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的考论对象,是清季张之洞任督抚时期,在其周边以昔日“清流”士人为核心的学人圈子。随着晚清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督抚集团依托固有学术传统与行政资源,吸收外来新知识、新经验较有效率,在学风引导、学制厘定、机构建设、舆论控制等方面作用显著。其中的张之洞学人圈,虽未必具备趋新学者的超前意识或专业精神,却善于将外来新经验制度化、常识化、普及化,使其更容易为士林社会及政教体制接纳,开创了近代学术转型在本土语境下的“缓冲模式”。
     同光之交活跃于京师的“清流”,是张之洞学人圈渊源所在。张氏早年参与都下学人交游,光绪初加入“翰林清流”积极言事,奠定了此后学人圈的学派、政派意识。甲申(1884)中法一役,京朝“清流”遭到摧折,适值张之洞受命督粤,其幕府遂成为“清流”人物聚集的渊薮。督鄂以后,“清流”背景促使张之洞系统在“洋务模式”之外别辟蹊径,将学术文教引入以器物为主的早期近代化进程。戊戌(1898)前后,经过与康有为、梁启超等趋新势力的接触及冲突,武昌学人圈逐渐趋向稳健改革的政治认同。此期间幕府的诗酒交游日渐繁盛,同光诗学的“三元说”于焉生成,却仍以追怀“清流”风气、再现“文盛之世”为主题。
     在传播京师新学风的同时,张之洞学人圈亦注意与晚近地方学统相整合。张之洞早年督学,深受乾嘉以来经古书院、官书局传统影响,致力于汉学地方化;但在履任粤督后,却开始尝试超越阮元等汉学名臣。经过对陈澧汉宋调和之学的再阐释,新设广雅书院更带有折衷取向。同一时期,与“东塾学派”同样主张折衷汉宋,但思路有所出入的南菁书院学风,亦为张之洞学人圈所汲取,却剔除了其中过于专门化的部分。“东塾”与“南菁”成为张之洞督鄂以后倡导文教的两大资源,加之两湖地域固有的经世学风,以及此期业已活跃于江南沿海的新学风气,形成两湖书院中各地方学统累积、竞争甚至纷争的局面。
     张之洞学人圈对于近代学术的持久影响,更在于学制设计。清末壬寅、癸卯学制的生成,伴随着新教育的统系之争,而其背景则为南北督抚的派系分化。其中,尤以江、鄂联合与北洋对峙的局面最为显著。庚子事变后,清廷重启新政,“江鄂”与“北洋”的教育新经验先后进入清廷文教中枢的视野。二者在搬用日本学制的大前提上并无异议,但关于如何在新学制下保存旧学统,却依其固有的学统区分,呈现出“尊经”与“重文”的分歧。此期间海外革新势力活动频繁,京、外各地学潮亦开始涌动。于此背景下,张之洞奉旨参与学制改章,在引进明治日本学术经验的同时,亲自主导了经学及“中国文学”课程的制定。
     张之洞学人圈之所以能在文教变革中得风气之先,主动吸收日本经验实为关键。清末随着康有为、梁启超等所主张日文翻译的兴盛,文章写作上出现了有关“日本文体”及新名词的讨论。受日本军部及兴亚团体鼓动,戊戌前后张之洞方面曾是提倡“东学”、“东文”的先驱;但在戊戌政变后,为了与康梁势力切割,同时更受近代国族意识的影响,张之洞系统在维持对日联络的同时,却对来自日本的学术、出版、政治新经验不无保留。曾经一度感动中日双方朝野人士的“同文”意识,遂日渐淹没于体现国族特性的“国语”、“国文”言说,并最终凝固为清末学制规划中同时带有近代国族意识与传统政教理念的“国文”学科。
     本论文将从学风、学制、文体三方面考论张之洞学人圈引进近代新知识、新经验的“缓冲模式”,以试探近代学术、文教在体制内转型的别样路径。
This dissertation is intended as an investigation of Zhang Zhidong张之洞(1837-1909)Literati Circle, which lasted from 1884 to 1907, with a strong influence of the Pure Stream Movement (Qingliu清流)during the Tongzhi and Guangxu period.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Weak Central and Strong Provinces" (Neiqing waizhong内轻外重)situation in Late Qing China, with their provincial academic tradition and local executive privileges, the viceroy groups seemed much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Manchu central government in the fields of the leading of literati tradition, the constitution of educational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public opinion. Zhang Zhidong Literati Circle might be the most eminent one of these viceroy groups. Although not as sensitive as the reformers to the new knowledge from abroad, the scholars of Zhang Zhidong Literati Circle were so good at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modern experience, making the new knowledge more acceptable to the majority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society and the Manchu Confucianism regime, which is called "buffer mode"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Pure Stream Movement, which blossomed around the end of Tongzhi period and the beginning of Guangxu period, is regarded as the major resource of Zhang Zhidong Literati Circle, since Zhang himself had once been enrolled into the movement. After the Sino-France conflict in 1884, the Pure Stream members had taken a bad knock from their political foes, while Zhang was fortunately dispatched as the Viceroy of Canton. Some Pure Stream Scholars took part in Zhang's private bureaucracy (mufu幕府),prompting Zhang's circle to find a new wa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which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the literati and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The provincial academic tradition led by his precursor Ruan Yuan阮元(1764-1849)and Zeng Guofan曾国藩(1811-1872) had great influence upon Zhang Zhidong's circle. During his early career as a provincial educational officer (xuezheng学政),Zhang Zhidong took Ruan and Zeng as models to expand the localization of Han Classical Learning(Hanxue汉学)However, after he assumed viceroy in Canton and Huguang, Zhang and the literati around him intended to transcend the experiences of Ruan and other precursors, with a strategy of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local academy sources such as Dongshu东塾School and Nanjing南菁School, and founded a series of new academies like Guangya Shuyuan广雅书院and Lianghu Shuyuan兩湖书院to practice their eclectic academic opinions. All these provincial academic experiences were stimulated in Zhang Zhidong's circle and prompted the latter to occupy an essential position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ystem.
     Zhang Zhidong Literati Circle also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China educational syste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Jiang-E江鄂group (led by Zhang Zhidong and Liu Kunyi刘坤一)and the Beiyang北洋group (led by Li Hongzhang李鸿章and then Yuan Shikai袁世凯)Both sides deemed it necessary to learn the Meiji Japan model. However, there was still a subtle distinction between Jiang-E and Beiyang about how to preserv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Zhongxue中学)under the new educational system. Zhang's circle insisted Confucianism Classics (Jingxue经学)w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 while the Beiyang group stressed Chinese literary writing 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whole Chinese culture. Zhang Zhidong and some of his followers participated the revision of the 1902 School Regulation (Renyin Xuezhi壬寅学制)in 1903. And in the new regulation (Guimao Xuezhi癸卯学制),Zhang not only again emphasized the necessity of importing Meiji Japan experience, but also planned the curriculums of both Confucianism Classic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ry writing (Zhongguo wenxue中国文学).
     Around the 1898 restoration, the radical reformer Kang Youwei康有为(1858-1927)and Liang Qichao梁启超(1873-1929)’sopinion about learning new knowledge through Japanese translation works was very popular in the Chinese new intellect society, which brought the fashion of writing Japanese Style (Ribun wenti日本文体)articl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General Staff Office of Japanese Army (Sanbo honbu参谋本部)and the Pan-Asianism organizations (Koa dantai興亚团体),Zhang's circle also once advocated the Meiji Japanese learning (Dongxue东学)and the route of Japanese writing/translation works (Dongwen东文).However, after the 1898 coup d'etat, in order to draw a line from the radical reformer groups, Zhang Zhidong Literati Circle tried to build a fire wall against the Meiji Japanese experience while still holding a warm relationship with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the Pan-Asianism organizations. The ideal of "the common writing system" (Tongwen/Dobun同文)was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new education concept "National Literary Writing" (Guowen国文),which was carrying both the modern nation-state consciousness and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loyal ethics.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buffer mode" of Zhang Zhidong Literati Circl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ucceeding academic tradition, planning new education system and mapping new writing style, with an intention to find a new route of constructing modern knowledge under the old regime of Late Qing China.
引文
13 薛福成《叙曾文正公幕府宾僚》,《庸庵文编》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5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光绪间《庸庵全书》刻本,页102下。
    14 Jonathan Porter, Tseng Kuo-fan's Private Bureaucracy (Berkeley:Univ. of California,1972), pp.45-46.波特提出“内幕”(inner mu-fu)与“外幕”(outer mu-fu)的层次划分,实是基于作为幕府制度转折点的曾国藩幕府具有“两面性”:既是私人的、僚属化的、教化性的,又带有公共职能,有专业化和机构化的特点。参考同书页18-29、4044。
    47 《张文襄公与教育之关系》,载《教育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1年第10期,“评论”栏,宣统元年(1909)九月廿五日。
    48 参见狩野直喜《海藏楼诗を读む》,氏撰《支那学文薮》(京都:弘文堂,1927年),页411。
    49 关于狩野直喜参与《清国行政法》编纂的具体背景及学术脉络,参见平田昌司《木下犀潭学系和“中国文学史”的形成》,《现代中国》第10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页17-18。
    50 狩野直喜《支那近世の国粹主义》,前揭《支那学文薮》,页166-285。
    51 郑鹤声《张之洞氏之教育思想及其事业》,《教育杂志》(商务)第25卷第2-3号,1935年2-3月。
    52 王尔敏《张之洞与晚清中西调和之思想》,《大陆杂志》第29卷第1期,1964年7月。
    53 邵百昌《张文襄公在鄂作育人才及其影响》,《湖北文献》第15期,1970年3月。
    54 作者苏云峰另有《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一书。
    59 载《青年论坛》1986年第5期。
    60 载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外国语科编《外国语科研究纪要》第41卷第5号(1993年),页53-61。
    61 载《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62 载《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
    63 载《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64 前揭《外国语科研究纪要》第41卷第5号(1993年),页54。
    65 分别收入罗志田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页131-167,《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页83-142、143-217。
    66 分别为朱海龙《张之洞与癸卯学制》,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徐韶君《张之洞与癸卯学制》,淡江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67 载《国学研究》第2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303-350。
    68 陈寅恪《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补》,参见《陈寅恪集·寒柳堂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页191-192。
    69 前揭《陈寅恪集·寒柳堂集》,页219。
    70 关于“清流”总体状况的研究史,可参考林文仁、王维江二人的综述,见林文仁《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1861-1884:以军机处汉大臣为核心的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页15-20;王维江《“清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页3-11。
