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世稳婆群体的形象建构与社会文化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搜集爬梳史料中零散的相关记载,来还原历史上一个甚少被关注的小人物的群体——稳婆的生活状貌,并藉由对诸多文本中有关的叙述来呈现稳婆的群体形象及其近代变迁,进而探究其丰富多样的个人形象和单一刻板的群体形象间的落差所体现的社会文化意涵。
     以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研究,相对更有利于把握该群体形象的文化建构过程。因此本文从比较宽泛的角度来定义近世,即起讫于宋,而下至于民初。本文在探讨稳婆形象时,对文本做了医学书籍和文学作品等其它文本的两类区分。稳婆因涉及妇女分娩领域,也成为医家颇为关注的对象。在医书之中,自宋代,医家已对稳婆的助产手法进行总结,表明在难产救助上医家对其之倚重。至明代,在医书中尚能见到技艺熟练之稳婆的存在。至清代,医家表现出对稳婆之言的不信任与强烈排斥,稳婆在医书中基本呈现忙冗慌张、混闹误事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之中,围绕生子事件,稳婆和其他三姑六婆往往成为妇女社交圈中的活跃角色。但是明清文学中人物类型化的倾向使得该群体的形象表现也趋于一致化。其中,滑稽的老妇角色以及杀婴等低劣小人形象最为常见。即使有年轻者,也常被塑造成美姿色却以堕胎为业、或品行不端的负面形象。在一些个人日记和记述中,我们也常见助人为乐、做事稳妥、甚至被称为“地狱菩萨”的人物。而近代的舆论宣传却在“卫生”等话语之下将稳婆认定成制造妇女悲惨境遇的刽子手。稳婆中多样化的个人形象与稳婆群体单一的卑污形象形成一种矛盾。这种矛盾的形成主要因为:在医学领域,传统医学接生医术的局限性使得稳婆成为产厄多发的替罪羔羊;在日常的道德教化中,稳婆游走和侵入家庭私人生活空间等特点,又使其成了妇德教育的反面教材;而近代新法接生的引入与推广这一产育“近代化”过程中,稳婆又在传统和现代双重力量的型塑下,成了与“科学”和“文明”无缘的“传统”和“落后”的代名词。由此可见,稳婆群体形象的形成与演变,很大程度上乃是社会文化观念的使然,展现了文化建构的力量。
This dissertation seeks to collect detailed depictions from history documents, including medical document and literature works, to reconstruct the life of an unimportant group, midwife, and trace the changing stereotypes of them as a group. Comparing the diversified personal image with the unified stereotype of midwife, the research tries to reflect contemporary attitudes towards midwife.
     To reconstruct the image of midwives more precisely, I approach this group from a long-run view, a period broadly defined as from Song dynasty to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In this dissertation, when discussing, two types of documents, medical book and literature works, are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image of traditional midwife. Since midwife participates in childbirth,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also paid attention to midwives. In medical books from Song dynasty,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summarized their midwifery techniques, recognized traditional midwives as key role in the field of dystocia treatment, and also relies on them, In Ming dynasty, we still can find portrayals of skilled traditional midwife in medicine books. From Qing dynasty, however,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began to distrust midwife, so traditional midwives are described as nervous, troublesome figures in medicine books. In traditional literary works, traditional midwives are active in women's social network as the other lower-class women in old China, who were called three kinds of nuns and six kinds of old women (sanguliupo). Ming and Qing literary works portray the image of the group more consistently. Among them, for example, images of clownish old ladies and poor, villainous infanticides are the most common. Even young women, who are often portrayed as beautiful ladies, still lived on abortion and thus negatively were depicted as misbehaviors. In personal diaries and documents, however, we can find a lot of helpful, experienced midwives, who were even called "Hell Bodhisattvas". It appears to be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good personal images and bad midwife collective images. The contradiction is because although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use traditional midwife techniques, to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traditional midwife becomes the scapegoat of the dystocia. Modern public media, which advocated "science","healthcare", and identified traditional midwives as vicious killer brought midwives to the tragic situa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traditional midwives represented an out-of-date image. Their occupation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lso portrayed as a negative example of feminine virtue. The shaping of traditional midwife image is stigmatiz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rthodox cultural values, thus reflecting the social power of a cultural discourse.
引文
① 天津档案馆J0130-1-000093广仁堂卷宗《光绪三十二年二月督宪袁札兴办女医学堂卷》。
    ② [美]费侠莉著,甄橙主译:《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 [美]白馥兰,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① 李贞德:《唐代的性别与医疗》,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417页。
    ② [美]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导言第5页。
    ③ [美]费侠莉著,甄橙主译:《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0-100页。
    ④ [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⑤ [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心[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 Sharla M. Fett, Working Cures:Healing, Health, and Power on Southern Slave Plantation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2.
    ② 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
    ① 参见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根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复印。
    ② 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第8页。
    ③ 蒋竹山:《从产婆到男性助产士:评介三本近代欧洲助产士与妇科医学的专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9年第7期(台北),第224页。
    ④ 所谓“分娩医疗化”,可以理解为西方18世纪以后新的助产术通过新式助产者应用于分娩领域的过程;与此同时,大量新医院尤其是世俗医院的出现为临床医学的诞生提供了场所,产科也与这种医学的整体转 向相一致。此外,人口统计作为一种新的政治技术使得分娩被纳入国家的总体规划,从而进一步推进了分娩的医疗化与国家化进程。参见卢彦名:《疼痛的隐喻——17、18世纪英国产科医学史的另一种叙事》,《理论界》2008年第5期,第190页。
    ① Hilary Marland ed., The Art of Midwifery:Early Modern Midwives in Europ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3.
    ② 所谓污名化,即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并加以维持的过程。通俗地说,污名化反映了两个社会群体之间一种单向“命名”的权力关系,它体现为群体特性与另一群体加诸于该群体之上的印象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即具污名的一方和另一方之间的互动,而污名化就是这一互动关系不断发展以至最后成为凝固现实的过程。唐魁玉、徐华:《污名化理论视野下的人类日常生活》,《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141页。另外可参考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宋立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6页。B.G.Link和J.C.Phelan又将污名分解为贴标签、刻板印象、隔离、地位丧失和社会歧视等五个要素。管健:《污名的概念发展与多维度模型建构》,《南开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第127页。
    ③ 蒋竹山:《从产婆到男性助产士:评介三本近代欧洲助产士与妇科医学的专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9年第7期(台北),第225-226页。
    ④ Yi-Li Wu, Transmitted Secrets:The Doctors of the Lower Yangzi Region and Popular Gynecolog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Yale University,1998.
    ⑤ Yi-Li Wu, Reproducing Women: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
    ① Yi-Li Wu, Reproducing Women: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pp.186-187.226.
    ② Charlotte Furth. "Concepts of Pregnancy, Childbirth, and Infancy in Ch'ing Dynasty Chin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46,No.1 (Feb.,1987), pp.7-35.
    ① Charlotte Furth, A Flourishing Yin: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960-1665,英文版由加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中文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② [美]费侠莉著,甄橙主译:《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9-254页。
    ② Victoria B. Cass, "Female Healers in the Ming and the Lodge of Ritual and Ceremon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106,No.1,1986, pp.233-245.
    ④ 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3分(1996年),收入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56-161页。
    ① 李贞德:《汉唐之间的女性医疗照顾者》,《台大历史学报》,1999年第23期,第123-156页。
    ② 梁其姿著,蒋竹山译:《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收入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373-374页。
    ③ 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第18-32页。
    ④ 梁其姿著,蒋竹山译:《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收入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355页。将“三姑六婆”首次做群体研究的可见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另外有,刘桂秋:《明清小说中的“三姑六婆”》,《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第49-55页。王露:《浅议“三姑六婆”与晚明社会的关系——以《金瓶梅》为中心》,吴兆路,甲斐胜二编著:《中国学研究》第十二辑,济南市:济南出版社,2009年,第126-130页。等等。
    ① 赵婧:《助产士与中国近代的分娩卫生》,《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第31卷第3期,第65页。
    ② 赵婧:《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③ 周春燕:《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10年。
    ④ 周春燕:《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10年,第288页。
    ① 李亚琴:《民族国家的重建与助产革命:以沪宁地区为中心的观察(1928-1937)》,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6年。
    ② 姚毅:《近代中国の出产と国家·社会》,东京:研文出版,2011年。
    ③ 在台湾,国民党时代训练出来的产婆通常叫助产士。而产婆一词来自日文,原来只称呼日治总督府医疗训练出来的助产妇女,但是后来因种种原因,产婆一词颇为流行,许多没有受过新医疗训练的传统拾子婆(或主子婆、稳婆、先生妈),也被叫为产婆,为以示区分,傅大为的研究将她们称为传统产婆。参见傅大为《亚细亚的新身体:性别、医疗与近代台湾》,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83页。
    ④ 傅大为:《亚细亚的新身体:性别、医疗与近代台湾》,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93-108页。傅大为通过歌曲里面所显露的民间生活气氛、产婆的祷祝仪式、又缺乏任何医疗色彩与描述,认为曲中应指传统产婆。
    ⑤ 洪有锡、陈丽新:《先生妈、产婆与妇产科医师》,台北:前卫出版社,2002年,第7-16页。
    ① 游鉴明:《日据时期台湾的产婆》,《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期,1993年6月,第49-88页。
    ② 吴嘉苓:《医疗专业、性别与国家:台湾助产士兴衰的社会分析》,《台湾社会学研究》,2000年7月第4期,第191-268页。
    ③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8页。
    ④ 杨念群:《“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与空间的转换》,《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111页。
    ① 贺萧:《生育的故事:1950年代中国农村接生员》,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3-327页。
    ② 于文:《生育与国家:1950年代中国妇婴卫生运动中的政治、科学与性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08年。
    ① 熊秉真: 《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联经出版社,1995年。
    ② 古人所谓”不干净“异于我们今人普通所谓不干净。他们所谓“不干净“,意为“污秽”,含有极凶、极危险、可以致命、万不可接触诸意。参见江绍原:《中国人的天癸观》,《晨报副刊》1926年3月8日,第143页。
    ③ 江绍原:《中国人的天癸观》,《晨报副刊》1926年3月8日。女体污秽具有“不吉”和“驱害”的双重力量。这点学者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例如对于汉唐之间产妇污秽的问题,讨论可见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隔离、禁忌与产乳不吉”,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6年第67本第3分,收入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第574-578页。以及氏著《汉唐之间医书中的忌见妇人与女体为药》,《新史学》2002年13卷第3期,第1-36页。蒋竹山《女体与战争——明清战争与“阴门阵”再探》,《新史学》1999年10卷第3期,第159-187页。
    ④ 江绍原在文中说:“佛教在天癸不净观和除秽法二者上面,均有实质的贡献;而且佛教所贡献的观念与方术,很影响了我们的民众和土大夫。”可是他并未举出证据,只称“此刻既没书又没心思,只能用以上一句话点明,留待不远的将来补叙。”江绍原:《中国人的天癸观》,《晨报副刊》1926年3月8日,第142页。而Seaman认为,将女性的生育等同于宇宙污染的恶毒观念,在中国佛学经文中所论述的印度先驱的思想中找不到对应,他认为这一看法一定是根源于中国民间关于生育污染的观念。参见[美]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9页。
    ① [英]道格拉斯著,黄剑波等译:《洁净与危险》,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20-123页。
    ② 王铭铭主编:《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18页。
    ③ Emily M. Ahern, "The Power and Pollution of Chinese Women", in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Ed. by Margery Wolf & Roxane Witk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pp.193-214“污秽”、“水”与“隔离”似乎存在必然关系。在西方文学描述的“愚人船”中,疯癫也被认为“不洁”,因此遭到驱逐远航,而水域有净化的作用。参见福柯:《疯癫与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7-8页。“水”在其中的象征意义也表现在其他方面,例如“洗三”也被意味洗去生产所带来的污秽。
    ① 人类学者曾以生产方式、婚姻的社会功能与父系家族继嗣等,来解释印度与中国妇女在社会与宗教仪式上“污染力”的由来。参见王明珂:《女人、不洁与村寨认同:岷江上游的毒药猫故事》,《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0本第3分,1999年,第701页。
    ② 王明珂:《女人、不洁与村寨认同:岷江上游的毒药猫故事》,《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0本第3分,1999年,第701页。
    ⑤ R. Girard基于世界各地神话建立一个“代罪羔羊”理论。他指出,在一社会各亲近的个人与群体之间,由于相似而破坏了重要的区分,造成人与人之间或诸人群之间的紧张、冲突与暴力。以暴易暴造成社会冲突无法遏止,唯一途径便是集体施暴于一“代罪羔羊”。如此社会群体的和谐与团结可得到保障。参见王明珂:《女人、不洁与村寨认同:岷江上游的毒药猫故事》,《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0本第3分,1999年,第701-702页。
    ④ 王明珂采用了R. Girard研究中相关的部分,即“亲近群体间的敌意”以及用“代罪羔羊”消除社会紧张与凝聚社会人群的现象。但是王明珂所谓的“代罪羔羊”并非涉及实质的暴力或杀戮,而是更普遍的、制度化的对特定对象的敌意与歧视,表现在乡里的闲言闲语之间。“亲近群体间的敌意与猜疑”这一主题也被历史学者Robin Briggs用来诠释欧洲中世纪末“猎女巫”的历史。经济、宗教、社会权力因素在乡民日常生活中造成的挫折、恐惧与不安,以及邻里、家庭成员间的猜忌是这段历史的主要背景。参见王明珂,《女人、不洁与村寨认同:岷江上游的毒药猫故事》,《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0本第3分,1999年,第702页。这对产婆群体的研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⑤ 王明珂: 《女人、不洁与村寨认同:岷江上游的毒药猫故事》,《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0本第3分,1999年,第703页。
    ① 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6年第67本第3分,收入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574-578页。
    ① Ornella Moscucci, The Science of Woman:Gynaecology and Gender in England,1800-192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pp.43-50.
