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技术的追问到栖居的沉思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技术问题是与现代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的问题之一,故而成为现代西方思想界所一直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由于海德格尔思想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和深邃性,使得他对技术问题的思考长期以来都受到众多技术哲学家、生态伦理学家们的非议。
     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并不是要对现代技术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寻找一剂良方,而是建基于他对“存在”问题的沉思之上的。海德格尔认为造成当今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并不是现代技术手段本身的优劣,而是由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这种解蔽方式所决定的。正是这种解蔽方式将人和万物促逼着摆置到聚集之中,从而使得人的栖居蜕变成了专题化的栖居方式。在这种专题化的栖居状况下,人们不得不面临着诸如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人在座架的统治之下,将会何去何从呢?海德格尔认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思来将人类从技术的沉沦中唤醒,让人类努力去重新亲邻存在的缘起。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技术与栖居的关系问题上切入,分析现代科学、技术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第二部分对技术的本质——座架进行阐述,在对座架与存在真理的分析基础上,揭示出技术的危险是由传统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遮蔽所造成的;第三部分梳理技术性栖居的困境和诗意栖居的本质,说明真正的栖居就是终有一死者逗留于物中,对存在的发生加以看护;第四部分涉及到有关对技术危险进行救渡的可能性问题,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召唤一种期待性的思,这种思将人唤入诗意地栖居中。
In Heidegger's philosophy,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s one among which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our modern society, therefore, it has long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y circle. In the meantime, the uniqueness and depth of his philosophy have lured misunderstandings on his thinking of technology from technology philosophers and eco-moralists.
    Heidegger's philosophy on technology is originally based on his thoughts about being rather than aiming at discovering a kind of cure for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created by modern technology. In his mi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odern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not the roots responsible for the cornered situation the modern man faces, but rather, determined by enframing, the esse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It is this enframing that, has cornered man and species, degrading man's dwelling into a special one. In this situation, man has to confront such problems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pecies extinction. Under the enframing, in which direction is the man supposed to go? Heidegger answers that it needs us to awaken human being through thinking from indulging in technology to be closer to the origin of being.
    This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taphysics, 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dwelling. The second part elaborates enframing,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and points out, by analyzing enframing and the truth of
引文
①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三联书店,2005年,第23页。
    ② 《演讲与论文集》,第28页。
    ①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4页。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13页。
