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河湟地区传统建筑彩画看藏汉文化交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至今保存着一些明代以来的藏传佛教、道教及其他相关古建筑遗存,这些建筑木构上既保留有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原构彩画,也有16至19世纪历代的补修重绘,还有近代的重建新绘。这些遗存为我国地方性建筑彩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例证。文章从民族民间美术科学研究和保护的角度出发,展开了河湟地区古建筑彩画的考察与分析,为当地当代的建筑文物保护与维修工作提供参考。
     通过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方法,获得了河湟地区古建筑彩画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各类文献资料,对九处古建筑群内五十座单体建筑的木构彩画进行了图像学个案分析,从彩画的结构、纹样、色彩等方面辨析建筑彩画的风格特征。对其艺术风格形成的流与变进行美术风格学的探索。研究结果发现:河湟地区的建筑彩画面貌既有明清时期中原官式建筑彩画的样式,也融入了包括藏传佛教性质的藏式彩画纹样与形象,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历史地方性风格特征。藏式建筑装饰与中原建筑彩画并存、碰撞,最终融合而形成河湟地区建筑彩画藏汉融合式风格。
     河湟地区建筑彩画从微观角度反映着历史上从官方到民间的藏汉文化交融过程,是藏汉交流的历史见证。这些活态的形象表明,交流互补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各民族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进行了生态性的文化合作共创,成为中华民族多元统一文化格局中的有机成分。
Until now, some Tibetan Buddhistic and Taoist ancient architectures built during the last600years still reserve in the HeHuang River Basin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a lot of decorative paintings are found present on the wooden structures of these buildings,some of them have been created originally from the14thand15thcentury and maintenancerepainted partially during the16thto19thcentury, others even have been completely repaintedcurrently. These relics provide us a valuable material to research the regional decorativepaintings on the architectures.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is to research the architecturaldecorative paintings of HeHuang River region based on the view of the ethnic folk arts, andsupply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the future.
     The cultural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the original materialsrelated to 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paintings of HeHuang River region, and the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were collected, except these achieved information,50singlebuildings distributed at nine different ancient building clusters which are located at HeHuangRiver Basi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iconographical analyses method, the structure, patternand color were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feature of 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paintings,furthermore, the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during their artistic formation were searchedusing the art stylistic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paintings ofHeHuang River region not only exhibit the official featur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butalso merge the Tibetan patterns which show the strong influence from Tibetan Buddhism, as aresult, diversity with abundant historic and regional features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se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painting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paintings ofHeHuang River region, the decoration features from Tibet and the decorative paintings fromcentral China met each other, co-existed for a long time and integrated eventually.
     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paintings of HeHuang River region indicate the culturalintegration between Tibetan and Chinese which takes place from official to folk duringhistorical propagation, apparently, it is a witness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ibetan andChinese. From these existence images it can be learned that the exchange and complementaryare necessary to promote and develop a culture. During the historic evolution, each ethnicgroup carries out its own ecological creation and eventually contributes to the diverse andunified Chinese cultural structures.
引文
①根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七).上海:地图出版社.1982,明万历十年《明时期陕西一》PP59-60,节取局部标注。
    ②丁柏峰《河湟文化圈的形成历史与特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06).P68.
    ①整个藏族地区分为卫藏法区,西康人区、安多马区三大区。其中“安多”是摘取阿庆冈嘉雪山与多拉山两座山峰名之首字,合并起来把自此以下的地域称为“安多”藏区。大致包括今甘南、河西、四川西北部及青海藏区(除玉树地区外),地处中原与西藏联系的交通枢纽,又称“前藏”。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吴均译《安多政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P5.
    ①李青《艺术文化史论考辩》.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P144.
    ①何泉《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P56.
    ②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P49.
    ③丁柏峰《河湟文化圈的形成历史与特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06).P68.
    ④[汉]班固《汉书》第9册,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2年6月第1版.P2987.
    ⑤《后汉书》第10册,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5年5月第1版.PP2875-2876.
    ⑥甘肃省夏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夏河县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P130.
    ⑦侯丕勋,刘再聪《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P52.
    ①永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永登县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P86.
    ③冯绳武《甘肃地理概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P192.
    ④胡序威等《西北地区经济地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P161.
    ⑤冯绳武《甘肃地理概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P225.
    ①侯丕勋,刘再聪《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P52.
    ②“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莽曰兴武。”[汉]班固《汉书》第6册,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2. P1610.
    ③永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永登县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P98.
    ④“乌亭逆水出参街谷,东至枝阳入湟。”[汉]班固《汉书》第6册,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2.P1610,在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志第1卷·建置区划志》中记载:《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都说逆水至枝阳入湟水。然而今庄浪河不入湟水而入黄河,清人已辩其误。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P256.
    ⑤永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永登县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PP98-99.
    ⑥“离水出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汉]班固《汉书》第6册,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2. P1611.
    ⑦甘肃省夏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夏河县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P168.
    ⑧[汉]班固《汉书》第6册,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2. P1611.
    ⑨侯丕勋,刘再聪《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P53.
    ⑩《后汉书》第10册,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5.P2875.
    11侯丕勋,刘再聪《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P53.
    ①宋秀芳《宋代河湟吐蕃地区历史地理问题探讨》.《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P190.
    ②《丹噶尔厅志》卷3《森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55册.转自侯丕勋,刘再聪《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P56.
    ③康敷镕《青海纪》“森林”条,《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55册.转自侯丕勋,刘再聪《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PP56-57.
    ④永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永登县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 PP108-109.
    ⑤冯绳武《甘肃地理概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P223.
    ⑥天祝藏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天祝藏族自治县概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P19.
    ⑦参考青海省测绘局《青海省地图册》内部用图,1990,P26-28,记载乐都县有天然森林29.24万亩,人工造林6.96万亩,湟中县有林地46万亩。
    ①丁柏峰《河湟文化圈的形成历史与特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06).P68.
    ②《史记》,卷5《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63. P220.
    ③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之三十五艺文志.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1966年六月初版. P1354.
    ④彭措《西北汉族河湟支系的形成及人文特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04).P34.
    ⑤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大夏国时,其疆域东临黄河,西至玉门关,南迄萧关(今甘肃环县北),北抵大漠。杨蕤《西夏地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P1,P127.
    ⑥贾霄锋《藏区土司制度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P43.
    ①《禹贡》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地理文献,其中记录了雍州为“黑水、西河之间”,见龚胜生《<禹贡>地理学价值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12),P540.
    ②该表依据资料: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地图出版社,1982.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PP259-263.湟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湟中县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P34-35.永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永登县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PP47-51.甘肃省夏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夏河县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PP113-130.冯绳武《甘肃地理概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PP25-29.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志第1卷,建置区划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PP1-14.天祝藏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天祝藏族自治县概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PP1-3.
    ①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P215.
    ②周伟洲《西北民族史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P368.
    ③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P293.
    ④李世华《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P134.
    ⑤周伟洲《西北民族史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P370.
    ⑥侯丕勋,刘再聪《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P130.
    ⑦[唐]姚思廉撰《梁书卷54诸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P810.
    ⑧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P277.
    ⑨该道路早在汉代已具雏形,至迟在4世纪前半叶,“青海路”已开辟。这条通道,西与丝绸之路中段的南道相连,东则主要与陇右段的南道(由长安沿渭河西行,过天水、临洮、经临夏过黄河到河西的路线)相接,由东向西,大致为:由临夏过黄河,西北方向行至乐都,再沿湟水西行至西宁,向西沿日月山经青海湖北面向西进入柴达木盆地北缘,至阿尔金山噶斯山口进入若羌。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P194,P129,P275.
    ①《纪事本末》卷139引王厚奏文:“湟州境内要害有三:其一日‘白扎当’,在州之南……;其二日‘省章’,在州之西,正当青唐往来咽喉之地……;其三日‘南宗寨’,在州之北,距夏国卓罗右厢监军司百里,而近夏人,交构诸羌,易生边患。”见周宏伟《连城古城新考——兼与赵朋柱同志商榷》.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5). P81.
