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预防准备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公害和敌人就是各种突发性的公共危机。危机不仅对各国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挑战,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各国政府都重视培养危机意识,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因为公共危机无处不在,它可能来自自然灾害与环境的恶化、恐怖活动、经济与政治危机以及各种意外事故等各个领域。所以,人类必须时刻提高警惕,加快对各种危机的研究,建立起应对各种危机的机制和对策,未雨绸缪,以保证人类在新世纪健康、安全地生存与发展。
     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公共危机频发,尤其是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用鲜活的实践证明:把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从对突发事件前移到潜在危机风险、把管理重点从应急处置逐渐前移到对潜在危机的预防和应急所需资源的准备上来,是危机爆发后快速有效处置的根本保证。这对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国家来说是一项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重大课题。
     本文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实证分析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全面考察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的成败;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以处置为主的应急型公共危机管理与以准备为主的预防型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劣,探索转型期如何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的长效预防准备机制。
     本文共分六章内容,由一章导论和五章正文组成:
     第一章导论,从国内外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现状出发,在总结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提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转型与公共危机管理处于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这一基本命题。基于此,通过对社会转型理论和社会风险管理理论的分析,提出本文研究的三个前提假设:社会转型大大增加了公共危机发生的潜在风险;应急处置型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危机事件之前的社会风险问题;预防准备型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能够弥补应急处置型公共危机管理的不足,更有效地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一旦防范失败,其充裕的准备也能够降低危机对社会的损害。并以上述假设为线索勾勒出本文的总体架构。
     第二章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在总结前人对公共危机以及公共危机管理的大量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按照管理过程的时间顺序把公共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预防准备阶段、预报警戒阶段、应急处置阶段、恢复重建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管理对象和环境的不同,详细阐述管理内容的不同侧重点,以此说明预防准备阶段在整个公共危机管理全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并从哲学、政府再造理论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角度分析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把公共危机管理分为应急处置型和预防准备型两种管理类型,相比应急处置型公共危机管理分析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在前瞻性、问题性、风险性和效能性等方面的优势,以此推论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具备预测、预见、预报、预防、预备、预案和预演等具体内容。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在论述中力求突出本文的基本观点和假设。
     第三章构建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的价值分析,从文化、制度、体制和管理等四个角度分析构建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有利于培养危机预防文化,能够树立预防思想,能够倡导安全文化,能够强化风险意识;其次,有利于降低政府的法制化治理的制度成本,能够降低制度协调成本,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有利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够弱化部门利益,能够提高应急指挥的统一协调性,能够提高危机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第四,有利于提高公共危机常态管理水平,能够提高对于危机风险的可控性,能够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效能,能够减轻危机发生后的危害,能够降低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这是本文对构建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的预期价值和意义探讨。
     第四章社会转型对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从两个视角对于转型期社会进行分析,一是从社会发展影响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规律出发,论证公共危机管理的内容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而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基本特点决定着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形态结构和主要内容。重点分析社会转型期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社会矛盾突出、经济发展失衡、市场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文化发展失衡以及全球化影响加深的基本社会特点。二是以风险社会理论为基础,分析转型期社会的灾害风险、现代化发展风险、制度风险、全球化风险、市场经济风险、社会阶层分化风险等日益频繁的社会风险。基于转型期社会不平衡增加和社会风险加大的认识,分析社会转型对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的理想状态是防止危机发生,公共危机管理的价值选择是以人为本,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是长治久安以及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预防准备等几个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并从公共危机特性的需要和公共危机管理长效机制的必然选择两个方面论证构建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必然性。这也是本文提出“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概念的理论思考。
     第五章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能够弥补应急处置管理所面临的困境,分别从文化视角、制度视角、体制视角和管理视角论证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也能够弥补现实中应急处置型公共危机管理所面临的由于过于强调应急而淡化了预防的关键性作用,由于应急规制分散导致管理依据混乱,由于临时组织机构的指挥而使得危机管理效能低下以及由于应急资源匮乏严重影响危机管理的绩效的现实困境。这也是本文提出“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概念的现实分析。
     第六章完善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路径选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个能够实现预防准备型公共危机管理长效治理目标的政策建议,即基于非常态管理的《紧急状态法》的制度调整,重点阐述《紧急状态法》的宪政依据、基本内容以及《紧急状态法》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规制性作用;基于大部制思想下常设公共危机管理职能体制建设,重点介绍中枢决策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家实体职能机构“紧急状态部”的构想,并分析“紧急状态部”对于公共危机的常态化管理作用;基于储备金制度的“社会发展风险基金”的预算,重点探讨“社会发展风险基金”的预算依据、资金来源、使用以及“社会发展风险基金”对于政府危机管理的保障作用;基于应急物资物流平台的“应急实物准备库”建设,重点分析“应急实物准备库”的物资来源、物流规划以及“应急实物准备库”对于应实物的急资源配置作用。这是本文的创新和重点所在,尤其是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的设置和准备基金的建设,是本文长期关注公共危机管理长效机制的深刻思索。
In the 21 st century, the greatest enemy human being faced is a variety of hazards and unexpected public crisis, which not only puts forward a serious challenge to management system of all governments, but is related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survival of the state power. Governments are keen to cultivate a sense of crisis, establish and improve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risis management. Because public crisis is everywhere, which may be from natural disasters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errorism,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risis, as well as the fields of accident, mankind must be vigilant, accelerate research and establish a mechanism to deal with various crises and measures to take precautions to ensure human'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healthily and safely in the new century.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public crises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in Chinese society, especially the atypical pneumonia in 2003 and 2008 earthquake of Wenchuan, which shows lively: it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to deal with a crisis quickly and efficiently to move the management goal of crisis from emergencies to the potential crisis, management focus from emergency response to the precaution of potential crisis and preparation of resources. This is a major subject with both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e guidance to the rapidly developing transforming countries.
     In this paper, with Marxist theory as a guide and principles of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study adopt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study to analyze China's success or failure of crisis management practices comprehensively; uses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study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emergency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ve-oriented crisis management, and explore how to build a long-term prevention and preparation mechanism of crisis management.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onsisting of an introduction and five chapters:
     Chapter I introduction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management of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from present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concluding researches of many scholars, and raises the basic proposition that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with mutual influence are in the dynamic process. Based on this, by analyzing the theory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ory of social risk management, three assumptions are raised: social transformation public has greatly increased the potential risks of crisis; emergency type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can not resolve the crisis more effectively prior to the issue of social risk;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can make up for the emergency disposal of th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more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the crisis, once the preventions fail, its adequate preparation can reduce the damage to society. And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is article is outlined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ssumptions.