    71 载《江汉学报》1964年第3期。
    72 分别载《江汉论坛》1983年第10期、《河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73 分别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1期、《历史学刊》1986年第2期、《晋阳学刊》1987年第5期。
    77 载《大公报·史地周刊》第63期,1935年5月24日。
    78 见王尔敏《淮军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再版),页267-268。
    79 参见K.E.福尔索姆著,刘悦斌、刘兰芝译《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页70-71。
    80 分别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学术研究》1980年第6期。
    81 王勇《张之洞废幕友改文案说辨析》一文曾对郑天挺等前辈学人的区划提出质疑,载《贵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82 载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页50-124。
    83 关于近代思想史上的“人才风俗”,参见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页634-647。
    84 载《晚清国家与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页433-442。
    85 关于张之洞著述版本源流的详细情况,参见秦进才《张之洞著述版本举要》,附载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页10825-10864。
    86 许同莘所编各种,曾通过赵凤昌联系张元济,拟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但遭到张之洞乡人反对,遂改为家刻。个中本末详许同莘《致竹君(赵凤昌)》,载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第1册,页240-242。
    87 许同莘《致竹君》,前揭《赵凤昌藏札》第1册,页240-242。
    88 许同莘《致竹君》,前揭《赵凤昌藏札》第5册,页188-190。
    89 夏晓虹《重构晚清图景》,《晚清女性与现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导言”页2。
    1 载《劝学篇》卷首,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以下简称“河北版”)第12册,页9704。
    2 参见《正学报序例》,庞坚校点《张之洞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卷六,古文二,页218-222。
    3 参见《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1929年)光绪二十四年条下,页6-7。又章太炎《正学报缘起》罗列的《正学报》发起者为梁鼎芬、王仁俊、陈衍、朱克柔、章炳麟五人,略有出入。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页58-63。
    4 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附载虞云国校点《菿汉三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页176。
    7 《沈子敦先生遗书序》,见钱仲联辑录《沈曾植海日楼佚序》(上),《文献》1990年第3期,页185。
    8 参见楚金(瞿兑之)《道光学术》、《道光学术馀议》,《中和月刊》第1、9期,1941年1月、1944年9月。
    9 此为咸丰三年(1853)曾国藩的观察,多次见于其书信中,参见《与刘蓉》(咸丰三年十月十五日)、《复龙启瑞》(同年十二月十六日)、《复黄淳熙》(同年十二月),分别载《曾国藩全集·书信一》(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页292、414、431等处。
    10 《清史稿》卷一百八《选举三·文科》。按柏葰案实有肃顺清除异己的政治背景,但“自嘉道以来,公卿子弟视巍科为故物”,戊午科场案在客观上的确起到了肃清风气的作用。参见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页3156。
    11 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同治元年(1862)三月二十五日、四月初六日条下,页196、199。
    12 参见张之洞《送同年翁仲渊殿撰从尊甫药房先生出塞》,载《张之洞诗文集》卷二,诗集二,页31。
    13 李慈铭《孟学斋日记》甲集首集上,同治二年(1863)四月廿四日条下:“探花张之洞,直隶南皮人。壬子解元,少年有时名,闻其诗、古文俱有法度。近日刘其年劾吴台寿一疏,传出其手,笔力固可喜也。”见《越缦堂日记》(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影印本)第4册,页2338。
    28 张之洞《和潘伯寅壬申消夏六咏·检书》,《张之洞诗文集》卷二,诗集二,页62。
    29 严玉森无题诗,载《壬申消夏诗》,丛书集成新编影印《滂喜斋丛书》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页307。
    30 《天咫偶闻》(顾平旦整理,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卷三,页71。标点有所调整。
    31 缪荃孙《琉璃厂书肆后记》,见孙殿起辑《琉璃厂小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页105。
    32 参见盛昱《与张制军书》、杨锺羲《意园事略》,分别载盛昱《意园文略》卷一及附录,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67册影印宣统二年(1910)金陵刻本,页247-248、266-268。
    33 参见王懿荣《四库全书恳恩特饬续修疏》、《胪陈本朝儒臣所撰十三经疏义请列学官疏》,吕伟达主编《王懿荣集》(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卷一,页29-34。
    34 参见张之洞《致潘伯寅》(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书札一,页10107。据张寿安的考察,争取许慎从祀的运动始于乾嘉时期,以陈鱣、任兆麟等人为代表,至光绪元年(1875)汪鸣銮再次奏请,次年获准正式入祀。参见张寿安《打破道统·重建学统——清代学术史的一个新观察》,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2期(2006年5月),页75-79。
    35 参见翁同龢等于光绪十二年(1886)二月十五日所上《遵议黄宗羲等从祀文庙摺》、《遵议先儒黄宗羲顾炎武从祀疏》。光绪十一年(1885)江西学政陈宝琛率先上奏,请以黄宗羲、顾炎武从祀,次年内阁会议,遂有此一摺一疏。当时列衔者,尚有潘祖荫、周家楣、孙诒经、孙家鼐、盛昱、龙湛霖六人,但最终并未获准。见谢俊美编《翁同龢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页47-50。
    36 王懿荣《<南北朝存石目)叙例》,见《王懿荣集》卷一,页81-82。
    37 王懿荣《诰封宜人元配蓬莱黄宜人行状》,《王懿荣集》卷二,页92-93。
    38 如光绪十七年(1891)前后,张之洞致信王懿荣,打探杨守敬在日本所购书,云:“闻杨守敬在日本得唐经宋椠无算,为京师人分去,我兄亦得数种,确否?如知其尚有未售,精,亦幸示及。其人方以所藏求售,知其名方可托人购之也。”见《与王廉生》第八通,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书札一,页10127。
    39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摽搒,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次曰“八顾”,……次曰“八厨”,……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校点本),页2187。盛昱身为宗室,富于资财,为光绪间京师交游的组织者;王懿荣则甚贫困,以德行清高见称,故分别喻之为“厨、顾”。
    40 陈宝琛《瑞臣属题罗两峰上元夜饮图摹本》,《沧趣楼诗集》卷六,见刘永翔、许全胜校点《沧趣楼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页133。
    41 张佩纶《复宗载之姊丈》:“京秩无不高寒……,惟同年世好有外任者,相率为馈岁之举,美其名曰炭敬,上至宰相、御史大夫,莫不恃此敷衍,冷官滋味,岂复可耐?”《涧于集》书牍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566册影印民国十五年张氏涧于草堂刻本,页410下。
    42 关于翰林简放学差前后的境遇差别,光绪时期历任京曹的何刚德有如下观察:“从前,京官以翰林为最清苦,编检俸银,每季不过四五十金,所盼者三年一放差耳。差有三等,最优者为学差,学差三年满,大省可分馀三四万金,小亦不过万馀金而已。次则主考,主考一次可得数千金,最苦如广西,只有九百金,若得乡会房差,则专恃门生贽敬,其丰啬以门生之贫富为转移,大率不过三百金上下,亦慰情胜无耳。”见何刚德《春明梦录》,柯愈春等整理《话梦录 春明梦录 东华琐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页88。
    43 参见张德昌《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香港中文大学,1970年)页52-57之描述。
    44 此为其友人陈衍评语,见《石遗室诗话》合订本卷七,《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页106。
    84 宝廷《致张之洞二通》其二,出处同上。
    85 张之洞《致宝竹坡》,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书札八,页10343-10344。
    86 张之洞语为于式枚致梁鼎芬信转述,见《于晦若手札》,收入吴天任编《梁节庵先生年谱》(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年)光绪十一年条下,页34。
    87 梁鼎芬《腊朔自米市胡同移居棲凤楼》,见余绍宋编《节庵先生遗诗》卷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44种影印民国间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刻本,页19。
    88 梁鼎芬《上元夜饮图沈庵侍郎属题》,《节庵先生遗诗》卷六,页285。
    89 震钧述盛昱藏书渊源:绛云楼未火以前,其宋元精本为毛子晋、钱遵王所得,毛、钱二家散出,半归徐乾学、季振宜,后归入怡亲王府。乾隆中四库馆开,怡府书未进呈,辛酉政变后散落人间,“得之最多而最精者”即为盛昱。见《天咫偶闻》卷三,页70。
    90 梁鼎芬《梁祠图书馆章程·借书约》,杨敬安编《节庵先生遗稿》(香港排印本,1962年)卷三,页92。按郑逸梅《艺林散叶续编》亦记此事,文字全同,而误借书人为郑杲(东甫),参见《郑逸梅选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卷,页517。
    91 缪荃孙《意园文略序》,载《意园文略》卷首,页239下。
    92 杨锺羲《雪桥诗话》卷十二,页587-588。
    93 参见《雪桥诗话续集》卷八,页530。
    94 郑孝胥《鬱华阁遗集跋》,附载《鬱华阁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67册影印光绪三十四年(1908)武昌写刻本,页236下。
    95 内藤湖南撰、吉川幸次郎汉译《意园怀旧录》,载《吉川幸次郎全集》(东京:筑摩书房,1968年)第16卷,页623-632。
    96 此为圈外人李慈铭作为旁观者的记述,见《荀学斋日记》庚集下,《越缦堂日记》第15册,页10881-10882。
    97 郭则坛《清词玉屑》卷六:“伯熙祭酒盛昱……《鬱华阁诗集》后附词数十阕,当时传诵者,为送梁节庵(鼎芬)、志伯愚(锐)诸作。节庵去官,以劾李合肥十[六]可杀,坐镌五级。祭酒送以《金缕曲》三阕云云。三词慷慨苍凉,世以方梁汾(顾贞观)之寄汉槎(吴兆骞)。”转引自尤振中等编《清词纪事会评》(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页943。
    98 盛昱《金缕曲 为梁节庵罢官归里》第二阕,《鬱华阁遗集》卷四,页235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99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台北:学生书局,1964年影印本)光绪十二年(1886)十二月四日,页124上。
    100 梁鼎芬《出都留别往还》,《节庵先生遗诗》卷一,页33。
    101 见前揭李慈铭本日日记。
    102 沈曾植《序元圣武亲征录校本》:“曾植始为蒙古地理学,在光绪乙亥、丙子之间,始得张(穆)氏《蒙
    117 甲午战争期间,沈曾植尝与张之洞、唐景崧等谋划联英保台;战败后,又向翁同龢、奕訴等建议借英款修铁路、开学堂、办银行,参见《沈寐叟年谱》光绪二十一年条下。其与欧洲东方学的交流,如光绪十六年(1890)沈曾植《元圣武亲政录校本》为金楷理(Carl T. Kreyer)所赞赏,光绪十九年(1893)俄使喀西尼(A. P. Cassini)以和林三碑送总理衙门,沈氏为之考释等。
    118 《袁昶日记》光绪十四年(1888)正月十三日:“子培言:时读《近思录》及此《宋名臣言行前录》,约束身心,使勿纵肆,于立身处世极有益。”又光绪十七年(1891)六月十四日:“子培枉存。培兄极言人家子弟不可不读吕氏《童蒙训》及《小学集注》、鼌景迂《儒言》、刘元城《语录》、《宋名臣言行录》,必先端谨其志趣,使无一刻侈然自放之佚志,然后鞭辟近理,渐有向学入道根基。”转引自《沈曾植年谱长编》,页87、145。
    119 参见王遽常《沈寐叟年谱》卷首所载曾国藩为沈维鐈撰《行状》,及前揭《沈子敦先生遗书序》二文。
    120 《袁昶日记》光绪十一年(1885)五月二十一日,引自《沈曾植年谱长编》,页62。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121 曾国藩《原才》,王澧华校点《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文集卷二,页196-197。
    126 参看《节庵先生遗稿》卷二所收录《为科场滋弊请申明旧例量为变通摺》、《请罢卷摺小楷改用謄录以收真材而挽回积习摺》、《法船扰边请加调刘锦棠带亲兵赴山海关驻守以卫京畿摺》、《芘属固圉宜规持久之策》、《请坚持战局以遏敌谋》等摺。吴天任推测这些拟稿是“香涛在粤函托先生代笔者”,但窃以为张之洞当时未必能全部采用。见《梁节庵先生年谱》光绪十一年条下,页42。
    127 梁鼎芬《(丰湖书院书目)序》:“如袁枚之素行无耻,得罪名教,淫书澜语,流毒海内,三五成群,成为盗贼风气,不可救药;龚自珍心术至坏,生有逆子,败乱大事,文字虽佳,不与同中国,凡此二人著述,永远不得收藏。”转引自《梁节庵先生年谱》光绪十二年条下,页60。
    128 《梁节庵先生年谱》光绪十二年条下,页57。
    129 《张文襄公年谱》卷二,光绪十三年三月条下。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158 三文分别载《求是报》第5、9、10册,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十五日、十一月二十五日、十二月五日。
    159 张之洞《致上海铁路总公司郑苏龛》,武汉版《张之洞全集》第9册,页281下。
    160 陈衍《张广雅督部电招来鄂呈二首》其二,《石遗室诗集》卷三,见陈步编《陈石遗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上册,页102。
    161 陈声暨编《侯官陈石遗先生年谱》卷四著雍阉茂条下,附见《陈石遗集》下册,页1975。
    162 《郑孝胥日记》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廿六日,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页671。
    163 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十四日,沈曾植致信汪康年论《强学报》事,言及康梁,已颇有怨词:“北报已成官样,南报度亦未有新机,毅力坚行,亦须观瓜熟蒂落之机,徐徐著子,使长素(康有为)旧岁知此意,则不至走且僵矣。兄非畏事,乃好事者,灼知今事少宽即变,争之急则拒之极急。……书生(梁启超)动渺视人,兹取困之道也,彼其腾天跃渊,芸阁(文廷式)且为寒心,岂诸公所能制哉?政恐南皮亦且为所掣曳耳。”见沈曾植《致汪康年》九,《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册,页1140-1141。
    164 《致汪康年》十,《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页1141。
    165 沈曾植《与丁立钧书》(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廿二日),转引自《沈曾植年谱长编》,页193。
    166 西本白川《大儒沈子培小传》,转引自《沈寐叟年谱》光绪十五年(1889)条下,页24。
    167 汪大燮《致汪康年》八十五(光绪二十三年九月五日),《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页770。
    168 张元济《致汪康年》二十四(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廿一日),张树年、张人凤编《张元济书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增订本)中册,页642。
    169 沈曾植《护德瓶斋客话》所载与文廷式议论语,见《沈寐叟年谱》光绪二十四年条下,页32。
    170 沈曾植《致汪康年》十三(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廿八日),见《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页1143。
    171 张之洞《致长沙陈抚台黄臬台》(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一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9册,电牍五十五,页7581。又张之洞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十二日就曾致电湖南学政江标,请改正湘报中“改制”之说,见《致长沙江学台》,武汉版《张之洞全集》第9册,页244上。
