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社诗人群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南社诸子作为“革命的文人”进行了“文人的革命”,既参与到近代历史的建构中,也成为了近代文学史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南社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成就是诗歌创作,诗歌是南社群体建构历史的方式,颇具政治行动力;诗歌也是南社群体表达文化态度的载体,颇具文化思考力。本文通过对南社诗人群体的考察,探讨在清末民初文化转型阶段,一个别具特色的诗歌群体如何展开其文化影响力的。本文还原南社的社团活动和诗歌创作的历史现场,在历史的还原中去找寻诗歌走向的可能与必然,给古典诗歌命运一个合理的解释。
     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与拓展空间、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正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上编:南社诗人群体认同,包括两个章节。第一章,论述南社史与南社诗歌史。一方面梳理南社的社团史,理清南社作为一个群体集结的背景。南社史通常认定为1909-1923年,这是一个与近代史相依倚的过程,南社在反清反袁的政治标举中成就了近代史上的“南社精神”。一方面梳理南社的诗歌史,将南社诗歌创作还原到近代诗坛的具体环境中,观察南社如何登上诗坛并参与其中建构的。第二章,南社诗人群体创作概述。将南社诗人作为一个群体来考察,从题材和风格两个方面论述南社诗群的共同创作风貌。从题材上讲,南社诗群既热衷历史内容也强调当下记录。从风格上讲,南社诗群体现了布衣之诗的风貌和宗法龚自珍的倾向。
     第二部分为中编:南社诗人群体编成机制,包括两个章节,旨在讨论南社群体形成的内在理路。从社团整合方式而言,刊物与雅集扮演了重要角色;从传统结社方式而言,地缘与亲缘仍然在支持着南社的构成。这一部分以总论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切入南社运作的内部结构,解释南社聚与散的内在原因。南社的社规、社刊、雅集等建立了南社统一的社团话语,让南社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呈现一致的创作风貌,但是深入的个案研究揭示,最为密切的诗歌关联还是建立在传统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在南社内讧之后,这种小团体的活动进一步消解了南社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
     第三部分为下编:南社诗人群体与近代诗坛格局,包括三个章节。这一部分将南社还原到诗歌现场,去定位南社的近代诗坛地位。近代的诗歌流派与南社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关系,通过梳理南社与唐诗派、诗界革命派、湖湘派这些近代诗派之间的关联,以发掘南社诗歌的近代意义。南社诗人群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在上海,而上海是近代一个重要的文学场域。南社在其中的活动影响到这个场域的力量变化,也进而影响到整个近代诗坛格局的走向,导致南社走向分裂的“唐宋诗之争”也是以这个文学场域的力量变化作为大背景的。
     在综合研究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南社诗人群体的聚合背景及方式样态,揭示了南社诗人群体的文学史意义,并由此探讨古典诗歌的命运走向。
In the year of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dynasty, Nanshe philosophers as a "literary revolution" to "civilian revolution", not only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history, but also became a modern literary history as an integral component.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chievement of Nanshe is poetry, by which Nanshe constructs its way in history, quite political action force. Poetry is also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attitudes that Nanshe expressed, with deep cultural terms of thinking.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oets of the Nanshe group to explore how a group of distinctive poetic start their cultural influence at the end of the Qing cultural transition phase. This article aims to restore the community events and poetry site to find out the reduc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poetry may be inevitable, give the fate of classical poetry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Introduction section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the topics of this paper to study the status and expansion of space of this topic,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ideas.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on the compilation:Nanshe poets group identity, including the two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Nanshe's history and Nanshe's poetry. On the one hand carding the history of Nanshe as a community, clarifing it how to assembled,and then take it as background. Nanshe's history is usually identified as 1909-1923, it's a period that interdependent with morden history. The anti-Qing-anti-Yuan's political accomplishments touted o the "Nanshe spirit" in the modern history On the one hand carding the history of poems of Nanshe to restore the creationg of Nanshe poems to a specific atmosphere of morden poetory, observe Nanshe how to construct them on board and participate in the poetry world. ChapterⅡ, Nanshe create an overview of the poet groups. Nanshe poet, will be studied as a group, from both subject matter and style discussed in the joint creation of Nanshe poetry group style.From the content perspective, the Nanshe poetry group also emphasized both the historical themes are keen to record the moment. From the style of speaking, the Nanshe poetry group reflects the commoner's poetic style and patriarchal Gong Zizhen marks.
     The second part of series:Nanshe Poets compiled mechanisms, including the two chapters, to discuss the formation of inner logic of Nanshe groups. Integrated approach from the community, the Publications and Aristo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from the traditional forms of association, the geographically and relatives are still in support of the composition of Nanshe. This part of the remarks and individual case study with the carding method, cut into the operation of the cell structure of Nanshe to explain the underlying reasons poly and scattered. Nanshe's social rules, social journals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nshe Aristo a unified community of discourse, so that Nanshe as a whole showed the same creative style and fun. But the in-depth case studies reveal, the most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oetry, or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geographical and kinship basis. After internal strife, particularly in Nanshe, this small-group activities and further it's digestion as a whole existence.
     Part III is divided into the next series:Nanshe and the Modern Poets poetry pattern,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This section will restore the ecological of Nanshe's poetry creation scene, to locate the relationgship of Nanshe with modern poetry. Schools of modern poetry to varying degrees with the Nanshe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stablishment, as well as the meaning behind the focus of our attention. By carding the relationship of Nanshe with Tang poetry camp, revolutionary poetry camp and Modern Poetry Hunan send these linkage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modern poetry. Poets of Nanshe conduct their important poetry venues in Shanghai, and Shanghai is an important modern literary field. Nanshe's activities made impact on the strength of this field and the changes of the domain, but also thereby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the whole trend of modern poetry. Nanshe's internal conflict e is also a battle carried out in this literature Field.
     I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case analysis, based on this paper, expounding the background and method of polymer-like state of poets of Nanshe, revealing the meaning of Nanshe Poets in literary history, and explore the fate of classical poetry.
引文
①罗时进师提出“革命的文人”和“文人的革命”两个概念,颇能抓住南社本质。《南社:一段绵延百年的文脉》,《现代苏州》2009年第11期。
    ①(法)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②同上。
    ①许纪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②《南社长沙雅集纪事》,《太平洋报》1912年10月10日。
    ③汪精卫《南社丛选序》,胡朴安编《南社丛选》,上海:上海国学社,1936。
    ①柳亚子《南社纪略》,第3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①柳亚子《南社丛选序》,胡朴安编《南社丛选》,上海:上海国学社,1936
    ①柳亚子《南社纪略》,第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①《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②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第217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③王闿运《述怀五首》其四,《湘绮楼全集·诗集》卷一。
    ①《论同光体》,钱仲联《梦苕庵论集》,第415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
    ②陈衍《沈乙庵诗序》:“吾于癸未(1883)丙戌(1886)间闻可庄、苏堪诵君诗,相与叹赏,以为同光体之魁杰也。同光体者,苏堪与余戏称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该序作于1901年。
    ③陈衍“三元说,,提出于在武昌军幕与沈曾植论诗之时。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④张之洞从1889年8月调任湖广总督,至1907年入京参军机,在武昌十几年,其间网络了大量当世精英入幕。幕府也涵育了当时两大著名的诗歌流派:前述的樊增祥、易顺鼎为代表的唐诗派,及同光体诗派。入张之洞幕府的同光体诗派成员有:郑孝胥、沈曾植、陈衍、沈瑜庆、林旭、袁昶、陈书等。关于张之洞幕府的情况可参见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①高旭《南社启》,《南社丛刻》第一期,南京: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民吁报》1909年10月28日。
    ③《民吁报》1909年10月29日。
    ④高旭与诗界革命派关系详见第五章第一节。
    ①汪精卫《南社丛选序》,胡朴安《南社丛选》,上海:上海国学社,1936。
    ①周庆云辑《淞滨吟社甲集,二集》,梦坡室,民国四年刻本。
    ②《三月三日樊园修禊序》,樊增祥撰、涂小马等校点《樊樊山诗集》,第197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③1912年10月27日第7次雅集上,柳亚子提出改编辑员的三头制为一头制,遭到高旭的反对,柳亚子宣布脱离南社。见柳亚子《南社纪略》,第5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④高旭《畿辅先哲祠雅集序》,《南社丛刻》第十二集,第2607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柳亚子《南社纪略》,第9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①有的研究者关注到这个时段的特殊性并予以精彩的阐释。如刘纳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回光返照:1912—1919年间诗歌创作的文化意义》一文中将“1912—1919”的诗坛作为一个特殊的研究对象,认为是“一个没有名目的时期”,但却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历史阶段。《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6期。
    ①陈柱撰《变风变雅楼待焚诗稿》,北流陈氏,民国二十二年刻本。陈衍此序作于民国十八年(1929)。
    ②高旭《答胡寄尘书》,《南社丛刻》第十四集,299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蔡寅《变雅楼三十年诗征序》,《南社丛刻》第十四集,第302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在研究南社时常常会注意到南社社团活动及文学创作中的“历史情结”,历来论南社者都不能不关注这一现象。孙之梅《南社研究》中以《辛亥前对遗民文化的认同及遗民情怀的抒发》一节专论此话题,将南社的遗民态度总结为“对宋明遗烈的凭吊咏叹”,“对宋明遗烈佚文的搜集刊行、题咏序跋”。见孙之梅《南社研究》,第308-33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林香伶也有相似的看法,认为南社追随前贤的模式有:“重刊遗集,立传留名”;“谒陵扫墓,忌辰哀哭”。见林香伶《清末民初文学转型的标志——南社文学研究》,2003年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论文。
    ②卢文芸《中国近代文化变革与南社》第二章《井中心史——南社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③陈去病《为诸生讲史》,《陈去病诗文集》郭长海郭今兮编,第5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①《明末遗老再现》,《时报》1911年3月2日。
    ②孙之梅开列了南社歌咏的宋明志士名单,且总结南社诸子集中吟咏的是岳飞、张煌言、郑成功、史可法。孙之梅《南社研究》,第31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③柳亚子《南社丛选序》,胡朴安《南社丛选》,上海:上海国学社,1936。
    ①《南社丛刻》,第三集,第395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南社丛刻》,第一集,第7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陈去病《陈去病诗文集》,郭长海郭今兮编,第5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①沈曾植著,钱仲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第60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
    ②沈瑜庆《涛园集》,第95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③樊增祥撰、涂小马等校点《樊樊山诗集》,第179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④陈去病著,郭长海,郭今兮编《陈去病诗文集》,第8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③林纾,《畏庐文集·诗存·论文》,《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十四辑,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二年(1973)。
    ④见《白门悲秋集》启及序,然观作品,参与谒陵的不止此数,还有女眷参加,如高旭的夫人何昭,她也是南社社友且有诗录于集中。蔡有守辑《白门悲秋集》,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①《白门悲秋集序》,蔡有守辑《白门悲秋集》,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②高燮《谒明孝陵》,蔡有守辑《白门悲秋集》,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③周实《谒孝陵有作》,蔡有守辑《白门悲秋集》,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④高旭《谒孝陵》,蔡有守辑《白门悲秋集》,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⑤何昭《谒孝陵》,蔡有守辑《白门悲秋集》,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⑥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第204页,北京:北大出版社,2008。