    ②综合参考周宏伟《连城古城新考——兼与赵朋柱同志商榷》,西北师大学报,1990(05),P81.宋秀芳《宋代河湟吐蕃地区历史地理问题探讨》,《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P190.
    ③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P226.
    ④侯丕勋,刘再聪《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P138.
    ⑤参见陈正祥《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图册》,东京:(株)原书房(日本),昭和57年(1983)4月30日,P117,图71明代的驿路和驿站。另可参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洪武十四年(1382)十一月至十二月:“置庄浪西宁马驿四。庄浪卫二曰在城(庄浪卫所),曰大通河(河桥驿)。西宁卫二,曰在城(西宁城),曰老鸭城,每驿给以河州茶马司所市马十匹,以兵士十一人(广本作十二人),收之就屯田焉。”此条史料明确出了明代庄浪至西宁的驿站路线。
    ⑥扎贡巴·贡却丹巴饶吉,吴均,毛继祖,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P133“…班禅仁波且赴内地时,据说从塔尔寺启程,于西宁城短暂休息后,途经平中驿,正对此地的湟水彼岸,有白马寺经高店子渡过湟水,到了碾伯城,再经老鸦城,当天到达蒙古人叫腾格日达板的冰沟山,下山后在冰沟歇息。渡过从大通流下的浩门河,途径河桥驿、桃角驿,穿过红土深谷,由松山达隆寺的喇嘛执事和鲁土司等迎请到了庄浪城。由此经过一条长长的峡谷,由衮卓诺门罕图钦寺的夏仲、昂贝等迎请到平羌堡;接着由达隆寺、止贡寺、甲雅寺等迎请到松山。由此越过一座小山,经一些零星散布的村庄抵康果,越过大滩、小丘,穿过深谷断涧,到达三眼井……”
    ⑦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中国边疆学会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六年(1937),第二编,PP175-181.
    ⑧八驿站指:沙井驿、苦水湾驿、红城子驿、大通山口驿、在城驿、武胜驿、岔口驿、镇羌驿。永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永登县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P286.
    ①永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永登县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P286.
    ②[汉]班固《汉书》第12册,《王莽传卷九十九上》,中华书局,1964.P4077.
    ③彭措《西北汉族河湟支系的形成及人文特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04).P34.
    ④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P4
    ⑤彭措《西北汉族河湟支系的形成及人文特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04).PP34-35.
    ⑥“涵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发生持续接触而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往往是“两种文化的元素混合和合并的过程”。冯瑞《从文化视角探讨蒙古族民族过程的特点》,王希恩主编《民族过程与中国民族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P437.
    ⑦丁柏峰《河湟文化圈的形成历史与特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06).P69.
    ①彭措《西北汉族河湟支系的形成及人文特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04).P35.
    ②永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永登县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P136.
    ③梁份《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79页,“……汉人亡命者,咸萃渊薮”。转引自彭措《西北汉族河湟支系的形成及人文特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04),P36.
    ①朱光亚《中国古代建筑区划与谱系研究初探》,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与技术》.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P8.
    ②郎维伟,郭小虎《蒙藏关系下的文化变迁和民族认同》,王希恩主编《民族过程与中国民族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P368.
    ①土生型是指我国的少数民族先民自古以来就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她们一般都经过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发展过程,经历过族群族体的分化或组合,在形成方式上一般表现为原生态。廖杨《中国少数民族的形成类型及发展趋势》,王希恩主编《民族过程与中国民族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P287.
    ②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PP9-10.
    ③廖杨《中国少数民族的形成类型及发展趋势》,王希恩主编《民族过程与中国民族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P289.
    ④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P366-367.
    ⑤辛饶·弥倭的生卒年代无法确切考证,史学界一般认为其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土观善慧法日著,刘立千译,《宗教流派镜史》.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研究室,1980.P185.
    ⑥马晓军《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P54-55.
    ①天挺《西藏佛教及其教派简介》.中央民族学院藏族研究所编著《藏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P272.
    ②整个藏族地区分为卫藏法区,西康人区、安多马区三大区。三区又分为十三部。丹曲,谢建华《甘肃藏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P192.
    ③阿底峡(梵文Atisa,公元982-1054)古印度僧人、佛学家、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师,汉名无极自在,出生于萨霍尔国(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
    ④丹曲,谢建华《甘肃藏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P140.
    ⑤才让《萨迦派在安多藏区的传播概述》.《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PP57-61.
    ⑥石硕《西藏教派势力与元朝统治集团的宗教关系》,《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PP93-94.
    ①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P178.
    ②刘夏蓓《安多藏区族际关系与区域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P120.
    ①郭永利《试论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宗教信仰》.青海民族研究,2002(04).PP77-78.
    ②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P23.
    ③王继光《安多藏区僧职土司初探》,西北民族研究,1994(01).
    ④谢铁群《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藏方略》.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P49.
    ⑤石硕《西藏教派势力与元朝统治集团的宗教关系》.《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P92.
    ⑥先巴《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甘青宁地区的兴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03).
    ⑦李世华《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P348.
    ①谢铁群《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藏方略》.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P62.
    ②徐世栋《青海瞿昙寺区域性政教合一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04).P57.
    ③马文余《明朝前中期中央政府对藏族地区的治理》.西藏研究,1989(01),PP34-35.
    ④瞿昙寺洪武时赐寺额,见录于《太祖实录》卷二二五:“(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壬寅……西宁番僧三剌贡马。先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剌为书招降罕东诸郜,又创佛刹于碾白南川,以居其众,至是始来朝,因请护持及寺额。上赐名曰瞿昙寺。敕曰:自有佛以来,见佛者无不瞻仰,虽凶戾愚顽者亦为之敬信。化恶为善。佛之愿力有如是耶!今番僧三剌生居西土,蹼佛之道,广结人缘,辑金帛以创佛刹。比者,来朝京师,朕嘉其向善慕义乏诚,特赐敕护持。诸人不许扰害,听其自在修行,违者罪之,故敕。”同书卷又记:“[洪武二十六年三月]丙寅,立西宁僧纲司,以僧三剌为都纲……复赐以符曰……今设僧纲司,授尔等以官,给尔符契。其体朕之心,广佛功德,化人为善,钦哉。”可见明初瞿昙寺即是西宁一带僧寺之首。宿白《永登连城鲁土司衙和妙因、显教两寺调查记》,《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289.
    ⑤张维光《明朝政府在河湟地区的藏传佛教政策述论》.青海社会科学,1989(02).P95.
    ⑥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P237.
    ⑦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P156.
    ⑧“由鲁迦勘布活佛管理十旗寺院,各寺长老由土司发俸粮,土司还给寺院划拨大片森林和土地。”赵鹏翥《连城鲁土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P61.
    ①十五世土司鲁纪勋的两个儿子分别出家做鲁迦勘布活佛和支迦活佛;《鲁氏世谱》记载:“(次子)勘卜默尔根班智达佛生,管束东耳廓隆寺喇嘛,戒行精严”;还有鲁如皋的四个儿子有三个“皆出为喇嘛”。王淑芳、王继光《蒙古族鲁土司家族史料系年》,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01).
    ②贾霄锋《藏区土司制度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P184.
    ③周伟洲《清代甘青藏区建制及社会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4卷第3辑,2009(07).PP11-12.
    ④刘振中《中国民族关系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PP210-212.
    ⑤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P365.
    ⑥周伟洲《清代甘青藏区建制及社会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4卷第3辑,2009(07).P17.
    ①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宗喀巴诞生于今塔尔寺所在地,纳书族人。三岁时由父母送往湟中峡峻寺(现平安县境内)出家,拜高僧噶玛俄瑞多杰为师,法名公尕娘五。七岁时又拜端朱仁庆为师,去化隆县夏琼寺学经十年,取经名罗桑智巴。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藏传佛教,创立格鲁派。永乐十七年(1419年),他圆寂于甘丹寺。陈梅鹤《塔尔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P5.