    181 参见《郑孝胥日记》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十六日、九月廿五日、十月十四日,页773-776。李宣龚、陈衍都曾向郑孝胥借洋厨宴客。
    182 梁鼎芬《沈乙盫属题葡萄画册三首》其三注:“今年上巳,在乃园开画社修禊,招集文流,各携所藏,评真角胜,以义州李葆恂、献县纪钜维为导师,夜阑乃散。昨遇苻娄庭,恨乙盫(沈曾植)不与也。”(《节庵先生遗诗》卷四,页189-190)。又陈衍《乙盫雪中招饮观沈石田山水长卷》:“雪中打门来急递,乙盫主人借行厨。来朝画社设寒具,出观石田山水图。……”(《石遗室诗集》卷三,《陈石遗集》上册,页110)陈衍此诗作于己亥(1899)年末,则梁鼎芬所说的画社成立的“今年”当为己亥年。
    183 当时交游的具体情况,参见本论文附表1:《戊戌、庚子间武昌士人交游表》。
    184 见《侯官陈石遗先生年谱》著雍阉茂条下,《陈石遗集》下册,页1979。
    185 语出张之洞《四生哀·蕲水范昌棣》,《张之洞诗文集》卷二,诗集二,页44。陈曾寿尝借此语比较张之洞、曾国藩二人诗学,云:“湘乡(曾国藩)诗学韩黄,一变乾嘉以来风气,于近时诗学,有开新之功。南皮(张之洞)诗近欧王,宋意唐格,其章法声调,犹袭乾嘉诸老矩步,于近时诗学,有存旧之思。……南皮心思致密,言不苟出,其成就较曾为深也。”见苍虬(陈曾寿)《读广雅堂诗随笔》,《东方杂志》第15卷第3号,1918年3月15日。
    186 胡先驌《读张文襄广雅诗》:“盖公诗脱胎于白傅而去其率,间参以东坡之句法者也,其渊源如此。”又:“广雅堂诗之脱胎于长庆,习于唐宋之辨者,一望即能知之。”见《胡先驌文存》上卷(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页181-182。
    187 张之洞《哀六朝》,《张之洞诗文集》卷二,诗集二,页78。
    188 张之洞《学术》诗注,《张之洞诗文集》卷四,诗集四,页152-153。
    189 《广雅留饭谈诗》其一,《海藏楼诗》卷四,见黄琨、杨晓波校点《海藏楼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页102。按《郑孝胥日记》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月二十四日:“广雅留饭,谈诗甚洽。”十月二十六日:“作诗二首上南皮。”(页742)即此诗。
    190 陈衍《冬述四首赠子培》其三,《石遗室诗集》卷三,《陈石遗集》上册,页109。
    191 《海日楼诗注》卷二,钱仲联《沈曾植集校注》,页266-271。又《石遗室诗话》合订本卷一亦载此诗,个别字句有出入,见《民国诗话丛编》第1册,页20。
    192 陈衍《石遗室师友诗录》卷四所录《石遗室诗话》,载《国学萃编》第22期,宣统元年(1909)十月。 叔故可人,举头惊飞鸟。(原注:广雅举介甫语为问,余答之。)”则是推重欧、王。其二:“临川不易到,宛陵何可追。凭君嘲老丑,终觉爱花枝。”并举王、梅。其三:“诗要字字作,裕之辞甚坚。年来如有得,意兴任当先。”又主意兴为先,与陈衍主张“老树著花”,“浑朴中时出苕秀”的趣味并不相同。见《海藏楼诗》卷四,《海藏楼诗集》页94。
    200 《海日楼札丛》卷一“三传高下”条:“公羊学在西汉最先,谊最古,道最质。毂梁次之,少文而近人情。左氏最后出,文彩最优,最近人情,而曲学阿世之讥,难乎免矣。”见钱仲联编《海日楼札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页43。
    201 沈曾植对龚自珍的推崇,见《书龚定庵文集后》,载钱仲联辑《沈曾植海日楼文钞佚跋》三,《文献》1992年第1期,页150-151。又《海曰楼文集》中有《龚自珍传》,已佚。
    202 沈曾植戊戌年有《寄上虞山相国师》诗,己亥年有《长素海外寄诗次韵答之》。
    203 陈衍《次韵答子培》:“长江见白难为客,东野于韩岂在旁。”见《石遗室诗集》卷三,《陈石遗集》上册,页108。
    204 参见沈曾植《奉呈石遗》,载《海日楼诗注》卷二,钱仲联《沈曾植集校注》上册,页249。
    205 《海日楼诗注》卷二,见钱仲联《沈曾植集校注》上册,页246-247。
    206 参见沈曾植《重刊江西诗派韩饶二集序》(1913),见钱仲联辑录《沈曾植海日楼文钞佚序》(中),《文献》1990年第4期,页186-188。
    220 张之洞《胡桃》,武汉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页431。此诗原载山东省图书馆藏《张之洞诗稿》抄本,未入张之洞诗集。
    221 前揭张之洞《哀六朝》诗,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222 袁昶《致仕瑞安黄丈寿讌诗十有四首(代)》,《安般籍集》诗续辛,《安般簃诗续钞》页164。
    223 如本年袁昶呈诗李文田,有句:“物异频看草木子,活人谁蓄竹根丹。”句下注即引《草木子》此段。见《侍郎李仲约先生视学畿辅感时述事奉呈八章》,《安般簃集》诗续辛,《安般簃诗续钞》页168。
    229 见《与金甸丞太守论诗书》,《学术集林》卷三,页116-117。
    230 沈曾植《安般簃集叙》,载《安般簃诗续钞》卷首。
    231 《袁昶日记》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二十七日:“诸君各出难端,是非蜂起,多有名言。然名言信美矣,犹滞于象数形名,未若微言之有味也。吾尤佩子培(沈曾植)之能微言也。”(转引自《沈曾植年谱长编》,页108)沈曾植通理学、能“微言”,似乎是当时京师学人圈子的共识,又李慈铭《荀学斋日记》庚集下光绪十一年(1885)十二月六日:“子培来,谈甚久,于西北边事,攷古证今,多有心得。尚论宋明学术,亦具有微言,此事知者尟矣。”见《越缦堂日记》影印本第15册,页10956。
    232 《袁昶日记》光绪十九年(1893)八月二日,转引自《沈曾植年谱长编》,页158。沈曾植诗为《和爽秋将泛潞河留别诗》,《海日楼诗注》卷一,钱仲联《沈曾植集校注》上册,页147-148。
    233 袁昶《安般簃集跋》及《叙》,《安般簃诗续钞》卷末、卷首。
    234 张之洞《寿黄漱兰通政六十》其三、其四,《张之洞诗文集》卷三,诗集三,页128-129。
    241 《海日楼札丛》卷七,页279。
    242 参见《海日楼札丛》卷七“史例治诗词”条,及《海日楼文集·张文达公退思轩诗集序》,见钱仲联辑录《沈曾植海日楼佚序》上,《文献》1990年第3期,页179。
    243 见钱仲联辑录《沈曾植未刊遗文》,《学术集林》卷二,页12。
    244 陈衍《冬述四首赠子培》其三,《石遗室诗集》卷三,《陈石遗集》上册,页109。
    245 陈衍《再答子培》,《石遗室诗集》卷三,《陈石遗集》上册,页108。
    246 《海藏楼诗》卷四,《海藏楼诗集》页104-105。
    247 参见梁鼎芬《追录直臣以维风化摺》及附片(请录用王先谦等)、《奏陈预备立宪第一要义请每月加给庆亲王奕劻养廉银三万两摺》及附片(劾袁世凯),均载《节庵先生遗稿》卷一。
    248 沈曾植《止庵诗集序》,石印手迹,载《瞿文慎公诗选遗墨》(民国八年长沙瞿氏石印本)卷首。“雅材”又说未知所出。《汉书》卷五十七司马相如传《上林赋》“揜群雅”句下,引张揖注:“《诗》小雅之材七十四人,大雅之材三十一人,故曰群雅也。”沈曾植所云“班孟坚鲁诗义”,或与此有关。见班固撰、颜师古等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页2573-2574
    249 《世说新语·文学》:“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谢安)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见前揭余喜锡《世说新语笺疏》上册,页378。
    250 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卷二“雅人深致”条:“太傅(谢安)所谓雅人深致,终不能喻其指。”见赵伯陶点校《古夫于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页30。《海日楼诗集》卷五《八月廿八日渔阳生日子修招同人集于樊园分韵得斗字》论王士祯诗说,有“惜哉夫于亭上客,问答无能鐘大扣”之句,即针对王士祯此说,见《沈曾植集校注》上册,页684-685。
    251 前揭《与金甸丞太守论诗书》,《学术集林》卷三,页117。
    252 陈衍《石遗室诗话》合订本卷一:“伯严(陈三立)论诗最恶俗、恶熟.尝评某也‘纱帽气’,某也‘馆阁气’。余谓亦不尽然,即如张广雅(原注:之洞)诗,人多讥其念念不忘在督部,(原注:时督武昌.)其实则何过哉?此正广雅诗长处。”见《民国诗话丛编》第1册,页27。
    1 关于广雅书院的制度与人事,参见周汉光《张之洞与广雅书院》(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第四章“广雅书院的创建和演变”、第五章“广雅人物传与广雅人物的特色”;稍后苏云峰的《广雅书院(一八八八~一九○二)》(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3期,页239-304,1984年6月)有更为详尽的分析。两湖书院的情况,亦由苏云峰在其《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再版)一书中设专节进行了初步探讨,见该书页52-61、64-92。
    2 阮元《国朝汉学师承记序》,《擎经室一集》卷十一,邓经元点校《揅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上册,页248-249。
    3 《雷塘庵主弟子记》卷六,黄爱平点校《阮元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页132-133。
    4 《学海堂集序》,《揅经室续四集》卷四,《揅经室集》下册,页1077。
    5 林伯桐初编、陈澧续编《学海堂志·建置》,黄国声主编《陈澧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册,页620。
    6 前揭《雷塘庵主弟子记》卷六,页147。
    7 阮元《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辨后》,原载《学海堂集》卷六,附见《揅经室续三集》卷三,《揅经室集》下册,页1062。又《小暑前坐宗舫船游北湖南万柳堂宿别业》诗自注:“岭南学人惟知尊奉白沙、甘泉,余于《学海堂初集》大推东莞陈氏(建)《学蔀》之说,粤人乃知儒道。”见《揅经室再续集》卷六,道光二十二年《文选楼丛书》刻本。
    8 阮元《学海堂章程》,载《学海堂志·文檄》,《陈澧集》第5册,页615。又据学海堂后学桂文灿《经学博采录》的记载:“公(阮元)在粤凡十八课,移节云贵,乃命高材生为学长,额定八人,分拟经史诗赋等题,分阅试卷。有缺,七人公举肄业举、贡充补。论者谓自有书院以来,其法莫善于此也。”所述较详,可知阮元设立学长制度,是为了保证汉学风气不因其调离而荒废。见王晓骊、柳向春点校《经学博采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卷一,页8。
    9 张之洞《批院使详请派菊坡精舍学长》(光绪十五年九月廿一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6册,页4583。按此语是张之洞对菊坡精舍学长制度的概括,而菊坡章程则“系仿照阮前部堂学海堂学长章程”。
    10 载《学海堂志·课业》,《陈澧集》第5册,页641。
    11 参见陈澧《离经辨志斋记》,《东塾集》卷二,《陈澧集》第1册,页95。关于学海堂建置及学长、专课肄业生的详情,参见容肇祖《学海堂考》,《岭南学报》第3卷第4期(1934年6月),页1-147。
    12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条下:“尊经书院成,……略如诂经精舍、学海堂例。”光绪九年(1883)条下:“创办令德堂书院,选通省高才[材]生,入院肄业,治经史古学。(原注:……上年与 王可庄学使,议仿学海堂、诂经精舍例,就其地设书院,曰令德堂。”惟督学湖北时所设经心书院,据前揭李鸿章同治八年(1869)七月复张之洞函,应取自“苏州经古书院章程”;按此应指同治初李鸿章在苏州复建的正谊书院,实仍以惜阴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为楷模。参见李鸿章《改建正谊书院记》,载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7册,诗文,页55-56。
    13 张之洞《开设书局刊布经籍折》,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册,奏议二十三,页613-614。又该折原稿照片,载《赵凤昌藏札》(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第7册,页311-316。
    14 《樊增祥致张之洞》,载《赵凤昌藏札》第7册,页418-419。
    15 曾国藩《致锺谦钧》(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五日):“迩来各省书板自经兵燹,残毁者十之八九。国藩往在安庆,因南中被兵尤甚,各处藏书荡然无存,始谋创立书局,筹款刊刻经史,招延宿学数人专司校讎。嗣后江苏、浙江、湖北、安徽各省以次设立书局,所有昔称善本而近遭残毁者陆续翻刻颇多。……”见《曾国藩全集·书信十》(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页7505。
    16 后来朱士嘉编《官书局书目汇编》,引言中即说:“顾颉刚先生和几位同学,就怂恿我编一个官书局书目汇编,缘故是:那里印行的书,既合实用,价又低廉,含有普及性。”见《官书局书目汇编》(上海:中华图书馆协会,1933年)卷首。
    49 《梁鼎芬致张之洞》(又,[光绪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见《赵凤昌藏札》第7册,页516-517。着重点为笔者所加,“□”表示未能辨认之字。
    50 参见王兴瑞《张文襄与广雅书院》,原载《广雅书院创办六十周年广雅中学成立三十七年纪念特刊》,转引自前揭苏云峰《广雅书院(一八九八~一九○二)》,页243。
    51 张之洞《奏为创建两广书院以培士品而储人材恭折奏明立案仰祈圣鉴事》,见《赵凤昌藏札》第7册影印原稿,页299。
    52 同前注所引影印原稿,页306。
    53 张之洞《创建广雅书院折》(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六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册,奏议二十二,页585-587。
    66 两组诗的写作时间,据樊增祥《张文襄公全集诗跋》:“(张之洞)督鄂十八年,自庚辰(1890)至癸巳(1893),中间惟赠俄太子及希腊世子二律,然係幕僚拟作,公稍润饰之。直至乙未(1895)自两江还鄂,始壹意为诗,如《忆蜀游》十首、《忆岭南草木诗》十四首,皆督楚时作。”附见《张之洞诗文集》,页438。但光绪十七年(1891)张之洞寄广雅书院课题中,即有《忆岭南草木诗十首》,所列分题且与后来诗集所载多有重复,则至少可推断《忆岭南草木诗》的构思应早于樊增祥所述。见《辛卯夏季两湖督宪张课题》,载廖廷相辑《广雅书院诸生课题》(光绪二十七年广雅书院刻本),第2册。
    67 载《张之洞诗文集》卷三,诗集三,页121。
    68 《学海堂志·图说》,《陈澧集》第5册,页611-612。
    69 《学海堂志·雅集》:“每岁春孟,同人团拜于堂,仰止师承,如亲提命。因定于正月二十日集会,仪徵公(阮元)寿日也。”见《陈澧集》第5册,页671。
    70 陈澧《与赵子韶书》其五:“冬季学海堂课卷太少,五条题只收一百廿卷,殊不成事体。吾弟必须作二卷,写真名,又可多作数卷托名者,总在腊月十五六交到可矣。”黄国声点校《东塾集外文》卷五,见《陈澧集》第1册,页472。
    71 参见容肇祖《学海堂考》,《岭南学报》第3卷第4期(1936年6月),页43-44、53-55、57。
    72 《札三司增设学海堂生额并增修馆舍》,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4册,公牍九,页2552-2553。
    88 参见《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三《人物志六》,《中国方志丛书》第49种(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民国二十年(1931)刻本,页301下-302下。《应读书目》与《书目答问》暗合事,又见前揭汪兆镛《梭窗杂记》卷三。
    89 张之洞《致陶春海》,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书札六,页10289。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90 参见《番禺县续志》卷二十六《人物志九》,页354下-355下。
    91 参见林国赓为另一广东学人金武祥(亦任广雅书局分校)《理学庸言》所作序,文载《广东文微》(香港:广东文徵编印委员会,1973年)第6册,页296。
    92 《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三《人物志六》,页303上。
    93 文廷式《致于式枚书》二,汪叔子编《文廷式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下册,卷六,页1177。
    94 陈树镛小传,《广东文徵》第6册,页395。
    106 《答杨模见赠之作》,《节庵先生遗诗》卷五,页227。原注略,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107 《东塾集》卷四,《陈澧集》第1册,页175。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108 《与徐子远书二十一首》其一,《东塾集外文》卷五,《陈澧集》第1册,页454。
    109 《东塾读书论学札记》,《陈澧集》第2册,页363、359。
    130 见罗献珍、吴萃英《性理字义疏证》,《广雅书院文稿》,第2册。罗献珍履历见前揭。据《广雅书院同舍录》,吴萃英为南海县附生,道光二十七年(1847)生人,在院时间为光绪十四年七月至光绪廿三年五月。吴萃英课作中还颇引阮元《性命古训》之说。此次官课,罗献珍、吴萃英分列超等第一、第二
    131 事见梁鼎芬《癸丑浴佛日伯严于樊园招饯林侍郎游泰山题诗何诗孙图上》诗注、朱一新《寄黄再同同年》,分别载《节庵先生遗诗》卷六,页280;《佩弦斋杂存》卷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72种影印《拙盦丛稿》本,页1644-1645。
    132 朱一新《答龚菊田刺史书》,《佩弦斋文存》卷下,《拙盦丛稿》影印本,页1352。
    133 参见本论文第一章第三节之讨论。
    134 朱一新《沈廉仲先生七袠寿序》,《佩弦斋文存》卷下,《拙盦丛稿》影印本,页1355。
    135 《无邪堂答问》(吕鸿儒、张长法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卷二,页83。
    136 《无邪堂答问》卷五,页188。
    164 黄以周《与孙君培书》,《儆季文钞》卷三。
    165 唐文治《读焦氏孟子正义》,黄以周编《南菁讲舍文集·初集》卷二,光绪己丑(1889)十月刻
    166 黄体芳《南菁书院记》(光绪十一年九月),见《黄体芳集》卷四,页145。
    167 丁立钧《南菁文钞三集序》,《南菁文钞三集》卷首,光绪辛丑(1901)刻本。
    168 胡適《书院制史略》,载《东方杂志》第24卷第3号,“选录”栏,1924年2月10日。
    169 黄以周《南菁讲舍论学记》,《儆季文钞》卷六。