    ①几社、复社的聚散可参加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
    ②《南社丛刻》,第四集,第53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海上神交社集,以事不得往,陈佩忍书来索诗,且约再游吴门,邮此代简》,《南社丛刻》,第一集,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高旭集》郭长海金菊贞编,第6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⑤《国粹学报》第60期。
    ①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438,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②柳亚子诗题曰《南社会于虎丘之张东阳祠,同邑陈巢南、长洲朱纬军、虞山庞龙禅、云间陈止庵、上海朱屏子、娄东俞剑华、冯心侠、宝山赵夷门、京口林盖天、毗陵张寀甄、季龙、魏塘沈道非、山阴诸贞壮、胡栗长、歙县黄宾虹、顺德蔡哲夫、福州林秋叶、太原景帝昭,咸来莅止,盖自社事零替以来,三百年无此盛矣,诗以纪之》,首见《光华日报》1911年3月20日。
    ③孙雄《诗史阁诗话》,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第17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④孙雄《诗史阁诗话》,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第17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⑤孙雄《诗史阁诗话》,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第169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⑥樊增祥撰、涂小马等校点《樊樊山诗集》,第179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②《南社丛刻》,第九集,第1745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淞滨吟社集序》,周庆云辑《淞滨吟社甲集,二集》,梦坡室,民国四年刻本。
    ⑥樊增祥撰、涂小马等校点《樊樊山诗集》,第197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①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蔡宽夫《蔡宽夫诗话》,吴文治《宋诗话全编》,南京:凤凰出版社,1998。
    ①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②“诗史”理论的历史变迁,可参见龚鹏程,《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北大出版社,2008。
    ③贝青乔《咄咄吟自跋》,钱仲联《近代诗钞》,第323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④张维屏《三将军歌》,钱仲联《近代诗钞》,第14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⑤贝青乔《咄咄吟》,钱仲联《近代诗钞》,第323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①《南社丛刻》,第十一集,第214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杜甫《悲青坂》,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
    ③《南社丛刻》,第十一集,第213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503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505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50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50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51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51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36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47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48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吴恭亨《悔晦堂新乐府跋》,民国九年初版。
    ⑥别见《南社丛刻》第一集,第6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高旭集》郭长海金菊贞编,第7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又见《南社》第二集,第21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胡寄尘《上武诗钞自序》,胡怀琛著《江村集一卷,福履理路诗钞一卷,上武诗钞一卷》,安吴胡氏,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
    ③刘成禺 张伯驹《洪宪纪事诗三种》,第5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④刘成禺 张伯驹《洪宪纪事诗三种》,第6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①刘成禺张伯驹《洪宪纪事诗三种》,第26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②刘成禺张伯驹《洪宪纪事诗三种》,第6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⑤刘成禺张伯驹《洪宪纪事诗三种》,第8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①陈沅,湖南湘潭人,字阜双、阜荪,别名陈阮。生平不详。
    ②《南社丛刻》,第十九集,第465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515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此诗无自注。
    ⑤《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51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吴恭亨撰《悔晦堂杂诗》,《悔晦堂诗集》,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③同上。
    ④同上。
    ①吴恭亨撰《悔晦堂杂诗》,《悔晦堂诗集》,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②同上。
    ①《南社丛刻》第五集,第754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8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①《南社丛刻》第五集,第754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关于布衣及布衣精神的内涵,于春媚考证了“布衣”从单纯的服饰含义(物质范畴)发展到身份含义(政治范畴),再扩展到具有人格含义(精神范畴)的内涵发展过程。《河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98——104页。
    ②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9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③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12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④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13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⑤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8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①陈玉兰《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第39-4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②严迪昌《清诗史》,第16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①严迪昌《清诗史》,第65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费振钟《堕落的时代·山人行状》,《随笔》1997年第五期。
    ③余英时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文对儒商关系有精到论述。来新夏《结网录》中用大量史料对清代前中期的士商关系新变作了梳理。
    ①杭世骏《秋竹馆小藁序》,《道古堂文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②陈玉兰《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第4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③(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161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④杨赓笙《寄内》,《南社丛刻》第五集,第383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沈昌直《食粥》,《南社丛刻》第五集,第1265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余寿颐《接家书写感》,《南社丛刻》第五集,第61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陈玉兰《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第4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②数据来自汪梦川《南社词人研究》,第16页,《南社家族表:夫妻》,南开大学文学院2007年博士论文。
    ①张萌麟《龚自珍诞生百四十年纪念按语》,《大公报文学副刊》第二百六十期,民国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公报文学副刊。
    ②孙文光《龚自珍》,第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③林香伶,《清末民初文学转型期的标志——南社文学研究》,第204页,2003年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论文。
    ①《南社丛刻》第二十集,第519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南社丛刻》第二十集,第519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南社丛刻》第十二集,第253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发表于《南社丛刻》题作《悼亡妻淑娟集定庵句》,《南社丛刻》第十九集,第467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周斌《十眉神伤集序》,胡朴安《南社丛选》卷五,上海:上海国学社,1936。
    ④《南社丛刻》第十二集,第2454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柳亚子《南社诗集》第六册,上海:上海开华书局,1936。
    ②凌莘子《悼虞山庞蘖子八首即题其遗著集定公句》,《南社丛刻》第二十集,第5253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日)仓田贞美《中国近代诗之研究南社诗之研究》,东京大修馆书店,1969。
    ④胡怀琛《中国文学史概要》第十章,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一年版。
    ①胡怀琛《中国文学史概要》第十章,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一年版。
    ②朱杰勤《龚定庵研究》,《现代史学》一九三五年第二卷第四期。
    ①龚鹏程《侠骨与柔情》,胡伟希编《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第26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②张萌麟《大公报文学副刊》,第二百六十期,民国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③苏曼殊《燕子龛随笔》,上海亚光书局一九四四年版。
    ①傅熊湘辑《红薇感旧记》,民国八年排印本。
    ②《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第282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柳亚子《磨剑室诗词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④姚锡钧《论诗绝句·龚定庵瑟人氏》,《南社丛选·诗选》卷九,上海:上海国学社,1936。
    ⑤黄人《论诗绝句·龚自珍》,《黄人集》,江庆柏曹培根整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⑥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一九三三年版。
    ②柳亚子《南社纪略》,第2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①柳亚子《南社纪略》,第6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①《太平洋报》1912年8月1日。
    ①栾梅健《民间的文人雅集——南社研究》,第140页,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②1913年6月5日《中华民报》,又见1913年6月6日《民立报》。
    ③1913年5月1日《民主报》,又见1913年5月7日《中华民报》。
    ①《南社丛刻》第十二集,第2599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第2607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626页,孙璞,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638页,邓桂史,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632页,黄佛颐,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640页,刘凤铿,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622页,霍庶明,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463页,陈兆年,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⑦《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624页,莫冠英,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此说据《陈去病年谱》,郑逸梅称雅集在1919年十一月晦日,然查年谱,陈在当年秋季已反沪,恐非。《陈去病年谱》见郭长海、郭今兮编《陈去病诗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②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29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①郑逸梅《南社丛谈》,第2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②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43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③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43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④傅尊《南社雅集长沙半园分韵得似字》,《大公报》1917年4月24日第3张第9版。
    ⑤方旭芝《前题得先字兼寄亚子苏州》,《大公报》1917年5月24日第3张。
    ⑥《南社丛刻》第十九集,第483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朴学斋雅集相关诗歌有:胡寄尘《春暮集朴学斋和巢南》,《南社丛刻》第1914页,陈匪石《春暮集朴学斋》第1931页,叶楚伧《春暮集朴学斋》第1963页,另有《春暮集朴学斋偕巢南、匪石、朴安、忏慧、寄尘联句》第2224页,陈去病《春暮集朴学斋》第2227页。
    ②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144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①《傅尊自序》,傅熊湘辑《红薇感旧记》,民国八年排印本。
    ②同上。
    ②《南社丛刻》第十一集,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南社丛刻》第十四集,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陈烈士勒生遗集跋》,柳亚子《磨剑室文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②蔡有守《白门悲秋集序》,蔡有守辑《白门悲秋集》,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①傅尊诗,胡朴安、高燮、傅熊湘撰《京锡游草》,民国八年铅印本。
    ②郑瑛序,柳亚子辑《乐国吟》,磨剑室,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①柳亚子《蓬心草》第一页,柳亚子辑《乐国吟》,磨剑室,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②柳亚子《蓬心续草》自序,柳亚子辑《乐国吟》,磨剑室,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③柳亚子《乐国吟》自后序,柳亚子辑《乐国吟》,磨剑室,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⑤《南社丛刻》第二十集,第467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柳亚子《南社纪略》,第8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①柳亚子《南社纪略》,第15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②高旭《答胡寄尘书》,《南社丛刻》第十二集,第299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叶中泠《题高钝剑变雅楼三十年诗征》,《南社丛刻》,第十八集,第414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南社丛刻》第十集,第180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南社丛刻》第十集,第1813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南社丛刻》第十四集,第3034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南社丛刻》第十九集,第4533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自题变雅楼三十年诗征》,《南社丛刻》,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⑦《南社丛刻》第十九集,第452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⑧《南社丛刻》第十九集,第4565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⑨《南社丛刻》第十九集,第456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⑩《南社丛刻》第十六集,第379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此规定首见于《南社第三次修改条例》,以后的修改条例均延续此条规定。
