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中期关陇作家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代中期是中国迈向近世社会的重要过渡时期,一方面,政治统治相对开明,皇帝力图中兴,大力拔擢人才,出身下层的士大夫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均以天下为己任,不避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史家称之为“仁宣之治”;另一方面,历经百年的明代政治统治已出现了衰朽的征兆,宦官专权,吏治腐败。经济上,随着“开中制”的推行与海外贸易的开拓,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其相适应的是具有近代启蒙意识的新的社会思想也开始出现,而在如此急剧变化的时代,关陇士大夫以其惯有的“敢为天下先”的气概走在了历史进步的前列,他们的代表人物有李梦阳、康海、王九思、吕柟、马理、胡缵宗、韩邦奇、韩邦靖、张治道、赵时春、王维桢等人,他们虽然出身下层,许多人有着浓郁的商人背景,但均关心国事,以天下为己任,他们以文学为武器,倾诉着一己对社会和命运的不同看法,在明代中期引领了狂飙突进的文学革新运动,他们的思想虽然随着仕宦的浮沉有着不同程度的转变,但其早期以“尚情求真”为核心的文学思想与创作无疑有着近代的因子。
     本文以文化地理学与地缘文化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为前提,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发掘其地域文化的潜意识,用理论概括、文本分析与史料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在考证、辩惑的基础上对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关陇地区的文人群体作全面、细致、深入、系统的研究。文章首先从雄深雅健的关陇文化个性、关陇地区商业、科举、教育的发展以及关陇地区的主体思想——关学等方面分析关陇作家群形成的原因。从明代“前七子”说法的形成及其本原来探求明代中期的文坛中坚力量,廓清了文学史上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迷雾,认为关陇作家群才是这一时期的主导力量,接着对于明代关陇作家群的具体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论述,对于关陇作家群人员组成及其别集流传进行了详细考述。选取不同时间段关陇作家群中的核心人物李梦阳、康海、吕柟、张治道作为其交游的中心人物,详细地考证了他们与其他关陇人士的交游状况,论证了明代中期的关陇人士是交游密切、联系紧密的文人群体。接着论述关陇作家群的文学思想与他们的文学创作,分别从整体与个案两个方面切入,在文学思想上,虽然由于关陇人士政治的失意,其文学追求有所改变,但他们早先提出的以“尚情求真”为核心的文学思想在明代文坛无疑影响深远,对于后人总结的、为人们所熟知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理论进行的辩说。个案方面,对于李梦阳“真诗乃在民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重新进行了肯定,对于李梦阳传记文的成就进行了论证。人们惯常总是以“李何”或“何李”来指称明代中期的两位重要作家——李梦阳、何景明,而对当时的文坛领袖康海却忽视不见,本文论述了康海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明代中期的文学地位。王九思在明代文坛也是一位及其特殊的人物,其年寿颇高而又迭经变迁,通过他的文学思想与创作的变化,可以一窥明代中期文风转圜变迁的过程。其他关陇人物如马理、韩邦奇、韩邦靖、杨爵等理学家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胡缵宗的文学思想、创作成就及其对于明代南北文风融合的影响、张治道与王讴的诗歌创作、王维桢的文学思想及创作均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之内。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发见明代中期的关陇文人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直接影响了明代中后期的文学风气,甚至对近代文学的发端也不无裨益。明代中期的变革,人们更多地把目光转向王阳明所引领的“心学”,孰不知李梦阳与王守仁交往密切,同是明代风气的革新者,甚至从时间上看,关陇作家群引领的复古运动与阳明心学的兴起几乎同时,甚至还要稍早一些。王阳明起先也是向李梦阳学习古文辞的,后来才转向儒学并进而悟道,故而李梦阳与王阳明可谓“同质异构”;吕柟与湛若水在南京也颇多往来,甚至曾被黄宗羲看作“几与阳明氏中分其盛”的人物。
     我们惯常固有的观念总是认为明清之后陕西在全国的文化地位日益式微,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对明代弘治、正德及嘉靖年间关陇文人的文学思想及文学创作的考察,可以看到当时即后来很多江南的文人士大夫都受到了他们的影响,许多人甚至直接出自他们的门下,使我们能够重新正视明代这一重要的文人群体,他们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中心,或中心之一,他们的影响是全国性的。此课题的研究,也可以填补明代地域文学领域的学术空白,为全面地了解明代文学、明代文化乃至中国近世社会的变化提供有益的帮助。
The Ming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is the important transition period China advances to modern times society, on the one hand just took a seat emperor tries hard the resurgence, the upper formation politics rule is relatively enlightened, selected the talented person vigorously, family background lower level scholar-officials has stepped into the historical arena in abundance, they taken the world as own duties, did not evade the powerful official, dared to speak frankly admonishes the emperor, the historian called that it "governed of RenXuan"; On the other hand, presented the decrepit indication after hundred year Ming Dynasty politics rule, officials despotism, the administrative eunuch and achievements of local officials has been corrupt. In economy, while "opens makes" with the ultramarine trade development, promoted the commodity economy development greatly, presented the capitalism seed, what with its adapts has the modern initiation consciousness new social thought also to start to appear, but in the so rapid change's time, closed the Guanlong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was used to some take it "to dare as the world first" the spirit to walk in the historical progressive front row. Their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 has Li Mengyang, Kang Hai, Wang Jiusi, Lu Ran, Ma Li, Hu Zuanzong, Han Bangqi, Han Bangjing, Zhang Zhidao, Zhao Shichun, Wang Weizhen et al., they, although the family background lower level, many people have the rich merchant background, but cares about the national affairs, take the world as own duty, they take the literature as the weapons, is pouring out a oneself to social and the destiny different view, has eagerly anticipated the hurricane advance literature innovation movement in the Ming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Although their thought along with is a public official the vicissitude has the varying degree transformation, but its early time "asks take emotion really" has the modern factor without doubt as the core literature thought and the creation.
     This article take in the cultural geography and the geography cultural science's person relations theory as a premise, excavates its region culture using the prototype criticism theory subconscious, summarizes the method which with the theory, the text analysis and the historical data research unify, in the research, debates in the foundation which is puzzled to the Ming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Hongzhi, Zhengde, Jiajing year to close the Guanlong area the writer community to do comprehensively, careful, thorough, system's research. The article first argue from vigorous, deep and elegant Guan Long area's the culture individuality, reseach Guanlong area commercial,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closes Gansu area aspects and so on main body thought -Guanzhong area to analyze the reason which Guan Long the writer group forms. "First seven" the view formation and the source seek the Ming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from the Ming Dynasty the literary arena nucleus, cleaned up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o puzzle the people since long the dense fog, thought that Guan Long writer group was this time leading force. Then the writer group specifically formed regarding Ming Dynasty Guan 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the writer group personnel composition and the collected works spread regarding Guan Long carries on has tested in detail states. The key player who selects is different when in compartment Guan Long writer group's key person Li Mengyang, Kang Hai, Lu Ran, Zhang Zhidao takes it to make friends, researched them to make friends in detail the condition with other pass Guanlong writer group, has proven Ming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Guan Long writer group is makes friends closely, the relation close writer community. Then elaborates Guan Long the writer group literature thought with theirs literary production, separately cuts into from the whole and the case two aspects, in literature thought that because although closes the Guan Long the writer group politics to be frustrated its literature pursue to change, but they previously proposed "asks take emotion really" as the core literature thought in the Ming Dynasty literary arena profoundly, summarizes, "the article which regarding the posterity knew very well for the people to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he poem probably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the literature theory carried on debates. The case aspect, "the real poem has carried on the affirmation regarding in the folk"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mportant meaning, the biography article's achievement has carried on the proof regarding Li Mengyang. The people regularly always emphasize two important writer--Li Mengyang and He Jingming "what or "He Li" claims the Ming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by Li He", but neglected to literary arena leader Kang Hai then does not see,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Kang Hai literature achievement and in the Ming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literature status. Wang Jiusi in the Ming Dynasty literary arena is also the special character, its year long-lived is quite high and the repeat passes through the vicissitude, as soon as through his literature thought and the creation change, may peep the Ming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literary style swivel vicissitude the process. Other Guanlong character like Ma Li, Han Bangqi, Han Bangjing, principle scientist's and so on Yang Jue literature thought and creation, Hu Zuanzong literature thought that creation achievement and regarding Ming Dynasty north and south literary style fusion influence, Zhang Zhidao and Wang'ou poetry creation, Wang Weizhen literature thought and creation is in this article elaboration scope.
     Through this article research, we may send Guanlong group write who sees the Ming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writer's literature thought and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immediate influence Ming Dynasty mid and late part literature atmosphere, even also has to the modern literature's start. Ming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transformation, the people more change the vision "the heart which study" Wang Yangming eagerly anticipates, who didn't know that Li Mengyang and Wang Shouren associates closely, with is the Ming Dynasty atmosphere renovator, even from the time, Guan Long the writer group eagerly anticipates restores the old the movement and engages in introspection positive study emerges nearly at the same time, even must earlier some. Wang Yangming was also at first studies the ancient literature to Li Mengyang, afterward only then changed Confucianism and then grasps principles, therefore Li Mengyang and Wang Yangming "tautomerism"; Lu Ran and Zhan Reshui in the Nanjing also quite a lot intercourse, even once is regarded as by Huang Zongxi "several and in bright the minute its abundant" the character.
     We regularly the inherent idea always though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annxi declines day by day in the national cultural status, through this research--to Guan Long writer's literature thought and literary production's inspec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Hongzhi, Zhenede and the Jiajing year, may see at that time namely were afterward many south of Yangzi River the writer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to come under their influence, many people even directly stem from their hanger-on, enables us to face up to the Ming Dynasty this important writer community, they were at that time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center, or one of central, their influence was nationwide:This topic research, may also fill the Ming Dynasty region literature domain the academic blank, to understand comprehensively the Ming Dynasty literature, the Ming Dynasty culture and even the Chinese modern times society's change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help.
