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历史演变与空间运作(1644-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以1644-1937年河北地区的慈善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采用宏观研究与典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尝试开展区域历史慈善地理研究,揭示了该区域慈善组织经过三次类型多样化和空间扩展过程,形成了官办、民办和宗教类慈善组织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同时慈善组织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也日益明显,京津保三角区成为民办慈善组织密集分布和空间扩展的中心。
     论文还通过对慈善组织空间运作模式的重点分析,指出民合办模式在河北地区慈善组织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是由区域权力网络的构成决定的,是该地区士绅力量不发达的反映,也说明在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中,尚未形成完全独立于国家与社会之外的第三领域。由于民办慈善组织的普及面和影响程度有限,遍布城乡的慈善救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现代慈善组织的发展,也要加强国家和社会间的合作,注意区域间、城乡间和组织间的协调,在国家政权领导下,扩大民间款项来源渠道,吸收民间组织公开透明的管理方式,加强官方的监督和扶持,唯其如此,才能推动现代化、全方位慈善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research o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by historical geography's perspective in Hebei province from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different theories and methods were used in our study, which included the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from subject of history,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sociology, universality and typicality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our research indicate that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in Hebei province experienced three times process of spatial expansion, as the final result,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diversified pattern formatting that including in organization of civilian-run, government-run and religious-run. It was so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mbalance spatial distribution that Beijing, Tianjin and Baoding delta area became the center of dense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expansion for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of civilian-run.
     The work presented in this dissertation also focuses on the operation model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The investigation has revealed that the cooperation model from government and public was in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n Hebei province, which was decided by the net of deferent powers i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The author has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hird domain ou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society has not been form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n Hebei province. The system of public charity service has not been set up in the whole province yet, because it was not popular and powerful from the public-run organizations.
     The research we have done suggests tha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ublic, deferent region, city and country was the effective way to set up a diversity system of public charity serv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artable organizations.
引文
①陈成文、胡书芝:《社会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宋林飞序》,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第2页。
    ②此类研究以日本学者夫马进和台湾学者梁其姿为代表,[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京都:同朋舍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由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③侯甬坚:《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史学月刊》,2009年第4期。
    ④吴宏岐、王洪瑞:《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89-94页。
    ⑤徐麟:《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⑥徐麟:《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⑦郑功成:《慈善事业的本质特点》,《中国社会报》1996年9月26日。
    ①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页。
    ②徐麟:《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第190页。
    ③郑功成:《关注民生——郑功成教授访谈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9页。
    ④许琳:《论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参与主体》,《西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⑤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⑥李长林:《中国慈善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第7期,第4-9页。
    ①周秋光:《关于近代中国慈善研究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9年第9期,第10-13页。
    ②靳环宇:《中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历史嬗变》,《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③[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82页。
    ①[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9-40页。
    ②[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7页。
    ①[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页。
    ②吴宏岐:《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③吴宏岐:《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①杨国桢:《吸收与互动:西方经济社会史学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侯建新主编《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7页。
    ②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7页。
    ③冯尔康:《社会史研究的探索精神与开放的研究领域》,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8-97页。
    ④[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0页。
    ⑤[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7页。
    ①《申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②《大公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③《益世报》,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影印本。
    ④《申报索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5月。
    ①陈成文、胡书芝:《社会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宋林飞序》,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第2页。
    ②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004年再版。
    ①冯尔康:《清代地主阶级述论》,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编《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266-270。
    ②孙永如:《唐代“病坊”考》,《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4期。
    ③宋采义、豫嵩:《宋代官办的幼儿慈善事业》,《史学月刊》,1988年第5期。
    ④邢铁:《宋代的义庄》,《历史教学》,1987年5期。
    ⑤王兴亚:《明代养济院》,《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⑥主要参考:伍跃《夫马进教授的<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2期。本书中文版由江溶、鲁西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⑦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年。
    ⑧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⑨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⑩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①常建华:《明清社会文化的新视野》,《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3期。谢娟:《梁其姿著(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学海》,2003年第5期。
    ②[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京都:同朋舍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由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③伍跃:《夫马进教授的(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2期。
    ④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为重点的考察》,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
    ⑤王刚:《<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12期。
    ⑥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⑦王俊秋:《中国慈善与救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⑧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
    ⑨周荣:《明清社会保障制度和两湖基层社会》,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⑩赵宝爱:《慈善救济事业与近代山东社会变迁》,济南:济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 孙善根:《民国时期宁波慈善事业研究(1912-193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①王春霞、刘惠新:《近代浙商与慈善公益事业研究(1840-193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②任云兰:《近代天津的慈善与社会救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③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④岑大利:《清代慈善机构述论》,《历史档案》,1998年第1期。
    ⑤曾思平:《清代广东养济院初探》,《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⑥王卫平:《普济的理想与实践——清代普济堂的经营实态》,《江海学刊》,2000年第1期。
    ⑦赵建群:《试论清代拯救女婴的社会措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⑧王卫平、施晖:《清代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王卫平:《清代江南的育婴事业圈》,《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⑨萧倩:《清代江西民间育婴事业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⑩萧倩、杨泽娟:《清代江西民间育婴事业经费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1 万朝林:《清代育婴堂的经营实态探析》,《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12 汪毅夫:《清代福建救济女婴的育婴堂及其同类设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13 赵建群:《清代江西恤政述略》,《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①王卫平:《清代苏州的慈善事业》,《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事业》,《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1期、《清代江南市镇慈善事业》,《史林》,1999年第1期。
    ②王卫平、黄鸿山:《清代江南地区的乡村社会救济——以市镇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③王卫平、黄鸿山:《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以苏州育婴堂、普济堂、广仁堂和丰备义仓为中心》,《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④熊秋良:《清代湖南的慈善事业》,《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⑤吴滔:《明清时期苏松地区的乡村救济事业》,《中国农史》,1998年17卷第4期。
    ⑥韩光辉:《清代北京赈恤机构的时空分布研究》,《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⑦刘瑞芳、郭文明:《从地方志看清代直隶的慈善事业》,《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⑧邱雪静:《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常设性慈善机构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⑨雷妮、王日根:《清代宝庆府社会救济机构建设中的官民合作——以育婴堂和养济院为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⑩朱英:《戊戌时期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江汉论坛》,1999年第11期。
    11 周秋光:《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2 王卫平:《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3 周秋光、曹桂林:《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史学月刊》,2002年第11期。
    14 黄鸿山:《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以晚清江南为中心》,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周秋光、曾桂林:《试论近代慈善事业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②王娟:《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慈善组织的转型》,《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③李少兵、高晓飞:《从“施善教化”到“教育救济”——20世纪上半叶京津善堂善举的转型》,《历史档案》,2009年第3期,第97-103页。
    ④冯筱才、夏冰:《民初慈善组织的新变化:苏城隐贫会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1期。
    ⑤周秋光、曾桂林:《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⑥夏明方:《论1876-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⑦蔡勤禹:《传教士与华洋义赈会》,《历史档案》,2006年第3期。
    ⑧滕兰花、梁刚毅:《近代广西西方宗教慈善事业评述》,《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⑨向常水:《教会对战地的慈善救济——以民国时期的湖南地区为例》,《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第2期。
    ⑩盛懿:《近代上海的基督教慈善活动刍议》,《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1 何兰娟:《清末民国年间(1900-1949)广州的基督教慈善事业》,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2 谭绿英:《民国时期基督教在华慈善事业——以成都中西组合慈善会为例(1921-1940)》,《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
    13 崔军锋:《民国时期福州基督教慈善事业研究(1912-194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4 周东华:《民国浙江基督教机构的慈幼公益教育初探》,《民国档案》,2009年第3期,第51-57页。
    15 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靳环宇:《晚晴义赈组织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靳环宇:《中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历史嬗变》,《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②周秋光:《民国时期慈善事业研究刍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4期。
    ③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④黄文德:《非政府组织与国际合作在中国——华洋义赈会之研究》,台北:秀威信息,2004年。
    ⑤薛毅:《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⑥刘招成:《华洋义赈会的农村赈灾思想及其实践》,《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⑦张健俅:《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1912-1949)》,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⑧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辛亥战时救护活动》,《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济1917年京直水灾述略》,《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复原”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慈善活动论纲》,《文化学刊》,2007年第5期、《1914年中国红十字会的胶东救援》,《文化学刊》,2008年第1期、《辛亥革命中红十字会的江苏战场救护》,《史学月刊》,2008年第9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赈灾活动述略》,《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第6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⑨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⑩孙柏秋主编,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 池子华、郝如一主编《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 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3 周秋光《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杨智芳、周秋光:《论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周秋光、曾桂林:《沈敦和与中国红十字会》,《史林》,2008年第6期。曾桂林:《民国时期的红十字会立法初探》,《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4 张生:《中国红十字运动史研究刍议》、朱从兵:《学科体系的建构与学术视角的转换》、池子华:《关于深化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几点构想》,均见《史学月刊》,2009年第9期。
    ①朱英:《论张謇的慈善公益思想与活动》,《江汉论坛》,2000年第11期。
    ②赵有梅:《张謇慈善事业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③赖进兴:《晚清江南士绅的慈善事业及其教化理念——以余治(1809-1874)》为中心,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④李岚:《孙中山的救荒思想》,《安徽史学》,2000年第2期。
    ⑤朱吉杰:《经元善1880年赈直述略》,《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罗彩云、陈丽华:《经元善慈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3期。孙玉敏、宋纯路:《略论经元善的赈灾主张》,《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⑥陈正卿:《熊希龄与民国时期北京的慈善和教育事业》,《北京档案史料》,2006年第2期。周秋光:《论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⑦王国庆:《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⑧张礼恒:《略论民国时期上海慈善事业》,《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
    ⑨汪华:《近代上海社会保障事业初探(1927-1937)》,《史林》,2003年第6期。
    ⑩汪华:《慈惠与商道:近代上海慈善组织兴起的原因探析》,《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11 陶水木:《北洋政府时期上海慈善资金来源初探》,《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1期。
    12 陶水木:《北洋政府时期上海的慈善团体与慈善事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13 李国林:《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研究(1912-1937)》,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14 盛懿:《近代上海的基督教慈善活动刍议》,《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5 唐忠毛:《作为民间慈善组织的近代居士佛教——以民国上海佛教居士林为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①刘明明:《嘉定与宝山慈善事业的时空差异(1924-1928)》,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葛涛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③熊燕:《九善堂与清末民初广州社会》,中山大学硕士论文,1998年。
    ④黄艳:《试论广州善堂的发展》,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⑤连艳艳:《民国时期广州贫民教养院初探(1928-1933)》,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⑥敖光旭:《广州商团与商团事变(1911-1922年)——中国市民社会的案例分析》,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⑦赵宝爱:《慈善救济事业与近代山东社会变迁》,济南:济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⑧孙善根:《民国时期宁波慈善事业研究(1912-193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⑨任云兰:《近代天津的慈善与社会救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⑩谭绿英:《民国时期的民间慈善团体——以20、30年代的成都为例》,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1 肖斌:《清末民初重庆民间慈善事业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2 张少利:《民国前期湖南慈善事业研究(1912-1937)》,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3 李长林:《中国慈善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第7期。
