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由思想而行动—南宋理学家伦理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南宋理学家群体的伦理实践活动推动了理学思想学说和儒家伦理价值向社会基层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南宋理学家一面在思想层面建构理学伦理精神的至高权威——天理,一面进行现实社会生活层面的伦理实践,理学的行动面向逐步展开,轮廓变得日益清晰。在南宋理学家集体的伦理实践推动下,才使得这种关注现实人伦秩序建设和关注儒家学说向社会传播教化的儒学品质彰显。
     本篇论文以“南宋理学家的伦理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要探讨两个基本问题:其一,南宋理学伦理精神如何在南宋理学家的伦理实践中落实到社会生活层面,思想与行动如何联结?其二,理学家们进行的伦理实践行动有何特点,开辟了怎样的伦理行动范式。
     论文主要考察以朱熹、陆九韶、陆九渊、吕祖谦等为代表的南宋理学家,在对南宋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与批判基础上,使理学伦理精神广泛影响到社会生活层面的“由思想而行动”所展开的伦理实践。
     南宋理学伦理精神,是理学追求现实伦理秩序合理化的强烈愿望下,表达的关于社会人伦秩序应然状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属于理学论说的思想层面内容,包含的核心内容为:以“天理”为现实人伦秩序的最高道德标准,“理一分殊”是“三纲五常”作为现实伦理规范的伦理原则;在义利、理欲对举的框架中两分天理与人欲、并赋予其对举关系两端以善或恶的价值判断;以“礼”的实践精神实现理学治世理想;对现实制度安排中“治道分立”的政治现实进行道德批判。
     南宋理学家群体的伦理实践在社会基层的广泛展开,对于理学伦理精神的落实途径并不主要依赖官方对社会基层的控制系统和教化系统,而是依靠不断扩张理学士人具有自我认同的行动群体,在社会基层别立另一种理学伦理教化的典范来展开的:他们在社会基层依靠自身的力量倡导士庶民皆可建立的新宗族共同体,并以此为平台对由血缘为纽带联结起来的民众群体落实理学伦理教养;他们在乡里教化中依然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倡导建立社仓共同体和乡约共同体,并以此为平台对由地缘、血缘相结合为纽带关联起来的民众群体落实理学伦理教化;他们在整个社会基层,摆脱官学的限制,热忱地建构书院共同体,以此为平台对由理学思想之缘为纽带联结起来的读书人进行理学伦理精神的传承和教学实践活动。
     面对社会基层秩序整合的问题,南宋理学家的伦理实践试图通过建构官方控制系统以外的的“共同体”进行广泛且不同层面的理学伦理教化,他们实质是在以普通士人的身份倡导并建构一个具有理学蓝图的“社会”。“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一种社会伦理教化的范式:基本的伦理道德需要教养才能实现,其有效性来自于共同体能够提供持久地,而不是偶然地共同信仰或共识,提供可反复操作的伦理规范,提供教养、教化、教学的伦理道德认知基础。为此南宋理学家,围绕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规范,依靠对礼的实践,并注重将儒学精义转化为大众化的、可复制推广的儒学教材与文本,进行基于一种“共同体”建构中的理学伦理精神的落实行动。这种行动所定型的新宗族共同体及其宗族教养,乡约共同体及其乡里教化,书院共同体及其理学读书人教学活动都在宋以后兴盛发展,理学的伦理精神也正是通过这些路径落实到社会基层,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思想观念来源。
The Neo-Confucianist scholar group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promot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as well as Confucian ethic values among the grassroots communities through their various ethical practices and activities. While building the supreme authorities of the ethical spirits from the ideological level, these Neo-Confucianist scholars also kept on practicing their ethic conceptions by gradually conducting various exercises in real social life from a realistic perspective. It was through these scholars'collective ethical practices that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 quality was well demonstrated, namely,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thical order building in real social life and the dissemin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Confucian doctrines.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makes "the ethical practices and activitie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t scholars" the major objectives of study and explores the following two fundamental questions:firstly, how were the Neo-confucianist ethical spirits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applied in the Neo-confucianist scholars'practices and activities so as to real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oughts and actions? Secondly,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ethical practices and activities conducted by these scholars, and what practice model(s) did they establish? The author mainly studies the ethical practices that were conducted by the group of Neo-Confucianist scholars represented by ZHU Xi, LU Jiushao, LU Jiuyuan, LV Zuqian and based on the Neo-Confucianist ethical spirits and in turn widely influenced the then social life.
     The Neo-Confucianist ethical spirit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a set of values depicting the "ought-to-be" status of the social and human-relations order as out of a longing of the Neo-Confucianist scholars to rationalize the realistic ethical order. Such a spirit is part of the Neo-Confucianist doctrines and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theories: the "Heavenly Principle" is the supreme ethical standard to actualize an ideal while also realistic human-relations order;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Principle) and Particularity (of various forms and modes)" is the very ethical principle to realize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as the ethical standards in real life. In the Neo-Confucianist doctrines, the Heavenly Principle and human desires are dichotomized in a contrastive framework of "Justice Vs Profit" and "Ethics Vs Desires", and also given a contrastive value judgment of good Vs evil. The ideal of ruling the society through Neo-confucianist ethical theories should be achieved by practicing the spirits of "rites". The "schism between political governance and ethical principle"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setting of the time was frequently criticized in Neo-Confucianist works.
     Southern Song Neo-confucianist Scholar Group did not rely on the official ruling and educational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time to materialize their ethical spirit. Instead, their ethical practices were conducted by continuously expanding the actionist group consisted of Neo-Confucianist intellectuals with strong self-identity and thus establishing in the grass-roots society another ethical education model embracing Neo-Confucianism. They advocated, relying on their own capabilities and social connections, that any common people-either intellectuals, officials, or any other plebeians-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establish a new religious community, and make it a platform to conduct the Neo-Confucianist ethical education to the mass groups connected by ties of blood. As for the education in countryside, these intellectuals also actively advocated building charitable granary communities and village agreement communities by their own (without depending on any government support) and thus actualized the ethical education to the mass groups connected by either geographic bound or ties of blood. They also freed themselves from the restrictions of government-run schools, enthusiastically committed to setting up public academics in the whole grass-roots society, and conducted the teaching and disseminating practices of Neo-Confucianist ethical spirit throughout the grass-roots level literati tied up by Neo-Confucianism.