    ②程善之《与柳亚子朱屏子胡朴安书》,《南社丛刻》第十四集,第2944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同上。
    ④冯平《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九集,第4565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任鸿隽《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五集,第3337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黄宾虹《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第270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程善之《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五集,第342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陈无用《四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六集,第371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陆秋心《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九集,第452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马小进《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第262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沈昌直《周实丹烈士遗集序》,《南社丛刻》第七集,第1145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⑦景定成《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六集,第3624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张烈《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六集,第373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易象《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四集,第293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景定成《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六集,第3623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胡朴安《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九集,第451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孙璞《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五集,第3299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徐世阶《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七集,第3999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⑦徐世阶《再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七集,第400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徐世阶《三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七集,第400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程善之《与柳亚子朱屏子胡朴安书》,《南社丛刻》第十四集,第2944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报郑千里书》,《中华新报》1917年9月2日。
    ④黄宾虹《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第270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陈去病《南社诗文词选序》,《南社丛刻》第一集,第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陈去病《南社诗文词选序》,《南社丛刻》第一集,第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柳亚子《南社纪略》,第5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②柳亚子《南社纪略》,第5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③柳亚子《南社纪略》,第6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④柳亚子《南社纪略》,第6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①柳亚子《南社纪略》,第6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②柳亚子《南社纪略》,第6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①柳亚子《南社纪略》,第5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①叶凯蒂《从护花人到知音——清末民初北京文人的文化活动与旦角的明星化》,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第129页,北京:北大出版社,2005。
    ②雷铁压《与柳亚子书》,《南社丛刻》第六集,第93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高天梅有《冯春航观》、《春航酒话》、《寄尘酒话》分别刊于《太平洋报》1912年7月10日、20日、26-27日。
    ④柳亚子《报雷铁压书》,《南社丛刻》第1163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年。
    ⑤姚石子《与柳亚子书》,柳亚子《春航集》,上海:广益书局,1913年。
    ⑥柳亚子《春航集》,第九页,上海:广益书局,1913年。
    ①柳亚子《春航集》,第十五页,上海:广益书局,1913年。
    ②柳亚子《春航集》,第十六页,上海:广益书局,1913年。
    ③柳亚子《春航集》,第十八页,上海:广益书局,1913年。
    ④《南社丛刻》第十集,第1805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年。
    ⑤《南社丛刻》第六集,第929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年。
    ①胡寄尘《子美集序》,《南社丛刻》第十集,第1804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年。
    ②《中华新报》1917年10月2日。
    ③林香伶也有相似观点,她认为《南社丛刻》编辑队伍的薄弱,潜在地成为社团解体的原因。《从南社丛刻浅谈南社的几个问题》,《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2月,第88-96页。
    ④柳亚子《南社纪略》,第9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15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②郑逸梅《艺林拾趣》,第314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
    ①《钝安诗集》卷五,第十一页,傅尃《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②潘兰史《说剑堂诗集二卷》卷三,第一页,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③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15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④《钝安诗集》卷五,第十一页,傅尃《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⑤徐仲可《真如室诗》,第七页,北京: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刻本。
    ①鸥社开始实际月日不可考,然观社友第一次雅集诗歌,傅尃有“绿树蝉吟苦未歇”,汪子实有“江村长夏正闲居”之语,故第一次雅集应在夏季。
    ②周延祁编《吴兴周梦坡(庆云)先生年谱》,第117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③《沤社词钞》,民国癸酉仲秋铅印本。
    ④据《傅尃年谱》知傅尊在1919年底曾入京,参加了在京的中央公园雅集。
    ①《傅尃年谱》,傅尃《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②《傅尃年谱》,傅尃《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③《傅尃年谱》,傅尃《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④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16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⑤《鸥社第一集》,傅尃《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卷四,第十一页,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⑥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15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徐仲可《真如室诗》,第二十九页,北京: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刻本。
    ②徐仲可《真如室诗》,第二十九页,北京: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刻本。
    ③详见郑逸梅《南社丛谈》,第13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④详见郑逸梅《南社丛谈》第15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⑤《来台集序》,汪兰皋辑《来台集》,民国九年铅印本。
    ①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16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②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16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③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16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④汪兰皋辑《来台集》,民国九年铅印本。
    ⑤同上。
    ⑥汪兰皋辑《来台集》,民国九年铅印本。
    ⑦汪兰皋辑《来台集》,民国九年铅印本。
    ①徐仲可《真如室诗》,北京: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刻本。
    ②农历四月初三,晚于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一个月,称展上巳。
    ③徐仲可《真如室诗》,第二十九页,北京: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刻本。
    ⑤周延祁编《吴兴周梦坡(庆云)先生年谱》,第50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⑥徐仲可《真如室诗》,第三十页,北京: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刻本。
    ①潘兰史《说剑堂诗集二卷》,卷三,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②李海岷《吴江与南社》,第208页,吴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吴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三集》,2009年。
    ③柳亚子《磨剑室诗词集》,第29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①孙之梅《南社研究》第二章《南社南社社员的地理分布》将之分为江浙、岭南、湖湘三个文化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②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分布》,《饮冰室全集》第二十一册,第48-81页。
    ③刘世南《清诗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①蒋寅《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166-176页。
    ②姚光著姚昆群等编《姚光集》,第5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③沈禹钟《坏碣钩沉录序》,金梅主编《南社西塘社友遗稿》,第51页,嘉善县文史资料第十九辑,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坏碣钩沉录》为蔡韶声访求搜集的荒村残碑资料总集,以存乡邦文献。蔡韶声非常重视乡邦文献的整理,另有《乡邦文献感旧录》以诗评人,历数西塘历代先贤。还曾辑有《平川诗存》,已经毁于文革。
    ①张素《丹阳乡贤词传序》,《南社丛刻》第五集,第849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朱剑芒《征求里人遗诗序》,《南社丛刻》,第二十集,第5019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刘谦《钝庵脞録》卷三跋,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①陈去病《吴江诗录自序》,郭长海郭今兮编《陈去病诗文集》,第23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②周实《淮安旅宁恳亲录序》,《南社丛刻》第一集,第30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陈去病著,郭长海郭今兮编《陈去病诗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①姚光《金山卫佚史自序》,姚光著姚昆群等编《姚光集》,第3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②小田《竹枝词之社会史意义——以江南为例》,《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③周斌撰《柳溪竹枝词》,民国五年铅印本。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⑦同上。
    ①周斌撰《柳溪竹枝词》,民国五年铅印本。
    ②许纪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①汪梦川《南社词人研究》,第16页,南开大学文学院2007年博士论文。
    ①王文荣《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第96-101页,苏州大学文学院2009年博士论文。
    ②(美)艾尔曼著赵刚译《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该书从宗族与学派的角度,关注常州刘氏和庄氏与清代今文经学的构建关系,颇为精到。
    ③朱丽霞《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该书第四节《松江宋氏家族的词学成就》详论“宋氏家族与云间词派”。
    ④据王文荣统计,明清结社就江南一地就达三百多个。王文荣《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苏州大学文学院2009年博士论文。
    ①卞孝萱《丁氏家谱》资料的发掘利用,《文献》2004年第二期。
    ②王海帆《丁子居剩草跋》,见丁三在《丁子居剩草》,丁氏民国十年铅印本。
    ③周庆云《小槐簃吟稿序》,见丁立诚著《小槐簃吟稿》,丁氏民国二年聚珍仿宋活字版。
    ①周麟书《吴江周氏诗乘序》,《南社丛刻》第二十集,第503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柳亚子《家藏松陵书目序》,《南社丛刻》第一集,第1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姚石子《姚氏遗书志序》,《南社丛刻》第五集,第73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叶楚伧《青箱集序》,王德钟辑《青箱集》,上海:上海国光书局,民国四年铅印本。
    ⑤《南社丛刻》第二十集,第5017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南社丛刻》第二十集,第5020,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⑦《南社丛刻》第二十集,第497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南社丛刻》第五集,第73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南社丛刻》第二十集,第4905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姚石子《本事诗》,《南社丛刻》,第九集,第1474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高旭《赠莫则禹井简其夫人戚涵远女士》,《南社丛刻》,第四集,第609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姚光《与粲君夜坐》,《南社丛刻》,第69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刘民畏《调公孙长子结婚》,《南社丛刻》,第278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周亮《程蕴秀女士事略》,《南社丛刻》,第2347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何昭《题钝剑花前说剑图》,《南社丛刻》,第395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杨赓笙《寄内》,《南社丛刻》,第383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沈昌直《食粥》,《南社丛刻》,第1265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⑦沈昌直《与内子纳凉谈国事》,《南社丛刻》,第513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⑧庞树柏《贺新郎沈职公归娶赋此寄之》,《南社丛刻》,第1519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⑨张光厚《代友人题像赠内》,《南社丛刻》,第278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⑩周瘦鹃《新情歌》,《南社丛刻》,第475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吕志伊《再次某女士韵》,《南社丛刻》,第100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王钟麒《周孺人诔》,《南社丛刻》,第289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沈砺《杨恭人哀词》,《南社丛刻》,第48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周亮《程蕴秀女士事略》,《南社丛刻》,第2347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蔡哲夫《喜迁莺》,《南社丛刻》,第323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蔡哲夫《一落索》,《南社丛刻》,第3237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据李海岷统计,见《吴江与南社》,吴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吴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三集,2009年。
