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商标的符号表彰功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引文
转引自[挪威]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李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页。
    Frank I.Schechter,The Rational Basis of Trademark Protection,40Harv.L.Rev.813,1927,p.831.
    Mishawaka Rubber&Woolen Mfg.Co.v.S.S.Kressge Co.,316 U.S.203,208(1942)
    1郭景萍:“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社会分层”,《学术论坛》,2004年第1期,第60页。
    2戚海峰:《符号营销》,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5页。
    3郭景萍,前注[1],第61页。
    12欧阳卫民:《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转引自徐新:《现代社会的消费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13郑红娥:《社会转型与消费革命——中国城市消费观念的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14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15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页。
    16同上注,第249页。
    17郑红娥,前注[13],第49页。
    18 [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175页。
    19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20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对于消费之于生产的认识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而这突出体现在发生于18世纪的有关奢侈的意义及其承载价值的论辨中。参见[美]克里斯托弗?贝里:《奢侈的概念——概念及历史的探究》,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21 [英]J.M.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0页。转引自郑红娥,前注[13],第50页。
    22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页。
    23 Mary Douglas and Baron Isherwood,The World of Goods: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Consumption.London:Routledge,1979.转引自王宁:《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24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7页。
    25参见齐奥尔格?齐美尔:“时尚的哲学”,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265页。
    26赵卫华:《地位与消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33 [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34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
    20页。
    35 [日]堤清二:《消费社会批判》,朱绍文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150页。
    36 [法]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在我国学界,人们对法国社会学家Jean Baudrillard的姓名翻译有所差异,此处的让?鲍德里亚即为前注[15]的让?波德里亚。)
    37同上注,第14页。
    38张筱薏:《消费背后的隐匿力量——消费文化权利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以下。
    39徐新,前注[12],第100页。
    40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52姚建平:《消费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53戚海峰,前注[2],第82-83页。
    54 [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7页。
    55王宁:《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56何小青,前注[42],第238页。
    57星野克美:“消费文化的符号论”,星野克美等编:《符号社会的消费》,黄恒正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18页。
    58夏莹:《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59王宁,前注[55],第504页。
    60同上注,第500页。
    
    61赵玲:《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281页。
    62张筱薏,前注[38],第42-43页。
    63伍庆,前注[51],第113页。
    64 [日]星野克美,前注[57],第21页。
    65转引自王建平:《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消费行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66王宁,前注[55],第500页。
    67伍庆,前注[51],第112页。
    68戚海峰,前注[2],第19页。
    69戚海峰,前注[2],第23-27页。
    70 [美]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9页。
    71 [加]娜奥米?克莱恩:《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徐诗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72同上注,第40页。
    73张红明:《品牌人格化——品牌价值实证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74 [美]乔恩?米勒,戴维?缪尔:《强势品牌的商业价值》,叶华,周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75 [日]星野克美,前注[57],第19页。
    76 [日]青木贞茂,“商品的符号学”,星野克美等编:《符号社会的消费》,黄恒正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67页。
    77姜奇平,“符号价值:第三种价值”,《互联网周刊》,2003年6月9日,第72页。
    78伍庆,前注[51],第118-121页。
    79桂世平,“符号价值是商品的第三种价值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35页。
    80 [丹]罗尔夫?詹森:《梦想社会——为产品赋予情感价值》,王茵茵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4页。
    
    81 [日]青木贞茂,前注[76],第64页。
    82王宁,前注[22],第152页。
    83王建平,前注[65],第166页。
    84伍庆,前注[51],第123页。
    85根据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2009年中国市场50%的奢侈品消费主要就是由“送礼需求”构成的。参见侯隽:“你认识60个奢侈品牌吗?”,《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15期,第49页。
    91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8-71页。
    
    103赵卫华,前注[26],第272页。
    104李春玲,“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第31页。
    105王宁,前注[55],第316页。
    106王宁,同上注,第312页。
    107郑红娥,前注[13],第290页。
    108王宁,前注[55],第399-400页。
    109王建平,前注[65],第341页。
    115张耕等:《商业标志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116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331-333页。
    117文学,前注[8],第25-37页。
    118曾陈明汝:《商标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页。
    119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9-512页。
    120王太平:“商标本质的结构功能分析”,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04页。
    121曲三强:《知识产权法原理》,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473-474页。
    122胡开忠:《商标法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1页;王莲峰:《商业标识立法体系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2页。
    123吴汉东主编,前注[10],第204-205页。
    124学者认为,所谓外加的功能主要是针对承担特殊任务的商标而言的,由于这些特殊商标并不符合一般商标的典型特征,因而并不具有商标的一般功能,而只具有外加于商标的特殊功能。参见徐棣枫等,前注[4],第353-356页。
    125郑其斌:《论商标权的本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4页。
    126文学,前注[8],第35页。
    127胡开忠:《商标法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128徐棣枫等,前注[4],第355页。
    129吴汉东主编,前注[10],第204页。
    130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页。
    
    134黄晖,前注[5],第302页。
    135文学,前注[8],第28-29页,第34-35页。
    