     The Southern Song Neo-Confucianist Scholars' approach to the issue of grass-roots social order integration was trying to establish various "communities" free from the government controlling system to conduct their ethical education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people from various levels. They actually initiated and constructed a "society" with Neo-Confucianism as its ideal blueprint in their capacities of common people. The construction of such communities created a special pattern for social ethical education as follows:It is through nurturing that the fundamental ethics of a society is actualized. The effectiveness is subject to the fact whether the communities are able to provide enduring-rather than occasional or accidental-belief or views in common, as well as a system of ethical standards that can act as daily practices and the cognitive basis of nurturing, educating and teaching. The Southern Song Neo-Confucianist Scholar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version of the Confucianism essence into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xt books that could be reproduced and popularized for the mass audience. They actualized the Neo-Confucianist ethical spirit through their practices of "rites" around the Confucian ethical doctrines of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while building the above stated communities. The new linage communities and their linage nurturing, village agreement communities and their village education, public academy communities and the Neo-Confucianist Literati's teaching activities all went to their heyday during Song Dynasty. It was also through these channels that the Neo-Confucianist ethical spirit was successfully popularized in the grass-roots society and became the ideology source that the people of the time acted upon while barely conscious of.
引文
① 方建新编:《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② (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 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1-165页。
    ① 干春松:序言《制度儒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 刘志琴:《社会文化史的视野》,载于《中国社会史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③ 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M)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④ 张锡勤、柴文华编:《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上下卷,(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 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M)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6页。
    ② 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M)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6页。
    ③ 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M)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4页。
    ④ 张锡勤、柴文华编:《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上下卷,(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 钱穆:《理学与艺术》,见宋史座谈会编:《宋史研究集》第7辑,(C)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4年印行。
    ② 钱穆:《理学与艺术》,见宋史座谈会编:《宋史研究集》第7辑,(C)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4年印行。
    ③ 张邦炜:《宋代文化相对普及》,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④ 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M)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6页。
    ① 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 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③ 张邦炜:《宋代文化相对普及》,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④ 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M)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6页。
    ⑤ 崔大华:《儒学引论》,(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4页。
    ① 卫泾:《后乐集》卷十《辛亥岁春雷雪应诏上封事》。
    ② 刘子健:《包容政治的特点》,收录于《两宋史研究汇编》,(C)经联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67页。
    ③ 谢方叔:《论定经制以塞兼并疏》,载《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志》。
    ① 朱熹:《晦庵集》别集卷九《取会管下都分富家阙食知家》。
    ② 对南宋社会户等经济问题的详述参见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301版。
    ③ 张守:《毗陵集》卷二《论淮西科率札子》。
    ④ 吴泳:《鹤林集》卷十七《论群县人心疏》。
    ⑤ 陆游:《渭南文集》卷一九《会稽县重建社坛记》。
    ⑥ 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十四《检放灾伤》。
    ① 以上有宋一代乡制的演变过程参考了谭景玉:《宋代乡村组织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123页。
    ② 杨炎廷:《北宋的乡村制度》,《宋史论文集:罗球庆老师荣休纪念专辑》(C)香港中国史学研究会,第98页。
    ③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六,绍兴五年十二月丙午条。
    ④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四之四0。
    ① 刘攽:《彭城集》卷二十四《贡举议》。
    ② 潭景玉:《宋代乡村组织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页。
    ③ 以上对宋代乡制演变的两个特点的归纳和使用的有关史料参考谭景玉:《宋代乡村组织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123页。
    ① 范祖禹:《上哲宗乞行考课监司郡守之法》《宋朝诸臣奏议》卷七十二。
    ②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十八《请别定县令考课及立乡官》。
    ③ 苏辙:《栾城集》应诏集卷九《民政上》。
    ④ 《金石萃编》卷一百三十九《郓州州学新田记》。
    ①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遗》卷二十四。
    ② [美]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译:[新加坡]王昌伟,(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193页。
    ③ 《宋会要辑稿》,《崇儒》一。
    ④ 司马光:《传家集》卷四十《议贡举状》。
    ⑤ 《宋会要辑稿》,《崇儒》二。
    ⑥ 《文献通考》卷四十六。
    ⑦ 舒磷:《舒文靖集》卷上《与王大卿》。
    ① 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志》第一百十。
    ② 《宋会要辑稿》《崇儒》二。
    ③ 叶适:《水心集》卷三《学校》。
    ① 范成大:《吴郡志》卷四《学校》,载于《宋元方志丛刊》。
    ② 章如愚编:《群书考索》后集卷二十七《士门·学制类》。
    ③ 《宋会要辑稿》《崇儒》一。
    ① 俞兆鹏:《南宋人才之盛及其原因》,《南宋史研究》(第3期),(C)杭州社会科学院南宋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2005年。
    ② 俞兆鹏:《南宋人才之盛及其原因》,《南宋史研究》(第3期),(C)杭州社会科学院南宋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2005年。
    ③ 对以上南宋“官风”的论述归纳的依据,参见刘子健:《包容政治的特点》与《南宋君主和言官》两篇论文提供的材料,收录于《两宋史研究汇编》第11-77页。
    ① 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二。
    ② 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
    ③ 胡铨:《澹庵文集》卷二《经筵玉音问答》。
    ④ 张九成:《横浦心传录》卷中。
    ⑤ 阳枋:《字溪集》卷九《辨惑》。
    ① 庄绰:《鸡肋编》卷中。
    ② 陈焯:《宋元诗会》卷五十五《田父吟》。
    ③ 魏了翁:《鹤山集》卷八十五。
    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一《太宗》。
    ⑤ 庄绰:《鸡肋编》卷中。
    ⑥ 参见洪剑民:《略谈程度近郊五代至南宋的墓葬形制》,(J)《考古》1959年第1期。
    ⑦ 参见洪迈:《夷坚甲志》卷十一《张端悫亡友》。
    ① 郑侠:《西塘集》卷三《英州应龙祠记》。
    ② 朱熹:《晦庵集》卷四十六《答詹元善》。
    ③ 朱熹:《晦庵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
    ④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四《谕诸生》。
    ① 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志第一百十》《选举三》。
