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贵州松桃大兴镇苗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多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镇苗语方言和汉语方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分析和研究,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绪论。说明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语言材料的来源。
     第二章,大兴苗族与大兴苗语概况。基于对苗族历史的简要回顾,以及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镇的苗族的概要叙述,着重从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的描写当地苗语的语言系统。
     第三章,描写分析大兴苗语的形态。大兴苗语存在附加词缀、重叠以及语音屈折三种类型的形态,属于广义形态的范畴。
     第四章,详细分析大兴苗语的语音特点。主要描写分析了大兴苗语的前缀变调及韵律特点;鼻冠音声母、鼻音自成音节、鼻音和谐等特有现象;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的母语者之间的语音差异。
     第五章,大兴苗语与苗语东部方言传统代表点——湖南湘西花垣县吉卫镇的苗语语音系统进行对比,发现声韵调之间存在的对应规律。
     第六章,大兴镇苗语中汉语借词历史层次分析。在借鉴采用前辈学者们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借词历史层次分析方法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大兴苗语中汉语借词的具体情况,以声母为纲,对大兴苗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进行分析,将大兴苗语中的汉语借词区分为现代、中古、上古三个层次。
     第七章,结论部分,对全文各章节的观点加以概括说明。
The author obtained Guizhou province Songtao Miao Autonomous County town of Ta Xing Chinese dialects and Hmong dialect material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s,this article a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descrip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se materials, the whole text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preface, illustrate the study reasons,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as well as the source of language material.
     ChapterⅡ, Ta Xing Miao Nation and Hmong, based on a brief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Miao Nation,and a summary description of the Songtao Miao Autonomous County Daxing Town, describing the local Hmong language system,.focusing on voice, grammar, vocabulary three aspects.
     ChapterⅢ, Di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ical process of Ta Xing Hmong language, belonging to the generalized scope of the morphological process.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morphological process in Ta Xing Hmong language: additional prefixes, voice reduplication, and voice inflection.
     ChapterⅣ, a detailed analysis of phonetic charactors of Daxing Hmong. Mainly an analysis of of Daxing Hmong and the features of nasal sounds., and some phenomenon of sound change. Analyze the variouty of tones of prefix and rhythmic style in Daxing Hmong, nasal crown in front of a consonant, nasal sound as a independent syllable and harmonic of nasal syllables three aspects, and sound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ages and genders.
     ChapterⅤ,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between Daxing Hmong and Jiwei Hmong in each sound system, Jiwei Hmong is regarded as typical of this Hmong dialect.
     ChapterⅥ, analyze different stratum of loan words from Chinese in Daxing Hmong. Based on the senior scholar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analyzing loan words from Chinese in many other minority's languages, we studied loan words from Chinese in Daxing Hmong, take consonants as the key link, analyze different stratum of loan words from Chinese in Daxing Hmong, point out that loan words from Chinese in Daxing Hmo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the Modern layer, Middle layer and Old layer.
     ChapterⅦ, conclusion, summarize the opinion of the full text.
引文
[1]R·A·郝尔森[英]著.1989.社会语言学.卢德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William·H·Baxter(白一平).1992.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Mouton de Gruyter Berlin.New York.
    [3]包智明,侍建国,许德宝.1997.生成音系学理论及其应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曹翠云.2001.苗汉语比较.贵州民族出版社.
    [5]岑麒祥.1956.语法理论基本知识.北京:时代出版社.
    [6]陈保亚.199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7]陈保亚.1996.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北京:语文出版社.
    [8]戴庆厦.1992.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9]戴庆厦.1994.语言和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0]戴庆厦.1998.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北京:书海出版社.
    [11]戴维·克里斯特尔[英].2004.沈家炫译.现代语言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12]丁邦新.2007.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13]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4]傅懋勣.1998.论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15]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贵州省志·汉语方言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16]黄伯荣,廖旭东.1991.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
    [17]李方桂.1980.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版.
    [18]李云兵.2000.苗语方言划分遗留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刘范弟.2003.善卷、蚩尤与武陵——上古时期一段佚史的破解.湖南大学出版社.
    [20]罗安源.2005.发音语音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1]罗安源.2005.松桃苗话描写语法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2]罗常培,王均.2004.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
    [23]罗兴贵,杨亚东.2004.现代苗语概论(川黔滇方言).贵州民族出版社.