     Chapter II the basic theory of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on summing up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 awareness of public crisis and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past and combining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n this article, the whole process of crisis management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namely the prevention and preparation stage, forecast the warning stage, emergency stage, and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stag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objects and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stages, the author illustrates in detail the different management focus in order to display the core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of prevention and preparation stag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And from the philosophy, theory of reinventing government and the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asonability and scientific state of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n this understanding, the author divides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nto emergency type and the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type, and analysis comparatively such of their characters as different forward-looking, problem, risk and performance to predict that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must include the detail content of prediction, forecast, prevention, preparation, and rehearsal. This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is article, in the discourse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sought to highlight the basic concepts and assumptions.
     Chapter III,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of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specifically from the angles of culture, system,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First of all, it is beneficial to cultivating a culture of prevention, fostering the thought of prevention, advocating for the safety culture, and strengthening risk awareness; secondly, it is beneficial to reducing the government's system coordination costs,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thirdly, it can help enhance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weaken the departments interests, improve the unified emergency command coordination,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crisis management; fourthly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moting the norm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raising the controllability of crisis risk,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lessening the harm after crisis, and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secondary disasters. This is the expected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hapter IV,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an make up for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management. From angles of culture, system,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 argues that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not onl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makes up for such re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as the key role is downplayed as a result of too much emphasis on emergency prevention, regulations chaos is caused by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the proficiency is low as a result of the command of provisional organization, as well as performance of crisis management is affected by the lack of emergency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this is the practical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hapter V,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n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analyzes transforming society from two perspectives, first the author is from the awareness of basic laws of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o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the content of th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s influenced and constrained by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ocial development period determine the basic form of the structure and main content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The author analyzes such basic soci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s the increase of uncertainties, the prominence of social conflicts, the im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mperfection of market institutions, inadequ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mbalanc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deeper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Second, according to theory of social risk, the author analyzes some increasing social risks such as the disaster risk, the risk of modernization, the system risks, the risk of globalization, the risk of market economy, the risk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Based on the awareness of the increase of social imbalance and social risk, the author analyzes some basic laws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the ideal stat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o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s to prevent the crisis; the value selection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s people-oriented; the aim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s long-term stability public; the core elements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s prevention and preparation. Also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 mechanisms is argued from the needs of public crisi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risis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this is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the concept of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hapter VI, the path selection of perfecting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mechanism, puts forward four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achieve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objectives of preventing and prepar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that is focusing on the constitutional basis, the basic content as well as the controlling role of Emergency Law o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ntroducing the thinking of the central decision-making agency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and state entity institutions "Emergency Department"; analyzing the normal management function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to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mainly exploring the budget, funding sources, and use of "social development risk fund" in accordance with its budget, as well as its guarantee function to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mainly analyzing the source material, logistics planning, as well as the rol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of "emergency preparation treasury" based on the building emergency supplies. In this paper, this is the focus and innovation, and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ready fund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s the profound long-term thinking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mechanism.
引文
转引自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址:www.chinasafety.gov.cn/125K2009-3-27
    1 引自孙继伟:《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1 参见韦定广:《当代全球化文明内涵与社会制度变革》,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38页。
    1 参见李金林等:《中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透视》, 发表于公文易文秘资源网:http://www.govyi.com/lunwen/2009/200901/288180_4.shtml2009-1-15。
    2 参见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3 引自林达, 《美国人如何面对和悼念911》,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showNews.html?id=67157d352df211dda115391e44b04ed8,2006-9-11。
    1 参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 http://www.fema.gov/about/history.shtm
    3 RussellR.Dynesand E.L.Quarantelli,“Helping Behavior in Large Scale Disasters”,in Participation in Socialand Political Activities,ed.by David Horton Smithand Jacqueline Macaulay,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1980,pp.339-354.
    4 E.L.Quarantelli,“Social and Organizational Problemsina Major Community Emergency”,in Emergency Planning Digest9,January March1982.
    1 E.L.Qnarantelli,“The Delivery of Disas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Recommendations from Systematic Field Studies” ,Disaster Medicinel,1983,pp.41 44.
    2 E.L.Quarantelli,“Disaster Community Response-Coordination and Authority”,Hazard Monthly3,February1983.
    3 Jane Gray and E.L.Quarantelli,“The Behavior of First Respon dersand their Initial Definitions of Acute Chemical Emergencies”,Disaster Management4,1984.
    4 E.L.Quarantelli,“The Preparation of Citizen Groups for Earthquakes:The Atypical Nature of Such Groupsand the Conditions for Their Emergence”,Proceedings of the Eight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Volume7,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4,pp.901-908.
    5 E.L.Quarantelli,“Planning for Organizational Problemsand Human Resourcesin Disasters:A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erspective” ,Disaster Management,ed.byB.Raghavulu Naidu,Tirupati,India:SriVenkateswara University,1984,pp.105-118.
    6 http://www.fema.gov/about/history,shtm.
    7 参见苗兴壮:《超越无常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8 参见龙小农:《跨国危机管理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1 参见胡平:《国际冲突分析与危机管理研究》,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162页。
    2 参见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3 G·T.Allison,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Boston,Little Brown,1971.
    4 C·F.Hermann,International Crises:Insight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New York:Free Press ,1972.
    5 R·Jervis,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
    6 参见王美权:《美国战争动员与危机管理》,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0页。
    7 Raymond·L.Garthoff,Reflection on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rev.ed.Brookings,1989.
    8 参见王美权:《美国战争动员与危机管理》,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0页。
    1 Gordon Tullock,The Politics of Bureaucracy,Washington,D.C.Pubic Affairs Press,1965,p.167.
    2 William L.Waugh,Jr.,” Living With Hazards,Dealing With Disasters:An Introduction to Emergency Management ” ,M.E.Sharpe,February,2000,p.18
    3 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Backinprint.com,April,2000.
    4 Leaning J.Leaf,“Public Health Aspects of Nuclear War”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7,1986,pp.411 439.
    5 Moritsugu KP,Reutershan TP,“The National Disaster Medical System:A Concept in Large-Scale Emergency Medical Care”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15(12):1496-1498,Dec.1986.
    6 Dennis E.Wenger,“Collective Behavior and Disaster Rescarch”,Sociology of Disasters,ed.By R.R.Dynes,B.De Marchi and C.Pelanda,Milan,Italy:Franco Angeli,1987,pp.213-238.