    ② 朱熹:《晦庵集》卷二十七《答詹帅书》。
    ③ 朱熹:《晦庵集》卷五十四《答孙季和》。
    ① 陆九渊:《象山集》卷十九《贵溪重修县学记》。
    ② 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志第一百九》《选举二》。
    ③ 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志第一百九》《选举二》。
    ④ 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志第一百九》《选举二》。
    ⑤ 陆九渊:《象山集》卷二《与吴显仲》。
    ① 陈淳:《北溪字义》卷下。
    ② 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志第一百十》《选举三》。
    ③ 朱熹:《晦庵集》卷六十九《学校贡举私议》。
    ④ 陈淳:《北溪大全集》卷二十九《答苏德甫》二。
    ⑤ 朱熹:《晦庵集》卷四十五《答严居厚》。
    ① 真德秀: 《西山读书记》卷三十一《朱子传授》。
    ② 陆九渊:《象山集》卷十九《贵溪重修县学记》。
    ③ 陆九渊:《象山集》卷八《与赵推》。
    ④ 陆九渊:《象山集》卷二十《送毛元善序》。
    ⑤ 朱熹:《晦庵集》卷十二《已酉拟上封事》。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四《补试膀谕》。
    ② 张栻:《南轩集》卷十五《知静江军府事劝谕文》。
    ③ 谢应芳:《辨惑编》原序。
    ④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鬼神》。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读唐志》。
    ② 陆九渊:《象山集》卷五《与吕子约》。
    ③ 朱熹:《晦庵集》卷十一《封事》。
    ① 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卷九。
    ② 袁燮:《絮斋家塾书钞》卷二。
    ③ 朱熹:《晦庵集》卷十一《庚子应诏封事》。
    ④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八。
    ①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八。
    ② 朱熹:《晦庵集》卷五十八《答邓卫老》。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九《琼州学记》。
    ②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七《南剑州尤溪县学记》。
    ① 《二程遗书》卷十八。
    ② 《二程遗书》卷二上。
    ③ 《二程遗书》卷五。
    ④ 《二程遗书》卷二上。
    ⑤ 《二程遗书》卷十五。
    ⑥ 《二程外书》卷七。
    ① 陆九渊:《象山集》卷十八。
    ② 陆九渊:《象山集》卷十一《与吴子嗣》。
    ③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
    ④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八。
    ⑤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八。
    ① 朱熹:《晦庵集》卷五十九《答吴斗南》。
    ② 朱熹:《晦庵集》卷十三《垂拱奏札二》。
    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一《梁惠王上》。
    ①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八。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③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
    ④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⑤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十八。
    ① 陆九渊:《象山集》卷一《与李宰》。
    ② 陆九渊:《象山集》卷二《与曾宅之》。
    ③ 陆九渊:《象山外集》卷四《养心莫善于寡欲》。
    ④ 陆九渊:《象山集》卷一《与曾宅之》。
    ⑤ 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卷一。
    ①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二《里仁第四》。
    ①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四《离娄章句上》。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③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④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⑤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三。
    ⑥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三。
    ⑦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八。
    ①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八。
    ②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六《告子章句下》。
    ③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七。
    ④ 陆九渊:《象山集》卷十《与涂任伯》。
    ⑤ 陆九渊:《象山集》卷十《与赵然道》。
    ⑥ 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卷一。
    ① 陆九渊:《象山集》卷十三《与郭邦逸》。
    ② 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卷三。
    ③ 陆九渊:《象山集》卷二十四《策问》。
    ④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三。
    ⑤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三。
    ①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三。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三。
    ③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三。
    ④ 朱熹:《四书或问》卷十七《论语·颜渊第十二》。
    ⑤ 陆九渊:《象山集》卷二十一《论语说》。
    ⑥ 陆九渊:《象山集》卷二十二《杂说》。
    ① 陆九渊:《象山集》卷二十《赠金溪砌街者》。
    ② 陆九渊:《象山集》卷十四《与包敏道》。
    ③ 陆九渊:《象山集》外集卷四。
    ④ 朱熹:《延平问答》。
    ① 朱熹:《晦庵集》卷四十八《答吕子约》。
    ② 朱熹:《晦庵集》卷四十《答何叔京》。
    ③ 朱熹:《晦庵集》卷六十《答曾择之》。
    ①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四。
    ② 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卷二。
    ③ 关于朱熹对《周礼》持有的损益观念,可参见殷慧、肖永明:《朱熹的<周礼>学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④ 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卷二。
    ① 《礼记注疏》卷一《曲礼上》。
    ② 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卷二。
    ③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二。
    ①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十一。
    ② 朱熹:《晦庵集》卷四十六《答潘叔昌》。
    ① 陆九渊:《象山集》卷一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
    ①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
    ① 朱熹:《晦庵集》卷十五《答程正思》。
    ② 朱熹:《晦庵集》卷六十四《答卢粹中》。
    ③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五。
    ④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四。
    ⑤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
    ⑥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四。
    ① 陆九渊:《象山集》卷六《与傅圣谟》。
    ② 陆九渊:《象山集》外集卷四。
    ③ 陆九渊:《象山集》卷十四《示罗章夫》。
    ④ 陆九渊:《象山集》卷二《与吴显仲》。
    ⑤ 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卷一。
    ⑥ 陆九渊:《象山集》《与刘淳叟》。
    ① 陆九渊:《象山集》卷十九。
    ① 朱熹:《晦庵集》卷十四《行宫便殿奏札二》
    ②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论语卷一》《学而第一》。
    ①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
    ①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大学序》。
    ② 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卷三。
    ① 陆九渊:《象山集》卷二十一《论语说》。
    ②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八《卫灵公第十五》。
    ③ 陆九渊:《象山集》卷二十一《论语说》。
    ① 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卷四。
    ② 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卷四。
    ③ 朱熹编:《近思录》卷三。
    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七《子路第十三》。
    ①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七《子路第十三》。
    ① 不是所有的共同体都具备伦理关切,能成为一个“伦理实体”(参见本文绪论部分对“伦理实体”的注释),只有当共同体主要以体现伦理化的社会关系,具备伦理关切,特重视个体在此一群体中的人际行动所反映的信仰、共识和生活的互动,才是一个伦理实体意义上的共同体,而南宋理学家进行建构的“共同体”当从伦理实体的角度来理解之。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页。
    ① 对以上归纳的详细论说参见[德]滕斐迪南·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译者:林荣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48-77页。
    ② 涂尔干认为社会人际结合方式有两种,即机械的社会团结方式和有机的社会团结方式,机械关联下的人们,具有共同的信仰和道德规范,集体意识强烈,由此,个体之间具有“同质性”,人际关联犹如被巨大的机械力控制着,而由此产生的道德意识便直接来自这种机械关联下的集体意识,法律是伦理实体化的结果。当人际关联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复杂并显示出相互依赖之时,依靠社会分工而实现的人际关联就成为一种有机关联,有机关联说明了人们象身体各器官一样相互依赖的状态,在有机关联中,那种强烈的集体仪式淡化,个人价值凸显。对于有机械关联和有机关联的论述详见[法]爱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译者:渠东,三联书店2005年版。