    ②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238页。
    ① 长期以来,人们在技术问题上往往趋于两种较为极端的态度。按荷兰学者E·舒尔曼的划分,存在着实证论和超越论两种态度。超越论(对技术持悲观态度)是反技术的,认为技术的力量对人构成了威胁,人的自由被技术危及着,提倡对技术采取一种敌对的立场,使它具有一种自律力量。相反,实证论(对技术持乐观态度)则是赞成技术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技术中看到了对人类力量的确证和对人类文化的保证:同时,他们也并不否认技术的负面效果,但认为技术的消极面只有通过技术本身的进一步发展才能得到克服。这两种对现代技术及其后果作单纯的价值评判,无论哪一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E·舒尔曼在其著作《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 (李小兵等译,1995年,东方出版社)中将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归入反技术的超越论之列,这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当然,海德格尔也绝不是技术乐观主义的实证论者。我认为我们不能把海德格尔对技术问题的思考简单地等同于所谓的技术批判或者反技术倾向。海德格尔认为一般流行的对于技术的批判大都是与形成技术的那种思维方式处在同一层次,即以技术所依赖的那种思想方式来反对技术。因此这种对技术的反对,无论是拒斥还是对抗,对解决现代技术的困境,都无济于事。
    ② 《海德格尔选集》,第1238页。
    ③ 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靳希平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页。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不会诞生于虚假的认识论问题,或者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它们只能诞生于现实生活的艰辛困苦之中”(《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靳希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页)。在《宗教现象学引论》中海德格尔曾进一步说道:“到达哲学之路的起点是实际的生活经验”(转引自《海德格尔传》 张祥龙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5页)。由此可见,海德格尔是非常重视将人生现实与运思活动相联系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的形成与其实际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他对技术、栖居等问题的思考毫无疑问也是受到其生活境域的影响。
    ② 余平:《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四期,第38页。
    ③ 《演讲与论文集》,第170页。
    ④ 海德格尔于1949年底在不莱梅作了以《对“是什么”的观察》为总题目的连环报告会(具体是《物》《座架》《危险》《转向》)。1951年6月,海德格尔在慕尼黑以《对技术的追问》为题进一步向世人阐述了他的技术之思。1951年海德格尔在达姆斯塔特作了《筑·居·思》的报告。1954年海德格尔将其有关技术和栖居问题的著作均编入《演讲与论文集》。
    ⑤ 有关技术本质——座架的问题我将在第二章具体论述。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39页。
    ② 《海德格尔选集》,第849页。
    ③ 《海德格尔选集》,第849页。
    ① 《海德格尔选集》,第856页。
    ② 参见《艺术的起源与思想的规定》,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转引自《世界哲学》2006年第1期。
    ③ 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④ 在人们的观念中,科学相对于技术居于更为本源的统治地位,因此只要先了解了科学的本质,技术的本质也就清楚了。但海德格尔却认为“对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的流行想法势必要倒转过来:并非自然科学是技术之基础,反而现代技术是现代自然科学之担起责任来的基本特征了。”(《流传的语言与技术的语言》,海德格尔著,引自《熊译海德格尔》,熊伟译,王炜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1页)。这就是说,技术居于始源的地位,科学仅仅是扎根于技术揭蔽方式之中的。由于现代技术是居于座架这种主体强化性的解蔽方式的支配之下的(本文第二章将会具体谈及座架的问题),所以现代技术必须要应用精确的自然科学,由此就出现了一个迷惑世人的假象,仿佛现代技术是自然科学的应用。
    ⑤ 海德格尔:《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转引自《睿思与歧误——一种对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审 美解读》,范玉刚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63页。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140页。
    ② 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40页。
    ③ 《路标》,第140页。
    ④ 《路标》,第140页。
    ⑤ 《演讲与论文集》。第41页。
    ⑥ 《林中路》,第77页。