    ②柳亚子《汾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第二册,《先考古槎府君行略》,胜溪草堂藏版,民国十二年镌。
    ③柳亚子《<柳亚子文集>·自传·年谱·日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①(清)金福曾撰修《吴江县续志》卷二十二,光绪五年。但是在柳树芳自己所撰的《汾湖小识》中却未将柳氏族人列为地方文苑传的人物,而是将其父柳琇及其二哥柳毓秀芳列入“谊行”,在柳树芳看来其家族文学成就似乎还不足以名列史册,反而族人的道德则可大书一笔。《汾湖小识》据道光二十七年胜溪草堂柳氏本。
    ②柳树芳(1787—1850),字湄生,号古槎,晚自号胜溪居士,又号粥粥翁,柳琇第三子。
    ③柳兆薰原名兆白,字咏南,一宇虞卿,号时安,晚自号厄道人,亦称悟因生,树芳次子。
    ④柳应墀原名应迟,字子范,号笠云,兆青嗣长子。
    ⑤柳念曾,字幼云.一字砚贻,号寅伯,别号钝斋,应长子。
    ⑥(日)稻田清一著张桦译《清末江南一乡村地主生活空间的范围与结构》,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期,第224页。
    ⑦文学家族间的血缘性研究等是文学家族研究的基本内容,罗时进《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提出文学家族学研究的六个基本内涵:家族文学的血缘性研究;家族文学的地缘性研究;家族文学的社会性关联研究;家族文学的文化性关联研究;家族文学与文人生活姿态及经济关联研究;家族文学与文人生活姿态及经济关联研究。见《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第185——189页。
    ①洪璞《清代江南家族人口的数量分析——以汾湖柳氏为例》,《东南文化》2000年第11期,第76-79页。
    ②柳亚子《五十七年》,《自传·年谱·日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39-49页。
    ③李海岷有《吴江与南社》论述南社与吴江渊源最为翔实,见吴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吴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三集,2009年。
    ①《南社例十八条》,《民吁报》1909年10月27日。
    ①吴强华《近世江南乡居士绅的城乡流动——以汾湖柳氏为例》,《史林》2008年第1期,第107-117页。
    ②柳亚子《五十七年》,《自传·年谱·日记》,第95-9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③《柳兆薰日记》,见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太平天国史料专辑》。根据校点说明,从咸丰九年(1859)至光绪年间的《日记》稿本现存苏州市文管会,这里收录的仅是其中一部分,是从太平军开始攻打苏州的咸丰十年三月到太平天国灭亡后的同治四年(1865)闰五月,历经六个年头。据记录时间从咸丰十年(1860)三月到同治四年(1865)闰五月,记录地点有吴江黎里大胜港村和上海县两处。《自撰年谱》记载柳亚子出生的1887到1940年其五十四岁的行止。
    ④洪璞《乡居·镇居·城居——清末民国江南地主日常活动社会和空间范围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12月第17卷第4辑,第31页。
    ⑤稻田清一的研究是选择柳兆熏日记中在大胜乡居的部分,分析他乡居时段的生活空间范围,通过数据统计柳兆熏的活动空间和主要人事关系,研究清末乡居地主具有家族和地域特点的乡居生活。(日)稻田清一著张桦译《清末江南一乡村地主生活空间的范围与结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期。
    ①柳亚子《磨剑室文录》第56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②李海岷《吴江与南社》,第208页,吴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吴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三集,2009年。
    ①《南社丛刻》第二十集,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同上。
    ③(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1。
    ①王标《越缦堂日记(18651871):晚清浙东一个归乡官吏的生活空间》,见高瑞泉,(日)山口久和主编《城市知识分子的二重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29-75页。
    ②费孝通《乡土重建》,民国丛书,第3编,第70页。
    ①吴强华《近世江南乡居士绅的城乡流动—以汾湖柳氏为例》,《史林》2008年第1期,第107-117页。
    ②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①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北京:三联书店,2008。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柳亚子等所办新黎里被控案陆陛云致内务部呈》,见《历史档案》1983年第4期,第49页。
    ①《南社丛刻》,第139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县志卜世藩条称,卜世藩“与傅熊湘、宁调元,下帏精究,时目为诗文三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县志辑民国醴陵县志》,学校教育,教育志,第416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③吴称三序,宁调元《太一遗书》,民国四年铅印本。
    ①傅尃序,宁调元《太一遗书》,民国四年铅印本。
    ②《傅尃年谱》,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③《傅尃年谱》,见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④《钝安脞录》,卷三,第二十页,见傅尃《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①《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县志辑民国醴陵县志》,人物志,黄钧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②傅尃《己酉长沙寿钝根》,《南社丛刻》第五集,第83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钝安诗集》卷三,第九页,见傅尃《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④《钝安诗集》卷三,第二十页,见傅尃《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⑤刘谦《次韵答钝根见枉》,《南社丛刻》第十五集,第349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钝安诗集》卷三,第九页,见傅尃《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⑦《南社丛刻》第十五集,第348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⑧《南社丛刻》第十五集,第346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⑨《南社丛刻》第十五集,第347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钝庵文》卷一,第八页,见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②郑泽,湖南长沙人,字叔容、叔瀛,号萝厂、萝庵、梦泽,有《萝庵遗诗》。
    ③《钝安文》卷一,第七页,见傅尃《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④《钝安诗自序》,《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第267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黄堃,湘潭人,字巽卿,诗歌多散佚,仅见于南社丛刻数十首,以及报上丙辰丁巳间作十余首。
    ⑥《钝安脞录》卷三,第十九页,见傅尃《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⑦黄堃《与傅钝根书》,《南社丛刻》第十五集,第3414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⑧黄堃《与柳亚子朱少屏书》,《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第269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⑨黄堃《钝根以狂笑章见饷次韵答之》,《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第2845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县志辑民国醴陵县志》,学校教育,教育志,第11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②《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县志辑民国醴陵县志》,学校教育,教育志,第57页,“渌江中学”,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③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县志辑民国醴陵县志》,人物志,第368页,“宁调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④刘师陶,醴陵人,字少樵,又字沧霞,有《删除吟草》、《沧霞老人散稿辑存》。
    ⑤《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县志辑民国醴陵县志》,人物志,第432页,“刘师陶”,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⑥《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县志辑民国醴陵县志》,人物志,第391页,“潘昭”,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①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一期,第136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②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9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③宁调元《太一遗书》,民国四年铅印本。
    ④《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第267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南社丛刻》第十六集,第382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南社丛刻》第十一集,第203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南社丛刻》第十九集,第465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钝安脞录》卷三,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⑤《钝安脞录》卷三,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①《钝安文》卷一,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②《傅尊年谱》,见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③《长沙日报》1916年8月89日。
    ④《长沙日报》1916年8月23日。
    ⑤《南社丛刻》第十一集,第203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9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①钱仲联《南社吟坛点将录》,《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一期,第45-53页。
    ②宁调元《秋兴用草堂韵并序》,《南社丛刻》第十一集,第214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朗吟诗草》卷一,宁调元《太一遗书》,民国四年铅印本。
    ②《朗吟诗草》卷二,宁调元《太一遗书》,民国四年铅印本。
    ③《太一诗存》卷二,宁调元《太一遗书》,民国四年铅印本。
    ④《太一诗存》卷四,宁调元《太一遗书》,民国四年铅印本。
    ⑤《太一签启》,宁调元《太一遗书》,民国四年铅印本。
    ⑥吴恭亨《傅钝安墓碑》,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⑦《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县志辑民国醴陵县志》,人物志,第413页,“傅熊湘”,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①《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第282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第267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南社丛刻》第五集,第845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南社丛刻》第五集,第84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南社丛刻》第五集,第84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517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县志辑民国醴陵县志》,人物志,第411页,“刘泽湘”,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①《钓月山房诗存》,第18、20页,见刘今希、刘约真、刘鹏年《南社三刘遗集》,上海:中华印刷厂,1993。
    ②周子美《无诤诗稿序》,见刘今希、刘约真、刘鹏年《南社三刘遗集》,上海:中华印刷厂,1993。
    ③钱仲联《南社吟坛点将录》,《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一期,第45-53页。
    ④《峭嶙吟馆诗存》,第102、104页,见刘今希、刘约真、刘鹏年《南社三刘遗集》,上海:中华印刷厂,1993。
    ⑤傅尊《过卜芸庵藏园》,《南社丛刻》,第596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县志辑民国醴陵县志》,人物志,第416页,“卜世藩”,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⑦赵惟熙序,卜世藩《韵荃诗草》,民国(1912-1949)木活字本。
    ⑧《南社丛刻》第二十一集,第5499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第217页,上海书店,2002年。
    ②钱仲联《近代诗钞》,第26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③柳亚子《磨剑室诗词集》,第21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又见《南社丛刻》第十四集,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柳亚子《南社纪略》,第5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③易顺鼎著、王飚校点《琴志楼持集》,第121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④易顺鼎著、王飚校点《琴志楼持集》,第122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①易顺鼎著、王飚校点《琴志楼持集》,第125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②易顺鼎著、王飚校点《琴志楼持集》,第125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①樊增祥撰、涂小马等校点《樊樊山诗集》,第177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②樊增祥撰、涂小马等校点《樊樊山诗集》,第178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③柳亚子《春航集》,第十三页,上海:广益书局,1913。
    ④柳亚子《春航集》,第十六页,上海:广益书局,1913。
    ⑤柳亚子《春航集》,第五十一页,上海:广益书局,1913。
    ①柳亚子《春航集》,第二十八页,上海:广益书局,1913。
    ②《中华新报》1917年10月2日。
    ③叶凯蒂也认为这种南北对立的审美情趣背后是一种政治立异,称之为“革命的先锋——上海的挑战”。《从护花人到知音——清末民初北京文人的文化活动与旦角的明星化》,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第121页,北京:北大出版社,2005。
    ④刘成禺、张伯驹:《洪宪纪事诗三种》,第5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①刘成禺、张伯驹:《洪宪纪事诗三种》,第21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②易顺鼎著、王飚校点《琴志楼持集》,第127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③易顺鼎著、王飚校点《琴志楼持集》,第128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④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第23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①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第23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②刘三(1890-1938),字季平,以字行,别字离垢,江苏上海华泾镇人。自署江南刘三,人皆称之。在南社中以仗侠埋葬因苏报案死于清廷狱中的烈士邹容著名。生平详《黄叶楼遗稿》马叙伦《刘三先生传》。
    ③黄履平,江苏吴县人,生平不详。曾在民国初年《大共和日报》、1916年的《小说时报》上发表论著。字号:希宪、玄翁、明强、剑秋、履平。
    ④沈宗畸(1857-1926),字太侔,原籍广东番禺。辛亥革命后寄寓北京番禺馆,别号南雅。晚年生境日窘。生平详《南社中的扬州人》第12页,郑逸梅《南社丛谈》第154页。
    ⑤刘三著,刘颖白校勘《黄叶楼遗稿》,第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⑥刘三著,刘颖白校勘《黄叶楼遗稿》,第3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⑦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第241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⑧刘三著,刘颖白校勘《黄叶楼遗稿》,第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①汪辟疆《近代诗人述评》,汪辟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③《南社丛刻》,第187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郑逸梅《南社丛谈》,第15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981。
    ①《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第275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陈衍《近代诗钞》,引自易顺鼎著、王飚校点《琴志楼持集》,第152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③张之洞《与樊增祥书》,引自樊增祥撰、涂小马等校点《樊樊山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①对于清代对李商隐的接受状况可参见米彦青《清代李商隐接受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②有清一代接受李商隐倾向于寄托为主,此风虞山派开其端,可参见罗时进师:《李商隐对清初虞山诗派的影响》《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2期.