引文
①参看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近世文学·复兴期》,第53—15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②参看史小军《明代七子派与中国文艺复兴》,《人文杂志》1994年第6期,第107—112页。
    ③关于“前七子”说法的出现及形成,本文将在第二章《关陇作家群的形成和发展——从“前七子”的本原谈起》第一节《“前七子”本真探源》中将会有详细的论述。
    ④虽有人说李梦阳是属于河南省,如《中州人物志》就把李梦阳列入,但李梦阳出生于陕西,虽在弘治十八年随父迁至河南开封,致仕之后一直生活于河南,但他乡试中于陕西,父母殁后俱葬庆阳,在诗文中多次明确地地称自己为“秦人”,与关陇文人酬唱庚和,其属陕西人自是无疑。
    ⑤后人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多有“李何”或“何李”的概括,但其实“前七子”的领导者当为李梦阳与康海,应称之为“李康”或“康李”,对于此问题本文第五章《关陇作家群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二)》第二节《康海的文学成就兼论康海在明代中期的文学地位》中有详细论述。
    ⑥黄卓越在《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自序》中已言及“西北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见陈平《关陇文化与赢秦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①见王学理、梁云《秦文化》第3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②(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③(明)谢兰《雍音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92册,明嘉靖二十七年清渭草堂刻修补本,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④(明)胡缵宗《雍音序》,原文有缺失,《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92册,明嘉靖二十七年清渭草堂刻修补本,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①(明)乔世宁《丘隅集》卷十四《刑部主事太微张公墓碑》,明嘉靖刻本。
    ②(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第245—246页“李少师东阳”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版。
    ③(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第314页“王寿州九思”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版。
    ④(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第318页“张主事孟独”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版。
    ⑤(清)万斯同《明史》卷三百八十八《文苑传》,《续修四库全书》第3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①见史小军《复古与新变——明代文人心态史》第3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黄卓越《前七子文复秦汉说的几个意义向度》,《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③蒋寅《清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清代文学论稿》,第69—74页,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④蒋寅《清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清代文学论稿》,第60页,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①(明)徐泰《诗谈》,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引《学海类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②(明)胡缵宗《雍音序》,原文有缺失,《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92册,明嘉靖二十七年清渭草堂刻修补本,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③(明)胡侍《胡蒙谿文集》卷一《送王子推谪滇诗序》,嘉靖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④(明)皇甫汸《解颐新语》,吴文治主编台湾广文局影印《古今诗话续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①(清)万斯同《明史》卷三百八十八《文苑传》,《续修四库全书》第3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①(清)杨际昌《国朝诗话》卷二,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第3册第17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②(清)李因笃《受褀堂文集》卷三《元麓堂诗集序》,第25页。
    ③蒋寅《清代文学论稿》之《清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第75页,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①载《新青年》第2卷第5号,1917年。
    ②载《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年。
    ③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④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⑤《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
    ⑥(台湾)华正书局,1986年版。
    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⑧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⑩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13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5(台湾)东海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6黄山书社2005年版。
    17《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
    ①《文学遗产》网络版,2009年第4期。
    ②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③(台湾)学生书局1989版。
    ④(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⑤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⑧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四期,79—85页。
    ①徐永明《元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章培恒《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蒋寅《清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清代文学论稿》,第60页,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①《“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4期。
    ②《唐代文学从考》之《唐代诗人占籍考》《唐代闽籍诗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走向盛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④《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⑤《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唐代三大地域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⑥《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及地理意象》,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⑦《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唐代地域文化与诗歌》,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⑧《唐代交通与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⑨《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⑩《唐代荆楚本土诗歌与流寓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明人董其昌早就指出:“成、弘间,师无异道,士无异学,朱子之书立于掌故,称大一统。而修词之家墨守欧、曾,平平尔。时文之变而师古也,自北地(李梦阳)始也;理学之变而师心也,自东越(王阳明)始也。”董其昌《合刻罗文庄公集序》,《容台集·文集》卷一,明万历刻本。陈文新在《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第二章《同质异构的阳明心学与七子古学》也谈及此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见黄宗羲《明儒学案》之《三原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清)张廷玉《明史》第7244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清)陈鼎《东林列传》卷二《高攀龙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七十三《高启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三十二《明初文字之祸》,第740—741,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明)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十八《杂记》,第156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②参看史小军《文学复古与儒学复兴》,《人文杂志》1999年第2期;《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与儒学复兴》,《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
    ③转引自蒋寅《清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清代文学论稿》,第60页,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④(法)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顾良、张泽乾译,第51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①(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第82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②《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459页。
    ③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弁言》,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④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复旦学报》1986年第2期。
    ①《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②参看黄健《“两浙”文化与中国新文学的内在关联·导论》,第2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第96,120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④转引自黄健《“两浙”文化与中国新文学的内在关联·导论》,第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学灯》,1922年12月9日。
    ①(宋)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②章锡琛点校《张载集·近思录拾遗》,中华书局,第376页,1978年版。
    ③(清)黄宗羲《明儒学案》,沈芝盈点校,第158页,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关于教育与关学对于关陇士人的影响,将在本章第四节中详述。
    ①转引自胡朴安《中华全国分俗志》第201页,1986年版。
    ②(金)元好问《遗山集》卷三十七《送秦中诸人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①(明)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一《同年录序》:“吾省人同举丁卯者序齿录成,王太史序诸端悉矣,诸君子复欲予书其后,……”
    ②(明)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三十二《大明前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公墓表》:“初柟自入翰林,求交先生。”《康对山全集》卷二十八《韩汝庆集序》:“汝庆韩邦靖,朝邑人也,与其兄汝节同举正德戊辰进士,予与鄂杜王九思纳交焉。”
    ③(明)王九思《渼陂集》卷十三《明故朝列大夫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五泉韩子墓志铭》云:“举正德戊辰进士,予与武功康德涵爱其才,推为庶吉士,不果。明年己巳,拜工部虞衡司主事。”
    ①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第79—92页,《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②关于关陇地区商业的发展,参看李刚《陕西商帮史》第一章《明清陕西商帮形成的原因》,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田培栋在《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对“开中法”于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措意,第364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开中法”的基本形式是:户部根据边防或所需纳粮地区官员的报告,经向皇帝奏准,榜示纳中米粮的地点和仓口,公布上纳米粮额数及所中盐运司的盐引额数。上纳米粮的商人根据户部榜示的开中则例,自行选择所报中的盐运司,然后到指定的仓口报中,上纳米粮。仓口官给予仓钞,再由管粮郎中填发勘合,商人据此到指定的盐运司比兑,由盐运司指定盐场支取盐货,运至指定的行盐府县发卖。转引自范金民《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明)张翰《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盛冬铃点校,第82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转引自李刚《陕西商帮史·前言》第3页,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新安商人的研究》,《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第169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④李刚《陕西商帮史》第177页,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⑤李刚《陕西商帮史》第468页,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⑥转引自李刚《陕西商帮史》第123页,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表中进士数来自朱保炯、谢沛东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①(明)杨一清《石淙诗稿》卷四,《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0册影印明嘉靖间刻本,齐鲁书社2001年版。
    ②《石淙诗稿》卷七。
    ③《石淙诗稿》卷七《送康状元德涵还京》其二
    ④王九思《碧山乐府》卷三《康对山阻雨》其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738册影印明崇祯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⑤(明)冯从吾《关学编》卷四《泾野吕先生》,第43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⑥《石淙诗稿》卷十八,《督府稿》卷之二《与康德涵》:“初与桑宪副言,令其转请吾德涵固原会叙一月,以罄平生。正欲遣使奉邀,而行取之命忽下,败兴而止。……老夫此来,朝廷以边事起之。……然新年七十三岁,两目昏眊,不能视阅文字:足膝痿弱,行动须人搀扶,岂能入朝廷供职?……二十五日志泾州,日行一程,拟于元旦可至乾州。德涵望于初二日到彼,使得饱聆清诲,以慰数千里长别之怀,谅惟不外。”