    14 周秋光:《关于近代中国慈善研究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9年第9期。
    ①[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55-705页。
    ②刘瑞芳、郭文明:《从地方志看清代直隶的慈善事业》,《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③任云兰:《近代天津的慈善与社会救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④王卫平:《清代江南的育婴事业圈》,《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①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60-285页。
    ①周振鹤主编,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8页。
    ②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7-8图幅·直隶,北京:地图出版社,1987年。
    ③邓绶林:《河北地理概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①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8-271页。
    ①石超艺:《明以降滹沱河平原段河道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3辑。
    ②石超艺:《明清时期漳河平原段的河道变迁及其与“引漳济运”的关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3辑。
    ③《清穆宗实录》卷293同治九年十月壬子。
    ④周振鹤主编,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9-341页。
    ①同治《畿辅通志》卷71《舆地略·风俗》。
    ②严兰绅主编,袁森坡、吴云延著《河北通史·清朝上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2页。
    ③同治《畿辅通志》卷71《舆地略·风俗》。
    ④严兰绅主编,方尔庄著《河北通史·清朝下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8页。
    ⑤严兰绅主编,方尔庄著《河北通史·清朝下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4页。
    ①黄可润:《畿辅见闻录》,见《河北通史·清朝上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0页。
    ②同治《畿辅通志》卷71《舆地略·风俗》。
    ③民国《南宫县志》卷21《掌故志·谣俗篇·风俗》。
    ④民国《南宫县志》卷21《掌故志·谣俗篇·风俗》。
    ⑤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08页。
    ①民国《定县志》卷2《舆地志·物产篇》。
    ②苑书义、孙宝存、郭文书主编,郭贵儒、戴建兵分册主编《河北经济史》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页。
    ③苑书义等主编,郭贵儒、戴建兵分册主编《河北经济史》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6页。
    ④民国《南宫县志》卷3《疆域志·物产篇·货物》。
    ⑤民国《南宫县志》卷21《掌故志·谣俗篇·风俗》。
    ⑥苑书义等主编,郭贵儒、戴建兵分册主编《河北经济史》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3页。
    ①《中国经济年鉴》(上),商务印书馆,1934年,F3页,参见苑书义等主编《河北经济史》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②康熙《畿辅通志》卷12《田赋》、雍正《畿辅通志》卷30《户口》。
    ③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服务部: 《1949-2003年中国人口密度》,参见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1590。
    ④200人/平方公里约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全国人口的三倍,参见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第8卷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5页、467页。
    ①《清圣祖实录》卷250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壬寅。
    ②《清高宗实录》卷1009乾隆四十一年五月甲午。
    ③《清仁宗实录》卷228嘉庆十五年四月庚子。
    ①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顺治-嘉庆朝)·农业编》,第2分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93-706页,表1-5 顺治-嘉庆朝全国各区域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统计。
    ①沈桐生:《光绪政要》卷20《河东河道总督许振祎奏会勘永定河上下游并筹办法事》,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②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晚清的永定河水患与顺、直水灾》,《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③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6-77页。
    ④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2页。
    ①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5-96页。
    ②同治《畿辅通志》卷84《河渠》。
    ③朱以增:《请兴修水利疏》,见同治《畿辅通志》卷9《帝制纪·宸章》。
    ④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书》,引自《救灾与济贫》,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8页。
    ⑤李鸿章:《李文忠公奏稿》卷70《工赈收支数目折》(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民国景金陵原刊本。
    ⑥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光绪十六年七月甲戌,张静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766页。
    ⑦李鸿章:《李文忠公奏稿》卷70《各省捐助直赈数目折》(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民国景金陵原刊本。
    ⑧严兰绅主编,方尔庄著《河北通史·清朝下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⑨《晨钟报》1917年8月6日,引自严兰绅主编,朱文通、王小梅著《河北通史·民国上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0页。
    ⑩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2《水灾状况》,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册,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90页。
    ①《要件·青年会演说救灾治河旁听记》,《益世报》1917年9月24日。
    ②方观承:《方恪敏公奏议》乾隆十六年九月初六日奏折,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2317-2318页。
    ③引自康佩竹:《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8页。
    ④《河北省救济黄河水灾概况及统计报告》(民国二十四年七月止),《河北民政月刊》,1935年第1期。
    ⑤[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82页。
    ①《清世祖实录》卷41顺治五年十一月朔八日。
    ②《清世祖实录》卷59顺治八年八月丙寅。
    ③《各地方救济院规则》(民国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内政部公布),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合肥:黄山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①雍正《直隶完县志》卷2《建置志·公署》。
    ②乾隆《唐县志》卷2《建置志·坊表附》。
    ③乾隆《唐县志》卷2《建置志·坊表附》。
    ④同治《续天津县志》卷3《城池附建置》。
    ⑤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天津河间广仁堂》之《津河广仁堂大纲》。
    ①参见乾隆《正定府志》卷14《惠政》。
    ②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保定府育婴堂》。
    ③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保定府育婴堂》。
    ④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保定全节堂》。
    ⑤《天津市概要》卷12《赈济篇·官办慈善事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⑥乾隆《唐县志》卷2《建置志·坊表附》。
    ①日本学者夫马进称“养济院是南宋时代最为普及的救济设施”,参见《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2页。
    ②《大元通制条格》卷4《户令》“鳏寡孤独”条,郭成伟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③《元史》卷96《食货志·赈恤》,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④(清)龙文彬:《明会要》卷51《民政》“恤鳏寡孤独”条,记为“五年五月,诏天下郡县置养济院”,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58页。
    ⑤《明太宗实录》卷127永乐十年(1412)四月“天下府州县俱有惠民药局、养济院”,参见:王卫平著《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⑥隆庆州(即延庆州)“本州原未设养济院,成化三年(1467)知州李鼒莅任,祗承德意,始创兹院”,见嘉靖《隆庆志》卷2《官署·诸寺廨舍》。天津卫养济院“明抚院李继贞创立”,见康熙《天津卫志》卷1《建置志》,李继贞明崇祯十二(1639)年才开始担任天津巡抚,见光绪《天津府志》卷39《传·宦绩》。山海关(清代改为临榆县)养济院“嘉靖十四年(1535)德平葛公(主事葛守礼)建并记”,见嘉靖《山海关志》卷3《建置志·杂建》。
    ⑦民国《卢龙县志》卷23《故事·史事》,引《明史·本纪》。
    ⑧《清世祖实录》卷41顺治五年十一月辛未。
    ①雍正《直隶完县志》卷2《建置志·公署》。
    ②乾隆《唐县志》卷2《建置志·坊表附》。
    ③乾隆《永平府志》卷4《建置志·惠政》。
    ④方观承:《方恪敏公奏议》卷8《淀泊河滩淤地议令贫民及留养局分种》,方传穆校,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6年,第1184页。
    ⑤方观承:《节录议覆地方生息剳子》,见乾隆《正定府志》卷14《惠政》。
    ⑥《留养局案记条规》,见民国《柏乡县志》卷4《赈恤》。
    ⑦《留养局案记条规》,见民国《柏乡县志》卷4《赈恤》。
    ①《清世祖实录》卷41顺治五年十一月辛未。
    ②顺治十四年(1657)制定赋役全书时明确规定是参照万历时的标准,见《清世祖实录》卷112顺治十四年十月甲戌,谕户部:制定《赋役全书》,“钱粮则例俱照明万历年间”。
    ③康熙《栾城县志》卷2《建置·公署》。
    ④康熙《临城县志》卷3《食货志·恤政》。
    ⑤康熙《霸州志》卷3《建置·公署》。
    ⑥顺治《增续万历清河县志》之《纪年》。
    ⑦民国《宁晋县志》卷2《建置·公署》。
    ⑧康熙《栾城县志》卷2《建置·公署》。
    ①邵槤:《啸亭杂记》卷7“孙文定公”条,何英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②赵德馨:《中国经济通史》第8卷上,根据同治《畿辅通志》卷94《经政略·田赋》统计了顺天府、保定府、永平府、遵化州各州县被圈占土地的比例,多数在80-90%之间,个别甚至达到100%,本处不一一列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48页。
    ③同治《畿辅通志》卷94《经政略·田赋》。
    ④赵德馨:《中国经济通史》第8卷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页。
    ⑤卫周胤:《请陈治平三大要疏》,罗振玉辑《皇清奏议》卷2,北京:缩微中心出版社,2004年。
    ⑥《清世祖实录》卷125顺治十六年闰三月丙子。
    ⑦赵德馨:《中国经济通史》第8卷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7、43页。
    ⑧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69《户部·蠲恤·恤孤贫》,乾隆元年议准、乾隆4年谕,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⑨曾思平:《清代广东养济院初探》,《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①《大清律例》卷8《户律户役·收养孤老》,故宫珍本丛刊(第33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②乾隆《行唐县新志》卷5《惠政志》。
    ③乾隆《宁河县志》卷3《建置志》。
    ④康熙《武邑县志》卷4《廨宇志·公署》。
    ⑤光绪《延庆州志》卷5《经政志·恤政卷》。
    ①嘉庆《长垣县志》卷6《建置书·卹政》。
    ②光绪《蔚州志》卷6《建置志·公署》、卷7《赋役志》。
    ③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69《户部·蠲恤·恤孤贫》。
    ④乾隆《宣化府志》卷9《公署志》。
    ⑤乾隆《饶阳县志》卷1《建置志·公署》。
    ⑥光绪《怀来县志》卷6《仓库志》、卷7《田赋志》。
    ⑦万历《枣强县志》卷1《恤政》。
    ⑧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3页。
    ⑨王兴亚:《明代养济院研究》,《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①(明)黄六鸿:《福惠全书》卷26《恤孤贫》,清康熙三十八年金陵濂溪书屋刊本。
    ②康熙《新河县志》卷2《建置志·行署》。
    ③乾隆《任丘县志》卷2《建置志·恤政》。
    ④光绪《巨鹿县志》卷2《建置志·恤政》。
    ⑤康熙《固安县志》卷2《建置志·公署》。
    ⑥康熙《大城县志》卷2《宫室志·铺舍》。
    ⑦乾隆《大名县志》卷17《建置志·院冢》。
    ⑧乾隆《束鹿县志》卷3《建置志·养济院》。
    ⑨康熙《磁州志》卷5《建置志·杂建》。
    ⑩乾隆《易州志》卷3《公署·养济院》。
    ①光绪《永清县志》卷3《建置图》。
    ①光绪《吴桥县志》卷4《建置志·恤政》。
    ②光绪《枣强县志补正》卷1《卹政》。
    ③王兴亚:《明代养济院研究》,《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④正德《长垣县志》卷4《建置志·仓院》。
    ⑤民国《大名县志》卷5《公益志》。
    ⑥乾隆《遵化直隶州志》卷6《建置志·义置》。
    ①乾隆《河间县志》卷2《建置志·义田附》。乾隆《正定府志》卷14《惠政下》记为:“每人月米三斗,薪三十斛,冬夏布一匹,小口给三分之二”。
    ②嘉靖《藁城县志》卷3《恤政志》。
    ③咸丰《平山县志》卷3《赋役志·旧志所载赋役之法(明代)》。
    ④乾隆《宣化县志》卷6《恩恤志·附孤贫》。
    ⑤乾隆《宣化县志》卷10《俸廪志》。
    ⑥乾隆《永清县志》卷10《户书·存留项下》。
    ⑦康熙2年、18年《永平府志》卷7《赋役·经费》。
    ⑧《新乐县旧志汇编》卷5《贡赋志·田赋(康熙本)存留银》,内部发行本,1987年,第151页。
    ⑨嘉庆《滦州志》卷3《则壤志·经费·支解》。
    ⑩康熙《东安县志》卷4《赋役志·田赋·存留》。
    ①光绪《玉田县志》卷13《赋役志·田赋·杂支》。
    ②光绪《永年县志》卷37《艺文志·碑记·养济田碑》(余维枢)。
    ③康熙《磁州志》卷8《赋役·经费》。
    ④《清世祖实录》卷103顺治十三年九月辛未。
    ⑤档案,顺治十七年六月十二日车克题:《为筹拨十七年兵饷事》,引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第8卷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6页。
    ⑥赵德馨:《中国经济通史》第8卷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8页。
    ⑦《清圣祖实录》卷14康熙四年正月丙午。
    ⑧康熙《临城县志》卷3《食货志·赋役·留支》。
    ⑨康熙《安平县志》卷4《赋役志·存留》。
    ⑩乾隆《永清县志》卷10《户书第·存留项下》。
    11 咸丰《平山县志》卷3《赋役志·现代赋役之法·存留》。
    12 民国《青县志》卷6《经制志·赋役篇·经费·已裁经费表》。此外光绪《玉田县志》卷13《赋役志·田赋·杂支》、光绪《获鹿县志》卷4《籍赋志·田赋·存留.》、民国《盐山县新志》卷8《法制略·赋役篇上·解支·存留表》、民国《冀县志》卷15《田赋·存留表》等都有类似记载。
    ①《清圣祖实录》卷71康熙17年三月壬午。
    ②康熙《平乡县志》卷6《田赋》。
    ③民国《广宗县志》卷7《财政略·清代留支》。
    ④康熙《东光县志》卷4《田赋·存留》。
    ⑤康熙《静海县志》卷3《赋役·存留》。
    ⑥光绪《宁津县志》卷3《田赋志·地粮·留支》。
    ①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2027页。
    ②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第561页
    ③席裕福、沈师徐:《皇朝政典类纂》卷182,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
    ①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269《户部·蠲恤·恤孤贫》,台北:新文丰公司,1976年。
    ②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269《户部·蠲恤·恤孤贫》,台北:新文丰公司,1976年。
    ③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2028页。
    ④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第562页。
    ①(乾隆二年)“又题准:各州县设立养济院,原以收养孤贫,但因限于地额,不能一同沾惠。嗣后如有外来流丐察其声音,讯其住址,即移送各本籍收养,令各保甲将实在孤苦无依者,开明里家年貌,取具邻佑保洁,呈报州县官,除验补足额外,其有浮于额数者,亦收养院内。动支公项散给口粮,仍将散过额外孤贫口粮名数,按年造册报销。如冒滥克扣,奉行不力,照例参处”,见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69《户部·蠲恤·恤孤贫》。日本学者夫马进将这种情况称为“原籍地收养主义”,见《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4页。
    ②周荣:《明清养济事业若干问题探析》,《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王兴亚《明代养济院研究》,《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6页。
    ①刘瑞芳、郭文明:《从地方志看清代直隶的慈善事业》,《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①孙家淦:《孙文定公(嘉淦)奏疏》卷4《直隶总督·增孤贫额疏》,孙铸校对,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333-334页。
    ①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1页。
    ①乾隆“六年题准:留养额内额外孤贫,饬令各该州县逐一详查。凡不愿居住院内,及冒滥食粮者,悉性革除。将境内实系老病无依之人,照例取结收院顶补。其余多者,亦准作额外孤贫收养”,见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69《户部·蠲恤·恤孤贫》。
    ②孙家淦:《孙文定公(嘉淦)奏疏》卷4《直隶总督·增孤贫额疏》,孙铸校对,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333-335页。
    ③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69《户部·蠲恤·恤孤贫》。
    ①乾隆《永平府志》卷7《赋役志·经费》。
    ②乾隆《东明县志》卷2《建置志·社学附》。
    ③乾隆《正定府志》卷14《惠政下》。
    ④光绪《永年县志》卷37《艺文志·碑记·养济田碑》。
    ⑤乾隆《大名县志》卷17《建置志·院冢》。
    ⑥同治《平乡县志》卷2《地理志·建置·公署》。
    ⑦光绪《开州志》卷2《建置志·廨署》。
    ⑧道光《保安州志》卷2《地部·养济院》。
    ⑨民国《望都县志》卷5《政治志·恤政》。
    ①雍正《直隶完县志》卷2《建置志·公署》。
    ②乾隆《唐县志》卷2《建置志·坊表附》。
    ③乾隆《天津县志》卷7《城池·公署》。
    ①《乾隆十九年八月孤贫花名口粮册》、《乾隆十九年九月孤贫花名口粮册》、《乾隆十九年十月孤贫花名口粮册》,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5-1-238、655-1-239、655-1-240。
    ②光绪《枣强县志补正》卷1《卹政》。
    ③光绪《保定府志》卷38《工政略四·仓廒附》。
    ④光绪《通州志》卷2《建置志·局所粥厂》。
    ⑤乾隆《唐山县志》卷5《保息志》。
    ⑥(清)杜文澜:《古谣谚》,卷51《京师十可笑谚》,清咸丰刻本。
    ⑦(清)梁章钜:《盈联丛话》卷12《杂缀·谐语附》,清道光二十年桂林署斋刻本。
    ⑧民国《满城县志略》卷7《县政·救济》
    ⑨光绪《宁津县志》卷5《经政志·恤政》、卷6《官师志·官师表》。
    ⑩光绪《吴桥县志》卷4《建置志·恤政》。
    11 《散放口粮》,《大公报》1907年5月18日,农历四月初七日。
    ①《散放秋季孤贫口粮》,《大公报》1907年8月14日,农历七月初六日。
    ②民国《新河县志》之《经政考六·建设门·附文征·慈善事业之设备》
    ③民国《完县志》卷1《疆域·公廨》。
    ④民国《大名县》卷5《公益志·救济各院》。
    ⑤民国《南宫县志》卷10《法制志·新政篇·全县教育经费》
    ⑥民国《满城县志略》卷7《县政·救济》。
    ⑦民国《南皮县志》卷6《政治志·卹政》。
    ⑧民国十五年《平谷县志》卷1《国赋志·惠政》。
    ⑨民国《望都县志》卷5《政治志·卹政》。
    ①民国《磁县志》第15章《财政·县地方财政·磁县地方公款收入一览表》。
    ②民国二十一年《邯郸县志》卷2《疆域志·建置·官舍》。
    ③民国《满城县志略》卷7《县政·救济》。
    ④王卫平:《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212-217页。
    ①[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26页。
    ②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28页。
    ③笔者所见清代直隶全省仅设置育婴堂11所,分别是磁州育婴堂(康熙《磁州志》卷5《建置志·营建》)、顺德府育婴堂(乾隆《顺德府志》卷1《建置志》)、南宫县育婴堂(光绪《南宫县志》卷6《建置考·恤政》)、唐县育婴堂(乾隆《唐县志》卷2《建置志·坊表冢墓附》)、保定府育婴堂(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怀安县育婴堂(乾隆《怀安县志》卷7《公署》)、永平府育婴堂(康熙《永平府志》卷6《惠政》)、天津育婴堂(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7《历朝恤政·义举附》)、天津育婴堂分堂(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天津恤产保婴局(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7《历朝恤政·义举附》)、青县育婴堂(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7《历朝恤政·义举附》)。
    ④方观承:《方恪敏公奏议》卷8《淀泊河滩淤地议令贫民及留养局分种》,方传穆校,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6年,第1184页。
    ⑤[日]夫马进:《清代沿海六省的善堂普及情况》,《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55-705页。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⑥刘瑞芳、郭文明:《从地方志看清代直隶的慈善事业》,《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⑦梁其姿统计直隶创建的栖流所有157所,占全国总数的47.4%,远远超出苏浙两省的10.3%。参见梁其姿著《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31页。笔者所见直隶栖流所的资料仅三处(磁州、遵化州、良乡县,分别参见康熙《磁州志》卷5《建置志·杂建》、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光绪《良乡县志》卷2《建置志·公署》),与此统计数据相差甚大,梁先生将直隶留养局归入栖流所统计也未可知,但直隶所创办留养局有561所,与此数据也不相符,暂且存疑。
    ①同治《畿辅通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②方观承:《方恪敏公奏议》卷8《淀泊河滩淤地议令贫民及留养局分种折》,方传穆校,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6年,第1184页。
    ③乾隆《安肃县志》卷14《艺文·漕河留养局碑记》。
    ④[日]夫马进:《清代沿海六省的善堂普及情况》,《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92页。
    ⑤乾隆《阜平县志》卷4《恤政志》。
    ⑥同治《阜平县志》卷4《政典志·恤政》。
    ⑦乾隆《高邑县志》卷10《赋役考·赈恤》。
    ⑧乾隆《高邑县志》卷10《赋役考·赈恤》“留养局”条下载:“乾隆十五年知县李冕暨士商捐银一百五十两,于乾隆十六年六月商领营运”。
    ①民国《磁县志》第18章《救济事业·留养局》。
    ②乾隆《正定府志》卷14《惠政·节录议覆地方生息剳子》。
    ③民国《元氏县志》之《行政·组织·慈善机关》。
    ④民国《元氏县志》之《行政·组织·慈善机关》。
    ⑤乾隆《东明县志》卷2《建置志·社学·留养局附》。
    ①乾隆《高邑县志》卷10《赋役考·赈恤》。
    ②光绪《定兴县志》卷2《建设志·庶政》。
    ①民国《望都县志》卷6《人物志·历代职官》载:“杨逢泰,三韩人,乾隆十五年(1745)任”。
    ②民国《望都县志》卷5《政治志·卹政》。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记望都县生息时间始于乾隆十七年(1747),因民国县志晚出,可能记载有误。
    ③民国《任县志》卷2《建置志·官舍》。
    ④民国《良乡县志》卷2《建置志·公署》。
    ⑤乾隆《涿州志》卷4《建置志下·恤典》。
    ⑥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⑦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⑧民国《良乡县志》卷4《官师志·知县》。
    ⑨乾隆《正定府志》卷14《惠政》。
    ⑩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92-1295页。
    ①《清史稿》卷324《列传181·方观承》,北京:中华书局内部发行本,1977年,10825页。
