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强权能约束人的行动,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文学是人类的心灵产物,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的中国东北地区有自己的心灵史,也有其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这段文学应该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界。
     基于以上观念,本论文选择了“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散佚资料的搜集和爬梳,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缺失的角落——伪满洲国时期的中国本土文学的现状和发展,作一系统的考述,并试图达到以下目的:绘出东北伪满洲国时期的部分文学图景,揭橥当时文人复杂的精神史的某些层面,厘清那个异态时空中精神世界的一些真相。
     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文学无意构建‘新满洲’”,是对伪满洲国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一本中文文化综合期刊《新满洲》的考述。考证出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的主体倾向。本章首先描述伪满洲国的文艺政策及其政策实施的方略,展示该杂志生存的话语背景,并借此为全篇论文提供论述的基底。在此背景下详细考察《新满洲》杂志7年的编辑流程,厘清杂志的真实办刊策略。在特殊语境中,杂志既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又要维护文字的尊严,以文学为手段,在顺从文艺政策的同时却走向与之无关的不合作之路。在妥协和抗争的同时运作下,杂志中的文学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通俗文学承载了创生新文体的文学精神,女性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经验。
     第二章“新文学的想象”,是对文学期刊《艺文志》《文选》《作风》《诗季》及“文丛刊行会”的考述。藉此描述伪满洲国时期东北新文学的发展状态,并探讨文学背后的作家个体心灵等问题。本章首先以围绕对“艺文志”同人的批评为线索,考察《艺文志》《文选》《作风》三种杂志以及“文丛刊行会”,展示伪满洲国时期东北部分作家、作品及文学期刊的经营形式。然后通过对当时惟一的一本中文诗歌杂志《诗季》进行考述,揭示当时文坛的诗歌发展状况。这些纯文艺同人杂志,只出刊了两到三期,便纷纷停刊,但这些当时文人的心血之作,其间寄托了他们的文学梦想和社会愿望,忠实地记录了艰难时世中不甘坠落的个体心灵的坚韧与挣扎。在上述期刊考述中还触及一些在伪满洲国生活的日本文人的创作情况及内心世界。
     第三章“通俗文学的风景”,是对大众文化杂志《麒麟》的考述。藉此描述东北通俗文学的发展状况及其创作环境的情状。在当时的东北没有专门刊载通俗文艺的杂志,《麒麟》杂志可以算作当时文坛通俗文学的大本营。言情俊杰、侦探专家、武侠高手、幽默说客等汇聚于此,不仅有本地作者,还有华北通俗大家加盟,杂志以一半以上的篇幅,刊出了言情、
Might may restrict human actions, while it has no power upon man's spirit .Literature is the spiritual output of human being's heart. Under the high-handed illegal rule of the Japanese in the years 1932-1945,the Northeastern area of China bore its own history of spirit, its unique experience on literary practice and way of creating literature, thus providing a different style of literature under the colonial rule. As a part of modem Chinese literature,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in the years 1932-1945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study scope of Modem Chinese Literature.Based on the above mentioned ideas, "Literary Periodicals published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in the years 1939-1945" is selected as the study point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writer tries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purposes: sketch out part of the literary vision of the Northeast during the period of Puppet Manchou State.bring to light some aspects of the literati's complicated spiritual state at that time, and reveal some truth of spiritual world at that abnormal space and time.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Chapter One "Literature Had No Intention to Construct ' New Manchou'"It is a textural research and recounting on "New Manchou" , a comprehensive periodical on culture written in Chinese, which lasted the longest during the period of Puppet Manchou State.The writer first finds out the main trend of literature in the Northeast in the years 1939-1945.In this chapter, the writer described the policy of Puppet Manchou State on art and literature and its method to enforce such strategie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ontext background where the periodical strived to live on, and meanwhile provide the basic factors for the whole dissertation to put forward its discussion. After doing careful study on the 7 years that "New Manchou " had experienced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dissertation reveals the real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his periodical. Under the tough suppression and mighty rule of the illegitimate government, "New Manchou" had to keep its existence and maintain its dignity as a periodical. By using literature, the periodical abided by the government's art and literature policy but did no cooperation with it. Driven by attitudes that combined compromise with struggle, the literary works published in the periodical contributed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following ways : popular literature carried the literary spirit to create new literary forms; and women's literature provided new literary experience.Chapter Two "Imagine on Pure Literature"