    ② 实际上,在十八世纪欧洲出现男性助产士以后,女产婆也利用性别隔离的观念对男产婆进行攻讦。女产婆抨击男产婆触摸孕妇的情景粗俗卑鄙,将其描绘为一幅充满色欲与诱惑的画面,其中同样涉及到孕妇丈夫、孕妇与男产婆的心理想像。参见[英]克莱尔·汉森著,章梅芳译:《怀孕文化史:怀孕、医学和文化(1750-200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24页。
    ① 例如梁其姿认为,当医学正统致力于建立和巩固的时候,对非我族类的产婆的不信任有普适性。见梁其姿著,蒋竹山译:《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收入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361页。
    ② 祝平一:《宋、明之际的医史与“儒医”》,第四节“元、明医史中正统意识的形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本第三分,2006年,第421-439页。
    ① 在王明珂有关羌族女人“毒药猫”的研究中,他认为,这实际上是将女性异类化、罪化、污化,表达他们对一层层外在世界的敌意和恐惧。王明珂:《女人、不洁与村寨认同:岷江上游的毒药猫故事》,《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0本第3分,1999年,第734页。
    ② 蒋竹山:《从产婆到男性助产士:评介三本近代欧洲助产士与妇科医学的专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9年第7期(台北),第226页。
    ③ [英]克莱尔·汉森著,章梅芳译:《怀孕文化史:怀孕、医学和文化(1750-200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导言第1页。怀孕的焦虑以及不确定性可以说是人类所共有的。
    ④ 例如衣若兰引用《女界钟》“求交友而不得,则相狎之伴,知情之婢,三姑六婆之交密矣”,认为清末仍将“三姑六婆”列入交往禁忌。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第173页。但笔者以为,此时“三姑六婆”并一定就指作者所分析之九种职业之妇女,而是采用其抽象意味。
    ⑤ 借用《疯癞与文明》中的说法:“言语和形象的统一、语言描述和艺术造型的统一开始瓦解了。它们不再直接共有统一的含义。”福柯:《疯癞与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4页。
    ① “诸节妇能合格者甚属廖廖,况风气不开,彼等不自知程度不谷,而反视收生为下流稳婆之事,不屑于学”。天津档案馆J0130-1-000093,广仁堂卷宗《光绪三十二年二月督宪袁札兴办女医学堂卷》
    ① 对近世一词,目前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早年由日本学者提出,主要是指宋元明清这一历史时期。后来,在探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道路时,中国与西方的研究者也使用这一概念,一般指明代中后期至民国初年这一段时间。大体相当于西方学者所谓"Late Imperial China"。参考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而本文借指宋以后至民初时期。
    ① (明)陈铎:《滑稽余韵》,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547页。
    ② (清)李绿园:《歧路灯》,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第157页。
    ③ (清)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雷梦水、潘超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198页。
    ① 梁其姿著、蒋竹山译:《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收入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358-359页。
    ② (宋)朱瑞章编,徐安国整理,杨金萍点校:《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4页。
    ③ (宋)朱瑞章编,徐安国整理,杨金萍点校:《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39页。
    由(宋)陈自明著,田代华点:《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六,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309页。
    ⑤ (宋)洪迈:《夷坚志》卷三十七“屈老娘”,《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一编第四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2509页。
    ⑥ (宋)洪迈:《夷坚志补》卷四“赵乳医”,第八编第五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2454-2455页。
    ① (宋)洪迈:《夷坚乙志》卷十三“吁眙道人”,《笔记小说大观》第八编第三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1723页。
    ② (宋)洪迈:《夷坚乙志》卷十八“龚涛前身”,《笔记小说大观》第八编第三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1788页。
    ③ (东汉)班固:《汉书》卷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2953页。
    ④ 徐元诰撰:《国语集解》卷二十“越语上”,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70页。
    ⑤ (清)关槐增纂,吴潇恒、张春龙点校:《事物异名录》,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51页。
    ①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第三册,卷二十一“苏易”,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310页。
    ② 张德英:《稳婆》,《文史知识》2003年第3期,第87页。
    ③ (元)陶宗仪著,文灏点校:《南村辍耕录》卷十四,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201页。
    ④ (元)朱震亨:《丹溪先生胎产秘书》卷中“备临盆·临产须如”,《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9页。
    ⑤ (明)万全:《万氏女科》卷一“救难产”,《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2-293页。
    ⑥ 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乡出版社,2002年,第58页。
    ⑦ (宋)洪迈:《夷坚志》卷三十七“屈老娘”,《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一编第四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2509页。
    ⑧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上),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64页。
    ①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卷上“临产”,《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4页。
    ② 待馀生著,张荣起校注:《燕市积弊》卷二,“姥姥,,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5页。
    ③ 虞诚之:《产婆能没有医的知识吗》,《通俗医事月刊》1919年第2期,第23页。转引自赵婧:《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58页。
    ④ (清)傅崇榘编:《成都通览》上册“成都之执业人及种类”,“稳婆”条,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第383-384页。
    ⑥ 傅大为:《亚细亚的新身体:性别、医疗与近代台湾》,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83页。
    ⑥ 梁其姿:《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收入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359页。
    ⑦ 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① 李贞德:《唐代的性别与医疗》,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426-427页。图中左一为男性,可能为医者或者产妇丈夫,李贞德倾向于认为是产妇丈夫。这也反映出当时性别隔离的观念尚不如后世严重。
    ② (明)兰陵笑笑生著:《金瓶梅词话》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47页。
    ③ 吴汉痴主编:《切口大词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0页。
    ④ 常建华:《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南开学报》1994年第4期,第54页。
    ⑤ (明)兰陵笑笑生著:《金瓶梅词话》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116-1117页。
    ① (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三编》卷六“平阳二事”,《笔记小说大观》十二编十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5114-5115页。
    ② (清)五色石主人著:《八洞天》卷四,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77-78页。
    ③ 马丽:《改造产婆》,顾颉刚主编:《民众周刊》,上海:上海民众读物社,1948年第2卷第1期,第22页。
    ④ 佚名:《专门接生的陈姥姥》,天津《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3日,收入陈益民编:《民国名家随笔丛书陋俗与恶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3页。
    ⑤ 老舍:《正红旗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48页。
    ⑥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
    ⑦ 马丽:《改造产婆》,顾颉刚主编:《民众周刊》1948年第2卷第1期,第22页。
    ① (明)兰陵笑笑生著:《金瓶梅词话》(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863-864页。
    ② 佚名:《专门接生的陈姥姥》,天津《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3日,收入陈益民编:《民国名家随笔丛书陋俗与恶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③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上),济南:齐鲁书社1980,第271页。
    ④ (明)兰陵笑笑生著:《金瓶梅词话》(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49页。
    ⑤ (元)关汉卿著,朱利华、陈圆改编:《救风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8页。
    ⑥ (民国)损公:《新鲜滋味 铁王三》,京话日报社排印,《笔记小说大观》第发编第九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5681页。
    ① 北京档案馆J181-019-32279《京师警察厅卫生处为收生婆白姓即英金氏误将张金氏子宫损伤身故的呈》。
    ② 北京档案馆J181-033-01083《北平市警察局外左三区区署关于杜张氏未经官准私行产婆业务的案表》。
    ③ 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上册“职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80-181页。
    ④ 王荷卿:《吾乡的生产风俗(安徽绩溪)》,《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7期,第1184页。
    ⑤ 吴汉痴主编:《切口大词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0页。
    ⑥ 王光:《吾乡的生产风俗(浙江鄞县)》,《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7期,第1187页。
    ⑦ 许言午:《吾乡的生产风俗(浙江绍兴)》,《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7期,第1189页。
    ⑧ (清)傅崇榘编:《成都通览》上册“成都之执业人及种类”,“稳婆”条,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第384页。
    ⑨ 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上册“职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80-181页。
    ① 黄迪:《清河村镇社区——一个初步研究报告》,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乡村社会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② 关于洗三风俗在唐宋时期的记载可参见郑晓江主编:《中国生育文化大观》,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47-248页。
    ③ 常建华:《论明代社会消费性风俗的变迁》,《南开学报》1994年第4期,第60页。
    ④ 郭立诚:《中国生育礼俗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第126-127页。
    ⑤ (宋)洪迈:《夷坚志》卷三十七“屈老娘”,《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一编第四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2509页。
    ⑥ 胜利:《天津产儿的风俗》,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11月28日,收入陈益民编:《民国名家随笔丛书陋俗与恶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8-39页。
    ①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上),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73页。
    ②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上),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74页。
    ③ 韦正编著,汪清、季倩译,郭群等摄影:《金银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④ 郑晓江主编:《中国生育文化大观》,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54页。
    ⑤ 佚名:《专门接生的陈姥姥》,天津《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3日,收入陈益民编:《民国名家随笔丛书陋俗与恶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3页。
    ⑥ 《此错究竟怪谁》,《第一助产学校年刊》1931年第2卷。
    ⑦ 常人春、高巍著:《北京民俗史话》,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年,第172页。
    ⑧ 佚名:《专门接生的陈姥姥》,天津《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3日,收入陈益民编:《民国名家随笔丛书陋俗与恶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① 佚名:《专门接生的陈姥姥》,天津《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3日,收入陈益民编:《民国名家随笔丛书陋俗与恶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② (清)俞樾撰,徐明霞点校:《右台仙馆笔记》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99-200页。
    ① (清)俞樾撰,徐明霞点校:《右台仙馆笔记》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4-145页。
    ② (清)袁枚著,沈习康校点:《新齐谐续新齐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741页。
    ③ (清)范祖述著,(民国)洪如嵩补辑:《杭俗遗风》,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第19册《西湖风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127-128页。
    ④ (清)范祖述著,(民国)洪如嵩补辑:《杭俗遗风》,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第19册《西湖风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① “老娘婆”,(建昌县)演唱者:刘王氏采录者:齐福安 1986年采录于汤神庙乡松树梁子村。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 辽宁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 辽宁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8年,第454页。
    ② (清)得硕亭《草珠一串 京都竹枝词百有八首》“妇女”,雷梦水、潘超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47页。
    ③ 严仁英:《学习杨崇瑞的献身精神》,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27-28页。
    ① 洪有锡、陈丽新:《先生妈、产婆与妇产科医师》,台北:前卫出版社,2002年,第7页。
    ② (明)陈铎:《滑稽余韵》,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547页。
    ③ (清)五色石主人著:《八洞天》卷四,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77页。
    ④ 老舍:《正红旗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48页。
    ⑤ 北京档案馆J181-019-32279《京师警察厅卫生处为收生婆白姓即英金氏误将张金氏子宫损伤身故的呈》。
    ⑥ 佚名:《专门接生的陈姥姥》,天津《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3日,收入陈益民编:《民国名家随笔丛书陋俗与恶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3页。
    ⑦ 王世伟:《十九年冬无锡市政筹备处附设接生婆训练班报告》,《无锡市政》第六号1930年3月,第49页。
    ① (清)袁枚著,沈习康校点:《新齐谐续新齐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44页。
    ② (清)李斗著,周光培点校:《扬州画舫录》卷九,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第201页。
    ③ (清)王清任著,李天德、张学文整理:《医林改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④ (元)熊梦祥著,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08页。
    ① (元)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615页。
    ②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上),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64-265页。
    ③ 历来中医对于妊娠的诊断,切脉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且脉象的表现也有定式。参见马大正:《唐代妇产科学概况》,《中华医史杂志》1986年第3期,第249页。
    ④ (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笔记小说大观》第四编第三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1684页。
    ⑤ 《关于清河镇乡村产育种种及其迷信风俗之调查》,《第一助产学校年刊》1934年第5卷,第45页。
    ⑥ 王光:《吾乡的生产风俗(浙江鄞县)》,《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7期,第1187页。
    ① (西晋)王叔和著,严石林、李正华主编:《脉经》卷九,“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症第一”,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667页。
    ② (明)薛己撰,张慧芳、伊广谦校注:《薛氏医案·女科撮要》卷下“保产”,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第946页。
    ③ (清)王燕昌撰,王新华编辑:《王氏医存》卷十二“妇人宜平日熟悉胎产并正产脉证”,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30页。
    ④ (清)阎纯玺撰;田代华,郭君双点校:《胎产心法》卷中“临产须知十四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第307页。
    ⑤ 尤昭玲:《妇科离经脉与正常产程关系的初步研究》,《天津中医药》1986年第1期,第25-28页。
    ⑥ 《关于清河镇乡村产育种种及其迷信风俗之调查》, 《第一助产学校年刊》1934年第5卷,第46页。
    ① 李涵秋著:《广陵潮》上,长沙市: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4页。
    ② 《关于清河镇乡村产育种种及其迷信风俗之调查》,《第一助产学校年刊》1934年第5卷,第46页。
    ① 佚名:《专门接生的陈姥姥》,天津《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3日,收入陈益民编:《民国名家随笔丛书陋俗与恶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3-44页。
    ②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卷上“临产”, 《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3页。
    ③ (清)沈金鳖著,张慧芳,王亚芬点校:《妇科玉尺》卷三,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④ (清)沈金鳌著,张慧芳,王亚芬点校:《妇科玉尺》卷三,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⑤ 《关于清河镇乡村产育种种及其迷信风俗之调查》,《第一助产学校年刊》1934年第5卷,第46页。
    ① (清)程鹏程原著:《急救广生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第137页。
    ② (清)程国彭撰:《医学心悟》第五卷“胞衣不下”,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03-204页。
    ③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上,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70-271页。
    ④ (明)兰陵笑笑生著:《金瓶梅词话》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49页。
    ⑤ (明)兰陵笑笑生著:《金瓶梅词话》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116页。
    ⑥ (元)关汉卿著,朱利华、陈圆改编:《救风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8页。
    ⑦ 性别隔离所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分娩的女性因为“污秽”作为受动者被隔离。另一方面,男性也因为不能探视产房等习俗而成为隔离的受动者。因此男性是性别隔离的施动者同时也是受动者。而按照Anne Llewellyn Barstow解释,产婆的污名化是因为所有的男人(包括父亲)都被挡在产房之外,因此他们只能凭空猜想一些莫名其妙的事。这样,男性作为受动者更加深了产婆的污名化。参见蒋竹山:《从产婆到男性助产士:评介三本近代欧洲助产士与妇科医学的专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9年第7期(台北),第226页。
    ① (民国)损公:《新鲜滋味铁王三》,京话日报社排印,《笔记小说大观》第九编第九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5679-5680页。
    ② 熊秉真:《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联经出版社,1995年,第67-68页。
    ③ (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151页。
    ④ (清)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集要》,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60页。
    ⑤ 齐乐山:《吾乡的生产风俗(绥远新城),《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7期,第1200页。
    ① 北京档案馆J181-019-32279《京师警察厅卫生处为收生婆白姓即英金氏误将张金氏子宫损伤身故的呈》。
    ② (明)长谷真逸:《农田余话》,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0页。
    ③ 熊秉真:《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联经出版社,1995年,第60页。
    ④ 熊秉真:《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联经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⑤ [美]白馥兰,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1页。