    [24]马学良.1991.汉藏语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5]梅耶.1924.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26]潘悟云.2000.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7]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1985.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贵州民族出版社.
    [28]松桃苗族自治县志编委.1996.松桃苗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
    [29]田继周.2006.中国历代民族史——先秦民族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0]王力.1985.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1]王力.1991.王力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
    [32]王福堂.1999.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语文出版社.
    [33]王辅世.1985.苗语简志.民族出版社.
    [34]王辅世.1994.苗语古音构拟.东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
    [35]王辅世,毛宗武.1992.苗瑶语古音构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6]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7]王士元.2000.汉语的祖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8]翁独健.2001.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9]吴安其.2002.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0]伍铁平.1993.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1]邢公畹.2000.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42]徐通锵.1996.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43]徐通锵.1997.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4]徐旭生.2003.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5]杨再彪.2003.苗语东部方言土语比较.民族出版社.
    [46]叶蜚声,徐通锵.1981.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47]游汝杰.2000.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48]俞敏.1999.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49]俞潦.2006.松桃苗族.贵州民族出版社.
    [50]袁家骅等.1989.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文字改革出版社.
    [51]曾晓渝.1994.汉水关系词研究.重庆出版社.
    [52]曾晓渝.2004a.汉语水语关系论.商务印书馆.
    [53]曾晓渝.2004b.语音历史探索——曾晓渝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54]张惠英.2002.汉藏系语言和汉语方言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
    [55]张永祥,曹翠云.2005.苗语与古汉语特殊语句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56]郑张尚芳.2003.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
    [57]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985.苗瑶语族语言词汇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58]周祖谟.1966.四声别义释例.问学集.北京:中华书局.
    [1]G·B·唐纳.王辅世译.1979.白苗话的调变和变调(上).世界民族.第2期.
    [2]G·B·唐纳.王辅世译.1979.白苗话的调变和变调(下).世界民族.第3期.
    [3]Mortensen,David R.2000 Sinitic Loanword in Two Hmong Dialects of Southeast Asia,UTAH STATE UNIVERSITY.此文在网上发表。
    [4]巴维尔.1987.北京话正常话语里的轻声.中国语文,第5期.
    [5]白云.2005.晋语“圪”字研究.语文研究.第1期.
    [6]陈其光.1984.古苗瑶语鼻冠闭塞音声母在现代方言中反映形式的类型.民族语文,第5期.
    [7]陈其光.1993.苗瑶语前缀.民族语文,第1期.
    [8]陈其光.2002.语言间的深层影响.民族语文,第1期.
    [9]陈其光.2004.借词三论.南开语言学刊,第四辑.
    [10]戴庆厦.1981.载瓦语使动范畴的形态变化.民族语文,第3期.
    [11]戴庆厦.1992.彝缅语鼻冠声母的来源与发展.民族语文,第1期.
    [12]戴庆厦.2003.汉语言研究与少数民族语言结合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满语研究,第1期.
    [13]邓晓华.2000.古南方汉语的特征.古汉语研究,第3期.
    [14]端木三.2007.重音、信息和语言的分类.语言科学,第5期.
    [15]甘春妍.2005.博罗畲语的前缀变调.民族语文,第6期.
    [16]关辛秋.2006.湘西苗语的qo~(35).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17]韩振玉.1987.文水方言“圪”字词例释.山西大学学报,第3期.
    [18]胡方.2005.论厦门话[mb.ηg.nd]声母的声学特性及其他.方言,第1期.
    [19]胡双宝.2004.山西文水话“圪”字小集.语文研究,第3期.
    [20]黄行.1998.语言的系统状态和语言类型.民族语文,第3期.
    [21]黄行.1999.语音对应规律的计量研究方法.民族语文,第6期.
    [22]黄行.2000.语素的计量分析与识别方法.民族语文,第6期.
    [23]黄行,胡鸿雁.2004.区分借词层次的语音系联方法.民族语文,第5期.
    [24]黄布凡.1981.古藏语动词的形态.民族语文,第3期.
    [25]黄布凡.1990.道孚语语音和动词形态变化.民族语文,第5期.
    [26]蒋平,谢留文.2001.南昌县(蒋巷)方言的轻重音与变调.方言,第2期.