    ②色多·罗桑崔臣嘉措著《塔尔寺志》,青海民族出版社藏文本,P53-64.转自蒲文成《青海的蒙古族寺院》.青海社会科学,1989(06).P106.
    ③姜怀英,刘占俊《青海塔尔寺修缮工程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42.
    ①张剑波《瞿昙寺总体布局和单体形制》,格桑本《瞿昙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P12.谢继胜,廖旸《瞿昙寺回廊佛传壁画内容辨识与风格分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03).P20.
    ②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毛继祖、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P165.
    ①徐世栋《青海瞿昙寺区域性政教合一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04).P58.
    ②王其亨,吴葱《瞿昙寺建筑的历史文脉》,格桑本《瞿昙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P15.
    ③格桑本《瞿昙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P16.
    ④瞿昙殿正栋枋下墨书正楷“大明洪武二十四年岁在辛末季秋乙酉朔月六日庚寅□□”,瞿昙殿匾额上款书“敕赐“,左下墨书题“洪武二十六季月日”。
    ⑤苏得措《瞿昙寺历史及其建筑艺术》,青海民族研究,2001(02).P87.
    ⑥檐下有陡匾一方,榜书“隆国殿”三个大字,下款书“大明宣德二年二月初九日建立”。
    ①谢佐《瞿昙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P75.
    ②瞿昙殿前抱厦金枋下墨书“时乾隆四十七年五月吉日寺主佛僧宽卜图克图暨常住尕木工谢天印、梅文群切尔旦、朵卜具格囊、梅额亨拉阿下、尼喜巴而旦,通邑士庻仝诚募化補修建立謹誌。”
    ③张驭寰、杜仙洲《青海乐都瞿昙寺调查报告》,文物,1964(05).
    ④而在谢佐《青海乐都瞿昙寺考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79(Z1期),P21中记录为“整个寺院依山而建,占地面积约40亩,座西向东。”.
    ⑤碑亭内各立有一石碑,东边为“御制瞿昙寺碑”,洪熙元年(1425年)所制;西边为“御制瞿昙寺后殿碑”,宣德二年(1427年)所制。
    ⑥此处及以下建筑数据均参考张驭寰、杜仙洲《青海乐都瞿昙寺调查报告》,文物,1964(05).
    ⑦张剑波《瞿昙寺总体布局和单体形制》,格桑本《瞿昙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P14.
    ①吴葱《旋子彩画探源》,古建园林技术,2000(04),P85.
    ①张驭寰、杜仙洲《青海乐都瞿昙寺调查报告》,文物,1964(05).P50.
    ②吴葱、王其亨《瞿昙寺的建筑彩画——兼谈明清彩画的几个问题》,格桑本《瞿昙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P39.
    ①谢继胜,廖旸《瞿昙寺回廊佛传壁画内容辨识与风格分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03). P22.
    ②刘科《瞿昙寺回廊佛传壁画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P14.
    ③壁画名称参考金萍《瞿昙寺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P98.
    ①郑连章《钟粹宫明代早期旋子彩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03).P80.
    ①鲁土司的其他藏传佛教属寺为:妙因寺、东大寺(贡钦)、西大寺(赛拉寺)、古城寺(曲浪寺)、嘎达寺(珠亥寺)、宣化寺、宗家寺、显教寺。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编《甘肃宗教》,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P165.
    ②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80.
    ③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P28-29.林继富《西藏天神信仰》,西藏民俗,2003(02).PP67-70.
    ④郭永利《试论甘肃永登连城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的宗教信仰》,青海民族研究,2002(09).P77.
    ⑤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80.
    ⑥吴葱,李洁《甘肃永登连城雷坛探赜》,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P196.
    ⑦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81.
    ①陈中义,洲塔《拉卜楞寺与黄氏家族》.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P1.
    ②黄教六大寺院是:西藏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甘肃的塔尔寺和青海的拉卜楞寺。
    ①[清]阿莽班智达原著玛钦诺悟更,道周译注《拉卜楞寺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P576.
    ②[清]阿莽班智达原著玛钦诺悟更,道周译注《拉卜楞寺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P156.
    ③[清]阿莽班智达原著玛钦诺悟更,道周译注《拉卜楞寺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PP586-589.
    ④王树民《甘青闻见记·陇游日记》,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P242.
    ⑤顾颉刚《甘青闻见记·西北考察日记》,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P89.
    ⑥何正璜《何正璜考古游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P68.
    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拉卜楞寺文物管理委员会《拉卜楞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P12.
    ⑧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拉卜楞寺文物管理委员会《拉卜楞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图版3.
    ①扎扎《佛教文化圣地——拉卜楞寺》,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0.P18.
    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拉卜楞寺文物管理委员会《拉卜楞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P5,P11.
    ③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下续部学院建筑残损勘察报告及修缮设计方案》(内部资料),2011.P1.
    ④引自拉卜楞寺管理委员会的下续部学院门口介绍,1987年6月15日.
    ⑤“楞四楞柱”是藏族多折角柱的一种,其断面据说和佛教坛城图案相同,具有宗教含义。做法是在一方形木料每面加贴木版,使断面形成多折角形。每面加贴一块木板而成十二折角形,称楞四楞柱;每面加贴两块木板而成二十折角形,又称楞八楞柱,多用于主要殿堂。陈耀东《中国藏族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27.
    ①凸凹不平的叠函图为藏式建筑中常用装饰图案,是层层叠放的佛经经卷形式。见西藏拉萨古艺建筑美术研究所《西藏藏式建筑总览》,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 P340.
    ①[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84.
    ①弥勒佛殿剖面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拉卜楞寺文物管理委员会《拉卜楞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P16.
    ①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弥勒佛殿建筑残损勘察报告及修缮设计方案》(内部资料),2011.P1.
    ②佛殿建筑部分主要参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拉卜楞寺文物管理委员会《拉卜楞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P15.
    ③甘肃省夏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夏河县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P924.
    ①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弥勒佛殿建筑残损勘察报告及修缮设计方案》(内部资料),2011.P2-4.
    ②一种用花牵代替栱的檐下木作。在河州工艺中,施苗檩的做法叫作“苗檩花牵”。参见唐栩《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初探》,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PP70-72.
    ①《鲁氏家谱》纶音卷之一中收录:敕显教寺一道,“皇帝救谕国师班丹藏卜等及众禅师、喇嘛、有道高僧等:今僧众中,多有道高德重之人。而圣凡混淆,一时未能周知。今差人齐礼币前往尔处,有道行高者及西天、西番各处远方来在尔处其道行高者,朕皆礼请。每人致礼币一表里。尔国师,禅师、喇嘛、有道高僧与之同来,宣扬妙法,成无量功德,则尔等功德亦种种无量。尔其体朕至怀。故谕。永乐九年八月一十四日。”这一道敕谕一直存於显教寺,班丹藏卜为青海瞿昙寺僧人,也即创建瞿昙寺的海喇嘛三旦洛追的侄子,据《明实录》载:永乐八年(1410)十月甲午,曾命其为净觉弘济国师,并赐诰印。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族谱辑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P90.
    ②赵鹏翥《连城鲁土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P91.
    ③显教寺大殿题记分为三部分:“(l)陕西武公县业受匠口……成化七年至成化十七年岁……大通共寺四座(2)陕西行都庄浪卫匠人成化十六年大通寺一管修浩舍人呵利。(3)各邑匠人等共木匠刘清张贵雷负必后画匠谭贵刘是郭镇……”程静微《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建筑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P157.
    ①宿白《永登连城鲁土司衙和妙因、显教两寺调查记》,《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P285注13.P289.
    ②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70.
    ③杨鸿蛟《甘肃连城显教寺考察报告》,谢继胜《汉藏佛教美术研究2008》,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412.
    ④宿白《永登连城鲁土司衙和妙因、显教两寺调查记》,《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285.但在妙因寺多吉羌殿的斗栱上缘亦有相类似的形制,与宿白先生所谈不符。
    ①杨鸿蛟《甘肃连城显教寺考察报告》,谢继胜《汉藏佛教美术研究2008》,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428.