    ① 张德英:《稳婆》,《文史知识》2003年第3期,第88-89页。
    ② 张德英:《稳婆》,《文史知识》2003年第3期,第89页。
    ③ [日]内藤乾吉:《六部成语注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8页。
    ④ (清)贪梦道人著,秦克、巩军校点:《彭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21页。
    ⑤ (清)郭小亭撰:《济公全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86页。
    ① (明)李清著,陆有珣等注释:《<折狱新语>注释》卷一,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页。
    ②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下,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937页。
    ③ (明)冯梦龙著:《喻世明言插图足本》,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06-107页。
    ④ (清)陈庆桂:《谏书稀庵笔记》(不分卷),上海:小说丛报社,1922年,第53-54页。
    ① (清)徐列:《清稗类钞》第三册“诉讼类”,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3年,第1151页。
    ② 李春光纂:《清代名人轶事辑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山版社,2004年,第2797页。
    ③ (清)何刚德:《春明梦录》下,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3年,第35页。
    ④ (明)陈铎:《滑稽余韵》,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547页。
    ⑤ 章培恒主编:《四库家藏六十种曲(二)》,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294页。
    ① (元)李行甫:《包待制智赚灰栏记》,张月中、王钢主编:《全元曲》下,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51页。
    ②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上),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64-265页。
    ③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中),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604-605页。
    ①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中),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614-615页。
    ② 事见(清)汪辉祖:《病榻梦痕录》卷下。此据(清)胡文炳辑:《折狱龟鉴补》卷一《犯义》,陈重业主编:《折狱龟鉴补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0页。
    ③ (宋)桂万荣:《棠阴比事原编》(不分卷),“韩参乳医”,《笔记小说大观》第六编第四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1926页。
    ① (明)陆粲:《庚已编》卷一“人疴”,《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六编第五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第2617页。
    ② 马丽:《改造产婆》,顾颉刚主编:《民众周刊》1948年第2卷第1期,第22页。
    ③ 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第179-180页。
    ① (隋)巢元方撰,黄作阵点校:《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200页。
    ② [美]白馥兰,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5、236页。
    ③ (唐)咎殷著:《经效产宝》“续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37页。
    ④ (宋)陈自明著,田代华点校:《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郭槽中产难方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333页。
    ① (宋)陈自明著,田代华点校:《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324页。
    ② (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348页。
    ③ (宋)朱端章,杨金萍点校:《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一“产前将护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4页。“上草”的说法大概源于汉唐之间已有的生产习俗“下地坐草”,见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3分(1996年),收入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66-70页。
    ④ (元)朱震亨:《丹溪先生胎产秘书》卷中“备临盆·临产须知”,《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9页。
    ⑤ (明)万全:《万氏女科》卷一“临产·论难产”,《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0页。
    ⑥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卷上“胎产论”,曹炳章原辑,樊正伦校:《中国医学大成》第45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28页。
    ① (清)阎纯玺撰;田代华,郭君双点校:《胎产心法》卷中“临产须知十四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第308-311页。
    ② (清)沈金鳌著,张慧芳,王亚芬点校:《妇科玉尺》卷三,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7页。
    ③ (宋)宋仲甫:《女科百问》卷下,裘庆元辑:《珍本医书集成》第2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1097页。
    ④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三十九“产育类·稳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第454页。
    ⑤ (明)吴崐:《医方考》卷六“妇人门”,曹炳章原辑,樊正伦校:《中国医学大成》第49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53页。
    ⑥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卷上“临产”,《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⑦ (清)阎纯玺撰,田代华,郭君双点校:《胎产心法》卷中“临产须知十四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第308页。
    ⑧ (清)程国彭著:《医学心悟》第五卷“临产将护法”,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99页。
    ①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卷上“胎产论”,曹炳章原辑,樊正伦校:《中国医学大成》第45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28页。
    ②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小引”,《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9页。
    ③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卷上“原生”,《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1页。
    ④ (清)周登庸纂辑:《续广达生编》“小引”,清光绪二年刻本。
    ⑤ (清)周毓龄增撰:《广达生编》“达生编大意”,清光绪二年刻本。
    ⑥ “反支”,是自先秦以来即有的禁忌之日。参见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6年第67本第3分,收入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69页。
    ① 孙思邈撰,鲁兆麟主校:《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山版社,1997年,第27页。
    ② 相关的了解可以参见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于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4-105页,以及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附录的产图,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6年第67本第3分,收入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150-158页。
    ③ 李贞德:《唐代的性别与医疗》,收入邓小南主编《唐宋性别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63-65页。
    ④ 有学者主张以医者族群归属来看,传统中国医学可以划分为上古巫医、中古道医、近世儒医等三个阶段。李贞德:《唐代的性别与医疗》,邓小南主编:《唐宋性别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428页。
    ⑤ 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6年第67本第3分,收入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73页。
    ⑥ (隋)巢元方撰,黄作阵点校:《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200页。
    ⑦ (隋)巢元方撰,黄作阵点校:《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200页。
    ① (唐)孙思邈撰,鲁兆麟主校:《备急千金要方》,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② 分理:皮肤的腠理,在这可理解为自然规律。
    ③ (唐)王焘撰,高文铸校注:《外台秘要方》卷三十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662页。
    ④ (唐)王焘撰,高文铸校注:《外台秘要方》卷三十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662页。
    ⑤ (宋)陈自明著,田代华点校:《妇人大全良方》卷十“论胎教”,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216页。
    ① (宋)陈自明著,田代华点校:《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产难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321页。
    ② 20世纪30年代有北京清河镇及其附近村庄调查生产习俗资料,“产前孕妇怀孕期满或觉腹痛腰酸流水或见红时,尚不急于请接生婆,据说惊动人太早反而迟产,预先自历书上寻找太岁方位,生产时产妇不可面向太岁,必须回避,据说冲犯小太岁六年不生育,冲犯大太岁十二年不生育”,见《关于清河镇乡村产育种种及其迷信风俗之调查》,《第一助产学校年刊》1934年第5卷,第46页。
    ③ [美]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9页。
    ④ 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3分(1996年),收入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73页。
    ① (宋)张果撰,王旭光、张宏校注:《医说》卷九,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第340页。另外,对于宋代各种催生方药,方燕作过详尽的考察。参见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于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4-133页。
    ② (明)吴岷:《医方考》卷六“妇人门”,曹炳章原辑,樊正伦校:《中国医学大成》第49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53页。
    ③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卷上“临产”,《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4-105页。
    ①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卷上“临产”,《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第105页。“芎归汤”和“佛手散”二者都以当归、川芎为主,“佛手散”是中医产科的著名方剂,对于其出处,学界认识不一,马大正曾撰《佛手散小考》,认为于《外台秘要》之前就已有此方。参见马大正:《佛手散小考》,《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第4期,第184页。
    ② (唐)昝殷著:《经效产宝》卷上“难产令易产方论第十五”,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10页。
    ③ 汤万春辑注:《小品方辑录笺注》,合肥:安微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13页。
    ④ (宋)张杲撰,王旭光、张宏校注:《医说》卷9,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第342页。
    ⑤ (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348页。
    ① (明)江瓘编著:《名医类案》卷十一“难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第334页。
    ② [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3-154页。
    ③ 李琳:《庞安时针刺治疗难产案考辨》,《中华医史杂志》1998年7月第28卷第3期。
    ④ 许秋垞:《闻见异辞》卷二,“吴郡神医”,《笔记小说大观》第一编第三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1934页。陆长春:《香饮楼宾谈》卷一,“神医”,《笔记小说大观》第二编第十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6103页。
    ⑤ (清)沈金鳌著,张慧芳,王亚芬点校:《妇科玉尺》卷三,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① (明)万全:《万氏女科》卷一“临产·救逆产”,《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2页。
    ② 《十产论》佚文收入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产难门“,十产为正产、催产、伤产、冻产、热产、横产、倒产、偏产、碍产、坐产,外加盘肠产在后。需要使用手法助产的主要是横产、倒产、偏产、碍产。“十产”之后加入“盘肠产”,此可能为杨子建所作,也可能是陈自明添入,学界尚无定论。(宋)陈自明著,田代华点校:《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324-325页。下文所引手法皆出自此处。
    ③ 张志斌:《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98页。
    ① 马大正:《中国妇产科发展史》,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77页。
    ② 张志斌:《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93-194页。
    ③ (清)沈又彭著,陈丹华点校:《沈氏女科辑要》卷下“临产”,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62页。
    ④ (明)王肯堂:《胤产全书》卷三“诸产逆类”,《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82-383页。
    ⑤ (明)薛己撰,张慧芳、伊广谦校注:《薛氏医案·女科撮要》卷下“保产”,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第946页。
    ⑥ (明)万全:《万氏女科》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2-293页。
    ① (清)唐千顷撰,(清)叶灏增订:《增广大生要旨》卷三“临盆”,《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51页。
    ②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卷上“验案”,《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7页。
    ③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第五卷“交骨不开产门不闭”,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03页。
    ④ 张志斌:《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14页。
    ⑤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卷下“格言”,《续修四库全书·于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
    ⑥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第五卷“十产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03页。
    ⑦ (清)萧埙著,姜典华校注:《女科经纶》卷五,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⑥ 例如费侠莉认为,“满月”、“百日”即为两种不问的系统。前者出现较早,重点在于产乳不洁的原因,属于仪式系统。后者出现较晚,重点在于休养生息,属于医药系统。仪式系统首重避免触忌犯神。而李贞德的研究指出隋唐之间各种系统消长与规格化的情形,显示医药系统也将“满月”视为产妇滋补的一个阶段,并非只是仪式禁忌的断限。参见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 言研究所集刊》1996年第67本第3分,收入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82-83、88页。
    ① 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6年第67本第3分,收入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89-90页。
    ② (宋)陈自明著,田代华点校:《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325-326页。
    ① (宋)陈自明原著,(明)熊宗立补遗,(明)薛己校注:余瀛鳌等点校:《《妇人良方》校注补遗》卷8,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486-487页。
    ② 梁其姿著、蒋竹山译:《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收入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363页。
    ③ (清)沈又彭著,陈丹华点校:《沈氏女科辑要》卷上“恶阻”,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36页。
    ④ (清)沈又彭著,陈丹华点校:《沈氏女科辑要》卷下“胞衣不下”,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67页。
    ⑤ (清)沈又彭著,陈丹华点校:《沈氏女科辑要》卷下“产后喜笑不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67页。
    ① 值得说明的是,这类依赖稳婆助产手法的记载,在明代医书中记载较多,而清代有影响的医学著述则不载此项内容。说明至清代,医家对稳婆不再如明代医家信任。参考张志斌:《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12-314页。此段中涉及引文,均转引自该书,第312-313页。
    ② (唐)王焘撰,高文铸校注:《外台秘要方》卷三十三“产乳序论三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662页。
    ③ (唐)王焘撰,高文铸校注:《外台秘要方》卷三十三“产乳序论三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662页。
    ④ (宋)陈自明著,田代华点校:《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第324-325页。
    ⑤ (金)张从政著,刘更生点校:《儒门事亲》卷七“收产伤胎”,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180页。
    ① (明)万全著,罗田县卫生局校注:《万氏妇人科》卷一“临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页。
    ②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三十九,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第454页。
    ① (明)孙志宏撰;余瀛鳌点校:《简明医彀》卷七“论自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第409页。
    ② (明)孙志宏撰;余瀛鳌点校:《简明医彀》卷七“论收迟”,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第409页。
    ③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卷上“临产”,《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④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卷上“宜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①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卷下“胞衣不下”,《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
    ②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卷上“临产”,《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4页。
    ① (清)沈金鳌著,张慧芳、王亚芬点校:《妇科玉尺·临产斟酌》卷三,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7页。
    ② (清)阎纯玺撰;田代华,郭君双点校:《胎产心法》卷中“临产须知十四则”,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第308-309页。
    ③ (清)吴谦编,闫志安、何源校注:《医宗金鉴》卷四十七“编辑妇科心法要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第550页。
    ④ (清)陈复正著,图娅点校:《幼幼集成》卷二“小产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9页。
    ① (清)阎纯玺撰:田代华,郭君双点校:《胎产心法》卷中“临产须知十四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第312页。
    ② (清)王士雄:《潜斋医话归砚录》不分卷,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34-35页。
    ③ (清)沈又彭著,陈丹华点校:《沈氏女科辑要》卷下,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64页。
    ④ (清)释轮应:《女科秘要》卷五“保产撮要”,裘庆元辑:《珍本医书集成第2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986页。
    ① (清)王燕昌撰,王新华编辑:《王氏医存》卷十二“割胞浆入儿溺死”,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28页。
    ② (清)王燕昌撰,王新华编辑:《王氏医存》卷十二“割胞浆入儿溺死”,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29页。
    ③ (清)唐千顷撰,(清)叶灏增订:《增广大生要旨》卷三“临盆”,《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51页。
    ④ (清)沈金鳌著,张慧芳、王亚芬点校:《妇科玉尺》卷三,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⑤ 马大正:《中国妇产科发展史》,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53页。
    ① (唐)王焘撰,高文铸校注:《外台秘要方》卷三十三“产乳序论三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662-663页。
    ② (明)吴崐:《医方考》卷六“妇人门”,曹炳章原辑,樊正伦校:《中国医学大成》第49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54页。
    ③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卷上“临产”,《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4页。
    ① [美]费侠莉著,甄橙主译:《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4、270页。
    ② Charlotte Furth, "Concepts of Pregnancy, Childbirth, and Infancy in Ch'ing Dynasty Chin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46,No.1 (Feb.,1987), p.10.