    It is a textural research and recounting on such literary periodicals as "Art and Literature Record", "Selection", "Literary Style "."Poetry Season"and "Literature Publishing Union",aiming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literature in the Northeast during the period of Puppet Manchou State and set off discussion on individual writer's spiritual issues which lay in their literary works. With the criticism of "Art and Literature Record" as a clue, the writer at first does research on "Literature Publishing Union" together with the three magazines "Art and Literature Record","Selection"and "Literary Style" and reveals some Northeastern writers living at that time, their works as well as the literary periodicals' way of management. Then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in the current literary field is shown on the base of the writer's research on "Poetry Season",which was the only magazine on poetry written in Chinese. These magazines on pure ait and literature had to stop publishing after only two or three issues, but the literary works which represented the true spirit of the hterati were kept on, showing the writers' literary dreams and social hopes, making a true record of the writers' individual spiritual strength and struggle when they were not willing to go along with the evil trend of the hard times.Chapter Three "Vision on Popular literature"It is a textural research and recounting on "Kylin" , a light culture magazine, aiming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literat
引文
《新满洲》《艺文志》《文选》《作风》《诗季》《满洲文艺》《麒麟》《青年文化》《艺文志(“满洲文艺家协会”机关刊物)》《明明》《新青年》《青少年指导者》《华文大阪每日》《电影画报》《新潮》《满洲学童》《国民画报》《萃文季刊》
    《盛京时报》《大同报》
    《满洲文学研究》(论文集),长谷川浚等著,求知堂出版,1940年。
    《现代满洲女流作家短篇选集》,吴瑛、大内隆雄编,大连女性满洲社,1940年。
    《满洲作家论集》,陈因编,实业印书馆,1943年。
    《满洲作家小说集》,五星书林,1944年。
    《满洲文学二十年》(日文),大内隆雄著,国民画报社,1944年。
    《一知半解集》(杂文集),古丁著,月刊满洲社,1938年。
    《奋飞》(短篇小说集),古丁著,满洲日报社1938年出版。
    《竹林》(小说集),古丁著,满日文化协会,1939年。
    《浮沉》(散文诗集),古丁著,满日文化协会·诗歌刊行会,1939年。
    《平沙》(长篇小说),古丁著,满日文化协会,1940年。
    《谭》(杂文集),古丁著,艺文书房,1940年。
    《山风》(短篇小说集),山丁著,文丛刊行会·益智书店,1940年。
    《季季草》(诗集),山丁著,诗季社·益智书店,1941年。
    《乡愁》(短篇小说集),山丁著,兴亚杂志社,1943年。
    《丰年》(短篇小说集),山丁著,北平新民印书馆,1944年。
    《花月集》(短篇小说集),迟疑著,月刊满洲社,1938年。
    《风雪集》(短篇小说集),迟疑著,益智书店,1941年。
    《天云集》(短篇小说集),迟疑著,艺文书房,1942年。
    《同心结》(长篇小说),迟疑著,艺文书房,1943年。
    《人和人们》(短篇小说集),小松著,艺文书房,1942年。
    《野葡萄》(中篇小说集),小松著,艺文书房,1943年。
    《苦瓜集》(短篇小说集),小松著,艺文书房,1945年4月。
    《去故集》(短篇小说集),秋萤著,文丛刊行会·益智书店,1941年。
    《小工车》(短篇小说集),秋萤著,文选刊行会·益智书店,1941年。
    《两极》(小说集),吴瑛著,文丛刊行会·益智书店,1939年。
    《第二代》(小说集),梅娘著,益智书店,1940年。
    《杂感之感》(杂文集),李季疯著,益智书店,1940年12月。
    《牝虎》(小说集),拜阔夫著,新京书店,1943年。
    《泥沼》(小说集),袁犀著,文选刊行会·益智书店,1941年。
    《焚桐集》(诗集),成弦著,大地图书公司,1944年11月。
    《落英集》(小说、散文、诗集),杨絮著,开明图书公司,1943年。
    《我的日记》(散文集),杨絮著,开明图书公司,1944年。
    《乡怀》(中篇小说集),柯炬著,学艺刊行会·益智书店,1940年。
    《无限之生与无限之旅》(散文集),柯炬著,兴亚杂志社,1944年。
    《七月》(诗集),韦长明著,国民图书株式会社,1944年。
    《笋》(短篇小说集),柯炬著,国民图书株式会社,1945年。
    《春天一株草》(诗集),韦长明著,国民图书株式会社,1945年。
    《新鲜的感情》(日文诗集),林时民著,日本·诗集刊行会(日本国),1937年。
    《樱园》(诗集),杜白雨著,兴亚杂志社1944年6月。
    《樱》(小说集),朱媞著,国民图书株式会社,1944年。
    《教群》(小说集),金音著,五星书林,1943年。
    《老总短篇集》,慈灯著,艺文书房,1942年。
    《黄花集》(散文集),也丽著,兴亚杂志社,1943年。
    《流动》,赵徇九著,实业洋行社,1941年
    《沃土》(长篇小说),石军著,满日文化协会,1941年。
    《草梗集》(随笔集)辛嘉著,兴亚杂志社,1944年。
    《诸相集》(杂文、随笔集),刘汉著,开明图书公司,1943年。
    《郑孝胥传》,叶参、陈邦直、党庠周合编,满日文化协会,1938年。
    《并欣集》(小说集),小松等诸,兴亚杂志社,1944年。
    《情海飞鸿》,韩丁丁编,实业印书馆,1943年。
    《窗前草》(女子新文艺作品集之一),何霭人编,益智书店,1934年。(1936年再版,1937年又再版)