    136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96页。
    137 Benjamin G.Paster,Trademarks——Their Early History,59TMR551,January,1969,p.551—552.
    138 J.Thomas McCarthy,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4th),Thomson Reuters/West,2008,§3:1.
    139 Frank I.Schechter,The Rational Basis of Trademark Protection,40Harv.L.Rev.813,1927,p.814.
    140据学者考察,中世纪的行会标记与现代商标的最大区别在于,此种标记是一种强制性的标记(compulsory mark),一种用于追踪瑕疵产品产源以便确定责任承担者的监督标记(police mark)、责任标记(liability mark)。基于此,行会标记在客观上能够起到对产品质量的保障作用。参见Thomas D.Drescher,前注[120],p.319—320.
    141杜颖:“商标淡化理论及其应用”,《法学研究》,2007年第6期,第46页。
    142 Thomas D.Drescher,前注[131],p.323—324.
    143徐棣枫等,前注[4],第354页。
    144文学,前注[8],第33页。
    145 J.Thomas McCarthy,前注[138],§3-9.
    146同上注,§3-10.
    147 Mark P.McKenna,The Normative Foundations of Trademark Law,97TMR1126,September,2007-October,2007,p.1135.
    148 Thomas D.Drescher,前注[131],p312-313.
    149 Ralph S.Brown,Advertising and the Public Interest:Legal Protection of Trade Symbols,108Yale L.J.1619,May,1999,p.1622-1623.
    150同上注,p.1623.
    151 Robert G.Bone,Hunting Goodwill:a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Goodwill in Trademark Law,86B.U.L.Rev.547,June,2006,p.579.
    152袁真富、苏和秦:《商标战略管理——公司品牌的法务支持》,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
    153张耕等,前注[115],第180页。
    154吴汉东等,前注[10],第205页。
    155袁真富、苏和秦,前注[152],第12页。
    156黄晖,前注[5],第117页。
    157 Jole H.Steckel,Robert Klein and Shelley Schussheim,Dilution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A Marketing Look at the Trademark Dilution Revision Act of 2005,96TMR616,May,2006-June,2006,p.620-621.
    158余明阳、杨芳平,前注[88],第2页。
    159张红明,前注[73],第27页。
    167 [加]娜奥米?克莱恩,前注[71],第34页。
    
    168 Katya Assaf,Brand Fetishism,p19, http://ssrn.com/abstract=1470614,最后访问时间,2010年11月29日。
    169 Jerre B.Swann,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Brand Strength,96 TMR 943,July,2006-August,2006, p.952.
    170魏宏森、曾国屏,前注[136],第297页。
    171同上注,第303页。
    172相关论述可参见张耕等,前注[115],第6-10页;朱谢群:《创新性智力成果与知识产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刘春茂:《知识产权原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2页。
    173参见张玉敏:《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1页。
    174参见刘春田:《知识产权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4页;程啸:“知识产权法若干基本问题之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75-81页。
    175参见吴汉东主编,前注[10],第19页。
    176参见齐爱民:《知识产权法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177参见郑其斌,前注[125],第28页。
    178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179 [德]恩斯特?卡西尔,前注[87],第43页。
    180同上注,第41页。
    181同上注,第50-51页。
    182郑其斌,前注[125],第24页。
    183文学,前注[8],第15页。
    184参见王太平,前注[120],第316页。
    185商标的结构要素不同于商标的构成要素。后者是指法律所规定的,可以构成商标标志的具体成分。
    186黄晖:《商标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187吴汉东等,前注[119],第506页。
    188 Michael Pulos,A Semiotic Solution to the Propertization Problem of Trademark,53UCLA L.Rev.833,February,2006,p.851.
    189由于翻译的不统一,也有学者将皮尔士称为皮尔斯,为行文方便,本文在此统一称为皮尔士。
    190郭鸿:《现代西方符号学纲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191卢德平:“皮尔士符号学说再评价”,《北方论丛》,2002年第4期,第101页。
    192王露、黄华新:“符号学维度中的语用谬误”,《哲学动态》,2004年第3期,第21页。
    193李巧兰:“皮尔斯与索绪尔符号观比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117页。
    194丁尔苏:“论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11页。
    195郭鸿:“索绪尔语言符号学与皮尔斯符号学两大理论系统的要点”,《外语研究》,2004年第4期,第5页。
    203杜颖,前注[141],第46-47页。
    204彭学龙,前注[133],第69页。
    
    205夏甄陶:“关于认识的语言符号中介”,《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第25页。
    206黄华新、徐慈华:“论意义的‘生命’历程”,《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44-46页。
    207 Thomas D.Drescher,前注[131],p.304.
    208同上注,p.308.