    ① 存在就是指存在者的存在,是存在者整体既涌现又消隐的运作。在古希腊自然哲学时期,存在就是physis(自然而然地涌现)。Physis对人而言具有一种直接性,体现了一种持续着的显现。Physis绝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自然”现象。正如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所说的那样:“希腊人并不是通过自然过程而获知什么是physis的,而是相反。他们必得称之为physis的东西是基于一种对存在的诗—思的基本经验才向他们展示出来。只有在这种展示的基础上,希腊人才能看一眼狭义的自然。因此,physis原初地意指既是天又是地,既是岩石又是植物,既是动物又是人类与作为人和神的作品的人类历史,归根结蒂是处于天命之下的神灵自身……Physis就是出一现,从隐密者现出来并且才使它驻停”(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6页)。正是这一出一现,即在场,使存在者被聚集于存在中。 在古希腊思想中,只有当存在之天命与此在本质相关联时,存在才敞开并使存在者是其所是地现象,且以本真形态现身。并使此在与存在者相关涉,一同进入时时建构、生成的世界中。存在者存在不是从外在描述和观察中所能把捉到的,而只有当此在缘构境遇的人生体验融入对存在的领会,一同共在即带入世界之为世界的“游戏”中方可本真地显现。 而存在者在古希腊时期有两种视角来理解:存在者一方面指总是存在着的东西;另一方面指当存在者存在时,在存在者身上使得存在本身的显现。希腊人一般是在第二种意义上来理解存在者。而第一种意义仅仅指存在着的物本身,而并没有考虑这个物的存在。存在与存在者如此相关,这就要求在领悟存在时应该谨防把追问存在当作追问存在者来处理了。这样一来,存在和存在者似乎是各个自为的某物了。随着希腊思想的发展,存在本身不自觉地成为了一个存在者,从存在者方面来看,存在就成了超出一切具体的存在者的存在者了。只要存在被命名了,存在者就已经被表象出来了。海德格尔所宣称的“存在被遗忘”就是指在本源处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未能区分出来,存在仅仅被看作存在者最普遍和至高的东西,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被遗忘了。由于两者差异的遗忘使得后世哲学家将寻求最高根据的存在者作为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① 《面向思的事情》,第69页。
    ② 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52页。
    ③ 《面向思的事情》,第81页。
    ④ 《面向思的事情》,第70页。
    ⑤ 《林中路》,第251页。
    ① 《林中路》,第224页。
    ② 《林中路》,第252页。
    ③ 《林中路》,第253页。
    ① 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35页。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3页。
    ② 《演讲与论文集》,第12页。
    ③ 《演讲与论文集》,第12页。
    ④ 转引自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宋祖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9页。
    ⑤ 《演讲与论文集》,第12页。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13页。
    ② 《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第58页。
    ③ 《演讲与论文集》,第13页。
    ④ 《演讲与论文集》,第14页。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15页。
    ② 在德语中,Gegenstand指物件、对象。虽然Gegenstand是作为人的对立之物而被表象、被认识的,但它却是以自身的物性为显现基础的。而持存物却是以人的利用、支配为显现基础的(参见《拯救地球与人类未来——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宋祖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③ “Gestell”是海德格尔技术思想中的核心词汇。“Gestell”是海德格尔为了表达其思想所生造出来的一个词汇。单从字面上看,海德格尔构造出“Gestell”一词其用意是要突出地标明现代技术与“表象”(vorstellen)、“订造”(bestsllen)、“制造”(herstellen)、“伪装”(verstellen)等词语的联系,也就是与德语中的“设置”、“摆置”(stellen)这个动词所属的词族的联系。对于“Gestell”一词的翻译,我国学术界一直存在多种译法。熊伟先生将此词译为“座架”。这是我国学术界对“Gestell”一词最早的一种译法,也是目前学术界影响最广的译法。孙周兴先生在《海德格尔选集》的翻译中,也将“Gestell”译为“座架”。但在《面向思的事情》和《演讲与论文集》两部著作的翻译中,孙周兴先生都将其译为“集置”,他认为德语前缀“Ge—”表示“集聚、集合”,词根“stellen”意为“放置”(见《面向思的事情》再版后记,商务印书馆,2002年)。我认为孙先生把“Gestell”译为“集置”,似乎可以从字面意思上将“Gestell”理解成把种种“放置”活动(如“表象”“订造”“制造”“伪装”等)“聚集”起来。宋祖良先生将“Gestell”译为“框架”(见《拯救地球与人类未来——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第58页)。张祥龙先生在其著作中将其译成“构架”或“构设”(见《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1996年,第174页)。对“Gestell”的各种翻译问题,本文不作评价。但为了行文统一,本文对凡涉及到“Gestell”的地方都一律采用“座架”这种译法。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18页。
    ② 《演讲与论文集》,第19页。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19页。
    ② 《演讲与论文集》,第23页。
    ③ 《演讲与论文集》,第25页。
