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联华(公司)现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私营电影公司一直都是早期中国电影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载体。然而在以影片与导演为主体的历史叙述中,对于公司的关注和研究显得犹为薄弱。对这一环节进行重视和补足,将有利于构筑整个中国电影史更为丰满和立体的形象。本文选取一个极为特殊和典型的个体——联华公司作为标本,力图通过对其产生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历史。
     对于中国电影史上极为重要的企业家、联华公司的执掌人罗明佑,一直以来少有专门的叙述。本文第一章对这一30年代的风云人物进行了由内及外的剖析,从其内在价值观以及外在企业家身份着手,呈现出他作为历史人物的极其复杂的面貌。本文第二章聚焦于联华公司发起的“国片复兴运动”,这一艺术运动是联华公司在经济因素的作用下生发的一项重要的经营策略,并促使整个中国电影做出了一种历史性的转变。30年代中国电影史上最为重要的技术革新——有声片的出现,使各个电影公司在各自不同的处境下做出了不尽相同的应对方案。而“联华”作为最为现代化的电影企业,却一直致力于默片的生产,这同样也是各种动因相互绞合、生发下的产物,本文第三章给予了相关的论述。在本文的最后一章,详细阐释了联华公司所遭遇的种种危机及其成因,通过这一部分的书写,将得以窥见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基础薄弱的中国电影企业的生存困厄,并给予当前中国电影私营企业一些来源于历史的新的启示。
Private Film Corporation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n indispensable vehicle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s early films. However, the historical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he films and the directors with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corporations. Hence, attention and replenishment to the deficiency will help establish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view of the Chinese film history. This article is designed to take Lian Hua Corporation, a special and representative identity, as a sample and attempt to present the history from a new perspective by a deep exploration into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Up to now, little specialized theory is available concerning the controller of Lian Hua Corporation, Luo Mingyou,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entrepreneurs in Chinese film history. The first chapt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into this influential man with an intention to uncover this historical character's complicated life and personality from his innate concept of value and his identity as an entrepreneur. 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e "Rejuvenating Movement of the Domestic Films", which is an important management strategy of Lian Hua Corporation under the economic influence and which promotes the historical shif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film.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sound film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film in the 30s, every film corporation adopted some transitional solutions according to his own condition. However, Lian
引文
1 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P3。
    2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P147。
    3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P198。
    4 李少白:《影史榷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P43。
    5 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P35。
    6 同5,P33。
    7 同3,1:P202。
    8 同2,P147。
    9 马敏、张三夕:《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P382。
    10 金擎宇:《罗君创办电影之经过》,转引自<联华年鉴1933——1934}中:“联华成立之经过”一节。
    11 同4,P43。
    12 李淞耘:《国片复兴声浪中的几个基础问题》,载《影戏杂志》1932年2卷第3期。
    13 参见《联华画报》,1933年1卷12期。
    14 《创办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启事》,载《影戏杂志》1930年第1卷第10期。
    15 《联华成立之经过》,载《联华年鉴1934——1935年》。
    16 参阅罗明佑《编制<故都春梦)宣言》、《罗明佑为(人道)启事》(见《联华新星》)、《<慈母曲>弁言》(见《联华画报》第8卷第2期)等文。
    17 见《联华之光》“弁言”,1932年12月。
    18 参见虞吉:《“国产电影运动”与文艺片传统》,载《电影艺术》2003年第5期。
    19 见《联华新星弁言》(原文无标题,见该刊封二)。
    20 李晋生:《评罗明佑及其“复兴国片运动”》,载《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