    
    212 Barton Beebe,前注[201],p.50.
    213 Barton Beebe,The Semiotic Analysis of Trademark Law,51UCLA L.Rev.621,February,2004,p.657.
    214 Michael Pulos,前注[188],p.867.
    215李巧兰,前注[193],第117页。
    216卢德平,前注[191],第102页。
    217郭鸿,前注[195],第3页。
    218 Rochelle Cooper Dreyfuss,Expressive Genericity:Trademarks as Language in the Pepsi Generation,65Notre Dame L.Rev.397,1990,p.397-398.
    219青木贞茂,前注[76],第77页。
    
    220郭鸿,前注[190],第48页。
    221同上注,第155页。
    222同上注,第155页。
    223 Barton Beebe,前注[201],p.640.
    235 [日]中山信弘:《工业所有权法》(上),弘文堂2000年版,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节。转引自文学:《商标使用与商标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序言部分第3页。
    236杨叶璇:“商标权的客体应当是商标所承载的商誉——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年第3期,第56-57。
    237张耕等,前注[115],第12-15页。
    238李琛:“名教与商标保护”,《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第5期,第63页。
    239根据学者的考证,早在1620年,英国法院就在“Broad v.Jollyfe”一案中就将商誉定义为“顾客友善的看法和惠顾”。参见J.Thomas McCarthy,前注[138],§2:17.
    240税兵:“商誉权探微”,《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23页。
    241董必荣:“商誉本质研究综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40-42页。
    242朱谢群:《创新性智力成果与知识产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243程合红:《商事人格权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244王明成,“商誉的本质:优势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论——基于商誉与商誉载体的区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6期,第157页。
    245 Smith v.Davidson,31 S.E.2d 477,479-480 (Ga.1944)转引自Robert G.Bone,前注[151],p548-549.
    246谢晓尧:“论商誉”,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37页。
    255吴汉东等,前注[119],第507页。
    256 [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金海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217页。
    257吴汉东主编,前注[10],第206-207页。
    258参见张耕等,前注[115],第8-10页,以及阳平:《论侵害知识产权的民事责任——从知识产权特征出发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259朱谢群,前注[242],第122页。
    260郑其斌,前注[125],第78-79页。
    
    261黄晖,前注[5],第11页。
    262张玉敏,前注[173],第309页。
    263黄晖,前注[5],第11页。
    264张玉敏,前注[173],第308页。
    265徐棣枫等,前注[4],第380页。
    266彭学龙,前注[133],第104页。
    267刘晓军:“商标淡化的侵害对象研究”,《知识产权》,2002年第1期,第页。
    268曾陈明汝:《商标特别显著性之研究》,载《民商法理论之研究》,302页,台湾,三民书局,1988。转引自阳平:《论侵害知识产权的民事责任——从知识产权特征出发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269郑其斌,前注[125],第82页。
    270彭学龙,前注[133],第108页。
    271吴汉东等,前注[119],第529页。
    272同上注,第532页。
    273彭学龙,前注[133],第141页。
    274黄晖,前注[5],第17-18页。
    275 J.Thomas McCarthy,前注[138],§11:75。
    276 Robert G.Bone,前注[151],p.587。
    277 J.Thomas McCarthy,前注[138],§2:30。
    
    278以上论述可参见Barton Beebe,前注[213],p.674-676。
    279 Frank I.Schechter,前注[139],p.831。
    280参见彭学龙,前注[133],第175页。
    281 Frank I.Schechter,前注[139],p.819.
    282刘春田,前注[116],第21页。
    285 J.Thomas McCarthy,前注[138],§18:39。
    286参见美国兰哈姆法第5条、第10条、第14条以及第45条之规定。
    287 Irene Calboli,Trademark Assignment“with Goodwill”:a Concept Whose Time has Gone,Florida Law Review,September 2005,p.788.