    ③《樊山诗集自序》,樊增祥撰、涂小马等校点《樊樊山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④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见《汪辟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⑤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第217页,上海书店,2002年。
    ①张之洞幕府的论述可以参见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②余诚格《樊樊山集叙》,樊增祥撰、涂小马等校点《樊樊山诗集》,第202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③语出《琴志楼摘句诗话》:“盖毁余者皆以好用巧对为病,即张文襄亦屡言之。”易顺鼎著、王飚校点《琴志楼持集》,第151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④程消《琴志楼编年诗序》,易顺鼎著、王飚校点《琴志楼持集》,第149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⑤可以参加笔者《晚清遗老戏剧热解读》,《四川戏剧》2009年第2期。
    ⑥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⑦袁枚《小仓山房尺牍》,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②张素著,金建陵张末梅编校《南社张素诗文集》,第74页,中国文联大众文艺出版中心,2008年。
    ③张素著,金建陵张末梅编校《南社张素诗文集》,第168页,中国文联大众文艺出版中心,2008年。
    ④张素著,金建陵张末梅编校《南社张素诗文集》,第96页,中国文联大众文艺出版中心,2008年。
    ⑤张素著,金建陵张末梅编校《南社张素诗文集》,第100页,中国文联大众文艺出版中心,2008年。
    ⑥语出《集定庵句,自题近三年所为诗稿》“安排写集三千卷,中有风雷老将心。”张素著,金建陵张末梅编校《南社张素诗文集》,第121页,中国文联大众文艺出版中心,2008年。
    ③《南社丛刻》,第102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南社丛刻》,第103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南社丛刻》,第2483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姜可生,字杏痴,生平不详,无别集行世,作品见《南社丛刻》。
    ⑦《南社丛刻》,第十二集,第251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②《钝安脞录》,卷一,第十页,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①柳亚子《柳亚子文集—磨剑室诗词集》,第21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此诗系年于1914。
    ②《南社丛刻》,第十五集,第3308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钝安文》卷一,第七页,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①郑泽《萝庵遗稿》,民国十年铅印本。
    ②郑泽《萝庵遗稿》,第九页,民国十年铅印本。
    ③《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第267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郑泽《萝庵遗稿》,第七页,民国十年铅印本。
    ②郑泽《萝庵遗稿》,第六页,民国十年铅印本。
    ③郑泽《萝庵遗稿》,第六页,民国十年铅印本。
    ④郑泽《萝庵遗稿》,第十页,民国十年铅印本。
    ①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一期,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②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一期,第73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⑤《府君遗事补述》第九则,见周家树《黄叶集》,第二十八页,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⑥《钝安脞录》卷二,第二六页,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⑦周家树《黄叶集》,第二十八页,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①周家树《黄叶集》,第二页,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②周家树《黄叶集》,第三页,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③《钝安脞录》卷二,第二页,傅尃《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④周家树《黄叶集》,第十八页,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①吴虞《秋水集》,吴氏爱智庐,民国二年刻本。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五期,第1648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①陈家庆《碧湘阁集》,文,第十页,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②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五期,第1648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③汪辟疆著《光宣诗坛点将录》,《汪辟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④陈毓华,字仲恂,湖南桂阳人,有《石船诗存》,见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续,第828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①陈毓华《石船诗存》卷下第133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②陈锐《袌碧斋集序》,张寅彭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第217页,上海书店,2002年。
    ③陈家庆《碧湘阁集》,文,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④《南社丛刻》,第四集,第58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吴先生墓志铭》弟子赖鸿、周裕冕向撰文,见《吴虞集》第49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②王祖源《尊经书院初集序》,见《尊经书院初集》,光绪十一年夏四月。
    ③岳森《拟送易司使援台湾诗》,《尊经书院初集》卷十,光绪十一年夏四月。
    ④刘子雄《秋兴诗》,《尊经书院初集》,光绪十一年夏四月。
    ⑤岳森《秋兴诗》,《尊经书院初集》,光绪十一年夏四月。
    ⑥吴光源《拟沈约八咏之望秋月》,《尊经书院初集》卷十一,光绪十一年夏四月。
    ⑦重印曾季硕《桐凤集》序,作于一九一七年八月,见《吴虞集》第13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①《爱智庐随笔》(一九一五年十月)记载了乙巳年廖平与吴虞的学术谈话,见《吴虞集》第9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②《秋水集》自序,吴虞《秋水集》,吴氏爱智庐,民国二年刻本。
    ③《夜雪集序》王闿运《夜雪集》,清光绪九年刻本。
    ①《民国日报》,1917年5月6-17日。
    ②吴虞《秋水集》,第二十一页,吴氏爱智庐,民国二年刻本。
    ①《钝安脞录》卷二,第三三页,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②《钝安脞录》卷二,第四二页,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③陈衍,《石遗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①姚大慈《愿陆沉诗自序》,《长沙日报》,1916年8月23日。
    ②钱仲联《论同光体》,《梦苕庵论集》第42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
    ③陈锐《袌碧斋诗话》,张寅彭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第217页,上海书店,2002年。
    ⑤《钝安诗》,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⑥《钝安诗》,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⑦《南社丛刻》,第十三集,第2671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⑧《钝安诗》卷一,第七页,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②钝安杂著,第二五页,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③《读繁霜集第二卷》,李澄宇撰《万桑园诗》,民国八年铅印本。
    ④《题钝根繁霜集第三卷》,李澄宇撰《万桑园诗》,民国八年铅印本。
    ①自序,李澄宇撰《万桑园诗》,民国八年铅印本。
    ②柳亚子序,李澄宇撰《万桑园诗》,民国八年铅印本。
    ③自序,李澄宇撰《万桑园诗》,民国八年铅印本。
    ④李澄宇撰《万桑园诗》,第三十二页,民国八年铅印本。
    ⑤《南社丛刻》,第5457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钱仲联《近代诗钞》,第26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①钱仲联《三百年来江苏的古典诗歌》,《梦苕庵论集》,第24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②孙之梅有《南社与“诗界革命派”的异同》一文,持相似观点,认为南社在注重发挥诗歌社会功用的文学观念上与“诗界革命派”取得了共识,《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16-20页。
    ③康有为《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万木草堂诗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④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①丘逢甲《寄怀南海裴伯谦县令》,《岭云海日楼诗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书局,1989。
    ③柳亚子《岁暮述怀》,柳亚子《柳亚子文集—磨剑室诗词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④宁调元《宁调元集》第87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⑤陈汉元《申江赠亚卢》,《汉帜》第1期。
    ⑥周祥骏《与姚光书》,引自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4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⑦《南社丛刻》,第十四集,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⑧马君武著,谭行、刘志坚、邓小飞注《马君武诗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⑨姚光《淮南社序》,《南社丛刻》,第五集,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⑩高燮著,高铦、高锌、谷文娟编《高燮集》,第35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①高燮著,高铦、高锌、谷文娟编《高燮集》,第44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高旭著,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第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③周实《无尽庵遗集诗话,尊情绿,词,北曲》,上海:上海国光印刷所,民国元年铅印本。
    ④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⑤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54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⑥梁启超《亡友夏惠卿先生》,夏曾佑著、夏丽莲整理《夏曾佑穗卿先生诗集》,香港:健宏出版社,1997。
    ①梁启超《夏威夷游记》,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七册专集二十二,第189页,北京中华书局影印。
    ②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①夏曾佑著、夏丽莲整理《夏曾佑穗卿先生诗集》,香港:健宏出版社,1997。
    ②可参看《高旭诗风的转变和诗界革命的衰微》,郭长海《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69-73。
    ③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第688-68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⑤卞孝营、唐文权《辛亥人物碑传集》,第43页,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
    ①马君武著,谭行、刘志坚、邓小飞注《马君武诗集》,第17、18页,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②马君武著,谭行、刘志坚、邓小飞注《马君武诗集》,第49页,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③《自序》,马君武著,谭行、刘志坚、邓小飞注《马君武诗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④《柳亚子年谱》第8页,见柳亚子《柳亚子文集:自传,年谱,日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⑤柳亚子《柳亚子文集:自传,年谱,日记》,第10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①柳亚子《柳亚子文集:自传,年谱,日记》,第11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②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词(未完稿)》,引自张永芳《晚清诗界革命论》,第79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③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①柳亚子佚文《柳亚子的诗和字》,《人物》,1980年第1期。
    ②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295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书局,1989年。
    ④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⑤夏曾佑著、夏丽莲整理《夏曾佑穗卿先生诗集》,第114页,香港:健宏出版社,1997。
    ⑥语出陈三立序,蒋智由撰、吕美孙辑《蒋观云先生遗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⑥蒋智由撰、吕美孙辑《蒋观云先生遗诗》,第二页,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①《胡适全集》第一集,第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原载《新青年》1917年1月1日。“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②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第15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③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第17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①高旭《愿无尽斋诗话》,《南社丛刻》第一集,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②关于晚清国粹派与南社,可参见孙之梅《南社与国粹派》,见《南社研究》第21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③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①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②高旭《愿无尽斋诗话》,《南社丛刻》第一集,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④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第26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⑤潘飞声(1858-1934),字兰史,号剑士,又号独立山人,广东番禺人。光绪十三年(1887)就聘德国柏林大学,主讲汉学。1890年返国,不久赴香港主《华报》、《实报》笔政。1898年被举经济特科,“未赴而有诏罢举”,以诸生终老。后寓居上海,以卖文为生,1912年八九月间加入南社,入社序号298,与高旭(钝剑)、俞锷(剑华)、傅熊湘(君剑)合称“南社四剑”。又参加希社、淞社、舂音社、沤社及题襟金石书画会等,与诸遗老耆旧往还密切。可参见毛庆耆《潘飞声小传》, 《文教资料》1999年第5期,71-79。
    ①丘逢甲撰《岭云海日楼诗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②潘兰史《说剑堂诗集二卷》,第十八页,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③潘兰史《说剑堂诗集二卷》,第十八页,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④《海山词》井上哲序,潘飞声《海山词》,清光绪间刻本。
    ①潘飞声《海山词》,清光绪间刻本。
    ②潘飞声《海山词》,清光绪间刻本。
    ③潘兰史《说剑堂诗集二卷》,卷一,第二页,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①(美)艾尔曼著,赵冈译:《从理学到朴学》,第172-174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①周武:《从江南的上海到上海的江南》,熊月之主编《都市空间、社群与市民生活》,第235-247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②(美)施坚雅《中国晚清末期的都市》,转引自王标,《城市知识分子的社会形态:袁枚及其交游网络的研究》,第77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③王标《城市知识分子的社会形态:袁枚及其交游网络的研究》,第78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①熊月之《上海通史》,导论,第四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②王标《城市知识分子的社会形态:袁枚及其交游网络的研究》,第80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①梁敬錞《在华领事裁判权论》,第102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②梅朋、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第415页,上海社科院,2004。
    ③“缝隙效应”之说见熊月之《上海通史》,导论,第四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租界固然有碍民族情感,然对其管辖缝隙的利用也造就了革命之保护。对于租界的双重意义,可参看熊月之《“国中之国”与进步活动中心》、《论上海租界与晚清革命》,见唐振常沈恒春主编《上海史研究(二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④蔡元培《读章氏所作邹容传》,见《蔡元培先生全集》第451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
    ①刘成禺《世载堂杂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②熊月之《辛亥鼎革与租界遗老》已经关注到辛亥革命造成特殊租界遗老现象,见《史学月刊》2001年9期。
    ③杨锺羲序,周庆云辑《淞滨吟社甲集,二集》,梦坡室,民国四年刻本。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第25页,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②陈声暨编《石遗先生年谱》,第208页,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年。
    ③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第57页,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①陈声暨编《石遗先生年谱》,第215页,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年。
    ②梁鸿志《爰居阁诗》第十五页,民国二十八年刻本。
    ③自序,林纾《畏庐诗集》,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④顾颉刚《我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观感》,《中国哲学》第九辑。
    ⑤柳亚子《南社纪略》,第8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⑥柳亚子《南社纪略》,第2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①吴虞1916年11月17日致柳亚子信,该文发表于1917年4月28日的《民国日报》。