    7 Richard Shultz,Jr.and Stephen Sloan,ed.,Responding to the Terrorist Threat:Security and Crisis Management,pp.134-173.New York:Pergam on Press,1980.
    1 Thomas Gabor,” Mutual Aid Systems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Chemical Emergencie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4,1981,pp.343-356.
    2 Kathleen J.Tierney,“Developinga Community-Preparedness Capability for Sudden Emergencies Involving Hazardous Materials”,in Safety and Accident Prevention in Chemica10 perations,Secondedition,ed.By Howard Fawcett and William S.Wood NY:Wiley,1982,pp.759-787.
    3 Chris Hawley,Special Operations forTerrorism and Hazmat Crimes.Chester,MD:Red Hat Publishing,2002.
    4 Jackson,Brian A.Protecting Emergency Responders:Lessons Learned from Terrorist Attacks,Proceedings of aconferenceheld in New York City on December9-11,2001.Santa Monica,CA:RAND,2002.
    5 Rhona Flin,Incident Command:Tales From the HotSeat,Aldershot,UK:Ashgate,2002.
    6 PaulM.Maniscalco,Terrorism Response:Field Guide for Law Enforcement.Boston,MA:Prentice Hall,2002.
    7 Juliette N.Kayyem,Firstto Arrive:Stateand Local Responses to Terrorism.Cambridge,MA:Prentice Hall,2002.
    8 JohnJ.Burnett.A Strategic Approach to Crisis.Public Relations Review,1998,24(4),pp.457-488
    9 Robert Heath.Dealing with the Complete Crisis:the Crisis Management Shell Structure.Safety Science,1998(30),pp.139-150.
    10 Francis.J.Marra.Crisis Communication Plan:Poor Predictors of Excel lent Cris is Public Relations.Public Relations Review,1998,24(4),pp.461-474.
    1 参见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1 迟福林:《警钟;中国:SARS危机与制度变革》,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年。
    2 阎梁、翟昆:《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3 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4 杨开忠、陆军等:《国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要览》,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5 任生德、解冰等:《危机处理手册》,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6 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
    7 参见苗兴壮:《超越无常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1 刘文光:《试论政府危机管理》,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 吴兴军:《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特征与机制构建》,载《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第3期。
    3 房桂芝、董礼刚:《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载《理论学刊》,2004年第7期。
    4 吴开松、莫蕾钰:《公共管理危机与危机管理》,载《理论月刊》,2004年第9期。
    5 韩建武:《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6 潘光:《当代国际危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7 胡平:《国际冲突分析与危机管理研究》,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3年。
    8 朱明权:《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9 李德福:《千钧一发:古巴导弹危机纪实》,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
    10 余起芬:《国际展略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
    11 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 参见龙小农:《跨国危机管理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1 引自《中庸》,第二十章十六节。
    2 引自《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3 参见贺正楚:《企业危机管理:组织与组织管理的视角》,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4 参见苗兴壮:《超越无常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5 魏加宁:《危机与危机管理》,载《管理世界》,1994年第6期。
    6 参见叶国文:《预警和救治:从“9·11”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载《国际论坛》,2002年第3期。
    7 参见冯玉军:《从俄罗斯人质事件看危机管理机制》,载《中国评论》,2003年第2期。
    8 参见龙小农:《跨国危机管理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1 丁芸:《关于国家财政应对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思考》,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 欧阳煌、钟荣华:《突发事件凸显公共财政建设契机》,载《时代财会》,2003年第10期。
    3 陈文江:《突发性事件中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4 石奎:《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载《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 陈晓云:《论危机干预中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1年第6期。
    6 莫于川:《中国的公共应急法制建设-北典危机管理实践提出的法制建设课题》,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7 党忠民:《非典与法制-关于制定紧急状态法的思考》,载《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8 张富强:《非典突发事件与公共卫生应急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载《羊城论坛》,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9 范旭斌:《关于完善危机管理法律制度的思考》,载《学海》,2004年第4期。
    10 田大余:《论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建构》,载《学术探索》,2004年第9期。
    1 王国华、武国江:《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 王晓成:《公共关系原则与政府危机管理互动性探析》,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
    3 周学武:《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决策方式探析》,载《宁夏社会科学》,2004第3期。
    4 周学武、魏永平:《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指挥探析》,载《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 丁元竹:《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载《宏观经济管理》,2003年第7期。
    2 陈永安:《当前政府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思考》,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 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4 李习彬:《改进和完善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几条建议》,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1期。
    1 叶萍:《论政府的危机管理机制》载《理论前沿》,2003年第13期。
    2 莫于川:《应重视行政指导措施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适当运用》,载《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5期。
    1 参见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 78页。
    2 引自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7页。
    3 参见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4 引自《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49页。
    5 引自《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84页。
    6 引自(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等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80页。
    1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UNISDR).1994.Yokohama Strategy and Plan of Action for Safer World:Guide lines for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Preparedness and Mitigation.Resolution adopted by delegates of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Yokohama,Japan,23-27May.Athttp://www.undp.org/bcpr/disred/documents/miscellanous/yoko hamastrategy,pdf.
    2 参见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163页。
    1 引自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2 引自董华、张吉光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与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3 引自计雷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1 参见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2 引自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3 参见计雷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1 引自温志强:《危机管理准备:突发事件的政府管理应重心前移》,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28页。
    2 参见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3 参见苏伟伦:《危机管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4 参见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5 转引自汪玉凯:《公共危机与管理》,北京:中国人事处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1 引自(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8页。
    2 引自程超泽:《转型期中国社会和非稳定》,载《中国研究》,1998年第1期,第56页。
    3 引自(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页。
    1 参见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
    1 Denis Smith and Dominic Elliott.Crisis Management:Systems and Structures for Prevention and Recovery.Oxford:Routledge,2006,p.1.
    2 帕特里克·詹姆斯在分析国际危机中提出“准危机”概念,并将之定义为:各行为主体感知到对基本价值的威胁,反应时间紧迫,但是演变为军事敌对状态的可能性并未增加。参见张沱生、史文:《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3 Denis Smith and Dominic Elliott.Crisis Management:Systems and Structures for Prevention and Recovery.Oxford:Routledge,2006,pp.1-2.
