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稷下学宫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稷下学宫在齐国的出现是有一定必然性的,当时,齐国在地理、文化、军事、经济上都具有良好的基础,为学宫的诞生提供了一片沃土,学宫能够建立在齐国,也只能建立在齐国。稷下学宫建立以后,对田齐政权的复盛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使齐国在齐桓公之后再次站立在诸侯争霸的颠峰。而齐国为了争霸不遗余力地扶持学宫的建设,稷下学宫也得到了大发展,这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上重重地添上了一笔。可是,齐国最终没能成为统一天下的胜利者,并被秦国所灭,这里面固然主要是齐国国策失败的原因,但稷下学宫多少也要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本文希望能通过对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今天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Summary] It was inevitable that the JiXia School was built in the Qi because the country had so solid base of the geography, the culture, the military and the economy. The country provide a good condition for the school, so that it can be built in the Qi and it should be built in the Qi. The school helped the dominator taking up the peak in the ZhanGuo era, and the country tried its best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iXia School for the top status. So, it is famou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ancient-culture's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was a lots of policy courses of the Qi and some problems of the school that the Qi was beated by the Qin. So we want to sum up the experience and the indoctrinate of the ancestor and offer the inspire to today's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引文
[1]陈至立.谱写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新篇章.陈至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
    [3]说明:历史上有两个齐桓公。第一个是春秋时的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强盛起来,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第二个是战国时的齐桓公,田姓,名午。他的父亲发动政变取代姜氏,所以后人将此时的齐国称为田齐。
    [4]《盐铁论·论儒》.华夏出版社.2005
    [5]左丘明.《国语·齐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罗贯中.《三国演义十七同》.新世界出版社.2005
    [7][8]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华书局.1959
    [9]司马迁.《史记·韩世家》.中华书局.1959
    [10]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华书局.1959
    [11]《战国策·魏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12][13][14][29]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中华书局.1959
    [15]韩非.《韩非子·和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6]《盐铁论·轻重》.华夏出版社.2005
    [17][18][19][20]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华书局.1959
    [21]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2][38]徐干.《中论·亡国》【M】.中华书局.1985
    [23][40]荀况.《荀子·正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24][28][32]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华书局.1959
    [25]转引自王璐.稷下学宫的学术自由精神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启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
    [26][27]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M】.中华书局.1959
    [30]《管子·霸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1][37]刘向.《新序·杂事》.华东师范大学.1989
    [33]《战国策·齐策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34]吕不韦.《吕氏春秋·报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5]刘安等编著.《淮南子·道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6]刘向.别录[A].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C].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39]孟珂.《孟子·藤文公下》.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41]《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0
    [42]王平.作为社会职业的音乐教师.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3)
    [43]《商君书·画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4]曹汉斌.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研究的历史、现状与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
    [45]王先智,孙正林.制约高校人才合理流动的因素及对策.中国林业教育.1994(3)
    [46]孟轲.《孟子·梁惠王下》.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1.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2.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华中大学出版社.2000
    3.黄仁贤.《中国教育管理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詹子庆,田泽滨.《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7.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教育出版社.1983
    8.薛天翔.《高等教育管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赵秉钺.《高等学校师资管理导论.【M】.科学出版社.1992
    10.李桂林.《中国教育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1.《诸子成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1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13.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4.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5.孙培青.李国均.《中国教育思想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16.刘蔚华.苗润田.《稷下学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7.李保强.《学校管理理论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18.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9.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0.王炳照.《中外教育管理史》【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赵蔚芝主编.《稷下学宫资料汇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22.刘向.《别录》[A].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C].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23.孟轲.《孟子》.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24.《商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5.《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0
    26.刘安等编著.《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7.吕不韦.《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8.《战国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29.刘向.《新序》.华东师范大学.1989
    30.《管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
    32.荀况.《荀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33.徐干.《中论》【M】.中华书局.1985
    34.韩非.《韩非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5.《盐铁论·轻重》.华夏出版社.2005
    36.罗贯中.《三国演义》.新世界出版社.2005
    37.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8.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
    1.徐媛媛,金维才,"稷下先生"的待遇及其现实意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2.王旭鑫.稷下学宫办学特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民办教育研究.2005(9)
    3.宋晓洁.稷下学宫与当代大学改革.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4.王洪亮.稷下学宫对当代高校管理的启示.中州学刊.2006(9)
    5.王璐.稷下学宫的学术自由精神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启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
    6.蔡德贵.稷下学宫的学风.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7.刘晓兰.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研究所培养的启示.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8.戴吉亮,王晓艳.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2004(3)
    9.肖正德.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对当今兴办高校的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10.李文山.中国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演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11.刘亚敏.早期形态大学的精神面貌.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
    12.王成涛.养士制度和稷下学宫对当代大学的启迪.理工高教研究.2003(10)
    13.任颖栀.试论"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3)
    14.李珂.论稷下学宫的办学思想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5(7)
    15.覃雪梅.略论稷下学宫对现代高校办学提供的借鉴.现代教育科学.2004(4)
    16.梁亚琴,张晓冬.主体地位的缺失与回归──对教育主体地位确立的一个思考.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3)
    17.周玲.从稷下学宫的教育管理特色展望现代高教管理发展.当代教育论坛.2005(6)
    18.刘捷.传承与发展:简论稷下学宫与我国尊师重道传统.管子学刊.2001(3)
    19.刘亚敏.大学发展中的开放与封闭:系统论的视角.现代大学教育.2006(1)
    20.陈兴强.稷下学宫办学特色刍议.贵州社会科学.2006(9)
    21.叶泉鹏.稷下学宫办理理念对新大学教育精神构建的启示.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22.李薇,毕玉旺.关于先秦是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策源地的论证.管子学刊2006(3)
    23.王北生.高校办自主权应做好"扩权"与"用好'"的统一【J】.教育科学.2001(1)
    24.翟帆.高等学校要分类指导分层管理【N】.中国教育报.2003-3-10
    25.张良才.从《管子·弟子职》看稷下学宫的教学与生活管理【J】.管子学刊.1994(1)
    26.张玉书,李东霞.稷下学士与齐国的灭亡.管子学刊.2002(2)
    27.刘捷.简论稷下学宫与我国尊师重道传统.管子学刊.2001年(3)
    28.王平.作为社会职业的音乐教师.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6)
    29.王先智,孙正林.制约高校人才合理流动的因素及对策.中国林业教育.1994(3)
    30.曹汉斌.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研究的历史、现状与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
    31.王平.作为社会职业的音乐教师.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