    ②朱元璋洪武八年谕中书省:“昔吾在民间,目击鳏寡孤独饥寒困踣之徒,心常恻然。……尔等为辅相,当体朕怀,不可使一夫不获也”,参见(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卷51《民政·恤鳏寡孤独》,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59页。
    ③《留养局案记条规》,见民国《柏乡县志》卷4《赈恤》。
    ④乾隆《宣化府志》卷36《艺文志·书纪·宣化留养局碑记》。
    ⑤乾隆《柏乡县志》卷5《赈恤·留养局附》。
    ①乾隆《晋州志》卷9《艺文志·劝捐义棺详文》。
    ②光绪《唐县志》卷5《经政志·恤政》。
    ③乾隆《东明县志》卷2《建置志·社学附》。
    ④乾隆《永平府志》卷4《建置志·惠政》。
    ①《留养局案记条规》,见民国《柏乡县志》卷4《赈恤》。
    ②乾隆《永清县志》卷10《户书》。
    ①乾隆《赤城县志》卷2《建置志恤政》。
    ②乾隆《大名县志》卷17《建置志·院冢》。
    ③未单独注明者皆参考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④乾隆《宣化府志》卷9《公署志·仓库及养济院等附》。
    ⑤乾隆《赤城县志》卷2《建置志·恤政》。
    ⑥乾隆《大名县志》卷17《建置志·院冢》。
    ⑦光绪《通州志》卷2《建置志·局所粥厂》。
    ⑧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⑧民国《新城县志》卷3《地图篇·区村·城关》。
    ⑨方观承:《方恪敏公奏议》卷8《淀泊河滩淤地议令贫民及留养局分种》,方传穆校,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第1184页。
    ①方观承:《方恪敏公奏议》卷8《淀泊河滩淤地议令贫民及留养局分种》载:“直隶各州县设有留养局五百六十一处”,方传穆校,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第1184页。
    ②刘瑞芳、郭文明:《从地方志看清代直隶的慈善事业》,《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第22-27页。
    ①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②刘瑞芳、郭文明:《从地方志看清代直隶的慈善事业》,《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第22-27页。
    ③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④《清高宗实录》卷1009乾隆四十一年五月甲午。
    ①明清时期漳河河患发生导致水患最严重的区域在临漳(河南省)、成安、魏县,其次是大名、元城、安阳(河南省)、广平,再次在肥乡、曲州、邱县(清时隶河南省)等地,大部分属冀南大名府和广平府。参见石超艺:《明清时期漳河平原段的河道变迁及其与“引漳济运”的关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3辑,第27-35页。
    ②黄可润:《畿辅见闻录》,转引自严兰绅主编《河北通史·第7册·清朝上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0页。
    ③《留养局案记条规》,见民国《柏乡县志》卷4《赈恤》。
    ④光绪《永年县志》卷37《艺文志·碑记·临洺城留养局碑记》。
    ⑤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⑥康熙《晋州志》卷9《艺文志·劝捐义棺详文》。
    ①乾隆《安肃县志》卷14《艺文·漕河留养局碑记》。
    ②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③方观承:《方恪敏公奏议》卷8《淀泊河滩淤地议令贫民及留养局分种》,方传穆校,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1967),第1185页。
    ④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⑤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⑥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⑦乾隆《永清县志》卷7《建置图·留养局》。
    ⑧同治《永清县志》卷10《户书》。
    ①《留养局案记条规》,见同治《栾城县志》卷5《保息志·留养局》。
    ②乾隆《鸡泽县志》卷3《建置》。
    ③乾隆《元氏县志》卷2《建置志·馆舍》。
    ④乾隆《祁州志》卷2《建置志·官所》。
    ①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①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38-143页。
    ①《留养局条规》,民国《柏乡县志》卷4《赈恤》。
    ①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②乾隆《安肃县志》卷14《艺文·记·漕河留养局碑记》(方观承)。
    ③方观承:《议覆地方生息剳子》,见乾隆《正定府志》卷14《惠政》。
    ①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保定府局》。
    ②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③乾隆《安肃县志》卷2《建置志·县署》。
    ④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⑤乾隆《鸡泽县志》卷3《建置》。
    ⑥光绪《临榆县志》卷10《建置编上·公署附》。
    ①道光《万全县志》卷2《建置志·官署·恤政》。
    ②光绪《滦州志》卷10《建置·食储·各义举附》。
    ③方观承:《议覆地方生息剳子》,见乾隆《正定府志》卷14《惠政》。
    ④《留养局条规》,见民国《柏乡县志》卷4《赈恤》。
    ⑤方观承:《方恪敏公奏议》卷8《淀泊河滩淤地议令贫民及留养局分种》,方传穆校,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第1184页。
    ⑥《留养局案记条规》,见民国《柏乡县志》卷4《赈恤》。
    ⑦姚碧:《荒政辑要》卷5《安顿流民》,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1卷,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03页。
    ①道光《武强县新志》卷2《营建志·留养局》、民国《大名县志》卷5《公益志·救济各院》。
    ②乾隆《通州志》卷2《建置志·局所》。
    ③乾隆《任邱县志》卷2《建置志·恤政》。
    ④嘉庆《滦州志》卷2《建置志·惠政》。
    ⑤嘉庆《开州志》卷2《建置志·廨署》。
    ⑥乾隆《宣化府志》卷36《艺文志·书纪·宣化留养局碑记》(黄可润)。
    ⑦方观承:《议覆地方生息剳子》,见民国《柏乡县志》卷4《赈恤》。
    ⑧《留养局案记条规》,见民国《柏乡县志》卷4《赈恤》
    ⑨方观承:《方恪敏公奏议》卷8《淀泊河滩淤地议令贫民及留养局分种》,方传穆校,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第1185页。
    ⑩民国《徐水县新志》卷12《艺文·记·漕河留养局碑记》。
    11 光绪《永年县志》卷37《艺文志·碑记·临洺城留养局碑记》。
    12 光绪《新乐县志》卷5《艺文上·留养局序》。
    ①乾隆《宁河县志》卷3《建置志·留养局》。
    ②方观承:《议覆地方生息剳子》,见民国《威县志》卷16《慈善事业·官民共办慈善事业》。
    ③民国《威县志》卷16《慈善事业·官民共办慈善事业》。
    ④方观承:《议覆地方生息剳子》,见民国《威县志》卷16《慈善事业·官民共办慈善事业》。
    ⑤乾隆《河间县志》卷2《建置志·义田附》。
    ⑥乾隆《河间县志》卷3《赋役志·经费》。
    ⑦同治《静海县志》卷2《建置志·公署》。
    ⑧康熙《静海县志》卷3《赋役,存留》。
    ⑨《清通典》卷17《食货》,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李鸿章:《李文忠公奏稿》卷19《筹办工赈并赴津日期片》(同治十一年三月初一日),民国景金陵原刊本。
    ②道光元年直隶总督方札、藩司叶札,见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蓟州》。
    ③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④道光元年直隶总督方札、藩司叶札,见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蓟州》。
    ⑤道光《承德府志》卷24《蠲恤》附:“道光九年知府海忠于本街菩萨庙道南买民地一区,改建屋13楹,分男女两局留养局三处。向有发商生息银110两,每年得息银42两,分为三局经费。复因本街留养局旧有房屋6间坍塌无存,赁房留养,经知府海忠以劝捐制钱300千,契买民房添建,又劝捐未交义谷890石折价银667两5钱,又自捐俸银90两5钱,连前生息余项,共银800两发商生息”。
    ⑥民国《卢龙县志》卷9《行政志·惠政》。
    ⑦光绪《滦州志》卷10《建置·食储·各义举附》。
    ①光绪《丰润县志》卷1《官署·留养局》。
    ②光绪《滦州志》卷10《建置·食储·各义举附》。
    ③光绪《吴桥县志》卷4《建置志下·恤政》。
    ④光绪《开州志》卷2《建置志·廨署》。
    ⑤民国《新城县志》卷3《地图篇·区村·城关》。
    ⑥民国十五年《平谷县志》卷1《国赋志·惠政》。
    ⑦民国《满城县志》卷7《县政·救济》。
    ⑧民国《房山县志》卷4《政治·荒政》。
    ⑨民国《徐水县志》卷4《建置记·留养局》。
    ①民国《昌黎县志》卷4《行政志·恤政》。
    ②民国《完县新志》卷4《行政·财政·完县地方款各项生息基金一览表》。
    ③民国《平谷县志》卷1《国赋志·惠政》。
    ④民国《邯郸县志》卷2《建置志·官舍》。
    ⑤民国《望都县志》卷5《政治志·恤政》。
    ⑥民国《昌黎县志》卷4《行政志·恤政》。
    ⑦民国《南皮县志》卷6《政治志·恤政》。
    ⑧民国《卢龙县志》卷9《行政志·惠政》。
    ⑨民国《昌黎县志》卷4《行政志·恤政》。
    ⑩光绪《永年县志》卷2《建置志·惠政》。
    11 光绪《永年县志》卷2《建置志·惠政》。
    12 民国《昌黎县志》卷4《行政志·恤政》。
    ①民国《南皮县志》卷6《政治志·恤政》。
    ①光绪《获鹿县志》卷10《官师》载道光年间张姓知县仅张玉藻一人,但注明任期为道光十三年十二月至十四年十二月,当有误。
    ②《道光十七年五月留养贫民交待册稿》,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5-1-613。
    ③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6-242页。
    ④《详报各宪留养贫民开局日期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239,中华民国三年十月。
    ⑤《本府光绪三十一年分留养贫民支发钱米奏销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5-1-888。
    ⑥《详报各宪留养贫民开局日期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239。
    ①光绪《获鹿县志》卷7《保息志·留养局》。
    ②光绪《获鹿县志》卷7《保息志·留养局》。
    ①《详报各宪留养灾民开局日期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239。
    ②《呈报各宪留养贫民开局日期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753。
    ①《本府光绪三十一年分留养贫民支发钱米奏销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5-1-888。
    ②《详报各宪留养灾民开局日期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239。
    ③《呈报各宪留养贫民开局日期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753。
    ④《呈报各宪留养贫民开局日期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1084。
    ⑤《道光十七年五月留养贫民交待册稿》,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5-1-613。
    ⑥光绪《获鹿县志》卷7《保息志·留养局》。
    ⑦《本府光绪三十一年分留养贫民支发钱米奏销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5-1-888。
    ⑧《详报各宪留养灾民开局日期卷》之《署理直隶财政厅汪批》、之《获鹿县公署详覆》,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239。
    ⑨《详报各宪留养灾民开局日期卷》之《财政科禀》,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239。
    ①《详报各宪留养灾民开局日期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239。
    ②《呈各宪留养贫民开局日期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1208。
    ③《呈各宪留养贫民开局日期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1208。
    ④《直隶司法筹备处整顿留养附设习艺令》,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89。
    ⑤《呈各宪留养贫民开局日期卷》之《直隶保定道道尹公署训令》,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1208。
    ①光绪《永年县志》卷2《建置志·惠政》。
    ②《呈各宪留养贫民开局日期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1208。
    ①《呈各宪留养贫民开局日期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1208。
    ②《呈报各宪留养贫民开局日期卷》之《巡警胡瑞禀》、《知事程仰警持票前赴赵陵铺等村》,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1084。
    ①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227页。
    ②星斌夫:《明清时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国书刊行会,1989年,第302页,转引自王卫平:《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229页。
    ③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28页。
    ④康熙四十五年三月丙戌,左都御史周清原“奏请直隶各省建立育婴堂”,皇帝“从之”,见《清圣祖实录》卷224康熙四十五年三月丙戌。
    ⑤《清圣宗实录》卷19雍正二年闰四月癸未。
    ⑥[日]夫马进:《清代沿海六省的善堂普及情况》,参见《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92-694页。
    ⑦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28页。
    ①光绪《南宫县志》卷6《建置考·恤政》。
    ②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保定府育婴堂》。
    ①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28页。
    ②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文檄卷5《饬议育黎堂规条檄》(乾隆三年七月),引自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22页。
    ③方观承:《方恪敏公奏议》,北京: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出版,2002年,第2382-2383页。
    ④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题本·户科·赈济》,乾隆十二年四月二十日户部尚书傅恒等题为愿捐己资以济孤贫以广皇仁事,引自[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53页注释(44)。
    ①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育黎堂碑记》(康熙三十二年)。
    ②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227页。
    ③王建革:《清代华北的灾害与乡村社会:一种周期性调控系统的作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4-235页。
    ①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19页。
    ②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24、327页。
    ①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29页。
    ②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31页。
    ①卞乾孙:《河北清苑县事情》,新民学会中央指导部,民国二十七年(1938),第361页。《保定市志》记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713页。
    ②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保定府全节堂》之《总督李鸿章碑文(全节堂)》。
    ③[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30页。
    ④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保定府全节堂》。
    ⑤同治十三年(1874年)创立的西安恤嫠局参照直隶保定府全节堂章程制订条规,见杨虎城、邵力子修,宋伯鲁、吴廷锡纂《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30《荒政四·善举》,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9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⑥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保定全节堂》。
    ⑦卞乾孙:《河北清苑县时期》,新民学会中央指导部,民国二十七年(1938),第361页。
    ⑧同治《续天津县志》卷3《城池附建置》
    ⑨民国《临榆县志》卷9《建置编上·会所》。
    ①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之《恤嫠会条规》。
    ②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保定全节堂》。
    ③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3《城池附建置》之《全节堂堂规》。
    ④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3《城池附建置》。
    ⑤[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19页。
    ①乾隆《天津县志》卷7《城池·公署》。
    ②乾隆《天津县志》卷21《艺文志·国朝·并建普济育婴二堂说》。
    ③乾隆《天津县志》卷18《人物志·人物》。
    ④梁其姿统计天津育婴堂创办时间时,即遵此说,将创办时间定为1739年,见《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第342页。
    ⑤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育婴堂碑》。
    ①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保定府育婴堂》。
    ②保定历史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保定历代大事纪略》,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第105页。
    ③梁其姿统计1850年后民立和无资料的育婴堂占72.3%,见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29页。
    ④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400《礼部·风教·训饬风俗》。
    ⑤《清穆宗实录》卷202同治六年五月甲寅。
    ⑥王卫平:《清代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圈》,《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⑦王卫平、施晖:《清代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⑧朱浒:《江南人在华北》,《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①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保定府育婴堂》。
    ②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保定府育婴堂》。
    ③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9页、(清)张焘:《津门杂记》卷中《各善举》,丁绵孙、王黎雅点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④同治《续天津县志》卷3《城池附建置》。
    ⑤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育婴堂碑》(长芦盐政征瑞乾隆五十九年九月三十日奏折)。
    ⑥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育婴堂碑》(长芦盐政征瑞乾隆五十九年九月三十日奏折)。
    ①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保定府育婴堂》。
    ①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收贫民议》,张岱年主编《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郑大华点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2-53页。
    ②《清经世文编三编》卷39《礼政三·正俗·善举》,清光绪石印本。
    ③李长林:《中国慈善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第7期。
    ④李少兵、高晓飞:《从“施善教化”到“教育救济”——20世纪上半叶京津善堂善举的转型》,《历史档案》,2009年第3期,第97-103页。
    ⑤光绪二年(1876)开始的华北大旱灾以丁丑(1877)、戊寅(1878)两年最为严重,故被称为“丁戊奇荒”。
    ⑥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天津广仁堂条规》。
    ⑦光绪三年江南绅士在山东青州仿照江南善堂章程,设立青州同善堂一所,成为当地首家较为完善的善堂,见朱浒:《江南人在华北》,《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⑧朱浒:《跨越的地方性实践——江南善会善堂向华北的移植》,《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第6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3-50页。
    ⑨民国《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2《善举》。
    ①盛宣怀:《津河广仁堂征信录》,清光绪十年刻本。
    ②王卫平将其作为近代慈善组织发展为公益事业的主要表现之一,见《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307页。
    ③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
    ④《津河广仁堂大纲》,见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天津河间广仁堂》。
    ⑤《津河广仁堂大纲》,见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天津河间广仁堂》。
    ⑥《袁世凯为据详报女工厂开厂日期并试办章程事给陆嘉谷等的批》附《广仁堂总董陆嘉谷等为详报开厂日期并呈送试办章程事》,天津市档案馆编《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02页。
    ⑦(清)萧穆:《敬孚类稿》卷2《书序·重刊况太守集序》,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⑧(清)萧穆:《敬孚类稿》卷2《书序·重编左忠毅公文集并年谱定本序》,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①刘海岩:《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87页。
    ②盛宣怀:《津河广仁堂征信录》卷1《广仁堂图说》,清光绪十年刻本。
    ①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天津河间广仁堂》之《津河广仁堂大纲》。
    ②《袁世凯为广仁堂旧有各署岁捐仍应照旧认助事给总办广仁堂事务署理陆运司等的批》,天津市档案馆编《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97页。
    ③《广仁堂鸟瞰》,《益世报》1930年8月10日。
    ④《天河广仁堂征信录》,“董事员司暨夫役人等一览表”,1913年,引自任云兰:《近代天津的慈善与社会救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6页。
    ⑤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天津河间广仁堂》之《津河广仁堂大纲》。
    ⑥盛宣怀:《津河广仁堂征信录》卷1《阁爵督宪李奏案及钦奉谕旨》,清光绪十年刻本。
    ⑦《袁世凯为广仁堂旧有各署岁捐仍应照旧认助事给总办广仁堂事务署理陆运司等的批》,《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97页。
    ⑧《广仁堂总董王树善禀陈该堂经费来源及近年困绌情形请勿免斗捐文》,《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25页。
    ①盛宣怀:《津河广仁堂征信录》卷1《阁爵督宪李奏案及钦奉谕旨》。
    ②《广仁堂总董陈际堂陈述广仁堂经费困难情形及学生恤女收容情况并附广仁堂产业一览表》,《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27页。
    ③据《中华民国三年广仁堂产业一览表》计算,参见《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29页。
    ④《袁世凯为广仁堂旧有各署岁捐仍应照旧认助事给总办广仁堂事务署理陆运司等的批》,《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97页。
    ⑤《广仁堂鸟瞰》,《益世报》1930年8月10日。
    ⑥《广仁堂总董王树善禀陈该堂经费来源及近年困绌情形请勿免斗捐文》,《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25页。
    ⑦《津埠众斗店请将广仁堂善捐九千吊改交军饷文及天津县复函》,《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21-2122页。
    ①盛宣怀:《津河广仁堂征信录》卷1《阁爵督宪李奏案及钦奉谕旨》,清光绪十年刻本。
    ②《广仁堂鸟瞰》,《益世报》1930年8月11日。
    ③《袁世凯为据详报女工厂开厂日期并试办章程事给陆嘉谷等的批》附《广仁堂总董陆嘉谷等为详报开厂日期并呈送试办章程事》,天津市档案馆编《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02页。
    ④《袁世凯为据直隶赈抚局天津广仁堂会详签立女工厂包做冬赈棉衣合同事的批》,天津市档案馆编《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77-278页。
    ⑤李鸿章:《李文忠公奏稿》卷70《各省捐助直赈数目折》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民国景金陵原刊本。
    ⑥《广仁堂鸟瞰》,《益世报》1930年8月11日。
    ⑦《总督李鸿章奏为津郡创设广仁堂收恤妇孺分别教养已著成效折》,见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天津河间广仁堂》。
    ⑧《津广仁堂总董陆运司等汇禀恳请旌表事》,《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07页。