    1 参见吴兴唐:《新安全观和反恐斗争》,载《当代世界》,2003年第1期,第10页。
    2 参见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载《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第6页。
    1 参见胡鞍钢:《挑战腐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2 参见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著、刘晓勇等译:《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1 参见卢现祥:《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比较》,载《山东经济》,1999年第1期,第23页
    2 Karl Polianyi C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1994,New York:Rinehart.
    3 参见李维:《风险社会与主观幸福主观中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 参见李维:《风险社会与主观幸福主观幸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 参见汪玉凯:《公共危机与管理》,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3 转引自刘婧:《风险社会中政府管理的转型》,载《新视野》,2004年第3期,第42页。
    1 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托弗·皮尔森著:《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2 参见孙继伟:《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1 参见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G.C.MERRIAM Company.1961.pp.537—538。
    3 引自《袖珍牛津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65页。
    4 参考《浪漫现代英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9页。
    5 参见陈唐山:《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制及典型案例解析指导手册(上)》,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1 转引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主编:《国际危机管理概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 转引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主编:《国际危机管理概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3 Ian Mitr off,Managing Crises Before They Happen.New York:AMACOM,2000.p.34。
    4 Steven Fink,Crisis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New York.AMACOM,1986,p.15。
    5 引自冯契主编:《哲学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4页。
    6 转引自宋清华著:《银行危机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7 引自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8 他认为,这种事件及后果可能队组织及其成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失。参考罗伯特·希斯 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1 参见龙泽正雄:《企业危机管理》,台北:高宝国际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48页。
    2 参见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3 引自《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34页。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05页。
    5 引自《辞海》(上),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7页。
    6 “机”古代也指机械的枢纽,如门机。所以“危险的装置”是从机械等物品的危险所说的,与本文无关。
    7 引自《汉语大词典》,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版,第256页。
    8 引自《语言大典》,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版,第256页。
    9 引自《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35页。
    10 参见薛澜等:《危机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11 他们认为,危机是一种改变或破坏系统平衡状态的现象,所以可以视为系统的失衡状态。参考许文惠、张成福:《危急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1 参见乌宜嗪:《危机传播》,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24页。
    2 参考薛澜,张强:《直面危机—SARS险局与中国治理转型》,人民网,2003-5-19。
    3 他认为,突发事件与危机相联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突发事件就成为危机的代名词。参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主编:《国际危机管理概念》,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4 参见刘刚,《危机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5 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6 参见龙小农:《跨国危机管理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7 参见吴江:《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 引自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 参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主编:《国际危机管理概念》,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3 引自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1 参见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2 参见孙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1 参见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2 引自程声通、曾维华:《环境灾害的基本特征与原理初探》,载于《环境科学》,1996年第5期,第76页。
    3 参见高世屹:《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1 参见高世屹:《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2 引自L·科塞著,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前言》。
    3 参见高世屹:《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4 参见高世屹:《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1 参见高世屹:《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2 参见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1 转引自孙多福、鲁洋:《危机管理的理论发展与现实问题》,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28页。
    2 参见孙多福、鲁洋:《危机管理的理论发展与现实问题》,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29页。
    3 参见王美权:《美国战争动员与危机管理》,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1页。
    4 IanI.Mitroff & Christine M.Pearson.Crisis Management:A Diagnostic Guild for Improving your Organization' s Crisis-Preparedness.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Publishers,1993。
    5 参见(澳)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9页。
    6 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96,P15。
    1 Patricia Younogn.Coercive Containment:the New Crisis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1,Vol.15(5),P48。
    2 Philip Henslowe.Public Relations.APractical Guide to the Basixs.London:the Institute of Public Relations,1999,P76。
    3 William R.Kintner&David C.Schwarz.A Study on Crisis Management.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1965,Appendix B,P21。
    4 参见龙小农:《跨国危机管理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5 参见魏加宁:《危机与危机管理》,载《管理世界》,1994年第6期,第36页。
    1 引自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第29页。
    2 参见杨冠琼:《危机性事件的特征、类别与政府危机管理》,载《新视野》,2003年第6期,第37页。
    3 参见杜宝贵:《正确认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几个关系》,载《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59页。
    4 参见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5 参见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1 参见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2 参见引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3 参见陈唐山:《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急预案制及典型案例解析指导手册(上)》,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1 参见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2 参见温志强:《危机储备:突发事件的政府管理应重心前移》,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28页。
    3 参见王绍玉,冯百侠等:《地方政府应急体制建设理论与实务》,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1 God schalk,D.R.(1991),“Disaster Mitigation and Hazard Management”,in Emergency Management:Principles and Practice for Local Government,ed.T.E.Drabek and G.J.Hoetmer.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C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 Mileti,D.S.(1999),Disasters by Design:A Reassessment of Natural Hazardsin the United States.Washington,DC:Joseph Henry Press.
    3 W.Timthy Coombs,Ongoing Crisis Communication-Planning,Managing,and Re sponding,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1999.转引自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4 参见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1 参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2 参见唐钧:《公共危机管理:国际动态与建设经验》,载《新视野》,2003年第6期,29页。
    3 参见计雷、池宏、陈安、陈建明、赵红、王亚慧、李建平主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1 参见徐伟新:《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2 参见许文惠、张成福、孙柏瑛:《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1 参见孙继伟:《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1 参见徐伟新:《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2 转引自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编:《应对危机:英国国家安全决策机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 参见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审指导委员会组织:《公共危机管理》,北京:人民上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1 转引自董华,张吉光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与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2 参见董华,张吉光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与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3 引自(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等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1 参见陈秀梅,甘玲,于亚博:《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页。
    1 参见傅思明:《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政府危机管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1 参见孙继伟:《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2 参见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3 参见孙继伟:《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1 喜鹊文化即报喜不报忧的政绩观,鸵鸟文化即封锁消息的处事态度,用来批评官员推卸责任的有害信息过滤。参见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2 参见孙继伟:《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上海:上海大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4页。
    3 参见孙继伟:《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1 参见吴江:《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2 参见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1 参见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2 William R.Kintner,DavidC.Schwarz,A Study on Crisis Management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1965).p.65.
    3 参见吴江:《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4 刘建军:《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5 参见陈秀梅,甘玲,于亚博:《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1 参见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2 参见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3 转引自郭济:《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4 参见《温家宝强调:切实加强预防做到有备无患》,载 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304290082.htm.