    ③ 亟斋居士:《达生编》“小引”,《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9页。
    ④ 亟斋居士:《达生编》“大意”,《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⑤ 严世芸主编:《中国医籍通考》第3卷,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824页。
    ⑥ 亟斋居士:《达生编》“跋”,《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⑦ (清)周登庸纂辑:《续广达生编》“小引”,清光绪二年刻本。
    ⑧ 李涵秋著:《广陵潮》上,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5-46页。
    ① 吴虞:《吴虞日记》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2页。
    ② 汪家驹增订:《达生编》,辛亥北京聚文斋刻本。
    ③ 医书通俗化现象在清代尤其显著,社会上大量出现有关药性、汤头歌诀之类的歌括便读。参见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7-308页。
    ④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大意”,《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⑤ (清)陈修园编著,黄杰熙笺正:《<女科要旨>笺正》,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66页。
    ⑥ (清)王燕昌撰,王新华编辑:《王氏医存》卷十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29-130页。
    ① 另外还有不明具体年代的民国时期四种版本。薛清录主编:《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53-454页。
    ② 余云岫:《<科学达生编>序》,见祖述宪编:《余云岫中医研究与批判》,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15页。
    ③ 余云岫:《<科学达生编>序》,见祖述宪编:《余云岫中医研究与批判》,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15页。
    ① 20世纪30年代,中医界为应对来自西医的竞争,摆脱因所谓“不合于科学”而倍受歧视的命运,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主张。参见刘卫东:《20世纪30年代“中医科学化”思潮论析》,《齐鲁学刊》2008年第2期。
    ② 徐瀛芳:《节补达生篇绪言》,陆渊雷等编:《中医新生命》1935年第5期。
    ③ 徐瀛芳:《节补达生篇绪言》,陆渊雷等编:《中医新生命》1935年第5期。
    ④ 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5》,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11页。
    ① 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5》,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② 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第一章“导言”,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页。
    ③ 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④ [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39、644-645页。
    ① 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62-164页。
    ② 汪家驹增订:《达生编》“序”,辛亥北京聚文斋刻本。
    ③ 汪家驹增订:《达生编》“重刻序”,辛亥北京聚文斋刻本。
    ④ (清)亟斋居士撰,周毓龄增广,周登庸续:《广达生编全》,1876年刻本。
    ① [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21页。卿希泰主编,丁贻庄等撰:《中国道教》第2卷,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125页。
    ② 卿希泰主编,丁贻庄等撰:《中国道教》第2卷,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126页。
    ③ 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5》,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④ [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32页。
    ⑤ [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30页。
    ⑥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小引”,《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9页。
    ⑦ 廖名春、邹新明校点:《孔子家语》,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5页。
    ⑧ 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74页。
    ① 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8页。
    ② 马继兴:《日本古旧遗址中发现的零残中医古文献概况》,《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7卷第3期2008年9月,第141-142页。
    ① (清)俞樾:《春在堂杂文》六编卷十,《清代诗文集汇编》6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23页。
    ② 严世芸主编:《中国医籍通考》第3卷,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890页。
    ③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上海:上海佛学书局,民国二十三年九月。
    ④ (清)李斗著,周光培点校:《扬州画舫录》卷九,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第201页。
    ⑤ 汪家驹增订:《达生编》,辛亥北京聚文斋刻本。
    ⑥ 汪家驹增订:《达生编》,“益后堂重刻达生编目”,辛亥北京聚文斋刻本。
    ⑦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重镌刷送姓氏”,咸丰五年版琉璃厂中间路北秀义斋刻本,光绪元年版后印。
    ① 贾治中、杨燕飞:《(达生编>及其作者考》,《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版4月第26卷第2期,第104-105页。
    ② 孟庆云:《(达生编)作者考》,《中华医史杂志》2009年版9月第39卷第5期,第308-309页。
    ③ (清)甘山、(清)程在嵘等纂修:《霍山县志》,乾隆四十一年版刊本,《中国方志丛书》第716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682页。
    ④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卷上“验案”,《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山版社,2002年,第106页。
    ⑤ 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版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67-1569页。
    ① (清)王昶辑:《湖海诗传》卷六,《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16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96页。
    ② (清)青城子:《志异续编》卷四“产难”,《笔记小说大观》一编十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6507页。
    ①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跋”,《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② (清)陈梓:《删后文集》卷一,《清代诗文集汇编》2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③ (清)张官五、(清)吴嗣仲等纂修:《沅州府志》卷二十四,“职官”,同治十年版刊,版存府署
    ④ (清)张官五、(清)吴嗣仲等纂修:《沅州府志》卷二十七,“名宦”,同治十年版刊,版存府署
    ⑤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重刻序”,辛亥聚文斋刻本。
    ⑥ 周登庸编:《续广达生编》“小引”,清光绪二年刻本。
    ① 蒋竹山:《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医病关系为例的探讨》,收入孙逊、杨剑龙主编:《都市文化研究第二辑都市、帝国与先知》,上海:三联书局,2006年,第187页。
    ② (宋)陈自明著,田代华点:《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产难子死腹中方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336页。
    ③ 蒋竹山:《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医病关系为例的探讨》,收入孙逊、杨剑龙主编:《都市文化研究第二辑都市、帝国与先知》,上海:三联书局,2006年,第207-210页。
    ④ 梁其姿著、蒋竹山译:《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收入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363页。
    ① (明)薛己撰,张慧芳、伊广谦校注:《薛氏医案·女科撮要》卷下,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第946-947页。
    ② (明)薛己撰,张慧芳、伊广谦校注:《薛氏医案·女科撮要》卷下,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第947页。
    ③ (清)徐大椿撰,赵蕴坤等校勘:《徐灵胎医书全集》,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762页。
    ①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上卷“验案”,《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6-107页。
    ② (清)陈复正著,图娅点校:《幼幼集成》卷二“小产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9页
    ① (清)汪喆编,徐召南评:《评注产科心法》下集“临产门·附难产案”,裘庆元辑,田思胜校:《三三医书》第1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第608页。
    ② (清)萧埙著,姜典华校注:《女科经纶》卷五,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③ [美]费侠莉著,甄橙主译:《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0、253页。
    由[美]费侠莉著,甄橙主译:《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4页。
    ① 研究近代助产改革的学者往往陷入其中。一些研究者对于助产士的处境是较为同情的,依据的材料来源大概都是推行助产教育的人士所写,对助产士的现实处境比较遗憾,而分析原因则仍旧归罪到稳婆、以及民众倚重稳婆的传统观念。傅大为也指出,研究者不免复制在“近代化”建构历程中的重要手段:污名化“前近代化”的对应事物:例如传统产婆。参见傅大为:《亚细亚的新身体:性别、医疗与近代台湾》,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93页。
    ② 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3分(1996年),收入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① 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第18-33页。
    ② 张国刚主编,余新忠著:《中国家庭史 第四卷明清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4-200页。
    ①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上),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69-270页。
    ②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上),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70-271页。
    ①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上),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73页。
    ②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上),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78页。
    ③ Adrian Wilson的著作《男性助产师的产生:英国的分娩,1660-1770》认为由于传统的分娩是一种女人间的仪式性活动,它赋予了产婆在生产过程中的权威。产婆、产妇及街坊邻居妇人的小道消息(gossip)所构成的生产文化,可算是传统女性集体文化中的一部分。参见蒋竹山:《从产婆到男性助产士:评介三本近代欧洲助产士与妇科医学的专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9年第7期(台北),第234-235页。关于生育,西方最有名的就是关于'gossip"的说法:它指的是年长而有接生经验与知识的妇女小团体,常以经验丰富的产婆为中心,在邻近的妇女生育时,围绕着她而进行照顾的医疗/仪式圈子。但是这种gossip,在西方近代医学崛起、男性助产士与妇产科医师大幅发展之后,就逐渐被挤压到边缘,于是产婆逐渐消失,gossip反而演变成女性闲聊小道消息的通俗意义。参见傅大为:《亚细亚的新身体:性别、医疗与近代台湾》,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85页。
    ① (清)李绿园:《歧路灯》,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第157页。
    ② (清)李绿园:《歧路灯》,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第162页。
    ① 陈华昌、黄道京主编:《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文库:金石缘》,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09-112页。
    ① 老舍:《正红旗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48页。
    ② 佚名:《专门接生的陈姥姥》,天津《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3日,收入陈益民编:《民国名家随笔丛书 陋俗与恶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3页。
    ① 马丽:《改造产婆》,顾颉刚主编:《民众周刊》1948年第2卷第1期,第24页。
    ② 吴虞:《吴虞日记》(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2-223页。
    ③ 庞玉芸:《我为什么选择进助产学校》,《淮沿助产学报》1948年第1卷第1期,第37页。
    ①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上),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64页。
    ②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上),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74页。
    ③ (明)兰陵笑笑生著:《金瓶梅词话》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47页。
    ① [美]帕特里克·D·韩南著,包振南翻译:《<金瓶梅>版本及素材来源研究》,包振南等编选:《(金瓶梅)及其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第122-123页。
    ② 孟昭连著:《金瓶梅诗词解析》,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194页。
    ① 伍晋、陈丽编:《厦门高甲戏优秀传统剧目选·狸猫换太子——拷寇珠》,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第293-294页。
    ② (清)蒋士铨撰,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一片石》,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41页。
    ① (清)蒋士铨撰,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一片石》,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55页。
    ② 李行甫:《包待制智赚灰栏记》,张月中、王钢主编:《全元曲下》,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51页。
    ① (明)沈长卿:《沈氏日旦》卷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11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3页。
    ② 周春燕:《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10年,第267-268页。
    ③ 研究者认为,娶妾家庭在明清社会中比例很低,一般不超过5%。所以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妻妾关系问题并不存在。然而这是古代社会关系中比较有特色的内容。张国刚主编,余新忠著:《中国家庭史 第四卷明清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3页。
    ④ 李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篱——台湾地区“中国妇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学》七卷二期1996年6月,第147页。
    ① (清)袁枚著,沈习康校点:《新齐谐续新齐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388-389页。