    199 《致武昌谭制台》(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初四日发),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9册,电牍四十,页6831。
    200 以上櫽括自程先甲《清故诰授资政大夫二品衔候补四品京堂学部丞参上行走督学局局长先师蒯礼卿先生行状》,载蒯光典《金粟斋遗集》卷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影印民国十八年(1929)江宁刻本,页35-56。
    201 见前揭周锡恩《记粤东谒孝达师》,《传鲁堂遗书》文卷五。
    202 蒯光典《上张广雅尚书启一》,《金粟斋遗集》卷六,页325-326。
    203 《致江宁尊经书院蒯履卿翰林》(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发),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9册,电牍四十七,页7197。
    204 《致江宁尊经书院蒯翰林》(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发),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9册,电牍四十七,页7199。
    205 史学分教之议,见前揭张之洞《致武昌谭制台》(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发);经学分教之议,吴樵《致汪康年》二十九:“两湖分四斋:经学,蒯理卿;……”又叶瀚《致汪康年》三十三亦有提及。分别见《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页524;第3册,页2573。
    214 同上注。
    215 相关奏折、章程等,可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增订本),页724-731、844-853、871-873、876-879。
    216 梁启超《上南皮张尚书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页104-106。
    217 梁启超《致汪康年》十六:“渠(张之洞)相招之意,欲为两湖时务院长,并在署中办事,以千二百金相待,其词甚殷勤,又其辨过于伍(廷芳?)。超大窘,无以拒之。然沪上实不能离,鄂事实无可办,故决不能就。哀求节(梁鼎芬)、念(钱恂)二人善为说辞,彼皆南皮之党,不肯援手,实在无法,惟求穰兄(汪康年)相救,写信与南皮,言报馆必须超,乃可耳。”见《汪康年师友书札》第2册,页1841。
    218 王舟瑶《员外郎衔学部主事杨君家传》,载《碑传集三编》卷三十五,《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126种影印本,页197-200。
    219 张学华《学部主事杨君墓志铭》,同上书,页201-204。
    220 陈澧《讲书议》:“吾粤老师宿儒教授生徒百数十人者,谓之大馆。……省城及近县大馆,师十馀人,弟
    225 朱熹《答徐元聘》,《晦庵集》卷三十九,《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刻本。
    226 王鸣盛《蛾术编》卷五十一,页770。
    227 蒯光典《又附录致张广雅尚书书》,《金粟斋遗集》卷三,页243。
    228 蒯光典《文王受命改元称王辨证》,《金粟斋遗集》卷三,页237-238。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229 同上注,页239。引阮元语有所改易,见阮元《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辨后》,载《揅经室续三集》卷三,《揅经室集》下册,页1062-1063。
    230 参见严寿澂《从改善民生、革新行政到议员政府、普及教育——蒯光典政治思想述论》,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严氏认为相对于康有为、梁启超等,蒯光典是较具有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所谓“现实感”(the sense of reality)的人物。
    231 蒯光典《上张广雅尚书启二》,《金粟斋遗集》卷六,页328。
    242 《劝学篇·守约》,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页9726。
    243 陈澧《与友人书》二首其一,《东塾集外文》卷五,《陈澧集》第1册,页473。
    244 如《守约》篇论理学,提到“陈兰甫《东塾读书记·朱子》一卷最善”;《变科举》篇末抄录“《东塾读书记》引朱子论科举”等,见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页9730、9752-9753。
    245 《劝学篇·守约》,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页9732。
    1 《张鹤龄致赵凤昌》,《赵凤昌藏札》第5册影印原件,页490-496。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2 张之洞《致京张冶秋尚书》(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十四日):“查日本国教科书,皆系外间通儒良师编纂,呈候文部省核定批准,行用并非一本,惟宗旨必同,紧要科目必同。其解说劝导之法,则不必尽同;各按本省情形立说,亦不能尽同,亦非必由文部颁发。”与张鹤龄所述内容大体相同,应即为其提到的“南皮宫保来电”。见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1册,电牍八十,页8751。
    3 《管学大臣张百熙奏报大学堂开办译书局折》(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初四日),载《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页132-133。
    4 关于湖北兴学与近代中国教育“世俗化、普及化、工技化”的关系,参见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再版),页1-11。
    5 李鸿章、奕劻《寄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7册,电报七,页495。此时梁鼎芬致王秉恩手札,亦提到:“淝(李鸿章)诋冰(张之洞)所谈之洋务,为二十年前书生旧话。”见《梁节庵先生手札汇辑》,吴天任《梁节庵先生年谱》,页395。
    6 《致江宁刘制台、济南袁抚台、上海盛大臣》(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二]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0册,电牍七十四,页8488。
    7 李鸿章、奕劻《寄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安徽版《李鸿章全集》第27册,电报七,页496。
    8 《刘制台来电》(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廿三日),附载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0册,电牍七十四,页8488-8489。
    9 刘坤一《复孙莲舫(毓林)舍人》(光绪十七年五月廿一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刘坤一遗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书牍卷九,页1971。
    10 参见徐雁平《道光以来金陵书院及文人活动》,载氏著《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页251-303。
    11 刘坤一《复李若农》(光绪七年三月廿九日),载《刘坤一遗集》第4册,书牍卷八,页1932-1936。
    12 刘坤一《复陈幼莲(宗濂)太守》(光绪十七年五月三日),《刘坤一遗集》第4册,书牍卷九,页1968。
    32 《刘制台来电》(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附载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0册,电牍七十六,页8562。
    33 《张謇日记》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日:“得子培讯,有《拟东南士民与政府书》,意行新政。”见《张謇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卷,页445。
    34 参见沈曾植《扬州与南皮制军书》,载《学术集林》卷二(1994年12月),页106-110。
    35 沈曾植《与陶制军书》,《学术集林》卷二,页112。着重点为笔者所加,下同。
    73 关于《支那通史》的成书经纬及其影响、限界,参看三宅米吉《文学博士那珂通世君传》(载故那珂博士功绩纪念会编《那珂通世遗书》卷首,东京:大日本图书株式会社,1915年),页25-28。
    74 藤田丰八所著题为《东洋史》,由东京文学社于1896-1897年出版。
    77 见《东亚说林》(东京)第1号,1894年11月3日。
    78 《史学界の新流行》,《青年文》(东京)第1卷第6号,“时文”栏,1895年7月10日。
    79 桑原隲藏为藤田丰八在帝国大学汉学科的同学,因而东文学社翻译该书,可能出自藤田丰八的介绍。关于甲午战争后帝国大学汉学科学生掀起的“新考据”运动,及其文史学研究的“四裔倾向”,参见拙撰《明治日本的汉学论与近代“中国文学”学科之发端》,载《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2辑。
    80 梁启超《东籍月旦》,《新民丛报》第11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六月初一日。
    81 见罗振玉《集蓼编》,《罗雪堂先生全集》续编(台北:文华出版公司,1969年影印本)第2册,页721。
    98 《记北京大学堂事》:“又张之洞前奉懿旨令即改定大学堂章程后,当将保荐特科之陈毅、胡钧留京赞助。顷拟就之稿本,页数几于盈尺,命意由之洞,而笔墨则悉以陈、胡主之。”载《新民丛报》第38、39号合刊,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四日。而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则指出:“今日之奏定学校章程,草创之者沔阳陈君毅,而南皮张尚书实成之。”似乎陈毅的作用更大,但将陈毅的籍贯黄误为沔阳,恰是胡钧的籍贯。载《教育世界》丙午第2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
    99 《奏定大学堂章程》,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增补本),页348-349。
    100 参考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晚清中西文化观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二章)“洋务自强运动引发的中学西学之争”,页39-173。
    101 梁启超《<读西学书法>结语》,夏晓虹编校《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页371。
    102 《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页28-29。
    110 孙家鼐《奏筹备大学堂大概情形折》(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廿二日),汤志钧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增补本),页241。
    111 戊戌六月十八日,张元济自京致信沈曾植提到:“建设学堂,上意欲仿照日本,已屡令裕使绘图进呈。日使来署,请阅学堂章程,不过应酬之言。上见问答,又令章京往询,请其指导一切。”可见德宗对于日本学制的倾倒。见《致沈曾植》一,《张元济书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增订本)中册,页676。
    112 《劝学篇·守约》,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页9727-9728。
    113 《劝学篇·宗经》:“窃惟诸经之义,其有迁曲难通、纷岐莫定者,当以《论语》、《孟子》折衷之。《论》、《孟》文约意显,又群经之权衡矣。”见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页9719-9721。
    114 樊增祥《抱冰师再督两江寄献二十八韵》,下二句为“破邪几费菩提口,《劝学》如闻韶灌声”,然则所引二句亦当指《劝学篇》而言。见《樊山续集》卷十八,涂小马、陈宇俊校点《樊樊山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中册,页1065。
    115 李鸿章《致李经方》,安徽版《李鸿章全集》第36册,信函八,页188。
    116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四版增订识语》,傅道彬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页562。
    117 参见吴汝纶《与陈右铭方伯》、《答陈右铭》二函,载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第3册,尺牍卷一,页103-106。
    118 《答姚叔节(永概)》(光绪廿一年九月廿七日),《吴汝纶全集》第3册,尺牍卷一,页109。
    119 《答姚慕庭(濬昌)》(光绪廿一年十一月廿七日),《吴汝纶全集》第3册,尺牍卷一,页112。
    120 《与李季皋(经迈)》,《吴汝纶全集》第3册,尺牍卷二,页201-202。
    121 参见吴汝纶《答贺松坡(涛)》(光绪廿二年九月十二日)、《答牛蔼如》(光绪廿二年九月十三日),《吴汝纶全集》第3册,尺牍卷一,页128-129、130-131。
    122 《答傅润沅(增湘)》,《吴汝纶全集》第3册,尺牍卷二,页203-208。
    123 参见平田昌司《光绪二十四年的古文》,《现代中国》第1辑(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页159-169。
    124 《答廉惠卿(泉)》(光绪廿四年七月四日),《吴汝纶全集》第3册,尺牍卷二,页206。
    125 《与弓子贞》(光绪廿四年七月十日),《吴汝纶全集》第3册,尺牍卷二,页208。
    126 这种差异一直延续到庚子以后,参见本论文附表4:《戊戌辛丑间吴汝纶、张之洞“中学书目”之比较》。
    127 《东文学堂の设立》:“清国的李鸿章有感于时事,与设在直隶省首府保定府的莲池书院院长吴汝纶氏相谋,为了给清国学生教授日本语,决定设立东文学堂,目下正在我国运动招聘教师。”1899年7月30日(光绪廿五年六月廿三日)《读卖新闻》。
    128 北京东文学社的详情,参见吴汝纶尺牍卷三《与刘铁云》(光绪廿七年七月十四日)、《上李相》(同年八月廿四日)、《答中岛裁之》(同日)诸函。
    129 按即华北译书局。吴汝纶本拟与日商合股,但日商提出日本人为报馆总办,并独占机器,遂未成功。详情参看吴汝纶尺牍卷三《与袁慰亭(世凯)中丞》(光绪廿七年四月十八日)、《答严几道(复)》(同日)、《与贺墨侪》(同年六月十四日)、《复李季皋(经迈)》(同日)、《与常济生(埔璋)邓和甫(毓怡)杨儒珍三君》(同年九月十三日)诸函。
    130 马山生《北京とり保定へ》,1901年9月7日(光绪廿七年七月廿五日)《读卖新闻》。
    131 吴汝纶(代李鸿章)《遵旨筹议折》,《吴汝纶全集》第1册,文集卷四(外集),页308。
    132 见《吴汝纶全集》第4册,日记卷六·时政,页454、458。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133 吴汝纶一般的说法,只是要把《古文辞类篹》与六经并列,如光绪廿五年(1899)正月卅日《答严几道》中“因思《古文辞类篹》一书,二千年高文略具于此,以为六经后第一书”(《吴汝纶全集》第3册,尺牍卷二,页231)云云,即是。但如光绪廿四年(1898)三月廿三日《答姚慕庭》所云:“后日西学盛行,六 经不必尽读,此书决不能废。”(《吴汝纶全集》第3册,尺牍卷二,页186)又直欲取而代之矣。
    134 《答贺松坡》(光绪廿七年五月十八日),《吴汝纶全集》,尺牍卷三,页353。
    135 《谕儿书》(光绪廿八年二月初九日),《吴汝纶全集》第3册,尺牍·谕儿书,页600。
    136 《与陆学使》(光绪廿八年三月十八日),《吴汝纶全集》第3册,尺牍卷四,页389。
    137 张之洞《致京张冶秋尚书》(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三十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1册,电牍八十,页8745。
    138 《钦定学堂章程》,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2007年增补本),页241-295。
    139 《奏定学堂章程》,同书页300-397。
    140 参见本论文第四章第五节之论述。
    141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2007年增补本),页500。
    142 《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2007年增补本),页363-364。
    143 《奏办山东大学堂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2007年增补本),页43-63。
    144 当时跟吴汝纶讨论“国语”问题者,除伊泽修二,至少还有东京帝国大学总长山川健次郎(1854-1931)及东京府中学校长胜浦鞆雄(1850-?)。参见《贵族院议员伊泽修二氏谈片》、《大学总长山川谈片》、《胜浦鞆雄第二次来书》,均载《东游丛录》卷四,《吴汝纶全集》第3册,页795-799、788-790、806。
    145 关于吴汝纶赴日考察与其古文背景相交集的详细情况,可参见拙论《文脉传承与知识重建——清末“中学”之争与古文家的应对》,《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4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刊)。
    146 1902年9月12日(光绪廿八年八月十一日)《日本新闻》,译文转引自《东游日报译编》,《经济丛编》第28册。
    147 吴汝纶:《与张尚书》(光绪廿八年九月十日),《吴汝纶全集》第3册,尺牍卷四,页435-437。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148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页19。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但冯友兰所接受到的