    《学生国文文库》(第一辑)(全国国民优级学校),曹连毅编,盛京书店,1941年。
    《白雪遗音》,单更生编,艺文书房,1942年。
    《鲁迅集》,赵振兴编,艺文书房,1944年。
    《病·海·寂寥——东北十二作家》,陈芜等著,光华书店,1946年。
    《金剑啸诗文集》,金纶、李汝栋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晚晴集——李克异作品选》,北京出版社,1982年。
    《城春草木深》,李克异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
    《零露集》,温佩筠,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福昭创业记》(上下),儒丐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长夜荧火》,梁山丁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
    《东北沦陷时期作品选》,周有良、林红、安崎编,哈尔滨市图书馆馆藏(内部交流),1987年。
    《绿色的谷》,梁山丁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新秋海棠》,黄万华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唐景阳短篇小说选》,陈巨明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
    《烛心集》,梁山丁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
    《罗麦诗文集》,罗颖编,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
    《青春的怀望——青榆诗文集》,沈阳出版社,1991年。
    《伸到天边去的大地》,梁山丁著,沈阳出版社,1991年。
    《未名集》,陈陧著,阿鸽编,哈尔滨文学院内部交流,1991年。
    《梁山丁诗选》,哈尔滨文学院系列补充教材之一,哈尔滨文学院编(内部交流),1991年。
    《船厂》,冷歌著,台湾大化书局,1991年。
    《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10卷),孔范今主编,山东明天出版社,1991年。
    《流逝的恋情》,关沫南著,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
    《南玲北梅》,刘小沁编,海天出版社,1992年。
    《春秋漫笔》,刘丹华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铁汉作品选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
    《东北革命作家——天贲》,王建中、卞和之主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
    《古丁作品选》,李春燕编,春风文艺初版社,1995年。
    《东北现代文学大系》(14卷),张毓茂主编,沈阳出版社出版,1996年。
    《旅痕心曲——丹华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
    《<外地>日本语文学选2满洲·内蒙古·桦太》,[日]黑川创编,日本新宿书房,1996年。
    《梅娘小说散文集》,张泉选编,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春花秋月集》,关沫南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2月。
    《梅娘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华夏出版社,1998年。
    《爵青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华夏出版社,1998年。
    《寻找梅娘》,张泉编,香港明镜出版社,1998年。
    《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7卷),钱理群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袁犀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钩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
    《又见梅娘》,陈晓帆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海藏楼诗集》,郑孝胥著,黄坤、杨晓波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历史珍忆》,方未艾著,赵杰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国抗战文艺史》,蓝海著,上海现代出版社,1947年。(1984年,新的修订本由山东文艺出版社重印)。
    《文艺论集》,蔡天心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59年。
    《旧殖民地文学研究》,[日]尾崎秀树著,日本劲草书店,1971年。
    Unwelcom Muse: Chinese Literature in Shanghai and Pejing, 1937-1945, Edward Gun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
    《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刘心皇著,台湾成文出版社,1980年。
    《抗战时期沦陷区地下文学》,刘心皇著,台湾正中书局,1985年。
    《三十年代作家论》,姜穆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86年。
    《东北沦陷时期作家与作品索引》,林红、周有良、安崎编,哈尔滨市图书馆馆藏作品目录整理(内部交流),1986年。
    《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论文集》,王建中、白长青、董兴泉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
    《鲁琪研究专集》,王忠舜编,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
    《抗战文学概说》,李瑞腾著,台湾文讯月刊杂志社,1987年。
    《东北新文学论丛》,张毓茂著,沈阳出版社,1989年。
    《东北新文学初探》,沙金城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东北现代文学史》,东北现代文学史编写组,沈阳出版社,1989年。
    《关沫南研究专集》,北方文学出版社,1989年。
    《满族文学史》,赵志辉主编,沈阳出版社,1989年。
    《异乡昭和文学——“满洲”近代日本一》,川村凑著,岩波书店,1990年。
    《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胡昶、古泉著,中华书局,1990年。
    《李克异研究资料》,李士非等编,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史论》,申殿和、黄万华著,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冯为群、李春燕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
    《日本近代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孟庆枢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
    《中日战争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山田敬三、吕元明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从荒原走向世界》,邢富君著,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2年。