    ②程静微《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建筑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P158
    ③杨鸿蛟《甘肃连城显教寺考察报告》,谢继胜《汉藏佛教美术研究2008》,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413.
    ①杨鸿蛟《甘肃连城显教寺考察报告》,谢继胜《汉藏佛教美术研究2008》,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P425-427.
    ①程静微《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建筑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P3
    ②欧朝贵《汉藏结合的建筑艺术夏鲁寺》,西藏研究,1992(01),转引自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注44.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290.
    ③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P287-288.
    ①[明]鲁光祖《鲁氏家谱》三卷,永登县档案馆藏。又见明嘉靖四年《敕赐感思寺碑记》,原碑保存在感恩寺碑亭内。
    ②该处建筑测量数据依据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69.
    ③参见《甘肃省永登大佛寺感恩寺勘察报告》,永登县文化局收藏。
    ①苏裕民《红城<感恩寺碑记>撰写立碑时间考》,丝绸之路,2001(01).
    ①廖旸《甘肃永登感恩寺金刚殿栱眼壁画图像考释》,何星亮《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P253.
    ②转轮王七珍:1)犀牛角;2)一对方形缠枝耳环;3)红色珊瑚树;4)一对圆形缠枝耳环;5)十字徽相或标识;6)一对象牙;7)镶嵌在三叶饰金座上的三晴宝石。[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60.
    ①廖旸《甘肃永登感恩寺金刚殿栱眼壁画图像考释》,何星亮《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P253.
    ②谢继胜、魏文《甘肃红城感恩寺考察报告》,永登发展高层论坛文集(内部资料),2010.P169.
    ①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75.
    ①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78.
    ①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80.
    ①姜怀英,刘占俊《青海塔尔寺修缮工程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48.
    ②李志武,刘励中《塔尔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P1.
    ③蒲文成《青海蒙古族的寺院》.青海社会科学,1989(06).P109.
    ④蒲文成《青海蒙古族的寺院》.青海社会科学,1989(06).P106.
    ⑤陈梅鹤《塔尔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P6.
    ①弥勒佛殿正立面图,姜怀英,刘占俊《青海塔尔寺修缮工程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143.
    ②塔尔寺平面图局部,姜怀英,刘占俊《青海塔尔寺修缮工程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101.
    ③姜怀英,刘占俊《青海塔尔寺修缮工程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48.
    ①姜怀英,刘占俊《青海塔尔寺修缮工程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23.
    ①“十相自在”是汉译名,藏语称“朗久旺丹”,是把佛经自在之权的每一个自在缩成一个梵文字母,再组合成图案。见阿旺格桑《藏族装饰图案艺术》.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P173.
    ①陈梅鹤《塔尔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P222.
    ②陈梅鹤《塔尔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P78,图版2-19弥勒佛殿局部。
    ①姜怀英,刘占俊《青海塔尔寺修缮工程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24.
    ②释迦佛殿正立面图,姜怀英,刘占俊《青海塔尔寺修缮工程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131.
    ①陈梅鹤《塔尔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P222.
    ①姜怀英,刘占俊《青海塔尔寺修缮工程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53.
    ①夏春峰《甘肃连城妙因寺及其相关寺院探研》.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06).P66.
    ②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1996.P281.
    ③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61.
    ①也叫长城纹,藏语叫“加日拉曲”。阿旺格桑《藏族装饰图案艺术》.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P135.
    ①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69.
    ①殿外山墙铭文有记曰“益信佛力之含宏广大,且赖护法之显应通灵洵不诬也,但殿宇窄狭,兼形剥落,若不重行建修,非特无以状。观瞻崇法界,将前人创造之精意亦隐而弗彰。是以余虔诚捐修,暨默尔根额德尼堪布等董率僧俗首事经营,其好善乐施者,以其量力输助,以昭万善同归之意焉。于咸丰已未经始,至庚申夏五月壬午十七日庚戌辛已时竖柱上梁,克期落成。”见夏春峰《甘肃连城妙因寺及其相关寺院探研》.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06).P68.
    ①脊檩题记有“大明国宣德二年岁次丁未秋七月二十六日信官昭勇将军陕西行都司土官指挥鲁失伽同室淑人李氏薛天速发心施财命工盖造——佛殿崇奉原祈——国土清宁人民安乐万物阜丰嗣续繁昌福寿绵远圣善咸臻障碍消释来世有生俱登妙果吉祥如意者”字样。夏春峰《甘肃连城妙因寺及其相关寺院探研》.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06).P68.
    ②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62
    ①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66.
    ①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64.
    ①程静微《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建筑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P69.宿白《永登连城鲁土司衙和妙因、显教两寺调查记》中记载为七间,《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283.
    ①殿内大梁题有“大明成化七年岁次辛卯孟夏四月吉日钦差镇守庄浪右军都督府同知鲁鉴同夫人李氏立”。
    ②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67.
    ①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68.
    ①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68.谢继胜,廖旸《甘肃永登妙因寺、感恩寺壁画与彩塑》.中国西藏,2004(06).
    ①吴葱、王其亨《瞿昙寺的建筑彩画——兼谈明清彩画的几个问题》,格桑本主编《瞿昙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P32.
    ①隆国殿两侧斜廊上清时所绘壁画上有“平番县上窑堡画像弟子孙克恭门徒徐润文何济汉沐手敬画”题记,判断出绘制匠人为永登县孙克恭及其门徒。“短短桃花临水轻岸柳絮点人衣,允吾王殊画。”题记,判断出王殊为甘肃永登县和青海民和下川口一带的匠人。刘科《瞿昙寺回廊佛传壁画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P14.
    ①王进玉,李军,唐静娟,许志正《青海瞿昙寺壁画颜料的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3(02).P25.
    ②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嘉木样寝宫残损调察报告及修缮设计方案》(内部资料),2011.P1.
    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拉卜楞寺文物管理委员会《拉卜楞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P17.
    ①八瑞物构成了早期第二大组佛教符号,其中包括:1)宝镜;2)黄丹;3)酸奶;4)长寿茅草;5)木瓜;6)右旋海螺;7)朱砂;8)芥子。[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18.
    ②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嘉木样寝宫残损调察报告及修缮设计方案》(内部资料),2011.P1.
    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拉卜楞寺文物管理委员会《拉卜楞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PP17-19.
    ①顾颉刚《甘青闻见记·西北考察日记》,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P79.
    ②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嘉木样寝宫残损调察报告及修缮设计方案》(内部资料),2011.PP5-6.
    ③[清]阿莽班智达原著玛钦诺悟更,道周译注《拉卜楞寺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P585.
    ①参考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嘉木样寝宫残损调察报告及修缮设计方案》(内部资料),2011.P4.
    ①蒲文成《青海蒙古族的寺院》.青海社会科学,1989(06).P560.
    ②赵鹏翥《连城鲁土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PP95-96.
    ③蒲文成《青海蒙古族的寺院》.青海社会科学,1989(06).P560.
    ①于硕,戚明《东大寺西游记壁画的初步分析》,谢继胜《汉藏佛教美术研究2008》.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447.
    ①赵鹏翥《连城鲁土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P67.
    ②实地考察,并参考宿白《永登连城鲁土司衙和妙因、显教两寺调查记》,《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276.
    ③赵鹏翥《连城鲁土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P67.
    ①易雪梅《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谱考》.档案,2002(04).P50.
    ②赵鹏翥《连城鲁土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P67.
    ③筱华,吴莉萍《河西走廊的古建筑瑰宝——甘肃永登鲁土司衙门》.古建园林技术,2004(01).P41.
    ④赵鹏翥《连城鲁土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P68.
    ⑤程静微《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建筑研究》,筱华,吴莉萍《河西走廊的古建筑瑰宝——甘肃永登鲁土司衙门》二文中认为牌坊皆为歇山顶,赵鹏翥《连城鲁土司》认为皆为庑殿顶。根据实地考察,本文认为中心三间为歇山顶,边楼为庑殿顶。
    ①程静微《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建筑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P50.
    ①赵鹏翥《连城鲁土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P68.