    157 樊增祥《少保师欲画双松图而难其人诘旦市估以方望溪先生看松图求售余题作借松图并系以诗仍用前韵》,《樊山续集》卷十九,《樊樊山诗集》中册,页1127。
    158 苍虬(陈曾寿)《读广雅堂诗随笔》,《东方杂志》第15卷第3号,1918年3月15日。
    159 樊增祥《张文襄公全集诗跋》,载《张之洞诗文集》附录二《相关序跋资料辑录》,页483。
    160 前揭陈曾寿《读广雅堂诗随笔》论张之洞《读史四首·张孝祥》“斜阳烟柳伤心后”句云:“烟柳伤心句,用稼轩词意,以徽钦北狩,喻庚子西幸。”
    161 一题《中兴一首答樊山》,见《张之洞诗文集》卷四,诗集四,页144。
    162 袁昶《小沤巢日记五则》其三:“壶公师集刊落纤秾,语皆真实,宁拙毋巧,宁质毋绮,如布帛之有幅,如竹箭之有筠,称心而出,意不求工,殆深有得于白、苏、陆三家之句律宗趣者。”附载《广雅碎金》(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卷末,页98。
    173 当时中枢的反对者主要是王文韶,详细情况参见张之洞此一时期致瞿鸿禨诸函,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书札七,页10297-10298、10303、10305-10306。
    174 《张之洞诗文集》卷四,诗集四,页146。
    175 张之洞《西山》,出处同前注。
    176 张之洞《拟复内田公使》:“敬复者,顷承惠函,约于明晨七点钟在南苑观操,感谢之至。当于明早带同员生数人前往瞻仰军容,仍祈预早派人前来引道为荷。专复,顺颂台祉。名正具。六月十六日戌刻。”《京寓函稿》第1本,所藏档:甲182-213。
    177 前揭《赵凤昌藏札》第5册,页490-491。
    178 张鹤龄《致汪康年》四,《汪康年师友书札》第2册,页1818-1820。
    239 《屠寄致赵凤昌》(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廿二日),《赵凤昌藏札》第4册影印原件,页559-560。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240 同前注,页561。
    241 《大学近闻汇志》,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廿八日《大公报》,“中外近事”栏。
    242 《教习乞退》,光绪二十九年(1903)闰五月初八日《大公报》,“中外近事”栏。
    243 《京师大学堂仕学、师范两馆全班学生上管学大臣慰留张、屠两教习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闰五
    264 张之洞《哀旧人》诗注:“顾亭林祠,祁文端(寯藻)建于慈仁寺内,令子文恪(祁世长)复于寺内增设阎祠,今均毁。”见《张之洞诗文集》卷四,诗集四,页154。
    265 樊增祥和张之洞《哀旧》诗:“端木黄童俱宿草,当时何苦薄(?)斋。”原注:“顾祠祀事:端木子畴(垛)、黄再同(国瑾)主之。甲申(1884)三月,与祭者三十馀人。礼既成,再同于别室悬张(?)斋(穆)像,拉余同拜。余曰:‘亭林吾师也,(?)斋所学不能过我,我何为拜之。”见《樊山续集》卷十九,《樊樊山诗集》中册,页1156。
    266 张之洞《九日慈仁寺昆卢阁登高谢(?)伯何铁生陈六舟朱肯甫董砚樵陈逸山王廉生同游》,见《张之洞诗文集》卷二,诗集二,页64-65。该诗系年据李慈铭《桃花圣解庵日记》丁集同治十年九月初九日条下,当日与会者尚有周寿昌、李慈铭等,共九人。又李慈铭日记同年九月十二日条下还载有所撰《辛未九日慈仁寺宴集诗序》、《九日宴集慈仁寺昆庐阁用少陵宿赞公土室第二首均》诗,可参看。见《越缦堂日记》影印本第7册,页5123-5124,5126-5128。
    267 张之洞《新春二日独游慈仁寺谒顾祠》,《张之洞诗文集》卷二,诗集二,页56。该诗系年据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同治十一年正月条下。
    268 见张佩纶《涧于日记》当日条下。又张佩纶《涧于集》诗集卷二有《正月三日同孝达伯潜两前辈公瑕编修可庄同年健庵舍姪游慈仁寺谒顾祠》一诗记此事,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566册影印本,页86下。
    269 邓之诚《骨董琐记》卷四“宣南名迹”条下,见《骨董琐记》(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页114。
    270 参见樊增祥《少保师欲画双松图而难其人诘旦市估以方望溪先生看松图求售余题作借松图并系以诗仍用前韵》,《樊山续集》卷十九,《樊樊山诗集》中册,页1127。
    271 樊增祥《张少保师招同王弢父于晦若两京卿沈子封编修周少朴侍御过慈仁寺废址看松徵赋长句》,《樊山续集》卷十九,《樊樊山诗集》中册,页1119。
    272 樊增祥《少保师见示慈仁寺双松歌敬次原韵》,《樊山续集》卷十九,《樊樊山诗集》中册,页1126。
    273 左绍佐和作,附载《樊山续集》卷十九,《樊樊山诗集》中册,页1128-1129。
    278 《张之洞诗文集》卷四,诗集四,页148。
    279 见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页9730。
    280 参见《石遗室诗话》合订本卷十二,《民国诗话丛编》第1册,页183。
    281 指光宣之交以弹劾袁世凯、奕劻而遭罢废的江春霖、赵启霖、赵炳麟三人,此外如赵熙、王鹏运等“御史弹劾权贵,亦成为一时风气”。见刘成禺《世载堂杂忆》,页142。
    1 《奏定学务纲要》(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廿六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增订本),页500-501。
    12 见近卫笃磨《同人种同盟 附支那问题研究の必要》,《太阳》第4卷第1号,“论说”栏,1898年1月1日。
    13 《致日本参谋大佐神尾君光臣》(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日发),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9册,电牍五十二,页7446。
    28 关于汉口乐善堂,参见《东亚同文会史》,页7-12;此处页10。
    29 《汉报》转让的情况,参见刘望龄《黑血·金鼓——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事长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页11-12。
    30 见前揭近卫笃麿《同人种同盟附支那问题研究の必要》。但在汉口乐善堂刚开始活动时,其《活动方针》(1888)中亦含扶助汉族倒满的内容,实际上是想依靠南方督抚独立,来实现推翻清朝现政权的革命。此种体制内倒戈的路线,与直接联络孙中山、康有为的策略尚有区别。参见《东亚同文会史》,页11。
    31 宗方小太郎1897年2月28日日记,载《对支回顾录》下卷,页375。
    32 宗北平(宗方小太郎)《致汪康年》六(丁酉十一月廿七到),《汪康年师友书札》第4册,页3337。
    33 汪康年渡日的详情,参看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页159-165。
    34 《号外(于上海):列国の中国侵略と日本の进路》(1898年4月15日),神谷正男编《宗方小太郎文书——近代中国秘录》(东京:原书房,1975年),页35。
    35 白岩龙平《致汪康年》一(1898年2月10日,戊戌二月二日到),《汪康年师友书札》第4册,页3319。
    36 参见佐藤宏《致汪康年》(1898年3月15日),《汪康年师友书札》第4册,页3325-3326。
    37 白岩龙平《致汪康年》二(戊戌二月廿九到),《汪康年师友书札》第4册,页3320。
    45 《郑孝胥日记》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三十日,第2册,页644。
    47 《郑孝胥日记》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七、八、十二、十三、十六日,第2册,页645-646。
    48 张之洞《致上海郑丞孝胥》、《致上海盛京堂》(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九日发),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9册,电牍五十五,页7580;《郑孝胥日记》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日,第2册,页655。
    49 《郑孝胥日记》第2册,页652-656;此处页656。
    63 梁启超《复康有为书》(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三日),见《梁启超年谱长编》,页78。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64 梁启超《日本国志后序》,《时务报》第21册,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月廿一日。
    65 梁启超《沈氏音书序》,《时务报》第4册,光绪二十二年(1896)八月初一日。
    66 参见《康有为全集》第3集,页418。
    67 梁启超《论学校七:译书(变法通议三之七)》,《时务报》第33册,光绪二十三年(1897)六月廿一日。
    68 《劝学篇》外篇《广译》、《游学》,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页9744-9745、9738。
    69 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自序》,《康有为全集》第3集,页263。
    70 详本论文第一章第四节之论述。
    71 戊戌政变后,东亚同文会等团体对康梁的态度有所转变,但仍有相当数量成员支持中国维新势力。参见翟新《东亚同文会与清末变法运动——以应对康梁派的活动为中心》,氏撰《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页51-81。
    72 梁启超《<大东合邦新义>序》,夏晓虹编校《<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上册,页15-16。
    73 参见王先谦《致陈右铭中丞》、叶德辉《长兴学记驳议》,分别载《虚受堂书札》卷一,《葵园四种》(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页865;《翼教丛编》卷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页103-104。
    86 古城贞吉译《汉学再兴论(译《东华》杂志西2月18日)》,《时务报》第22册,“东文报译”栏,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初一日。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87 杉田玄白《和兰医事问答》,此为沈国威译文,引自氏撰《日本的近代汉字新词创制》,前揭《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页68。
    89 东眼西视人(井上陈政)《汉学革新论》:“今也世人颇倦欧西,而思图功利于亚细亚,于是东洋问题起,而 汉学亦振于其间,是非汉学者能自振作,时势使然耳。……汉学衰替,曷足介忧?然此学亡,而吾徒丧操纵东亚之利器;此学兴,则吾徒得操制东亚之利柄。此学兴衰,我国谟所关,余岂以远离之故,旁观袖手哉?”原汉文,载《支那文学》(东京:同文社)第14号,1892年4月10日。
    90 哀时客(梁启超)《论学日本文之益》,《清议报》第10册,光绪二十五年(1899)二月廿一日。
    92 (森田)思轩居士《我邦に於けゐ汉学の现在及ぴ将来》(1891年12月20日早稻田文学会演说),见加藤周一、前田爱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6文体》(东京:岩波书店,1989年),页37。
    94 中村敬宇《汉学不可废论》(1887),见前揭《近代日本思想大系16文体》,页9-25。
    99 山本正秀《近代文体发生の史的研究》,页645。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100 藤田鹤鸣《经国美谈跋》,《日本现代文学全集3 政治小说集》(东京:讲谈社,1965年),页84下。
    101 白鸟库吉《言文一致を要すゐ历史的原因》,载《教育学术界》(东京:教育学术研究会)第3卷第2号,1901年6月5日。
    103 参见山本正秀《评论界の欧文直译派と汉文直译派》,前揭《近代文体发生の史的研究》,页656-661。
    105 相关史实的概述,参见:1)马西尼《1900年以前的日语汉字借词》,前揭《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页175-182;2)沈国威《日本的近代汉字新词创制》,前揭《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页65-110。
    106 《任公先生大事记》,《梁启超年谱长编》,页158。
    107 关于《和文汉读法》成书及版本情况,参见夏晓虹《梁启超与<和文汉读法>》,载《阅读梁启超》(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页277-286。有关其书内文的分析,参看沈国威《梁启超与日语——以<和文汉读法>为说》,载《现代中国》第11辑(2008年9月),页76-90。
    108 《(增订第三版)和文汉读法》(辛丑八月无锡丁氏畴隐庐重印,石印本),第十四、十五节,页3a-3b。 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109 罗孝高《任公轶事》,载《梁启超年谱长编》页175。
    111 饮冰室主人《东籍月旦》,《新民丛报》第9号,“馀录”栏,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一日。
    112 《(增订第三版)和文汉读法》第三十二节,页9b-10a。
    122 戊戌(1898)后,吴汝纶反而受梁启超一系的影响,日益倾向于明治日本学术,详本论文第三章第三节。
    123 姚锡光《与钱念劬(恂)太守》(戊戌二月初九日自日本东京),《东瀛学校举概》函牍二。
    124 《汉口濑山浅之进领事致外务次官鸠山和夫报告》(1898年10月17日),见郑匡民、茅海建《日本政府关于戊戌变法的外交档案选译(二)》,《近代史资料》总第113号(2006年9月),页11-12。
    125 《札张斯栒等前往日本阅操并饬发给川资旅费》(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十四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5册,公牍四十八,页3692-3694。
    126 《札北善后局拨解日本游学经费》(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咨呈总署派往日本游学学生姓名年岁籍贯(附单)》(十一月二十三日)、《札委张斯栒暂充出洋学生监督》(十一月二十五日)、《札委钱恂充游学日本学生监督并饬张斯栒回鄂当差》(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十一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5册,公牍四十九,页3724-3725、3728-3729、3731;公牍五十一,页3776。
    127 《大演习陪观员の归武》(1899年1月7日),前揭《宗方小太郎文书》,页54。
    153 梁鼎芬《请建曲阜学堂折·附片一》,杨敬安编《节庵先生遗集》卷一,页6-7。
    154 参见《(号外)报告第六十九号附录:义和团事件私信》(1900年6月12日),见前揭《宗方小太郎文书》,页85;《井上雅二日记》1900年6月25日,郑大华译、薛军力校《井上雅二日记——唐才常自立军起义》,见《近代史资料》总第74号(1989年7月),页104。
    155 《致上海李中堂、江宁刘制台》(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八日发),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0册,电牍六十七,页8166-8167。
    156 《致东京钱念劬》(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初八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0册,电牍七十,页8317。
    157 参见翟新《东亚同文会的联邦保全构想》,前揭氏撰《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研究》,页101-109。
    158 《致李木斋》(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十一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书札五,页10261。
    159 参见《刘坤一致近卫笃磨》(1900年7月11日),前揭李廷江编《近卫笃磨七清末要人——近卫笃磨宛来简集成》,页408;张之洞《赠日本长冈护美三首》其二诗注,见庞坚点校《张之洞诗文集》卷四,诗集卷四,页143。
    160 翟新《东亚同文会的联邦保全构想》,前揭《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研究》,页106。
    161 张之洞《拟致长冈子爵函》,载抄本《张之洞函稿》。所藏档:甲182-212。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162 张之洞《致外务部江宁刘制台(坤一)上海吕大臣(海寰)盛大臣(宣怀)》,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1册,电牍八十五,页8933-8935。
    167 张之洞《致鹿滋轩》,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书札四,页10235。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168 参见戴海斌《庚子事变时期张之洞的对日交涉》,《历史研究》2010年第4期。
    169 函载前揭《成城学校公文杂记》抄本。
    170 《致江宁刘制台、保定袁制台》(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一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1册,电牍八十,页8740-8741。
    171 李国祁即认为大约从“日英同盟”达成之时起,张之洞逐渐感到日本势力的抬头,对华不一定有利,由此促成其对日警觉意识的增强。见前揭氏撰《张之洞的外交政策》,页325-326。
    172 Michael C. Brownstein, "From Kokugaku to Kokubungaku:Canon-Formation in the Meiji Period", Harvar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47:2(1987), pp.434-460.