    ①唐景绅、谢玉杰校点《杨一清集·督府稿》,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②杨一清对于关陇作家群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将在本章第四节详述。
    ③康海《康对山先生集》卷二十九《送邃庵先生序》。
    ④康海《康对山先生集》卷三十三《奉寿邃庵先生诗序》
    ⑤分别见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二、卷二十、卷二十一
    ⑥史小军《论明代前七子的关学品性》,第79—86页,《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①(明)冯从吾撰《关学编·序言》第1页,陈俊民、徐兴海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②(明)冯从吾撰《关学编》第3页,陈俊民、徐兴海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③(明)吕柟《泾野子内篇》卷十,第91页,赵瑞民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和关学学派》,第17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明)康海《沜东乐府校注》【中吕·普天乐·有怀十君子词】,第96页,赵俊玠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
    ②(明)康海《沜东乐府校注》【中吕·普天乐·有怀十君子词】,第95页。
    ③(明)冯从吾撰《关学编》第四卷《泾野吕先生》,第3页,陈俊民、徐兴海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④见冯从吾撰《关学编》第四卷《谿田马先生》,第47页。
    ⑤关于关陇理学家吕柟、马理、韩邦奇、韩邦靖与其他人的交往,将在第三章中详细论及。
    ⑥(明)康海《康对山先生集》卷三十三《奉寿邃庵先生诗序》。
    ⑦(明)杨一清《石淙诗稿》卷四《正学书院落成有作》,《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0册影印嘉靖刻本,齐鲁书社2001年版。
    ⑦(明)康海《康对山先生集》卷四《谒绿野书院》。
    ⑧(明)康海《康对山先生集》卷四《同仲木谒横渠先生祠》。
    ①(明)康海《康对山先生集》卷三十二《横渠先生经学理窟序》。
    ②(明)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三十二《大明前翰林院修撰对山先生康公墓表》。
    ③(明)王九思《渼陂集》卷四。
    ④(明)《泾野先生别集·序》,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张良知刻本。
    ⑤(明)(明)吕梢《泾野子内篇》卷十,第101页,赵瑞民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⑥(明)董其昌《容台集·文集》卷一《合刻罗文庄公集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032册影印明崇祯三年董庭刻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①(明)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一《池阳语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第303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③(宋)张载《张载集·经学理窟·宗法》,第258—259页,章锡琛点校,中华书局1978年版。
    ④(宋)司马光《司马光论谥书》,《张载集附录》,第387页。
    ⑤葛荣晋《中国实学文化导论》,第75—76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①(清)纪昀等著,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沧溟集》提要,第232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关于“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胜唐”的考论将在本文第四章第四节详述。
    ①(清)张廷玉《明史》,第730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清)纪昀等著,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沧溟集》提要,第232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李梦阳生于成化八年壬辰(1473),康海生于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
    ④(明)李开先《李开先集·闲居集》之十《对山康修撰传》,路工辑校,第593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⑤王九思《渼陂集序》。
    ①(明)李开先《李开先集·闲居集》之十《渼陂王检讨传》,路工辑校,第598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明)王九思《渼陂集·杜子美游春记》卷首。
    ③(明)康海《康对山全集》卷八。韩结根《康海年谱》云:“此皆在京为官时事,德涵明年八月遭母丧,冬扶柩归,自后未尝复至京师,故取其事一并系于本年。又,德涵放逐后即善琵琶,尝自谓得异人传(见传略),疑即习于此时(正德二年丁卯1507)。”康海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中状元,至次年九月因母思乡而还关中,故其观元人传奇可能更早。
    ④(明)康海《沜东乐府校注·附录》康海《<沜东乐府>序》,第233页,赵俊玠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
    ⑤(明)王九思《渼陂续集》卷中《明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康公神道之碑》。
    ⑥(明)王九思《碧山乐府序》。
    ⑦(明)王九思《渼陂续集》卷中《陆汝清传》云:“壬申夏,予罢归里舍,……”
    ⑧王九思因受李梦阳、康海的影响而文风转变,实为明代中期文风转变之代表,本文第五章第四节有详述。
    ①见刘得祯、王春《甘肃庆阳发现明李梦阳之母高氏墓志铭》,《文物》1993年第10期。此志后又经毕昭杰校正,见《甘肃庆阳李梦阳之母高氏墓志录文辨误》,《文物》1994年第4期,第96页。
    ②李梦阳从事复古创作肯定早于此年。如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五十八《张光世传》云:“李梦阳举之乡也,盖与光世同榜云。先是西涯公遗提学石淙公书,曰:‘今年榜张潜冠乎?’石淙公答之曰:‘设无李、张二生者,潜不后矣。’及见试录名第,西涯公叹且服日:‘邃老知人,邃老知人!’是时光世角尚(?),业已梦寐屈、宋,追步班、马,小视褒、雄,驰骋骚赋,落笔千万言,奇字烂错,绮文辉奕,观者咸谓子安再生,文考复出。既至京师,王公大人,翰卿吟客,访造其门,求其面识者,殆日无虚也,于是声名出李上。”张凤翔与李梦阳乡举同榜,后七年,即弘治十二年戊午(1498)进士及第,授户部主事,但其至京师当在弘治五年壬子(1492),据传,已名满天下,求其文者踵门,李梦阳也当同时从事复古创作。
    ③(明)李开先《李开先集·闲居集》之十《李空同传》,路工辑校,第602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④(清)鲁曾煜、张淑载纂乾隆四年(1739年)《祥符县志》卷十五《人物》云:“朱安溉,字思甫,镇平府奉国将军。笃行好古,于学无所不窥,邸第建青黎阁,藏书数千卷,日诵读其中,极意著作古文辞。”《空同集》卷四十四《镇平府大辅国将军墓志铭》云:“大辅国将军者,三镇国将军之长子,而镇平恭靖王之孙也,讳同鉒。周定王系有子同安睦,则同者,于定王为曾孙矣。初镇国娶于杨,生两辅国,暨广武、遂宁二郡君,而广武郡君生左宜人,左宜人配按察副使李某,则大辅国者,于吾妻实母舅,而为之甥之夫者,义弗得铭辞矣。”而据明制,皇帝次子封为亲王,亲王儿子袭封,其余子弟封为郡王,郡王长子袭王,镇国将军,其余子弟都封镇国将军,然后世代袭封,镇国将军之子都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之子都封奉国将军。 则朱安氵侃为李梦阳岳母之父朱同鉒子侄辈。按此处朱安溉言说有误,是年徐祯卿、何景明均未入京,但对于李梦阳倡言复古之状,仍可参考。
    ①(明)边贡《华泉集》卷九《同年会别诗序》:“丙辰,会试于礼部,再会于京师逆旅舍中。”李廷相《资政大夫南京户部尚书华泉边公贡神道碑》:“明年丙辰遂登进士第,授太常博士。时敬皇帝重祠事,公骏奔惟谨,尝以告不与,上私语左右曰:‘何不见年少官人耶?’”
    ②(明)王九思《渼陂集》卷十五《妻赠孺人赵氏继室封孺人张氏合葬墓志铭》云:“竟不救以卒,其九月所得男亦同日夭荡死,盖是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也.呜呼,痛哉!”
    ③(明)王九思《渼陂集》卷十四《明故中宪大夫山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白阁山人王寿夫墓志铭》云:“又二年戊午,予以庶吉士送幼子还故里,省视南阳。寿父乃遂随予归试关中。”《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一:“弘治十一年十月戊辰,授翰林院庶吉士濮韶、陈霁、叶德、贾永俱为本院编修,汪伟、王九思、刘瑞俱为检讨……”
    ④参前引王九思《渼陂集序》。
    ⑤(明)王九思《渼陂续集》卷中《明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康公神道之碑》:“已未,会试不第。”《对山集》卷四《同年刘丹棱见过道及已未下第会孟津途中事感而赋此》。《康对山先生集》卷二十九《送刘岳州序》:“余旧省叔父,居藁城一月,……今去所意才四年,而君有是命矣。”。诗作于弘治十六年。
    ⑥(明)孟洋《孟有涯集》卷十七《中顺大夫按察使提学副使何君墓志铭》:“己未试礼闱不第,游太学。”明嘉靖十七年王廷相刻本。
    ①(明)马理《谿田文集补遗·送康太史奉母还关中序》:“粤若弘治十有六载,臣太史海复于帝曰:‘……昔在十有三载,臣母氏携臣海来自邰,学于辟雍。……’”
    ②(明)马理等纂《陕西通志》,董健桥等校注,卷十九二十七《文献十五·乡贤·康海》,第1460—1461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③(清)万斯同《明史》卷三百八十八《李梦阳传》:“十一年,出监三关盐课,用法严,势豪失利,被构下狱。获释,己抗疏,言出令失平,宫府殊法,事涉宦戚,中尼,不行不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朱安(?)《李空同年表》:“十四年辛酉,……奉命监三关招商。公见边储日匮,奸蠹岁滋,戚里宦寺豪横无忌,包揽者赂通当道,上下相蒙,是以利归权要,士有饥色,前监临者,皆依违其间,或克私橐,至持法严峻,请托不行,嬖幸不便,媒蘖诬奏,致下诏狱,公依然就理,指陈利病,辞气不挠,事遂得白释,释复职。”《续修四库全书》第3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④(明)刘振撰,《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清钞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⑤(明)康海《对山先生全集》卷二十八《何仲默集序》。
    ⑥(明)李开先《李开先集·闲居集》之十《对山康修撰传》,路工辑校,第593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①(明)张治道《太微后集》卷四《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
    ②(明)乔世宁《丘隅集》卷十二《何先生传》。
    ③(明)王九思《渼陂集序》。
    ④刘海涵《何大夫先生年谱》,第546页,《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四十四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⑤《明武宗实录》卷三十五:“正德三年二月辛未,调兵科给事中王廷相为直隶亳州判官,以丁忧不赴部领勘合故也。”
    ⑥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四十五《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壬戌……明年,李子饷军西夏,挈左氏还。”
    ⑦(明)马理《谿田文集补遗·对山康修撰传》:“明年癸亥,以母氏苦思归,给假送还故里。”
    ⑧(明)王九思《渼陂集》卷十五《妻赠孺人赵氏继室封孺人张氏合葬墓志铭》云:“又四年甲子,予授例归省,携孺人而西。”
    ①行止时间是指在弘治十五年至正德五年前在京、离京时间。
    ②参看范志新《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之《附录八:徐祯卿年谱简编》第9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③范志新《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卷一《旅中言怀》,第1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①范志新《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卷一《扬州》,第1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②参看范志新《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之《附录八:徐祯卿年谱简编》第97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③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十二。
    ④参看范志新《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之《附录八:徐祯卿年谱简编》第99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⑤参看范志新《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之《附录八:徐祯卿年谱简编》第99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①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五十九。
    ②宋仪望《徐迪功祠记》,《明文海》卷三百六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③项笃寿《今献备遗》卷四十二《徐祯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④项笃寿《今献备遗》卷四十二《何景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①徐祯卿《秋日怀李郎中及边熊二君子五首》其中两首写给李梦阳,一首写给边贡;计入本表的包括书信、文章、及写给别集的序言。
    ②上述何景明经历参看刘海涵编《何大复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四十四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①饶龙隼《何景明诗选序》,第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葛荣晋《王廷相年谱》,第145—161页,《文献》1987年第4期。
    ③见葛荣晋《王廷相和明代气学》之张岱年《序》,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④史小军《论明代前七子的关学品性》,第79—86页,《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⑤史小军曾有文章探讨,参见《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与儒学复兴》,《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论明代前七子的关学品性》,《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①(清)纪昀等著,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八十九《古今诗删》提要,第264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清)纪昀等著,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沧溟集》提要,第232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七十八《五子七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①(明)康海《康对山先生集》卷四。
    ②(明)康海《康对山先生集》卷三十三《太微山人张孟独诗集序》,具体写作时间《康对山先生集》未载,张治道《张太微诗集》卷首附此序署:“辛卯春三月甲午浒西山人康海德涵序。”
    ③(明)康海《康对山先生集》卷二十八《渼陂先生集序》。
    ④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十二。
    ①(明)王九思《渼陂集》卷六《漫兴十首》之二。
    ②(明)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三。
    ③(明)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四《门墙拜别诗序》。
    ④(明)康海著《沜东乐府校注》第92页,赵俊玠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