    288 Irene Calboli,前注[287],p.811。
    289 J.Thomas McCarthy,前注[138],§18:10。
    290同上注,§18:11。
    291 Irene Calboli,What If,After All,Trademarks were“Traded in Gross”?2008 MICH.ST.L.REV.345,p.353.
    292 [奥地利]博登浩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指南》,汤宗舜、段瑞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293孔祥俊等:《WTO规则与中国知识产权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294参见胡开忠,前注[127],第131页,以及吴景明等:《商标法原理?规则?案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295张耕等,前注[115],第101页。
    
    296 J.Thomas McCarthy,前注[138],§18:23。
    297 J.Thomas McCarthy,前注[138],§18:24。
    298 Irene Calboli,前注[291],p.354。
    299参见黄汇:“商标权自由转让的合理性”,《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3期,第10页。
    302 E.I.du pont de Nemours & Co.v.Celanese Coro.of Am.,167F.2d 484(C.C.P.A.1948)
    303张耕等,前注[115],第115页。
    304 Dawn Donut Co.v.Hart’s Food Stores,Inc.,267 F.2d 358,367,121 U.S.P.Q.430(2d Cir.1959)
    305 Land O’Lakes v.Oconomowoc Canning.,330 F.2d 667(7th Cir.1964)
    306 Kentucky Fried Chicken Corp.v.Diversified Packaging Corp.,549 F.2d 368,387(5th Cir.1977)
    309 Katya Assaf,前注[168],p.20
    310 Rudolph J.Kuss,The Naked Licensing Doctrine Exposed:How Courts Interpret the Lanham Act to Require Licensors to Police Their Licensees & Why This Requirement Conflict with Morden Licensing Realities & The Goals of Trademark Law,9 Marq.Intell.Prop.L.Rev.361,Summer,2005,p.376-377.
    314孔祥俊:《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法——原理和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315汪泽:“商标权之侵害及其民法保护方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4页。
    316邓宏光,前注[198],第167页。
    317彭学龙,前注[133],第316页。
    336 Celine Sarl [2007] E.T.M.R.80 at [20]
    337 Adidas AG v.Marca Mode CV [2008] E.T.M.R.44 at [34]
    338周家贵:《商标侵权原理与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
    339参见罗莉:“将他人商标用作关键词是否构成侵犯商标权”,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判解研究》,北京:法律出版
    
    343 Jerre B.Swann,前注[169],p946.
    344参见【美】迈克尔·R·所罗门,【中】卢泰宏著,《消费者行为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95-97页。
    345在商标法学界,人们通常认为,商标淡化概念最早出自德国1925年的Odol案。有关该案的介绍,参见魏森,前注[324],第119-120页。
    346 Robert G.Bone,Schechter’s Ideas in Historical Context and Dilution’s Rocky Road,p7-45.
    347据学者统计,目前美国至少有37个州实施了不同形式的商标反淡化法。参见文学,前注[8],第119页。
    348文学,前注[8],第139-140页。
    349 J.Thomas McCarthy,Proving a Trademark Has Been Diluted:Theories or Facts?41 Hous.L.Rev.713,2004,p719.
    350魏森,前注[324],第134-135页。
    351有关差异的分析具体请参见文学,前注[8],第148-152页。
    352周家贵,前注[338],第81页。
    353转引自孔祥俊,前注[314],第383页。
    354 Clarisa Long,Dilution,106 Colum.L.Rev.1029,June,2006,p1034-1035.
    355 J.Thomas McCarthy,Dilution of a Trademark and United States Law Compared,Edited by D.Vaver,L.Bently,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New Millennium,Cambridge,2004,p170-172.
    356 Moseley v.Secret Catalogue,Inc.,537U.S.418,429(2003)
    359 Times Mirror Magazines,Inc.v.Las Vegas Sports New,L.L.C.,212 F.3d 157,164(3d Cir.2000)
    360 J.Thomas McCarthy,前注[138],§24:105
    361 Barton Beebe,A Defense of the New Federal Trademark Antidilution Law,Fordham Intell.Prop.Media&Ent.L.J.[Vol.16:1143],p1158.
    362参见美国兰哈姆法第43条(c)(1)的规定。
    363 J.Thomas McCarthy,前注[138],§24:122.
    364 Dogan,Lemley,The Trademark Use Requirement in Dilution Cases,24 Santa Clara Computer&High Tech L.Jour.541,555(2007)
    365 Barton Beebe,前注[361],p1166,1172.
    366魏森,前注[324],第188-189页。
    367周家贵,前注[338],第92页。
    368参见Deere&Co.v.MTD Products,Inc.41 F.3d 39(2d Cir.1994)
    369参见彭学龙,前注[133],第316页。
    370彭学龙,同上注,第318页。
    384转引自文学,前注[8],第147页。
    385周家贵,前注[338],第54页。
    390魏森,前注[324],第197页。
    391文学,前注[8],第152页。
    392参见Chad J.Doellinger,A New Theory of Trademarks,111 Penn St.L.Rev.823,Spring,2007,p843-844.