    ②据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此处彩画由区镇政府、文物管理所组织当地匠人,在1986年左右重描过。
    ①赵鹏翥《连城鲁土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P68.
    ①宿白《永登连城鲁土司衙和妙因、显教两寺调查记》中认为是歇山顶P278,赵鹏翥《连城鲁土司》中认为是悬山顶P69,此处根据实地考察及程静微《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建筑研究》中的测绘图P53,认为是硬山顶。
    ②赵鹏翥《连城鲁土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P69.
    ③宿白《永登连城鲁土司衙和妙因、显教两寺调查记》,《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278.
    ①程静微《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建筑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P54.
    ②赵鹏翥《连城鲁土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P69
    ③《鲁氏家谱·世谱·内传》记载道“始祖都督公原配马氏,赠夫人,是曰马太夫人……捷上,朝廷赐太夫人银一千两,金镶宝石首饰一副、彩紵四袭,令官治第连城,建楼七楹,匾曰‘效忠’。”
    ④此处为结合考察记载,在宿白《永登连城鲁土司衙和妙因、显教两寺调查记》文中记载为五间,《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278.
    ⑤赵鹏翥《连城鲁土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P70.
    ①程静微《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建筑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P55.
    ①程静微《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建筑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P49.
    ①傅熹年《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及其与地方传统的关系》,文物,1999(10).P91.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六册卷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PP1670-1672.
    ②王濮子《清官式建筑的油饰彩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04).P64.
    ③综合参考郑连章《钟粹宫明代早期旋子彩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03).P79.马瑞田《明代建筑彩画》.古建园林技术,1990(03).PP12-13.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祁英涛古建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P271.郑连章《紫禁城建筑上的彩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03).PP18-20.吴葱、王其亨《瞿昙寺的建筑彩画——兼谈明清彩画的几个问题》,格桑本《瞿昙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PP40-41.
    ①傅熹年《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及其与地方传统的关系》,文物,1999(10).P92.
    ②李路珂《<营造法式>彩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P15.
    ③王其亨、吴葱《瞿昙殿建筑的历史文脉》,格桑本《瞿昙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PP21-22.
    ④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P157.
    ⑤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祁英涛古建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P271.
    ①马瑞田《明代建筑彩画》.古建园林技术,1990(03).P12.
    ②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祁英涛古建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P273.
    ③郑连章《钟粹宫明代早期旋子彩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03).P79.
    ①郑连章《钟粹宫明代早期旋子彩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03).P79.
    ②吴葱、王其亨《瞿昙寺的建筑彩画——兼谈明清彩画的几个问题》,格桑本《瞿昙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P34.
    ③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祁英涛古建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P273.
    ①蒋广全《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24.
    ①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祁英涛古建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P273.
    ②陈晓丽《明清彩画中“旋子”图案的起源及演变刍议》.建筑史论文集(15),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PP110-111.
    ③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祁英涛古建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P273.
    ④陈晓丽《明清彩画中“旋子”图案的起源及演变刍议》.建筑史论文集(15),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P110.
    ⑤陈晓丽《明清彩画中“旋子”图案的起源及演变刍议》.建筑史论文集(15),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P108.
    ①郑连章《钟粹宫明代早期旋子彩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03).P80.
    ①吴葱,程静微《明初安多藏区藏传佛教汉式佛殿形制初探》一文中对瞿昙寺和鲁土司属寺妙因寺建筑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它们的相似性。甘肃科技,2005(11).P175.
    ①清代旋子找头部分的构成有:勾丝咬、喜相逢、一整二破、一整二破加一路、一整二破加金道冠等。其中喜相逢指整破旋子彼此仅遮去几片勾卷瓣,而花心很完整。何俊寿《中国建筑彩画图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PP193-194.
    ②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祁英涛古建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P273.
    ①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祁英涛古建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P273.
    ②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祁英涛古建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P274.
    ①李路珂《<营造法式>彩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P158.图3.31-7.
    ②何俊寿《中国建筑彩画图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P186.
    ①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51.
    ②[日]伊东忠太.陈清泉译补《中国建筑史》.上海:上海书店,1937.P61.
    ③沈福煦,沈鸿明《中国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源流》.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P76.
    ④何平叔《景福殿赋》,[梁]萧统编[清]李善注《文选》上册,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P178.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53·舆服志》.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P3575.
    ②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祁英涛古建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P271.
    ③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P157.
    ④明代当地为藏传佛教萨迦派时期,萨迦派又称花教,以红黄色为主尊色。另外,在藏传佛教中,黄色为脱俗,红色为护法。皆为高等级尊贵用色。参考夏春峰《甘肃连城妙因寺及其相关寺院探研》,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06);丁昶、刘加平《藏族建筑色彩探源》,建筑学报,2009(03).
    ⑤吴葱,王其亨《瞿昙寺的建筑彩画——兼谈明清彩画的几个问题》,格桑本主编《瞿昙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P41.
    ⑥金萍《瞿昙寺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P98.
    ⑦[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6册,卷68.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PP1670-1672.
    ①对“丹青”有人误认为是红和黑色,而在王宁宇《丹青与两柄锄头的丹青史》中,对青的色相进行了辨析,它并非黑色。见《清风徐来——庆祝徐风先生95岁寿辰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P62.
    ②[日]伊东忠太.陈清泉译补《中国建筑史》.上海:上海书店,1937.P63.
    ③郑连章《钟粹宫明代早期旋子彩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03).P82.
    ④金萍《瞿昙寺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P65.
    ⑤王宁宇《丹青与两柄锄头的丹青史》,王胜利等主编《清风徐来——庆祝徐风先生95岁寿辰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P62.
    ⑥[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第一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P469, P594, P598.
    ①该表参见彭德《中华五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PP86-89.
    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P294.
    ①[法]海瑟噶尔美.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西藏艺术研究系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PP2-6.
    ②宿白《西藏拉萨地区佛寺调查记》,《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P6-10.
    ③[法]海瑟噶尔美.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西藏艺术研究系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P7.
    ④[法]海瑟噶尔美.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西藏艺术研究系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P9.
    ⑤宿白《西藏寺庙建筑分期试论》,《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194.
    ⑥[法]海瑟噶尔美.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西藏艺术研究系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PP12-13..
    ①杨嘉名,赵心愚,杨环《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P206,P211.
    ②该表内容根据文献综合整理:杨嘉名,赵心愚,杨环《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PP211-219.宿白《呼和浩特及其附近几座召庙殿堂布局的初步探讨》,《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292.
    ①杨嘉名,赵心愚,杨环《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P203.
    ②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255.
    ①宿白《西藏拉萨地区佛寺调查记》,《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6.
    ②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284.
    ③下续部学院经堂前廊柱头立面图: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下续部学院建筑残损勘察报告及修缮设计方案》(内部资料),2011.图版18.
    ④现在的布达拉宫重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至1693年基本完成,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进行了扩建,使呈现状。据记载参加修建的藏族工匠有7000人,尼泊尔工匠191人,康熙帝派去的工匠114人。后来以布达拉宫为模式的藏传佛教建筑形式传播到全国及各邻邦。赵擎寰、郭玉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P102.
    ①梁饰二图均选自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367.
    ②根据宿白《西藏寺庙建筑分期试论》归纳,《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P190-204.
    ①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268.
    ②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378.
    ③萧默《敦煌建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P217.
    ①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331.
    ②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333.
    ①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P57.
    ②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PP81-82.
    ①钟晓青《学术观点》,见《建筑史解码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333.
    ②[汉]司马迁《史记》第2册,卷8《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3.P386.
    ③林徽因《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1953年),见梁从诫编《林徽因文集·建筑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P414-415.
    ④秦汉时期,文献记载的彩画已相当华丽,如秦始皇的咸阳宫内“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西京杂记》记载西汉宫殿更是“华榱壁珰”,“椽榱皆绘龙蛇萦绕其间”,张衡《西记赋》叙述西汉宫殿中“绣栭云楣”,“缕槛文”。这些文献说明在秦汉时期的椽、飞檐、连檐等都有彩画,而且还有用带花纹的绫锦织物裹在木构件上做为装饰。见祁英涛《中国古代建筑各时代特征概论》.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祁英涛古建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P270.