    ③ [德]马克思·韦伯著、顾忠华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6页。
    ④ [德]马克思·韦伯著、顾忠华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8页。
    ① 这些建构要素将使南宋理学家建构的共同体具有伦理实体的性质,使之足以承载理学伦理精神的落实及其伦理教化。
    ①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② 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1页。
    ① 郑樵:《尔雅注》卷上《释亲》。
    ② 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7页。
    ③ 班固:《白虎通义》卷上《宗族》。
    ④ 班固:《白虎通义》卷上《宗族》。
    ①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六《义儿传》。
    ① 张载:《张子全书》卷四《经学理窟·宗法》。
    ② 苏轼:《东坡全集》卷四十七《策别八》。
    ③ 张载:《张子全书》卷四《经学理窟·宗法》。
    ④ 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① 张载:《张子全书》卷四《经学理窟·宗法》。
    ② 《二程遗书》卷十八《伊川先生语四》。
    ③ 《二程遗书》卷十七《伊川先生语四》。
    ④ 程颐:《伊川易传》卷三《家人》。
    ① 朱熹编:《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七《范文正公集》。
    ① 班固:《白虎通义》卷上《宗族》。
    ② 朱熹:《家礼》卷一《通礼·祠堂》。
    ① 《清经解》卷四九,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版,第一册,第320页,转引自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27页。
    ② 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③ 朱熹:《家礼》卷一《通礼·祠堂》。
    ① 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家范·宗法》,(M)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84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家范·宗法条目》,(M)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99页。
    ① 朱熹:《晦庵集》卷十四《戊中延和奏扎》。
    ② 朱熹:《四书或问》卷七。
    ① 朱熹:《四书或问》卷七。
    ② 朱熹:《御定小学集注》卷二。
    ③ 陆九韶:《居家正本》,摘自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五册)《宋元学案(三)·梭山复斋学案》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50页。
    ① [美]包弼德著、[新加坡]王昌伟译:《历史上的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8页。
    ② [美]包弼德、[新加坡]王昌伟译:《历史上的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页。
    ③ 后人对朱熹作《家礼》产生质疑,但据束景南先生考证,认为朱子作过《家礼》,并草于淳熙二年九约至三年二月间,尚未完稿,即在三月赴婺源展墓途中被窃失于僧寺。参见束景南:《朱熹<家礼>真伪考辨》,《朱熹佚文考》第68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在本章所言“家礼”一词时,是指普遍意义所说的适用于家族、宗族中使用的礼文,朱熹所作之《家礼》文本与上述“家礼”的表述惟恐发生理解上的混乱,特以“《朱子家礼》”表示朱熹专作的《家礼》文本。《朱子家礼》为南宋及其以后中国传统社会家族乃至宗族内施行家礼提供了具体的适用文本,影响深远。
    ④ 朱熹:《家礼》序。
    ① 朱熹:《家礼》卷一《通礼·祠堂》。
    ① 杨万里:《诚斋集》卷一百三十《通判吉州向侯墓志铭》。
    ② 谭刚毅:《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③ 谭刚毅:《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① 朱熹:《家礼》卷一《通礼·祠堂》。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十。
    ③ 朱熹:《家礼》卷一《通礼·祠堂》。
    ④ 朱熹:《家礼》卷一《通礼·祠堂》。
    ① 参见吕祖谦:《东莱集》卷十五《庚子辛丑日记》。
    ② 朱熹:《晦庵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
    ③ 朱熹与吕祖谦、以及陆九韶之间就家礼的探讨详细参见殷慧:《朱熹礼学思想研究》博士论文2009年,第90页。
    ① 朱熹:《家礼》卷一《通礼·祠堂》。
    ② 朱熹:《家礼》卷二《冠礼》。
    ③ 朱熹:《家礼》卷四《丧礼》。
    ① 朱熹:《家礼》卷一《司马氏居家杂仪》。
    ① 此处详细佐证资料参见工立军:《宋代民间家礼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79页。
    ② 陈淳:《北溪大全集》卷十四《家礼跋》。
    ③ 以下朱子弟子对家礼的实践史料转引自孟淑慧:《朱熹及其门人的教化理念与实践》,(M)“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为会员2003年版《附录》部分对朱门弟子实践家礼、古礼的史料汇集。根据孟的收集,展示了十四位朱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在家中、乡里实践朱子家礼或用古礼教化子弟和乡民的事迹,详见该书第437-439页。
    ① 黄斡:《勉斋集》卷三十八《周舜弼墓志铭》。
    ② 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五册)《宋元学案(三)·西山蔡氏学案》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50页。
    ③ 黄斡:《勉斋集》卷三十七《贡士黄君仲玉行状》。
    ④ 徐元杰:《楳垫集》卷十《洪庆庵记》。
    ⑤ 黄仲元:《四如集》卷一《族祠恩敬堂记》。
    ⑥ 黄仲元:《四如集》卷一《族祠思敬堂记》。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家范·宗法》,[M]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85页。
    ② 真德秀:《西山文集》卷四十《潭州谕俗文》。
    ① 江门陈氏族规、浦江郑氏族规参见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268页。
    ① 《中湘下砂陈氏族谱》卷四。
    ② (德)马克思·韦伯著、顾忠华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6页。
    ① 朱熹:《家礼》卷一《司马氏居家杂仪》。
    ① 朱熹:《家礼》卷一《司马氏居家杂仪》。
    ② 朱熹:《家礼》卷一《司马氏居家杂仪》。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家范》,(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册《家范》,(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②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
    ① 陆九韶:《居家正本》参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五册)《宋元学案(三)·梭山复斋学案》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50页。
    ② 陆九韶:《居家正本》参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五册)《宋元学案(三)·梭山复斋学案》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50页。
    ① 陆九韶:《居家正本》参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五册)《宋元学案(三)·梭山复斋学案》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50页。
    ② 陆九韶:《居家正本》,参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五册)《宋元学案(三)·梭山复斋学案》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50页。
    ① 陆九韶:《居家制用》,参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五册)《宋元学案(三)·梭山复斋学案》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52页。
    ② 陆九韶:《居家制用》,参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五册)《宋元学案(三)·梭山复斋学案》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52页。
    ① 陆九韶:《居家制用》,参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五册)《宋元学案(三)·梭山复斋学案》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53页。
    ② 陆九韶:《居家制用》,参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五册)《宋元学案(三)·梭山复斋学案》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53页。
    ③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
    ① 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七十三。
    ②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五《论语训蒙口义》序。
    ③ 张栻:《南轩集》卷三十七《少傅刘公墓志铭》。
    ④ 李清馥:《理学渊源考》卷二十六。
    ①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集《家范·宗法条目》,(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页。
    ②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集《家范·宗法条目》,(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页。
    ③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集《家范·宗法条目》,(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页。
    ④ 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一集《家范·宗法条目》,(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页。
    ⑤ 李清馥:《理学渊源考》卷三十一。
    ⑥ 此处十例,详见冯尔康等著:《中国宗族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① 洪迈:《容斋随笔》卷八。
    ② 朱熹:《晦庵集》卷八十《玉山刘氏义学记》。
    ③ 朱熹:《晦庵集》卷八十《玉山刘氏义学记》。
    ①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41页,转引自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M)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5页。
    ② 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卷十一。
    ③ 朱熹:《晦庵集》第七十六卷《题小学》。