    ④ “命运(Schicksal)”与“天命(Geschick)”是海德格尔哲学中重要的词汇。“Schicksal”一词指"fate,destiny”(参见 Dr.Karl Wildhagen and Dr.Will heraucourt: Wildhagen English—German German —English Dictionary.George Allen&Unwin LTD.London. 1959.P948 ), "Geschick" 指 "destiny, fate,fortune,luck" (同 上,P501)。在德语中这两个词都是由德语词根“sckicken(to send;dispatch)”(同上,P947)发展演变而来,都含有被指派,被派遣的意思。所谓“存在之天命”,是指“命运”本身(事情本身)的显现和演历,即存在与人相互归属,相互契合时合乎时机的本源时间的到时涌现。海德格尔将古希腊思想家所萦绕于怀的“命运”观念与德国浪漫主义思潮中的“命运”观念结合起来,并置入其存在境域进行阐释。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24页。
    ② 《演讲与论文集》,第24页。
    ③ 《演讲与论文集》,第25页。
    ④ 《路标》,第217页。长期以来统治着人们认识的是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观。这种真理观预设了主客的分离,即一个客观的现实存在与一个主观判断的分立。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真理观缺少更为源始的前提。他认为我们必须首先让此在和事实本身处于无蔽领域中,我们才可能对事实作出判断。命题为真,乃是由于我们所认定的命题符合于无蔽领域中的事实本身。海德格尔认为无蔽是作为符合论真理观的前提而先行发生着的。
    ⑤ 《林中路》,第37页。
    ① 《林中路》,第41页。
    ② 在海德格尔思想中,遮蔽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出于此在的缘构本性的遮蔽,是一种生存的“原罪”。在《存在与时间》中,此在的“在世界之中”的沉沦状态就是属于这种遮蔽;二是“现成式的遮蔽”,即被构成状态进一步缩瘪为现成的存在者。这种遮蔽相当于量化的、现成的、利害化的、完全实证化的平板状态,到处只见断裂式的“非此即彼”、“或真或假”。符合论的真理观就是这种现成式的遮蔽形态;三是存在本身自行隐匿的遮蔽。这种遮蔽比任何解蔽都更为古老,任何解蔽都朝向这种遮蔽。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一切解蔽都归于一种庇护和遮蔽。而被遮蔽起来并且始终自行遮蔽着的,乃是开放者,即神秘(Geheimnis)。一切解蔽都来自开放领域,进入开放领域,带入开放领域。”(《演讲与论文集》,第25页)。本文在这里所述及的“遮蔽”主要是指第三种“遮蔽”。
    ③ 《演讲与论文集》,第294页。
    ④ 《演讲与论文集》,第296页。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思考过physis和Aletheia源始的本质性关联。赫拉克利特认为活火是一种显现,一种既揭蔽又遮蔽的运作方式,作为一团永恒的活火,就是既遮蔽又揭蔽的自然过程。赫拉克利特在其残篇第三十中说道:“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2页)。存在是physis(自然)在自身中展开自身。对古希腊人来讲,真理(Aletheia)之为真理,只有与作为physis的存在之为存在相关联才可能。真理(Aletheia)是一种在揭蔽中显现自身的力量,在自身显现中,去蔽者现身出来。
    ① 海德格尔曾说:“技术不仅在名称上可回溯到希腊人的技艺,而且在本质历史上也源出于一种解蔽——亦即使存在者敞开出来的方式。作为真理的一种形态,技术植根于形而上学之历史中。”(《路标》,第401页)。也就是说,希腊语的技艺作为产出意义上的形态,事实上就是无蔽真理发生的一种方式。在海德格尔看来,技艺最重要的绝不在于制造和使用的层面上,而是在于解蔽的维度。正是解蔽而不是制造,技艺才是一种生产,一种带上前来的方式。技艺是物本身从遮蔽到显现、从不在场到在场、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它作为一种解蔽方式,是现代技术的前身。希腊式的技艺作为一种解蔽方式展现的是此在与存在之间本真的关联。技艺参与到整个“世界”的建构过程中,就是作为存在合其时机的涌现。存在涌现的到时是契合存在之天命的一种出场,源始解蔽就是“物”的生成和“世界”的建构。
    ② 《演讲与论文集》,第30页。
    ① 《路标》,第400页。
    ① 《林中路》,第73页。
    ② 《演讲与论文集》,第24页。
    ③ 《海德格尔选集》,第1236页。
    ④ 《林中路》,第309页。
    ① 《海德格尔选集》,第1233页。
    ② 《海德格尔选集》,第1236页。
    ③ 《林中路》,第307页。
    ④ 《海德格尔选集》,第1305页。
    ① 《林中路》,第301页。
    ② 《林中路》,第114页。
    ③ 《林中路》,第313页。
    ④ 《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第78页。
    ①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唐晓渡译,作家出版社,1992年,第155页。
    ② 在海德格尔思想中,栖居是由存在本身所开显的。栖居实际上就是存在在放出自身时已经收回自身,在敞显自身时又遮蔽自身。人的栖居就是在这种自由的存在之中的。人的栖居就是“人被存在本身召唤到对存在之真理的保藏中了。”(《路标》,第403页)因此,栖屠的困境就是存在本身的困境,用海德格尔的话讲,就是那种深度切己的“无家可归”。“无家可归是在世的基本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日常被掩蔽着”。(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318页)因此,栖居的困境并不能通过某种方式来加以摆脱,而只能是对栖居—存在之自由的重新找回和重新见证。而我们当代将人的栖居缩小为某种空间意义上的居住,这就深深地遮蔽了栖居的真正困境,即遮蔽了栖居—存在的自由性,从而将人之栖居推入了真正的危险境地。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173页。
    ② 《路标》,第400页。
    ③ 《演讲与论文集》,第170页。
    ④ 《演讲与论文集》,第154页。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156页。
    ② 《演讲与论文集》,第156页。
    ③ Martin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Reprinted from the English Edition by Harper&Row Publisher, Inc.1975.P216.