    1 转引自郭济:《中央和大地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1 引自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审指导委员会组织:《公共危机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2 参见陈唐山:《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制及典型案例解析指导手册(上)》,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
    3 参见陈唐山:《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制及典型案例解析指导手册(上)》,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6年版,第304页。
    1 参见《人民日报》,2004年6月12日第一版。
    2 参见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3 参见吴江:《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 新华网上海站:《上海潜力海塘可与百年一遇高潮位及11级以上强风》,http://news.beelink.comcn/2002_09/18/1208225.shunl。
    2 参见陈唐山:《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制及典型案例解析指导手册(上)》,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页。
    3 参见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1 参见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2 小寒:《日本人为何能预知未来》,载《瞭望东方周刊》,2005年第26期,第80页。
    1 参见王绍玉,冯百侠等:《地方政府应急体制建设理论与实务》,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2 参见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审指导委员会组织:《公共危机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1 引自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审指导委员会组织:《公共危机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2 参见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审指导委员会组织:《公共危机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3 参见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1 参见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1 参见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2 参见董华,张吉光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与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1 参见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1 参见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2 参见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1 参见施雪华:《论社会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载《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第61页。
    2 参见刘玲玲:《对社会转型范畴的哲学思考》,载《北方论从》,1996年第5期,第81页。
    3 参加杨桂华:《转型社会控制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版,第221页。
    4 转引自高世屹:《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5 参见高世屹:《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 参见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2 参见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3 参见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4 引自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1 参见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2 参见程新英等:《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1 参见高世屹:《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2 引自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26页。
    3 参见高世屹:《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4 引自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1版,第41页。
    1 参见高世屹:《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 参见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3 参见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1 参见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1 参见刘挺:《经济全球化与社会风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2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69页。
    3 参见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1 参见吴兴唐: 《新安全观和反恐斗争》,载《当代世界》,2003年第1期,第10-11页。
    2 参见薛渊,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载《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第6-12页。
    1 引自胡杨:《风险社会考问政府危机管能力》,载《行政与法》,2006年第1期,第35页。
    2 参见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审指导委员会组织:《公共危机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1 参见胡杨:《风险社会考问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载《行政与法》,2006年第1期,第36页。
    2 参见王美权:《美国战争动员与危机管理》,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9-470页。
    3 参见陈秀梅,甘玲,于亚博:《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1 参见陈秀梅,甘玲,于亚博:《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2 参见刘挺:《经济全球化与社会风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1 参见陈秀梅,甘玲,于亚博:《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2 参见陈秀梅,甘玲,于亚博:《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3 引自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1 引自《左传·襄公十一年》。
    2 参见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3 参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中应:《国际危机管理概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4 参见(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等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5 引自(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等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1 转引自孙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2 引自孙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1 参见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2 参见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3 参见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4 Muthiah Alagappa(ed.).Asian Security Order:Instrumental and Normative Features.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536.
    5 Andrew T.H.,Tan,J.D.,Kenneth Boutin.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in South-east Asia.Select Publishing PteItd,2001,p2.
    6 参见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1 参见郭济:《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2 参见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1 参见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2 参见陈唐山:《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制及典型案例解析指导手册(上)》,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19页。
    3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本意是:水烧开后舀起来再浇下去虽然能够让沸腾的程度减小一些,但不如把锅下面的柴火拿走更为有效。参见孙继伟:《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
    1 参见戚学森:《民政应急管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页。
    1 参见王绍玉,冯百侠等:《地方政府应急体制建设理论与实务》,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2 参见樊纲:《现阶段不平等因素加剧,应该正视见收入差距》,载《新世纪周刊》,2005年7月4日,第三版。
    1 参见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1 参见秦启文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1 参见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1 参见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1 引自阿尔文·托夫勒著,蔡伸章译:《未来的冲击》,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256页。
    2 链条原理是指一个由多环节组成的链条能够承受多少拉力,不是由各个环节的平均决定,更不是由最强的环节决定,而是由最薄弱的环节决定。参见孙继伟:《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1 木桶原理是指一个由长短不同的木板制作的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木板的评剧长度决定,更不是由最长的木板局丁,而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参见孙继伟:《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2 参见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3 古代“曲突徙薪”的故事: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参见孙继伟:《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4 参见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1 参见吴江:《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2 参见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3 引自钱宁峰:《现行法秩序下紧急状态法制的检讨》,载《学海》,2004年第3期,第37页。
    1 参见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1 参见陈唐山:《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应急页案制及典型案例解析指导手册(上)》,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02页。
    2 参见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3 表中行业主管部月和企业总部是指:矿山、石油、冶金、有色、建材、地质;机械、轻工、纺织、烟草、贸易;公路、水运、铁路、民航、水利、邮政、电信、林业、军工、旅游等部门。表中未列入应急综合管理部门,这
    1 参见陈唐山:《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制及典型案例解析指导手册(上)》,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页。
    2 参见戚学森:《民政应急管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1 引自《专家呼吁:加强国民的减灾防灾意识刻不容缓》,载新华网,http://forum.xinhuanet.com/listtopic.jsp?bid=50。
    2 参见王绍玉,冯百侠等:《地方政府应急体制建设理论与实务》,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1 根据新华网重庆站整理:http://www.cq.xinhua.org/2008/wcdz/fbh.htm。
    2 参见王绍玉,冯百侠等:《地方政府应急体制建设理论与实务》,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3 参见孙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1 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出版社,1998年,第582页。
    2 参见朱立言,谢明:《公共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6页。
    3 参见戚学森:《民政应急管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4 引自(德)乌尔里希·贝克著,王武龙译:《“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2期,第71页。
    5 引自(德)乌尔里希·贝克著,王武龙译:《“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2期,第72页。
    1 参见房宁:《突发事件中的公共管理“非典”之后的反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页。
    2 参见秦平:《重大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立法》,载《法制日报》,2003年5月8日,第五版。
    3 参见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1 参见莫纪宏:《紧急状态与紧急状态立法》,载《前线》,2004年第5期,第41页。
    1 参见于安:《制定紧急状态法的基本问题(上)》,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4期,第34页。
    2 参见陈唐山:《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制及典型案例解析指导手册(上)》,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4t92页。
    3 参见周显志、张永忠:《论中国公共安全法制体系的构建》,载《羊城论坛》,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4 参见陈唐山:《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制及典型案例解析指导手册(上)》,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12页。
    1 参见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1 参见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页。
    1 参见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1 参见贾康,刘尚希:《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1 参见丁芸:《关于国家财政应对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思考》,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28页。