    [27]金理新.2003.构词前缀~*m-与苗瑶语的鼻冠音.语言研究,第3期.
    [28]金鹏.1986.汉语和藏语的词汇结构以及形态的比较.民族语文,第3期.
    [29]金鹏.1988.藏语动词屈折形态向粘着形态的转变.中国藏学,第1期.
    [30]瞿蔼堂.1985.藏语动词屈折形态的结构及其演变.民族语文,第3期.
    [31]蓝庆元.2004.拉珈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南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报告.
    [32]李炳泽.1994.苗瑶语辅音前缀的音节化和实词化及其变体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
    [33]李蓝.2007.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通摄舒声的历史层次.载《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34]李云兵.1995.苗语川黔滇次方言的状词.民族语文,第4期.
    [35]李云兵.2002.论苗语名词前缀的功能.民族语文,第3期.
    [36]李云兵.2003a苗语的形态及其语义语法范畴.民族语文,第3期.
    [37]李云兵.2003b苗语动词重叠式的语义及结构特征.载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民族出版社.
    [38]李云兵.2006a苗瑶语的非分析形态及其类型学意义.民族语文,第2期.
    [39]李云兵.2006b苗语重叠式的构成形式、语义和句法结构特征.语言科学,第3期.
    [40]李云兵.2007.论苗瑶语名词范畴化手段的类型.民族语文,第1期.
    [41]梁敏.1982.壮语形容词、名词、动词后附音节的研究.载民族语文研究文集.青海民族出版社.
    [42]刘俐李.2007.近八十年汉语韵律研究回望.语文研究,第2期,5-12.
    [43]龙杰.1988.苗语吉卫话“qo~(35)”的语法特点.贵州民族研究,第4期.
    [44]罗安源.1980.贵州松桃苗话的冠词.民族语文,第4期.
    [45]罗安源.1986.松桃苗语词的形态.载《中国民族语言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
    [46]罗安源.2005.松桃苗话描写语法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7]罗美珍.2000.论语族互动中的语言接触.语言研究,第3期.
    [48]麦耘.1994.关于章组声母翘舌化的动因问题.古汉语研究.第1期.
    [49]梅祖麟.1980.四声别义中的时间层次.中国语文,第6期.
    [50]潘定智.1994.苗族文化生态研究.贵州民族研究,第2期.
    [51]潘悟云.1995.汉语方言史与历史比较法.中西学术,第一缉.
    [52]潘悟云.2004.汉语方言的历史层次及其类型.载《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53]沙加尔.2006.谷峰译,曾晓渝校.中古汉语发音方法类型的来源——透过苗瑶与汉藏语看上古汉语的鼻冠音声母.南开语言学刊,第2期.
    [54]沙加尔,徐世璇.2002哈尼语中汉借词的历史层次.中国语文,第1期.
    [55]沈钟伟.2007.语言转换和方言底层.载《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56]石锋.1997.水语中的汉语借词分析.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25,NO.171-83.
    [57]石林.1994.侗语中汉语新借词的读音.民族语文,第5期.
    [58]石朝江.1995.苗族历史上的五此迁徙波.贵州民族研究,第1期.
    [59]石怀信.1987.苗语形态初探.贵州民族研究,第1期.
    [60]石怀信.1997.再论苗语形态.贵州民族研究,第3期.
    [61]石宗仁.1996.谈苗语“仡”的构词功能与特点.贵州民族研究,第3期.
    [62]孙宏开.1995.关于汉藏语系分类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国外语言学,第3期.
    [63]孙宏开.1996.论藏缅语的语法形式.民族语文,第2期.
    [64]孙宏开.1998.论藏缅语动词的使动语法范畴.民族语文,第6期.
    [65]孙宏开.1999.原始汉藏语的复辅音问题.民族语文,第6期.
    [66]孙宏开.2001.原始汉藏语辅音系统中的一些问题.民族语文,第1期.
    [67]覃国生.1981.壮语柳江话动词、形容词的后附成分.民族语文,第4期.
    [68]田逢春.1984.苗语构词中常用的几个前加成分.贵州民族研究,第3期.
    [69]王辅世,王德光.1996.贵州威宁苗语带前加成分的双音节名词的形态变化.民族语文,第1期.