    ④ 《演讲与论文集》,第198页。
    ⑤ 《演讲与论文集》,第212页。
    ⑥ 《演讲与论文集》,第198页。海德格尔的“诗”论主要是通过对诗人荷尔德林的诗作的阐释展开的。海德格尔的“诗”论在其思想中占有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海德格尔认为“诗乃是对存在和万物之本质的创建性命名—绝不是任意的道说,而是那种首先让万物进入敞开域的道说。”“是一个历史性民族的原语言(Ursprache)”(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7页),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他认为“作为存在者之澄明和遮蔽,真理乃是通过诗意创造而发生的。凡艺术都是让存在者本身之真理到达而发生;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Dichtung)”(《林中路》,第59页)。德语单词“Dichtung”关联于动词“dichten(作诗)”,Dichtung的意思是“poetical work”(参见Dr.Karl Wildhagen and Dr.Will heraucourt:Wildhagen English—German German—EnglishDictionary.George Allen&Unwin LTD.London.1959.P306);而另一个德语单词“Poesie”意思为“poem,piece of poetry”(同上,P869)。海德格尔在此基础上区分了“Dichtung”与“Poesie”。他认为前者是作为作品:后者则仅 仅是体裁分类意义上与散文相对的文学样式。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dichtung比poesie具有更加宽广、更加本源的意义。在这里海德格尔将作诗视为“采取尺度”(《演讲与论文集》,第206页),“而且是为人之栖居而‘采取尺度’”(《演讲与论文集》,第208页)。只有在诗人采纳尺度的时候,他才作诗;只有诗人采纳尺度时,人的栖居即诗意地栖居才会发生。海德格尔认为作为对居之维度的本真测定,“作诗倒是原初性的筑造”(《演讲与论文集》,第212页)。作诗首先让人的栖居进入其本质之中。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153页。
    ② 《演讲与论文集》,第156页。
    ③ 《演讲与论文集》,第213页。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186页。
    ② Poetry,Language、Thought,P42.这段话的英译原文为:“Earth is that whence the arising brings back and shelters everything that arises without violation.In the thing that arise,earth is present aS the sheltering agent.”
    ③ 《演讲与论文集》,第186页。
    ④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197页。
    ⑤ 《演讲与论文集》,第186页。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186页。
    ②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210页。
    ③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400页。
    ④ 《演讲与论文集》,第158页。
    ⑤ 《演讲与论文集》,第159页。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159页。
    ② 《演讲与论文集》,第167页。
    ③ 《演讲与论文集》,第167页。
    ④ 《演讲与论文集》,第167页。
    ⑤ 《演讲与论文集》,第169页。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155页。
    ② 余平:《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伦理境域》,引自《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第63页。
    ③ 《路标》,第403页。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28页。
    ② 《演讲与论文集》,第33页。
    ③ 《海德格尔选集》,第1238页。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140页。
    ② 《海德格尔选集》,第1232页。
    ③ 《海德格尔选集》,第1232页。
    ④ 《演讲与论文集》,第139页。
    ① 海德格尔所指的形而上学的终结并不是简单否定意义上的停止或不再继续,而是指形而上学的完成。此种完成并非说哲学在终结处已达到完满的最高境界。“哲学之终结是这样一个位置,在那里哲学历史之整体把自身聚集到它的最极端的可能性中去了。作为完成的终结意味着这种聚集”(《面向思的事情》,第70页)。完成意味着把某种东西展开到它本质的丰富性中,即产生出来。形而上学的终结意味着形而上学这种看待存在者存在的方式被聚集到它最极端的展现方式——科学中,它显示为一种科技世界控制装备的胜利.在技术时代,执著于“有用性”和从形而上学中产生出来的理论与实践的区分阻塞了洞察时代特征的思之道路,形而上学不可能对当下技术世界有所思,思处于一种尚未敞开的遮蔽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哲学不思想就是指形而上学因为不思存在本身,所以就看不到有一种比概念性思想更严格的思,而致使表象——算计性的操作模式获得了统治地位。
    ② 《面向思的事情》,第72页。
    ① 《路标》,第368页。
    ② 《路标》,第368页。