    2 参见南方网:http://www.southen.com/news/gdnews/lh/20051h/jp/czys/,2005年2月7日。
    3 参见郭济: 《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1 参见郭济:《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1 参见郭济:《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1 参见郭济:《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1 参见陈秀梅,甘玲,于亚博:《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1.《财经》杂志社:《SARS调查:一场空前灾难的全景实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鲍勇剑,陈百助:《危机管理——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校: 《不确定性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曹荣湘:《国家风险与主权评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6.陈定家:《全球化与身份危机》,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7.陈秀梅,甘玲,于亚博: 《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8.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9.戴超武:《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0.邓国良,贾江滔:《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处置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董华,张吉光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与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12.膰光:《当代国际危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3.房宁:《突发事件中的公共管理“非典”之后的反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4.冯惠玲:《公共危机启示录对SARS的多维审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傅思明:《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政府危机管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16.高静:《哈佛模式·公司危机管理(1-3)》,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高世屹:《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学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18.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19.郭朝阳:《冲突管理:寻找矛盾的正面效应》,广州:广东经济出版分科社,2000年。
    20.郭惠民:《危机管理的公关之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
    22.郭济:《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3.郭研实:《国家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4.何心展等:《中国沿海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25.胡鞍钢:《透视SARS:健康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6.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7.胡冠武:《紧急治安事件与对策》,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
    28.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上、下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29.胡平:《国际冲突分析与危机管理研究》,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年。
    30.黄达强、王光明主编:《中国行政管理大辞典》,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年。
    31.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
    32.计雷等: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3.贾康,刘尚希: 《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3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处编,梁向阳等译:《危机中的福利国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
    35.景怀斌:《公共危机心理SARS个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6.劳动人事部编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机构概要1987》,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8年。
    37.黎鸣:《中国的危机与思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
    38.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
    39.李航:《中国转型期弱势群社会风险管理探析》,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40.李慧智:《反恐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41.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42.李瑞昌:《风险、知识与公共决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43.李维:《风险社会与主观幸福主观幸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44.李文正:《电子政务与城市应急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
    45.李晓蕊:《领导必备应急与应变口才历练》,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7年。
    46.梁梓:《危机——美国国家安全局透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47.林景新:《中国式企业危机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
    48.刘刚:《危机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49.刘挺:《经济全球化与社会风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50.刘新立:《风险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1.龙小农:《跨国危机管理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52.卢涛编:《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53.罗锐韧:《随身管理学院——危机管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54.马和民:《从『仁』到『人』,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5.马细谱:《战后东欧改革与危机》,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
    56.马艳等:《知识经济中的风险利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57.苗兴壮:《超越无常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8.莫利拉,李燕凌:《公共危机管理农村社会突发事件预警、应急与责任机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59.戚建刚,杨小敏:《从灾难中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案例评析》,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
    60.戚学森:《民政应急管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
    61.秦启文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62.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 《公共危机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63.冉云飞:《沉疴中国传统教育的危机与批判》,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
    64.任生德等:《危机处理手册》,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65.申尼邦德公关策划(上海)有限公司:《危机门传媒飓风与40品牌成败》,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年。
    66.苏伟伦:《危机管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
    67.孙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
    68.孙多勇:《突发事件与行为决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69.孙继伟:《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70.孙星:《风险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71.万鹏飞:《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2.汪玉凯:《公共危机与管理》,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
    73.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74.王美权:《美国战争动员与危机管理》,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11年。
    75.王绍玉,冯百侠等: 《地方政府应急体制建设理论与实务》,辽宁: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
    76.王绍玉,冯百侠:《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5年。
    77.王信领,王步青: 《从危机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概论》,山东:济南出版社,2007年。
    78.王元化:《危机与改革》,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79.王志刚:《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80.魏昕,博阳:《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81.吴定富:《中国风险管理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82.吴江:《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
    83.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84.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85.谢尔顿.克里姆斯基等编著,徐元玲等译: 《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86.徐安琪:《风险社会的家庭压力和社会支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87.徐伟新:《国家和政府的危机管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88.许谨良:《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89.许文惠,张成福,孙柏瑛:《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90.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91.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92.阎梁:《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93.杨耕:《“危机”中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94.杨开忠,陆军:《国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95.杨雪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96.叶秉喜,庞亚辉:《考验危机管理定乾坤》,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97.友联时骏企业管理顾问公司:《风险管理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98.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99.张沱生,史文:《对抗博弈合作-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北京:世 界知识出版社,2007
    100.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1.张玉波:《危机管理智囊》,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102.赵冰梅,刘晖:《危机管理实务与技巧》,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
    103.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4.赵勇等译:《应急管理协调人员手册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紧急事务管理局》,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年。
    105.赵子聿,贤峰礼:《国家安全危机决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
    106.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
    107.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欧洲发展报告Vol.11(2006~2007)欧盟的国际危机管理2006~200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08.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109.朱德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
    110.朱立言,谢明:《公共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1.邹蓝:《经济安全与公共危机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2.左双文等:《困境中的突围重大突发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对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胡国清:《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李玉昭:《型期中国政府社会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王合兴:《中国大城市危机管理协调体系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4)王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体系构建与评测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04年。
    5)吴国斌:《突发公共事件扩散机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
    6)武静:《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探析》,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鲍静:《危机中的政策困境与化解:政策能力的提升》,载《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1期。
    2)曹静,郭玉川:《论中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公众作用的发挥》,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1期。
    3)曹任何:《合法性危机:治理兴起的原因分析》,载《理论与改革》,2006年2期。
    4)陈洁华:《超大城市的危机管理与上海的挑战》,载《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期。