    ② (明)谢肇淛:《鹰余》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11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第173-174页。
    ① (宋)洪迈:《夷坚丁志》卷十二“吉口之妻”,《笔记小说大观》第八编第四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2275页。
    ② (清)袁枚著,沈习康校点:《新齐谐 续新齐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417页。
    ① (明)周晖:《续金陵琐事》上卷,《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六编第四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2131页。
    ② (清)五色石主人著:《八洞天》卷四,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73页。
    ③ 李行甫:《包待制智赚灰栏记》,张月中、王钢主编:《全元曲》下,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51页。
    ④ (明)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中),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605页。
    ① (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三编》卷六“平阳二事”,《笔记小说大观》十二编十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5114-5115页。
    ② (清)袁枚著,沈习康校点:《新齐谐 续新齐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81页。
    ③ (清)齐学裘:《见闻随笔》卷一“雷公显灵”,《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11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5-46页。
    ① 参见李伯重:《堕眙、避孕与绝育:宋元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节育方法及其运用与传播》,李伯重著:《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05-210页。
    ② 参见刘静贞:《从损子坏胎的报应传说看宋代妇女的生育问题》》,《大陆杂志》第90卷第1期。
    ③ 李伯重:《堕眙、避孕与绝育:宋元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节育方法及其运用与传播》,李伯重著:《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10页。
    ① (清)朱梅叔:《埋忧集·堕胎》卷四,长沙:岳簏书社.1985年,第82-83页。
    ② (清)俞樾:《耳邮》卷三,《笔记小说大观》第一编第十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6280页。
    ③ (清)吴震方《说铃·果报闻见录》,《笔记小说大观》第三编第十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6596页。
    ④ 五色石主人著:《八洞天》,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73页。
    ① (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三编》卷六“平阳二事”,《笔记小说大观》十二编十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5114-5115页。
    ② 《五杂组》卷五人部一,《笔记小说大观》第八编第七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3527-3528页。
    ③ 《五杂组》卷十一物三,《笔记小说大观》第八编第七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4094-4095页。
    ① 卢群点校、评说:《北京旧闻 晚清社会新闻图录 自点石斋画报》,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6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98页。
    ② (清)五色石主人著:《八洞天》卷明“续在原”,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73页。
    ① (明)沈节甫:《中国文献珍本丛刊纪录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第2349页。
    ② 李永祜主编:《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卷六十一“术业门三姑六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45页。
    ③ (清)陆长春:《香饮楼宾谈》卷一“徐稳婆”,《笔记小说大观》第二编第十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6128页。
    ① (宋)洪迈:《夷坚志补》卷四“赵乳医”,《笔记小说大观》第八编第五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2454-2455页。
    ② (明)王同轨著,吕友仁、孙顺霖校点:《耳谈类增》卷四十三外纪鬼篇中,“收生者施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71-372页。
    ③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第三册,卷二十一“苏易”,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310页。
    ④ 贺萧:《生育的故事:1950年代中国农村接生员》,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第323-327页。
    ① 程章灿:《话鬼——“读鬼节,,之二》,《文史知识》1999年第2期,第87页。
    ② 祁连休、程蔷、吕微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6页。
    ③ 吴一立著,林欣仪翻译:《鬼胎、假妊娠与中国古典医学中的医疗不确定性》,邓小南、王政、游鉴明主编:《中国妇女史研究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4页。
    ④ 江绍原著:《中国礼俗迷信》,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1989年,第61页。
    ⑤ 《夷坚丙志》卷十六“余杭三夜叉”,《笔记小说大观》第八编第四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2050-2051页。
    ⑥ (明)陆粲:《庚已编》卷一“人疴”,《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六编第五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2617页。
    ① (宋)洪迈:《夷坚志》卷三十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一编第四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2509页。
    ① 高彦颐:《“空间”与“家”——论明末清初妇女的生活空间》,收入邓小南、王政、游鉴明主编:《中国妇女史研究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2-198页。
    ② 张国刚主编,余新忠著:《中国家庭史 第四卷明清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5页。
    ③ (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第五十四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265-1267页。
    ① (清)沈复撰,苗怀明评注:《浮生六记》,中华书局,2010年,第55页。
    ② 三姑六婆之所以遭到正统思想蔑视和痛斥,除了她们作为妇女不守妇道,抛头露面外,主要还因为她们往往盗骗财务,诱惑人心。张国刚主编,余新忠著:《中国家庭史第四卷明清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0页。
    ③ (清)郭小亭撰:《济公全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86页。
    ④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五回,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第455页。
    ① (明)王圻:《稗史汇编》卷一百三十二,《笔记小说大观》第三编第六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4121页。
    ② (清)长白浩歌子著,陈果标点:《萤窗异草三编》卷一“唐城堭”,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286-287页。
    ③ 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3分(1996年),收入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90-94页。
    ④ [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4页。
    ⑤ (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七册“异禀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421页。
    ① 郭锦桴:《中国女性禁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8-80页。
    ② (清)李光庭:《乡言解颐》卷三“人部”,《清代笔记史料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8-39页。
    ① (清)梁恭辰辑:《劝戒录类编》第十九章“妇女之劝戒·稳婆苦节”,《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二编第一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582-583页。
    ① 对于“卫生”一词的意涵演变过程,可参见余新忠:《晚清“卫生”概念演变探略》一文,收入黄爱平、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54-579页。
    ② 余新忠:《晚清“卫生”概念演变探略》,收入黄爱平、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58页。
    ① 陈方之:《卫生学与卫生行政》,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34年,第24-26页。
    ② 参见余新忠:《卫生何为——中国近世的卫生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第132-141页。
    ③ 俞松筠:《卫生行政的意义》,《社会卫生》1946年2卷第3期,第3-4页。
    ④ 此定义参考赵婧:《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6页。
    ① 胡定安:《国家与社会之妇女卫生问题》,《妇女杂志》1927年第13卷9期,第9页。
    ② 余新忠:《晚清的卫生行政与近代身体的形成——以卫生防疫为中心》,《清史研究》2011年8月第3期,第51-52页。关于天津卫生总局的起讫经过可参见路彩霞:《天津卫生局裁撤事件探析——清末中国卫生管理近代转型的个案考察》,《史林》2010年3期,第11-20页。
    ③ 曹丽娟:《试论清末卫生行政机构》,《中华医史杂志》2001年第2期,第86-87页。
    ④ 曹丽娟:《试论清末卫生行政机构》,《中华医史杂志》2001年第2期,第87页。
    ① 曹丽娟:《试论清末卫生行政机构》,《中华医史杂志》2001年第2期,第87页。
    ② 杜丽红《清末北京卫生行政的创立》,余新忠主编:《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索》,三联书店2009年,第301页。
    ③ 余新忠:《晚清的卫生行政与近代身体的形成——以卫生防疫为中心》,《清史研究》2011年8月第3期,第52页。
    ④ 杜丽红:《清末北京卫生行政的创立》,余新忠主编:《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索》,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305页。
    ① 南洋公学译书院初译、高殉点校:《新译日本法规大全》第6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520-523页。
    ② 杨崇瑞:《产科教育计划》,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137页。原载《中华医学杂志》(上海)第14卷第5期,1928年,第61-69页。
    ③ 参考丁芮:《北洋政府时期京师警察厅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11年,第41-42页。
    ① 北京档案馆J181-018-00222《京师警察厅卫生处关于取缔阴阳生及产婆规则的公函》
    ② 北京档案馆J181-019-06975《京师警察厅外左四区区署关于未经官准产婆李张氏私行营业的详报》
    ③ 北京档案馆J181-033-01083《北平市警察局外左三区区署关于杜张氏未经官准私行产婆业务的案》
    ④ 北京档案馆J181-019-3229《京师警察厅内左三区警察署关于陈张氏接生将婴儿头揪断的呈》
    ⑤ 清朝末年,京师内外城巡警总厅共有23个区警察署,简称区署。1914年8月,北洋政府内务部将其合并为20个区,每区设一个警察署, 配备人数不等的巡官、巡长、巡警。穆玉敏著:《北京警察百年》北京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
    ⑥ 北京档案馆J181-019-32279《京师警察厅卫生处为收生婆白姓即英金氏误将张金氏子宫损伤身故的呈》
    ⑦ 赵靖依据曹丽娟《试论清末卫生行政机构》(《中华医史杂志》2001年第2期,第86-88页)一文,认为“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改革中,中央开始施行卫生行政。至民国初年,卫生行政体系的规模及隶属曾多次变动,中央卫生行政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当时地方卫生机关的主要工作仅在于清道、防疫等,至于其他公共健康事务则少有涉及”,因此得出“近代中国分娩卫生作为一项行政内容而得到推行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的事”,这个结论似乎不太妥当。参见赵婧:《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26页。
    ① 丁芮:《北洋政府时期京师警察厅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11年,第166-167页。
    ② 民国时期的中央卫生机构曾经历多次改组,1928年11月,改卫生司为卫生部,1931年4月,改组为内政部卫生署,1936年11月,又改为行政院卫生署,此后又有几次变动。参见李亚琴:《民族国家的重建与助产革命:以沪宁地区为中心的观察(1928-1937)》,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19页。
    ③ 此妇婴卫生计划为近代妇婴卫生运动的开创者杨崇瑞所构想,参见杨崇瑞《中国妇婴卫生工作之过去与现在》,《中华医学杂志》第27卷第5期,1941年,第283页。关于杨崇瑞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妇婴卫生事业的开展可参见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65-173页。以及赵婧:《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27页-33页。
    ④ 吴廷燮等篡:《北京市志稿2民政志》卷八卫生三,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第288-299页。
    ⑤ 吴廷燮等篡:《北京市志稿2民政志》卷八卫生三,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第307页。对于北京第一、二卫生区与保婴事务所对产婆的训诫与管理可参见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6-150页。
    ① 赵婧:《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33-40页。
    ② 《取缔稳婆章程》,《(安庆)市政月刊》1928年第2期。
    ① 《修正天津市政府接生婆注册规则》,天津档案馆J0117-1-000018《接生婆注册规则》1937年。
    ② 《上海市政府公报》1934年第143期。
    ③ 李亚琴:《民族国家的重建与助产革命:以沪宁地区为中心的观察(1928-1937)》,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24页。
    ① 《安徽省政府公报训令》1937年1月29日。
    ② 《山东省政府公报本省命令》,1934年12月13日。
    ③ 《安徽省政府公报训令》1937年1月29口。
    ④ 《天津市政府训令》,见天津档案馆J0117-1-000016《接生婆注册问题》1937年。
    ① 近代妇婴卫生的展开与“强国强种”思潮的关系已经有很多研究者论述。例如赵婧认为妇婴卫生运动是号召集体实现种族延续的一种社会动员策略,见赵婧《母性话语与分娩医疗化——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为中心》, 《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7月第4期,第58页。富国强种目标的实现是妇婴卫生事业的动力与归宿,见赵婧《1927-1936年上海的妇幼卫生事业——以卫生行政为中心的讨论》,《史林》2008年第2期,第130页。李亚琴也将传统稳婆作为近代助产革命的动因,见李亚琴:《民族国家的重建与助产革命:以沪宁地区为中心的观察(1928-1937)》,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12-16页。周春燕更将“强国强种”思潮与妇女卫生近代化过程作为其问题意识展开论述,著有《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10年。
    ② 《敬告市民注意接生婆的一只筐子》,《第一助产学校年刊》1931年第2卷,第187-188页。
    ③ 《中国今日宜养成产婆论》,《妇女杂志》1916年第二卷第四号。
    ④ 史济纲:《实施产婆教育说》,《广济医刊》1927年,第4卷第9号。
    ①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② 《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 《现代汉语大词典》(上册),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第363页。
    ③ 王先麟:《改良产婆之我见》,《社会医报汇刊第一集》论坛1928年9月
    ④ 杨崇瑞:《产科教育计划》,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137页。