    ①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十五。
    ②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六《小学题辞》。
    ① 朱熹:《朱子全书》第十三册《童蒙须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71页。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十九。
    ③ 朱熹:《晦庵集》卷五十五《答康户曹》。
    ① 朱熹:《朱子全书》第十三册《童蒙须知》,(M)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71页。
    ② 朱熹:《朱子全书》第十三册《童蒙须知》,(M)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75页。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六《小学题辞》序。
    ② 《御定小学集注》卷三。
    ③ 《御定小学集注》卷二。
    ④ 《御定小学集注》卷二。
    ⑤ 《御定小学集注》卷二。
    ① 陆九韶:《训子弟词》诸首,摘自《全宋诗》。
    ① 陈淳:《北溪大全集》卷十六《启蒙初诵》。
    ② 陈淳:《北溪大全集》卷十六《启蒙初诵》。
    ③ 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比<三字经>更早的南宋启蒙书》,(M)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305页。
    ① 朱熹:《晦庵集》卷四十九《答王子合》。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一。
    ③ 详见朱熹:《晦庵集》卷十九《条奏经界状》。
    ④ 朱熹:《晦庵集》续集卷一《与黄直卿》。
    ⑤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六十。
    ① 陆九渊:《象山集》卷八《与宋漕》。
    ② 陆九渊:《象山集》卷八《与宋漕》。
    ③ 陆九渊:《象山集》卷八《与宋漕》。
    ④ 关于陆九渊荆门政绩参见邢舒绪:《陆九渊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⑤ 陆九渊:《象山集》卷十五《与薛象先》。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七《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七《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
    ②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七《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
    ③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七《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
    ④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七《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
    ⑤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七《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
    ⑥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七《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七《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
    ② 朱熹:《晦庵集》卷十三《延和奏札四》。
    ③ 朱熹:《晦庵集》卷十三《延和奏札四》。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七《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
    ② 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页。
    ③ 以下结论根据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243页对南宋时期社仓建仓材料的统计进行归纳。
    ④ 刘宰:《漫塘集》卷二十二《南康胡氏社仓记》。
    ①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社仓事目》。
    ②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社仓事目》。
    ③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社仓事目》。
    ④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社仓事目》。
    ⑤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社仓事目》。
    ⑥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社仓事目》。
    ⑦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社仓事目》。
    ⑧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社仓事目》。
    ⑨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社仓事目》。
    ⑩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社仓事目》。
    11 朱熹:《晦庵集》卷八十《邵武军光泽县社仓记》。
    ① 真德秀:《西山文集》卷十《奏置十二县社仓状》。
    ② 刘宰:《漫塘文集》卷二十二《南康胡氏社仓记》。
    ③ 真德秀:《西山文集》卷十《奏置十二县社仓状》。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三十九《答范伯崇》。
    ② 陆九渊:《象山集》外集卷一。
    ③ 朱熹:《晦庵集》卷三十九《答范伯崇》。
    ① 朱熹:《晦庵集》卷八十六《行乡饮酒礼告先圣文》。
    ② 朱熹:《晦庵集》卷二十《乞增修礼书状》。
    ③ 孟淑慧:《朱熹及其门人的教化理念与实践》,(M)“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3年版,第368页。
    ④ 黄斡:《勉斋集》卷二十二《跋南康胡氏乡约》。
    ① 黄斡:《勉斋集》卷二十一《赵季仁习乡饮酒仪序》。
    ② 袁燮:《絮斋集》卷八《繁昌乡饮序》。
    ③ 孙应时:《烛湖集》卷十《余姚乡饮酒仪序》。
    ④ 郑元注、孔颍达疏:《礼记注疏》卷六十《大学》。
    ⑤ 郑元注、孔颍达疏:《礼记注疏》卷六十《大学》。
    ① 原文注:关于朱熹对‘絮矩之道’的解释与提倡,可参考吴长庚,《朱子倡言絮矩之道的历史贡献》,《朱子学刊》,1998年第一期,第87-103页。参见孟淑慧:《朱熹及其门人的教化理念与实践》,(M)“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为会员2003年版,第156页。
    ② 朱熹:《四书或问》卷二《大学》。
    ①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六。
    ② 黄斡:《勉斋集》卷十九《袁州萍乡县西社仓絮矩堂记》。
    ① 吕大临等著、陈俊民编校:《蓝田吕氏遗著辑校》,(M)中华书局1993版,第563页。
    ② 吕大临等著、陈俊民编校:《蓝田吕氏遗著辑校》,(M)中华书局1993版,第564页。
    ③ 吕大临等著、陈俊民编校:《蓝田吕氏遗著辑校》,(M]中华书局1993版,第564页。
    ④ 吕大临等著、陈俊民编校:《蓝田吕氏遗著辑校》,(M)中华书局1993版,第564页。
    ① 吕大临等著、陈俊民编校:《蓝田吕氏遗著辑校》,(M]中华书局1993版,第564页。
    ② 吕大临等著、陈俊民编校:《蓝田吕氏遗著辑校》,(M]中华书局1993版,第566页。
    ③ 吕大临等著、陈俊民编校:《蓝田吕氏遗著辑校》,(M)中华书局1993版,第567页。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三十一《答张敬夫》。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三十三《答吕伯恭》。
    ② 朱熹:《晦庵集》卷三十六《答刘之澄》。
    ③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四《增损吕氏乡约》。
    ④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四《增损吕氏乡约》。
    ⑤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四《增损吕氏乡约》。
    ⑥ 对此点的归纳参考董建辉对《增损吕氏乡约》与《吕氏乡约》的比较,参见董建辉:《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78页。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四《增损吕氏乡约》。
    ②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四《增损吕氏乡约》。
    ① 张栻:《南轩集》卷二十二《答朱元晦》。
    ② 周扬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③ 周扬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④ 一凡藏书馆文献编委会:《古代乡约及乡治法律文献十种》第一册,第83-84页,转引自董建辉:《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⑤ 王鏊:《姑苏志》卷四十二。
    ① 黄斡:《勉斋集》卷二十二《跋南康胡氏乡约》,转引自董建辉:《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② 叶秀发:《格斋先生程君墓志铭》,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六十九,转引自董建辉:《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页。
    ③ 阳子昂:《纪年录》,收录于阳枋:《字溪集》卷十二《附录》,董建辉:《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页。
    ④ 阳少箕:《有宋朝散大夫字溪先生阳公行状》,收录于阳枋:《字溪集》卷十二,董建辉:《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页。
    ① 吴震:《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M)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49页。
    ① 黎靖德:《朱子语录》卷七十八。
    ② 黎靖德:《朱子语录》卷一百二十八。
    ③ 赵国权:《南宋时期社会教化的路径及价值趋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第23页。
    ①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知南康榜文》。
    ②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示俗》。
    ③ 朱熹:《晦庵集》卷一百《劝女道还俗榜》。
    ④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晓谕兄弟争财产事》。
    ⑤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晓谕兄弟争财产事》。
    ①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知南康榜文》。
    ②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晓谕兄弟争财产事》。
    ③ 朱熹:《晦庵集》卷一百《劝谕榜》。
    ④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劝农文》。
    ⑤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劝农文》。