    ⑤项笃寿《今献备遗》卷四十二《何景明》:“弘治初,北地李梦阳首为古文辞,变宋元之习,文称左迁,赋尚屈宋,诗古体宗汉魏,近律法李杜,学士大夫翕然从之。同时,济南边贡,姑苏徐祯卿及景明最有名,世称‘四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⑥(清)张廷玉等《明史》二百八十六《李梦阳传》:“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识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磷、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等号‘十才子’。”第7348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明)张治道《太微后集》卷四《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
    ⑧(明)乔世宁《丘隅集》卷十七《何先生传》。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十八《肖甫自江北移滇臬,走使以诗见问,赋此奉答》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四十一《喜肖甫中丞开府吴中》其二。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四十四《殷子以七言长韵见投聊抒鄙怀奉答凡二十韵》。
    ⑤(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续稿》卷十四《姚匡叔以道术为用,晦诸王上客,携其书来访,倦倦七子之盛有感而赠》。
    ⑥(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十五《悲七子篇》。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艺苑巵言》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②关于后“七子”所涉人物,不在本人所涉范围之内,将专文介绍。
    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五十七《大司马张公秋日过访溪上,余时留武林不值,抵舍后再往谒谢二首》其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④(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五十七《王山人世周以长歌及七言二律见贻赋答二首》。
    ⑤明万历邓云霄、潘之恒校刻《空同子集》卷首冯时可《空同先生集序》。
    ⑥(明)朱孟震《续玉笥诗谈》,《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17册影印清钞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⑦(明)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卷三百一十汤显祖《孙鹏初遂初堂集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①(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696册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十五年陈所学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②(明)范景文《文忠集》卷五《来禽馆文集叙》,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③(明)费经虞《雅伦》卷二十二《琐语》,《续修四库全书》第1697册影印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④(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第315页“边尚书贡”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版。
    ⑤(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三,《四库存目丛书补编》第45册影印河南省图书馆藏清初毛氏思古堂刻本,齐鲁书社1995年版。
    ⑥(清)宋荦《西陂类稿》卷二十七《杂著·漫堂说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①(明)费经虞《雅伦》卷十四《时代》,《续修四库全书》第1697册影印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②(明)方以智《通雅诗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李梦阳传》,第7348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二百八十七《李攀龙传》,第7377—7378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清)纪昀等著,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六,第241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清)纪昀等著,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第2324页。
    ④(清)纪昀等著,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八十九,第2645页。
    ⑤(清)李调元《雨村诗话》卷下,郭绍虞主编《清诗话续编》,第153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①陆蓥《问花楼诗话》卷二,郭绍虞主编《清诗话续编》,第23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②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六,郭绍虞主编《清诗话续编》,第20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③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郭绍虞主编《清诗话续编》,第235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詹镁义证,第4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②(唐)李善等《文选六臣注》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③(宋)邵雍《皇极经世书》卷十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0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④(清)李光地《榕村集》卷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①本文关于“七体”之文中“七”的含蕴,参照了卫绍生《七:一种以数字命名的文体》一文,见《寻根》,2007年第3期。
    ②指王昶、王鸣盛、吴泰来、钱大听、赵文哲、曹仁虎、黄文莲七人,合称“吴中七子”。“吴中七子”得名的是因为沈德潜主持紫阳书院时,选了七人的诗,在乾隆十八年(1753)汇刻成《七子诗选》。
    ③是指施闰章、丁澎、严沆、赵宾、张文光、宋琬、周茂源,具体人物可参李静《关于清初“燕台七子”的几个问题》,《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1期。
    ④是指洪亮吉、黄景仁、孙星衍、杨伦、赵怀玉、徐书受、吕星垣等人。
    ⑤本文关于数字“七”的分析,多处参照了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第七章《七星高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版。
    ⑥本节关于关陇作家群的形成和发展的大致脉络,私下曾多次向贾三强老师请教,多得贾老师指点和启发。
    ⑦(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清诗话》第547页,·上海古籍出版1967年版。其中对于康海的评价有 意气之语。
    ①可参《绪论》第2页,注⑥。
    ②(明)马汝骥《西玄集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73,原北平图书馆藏嘉靖刻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此文《四库全书丛目丛书》集部第62册,明嘉靖刻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卷十二第330页也收,但个别文字稍有出入,其中所列人物并无苏民、管楫、王九峰、胡侍,可能是刊刻流传中出现了错漏。
    ①(明)乔世宁《丘隅集》卷十四《刑部主事太微张公墓碑》。
    ②(明)胡侍《胡蒙谿集·送王子推谪滇诗序》,《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5辑第19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③(明)皇甫涍《皇甫少玄集》卷二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①(明)赵时春《浚谷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87册影印明万历八年周鉴刻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②(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第245—246页“李少师东阳”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版。
    ③(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第314页“王寿州九思”条。
    ④(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第318页“张主事孟独”条
    ⑤(清)万斯同《明史》卷三百八十八《文苑传》,《续修四库全书》第3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①(明)《康对山先生集》卷二《梦游太白山赋》有:“弘治阏逢摄提格终相之月,康子梦游太白。”当作于弘治七年甲寅(1494)康海二十岁时。
    ②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五十八《张光世传》
    ①见刘得祯、王春《甘肃庆阳发现明李梦阳之母高氏墓志铭》,《文物》1993年第10期,后又经毕昭杰校正,见《甘肃庆阳李梦阳之母高氏墓志录文辨误》,《文物》1994年第4期,第96页。
    ②(明)李开先《李开先集·闲居集》之十《李崆峒传》,路工辑校,第602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③(明)朱安(?)《李空同先生年表》。
    ④参见韩结根《康海年谱》第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⑤(明)马理《对山先生墓志铭》:“二十一岁与予讲学于长安邸舍,凡两月而别。明年,会于三原,凡十日而别。又明年,会于泾阳,数日而别。”
    ⑥(明)冯从吾《少墟集》卷二十《泾野吕先生》:“年十七八,梦明道程子、东莱吕氏就正所学,由是学益进。督学邃庵杨公、虎谷王公拔入正学书院,与群俊茂游。又乔世宁《丘隅集》卷十三《马谿田先生墓碑》:“会杨文襄公督学关中,见先生与康对山、吕泾野,大奇之,曰:‘康之文辞,马、吕之经学,解天下士也。’是时,身未出里中而声称传海内、动京师矣。”杨一清于弘治八年(1495)再任陕西提学副使。
    ⑦(明)《泾野先生别集·序》,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张良知刻本。
    ⑧(明)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二十三《福建按察司副使封中宪大夫莲峰先生韩公墓志铭》:“初弘治辛酉,梢与公之三子同试长安邸一寺,朝夕游,三子者今仪封知县邦彦,浙江佥事邦奇,工部员外邦靖也。”
    ⑨(明)王九思《渼陂集》卷十五《妻赠孺人赵氏继室封孺人张氏合葬墓志铭》云:“竟不救以卒,其九月所得男亦同日夭荡死,盖是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也.呜呼,痛哉!”
    ①(明)《渼陂集》卷十四《明故中宪大夫山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白阁山人王寿夫墓志铭》云:“又二年戊午,予以庶吉士送幼子还故里,省视南阳。寿父乃遂随予归试关中。” 《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一:“弘治十一年十月戊辰,授翰林院庶吉士濮韶、陈霁、叶德、贾永俱为本院编修,汪伟、王九思、刘瑞俱为检讨……”
    ②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二十一《送王子归鄂杜》
    ③(明)王九思《渼陂集序》。
    ④(明)王九思《渼陂续集》卷中《明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康公神道之碑》:“已未,会试不第。”
    ⑤(明)张凤翔《张伎陵集》卷二,康海后与母俱入京,直至正德年间因刘瑾事被黜,而张凤翔亡于弘治十七年,故此诗当作于次年。
    ⑥(明)马理《豁田文集补遗·送康太史奉母还关中序》:“粤若弘治十有六载,臣太史海复于帝曰:‘……昔在十有三载,臣母氏携臣海来自邰,学于辟雍。……’” (明)马理等纂《陕西通志》,董健桥等校注,卷十九二十七《文献十五·乡贤·康海》:于书览而不诵,凭乎若登春之台,游乎目而飫焉,而无所搴也。盖悉其意而遗其词。尝曰:‘经籍,古人之魂焉,吾得其魂焉已矣。辟之酒,善饮者漉其醇,不善饮者啜其醨,其下则贪糟醇焉耳。’又曰:‘上士恒逸,下士恒劳,夏萤而冬雪,日估毕焉不足而继之夜,不亦劳乎?诚虚吾襟,寻夫博之人而交之,则博不在彼而在此矣,吾何萤雪为哉!’”对于明代的理学颇多不满之处,故入太学之后“什九在外而日寻友朋,此海之学也,而挟册者笑之。”第1460—1461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⑦(明)马理《对山先生墓志铭》:“辛酉,公先如京师,以书招予。康海《康对山先生集》卷四十《文林郎知汤阴县县薛君墓志铭》:“藩卿在太学时,与胙城来嘉会,三原秦世观、马伯循、华州东希节,河中史宗道及予游。”
    ①(明)乔世宁《丘隅集》卷十三《马谿田先生墓碑》:“既入京,乃益与海内诸名公将学,其意见最合者,则吕泾野、崔后渠、何伯斋、罗整蓭,先生、吕、崔在太学同舍者五年,何、罗则吏部,时相与者,于是学日益纯,诗文益典厚,中道盛传缙绅中,所在学者多从之游。”
    ②(明)李开先《李开先集·闲居集》之九《泾野吕亚卿传》:“明年下第,卒业成均,与三原马伯循、秦世观,榆次寇子惇,安阳张仲修、崔仲凫、林悬、马敬臣,辍举业而讲理学。久之,德业进修,践履笃实,盖有悦而不已人不及知者。时或与他友习古冠婚士相见礼。”路工辑校,第567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③(清)万斯同《明史》卷三百八十八《李梦阳传》:“十一年,出监三关盐课,用法严,势豪失利,被构下狱。获释,己抗疏,言出令失平,宫府殊法,事涉宦戚,中尼,不行不报。”朱安(?)《李空同年表》:“十四年辛酉,……奉命监三关招商。公见边储日匮,奸蠹岁滋,戚里宦寺豪横无忌,包揽者赂通当道,上下相蒙,是以利归权要,士有饥色,前监临者,皆依违其间,或克私橐,至持法严峻,请托不行,嬖幸不便,媒蘖诬奏,致下诏狱,公依然就理,指陈利病,辞气不挠,事遂得白释,释复职。”续修四库全书第3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④(明)《少墟集》卷二十《泾野吕先生》,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①(明)乔世宁《丘隅集》卷十二《何先生传》。
    ②(明)焦竑《献征录》,卷三十七马汝骥《通议大夫南京礼部右侍郎泾野吕公柟行状》,第1520-1523页,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③(明)李开先《李开先集·闲居集》之十《渼陂王检讨传》,路工辑校,第598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④(明)王九思《渼陂集》卷六《漫兴十首》其五。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二百八十六《李梦阳传》,第7348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李梦阳此列举了多人,但关陇文人却并未提及,原因笔者将在《李梦阳与康海等关陇文人关系丛考》文中详细论及。
    ②(明)康海《康对山全集》卷二十八《渼陂先生集序》,康海此处所谓之“七子”,仅为泛指,参看上一节《“前七子”本真探源》
    ③(明)张治道《太微后集》卷四《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
    ④(明)马理《谿田文集补遗·对山康修撰传》:“明年癸亥,以母氏苦思归,给假送还故里。”
    ⑤(明)王九思《渼陂续集》卷中《明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康公神道之碑》:“戊辰春,同考礼部会试举人。
    ⑥(明)张治道《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戊辰,先生同考会试场中,拟高陵吕仲木为第一,而主者置之第六。榜后先生忿言于朝曰:‘吕仲木天下士也,场中文卷无可与并者,今乃以南北之私忘天下之公,蔽贤之罪谁则当之?会试若能屈吕矣,能屈其廷试乎!’时内阁王济之为主考,甚怒先生焉。及廷试,吕果第一,人又甚服之。”
    ⑦(明)《渼陂集》卷十三《明故朝列大夫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五泉韩子墓志铭》云:“举正德戊辰进士,予与武功康德涵爱其才,推为庶吉士,不果。明年己巳,拜工部虞衡司主事。”
    ⑧(明)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三十二《大明前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公墓表》