    ①陈衍《石遗室诗话》,第207页,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④陈衍《石遗室诗话》,第207页,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②《国际南社学会丛刊》第二期,香港,1991,第65-71页。
    ③同上。
    ④《南社丛刻》,第2599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高旭《癸丑(1913)四月二十七日畿辅先哲祠雅集序》,《南社丛刻》,第2607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艺风老人日记》:“瞿中堂开逸社,冯梦华、吴止修、沈子培、王旭庄、陈百年、陈小石、王病山、沈涛园、朱古微、杨子晴、林贻书、张篁楼十四人同集,即事为题,不拘体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①柳亚子《南社纪略》,第7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②柳亚子《南社纪略》第6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③《南社丛刻》,第1745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樊增祥的社集启示所记为“今卜于二月十二日小花朝日在樊园为第一集”,实际举行日期为二月二十二日。
    ②缪荃孙《艺风老人年谱》,第741页,民二十五年刻本,据《晚清名儒年谱》第14,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③樊增祥撰、涂小马等校点《樊樊山诗集》,第198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①语出陈夔龙“谁知待旦横戈客,翻睡他人卧榻旁。”《花近楼诗存初编壬子集》卷二,第八页,民国三年铅印本。
    ②胡思敬《吴中访旧记》,《退庐文集》民国十三年(1924)南昌退庐刻本卷二。
    ③樊增祥撰、涂小马等校点《樊樊山诗集》,第199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①瞿鸿禨编,瞿宣颖续编《止庵年谱》,第771页,民二十三铅印本,据《晚清名儒年谱》第14,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②王蘧常著《清末沈寐叟先生曾植年谱》,第61页,据《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十七辑,王云五主编,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一年。
    ③语出:“樊云门方伯增祥,亦毅然入都供职,其妇尼之,绝裾而行。公欲天鹧鸪天一阕嘲之,但得首句云,从此萧郎是路人。”王蘧常著《清末沈寐叟先生曾植年谱》,第61页,据《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
    十七辑,王云五主编,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一年。
    ④“甲寅清史馆开,赵次珊尚书聘为总纂,先生身为旧史,生平网罗文献,有遗山、石园之志,欣然应招。”缪荃孙《艺风老人年谱》,第741页,民二十五年刻本,据《晚清名儒年谱》第14,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⑤“上海壬子以来,故有超社十人,轮流诗酒。甲寅一年,出山者半。王子观察存善戏谓:超字形义,本属闻召即走,此社遂散。”《郑孝胥日记》,引章一山《答金雪孙前辈书》,第1572页,中华书局,1993。
    ⑥“瞿中堂开逸社,逢梦华、吴止修、沈子培、王旭庄、陈百年、陈小石、王病山、沈涛园、朱古微、杨子晴、林贻书、张篁楼十四人同集,即事为题,不拘体韵。”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①王蘧常著《清末沈寐叟先生曾植年谱》,第65页,据《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十七辑,王云五主编,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一年。
    ②王蘧常著《清末沈寐叟先生曾植年谱》,第67页,据《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十七辑,王云五主编,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一年。
    ③陈夔龙《花近楼诗存五编》卷一《花朝日重游半淞园,感逝伤离,百端交集,和乙庵即事诗韵》,民国九年刻本。
    ④陈夔龙《花近楼诗存五编》卷一《花朝日重游半淞园,感逝伤离,百端交集,和乙庵即事诗韵》,民国九年刻本。
    ⑤关于成员增减,杨锺羲《来室家乘》:“庚申,陈庸庵重开逸社,加入余尧衢丈、一山检讨。”民国铅印本。
    ①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四册,第1577页,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②在陈夔龙《花近楼诗存》八编的丁卯集中还有涉及社事的诗歌,如卷二,十六《四月二十日,逸社诸老为宽仲同年预祝,即席简赋》、十九《五月十日同社诸老介余于沪江酒楼,即席赋谢,三叠前韵》,民国间刻本。
    ③陈夔龙《花近楼诗存》五编卷二,《辛酉集长至日消寒第一集奉简同社诸老》注:“郑苏堪京卿新入社。
    ④高翀,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字侣琴,号太痴、云水山人、清远道人、清逸道人,别名高莹、太痴生、独行、孤芳、漱芳斋主、濯缨子,清末为诸生,荐经济特科不赴,为报社记者,辛亥后改装自称清逸道人,发起组织希社。著有《退藏斋题画诗》、《退藏斋笔记鳍》、《百盆花斋词剩》、《希社题衿词初集》等。
    ⑤“中元高太痴徵君翀创希社于海上,府君及姚东木观察文栋、潘兰史徵君飞声、邹翰飞徵君弢均与焉。即以豫园寿晖堂为社集,月凡一举,为文酒之会。”周延祁编,《吴兴周梦坡(庆云)先生年谱》,第50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⑥《新乐府初集》,希社社刊,民国二年出版。
    ①孙雄《诗史阁诗话》第169页,据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②高翀撰《清逸道人集,希社题衿词初集》,民国七年铅印本。
    ③孙雄《诗史阁诗话》第171页,据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①孙雄《诗史阁诗话》第172页,据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②孙雄《诗史阁诗话》第172页,据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③孙雄《诗史阁诗话》第173页,据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①周延祁编,《吴兴周梦坡(庆云)先生年谱》,第50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②同上。
    ③周延祁编,《吴兴周梦坡(庆云)先生年谱》,第49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宣统三年辛亥四十八岁九月十五日杭州独立,二十九日挈眷迁沪寓爱文义路到达里,额曰晨风庐。盖取魏桓范与管幼安书,请见于蓬门之侧,承训诲于道德之门,厥途无由,托思晨风意。本秦风钦钦,思贤之心。故以名庐云。府君挈家旅沪始此。”
    ④周庆云辑《淞滨吟社甲集,二集》,梦坡室,民国四年刻本。
    ①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与商人精神》,《士与中国文化》,第519-57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文中论及明清之际在江南崛起的绅商阶层。
    ②白炎《甲寅立春后一日梦坡招饮晨风庐分咏得甲字用十七洽全韵》,《南社丛刻》,第4047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周延祁编,《吴兴周梦坡(庆云)先生年谱》,第70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①周延祁编,《吴兴周梦坡(庆云)先生年谱》,第55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①详见郑逸梅《南社丛谈》,第19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②《尊农席上和梦坡丈》,《南社丛刻》,第3204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③《壬子九日集周梦坡晨风阁次陈伯严九日集静安寺韵》,《南社丛刻》,第3769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④庞树柏《重阳前二日赴梦坡丈夜集分韵》,《南社丛刻》,第3206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白炎《甲寅立春后一日梦坡招饮晨风庐分咏得甲字用十七洽全韵》,《南社丛刻》,第4047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⑥胡朴安《和梦坡韵》,《南社丛刻》,第5997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⑦潘兰史《说剑堂诗集二卷》,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①潘兰史《说剑堂诗集二卷》,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②夏敬观序,潘兰史《说剑堂诗集二卷》,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③潘兰史《说剑堂诗集二卷》,卷二,第二页,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④王蒪农《云外朱楼集》,上海:中孚书局 1934。
    ⑤潘兰史《宝铁砚斋书画记序》,《南社丛刻》,第3300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潘兰史《说剑堂诗集二卷》,卷二,第四页,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②潘兰史《说剑堂诗集二卷》,卷二,第二十四页,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③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1889年参加乡试,中举人。1895年赴京参加会试时,曾参加过梁启超发起的呼吁变法的“公车上书”活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他曾充当其幕僚,为将士讲解古书诗赋,但终因思想不合而离去。民元后在沪为《外交报》、《东方杂志》的编辑。著有《清稗类钞》,诗集为《真如室诗》。
    ④《淞社三十一集刘翰怡属题罗两峰小西涯画册》,徐仲可《真如室诗》,第四页,北京: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刻本。
    ⑤《淞社二十二集饯春》,徐仲可《真如室诗》,第二十五页,北京: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刻本。
    ⑥《梦坡招作淞社三十二集》,徐仲可《真如室诗》,第九页,北京: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刻本。
    ⑦《戊午荷花生日招淞社同人会饮为三十四集》,徐仲可《真如室诗》,第十一页,北京: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刻本。
    ①《庚申上巳梦坡招作淞社四十五集修禊天韵楼》,徐仲可《真如室诗》,第十八页,北京: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刻本。
    ②《梦坡招作淞社三十二集》,徐仲可《真如室诗》,第九页,北京: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刻本。
    ③《戊午荷花生日招淞社同人会饮为三十四集》,徐仲可《真如室诗》,第十一页,北京: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刻本。
    ④《南社丛刻》,第6012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⑤张伯驹《春游琐谈》,第72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①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第10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②柳亚子《蘧庐呈周梦坡丈上》,柳亚子《磨剑室诗词集》,第57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③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钱仲联《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
    ①柳亚子《诸贞壮遗诗序》,诸宗元撰《大至阁诗》,民国22年铅印本。
    ②柳亚子《南社纪略》,第1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③夏敬观《大至阁诗序》,诸宗元撰《大至阁诗》,民国22年铅印本。
    ④该诗作于丙申年(1896),属于早期作品。诸宗元撰《大至阁诗》,民国22年铅印本。
    ⑤叶恭绰《大至阁集序》,诸宗元撰《大至阁诗》,民国22年铅印本。
    ⑥郑孝胥撰,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14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⑦郑孝胥撰,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145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①郑孝胥撰,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1488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②郑孝胥撰,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1565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③梁鸿志序,诸宗元撰《大至阁诗》,民国22年铅印本。
    ④诸宗元对郑孝胥的态度只是代表其个人看法,南社诸子对于郑孝胥大多无甚好感,比如诸宗元对郑孝胥造铁路一事极尽称赞,但是柳亚子却痛斥其为卖国行径。
    ⑤《诸贞壮吴仓硕见访不遇》,郑孝胥撰,黄坤、杨晓波校点《海藏楼诗集》,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⑥郑孝胥撰,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1510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①《癸丑春题太夷海藏楼图》,诸宗元撰《大至阁诗》,第八页,民国22年铅印本。
    ②《夜过海藏楼归纪所语简太夷并示拔可》,诸宗元撰《大至阁诗》,第八页,民国22年铅印本。
    ③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一,第四条,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全六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④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⑤柳亚子《磨剑室诗词集》,第65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⑥柳亚子《诸贞壮遗诗序》,诸宗元撰《大至阁诗》,第八页,民国22年铅印本。
    ①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全六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②反戈语出钱仲联先生:“初为同光体诗,为其乡陈衍所赏誉,。后乃于闽派中作反戈一击,颇中要害。”《近百年诗坛点将录》,《梦苕庵论集》,第385页,中华书局,1993。
    ③林庚白著,周永珍编《丽白楼遗集》,第1250页,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④余以辛亥冬南来,于陈子范案头见《南社诗选》,有亚子《题洪北江集》一绝。《孑楼随笔》第784页,林庚白著,周永珍编《丽白楼遗集》,第1250页,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⑤《林庚白自传》第1222页,林庚白著,周永珍编《丽白楼遗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⑥《旧除夕呈贻丈柬散原、涛园》第37页,林庚白著,周永珍编《丽白楼遗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①郑孝胥撰,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141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
    ②郑孝胥撰,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1417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
    ③郑孝胥撰,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1420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
    ④林庚白著,周永珍编《丽白楼遗集》,第383页,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⑤按:钱仲联先生《近代诗钞》中认为,陈三立此语虽誉之,但实际并不许其为同光体。称林庚白诗歌与明七子为近,与同光体的宗法标准相去甚远。钱仲联《近代诗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⑥《林庚白自传》第1221页,林庚白著,周永珍编《丽白楼遗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①林庚白著,周永珍编《丽白楼遗集》,第8页,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②林庚白著,周永珍编《丽白楼遗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①《丽白楼诗话下编》第983页,林庚白著,周永珍编《丽白楼遗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②林庚白的反同光体诗论在1930前后成型,应与柳亚子相关,此时二人诗歌交往颇密。
    ③《孑楼随笔》第760页,林庚白著,周永珍编《丽白楼遗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④《再论诗》第544页,林庚白著,周永珍编《丽白楼遗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⑤《角声集自序》第594页,林庚白著,周永珍编《丽白楼遗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⑥《角声集自序》第594页,林庚白著,周永珍编《丽白楼遗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①柳亚子《磨剑室文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1413页《介绍一位现代的女诗人》,发表于1944。
    ②许纪霖序,许纪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第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③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反思社会学导引》,第13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①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力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第12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①柳亚子《我和朱鸳雏的公案》,柳亚子《南社纪略》,第14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②《民国日报》1917年6月29日。
    ③《民国日报》1917年7月6-8日,17-21日。
    ④《民国日报》1917年7月27日。
    ①《民国日报》1917年7月9日。
    ②《宋诗讲习记》,《民国日报》,1918年11月11-14日。
    ③郑孝胥撰,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1420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①《民国日报》,1916年1月26日。
    ②引自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53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③《民国日报》,1917年11月12日。
    ④《民国日报》,1917年12月19日。
    ⑤《民国日报》,1917年8月17日。
    ①引自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52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②柳亚子《春航集》,第十五页,上海:广益书局,1913。
    ③柳亚子《春航集》,第十六页,上海:广益书局,1913。
    ④柳亚子《春航集》,第十八页,上海:广益书局,1913。
    ⑤柳亚子《春航集》,第十九页,上海:广益书局,1913。
    ⑥柳亚子《春航集》,第十八页,上海:广益书局,1913。
    ⑦柳亚子《春航集》,第四十三页,上海:广益书局,1913。
    ①柳亚子、姚石子、高燮曾同游杭州,将诗作汇刊为《三子游草》,因高燮将其出售,柳认为未经自己许可擅自处理甚为不妥,后二人争执以致关系破裂。详见柳亚子自述。柳亚子《南社纪略》,第7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②《中华新报》1917年10月2日。
    ③《中华新报》1917年10月14日。
    ④《中华新报》1917年11月3日。
    ⑤《长沙日报》,1916年8月8-9日。
    ⑥《长沙日报》,1916年8月23日。
    ①《中华新报》,1917年8月20日。