    ⑨《广仁堂总董王树善禀陈该堂经费来源及近年困绌情形请勿免斗捐文》,《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25页。
    ⑩《直隶都督张锡銮为被拐卖民女陈士恩等2人准送交津广仁堂事札津广仁堂》,天津市档案馆编《北洋军阀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第1990年,第228-229页。
    ①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5页。
    ②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505页。
    ③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0页。
    ④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1页。
    ⑤(清)俞樾:《春在堂杂文》第5编卷1《上海应公祠记》,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⑥(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83《国用考·赈恤·恤茕独》,民国景印十通本。
    ①《设教养局》,《大公报》1905年4月14日,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初十日。
    ②(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83《国用考·赈恤·恤茕独》,民国景印十通本。
    ③(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83《国用考·赈恤·恤茕独》,民国景印十通本。
    ④(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378《实业考·总务》,民国景印十通本。
    ⑤孙多森:《直隶实业汇编》卷6,第1-2页,引自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526页。
    ⑥《详记开办习艺所情形》,《大公报》1904年7月31日,光绪三十年六月十九日。
    ⑦天津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民政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4-195页。
    ①《教养贫民》,《大公报》1905年9月14日。
    ②《挑归习艺所》,《大公报》1905年5月9日。
    ③《设习艺所》,《大公报》1904年8月10日,光绪三十年六月二十九日。
    ④《保定习艺所开办有期》,《大公报》1905年7月2日。
    ⑤河北省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定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716页。
    ⑥民国《任县志》卷2《建置志·官舍》。
    ⑦孙多森:《直隶实业汇编》卷6,第66-89页,引自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528-533页
    ⑧《济良所告成》,《大公报》1906年4月25日,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初二日、《北京济良所办事大纲》,《大公报》1906年5月23日,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初一日、《济良所己设学》,《大公报》1906年8月10日,光绪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⑨《拟设济良所》,《大公报》1906年1月9日,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⑩《津绅创办济良所禀批》,《大公报》,1906年7月8日,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七日。
    11 《天津济良所酌拟试办章程》,《大公报》1906年7月21日,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一日。
    ①天津市档案馆编:《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68-2172页。
    ②《天津济良所写真》,《益世报》1930年5月24-25日。
    ③《天津济良所酌拟试办章程》,《大公报》1906年7月21日,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一日。
    ④民国《天津志略》第13编《慈善事业·天津济良所》。
    ⑤《济良所写真》,《益世报》1930年5月22日。
    ⑥《保定·济良所迁移》,《大公报》1906年10月30日,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三日。《保定市志》所录保定济良所成立于1913年,似乎有误,参见河北省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保定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705页。
    ⑦《袁世凯为据详报女工厂开厂日期并试办章程事给陆嘉谷等的批》,《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01-202页。
    ⑧《广仁堂扩充女工》,《大公报》1906年1月3日,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
    ⑨天津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民政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⑩卞乾孙:《河北省清苑县事情》,新民会中央指导部出版部,民国二十七年(1938),第362页。
    11 卞乾孙:《河北省清苑县事情》,新民会中央指导部出版部,民国二十七年(1938),第364页。
    12 王卫平:《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212-217页。
    ①张礼恒:《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机构统计(1930年前后)》,《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
    ②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2页。
    ①民国《涿县志》第4编第2卷《党政组织·团体》。
    ②民国《静海县志》亥集《政事部·行政志·慈善事业》。
    ③民国《望都县志》卷5《政治志·恤政》。
    ①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7《历朝善举》。
    ②光绪《通州志》卷2《建置志·局所粥厂》。
    ③民国《沧县志》卷12《事实志·礼俗·结社》。
    ④赵耀双对天津水会历史、人员构成、工具、资金来源、实际运作等从消防史的角度有过研究,参见《天津近代民间消防组织—水会》,《民俗研究》,2003年第3期。
    ⑤[日]小浜正子著《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第三章专门探讨了近代上海的救火会与地方公益以及救火会运作中所体现的地方力量与国家权力的关系,葛涛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①河北省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定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761页。
    ②同治《续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③民国《沧县志》卷12《事实志·礼俗·结社》。
    ④民国《静海县志》亥集《政事部·行政志·慈善事业》。
    ⑤民国《青县志》卷3《舆地志·建置篇·杂置》。
    ⑥民国《沧县志》卷12《事实志·礼俗·结社》。
    ⑦民国《涿县志》第4编第1卷《党政组织·党部》。
    ⑧民国《沧县志》卷12《事实志·礼俗·结社》。
    ①同治《续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②民国《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2《善举》。
    ③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097-216页。
    ④民国《沧县志》卷12《事实志·礼俗·结社》。
    ⑤民国《青县志》卷3《舆地志·建置篇·杂置》。
    ⑥河北省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定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761-762页
    ⑦民国《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2《善举》。
    ①民国《沧县志》文编上《天一所善同学校记》。
    ②光绪《保定府志》卷38《工政略·仓廒附》。
    ③光绪《东光县志》卷5《经政志·恤政》。
    ④光绪《东光县志》卷5《经政志·恤政》。
    ⑤民国《交河县志》卷4《经政志·卹政》。
    ⑥民国《交河县志》卷4《经政志·卹政》。
    ①光绪《东光县志》卷5《经政志·恤政》。
    ②光绪《东光县志》卷5《经政志·恤政》。
    ③民国《交河县志》卷4《经政志·卹政》。
    ④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6页。
    ⑤同治《畿辅通志》卷109《经政略·恤政》。
    ⑥《施药设局》,《大公报》1904年8月5日,光绪三十年六月二十四日。
    ⑦《医局裁撤》,《大公报》1904年12月14日,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初八日。
    ①民国《清苑县志》卷2《职官·自治各机关·河北省第二救济院》。
    ②《各地方救济院规则》(民国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内政部公布),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合肥:黄山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③光绪《滦州志》卷10《建置·食储·各义举附》。
    ④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73-274页。其中西安城内牛痘局附设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成立的育婴堂内,见杨虎城、邵力子修,宋伯鲁、吴廷锡纂《续修陕西通志稿》卷6《建置·公署》,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9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⑤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记·重修天津保赤堂记》,民国《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2《善举》记为《引痘书》。
    ⑥民国《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2《善举》。
    ①民国《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2《善举》。
    ②光绪《滦州志》卷10《建置·食储·各义举附(牛痘局章程)》。
    ③民国《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2《善举》、张焘:《津门杂记》卷中《各善举·施种牛痘局》,丁绵孙、王黎雅点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4页。
    ④民国《卢龙县志》卷9《行政志·惠政》。
    ⑤光绪《滦州志》卷10《建置·食储·各义举附(牛痘局章程)》。
    ⑥民国《龙关县志》卷6《财政志·善举·仓谷附善举》。
    ⑦《广平府牛痘局章程》,见光绪《广平府志》卷22《经政略·公署,公所附》。
    ⑧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重修天津保赤堂记》(邑人陈垲撰文,光绪二十年七月)。
    ⑨光绪《滦州志》卷10《建置·食储·各义举附》。
    ⑩《广平府牛痘局章程》,见光绪《广平府志》卷22《经政略·公署,公所附》。
    ①光绪《广平府志》卷22《经政略·公署,公所附》。
    ②民国《龙关县志》卷6《财政志·善举·仓谷附善举》。
    ③民国《文安县志》卷6《人民部·善行志·义行》。
    ④光绪《雄县乡土志》之《征集录第二·王开运》。
    ⑤《津商会为众会董行董四十七名志愿成立戒烟善会事禀商部文及部批》,《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73页。
    ⑥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73页。
    ⑦《津商会为戒烟善会开办以来戒毒者已达千余人事禀督宪文》,《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78页。
    ①《津商会为戒烟善会开办以来戒毒者已达千余人事禀督宪文》,《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78页。
    ②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80页。
    ③民国《文安县志》卷6《人民部·善行志·戒烟会》。
    ④民国《文安县志》卷6《人民部·善行志·捐助》。
    ⑤民国《文安县志》卷6《人民部·善行志·戒烟会》。
    ①周秋光:《红十字会在中国(190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②周秋光:《红十字会在中国(190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页。
    ③《万国红十字会联合会规约》,转引自周秋光:《红十字会在中国(190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3页。
    ④民国《清苑县志》卷2《职官·自治各机关·红十字分会》
    ⑤《红十字会志略》,《大公报》1911年11月12日。
    ⑥民国《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2《善举》。
    ⑦周秋光:《红十字会在中国(190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4页。
    ⑧《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周年纪念册》之《中国红十字会全国分会总数表》(不分卷),(出版地不详):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1924年,第428页。
    ⑨民国《涿县志》第4编第2卷《党政组织·团体》、民国《沧县志》卷12《事实志·礼俗·结社》。
    ①民国《沧县志》卷12《事实志·礼俗·结社》。
    ①民国《涿县志》第4编第2卷《党政组织·团体》。
    ②民国《沧县志》卷12《事实志·礼俗·结社》。
    ③民国《清苑县志》卷2《职官·自治各机关·红十字分会》。
    ①民国《清苑县志》卷2《职官·自治各机关》。
    ②周秋光:《红十字会在中国(190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2页。
    ③民国《沧县志》卷12《事实志·礼俗·结社》。
    ①民国《沧县志》文献编上《记慈善堂缘由》。
    ②民国《沧县志》文献编上《记慈善堂缘由》。
    ①民国《望都县志》卷5《政治志·卹政》。
    ②民国《大名县志》卷5《公益志·救济各院》。
    ③唐山市民政局:《唐山民政志》,内部发行本,1990年,第248页。
    ①民国《东明县新志》卷5《经制志·建置·署廨》。
    ②民国《静海县志》亥集《政事部·行政志·慈善事业》。
    ③民国《顺义县志》卷2《建置志·慈善机关》。
    ④民国《顺义县志》卷2《建置志·慈善机关》。
    ⑤王卫平:《唐宋时期慈善事业概说》,《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
    ①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5页。
    ②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75-295页。
    ③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下册,蔡咏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45页。
    ④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下册,蔡咏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54页。
    ①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9页。
    ②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下册,蔡咏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61页。
    ③田涛:《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医疗卫生事业及其专业化》,《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
    ④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下册,蔡咏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068页。
    ⑤天津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民政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6-197页。
    ⑥《各救济团体救济设施概况调查表》,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22-2-665。
    ⑦天津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民政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①《各救济团体救济设施概况调查表》,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22-2-665。
    ②河北省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定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713页。
    ③唐山市民政局:《唐山民政志》,内部发行本,1990年,第248页。
    ④民国《清苑县志》卷6《大事记·杂记·宗教》。
    ⑤民国《昌黎县志》卷4《实业志·工艺》。
    ⑥民国《枣强县志》卷8《外侨》。
    ⑦民国《无极县志》卷4《风俗志·宗教》。
    ⑧民国《威县志》卷15《宗教志·耶稣教》。
    ⑨民国《威县志》卷16《慈善志·团体慈善事业》。
    ⑩民国《广宗县志》卷5《建置略·慈善》。
    ①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报告书》乙《北五省灾荒概论》,民国十一年(1922)编印,第7页。
    ②夏明方、康沛竹:《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2页。
    ③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报告书》乙《北五省灾荒概论》,民国十一年(1922)编印,第11页。
    ④民国《威县志》卷16《慈善志·团体慈善事业》。
    ⑤民国《威县志》卷16《慈善志·团体慈善事业》。
    ⑥唐山市民政局:《唐山民政志》,内部发行本,1990年,第248-250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大纲》,朱翊新编《大众应用文件集成·团体文件》,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版,第105页。
    ②熊希龄:《为遵照部颁立案办法造具各件请为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立案呈北平市社会局文》,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8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66页。
    ③熊希龄:《为遵照部颁立案办法造具各件请为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立案呈北平市社会局文》,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8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66页。
    ④邵雍:《中国会道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⑤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年第46期。
    ⑥方竞、蔡传斌:《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及其赈济活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75-82页。
    ⑦濮文起:《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89-96页。
    ⑧赵宝爱:《道院组织在华北地区的慈善活动述论》,《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2期,第41-45页。
    ⑨高鹏程:《论红卍字会的会员资格、类型与社会基础》,《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19-25页。
    ⑩李光伟:《近代中国本土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民间慈善救助组织——世界红卍字会》,《文史》,2009年第11期,第37-39页。
    11 相关参阅:《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暨恤养院历史初探》,《鲁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14-20页。《民国山东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文献资料知见略说》,《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年第1期,第112-116页、《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之典范——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的历史考察》,《鲁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民国女道德社暨世界妇女红卍字会史事考》,《民国档案》,2009年第2期,第74-83页、《民国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衰亡原因与评价刍论》,《贵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63-73页、《民国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慈善医疗活动探析——以山东为例》,《东方论坛》,2009年第1期,第75-81页。
    ①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施行细目》,朱翊新编《大众应用文件集成·团体文件》,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版,第106页。
    ③熊希龄:《请为世界红卍字会继续立案呈薛笃弼文》,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8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9页。
    ④熊希龄:《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各地分会慈幼事业概况》,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8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49页。
    ⑤熊希龄:《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各地分会慈幼事业概况》,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8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50页。
    ⑥方竞、蔡传斌:《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及其赈济活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75-82页。
    ①张鹤魂:《石门新指南》,石门(石家庄)新报社,民国三十一年(1942),第1页。
    ①李光伟:《民国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衰亡原因与评价刍论》,《贵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63-73页。
    ②民国《天津志略》第13编《慈善事业·世界红卍字会天津分会》。
    ①民国《天津志略》第13编《慈善事业·世界红卍字会天津分会》。
    ②民国《沧县志》卷12《事实志·礼俗·结社》。
    ③民国《天津志略》第13《慈善事业·世界红卍字会天津分会》。
    ④民国《沧县志》卷12《事实志·礼俗·结社》。
    ⑤河北省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定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706页。
    ⑥民国《沧县志》卷12《事实志·礼俗·结社》。
    ⑦河北省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定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706页。
    ⑧卞乾孙:《河北清苑县事情》,新民会中央指导部出版部,民国二十七年(1938),第369页。
    ①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第5卷《民国会道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2002年,第221-222页。
    ②民国《天津志略》第13编《慈善事业·公善施材总社》。
    ③李洁贤:《理教传入天津及西老公所》,《天津文史资料》第24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9-205页。毕文桢等:《旧天津的理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4-192页。王鸿逵:《理教的起源和发展》,《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2-183页。
    ④民国《天津志略》第4编《宗教·理教》。毕文桢等:《旧天津的理门》称天津理门公所约有150余处,参见《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4-192页。
    ⑤李洁贤:《理教传入天津及西老公所》,《天津文史资料》第24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4页。
    ⑥民国《天津志略》第13编《慈善事业·公善施材总社》。
    ⑦民国《天津志略》第13编《慈善事业·公善施材总社》。
    ⑧李洁贤:《理教传入天津及西老公所》,《天津文史资料》第24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01页。
    ①民国《大名县志》卷25《宗教·道教》。
    ②民国《磁县志》第9章《宗教·其它各教》。
    ③民国《磁县志》第9章《宗教·其它各教》。
    ④民国《威县志》卷15《宗教志·道教》。
    ⑤民国《沧县志》卷16《事实志·大事年表·同治八年》。
    ⑥民国《沧县志》卷16《事实志·大事年表·同治八年》。
    ⑦民国《磁县志》第9章《宗教·其它各教·中国三道圣教会》。
    ①民国《磁县志》卷18《慈善事业·慈善团》。
    Ruth Rogaski, "Beyond Benevolence:A Confucian Women's Shelter in Treaty-Port China", Journal of Women's History,1997 (8).