    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P279.
    ⑥李路珂《<营造法式>彩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P13-14.
    ①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P78.
    ②八宝图综合参考:[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P9-25.图片4-14采自P9.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P440-442.
    ①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四世纪前后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演化而成。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雷同。后逐步形成毗湿奴教、湿婆教和性力派三大派别。[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13.
    ②耆那教,产生和流行于南亚次大陆的一种宗教。前六至五世纪与佛教同时兴起,自称是最古的宗教,传说有二十四祖。四至十三世纪曾在印度流行,不少君王都是该教信徒和支持者。[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9.
    ③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440.
    ④故宫博物院编《清宫藏传佛教文物》.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P37.
    ⑤故宫博物院编《清宫藏传佛教文物》.北京:柴禁城出版社,1998.P67.
    ①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P77.
    ②王镛《印度美术史话》,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P20.
    ③[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28.
    ④阿旺格桑《藏族装饰图案艺术》.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P173.
    ①[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39.
    ②马吉祥,阿罗仁青杰博《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P332.
    ③[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42.
    ④马吉祥,阿罗仁青杰博《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P338.
    ⑤[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71.
    ①[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69.
    ②[意]图齐,向红笳译《喜马拉雅的人与神》.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P152.
    ③西藏拉萨古艺建筑美术研究所《西藏藏式建筑总览》,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 P340.
    ①[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82.
    ②[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84.
    ③[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90.
    ④[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91.
    ⑤奇洁《从<格萨尔>史诗看汉藏工艺美术交流》,西藏艺术研究,2010(01).P52.
    ①[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92.
    ①[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99.
    ②切普,尼泊尔人对金翅鸟之长兄阿卢那的称谓。[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99.
    ③[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99.
    ⑤[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108.
    ①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448.
    ②[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110.
    ③[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115.
    ④[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117.
    ⑤刘岳《万字形纹饰初探》,《艺术学论文辑刊》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编,2001.
    ⑥[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117.
    ①[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279.
    ②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448.
    ③[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279.
    ④[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279.
    ⑤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448.
    ⑥[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246-247.
    ①[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249.
    ②该纹样目前在相关文献中没有找到对其含义的解释,只在马吉祥,阿罗仁青杰博《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P339里出现白描图。
    ③孙林《唐卡绘画中的曼陀罗图式与西藏宗教造像学象征的渊源》,西藏大学学报.2007(03).P97.
    ④[德]埃利希·诺伊曼著,李以洪译《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总序.
    ①纵瑞彬《藏族装饰纹样的历史文化考察》.西藏艺术研究,2000(01).P54.
    ②孙林《唐卡绘画中的曼陀罗图式与西藏宗教造像学象征的渊源》.西藏大学学报.2007(03).P98.
    ③昂巴《藏传佛教密宗与曼荼罗艺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P164.
    ④也叫长城纹,藏语叫“加日拉曲”。见阿旺格桑《藏族装饰图案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P135.
    ①于水山《西藏建筑及装饰的发展概说》.建筑学报,1998(06).PP51-52.
    ②[英]E.H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PP64-68.
    ①赵擎寰、郭玉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P105.
    ②[日]滝本孝雄,藤沢英昭,成同社译《色彩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P83.
    ①[英]约翰·布洛菲尔德.耿晟译《西藏佛教密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P174.
    ②五大与五色的对应参考于水山《西藏建筑的色彩世界》.美术观察,1996(11).P56.五佛、五方与五色的对应参考自杨健吾《藏传佛教的色彩观念和习俗》,西藏艺术研究,2004(03).P61.六真言与六色、六大众生的对应参考[英]约翰布洛菲尔德.耿晟译《西藏佛教密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P174.
    ①杨化群著译《藏传因明学》.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PP94-96.
    ②[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220.
    ③[印度]尼丁·库马尔,王璞译,王郁梅校《大乘密教美术的色彩象征》.民族艺术研究,2003(02).P35.
    ①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479.
    ②[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38.
    ③[印度]尼丁·库马尔,王璞译,王郁梅校《大乘密教美术的色彩象征》,民族艺术研究,2003(02).P34.
    ①陈梅鹤《塔尔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P222.
    ①李路珂《<营造法式>彩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P156.
    ②宿白《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第2版,P78,注114.
    ③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祁英涛古建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P272.
    ①“庄窠”院建筑是青海农业区农民多年不断改革完善的一种民居,以一户为独立单元,沿庄墙内四周或三面,有的为二面布置房屋,多为三间一组,中为堂室,两侧为卧室。房屋多设檐廊。参见陈梅鹤《塔尔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P14.
    ②参见唐栩《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初探》,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PP70-72.
    ③图片采自唐栩《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初探》,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P70.
    ①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P68.
    ②杨鸿蛟《甘肃连城显教寺考察报告》,谢继胜《汉藏佛教美术研究2008》,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428.
    ①杨建果,杨晓阳《中国古建筑彩画源流初探(一)》.古建园林技术,1992(03).P26.
    ②李路珂《<营造法式>彩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PP328-342.
    ③《营造法式》“总诸作看详”。
    ④参考李路珂《<营造法式>彩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PP328-342.P380.
    ①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①[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P9.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任何社会制度亦都是建筑在一套物质的基础上,包括环境的一部分及种种文化的设备。用来称呼这种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最适合的名词莫若‘社会制度’。在这定义下的社会制度是构成文化的真正组合成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P18.
    ③李天雪《民族过程:文化变迁研究的新视角》,王希恩主编《民族过程与中国民族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P110.
    ④何叔涛《同化、一体化、分化及民族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向》,王希恩《民族过程与中国民族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P95.
    ①李天雪《民族过程:文化变迁研究的新视角》,王希恩主编《民族过程与中国民族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P112.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P43.
    ③冯瑞《从文化视角探讨蒙古族民族过程的特点》,王希恩主编《民族过程与中国民族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P437.
    ④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P4.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P221.
    ②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P13.
    ③多识《藏汉民族历史亲缘关系探源一》,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3(02).P39-46.
    ①蒲文成,王心岳《汉藏民族关系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P11.
    ②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PP20-21.
    ③土观善慧法日著,刘立千译《宗教流派镜史》.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研究室,1980. PP202-203.
    ④[法]海瑟噶尔美.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西藏艺术研究系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P4.
    ①[法]海瑟噶尔美.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西藏艺术研究系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P2.
    ②宿白《永登连城鲁土司衙和妙因、显教两寺调查记》,《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PP278-280.
    ③王双成《青海少数民族语言对当地汉语的影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④脱傲《永登方言的少数民族语言痕迹与文化现象》,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06).
    ⑤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P287.
    ⑥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P341.
    ①马瑞田《中国古建彩画》,文物出版社,1999.
    ②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PP86-89.
    ③廖杨《中国少数民族的形成类型及发展趋势》,王希恩主编《民族过程与中国民族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P299.
    ①邓锐龄《元明两代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P30.
    ②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P29.
    ③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族谱辑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P3.
    ④金萍《瞿昙寺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P113.
    ⑤《乐都县志》记载:“孙克恭,甘肃平番(今永登县)上窑堡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率徒弟徐润文、何济汉至瞿昙寺担任画工…壁画完工后,二徒返故里,而孙克恭留居瞿昙寺颂经修行,咸丰初年(1851年)殁于瞿昙寺。”乐都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乐都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P563.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P46
    1.[汉]班固《汉书》第6、9册,卷28、卷69.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2.
    2.[汉]司马迁《史记》第1、2册,卷5《秦本纪》,卷8《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3.
    3.[宋]范晔《后汉书》第10册,卷87.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5.
    4.《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
    5.[唐]姚思廉《梁书卷54诸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
    6.[北齐]魏收撰《魏书卷160·地形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6册,卷68.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8.[梁]萧统编[清]李善注《文选》上册,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
    9.[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53·舆服志》.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10.[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第一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1.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日]伊东忠太.陈清泉译补《中国建筑史》.上海:上海书店,1937.