    ①(明)康海《康对山全集》卷二十八《韩汝庆集序》
    ②也有观点认为正德三年为关陇文人发展的一个点,认为李梦阳、康海、吕柟均于是年回乡,关陇文人失去了在北京的话语权。参看魏强、马卫中《明中叶秦陇文人集团及其诗学观》一文,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9—85页,2009年第四期。魏强、马卫中。其实吕柟刚中状元,并未回乡,李梦阳、康海回乡也并未对其影响力有太多影响。
    ③如李梦阳之父李正的墓志铭即由李东阳撰写。见李东阳《怀麓堂集》第七十六卷《明周府封丘王教授赠承德郎户部主事李君墓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明)康海《康对山先生集》卷四十五《先平阳府君夫人张氏行状》:“先夫人……卒日正德戊辰八月戊寅。”王九思《渼陂续集》卷中《明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康公神道之碑》:“其年秋,太安人弃养,公将西归合葬平阳公。诸翰林之葬其亲者,铭、表、碑、传无弗谒馆阁诸公者,公独不然。或劝之,乃大怒曰:‘孝其亲者,在文章之必传耳,官爵何为?’于是自述状,以二三友生为之。刻集既成,题曰《康长公世行叙述》,遍送馆阁诸公。诸公见之,无弗怪且怒者。”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一《康长公世行叙述序》:“康长公名德巍巍然冠诸关中,人至今思之,无小大贤不肖无弗知康长公也。然学者论事又多失实,不似康长公。有子曰海,乃自撰述,于是鄂杜王君为墓志铭,庆阳李君为碑,皋兰段君为传,而康长公家世行迹略可诵说矣。……是刻所传述及志铭、碑、传四篇,曰《康长公世行叙述》。”张治道《太微后集》卷四《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戊辰,……丁母忧。……往时京官值亲殁,持厚币求内阁志铭以为荣显,而先生独不求内阁文,自撰状,而以鄂杜王敬夫为志铭,北郡李献吉为墓表,皋兰段德光为传。一时文出,见者无不惊叹,以为汉文复作,可以洗明文之陋矣。西涯见之,益大含之,因呼为‘子字股’,盖以数公为文称子故也。”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卷十《对山康修撰传》:“母太安人弃养,将西归。……君乃自为之状,而以二三知友各为之文。……吕九川见而深讶之,以为此去官供状也,尚以其刻送人,何也?”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五:“康对山以状元等第,在馆中声望籍甚,台省诸公得其声咳以为荣,不久以忧去。大率翰林官丁忧,其墓文皆请之内阁诸公,此旧例也。对山……求李空同作墓碑,王渼陂、段德光作墓志与传。时李西涯方秉海内文柄,大不平之。值逆瑾事起,对山遂落籍。”
    ⑤(明)李开先《李开先集·闲居集》之九《泾野吕亚卿传》:“明年下第,卒业成均,与三原马伯循、秦世观,榆次寇子惇,安阳张仲修、崔仲凫、林悬、马敬臣,辍举业而讲理学。久之,德业进修,践履笃实,盖有悦而不已人不及知者。时或与他友习古冠婚士相见礼。”路工辑校,第568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⑥(明)焦竑《献征录》卷七十一薛应旂《南京光禄寺卿谿田马公理传》:“乙丑丧生母,庚午又丧父,先后哀毁茕然。”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⑦(明)马理撰墓志铭云:“在官二年,窃政人愤甚。西夏乱,公疏请上入宫御经筵、亲政事,则祸乱潜消,内外臣富贵可常保,窃政人恶其直,因尝御贺礼又不往见,欲杀之,乃乞养病归。其人使校尉尾之至真定,不得其过而返。抵家数月,其人凌迟死。”
    ⑧(明)谈迁《国榷》:“庚午正德五年……八月……辛丑,治瑾党,都御史……杨武、刘聪,……修撰康海,大理少卿董恬,……并削籍。……吏部郎中王九思寿州同知,……传奉检讨胡缵宗嘉定州判官。”中华书局1958年版。
    (清)万斯同《明史》卷三百八十八《王九思传》:“瑾诛,诸翰林俱复故任,九思居职自如,无何,言官交章系瑾党,谓九思乃瑾及张綵乡人,故独得美秩,坐谪寿州同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何栋《太华山人集》卷二《明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可泉胡公缵宗墓志铭》:“庚午,执政者以瑾败,其子编管为民,乃诖公与邵公、黄公等俱外补。公补四川嘉定州判官。”
    ①(明)乔世宁《丘隅集》卷十四《刑部主事太微张公墓碑》,明嘉靖刻本。
    ②(明)胡侍《真珠船》卷八“西翰林”条,《四库存目丛书》第102册影印明刻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①(明)张治道《丘隅集》卷十四《太微张公墓碑》。
    ②(清)万斯同《明史》卷三百八十八《文苑传》,《续修四库全书》第3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③关于李梦阳改名的具体原因,参看拙文《李梦阳早年二三事考辨》,《理论界》2009年第1期。
    ①本节关陇作家别集考述部分,承蒙贾三强老师惠赐王九思、刘储秀、韩邦奇、韩邦靖、屈氏、胡侍、张治道、马理、许宗鲁、王讴、王用宾、何栋、杨爵、李宗枢、王维桢、乔世宁等人的著述资料。贾老师作有《<清雍正陕西通志·经籍志>著录文集研究》(未刊稿)一书。
    ②关于李梦阳别集的情况,参考了郝润华《李梦阳诗文集流传及版本考辨》一文,《古典文献研究》第12辑,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①(明)朱国祯《皇明史概·皇明大政记》卷二四,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台湾原刊本影印1991年版。
    ②(明)李开先《李开先集·闲居集》之十《李崆峒传》,路工辑校,第602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③(明)黄省曾《空同先生文集序》,载《空同先生集》嘉靖九年刻本卷首。
    ①关于康海《对山集》的论述,参看韩结根《<对山集>版本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余春柯、贾三强《康海<对山集>诸版本补考》,未刊稿。
    ①(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郭绍虞校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②(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郭绍虞校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①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第545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元)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七《吴复诗录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③(元)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十一《潇湘集序》。
    ④(元)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七《李仲虞诗序》。
    ⑤(明)高启《凫藻集》卷二《独庵集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⑥(清)纪昀等著,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六十九《大全集》提要,第227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清)陈鼎《东林列传》卷二《高攀龙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②《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三。
    ③(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七《习庵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④(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卷七十八,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⑤(清)张廷玉《明史·选举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清)张廷玉《明史》卷二百八十二《范祖干传》。
    ①(明)宋濂《文宪集》卷二十五《文原》,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②(明)宋濂《文宪集》卷二十六《文说》。
    ③(明)宋濂《文宪集》卷七《徐教授文集序》。
    ④(明)宋濂《文宪集》卷六《张侍讲翠屏集序》,。
    ⑤(明)宋濂《文宪集》卷七《徐教授文集序》。
    ⑥(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696册影印明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①当然这两种文学思想实际上都不排除“性情”,也可视为其有共通之处,但详细地审视其各自所谓的“性情”,其对于个性自由的“真我”的追求与对理学所谓“道”的向往,实质自明。
    ②杨士弘有唐诗选本《唐音》,成于元至正四年(1344),第一次将唐代诗歌作为一个音乐系统来看待。见朱易安《中国诗学史·明代卷》,第39页,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③(台湾)简锦松《明代文学批评研究》第192页,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版。
    ④(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十四《沧海遗珠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⑤(明)杨荣《文敏集》卷十一《省愆集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①(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卷六十四《篁墩文集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②(明)杨一清《怀麓堂集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③(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卷二十二《一闲轩诗序》。
    ④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下卷》第65—6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明)李东阳《怀麓堂集》卷二十五《沧洲诗集序》。
    ⑥(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①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第1页,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②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第186—18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③刘毓庆《明代诗文复古动因之宏观考察》,《首届明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钱钟书《钱钟书散文选》,第509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①黄卓越《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第19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五十一《梅月先生诗序》。
    ③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五十一《鸣春集序》
    ④(明)康海《康对山全集》卷三十三。
    ⑤(明)胡侍《胡蒙谿文集》卷三《文辨》,嘉靖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①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五十一《张生诗序》。
    ②(明)王九思《渼陂集·杜子美游春记》卷首。
    ③(明)韩邦奇《苑洛集》卷一《志乐序》。
    ④(明)胡侍《胡蒙谿文集》卷一《送王子推谪滇诗序》。
    ⑤(明)康海《太微山人张孟独诗集序》。
    ⑥(明)乔世宁《丘隅集》卷十《毂下稿叙》。
    ①(明)赵时春《浚谷先生集》卷七《西曹对雨诗序》。
    ②(明)赵时春《浚谷先生集》卷七《王端溪关西诗序》。
    ③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五十二《缶音序》。
    ①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十五《论学篇》。
    ②黄卓越《前七子文复秦汉说的几个意义向度》,《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③(明)吕柟《毛诗序说》。
    ④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五十一《结肠操谱序》。
    ⑤(明)王九思《渼陂续集》卷上。
    ①(明)王九思《渼陂集》卷九。
    ②(明)薛应旂《方山薛先生全集》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343册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嘉靖间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③(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八《复陈王岳方伯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344册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间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④关于关陇士人“狂士”的精神,可参看郑利华《明代中期文学演进与城市形态》一书第二章第一节《人格重建:狂士精神与个性的表征》,第84—12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①(明)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卷三《唐雅序》。
    ②(明)王维桢《槐野先生存笥稿》卷十五《文章根本六经论》。
    ③关陇士人对于秦汉魏晋唐代诗文的推崇,将在下文《“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辩说》中具体论及。
    ①潘之恒《空同集》卷首《诗集自序》。
    ①(明)朱安溉《李空同年表》记李梦阳迁至开封时间为成化十八年(1481)为误,但其年李梦阳父李正守孝于庆阳老家,次年才可去开封周府。参看拙文《李梦阳早年事迹考——以李梦阳母高氏墓志为中心》。
    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时尚小令》。
    ③(明)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卷六。
    ①(明)王九思《渼陂集·杜子美游春记》卷首。
    ②(明)康海《康对山全集》卷八。
    ③(明)王九思《渼陂续集》卷中《明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康公神道之碑》。
    ④(明)康海《沜东乐府校注·附录》康海《<沜东乐府)序》,第233页,赵俊玠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
    ①(明)王九思《碧山乐府序》
    ②(明)乔世宁《墅谈序》,《四库存目丛书》第102册影印明嘉靖间刻本,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③(清)纪昀等著,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二十七,第169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明)胡侍《真珠船》卷一,《四库存目丛书》第102册影印明刻本,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①(明)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卷十四《跋汉诗后》。
    ②(明)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卷二《拟汉乐府自序》。
    ③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十二《答周子书》。
    ④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十二《驳何氏论文书》。
    ⑤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十二《驳何氏论文书》。
    ⑥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十二《答周子书》。
    ①关于此问题将在下一节中详细论及。
    ②潘之恒《空同集》卷首《诗集自序》。
    ③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十二《秦君饯送诗序》。
    ④(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⑤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十二《驳何氏论文书》。
    ⑥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四十八《潜虬山人记》。
    ①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五十一《林公诗序》。