    393同上注,p845-846.
    394有关商标相对性和弹力性的论述,参见孔祥俊,前注[314],第59-62页。
    401参见Bonita Trimmer,前注[386],p198.
    402参见Susie Middlemiss,Steven Warner,前注[397],p334.
    403有关该案的介绍,参见张法连、赖清阳:《美国商标法判例解读》,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199页。
    404参见上海二中院(2004)沪二中民五(知)初字第242号民事判决书。
    405潘志诚:“论商标声誉攀附行为与商标侵权行为的区别”,《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8年第2期,第54-57页。
    407 Jennifer E.Rothman,Initial Interest Confusion:Standing at the Crossroads of Trademark Law,27 Cardozo L.Rev.105,October,2005,p190.
    408参见S.Rep.No.100-515,at 4 (1988)
    409 Steven Wilf,Who Authors Trademarks?17Cardozo Arts & Ent LJ 1,1999,p8.
    414黄晖,前注[186],第129页。
    
    415 Cliffs Notes,Inc.v.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Inc.886 F.2d 490,494 (2d Cir,1989)
    416 L.L.Bean,Inc.v.Drake Publishers,Inc.811 F.2d 26,34 (1st Cir,1987)
    417 Mattel,Inc.v.Universal Music International.296 F.3d 894 (9th Cir,2002)
    418 Mattel Inc.v.Walking Mountain Productions.353 F.3d 792 (9th Cir,2003)
    419 Rochelle Cooper Dreyfuss,Expressive Genericity:Trademarks as Language in the Pepsi Generation,65 Notre Dame L.Rev.397,1990,p413.
    422参见张玉敏,前注[173],第313页。
    423在学者看来,我国的商标权可以分为注册商标权和未注册商标权两种。这其中,未注册的驰名商标和有一定影响的未注册商标都受到商标法的保护,因此其也享有一定的专有使用权,具有排他效力。参见刘期家:“商标权概念的反思与重构”,《知识产权》,2009年第4期,第67页。
    424参见胡开忠,前注[127],第110-111页。
    425参见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之2、3项。
    426李琛,前注[178],第172页。
    432孔祥俊,前注[314],第252页。
    433彭学龙,前注[133],第259页。
    注[447],第61页。
    452孔祥俊,前注[314],第458-459页。
    453杜颖,前注[141],第53-54页。
    472参见李明德等:《欧盟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517-518页。
    [1]戚海峰:《符号营销》,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徐新:《现代社会的消费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郑红娥:《社会转型与消费革命——中国城市消费观念的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5]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6] [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 [美]克里斯托弗?贝里:《奢侈的概念——概念及历史的探究》,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9]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王宁:《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1]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2]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赵卫华:《地位与消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4]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 [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 [日]堤清二:《消费社会批判》,朱绍文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 [法]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张筱薏:《消费背后的隐匿力量——消费文化权利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20]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1]何小青:《消费伦理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22]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伍庆:《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5]姚建平:《消费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6] [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27]星野克美等编:《符号社会的消费》,黄恒正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
    [28]夏莹:《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赵玲:《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0]王建平:《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消费行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
    [31] [美]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 [加]娜奥米?克莱恩:《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徐诗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张红明:《品牌人格化——品牌价值实证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 [美]乔恩?米勒,戴维?缪尔:《强势品牌的商业价值》,叶华,周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 [丹]罗尔夫?詹森:《梦想社会——为产品赋予情感价值》,王茵茵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37]余明阳,杨芳平:《品牌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 [美]唐?舒尔茨,海蒂?舒尔茨:《唐?舒尔茨论品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39]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0]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41] [挪威]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李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2]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43]朱立:《品牌文化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郭鸿:《现代西方符号学纲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张耕等:《商业标志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7]文学:《商标使用与商标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8]曾陈明汝:《商标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51]曲三强:《知识产权法原理》,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52]胡开忠:《商标法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3]王莲峰:《商业标识立法体系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4]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第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5]徐棣枫等:《知识产权法——制度???理论?案例?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郑其斌:《论商标权的本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
    [57]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8]卡米尔?伊德里斯:《知识产权: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工具》,曾燕妮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59]彭学龙:《商标法的符号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60]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1]袁真富、苏和秦:《商标战略管理——公司品牌的法务支持》,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62]朱谢群:《创新性智力成果与知识产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3]刘春茂:《知识产权原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
    [64]张玉敏:《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65]齐爱民:《知识产权法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6]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7]黄晖:《商标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8]邓宏光:《商标法的理论基础——以商标显著性为中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9]程合红:《商事人格权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0]崔立红:《商标权及其私益之扩张》,济南:山东人们出版社,2003年版。