    《近代日中关系史研究指南》,[日]山根幸夫等编著,曹志勃等编译,赵连泰等校审,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年。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出版社,1992年。
    《东北流亡文学史论》,沈卫威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东北文学史》,马清福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
    《“昭和”文学史“满洲”问题·第一》,[日]衫野要吉编,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衫野要吉研究室,1992年。
    《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张泉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
    《辽宁文学概论》,徐光荣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
    《中日关系研究的新思考》(中国东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马兴国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
    《“昭和”文学史“满洲”问题·第二》,[日]日衫野要吉编,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衫野要吉研究室,1994年。
    《彼等的昭和——长谷川海太郎、长谷川磷太郎、长谷川濬、长谷川四郎》,[日]川崎贤子著,日本·白水社,1994年。
    《东北文学通览》,任惜时、赵文增、臧恩钰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
    《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逢增玉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
    《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徐廼翔、黄万华著,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
    《东北现代文学史论》,张毓茂主编,沈阳出版社出版,1996年。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文学卷》,严绍璗、中西进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
    《东北文学综论》,李春燕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日本当代文学研究》,何乃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东北文学史论》,李春燕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镣铐下的缪斯——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纲》,孙中田、逄增玉、黄万华、刘爱华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
    《梁山丁研究资料》,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杨义文存(第二卷)·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王向远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东北文学文化新论》,李春燕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上官缨书话》,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伪满洲国文学》,[日]冈田英树著,靳丛林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
    《黑龙江文学通史》,彭放主编,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
    《东北文学的历史变迁》,李春燕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年创刊的不定期内部交流刊物,辽宁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轮流编辑,1984年6月第9辑休刊,后由辽宁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更名为《东北现代文学研究》复刊,1989年停刊,共刊出11期。)
    《东北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8月创刊的不定期内部交流刊物,哈尔滨业余文学院编,从第3辑起更名为《东北文学研究史料》。1988年停刊,共刊出7期。)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图书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本名笔名索引》,周锦编,台湾成文出版社,1980年。
    《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者编,北京图书馆,1961年;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
    《抗战文艺报刊篇目汇编》,王大明等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
    《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苗士心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徐廼翔、钦鸿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唐沅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笔名录》(上、下),朱宝梁主编,汉学研究中心,1989年。
    《东北方志人物传记资料索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文史资料东北文献篇目索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国东北沦陷史论著资料目录》,李凡、杜若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文期刊大词典》,伍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吉林省志卷·文化艺术志·文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哈尔滨市志·文化·文学·艺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沈阳市志·文学艺术文化志》,吉林科技出版社,2003年。
    《长春市志·文学艺术文化志》,长春出版社,2003年。
    《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著,群众出版社,1964年。
    《满洲法律及其制度之演变》,刘景辉著,台北嘉新水泥公司,1968年。
    《满洲国史·总论》,[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满蒙同胞掩护会,1970年。
    《满洲国史·分论》(上下),[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满蒙同胞掩护会,1971年。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内部交流,1990年。