    ②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五十二《缶音序》。
    ③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十二《驳何氏论文书》。
    ①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第141页,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②(明)康海《对山集》卷一《制策》后附张治道《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因张治道与康海定交时间在正德七年壬申(1512)。故此段记述当在正德五年之后。
    ③(明)康海《康对山全集》卷二十。
    ①(明)康海《康对山先生全集》卷二十八《浚川文集序》。
    ②(明)康海《康对山先生全集》卷二十八《韩汝庆集序》。
    ①(明)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卷三《唐雅序》。
    ②(明)王维桢《槐野先生存笥稿》卷十五《文章根本六经论》。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307页,中华书局,1961年版。
    ②陈书录《明代前后七子研究》第15—2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③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第126—127页,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④黄卓越《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第16—4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史小军《论明代前七子的关学品性》,《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⑥冯小禄《明代诗文论争研究》,140—153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⑦徐朔方、孙秋克《明代文学史》第209—210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⑧(清)万斯同《明史》卷三百八十八《文苑传》,《续修四库全书》第3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①(清)纪昀等著,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李东阳《怀麓堂集》提要,第229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四十七《凌溪先生墓志铭》。
    ②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十六《外篇·论学上篇》。
    ①(明)康海《康对山全集》卷二十七《渼陂先生集序》。
    ②(明)康海《对山集》卷三《渔石类稿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③(明)王九思《渼陂续集》卷下《刻太微集后序》。
    ④(明)《渼陂集》卷七《与刘德夫书》。
    ⑤(明)王廷相《大复集序》。
    ⑥(明)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卷十一《秦汉文序》。
    ⑦(明)韩邦奇《苑洛集》卷一《论式序》。
    ⑧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十二《答周子书》。
    ⑨(明)康海《康对山全集》卷二十七《渼陂先生集序》。
    ①(明)康海《对山集》卷三《渔石类稿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②(明)康海《康对山全集》卷三十二《史记序》。
    ③(明)王九思《渼陂集》卷七《与刘德夫书》。
    ④(明)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卷十一《秦汉文序》。
    ⑤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十二《与徐氏论文书》。
    ⑥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四十八《潜虬山人记》。
    ①(明)康海《康对山全集》卷二十八《渼陂先生集序》。
    ②(明)康海《对山集》卷四《樊子少南诗集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③(明)何景明《大复集》卷三十四《海叟诗序》。
    ④(明)王廷相《王氏家藏集》卷二十七《寄孟望之》。
    ⑤(明)王廷相《王氏家藏集》卷二十七《答黄省曾秀才》。
    ⑥(明)边贡《华泉集》卷十四《题空同书翰后》。
    ⑦(明)徐祯卿《迪功集》卷六《与李献吉论文书》。
    ①(明)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卷十一《杜诗批注后序》。
    ①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第303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参看黄卓越《前七子文复秦汉说的几个意义向度》对李梦阳的评语,《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③参看日人吉川辛次郎《李梦阳的一个侧面——古文辞的平民性》,章培恒译,《中国诗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23—340页;章培恒《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陈建华《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学术月刊》,1986年第8期。
    ①吴根友《明清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诸问题》,第159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②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第11—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①冯梦龙编《挂枝儿》中有《泥人》一首,其云:“泥人儿,好一似咱两个,捏一个你,塑一个我。两下里如何,就将他来揉和了重新做,重捏一个你,重塑一个我。我身上有你也,你身上有了我。”与其相类,都为民间俗曲,只是名称有所不同,见《明清民歌时调集》第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新1版。
    ②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五。
    ③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五。
    ④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
    ①(明)李开先《李开先集·闲居集》之六《市井艳词序》,路工辑校,第320--321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明)袁中道《明雪斋集》卷十三《游荷叶山记》,钱伯城点校,第5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①(明)冯梦龙编《山歌》,《明清民歌时调集》第26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新1版。
    ②(明)董其昌《容台集·文集》卷一《合刻罗文庄公集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032册影印明崇祯三年董庭刻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③(明)顾大韶编《李温陵集》卷六《与管登之书》。
    ④《甘肃社会科学》,2009第4期。
    ⑤《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⑥郑州大学2006硕士论文。
    ①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②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③见刘得祯、王春《甘肃庆阳发现明李梦阳之母高氏墓志铭》,载《文物》1993年第10期;此志后又经毕昭杰校正,见《甘肃庆阳李梦阳之母高氏墓志录文辨误》,载《文物》1994年第4期。这是李梦阳的一篇轶文,在其《空同集》中并未收录,对李梦阳生平研究、文集校勘等有重要的价值,惜乎学界对此重视不够,未能得到更多地利用。
    ①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十二。
    ②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论学上篇第五》。
    ①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十五《论学篇》。
    ①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四十三。
    ②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三十八。
    ①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下卷第7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明)杨一清《石淙诗稿》卷七《翰撰康德涵谒予平凉行台》,《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0册影印明嘉靖间刻本,齐鲁书社2001年版。
    ①(明)王九思《渼陂集》卷六《漫兴十首》之四、之六。
    ②(明)王九思《渼陂集序》。
    ③康海生于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
    ④康海在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中状元。
    ⑤(明)张治道《太微后集》卷四《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
    ⑥(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五《史十一》,第126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①(明)张治道《太微后集》卷四《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
    ②(明)《康对山先生集》卷二《梦游太白山赋》有:“弘治阏逢摄提格终相之月,康子梦游太白。”当作于弘治七年甲寅(1494)康海二十岁时。
    ③(明)《康对山先生集》卷二《叹潦水赋》:“甲寅秋九月,余南望绿野书院。时秋序已阑,微雨新霁;丹枫载途,青岑弥望。……”
    ④(明)马理等纂《陕西通志》,董健桥等校注,卷十九二十七《文献十五·乡贤·康海》,第1460—1461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⑤(明)王九思《渼陂集·杜子美游春记》卷首。
    ⑥(明)康海《康对山全集》卷八。韩结根《康海年谱》云:“此皆在京为官时事,德涵明年八月遭母丧,冬扶枢归,自后未尝复至京师,故取其事一并系于本年。又,德涵放逐后即善琵琶,尝自谓得异人传(见传略),疑即习于此时(正德二年丁卯1507)。”康海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中状元,至次年九月因母思乡而还关中,故其观元人传奇可能更早。
    ①(明)王九思《渼陂续集》卷中《明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康公神道之碑》
    ②(明)康海《沜东乐府校注·附录》康海《<沜东乐府>序》,第233页,赵俊玠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
    ①(明)王九思《碧山乐府序》。
    ②赵义山《关于康海的散曲创作》,《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
    ③(明)《康对山全集》卷二十八。
    ④(明)《康对山先生全集》卷二十八《浚川文集序》。
    ①(明)《康对山全集》卷二十七《送文谷先生序》。
    ②(明)《康对山全集》卷三十二《史记序》。
    ③(明)《康对山全集》卷二十七《渼陂先生集序》。
    ①(明)《康对山全集》卷一。
    ①(明)张治道在《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
    ②(明)《康对山全集》卷三十七。
    ③(明)《康对山全集》卷三十七。
    ④(明)《康对山全集》卷三十七。
    ①(明)王九思《渼陂续集》卷中《明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康公神道之碑》。
    ②(明)康海《对山集》卷三《渔石类稿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③(明)李开先《李开先集·闲居集》之十《对山康修撰传》,路工辑校,第593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④(明)康海《对山集》后附张洲《对山集后序》。
    ①(明)《康对山全集》卷二十二。
    ②(明)李开先《李开先集·闲居集》之十《对山康修撰传》,路工辑校,第593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③(明)《康对山全集》卷三十二。
    ①(清)张廷玉《明史》,第730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第245页“李少师东阳”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版。
    ③(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第245—246页“李少师东阳”条。
    ④李梦阳生于成化八年壬辰(1473),
    ⑤康海生于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
    ⑥李梦阳于弘治六年癸丑(1493)中进士。
    ⑦康海在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中状元。
    ①(明)李开先《李开先集·闲居集》之十《渼陂王检讨传》,路工辑校,第598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明)王九思《渼陂集序》。
    ③(明)王九思《渼陂续集》卷上。
    ④(明)王九思《渼陂集》卷九。
    ⑤(明)王九思《渼陂续集》卷下《刻太微集后序》。
    ⑥(明)《渼陂集》卷七《与刘德夫书》。
    ①(明)李开先《李开先集·闲居集》之十《李空同传》,路工辑校,第602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明)马理《谿田文集补遗·送康太史奉母还关中序》:“粤若弘治十有六载,臣太史海复于帝曰:‘……昔在十有三载,臣母氏携臣海来自邰,学于辟雍。……’”
    ③(明)马理等纂《陕西通志》,董健桥等校注,卷十九二十七《文献十五·乡贤·康海》,第1460--1461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④(明)张治道《太微后集》卷四《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
    ⑤(明)张治道《太微后集》卷四《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
    ⑥(明)王九思《碧山乐府序》。
    ①当然王九思文风中的这种风格,与其自身的文学才能也不无关系。
    ②(明)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10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③(明)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3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①(明)顾起伦《国雅品》,《历代诗话续编》,第110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明)《康对山全集》卷二十七《渼陂先生集序》
    ①方诗铭、方小芬编《中国史历日和中公历日对照表》,第59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②上述李梦阳集版本内容,详见郝润华《<李梦阳集>流传及版本考辨》,载《古典文献研究》第1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明)李东阳《怀麓堂集》第七十六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①(明)朱孟震《玉笥诗谈》,《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17册,齐鲁书社2001年版。
    ②(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续修四库全书》第53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①(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诗类》,第119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卷六十四。
    《十三经注疏》 阮元刻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明史》 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明史稿》王鸿绪撰,(台湾)文海出版社敬慎堂刊本1962年版。
    《国榷》 谈迁撰,张宗祥点校,中华书局1958年版。
    《明通鉴》夏燮撰,沈仲九标点,中华书局1959年版。