    ①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劝农文》。
    ② 杨简:《慈湖遗书》卷五《永嘉劝农文》。
    ③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知南康榜文》。
    ④ 朱熹:《晦庵集》卷一百《揭示古灵先生劝谕文》。
    ① 杨念群:《基层教化的转型:乡约与晚清治道之变迁》,见《杨念群自选集》,(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269页。
    ① 吴澄:《吴文正集》卷三十七《岳麓书院重修记》。
    ①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12页。
    ②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16页。
    ① 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②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17页。
    ① 魏了翁:《鹤山大全文集》卷十六《论士大夫风俗》。
    ②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37页。
    ③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38页。
    ① 朱熹:《晦庵集》卷十三《延和殿奏事》。
    ② 朱熹:《晦庵集》卷七《次韵四十叔父白鹿之作》。
    ① 朱熹:《晦庵集》卷二十《申修白鹿洞书院状》。
    ② 朱熹:《晦庵集》卷二十《申修白鹿洞书院状》。
    ③ 朱熹:《晦庵集》别集卷六《南康军请洞学堂长怗》。
    ④ 朱熹:《晦庵集》卷八十一《跋白鹿洞所藏汉书》。
    ⑤ 朱熹:《晦庵集》别集卷三《黄商伯》。
    ⑥ 朱熹:《晦庵集》别集卷三《黄商伯》。
    ① 朱熹:《晦庵集》别集卷三《叶永卿吴唐卿周德之李深子》。
    ② 详见陈谷嘉、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上册,[M]浙江教育出版社,第69页。
    ③ 朱熹:《晦庵集》卷十三《延和奏札七》。
    ① (美)包弼德著、(新加坡)王昌伟译:《历史上的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3页。
    ② (美)包弼德著、(新加坡)王昌伟译:《历史上的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3页。
    ③ 《续文献通考》卷五十。
    ① 欧阳守道:《巽斋文集》《白鹭洲书院山长厅记》。
    ② 朱熹:《晦庵集》别集卷六《招举人入白鹿咨目》。
    ③ 陈荣捷:《朱子之创新》,收录于《新儒学论集》,(C)中国文哲研究所2007年版,第148
    ①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下《道学》。
    ①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大学》。
    ② 转引自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① 张栻:《南轩集》卷十《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
    ② 张栻:《南轩集》卷九《邵州复旧学记》。
    ③ 袁甫:《蒙斋集》卷十三《重修白鹿书院记》。
    ④ 袁甫:《蒙斋集》卷十三《重修白鹿书院记》。
    ⑤ 袁甫:《蒙斋集》卷十三《重修白鹿书院记》。
    ⑥ 袁甫:《蒙斋集》卷十三《重修白鹿书院记》。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四《白鹿洞书院揭示》。
    ①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58页。
    ① 朱熹:《晦庵集》卷八十六《白鹿洞高先圣文》。
    ② 邓洪波:《中国书院章程》,(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7-58页。
    ① 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五册)《宋元学案(三)·岳麓诸儒学案》,(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33页。
    ② 李肖聃:《湘学略·南轩学略》,(M)国立湖南大学1946年版,第12页,转引自苗春德、赵国权:(M)《南宋教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版,第307页。
    ③ 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五册)《宋元学案(三)·丽泽诸儒学案》,(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07页。
    ① 苗春德、赵国权:《南宋教育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版,第273页。
    ② [美]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1页。
    ③ 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④ 袁燮:《絮斋集》卷七《赠傅正夫》。
    ① 黄斡:《勉斋集》卷三十六《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六。
    ① 《岳麓志》卷二,转引自赵国权:《论南宋时期江南书院文化传承的价值取向》,载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② 李方子:《朱子年谱》卷一。
    ③ 朱熹:《晦庵集》卷二十四《与曹晋叔书》。
    ④ 李东阳:《重建岳麓书院记》,收录于《岳麓志》卷七。
    ⑤ 《岳麓志》卷二,转引自赵国权:《论南宋时期江南书院文化传承的价值取向》,载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① 袁甫:《蒙斋集》卷十七《初建书院告陆象山先生文》。
    ② 袁甫:《蒙斋集》卷十四《番江书堂记》。
    ③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四十四《生吴公行状》。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九《衡州石鼓书院记》。
    ② 张栻:《南轩集》卷十《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
    ③ 张栻:《南轩集》卷十《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
    ④ 朱熹:《晦庵集》卷八十一《跋金溪陆主簿白鹿洞书院讲义后》。
    ⑤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
    ① 汪应辰:《文定集》卷九《桐源书院记》。
    ② 《江西通志》卷二十二。
    ③ 吴澄:《文山集》卷十二《赣州兴国县安湖书院记》。
    ① [美]包弼德著、[新加坡]王昌伟译:《历史上的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8页。
    ②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四。
    ① 朱熹:《晦庵集》卷十四《乞修三礼札子》。
    ② 朱熹:《晦庵集》卷十四《乞修三礼札子》。
    ① 吕祖谦:《东莱集》别集卷五《乾道四年九月规约》。
    ② 吕祖谦:《东莱集》别集卷五《乾道五年规约》。
    ① 朱熹:《晦庵集》卷七十四《白鹿洞书院揭示》。
    ① 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卷十四。
    ②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九《儒学志》二《建明道书院》。
    ① 陈文蔚:《克斋集》卷七《双溪书院揭示》。
    ① 陈文蔚:《陈克斋集》卷七《克斋揭示》。
    ① 郑之侨:《鹅湖讲学会编》卷一。
    ① 钱穆:《国史大纲》(下册),(M)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12页。
    ① 详细论证参见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M)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6页。
    ① 《大明集礼》为徐一夔等人在明洪武三年(1370)九月修成礼书,由朱元璋赐名。
    ② 《大明集礼》卷六《吉礼六·宗庙》有“品官家庙”、“祠堂制度”等规定,根据常建华将其与《朱子家礼》的对比指出:“《大明集礼》综合了《家礼》卷一《通礼·祠堂》中‘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诸条。其中与祠堂之制完全相同……《大明集礼》中的‘家庙图’实际上就是祠堂图,而‘品官享家庙仪’,采纳《家礼》卷五《祭礼》有关规定……”
    ③ 汪循:《汪仁峰文集》卷十五《迥峰汪氏祠堂记》,四库存目集部第四十七册第386页,转引自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④ 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 此处详细参见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② 此处史料参见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8页。以上史料转引自该书对明代风俗志记载祠庙祭祖的状况进行的区域性考察结果。
    ① 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页。
    ② 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页。
    ③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五,《洪武三十年八月辛亥》,第3677-3678页。
    ① 吴道镕:《广东文征》卷六,转引自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② 欧大任:《欧虞部山集》卷十一《高祖处士南野府君行状》,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7册,第166页,转引自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① 参见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② 钱穆:《国史大纲》,(下册),[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03页。
    ③ 嘉靖《浦江志略》卷六学校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19,上海书店影印本1963年版。
    ① 闻人铨:《会华书院记》,见《池州府志》卷三,天一阁藏书明代方志选刊24,上海书店影印本1962年版。
    ①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② 刘善仕:《精神共同体的建构及其伦理意义》,(J)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二期,第55页。
    ①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① 本综述主体部分已发表于期刊《学术论坛》,2011年第一期。
    ① 方建新编:《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② 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M]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③ 张锡勤、柴文华编:《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上下卷,[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 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M)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6页。
    ② 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M)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6页。