    5)戴晓东:《当代民族认同危机之反思》,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5期。
    6)党秀云:《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0期。
    7)董临萍,张文贤:《危机情境中的魅力型领导》,载《现代领导》,2005年10期。
    8)方曼,凯文,韦公远:《危机事件后心理干预能做什么?》,载《心理与健康》,2008年1期。
    9)冯磊,张明毫:《中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模型的构建——基于组织整合理论的分析》,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0)高恩新,余朝阳:《试论危机管理的常态化趋势》,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1)高民政,于潇:《防范和应对政治危机探讨》,载《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2期。
    12)高新军:《危机管理和后选举治理的成功范例》,载《东南学术》,2007年4期。
    13)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及其特点》,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4)郭惠民:《危机管理重在防范》,载《中国信息报》,2006年1011期。
    15)郭忠华:《从危机管理到管理危机》,载《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1期。
    16)何水,蓝李焰:《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与出路——一个宏观的分析》,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7)胡平:《关于国际危机管理的研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年第4期。
    18)姜晓萍,陈进:《从两次“井喷”事故看政府危机管理》,载《决策》,2006年5期。
    19)黎昌珍:《城市社会危机管理:变量研究与危机预警》,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0)李东序:《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载《中国城市经济》,2006年2期。
    21)李笃武:《社会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与对策》,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2期。
    22)李芳:《试论城市危机管理外部响应网络的构成和作用》,载《前沿》,2008年第2期。
    23)李图强:《简论公民参与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24)李霞:《中国政府危机管理与危机管理能力研究综述》,载《行政论坛》,2007年第2期。
    25)李晓燕,冯俊文,李永忠,杨继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载《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4期。
    26)廖晓明,王萱:《论中国公共部门危机预警组织系统的建构》,载《江汉论坛》,2006年4期。
    27)刘晋鲁,郭小虎:《危机环境下的政府管理——对中国公共危机管理若干问题的分析》,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8)刘娟,陈永亨,魏冰:《危机意识教育初探》,载《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2期。
    29)刘晓峰,刘宇会:《试论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载《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0)刘毅青:《现代危机中的中国经典解释》,载《浙江学刊》,2008年2期。
    31)刘智勇,张志泽:《论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缺失和再造》,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3期。
    32)罗忠桓,卿定文:《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职能结构分析》,载《行政论坛》,2007年第2期。
    33)罗忠义:《浅谈危机管理》,载《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5期。
    34)马振超:《对中国转型期。可能面临的社会危机问题的分析与思考》,载《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4期。
    35)米哈伊尔·杰里亚金:《全球化危机》,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4期。
    36)莫于川:《公共危机管理·行政指导措施·行政应急原则》,载《法律适用》, 2004年10期。
    37)欧子艳:《公共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责任研究》,载《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8)乔瓦尼·菲洛拉莫:《宗教多元性与认同性危机》,载《第欧根尼》,2004年2期。
    39)秦晖:《从医改问题看公共服务部门的危机》,载《改革内参》,2005年28期。
    40)秦宣:《超越危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殊背景分析》,载《学习与实践》,2006年11期。
    41)荣正通,胡礼忠:《国际危机管理的“有限理性”——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载《国际论坛》,2007年第1期。
    42)沙莲香,刘颖,王卫东,陈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危机时期。民众心态的分析与模拟》,载《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3期。
    43)孙健,张磊:《从印度洋海啸灾难看国际危机管理合作机制建设的必要性》,载《东南亚之窗》,2007年第1期。
    44)孙铭心,王娟,刘善华,王广余:《从危机处理到危机管理》,载《城市与减灾》,2008年第1期。
    45)唐钧,陈淑伟:《全面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构建城市安全和应急体系》,载《探索》,2005年4期。
    46)唐钧:《从国际视角谈公共危机管理的创新》,载《理论探讨》,2004年第11期。
    47)唐钧:《公共危机管理国际趋势与前沿动态》,载《学术综述与动态》,2003年第6期。
    48)唐小松,唐平:《权力危机与安全悖论》,载《国际观察》,2005年5期。
    49)章星:《社会学风险预警研究与行政学危机管理研究的整合》,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2期。
    50)汪亚君:《论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由台风“罗莎”引发的思考》,载《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2期。
    51)王传宝,罗国金:《试论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及其对策》,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3期。
    52)王乐夫,马骏,郭正林:《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型肺炎事件为例》,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53)王涛:《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力量参与》,载《城市与减灾》,2007年第1期。
    54)吴白乙:《欧盟的国际危机管理转变与理论视角》,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9期。
    55)吴开松,莫蕾钰:《公共管理危机与危机管理》,载《理论月刊》,2004年第9期。
    56)吴志敏:《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危机管理机制》,载《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57)武萍:《从内生警源和外生警源看中国社会保障危机预警》,载《中国软科学》,2006年5期。
    58)向良云:《论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中的权力分配模式》,载《探索》,2008年3期。
    59)谢俊红:《透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载《防灾博览》,2007年第2期。
    60)徐磊:《中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理论前沿》,2007年第6期。
    61)徐勇:《危机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对策》,载《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年第6期。
    62)薛澜,朱琴:《危机管理的国际借鉴以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为例》,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8期。
    63)亚历山大·库兹明,阿兰·加阿曼:《作为危机的政策咨询:一个危机管理的政治 学新定义》,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5期。
    64)颜丙峰等:《危机管理:解决高校管理困境的组织创新》,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4期。
    65)杨安华:《近年来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
    66)杨超:《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载《求实》,2004年第12期。
    67)杨妍:《现代化进程中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危机》,载《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3期。
    68)杨渝南:《危机管理多元主体的整合研究》,载《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69)于新恒,魏芙蓉:《公共危机管理:现代政府面临的新挑战》,载《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81 5期。
    70)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71)张国清:《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以SARS疫情治理为例》,载《管理世界》,2003年第12期。
    72)张海波:《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载《江海学刊》,2006年2期。
    73)张珏,魏殿林:《试论中国公共危机的管理机制建设》,载《消费导刊》,2008年第2期。
    74)张立荣,方堃:《公共危机与政府治理模式变革》,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2期。
    75)张沱生,史文:《中美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与变量》,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2期。
    76)张小明:《从SARS事件看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机制设计》,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77)张兆端:《危机管理与危机警务》,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4期。
    78)赵光辉:《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开发思考》,载《中国人才》,2007年第5期。
    79)左小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载《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
    1.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网:http://emr.casipm.ac.cn/
    2.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yjgl/index.htm
    3.中国预警管理在线:http://www.ewol.net.cn/
    4.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http://public.nju.edu.cn/center/about.asp
    1.(埃及)萨米尔·阿明著,彭姝祎等译:《资本主义的危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澳)伯顿著,马学印等译:《全球冲突国际危机的国内根源》,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
    3.(澳)约翰·伯顿著,谭朝洁马学印译:《全球冲突国际危机的国内根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德)乌尔里希·贝克原著,吴英姿,孙淑敏翻译:《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德)芭芭拉·亚当等编著,赵延东等译:《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6.(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7.(法)蒲吉兰著,李玉平等译:《犯罪致富毒品走私、洗钱与冷战后的金融危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8.(加)罗伯特·阿尔布里坦等主编,张余文主译:《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繁荣、危机和全球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9.(美)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
    10.(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1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江峰等译:《美国行政管理危机》,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美)菲克,韩应宁译:《危机管理》,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
    13.(美)杰弗里·R·卡波尼格罗:《危机顾问》,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年。
    14.(美)库姆斯:《危机管理与传播》,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2002年。
    15.(美)劳伦斯·巴顿著,符彩霞译:《组织危机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美)诺曼·R·奥古斯丁等:《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美)斯莱沃斯基·韦伯著,蒋旭峰译:《战略风险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
    18.(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9.(美)吴量福著:《运作、决策、信息与应急管理美国地方政府管理实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20.(美)休·考特尼等:《不确定性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0年。
    21.(美)雅法著,韩锐译:《分裂之家危机——对林肯-道格拉斯论辨中诸问题的阐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2.(美)张沱生,史文:《对抗·博弈·合作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23.(日)龟井利明:《危险管理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
    24.(牙买加)曼利著,马志良等译:《全球性挑战从危机到合作:打破南北僵局》,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年。
    25.(英)爱德华·卡尔著,秦亚青译:《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26.(英)爱德华·卡尔著,秦亚青译:《80年危机(1919-1999)国际关系研究导 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
    27.(英)马丁·冯,彼得·杨:《公共部门风险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
    28.(英)迈克尔·雷吉斯特,茱蒂·拉尔金:《风险问题与危机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Alan A.Mikolaj (2004),“Stress Management for The Emergence care Provider “,Upper Saddle,N J:Prentice Hall
    2.Alan Hodges (2001),“Emergency Risk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Vol.2,No.4,(2000),pp.7-18
    3.Alexander,D.(1997),“The Study ofNatural Disasters,1977-1997:Some Reflections on a Changing Field of Knowledge”,Disasters 21 (4) :284-304.