    《历代纪事本末》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
    《藏书》 李贽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续藏书》李贽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明书》 傅维鳞撰,《二十五别史》本,齐鲁书社1999年版。
    《罪唯录》查继佐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弇山堂别集》王世贞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实录》 明代官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
    《国朝献徵录》焦竑编,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列朝诗集小传》钱谦益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版。。
    《国朝列卿记》雷礼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本,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
    《皇明史概》朱国桢撰,(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明崇祯刻本,1984年版。
    《明史约》 梅启照稿本。
    《明史窃》 尹守衡撰,光绪十二年刻本。
    《名山藏》 何乔远撰,《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明崇祯刻本。
    《宪章录》 薛应旂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藏万历二年陆光宅刻本。
    《国宝新编》 顾磷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嘉靖间吴郡袁氏嘉趣堂刻金声玉振集本。
    《皇明词林人物考十二卷》王兆云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间刻本。
    《明儒学案》 黄宗羲撰,沈芝盈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督抚年表》 吴廷燮撰,中华书局,1982年版。
    《大明一统志》 李贤撰,三秦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
    《陕西通志》 赵廷瑞、马理、吕柟等编撰,董健桥等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陕西通志》 刘于义、沈清崖编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甘肃通志》 许容监修,李迪编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宁夏新志》 杨守礼修,管律等纂,《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藏明嘉靖十九年刻本。
    《乾隆西安府志》 舒其绅修,严长明纂,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嘉庆长安县志》 张聪贤修,董曾臣纂,嘉庆二十年刻本。
    《嘉庆咸宁县志》 高廷法,沈琮修,董祐诚纂,清嘉庆二十四年刻本。
    《乾隆鄂县新志》 汪以诚修,孙景烈纂,乾隆四十二年刻本。
    《乾隆咸阳县志》 臧应桐纂修, 乾隆十六年刻本。
    《乾隆兴平县志》 顾声雷修,张埙纂,光绪二年刻本。
    《嘉靖高陵县志》 吕柟纂修,光绪十年刻本。
    《光绪高陵县续志》程维雍修,白遇道纂,光绪十年刻本。
    《嘉靖重修三原志》张信纂修抄本。
    《乾隆三原县志》 刘绍攽纂修,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乾隆盩厔县志》 杨仪修,王开沃纂,乾隆五十八年补刻本。
    《嘉靖渭南县志》 南大吉纂修,嘉靖间抄本。
    《道光重辑渭南县志》何耿绳修,姚景衡纂,道光九年刻本。
    《乾隆临潼县志》 史传远纂修,乾隆四十年刻本。
    《雍正蓝田县志》 郭显贤原本,李元升增修,李大捷增纂,雍正八年增刻顺治抄本。
    《咸丰同州府志》 李恩继,文廉修,蒋湘南纂,咸丰二年刻本。
    《正德朝邑县志》 王道修,韩邦靖纂,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鳌刻本。
    《万历续朝邑县志》郭实修,王学谟纂,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鳌刻本。
    《隆庆华州志》 李可久修,张光孝纂,光绪八年合刻本。
    《乾隆华阴县志》 陆维垣,许光基修,李天秀等纂,民国十七年西安艺林印书社铅印本。
    《康熙蒲城县志》 邓永芳修,李馥蒸纂,康熙间抄本。
    《乾隆白水县志》 梁善长纂修,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嘉靖耀州志》 李廷实修,乔世宁纂,乾隆二十七年汪灏刻本。
    《乾隆续耀州志》 汪灏修,钟麟书纂,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乾隆直隶商州志》王如玖纂修,乾隆九年刻本。
    《乾隆凤翔府志》 达灵阿修,周方炯,高登科纂,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宣统郿县志》 李带双原本;沈锡荣增补,宣统元年增补乾隆本。
    《正德武功县志》 康海纂,孙景烈评注,乾隆二十六年玛星阿刻本。
    《雍正武功县后志》沈华修,崔昭等纂,乾隆十二年刻本。
    《道光榆林府志》 李熙龄纂修,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嘉庆重修延安府志》洪蕙纂修,嘉庆七年刻本。
    《乾隆洵阳县志》 邓梦琴纂修,同治九年增刻本。
    《乾隆绥德州直隶州志》吴忠诰修,李继峤纂,乾隆四十九年刻本。
    《嘉靖庆阳府志》 翰、傅学礼纂修,嘉靖三十六年刻本。
    《顺治庆阳府志》 杨藻凤纂修,顺治十七年抄本。
    《康熙宁州志》 晋显卿修,王星麟纂,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近思录集注》 朱熹、吕祖谦编选、江永集注。
    《明会典》 申时行等,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
    《明会要》 龙文彬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纪昀等撰,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中华书局1997年版
    《明史艺文志·补编·附编》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续文献通考》 王圻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万历刻本。
    《廿二史札记校证》赵翼撰,王树民校正,中华书局1984年版。
    《十驾斋养新录》 钱大昕撰,上海书店1983年版。
    《文史通义校注》 章学诚撰,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二程集》 程颢、程颐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张载集》 章锡深点校,中华书局1978年版。
    《泾野子内篇》吕柟撰,赵瑞民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关学编》(附续编) 冯从吾撰,陈俊民、徐兴海点校,中华书局1987
    年版。
    《王端毅公文集九卷》 王恕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嘉靖三十年乔世宁刻本。
    《杨一清集》 唐景绅、谢玉杰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
    《怀麓堂集》 李东阳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王文成全书》三十八卷王守仁撰,明钱德洪原编,明谢廷杰汇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空同集》六十六卷 李梦阳撰,郝润华校笺。
    《大复集》 何景明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何大复先生年谱》 刘海涵编,光绪龙潭精舍丛刻本。
    《王廷相集》 王廷相撰,王孝鱼点校本,中华书局1989年版。
    《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徐祯卿撰,范志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华泉集》十四卷 边贡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对山集》十九卷 康海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嘉靖二十四年吴孟祺刻本。
    《康对山先生集》四十六卷明万历十年潘允哲刻本。
    《渼陂集》十六卷《渼陂续集》三卷王九思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嘉靖间刻崇祯间补修本。
    《碧山诗余》二卷 王九思撰,明嘉靖三十年宋廷琦刻本。
    《苑洛集》二十二卷 韩邦奇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苑洛集》二十二卷 韩邦奇撰,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
    《韩五泉诗》四卷《附录》二卷韩邦靖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嘉靖十六年赵伯一刻本。
    《韩安人遗诗》一卷 屈淑撰,清刻本。
    《豁田文集》十一卷《补遗》一卷马理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万历十七年清乾隆十七年补修本。
    《泾野先生文集》三十六卷吕柟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嘉靖三十四年于德昌刻本。
    《重刻泾野先生文集》三十八卷 吕柟撰,清道光十二年刻本。
    《泾野先生别集》十二卷 吕柟撰,明嘉靖二十三年张良知刻本。
    《十四游记》一卷 吕柟撰,明嘉靖十六年胡大器刻本。
    《十四游记》校注 王仲一、李安民校注《十四游记》,1985年高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印。
    《太白山人漫稿》 孙一元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鸟鼠山人小集》十六卷《后集》二卷胡缵宗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嘉靖间刻本。
    《可泉拟涯翁拟古乐府》二卷胡缵宗撰,明张光孝评,明胡统宗注,《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嘉靖三十六年汪瀚刻本。
    《拟汉乐府八卷补遗》一卷《附录》二卷胡缵宗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嘉靖十八年刻本。
    《愿学集》 胡缵宗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明嘉靖间鸟鼠山房刻清修本。
    《雍音》四卷 胡缵宗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嘉靖二十七年清渭草堂刻修补本。
    《张太微诗集》十二卷《后集》四卷张治道撰,南京图书馆胶片。
    《嘉靖集》八卷 张治道撰,南京图书馆胶片。
    《刘西陂集》四卷 刘储秀撰,《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明嘉靖三十年傅凤翱刻本。
    《西玄诗集》一卷 马汝骥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嘉靖间刻本。
    《西玄诗集》不分卷 马汝骥撰,明嘉靖十七年胡缵宗刻本。
    《西玄集》十卷 马汝骥撰,明嘉靖四十二年孙应鳌刻本。
    《马文简公集》八卷《附录》一卷马汝骥撰,明嘉靖四十一年马逢乾刻本。
    《少华山人文集前集》十三卷《后集》十三卷《续集》十五卷许宗鲁撰,南京图书馆胶片。
    《少华山人前集》十三卷《后集》九卷许宗鲁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影印。
    《胡濛溪文集》四卷《诗集》六卷《附录》一卷胡侍撰,《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明嘉靖间刻本。
    《珍珠船》八卷 胡侍撰,影印明刻本。
    《墅谈》 胡侍撰,影印明嘉靖间刻本。
    《赵浚谷诗集》六卷《文集》十卷附《永思录》一卷《疏案》一卷赵时春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万历八年周鉴刻本。
    《杨忠介集》十三卷《附录》五卷杨爵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杨忠介公全集》十三卷杨爵撰,明刻本。
    《杨忠介公集》十三卷《附录》五卷杨爵撰,清顺治八年杨绍武刻重修本。
    《槐野先生存笥稿》三十八卷《附录》一卷王维桢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四黄陞、王九叙刻本。
    《王氏存笥稿》二十卷 王维桢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嘉靖三十六年刻本。
    《王槐野先生存笥稿续集》九卷王维桢撰,《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明嘉靖间徐学礼刻本。
    《太华山人集》四卷 何栋撰,明刻本。
    《丘隅集》十九卷 乔世宁撰,明嘉靖四十二年刻本。
    《王彭衙集》九卷 嘉靖十四年刻本(1540)。
    《李石叠集》四卷、《附录》一卷李宗枢撰,明嘉靖二十九年西亭书院刻本。
    《张伎陵集》七卷(存卷一至卷三)张凤翔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嘉靖间刻本。
    《柏斋集》十一卷 何瑭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俨山外集》三十四卷 陆深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俨山集一百卷《续集》十卷陆深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孟有涯集》十七卷 孟洋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嘉靖十七年王廷相等刻本。
    《五岳山人集》三十六卷黄省曾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嘉靖间刻本。
    《嵩渚文集》一百卷 李濂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嘉靖间刻本。
    《渔石集》四卷 唐龙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嘉靖间刻本。
    《凌溪先生集》十八卷 朱应登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嘉靖间刻本。
    《渭压文集》 霍韬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万历四年霍与瑕刻本。
    《太保费文宪公摘稿》二十卷费宏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四吴遵之刻本。
    《洹词》十二卷 崔铣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钤山堂集》四十卷《附录》一卷 严嵩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嘉靖二十四年刻增修本。
    《苏门集》八卷 高叔嗣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二十卷袁裹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明万历十二年衡藩刻本。
    《李开先集》 李开先撰,路工辑校,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温恭毅集》三十卷《目录》一卷 温纯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温恭毅公文集》三十卷温纯撰,明崇祯刻本。
    《骊山集》十四卷 赵统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万历三十一年杨光训刻本。
    《弇山四部稿》 王世贞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少墟集》二十卷 冯从吾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诗纪事》 陈田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明诗综》 朱彝尊辑,康熙刻本。
    《明文海》 黄宗羲辑,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静志居诗话》 朱彝尊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历代诗话》 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明诗话全编》 吴文治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
    《沜东乐府》二卷 康海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年康浩刻本。
    《沜东乐府》 周永瑞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沜东乐府校注》 赵俊玠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山狼》 康海撰,《盛明杂剧初集》三十卷,明沈泰辑,《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民国七年诵芬室刻本。