    ⑤ 王先麟:《改良产婆之我见》,《社会医报汇刊第一集》1928年9月。
    ① 《请广行西法收生以解产厄说》,《万国公报》1898正月卷,第108页。
    ② 俞松筠:《科学的达生编》,《社会卫生》1944年1卷1期,第38页。
    ③ 俞松筠:《科学的达生编》,连载于《社会卫生》1944年1卷1期至1卷7期。
    ① 严雯:《论收生婆问题》,东联社《莫厘风》1947年4月1日。(东洞庭山各校同学联谊社 同乡会 在上海)
    ② 上海档案馆D2-0-1009《关于“论收生婆问题”》,《莫厘风》第1卷第11期。
    ③ 严雯:《论收生婆问题》,东联社《莫厘风》1947年4月1日。
    ④ 北京档案馆J181-020-23891《北平市政府关于查辑向市内各产婆行骗匪犯的训令》。
    ① 俞松筠:《关于上海产婆补习所之事实报告》,《医药评论》1929年第5期。
    ② 杨崇瑞:《产科教育计划》,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137页。
    ③ 杨崇瑞:《我的自传》,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147页。薛公绰:《我们学习的榜样》,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32页。
    ④ 严仁英:《学习杨崇瑞的献身精神》,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27-28页。
    ① 吴廷燮等篡:《北京市志稿2民政志》卷七卫生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第307页。国立第一助产学校于1929年成立于北平。关于其概况可参见周春燕:《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10年,第339-347页。
    ② 《关于上海产婆补习所之事实报告》,《医药评论》1929年第5期。
    ③ 《关于上海产婆补习所之事实报告续》, 《医药评论》1929年第6期。
    ④ 俞松筠:《关于上海产婆补习所之事实报告》,《医药评论》1929年第5期。
    ① 《接生婆训练班毕业典礼纪事》,《无锡市政》第六号1930年3月。
    ② 北京档案馆J005-001-00594卫生局产婆谈话会记实及保婴事务所检送公务员甄别审查证明文件清册1946
    ③ 《敬告市民注意接生婆的一只筐子》,《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年刊》1931年第2卷,第187-188页。
    ④ 北京档案馆J005-001-00594《卫生局产婆谈话会记实及保婴事务所检送公务员甄别审查证明文件清册》。
    ⑤ 王世伟:《十九年冬无锡市政筹备处附设接生婆训练班报告》,《无锡市政》第六号1930年3月,第50页。
    ① 马丽:《改造产婆》,顾颉刚主编:《民众周刊》,上海:上海民众读物社,1948年第2卷第1-8期。
    ① 马丽:《改造产婆》,顾颉刚主编:《民众周刊》第2卷8期,第22页。
    ② 马丽:《改造产婆》,顾颉刚主编:《民众周刊》第2卷5期,第25页。
    ③ 马丽:《改造产婆》,顾颉刚主编:《民众周刊》第2卷2期,第24页。
    ① 马丽:《改造产婆》,顾颉刚主编:《民众周刊》第2卷第7期,第22页。
    ② 马丽:《改造产婆》,顾颉刚主编:《民众周刊》第2卷8期,第25-26页。
    ③ 马丽:《改造产婆》,顾颉刚主编:《民众周刊》第2卷8期,第25-26页。
    ④ 俞松筠:《关于上海产婆补习所之事实报告》,《医药评论》1929年第5期。
    ① 北京档案馆J181-018-04936《京师警察厅外右二区区署关于徐小堂控产婆吴潘为其妻黄氏坠胎身死一案办理情形的详报1915-5-1》。下文有关该案内容均引自此档案。
    ②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5页。
    ③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5页。
    ① 北京档案馆J5全宗1目录57卷,转引自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2页。
    ② 赵婧:《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111页。
    ① 赵婧:《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110页。
    ② 北京档案馆J181-018-04936《京师警察厅外右二区区署关于徐小堂控产婆吴潘为其妻黄氏坠胎身死一案办理情形的详报》
    ③ 雷祥麟:《负责任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中西医论争与医病关系在民国时期的转变》,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469页。
    ④ 《北平市政府卫生局保婴事务所呈文》,转引自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6页。
    ⑤ 《李孟氏呈文》,转引自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7页。
    ① 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近代民众对于新法接生的态度比较复杂:一些民众动辄将妇婴死亡的责任归结到助产士而非稳婆,民众对传统稳婆的态度似乎是较为宽容;但是又同时存在民众往往在稳婆束手无策时求助于助产士的现象。周春燕:《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10年,第368-369页。
    ②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8页。
    ③ 赵婧:《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58-61页。
    ④ 朱瑞章编,徐安国整理,杨金萍点校:《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4页。
    ① 例如清代《事物异名录》以“稳婆”为目录。(清)关槐增纂,吴潇恒、张春龙点校:《事物异名录》,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51页。
    ② 郑观应著,辛俊玲评注:《盛世危言》卷二“礼政”“学校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99页。
    ③ 黄遵宪著,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点校整理:《日本国志》卷三十一刑法志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64页。
    ④ 南洋公学译书院初译、高殉点校:《新译日本法规大全》第6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520-523页。
    ⑤ 《产婆学讲义序》,1912年12月16日汪惕予自序,《医学世界》1913年第18期。
    ⑥ 《产婆学讲义序》,1912年12月16日汪惕予自序,《医学世界》1913年第18期。
    ① [日]竹中成宪著,丁福保译:《竹氏产婆学》,“产婆学”,上海:文明书局,1909年,第2页。
    ② [日]竹中成宪著,丁福保译:《竹氏产婆学》,“产婆之职务”,上海:文明书局,1909年,第1页。
    ③ 《产婆规则》,《医学世界》1909年第9期。
    ④ 《产婆规则》,《医学世界》1909年第9期。据《竹氏产婆学》:“妊娠之妇人,曰妊妇.在产褥之妇人曰产妇,小儿在母体内时,曰胎儿,生下之小儿,曰初生儿”。[日]竹中成宪著,丁福保译:《竹式产婆学》“产婆之职务”,上海:文明书局,1909年,第1页。
    ⑤ 《产婆学宜习》,《安亭旅沪同乡报》1910年第6期。
    ⑥ 《实施产婆教育说》,《广济医刊》1927年第4卷第9号。
    ① 《中国今日宜养成产婆论》,《妇女杂志》1916年第二卷第四号。
    ② 《中国今日宜养成产婆论》,《妇女杂志》1916年第二卷第四号。
    ③ 北京档案馆J005-002-00172《卫生局致函北平同仁会北京医院请将附设产婆养成所办理情形并造毕业生名册见复的公函及市政府的指令》
    ① 《关于上海产婆补习所之事实报告》,《医药评论》1929年第5期
    ② 《关于上海产婆补习所之事实报告续》,《医药评论》1929年第6期
    ③ 北京档案馆J029-1-24《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生名册及该校附设产婆养成所学生毕业成绩表》
    ④ 《产婆传习所开学记盛》,《警务丛报》1915年4月第10期。
    ⑤ 《上海特别市市政府卫生局管理助产女士(产婆)暂行章程》,《上海特别市市政公报》1927年第4期。
    ① 王世伟:《十九年冬无锡市政筹备处附设接生婆训练班报告》,《无锡市政》第六号1930年3月,第49页。
    ② 上海档案馆Q400-1-2629《上海市卫生局关于调查及取缔稳婆》
    ③ 对此事件的描述可参见赵婧:《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60、85页。
    ④ 葛成慧:《助产女士(产婆)》,《社会医报》第143期,1931年,第43-44页,原文发表于1928年左右。参考赵婧:《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60页。
    ⑤ 毛子震:《产婆的名字好吗》,《通俗医事月刊》第1期,1919年,第39-40页。陈万里《我也说说这产婆两个字》,《通俗医事月刊》第2期,1919年,第40-41页。
    ⑥ (汉)刘向:《列仙传》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3页。
    ① (清)梁章钜:《称谓录》第八本卷三十一“三姑六婆”,天津:天津古籍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1569-1572页。
    ② (清)关槐增纂,吴潇恒、张春龙点校:《事物异名录》,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51页。
    ③ 周春燕:《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10年,第329页。
    ④ 《国民政府内政部内政公报法规》1928年1月第4期
    ⑤ 《上海特别市市政公报法规》第六十一期
    ⑥ 《1933年12月27日文电》,《医事汇刊》1934年第19期。
    ⑦ 《国民政府内政部内政公报法规》1928年1月第4期。
    ① 北京档案馆J005-003-00201《潘陈氏等关于请发给接生婆开业执照的呈及卫生局的批》
    ② 《特制六个月的收死婆》,《医药评论》1930年第38期。
    ③ 《北平卫生局产婆讲习所成立纪事》,《卫生月刊》1928年第2期。
    ④ 《从收生婆想到北平产科教育委员会的工作》,《卫生月刊》1928年第2期。
    ⑤ 《修正上海市卫生局训练产婆简章》,《上海市政府公报》1934年第143期。
    ① 《上海市政府公报》1934年第143期。
    ② 《谈谈收生婆的婆字》,《家庭医药常识》1931年第4期。
    ③ 上海档案馆Q400-1-3380《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各区卫生事务所新法接生人数新生婴儿健康情况调查表》。
    ④ 上海档案馆B242-1-303《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上海市产婆改造和管理办法草案1951》。
    ① 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61页。
    ② 《山东省政府公报本省命令》,1934年12月13日。
    ③ 《安徽省政府公报训令》,1937年1月29日。
    ① 余新忠:《晚清“卫生”概念演变探略》,收入黄爱平、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58页。
    ② 参考洪有锡、陈丽新:《先生妈、产婆与妇产科医师》,台北:前卫出版社,2002年,第11-16页。
    ③ 参见周春燕:《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10年,第288-295页。
    ① 王先麟:《改良产婆之我见》,《社会医报汇刊第一集》1928年9月。
    ①《此错究竟怪谁》,《第一助产学校年刊》1931年第2卷。
    ② 《敬告市民注意接生婆的一只筐子》,《第一助产学校年刊》1931年第2卷,第187-188页。
    ③ 杨崇瑞:《我的自传》,《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147页。
    ④ 杨崇瑞:《产科教育计划》,《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136-138页。
    ⑤ 余云岫:《<科学达生编>序》,见祖述宪编:《余云岫中医研究与批判》,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5页。
    ① 熊秉真:《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联经出版社,1995年,第71页。
    ② 熊秉真:《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联经出版社,1995年,第71页。
    ① 参考熊秉真:《幼幼:传统中国的积褓之道》,台北:联经出版社,1995年,第81-82页。
    ② 王恩覃:《中国稳婆与产褥热》,《医药学》1927年第4卷第11期。
    ③ 王恩覃:《中国稳婆与产褥热》,《医药学》1927年第4卷第11期。
    ① 王恩覃:《中国稳婆与产褥热》,《医药学》1927年第4卷第11期。
    ② 朱培章:《论吾国稳婆接生亟应改良之我见》,《医药导报》1935年第1卷第11期。
    ③ 张志斌:《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附录2“43部古代医著妇产科病名考”,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61-412页。
    ① 芸子:《吾乡的生产风俗(北京)》,《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7期,第1173页。
    ② 庞玉芸:《我为什么选择进助产学校》,《淮沿助产学报》1948年第1卷第1期,第37页。
    ① 庞玉芸:《我为什么选择进助产学校》,《淮沿助产学报》1948年第1卷第1期,第36页。
    ② 《我为什么选择国立第一助产》,《淮沿助产学报》1948年第1卷第4期,第32页。
    ③ 李群彦:《我为什么选择助产》,《淮沿助产学报》1948年第1卷第3期,第33页。
    ① 杨崇瑞:《我的自传》,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147页。
    ① 梁其姿著、蒋竹山译:《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收入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360页。
    ② 吴一立认为,在清代,男性文人将正统医学(literate classical medicine)等同于药的使用,而将产婆等同于手册技术的使用。在晚清,西医忙于抢夺产婆的接生实践地盘时,中国男性医者则在认识论上表达自己的权威。产科实践不断远离中国儒医的专业策略与自我认同。见Yi-Li Wu, Reproducing Women: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pp.186-187、226.
    ① 史红伟、张兵:《略论明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问题》,《复旦学报:社科版》2001年05期,第126、128页。
    ② 吴虞:《吴虞日记》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2页。
    ③ 北京档案馆J181-019-3229《京师警察厅内左三区警察署关于陈张氏接生将婴儿头揪断的呈》。
    ④ 赵婧:《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118-121页。
    ⑤ 蒋竹山:《从产婆到男性助产士:评介三本近代欧洲助产士与妇科医学的专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9年第7期(台北),第228页。
    ① 分别为研究汉唐的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研究宋明的费侠莉著《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和研究明清的Yi-Li Wu著Reproducing Women: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此种说法见吴燕秋:《评介Reproducing Women: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9期(2011年12月),第300页。
    ② 梁其姿著、蒋竹山译:《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收入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362页。
    ①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三十九“稳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第454页。
    ② (明)薛己撰,张慧芳,伊广谦校注:.《薛氏医案》卷下“保产”,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第946页。
    ③ (清)亟斋居士:《达生编》上卷“临产”,《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4页。
    ④ 兰陵笑笑生著:《金瓶梅词话》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47页。
    ⑥ Yi-Li Wu, Reproducing Women.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pp.54-84.
    ① (清)陈复正著,图娅点校:《幼幼集成》卷二“小产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9页。
    ② 吴一立认为,当我们使用“业余者”这个词汇的时候,指的是自己和别人都没把他当成医生,不论他的实际水平达到何种程度。Yi-Li Wu, Reproducing Women: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p.56.
    ③ Yi-Li Wu, Reproducing Women: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 p.67.
    ④ Yi-Li Wu, Reproducing Women: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pp.81-82.
    ① 祝平一分析了元、明医史中正统意识的形成,指出,自南宋“儒医”兴起后,技术人应对士人歧视眼光的方式有了转变。表现在医史文本中,就是以医统“比附”儒统的书写策略。祝平一:《宋、明之际的医史与“儒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本第三分,2006年,第421-443页。
    ② 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第180页。
    ③ (清)五色石主人著:《八洞天》卷四“续在原”,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73页。
    ④ (宋)张杲撰,王旭光、张宏校注:《医说》卷10,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第378页。
    ⑤ Charlotte Furth, "Concepts of Pregnancy, Childbirth, and Infancy in Ch'ing Dynasty Chin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46,No.1 (Feb.,1987), pp.7-35.