    3.胡序威等《西北地区经济地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4.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中华民国五十五年六月初版.
    5.雷圭元《中国图案作法初探》.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6.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
    7.土观善慧法日著,刘立千译《宗教流派镜史》.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研究室,1980.
    8.费孝通《民族与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李志武,刘励中《塔尔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0.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七、八册).上海:地图出版社,1982.
    11.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12.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13.陈正详《中国文化地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14.陈正祥《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图册》.东京:(株)原书房(日本),1983.
    15.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1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7.塔尔寺文管会《塔尔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8.王辅仁、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9.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20.陈梅鹤《塔尔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1.《塔尔寺》编辑组编《塔尔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
    22.天祝藏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天祝藏族自治县概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
    23.[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4.罗发西等《拉卜楞寺概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
    25.[瑞士]H·沃尔夫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6.顾颉刚,王树民《甘青闻见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27.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甘肃宗教》.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28.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吴均译《安多政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
    29.冯绳武《甘肃地理概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
    30.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拉卜楞寺文物管理委员会《拉卜楞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31.[日]滝本孝雄,藤沢英昭,成同社译《色彩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32.李世华《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33.萧默《敦煌建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34.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35.杨化群著译《藏传因明学》.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
    36.湟中县地方志办公室《湟中县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37.黎宗华,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
    38.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祁英涛古建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39.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40.常青《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41.索代《拉卜楞寺佛教文化》.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
    42.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43.冉光荣《中国藏传佛教寺院》.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44.赵鹏翥《连城鲁土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45.天祝藏族自治县志编委会《天祝县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
    46.周伟洲《西北民族史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47.陈中义,洲塔《拉卜楞寺与黄氏家族》.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
    48.赵擎寰、郭玉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9.马吉祥,阿罗仁青杰博《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
    50.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51.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
    52.姜怀英,刘占俊《青海塔尔寺修缮工程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53.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4.[清]阿莽班智达原著玛钦·诺悟更,道周译注《拉卜楞寺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55.永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永登县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
    56.丹曲《安多地区藏族文化艺术》.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
    57.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58.魏长洪等《西域佛教史》.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8.
    59.甘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十四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60.谢佐《瞿昙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61.故宫博物院编《清宫藏传佛教文物》.紫禁城出版社,1998.
    62.常青《中华文化通志·建筑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3.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64.[德]埃利希诺伊曼著,李以洪译《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5.甘肃省夏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夏河县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66.郝苏民《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67.阿旺格桑《藏族装饰图案艺术》.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
    68.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志第1卷建置区划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69.刘振中《中国民族关系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70.梁从诫编《林徽因文集建筑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7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72.[英]E.H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73.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族谱辑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74.陈春生,张文辉,徐荣《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1900-1990》.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5.旺谦,丹曲《甘肃藏传佛教寺院录》.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
    76.格桑本《瞿昙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
    77.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8.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79.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一二六七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80.[法]海瑟噶尔美.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西藏艺术研究系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81.边多,张鹰《西藏民间艺术丛书建筑装饰》.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82.[英]约翰布洛菲尔德.耿晟译《西藏佛教密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
    83.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84.夏河县人民政府编纂《拉卜楞文化丛书》.内部使用,2002.
    85.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86.马瑞田《中国古建彩画艺术》.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87.沈福煦,沈鸿明《中国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源流》.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88.宿白《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第2版.
    89.[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0.刘夏蓓《安多藏区族际关系与区域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91.杨嘉名,赵心愚,杨环《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92.丹曲,谢建华《甘肃藏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93.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94.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5.童恩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96.王镛《印度美术史话》.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97.张羽新,张双志编纂《民国藏事史料汇编第二十六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98.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99.蒋广全《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0.汪永平《拉萨建筑文化遗产》.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1.谢铁群编著《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藏方略》.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102.[意]图齐,向红笳译《喜马拉雅的人与神》.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103.[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张祖建译《结构人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4.赵双成《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105.何俊寿《中国建筑彩画图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106.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7.央巴平措多杰《藏族美术之度量法与彩绘技术基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08.林徽因《林徽因建筑文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09.芈一之《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10.马晓军《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111.侯丕勋,刘再聪《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112.陈耀东《中国藏族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13.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兰州市民族宗教志编纂委员会编《兰州市志第四十二卷,民族宗教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114.[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115.王效清《中国古建筑术语词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16.西藏拉萨古艺建筑美术研究所《西藏藏式建筑总览》.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
    117.庄裕光,胡石《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彩画》.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118.李青《艺术文化史论考辩》.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119.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120.杨蕤《西夏地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1.彭德《中华五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122.张亚莎《11世纪西藏的佛教艺术——从扎塘寺壁画研究出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123.谢继胜,罗文华《汉藏佛教美术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24.蒲文成,王心岳《汉藏民族关系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125.夏河县人民政府编纂《拉卜楞寺文化丛书》.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0.
    126.何正璜《何正璜考古游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127.薛国屏《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128.谢继胜《汉藏佛教美术研究2008》.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9.扎扎《佛教文化圣地——拉卜楞寺》,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0.
    130.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北京:三联书社,2011.
    131.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上下).北京:测绘出版社,2011.
    132.李路珂《<营造法式>彩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133.昂巴《藏传佛教密宗与曼荼罗艺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4.王希恩《民族过程与中国民族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1.张驭寰,杜仙洲《青海乐都瞿昙寺调查报告》.文物,1964(05).
    2.谢佐《青海乐都瞿昙寺考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79(Z1).
    3.谢佐《瞿昙寺补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01).
    4.东嘎·洛桑赤列著,唐景福译《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一)》.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2(01).
    5.东嘎·洛桑赤列著,唐景福译《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二)》.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2(02).
    6.赵鹏翥《鲁土司家族简介》.兰州学刊,1982(05).
    7.宋浩霖《明清花卉图案的演变和风格特征》.浙江工艺美术,1983年(03).
    8.王濮子《清官式建筑的油饰彩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04).
    9.芈一之《瞿昙寺及其在明代西宁地区的地位》.青海考古学会会刊,1983(05).
    10.郑连章《钟粹宫明代早期旋子彩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03).
    11.[英]卡尔梅.王尧、陈观胜选译《苯教史》.王尧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一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PP269-322.
    12.[捷克]卢米尔吉赛尔.张保罗译《西藏艺术》.王尧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一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PP323-353.
    13.童恩正《西藏考古综述》.文物,1985(09).
    14.天挺《西藏佛教及其教派简介》.中央民族学院藏族研究所编著《藏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1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6.赵朋柱《鲁土司信奉的宗教》.兰州学刊,1988(04).
    17.张维光《明朝政府在河湟地区的藏传佛教政策述论》.青海社会科学,1989(02).
    18.马文余《明朝前中期中央政府对藏族地区的治理》.西藏研究,1989(01).
    19.蒲文成《青海蒙古族的寺院》.青海社会科学,1989(06).
    20.马瑞田《明代建筑彩画》.古建园林技术,1990(03).
    21.周宏伟《连城古城新考——兼与赵朋柱同志商榷》.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5).
    22.[法]古伯察著,金昌文译《塔尔寺纪实》.王尧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六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23.周新会《试探甘青藏区封建领主占有制的形成》.《藏学研究论丛》第2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P310.
    24.杨建果,杨晓阳《中国古建筑彩画源流初探(一)(二)(三)》.古建园林技术,1992(03).1992(04).1993(01).
    25.郑连章《紫禁城建筑上的彩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03).
    26.应兆金《藏族建筑的木结构及其柱式》.古建园林技术,1993(04).
    27.宋秀芳《宋代河湟吐蕃地区历史地理问题探讨》.《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PP181-203.
    28.才让《萨迦派在安多藏区的传播概述》.《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PP56-71.
    29.石硕《西藏教派势力与元朝统治集团的宗教关系》.《藏学研究论丛》第5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PP74-97.
    30.龚胜生《<禹贡>地理学价值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12).