    《碧山乐府》四卷 王九思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崇祯间刻本。
    《碧山乐府》不分卷 明王九思撰,《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影印浙江图书馆藏明正德间刻本。
    《全明散曲》 谢伯阳主编,齐鲁书社1993年版。
    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明时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陈斌:《明代中古诗歌接受与批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陈伯海、蒋哲伦主编,朱易安撰:《中国诗学史·明代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陈广宏:《竞陵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正宏:《明代诗文研究史1368-1911》,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建华:《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陈平:《关陇文化与赢秦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庆元:《文学:地域的关照》,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明代前后七子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陈文新:《明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主编:何坤翁编《中国文学编年史·明前期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陈文新编《中国文学编年史·明中期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0年版。
    邓新跃:《明代前中期诗学辨体理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方光华主编:《关学及其撰述》,西安出版社2003年版。
    冯小禄:《明代诗文论争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撰:《中国历史·明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葛承雍:《秦陇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葛荣晋:《王廷相生平学术编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龚鹏程:《晚明思潮》,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郭琦、史念海、张岂之主编:《陕西通史·明清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陕西通史·思想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陕西通史·历史地理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郭英德:《明清文学史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明清文学随想录:痴情与幻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谷苞主编:《西北通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韩结根:《明代徽州文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康海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韩经太:《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中华书局1997年版。
    何宗美、陈书录主编:《首届明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版。
    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健:《“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黄毅:《明代唐宋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黄卓越:《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姜广辉:《理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走出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2004年版。《明代戏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李刚:《陕西商帮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陕西商人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增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增订版),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
    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李健平、黄伟林:《文学桂军论: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玫:《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廖可斌:《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主编:《2006明代文学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林家骊:《谢铎及茶陵诗派》,中华书局2008年版。
    刘化兵:《士风与诗风的演进——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士人与诗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卢云:《汉晋文化地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晚学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罗宗强、陈洪主编:《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季国平:《宋明理学与戏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贾三强:《清雍正<陕西通志·经籍志>著录文集研究》,未刊稿。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马积高:《宋明理学与文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南炳文、何孝荣:《明代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南炳文、汤纲撰:《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牛建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潘富恩、徐洪兴主编:《中国理学》,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潘荣胜:《明清进士题名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
    潘星辉:《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钱基博:《明代文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饶龙隼:《明代隆庆、万历间文学思想转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书店民国丛书本。
    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石明庆:《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史小军:《复古与新变——明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宋佩韦:《明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孙春青:《明代唐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孙海洋:《明代辞赋述略》,中华书局2007年版。
    谭坤:《晚明越中曲家群体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汪超宏:《明清曲家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素美:《刘因的理学思想与文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学理、梁云:《秦文化》,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吴志达:《明清文学史》(明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徐永明:《元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徐朔方、孙秋克撰:《明代文学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徐子方:《明杂剧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
    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薛正昌:《李梦阳全传》,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1992年版。
    姚学贤、霍朝安、金荣权:《何景明评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余来明:《嘉靖前期诗坛研究(1522—1550)》,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查洪德:《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中华书局2005年版。
    曾昭璇等撰:《人类地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景云:《中国明代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赵轶峰:《明代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赵义山:《元明散曲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明清散曲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张德建:《明代山人文学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张宏生主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章培恒主编:《明代文学研究》(第一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郑利华:《明代中期文学演进与城市形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朱汉明:《宋明理学通论——一种文化学的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周玉波:《明代民歌研究》,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朱保炯、谢沛东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朱恒夫:《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朱万曙、徐道彬编:《明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版。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主编:《2005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章培恒:《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思潮》,《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
    年第3期。
    郑利华:《明代中叶吴中文人集团及其文化特征》,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中国近世文学与“近代文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1期。《论中国近世文学的开端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2期。
    董刚:《元末明初浙东士大夫群体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赵学勇、孟绍勇:《西部小说:“概念”、“命名”及历史呈现——当代西部小说与西北地域作家群考察之一》,《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主体意识、“本土化”与文学超越——当代西部小说与西北地域作家群考察之一》,《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陈广宏:《明初闽诗派与台阁文学》,《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晋安诗派:万历间福州文人群体对本地域文学的自觉建构》,《文学遗产》网络版,2009年第4期。
    冉耀斌:《三秦派及其文化品格》,《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
    魏强、马卫中《明中叶秦陇文人集团及其诗学观》,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杨挺:《明代陕西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郭平安:《李梦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简锦松:《明代文学批评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9版。
    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日)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思想史》,郑樑生、张仁青译,台湾开明书店1977 年版。
    (日)山根幸夫编撰:《增订日本现存明人文集目录》,汲古书院1978年版。
    (日)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79年版。
    (日)吉川辛次郎:《中国诗史》,(日)高桥和已编,章培恒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元明诗概述》,李庆等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日)溝口雄三:《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索介然、龚颖译,中华书局1997年版。
    (日)铃木虎雄:《中国诗论史》,许总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日)大木康:《中国明清时代的文学》,放送大学振兴会2001年版。
    (日)今关寿磨编撰:《宋元明清儒学年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日)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王双怀、淡懿诚、贾云译,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日)池泽滋子:《吴越钱氏文人群体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日)小野合子:《明季党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甘万萍译,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法)让·德·米里拜尔:《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关于陕西和西安府的研究》,郭太初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英)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修订版),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方骏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美)Ping-Ti Ho(何炳棣):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明清社会史论》),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4年版。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