    ③任云兰:《近代华北自然灾害期间京津慈善机构对妇女儿童的社会救助》,《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41-144页。
    ④《各地方救济院规则》(民国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内政部公布),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合肥:黄山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⑤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317-321页。
    ⑥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3-266页。
    ①黄忠怀:《从育婴堂到救济院:民国时期传统慈善事业的危机与转型》,《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第6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7-90页。
    ②张峰:《试论民国时期昆山的慈善事业》,《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87-95页。
    ③任云兰:《改组与经营:民国时期的天津救济院》,《兰州学刊》,2009年第8期,第205-208页。
    ④[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葛涛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11-112页。
    ⑤民国二十二年《申报年鉴》。
    ⑥河北省民政厅:《河北民政统计(民国十九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3年,第111-118页。
    ⑦魏鑑:《河北省各县概况一览》(民国二十二年),出版社不详,1934年。
    ①《各地方救济院规则》第七条,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合肥:黄山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②《各地方救济院规则》,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合肥:黄山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①《各地方救济院规则》第二条,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合肥:黄山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②民国《清苑县志》卷2《职官·自治各机关》。
    ③民国《涿县志》第4编第1卷《党政组织·党部·救济院》、河北省民政厅:《河北民政统计》,台北:文海出版社,1993年,第111-118页。
    ①《清世祖实录》卷41顺治五年十一月辛未。
    ②方观承:《方恪敏公奏议》卷8《淀泊河滩淤地议令贫民及留养局分种》,方传穆校,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第1184页。
    ③民国《通县志》卷3《建置志·局厂》。
    ④民国《清苑县志》卷2《职官·自治各机关》。
    ⑤民国《大名县志》卷5《公益志·救济各院》。
    ⑥河北省民政厅:《河北民政统计》,台北:文海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⑦民国《无极县志》卷3《赋役志·地方经费》。
    ⑧民国《枣强县志》卷3《行政·组织》。
    ①黄忠怀:《从育婴堂到救济院:民国时期传统慈善事业的危机与转型》,《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第6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7-90页。
    ②黄忠怀:《从育婴堂到救济院:民国时期传统慈善事业的危机与转型》,《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第6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7-90页。
    ③任云兰:《改组与经营:民国时期的天津救济院》,《兰州学刊》,2009年第8期,第205-208页。
    ④周秋光:《红十字会在中国(190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4页。
    ⑤周秋光:《红十字会在中国(190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9页。
    ⑥《各地方救济院规则》(民国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内政部公布),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合肥:黄山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①民国《景县志》卷4《政治志下·自治·救济院》。
    ②民国《大名县志》卷5《公益志·救济各院》。
    ③民国《枣强县志》卷3《行政·组织》。
    ④民国《雄县新志》之《法制略·建置篇附养济院》。
    ⑤民国《清苑县志》卷2《职官·自治各机关》。
    ①民国《雄县新志》之《法制略·建置篇附养济院》。
    ②民国《景县志》卷4《政治志下·自治·救济院》。
    ③《各地方救济院规则》(民国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内政部公布),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合肥:黄山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①《西关锡盛成等认包皮捐籍作孤贫口粮》,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1218。
    ②[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4页。
    ③民国《清苑县志》卷2《职官·自治各机关》。
    ④民国《涿县志》第4编第1卷《党政组织·党部·救济院》。
    ⑤民国《井陉县志料》第7编《行政·财政·行政费之支配》。
    ⑥民国《雄县新志》之《法制略·自治篇附救济院》。
    ⑦民国《景县志》卷4《政治志下·自治·救济院》。
    ①黄忠怀:《从育婴堂到救济院:民国时期传统慈善事业的危机与转型》,《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第6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7-90页。
    ②靳环宇:《中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历史嬗变》,《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第111-114页。
    ①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郭凤岐总主编,王涛分主编《天津通志·民政志》第6章《慈善事业》,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63-204页。
    ②刘海岩:《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③#12
    ④任云兰:《近代天津的慈善与社会救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①张利民:《解读天津六百年》,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4页。
    ②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7《历朝恤政·义举附》。
    ③《育黎堂——救济院简史》,《天津救济院院刊》第1期,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
    ④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育黎堂碑记》。
    ⑤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育黎堂碑记》。
    ①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②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③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④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⑤《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097页。
    ⑥《天津市概要》卷12《振济篇·水会挠钩会附》,天津:百城书局,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①蓝勇:《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制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制续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②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③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④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①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②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0页。
    ③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④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第183页。
    ⑤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第183页。
    ⑥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⑦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⑧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⑨光绪《天津府志》卷7《历朝恤政·义举附》。
    ①光绪《天津府志》卷7《历朝恤政·义举附》。
    ②光绪《天津府志》卷7《历朝恤政·义举附》。
    ③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④乾隆《天津县志》卷7《城池·公署》。
    ⑤[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22页。
    ⑥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育婴堂碑》(长芦盐政征瑞乾隆五十九年九月三十日奏折)。
    ⑦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①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7《历朝恤政·义举附》。
    ②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③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7《历朝恤政·义举附》。
    ④民国《天津志略》第13编《慈善事业》。
    ①《天津市概要》卷12《振济篇·民办慈善事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②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民政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③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民政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71页。
    ④民国《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2《善举》。
    ⑤[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葛涛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04页。
    ①《捐助水灾之踊跃》,《益世报》1917年8月11日。
    ②《救急会分途放米》,《益世报》1917年8月11日、《善堂又放铜元急赈》,《益世报》1917年8月25日、《善堂筹备安插灾民》,《益世报》1917年8月29日、《设立灾民临时留养所》,《益世报》1917年9月27日。
    ③同治《续修天津县志》卷8《风俗附义举》。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近代人物录》,天津市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总编辑室,1987年,第149-150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近代人物录》,天津市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总编辑室,1987年,第296页。
    ②《各地方救济院规则》(民国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内政部公布),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黄山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③《管理私立慈善机关规则》(民国十七年五月),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黄山出版社,1999年,第9页。
    ④《监督慈善团体法》(民国十八年十月十五日),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0册,黄山出版社,1999年,第10页。
    ①《天津市概要》卷12《振济篇·官办慈善事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②《天津市统计年鉴》之《天津市收容机关概况表》(民国二十二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③任云兰:《改组与经营:民国时期的天津救济院》,《兰州学刊》,2009年第8期,第205-208页。
    ④《天津市概要》卷12《振济篇·官办慈善事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⑤《天津市统计年鉴》之《天津市收容机关概况表》(民国二十二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⑥《天津市慈善团体立案公告》,《天津市行政周刊》,1936年第12期(总第214期)。
    ⑦《天津市慈善团体立案公告》,《天津市行政周刊》,1936年第12期(总第214期)。
    ⑧《天津市概要》卷12《振济篇·民办慈善事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①《天津市统计年鉴》之《天津市施赈机关概况表》(民国二十二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②《天津市统计年鉴》之《天津市施赈机关概况表》(民国二十二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③刘海岩:《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4-37页。
    ④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七年七月甲申(1981年),张静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38页。
    ①张利民:《解读天津六百年》,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①《天津市概要》卷12《振济篇·官办慈善事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②《天津市概要》卷12《振济篇·民办慈善事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③《天津市概要》卷12《振济篇·官办慈善事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①《天津市概要》卷12《振济篇·民办慈善事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②道光《津门保甲图说》之《西门外图说》。
    ③道光《津门保甲图说》之《西北城角图说》。
    ④道光《津门保甲图说》之《北门外图说》。
    ⑤道光《津门保甲图说》之《东北城角图说》。
    ⑥道光《津门保甲图说》之《东门外图说》。
    ①道光《津门保甲图说》之《南门外图说》。
    ①民国《沧县志》卷12《事实志·礼俗·结社》。
    ②邓拓:《中国饥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7页。
    ③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1页。
    ④[日]斯波义信:《宁波及其腹地》,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01页。
    ①康熙《天津卫志》卷首《薛柱斗序》。
    ②同治《续天津县志》卷8《风俗》。
    ①刘海岩:《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1页。
    ②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育黎堂碑记》。
    ③民国《天津县新志》卷24《碑刻·育婴堂碑》。
    ④同治《续天津县志》卷8《风俗》,引孙泳《重修大慈寺记》。
    ①王卫平:《光绪二年苏北赈灾与江南士绅——兼论近代义赈的开始》,《历史档案》,2006年第1期,第99-102页。
    ②李文海:《晚清义贩的兴起与发展》,《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第27-35页。
    ③靳环宇:《中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历史嬗变》,《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第111-114页。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近代人物录》,天津:天津市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 总编辑室,1987年,第296页。
    ①李鸿章:《李文忠公奏稿》卷70《各省捐助直赈数目折》(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民国景金陵原刊本。
    ②天津市档案馆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420-3421页。
    ③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靳环宇:《晚晴义赈组织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薛毅:《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黄文德:《非政府组织与国际合作在中国——华洋义赈会之研究》,台北:秀威信息,2004年。
    ①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2《水灾状况》,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
    ②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报告书》,民国十一年(1922年)编印。
    ③张家诚、王立:《1917年华北大水初析》,《灾害学》,1992年第4期,第43-49页。
    ④郭璞、李忠良、刘敬礼:《海河流域大范围毁灭性罕见洪水对应暴雨与减灾》,《河北水利》,1998年第2期,第44-46页。
    ⑤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救济1917年京直水灾述略》,《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221-225页。
    ⑥王秋华:《1917年京直水灾与赈济情况略述》,《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104-109页。
    ⑦刘宏:《外国人对1917年天津水灾的救援》,《民国春秋》,2006年第6期,第30-36页。
    ⑧李明珠:《1917年的大水灾:天津与它的腹地》,《二十世纪华北城市近代化》(《城市史研究》特刊,第21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395-418页。
    ⑨Lillian M. Li, "Fighting Faming in North China: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1690s-1990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⑩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
    11 《益世报》,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影印本。
    12 周秋光编:《熊希龄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①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830页。
    ②《各省近事·直隶·近畿各河之水灾》,《益世报》1917年8月3日。
    ③《天津水灾之情形》,《申报》1917年8月12日。
    ④《西沽一带水势之调查》,《益世报》1917年8月6日。
    ⑤《天津水灾之情形》,《申报》1917年8月12日。
    ⑥《乞赈函电雪片飞来》,《申报》1917年8月27日。
    ⑦《各省近事·近畿水灾详报》,《益世报》1917年8月4日。
    ⑧《北京新闻·京汉铁路之水患》,《益世报》1917年8月6日。
    ⑨《城厢一带被水之情形》,《益世报》1917年9月23日。
    ⑩《天津水灾情形之别报》,《申报》1917年10月8日。
    11 《要件·青年会演说救灾治河旁听记》,《益世报》1917年9月24日。
    ①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2《水灾状况》,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90页。
    ②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2《水灾状况》,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26页。
    ③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2《水灾状况》,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92-93页。
    ④内务部统计科:《内务统计·民国五年分京兆人口之部》、《内务统计·民国五年分直隶人口之部》,殷梦霞、田奇选编《民国人口户籍史料汇编》,第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404、463、470页。
    ①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2《水灾状况·文安灾情》,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38-39页。
    ②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2《水灾状况·天津县灾情》,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33-34页。
    ① Lillian M. Li, "Fighting Faming in North China: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1690s-1990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286.
    ②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征信录·序》,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170页。
    ①《时评》,《益世报》1917年8月4日。
    ②《北京新闻·会衔呈请赈济水灾》,《益世报》1917年8月13日。
    ③《北京新闻·京兆尹筹商办赈》,《益世报》1917年8月4日。
    ④《北京新闻·涿县灾民之赈恤》,《益世报》1917年8月10日。
    ⑤《本埠新闻·曹督军饬查各县水灾》,《益世报》1917年8月7日。
    ⑥《北京新闻·请筹赈灾办法》,《益世报》1917年8月12日。
    ⑦《曹省长电呈灾况》,《益世报》1917年8月13日。
    ①《天津水灾之情形》,《申报》1917年8月12日。
    ②《曹督军急济灾民》,《益世报》1917年8月9日。
    ③《各县被灾之呈报》,《益世报》1917年8月13日。
    ④《曹省长急赈清苑灾民》,《益世报》1917年9月4日。
    ⑤《曹省长赈济安新灾民》,《益世报》1917年9月7日。
    ⑥《拨款急赈定兴灾民》,《益世报》1917年9月24日。
    ⑦《蔡吉逢君报告文安灾情电》,《益世报》1917年11月26日。
    ⑧《新安灾情之报告》,《益世报》1918年2月4日。
    ⑨《武强县亦算放赈》,《益世报》1917年12月12日。
    ⑩《安国灾情之布告》,《益世报》1918年2月5日。
    11 《望都县灾情之报告》,《益世报》1918年2月24日。
    12 《蔡吉逢君报告文安灾情电》,《益世报》1917年11月26日。
    13 《武强县亦算放赈》,《益世报》1917年12月12日。
    14 《曹督军眷念灾民》,《益世报》1917年8月10日。
    15 《各长官救灾之认真》,《益世报》1917年8月18日。
    ①《曹督军又助馒首》,《益世报》1917年8月20日。
    ②《本埠新闻·曹督军慨助赈捐》,《益世报》1917年8月14日。
    ③《曹省长饬属募捐》,《益世报》1917年9月5日。
    ④《黎前总统拟迁居中州会馆》,《益世报》1917年9月26日。
    ⑤《咨熊督办咨为收集赈款分配数目各县漫决丈尺叙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京兆尹公署档案》,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433-447页。
    ⑥《财政部长捐款拯济》,《益世报》1917年9月30日。
    ⑦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征信录·序》,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170页。
    ⑧《评论·熊孙二君之造福灾民》,《益世报》1917年10月1日。
    ⑨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1《机关组织》,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实录续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7页。
    ⑩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19《预算决算·呈大总统沥陈京畿工赈情形并编制六七年决算预算文(七年二 月十一日)》,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340页。
    ①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19《预算决算·呈大总统沥陈京畿工赈情形并编制六七年决算预算文(七年二月十一日)》,《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340页。
    ②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19《预算决算·呈送总决算书文》,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340页。
    ③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征信录》,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175-176页。
    ④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征信录》,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171-174页。
    ⑤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征信录》,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173页。
    ⑥ Lillian M. Li, "Fighting Faming in North China: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1690s-1990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289.
    ①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征信录》,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171-174页。
    ②《熊督办致上海红十字总会电》,《益世报》1917年11月3日。
    ③《青镇灾民来函鸣谢》,《益世报》1918年2月6日。
    ①《河间县水灾筹赈事务所函》,《益世报》1917年9月17日。
    ②《熊督办致上海红十字总会电》,《益世报》1917年11月3日。
    ①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14《修复堤埝及工赈》。
    ② Lillian M. Li, "Fighting Faming in North China: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1690s-1990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287.