    ③ 《路标》,第421页。
    ④ 这里的“响应”不仅是听从和跟随,而且是“归属”。思之为思是对存在境域的开启和不打折扣的“发送”。同时思本身也归属于存在之到场的召唤,归属于存在本身聚集着的涌现。因此,思对存在之召唤的响应就是“源于此召唤,又向此召唤交付自身”。
    ① 《路标》,第370页。
    ② 《路标》,第370页。
    ③ 刘敬鲁:《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1页。
    ④ 《路标》,第389页。
    ⑤ 《路标》,第427页。
    ⑥ 《路标》,第426页。
    ① 《路标》,第421页。
    ② 《路标》,第422页。
    ③ 《海德格尔选集》,第656页。
    ④ 《海德格尔选集》,第658页。
    ⑤ 《海德格尔选集》,第659页。
    ⑥ 《海德格尔选集》,第1215页。
    ① 《演讲与论文集》,第140页。
    ② 《海德格尔选集》,第1310页。
    ③ 《海德格尔选集》,第1306页。
    ④ 《海德格尔选集》,第1307页。
    ⑤ 转引自《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后期的思想》,宋祖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01页。
    ⑥ 《演讲与论文集》,第42页。
    ⑦ 《演讲与论文集》,第43页。
    ⑧ 《林中路》,第224页。
    ① 《面向思的事情》,第73页。
    ② 《面向思的事情》,第74页。
    ③ 《演讲与论文集》,第194页。
    ④ 陈春文:《<明镜>访谈中的海德格尔》,中国现象学网(www.xianxiang.com)
    ⑤ 《海德格尔选集》,第600页。
    ⑥ 海德格尔对桥、壶、农鞋等的沉思,实际上是对思之缺席的尝试性召唤。海德格尔一次次地对存在者进行沉思,让人领悟到克服形而上学就是要更加虔诚地追问思,守护存在者在不同在场状态下的显现。在技术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召唤思呢?海德格尔认为在技术的发源处与技术有亲缘关系的艺术一诗,是思之召唤的最佳方式。正如他所说的“诗人经验到:唯有词语才让一物作为它所是的物显现出来,并因此让它在场”(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8页)。诗摆脱了对象性的表述存在物的倾向,让人们经验到物之显现自身的存在境域。
    ① 《海德格尔选集》,第1238页。
    ② 《海德格尔选集》,第1239页。
    ③ 《海德格尔选集》,第1239页。
    ④ 《海德格尔选集》,第1239页。
    ① 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神秘(Geheimnis)是指存在的隐匿与遮蔽,它作为未被言说者、不可显示者而把自身栖留于遮蔽之域。这种状态是更为源始的境域,是“深不可测”“神乎其神”的。这里所说的“神秘启悟”是指存在自身的缘构发生,即在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频繁使用的“Ereignis”(参见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第162页)。海德格尔用“Ereignis”表达出:任何存在者的存在从根本上讲都不是现成的,而是在一种相互牵引、来回交荡的缘构状态中发生出来的。神秘启悟也意味着让遮蔽着的事情本身得以开启。在神秘开启的境域中,存在者才作为存在者显现出来,人和世界才同样原初地成为其自身。
    ② 《海德格尔选集》,第1240页。
    ③ 《海德格尔选集》,第1241页。
    ④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第165页。
    ① 《海德格尔选集》,第1317页。
    ② 有人认为海德格尔在晚年宣称“只还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说明了海德格尔技术思想在改造现实技术世界时所昭示出的一种无奈。但我认为如果是这样来认为,就将海德格尔视为了一位有神论者。我觉得海德格尔的“上帝”是一种诗意的比喻。“上帝”应该理解为一种具有神性维度的“存在”。
    1、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孙周兴译,三联书店,1996年。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年。
    3、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4、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5、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6、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7、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8、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9、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三联书店,2005年。
    10、海德格尔:《尼采》(上、下),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11、海德格尔:《熊译海德格尔》,熊伟译,王炜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孙周兴编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Martin Heidegger: Basic Writings, edited by David Farrell Krell[U.S], Routledge 11 New Fetter Lane, London. 1993.