    31.王进玉,李军,唐静娟,许志正《青海瞿昙寺壁画颜料的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3(02).
    32.多识《藏汉民族历史亲缘关系探源一》,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3(02)
    33.[英]噶尔梅著,杜永彬译《9—15世纪的汉藏艺术文献资料》.张植荣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一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
    34.王继光《安多藏区僧职土司初探》,西北民族研究,1994(01).
    35.赵鹏翥《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丝绸之路,1994(05).
    36.陈耀东《夏鲁寺——元官式建筑在西藏地区的遗珍》.文物,1994(05).
    37.屠舜耕《吐蕃王朝前后的西藏建筑》.文物,1994(05).
    38.王仲杰《试论元明清三代官式彩画的渊源关系》.《紫禁城建筑研究与保护》,紫禁城出版社,1995. PP160-166.
    39.杰敦《概说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施政》.藏学研究,1996(08).P76.
    40.于水山《西藏建筑的色彩世界》.美术观察,1996(11).
    41.伊尔·赵荣璋《拉卜楞寺的建筑布局及其设色属性》.西藏研究,1998(02)
    42.于水山《西藏建筑及装饰的发展概说》.建筑学报,1998(06).
    43.张君奇《青海乐都瞿昙寺》.青海文物要闻,青海省文物管理处主办.1998(05).
    44.彭措《西北汉族河湟支系的形成及人文特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04).
    45.徐苏斌《东亚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之比较研究》.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1999.PP219-236.
    46.王淑芳,王继光《蒙古族鲁土司家族史料系年》.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9(01).
    47.先巴《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甘青宁地区的兴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03).
    48.傅熹年《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及其与地方传统的关系》.文物,1999(10).
    49.纵瑞彬《藏族装饰纹样的历史文化考察》.西藏艺术研究,2000(01).
    50.吴葱《旋子彩画探源》.古建园林技术,2000(04).
    51.苏得措《瞿昙寺历史及其建筑艺术》.青海民族研究,2001(02).
    52.嘎玛沃赛《浅谈藏式建筑的装饰艺术》.青海民族研究,2001(04).
    53.杜常顺《明清时期河湟洮岷地区家族性藏传佛教寺院》.青海社会科学,2001(01).
    54.甘措《论明朝统治河湟及湟水流域藏族分布状况》.青海民族研究,2001(04).
    55.刘岳《万字形纹饰初探》,《艺术学论文辑刊》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编,2001.
    56.陈晓丽《明清彩画中“旋子”图案的起源及演变刍议》.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PP106-114.
    57.郭永利《试论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宗教信仰》.青海民族研究,2002(04).
    58.易雪梅《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谱考》.档案,2002(04).
    59.朱光亚《中国古代建筑驱划与谱系研究初探》.陆元鼎,潘安主编《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与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PP5-9.
    60.郭永利《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始祖及其族属辨正》.丝绸之路,2003(s1).
    61.郭永利《试论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汉化问题》.青海民族研究,2003(02).
    62.夏春峰《甘肃连城妙因寺及其相关寺院探研》.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06).
    63.林继富《西藏天神信仰》.西藏民俗,2003(02).
    64.[印度]尼丁库马尔,王璞译,王郁梅校《大乘密教美术的色彩象征》.民族艺术研究,2003(02).
    65.筱华、吴莉萍《河西走廊的古建筑瑰宝——甘肃永登鲁土司衙门》.古建园林技术,2004(01).
    66.谢继胜、廖旸《西藏的艺术与考古——第二届西藏艺术与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西藏,2004(06).
    67.杨健吾《藏传佛教的色彩观念和习俗》.西藏艺术研究,2004(03).
    68.戴琦,赵长武,孙立三,王鑫,陈缓《中国古建筑中的彩画文化内涵浅析》.辽宁建材,2005(05).
    69.吴葱,程静微《明初安多藏区藏传佛教汉式佛殿形制初探》.甘肃科技,2005(11).
    70.马贵《青海藏族民居与居住文化》.中国科技信息,2006(20).
    71.张宝玺《永登海德寺和红城感恩寺调查研究》.敦煌学辑刊,2006(01).
    72.谢继胜、廖旸《青海乐都瞿昙寺瞿昙殿壁画内容辨识》.中国藏学,2006(02).
    73.贡桑尼玛《西藏寺庙与民居建筑色彩初探》.西藏艺术研究,2006(04).
    74.陈强《浅析藏族建筑装饰中的常用色彩》.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06).
    75.许新亚《拉卜楞寺藏族传统宗教建筑》.世界建筑,2006(08).
    76.项瑾斐《布达拉宫雪城的建筑装饰》.华中建筑,2006(11).
    77.吴葱,李洁《甘肃永登连城雷坛探赜》.天津大学学报,2006(03).
    78.谢继胜,廖旸《瞿昙寺回廊佛传壁画内容辨识与风格分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03).
    79.钟晓青《学术观点》,见《建筑史解码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0.次多《藏族传统建筑初探》.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7(03).
    81.廖旸《甘肃永登感恩寺金刚殿栱眼壁画图像考释——兼论其空间布置及十忿怒尊与十大明王的区别》.何星亮主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PP252-295.
    82.丁柏峰《河湟文化圈的形成历史与特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06).
    83.孙林《唐卡绘画中的曼陀罗图式与西藏宗教造像学象征的渊源》,西藏大学学报.2007(03).
    84.潘晓伟《藏族建筑装饰色彩的象征意义》.设计艺术,2008(02).
    85.叶玉梅《青海瞿昙寺壁画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成就》.攀登,2008(04).
    86.华锐吉,张吉会《浅谈天祝县藏传佛教寺院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7).
    87.周晶,李天《尼泊尔建筑艺术对藏传佛教建筑的影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01).
    88.贾维维,孙琳《甘肃省永登县鲁土司属寺藏传佛教艺术考察与学术报告会综述》.中国藏学,2009(02).
    89.丁昶,刘加平《藏族建筑色彩探源》.建筑学报,2009(03).
    90.徐世栋《青海瞿昙寺区域性政教合一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04).
    91.周伟洲《清代甘青藏区建制及社会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4卷第3辑,2009(07).
    92.毕学刚,黄华,王官振,马涛,齐扬《一种基于形状和颜色特征的建筑彩画检索方法》.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01).
    93.罗飞,陈尚明,杨晓彬《解读西藏传统色彩与建筑装饰艺术》.重庆建筑,2010(02).
    94.李越,刘畅,王时伟,孙闯,雷勇《青海乐都瞿昙寺隆国殿大木结构研究补遗》.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4).
    95.谢继胜,魏文《甘肃省红城感恩寺考察报告》.永登发展高层论坛文集(内部资料),2010年11月.PP157-204.
    96.罗文华,文明《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1).
    97.奇洁《从<格萨尔>史诗看汉藏工艺美术交流》.西藏艺术研究,2010(01).
    98.谢继胜,戚明《藏传佛教艺术东渐与汉藏艺术风格的形成》.美术,2011(04).
    99.王宁宇《丹青与两柄锄头的丹青史》,王胜利等主编《庆祝徐风先生95岁寿辰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相关文件:
    1.文化部,财政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04年.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3.《保护和促进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1.吴葱《青海乐都瞿寺建筑研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94.
    2.李翎《藏传佛教图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
    3.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4.郭永利《甘肃永登连城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唐栩《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初探》.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程静微《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建筑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阴帅可《青海贵德玉皇阁古建筑群建筑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吴晓冬《张掖大佛寺及山西会馆建筑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李江《明清甘青建筑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严永孝《甘南藏区藏传佛教的寺院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
    11.刘科《瞿昙寺回廊佛传壁画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贾霄锋《藏区土司制度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3.邢莉莉《明代佛传故事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14.魏文《甘肃红城感恩寺及其壁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5.米德昉《甘肃永登妙因寺明代佛传壁画探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6.丁昶《藏族建筑色彩体系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7.何泉《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8.高晓黎《传统建筑彩作中的榆林式》.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19.金萍《瞿昙寺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