    [71]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年刊》(2006年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2] [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金海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3]阳平:《论侵害知识产权的民事责任——从知识产权特征出发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4] [奥地利]博登浩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指南》,汤宗舜、段瑞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孔祥俊等:《WTO规则与中国知识产权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6]吴景明等:《商标法原理?规则?案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7]孔祥俊:《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法——原理和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8]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9]魏森:《商标侵权认定标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0]周家贵:《商标侵权原理与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81]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判解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二卷第一期。
    [82][美]迈克尔·R·所罗门,[中]卢泰宏著,《消费者行为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83]王泽鉴:《债法原理——不当得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4]张法连、赖清阳:《美国商标法判例解读》,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5]冯晓青:《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6] [美]罗伯特?P?墨杰斯等:《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7]李萍等译:《当代外国商标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88]李明德等:《欧盟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89]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0]金海军:《知识产权私权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2]陶鑫良、袁真富:《知识产权法总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93]吴汉东、胡开忠:《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4]王迁、王凌红:《知识产权间接侵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5]姜彩芬:《面子与消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96]翟学伟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7]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判解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二卷第二期。
    [98]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版。
    [1]郭景萍:“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社会分层”,《学术论坛》,2004年第1期。
    [2]陈庆德:“文化视野中的消费分析”,《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王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4]姜奇平,“符号价值:第三种价值”,《互联网周刊》,2003年6月9日。
    [5]桂世平,“符号价值是商品的第三种价值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6]侯隽:“你认识60个奢侈品牌吗?”,《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15期。
    [7]李春玲:“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
    [8]李强:“关于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0]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1]李春玲,“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
    [12]王家敏:“中国奢侈品的市场路线图”,《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11月30日。
    [13]杜颖:“商标淡化理论及其应用”,《法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4]程啸:“知识产权法若干基本问题之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5]卢德平:“皮尔士符号学说再评价”,《北方论丛》,2002年第4期。
    [16]王露、黄华新:“符号学维度中的语用谬误”,《哲学动态》,2004年第3期。
    [17]李巧兰:“皮尔斯与索绪尔符号观比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8]丁尔苏:“论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9]郭鸿:“索绪尔语言符号学与皮尔斯符号学两大理论系统的要点”,《外语研究》,2004年第4期。
    [20]郭鸿:“索绪尔符号学与皮尔斯符号学的比较”,《中国外语》,2004年第2期。
    [21]夏甄陶:“关于认识的语言符号中介”,《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
    [22]黄华新、徐慈华:“论意义的‘生命’历程”,《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
    [23]杨叶璇:“商标权的客体应当是商标所承载的商誉——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年第3期。
    [24]李琛:“名教与商标保护”,《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第5期。
    [25]税兵:“商誉权探微”,《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6]董必荣:“商誉本质研究综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7]王明成,“商誉的本质:优势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论——基于商誉与商誉载体的区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6期。
    [28]朱谢群:“商标、商誉与知识产权——兼谈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归类”,《当代法学》,2003年第5期。
    [29]黄汇:“售前混淆之评判和售后混淆之证成”,《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6期。
    [30]彭学龙:“商标反向混淆探微——以“‘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为切入点”,《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31]刘晓军:“商标淡化的侵害对象研究”,《知识产权》,2002年第1期。
    [32]黄汇:“商标权自由转让的合理性”,《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3期。
    [33]汪泽:“商标权之侵害及其民法保护方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34]韦之、白洪娟:“反向假冒质疑”,《知识产权》,2004年第1期。
    [35]徐聪颖:“论初始兴趣混淆的法律规制”,《时代法学》,2010年第3期。
    [36]潘志诚:“论商标声誉攀附行为与商标侵权行为的区别”,《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8年第2期。
    [37]邓宏光:“论商标法的价值定位——兼论我国商标法第1条的修改”,《法学论坛》,2007年第6期。
    [38]刘期家:“商标权概念的反思与重构”,《知识产权》,2009年第4期。
    [39]彭学龙:“‘混淆可能性’与我国商标法的完善”,提交“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与商标法修改国际论坛”的论文,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4月。
    [40]邓宏光:“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应当缓行”,《法学》,2010年第2期。
    [41]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课题组:“驰名商标司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国专利与商标》,2008年第1期。
    [42]李友根,“‘淡化理论’在商标案件裁判中的影响分析”,《法商研究》,2008年第3期。
    [43]邓宏光:“论商标侵权判断标准——兼论我国《商标法》第52条的修改”,提交“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与商标法修改国际论坛”的论文,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4月。
    [44]孔祥俊:“我国现行商标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知识产权》,2010年第1期。
    [45]徐聪颖:“论商誉与商标的法律关系——兼谈商标权的自由转让问题”,《政法学刊》,2010年第1期。
    [1]J.Thomas McCarthy,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Fourth Edition),Thomson Reuters/West,2008.