    173 上田万年《国语のため》(东京:富山房,1895年),扉页。 系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一书页130、132-135利用日方材料作了铺叙,可参看。
    185 前揭《论文字之关教育及其改良意见》。
    186 章太炎《新方言序》:“读吾书者,虽身在陇亩,与夫市井贩夫,当知今之殊言,不违姬、汉。”见蒋礼鸿等校点《章太炎全集》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页5。事实上,将方言作为古语遗存纳入“国语”,正是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统一的本国语文意识过程中较为普遍的思路。
    187 日本育成会编,沈纮译《欧美教育观》,《教育世界》第35期,壬寅(1902)九月上。
    188 《劝学篇·守约》,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页9730、9732、9731。
    189 见姚锡光《江鄂日记》丙申(1896)五月二十日,《姚锡光江鄂日记(外二种)》,页124-125。
    190 《札发招考自强学堂专课英法俄德四门方言学生告示章程》(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八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5册,公牍三十八,页3377。
    191 张之洞《致京张冶秋(百熙)尚书》(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三十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1册,电牍八十,页8745。
    192 《钦定学堂章程》(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2007年增订本),页241-295。
    193 《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一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2册,奏议五十七,页1488-1502。
    194 《奏定学堂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廿六日),《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2007年增订本),页300-397。
    195 见《奏定小学堂章程评议》,原载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初八日《时报》,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页201-203。
    196 《奏定学务纲要》(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廿六日),《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2007年增订本),页505。
    197 关于清末“国语”、“国文”的进退,可参考Elisabeth Kaske, Mandarin, "Vernacular and National Language: China's Emerging Concept of a National Languag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Michael Lackner and Natascha Vittinghoff, Mapping Meanings:the Field of New Learning in Late Qing China (Leiden; Boston: Brill,2004), pp.265-332该文推测“癸卯学制”未使用“国语”概念,可能仍是顾虑到满洲语作为“国语”的习惯。而其“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立足于“书写共同体”的建立,关于“官话”的规定则停留在语音的层面,未及语法及词汇,并谨慎避免了将官话定义为包括语言、文章两方面的独立语文的倾向。见同书页289-291。
    198 参看前揭Michael C. Brownstein, "From Kokugaku to Kokubungaku:Canon-Formation in the Meiji Period".
    199 见《奏定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廿六日),《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2007年增订本),页363-365;张之洞《书目答问》四“国朝箸述诸家姓名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页9976。
    200 张之洞、张百熙、荣庆《重订学堂章程折》(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廿六日),《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2007年增订本),页298。
    201 张之洞《复管学大臣吏部大堂张(百熙)》(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十三日缮),见《张之洞函稿·京寓函稿》抄本,第2册,所藏档:甲182-213。按此信亦见于《张之洞全集》,但未署日期。
    202 《师范学堂笑柄》、《方言学堂历史教员之优劣》,甲辰(1904)八月七日《警钟日报》,第二板,“学界纪闻”栏。
    203 曹元弼《经学文钞序》,《经学文钞》卷首,光绪三十四年(1908)江苏存古学堂刻本。
    204 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载《国粹学报》第26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二十日。
    205 刘师培《国文杂记》:“欲授国文,先自罢诵古文始。……中国国文之弊,正坐雅、俗之分太严。”按该文原为癸卯年(1903)所作《国文典问答》附录,载《左盦外集》卷十三,《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页1658-1661。
    206 《国粹学报略例》,载《国粹学报》第1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月二十日。
    207 张之洞《致瑞安黄仲弢(绍箕)学士》(光绪三十年六月十二日发),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l1册,电牍九十,页9175-9176。
    208 《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一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2册,奏议五十七,页1494。
    209 《创立存古学堂折》(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廿九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3册,奏议六十八,页1764、1762。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210 将自国语文作为传统学术的统称,日本明治初期也有类似的用法。如1877年东京大学成立时,加藤弘之(1836-1916)建议设立“和汉文学科”(此处“文学”指涉传统学术的全部),便指出:“若自称日本文士而仅通英文,于国文茫然,诚不可称收文运之精英。”即以“英文”、“国文”指代西洋、日本的学问,与张之洞的用法类似。见《东京帝国大学学术大观》(东京帝国大学,1942年),页270。
    211 《与黄仲韬》(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河北版《张之洞全集》第12册,书札八,页10336-10337。
    212 《汉字统一会》,《太阳》第13卷第6号,“清国时文”栏,1907年5月1日。
    213 金子坚太郎《汉字统一会开设に关すゐ意见》,载《太阳》第13卷第14号,“论说”栏,1907年11月1日。
    216 伊泽修二的新音字有八十五个字母,主要运用“视话法”原理,模仿朝鲜谚文成字,曾被认为是民国以后注音字母在章太炎方案以外的另一来源。参见《同文新字典·凡例》,载汉字统一会撰、伊泽修二监修《同文新字典》(东京:泰东同文局,1908年)卷首。
    217 太炎《汉字统一会之荒陋》,《民报》第17号,“时评”栏,1907年10月25日。
    1 伊佩霞(Patricia Ebrey)曾在1980年代提出宋明理学存在“创造性”与“妥协性”层次分别:唐宋儒学与佛教、道教思想融合,创造出性理之学的新范式,而元明时代则为宋代理学创造性成果的普及、深化与妥协的阶段。参见Patricia Buckley Ebrey, "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Chinese Shih-ta-fu ", in American Asian Review, vol.4, no.1(1986), pp.34-43.
    2 沈曾植是学术史遗忘较为突出的例子,参见葛兆光《世间原未有斯人:沈曾植与学术史的遗忘》,载《读书》1995年第9期。即便在文学史领域,与“同光清流”及张之洞幕府都有较深渊源的“同光体”,其脉络与贡献亦长期未得到正视。参见钱仲联《论同光体》,氏撰《梦苕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页415-436。
    18 详细考辨,参见王尔敏《淮军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327-333。
    《京寓函稿》,稿抄本,甲182-213
    《张之洞函稿》,抄本,甲182-215
    《张之洞存札》,原件,甲182-217
    《张之洞文件》,原件,甲182-218
    《张文襄公家藏手札》,抄本,甲182-264
    《张文襄书札》,抄本,甲182-371
    《张文襄公函牍未刊稿·督鄂函牍》,抄本,甲182-393
    《张之洞存札》(光绪十至三十二年),原件,甲182-485
    《辟谬篇》,王仁俊撰,抄本,甲390
    《张之洞所接信札》,原件
    《正学报稿》,陈衍、王仁俊等撰报稿,稿抄本
    《成城学校公文杂记》,钱恂与武昌督府书信,稿抄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
    陈旭麓主编:《汉冶萍公司(一)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东方晓白供稿:《张之洞(湖广总督府)往来电稿》,载《近代史资料》总第109号,2004 年8月
    郑匡民、茅海建译:《日本政府关于戊戌变法的外交档案选译(二)》,载《近代史资料》总第113号,2006年9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档案馆编:《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
    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
    《揅经室集》,清阮元撰,邓经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排印本
    《揅经室再续集》,清阮元撰,道光二十二年(1842)《文选楼丛书》刻本
    《陈澧集》第1、2、5册,清陈澧撰,黄国声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排印本
    《曾国藩全集·诗文》,清曾国藩撰,彭靖等整理,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排印本
    《曾国藩全集·书信一》,清曾国藩撰,殷绍基等整理,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排印本
    《曾国藩全集·书信十》,清曾国藩撰,汤效纯等整理,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排印本
    《曾国藩诗文集》,清曾国藩撰,王澧华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排印本
    《李文忠公朋僚函稿》,清李鸿章撰,清吴汝纶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32种影印光绪二十八年(1902)保定莲池书社铅印本
    《李鸿章全集》第27、36、37册,清李鸿章撰,顾廷龙、戴逸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排印本
    《刘坤一遗集》第4、5册,清刘坤一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排印本
    《庸庵文编》,清薛福成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5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光绪间《庸庵全书》刻本
    《翁同龢集》上册,清翁同龢撰,谢俊美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排印本
    《翁同龢诗集》,清翁同龢撰,朱育礼、朱汝龢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排印本
    《张文襄公全集》,清张之洞撰,民国许同莘初编,民国王树枏、樊增祥编次,民国十七年(1928)北平文华斋刻本
    《张之洞全集》,清张之洞撰,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排印本
    《张之洞全集》,清张之洞撰,赵德馨主编,武汉出版社,2008年排印本
    《广雅碎金》,清张之洞撰,清袁昶编注,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排印本
    《严范孙先生注广雅堂诗手稿》,清张之洞撰,民国严修注,民国十九年(1920)七月北平影印本
    《张之洞诗文集》,清张之洞撰,庞坚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排印本
    《广雅堂诗集小笺》,清张之洞撰,民国庞俊笺注,金陵大学《斯文》第3卷第1期,1943年1月1日
    《愙斋诗存》,清吴大澂撰,印晓峰校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排印本
    《陈宝箴集》,清陈宝箴撰,汪叔子、张求会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排印本
    《沧趣楼诗文集》,清陈宝琛撰,刘永翔、‘许全胜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排印本
    《涧于集》,清张佩纶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566册影印民国十五年(1926)张氏涧于草堂刻本
    《黄体芳集》,清黄体芳撰,俞天舒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排印本
    《王懿荣集》,清王懿荣撰,吕伟达主编,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排印本
    《意园文略》,清宗室盛昱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567册影印宣统二年(1910)金陵刻本
    《鬱华阁遗集》,清宗室盛昱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567册影印光绪三十四年(1908)武昌写刻本
    《儆居集·经说》,清黄式三撰,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
    《儆季文钞》,清黄以周撰,光绪二十至廿一年(1894-95)江阴南菁讲舍《儆季杂著》刻本
    《葵园四种》,清王先谦撰,梅季编校,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排印本
    《艺风堂文集及外编》、《文续集及外集》,清缪荃孙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574册影印光绪二十六年(1900)、民国二年(1913)刻本
    《艺风堂文漫存》,清缪荃孙撰,民国元年至六年(1912-1917)江阴缪氏艺风堂刻本
    《渐西村人初集》,清袁昶撰,《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排印本
    《安般簃诗续钞》,清袁昶撰,《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
    《吴汝纶全集》,清吴汝纶撰,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排印本
    《张裕钊诗文集》,清张裕钊撰,王达敏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排印本
    《贺先生文集》,清贺涛撰,民国三年(1914)刻本
    《节庵先生遗诗》,清梁鼎芬撰,民国余绍宋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44种影印民国间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刻本
    《节庵先生遗稿》,清梁鼎芬撰,民国杨敬安编,1962年香港排印本
    《拙盦丛稿》,清朱一新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72种影印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屈庐诗集》,清郑知同撰,民国三年(1914)花近楼刻本
    《泊居賸稿》及续编,清纪钜维撰,民国汪鸾翔、刘宗彝编,民国三十年(1941)铅印本
    《曼陀罗花室诗》,清吴翊寅撰,光绪十九年(1893)广雅书局刻本
    《散原精舍诗文集》,清陈三立撰,李开军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排印本
    《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清陈三立撰,潘益民、李开军整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排印本
    《琴志楼诗集》,清易顺鼎撰,王飚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沈曾植集校注》,清沈曾植撰,钱仲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排印本
    《沈曾植海日楼文钞佚序》,清沈曾植撰,钱仲联辑录,载《文献》1990年第3、4期
    《沈曾植海日楼文钞佚跋》三,清沈曾植撰,钱仲联辑录,载《文献》1992年第1期
    《沈曾植未刊遗文》,清沈曾植撰,钱仲联辑,载《学术集林》卷二、卷三
    《张百熙集》,清张百熙撰,谭承耕、李龙如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排印本
    《默盦集》,清王舟瑶撰,民国二年(1913)上海国光书局代印铅印本
    《瞿文慎公诗选遗墨》,清瞿鸿禨撰,民国八年(1919)长沙瞿氏石印本
    《王同愈集》,清王同愈撰,顾廷龙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排印本
    《文廷式集》下册,清文廷式撰,汪叔子编,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排印本
    《海藏楼诗集》,清郑孝胥撰,黄琨、杨晓波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排印本
    《陈石遗集》,民国陈衍撰,陈步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排印本
    《北山楼集》,清吴保初撰,孙文光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排印本
    《樊樊山诗集》,民国樊增祥撰,涂小马、陈宇俊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排印本
    《杨叔峤先生诗集》、《文集》,清杨锐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568册影印民国三年(1914)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
    《横山乡人类稿》,民国陈庆年撰,民国间刻本
    《鲜庵遗文》,清黄绍箕撰,民国二十三年(1934)瑞安林氏铅印本
    《黄绍箕集》,清黄绍箕撰,俞天舒辑,《瑞安文史资料》第17辑,瑞安市文史资料委员会, 1998年排印本
    《笺经室遗集》,清曹元忠撰,民国王大隆编,辛巳(1941)孟秋吴县王氏学礼斋铅印本
    《复礼堂文集》,清曹元弼撰,民国六年(1917)刻本
    《礼堂写定文》,清曹元弼撰,清末刻本
    《传鲁堂遗书》,清周锡恩撰,己卯(1939)十二月罗田王氏武昌刊本
    《藻川堂全集》,清邓绎撰,清光绪间刻本
    《疐盦诗集》,清杨承禧撰,民国四年(1915)江夏杨氏刻本
    《沈观斋诗》,清周树模撰,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
    《始诵经室文录》,清胡元仪撰,《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第143册影印《丁丑丛编》刻本
    《姚氏遗书三种》,清姚晋圻撰,民国王葆心编,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
    《钱隐叟遗集》,清钱桂笙撰,民国十年(1921)秋铅印本
    《寿愷堂集》,清周家禄撰,民国十一年(1922)南通周氏铅印本
    《瓞民诗钞》,清张祖继撰,载张之洞编《思旧集》,民国十六年(1927)高淩霨苍桧簃刻本
    《金粟斋遗集》,清蒯光典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影印民国十八年(1929)江宁刻本
    《涛园集》(附年谱),清沈瑜庆撰,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成都顾先生诗集》,清顾印愚撰,民国程康编,民国二十一年(1932)宁乡程氏刻本
    《程颂万诗词集》,清程颂万撰,徐哲兮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排印本
    《硕园先生遗集》,日本西村时彦撰,昭和十一年(1936)大阪怀德堂纪念会铅印本
    《罗雪堂先生全集》续编第2册,民国罗振玉撰,台北:文华出版公司,1969年影印本
    《张謇全集》第6卷,民国张謇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排印本
    《严复集》第3册,民国严复撰,王栻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本
    《(严复集)补编》,民国严复撰,孙应祥、皮后锋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排印本
    《康有为全集》第2、3、4集,民国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排印本
    《章太炎全集》(四),民国章炳麟撰,徐复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章太炎全集》(七),民国章炳麟撰,蒋礼鸿等校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排印本
    《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民国章炳麟撰,汤志钧编,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
    《菿汉三言》,民国章炳麟撰,虞云国编校,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排印本