    ②杨天石《南社史长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③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40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④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41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⑤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41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①张堂锜《生命的风景》,第295-299页,文学哲出版社,1994。
    ②《中华新报》,1917年8月7日。
    ③《中华新报》,1917年8月9日。
    ④《中华新报》,1917年8月14日。
    ⑤《中华新报》,1917年8月18日。
    ⑥《中华新报》,1917年8月22日。
    ①《民国日报》,1917年9月2日。
    ②郑逸梅《南社丛谈》,第4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③王标《城市知识分子的社会形态:袁枚及其交游网络的研究》,第15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④《民国日报》,1916年12月19日。
    ①《民国日报》,1917年6月24日。
    ②《民国日报》,1917年6月30日-7月3日。
    ③《民国日报》,1917年7月9日。
    ④《民国日报》,1917年6月28-29日。
    ⑤《民国日报》,1917年7月6-8日,17-21日。
    ⑥《民国日报》,1917年7月27-30日。
    ⑦《民国日报》,1917年8月12-20日。
    ①吴虞《吴虞日记》,第344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②吴虞《吴虞日记》,第345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③吴虞《吴虞日记》,第347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④吴虞《吴虞日记》,第348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①吴虞《吴虞日记》,第334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②吴虞《吴虞日记》,第350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③吴虞《吴虞日记》,第360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①郑孝胥撰,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1678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②郑孝胥撰,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168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③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50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④参吴虞日记,可知陈述者之主观倾向,吴虞则称成、朱之无理,柳亚子为正当。
    ⑤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第45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①许纪霖序,许纪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②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论》,第132页,岳麓书社,1983。
    ①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29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②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42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③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43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④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44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⑤郑逸梅《南社丛谈》,第2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①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29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②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43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③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43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④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44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⑤谢华国《南社粤支部序》,《南社丛刻》,第十七集,第3974页,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①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2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②李洞庭《与林畏庐先生论文书》,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二集,第435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③谈文灴《答高生书》,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五期,第1523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①李德群《陆渐逵集古录目序》,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一集,第17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②郑逸梅《南社丛谈》,第28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③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二期,776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①蔡守《南社湘集》,第二期,776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②东莞陈文俊,《南社湘集》,第二期,776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③顺德叶敬常,《南社湘集》,第二期,776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④南海傅韵雄,《南社湘集》,第二期,776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⑤南海潘蕙畴,《南社湘集》,第二期,776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⑥香山杨玉衔,《南社湘集》,第二期,776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⑦顺德罗塞云,《南社湘集》,第二期,776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⑧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2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①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一期,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①傅尊《答公侠书》,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一期,第144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②潘毅《梯云阁宴集伺钝师作得雾字》,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二集,第691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③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三期,第1018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④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六期,第2453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⑤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三期,第1023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⑥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二集,第764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⑦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二集,第764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①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二集,第691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②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三集,第1149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③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三集,第1149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④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三集,第1149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⑤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八期,第3119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①载《国学丛选》第十五集,引自杨天石《南社史长编》,第56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②《民国日报》1917年12月9日,高君定《致爽轩诗话》。
    ③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三集,第1171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④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五期,第1528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⑤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八期,第3081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⑥陈三立题辞,《不匮室诗钞》胡汉民撰,1936年刻本。
    ⑦冒广生序,《不匮室诗钞》胡汉民撰,1936年刻本。
    ①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2811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②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3296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③陈毓华《石船诗存》卷下第133页,《近代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④陈毓华《石船诗存》卷上第81页,《近代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⑤陈毓华《石船诗存》卷下,第41页,《近代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①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八集,第3348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②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五集,第1788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③陈毓华《石船诗存》卷上第36页,《近代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④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七集,第2853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⑤郑逸梅《南社丛谈》,第2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⑥漕泾阮《借槐庐诗集》第269页,巴蜀书社1997。
    ①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四集,第1300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②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六集,第2242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③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六集,第2244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④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第七集,第2737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1、《南社丛刻》,扬州:江苏广陵出版社影印本,1996
    2、柳亚子编、马以君点校《南社从刻第二十三集第二十四集未刊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3、傅熊湘主编《南社湘集》,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
    4、柳亚子《南社诗集》,上海:‘上海开华书局,1936
    5、柳亚子《南社词集》,上海:上海开华书局,1936
    6、胡朴安《南社丛选》,上海:上海国学社,1936
    7、胡朴安《南社词选》,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36
    8、《南社社友通讯录》(一),上海图书馆藏,1911
    9、《南社社友通讯录》(二),上海图书馆藏,1912
    10、《南社姓氏录》,上海图书馆藏,1913
    11、郑逸梅《南社丛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2、曼昭、胡朴安《南社诗话两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3、柳亚子等编《新南社社刊》,上海:上海新南社,1924
    14、《国学丛选》十八集,上海:国学商兑会,民国间铅印本
    15、杨天石、刘彦成《南社》,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杨天石《南社史长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5
    17、邵迎武《南社人物吟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18、柳无忌、殷安如《南社人物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9、曹雪娟主编《南社百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0、《南讯》第1-15期,南京:江苏省南社研究会,1995-2001
    21、《南学通讯》第1-17期,北京: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秘书处,1991-2000
    22、《国际南社学会丛刊》第1-7期,香港:国际南社学会秘书处,1990-2002
    23、马以君主编《南社研究》第1-6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1994
    24、马以君主编《南社研究》第7辑,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
    25、肖维琪、顾一平《南社中的扬州人》,扬州:邗江印刷厂,1991
    26、金梅主编《南社西塘社友遗稿》,嘉善县文史资料第十九辑,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
    27、柳亚子《南社纪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8、柳亚子《柳亚子文集—磨剑室文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9、柳亚子《柳亚子文集:自传,年谱,日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0、柳亚子《柳亚子文集—磨剑室诗词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1、柳亚子著、柳无忌编《南明史纲·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2、柳亚子《怀旧集》,上海:耕耘出版社,1947
    33、张明观《柳亚子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34、中国国民党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中国革命博物馆编《柳亚子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35、吴虞《吴虞日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36、周斌撰《柳溪竹枝词》,民国五年铅印本
    37、傅熊湘辑《红薇感旧记》,民国八年排印本
    38、高燮辑《三子游草》,民国四年铅印本
    39、胡朴安、高燮、傅熊湘撰《京锡游草》,民国八年铅印本
    40、蔡有守辑《白门悲秋集》,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41、柳亚子《子美集》,光文印刷所民国三年珍本
    42、柳亚子《春航集》,上海:广益书局,1913
    43、柳亚子、柳无忌编《苏曼殊全集》,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28
    44、柳亚子《苏曼殊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5、郭长海、郭今兮编《陈去病诗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6、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7、姚光、姚昆群等编《姚光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8、高铦、高锌、谷文娟编《高燮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9、沈眉若、沈颖若著,沈有美编《吴江沈氏长次二公剩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50、郁曼陀、陈碧岑著,郁风编《郁曼陀陈碧岑诗钞》,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
    51、张素著,金建陵、张末梅编校《南社张素诗文集》,北京:大众文艺出版,
    2008
    52、刘今希、刘约真、刘鹏年《南社三刘遗集》,上海:中华印刷厂,1993
    53、黄人著,江庆柏、曹柏根整理《黄人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54、刘三著、刘颖白校勘《黄叶楼遗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55、徐蕴华、林寒碧著,周永珍编《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56、徐自华著、郭延礼编校《徐自华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
    57、于媛主编《于右任诗词曲全集》,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
    58、章开沅主编《雷铁压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59、林庚白著、周永珍编《丽白楼遗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0、程善之《沤和室诗存》,抄本
    61、卜世藩《韵荃诗草》,民国(1912-1949)木活字本
    62、胡汉民撰《不匮室诗钞》,民国二十五年刻本
    63、漕泾阮《借槐庐诗集》,成都:巴蜀书社,1997
    64、马浮《蠲戏斋诗,避寇集,芳杜词剩》,蜀中,杭州,民国29-36年刻本
    65、丁祖荫《一行小集》,民国三年铅印本
    66、周家树《黄叶集》,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67、丁三在《丁子居剩草》,钱塘丁氏,民国十年铅印本
    68、马君武著,谭行、刘志坚、邓小飞注《马君武诗注》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69、易孺《双清池馆集》,民国19年石印本