    ③《华北基督教水灾赈济会正式成立》,《益世报》1918年2月8日。
    ④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征信录》,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175页。
    ⑤熊希龄:《呈大总统报告查放冬赈情形文》,《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6《冬赈》,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192-193页。
    ⑥熊希龄:《呈大总统报告查放春赈情形文》,《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7《春赈》,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246页。
    ①《红十字会筹办急赈之通启》,《益世报》1917年8月7日。
    ②《筹办急赈开会记》,《益世报》1917年8月9日。
    ③《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请出席顺直水灾义赈会成立会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年),第3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440页。
    ④《水灾义赈会公布》,《益世报》1917年8月14日。
    ⑤《拨款急赈蠡县灾黎》,《益世报》1917年9月2日。
    ⑥熊希龄:《顺直义赈会函拟春赈责成县知事查放文》,《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7《春赈》,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219页。
    ⑦《救急会董事开会记》,《益世报》1917年8月26日。
    ①《水灾救急义赈》,《益世报》1917年8月13日。
    ②《筹办天津水灾义赈大概办法》,《益世报》1917年8月17日。
    ③《警厅昨开救急会记》,《益世报》1917年8月16日。
    ④《天津水灾急赈会董士衔名》,《益世报》1917年8月18日。
    ⑤《筹办天津水灾义赈大概办法》,《益世报》1917年8月17日。
    ⑥《筹办天津水灾义赈大概办法》,《益世报》1917年8月17日。
    ⑦《绅商筹赈之热心》,《益世报》1917年8月17日。
    ⑧《绅商助赈之热心》,《益世报》1917年8月18日。
    ⑨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8《义赈》,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292页。
    ①《急赈董事开会记》,《益世报》1917年9月9日、9月12日。
    ②《急赈董事开会记》,《益世报》1917年9月27日、10月3日。
    ③《急赈董事开会记》,《益世报》1917年9月12日。
    ④《急赈董事开会记》,《益世报》1917年9月9日。
    ⑤《水灾会合并之动议》,《益世报》1917年9月13日。
    ⑥《筹办天津水灾义赈大概办法》,《益世报》1917年8月17日。
    ⑦《急赈董事开会记》,《益世报》1917年9月12日。
    ⑧《顺直救急会筹画进行》,《益世报》1917年9月19日。
    ⑨《筹办急赈开会记》,《益世报》1917年8月9日。
    ⑩《筹办急赈开会记》,《益世报》1917年8月9日。
    11 《天津水灾之情形》,《申报》1917年8月12日。
    ①《天津红十字分会办理水灾救急会报告》,《益世报》1917年9月1日。
    ②《救急会派员购米》,《益世报》1917年8月21日。
    ③《天津红十字分会办理水灾救急会报告(三续)》,《益世报》1917年9月4日。
    ④《救急会派员放米》,《益世报》1917年8月10日。
    ⑤《天津红十字分会办理水灾救急会报告(续)》,《益世报》1917年9月2日。
    ⑥《天津红十字分会办理水灾救急会报告(再续)》,《益世报》1917年9月3日。
    ⑦《天津红十字分会办理水灾救急会报告(续)》,《益世报》1917年9月2日。
    ⑧《红十字会员调查灾区》,《益世报》1917年9月21日。
    ①《天津红十字会分会查放灾区报告日记事实》,《益世报》1917年10月9日——25日。
    ②《红十字会添设临时事务所》,《益世报》1917年9月30年。
    ③《官绅拯济灾民之热心》,《益世报》1917年9月30年。
    ④《天津红十字会分会查放灾区报告日记事实》,《益世报》1917年10月16日。
    ⑤《天津红十字会分会查放灾区报告日记事实》,《益世报》1917年10月10日。
    ⑥《留养院近事二则》,《益世报》1917年10月23日。
    ⑦《官绅参观留养院》,《益世报》1917年10月23日。
    ⑧《红会董事开会记》,《益世报》1918年2月16日。
    ⑨《红十字会资遣灾民回籍》,《益世报》1918年3月26日。
    ⑩《上海红十字总会来电》,《益世报》1917年10月5日。
    11 《天津红十字会分会查放灾区报告日记事实》,《益世报》1917年10月20日。
    12 《本津要讯》,《益世报》1917年10月6日。
    13 《上海红十字会沈会长致天津分会电》《益世报》1917年10月13日。
    ①《规划防疫筹办施药处所案》,《益世报》1917年10月17日。
    ②《红会检察灾民》,《益世报》1917年10月29日。
    ③《红十字分会启事二则》,《益世报》1917年10月31日。
    ④《红十字会赈救难民记》,《益世报》1917年10月21日。
    ⑤《天津杨柳青全镇绅耆谨谢中国红十字会》,《申报》,1917年12月21日。
    ⑥《调查静海县属灾况》,《益世报》1917年10月26日。
    ⑦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8《义赈》,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285页。
    ⑧《急赈会董事开会记》,《益世报》1917年9月26日。
    ⑨《规划防疫筹办施药处所案》,《益世报》1917年10月17日。
    ⑩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6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2-223页。
    11 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8《义赈》,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285页。
    ①《红十字会派员放赈》,《申报》1917年9月16日。
    ①《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周年纪念册(1904-1923年)》之《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年大事纲目》,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印行,1924年。
    ②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征信录》,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175页。
    ③《蔡吉逢君报告文安灾情电》,《益世报》1917年11月26日。
    ④《石家庄被水之惨状》,《益世报》1917年8月19日。
    ⑤《查勘石家庄被灾之惨状》,《益世报》1917年10月12日。
    ①《红会办振(赈)员之冒险救灾》,《益世报》1917年6月4日。
    ②《蔡吉逢君报告文安灾情电》,《益世报》1917年11月26日。
    ③《京畿水灾善后纪事》,《益世报》1917年11月28日。
    ④《安平县知事何炳庚来函》,《益世报》1917年10月17日。
    ⑤《安平得赈公民代表邢玉祥洪道衡敬谢中国红十字总会、保定分会》,《益世报》1918年3月25日。
    ⑥《红十字会赈济灾民》,《益世报》1917年12月30日。
    ⑦《蔡吉逢君报告文安灾情电》,《益世报》1917年11月26日、《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8《义赈》。
    ①《沧南被灾最重村庄来函》,《益世报》1917年12月17日、《沧县窦西铭等为唐善士辩诬函》,《益世报》1918年1月5日。
    ②《红十字会之赈务》,《申报》1917年11月4日、1917年11月12日。
    ③熊希龄1917年10月23日给中国红十字会赈灾特派员蔡吉逢的电报中称“兹拟请贵会担任东光、文安、沧县、玉田、徐水等五县急赈”,见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6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2页。
    ④《上海总会续放急赈》,《益世报》1917年11月6日。
    ⑤《红十字会之赈务》,《申报》1917年10月29日。
    ⑥《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6《冬赈》。
    ⑦《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7《春赈》。
    ⑧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征信录》,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①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8《义赈》,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279页。
    ①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8《义赈》,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279页。
    ②《华北基督教水灾赈济会正式成立》,《益世报》1918年2月8日
    ①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卷2《水灾状况》,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年,第90页。
    ②《赵县宁晋之灾况》,《益世报》1917年12月28日。
    ③《衡水县最近灾况之报告》,《益世报》1918年3月1日。
    ④《曹省长赈济灾民之训令》,《益世报》1918年3月1日。
    ⑤《直隶灾民吵赈纪闻》,《益世报》1918年3月9日。
    ①[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乾隆“九年(1745),覆准各省流寓孤贫如系附近都邑,仍照例移送原籍收养,其有隔省遥远,及本省相去至千里外者,亦一例加恩收养”,参见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69《户部·蠲恤·恤孤贫》。
    ②同治《畿辅通志》卷110《经政略·恤政·留养局》。
    ③方观承:《方恪敏公奏议》卷8《淀泊河滩淤地议令贫民及留养局分种》,方传穆校,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1967),第1185页。
    ①《大公报》1907年1月-1908年3月的相关报道。
    ①民国《天津志略》第13编《慈善事业·世界红卍字会天津分会》。
    ①据《中华民国三年广仁堂产业一览表》计算,《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29页。
    ②《呈各宪留养贫民开局日期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1208。
    ③《详报各宪留养灾民开局日期卷》,河北省档案馆档案:656-1-239。
    ①王卫平、黄鸿山:《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以苏州育婴堂、普济堂、广仁堂和丰备义仓为中心》,《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②吴宏岐、王洪瑞:《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89-94页。
    ③民国《静海县志》亥集《政事部·行政志·慈善事业》。
    ④民国《顺义县志》卷2《建置志·慈善机关》。
    ⑤光绪《东光县志》卷5《经政志·恤政》。
    ①晓舟、恩厚:《记保定“水社”》,《保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保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内部发行本,1985年,第202-205页。
    ②王鸿泰:《世俗空间与大众广场:明清城市中的寺庙空间与民众生活》,(台北)《明代研究》第10期,2007年,第71-103页。
    ③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94页。
    ④《留养局案记条规》,见民国《柏乡县志》卷4《赈恤》。
    ①民国《交河县志》卷4《经政志·恤政》。
    ②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页。
    ③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60页。
    ①韩光辉:《清代北京赈恤机构的时空分布研究》,《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王娟:《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慈善组织的转型》,《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1]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内部发行本,1977.
    [3]清史列传[M].王钟翰,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4]大元通制条格[M].郭成伟,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5]龙文彬.明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据光绪25年原刻本影印.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
    [8]大清律例[M].//故宫珍本丛刊(第33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9]席裕福,沈师徐.皇朝政典类纂[G].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
    [10]清通典[G].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M].民国景印十通本.
    [12]清经世文编三编[G].清光绪石印本.
    [13]黄震.养济院规式[M].据清咸丰四年刊开庆四明续志本影印本.//杨一凡,刘笃才.中国古代地方法律文献[G]:甲编·第二册.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6.
    [14]黄六鸿.福惠全书[M].清康熙38年金陵濂溪书屋刊本.
    [15]邵槤.啸亭杂记[M].何英芳,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罗振玉.皇清奏议[G].北京:缩微中心出版社,2004.
    [17]方观承.方恪敏公奏议[M].北京: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2002.
    [18]方观承.方恪敏公奏议[M].方传穆,校.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19]孙家淦.孙文定公(嘉淦)奏疏[M].孙铸,校.//沈云龙.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5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20]姚碧.荒政辑要[M].//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G]:第二辑·第一卷.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21]梁章鉅.盈联丛话[M].清道光二十年桂林署斋刻本.
    [22]俞樾.春在堂杂文[M].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23]萧穆.敬孚类稿[M].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24]冯桂芬.校邠庐抗议[M].//张岱年.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郑大华,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25]盛宣怀.津河广仁堂征信录[M].光绪十年刻本.
    [26]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张静庐,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27]李鸿章.李文忠公奏稿[M].民国景金陵原刊本.
    [28]钱单士厘.癸卯旅行记·潜归记[M].杨坚,校点.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29]沈桐生.光绪政要[G].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30]杜文澜.古谣谚[M].清咸丰刻本.
    [1]大公报[N].北京: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82.
    [2]申报[N].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1983.
    [3]申报年鉴[G].民国22.
    [4]益世报[N].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影印本,2004.
    [5]获鹿县清代档案汇集[G].河北省档案馆.全宗号:655.
    [6]获鹿县民国档案汇集[G].河北省档案馆.全宗号:656.
    [7]民国河北省政府社会处档案[G].河北省档案馆.全宗号:622.
    [8]河北省民政厅.河北民政统计(民国十九年)[G].台北:文海出版社,1993.
    [9]魏鉴.河北省各县概况一览[G].出版社不详,1934.
    [10]河北省概况统计调查表[G].民国1934.
    [11]天津市概要[G].天津:百城书局,铅印本,1934.
    [12]天津市统计年鉴[G].天津市政府统计委员会,1934.
    [13]天津市档案馆.北洋军阀天津档案史料选编[G].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14]天津市档案馆.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G].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15]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商会档案:1903-1911[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16]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17]京兆尹公署档案[G].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18]蔡鸿源.民国法规集成:40册[G].合肥:黄山出版社,1999.
    [19]朱翊新.大众应用文件集成·团体文件[G].上海:世界书局,1946.
    [20]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周年纪念册[M].1924.
    [21]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报告书[R].1922.
    [22]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实录[M].//殷梦霞,李强.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7-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
    [23]熊希龄.京畿水灾善后救济征信录[G].//殷梦霞,李强.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9.
    [24]内务部统计科.内务统计·民国五年分京兆人口之部[G].//殷梦霞,田奇.民国人口户籍史料汇编:第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内务部统计科.内务统计·民国五年分直隶人口之部[G].//殷梦霞,田奇.民国人口户籍史料汇编:第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25]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M].蔡咏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6]熊希龄.熊希龄集[M].周秋光,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7]李京汉.定县社会调查[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8]卞乾孙.河北清苑县事情[M].新民学会中央指导部,1938.
    [29]卞乾孙.河北徐水县事情[M].新民学会中央总会,1938.
    [30]陈佩.河北武清县事情[M].新民学会中央总会,1940.
    [31]石小川.天津指南[M].天津:文明书局铅印本,1911.
    [32]张鹤魂.石门新指南[M].石门(石家庄)新报社,1942.
    [33]河北省救济黄河水灾概况及统计报告.河北民政月刊[J].1935(1).
    [34]育黎堂—救济院简史.天津救济院院刊[J].1947(1)。
    [35]天津市慈善团体立案公告.天津市行政周刊[J].1936(12).
    [1]唐执玉,李卫,田易.(雍正)畿辅通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4-50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李鸿章,黄彭年.(同治)畿辅通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3]河北通志馆.(民国)河北通志稿[M].河北通志馆铅印本,1935.
    [4](明)顺天府志[M]//(清)缪荃孙.永乐大典辑本.北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本,1983.
    [5](明)谭希思,张元芳.(万历)顺天府志[M].据明万历21年刻本影印.北京:中国书店,1959.
    [6](清)周家楣,缪荃孙.(光绪)顺天府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
    [7](清)王养濂,李开泰,张采.(康熙)宛平县志[M],据康熙23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北京府县志辑:第5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8](清)张茂节,李开泰.(康熙)大兴县志[M].据康熙24年刻本传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北京府县志辑:第7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9](明)马龙川,黄榜.(崇祯)房山县志[M].崇祯15年刻本.
    [10](清)张世法.(乾隆)房山县志[M].据乾隆41年刻本传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北京府县志辑:第7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1]冯庆澜,高书官.(民国)房山县志[M].民国17年铅印本.
    [12](清)杨嗣奇,见圣.(康熙)良乡县志[M].据康熙39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3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3](清)陈眉,黄儒荃.(光绪)良乡县志[M].光绪15年刻本.
    [14]周志中,吕植.(民国)良乡县志[M].民国13年铅印本.
    [15](清)吴存礼,陆茂腾.(康熙)通州志[M].据康熙36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北京府县志辑:第6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6](清)黄成章.(雍正)通州新志[M].雍正2年刻本.
    [17](清)高天风,金梅.(乾隆)通州志[M].乾隆46年刻本.
    [18](清)英良,王维珍.(光绪)通州志[M].光绪5年刻本.
    [19]金士坚,徐白.(民国)通县志要[M].民国23年铅印本.
    [20](清)刘德弘,杨如璋.(康熙)涿州志[M].康熙16年刻本.
    [21](清)吴山凤.(乾隆)涿州志[M].据乾隆37年刻本.光绪元年重印本.
    [22](清)石衡,卢端衡.(同治)涿州续志[M].同治11年续修光绪元年刻本.
    [23]宋大章,周存培.(民国)涿县志[M].民国25年铅印本.
    [24](清)陈昶.(乾隆)三河县志[M].北平:中华书局铅印本,民国24.
    [25]曹祯,苏士俊.(民国)三河新志[M].北平:中华书局铅印本,1935.
    [26](清)吴翀,曹涵.(乾隆)武清县志[M].乾隆7年刻本.
    [27](清)蔡寿臻,钱锡宗.(光绪)武清县志[M].据国家图书馆藏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天津府县志辑:第6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28](清)洪肇杼.(乾隆)宝坻县志[M].民国6年石印本.
    [29](清)沈锐,章过.(道光)蓟州志[M].道光11年刻本.
    [30]仇锡廷.(民国)蓟县志[M].民国33年铅印本.
    [31](清)刘深.(康熙)香河县志.康熙17年刻本.
    [32]王葆安,马文焕.(民国)香河县志[M].民国25年铅印本影印.
    [33](清)关廷牧,徐以观.(乾隆)宁河县志[M].乾隆44年刻本.
    [34](清)丁符九,谈松林.(光绪)宁河县志[M].据光绪6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天津府县志辑:第6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35](明)唐交,高浚.(嘉靖)霸州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6.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1963.
    [36](清)朱廷梅,孙振宗.(康熙)霸州志[M].据康熙13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8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7]张仁蠡.(民国)霸县新志[M].民国23年铅印本影印.
    [38](清)杨朝麟,胡涝.(康熙)文安县志[M].//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2.
    [39]陈桢,李兰增.(民国)文安县志[M].民国11年铅印本.
    [40](明)狄同煃,张弘文.(崇祯)大成县志[M].据明万历刻崇祯补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孤本方志选.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
    [41](清)张象灿,马恂.(康熙)大成县志[M].据康熙12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8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42](清)郑善述,潘昌.(康熙)固安县志[M].据康熙53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8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43](清)陈崇砥.(咸丰)固安县志[M].据咸丰9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0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44]贾廷琳.(民国)固安文献志[M].民国17年铅印本.
    [45]钱仲仁,王尚义.(民国)固安县志[M].民国31年铅印本.
    [46](清)周振荣,章学诚.(乾隆)永清县志[M].乾隆44年刻本.
    [47](清)李秉均,魏邦翰.(光绪)续永清县志[M].民国30年铅印本.
    [48](明)郑之城,边仑.(天启)东安县志[M].据明天启5年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孤本方志选.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
    [49](清)王士美,李大章,张墀.(康熙)东安县志[M].康熙16年刻本.
