMPI Lie Test. In I.M. Liu, H.C. Chert, & M.J. Chert (Eds.), Cognitive Aspects if the Chinese Language, Volume I, pp. 69-79. Hong Kong: Asian Research Service.
    Lam, D.J., and Yang, C.F. (1989). Social behavior in real Hong Kong:Comment on Wheeler (1988).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5,639-643.
    Yang, C.F. (1990.). A discussion of K.K. Hwang's and M.H. Bond's papers on "Social and Moral Values". In E. Miao and U.P. Gielen (Eds.), Proceedings of the CCP-IC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ral Values and Moral Reasoning in Chinese Societies, May 25-27, 1989, Taipei, Taiwan.
    Yang, C.F. (1990). Conformity and defiance on Tienanmen Squa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P. Li, S. Mark, and M.H. Li. (Eds.),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China: An anatomy of Tiananmen Square, pp. 203-232.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Zhang, Z.X., & Yang, C.F. (1998). Beyond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 reasonableness norm in Chinese reward allocation.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53-269.
    Yang, C.F. (in press). Psychocultural foundations of informal groups: The issues of loyalty, sincerity, and trust. In L. Dittmer, H. Fukui, & P.N.S. Lee (Eds.), Informal Politics in East Asi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eedheim, Donald K.; Weiner, Irving B.Personality Handbook of Psychology. Volume 1, History of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US), 2003.
    Moore, Charles Alexander; Morris, Aldyth V. The Chinese Mind : Essential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68.Le Ben, Gustave.; Miall, Bernard. he Psychology of Revolution .Charlottesville, V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Library,, 1995.
    Lerner, Richard M.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Human Development.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2.
    Kaluzniacky, Eugene. Managing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Work : An Orientation t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Hershey PA Idea Group Publishing,2004.
    Groth-Marnat, Gary.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US), 2003.
    Millon, Theodore.; Lerner, Melvin J.,; Weiner, Irving B. Handbook of Psyebology. Vol. 5,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US), 2003.
    Myerson, Abraham.The Foundations of Personality. Charlottesville, V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Library, 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