    70、邓尔雅《绿绮园诗集》,广东:叶史苏印行,1960
    71、邓尔雅著、东莞市政协编《邓尔雅诗稿》,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72、方瘦坡《习静斋诗话续编,论诗绝句百首》,民国六年铅印本
    73、王德钟著,王之泰、丁俭编辑《南社王大觉诗文集》,香港:中国美术出版社,2009
    74、王德钟辑《青箱集》,上海:上海国光书局,民国四年铅印本
    75、王漱芳《梦仙遗稿》,《南社丛刊》第二十二集附录
    76、丘复著,丘琼华、丘其宪编选《丘复诗文选》,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
    77、田兴奎《晚秋堂诗集,蔗香馆词甲卷》,长沙:长沙鸿飞印刷所,民国二十年年铅印本
    78、叶玉森《和阳集》,民国(1912-1949)抄本
    79、叶玉森《袖海集》,清宣统二年铅印本
    80、叶玉森《中泠诗抄》,民国四年铅印本
    81、叶楚伧《世徽楼诗稿》,台湾:正中书局,民国三十五年铅印本
    82、宁调元撰、柳亚子辑《太一遗书》,民国四年铅印本
    83、许观《静观轩诗钞》,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84、许观辑《寿蘐图题咏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85、刘成禺《世载堂诗》,北京:京华印书馆,民国三十四年铅印本
    86、刘成禺《禺生四唱》,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87、刘成禺《洪宪纪事诗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8、孙鸿《雪泥诗集》,1954年铅印本
    89、李澄宇《洞庭南阁诗稿》,民国(1912-1949)铅印本
    90、李澄宇《万桑园诗》,民国八年铅印本
    91、李澄宇《万桑园诗存》,长沙:湘鄂印刷公司,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92、李根源《曲石诗文续录,东斋诗钞,文钞》,苏州:腾冲李氏,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93、李根源、李希泌撰《曲石诗录》,云南:滇云曲石精舍,1978年油印本
    94、李根源《曲石诗抄》,重庆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
    95、汪兰皋辑《来台集》,民国九年铅印本
    96、汪兆铭《双照楼诗词稿》,民国三十年中华日报社活字印本
    97、邹亚云《流霞书屋遗集》,上海:国光书局,民国二年铅印本
    98、张昭汉《白华草堂诗》,白下民国二十三年刻本
    99、张溥泉、张继著,中央改造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辑《张溥泉先生全集补编》,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2
    100、陈子范《陈烈士勒生遗集》,民国六年铅印本
    101、陈庆淼《百尺楼诗集》,民国(1912-1949)油印本
    102、陈家庆《碧湘阁集》,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103、陈柱《变风变雅楼待焚诗稿》,北流陈氏,民国二十二年刻本
    104、陈世宜《陈匪石先生遗稿》,1960油印本
    105、陈栩《栩园倡和集》,交通图书馆,民国七年石印本
    106、陈栩《栩园诗剩》、《天风楼诗剩》、《香雪楼词》,上海:着易堂,民国十二年铅印本
    107、陈栩撰《栩园近稿》,台湾:汉文书局,民国(1912-1949)铅印本
    108、吕碧城《信芳集》,上海:中华书局,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109、吴虞《秋水集》,吴氏爱智庐,民国二年刻本
    110、吴恭亨《悔晦堂诗集》,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111、吴恭亨《悔晦堂丛刻》,民国三年铅印本
    112、吴恭亨《悔晦堂民国时代诗》,日本东京,铅印本
    113、吴梅《霜压诗录》,贵阳:文通书局,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
    114、沈尹默《秋明室杂诗》,1951年石印本
    115、沈宗畸《南雅楼诗斑,繁霜词》,民国五年铅印本
    116、沈宗畸《东华琐录》,天津:北洋广告公司图书部,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117、沈钧儒撰、嘉兴市沈钧儒纪念馆编《寥寥集》,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118、经亨颐《经颐渊金石诗书画合集》,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刻本暨影印本
    119、周祥骏《更生斋全集》,民国三十三年石印本
    120、周实《无尽庵遗集诗话,尊情绿,词,北曲》,上海:上海国光印刷所,民国元年铅印本
    121、周斌《台宕游草,燕游草,燕游续草》,民国五年铅印本
    122、周斌《柳溪竹枝词》,民国五年铅印本
    123、郑泽《萝庵遗稿》,民国十年铅印本
    124、杨了公《杨了公梅花百咏》,民国十五年写本
    125、杨了公《杨了公先生诗集》,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126、庞树柏《庞檗子遗集》,民国六年排印本
    127、庞树阶《束柴病叟诗》,吴门民国二十五年刻本
    128、姚鹓雏《姚鹓雏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29、胡朴安《朴学斋诗存》,朴学斋丛书
    130、胡怀琛《江村集一卷,福履理路诗钞一卷,上武诗钞一卷》,安吴胡氏,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
    131、侯鸿鉴《病骥五十无量劫反省诗》,民国10年铅印本
    132、诸宗元《大至阁诗》,民国22年铅印本
    133、徐仲可《真如室诗》,北京: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刻本
    134、袁天庚《八百里湖荷花渔唱》,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135、黄梦蘧《栩园遗集》,民国铅印本
    136、黄节《蒹葭楼诗二卷》,民国二年铅印本
    137、黄宾虹《宾虹诗草》,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
    138、傅尊《钝安遗集六种附钝安哀挽录》,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139、赵蕰安《海沙诗钞》,1962年油印本
    140、蔡守《寒琼遗稿》,新明印书馆,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
    141、潘兰史《说剑堂诗集二卷》,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142、张农著,金建陵、张末梅校注《葫芦吟草》,北京:大众文艺出版,2008
    143、胡宗刚《胡先骕先生年谱长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144、梅光迪《梅光迪文录》,杭州:国立浙江大学出版部,1948
    145、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146、冯自由《革命逸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
    147、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48、郑孝胥撰,黄坤、杨晓波校点《海藏楼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49、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湖南:岳麓书社,1996
    150、王闿运《夜雪集》,清光绪九年刻本
    151、张之洞著、庞坚校点《张之洞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52、易顺鼎著、王飚校点《琴志楼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53、樊增祥撰、涂小马等校点《樊樊山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54、周庆云辑《淞滨吟社甲集,二集》,梦坡室,民国四年刻本
    155、高翀《清逸道人集,希社题衿词初集》,民国七年铅印本
    156、陈夔龙等撰《花近楼逸社诗存》,民国(1912-1949)铅印本
    157、陈夔龙撰《花近楼诗存》,民国三年至十五年上海刻本
    158、秋瑾《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
    159、林纾《畏庐诗集》,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160、夏曾佑著、夏丽莲整理《夏曾佑穗卿先生诗集》,香港:健宏出版社,1997
    161、蒋智由撰、吕美孙辑《蒋观云先生遗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162、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63、谭嗣同撰,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
    164、康有为《万木草堂诗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6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书局,1989
    166、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67、陈宝琛著,刘永翔、许全胜校点《沧趣楼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68、陈三立撰、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69、陈三立《散原精舍诗二卷》,文艺杂志社,民国5年石印本
    170、陈三立《散原精舍诗二卷续集三卷别集一卷》,民国二十五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171、陈衍《石遗室诗文集三十卷》,清光绪至民国间刻本
    172、胡思敬《退庐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1
    173、梁鼎芬《节庵先生遗诗》,民国刻本
    174、梁鸿志《爱居阁诗》,民国二十八年刻本
    175、缪荃孙《艺风堂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176、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77、瞿鸿毅《瞿文慎公诗选遗墨》,民国石印本
    178、沈瑜庆《涛园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179、李瑞清《清道人遗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1
    180、卞孝萱、唐文权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
    181、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
    182、钱仲联《广清碑传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183、《晚清名儒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84、王蘧常《沈寐叟年谱》,民国丛书本,上海:上海书店,1991
    185、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
    186、陈声暨、王真撰《侯官陈石遗先生年谱》,陈石遗集附录,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187、马卫中、张修龄《陈三立年谱》,近代诗论丛,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188、丁文江《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89、周延祁编《吴兴周梦坡(庆云)先生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190、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
    191、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92、徐一士《一士类稿》,中华野史本,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
    193、徐一士《一士谈荟》,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194、陈衍编选《近代诗钞》,民国十二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195、钱仲联《近代诗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196、徐世昌《晚清簃诗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97、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全六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98、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正集、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
    19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0
    20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41
    201、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02、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
    203、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204、钱仲联《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
    205、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
    206、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古藉出版,2000
    207、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208、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初集),北京:三联书店,1998
    209、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10、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3
    211、刘世南《清诗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12、马亚中《近代诗歌史》,台北:学生书局,1992
    213、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
    214、贺国强《近代宋诗派研究》,苏州大学文学院2006级博士论文
    215、刘成禺《世载堂杂忆》,北京;中华书局,1960
    216、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三联书店,1995
    217、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218、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19、沈卫威《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20、王晋光编《1919-1949旧体诗文集叙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21、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
    222、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23、郑逸梅《掌故小札》,成都:巴蜀书社,1988
    224、郑逸梅《艺林散叶》,北京:中华书局,1982
    225、郑逸梅《艺林拾趣》,杭州:浙江新华书店,1990
    226、郑逸梅《文苑花絮》,北京:中华书局,2005
    227、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北京;中华书局,2005
    228、郑逸梅《书报旧话》,北京:中华书局,2005
    229、郑逸梅《近代名人丛话》,北京:中华书局,2005
    230、严迪昌《清诗史》,杭州:浙江古藉出版社,2002
    231、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232、孙之梅《南社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33、卢文芸《中国近代文化变革与南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34、林香伶《清末民初文学转型的标志——南社文学研究》,2003年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论文
    235、汪梦川《南社词人研究》,南开大学文学院2007年博士论文
    236、栾梅健《民间的文人雅集——南社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237、朱少璋《南社诗歌理论研究》,《香港新亚书院学报》
    238、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
    239、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4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41、郑师渠《晚清国粹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42、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43、熊月之《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44、熊月之主编《都市空间、社群与市民生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45、许纪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46、李海岷《吴江与南社》(吴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三集),吴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2009
    247、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248、王标《城市知识分子的社会形态:袁枚及其交游网络的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49、李康化《近代上海文人词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50、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51、魏泉《士林交流与风气变迁:19世纪宣南的文人群体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52、钱仲联《南社吟坛点将录》,《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253、萧晓阳《湖湘诗派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54、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长沙:湖南出版社,2002
    255、张永芳《晚清诗界革命论》,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276、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57、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58、费孝通《中国绅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59、罗时进《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
    260、罗时进《清代江南文化家族雅集与文学创作》,《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261、罗时进《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262、罗时进《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文学文献建设》,《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3期
    263、罗时进《明清江南文化型社会的构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64(法)罗贝尔·埃斯卡尔皮著《文学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65、吕思勉《吕著中国近代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7
    266、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67、胡晓明主编《近代上海诗学系年初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68、杨萌芽《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活动年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269、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70、刘纳《从五四走来》,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271、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