    [2]Edited by Jeremy Phillips and Ilanah Simon,Trade Mark Us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Edited by Hugh C.Hansen,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nd Policy,OXFORD AND PORTLAND,OREGON,2008.
    [4]Jane C.Ginsburg,Jessica Litman and Mary L.Kevlin,Trademark and Unfair Competition Law(Fourth Edition),FOUNDATION PRESS,
    [5]Graeme B.Dinwoodie and Mark D.Janis,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Law and Policy,ASPEN PUBLISHERS,
    [6]Edited by Graeme B.Dinwoodie and Mark D.Janis,Trademark Law and Theory:A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Edward Elgar,2008.
    [7]David A.Aaker,Managing Brand Equity: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THE FREE PRESS,1991.
    [8] Edited by D.Vaver and L.Bently,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New Millenniu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9]William Cornish and David Llewelyn,Intellectual Property:Patents,Copyright,Trademarks and Allied Rights,SWEET&MAXWELL,2003.
    [10]Edited by Jeremy Phillips,Trade Marks at the Limit,Edward Elgar,2006.
    [11]Gustavo Ghidini,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mpetition Law:The Innovation Nexus, Edward Elgar,
    [12]David S.Welkowitz,Trademark Dilution:Federal,State,and International Law,The 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Inc.,Washington,D.C.,2002.
    [13]Edited by Lionel Bently,Jennifer Davis,and Jane C.Ginsburg,Trade Marks and Brands: An Interdisciplinary Critique,
    [14]Lionel Bently and Brad Sherman,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OXFORD UNVERSITY PRESS,2001.
    [1] Thomas D.Drescher,The Trans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rademarks——From Signals to Symbols to Myth,82TMR301,May,1992.
    [2] Benjamin G.Paster,Trademarks——Their Early History,59TMR551,January,1969.
    [3] Frank I.Schechter,The Rational Basis of Trademark Protection,40Harv.L.Rev.813,1927.
    [4] Mark P.McKenna,The Normative Foundations of Trademark Law,97TMR1126,September,2007-October,2007.
    [5] Ralph S.Brown,Advertising and the Public Interest:Legal Protection of Trade Symbols,108Yale L.J.1619,May,1999.
    [6] Robert G.Bone,Hunting Goodwill:a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Goodwill in TrademarkLaw,86B.U.L.Rev.547,June,2006.
    [7] Jole H.Steckel,Robert Klein and Shelley Schussheim,Dilution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A Marketing Look at the Trademark Dilution Revision Act of 2005,96TMR616,May,2006-June,2006.
    [8] Deven R.Desai,A Brand Theory of Trademark Law,http://ssrn.com/abstract=1585327.
    [9] Jerre B.Swann,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Brand Strength,96 TMR 943,July,2006-August,2006.
    [10] Michael Pulos,A Semiotic Solution to the Propertization Problem of Trademark,53UCLA L.Rev.833,February,2006.
    [11] Barton Beebe,The Semiotic Analysis of Trademark Law,51UCLA L.Rev.621,February,2004.
    [12] Rochelle Cooper Dreyfuss,Expressive Genericity:Trademarks as Language in the Pepsi Generation,65Notre Dame L.Rev.397,1990.
    [13] Edward S.Rogers,Comments on the Morden Law of Unfair Trade,3ILL.L.Rev.551,1909.
    [14] Irene Calboli,Trademark Assignment“with Goodwill”:a Concept Whose Time has Gone,Florida Law Review,September 2005.
    [15] Irene Calboli,What If,After All,Trademarks were“Traded in Gross”?2008 MICH.ST.L.REV.345.
    [16] Irene Calboli,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Doctrine of Naked Licenses in Trademark Law, http://ssrn.com/abstract=1574976.