    ③ 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M)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4页。
    ④ 张锡勤、柴文华编:《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上下卷,(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 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 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②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③ 刘志琴:《社会文化史的视野》,载于《中国社会史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④ 干春松:序言《制度儒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① 钱穆:《理学与艺术》,见宋史座谈会编:《宋史研究集》第7辑,(C)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4年印行。
    ② 钱穆:《理学与艺术》,见宋史座谈会编:《宋史研究集》第7辑,(C)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4年印行。
    ③ 张邦炜:《宋代文化相对普及》,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④ 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M)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6页。
    ⑤ 张邦炜:《宋代文化相对普及》,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⑥ 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M)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6页。
    ① 崔大华:《儒学引论》,(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4页。
    ①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② 束景南:《朱熹佚文辑考》,[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③ 陈来:《朱了(家礼>真伪考议),[J]《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④ 杨志刚:《<马氏书仪>和<朱子家礼>研究》,[J]《浙江学刊》,1993年第1期。
    ⑤ 王利明:《<训蒙绝句>与朱子学的形成》,[J]《朱子学刊》,2000年第1辑,黄山书社, 2001年版。
    ① 郑晓江:《象山儒学之实学性质及其展开》,收录在郑晓江主编:《六经注我——象山学术及江右思想家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① 朱求人:《讲明与践履——象山教化理论与实践》,收录在郑晓江主编:《六经注我——象山学术及江右思想家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① 邓洪波:《八十三年来的中国书院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①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②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
    ①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1页。
    ② 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史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③ 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46页。
    [1]班固:《白虎通义》,《四库全书》本。
    [2]郑元注、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四库全书》本。
    [3]张守:《毗陵集》,《四库全书》本。
    [4]司马光:《传家集》,《四库全书》本。
    [5]庄绰:《鸡肋编》,《四库全书》本。
    [6]郑侠:《西塘集》,《四库全书》本。
    [7]刘放:《彭城集》,《四库全书》本。
    [8]苏颂:《苏魏公文集》,《四库全书》本。
    [9]苏辙:《栾城集》,《四库全书》本。
    [10]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库全书》本。
    [11]张载:《张子全书》,《四库全书》本。
    [12]苏轼:《东坡全集》,《四库全书》本。
    [13]程颐:《伊川易传》,《四库全书》本。
    [14]吕大临等著、陈俊民编校:《蓝田吕氏遗著辑校》(M)中华书局1993版。
    [15]《宋朝诸臣奏议》,《四库全书》本。
    [16]黎靖德编、王星贤注解:《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9年版。
    [17]朱熹:《四书或问》,《四库全书》本及朱杰人编著本:《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8]朱熹编:《二程遗书》,《四库全书》本及朱杰人编著本:《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9]朱熹:《晦庵集》,《四库全书》本及朱杰人编著本:《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0]朱熹著、朱杰人编著:《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1]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四库全书》本。
    [2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四库全书》本及朱杰人编著本:《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3]朱熹:《延平问答》,《四库全书》本及朱杰人编著本:《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4]朱熹:《家礼》,《四库全书》本及朱杰人编著本:《朱熹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5]朱熹:《御定小学集注》,《四库全书》本。
    [26]陆九渊:《象山集》,《四库全书》本及锤哲注释本:《陆九渊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
    [27]陆九韶:《训子弟词》,《全宋诗》。
    [28]陆九韶:《居家制用·正本》,《宋元学案》本。
    [29]吕祖谦著、黄灵庚编著:《吕祖谦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30]吕祖谦:《东莱集》,《四库全书》本及黄灵庚编著本:《吕祖谦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31]张栻:《南轩集》,《四库全书》本。
    [32]陈淳:《北溪字义》,《四库全书》本。
    [33]陈淳:《北溪大全集》,《四库全书》本。
    [34]袁燮:《絮斋家塾书钞》,《四库全书》本。
    [35]袁燮:《絮斋集》,《四库全书》本。
    [36]吴泳:《鹤林集》,《四库全书》本。
    [37]舒磷:《舒文靖集》,《四库全书》本。
    [38]叶适:《水心集》,《四库全书》本。
    [39]胡铨:《澹庵文集》,《四库全书》本。
    [40]张九成:《横浦心传录》,《四库全书》本。
    [41]阳枋:《字溪集》,《四库全书》本。
    [42]阳枋:《字溪集》,《四库全书》本。
    [43]黄斡:《勉斋集》,《四库全书》本。
    [44]魏了翁:《鹤山集》,《四库全书》本。
    [45]魏了翁:《鹤山大全文集》,《四库全书》本。
    [46]洪迈:《夷坚甲志》,《四库全书》本。
    [47]洪迈:《容斋随笔》,《四库全书》本。
    [48]陆游:《渭南文集》,《四库全书》本。
    [49]郑樵:《尔雅注》,《四库全书》本。
    [50]杨万里:《诚斋集》,《四库全书》本。
    [51]真德秀,《西山读书记》,《四库全书》本。
    [52]徐元杰:《楳垫集》,《四库全书》本。
    [53]黄仲元:《四如集》,《四库全书》本。
    [54]卫泾:《后乐集》,《四库全书》本。
    [55]留正:《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四库全书》本。
    [56]孙应时:《烛湖集》,《四库全书》本。
    [57]刘宰:《漫塘集》,《四库全书》本。
    [58]吴澄:《吴文正集》,《四库全书》本。
    [59]陈文蔚:《克斋集》,《四库全书》本。
    [60]李方子:《朱子年谱》,《四库全书》本。
    [61]汪应辰:《文定集》,《四库全书》本。
    [62]袁甫:《蒙斋集》,《四库全书》本。
    [63]罗大经:《鹤林玉露》,《四库全书》本。
    [64]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四库全书》本。
    [65]周密:《癸辛杂识》,《四库全书》本。
    [66]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四库全书》本。
    [6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本。
    [68]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库全书》本。
    [69]章如愚编:《群书考索》,《四库全书》本。
    [70]虞集:《道园学古录》,《四库全书》本。
    [71]马端临:《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本。
    [72]脱脱:《宋史》,《四库全书》本及《中华书局》1985年版本。
    [73]谢应芳:《辨惑编》,《四库全书》本。
    [74]王鏊:《姑苏志》,《四库全书》本。
    [75]王圻:《续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本。
    [76]《江西通志》,《四库全书》本。
    [77]彭大翼:《山堂肆考》,《四库全书》本。
    [78]陈焯:《宋元诗会》,《四库全书》本。
    [79]郑之侨:《鹅湖讲学会编》,《四库全书》本。
    [80]李清馥:《理学渊源考》,《四库全书》本。
    [81]王会厘编:《问津院志·艺文》。
    [82]张廷玉:《明史》,《四库全书》本。
    [83]徐松辑:《宋会要辑稿》。
    [84]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
    [85]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版。
    [86]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87]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88]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
    [8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版。
    [90]朱熙瑞:《宋代社会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91]毛礼锐:《中国教育简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92]刘英、薛素珍:《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1987版。
    [9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4]毛礼锐、沉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95]谢维扬:《中国家庭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96]束景南:《朱熹佚文辑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97]潘富恩:《吕祖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8]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9]冯尔康:《中国宗法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0]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版。