    《宋恕集》,清宋恕撰,胡珠生编,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排印本
    《左盦外集》,民国刘师培撰,载《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
    《茹经堂文集》,民国唐文治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31-34种影印本
    《饮冰室合集·文集》,民国梁启超撰,林志钧编,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排印本
    《(饮冰室合集)集外文》,民国梁启超撰,夏晓虹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排印本
    《梁启超文选》,民国梁启超撰,夏晓虹编校,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排印本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民国梁启超撰,夏晓虹编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排印本
    《蔡元培全集》第15卷,民国蔡元培撰,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排印本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廖平、蒙文通卷》,民国廖平、蒙文通撰,蒙默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排印本
    《北江先生文集》,民国吴间生撰,民国十三年(1924)文学社刻本
    《独秀文存》,民国陈独秀撰,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排印本
    《胡先骕文存》上册,民国胡先骕撰,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排印本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民国钱基博撰,傅道彬编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排印本
    《寒柳堂集》,陈寅恪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排印本
    《壬申消夏诗》,清潘祖荫编,《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影印清光绪间《滂喜斋丛书》刻本
    《广东文徵》第六册,清吴道镕原稿,张学华增补,李棪改编,香港:广东文徵编印委员会,1973年排印本
    《广雅书院文稿》,光绪间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
    《南菁讲舍文集》,清黄以周编订,光绪己丑(1889)十月开雕刻本
    《南菁文钞二集》,清黄以周编订,光绪甲午(1894)冬日开雕刻本
    《南菁文钞三集》,清丁立钧编订,光绪辛丑(1901)冬日开雕刻本
    《黄州课士录》,清周锡恩编,光绪辛卯(1891)黄州刻本
    《艺风堂友朋书札》,清缪荃孙收辑,顾廷龙校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
    《汪康年师友书札》,清汪康年收辑,顾廷龙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
    《张元济书札》,民国张元济撰,张树年、张人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增订本
    《贺先生书牍》,清贺涛撰,民国贺葆心编,民国九年(1920)刻本
    《阮元年谱》,原题《雷塘庵主弟子记》,清张鉴、阮常生、阮福、阮祜等合撰,黄爱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排印本
    《陈东塾先生年谱》,民国汪宗衍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63种(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本
    《潘文勤公年谱》,清潘祖年编,光绪间刻本
    《清李文正公鸿藻年谱》,民国李宗侗、刘凤翰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排印本
    《张文襄公年谱》,民国许同莘纂,民国二十八年(1939)南皮张氏舍利函斋武昌铅印本
    《张文襄公年谱》,民国胡钧重编,民国二十八年(1939)北京天华印书馆铅印本
    《张之洞年谱长编》,吴剑杰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排印本
    《桐城吴先生年谱》,民国郭立志编,民国三十三年(1944)雍睦堂丛书铅印本
    《梁节庵先生年谱》,民国吴天任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年排印本
    《艺风老人年谱》,清缪荃孙编,民国二十五年(1936)江阴缪氏刻本
    《陶庐老人随年录》,清王树枏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排印本
    《康南海自编年谱》,康有为撰,楼宇烈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排印本
    《沈寐叟年谱》,民国王蘧常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排印本
    《沈曾植年谱长编》,许全胜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排印本
    《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孙延钊撰,徐和雍、周立人整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排印本
    《瑞安五黄先生年谱》,孙延钊撰,载周立人、徐和雍编校《孙延钊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排印本
    《邻苏老人年谱》,清杨守敬编,民国熊会贞续编,民国四年(1915)石印本
    《汪穰卿先生传记》,清汪康年、民国汪诒年撰,汪诒年纂辑,章伯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排印本
    《侯官陈石遗先生年谱》,民国陈声暨编,王真续编,收入陈步编《陈石遗集》下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排印本
    《陈庆年年谱》,徐苏撰,收入许进、徐苏编《陈庆年文集》,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排印本
    《水竹村人年谱》,民国章梫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民国章炳麟编,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1929年铅印本
    《章太炎年谱长编》,汤志钧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
    《梁启超年谱长编》,民国丁文江、赵丰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长沙张文达公哀荣录》,清陈毅(诒重)编,宣统元年(1909)湘乡陈氏阙慎室铅印本
    《清儒学案》,民国徐世昌撰,沈知盈、梁运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排印本
    《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民国张维骧纂,民国蒋维乔补,周骏富编《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197种影印本
    《桐城文学渊源考撰述考》,民国刘声木撰,徐天祥整理,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排印本
    《碑传集三编》,清汪兆镛纂录,《清代传记丛刊》第126种影印本
    《民国人物碑传集》,卞孝萱、唐文权编,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年排印本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启功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排印本
    《翁同龢日记》,清翁同龢撰,陈义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排印本
    《越缦堂日记》,清李慈铭撰,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影印本
    《涧于日记》,清张佩纶撰,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影印本
    《缘督庐日记》,清叶昌炽撰,台北:学生书局,1964年影印本
    《艺风老人日记》,清缪荃孙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荣庆日记》,清荣庆撰,谢兴尧选校,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
    《复堂日记》,清谭献撰,范旭仑、牟晓朋整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排印本
    《东游日记》,清黄庆澄撰,《走向世界丛书》整理本,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排印本
    《郑孝胥日记》,民国郑孝胥撰,劳祖德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排印本
    《姚锡光江鄂日记(外二种)》,清姚锡光等撰,王凡、汪叔子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排印本
    《横山乡人日记》,清陈庆年撰,明光整理,载《近代史资料》总第76号,1989年12月
    《戊戌己亥见闻录》,清陈庆年撰,明光整理,载《近代史资料》总第81号,1992年11月
    《韬养斋日记》,民国徐世昌撰,京都大学文学部书库藏原件复制本
    《番禺县续志》,清梁鼎芬等倡修、丁仁长等编纂,《中国方志丛书》第49种(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民国二十年(1931)刻本
    《(民国十年)湖北通志》,民国张仲忻等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影印本
    《华阳人物志》,民国林思进撰,民国二十一年(1932)成都铅印本
    《世说新语笺疏》,刘宋刘义庆撰,萧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等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排印本
    《古夫于亭杂录》,清王士祯撰,赵伯陶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排印本
    《无邪堂答问》,清朱一新撰,吕鸿儒、张长法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排印本
    《张文襄公事略》,清四明听雨楼主人编,收入《满清野史》四编,成都:昌福公司,1920年铅印本
    《张文襄公幕府见闻》,清辜汤生撰,收入《辜鸿铭的笔记》,台北:国民出版社,1954年排印本
    《海日楼札丛》,清沈曾植撰,钱仲联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排印本
    《蕉廊脞录》,清吴庆坻撰,张文其、刘德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排印本
    《国闻备乘》,清胡思敬撰,顾菊英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排印本
    《梦蕉亭杂记》,清陈夔龙撰,钟碧容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排印本
    《春明梦录》,民国何刚德撰,收入柯愈春等整理《话梦录春明梦录东华琐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排印本
    《异伶传》,清陈澹然撰,收入张次溪辑《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下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汪穰卿笔记》,清汪康年撰,庄建平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排印本
    《崇陵传信录》,清恽毓鼎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排印本
    《椶窗杂记》,清汪兆镛撰,癸未(1943)序铅印本
    《异辞录》,民国刘体智撰,刘笃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排印本
    《天咫偶闻》,民国震钧撰,顾平旦整理,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排印本
    《燕山楚水》,日本内藤湖南撰,吴卫峰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排印本
    《苌楚斋随笔》,民国刘声木撰,刘笃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排印本
    《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刘成禺撰,宁志荣点校,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排印本
    《世载堂杂忆》,刘成禺撰,钱实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排印本
    《新世说》,民国易宗夔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80种影印本
    《趋庭随笔》,民国江庸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5种影印本
    《梵天庐丛录》,民国柴萼撰,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石印本
    《罗瘿公笔记选》,民国罗惇曧撰,孙安邦、王开学点校,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排印本
    《花随人圣盦摭忆》,民国黄溶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一士类稿 一士谈荟》,民国徐一士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
    《杶庐所闻录》,瞿铢庵(兑之)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20种影印本
    《琉璃厂小志》,孙殿起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排印本
    《石遗室师友诗录》,清陈衍撰,载《国学萃编》第5、6-7合刊、9-14、17-21、22-26期,宣统元年(1909)二月至十二月铅印本
    《石遗室诗话》,民国陈衍撰,张寅彭、戴建国校点,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排印本
    《陈衍诗论合集》,民国陈衍撰,钱仲联编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排印本
    《雪桥诗话》,清杨锺羲撰,石继昌等整理,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
    《雪桥诗话续集》,清杨锤羲撰,石继昌等整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排印本
    《今传是楼诗话》,民国王揖唐撰,张寅彭、李剑冰校点,《民国诗话丛编》排印本
    《汪辟疆说近代诗》,民国汪国垣撰,张宏生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排印本
    《梦苕盦诗话》,钱仲联撰,张寅彭校点,《民国诗话丛编》排印本
    《清诗纪事》第十六至廿一册,钱仲联主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
    《清词纪事会评》,尤振中等编,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排印本
    《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
    《书目答问补正》,清张之洞编,民国范希曾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
    《广雅书院藏书目录》,清廖廷相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广雅书局刻本
    《广雅书局史学丛书目录》,清吴翊寅编,光绪间广雅书局刻本
    《广雅书局书目》,光绪末广雅书局刻本
    《暂定各学堂应用书目》,京师大学堂编辑,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二月京师大学堂刻本
    《官书局书目汇编》,民国朱士嘉编,上海:中华图书馆协会,1933年
    《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编,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重排本
    《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谭汝谦、小川博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晚清新学书目提要》,熊月之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排印本
    《劝学篇·劝学篇书后》,清张之洞、何启、胡礼垣撰,冯天瑜、肖川评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排印本
    《香严尚书寿言》,清袁昶撰,《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排印本
    《广雅书院同舍录》,清廖廷相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广雅书院刻本
    《广雅书院诸生课题》,清廖廷相辑,光绪二十七年(1901)广雅书院刻本
    《经学博采录》,清桂文灿纂,王晓骊、柳向春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排印本
    《经学文钞》,清梁鼎芬撰集、曹元弼校补,光绪三十四年(1908)江苏存古学堂刻本
    《时务撮要》,两湖书院编,光绪丙申年(1896)春月刊本
    《翼教丛编》,清苏舆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排印本
    《变法经纬公例论》,清张鹤龄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72种影印本
    《京师大学堂讲义》,京师大学堂编辑,光绪末铅印本
    《东瀛学校举概》,清姚锡光撰,己亥(1899)夏四月京师木活字本
    《扶桑两月记》,清罗振玉编,《罗雪堂合集》(杭州:西泠印社,2005年)第6函影印上海教育世界社石印本
    《强学编》,清程颂万编,光绪二十七年(1901)宁乡程氏《十髮盦丛书类稿》刻本
    《日游汇编》,旧题清缪荃孙编(民国柳诒徵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增订第三版)和文汉读法》,梁启超、罗普等撰,辛丑(1901)八月无锡丁氏畴隐庐石印重印本
    《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国立北京大学编,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
    《古文辞通义》,民国王葆心撰,熊礼汇标点,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排印本
    《古史辨》第一册,顾颉刚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古籍举要》,民国钱基博撰,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排印本
    《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民国伦明撰,雷梦水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排印本
    《广东藏书纪事诗》,民国徐绍棨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00种影印本
    《强学报》(1895)、《时务报》(1896-1898)、《湘学新报》(1897)、《求是报》(1897)、《清议报》(1898、1899)、《经济丛编》(1902)、《新民丛报》(1902-1903)、《国粹学报》(1905、1907、1909、1910)、《民报》(1906、1907)、《国学萃编》(1909)
    《教育世界》(1902、1906)、直隶学务处《教育杂志》(1904)、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1909)
    《申报》(1898)、《湘报》(1898)、《中外日报》(1900)、《大公报》(1902-1903)、《警钟日报》(1904)
    《支那文学》(1892)、《东亚说林》(1894)、《青年文》(1895)、《太阳》(1895、1898、1907、1908)、《东亚学会杂志》(1897)、《东亚时论》(1899)、《史学杂志》(1900)、《教育学术界》(1901、1902)、《东邦协会会报》(1902)、《东洋时报》(1909)、《艺文》(京都,1910、1911)
    《读卖新闻》(1901)
    卞孝萱、徐雁平编:《书院与文化传承》,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蔡振声:《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陈左高:《历代日记丛谈》,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
    邓之诚:《骨董琐记》,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
    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晚清中西文化观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福尔索姆(K.E. Folsom)著,刘悦斌、刘兰芝译:《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近代学科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增订本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胡楚生:《清代学术史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
    黄新宪:《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教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孔祥吉:《戊戌维新运动新探》,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