    [17] Mark A.Lemley,The Morden Lanham Act and the Death of Common Sense,108 Yale L.J.1687,May,1999.
    [18] Rudolph J.Kuss,The Naked Licensing Doctrine Exposed:How Courts Interpret the Lanham Act to Require Licensors to Police Their Licensees & Why This Requirement Conflict with Morden Licensing Realities & The Goals of Trademark Law,9 Marq.Intell.Prop.L.Rev.361,Summer,2005.
    [19] Po Jen Yap,Essential Fuction of a Trademark:From BMW to O2,E.I.P.R.2009,31.
    [20] Robert G.Bone,Schechter’s Ideas in Historical Context and Dilution’s Rocky Road, http://ssrn.com/abstract=1081341.
    [21] J.Thomas McCarthy,Proving a Trademark Has Been Diluted:Theories or Facts?41 Hous.L.Rev.713,2004.
    [22] Clarisa Long,Dilution,106 Colum.L.Rev.1029,June,2006.
    [23] Julie Manning Magid,Anthony D.Cox,and Dena S.Cox,Quantifying Brand Image:Empirical Evidence of Trademark Dilution,43 Am.Bus.L.J.1,Spring,2006.
    [24] Barton Beebe,A Defense of the New Federal Trademark Antidilution Law,Fordham Intell.Prop.Media&Ent.L.J.[Vol.16:1143].
    [25] Dogan,Lemley,The Trademark Use Requirement in Dilution Cases,24 Santa Clara Computer&High Tech L.Jour.541.
    [26] Sara Stadler Nelson,The Wages of Ubiquity in Trademark Law,88 Iowa L.Rev.731,April,2003.
    [27] David J. Franklyn,Debunking Dilution Doctrine: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theAnti-Free-Rider Principle in American Trademark Law,56 Hastings L.J.117,November,2004.
    [28] Bonita Trimmer,The Power of Attraction:Do Trade Marks Have an“Image”Problem in the English Courts?E.I.P.R.2009,31.
    [29] Chad J.Doellinger,A New Theory of Trademarks,111 Penn St.L.Rev.823,Spring,2007.
    [30] Susie Middlemiss,Steven Warner,The Protection of Marks with a Reputation:Intel v.CPM,E.I.P.R.2009,31.
    [31] Jennifer E.Rothman,Initial Interest Confusion:Standing at the Crossroads of Trademark Law,27 Cardozo L.Rev.105,October,2005.
    [32] Steven Wilf,Who Authors Trademarks?17Cardozo Arts & Ent LJ 1,1999.
    [33]Jeremy N.Sheff,The Rational Basis of Trademark Liability, 15 Tex.Intell.Prop.L.J.331,Spring,2007.
    [34] Barton Beebe,The Continuing Debacle of U.S.Antidulition Law:Evidence from the First Year of Trademark Dilution Revision Act Case Law, http://ssrn.com/abstract=1147965.
    [35] Irene Calboli,The Case for a“Limited”Protection of Trademark Merchandising, http://ssrn.com/abstract=1580251.
    [36]Jeffrey L.Harrison,Trademark Law and Status Signaling:Tattoos for the Privileged,Florida Law Review,January,2007.
    [37]Mohammad Amin Naser,Re-Examining the Functions of Trademark Law,8 Chi.-Kent J.Intell.Prop.99,2008.
    [38]Keren Levy,Trademark Parody:A Conflict Between Constitutional and Intellectual Proterty Interests,69 Geo.Wash.L.Rec.425,March,2001.
    [39]Hannes Rosler,The Rational for European Trade Mark Protection,E.I.P.R.2007,29.
    [40]Ross D.Petty,Initial Interest Confusion Versus Consumer Sovereignty:A Consumer Protection Perspective on Trademark Infringement,98 TMR 757,May,2008-June,2008.
    [41]Ilanah Simon,The Actual Dilution Requir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United Kingdom and European Un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12 B.U.J.SCI.&TECH.L.271,Summer,2006.
    [42] Ilanah Simon Fhima,Trademark Infringement in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Situations,E.I.P.R.2008,30.
    [43]Peter M.Turner-Kerr,Confusion or Association under the European Trademark Directive,E.I.P.R.2001,23.
    [44]Graeme W.Austin,Tolerating Confusion about Confusion:Trademark Policies and Fair Use, http://ssrn.com/abstract=1011200.
    [45]Thomas R.Lee,Glenn L.Christensen and Eric D.DeRosia,Trademarks,Consumer Psychology,and the Sophisticated Consumer,57 Emory L.J.575,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