    4.Alvin H.Mushkatel & Louis F.Weschler( 1985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the Intergovemmental System”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45,Special Issue:Emergency Management:A Challeng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Jan,1985),pp.49-56
    5.Amy K.Donahue & Philip G.Joyce,“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with an Application to Federal Budget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61,No.6,(Nov.-Dec.,2001) ,pp.728-740
    6.Anne Eyre (2001),“Introducing the BSA Disasters Study Group”,Risk Management,Vol.3,No.2,(2001),pp.43-52
    7.C.F.Hernmann,(Ed.) (1972),“International Crisis:Insight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N.Y.:Free Press,
    8.Carole Lalonde(2004),“In Search of Archetypes in Crisis Management”,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Vol.12 (2),June 2004
    9.Chris Hawley (2002),“Special Operations for Terrorism and Hazmat Crime”,Chester,MD:Red Hat Publishing
    10.Dan Henstra & Gordon McBean (2005), "Canadian Disaster Management Policy:Moving toward a Paradigm Shift? Canadian Public Policy / Analyse de Politiques",Vol.31, No. 3, (Sep., 2005), pp. 303-318
    11.Dominic Elliott, Ethne Swartz, Brahim Herbane, 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A Crisis Management Approach, New York:Routledge, 2001.
    12.E.Zimmerman (1983), "Political Violence, Crises, and Revolutions: Theories and Research", Boston: Hall
    13.GT.Allison (1971),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Boston, Little Brown
    14.Godschalk, D.R. (1991),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Hazard Management" ,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for Local Government, ed. T.E.Drabekand GJ. Hoetmer.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C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5.Gunnar J.Kuepper, "Crisis Communication & Media Management", IAEM Bulletin,Vol.21 (7), July 2004.
    16.Ian I. Mitroff, Managing Crisis Before Happen, 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01, pp. 31-34.
    17.Ian I.Mitroff. Managing Crisis Before Happened.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01
    18.Jackson, Brian A (2002), "Protecting Emergency Responders: Lessons Learned from Terrorism Attacks", Proceeding of Conference Held in New York City on December 9-11, 2001, Santa Monica, CA: RAND
    19.Jane Gray and E.L. Quarantelli, "The Behavior of First Responders and their Initial Definitions of Acute Chemical Emergencies", Disaster Mangement 4, 1984.
    20.Janine Reid, Crisis Mnagement Planning and Media Relations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nver (CO), Janine Reid Group Inc., 2000.
    21.Julitte N. Kayyem (2002), "First to Arrive: State and Local Responses to Terrorism", Cambridge, MA: Prentice Hall
    22.Kees van Haperen (2001), "The Value of Simulation Exercises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Risk Management, Vol. 3, No. 4,(2001), pp. 35-50
    23.Lichterman, J.D. (1999), "Disasters to Come", Futures 31:593-607.
    24.McEntire, D.A. (2001), "Triggering Agents, Vulnerabilities and Disaster Reduction: Towards a Holistic Paradigm",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10(3) :189-96.
    25.Mileti, D.S. (1999), Disasters by Design: A Reassessment of Natural Haz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Joseph Henry Press.
    26.Mulhall, D. (2001), "Preparing for Armageddon: How We Can Survive Mega-Disasters, " The Futurist 35 (3) :36-41.
    27.Norman R.Augustine (1995), "Managing The Crisis You Tried to Prevent",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 (6)
    28.P.R.Dynes (1970), "Organized Behavior in Disaster", Lexington, Heath
    29.Paton, D. and D. Johnston (2001), "Disasters and Communities:Vulnerability,Resilience and Preparednes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10(4) :270-77.
    30.Paul M.Maniscalco, Terrorism Response:Field Guide for Law Enforcement.Boston,MA:Prentice Hall, 2002.
    31.R.Jervis (1976), "Perceptions and Misperception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2.Richard Shultz, Jr & Stephen Sloan, Ed. ( 1980), "Responding to The Terrorist Threat: Security and Crisis Management", N.Y.:Pergamon press
    33.T.R.Gurr (1970), "When Men Rebel",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4.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UNISDR) (1994),Yokohama Strategy and Planof Action for a Safer World: Guidelines for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Preparedness and Mitigation. Resolution adopted by delegates of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Yokohama, Japan, 23-27 May. At http://www.undp.org/bcpr/disred/documents/miscellanous/yokohamastrategy.pdf.
    35.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UNISDR) (2005 ), Hyogo Declaration. Resolution adopted by delegates of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Disaster Reduction", Kobe, Hyogo, Japan, 18-22 January. At http://www.unisdr.org/wcdr/.
    36. Uriel Rosenthal, Michael T.Charles &paul T. Hart, (Ed.) (1989), "Coping with Crisi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 ILL.,Charles C.Thomas Publisher.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