    [50](清)李光昭,周琰.(乾隆)东安县志[M].据乾隆14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7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51]刘锺英,马锺琇.(民国)安次县志[M].民国25年铅印本.
    [52](清)吴都梁,潘向奇.(康熙)昌平州志[M].据康熙12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北京府县志辑:第4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53](清)吴履福,缪荃孙.(光绪)昌平州志[M].据民国28年铅字重排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37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54](清)麻兆庆.(光绪)昌平外志[M].据光绪18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08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58.
    [55](清)黄成章.(康熙)顺义县志[M].民国4年铅印本.
    [56]李芳,杨德馨.(民国)顺义县志[M].民国22年铅印本.
    [57](清)薛天培,陈宏谟.(雍正)密云县志[M].据雍正元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3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58](清)郑沂,张鼎华.(光绪)密云县志[M].光绪7年刻本.
    [59]藏理臣,宋庆煦.(民国)密云县志[M].民国3年铅印本.
    [60](清)昊景果.(康熙)怀柔县新志[M].民国24年铅字重印本.
    [61](清)扬在升,项景倩.(康熙)平谷县志[M].据雍正6年续修康熙6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3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62]王沛,王兆元.(民国)平谷县志[M].民国15年铅印本.
    [63]李兴焯,王兆元.(民国)平谷县志[M].民国22年铅印本.
    [64](明)章律,张才,徐圭.(弘治)保定郡志[M].据明弘治7年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4.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6.
    [65](明)冯惟敏,王国桢,王政熙.(万历)保定府志[M].//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2.
    [66](清)纪宏谟,郭棻.(康熙):保定府志[M].康熙19年刻本.
    [67](清)李培佑,朱靖旬,张豫垲.(光绪)保定府志[M].光绪12年刻本.
    [68](明)李廷宝.(嘉靖)清苑县志[M].据嘉靖17年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
    [69](清)李逢源,诸崇俭.(同治)清苑县志[M].同治12年刻本.
    [70]金良骥,姚寿昌.(民国)清苑县志[M].民国24年铅印本.
    [71](清)张焕,贾永宗.(乾隆)满城县志[M].据乾隆16年增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0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72]陈宝生,陈昌源.(民国)满城县志略[M].民国22年铅印本.
    [73](清)张钝,史元善.(乾隆)安肃县志[M].嘉庆13年补刻乾隆43年刻本.
    [74]刘延昌,刘鸿书.(民国)徐水县新志[M].民国21年铅印本.
    [75](清)王锡璁.(乾隆)定兴县志[M].乾隆44年刻本.
    [76](清)张主敬,杨晨.(光绪)定兴县志[M].据光绪16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0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77]侯安澜,王树枬.(民国)新城县志[M].民国24年铅印本.
    [78](清)王政,张珽.(康熙)唐县志[M].康熙11年刻本.
    [79](清)吴泰来,石殿三.(乾隆)唐县志[M].乾隆52年刻本.
    [80](清)陈泳,张惇德.(光绪)唐县志[M].据光绪4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8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81](清)王国泰,刘声.(康熙)博野县志[M].据康熙15年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1册.北京:线装书局,2001.
    [82](清)吴鏊,朱基.(乾隆)博野县志[M].乾隆31年刻本.
    [83](清)李天玑.(康熙)庆都县志[M].据康熙17年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8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84](清)陈洪书,李兆珍.(光绪)望都县新志[M].光绪30年重刻本.
    [85](清)陆保善,陆是奎.(光绪)望都县图说[M].据光绪31年铅印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58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86]王德干.(民国)望都县志[M].民国23年铅印本.
    [87](清)王克淳.(乾隆)容城县志[M].据乾隆26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9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88](清)詹作周,王振纲.(咸丰)容城县志[M].咸丰7年刻本.
    [89](清)俞廷献,吴思忠.(光绪)容城县志[M].据光绪22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8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90]彭作桢.(民国)完县新志[M].民国23年铅印本.
    [91](明)钱天锡,(清)祖建明.(顺治)蠡县志[M].据顺治8年增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9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92](清)韩志超,张璯.(光绪)蠡县志[M].据光绪2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1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58.
    [93](明)王齐.(嘉靖)雄乘[M].据明嘉靖16年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7.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
    [94](清)姚文燮.(康熙)雄乘[M].康熙10年刻本.
    [95]秦廷秀,刘崇本.(民国)雄县新志[M].民国18年铅印本.
    [96](清)王楷,张万铨.(乾隆)祁州志[M].据乾隆21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50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97](清)赵秉恒,刘学海.(光绪)祁州续志[M].据光绪元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8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98](清)宋荫桐.(光绪)安国县新志稿[M].据光绪32年手抄本民国间补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7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99](清)刘昆,陈僖.(康熙)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M].据民国26年铅印束鹿县志五志合刊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5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100](清)李文耀,张锺秀.(乾隆)束鹿县志[M].据民国26年铅印束鹿县五志合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5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101](清)李符清,斐显相.(嘉庆)束鹿县志[M].据民国26年铅印束鹿县五志合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5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102](清)宋陈寿.(同治)续修束鹿县志[M].据民国26年铅印束鹿县五志合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5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103](清)张凤薹,李中桂.(光绪)束鹿乡土志[M].据光绪32年铅印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5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104](清)王朝佐,房循薙.(康熙)安州志[M].康熙19年刻本.
    [105]李大本,李晓冷.(民国)高阳县志[M].民国20年铅印本.
    [106](清)海忠,林从炯.(道光)承德府志[M].据光绪13年重订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塞北地方:第17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107](明)吴杰,张廷纲,吴祺.(弘治)永平府志[M].//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108](明)徐凖,涂国柱.(万历)永平府志[M].//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
    [109](清)唐敬一.(康熙)续补永平志.//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
    [110](清)路遴选,宋琬,常文魁.(康熙)永平府志[M].//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M].
    [111](清)宋琬.(康熙)永平府志[M].//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
    [112](清)李奉翰(乾隆)永平府志[M].//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
    [113](清)游智开,史梦兰.(光绪)永平府志[M].//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
    [114](明)郭造卿,郭应宠.(万历)卢龙塞略[M].//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
    [115]董天华,李茂林.(民国)卢龙县志[M].民国29年铅印本.
    [116](清)韩耀光,史梦兰.(同治)迁安县志[M].同治12年刻本.
    [117]滕绍周,王维贤.(民国)迁安县志[M].民国20年铅印本.
    [118](清)赵端.(康熙)抚宁县志[M].据康熙21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7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19](清)张上龢,史梦兰.(光绪)抚宁县志[M].据光绪3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1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120](明)詹荣.(嘉靖)山海关志[M].//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
    [121](清)陈天植,畲一元.(康熙)山海关志[M].//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
    [122](清)赵允祜,高锡畴.(光绪)临榆县志[M].光绪4年刻本.
    [123]仵墉,高敏侯.(民国)临榆县志[M].民国18年铅印本.
    [124](清)何崧泰,马恂.(同治)昌黎县志[M].同治5年刻本.
    [125]陶宗奇,张鹏翱.(民国)昌黎县志[M].民国22年铅印本.
    [126](清)吴士鸿,孙学恒.(嘉庆)滦州志[M].嘉庆15年刻本.
    [127](清)杨文鼎,王大本.(光绪)滦州志[M].据光绪24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2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58.
    [128]袁棻,张凤翔.(民国)滦县志[M].民国26年铅印本.
    [129](清)陈金骏.(乾隆)乐亭县志[M].乾隆20年刻本.
    [130](清)史梦兰,游开智(光绪)乐亭县志[M].据光绪3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9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131](清)徐景曾.(乾隆)顺德府志[M].乾隆15年刻本.
    [132](清)刘蒸雯,李嵸.(乾隆)邢台县志[M].据乾隆6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6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33](清)戚朝卿.(光绪)邢台县志[M].据光绪31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8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134]张栋,薛春龄.(民国)邢台县志[M].民国32年铅印本.
    [135](清)杜灏.(乾隆)沙河县志[M].乾隆22年刻本.
    [136]林清杨,王延升.(民国)沙河县志[M].民国25年铅印本.
    [137](清)周章焕.(乾隆)南和县志[M].据乾隆14年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9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138](清)赵弼,赵培基.(康熙)平乡县志[M].清康熙19年刻本.//殷梦霞.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39](清)杨乔.(乾隆)平乡县志[M].据乾隆16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5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40](清)苏性.(同治).平乡县志[M].光绪12年吴沂增刻本.
    [141](明)马协.(万历)广宗县志[M].据明万历26年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孤本方志选.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
    [142](清)吴存礼,乔承宠.(康熙)广宗县志[M].据康熙32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5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43](清)罗观骏,李汝绍.(同治)广宗县志[M].同治13年刻本.
    [144]姜榓荣,韩敏.(民国)广宗县志[M].民国23年铅印本.
    [145](清)凌燮,夏应麟.(光绪)巨鹿县志[M].据光绪12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51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146](清)苏玉,杜霭,李飞鸣.(光绪)唐山县志[M].光绪7年刻本.
    [147](清)施彦士.(道光)内邱县志[M].据道光12年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1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58.
    [148](清)季芷,谢元震.(康熙)任县志[M].据康熙12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3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49]王亿年,刘书旗.(民国)任县志[M].民国4年铅印本.
    [150](明)吴杰,张廷纲.(弘治)广平府志[M].据弘治14年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3.上海:上海书店,1990.
    [151](明)陈棐.(嘉靖)广平府志[M].据嘉靖25年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5.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152](清)吴中彦,胡景桂.(光绪)广平府志[M].光绪20年刻本.
    [153](明)宋祖乙,申佳胤.(崇祯)永年县志[M].据明崇祯14年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代 孤本方志选[M].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
    [154](清)夏诒钰.(光绪)永年县志[M].据光绪3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87号.台北:文出版社,国58.
    [155](清)劳宗发,今远.(乾隆)曲周县志[M].乾隆12年刻本.
    [156](清)存禄,刘自立.(同治)曲周县志[M].同治8年刻本.
    [157](清)李鹏展,赵文濂.(同治)肥乡县志[M].同治6年刻本.
    [158]张仁侃,李国铎.(民国)肥乡县志[M].民国29年铅印本.
    [160](清)王锦林.(乾隆)鸡泽县志[M].据乾隆31年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8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161]李泽远,刘国昌.(民国)鸡泽县志[M].民国31年铅印本.
    [162](清)夏显煜,王俞异.(康熙)广平县志[M].康熙15年刻本.
    [163]韩作舟.(民国)广平县志[M].民国28年铅印本.
    [164]毕星垣,张奉先.(民国)邯郸县志[M].民国22年刻本.
    [165]杨肇基,李世昌.(民国)邯郸县志[M].民国29年刻本。
    [166](明)贾三策,王孙昌.(万历)成安县志[M].据清顺治间增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孤本方志选.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
    [167]张应麟,张永和.(民国)成安县志[M].民国20年铅印本.
    [168](明)胡容,王组.(嘉靖)威县志[M].据明嘉靖29年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2.上海:上海书店,1990.
    [169]崔正春,尚希宾.(民国)威县志[M].民国18年铅印本.
    [170](明)向日红,(清)王世勋.(万历)清河县志[M].据顺治增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孤本方志选.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
    [171](清)卢士杰,钱启文.(康熙)清河县志[M].据康熙、乾隆间增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4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72](清)黄汝香.(光绪)清河县志[M].据光绪9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2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58.
    [173]张福谦,赵鼎铭.(民国)清河县志[M].据民国23年铅印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518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174](明)周文龙,孙绍.(嘉靖)磁州志[M].据嘉靖32年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3.上海:上海书店.1990.
    [175](清)蒋擢,乐玉声.(康熙)磁州志[M].康熙42年刻本.
    [176](清)程光滢.(同治)磁州续志[M].同治13年刻本.
    [177]黄希文.(民国)磁县县志[M].民国30年铅印本.
    [178](明)郜相,樊深.(嘉靖)河间府志[M].据嘉靖19年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
    [179](清)杜甲,周嘉露.(乾隆)河间府新志[M].康熙25年刻本.
    [180](清)吴山凤,黄文莲.(乾隆)河间县志[M].乾隆25年刻本.
    [181](清)李昌祺.(咸丰)初续献县志[M].据咸丰7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4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182]薛凤鸣,张鼎彝.(民国)献县志[M].民国14年刻本.
    [183](清)曹邦.(康熙)重修阜志[M].据康熙11年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1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58.
    [184](清)陆福宜,时珍.(雍正)阜城县志[M].光绪34年铅字重印本.
    [185](清)王宏翼.(康熙)肃宁县志[M].据康熙11年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2册.北京:线装书局,2001.
    [186](清)尹侃,范森.(乾隆)肃宁县志[M].乾隆21年刻本.
    [187](清)刘统,刘炳.(乾隆)任丘县志[M].据乾隆27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52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188](清)鲍承焘,瞿光缙.(道光)任丘续志[M].据道光17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498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189](清)墙鼎,黄伉.(康熙)交河县志[M].康熙12年刻本.
    [190]高步青,苗毓芳.(民国)交河县志[M].民国5年刊本.
    [191](清)祝嘉庸,吴浔源.(光绪)宁津县志[M].据光绪26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4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192](清)屈成霖.(乾隆)景州志[M].乾隆10年刻本.
    [193]耿兆栋,张汝漪.(民国)景县志[M].民国21年铅印本.
    [194](清)倪昌燮,施崇礼.(光绪)吴桥县志[M].据光绪元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2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58.
    [195](清)白为玑,冯樾.(康熙)东光县志[M].据康熙23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96](清)周植瀛,吴浔源.(光绪)东光县志[M].光绪14年刻本.
    [197](清)蔡维义,秦永清.(雍正)故城县志[M].据雍正5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2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98](清)丁灿,张煐.(光绪)续修故城县志[M].民国10年重刊本.
    [199](明)石禄,唐锦.(正德)大名府志[M].据明正德元年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3.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
    [200](清)周邦彬,郜焕元.(康熙)大名府志[M].据康熙11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4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01](清)朱煐,武蔚文.(咸丰)大名府志[M].咸丰3年刻本.
    [202](清)张维祺,李棠.(乾隆)大名县志[M].乾隆54年刻本.
    [203]程廷恒,洪家禄.(民国)大名县志[M].民国23年铅印本.
    [204](清)陈伟.(康熙)元城县志[M].据康熙15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5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05](清)吴大镛.(同治)续修元城县志[M].据同治11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0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58.
    [206](清)施有方,武勲朝.(光绪)南乐县志[M].据光绪29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51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207](清)杨燝,高俊.(同治)清丰县志[M].同治10年增补康熙本.
    [208]刘朝陛,胡魁凤.(民国)清丰县志[M].民国3年铅印本.
    [209](清)储元升.(乾隆)东明县志[M].据乾隆21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51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210]周保琛,李增裕.(民国)东明县续志[M].民国13年铅印本.
    [211]任傅藻,穆祥.(民国)东明县新志[M].民国22年铅印本.
    [212](明)王崇庆.(嘉靖)开州志[M].据明嘉靖13年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46.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
    [213](清)李符清,沈乐善.(嘉庆)开州志[M].嘉庆11年刻本.
    [214](清)祁德昌,陈兆麟.(光绪)开州志[M].据光绪7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51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215](明)杜纬,刘芳.(正德)长垣县志[M].据嘉靖20年重刻正德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50.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
    [216](清)于垣,杨元锡.(嘉庆)长垣县志[M].据嘉庆15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52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217](清)观祜,齐联芳.(同治)增续长垣县志[M].据同治12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97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218]宋哲元,梁建章.(民国)察哈尔省通志[M].民国24年铅印本.
    [219](清)吴廷华,王者辅.(乾隆)宣化府志[M].据乾隆22年订补重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塞北地方:第18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220](清)陈坦.(康熙)宣化县志[M].据康熙50年增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塞北地方:第19号.
    [221](清)陈坦.(康熙)宣化县乡土志[M].据康熙50年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塞北地方:第21号.
    [222]郭维城,王告士.(民国)宣化县新志[M].民国21年铅印本影印.
    [[223](清)章焞.(康熙)龙门(赤城)县志[M].据康熙51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塞北地方:第23号.
    [224](清)孟思谊.(乾隆)赤城县志[M].据乾隆13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塞北地方:第22号.
    [225]刘德宽,何耀慧.(民国)龙关(赤城)县志[M].民国23年铅印本.
    [226]左承业,施彦士.(道光)万全县志[M].道光14年增刻乾隆本.
    [227](明)来临.(崇祯)蔚州志[M].据明崇祯抄本影印.//殷梦霞.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1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28](清)王育榞,李舜臣.(乾隆)蔚县志[M].据乾隆4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塞北地方:第28号.
    [229](清)庆之金,杨笃.(光绪)蔚州志[M].据光绪3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塞北地方:第29号.