    [101]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2]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03]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
    L104]陈谷嘉:《儒家伦理哲学》,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5]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6]魏英敏:《孝与家庭伦理》,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
    [107]陈来:《人文主义的视野》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版。
    [108]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版。
    [109]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Q]张立文:《朱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1]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版。
    [112]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3]李 申:《中国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4]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115]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6]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7]王炳照、郭齐家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8]姚新中:《道德研究与伦理比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9]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20]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1]邓洪波:《中国书院章程》,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2]徐吉军、方建新等:《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23]崔大华:《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4]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5]崔大华:《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6]陈 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三联书店2002年版。
    [127]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8]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29]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0]张邦炜:《宋代家族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1]束景南:《朱子大传》,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32]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3]孟淑慧:《朱熹及其门人的教化理念与实践》,“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为会员2003年版。
    [134]何俊:《南宋儒学构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5]陈瑛主编:《中国伦理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36]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7]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
    [138]柴文华等:《中国人伦学说研究》,2004年版。
    [139]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0]陈谷嘉、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141]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2]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3]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144]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45]黄慧英:《儒家伦理——体与用》,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46](法)爱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译者:渠东,三联书店2005年版。
    [147]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8]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49]陈谷嘉:《宋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0]史光全:《礼法融合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进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51]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2]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3]鄢建江:《朱熹小学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华龄出版社2006年版。
    [154]方建新编:《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155]干春松:《制度儒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7]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158](美)陈荣捷:《朱子新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9](美)陈荣捷:《新儒学论集》,中国文哲研究所2007年版。
    [160]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巴蜀书社2008年版。
    [161]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宋辽金元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2]苗春德、赵国权:《南宋教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63]戴建国:《宋代刑法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4]刑舒绪:《陆九渊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5]周扬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166]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67]张锡勤、柴文华主编:《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8]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2版。
    [169]谭刚毅:《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0]董建辉:《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1]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72]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3]吴震:《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版。
    [174]潭景玉:《宋代乡村组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5](德)滕斐迪南·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
    [176](美)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译者:(新加坡)王昌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7](德)马克思·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8]洪剑民:《略谈程度近郊五代至南宋的墓葬形制》,载于《考古》1959年第1期
    [179]钱穆:《理学与艺术》,见宋史座谈会编:《宋史研究集》第7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4年印行。
    [180]张邦炜:《宋代文化相对普及》,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81]杨志刚:《<马氏书仪>和<朱子家礼>研究》,载于《浙江学刊》1993年第1期。
    [182]杨炎廷:《北宋的乡村制度》,载于《宋史论文集:罗球庆老师荣休纪念专辑》1994 年版。
    [183]刘志琴:《社会文化史的视野》,载于《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4]王利明:《<训蒙绝句>与朱子学的形成》,载于《朱子学刊》,2000年第1辑,黄山书社,2001年版。
    [185]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载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86]王立军:《宋代民间家礼建设》,载于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社,2001年版。
    [187]俞兆鹏:《南宋人才之盛及其原因》,载于《南宋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88]刘仪秀:《南宋陆门学者的教化理念与实践》硕士论文2006年。
    [189]郑晓江:《象山儒学之实学性质及其展开》,收录在郑晓江主编:《六经注我——象山学术及江右思想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90]朱求人:《讲明与践履——象山教化理论与实践》,收录在郑晓江主编:《六经注我——象山学术及江右思想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91]赵国权:《论南宋时期江南书院文化传承的价值取向》,载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92]殷慧、肖永明:《朱熹的<周礼>学思想》,载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93]殷慧:《朱熹礼学思想研究》博士论文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