    ① 可参考蒋竹山:《从产婆到男性助产士:评介三本近代欧洲助产士与妇科医学的专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9年第7期(台北),第223-238页。
    ① [美]高彦颐,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页。
    [1][日]竹中成宪著,丁福保译:《竹式产婆学》,上海:文明书局,1909年。
    [2]巢元方撰,黄作阵点校:《诸病源候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3]陈复正著,图娅点校:《幼幼集成》,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4]陈修园编著,黄杰熙笺正:《<女科要旨>笺正》,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5]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6]陈自明原著,熊宗立补遗,薛己校注;余瀛鳌等点校:《<妇人良方)校注补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7]陈自明著,田代华点校:《妇人大全良方》,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8]程国彭著:《医学心悟》,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
    [9]程鹏程原著:《急救广生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10]亟斋居士:《达生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1]亟斋居士:《达生编》,上海:上海佛学书局,民国二十三年九月。
    [12]亟斋居士:《达生编》,咸丰五年版琉璃厂中间路北秀义斋刻本,光绪元年版后印。
    [13]亟斋居士:《达生编》,辛亥聚文斋刻本。
    [14]亟斋居士撰,周毓龄增广,周登庸续:《广达生编全》,清光绪二年刻本。
    [15]江瓘编著:《名医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
    [16]沈金鳌著,张慧芳、王亚芬点校:《妇科玉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年。
    [17]沈又彭著,陈丹华点校:《沈氏女科辑要》,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18]释轮应:《女科秘要》,裘庆元辑:《珍本医书集成》第2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19]宋仲甫:《女科百问》,裘庆元辑:《珍本医书集成》第2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20]孙思邈撰,鲁兆麟主校:《备急千金要方》,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21]孙志宏撰;余瀛鳌点校:《简明医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
    [22]汤万春辑注:《小品方辑录笺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23]唐千顷撰,叶濒增订:《增广大生要旨》,《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4]万全:《万氏女科》,《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5]汪家驹增订:《达生编》,辛亥北京聚文斋刻本。
    [26]汪喆编,徐召南评:《评注产科心法》,裘庆元辑,田思胜校:《三三医书》第1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
    [27]王肯堂:《胤产全书》,《续修四库全书本·子部·医家类》10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8]王清任著,李天德、张学文整理:《医林改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9]王士雄:《潜斋医话归砚录》不分卷,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30]王叔和著,严石林、李正华主编:《脉经》,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31]王焘撰,高文铸校注:《外台秘要方》,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
    [32]王燕昌撰,王新华编辑:《王氏医存》,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33]吴崐:《医方考》,曹炳章原辑,樊正伦校:《中国医学大成》第49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34]吴谦编,闫志安、何源校注:《医宗金鉴》,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
    [35]萧埙著,姜典华校注:《女科经纶》,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
    [36]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曹炳章原辑,樊正伦校:《中国医学大成》第45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37]徐大椿撰,赵蕴坤等校勘:《徐灵胎医书全集》,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38]薛己撰,张慧芳、伊广谦校注:《薛氏医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
    [39]严世芸主编:《中国医籍通考》第3卷,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年。
    [40]阎纯玺撰:田代华,郭君双点校:《胎产心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
    [41]余云岫:《<科学达生编>序》,收入祖述宪编:《余云岫中医研究与批判》,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42]咎殷著:《经效产宝》,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
    [43]张从政著,刘更生点校:《儒门事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44]张果撰,王旭光、张宏校注:《医说》,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
    [45]张介宾:《景岳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
    [46]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集要》,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47]周登庸纂辑:《续广达生编》,清光绪二年刻本。
    [48]周毓龄增撰:《广达生编》,清光绪二年刻本。
    [49]朱瑞章编,徐安国整理,杨金萍点校:《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50]朱震亨:《丹溪先生胎产秘书》,《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10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1]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52]陈铎:《滑稽余韵》,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
    [53]陈华昌、黄道京主编:《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文库:金石缘》,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年。
    [54]陈庆桂:《谏书稀庵笔记》,上海:小说丛报社,1922年。
    [55]陈师道:《后山谈丛》,《笔记小说大观》第四编第三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56]陈梓:《删后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2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57]待馀生、逆旅过客著,张荣起校注:《燕市积弊都市丛谈》,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
    [58]得硕亭《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词百有八首》,雷梦水、潘超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
    [59]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雷梦水、潘超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
    [60]冯梦龙著:《喻世明言插图足本》,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61]关汉卿著,朱利华、陈圆改编:《救风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
    [62]桂万荣:《棠阴比事原编》,《笔记小说大观》第六编第四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63]郭小亭撰:《济公全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64]何刚德:《春明梦录》下,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3年。
    [65]洪迈:《夷坚丙志》,《笔记小说大观》第八编第四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66]洪迈:《夷坚丁志》,《笔记小说大观》第八编第四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67]洪迈:《夷坚乙志》,《笔记小说大观》第八编第三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68]洪迈:《夷坚志》,《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一编第四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69]洪迈:《夷坚志补》,《笔记小说大观》第八编第五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70]蒋士铨撰,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一片石》,北京市:中华书局,1993年。
    [71]兰陵笑笑生著:《金瓶梅词话》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72]老舍:《正红旗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73]李斗著,周光培点校:《扬州画舫录》,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第201页。
    [74]李光庭:《乡言解颐》,《清代笔记史料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75]李涵秋著:《广陵潮》上,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76]李行甫:《包待制智赚灰栏记》,张月中、王钢主编:《全元曲》下,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77]李绿园:《歧路灯》,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
    [78]梁恭辰:《北东园笔录三编》,《笔记小说大观》十二编十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79]梁恭辰辑:《劝戒录类编》,《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二编第一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80]刘向:《列仙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81]卢群点校、评说:《北京旧闻晚清社会新闻图录自点石斋画报》,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3年。
    [82]陆粲:《庚已编》,《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六编第五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83]陆长春:《香饮楼宾谈》,《笔记小说大观》第二编第十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84]齐学裘:《见闻随笔》,《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11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5]青城子:《志异续编》,《笔记小说大观》一编十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86]沈节甫:《中国文献珍本丛刊纪录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
    [87]沈长卿:《沈氏日旦》,《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11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8]沈复撰,苗怀明评注:《浮生六记》,中华书局,2010年。
    [89]损公:《新鲜滋味铁王三》,京话日报社排印,《笔记小说大观》第九编第九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90]贪梦道人著,秦克、巩军校点:《彭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91]陶宗仪著,文灏点校:《南村辍耕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92]王昶辑:《湖海诗传》,《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16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93]王圻:《稗史汇编》,《笔记小说大观》第三编第六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94]王同轨著,吕友仁、孙顺霖校点:《耳谈类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95]吴震方:《说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编第十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96]五色石主人著:《八洞天》,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97]伍晋、陈丽编:《厦门高甲戏优秀传统剧目选·狸猫换太子——拷寇珠》,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
    [98]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99]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上、中、下,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
    [100]谢肇淛:《五杂组》,《笔记小说大观》第八编第七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101]谢肇淛:《麈余》,《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11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02]熊梦祥著,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析津志辑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103]许奉恩:《里乘》,《笔记小说大观》第一编第十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104]许秋垞:《闻见异辞》,《笔记小说大观》第一编第三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105]俞樾:《茶香室丛钞》,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106]俞樾:《春在堂杂文》,《清代诗文集汇编》6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07]俞樾:《耳邮》,《笔记小说大观》第一编第十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108]俞樾撰,徐明霞点校:《右台仙馆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09]袁枚著,沈习康校点:《新齐谐续新齐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110]章培恒主编:《四库家藏六十种曲(二)》,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111]长白浩歌子著,陈果标点:《萤窗异草三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
    [112]长谷真逸:《农田余话》,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113]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辽宁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辽宁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8年。
    [114]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5》,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115]周晖:《续金陵琐事》,《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六编第四册,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
    [116]张应俞著,孟昭连整理:《江湖奇闻杜骗新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
    [117]朱梅叔:《埋忧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
    [118]《北平卫生局产婆讲习所成立纪事》,《卫生月刊》1928年第2期。
    [119]《产婆规则》,《医学世界》1909年第9期。
    [120]《产婆学讲义序》,《医学世界》1913年第18期。
    [121]《产婆学宜习》,《安亭旅沪同乡报》1910年第6期。
    [122]《从收生婆想到北平产科教育委员会的工作》,《卫生月刊》1928年第2期。
    [123]《关于清河镇乡村产育种种及其迷信风俗之调查》,《第一助产学校年刊》1934年第5卷。
    [124]《关于上海产婆补习所之事实报告》,《医药评论》1929年第5期。
    [125]《关于上海产婆补习所之事实报告续》,《医药评论》1929年第6期。
    [126]《敬告市民注意接生婆的一只筐子》,《第一助产学校年刊》1931年第2卷。
    [127]《清河镇两年来妇婴卫生工作之概况》,《第一助产学校年刊》1933年第4卷。
    [128]《请广行西法收生以解产厄说》,《万国公报》1898年正月卷。
    [129]《取缔稳婆章程》,《(安庆)市政月刊》1928年第2期。
    [130]《上海市政府公报》1934年第143期。
    [131]《上海特别市市政府卫生局管理助产女士(产婆)暂行章程》,《上海特别市市政公报》1927年第4期。
    [132]《上海特别市市政公报法规》第六十一期。
    [133]《十九年冬无锡市政筹备处附设接生婆训练班报告》,《无锡市政》1930年第六号。
    [134]《实施产婆教育说》,《广济医刊》1927年第4卷第9号。
    [135]《谈谈收生婆的婆字》,《家庭医药常识》1931年第4期。
    [136]《特制六个月的收死婆》,《医药评论》1930年第38期。
    [137]《我为什么选择国立第一助产》,《淮沿助产学报》1948年第1卷第4期。
    [138]《修正上海市卫生局训练产婆简章》,《上海市政府公报》1934年第143期。
    [139]《中国今日宜养成产婆论》,《妇女杂志》1916年第二卷第四号。
    [140]胡定安:《国家与社会之妇女卫生问题》,《妇女杂志》1927年13卷9期。
    [141]黄迪:《清河村镇社区——一个初步研究报告》,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1-69页。
    [142]李群彦:《我为什么选择助产》,《淮沿助产学报》1948年第1卷第3期。
    [143]庞玉芸:《我为什么选择进助产学校》,《淮沿助产学报》1948年第1卷第1期。
    [144]齐乐山:《吾乡的生产风俗(绥远新城)》,《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7期。
    [145]史济纲:《实施产婆教育说》,《广济医刊》1927年第4卷第9号。
    [146]王光:《吾乡的生产风俗(浙江鄞县)》,《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7期。
    [147]王荷卿:《吾乡的生产风俗(安徽绩溪)》,《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7期。
    [148]毛子震:《产婆的名字好吗》,《通俗医事月刊》1919年第1期。
    [149]陈万里:《我也说说这产婆两个字》,《通俗医事月刊》1919年第2期。
    [150]许言午:《吾乡的生产风俗(浙江绍兴)》,《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7期。
    [151]徐瀛芳:《节补达生篇绪言》,陆渊雷等编:《中医新生命》1935年第5期。
    [152]芸子:《吾乡的生产风俗(北京)》,《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7期。
    [153]《产婆传习所开学记盛》,《警务丛报》1915年4月第10期。
    [154]王恩覃:《中国稳婆与产褥热》,《医药学》1927年4卷11期。
    [155]《国民政府内政部内政公报法规》1928年1月第4期。
    [156]王先麟:《改良产婆之我见》,《社会医报汇刊第一集》1928年9月。
    [157]俞松筠:《关于上海产婆补习所之事实报告》,《医药评论》1929年5月。
    [158]胜利:《天津产儿的风俗》,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11月28日,收入陈益民编:《民国名家随笔丛书陋俗与恶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8-39页。
    [159]《接生婆训练班毕业典礼纪事》,《无锡市政》第六号1930年3月。
    [160]王世伟:《十九年冬无锡市政筹备处附设接生婆训练班报告》,《无锡市政》1930年3月第六号。
    [161]佚名:《专门接生的陈姥姥》,天津《大公报·社会花絮》1930年3月3日,收入陈益民编:《民国名家随笔丛书陋俗与恶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2-45页。
    [162]《1933年12月27日文电》,《医事汇刊》1934年第19期。
    [163]《山东省政府公报本省命令》,1934年12月13日。
    [164]朱培章:《论吾国稳婆接生亟应改良之我见》,《医药导报》1935年1卷11期。
    [165]《安徽省政府公报训令》,1937年1月29日。
    [166]俞松筠:《科学的达生编》,连载于《社会卫生》1944年1卷1期至1卷7期。
    [167]俞松筠:《卫生行政的意义》,《社会卫生》1946年2卷第3期。
    [168]严雯:《论收生婆问题》,东联社《莫厘风》1947年4月1日。
    [169]马丽:《改造产婆》,顾颉刚主编:《民众周刊》,上海民众读物社,1948年第2卷第1-8期。
    [170]北京档案馆J005-001-00594《卫生局产婆谈话会记实及保婴事务所检送公务员甄别审查证明文件清册》1946年
    [171]北京档案馆J005-002-00172《卫生局致函北平同仁会北京医院请将附设产婆养成所办理情形并造毕业生名册见复的公函及市政府的指令》
    [172]北京档案馆J005-002-00176《接生婆丁陈氏呈北京特别市卫生局为新迁移住址及贻误查验原因,仍乞恩施格外,予以换发新照以资营业而维生活由》
    [173]北京档案馆J005-003-00201《潘陈氏等关于请发给接生婆开业执照的呈及卫生局的批》
    [174]北京档案馆J029-1-24《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生名册及该校附设产婆养成所学生毕业成绩表》
    [175]北京档案馆J181-018-00222《京师警察厅卫生处关于取缔阴阳生及产婆规则的公函》
    [176]北京档案馆J181-018-04936《京师警察厅外右二区区署关于徐小堂控产婆吴潘为其妻黄氏坠胎身死一案办理情形的详报》