    [230](清)朱乃恭,席之瓒.(光绪)怀来县志[M].据光绪8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塞北地方:第24号.
    [231](清)张充国.(康熙)西宁(今阳原)县志[M].据康熙51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5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32]刘志鸿,李泰棻.(民国)阳原县志[M].民国24年铅印本.
    [233](清)韩志超,杨笃.(同治)西宁县新志[M].据同治12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塞北 地方:第25号.
    [234](清)杨大昆,钱戢曾.(乾隆)怀安县志[M].据乾隆6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6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35]景佐纲,张镜渊.(民国)怀安县志[M].民国23年铅印本.
    [236](明)谢庭桂,苏干.(嘉靖)隆庆(延庆)志[M].据嘉靖28年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8.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
    [237](清)周硕勲.(乾隆)延庆卫略[M].据乾隆10年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塞北地方:第32号.
    [238](清)屠秉懿,张惇德.(光绪)延庆州志[M].据光绪7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塞北地方:第30号.
    [239](清)宁完福,朱光.(康熙)保安州志[M].康熙11年刻本.
    [240](清)杨桂森.(道光)保安州志[M].道光15年刻本.
    [241](清)张毓生,寻銮晋.(光绪)保安州续志[M].据光绪2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塞北地方:第33号.
    [242](民国)保安州乡土志[M].据民国间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塞北地方:第34号.
    [243](清)薛柱斗,高必大.(康熙)天津卫志[M].//来新夏,郭凤岐.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44](清)李梅宾,程凤文.(乾隆)天津府志[M].//来新夏,郭凤岐.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
    [245](清)沈家本,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M].//来新夏,郭凤岐.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
    [246](清)张志奇,朱奎扬.(乾隆)天津县志[M].//来新夏,郭凤岐.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
    [247](清)吴惠元,蒋玉虹.(同治)续天津县志[M].//来新夏,郭凤岐.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
    [248]高凌文,高彤皆.(民国)天津县新志[M].//来新夏,郭凤岐.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
    [249]王守恂.(民国).天津政俗沿革记[M].//来新夏,郭凤岐.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
    [250]宋蕴璞.(民国)天津志略.民国20年铅印本.
    [251](清)张焘.津门杂记.丁绵孙,王黎雅,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1986.
    [252](清)阎甲胤,马方伸.(康熙)静海县志[M].据康熙11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天津府县志辑:第5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253](清)郑士蕙.(同治)静海县志[M].同治12年刻本.
    [253]白凤文,高毓彤.(民国)静海县志[M].民国23年铅字重印本.
    [254](清)庄日荣,胡淦.(乾隆)沧州志[M].据乾隆8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49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4.
    [255]张凤瑞,徐国桓.(民国)沧县志[M].民国22年铅印本.
    [256]王德干,刘树鑫.(民国)南皮县志[M].民国21年铅印本.
    [257]孙毓绣,贾恩绂.(民国)盐山县新志[M].民国5年刊本.
    [258](清)戴纲孙.(咸丰)庆云县志[M].据咸丰5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9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259]郑希侨,刘鸿逵.(民国)庆云县志[M].民国20年石印本.
    [260](清)郑大进.(乾隆)正定府志[M].乾隆27年刻本.
    [261](明)周应中,杨芳.(万历)真定县志[M].//石家庄历代旧志选校·真定县志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62](清)庆之金,贾孝彰.(光绪)正定县志[M].光绪元年刻本.
    [263](清)俞锡纲.(光绪)获鹿县志[M].民国28年增订光绪7年刻本.
    [264](清)锺文英.(雍正)井陉县志[M].据雍正8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508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265](清)常善,赵文濂.(光绪)续修井陉县志[M].据光绪元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50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266]王用舟,傅汝凤.(民国)井陉县志料[M].民国23年铅印本.
    [268](清)邹尚易.(乾隆)阜平县志[M].据乾隆30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9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69](清)劳辅芝,张锡三.(同治)阜平县志[M].同治13年刻本.
    [270](清)贺应旌.(康熙)栾城县志[M].据康熙22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5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71](清)陈咏,张怀德.(同治)栾城县志[M].据同治11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50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272](清)王鹤,薛绣.(康熙)行唐县新志[M].据康熙间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2册.北京:线装书局,2001.
    [273](清)吴高增.(乾隆)行唐县新志[M].乾隆28年刊本.
    [274](清)卫秦龙,傅雅橒.(康熙)灵寿县志[M].据康熙25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52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275](清)刘赓年.(同治)灵寿县志[M].据同治13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50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276](清)汤聘,秦有容.(康熙)平山县志[M].据康熙12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5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78](清)王涤心,郭程先.(咸丰)平山县志[M].咸丰4年刻本.
    [279]金润璧,张林.(民国)平山县志料集[M].民国21年铅印本.
    [280](明)张慎学,智铤.(崇祯)元氏县志[M].据明崇祯15年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孤本方志选.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
    [281](清)祖永杰.(顺治)元氏县续志[M].据顺治6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0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282](清)王人雄.(乾隆)元氏县志[M].据乾隆23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4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83]李林奎,王自尊.(民国)元氏县志[M].民国20年铅印本.
    [284](清)周晋堃,赵万泰.(光绪)续修赞皇县志[M].据光绪2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1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58.
    [285](清)郭建章,康如琏.(康熙)晋州志[M].据咸丰10年补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4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86]孟绍章,李翰如.(民国)晋县志[M].民国16年石印本.
    [287](清)李席.晋县乡土志[M].据民国17年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5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288]刘东藩,王召棠.(民国)晋县志料[M].民国24年石印本.
    [289](清)黄可润.(乾隆)无极县志[M].据光绪19年补刻本.
    [290](清)曹凤来.(光绪)无极县续志[M].据光绪19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0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291]耿之光,王桂照.(民国)重修无极县志[M].民国25年铅印本.
    [292](明)李正儒.(嘉靖)藁城县志[M].据民国23年铅印本藁城县志四种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6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293](清)赖于宣,张丙宿.(康熙)藁城县志[M].据民国23年铅印本藁城县志四种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6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294](清)朱绍谷,张毓温.(光绪)藁城县志续补[M].据民国23年铅印本藁城县志四种影印.// 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6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295]王炳熙,任傅藻.(民国)续修藁城县志[M].据民国23年铅印本藁城县志四种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6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296]新乐县办公室.新乐县旧志汇编[G].内部发行本,1987.
    [297](清)郑侨生,叶向生.(康熙)遵化州志[M].据康熙15年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1册.北京:线装书局,2001.
    [298](清)刘靖边,中实.(乾隆)直隶遵化州志[M].乾隆21年刻本.
    [299](清)何崧泰,史朴.(光绪)遵化通志[M].光绪12年刻本.
    [300]玉田县志编纂委员会.玉田县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301](清)牛昶煦.(光绪)丰润县志[M].据民国10年铅字重印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5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302](明)戴敏,戴铣.(弘治)易州志[M].据弘治15年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7.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5.
    [303](清)蔺民孚,朱懋文.(顺治)易水志[M].据顺治2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0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04](清)韩文煜.(康熙)易水续志[M].据康熙19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0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05](清)杨芋,张登高.(乾隆)直隶易州志[M].乾隆12年刻本.
    [306](清)方立经.(乾隆)涞水县志[M].据乾隆27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6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07](清)陈杰.(光绪)涞水县志[M].据光绪21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2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58.
    [308](明)刘世治,赵文耀.(崇祯)广昌县志[M].据崇祯5年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孤本方志选.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
    [309](清)赵由仁.(乾隆)广昌县志[M].据乾隆25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6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10](清)刘荣.(光绪)广昌县志[M].据光绪元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2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58.
    [311](清)范晴旷.(乾隆)冀州志[M].乾隆12年刻本.
    [312]王树枬.(民国)冀县志[M].民国18年铅印本影印.
    [313](清)戴世文,乔国桢.(光绪)南宫县志[M].光绪30年刻本.
    [314]黄容惠,贾恩绂.(民国)南宫县志[M].民国25年刊本.
    [315](清)王汝翰.(康熙)新河县志[M].据康熙18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4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16]傅振伦.(民国)新河县志[M].民国18年铅印本.
    [317](明)王鹤龄,陶万象.(万历)枣强县志[M].据清康熙间增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孤本方志选.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
    [318](清)单作哲.(乾隆)枣强县志[M].据乾隆17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19](清)任衔蕙,杨元锡.(嘉庆)枣强县志[M].嘉庆9年刻本.
    [320](清)方宗诚.(同治)枣强县志补正[M].据光绪2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77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321]宋兆升,张宗载.(民国)枣强县志[M].民国20年铅印本.
    [322](清)许维梃,束图南.(康熙)武邑县志[M].据康熙33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23](清)彭美,龙文彬.(同治)武邑县志[M].据同治11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78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324](清)陶淑.(乾隆)衡水县志[M].乾隆32年刻本.
    [325](明)程尊.(正德)赵州志[M].据明正德10年补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2.上海:上海书店,1990.
    [326](明)蔡懋昭.(隆庆)赵州志[M].据隆庆元年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6.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
    [327](清)孙傅栻,王景美.(光绪)直隶赵州志[M].光绪23年刻本.
    [328](清)孙傅栻.(光绪)赵州属邑志[M].据光绪23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18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329](清)钟庚华.(乾隆)柏乡县志[M].乾隆31年刻本.
    [330]牛宝善,魏永弼.(民国)柏乡县志[M].民国21年刊本.
    [331](明)陈所学.(崇祯)隆平县志[M].据康熙51年增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3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32](清)袁文焕.(乾隆)隆平县志[M].据乾隆29年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 17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334](清)刘瑜,赵端.(康熙)高邑县志[M].康熙24年刻本.
    [335](清)江启澄,林鸿瑛.(乾隆)高邑县志[M].据乾隆43年抄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64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36](清)陈元芳,沈云尊.(嘉庆)高邑县志[M].嘉庆5年刻本.
    [337]王天杰,宋文华.(民国)高邑县志[M].民国22年铅印本.
    [338](清)扬宽,乔已百.(康熙)临城县志[M].康熙30年刻本.
    [339]伊承熙,张震科.(民国)宁晋县志[M].民国18年石印本.
    [340](清)徐绶.(雍正)直隶深州志[M].据雍正10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41](清)张范东,李广滋.(道光)深州直隶州志[M].道光7年刻本.
    [342](清)冼国干,张星法.(康熙)武强县新志[M].据康熙33年刻本影印.//故宫珍本丛刊:第072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43](清)翟慎行.(道光)武强县志[M].据道光11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07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8.
    [344](清)单作哲.(乾隆)饶阳县志[M].乾隆14年刻本.
    [345](清)陈宗石.(康熙)安平县志[M].康熙31年增刻本.
    [346](清)宝琳.(道光)直隶定州志[M].据道光25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2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58.
    [347](清)王榕吉,汪鸣和.(咸丰)直隶定州续志[M].据咸丰10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22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58.
    [348]何其章,贾恩绂.(民国)定县志[M].民国23年刊本.
    [349](清)刘师峻.(康熙)曲阳县新志[M].康熙11年刻本.
    [350](清)周斯亿,温亮珠.(光绪)重修曲阳县志[M].光绪30年刻本.
    [351](清)许来音.(康熙)深泽县志[M].康熙间刻本.
    [352](清)王肇晋.(咸丰)深泽县志[M].据咸丰11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华北地方:第51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
    [353](清)金志节,黄可润.(乾隆)口北三厅志[M].据乾隆23年刊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塞北地方:第3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
    [354]陈继淹,许闻诗.(民国)张北县志[M].民国24年铅印本.
    [355]郭凤岐,王涛.天津通志·民政志[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56](道光)津门保甲图说[M].//来新夏,郭凤岐.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57]河北省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定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356]唐山市民政局编.唐山民政志[M].内部发行本,1990.
    [357](清)周震容,章学诚,宋齐连(嘉庆)永清县志[M].据乾隆44年刻版增刻本.
    [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G].北京:地图出版社,1987.
    [2]邓绶林.河北地理概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3]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G].北京:中华书局,1981.
    [4]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5]严兰绅.河北通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6]苑书义,孙宝存,郭文书.河北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9]赵德馨.中国经济通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0]陈振汉.清实录经济史资料[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1]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康佩竹.灾荒与晚清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M].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4]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5]王卫平.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16]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18]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
    [19]黄本骥.历代职官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0]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1]保定历史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保定历代大事纪略[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22](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M].葛涛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3]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4]任云兰.近代天津的慈善与社会救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5]天津近代人物录[M].天津:天津市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总编辑室,1987.
    [26]刘海岩.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7]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天津城市历史地图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8]张利民.解读天津六百年[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8]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9]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0]邓拓.中国饥荒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31]夏明方,康沛竹.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2]徐麟.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3]郑功成.关注民生——郑功成教授访谈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34]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5]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6]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7]周积明,宋德金.中国社会史论[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8]陈成文,胡书芝.社会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9]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0]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1]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7.
    [42]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43]孙语圣.1931:救灾社会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44]周振鹤,傅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5](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46](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3.
    [47](美)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8](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M].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9](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C].北京:中华书局,2000.
    [50]Lillian M. Li, "Fighting Faming in North China:Stat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 1690s-1990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石超艺.明以降滹沱河平原段河道变迁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3).
    [2]石超艺.明清时期漳河平原段的河道变迁及其与“引漳济运”的关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3).
    [3]池子华,李红英.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J].清史研究.2001(2).
    [4]李文海,等.晚清的永定河水患与顺、直水灾[J].北京社会科学.1989(3).
    [5]王兴亚.明代养济院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1989(3).
    [6]曾思平.清代广东养济院初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4).
    [7]周荣.明清养济事业若干问题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4(3).
    [8]刘瑞芳,郭文明.从地方志看清代直隶的慈善事业[J].社会学研究.1998(5).
    [9]王卫平,施晖.清代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J].苏州大学学报.1999(4).
    [10]王卫平.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J].江苏社会科学:2005(1).
    [11]王卫平.清代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圈[J].清史研究.2000(1).
    [12]王卫平,黄鸿山.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J].社会学研究.2007(4).
    [13]王卫平.光绪二年苏北赈灾与江南士绅[J].历史档案.2006(1).
    [14]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J].清史研究.1993(3).
    [15]韩光辉.清代北京赈恤机构时空分布研究[J].清史研究.1997(1).
    [16]王娟.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慈善组织的转型[J].史学月刊.2006(2).
    [17]靳环宇.中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历史嬗变[J].中州学刊.2006(2).
    [18]李明珠.1917年的大水灾:天津与它的腹地[A].二十世纪华北城市近代化[C]//城市史研究2002(21).天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395-418.
    [19]任云兰.改组与经营:民国时期的天津救济院[J].兰州学刊.2009(8).
    [20]任云兰.近代华北自然灾害期间京津慈善机构对妇女儿童的社会救助[J].天津社会科 学.2006(5).
    [21]郑功成.慈善事业的本质特点[N].中国社会报.1996-9-26.
    [22]许琳.论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参与主体[J].西北大学学报.2000(3).
    [23]李长林.中国慈善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文史博览:理论.2007(7).
    [24]周秋光.关于近代中国慈善研究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2009(9).
    [25]周荣.明清养济事业若干问题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4(3).
    [26]朱浒.江南人在华北[J].近代史研究.2005(5).
    [27]朱浒.跨越的地方性实践——江南善会善堂向华北的移植[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6).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28]张礼恒.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机构统计[J].民国档案.1996(3).
    [29]王卫平.唐宋时期慈善事业概说[J].史学月刊.2000(3).
    [30]吴宏岐,王洪瑞.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
    [31]侯甬坚.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J].史学月刊.2009(4).
    [32]王振忠.历史社会地理刍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4).
    [33]王鸿泰.世俗空间与大众广场:明清城市中的寺庙空间与民众生活[J].明代研究(台北).2007(10).
    [34]方竞,蔡传斌.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及其赈济活动[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2).
    [35]李光伟.近代中国本土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民间慈善救助组织——世界红卍字会[J].文史.2009(11).
    [36]李光伟.民国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衰亡原因与评价刍论[J].贵州大学学报.2009(1).
    [37]田涛.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医疗卫生事业及其专业化[J].近代史研究.1995(5).
    [38]李红英.晚清直隶灾荒及其减灾措施探讨[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39]薛维君.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J].财经界.2006(8).
    [40]晓舟,恩厚.记保定“水社”[A].保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C],保定:保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内部发行本,1985.
    [41]毕文桢,等.旧天津的理门[A].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42]李洁贤.理教传入天津及西老公所[A].天津文史资料:第24辑[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1]侯杨方.中国人口地理信息系统(CPGIS)[DB/OL]. http://yugong.fudan.edu.cn/cpgis/default.asp.
    [2]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DB/OL]. 2003-06.http://yugong.fudan.edu.cn/Ichg/Chgis index.asp.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