    [70]王洪君.2004.试论汉语的节奏类型——松紧型.语言科学,第3期.
    [71]王临惠.2002.山西方言的“圪”字研究.语文研究,第3期.
    [72]王茂林.2005.音系学的时长理论.当代语言学,第2期,113-121.
    [73]韦达.1981.壮语动词的前冠后附构词法.民族语文,第4期.
    [74]韦茂繁.1990.说“词尾”与“后缀”——兼论“词头”与“前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75]韦树关.1996.试论平话在汉语方言中的地位.语言研究,第2期.
    [76]韦树关.2001.论越南语中的汉越语与汉语平话方言的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
    [77]吴安其.1995.从汉印尼几组词的对应看汉南岛语的关系.民族语文,第4期.
    [78]吴安其.1996.汉藏语同源词研究.民族语文,第2期.
    [79]吴安其.1998.关于历史语言学的几个问题.民族语文,第4期.
    [80]向日征.1980.苗语湘西方言的词头.民族语文,第3期.
    [81]邢公畹.1962.论调类在汉台语比较研究上的重要性.中国语文,第1期.
    [82]邢公畹.1979.论汉藏语的比较语法学.南开大学学报,第4期.
    [83]邢公畹.1983.汉语遇蟹流摄的一些字在侗台语里的对应.语言研究,第1期.
    [84]邢公畹.1991b汉语南岛语声母的对应.民族语文,第4期.
    [85]邢公畹.1991c汉语南岛语声母及韵尾辅音的对应.民族语文,第5期.
    [86]邢公畹.1991d关于汉语南岛语声母发生学关系问题.民族语文,第6期.
    [87]邢公畹.1993.汉台语比较研究中的深层对应.民族语文,第5期.
    [88]徐世璇.1996.汉藏语言的语音屈折构词现象.民族语文,第3期.
    [89]严学窘.1979.论汉语同族词内部屈折的变换模式.中国语文,第2期.
    [90]杨波.2005.现代苗语方言鼻冠音声母声学实验分析.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1]杨锦陈,杨玉芳.2004.言语产生中的韵律生成.心理科学进展,第4期.
    [92]杨俊芳.2007.长治方言的“圪”.社会科学家(增刊).
    [93]游汝杰.2005.中国南方语言里的鸟虫类名词词头及相关问题.载《汉语的祖先》.中华书局.
    [94]余迺永.2003.《切韵》系书切音与切字谐声相违的声母问题.语言科学,第5期.
    [95]余志鸿.2000.语言接触与语言结构的变异.民族语文,第4期.
    [96]喻世长.1984.应重视语言互相影响的研究.民族语文,第2期.
    [97]远藤光晓.2004.从年龄差异归纳音变的方向性,——以汉语荔波方言为例,载《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98]曾晓渝.2002.论水语声母s->h-的历史音变.民族语文,第2期.
    [99]曾晓渝.2003a论壮傣、侗水语里古汉语借词的调类对应.民族语文,第1期.
    [100]曾晓渝.2003b论水语里的近、现代汉语借词.语言研究,第2期.
    [100]曾晓渝.2003c.水语里汉语借词层次的分析方法.南开语言学刊,第二缉,南开大学出版社.
    [101]曾晓渝.2004a.汉语水语的同源词.南开语言学刊,第四缉——庆祝邢公畹先生九十华诞专号,南开大学出版社.
    [102]曾晓渝.2004b也谈平话的方言地位.载《语音历史探索——曾晓渝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103]曾晓渝.2004c中国水族语言里的汉字音.载《语音历史探索——曾晓渝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104]曾晓渝.2004d汉藏语言关系与关系词分层法.载《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
    [105]曾晓渝.2005.从年龄差异看现代荔波话音变的成因.语言科学,2005年第4期.
    [106]郑张尚芳.2005.汉语与亲属语同源根词及附缀成分比较上的择对问题.载《汉语的祖先》.中华书局.
    [107]郑张尚芳.2007.温州方言的轻声变化.方言,第2期.
    [108]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组苗语小组(应琳执笔).1962.苗语中的汉语借词.中国语文,第5期.
    [109]周荐.1991.复合词词素间的意义结构关系.语言研究论丛,第6辑,天津教育出版社.
    [110]朱晓农.2008说鼻音.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