    21 参阅《联华影业计划与影院界同志商榷书》,载《联华之光》,P18。
    22 同20。
    23 参阅马伯煌:《上海近代经济开发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P208——213。
    24 24同17。
    25 《黎民伟自述·日记选刊》,黎民伟《人·时代·电影》,明窗出版社,P171。
    26 罗明佑:《联华公司民国廿五年度状况报告书》,《联华画报》1936年第9卷第3期。
    27 聪锐:《双方并进的联华公司》,载1931年《影戏杂志》第2卷第2期。
    28 同20。
    29 同10。
    30 朱剑、汪朝光:《民国影坛纪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P56。
    31 罗明佑与卢根签订合作时的主要条件之一是,华北电影公司的6家影院有义务放映卢根联利影片公司供应的影片,罗明佑所经营的京津影院的影片供应权实际上被控制在了卢根手中。
    32 同12。
    33 参见黄漪蹉《国内的新影业》一文,载《影戏杂志》1930年第1卷第10期。
    34 沈子宜:《电影在北平》,《电影月报》1928年第6期,
    35 同14。
    36 同3,P158。
    37 见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影片目录,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
    38 同17。
    39 见《联华之宗旨及工作》,载《联华年鉴1933——1934》。
    40 同3,P203。
    41 同5,P34。
    42 陆弘石:《无声的存在》,载《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43 曹元恺:《汉口电影事业的概况》,引自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P204。
    44 《何挺然君之电影谈》,《申报》,1926年8月8日。
    45 周剑云:《中国影片之前途》,同22,第730页。
    46 同5,P14。
    47 [美]巴里·利特曼:《大电影产业》,尹鸿、刘宏宇、肖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P235。
    48 沙基:《中国电影艺人访问记——程步高》,《申报》1933年10月13日,本埠增刊第5页。
    49 同18。
    50 孙蕾:《明星影片公司:1922——1937),同42。
    51 凌鹤:《孙瑜论》,载《中华图画杂志》第45期,1936年8月出版。
    52 《龚稼农从影回忆录》第2册,P203。
    53 同52。
    54 钟大丰:《作为艺术运动的30年代电影》,同42。
    55 同5,P37。
    56 郦苏元:《30年代中国电影运动名称刍议》,《当代电影》,2004年第1期。
    57 同5,P46。
    58 同3,P278。
    59 同2,P159。
    60 原载《影戏杂志》1930年第1卷9期。
    61 同33。
    62 雪花:《有声电影是国片复兴的新途径》,《影戏杂志》1930年第1卷第7、8号合刊。
    63 原载《中国电影年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出版,1934年。
    64 参见《我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65 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P52。
    66 1931年,天一公司采用片上发声拍摄的《歌场春色》被视为中国有声片试摄阶段的结束。
    67 同1,P151——153。
    68 聂光地:《有声影片的宣传》,载《新银星》第12期,1929年7月出版。
    69 参见阮玲玉:《梅兰芳与中国电影》,其中讲述了梅兰芳成为“联华”创办人之一。载《影戏杂志》1930年第1卷第9期。
    70 《探访历史——黎莉莉访谈录》,陆弘石访问/整理,《北京电影学报》2000年第1期。
    71 同64。
    72 《明星公司十二经年历史》,载《中国电影年鉴》,中国教育协会1934年出版。
    73 同1,P152。
    74 鹭华:《反对摄制中国声片之又一理由》,载《电声电影周刊》第4卷第35期,1935年出版。
    75 参见《联华画报》1933年第1卷14期。
    76 秉权《论方沛霖与吴永刚》,30年代旧剪报,藏于中国电影资料馆,出处已不可考。
    77 罗明佑:《联华公司民国廿五年度状况报告书》,《联华画报》1936年第9卷第2期。
    78 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1066——1069。
    79 梁云谷:《现在的中国电影》,《联华画报》1935年第6卷第9期。
    80 《全国电影事业概况》,《明星》,第2卷第6期;联华影业公司编:《联华年鉴》,民国廿三年~廿四年,1935年印本,第10页:郭有守:《廿五年国产电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第六届年会特刊》,1937年印本,第55页。
    81 汪朝光:《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研究》,《电影艺术》1998年第1期。
    82 同33。
    83 高峰:《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P35——36。
    84 同83,P38。
    85 见《联华画报》1933年第1卷第24期。
    86 见《联华画报》1933年第2卷第1期。
    87 同37。
    88 见《联华画报》1933年第2卷第18期。89 同70。
    90 舒湮:《中国电影的本质问题》,《明星半月刊》1934年第2卷第6期。
    91 赵策:《何以国片不能大量生产》,《联华画报》1936年第7卷第12期。
    92 同83。
    93 见《联华画报》1933年第2卷第21期。
    94 同90。
    95 同47,P174。
    96 凌鹤:《评<人生>》,原载《申报》“电影专刊”1934年2月4日;见伊明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P407—409。
    97 片冈:《天伦》,载《晨报·每日电影》,1935年12月。
    98 黎煜:《<浪淘沙>:一部经年蒙尘的先锋派作品》,《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
    99 《申报》,1936年5月28日到1936年6月30日广告。
    100 见《联华画报》1933年第1卷第12期。
    101 严梦:《中国电影阵容总检阅》,载于《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电影出版社,第1352页。
    102 同25。
    103 同78,P1056。
    104 “三足两翼”系虞吉教授在“中国电影史学问题研究”这门课的讲授中提出。
    105 同37。
    106 万传法:《初始的类型:划分标准及互动机制》,同4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