    李国祁:《张之洞的外交政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再版
    李提摩太(Richard Timothy)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李志茗:《晚清四大幕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黎仁凯等:《张之洞幕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梁漱溟:《忆往谈旧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
    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林文仁:《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1861-1884:以军机处汉大臣为核心的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林文仁:《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以“帝后党争”为中心的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沿革》,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
    刘望龄:《黑血·金鼓——辛亥革命前后湖北报刊史事长编,1866-1911》,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刘玉才:《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柳曾符、柳佳编:《劬堂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罗检秋:《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马昌华主编:《淮系人物列传》,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
    马西尼(Federico Masini)著,黄河清译:《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那珂通世:《支那通史》,东京:中央堂,明治廿一至廿三年(1888-1890)刻本[采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近代数位文库”扫描图版]
    那珂通世:《支那通史》,上海:东文学社,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第三次石印本
    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增订本
    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钱仲联:《梦苕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钱锺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补订本
    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增订本
    任达(Douglas R. Reynolds)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芮玛丽(Mary C.Wright)著,房德龄等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桑兵、关晓红主编:《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受容与共享》,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石泉(刘適):《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
    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修订版
    苏云峰:《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汤志钧等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增订本
    王尔敏:《淮军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兼论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台北:时报文化,1992年增订本
    王维江:《“清流”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魏泉:《士林交游与风气变迁——19世纪宣南的文人群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夏晓虹、王风等:《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制——从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谢放:《中体西用之梦——张之洞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杨天石、王学庄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拒俄运动,1901-190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杨天石:《晚清史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杨晓:《中日近代教育关系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伊原泽周(彭泽周):《从“笔谈外交”到“以史为鉴”——中日近代关系史探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翟新:《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张德昌:《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香港中文大学,1972年
    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武昌:湖北通志馆,1947年
    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上海:泰东图书局,1925年
    周汉光:《张之洞与广雅书院》,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
    朱东安:《曾国藩幕府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993年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阿部洋:『中国の近代教育と明治日本』,东京:龙渓书舍,2002年
    上田万年:『国语のため』,东京:富山房,1895年*
    汪婉:『清末中国对日教育视察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8年
    加藤周一、丸山真男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5 翻译の思想』,东京:岩波书店,1991年
    加藤周一、前田爱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6 文体』,东京:岩波书店,1989年
    狩野直喜:『支那学文薮』,京都:弘文堂,1927年
    神谷正男编:『宗方小太郎文书—近代中国秘録一』,东京:原书房,1975年
    汉字统一会撰,伊澤修二监修,重野安繹、星野恒、井上赖(?)、高田忠周、张廷彦、俞吉濬校订:『同文新字典』,东京:泰东同文局,1908年*
    岸本美绪编:『「帝国」日本の学知 东洋学の磁场』,东京:岩波书店,2006年
    金文京:『汉文と东アツア——訓読の文化圈』,东京:岩波书店,2010年
    讲谈社编:『日本现代文学全集3 政治小说集』,东京:讲谈社,1965年
    近(?)麿日记刊行会编:『近(?)麿日记』第2、3册,东京:鹿岛研究所出版会,1968年
    齐藤希史:『汉文脈の近代:清末=明治の文学圈』,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5年
    对支功(?)者(?)記编纂会:『对支回顾録』,东京:原书房,1968年覆刻本
    对支功(?)者(?)記编纂会:『續封支回顾録』,东京:大日本教化図书株式会社,1941年
    沈国威编:『汉字文化圈诸言语の近代语彙の形成:创出と共有』,大阪:关西大学出版部,2008年
    东亚文化研究所编:『东亚同文会史』,东京:霞山会,1988年
    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学术大观』,东京帝国大学,1942年
    陶德民:『明治汉学者と中国—安繹·天囚·湖南の外交论策—』,大阪:关西大学出版部,2007年
    中村義:『白岩龙平日记—アヅア主義实业家の生涯—』,东京:研文出版,1999年
    狭间直树编集:『共同研究 梁启超:西洋近代思想受容と明治日本』,东京:(?)すず书房,1999年
    前田爱:『近代読者の成立』,东京:岩波书店,2001年
    松本健一:『竹内好「日本のアヅア主義」精読』,东京:岩波书店,2000年
    (?)口雄三:『方法としての中国』,东京大学出版部,1989年
    三宅米吉:『文学博士那珂通世君传』,故那珂博士功绩纪念会编『那珂通世遗书』,东京大日本図书株式会社,1915年
    安田敏朗:『「国语」の近代史』,东京:中央公论新社,2006年
    山本正秀:『近代文体发生の史的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65年
    吉川幸次郎:『吉川幸次郎全集』第16卷,东京:筑摩书房,1968年
    李廷江编:『近卫(?)麿と清末要人—近卫(?)麿宛来简集成—』,东京:原书房,2004年
    (注:版本信息后标注“*”者,采用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近代数位文库”的扫描图版。)
    Ayers, William, 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Porter, Jonathan, Tseng Kuo-fan's Private Bureaucrac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2
    Yoon, Seungioo, The Formation, Re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Zhang Zhidong's Document Commissioners,1885-1909,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苍虬(陈曾寿):《读广雅堂诗随笔》,载《东方杂志》第3、4号,1918年3月15日、4月15日
    陈辉:《从清流派到洋务派——略谈张之洞对帝国主义态度的变化过程》,载《江汉学报》1964年第3期
    楚金(瞿兑之):《道光学术》,载《中和月刊》第1期,1941年1月
    楚金(瞿兑之):《道光学术馀议》,载《中和月刊》第9期,1944年9月
    村田雄二郎:《辛亥革命时期的“尊孔”问题——清末教育改革与张之洞》,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外国语科《外国语科研究纪要》第41卷第5号,1993年
    戴海斌:《庚子事变时期张之洞的对日交涉》,载《历史研究》2010年第4期
    董寂:《屠敬山先生年表》,载《江苏文献》1942年第9-10期合刊
    郭润涛:《中国幕府制度的特征、形态和变迁》,载《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冯天瑜:《清末民初国人对新语入华的反应》,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从清流派到洋务派的思想转变》,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冯天瑜、黄兴涛:《儒臣的应对与儒学的困境——张之洞与晚清儒学》,载《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
    葛兆光:《世间原未有斯人:沈曾植与学术史的遗忘》,载《读书》1995年第9期
    关晓红:《清代督抚衙门的改幕为职》,载《晚清国家与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页433-442
    胡適:《书院制史略》,载《东方杂志》第24卷第3号,“选录”栏,1924年2月10日
    黄克武:《新名词之战:清末严复译语与和制汉语的竞赛》,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2期,2008年12月
    黄兴涛、曾建立:《清末新式学堂的伦理教育与伦理教科书探论——兼论现代伦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兴起》,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
    孔祥吉:《张之洞庚子年的帝王梦——以宇都宫太郎日记为线索》,载《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
    黎仁凯:《略论张之洞从清流派到洋务派的转化》,载《河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李细珠:《张之洞庚子年何曾有帝王梦——与孔祥吉先生商榷》,载《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
    李宗侗:《杨锐致张文襄密函跋》,载《近代史研究论集》,台北:大陆杂志社,1967年,页214-216
    刘建一:《张之洞在清流时期的政治思想》,载《晋阳学刊》1987年第5期
    刘龙心:《学科体制与近代中国史学的建立》,载罗志田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下册,页449-580
    刘望龄:《张之洞与湖北报刊》,载《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
    罗志田:《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载《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罗志田:《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两点反思》,载《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茅海建:《京师大学堂的初建——论康有为派与孙家鼐派之争》,载《北大史学》第1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茅海建:《“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之一: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之子张权,之侄张检、张彬的京中秘信》,载《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3辑
    茅海建:《“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之二:张之洞与杨锐的关系——兼谈孔祥吉发现的“百日维新密札作者》,载《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4辑
    茅海建:《“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之三:戊戌政变前后张之洞与京、津、沪的密电往来》,载《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1辑
    平田昌司:《清代鸿胪寺正音考》,载《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
    平田昌司:《光绪二十四年的古文》,载《现代中国》第1辑,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平田昌司:《木下犀潭学系和“中国文学史”的形成》,载《现代中国》第10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邱涛、郑匡民:《戊戌政变前的日中结盟活动》,载《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1期
    全增佑:《清代幕僚制度论》,载《思想与时代》第31、32期,1944年2、3月
    容肇祖:《学海堂考(附菊坡精舍考略)》,载《岭南学报》第3卷第4期,1934年6月
    桑兵:《“兴亚会”与戊戌庚子间的中日民间结盟》,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
    桑兵:《盖棺论定“论”难定:关于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载《学术月刊》2007年8月
    沈国威:《梁启超与日语——以<和文汉读法>为说》,载《现代中国》第1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狩野直喜撰,成田健太郎汉译:《支那近世之国粹主义》,未刊译文。
    苏云峰:《广雅书院(一八八八~一九○二)》,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3期,1984年6月
    陶德民:《戊戌变法前夜日本参谋本部的张之洞工作》,载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页403-420
    邵百昌:《张文襄公在鄂作育人才及其影响》,载《湖北文献》第15期,1970年3月
    王尔敏:《张之洞与晚清中西调和之思想》,载《大陆杂志》第29卷第1期,1964年7月
    王尔敏:《中国近代知识普及化之自觉及国语运动》,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期,1982年7月
    王立诚:《李鸿章、张之洞推荐<日本国志>的咨文》,载《黄遵宪新论——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页36-48
    王勇:《张之洞废幕友改文案说辨析》,载《贵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王咨臣:《千简斋藏名人未刊信稿丛录(二)》,载《社会科学研究资料》1985年第2期
    文士员:《近代中国新化邹氏地学与武昌亚新地学社》,载《湖南文史》总第38辑,长沙:湖南文史杂志社,1990年
    夏晓虹:《梁启超代拟宪政折稿考》,《现代中国》第1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夏晓虹:《梁启超与<和文汉读法>》,载《阅读梁启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页277-286
    薛明剑遗作,华道一整理:《张之洞手札谈章太炎事》,载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海上春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页126-127。
    杨天石:《<民报>的续刊及其争论》,载《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2辑
    於梅舫:《浙粤学术与汉宋兼采——朱一新<无邪堂答问>论学旨趣解析》,载《清史研究》2010年第4期
    曾业英:《章太炎与端方关系补证》,载《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1期
    张纯民:《清代的幕制》,载《岭南学报》第9卷第2期,1949年6月
    张寿安:《打破道统·重建学统——清代学术史的一个新观察》,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2期,2006年5月
    郑大华译,薛军力校:《井上雅二日记——唐才常自立军起义》,载《近代史资料》总第74期,1989年7月
    郑鹤声:《张之洞氏之教育思想及其事业》,载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第25卷第2、3期,1935年2-3月
    郑天挺:《清代的幕府》,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郑天挺:《清代幕府制度的变迁》,载《学术研究》1980年第6期
    庄吉发:《清末京师大学堂的沿革》,载《明清史研究论集》,台北:大陆杂志社,1970年
    佚名:《张文襄公与教育之关系》,载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第1年第10期,“评论”栏,宣统元年(1909)九月廿五日
    戴海斌:《东南督抚与庚子事变》,茅海建指导,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任晓兰:《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孙晓春指导,天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王勇:《张之洞督抚幕府及地方新官僚体系研究》,朱育和指导,北京: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杨萌芽:《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研究——以1895-1921年为中心》,陈思和指导,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刘永翔指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打越孝明:「中学校汉文科存废问题と世论—明治34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发布前后」,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学术研究』第39号,1990年
    竹内好:「东亚同文会と东亚同文书院」,『竹内好全集』第5卷,东京:筑摩书房,1981年
    陶德民:「西村天囚と张之洞の<劝学篇>」,『怀德』(大阪)第60号,1991年
    Brownstein, Michael C., "From Kokugaku to Kokubungaku:Canon-Formation in the Meiji Period", 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47:2(1987), pp.434-460
    Ebrey, Patricia Buckley,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Chinese Shih-ta-fu", in American Asian Review, vol.4:1(1986), pp.34-43.
    Kaske, Elisabeth, "Mandarin, Vernacular and National Language—China's Emerging Concept of a National Languag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Michael Lackner and Natascha Vittinghoff, Mapping Meanings:the Field of New Learning in Late Qing China (Leiden; Boston:Brill,2004), pp.265-33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