    [177]北京档案馆J181-019-06975《京师警察厅外左四区区署关于未经官准产婆李张氏私行营业的详报》
    [178]北京档案馆J181-019-32279《京师警察厅卫生处为收生婆白姓即英金氏误将张金氏子宫损伤身故的呈》
    [179]北京档案馆J181-019-3229《京师警察厅内左三区警察署关于陈张氏接生将婴儿头揪断的呈》
    [180]北京档案馆J181-019-46291《张王氏控张李氏因收生手术不良以至伊伤内身死送请讯办一案》。
    [181]北京档案馆J181-020-23891《北平市政府关于查辑向市内各产婆行骗匪犯的训令》
    [182]北京档案馆J181-033-01083《北平市警察局外左三区区署关于杜张氏未经官准私行产婆业务的案》
    [183]北京市档案馆J181-033-01083《北平市警察局外左三区区署关于杜张氏未经官准私行产婆业务的案表》
    [184]上海档案馆B242-1-303《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上海市产婆改造和管理办法草案》1951年
    [185]上海档案馆D2-0-1009《关于“论收生婆问题”》,《莫厘风》第1卷第11期。
    [186]上海档案馆Q400-1-2629《上海市卫生局关于调查及取缔稳婆》
    [187]上海档案馆Q400-1-3380《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各区卫生事务所新法接生人数新生婴儿健康情况调查表》1947年5月
    [188]天津档案馆J0117-1-000016《接生婆注册问题》1937年
    [189]天津档案馆J0117-1-000018《接生婆注册规则》1937年
    [190]天津档案馆J0130-1-000093,广仁堂卷宗《光绪三十二年二月督宪袁札兴办女医学堂卷》
    [191][日]内藤乾吉:《六部成语注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93]杜家骥编:《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194]范祖述著,洪如嵩补辑:《杭俗遗风》,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第19册《西湖风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195]傅崇榘编: 《成都通览》上册,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
    [196]甘山、程在嵘纂修:《霍山县志》,乾隆四十一年版刊本,《中国方志丛书》第716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197]关槐增纂,吴潇恒、张春龙点校:《事物异名录》,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
    [198]胡文炳辑:《折狱龟鉴补》,陈重业主编:《折狱龟鉴补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9]黄遵宪著,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点校整理:《日本国志》卷三十一刑法志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200][日]加藤镰三郎:《北京风俗问答》,大阪屋号书店,昭和十四年版。
    [201]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202]李清著,陆有殉等注释:《<折狱新语)注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
    [203]李永祜主编:《奁史选注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204]梁章钜:《称谓录》,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7年。
    [205]廖名春、邹新明校点:《孔子家语》,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206]南洋公学译书院初译、高珣点校:《新译日本法规大全》第6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207]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版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08]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209]吴汉痴主编:《切口大词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210]吴廷燮等篡:《北京市志稿2民政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
    [211]吴虞:《吴虞日记(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212]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1986年。
    [213]徐元诰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14]薛公绰:《我们学习的榜样》,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32-33页。
    [215]薛清录主编:《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年。
    [216]严仁英:《学习杨崇瑞的献身精神》,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27-28页。
    [217]杨崇瑞:《产科教育计划》,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136-142页。
    [218]杨崇瑞:《我的自传》,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143-153页。
    [219]张官五、吴嗣仲等纂修:《沅州府志》,同治十年版刊。
    [220]郑观应著,辛俊玲评注:《盛世危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1][美]白馥兰,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2]常人春、高巍著:《北京民俗史话》,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年。
    [3]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根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复印。
    [4]陈方之:《卫生学与卫生行政》,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34年。
    [5][英]道格拉斯著,黄剑波等译: 《洁净与危险》,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6][美]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7]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于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8][美]费侠莉著,甄橙主译:《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9]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0]福柯:《疯癫与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11]傅大为:《亚细亚的新身体:性别、医疗与近代台湾》,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12][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美]戈夫曼著,宋立宏译:《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14]郭锦桴:《中国女性禁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5]郭立诚:《中国生育礼俗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16]洪有锡、陈丽新:《先生妈、产婆与妇产科医师》,台北:前卫出版社,2002年。√
    [17]黄克武主编:《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性别与医疗》,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2年。
    [18]江绍原:《中国礼俗迷信》,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1989年。
    [19][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20][英]克莱尔·汉森著,章梅芳译:《怀孕文化史:怀孕、医学和文化(1750-200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1]李春光纂:《清代名人轶事辑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2]马大正:《中国妇产科发展史》,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91年。
    [23][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24]孟昭连著:《金瓶梅诗词解析》,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25]穆玉敏著:《北京警察百年》,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
    [26][美]帕特里克·D·韩南著,包振南译:《<金瓶梅>版本及素材来源研究》包振南等编选:《<金瓶梅>及其他》,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27]祁连休、程蔷、吕微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28]卿希泰主编,丁贻庄等撰:《中国道教》第2卷,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
    [29]王铭铭主编:《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30]韦正编著,汪清、季倩译,郭群等摄影:《金银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1]熊秉真:《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市:联经出版社,1995年。
    [32]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3][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34]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
    [35]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36]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37]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8]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39]张国刚主编,余新忠著:《中国家庭史第四卷明清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40]张宏生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41]张志斌:《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年。
    [42]郑晓江主编:《中国生育文化大观》,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
    [43]周春燕:《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台北市:政大历史系,2010年。
    [44]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45]Angela Ki Che Leung ed.,Medicine for Women in Imperial China, Bosto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2006
    [46]Hilary Marland ed., The Art of Midwifery: Early Modern Midwives in Europ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
    [47]Ornella Moscucci, The Science of Woman: Gynaecology and Gender in England,1800-192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48]Sharla M. Fett, Working Cures: Healing, Health, and Power on Southern Slave Plantation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2.
    [49]Schonebaum, Andrew David, fictional medicine: diseases, doctors and the curative properties of Chinese fiction (cao xueqin, lanling xiaoxiao sheng, liu e, xia jingqu, wang zhenhe). Ph.D.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2004.
    [50]Yi-Li Wu, Reproducing Women: 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
    [51]Yi-Li Wu, Transmitted Secrets: The Doctors of the Lower Yangzi Region and Popular Gynecolog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h.D.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1998.
    [52]姚毅:《近代中国の出产と国家·社会》,东京:研文出版,2011年。
    [53]曹丽娟:《试论清末卫生行政机构》,《中华医史杂志》2001年第2期。
    [54]常建华:《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南开学报》1994年第4期。
    [55]程章灿:《话鬼——“读鬼节”之二》,《文史知识》1999年第2期。
    [56]丁芮:《北洋政府时期京师警察厅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11年。
    [57]杜丽红:《清末北京卫生行政的创立》,收入余新忠主编:《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索》,三联书店,2009年。
    [58]管健:《污名的概念发展与多维度模型建构》,《南开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
    [59]贺萧: 《生育的故事:1950年代中国农村接生员》,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60]贾治中、杨燕飞:《<达生编>及其作者考》,《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4月第26卷第2期。
    [61]高彦颐:《“空间”与“家”——论明末清初妇女的生活空间》,收入邓小南、王政、游鉴明主编:《中国妇女史研究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62]江绍原:《中国人的天癸观》,《晨报副刊》1926年3月8日。
    [63]蒋竹山:《从产婆到男性助产士:评介三本近代欧洲助产士与妇科医学的专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1999年第7期。
    [64]蒋竹山:《女体与战争——明清战争与“阴门阵”再探》,《新史学》1999年第10卷3期。
    [65]蒋竹山:《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医病关系为例的探讨》,收入孙逊、杨剑龙主编:《都市文化研究第二辑都市、帝国与先知》,上海:三联书局,2006年,第181-212页。
    [66]雷祥麟:《负责任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中西医论争与医病关系在民国时期的转变》,收入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67]李伯重:《堕眙、避孕与绝育:宋元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节育方法及其运用与传播》,收入李伯重著:《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68]李琳:《庞安时针刺治疗难产案考辨》,《中华医史杂志》1998年7月第28卷第3期。
    [69]李亚琴:《民族国家的重建与助产革命:以沪宁地区为中心的观察(1928-1937)》,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70]李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篱——台湾地区“中国妇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学》1996年7卷2期。
    [71]李贞德:《汉唐之间的女性医疗照顾者》,《台大历史学报》,1999年第23期。
    [72]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忌见妇人与女体为药》,《新史学》2002年13卷3期。
    [73]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74]李贞德:《唐代的性别与医疗》,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75]梁其姿著,蒋竹山译:《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收入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76]刘桂秋:《明清小说中的“三姑六婆”》,《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
    [77]刘静贞:《从损子坏胎的报应传说看宋代妇女的生育问题》》,《大陆杂志》第90卷第1期。
    [78]刘卫东:《20世纪30年代“中医科学化”思潮论析》;《齐鲁学刊》2008年第2期。
    [79]林丽月:《从<杜骗新书>看晚明妇女生活的侧面》,《近代妇女生活史研究》1995年8月第3期。
    [80]卢彦名:《疼痛的隐喻——17、18世纪英国产科医学史的另一种叙事》,《理论界》2008年第5期。·
    [81]路彩霞:《天津卫生局裁撤事件探析——清末中国卫生管理近代转型的个案考察》,《史林》2010年3期。
    [82]罗久蓉:(Engendering China: Women,Culture,and the state书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5年8月第3期。
    [83]马大正:《佛手散小考》,《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第4期。
    [84]马继兴:《日本古旧遗址中发现的零残中医古文献概况》,《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9月第27卷第3期。
    [85]孟庆云:《<达生编>作者考》,《中华医史杂志》2009年9月第39卷第5期。
    [86]史红伟、张兵:《略论明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问题》,《复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5期。
    [87]唐魁玉、徐华:《污名化理论视野下的人类日常生活》,《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88]王露:《浅议“三姑六婆”与晚明社会的关系——以《金瓶梅》为中心》,吴兆路,甲斐胜二编著:《中国学研究》第十二辑,济南市:济南出版社,2009年。
    [89]王明珂:《女人、不洁与村寨认同:岷江上游的毒药猫故事》,《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9年70本第3分。
    [90]吴嘉苓:《医疗专业、性别与国家:台湾助产士兴衰的社会分析》,《台湾社会学研究》,2000年7月第4期。
    [91]吴燕秋:《评介Reproducing Women: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2011年12月第19期。
    [92]吴一立著,林欣仪翻译:《鬼胎、假妊娠与中国古典医学中的医疗不确定性》邓小南、王政、游鉴明主编:《中国妇女史研究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93]夏坤、赵静:《晚清广州女医群体》,《中华医史杂志》2006年1月第36卷第1期。
    [94]杨念群:《“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与空间的转换》,《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95]尤昭玲:《妇科离经脉与正常产程关系的初步研究》,《天津中医药》1986年第1期。
    [96]游鉴明:《日据时期台湾的产婆》,《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3年6月第1期。
    [97]于文:《生育与国家:1950年代中国妇婴卫生运动中的政治、科学与性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08年。
    [98]余新忠:《晚清“卫生”概念演变探略》,收入黄爱平、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
    [99]余新忠:《晚清的卫生行政与近代身体的形成——以卫生防疫为中心》,《清史研究》2011年8月第3期。
    [100]余新忠:《卫生何为——中国近世的卫生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
    [101]张德英:《稳婆》,《文史知识》2003年第3期。
    [102]张梅芳、刘兵:《女性主义医学史研究的意义——对两个相关科学史研究案例的比较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2期。
    [103]赵婧:《1927-1936年上海的妇幼卫生事业——以卫生行政为中心的讨论》《史林》2008年第2期。
    [104]赵婧:《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05]赵婧:《母性话语与分娩医疗化——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为中心》,《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7月第4期。
    [106]赵婧:《助产士与中国近代的分娩卫生》,《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第31卷第3期。
    [107]祝平一: 《宋、明之际的医史与“儒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6年第七十七本第三分。
    [108]Charlotte Furth, "Concepts of Pregnancy, Childbirth, and Infancy in Ch'ing Dynasty Chin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46,No.1 (Feb.,1987):7-35.
    [109]Charlotte Furth, "Ch'en Shu-Yuen,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Anthropology of Menstrua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Vol.6,No.1(Mar.,1992):27-48.
    [110]Emily M. Ahern, "The Power and Pollution of Chinese Women", in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Ed. by Margery Wolf & Roxane Witk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193-214.
    [111]Victoria B. Cass, "Female Healers in the Ming and the Lodge of Ritual and Ceremon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106,No.1,1986:233-24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