    《伪满洲国史》,姜念东等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
    《伪满宫廷杂忆》,周君适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满洲事变》,[日]关宽治、岛田俊彦著,王振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溥仪宫廷活动录(1932-1945)》,吉林省档案馆编,档案出版社,1987年。
    《伪满洲国政府公报》(影印本,120册),伪满时期资料重刊编委会编。辽沈书社出版1990年。
    《伪满总务总理大臣张景惠》,刘晓晖等编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历史的毒瘤——伪满政权兴亡》,解学诗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伪满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日本侵华时期殖民教育政策》,五强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王承礼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95年。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丛书》,王承礼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95年。
    《伪满政权面面观》,张辅麟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
    《伪满洲国史料》(32卷,影印本),石丽珍、王志民主编,吉林省图书馆伪满洲国史料编委会编,全国图书馆文献复制中心,2002年。
    《回忆伪满建国大学》,长春文史资料总第49辑,1997年。
    《伪满人物》(伪总理大臣秘书官的回忆)高丕琨著,《长春史志》编辑部编辑出版,吉林省内部资料,1988年。
    《伪满洲国十四年史话》,丘树屏著,长春文史资料第53辑,吉内刊02-051号,1998年。
    《晚清七十年》,唐德刚著,岳麓书社,1999年。
    《伪满洲国史话》,齐福霖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书局,2000年。
    《“一二·三○”事件学术研究专集》,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10月1日。
    《日本历史研究论丛》,赵连泰著,日本侨报出版社,2003年。
    《亚洲史》,[美]罗兹·墨菲著,黄磷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
    《“建国大学”的幻影》,[日]水口春喜著,董炳月译,昆仑出版社,2004年。
    《历史是什么》,[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悲剧的超越》,[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亦春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
    《“满洲国”研究》,[日]山本有造编,日本绿荫书房,1995年。
    《殖民地帝国日本文化统合》,[日]驹込武著,日本岩波书店,1996年。
    《中国问题》,[英]罗素著,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
    《价值的颠覆》,(德)马克斯·舍勒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殖民与后殖民文学》,[英]艾勒克·博埃默著,盛宁、韩敏中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东方学》,[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民族与民族主义》,[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越界与想象——20世纪中国、日本文学比较研究论集》,王中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法]布迪厄著,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后殖民批评》,[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撰,杨乃乔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后殖民理论——语境 实践 政治》,[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著,陈仲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罗志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年。
    《文学台湾——台湾知识者的文学叙事与理论想象》,黎湘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殖民主义史·总论》,高岱、郑家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黄宗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文化、权力与国家》,[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共同体》,[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文化与帝国主义》,[美]萨义德著,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日本近代国语批判》,[日]小森阳一著,陈多友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日]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民族想象与国家统治——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倪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春帆楼下晚涛急——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及其影响》,黄静嘉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汪晖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解殖与民族主义》,徐宝强、罗永生选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夏晓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自我认同感与战争》,[日]山田正行著,刘燕子等译,昆仑出版社,2004年。
    《战争与罪责》,[日]野田正彰著,朱春立译,昆仑出版社,2004年。
    《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刘晶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孙志民等译,九州出版社,2005年。
    《日本文化中的恶与罪》,[日]中村雄二郎著,孙彬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沈阳文学艺术资料》(1986年出刊,共3期),沈阳市文联地方志办公室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1996-2004年,共30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主办。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