    14、Martin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Reprinted from the English Edition by Harper&Row Publishers, Inc. 1975.
    15、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唐晓渡译,作家出版社,1992年。
    16、海德格尔:《艺术的起源与思想的规定》,孙周兴译,载于《世界哲学》2006年第1期。
    1、[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宋祖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李智:《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另一种后现代主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德]比梅尔:《海德格尔》,刘鑫、刘英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5、[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靳希平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6、张祥龙:《海德格尔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7、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1997年。
    8、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年。
    9、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团结出版社,2003年。
    10、《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11、[荷兰]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李小兵、谢京生、张峰等译,东方出版社,1997年。
    12、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3、[美]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海德格尔》,张祥龙、林丹译,中华书局,2003年。
    14、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1995年。
    15、彭富春:《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16、刘敬鲁:《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王为理:《人之问——思与禅的一种诠释与对话》,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18、[美]理查德·沃林:《存在的政治——海德格尔的政治思想》,周宪、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19、[美]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以后》,臧佩洪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20、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1、靳希平:《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2、范玉刚:《睿思与歧误——一种对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审美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23、[U. K]Karl Wildhagen & Will Heraucourt: English—German German—English Dictionary, Brandstetter Verlag. Wiesbaden. Allen&Unwin, London. 1959.
    1、余平:《“哥白尼式的革命”与哲学言说的困境》,《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余平:《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伦理境域》,《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3、余平:《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余平:《栖居之桥的现象学沉思——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续)》,《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戴月华:《缺席与召唤——对海德格尔现代技术之问的一种解读》,《外国哲学》,2000年第10期。
    6、范玉刚:《试析海德格尔技术之思》,《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7、郭晓辉:《试论一种可能的技术本质观——海德格尔的启示》,《自然辩证法》,1992年第11期。
    8、李荫榕、田径:《技术何以可能——海德格尔论现代技术本质的形而上学基础》,《哲学 动态》,2002年第2期。
    9、王为理、李进文:《克服形而上学——对海德格尔哲学的一种理解》,《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0、张汝伦:《近代科学与近代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的观察和批判》,《复旦学报》,1994年第1期。
    11、朱耀平:《现代科学的本质、基础和危机——海德格尔对现代科学的现象学反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第2期。
    12、方友金:《海德格尔对现代科学本质的反思》,《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3、李卓:《海德格尔晚期天、地、神、人四重奏思想探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4、徐飚:《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思想问题》,《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15、王金林:《“思”与现代人的困境——海德格尔的“思”论探讨》,《复旦学报》,1999年第5期。
    16、孙周兴:《海德格尔对思想的规定》,《浙江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7、孙周兴:《我们时代的理论姿态》,中国现象学网。
    18、陈春文:《<明镜>访谈中的海德格尔》,中国现象学网。
    19、陈春文:《思经验着自身的真理——论海德格尔的纯粹之思》,《科学·经济·社会》,2000年第1期。
    20、孙红娟:《“思”与“无蔽”——试析海德格尔关于思的问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1、毛萍:《从存在之思到“技术展现”——论海德格尔技术理论的本体论关联》,《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第3期。
    22、骆锦芳:《诗与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23、刘敬鲁:《现代人的无家可归——析海德格尔对现代人类历史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4、赵卫国:《座架的发生与此在的生存》,《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5、吴国盛:《海德格尔与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9期。
    26、张贤根:《诗的本性与人的居住——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7、张贤根:《论海德格尔对现代科技的沉思》,《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8、冯军:《座架能否回到存在真理的基础上——评海德格尔克服现代技术思想》,《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8期。
    29、宋文新:《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形而上学思考》,《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